升船机货物有效尺寸分析

升船机货物有效尺寸分析

一、升船机承船厢有效尺度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瑾[1](2021)在《垂直升船机承船厢应急疏散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垂直升船机作为一种高效、低成本的过坝通航设施,在我国高坝通航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半封闭的包络结构特性,旅客在承船厢的水平疏散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为提高升船机应急疏散效率,减少旅客伤亡,保障水利枢纽的航运安全,开展升船机承船厢应急旅客疏散影响因素分析和仿真模拟实验,揭示相关因素对疏散时间的影响规律,对于保障通航建筑物的运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分析环境因素对疏散行为的影响,针对升船机承船厢含有四个出口的环状疏散路径特征,表述疏散甲板和出口宽度等相关参数。划分旅客的性别、年龄、数量等影响因素的正常速度,讨论旅客在应急疏散时恐慌和从众的心理情况以及其行为等对疏散时受力的影响。然后,描述承船厢旅客疏散的12条路径,计算每条路径的距离。分析旅客自身驱动力、旅客相互作用力和旅客与障碍物之间作用力的三种基本受力,引入从众系数和恐慌系数修正自身驱动力,界定视野范围修正旅客之间和旅客与障碍物之间的作用力,提出旅客的疏散速度计算方法。研究出口客观条件和堵塞效应,建立出口选择函数,构建时间计算模型。最后,以三峡升船机承船厢为例,根据其空间结构运用Anylogic构建应急疏散仿真环境,将过往标准船型旅客的统计特征作为仿真的基本输入条件,通过模拟甲板和出口宽度、旅客数量、年龄结构、携带行李情况以及从众系数等不同条件组合下的疏散场景,计算疏散时间,应用控制变量法,揭示相关因素对疏散时间的影响规律。论文所构建的水平疏散时间模型可以为其他类型的升船机疏散研究提供参考,对完善我国升船机领域疏散策略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义军[2](2021)在《三峡升船机通行船舶船型平面尺度》文中指出为确定适合升船机通行的船舶船型,在技术规范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统计2 200多艘次船舶试验数据,采用概率统计方法对不同长度和宽度范围的船舶进出三峡升船机的时间进行分析。结合三峡船闸通行船舶协调性需求,提出适合通行升船机的船舶船型的平面尺度指标控制要求,为合理优化升船机通航船舶船型技术要求提供技术支撑。

韩申,郑恩东,王新,朱召泉[3](2020)在《升船机承船厢防撞装置受撞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以向家坝升船机承船厢防撞装置为背景,建立水体、船舶和"防撞绳加缓冲油缸"防撞装置组成的耦合体有限元模型,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向家坝升船机承船厢现场撞击试验结果对比并验证了数值模拟分析的可行性和精度后,分别考虑船艏形状、船舶速度和撞击位置的影响,对船舶撞击防撞绳的不同工况进行模拟分析,得出了上述因素对防撞装置防撞结果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船舶撞击中间位置时,防撞绳拉力最大;船艏角度越小时,防撞绳拉力越大;该防撞装置消耗的船舶动能最大可达90%,对船厢厢头闸门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当船速过大时,船舶缓冲距离会超过防撞装置设计要求,需对船舶厢内船速进行控制。

张驰,陶桂兰,王嘉炜,李志成,朱明涛[4](2020)在《超高扬程齿轮齿条升船机动力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包含塔柱、承船厢、提升系统和地基的超高扬程齿轮齿条爬升式升船机整体模型,并对其进行动力特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1)提升系统及升船机整体结构的主要低阶特征振型包括横向摆动、竖向扭转、纵向摆动,厢内有船工况下的自振频率要小于厢内无船工况。2)对比塔柱-地基系统模型、有船工况下修正HOUSNER简化船舶模型、流固耦合实体船舶模型,发现考虑提升系统后的升船机整体结构模型的主要振型频率均减小;同时发现采用修正HOUSNER简化船舶模型与流固耦合实体船舶模型具有相似的固有频率值,简化船舶模型的结构系统自振频率均小于实体船舶模型。

王新,孙志峰[5](2020)在《基于升船机实船试验的船舶吃水标准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我国升船机船舶进出船厢水动力学安全问题,基于近期多座大型升船机实船试验成果,从升船机实际运行的角度,深入剖析了通过升船机船舶吃水控制标准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特性;总结梳理了船舶进出船厢下沉量预测公式,就船舶下沉量研究的原型观测与模型试验差异、水深吃水比的规范建议、船舶吃水标准提升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文章对拟建升船机的船厢设计和已建升船机的通过能力挖潜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赵从涛[6](2020)在《向家坝升船机通航船舶远程安全检测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金沙江沿江经济和航运事业的快速发展,内河航运在沿岸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部分通航船只水尺标定不准,以及为利益蓄意瞒报吃水或修改吃水线等问题,可能导致船只碰撞升船机底部或发生搁浅事故,对升船机的安全工作造成巨大隐患。由于向家坝升船机承船厢本身水深仅3米且断面系数较小,船舶进出船厢过程中存在水位波动大和船体下沉量大等问题,容易引发船舶搁浅事故。因此,对升船机通航船舶进行安全检测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本文针对向家坝的过机安全问题,分析了向家坝升船机通航船舶安全检测的方法与技术途径,研究了船舶在上下游吃水和船厢中的富余水深与航速的检测问题,设计了一套通航船舶远程安全检测系统。针对船只出入厢的下沉问题,设计并实现了船厢中的富余水深与航速检测子系统,提出了基于超声波衍射效应的富裕水深检测方法,对水下超声波信号进行高频采样统计,并基于最小二乘法对统计结果进行曲线拟合与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信号特征值,最后将特征值代入幅值细分公式进行富余水深的计算。此算法可以降低噪声干扰,从而得到较为准确的船厢富余水深的计算结果。由于现场的吃水检测、航速检测及富余水深检测数据未与船只信息关联且部分船舶尚未安装AIS系统,导致检测数据无法匹配船只,调度人员无法从检测数据中获取有效信息,为此本文设计并开发了远程数据中心解决船舶数据的匹配问题。数据中心包括AIS数据融合子系统与数据查询子系统,其中AIS数据融合子系统通过系统的路径识别方案与数据融合方案解决了系统检测数据与船只信息无法对应的问题;数据查询子系统可以通过web浏览器查询实现系统检测数据的远程查询功能。最后在向家坝对富余水深系统进行测试。富余水深在现场测试的标准误差为3.6cm,最终检测结果符合预期要求,能够较好的完成富余水深的测量。通过对数据查询子系统进行远程测试,可实现上下游吃水检测、富余水深检测和航速检测的数据查询,为通航中心的调度工作提供互联网远程查询。该系统已在向家坝完成部署并稳定运行,目前检测结果准确、功能完善,为向家坝的过机船舶安全检测做出了巨大贡献。

郭乙良[7](2019)在《大型升船机承船厢离水下吸力变化规律及指标的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水利工程中,为了消除拦河筑坝产生的水位集中落差对通航的影响而修筑的建筑物称为通航建筑物。通航建筑物细分又可以分为船闸和升船机两种形式,本文主要针对升船机承船厢结构离水过程中的下吸力展开研究,对于具有复杂梁格构造的升船机承船厢结构,出水过程产生的附加水动力载荷的变化规律及大小是其发展中所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清晰的掌握附加水动力荷载的各项特性也是校核卷扬机提升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以蜀河500t级升船机承船厢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结合的方式研究了承船厢结构在离水过程中下吸力的变化规律和各项水动力特性,该工程是典型的下水式升船机结构,通过研究该结构可以很好的探究离水下吸力的特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通过将整体模型简化为单品梁格结构的方式对承船厢结构离水下吸力的变化规律进行探究,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照,验证了本文数值计算简化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研究承船厢结构离水下吸力的问题上可以准确有效的计算出下吸力的大小及变化规律,为今后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研究具有复杂梁格构造的升船机承船厢结构离水下吸力及各项水动力特性指标提供了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案。(2)基于蜀河500t级升船机承船厢结构离水下吸力数值计算及水力学试验两种方式,研究了承船厢结构在离水过程中不同因素对厢体结构下吸力的影响,并基于数值计算和物理模型试验的结果,提出了承船厢离水下吸力计算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的厢体提升速度和不同的厢体底部角度对厢体结构离水下吸力基本无影响,仅厢体底部梁格内体积大小会对厢体离水下吸力产生显着影响,梁格体积越大,厢体最大离水下吸力越大,并且厢体最大离水下吸力与梁格体积成线性关系。(3)基于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两种方式对蜀河承船厢模型原设计方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原设计方案中承船厢结构离水过程中最大提升力已经远远超过了设计方案中提升机构的最大承受能力,对此提出了在底部梁格主横梁上设置圆形孔洞的方式以降低厢体离水下吸力的大小,并同样采用数值计算和物理模型试验两种方式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底部梁格主横梁开孔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承船厢结构离水下吸力的大小,但当开孔面积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增大开孔面积不会继续显着降低厢体离水下吸力,且当开孔位置固定后,承船厢结构最大离水下吸力与开孔直径也成线性关系,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开孔后承船厢结构最大离水下吸力计算指标,为升船机结构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王越[8](2019)在《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链式连锁故障模糊推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规模较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中,通航河流高水位落差较大,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垂直升船机以其耗水少、运行速度快、提升高度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少、技术经济指标越优等优点,已成为通航建筑物的高效、快捷的手段。近年来,随着水电建设规模的越来越大,垂直升船机的技术需求也越来越高,结构之间的耦合性越来越强,液压系统作为垂直升船机的动力提供系统,一旦发生故障,极易带来子系统之间的链式连锁反应。因此,分析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链式连锁反应过程,对于保障垂直升船机正常运行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分析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工作原理,深入探讨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各自子系统之间及其结构部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故障传播过程,构建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故障的链式连锁反应网络。然后,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故障的整个传播过程可以从下文提及的两个方面入手:考虑脆性关联以及节点重要性的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故障脆性源识别、基于模糊Petri网的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故障传播过程分析。通过对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故障链式连锁反应的故障脆性因子、脆性源、脆性传播过程以及故障模糊推理,能深入剖析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故障,以便从源头遏制故障发生、切断故障传播过程、减轻故障发生后果,最终达到降低故障损失的目的。最后,以三峡水利枢纽垂直升船机为实例,对所建立的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故障过程从脆性源、故障传播过程以及故障后果进行全方位的论证分析,进一步说明研究方法的适用性。本研究能遏制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的链式连锁故障,对于降低垂直升船机故障发生概率,减少故障损失,提高垂直升船机的运行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邓运倜,陶桂兰,杨小乐,曹佳雷[9](2019)在《超高扬程垂直升船机塔柱结构型式及抗震性能分析》文中认为为确定升船机塔柱结构筒体尺度,将高扬程升船机塔柱结构简化为薄壁筒体结构,控制塔柱顶部位移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基于悬臂梁法,编写程序计算筒体宽度与壁厚之间的关系。根据塔柱结构设计原则和使用要求,在保证混凝土用量相近的条件下,拟定了固定壁厚、变壁厚两种超高扬程塔柱结构型式尺度;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固定壁厚和变壁厚两种塔柱结构计算模型,分析了超高扬程大型升船机塔柱结构在三种不同烈度地震荷载下的动力响应。计算结果表明,在不同地震烈度作用下,变壁厚塔柱结构的顶部位移及加速度、惯性力、筏形基础的拉、压应力较小,变壁厚塔柱结构的抗震性能优于固定壁厚塔柱结构。

刘灵灵,吴喜德[10](2018)在《汀江(永定段)复航方案分析研究》文中提出汀江复航的控制性节点工程为棉花滩电站的船舶过坝设施,所以方案比选主要围绕过坝方案进行。

二、升船机承船厢有效尺度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升船机承船厢有效尺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垂直升船机承船厢应急疏散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疏散影响因素及研究方法
        1.2.2 疏散仿真软件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应急疏散影响因素及旅客心理分析
    2.1 承船厢疏散环境影响因素
    2.2 疏散旅客影响因素
        2.2.1 性别因素
        2.2.2 年龄因素
        2.2.3 人群数量因素
    2.3 疏散旅客心理分析
    本章小结
第3章 旅客应急疏散模型
    3.1 承船厢水平疏散路径
    3.2 旅客疏散受力
        3.2.1 自身驱动力
        3.2.2 旅客间的相互作用力
        3.2.3 旅客与障碍物间的作用力
    3.3 堵塞效应
    3.4 疏散时间
    本章小结
第4章 应急疏散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4.1 工程概况
    4.2 仿真实验设计
    4.3 最大客流量应急疏散模拟
    4.4 空间结构变化对疏散时间的影响
        4.4.1 对比不同甲板宽度
        4.4.2 对比不同出口宽度
        4.4.3 对比增加引导人和安全标识
    4.5 旅客因素对疏散的影响及分析
        4.5.1 从众系数
        4.5.2 旅客数量
        4.5.3 年龄结构
        4.5.4 行李种类及种类比率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三峡升船机通行船舶船型平面尺度(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相关技术规范和研究成果
    1.1 设计代表船型
    1.2 升船机设计规范要求
    1.3 相关技术研究成果
2 不同平面尺度船舶通过升船机的效率
    2.1 船长对船舶进出承船厢用时的影响
    2.2 船宽对船舶进出承船厢用时的影响
3 三峡船闸通行船舶协调性需求
4 结语

(3)升船机承船厢防撞装置受撞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船舶及防撞装置模型有限元建立
    1.1 船舶模型
    1.2 防撞绳加缓冲油缸模型
    1.3 流体模型
    1.4 约束条件
2 计算工况
3 结果分析
    3.1 撞击过程受力情况
    3.2 撞击过程的位移变化情况
    3.3 撞击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4 结论

(5)基于升船机实船试验的船舶吃水标准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船厢水深设计与船舶吃水控制
    1.1 船厢水深设计依据
    1.2 船舶吃水控制现状
2 船舶吃水控制标准影响因素分析
    (1)水面半波动ΔHW。
    (2)对接水位差δH。
    (3)引航道水位变化δW。
    (4)船舶航行下沉量δ。
    (5)不触底的安全水深ΔHS。
    (6)其他因素。
3 船舶下沉量预测公式
    (1)我国《升船机设计规范》公式。
    (2)向家坝升船机模型试验公式。
    (3)三峡升船机模型试验公式。
    (4)德国吕内堡升船机模型试验公式。
4 船舶吃水控制标准讨论
    (1)船舶下沉量原型观测与模型试验差异分析。
    (2)规范建议。
    (3)吃水标准提升。
5 结论

(6)向家坝升船机通航船舶远程安全检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升船机过机船舶安全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3.1 吃水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3.2 航速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3.3 富余水深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系统工作原理及设计
    2.1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1.1 系统整体概述
        2.1.2 系统整体构成
    2.2 上游仰扫式吃水检测子系统
        2.2.1 仰扫式吃水检测系统工作原理
        2.2.2 仰扫式吃水检测子系统构成
        2.2.3 上游吃水数据的计算
    2.3 下游侧扫式吃水检测子系统
        2.3.1 侧扫式吃水检测子系统工作原理
        2.3.2 侧扫式吃水检测子系统构成
        2.3.3 下游吃水数据的计算
    2.4 富裕水深与航速检测设计方案
    2.5 远程数据中心设计方案
    2.6 本章小结
3 富余水深与航速监测子系统设计
    3.1 升船机过机安全方案设计
        3.1.1 船只在上下游行驶的船体下沉分析
        3.1.2 船舶在船厢中移动的船体下沉分析
        3.1.3 船只出入船厢时的船体下沉分析
        3.1.4 过机安全检测方案
    3.2 富余水深与航监测子系统原理
        3.2.1 富余水深与航速监测子系统工作原理
        3.2.2 多普勒雷达工作原理
        3.2.3 超声波衍射原理
    3.3 富余水深与航监测子系统设计
        3.3.1 富余水深与航速监测系统构成
        3.3.2 超声波串扰解决方案
        3.3.3 超声波信号的采样方案
    3.4 富余水深与航速的计算
        3.4.1 系统数据的特征提取
        3.4.2 系统数据的噪声剔除
        3.4.3 基于特征偏移的深度计算
        3.4.4 航速信息的数据处理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远程数据中心的设计
    4.1 系统软件整体架构
    4.2 AIS数据融合系统
        4.2.1 AIS系统工作原理
        4.2.2 AIS数据的分析
        4.2.3 AIS数据融合软件模块设计
        4.2.4 船只路径识别方案设计
        4.2.5 数据匹配方案设计
    4.3 数据查询子系统设计
        4.3.1 数据查询子系统功能模块
        4.3.2 数据库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现场安装与测试
    5.1 富余水深与航速检测子系统测试
        5.1.1 富余水深与航速监测系统现场设备安装
        5.1.2 船厢现场实船测试
    5.2 系统人机交互界面
        5.2.1 AIS数据融合软件人机交互界面
        5.2.2 仰扫式吃水检测软件展示
        5.2.3 侧扫式吃水检测软件展示
        5.2.4 富余水深与航速监测软件展示
        5.2.5 船舶信息查询系统人机交互界面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大型升船机承船厢离水下吸力变化规律及指标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升船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升船机的工作原理
        1.2.2 升船机的类型
        1.2.3 下水式升船机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承船厢离水下吸力研究方法
    2.1 蜀河水电站工程500t级升船机工程背景
    2.2 蜀河升船机承船箱离水下吸力数值模拟分析方法
    2.3 蜀河升船机承船箱水力学模型布置及试验装置布置
        2.3.1 模拟范围及模型
        2.3.2 离水下吸力测试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承船厢离水下吸力影响因素分析
    3.1 下水式升船机离水下吸力数值模拟分析
        3.1.1 厢体提升速度对厢体离水下吸力的影响
        3.1.2 厢体底部角度对厢体离水下吸力的影响
        3.1.3 底部梁格的存在对厢体离水下吸力的影响
    3.2 下水式升船机离水下吸力模型试验研究
        3.2.1 厢体提升速度对厢体离水下吸力的影响
        3.2.2 厢体底部角度对厢体离水下吸力的影响
        3.2.3 底部梁格的存在对厢体离水下吸力的影响
    3.3 结构强度及稳定性验证
        3.3.1 承船厢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3.3.2 承船厢静力分析
    3.4 承船厢离水下吸力指标探究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升船机承船厢结构优化方案研究
    4.1 基于数值模拟的底部梁格开孔对承船厢离水下吸力的影响研究
        4.1.1 计算模型
        4.1.2 试验工况及计算结果
    4.2 基于模型试验的底部梁格开孔对承船厢离水下吸力的影响研究
    4.3 改进后方案结构强度及稳定性验证
    4.4 底部梁格开孔后的承船厢离水下吸力指标探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链式连锁故障模糊推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故障脆性源识别
    2.1 脆性理论适应性分析
    2.2 液压系统脆性发生过程
    2.3 液压系统连锁故障脆性源辨识
    本章小结
3 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故障传播模糊推理
    3.1 脆性过程模糊网络知识表达
    3.2 故障传播模糊Petri网构建
    3.3 连锁故障传播路径确定
    本章小结
4 案例分析
    4.1 项目背景与概况
    4.2 脆性源识别
    4.3 故障传播模糊推理
    4.4 故障预防措施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与参与项目

(9)超高扬程垂直升船机塔柱结构型式及抗震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200m级超高扬程垂直升船机塔柱结构型式的初步拟定
    2.1 塔柱结构型式拟定
    2.2 塔柱结构尺度的拟定
        2.2.1 承船厢尺度确定
        2.2.2 塔柱结构纵向长度及结构总高度确定
        2.2.3 塔柱宽度及壁厚确定
    2.3 机房底板厚度确定
3 塔柱结构稳定性验算
    3.1 整体稳定性验算
    3.2 局部稳定性验算
4 超高扬程垂直升船机塔柱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4.1 塔柱结构有限元计算模型
    4.2 计算参数
    4.3 塔柱结构型式的抗震性能分析
        4.3.1 加速度响应分析
        4.3.2 位移响应分析
        4.3.3 应力响应
5 结论

四、升船机承船厢有效尺度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垂直升船机承船厢应急疏散影响因素分析[D]. 高瑾. 三峡大学, 2021
  • [2]三峡升船机通行船舶船型平面尺度[J]. 张义军. 水运管理, 2021(02)
  • [3]升船机承船厢防撞装置受撞数值模拟研究[J]. 韩申,郑恩东,王新,朱召泉. 水道港口, 2020(06)
  • [4]超高扬程齿轮齿条升船机动力特性分析[J]. 张驰,陶桂兰,王嘉炜,李志成,朱明涛. 水运工程, 2020(11)
  • [5]基于升船机实船试验的船舶吃水标准影响因素分析[J]. 王新,孙志峰. 水道港口, 2020(05)
  • [6]向家坝升船机通航船舶远程安全检测系统的研究[D]. 赵从涛.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7]大型升船机承船厢离水下吸力变化规律及指标的特性研究[D]. 郭乙良. 天津大学, 2019(01)
  • [8]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链式连锁故障模糊推理研究[D]. 王越. 三峡大学, 2019(06)
  • [9]超高扬程垂直升船机塔柱结构型式及抗震性能分析[J]. 邓运倜,陶桂兰,杨小乐,曹佳雷. 水电能源科学, 2019(04)
  • [10]汀江(永定段)复航方案分析研究[J]. 刘灵灵,吴喜德.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8(06)

标签:;  ;  

升船机货物有效尺寸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