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石建筑及其文化意蕴

布依石建筑及其文化意蕴

一、布依族石头建筑及其文化意蕴(论文文献综述)

黎蜓婷[1](2020)在《安顺地区屯堡传统村落景观意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乡村是人类最早生存、生活、生产的聚落,它孕育了乡土文化,也抚育了城市,乡村是中国人的根与魂。现阶段,我国乡村建设存在着严重的风貌破坏,人文、景观特点弱化等问题,传统村落正面临着衰落、消逝的厄运,造成其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乡村意象的迷失。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如何重塑乡村景观意象?如何保护和利用现存的村落?如何在未来延续“乡愁”记忆?等问题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安顺屯堡村落是明朝屯军、屯田制度在贵州黔中地区留下的历史产物。本论文以安顺地区传统屯堡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借鉴城市意象理论,将要素研究应用到传统村落中,采用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与访谈法、认知地图法、空间句法、多元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安顺屯堡村落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村落形态、建筑与装饰、民俗文化、生产生活等各相关要素的挖掘与提炼,深入分析安顺屯堡村落时空格局与文化变迁,最终归纳总结出具有安顺屯堡标识性、认同性和区域性的村落景观意象。研究结果表明:(1)屯堡传统村落景观意象要素受地理、文化、历史多层次因素影响;(2)选址综合了防御、生产、生活以及生态宜居的风水观等因素;(3)村落边界包括山水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节点基本由寺庙、宗祠、戏台、场坝等重要公共空间组成,民居建筑为典型的石木结构院落;(4)村落景观意象内涵包括社会关系、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宗族文化、服饰文化及民间工艺等;(5)最为典型的景观要素有以下12个:碉楼、寺庙、古树、古井、寨门、门巷、宗祠、戏楼、水口、古桥、场坝、石板路。最后从可印象性与可识别性两方面制定出重塑与发展村落意象的规划设计策略,屯堡村落物质景观意象的重塑与回归包括:(1)村落景观格局的延续;(2)村落空间结构的优化;(3)村落节点、标志物的提升;(4)村落整体风貌的回归。景观意象文化内涵的重塑与回归包括:(1)重视传统文化与民俗;(2)构建传统村落和谐氛围。本研究可为安顺地区屯堡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恢复、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蒋萍[2](2020)在《水井与村落社会文化 ——以黔东南一个苗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生命之源,人类作为大自然中的生命体,其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稳定和充足的饮用水源。苗族是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的一个山居民族,本文的研究对象更是因为居住在远离河谷的山坡上而被称为“高坡苗”。对远离河流湖泊的高坡苗族来说,水井是他们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伴随着苗族持续而复杂的生产生活实践,而被深深烙上了苗族文化的印痕,形成了内涵丰富、层次多样的水井文化。本文在参考和对话民族学人类学家的关于“物的研究”的基础上,用民族志的形式呈现以凉水冲为代表的高坡苗族寨子中体现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以及现代化变迁过程中的水井文化,并以此为切入点来窥探和理解苗族村落的社会文化,由此管窥文化生产和再生产的动力所在。论文分绪论、主体、结论与讨论三部分。绪论部分交代论文选题的缘由、研究的问题及其意义,梳理和评述民族学人类学界前人对物的研究和各民族水井文化的研究成果,简要说明论文主要的理论视角和调查研究方法,对田野工作地点的选择做了必要的解释。论文主体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对本次论文的田野调查地高坡苗族村寨凉水冲的生存环境、村落布局、生计方式、微型水利设施和社会文化做了概况性介绍。第二章以凉水冲的水井为例,从水井的类型风格、实用功能、布局位置、生态智慧等方面展示了高坡苗族围绕水井利用而形成的物质文化(或技术文化),并总结了水井对于高坡苗族的多重意义。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围绕水井产生的社群文化(或伦理文化),包括保护水井的习惯法、性别分工,作为公共空间的水井以及围绕对井水资源分配对寨子内部和村寨之间关系的影响。第四章分析了水井作为文化的符号之一,在仪式节日、习俗禁忌、生命象征等方面深刻地融入到了高坡苗族的精神文化(或象征文化)中。第五章考察了在现代化变迁背景下,自来水的进入对村寨水井文化带来的影响,并归纳出凉水冲水井文化变迁的特点。结论认为,水井是高坡苗族能够正常生产生活的关键元素和重要前提条件,因而被深刻地嵌入当地苗族的社会文化系统中,逐渐生发出一个以苗族生产生活需要为核心和背景、以水井为依托和载体的水井文化子系统。它关联起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精神境遇之间的系统性和错综复杂关系。当地水井文化的丰富内涵是生活在那里的苗族人民在生活实践中持续不断地将需求投注于水井而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也将随着当地苗族生产生活条件和方式的变化而逐渐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对当地水井文化的具体考察,我们不仅可以深化和丰富对苗族文化的经验认识,而且也能明了人类文化生产和再生产的动力所在。

唐巧娟[3](2019)在《黔东苗语空间范畴的认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间范畴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是世界上所有语言都有的概念范畴。空间研究既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哲学家们不可回避的论题之一,还是心理学研究的焦点;随着认知心理学在语言学中的运用,空间范畴也成了目前国内外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概论”和“个案”两大部分对黔东苗语空间范畴表达进行论述和描写。概论部分参照Talmy、Levinson等人对空间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将黔东苗语的空间关系亦分为有角度(angular)和无角度(non-angular)两种来进行宏观考察和概述。第一章对黔东苗语中的有角度空间关系(也称为参照空间)进行探索。首先,第一节对苗语中空间关系表达可能涉及到的空间参照框架进行了较为全面地考察,发现苗语中并不存在绝对空间参照框架,对一些绝对空间概念的表达会使用迂回式表述形式。苗语对空间关系的描述会用到环境中心、物体中心和观察者中心三类带有动态性和相对性的参照框架,并有一套与之相对应的系统性表达式。其次,苗语使用者的空间认知取向会直接影响其空间表达的编码模式和使用。第二节借用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分别从黔东苗语空间参照选择的倾向性、空间向度的关注度和具体实物空间属性的凸显度三个方面对苗语空间认知取向进行分析。第三节进一步分析黔东苗语常用空间表达式的语义内涵,探究空间表达中所涉及到的语义参项,包括时间语义参项、社会关系语义参项和空间性状语义参项三类,语义参项的进入,亦对空间表达式的句法语义功能有制约性,更是可以区分出不同形式下的空间关系表达。第二章对黔东苗语的无角度空间关系(也称地志空间,即不使用坐标系的无参照系统)进行了宏观考察,无角度空间关系内部又包括拓扑、地名和指示三类。空间物内部的拓扑特性是物物之间拓扑关系的认知基础,又是有角度空间方位形成的认知源头。第一节将黔东苗语中空间物的拓扑性及其表征分线型、星型、环形三类来论述;而涉及到两个具有相对独立边界的空间个体物之间的空间拓扑关系及其语言表征则分成包含、接触和相离三类拓扑关系类型来论述;空间几何概念、拓扑概念与空间方位概念之间相互区别却又存在认知语义上的转隐喻关系。第二节论述黔东苗语无角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系统,本小节将黔东苗语的宗地地名作为调研对象,通过对黔东南州16个村寨的宗地地名的苗语音进行核对和整理,分析苗语宗地地块名的语词结构类型、命名理据及其文化内涵,从地名学的角度揭示苗族人们对空间的认识取向和方式。第三节对黔东苗语中语义关系最为复杂的空间无角度系统——指示系统进行分析,梳理人称指示、空间指示与时间指示三者之间的语义关联及其认知过程中的隐喻发展关系。论文的第三、四、五章是在概论部分的理论性、宏观性基础之上进行的空间表达式个案分析。第三章选取黔东苗语方所词作为词汇层面的空间表达作个案分析。第一节通过描述处所词、方位词与名词之间的关联和区别来论述方所词的词类地位及其句法特征。第二节首先对黔东苗语中的方所语素的语义类型进行了例举式分类,并对qa1、?u1、k?3等三个典型的方所词缀的虚化过程作了详细论述。第三节则选取黔东苗语中带有鲜明民族文化色彩的方所词na??、t???、p?1进行了文化语言学方面的分析,探索了这三个方所词的空间文化内涵。存现范畴是空间范畴的重要次范畴,其句法表达主要涉及到存现句、处所句和与之有密切关联的领属结构,第四章对这三类句式结构进行句法语义上的详细分析,并梳理了三者之间的差别和语义关联。第五章以位移动词作为切入点,探讨黔东苗语的位移事件表达。第一节对位移动词的词化模式、位移事件的路径表达和体貌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二、三节分别选取了语法学界的热点词“去”、“来”义动词作为研究个案,进行多功能句法语义分析。

陆莉莉[4](2018)在《城镇化过程中贵州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文中研究表明贵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苗族人数占贵州总人口数量的绝大多数,其悠久的历史沉淀了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上都有其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点。贵州近些年来的城镇化发展速度迅速,不断的将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缩小,将农村转型升级为新农村,一方面是需要经济增长作为牵引,另一方面更是需要传统民族文化对农村发展的角色进行定位和支撑。这就决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对于苗族传统文化开展传承与保护工作。随着贵州经济水平的提升,苗族青壮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随着其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其保护和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新思考。基于上学、外出务工、经商等活动的往来,苗族人民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已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对于传承苗族传统民族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在贵州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苗族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出问题,寻求解决苗族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的对策。全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叙述了选题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意义、研究重点和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以及研究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章论述了本文的核心概念以及理论视点,阐述了贵州城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之间的关联性。第三章阐述了贵州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第四章阐述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困境,第五章阐述了关于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策略思考,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

吴宇凡[5](2016)在《贵州镇宁县布依族传统村落景观空间形态研究》文中指出贵州镇宁县布依族传统村落受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空间环境。布依族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信息和自然景观资源,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镇宁县布依族传统村落正面临消逝的巨大威胁,因此对镇宁县布依族传统村落景观空间形态的研究对其保护发展工作意义重大。本研究以镇宁县17个布依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风景园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民族学等学科知识,通过文献整理、实地测绘、图表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镇宁县布依族传统村落的景观空间特征,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镇宁县布依族传统村落景观空间格局17个布依族传统村落中海拔最高的为石板村1338m,最低的为募龙村762m。17个村落均背靠山体,建筑朝向主要有五种类型,其中坐西北朝东南的村落4个,坐东北朝西南的6个,坐北朝南的3个,坐东朝西和坐西朝东的各有1个;石头寨、滑石哨村等11个村落在1km的范围内有河流经过。布依族传统村落的选址特点为背山面田,临近水源,选址为平地型的有募龙村等3个、近水型的有石头寨等5个、半山型的有高荡村等7个、高山型的有乘凉村等2个。布依族传统村落因地制宜,布局灵活,多层环绕式布局的有小湾村等4个,多行排列式布局的有滑石哨村等5个,混合式布局的有高荡村等8个。布依族传统村落景观空间是当地自然环境因素和历史人文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反映了布依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存理念。(2)布依族传统村落景观空间构成要素镇宁县布依族传统村落景观空间主要由巷道,传统民居及院落组成。17个布依族传统村落的125条巷道中,宽大于3m的有18条,1-2m宽的最多,有63条,宽小于1m的最少,有8条,74%的巷道D/H值在0.2-0.6之间,形成狭小的空间尺度。布依族传统院落以独栋干栏式石板建筑为基本单元形成“院坝”、二合院、三合院、四合院等4种院落形式。院落空间处理高差的方式有两种:陡坡筑台,临坡而建;缓坡找平,台阶连院。布依族传统村落节点空间主要由晒坝、土地庙、风水树、寨门等要素构成,其中晒坝是以晒谷为主的复合型空间,反映了布依族稻作文化;风水树是树神崇拜的祭祀空间,反映了布依族风水观念;寨门是防御的核心空间,反映了屯堡文化;土地庙是土地神的祭祀场所,反映了自然崇拜。(3)高荡村景观空间形态特征高荡村背山面田,一水相拥,形成以晒坝为中心,紧凑规整的空间布局。高荡村的景观节点空间主要由寨门、碉楼、土地庙、风水树等标志物构成。巷道空间按功能可分为军事防御型、生活交流型、生产运输型3类。建筑群和院落空间形成的居住组团有“民居-合院-组团”和“民居-独立院落-组团”两种层级关系,其中传统民居以清代(62栋)和民国(83栋)居多,院落空间以独立附属的“院坝”(44个)为主,三合院最少有8个,二合院有22个。

唐莉[6](2016)在《布依族村寨选址与景观文化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布依族因喜欢依山傍水、林茂草肥的地方而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村寨景观。从布依族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出发,对布依族村寨选址表现的山间盆地型、坡地临水型、山腰山顶型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探索出布依族村寨山水田林景观和公共建筑景观,彰显的是布依族特有民族个性,是布依族民族文化的起点,是孕育和催生布依族民族文化生成、衍生和发展的基石。

刘琳琳[7](2015)在《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文中研究指明石刻文献领域的研究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丰富和深入,尤其近十年来更是呈出现丰富多彩的可观面貌。随着相关论着的大量涌现,石刻文献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批论着代表着石刻文献研究的现有水平,同时也是奠定其继续发展壮大的理论基础。本书就对这批丰富却零散分布的研究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对各种性质的碑刻文献的研究论着作具体的介绍和梳理,并尽量归纳其优缺点,使整个石刻文献的研究现状在学术上给读者呈现一个宏观认识。以便探析石刻文献研究的大体状况和基本脉络。这种从理论入手的写作角度也正是在石刻文献研究领域所缺乏的。高桥继男是日本石刻研究方面的专家,发表过很多相关论文和着作,其中《中国石刻关系图书目录(1949—2007)》和《中国石刻关系图书目录(2008—2012前半)稿》是目前所见最完整收集中国石刻研究相关的图书目录的工具书。本文就是以此为参考,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这部分借鉴日本学者高桥继男先生的分类原理,将近十年的石刻文献研究资料分为五大类,分别是资料性图书、考古调查发掘报告书·新出土文物图录、概说·研究图书、字体(字形)相关图书和目录(索引)·地图。其中,每一类下面又分为若干小类。本文根据每一类的书目多少进行详略不等的介绍,其中,资料性图书和概说·研究类图书详写,其他选择简略介绍。从而尽量将见过读过的论着展现于文中,达到文献综述的效果。第二部分是近十年石刻相关图书目录(2004—2014)。同样这部分也是按照高桥继男先生的分类原则分类、分地域详细列出。其中一部分参阅高桥继男先生的《中国石刻关图书目录》。目录的设置可以让读者对近十年的石刻文献研究论着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不仅可以作为查阅资料的依据,更能对近十年的碑刻文献研究现状理清一个具体的脉络。目录后设勘误表,是通过查阅对《中国石刻关系图书目录》中存在的错误或疑问进行改正和解疑,并添加一些没有收录的图书。

陈新伟,石敏香,洪震声[8](2014)在《布依族村寨美学特征与设计策略思考》文中提出针对布依族石头村寨的现状,通过问巻调查、访谈和图形分析方法,获取观察者对布依族石头村寨建筑群与环境的视觉整体意象和稻耕文化心理认同的整体意象,尝试提炼其美学特征,并由此给岀一些布依族石头村寨的设计策略。

陈慧平[9](2013)在《关岭三国文化的历史意蕴与现代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岭三国文化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三国文化是关岭地区比较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但是,长期以来,这种丰富的、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并未引起专家学者和地方政府的重视,虽然它对当今的文化建设和地方社会发展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概述传统地域文化的现代价值、地域文化品牌建设以及全国各地关于三国文化品牌建设等问题之基础上,比较全面细致地梳理了关岭三国文化,列举其名胜古迹十余处,并就关岭三国文化的历史依据进行辨证,认为历史上并无关索其人,诸葛亮南征并未到达关岭这个地方。所以关岭三国文化是缺乏历史依据的,是地方官员、在地文人和民间社会共谋建构起来的。并对地方官员、在地文人和民间社会三个方面的力量对关岭三国文化的建构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说明。大体上说,关岭三国文化有传说的性质,缺乏历史依据,在历史真实性上存在问题,所以,三国关岭文化的现代价值,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价值不是太大。因为与全国其它地方的三国文化资源相比,关岭的三国文化不仅在历史真实性上存在问题,而且其本身在全国范围的影响也不算大。它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因为三国关岭文化经过历代官员、在地文人和民间社会的建构,凝练成以绝处逢生的拚搏精神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关岭三国文化精神。这种精神代代相传,内化成关岭人的一种内在文化基因,在当代社会仍然彰显其深刻影响。以“顶云经验”和“板贵精神”为主体的当代“关岭精神”,就是这种文化基因的当代显现。所谓“顶云经验”就是一种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所谓的“板贵精神”就是一种绝处逢生的拚搏精神。“顶云精神”和“板贵精神”的历史根源就是关岭三国文化精神。所以,作为独具特色的关岭三国文化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夏勇[10](2012)在《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 ——以开阳马头寨、兴义南龙古寨和花溪镇山村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以贵州有着土司文化背景的布依族聚落-开阳马头寨、兴义南龙古寨及花溪镇山村为研究对象,作为贵州地区重要民族的传统聚落,其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及在这些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聚落形态与建筑构成是本文的重点。论文共由六章构成,按章节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作为整个论文的导读,主要阐明研究课题的目的、价值对象及内容和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第二章分析布依族的历史沿革、分布、社会组织结构及宗教等,揭示出布依族聚落与建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它是其形成与发展的客观必要条件。第三章通过分析影响聚落形态构成的因素,聚落的类型。找出布依族村寨聚落形态形成与演变的规律与特征,通过分析空间构成及构成要素分析聚落的人居环境。第四、第五章着重分析三个布依族村寨聚落中的重点建筑,其中有公共建筑包括武庙、寺庙及宗祠;其次是由堂屋为中心的基本平面形式延伸过来的院落,院落空间的构成要素等。再次是分析布依族的装饰文化及比较干栏式与石头建筑,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传统建筑类型,空间布局,功能,造型结构等受到的影响,这两章是论文的重点。第六章为结语部分,对全文做了总结概述。并指出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二、布依族石头建筑及其文化意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布依族石头建筑及其文化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1)安顺地区屯堡传统村落景观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乡村意象的概念
        1.2.2 乡村意象形成与发展
        1.2.3 乡村意象的构成要素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2 安顺屯堡发展历程
    2.1 “屯堡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2.2 安顺地区屯堡村落概况
        2.2.1 安顺地区概况
        2.2.2 屯堡村落的现状
3 安顺屯堡传统村落意象的构成与特征
    3.1 屯堡样本村落选择
    3.2 屯堡村落调查内容
        3.2.1 调查方法
        3.2.2 调查对象
        3.2.3 问卷设计
    3.3 屯堡村落景观意象构成
        3.3.1 屯堡聚落选址
        3.3.2 屯堡聚落空间形态
        3.3.3 典型景观要素的提取
    3.4 屯堡村落景观意象元素特征分析
        3.4.1 屯堡村落村民理念认知意象分析
        3.4.2 屯堡村落空间意象分析
        3.4.3 屯堡村落空间认知分析
4 安顺屯堡村落景观意象内涵与特色构成
    4.1 社会关系
    4.2 宗教信仰
    4.3 宗族制度
    4.4 建筑装饰
    4.5 服饰
    4.6 民俗风情
        4.6.1 传统节日
        4.6.2 地戏
5 安顺屯堡地区传统村落景观意象重塑与发展
    5.1 屯堡村落景观意象
    5.2 屯堡村落景观意象的回归与重塑
        5.2.1 屯堡村落物质景观意象的回归重塑
        5.2.2 屯堡村落景观意象文化内涵的重塑与回归
    5.3 屯堡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创新
    6.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水井与村落社会文化 ——以黔东南一个苗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选题价值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三、理论与方法
        (一) 理论视角
        (二) 田野工作方法
    四、田野工作地点的选择
第一章 凉水冲苗族的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
    第一节 生存环境
        一、地形地貌
        二、气候条件
        三、自然灾害
    第二节 寨子布局
        一、寨子周围环境
        二、民居布局
        三、微型水利设施
    第三节 生计方式
        一、凉水冲的土地情况
        二、凉水冲的主要农事活动及需水情况
        三、新型生计——外出务工
    第四节 社会文化
        一、凉水冲村寨史
        二、社会制度
        三、节日娱乐
        四、民间信仰
    小结
第二章 建寨所依:水井作为苗族聚落奠基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 水井的选址与建寨
        一、水井选址的传说故事
        二、水井在寨子整体布局中的位置
        三、水井对建寨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水井的造型和实用功能
        一、水井的造型
        二、水井的实用功能
    第三节 苗族水井中的地方智慧
        一、水井选址智慧
        二、护寨林与风景树
        三、井水的循环利用
    小结
第三章 人伦所据:水井对村民日常行为和关系的约制
    第一节 相关习惯法
        一、故事案例
        二、水井碑刻
        三、村规民约
    第二节 水井与劳动分工
        一、凉水冲的性别角色
        二、水井与性别分工
    第三节 水井作为一种公共空间
        一、劳动空间也是社交空间
        二、共同所有也牵系共同福祉
    第四节 水资源分配中的寨邻关系
        一、水池子的修建
        二、水池子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三、水资源分配中的寨邻关系
    第五节 古井水资源分配中的寨子关系
        一、历史关系溯源
        二、对饮用水资源的争夺
        三、污名化之麻风病
        四、水资源分配对寨子内外部关系的影响
    小结
第四章 生命始终:水井作为苗族阐释生命的重要符号
    第一节 神圣的水井神
        一、美神“仰阿莎”的故事
        二、与水井有关的禁忌
        三、水井边的祭拜仪式
    第二节 水井-龙灯-祈雨
        一、高坡苗族中“龙”的意象
        二、龙灯节
        三、草把龙求雨
        四、水井、龙灯、降水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生命历程中的水井
        一、孕育:孩子是母亲从水井里挑出来的
        二、婚姻:新娘挑水仪式
        三、死亡:井水净身
    第四节 水井符号的象征意义
        一、生育象征
        二、积善象征
        三、洁净象征
        四、勤劳象征
    小结
第五章 传统赓续:自来水的便利与水井文化的命运
    第一节 自来水对水井文化的冲击
        一、自来水的便利
        二、水井文化的式微
    第二节 水井文化的保持
        一、水井与自来水的互补关系
        二、水井文化顽强的生命力
    第三节 水井文化变迁的特点
    小结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黔东苗语空间范畴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空间研究概况
        一、哲学视域下的空间研究
        二、语言空间研究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意义和思路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
    第三节 语料来源及相关说明
        一、本文的语料来源
        二、铅厂村苗语音系
        三、本文标音及符号体例说明
第一章 黔东苗语有角度空间系统与空间知识
    第一节 黔东苗语的空间参照系统
        一、环境中心参照
        二、物体中心参照
        三、观察者中心参照
        小结
    第二节 黔东苗语的空间认知取向
        一、空间参照选择的倾向性
        二、空间向度的关注度考察
        三、具体实物空间属性的凸显
        小结
    第三节 黔东苗语的空间知识归类
        一、时间语义参项
        二、社会关系语义参项
        三、空间性状语义参项
        小结
第二章 黔东苗语无角度空间系统
    第一节 黔东苗语空间拓扑系统
        一、空间物的拓扑特性及其表征
        二、拓扑关系类型及其表征
        三、空间部位、空间拓扑与空间方位的隐喻关系
        小结
    第二节 黔东苗语宗地地名系统
        一、苗语宗地地名语词构成
        二、苗语宗地地名命名法与空间文化
        小结
    第三节 黔东苗语空间指示系统
        一、黔东苗语人称指示语
        二、黔东苗语空间指示语
        三、黔东苗语时间指示语
        四、人称指示、空间指示与时间指示之关联
        小结
第三章 黔东苗语方所词
    第一节 方所词的词类地位及其句法特征
        一、处所与方位的同一性
        二、方所词与名词的关联和差异
        三、方所词的语序问题
        小结
    第二节 方所语素的语义类型及其泛化
        一、黔东苗语方所语素的语义类型
        二、黔东苗语典型方所词缀的句法语义特征
        小结
    第三节 特殊方所词的空间文化内涵
        一、na??与t???、p??与ta1的传统汉译及空间指涉
        二、na??、t???、p??的空间认知及其文化内涵
        三、na??、t???、p??的语义泛化与空间哲学
        四、小结
第四章 黔东苗语存现范畴的句法表达形式
    第一节 黔东苗语存现句
        一、黔东苗语存现句的结构类型
        二、黔东苗语存现句的语义类型
        小结
    第二节 黔东苗语处所句
        一、黔东苗语处所句的结构类型
        二、黔东苗语处所句的语义类型
        小结
    第三节 领属、存现与处所之关联
        一、空间关系谓词之领有、存现与处所语义关联
        二、空间关系构式语义关联
        小结
第五章 黔东苗语空间位移
    第一节 黔东苗语位移动词
        一、位移动词的词化模式
        二、位移路径表达
        三、位移体貌
        小结
    第二节 黔东苗语离往义动词m??的语义多功能性
        一、实义位移动词m??
        二、补语m??的多功能语义
        三、事态助词m??
        小结
    第三节 黔东苗语“来”义动词lo?与ta2的语义功能差异
        一、实义位移动词lo?与ta2的语义差异
        二、补语lo?与ta2的语义功能差异
        小结
结语
    一、本文的主要观点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三、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4)城镇化过程中贵州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研究聚焦点
        1.2.2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文章结构
    1.5 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2 核心概念与理论视点
    2.1 核心概念
        2.1.1 城镇化
        2.1.2 传统民族文化
    2.2 理论视点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传统文化观
        2.2.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2.3 城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的关联性
        2.3.1 传统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对于城镇化的意义
        2.3.2 城镇化对传统民族文化形成冲击
        2.3.3 城镇化为传统民族文化创造契机
    2.4 本章小结
3 城镇化进程中贵州苗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3.1 贵州苗族地区城镇化的进程
    3.2 贵州苗族文化的概况
        3.2.1 贵州苗族聚居地区分布的概括
        3.2.2 贵州苗族文化的特点
    3.3 城镇化进程中贵州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现状
        3.3.1 贵州苗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内容
        3.3.2 贵州苗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方式
    3.4 本章小结
4 城镇化进程中贵州苗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4.1 苗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城镇化之间的冲突
    4.2 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缺失
    4.3 苗族传统文化外部监管和内部治理的脱节
    4.4 本章小结
5 城镇化进程中贵州苗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思考
    5.1 贵州城镇化进程中苗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原则
        5.1.1 本体性原则
        5.1.2 动态化原则
        5.1.3 可持续性原则
    5.2 城镇化进程中苗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5.2.1 依托苗族传统文化优势进行“文化型”城镇化建设
        5.2.2 基于现代技术与教育的“嵌入式”保护与传承
        5.2.3 开发人才资源为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智力支持
        5.2.4 建构苗族传统文化的补偿机制
        5.2.5 加强外部监管与内部治理的耦合
    5.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贵州镇宁县布依族传统村落景观空间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村落的消逝
        1.1.2 布依族传统村落的价值
        1.1.3 镇宁县布依族传统村落保护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相关概念阐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国外相关研究
    1.4 研究对象与范围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布依族与镇宁县背景概况
    2.1 布依族概况
        2.1.1 布依族族源
        2.1.2 分布概况
        2.1.3 社会结构
        2.1.4 宗教信仰
        2.1.5 民俗文化
    2.2 镇宁县背景概况
        2.2.1 地理区位
        2.2.2 地质地貌
        2.2.3 气候特征
        2.2.4 植被概况
        2.2.5 历史沿革
    2.3 本章小结
3 镇宁县布依族传统村落景观空间形态形成因素
    3.1 自然环境因素
        3.1.1 地形地貌
        3.1.2 地方材料
        3.1.3 气候因素
        3.1.4 水源因素
    3.2 历史人文因素
        3.2.1 屯堡制度
        3.2.2 稻作文化
        3.2.3 风水观念
        3.2.4 自然崇拜
    3.3 本章小结
4 镇宁县布依族传统村落景观空间形态解析
    4.1 布依族传统村落选址类型与布局模式
        4.1.1 选址类型
        4.1.2 布局模式
        4.1.3 山水构架
    4.2 布依族传统村落巷道空间
        4.2.1 巷道的形成与生长
        4.2.2 巷道空间尺度与界面
        4.2.3 巷道空间结构
        4.2.4 巷道空间断面形态
        4.2.5 巷道节点空间
    4.3 布依族院落空间
        4.3.1 民居单体建筑
        4.3.2 院落空间类型
        4.3.3 院落空间元素
        4.3.4 院落高差处理
        4.3.5 建筑艺术装饰
    4.4 布依族传统村落景观节点空间
        4.4.1 晒坝
        4.4.2 土地庙
        4.4.3 风水林
        4.4.4 寨门
    4.5 本章小结
5 高荡村景观空间形态解析与保护规划
    5.1 高荡村背景概况
        5.1.1 历史沿革
        5.1.2 自然环境
        5.1.3 人文环境
    5.2 高荡村景观空间解析
        5.2.1 高荡村整体景观空间
        5.2.2 高荡村点状景观空间
        5.2.3 高荡村线性景观空间
        5.2.4 高荡村面状景观空间
    5.3 高荡村景观空间形态保护
        5.3.1 高荡村发展不利因素
        5.3.2 高荡村现状问题
        5.3.3 高荡村保护规划内容
        5.3.4 高荡村保护规划策略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讨论
    6.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镇宁县17个布依族传统村落巷道空间调研表
附录B 镇宁县17个布依族传统村落社会概况调查表

(6)布依族村寨选址与景观文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布依族村寨的选址
    1. 山间盆地型。
    2. 坡地临水型。
    3. 山腰山顶型。
二、布依族村寨的景观文化
    1. 山水田林景观。
    2. 公共建筑景观
三、结语

(7)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编 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
    一、资料性图书
        (一)综合性大型图书
        (二)南北朝以前材料为主的图书
        (三)隋唐五代资料为主的图书
        (四)宋以后资料为主的图书
    二、考古调查发掘报告书·新出土文物图录
    三、概说·研究图书
        (一)总述·通论
        (二)以南北朝以前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图书
        (三)以唐五代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图书
        (四)以宋以后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图书
        (五)题跋(叙录)·碑帖·碑学相关图书
    四、字体·字形相关图书
    五、目录(索引)·地图相关图书
下编 近十年石刻相关图书目录(2004—2014)
    一、资料性图书
        A 综合性大型图书
        附录1 碑帖书法相关图书
        附录2 石窟造像(雕塑)相关图书
        附录3 佛寺志道观志祠墓志关系丛书
        B 南北朝以前材料为主的图书
        附录1 陶砖铭文瓦当相关图书
        附录2 画像石砖相关图书
        1、广域
        2、山西省
        3、江苏省·浙江省
        4、山东省
        5、河南省
        6、四川省·甘肃省
        7、辽宁
        附录3 岩画相关图书
        附录4 高句丽广开土王(好太王)碑
        附录5 王羲之王献之全集
        C 隋唐五代资料为主的图书
        附录 唐代书名家个人全集
        D 宋以后资料为主的图书
        1、广域
        2、北京市·天津市
        3、河北省
        4、山西省
        5、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
        6、吉林省·黑龙江省
        7、上海市·江苏省
        8、浙江省
        9、安徽省
        10、福建省
        11、江西省
        12、山东省
        13、河南省
        14、湖北省·湖南省
        15、广东省·海南省
        16、广西壮族自治区
        17、重庆市·四川省
        18、贵州省
        19、云南省
        20、陕西省
        21、甘肃省
        22、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23、台湾
        (B~D)附录 1 碑帖·书道(书法)相关图书
        (B~D)附录 2 石窟造像雕刻相关图书
        1、广域
        2、北京市
        3、河北省·河南省
        4、山西省
        5、辽宁省·黑龙江省
        6、江苏省
        7、浙江省
        8、安徽省
        9、山东省
        10、河南省
        11、湖北省·湖南省
        12、重庆市·四川省
        13、云南省·广东省
        14、陕西省
        15、甘肃省
        16、西藏自治区
        17、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8、台湾
        (B~D)附录 3 石窟志石窟内容总录
        (B~D) 附录 4 寺庙祠志
        1、北京市
        2、山西省
        3、上海市·江苏省
        4、浙江省
        5、福建省
        6、山东省·河南省
        7、湖南省·四川省
        8、广东省·云南省
        9、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
        10、香港
        11、台湾
    二、考古调查发掘报告书·新出土文物图录
        1、北京市
        2、山西省·河北省
        3、辽宁省
        4、吉林省
        5、黑龙江省
        6、上海市·江苏省
        7、浙江省·安徽省
        8、福建省·江西省
        9、山东省
        10、河南省
        11、湖北省
        12、广东省
        13、重庆市·四川省
        14、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15、陕西省
        16、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17、其他
        附录1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相关图书(2007 年 4 月~2011 年 12 月)
        1、全国
        2、北京市·河北省
        3、山西省
        4、黑龙江
        5、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
        6、上海市·江苏省
        7、浙江省
        8、安徽省
        9、福建省·江西省
        10、山东省
        11、河南省
        12、湖南省·湖北省
        13、广东省·海南省
        14、重庆市·四川省
        15、贵州省
        16、云南省
        17、陕西省
        18、甘肃省·青海省
        1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附录 2 展览会图录目录
    三、概说·研究图书
        A 总述·通论
        B 以南北朝以前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图书
        附录1 陶砖铭文瓦当相关图书
        附录2 画像石砖相关图书
        附录3 岩画有关图书
        附录4 高句丽广开土王(好太王)碑有关图书
        C 隋唐五代资料为主的图书
        D 宋以后资料为主的图书
        1、广域
        2、北京市·天津市
        3、河北省
        4、山西省
        5、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
        6、黑龙江省
        7、上海市·江苏省
        8、浙江省·安徽省
        9、福建省·江西省
        10、山东省
        11、河南省
        12、湖北省·湖南省
        13、广东省·海南省
        14、广西壮族自治区
        15、重庆市·四川省
        16、贵州省·云南省
        17、陕西省
        18、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19、香港·澳门
        20、台湾
        (A~D)附录石窟造像雕刻相关图书
        1、广域
        2、北京市·河北省
        3、山西省
        4、辽宁省·湖北省
        5、江苏省
        6、浙江省·安徽省
        7、山东省
        8、河南省
        9、海南省
        10、重庆市·四川省
        11、云南省
        12、陕西省
        13、甘肃省
        1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15、其他
        E 题跋(叙录)碑帖碑学有关图书
        附录1 碑学相关图书
        附录2 书道(书法)有关图书
        附录3 金石家(清后期以降)有关图书
        F 校点校注校补图书
        G 石刻碑帖书道(书法)有关邦译图书
        H 传拓有关图书其他
    四、字体(字形)有关图书
        A 石刻文字·异体字(俗字·别字)相关图书
        B 其他字典字书
    五、目录(索引)·地图
        A 石刻·刻工目录
        附录 石刻(墓志)相关索引
        B 机关(个人)所藏石刻拓本目录(图录)
        1、中国
        2、台湾
        C 石刻文献目录地图
        附录 考古学有关文献目录年鉴地图
勘误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8)布依族村寨美学特征与设计策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布衣族村寨意象
    2.1 布衣族村寨意象的获取方法
    2.2 布依族石头建筑群与环境的视觉整体意象
    2.3 布依族石头村寨与稻耕文化心理认同的整体意象
3 布依族石头村寨的美学特征及设计策略思考
    3.1 布依族石头村寨的美学特征
    3.2 布依族石头村寨的设计策略思考
4 结束语

(9)关岭三国文化的历史意蕴与现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传统地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当代地方文化品牌建设
    一、传统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
    二、当代地方文化品牌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三、国内关于三国文化品牌建设概览
第二章 关岭三国文化的历史建构
    一、关岭三国文化历史遗迹举证
        1.1 关索岭
        1.2 马跑泉
        1.3 鲍三娘山
        1.4 红岩山
        1.5 晒甲山
        1.6 关将军庙
        1.7 孔明塘
        1.8 太子阁
        1.9 孟获屯
        1.10 关索洞
    二、关于关岭三国文化历史依据的辨证
        2.1 诸葛亮南征的线路及其“七擒孟获”的地点问题
        2.2 关于关索其人其事的真实性问题
    三、关岭三国文化的历史建构
        3.1 地方官员对关岭三国文化的建构
        3.2 在地文人对关岭三国文化的建构
        3.3 民间社会关于关岭三国文化的建构
第三章 、关岭三国文化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
    一、关岭三国文化的特点与内涵
    二、关岭三国文化精神的现代价值
        2.1 “顶云经验”及其精神实质
        2.2 “板贵精神”概况及其精神内涵
        2.3 “顶云经验”和“板贵精神”的历史渊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 ——以开阳马头寨、兴义南龙古寨和花溪镇山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缘起、价值及目的
        1.1.1 论文研究的缘起
        1.1.2 论文研究的价值
        1.1.3 论文研究的目的
    1.2 论文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1.2.1 论文研究的对象
        1.2.2 论文研究的内容
    1.3 相关课题研究的现状
        1.3.1 我国传统聚落研究的现状
        1.3.2 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的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田野调查法
        1.4.2 实例分析研究法
        1.4.3 对比分析研究法
        1.4.4 多学科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贵州布依族历史与地域文化背景
    2.1 贵州布依族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
        2.1.1 地形地貌特征
        2.1.2 气候特征
    2.2 贵州布依族的民族文化背景
        2.2.1 贵州布依族的历史沿革
        2.2.2 贵州布依族的人文背景
        2.2.3 贵州布依族的社会组织结构
    2.3 贵州布依族宗教信仰体系
    2.4 贵州布依族的分布
    2.5 本章小结
3 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
    3.1 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选址
        3.1.1 贵州布依族传统村寨的生长因素
        3.1.2 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选址
    3.2 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形态与空间结构
        3.2.1 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形态
        3.2.2 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的空间处理手法
        3.2.3 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空间结构
    3.3 典型布依族传统聚落分析
        3.3.1 以武庙为中心——花溪镇山村
        3.3.2 “八卦形”村寨——兴义南龙古寨
        3.3.3 官寨的平民化—开阳马头寨
    3.4 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空间构成要素分析
        3.4.1 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的外部空间构成要素
        3.4.2 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的内部空间构成要素
    3.5 本章小结
4 贵州布依族传统建筑研究
    4.1 公共建筑
        4.1.1 概述
        4.1.2 公共建筑
    4.2 民居
        4.2.1 影响民居的因素
        4.2.2 布依族民居的空间形态
        4.2.3 民居的建筑艺术特色
        4.2.4 典型民居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贵州布依族建筑技术与装饰艺术
    5.1 贵州布依族建筑技术与营造习俗
        5.1.1 贵州布依族建筑技术
        5.1.2 贵州布依族建筑营造方式
    5.2 贵州布依族建筑装饰艺术
        5.2.1 贵州布依族建筑装饰题材
        5.2.2 贵州布依族建筑装饰艺术
    5.3 本章小结
6 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的保护与发展
    6.1 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的保护
        6.1.1 主要问题
        6.1.2 保护对策
        6.1.3 保护内容
    6.2 对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更新的几点建议
    6.3 相关研究在建筑设计上的意义
    6.4 本章小结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布依族石头建筑及其文化意蕴(论文参考文献)

  • [1]安顺地区屯堡传统村落景观意象研究[D]. 黎蜓婷. 贵州大学, 2020(03)
  • [2]水井与村落社会文化 ——以黔东南一个苗寨为例[D]. 蒋萍.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3]黔东苗语空间范畴的认知研究[D]. 唐巧娟. 湖南师范大学, 2019
  • [4]城镇化过程中贵州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D]. 陆莉莉. 贵州财经大学, 2018(01)
  • [5]贵州镇宁县布依族传统村落景观空间形态研究[D]. 吴宇凡.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6]布依族村寨选址与景观文化探析[J]. 唐莉.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01)
  • [7]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D]. 刘琳琳. 吉林大学, 2015(08)
  • [8]布依族村寨美学特征与设计策略思考[J]. 陈新伟,石敏香,洪震声. 中华民居(下旬刊), 2014(06)
  • [9]关岭三国文化的历史意蕴与现代价值[D]. 陈慧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 [10]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 ——以开阳马头寨、兴义南龙古寨和花溪镇山村为例[D]. 夏勇. 重庆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布依石建筑及其文化意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