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环境影响和控制

环境、环境影响和控制

一、环境、环境影响与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航[1](2021)在《考虑振源随机特性的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混合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交通运量的巨大需求与其显着的环境振动影响之间的客观矛盾,已成为制约城市轨道交通持续发展的瓶颈。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新建地铁线路环境振动影响的风险,需要针对不同敏感目标,给出精准、可靠的振动预测结果,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合理、有效的综合减、隔振技术方案。作为一种适用于精准预测阶段的技术手段,基于“FDL&LSTML”模式的解析/数值计算法与实测法混合使用的预测模型(简称Hybrid预测模型)可同时兼顾先进解析/数值方法及实测法的优势,已经在地面线路的环境振动预测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然而,该预测模型在城轨交通地下线路的环境振动影响预测评估中仍未得到成熟发展。此外,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在所有列车振动环境影响的预测中,大多数情况都是针对线路开通初期的定值预测。但由于车辆参数(如悬挂参数、乘客数量等因素)、轮/轨磨耗程度及养护水平等因素的显着差异,导致振动源强呈现明显的不确定性。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混合预测方法的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参数不确定性研究(No.51978043)”、“列车振动环境影响预测的准确度与可靠性研究(No.51778049)”,以列车振动源强的不确定性研究为核心,拓展出适用于地下线路列车振动环境影响分析的Hybrid预测模型,并将现有列车振动环境影响的定值预测模式拓展为概率预测模式。主要研究工作、成果和主要创新点概括如下:1.本文选择在一条地铁运营线路固定断面及附属车辆段,全面开展并完成了运营列车车轮踏面粗糙度、选定断面轨道钢轨表面粗糙度及隧道壁振动的系统性跟踪测试工作。获得了该运营线路上轮/轨养护维修周期内的“钢轨表面粗糙度/车轮踏面粗糙度/振动源强”完整测试数据;全面揭示了轮、轨养护维修周期内振动源强的发展规律及统计分布特征;探索了车轮镟修、钢轨打磨在降低地铁列车环境振动影响方面的技术要素。2.基于多输入线性时不变系统的输入与响应谱数学理论,构建了轨道不平顺谱及车轮不圆顺谱随机耦合的轮、轨联合激励输入数学模型。根据该数学模型,可获得更接近实测的振源频域响应。如果忽略车轮不圆顺的影响,钢轨振动加速度的分频振级(车轮多边形磨耗对应频段)计算与实测误差最大可达15d B。3.结合本文及课题组多年积累的测试样本,构建了反映DTⅥ2扣件普通整体道床轨道钢轨表面粗糙度“时-空随机性”的随机粗糙度谱及完整养护维修周期内典型地铁6节编组B型列车的随机车轮不圆顺谱。基于频域“车辆-轨道”耦合解析模型,采用Monte Carlo法,以随机轮、轨不平顺谱作为输入激励,同时考虑车辆参数的随机特性,得到了多因素联合作用下列车振源频域响应的随机特征。4.分析了多种模式下,地下线路等效列车荷载线振源(简称等效线振源)激励的振动传递特征;对比分析了地下线路等效线振源长度、激励间距、激励位置对线传递率级的影响;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采用数值法、解析法,探索了地下线路列车荷载力密度级的测算方法;基于“FDL&LSTML”模式,拓展出了适用于地下线路列车振动环境影响预测的三种混合模式的Hybrid预测模型。为地下线路列车振动环境影响评估中,满足线路施工图设计阶段精准预测水平要求的预测方法提供了更好的选择。5.提出了考虑随机振动源强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概率预测方法的操作流程。据此,预测分析了某城市一处规划地铁线路对某临近既有研究院内敏感仪器的振动影响。在实际预测过程中发现,与参考类比线路开通运营初期随机源强给出的预测结果相比较,在考虑轮轨磨耗持续发展引起的随机轮轨不平顺状态后,本预测敏感点在10Hz以上频段的预测振动响应及超限概率明显增大。因此,在列车振动的环境影响预测过程中,应根据设计轨道型式及列车动力特性,合理选择随机轮轨不平顺激励,对反映轮轨磨耗持续发展引起的随机振动响应做出中期或者长期预测。

罗玮[2](2021)在《基于计划行为和多属性效用理论的PC桥梁可持续加固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气候变化在加剧,随之而来的全球气温升高会对全球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可持续发展不容忽视。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中交通、工业与建筑占比达六成以上,而建筑物的建造及维护消耗的能源占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30-40%左右。因此,建筑业(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是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以及基础建设工作的稳健推进,中国已成为世界桥梁数量最多的国家。同时,性能退化的桥梁以及危桥的数量正在增长。而对于性能退化桥梁的维修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本,同时也会对环境和社会造成影响,对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由于我国桥梁养护资金不足,人才队伍匮乏,以及管理手段、理念上的局限性,导致很多时候对于维护资源的分配以主观意愿为主,缺乏客观与科学的决策方法。而在气候变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随着可持续思想的发展,桥梁维护策略决策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多。在桥梁长达数十年的维修保养期内,决策者不仅需要考虑维修策略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维修加固活动所带来的环境与社会成本。传统风险决策方法中决策者被认为是完全理性的,即决策者可以摒除主观情绪影响,完全客观的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选择最优策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存在完全理性人,在桥梁维护策略决策中,决策人更是会受到自身知识水平、个人经历及主观情绪的影响。在考虑维护策略的可持续性时,由于考虑的影响因素增多,同时很多工程师对于环境和社会方面的知识了解有限,因此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为了能够建立可持续桥梁维护策略决策方法,使得通过规范模型得到的结果与决策者现实中做出的决策更加接近,有必要对工程师在选择维护策略时的心理因素进行研究并纳入模型中。综合考虑桥梁维护策略决策中的经济、环境、社会影响因素,并对决策者的心理因素深入分析,找出重要影响因素,不仅会提高决策方法的性能,同时也可以得到更加可持续的维护策略。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依据气候变化条件下的二氧化碳浓度与温度变化,计算了PC桥梁的时变可靠度。并且基于多属性效用理论,在代表性浓度路径8.5(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RCP)气候变化情景下,考虑基于性能控制的四种常用维护方法(体外预应力法、粘贴FRP布/板法、增大截面法和粘贴钢板法),分析了预应力(Prestressed Concrete,PC)桥梁的成本属性、经济属性、环境属性以及社会属性,建立了基于多属性效用理论的可持续PC桥梁维护策略优化模型。通过基于多属性效用理论的可持续PC桥梁维护策略优化模型计算出不同维护策略的可持续效用与成本效用,以成本效用及可持续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函数,采用增加精英策略、密度值估计及快速非支配排序的遗传算法,对多目标优化进行求解。(2)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通过扩展传统行为理论的模型因子研究桥梁维护决策行为的驱动机制。以桥梁维护决策行为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心理学、社会统计学角度总结了维修加固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桥梁加固行为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选取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知识、感知风险作为影响因素指标,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个影响因素对维护决策行为的影响,以期从行为意愿层面促进桥梁维护的可持续发展。(3)针对建立的PC桥梁可持续维护策略优化模型,分别通过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得到多属性决策问题中的属性权重,并得到综合权重,最大程度保证权重的准确性。对决策人的风险态度及感知风险进行分析,并验证感知风险对风险态度的调节效应,通过修正后的风险态度对可持续PC桥梁维护策略优化模型进行更新。(4)针对可持续维护行为的计划行为理论预测模型的计算复杂,计算成本与时间成本较高的缺点,通过误差向后传播算法、支持向量回归算法和轻量梯度提升决策树算法等机器学习方法对模型数据进行了训练和测试,建立了相应的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简化了行为预测过程,对行为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通过最大信息相关系数以及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对模型变量的相关性及敏感性进行了分析。

刘杨[3](2021)在《基于区域大数据平台的脑卒中发病的支持性环境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利用宜昌市和宁波市的区域大数据平台中脑卒中发病及其影响因素相关数据,计算脑卒中发病水平,分析支持性环境影响因素与脑卒中发病之间的关系,为脑卒中的预防控制、支持性环境的良好建设和区域大数据平台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性思路和可行性建议。方法:基于文献和现场调研,确定研究因素,选择家庭医生签约情况、居住点距离医疗机构的直线距离、居住点距离公园的直线距离、居住点距离公共交通站点的直线距离作为脑卒中支持性环境影响因素指标。制定区域大数据平台数据抽取标准,建立地方数据仓库。确定研究对象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并整理2017年~2019年宜昌城区(西陵区、点军区、伍家岗区、猇亭区)和宁波市北仑区的脑卒中发病及相关影响因素数据。通过百度地图开放平台,将文本地址信息转换为经纬度数据,利用Arc GIS软件计算最近直线距离。采用回归预测法进行缺失填补。按照年龄、性别,以1:1的匹配比例,匹配对照组。计算脑卒中发病水平,并根据空模型结果选择条件logistic回归,以脑卒中首次发病为因变量,支持性环境影响因素指标为自变量,高血压、糖尿病、职业情况、受教育水平、民族、婚姻状况作为协变量,并考虑交互效应,分析支持性环境影响因素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同时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绘制剂量-反应关系图。结果:2017年~2019年年均标化发病率为118.78/10万,其中标化发病率最高区县是猇亭区(233.01/10万),最低为西陵区(88.02/10万)。脑卒中发病率均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P<0.05),男性标化发病率均高于女性。2017年宜昌城区发病率远低于2018年和2019年。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签约组的发病风险是未签约组的0.926倍(P=0.107),而≥65岁研究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组发病风险是未签约组的0.688倍(P<0.05),基于北仑的家庭医生签约组发病风险是未签约组的0.499倍(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距离医疗机构直线距离为1,000~2,000米和≥2,000米组的发病风险是<1,000米组的1.069倍和1.146倍,在统计学上无意义,但剂量-反应关系显示,脑卒中发病风险随着医疗机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距离公园直线距离为1,000~2,000米和≥2,000米组的发病风险是<1,000 米组的 0.242 倍(P<0.05,95%CI=0.122~0.480)和 0.303 倍(P<0.05,95%CI=0.170~0.541)。但基于宜昌城区数据,脑卒中发病风险随着公园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距离公共交通站点直线距离为1,000~2,000米和≥2,000米组的发病风险是<1,000 米组的 1.821 倍(P<0.05,95%CI=1.092~3.038)和 4.126倍(P<0.05,95%CI=3.067~5.550),剂量-反应关系显示,脑卒中发病风险随着公共交通站点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家庭医生签约可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尤其是≥65岁人群;当居住点距离医疗机构、公园、公共交通站点越远,脑卒中的发病风险越高,因此需要建立良好的支持性环境。建设良好的支持性环境需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签约服务内容;强化社区医疗服务质量,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便利的医疗服务;科学规划公园服务半径,最大化绿色效益;增强公共交通重视程度,促进公共交通的可持续性、便捷性服务,推进居住点至公共交通站点距离<1000米的站点建设。区域大数据平台的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数据内容,提高数据质量;促进平台数据的科研使用;推进平台数据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互联互通;基于平台开发创新高效的慢病管理措施。

高文芳[4](2021)在《典型能源材料制备过程的绿色制造评价方法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新时期能源工业高速发展,能源材料需求大幅增加,但能源材料制备过程中所需的原材料众多、生产加工流程工序复杂、污染减排压力巨大。因此,亟需重点关注能源材料制备过程,并对其进行量化评价和等级划分,以支撑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以系统工程、生命周期评价等为理论基础,综合分析生产过程中的材料关键性、物质和能量流、水平衡和环境影响,构建绿色制造指数最小化的绿色制造评价方法,定量评价过程的应用技术合理性并对产品进行绿色制造等级评定。研究首先在经济、环境、资源三个部分构建模型并分别阐述,在此基础上进行多目标整体优化,建立绿色制造评价方法,并拓展应用范围至能源基础材料制备(能源金属生产)和能源材料加工两种工业过程。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建立绿色制造评价模型,对模型基础、假设、参数、定义、公式、约束条件及模型适用性进行说明。在经济影响评价部分,通过计算材料成本、能耗成本、水耗成本和附加成本,对比产品操作成本、总成本和利润,建立生产过程和污染处理过程相结合的全流程成本最小化方法。在环境影响评价部分,针对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建立基于污染物权重的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在关键资源评价部分,以欧盟的关键性评价方法为基础,针对性地引入工业生产过程相关参数,建立面向工业生产过程的材料关键性评价模型。为系统评价各简化模型的交叉耦合影响,建立绿色制造评价模型,对每个生产工段进行物质、能源、水和环境影响四个方面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产品生产过程的绿色制造评价指数,为产品分级和关键技术的评定提供量化依据。(2)在绿色制造经济评价的基础上,以中国的五氧化二钒(V2O5)生产过程为例,对典型的能源金属生产过程进行成本最小化评价。对三种V2O5生产过程(沉淀法生产纯度为98 wt.%的V2O5、沉淀法生产纯度为99.90 wt.%V2O5和萃取法生产纯度为99.95 wt.%的V2O5)进行了经济评价。研究得出利用萃取法生产纯度为99.95 wt.%的V2O5过程对预处理工段进行了优化,短程、清洁、高产品纯度、高原子经济性使其成为成本效益最高的工艺。(3)在绿色制造环境评价的基础上,以金属的生产过程为例进行综合环境影响评价应用探究。充分收集各个金属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废排放量,基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选择金属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典型污染物,建立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计算出金属生产过程的综合环境影响值并评定金属的环境影响等级。对金属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进行统计,根据综合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将金属环境影响由高到低分为4类金属,环境影响较大的前5种金属分别为Li>In>Cr>K>Hg。(4)在绿色制造资源评价的基础上,以能源材料的制备-中国典型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灯具的工业生产过程为例进行了金属资源关键性评价模型应用探究。通过分析供应风险、经济重要性和环境风险,确定镓、铟和锡三种金属的关键性明显大于生产过程的其它金属,同时,三者的高关键性也使含这三种金属的材料关键性较高,并由此得出外延生长和芯片制造是五个LED灯具生产工段中两个最重要的工段。最终对不同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关键性总体评价,比较了 SMD(Surface Mounted Device)-LED灯和灯丝灯的生产情况。(5)在建立绿色制造评价模型的前提下,选择两种中国典型的LED灯生产工艺进行模型应用研究。在系统分析过程中,对96种原材料、10种能源、7种水流和42种污染物进行了全流程流动分析和权重计算,在确定了评价边界值的基础上,用材料、能源、水评价指标和综合环境评价指标计算出了生产过程的绿色制造等级。以两种灯具生产过程和三种特定情境为例,确定了灯丝灯的绿色制造水平优于SMD-LED灯,污染物的综合环境影响值是影响产品生产过程绿色制造水平最重要的参数。

吴罡宇[5](2021)在《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民用建筑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民用建筑随着城乡规划的推进而持续发展,拉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但随之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消耗和严峻的环境问题,甚至会造成不可逆的生态破坏,直接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民用建筑在决策与设计期、施工期、运营期和拆除期的全生命周期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周围环境,随着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民用建筑环境影响评价模型也在持续探索,但是基于民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研究还处于严重滞后,项目决策部门和建设单位等均缺少相关参考依据,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已是迫在眉睫。环境影响评价通过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拟进行的项目可能影响的周围环境开展分析评估论证工作,并为项目决策提供相关的指导建议和防治措施,有助于解决人为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本文基于民用建筑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模型进行了研究,以济南市XXX项目为例,分别从民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土壤环境等方面环境污染现状,识别项目的环境影响因子并确定评价因子,根据当地的城市功能、自然生态功能和环境功能,确定主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从而构建济南市XXX项目建筑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项目自身特点,选择使用层次分析法对所有指标两两比较打分确定指标权重,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量化建筑项目的环境友好程度。最后确定建设项目带来的环境问题,制定合理、可行的环境污染防控措施,并为项目的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的有效对策和合理建议。根据济南市XXX项目实例研究结果可见,对项目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最为显着的阶段是施工期和运营期,其中施工期资源消耗最大,对环境的污染更为严重且相对直接,运营期对自然环境有着持续性的长久影响。另外,拆除期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它对环境的影响也尤为重要,是推进民用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决策与设计期影响程度较小且为间接影响,但该阶段直接影响项目后续建设和运行,开展该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必不可少。因此,必须重视对民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管理,本文模型在实践中对类似民用建筑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判断依据,把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准入关口,严格项目准入和源头管控,为建设、施工单位按照标准开展工作提供参考,共同实现民用建筑建设和生态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人类生存环境质量。

杨雪秀[6](2021)在《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北方农村太阳能供热系统3E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太阳能已成为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利用太阳能供热是一种新型能源利用技术。北方农村地区供热主要以烧散煤和秸秆为主,不仅能源利用效率低,而且燃烧后未经过处理的废气直接排放,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从建筑节能角度出发,将太阳能应用于北方农村供热系统中,可以有效减少传统化石能源使用,改善室内供暖效果及大气环境质量。本文以北方农村地区的单体式建筑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辅助热源的太阳能供热系统进行能耗分析(Energy)、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与经济性(Economy)分析,具体研究内容以及结论如下:(1)利用De ST建立北方农村地区的单体式建筑模型,以锦州市为例计算全年动态逐时热负荷。考虑到太阳能的不稳定性,设计太阳能与生物质锅炉联合供热系统、太阳能与燃气锅炉联合供热系统、太阳能与燃煤锅炉联合供热系统以及太阳能与电锅炉联合供热系统四个供热方案,对太阳能集热器、蓄热水箱、辅助热源等进行选型计算,并以费用年值为目标函数,对太阳能集热器面积与蓄热水箱体积进行优化设计。(2)利用TRNSYS进行能耗模拟分析,建立太阳能与辅助热源联合供热系统仿真模型,对比四种方案运行特性及能耗。结果表明:太阳能与燃煤锅炉联合供热系统运行能耗最大,其次是太阳能与生物质锅炉联合供热系统、太阳能与燃气锅炉联合供热系统与太阳能与电锅炉联合供热系统。由于燃煤价格低、燃煤锅炉能耗大,导致以费用年值最低时太阳能与燃煤锅炉联合供热系统能耗最大。(3)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Life cycle assessment,LCA)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核算并对比四种方案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温室效应与人体健康是主要环境影响类型,在四种方案中分别占比67%~82%和14%~31%,酸化、富营养化、光化学氧化以及资源消耗影响较小;辅助热源为电锅炉时环境负荷最大,辅助热源为生物质锅炉时环境负荷最小;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生产阶段对太阳能与生物质锅炉联合供热系统贡献最大,使用阶段对其他三种方案贡献最大。(4)利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模型(Life cycle costing,LCC)进行经济性评价,核算并对比四种方案生命周期成本。结果表明:太阳能与燃气锅炉联合供热系统的生命周期成本最大,太阳能与燃煤锅炉联合供热系统的生命周期成本最小。(5)利用生态效率评价方法进行3E评价,从环境改善角度定义经济效率指标和能耗生态效率指标。结果表明:太阳能与生物质锅炉联合供热系统的经济生态效率和能耗生态效率最小,太阳能与电锅炉联合供热系统的经济生态效率和能耗生态效率最大;太阳能供热系统四种方案的能耗、环境、经济评价维度之间存在权衡关系,忽略某些方面可能带来问题转移。

周婧燕[7](2021)在《绿化结构对哈尔滨既有多层住区的风环境影响模拟研究》文中指出绿地作为优化城市物理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如何提升景观生态效益研究方面受到了广泛关注。住区作为城市建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作为物理环境要素之一的风环境对城市局部区域的微环境舒适度影响较大。近些年,既有住区的更新问题成为住区改造中的焦点。本文选取多层行列式住区的宅间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住区典型建筑及绿地的布局模式,以ENVI-met为模拟平台建立模型,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对不同绿化结构下的风环境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中包含的内容有绿地布局的调研、绿地布局典型模式提取、变量模拟方案设计、模拟参数设置、模拟结果的数据整理。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文献阅读和资料整理,分别从植物对风环境的影响、绿化对风环境的影响及绿化对风环境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总结归纳相关研究成果。(2)介绍了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阐述了常用模拟软件的特点、适用范围、优势及不足等基础理论。并详细说明了 ENVI-met的主要特点、网格构建、模拟参数设置等。(3)通过卫星地图结合实地调研对哈尔滨多层行列式布局的住区进行分析,结合相关设计规范提取了符合实际情况的多层行列式住区建筑典型模式及绿地典型布局模式。在此基础上,列举了四种简化的基础种植形式,将其作为量变模拟实验中的一组变量,此外设置了乔木灌木种植比例1:2、1:1、2:1、灌木高度1m、1.5m及乔木分枝点高度2m、4m两组变量,运用ENVI-met三维微气候模拟软件搭建模拟平台。(4)根据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不同要素对住区室外风环境的影响。模拟数据分析表明:绿化种植形式的不同会导致其防风导风的效果不同,乔木位置对风速分布的影响较大。乔灌木种植比例改变时,当乔木所占比例增大时,绿地的防风及导风作用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按照不同绿化种植形式种植时略有不同。绿化高度对风环境的影响变量模拟中发现:乔木分枝点高度越低及灌木高度越高时,绿地对人行高度处风速的降低能力越强,但乔木分枝点高度过低或灌木高度过高都会产生不通风的现象。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形式、乔木灌木种植比例、灌木高度、乔木分枝点高度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住区室外风速分布。不合理的绿化结构不仅不会改善风环境,还会产生不通风的现象或加重峡谷效应,因此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中合理的绿化种植是必不可少的。

杨露露[8](2021)在《CY路市政道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政道路作为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也越来越快。市政道路建设项目通常位于城市区域,建设规模一般较大,建设工期较长,且施工场地具有局限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市政道路建设项目给周边地区带来环境影响的必然性。因此,在对市政道路建设项目的管理中,进行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以昆明市CY路市政道路改造提升项目为研究对象,对环境影响进行详细分析与评价。首先,为便于对CY路项目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本文从市政道路建设项目工程特点出发,构建出针对一般市政道路建设项目所适用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模型。模型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角度分析一般市政道路建设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影响指标识别,建立评价指标层次结构体系,第一层将指标结构系统分解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第二层将自然环境系统分解为声环境、空气环境和水环境,第三层分解出若干个环境因子要素指标,针对各个指标,科学地确定评价标准,为便于进行综合系统地评价,各指标评价标准确定为五个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一般、需改进、差”。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将专家评分法和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方法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其次,利用评价模型,对CY路市政道路改造提升项目环境影响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自然环境方面,项目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需严格制定环境保护措施;社会环境方面,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综合看来,该项目对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适当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总体上能达到标准。最后,结合研究生阶段所学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及以往市政道路项目管理经验,提出CY路市政道路项目环境保护措施。措施可以使CY路市政道路环境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可以为其他市政道路建设项目优化设计、降低环境影响提供参考。

刘伟宁[9](2021)在《铜铅锌冶炼固废多情景协同利用环境影响评估》文中提出我国铜铅锌冶炼工业产生固废种类多、存量大,包含大量铜铅锌银镍等有价资源和镉铬汞砷等环境毒害组分,其高效资源化利用和协同污染防控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铜铅锌冶炼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水口山地区铜铅锌综合冶炼基地的锌冶炼子系统为例,在查阅文献、咨询专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艺生产情况,构建了“直接堆存售卖”、“系统内部循环”、“铜铅锌协同资源化”三种固废协同利用模式。首先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划分固废协同利用的系统边界,收集生命周期评价阶段所需的资源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数据,借助Simapro分析软件及Ecoinvent3、ELCD、RCEES2017数据库平台建立了清单分析模型,釆用Re Ci Pe 2016 Midpoint(E)方法定量评估了固废协同利用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具体类别包括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颗粒物形成、酸化、水体富营养化、人体致癌毒性、人体非致癌毒性、矿产资源消耗和化石资源消耗九种。在生命周期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核算锌冶炼子系统的资源消耗、环境风险、物质循环以及经济效益水平,对不同固废协同利用模式的生态效率进行综合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情景三铜铅锌协同冶炼固废资源化处理模式环境影响负荷最低,仅为14.25,与情景二相比,情景三环境影响负荷下降19.61%。同时,情景三生态效率最高,其生态效率综合评价指数比情景一,即固废直接处理模式高出3倍。其中,情景一到情景三,生态系统环境影响负荷呈递减趋势,情景一到情景二下降6.94%,情景三进一步下降14.99%,达到最低值。(2)从标准化环境影响类型结果来看,三种情景固废协同处理生产工艺造成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型为人体致癌毒性与人体非致癌毒性,两种类型总占比在95%以上;其次是酸化、颗粒物形成、全球变暖与化石资源消耗,占比均在0.1%至0.3%之间,臭氧层破坏与矿产资源消耗的影响值最小。(3)从物质循环及经济效益角度来看,情景三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7.62%,Cu、Pb、Zn三种金属回收率分别达到97.19%、97.52%、99.55%,增加利润总额11154.8万元;但从环境风险角度来看,铜铅锌协同冶炼固废模式废气中重金属环境污染排放增加近1591.8 t,固废中重金属环境污染排放减少1470.4 t。(4)从提高总体综合生态环境效益角度来看,通过构建铜铅锌固废协同冶炼产业模式,加强锌-铜、锌-铅系统间的固废协同综合利用,可以大幅度提高企业的资源产出效率,但在此过程中需重点加强对固废中毒害污染物的大气污染排放控制。

刘瑞[10](2021)在《川藏铁路特长隧道工程生态影响综合评价》文中指出川藏铁路是国家快速铁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川藏铁路的建设,能够打通四川与西藏地区交通的大动脉。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川藏铁路沿线分布着大量的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系统复杂、敏感、脆弱,海拔高差起伏变化大,地质活动剧烈。为了减少或避免川藏铁路特长隧道的建设对沿途造成的生态破坏,需要对川藏铁路特长隧道工程的生态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选择切实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考虑到川藏铁路特长隧道工程周期长、规模大、沿线区域珍稀动植物分布广泛等特点,本文对特长铁路隧道各个阶段的环境影响因素逐层解析,并利用组合赋权模型来对灰色理论模型进行改进,建立了川藏铁路特长隧道工程生态影响综合评价模型,最后通过川藏铁路拉林段四座隧道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首先,本文详细剖析了特长隧道工程在勘测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运营阶段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筛选出可能对特长隧道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及其成因,构建了一套包含生物影响因素与非生物影响因素在内的共计11个准则层指标,27个方案层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指标赋权模型与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优选。由于评价指标数量多、层次复杂兼具模糊性,本文利用熵值法来对常用的主观赋权方法G2法进行修正,构建一套主客观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模型对各项指标进行组合赋权。考虑到川藏铁路特长隧道工程具有动态延迟性、层次性和高阶非线性等特点,通过熵值修正的G2对灰靶模型进行改进,最终构建出基于灰靶理论的生态影响综合评价模型。通过所构建的综合评价模型可以计算得出靶心度以及指标贡献度,靶心度用以反映特长隧道工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指标,则可通过指标贡献度予以体现。最后,选取川藏铁路拉林段达嘎拉隧道、贡多顶隧道、岗木拉山隧道与米林隧道四座隧道展开实例验证,计算得出四座隧道的生态环境综合影响靶心度分别为0.800、0.804、0.790、0.744,除贡多顶隧道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综合影响相对较轻外,其他三座隧道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综合影响均达到中度。同时,根据对27项评价指标贡献度的计算得到对生态影响较大的指标主要有林草覆盖率、顶部植被衰亡率、石化类污染物含量、景观视距、地下水源损失率、二氧化氮含量等,需要加以重视。通过将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对比,二者基本吻合。证明本文所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能解决实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丰富和完善铁路特长隧道工程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二、环境、环境影响与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境、环境影响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振源随机特性的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混合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城市轨道交通诱发的环境振动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况
        1.2.1 轨道交通列车振动环境影响的预测评估体系
        1.2.2 轨道交通列车振动环境影响的预测模型
        1.2.3 列车振动环境影响预测中的不确定性研究
        1.2.4 作者所在实验室的研究基础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目标、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3 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性成果
2 列车振动源强的全系统跟踪试验研究
    2.1 全系统跟踪试验方案
    2.2 测试内容与测试设备
        2.2.1 振源加速度测试
        2.2.2 轮、轨表面粗糙度测试
    2.3 跟踪试验分析
        2.3.1 车轮踏面粗糙度测试结果
        2.3.2 钢轨表面粗糙度测试与区间动态高低不平顺
        2.3.3 隧道壁振动加速度分析
        2.3.4 隧道壁加速度跟踪对比分析
        2.3.5 隧道壁测点Z振级与列车运营里程的对应关系
    2.4 轮、轨养护维修对源强的影响
        2.4.1 钢轨打磨对振源加速度的影响
        2.4.2 车轮镟修对振源加速度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车轮不圆顺谱与轨道不平顺谱随机耦合激励模型
    3.1 振源分析模型中的轮、轨动态激励信息
    3.2 轮、轨联合激励模型
        3.2.1 简化的轮轨相互作用模型
        3.2.2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激励-响应”关系
        3.2.3 输出响应的自相关函数
        3.2.4 轮轨耦合粗糙度谱
    3.3 频域“车辆-轨道”耦合解析模型
        3.3.1 车辆模型
        3.3.2 轨道模型
    3.4 “车辆-轨道”的耦合关系及系统响应的求解
        3.4.1 “车辆-轨道”的耦合关系
        3.4.2 轮、轨耦合不平顺谱拟合方法
        3.4.3 轮轨力的求解
        3.4.4 轨道动力响应的求解
    3.5 轮、轨联合激励模型的案例计算及试验分析
        3.5.1 理论算例分析
        3.5.2 现场试验案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多随机因素联合作用下列车振源频域响应不确定性分析
    4.1 轨道钢轨表面粗糙度谱及车轮不圆顺谱的随机模型
        4.1.1 随机钢轨粗糙度谱
        4.1.2 随机车轮不圆顺谱
    4.2 随机车辆参数及随机激励对振源频域振动响应的影响
        4.2.1 随机车辆参数对振源频域振动响应的影响分析
        4.2.2 随机车辆参数及随机车轮不圆顺谱对振源频域振动响应的影响
        4.2.3 随机车辆参数及轮轨耦合不平顺谱对振源频域振动响应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城轨地下线路列车振动环境影响预测的HYBRID模型
    5.1 “FDL&LSTML”模式的力学机理及HYBRID预测模型
        5.1.1 “FDL&LSTML”预测模式的力学机理
        5.1.2 HYBRID预测模型
    5.2 不同地铁列车激励作用下振动响应对比分析
    5.3 线传递率级计算原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5.3.1 多点激励等效线振源激励模式振动传递特征的数学机理分析
        5.3.2 均匀弹性半无限空间线传递率级计算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5.3.3 水平成层弹性半无限空间线传递率及计算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5.3.4 等效误差分析
    5.4 考虑地下线路特征及随机振动源强的HYBRID预测模型
        5.4.1 力密度级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5.4.2 考虑随机振动源强力密度级的HYBRID预测模型
    5.5 本章小结
6 考虑随机振动源强的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概率预测方法及案例分析
    6.1 考虑随机振动源强的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概率预测方法
    6.2 预测案例工程背景及类比断面现况测试
        6.2.1 工程背景
        6.2.2 类比断面振动源强及地表振动现况测试
    6.3 考虑实测随机振动源强的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概率预测
        6.3.1 数值模型建立与校核
        6.3.2 概率预测结果分析
    6.4 考虑多随机因素的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概率预测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计划行为和多属性效用理论的PC桥梁可持续加固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桥梁可持续维护策略优化
        1.2.2 计划行为理论
        1.2.3 多属性效用理论
        1.2.4 人工智能方法
    1.3 研究内容
2 基于多属性效用理论的桥梁可持续加固策略优化
    2.1 PC桥梁加固策略
        2.1.1 桥梁时变可靠度计算
        2.1.2 PC桥梁维修加固准则
        2.1.3 加固后PC桥梁可靠指标增量
    2.2 PC桥梁生命周期可持续加固策略多属性决策
        2.2.1 桥梁加固多目标属性因素分析
        2.2.2 PC桥梁生命周期加固策略多属性决策方法
    2.3 基于多属性效用理论的桥梁可持续加固策略优化
        2.3.1 效用的定义和公理
        2.3.2 多属性效用理论
        2.3.3 PC桥梁多属性效用模型
        2.3.4 基于遗传算法的PC桥梁加固策略优化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桥梁可持续加固行为
    3.1 计划行为理论
        3.1.1 可持续行为相关社会心理学理论
        3.1.2 计划行为理论因素分析
    3.2 桥梁加固行为偏好研究
        3.2.1 加固行为社会心理学影响因素分析
        3.2.2 加固行为个人影响因素分析
    3.3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桥梁可持续加固行为模型
        3.3.1 研究方法
        3.3.2 问卷设计
        3.3.3 模型构建和假设
    3.4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加固行为分析
        3.4.1 加固行为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3.4.2 数据检验
        3.4.3 加固行为SEM模型适配度检验
        3.4.4 加固行为假设检验
    3.5 本章小结
4 桥梁可持续加固策略机器学习模型
    4.1 机器学习理论
        4.1.1 机器学习概念及分类
        4.1.2 加固行为预测模型建立
        4.1.3 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分析
    4.2 基于特征选择的机器学习行为预测模型
        4.2.1 最大信息相关分析
        4.2.2 全局敏感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改进的可持续加固策略模型
    5.1 桥梁加固策略优化多属性效用模型
        5.1.1 多属性权重分析
        5.1.2 风险态度分析
        5.1.3 感知风险分析
    5.2 改进的桥梁加固策略多属性效用优化模型
        5.2.1 桥梁加固策略多属性效用优化模型确定权重
        5.2.2 经计划行为理论修正的风险态度
    5.3 优化模型分析
        5.3.1 使用实测权重的多属性效用优化模型分析
        5.3.2 使用优化风险态度的多属性效用优化模型分析
    5.4 优化模型加固策略分析与选择
        5.4.1 优化模型加固策略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分析
        5.4.2 优化模型加固策略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5.4.3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优化模型加固策略选择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区域大数据平台的脑卒中发病的支持性环境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课题来源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对照表
1 研究背景
    1.1 脑卒中影响因素研究
        1.1.1 支持性环境
        1.1.2 中间危险因素
        1.1.3 不可改变危险因素
        1.1.4 可改变危险因素
        1.1.5 其他社会决定因素
    1.2 支持性环境影响因素研究方法
        1.2.1 国内研究方法
        1.2.2 国外研究方法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资料与方法
    3.1 资料来源
        3.1.1 宜昌城区
        3.1.2 宁波北仑
        3.1.3 其他来源
    3.2 前期准备和数据整理
        3.2.1 平台数据抽取标准
        3.2.2 研究对象纳入排除标准
        3.2.3 支持性环境指标整理
        3.2.4 缺失值填补
    3.3 统计分析
        3.3.1 模型理论基础
        3.3.2 模型建立
        3.3.3 分析软件
    3.4 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
    4.1 脑卒中发病水平
    4.2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4.3 回归分析结果
        4.3.1 单因素分析结果
        4.3.2 交互项分析结果
        4.3.3 多因素分析结果
        4.3.4 剂量-反应关系
5 讨论
    5.1 影响因素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5.1.1 家庭医生签约情况
        5.1.2 居住点距离医疗机构的直线距离
        5.1.3 居住点距离公园的直线距离
        5.1.4 居住点距离公共交通站点的直线距离
        5.1.5 其他因素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5.2 支持性环境建设建议
    5.3 区域大数据平台发展建议
6 创新性与局限性
    6.1 创新性
    6.2 局限性
7.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综述 健康大数据在慢性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4)典型能源材料制备过程的绿色制造评价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能源材料概述
        1.1.1 能源与环境问题
        1.1.2 典型能源材料简介
        1.1.3 能源材料生产过程面临的问题
    1.2 能源材料评价方法
        1.2.1 单因素评价方法
        1.2.2 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
    1.3 论文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绿色制造评价方法定义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绿色制造评价模型的建立
    2.1 前言
    2.2 绿色制造评价模型基本描述
        2.2.1 评价原则
        2.2.2 模型实施方案
        2.2.3 模型假设
        2.2.4 模型约束条件
    2.3 绿色制造评价模型参数说明
        2.3.1 经济部分评价
        2.3.2 环境部分评价
        2.3.3 资源部分评价
        2.3.4 绿色制造评价模型
    2.4 模型适用性说明
    2.5 能源材料制备过程应用探究说明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制造经济评价应用-以五氧化二钒生产过程为例
    3.1 前言
    3.2 过程优化方法
        3.2.1 优化方案A
        3.2.2 优化方案B
    3.3 实例分析
        3.3.1 功能单元
        3.3.2 系统边界
        3.3.3 数据来源
    3.4 经济评价与讨论
        3.4.1 三个生产过程的宏观成本对比
        3.4.2 三个生产过程中各个生产部分的经济对比
        3.4.3 不同成本类型的对比
        3.4.4 敏感性分析
    3.5 综合环境影响评价
    3.6 多元综合评价
    3.7 优化流程的建立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绿色制造环境评价应用-以金属生产过程为例
    4.1 前言
    4.2 实例分析
        4.2.1 污染排放标准的选择
        4.2.2 金属元素及生产过程的选择
        4.2.3 污染物的选择
        4.2.4 污染当量值的确定
    4.3 方法体系
    4.4 分析与讨论
        4.4.1 金属生产过程污染物分析
        4.4.2 综合环境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绿色制造资源评价应用-以LED灯制备过程为例
    5.1 前言
    5.2 实例分析
        5.2.1 功能单元和系统边界
        5.2.2 模型假设
        5.2.3 数据收集来源
    5.3 结果分析
        5.3.1 金属原材料物质流分析
        5.3.2 金属关键性计算
        5.3.3 材料关键性计算
        5.3.4 各个生产过程的综合评价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绿色制造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以LED灯制备过程为例
    6.1 前言
    6.2 LED绿色制造实施框架
        6.2.1 功能单元和系统边界
        6.2.2 模型假设
        6.2.3 数据收集来源
    6.3 物质评价
        6.3.1 物质流分析
        6.3.2 有机物权重的计算
        6.3.3 气体和无机物权重的计算
        6.3.4 原料评价指标的确定
    6.4 能量评估
    6.5 水资源评价
    6.6 综合环境影响评价
        6.6.1 废水评估
        6.6.2 废气评估
        6.6.3 固废评价
        6.6.4 综合环境评价
    6.7 评价边界值的确定
        6.7.1 材料评价指标边界值的确定
        6.7.2 能耗评价指标边界值的确定
        6.7.3 水耗评价指标边界值的确定
        6.7.4 综合环境影响指标边界值的确定
    6.8 绿色制造评价指标的确定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键能源金属生产过程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污染物及计算结果
附录B 金属资源关键性评价模型相关参数及计算过程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民用建筑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环境影响评价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
    2.1 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研究进程
    2.2 工程项目环评研究进程
    2.3 民用建筑环评研究进程
    2.4 民用建筑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不足
第3章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民用建筑环境综合评价指标的识别
    3.1 决策与设计期环境影响分析
    3.2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3.3 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
    3.4 拆除期环境影响分析
    3.5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民用建筑环境综合评价指标的识别
第4章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民用建筑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思路
    4.2 确定民用建筑环评指标的权重
    4.3 民用建筑环境影响模糊综合评价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工程分析
        5.2.1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5.2.2 总体设计方案及其合理性分析
        5.2.3 决策与设计期污染分析
        5.2.4 施工期污染分析
        5.2.5 运营期污染分析
        5.2.6 拆除期污染分析
    5.3 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应用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关于民用建筑环境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后记

(6)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北方农村太阳能供热系统3E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太阳能供热系统能耗分析研究现状
        1.2.2 太阳能供热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1.2.3 太阳能供热系统生命周期成本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北方农村单体式建筑太阳能供热系统设计
    2.1 太阳能供热系统方案
        2.1.1 太阳能供热系统组成
        2.1.2 太阳能供热系统方案确定
        2.1.3 系统运行控制策略
    2.2 太阳能供热系统设计计算
        2.2.1 工程概况
        2.2.2 建筑逐时负荷计算
        2.2.3 太阳能供热系统设计计算
    2.3 太阳能供热系统参数优化
        2.3.1 太阳能集热器安装倾角优化
        2.3.2 集热器面积与水箱体积优化
    2.4 本章小结
3 太阳能供热系统能耗模拟分析
    3.1 数值仿真模拟软件介绍
    3.2 系统仿真模型搭建
        3.2.1 系统仿真部件
        3.2.2 仿真模型建立
    3.3 TRNSYS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3.3.1 方案一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3.3.2 方案二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3.3.3 方案三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3.3.4 方案四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3.4 系统运行能耗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太阳能供热系统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4.1 生命周期评价介绍
        4.1.1 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及理论框架
        4.1.2 生命周期评价步骤
        4.1.3 生命周期评价工具
    4.2 太阳能供热系统生命周期评价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目的与研究范围
        4.2.3 假定条件
        4.2.4 清单分析
    4.3 生命周期能耗分析
    4.4 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分析
    4.5 贡献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太阳能供热系统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5.1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介绍
        5.1.1 生命周期成本理论概述
        5.1.2 生命周期成本的技术框架
    5.2 生命周期成本模型
        5.2.1 初始成本
        5.2.2 运行成本
    5.3 生命周期成本计算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太阳能供热系统3E分析
    6.1 评价方法
    6.2 生态效率分析模型
        6.2.1 环境影响VS经济影响
        6.2.2 环境影响VS能耗影响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绿化结构对哈尔滨既有多层住区的风环境影响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既有住区
        2.1.2 物理环境
        2.1.3 风环境
        2.1.4 绿化
        2.1.5 绿化结构
    2.2 国内外风环境研究进展
        2.2.1 国内外风环境法律规定
        2.2.2 国内外风环境问题的研究
    2.3 绿化对风环境的影响
        2.3.1 植物对风环境的影响
        2.3.2 绿化对风环境的主要影响
        2.3.3 绿化对风环境的影响因素
    2.4 室外风环境评价标准
        2.4.1 Beaufort风级
        2.4.2 相对舒适度评估法
        2.4.3 风速比评估法
        2.4.4 风速概率数值评估法
        2.4.5 风速离散度评估法
        2.4.6 基于热舒适度的评价方法
        2.4.7 区域风面积占比
        2.4.8 超越概率阈值评估法
        2.4.9 本文的评价方法
    2.5 风环境的计算机数值模拟
        2.5.1 计算机模拟技术
        2.5.2 软件对比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哈尔滨多层行列式住区风环境调研
    3.1 哈尔滨风环境概况
        3.1.1 哈尔滨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
        3.1.2 哈尔滨风环境概况
    3.2 哈尔滨既有多层住区概况
        3.2.1 哈尔滨多层行列式住区统计
        3.2.2 哈尔滨典型多层行列式住区绿地调研
    3.3 哈尔滨多层行列式住区风环境实测与模拟软件校验
        3.3.1 实测仪器选择
        3.3.2 风环境实测方案
        3.3.3 实测结果及ENVI-met模拟软件校验
    3.4 本章小结
4 绿化结构对多层行列式住区风环境影响数值模拟分析
    4.1 多层行列式住区典型模式提取
        4.1.1 住区建筑典型布局模式提取
        4.1.2 绿地典型布局模式提取
    4.2 ENVI-met数值模拟平台搭建
        4.2.1 模拟方案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1 绿化种植形式对风环境的影响
        4.3.2 乔木灌木种植比例对风环境的影响
        4.3.3 绿化高度对风环境的影响
        4.3.4 绿化结构对风环境的影响
    4.4 基于风环境数值模拟的哈尔滨既有多层住区绿化结构优化策略
        4.4.1 绿化种植形式
        4.4.2 乔灌木种植比例
        4.4.3 绿化高度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8)CY路市政道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市政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理论
    2.1 市政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基础理论
    2.2 市政道路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2.2.1 市政道路建设项目对环境的正面影响
        2.2.2 市政道路建设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3 市政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素
    2.4 本章小结
3 市政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模型构建
    3.1 评价指标层次结构体系
    3.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2.1 自然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分析
        3.2.2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分析
        3.2.3 评价指标体系
        3.2.4 评价指标评价标准
    3.3 评价层次模型建立
        3.3.1 AHP法确定指标权重
        3.3.2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CY路市政道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证分析
    4.1 CY路市政道路项目概况
        4.1.1 项目基本情况
        4.1.2 项目环境保护目标
    4.2 CY路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CY路环境影响评价指标调查分析
        4.3.1 定量指标分析
        4.3.2 定性指标分析
    4.4 CY路环境影响测算与评价
        4.4.1 环境影响评价指标评分情况
        4.4.2 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权重
        4.4.3 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CY路市政道路项目环境保护对策
    5.1 自然环境保护对策
        5.1.1 声环境保护措施
        5.1.2 空气环境保护措施
        5.1.3 水环境保护措施
    5.2 社会环境保护对策
        5.2.1 政府部门加强监管措施
        5.2.2 施工方履行社会责任措施
        5.2.3 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环境保护措施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铜铅锌冶炼固废多情景协同利用环境影响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铜铅锌冶炼固废资源化技术进展
        1.2.2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2.3 生态效率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2.4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2.1 评估体系框架
    2.2 情景模式划分
    2.3 生命周期评价
        2.3.1 目标和范围的界定
        2.3.2 清单分析
        2.3.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2.3.4 结果解释
    2.4 生态效率评价
        2.4.1 投入产出分析法
        2.4.2 层析分析法
        2.4.3 熵值法
        2.4.4 生态效率综合指数
    2.5 本章小结
3 多情景生命周期评价
    3.1 评价目标和范围确定
        3.1.1 评价目标
        3.1.2 范围确定
    3.2 清单分析
    3.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3.3.1 分类
        3.3.2 特征化
        3.3.3 加权标准化
        3.3.4 环境影响负荷
    3.4 结果解释
    3.5 本章小结
4 多情景生态效率评价
    4.1 系统范围
    4.2 多情景评估指标设置
    4.3 投入产出分析
        4.3.1 投入产出清单
        4.3.2 资源消耗
        4.3.3 环境风险
        4.3.4 物质循环
        4.3.5 经济效益
    4.4 不同情景生态效率综合评价
        4.4.1 准则层评价指标分析
        4.4.2 生态效率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川藏铁路特长隧道工程生态影响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创新点
        1.4.3 技术路线图
2 理论概念与研究基础
    2.1 生态学基础概念
        2.1.1 生态学
        2.1.2 生态环境
        2.1.3 生态系统
        2.1.4 生态环境影响
        2.1.5 生态环境影响的特征
        2.1.6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1.7 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保护原则
    2.2 铁路特长隧道工程
        2.2.1 我国铁路隧道发展历程
        2.2.2 我国特长铁路隧道概况
        2.2.3 铁路特长隧道的特点
        2.2.4 铁路特长隧道的不同周期
    2.3 铁路特长隧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3.1 勘测阶段
        2.3.2 设计阶段
        2.3.3 施工阶段
        2.3.4 运营阶段
    2.4 川藏铁路特长隧道工程
        2.4.1 川藏铁路特长隧道工程概述
        2.4.2 沿线自然环境特征
        2.4.3 沿线地质环境特征
    2.5 铁路特长隧道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
        2.5.1 环境科学评价法
        2.5.2 系统工程评价法
    2.6 川藏铁路特长隧道工程生态影响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3 川藏铁路特长隧道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制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3.2 生态系统评价指标的选择
    3.3 川藏铁路特长隧道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3.3.1 生物及生态敏感区影响类
        3.3.2 水污染程度类
        3.3.3 地下水位生态环境效应类
        3.3.4 固体废弃物污染类
        3.3.5 大气污染程度类
        3.3.6 噪声污染类
        3.3.7 水土流失类
        3.3.8 景观影响类
        3.3.9 生态环境管理类
    3.4 川藏铁路特长隧道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3.5 评价指标标准分级
4 川藏铁路特长隧道生态影响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生态影响评价指标赋权模型
        4.1.1 熵值法
        4.1.2 G2法
        4.1.3 熵值修正的G2法
    4.2 改进的灰靶综合评价模型
        4.2.1 确定评价矩阵
        4.2.2 计算指标权重
        4.2.3 构造标准模式
        4.2.4 灰靶变换
        4.2.5 关联因子集与差异信息空间
        4.2.6 计算靶心度与贡献度
        4.2.7 改进灰靶靶心度分级
5 实证分析
    5.1 工程项目概况
    5.2 基础数据收集
    5.3 川藏铁路特长隧道工程生态影响综合评价
        5.3.1 确定评价矩阵
        5.3.2 计算指标权重
        5.3.3 构建指标序列
        5.3.4 计算标准模式
        5.3.5 灰靶变换
        5.3.6 计算差异信息空间
        5.3.7 计算靶心系数
        5.3.8 计算靶心度与贡献度
    5.4 评价结果分析
    5.5 改进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环境、环境影响与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振源随机特性的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混合预测模型研究[D]. 李明航.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基于计划行为和多属性效用理论的PC桥梁可持续加固策略[D]. 罗玮.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基于区域大数据平台的脑卒中发病的支持性环境影响因素研究[D]. 刘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4]典型能源材料制备过程的绿色制造评价方法与应用[D]. 高文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
  • [5]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民用建筑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研究[D]. 吴罡宇.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6]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北方农村太阳能供热系统3E分析[D]. 杨雪秀. 辽宁工业大学, 2021(02)
  • [7]绿化结构对哈尔滨既有多层住区的风环境影响模拟研究[D]. 周婧燕.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8]CY路市政道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D]. 杨露露.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9]铜铅锌冶炼固废多情景协同利用环境影响评估[D]. 刘伟宁.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10]川藏铁路特长隧道工程生态影响综合评价[D]. 刘瑞.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环境、环境影响和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