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大饼还是陷阱?

互联网医疗大饼还是陷阱?

一、网络医疗 馅饼还是陷阱?(论文文献综述)

解金鹏[1](2020)在《习近平忧患意识研究》文中认为新时代,机遇与风险并存,与挑战同在。人们唯有增强忧患意识,做到未雨绸缪,方能实现转危为机、化危为安。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1),这告诫人们一定要清醒认识到:我国面临着许多不可预料的国内外风险挑战,全体共产党人必须时刻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慎,常怀对党、国家、人民和世界的高度责任感,防微杜渐、防范未然,绝不犯战略性系统性颠覆性错误,不断提升风险识别管控能力、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本选题研究主要涉及习近平忧患意识及其时代意义、生成逻辑、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意蕴、培育践行等章节,它系统回答了习近平忧患意识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来的、有什么内容、怎么样和怎么办等理论问题:其一,习近平忧患意识可以从外延定位、内涵结构和理论场域等层面来界定。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为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党执政地位稳固、民族振兴发展和世界和平大同,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提出的关于防范和应对党、人民、国家、民族和世界发展所面临的风险挑战的系列观点、论断和思想。其二,习近平忧患意识的时代意义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有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如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强化党的执政能力、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等;二是有助于实现国家总体安全,如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大局、推进民族复兴大业、巩固社会稳定大势等;三是有助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如有助于刺激生产发展、达到生活富裕、实现生态良好等;四是有助于维护世界的正义和平,如有助于国际持久和平、普遍安全,世界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全球绿色清洁、美丽生态等。其三,习近平忧患意识的生成有着四重逻辑。一是关于民族历史、我国近代历史、党的历史的历史逻辑;二是关涉世界共同挑战、国家内部风险、党执政考验、人民生活问题等的实践逻辑;三是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理论思想战略等的理论逻辑;四是关涉习近平优良家风熏陶、艰苦知青岁月锤炼、丰富从政经历磨砺、大量文史阅读积累的个人逻辑。其四,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基本内容有着四个维度。一是忧党,忧党的执政本领不强、党的建设被削弱、党的领导被弱化等;二是忧国,忧生态保护、经济转型、文化自信、政治民主、社会稳定、国土安全和国家统一等;三是忧民,忧脱贫攻坚、青年成长、国民健康、社会保障、教育公平、就业质量等;四是忧世,忧和平与发展、开放与包容、人类命运等。其五,习近平忧患意识具有多重的马克思主义意蕴。一是具有现代与未来兼顾、吸收外来立足实际结合、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共存的科学性;二是具有继承性与发展性统一、绿色青山与金山银山统一、底线思维与进取精神统一的辩证性;三是具有以全人类命运为整体,以党、国家、人民发展为整体,以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整体的整体性;四是具有以问题为导向、以防范为引领、以实干为根本等的实践性;五是具有坚持人民立场、尊重主体地位、践行群众路线等的人民性。其六,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培育践行可以从四个层次展开剖析。一是增强忧患意识:强化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注重底线意识与奋进意识、提升防范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批判意识和辩证意识、激发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等;二是注重忧患理论:加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修养、掌握机遇哲学和主体性理论、培养前瞻性整体性和战略性思维等;三是提升忧患能力:自我反省能力、情绪疏导能力、忧患兢慎能力;四是打造忧患机制:挑战应对机制、风险抵御机制、阻力克服机制、矛盾解决机制。

乌倩[2](2020)在《释意理论下汉英交替传译中修辞格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2017年-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发言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每年三月份“两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招待会现场口译对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使语言简洁明了,生动形象,铿锵有力,中方领导人在发言中经常使用各种汉语修辞格来丰富语言,这为口译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方面,口译员要在短时间内正确理解修辞语言背后的真正内涵,并通过有效翻译策略和方法将严肃的政治内容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另一方面又要在不会造成误解的情况下最大限度保留原文风格,向国外表明中国态度,难度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本文以2017-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文本为研究对象,以释意理论为指导,结合汉语修辞格的特点和难点,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将招待会中常见修辞格分为句法修辞格和词义修辞格两类,其中句法修辞格包括排比、对偶和修辞疑问句;词义修辞格包括明喻、暗喻、引用和委婉语,并分别对各修辞格的口译策略进行总结,证明了释意理论用于指导记者招待会发言中汉语修辞格口译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希望为口译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傅安国[3](2020)在《脱贫内生动力的结构、机制与治理 ——基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扶贫工作是一项涉及内外资源配备的系统性工程,除了关注外部资源外,还要在心理资源上下功夫。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在脱贫攻坚这一大背景下,脱贫内生动力这一关键心理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扶贫相关议题亦备受关注。心理精准扶贫的本质是,针对贫困人口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现状,有的放矢地激发其积极主动的内生动力,构建从下到上的长效脱贫动力机制,以打牢乡村振兴的基础。本文以脱贫内生动力这一中国化的心理学概念为切入点,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提出并廓清了脱贫内生动力“三因素洋葱模型”的内部结构和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心理测量学的原则,编制出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脱贫内生动力量表》。同时,基于内生和外生融合的视角,建立一个整体分析框架,建构出“世代贫困家庭的整体内生动力资源枯竭模型”,并按照“探究脱贫内生动力机制——探明个人动力核心要素——厘清主要社会心理动力因素——廓清关键家庭心理动力因素——提出基于心理扶贫的治理建议”的逻辑开展研究,当整体内生动力资源(个人心理动力、社会心理动力、家庭心理动力)与外在扶持资源形成合力,才能使家庭跳出世代贫困的陷阱。主要的工作和结论如下:(1)脱贫内生动力机制的质性探究。基于深度访谈的扎根理论方法,考察了脱贫内生动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肇因,为后续开展脱贫内生动力机制的量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整合框架。研究发现,以消极的价值观、消极的自我观和被动脱贫的行为倾向为主体的个体心理动力“三因素洋葱模型”是世代贫困个体的消极内在驱动力,这一结构机制在编制量表的过程中亦得到验证;作为社会心理动力的控制感缺失是引致世代贫困个体内生动力匮乏的重要诱因,缺少市场理性及扶贫的运动式治理是造成贫困个体控制感缺失的外部肇因;家长亲职能力在家庭内部建设能力培植子代内生动力的过程中起着中间作用。(2)核心内因影响脱贫内生动力的研究。在实验中,采用自编短文激活被试的补偿性刻板印象,发现系统公正动机引发的补偿性刻板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个体的社会公平感。大众传媒可能在下意识的营造一种补偿性刻板印象,即“穷人是好的,富人是坏的”,这抑制了个体的脱贫内生动力。(3)重要社会心理动力对脱贫内生动力的影响研究。以农村扶贫团队(国企+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层次阶层线性模型对领导-部属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扶贫干部的时间紧迫感、LMX均对脱贫内生动力产生正向影响,扶贫干部的时间紧迫感亦会增强LMX对内生动力的正向影响。(4)关键家庭心理动力对脱贫内生动力的作用机制研究。以贫困县的大样本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据。结果探明,家长亲职能力在家庭内部建设能力和子女脱贫内生动力之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家长亲职能力的两个维度,即家长实质陪伴的中介作用大于家长给予关注的中介作用。(5)脱贫内生动力的多维治理启示。心理精准扶贫是构建长效脱贫动力机制的关键路径。本文提出心理扶贫的政策设计和队伍建设等治理策略,这是政府层面的着力点;建议从现代性的视角出发,培育贫困人口的现代性心理及市场理性,这是社会层面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针对贫困个体的内生动力匮乏,进行教育干预、完善家庭功能是培育脱贫内生动力并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对策。

周莹[4](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赵跃[5](2020)在《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世界最大的艺术家聚集区宋庄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社会变迁,以及宋庄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为背景,考察中国艺术区发生和发展的本土化实践之路,从艺术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化变迁的实践策略。宋庄的研究价值在于其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和矛盾性,变迁中的艺术实践调动了本土文化中的“关系世界”,系统与个人能动性的交互在各个维度被激活,“变迁的危机”“历史的矛盾”“重构的试错”等。在本土与全球、现代与前现代、精英与大众、制度与精神、自由与公平、消费与审美的文化冲突中理解宋庄,有助于我们对本土文化复杂性的深刻自觉,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艺术界和当代中国。本文将问题聚焦在艺术界的关系交互和文化系统的再生产上。从最初的画家村的“乌托邦”想象,到市场繁荣下“艺术家社区”的生态变迁,再到政府主导下的“艺术创意小镇”的不断自觉,宋庄的每一个时期都在“关系世界”的参照中进行着创造性的文化交互和文化再生产。从“乌托邦”的建构与实践,到“自觉的错位”和“期待的不对等”;从系统的功能分化,到“官民共创”的创造性实践;从时代中的“艺术区消亡”,到“艺术超链接”的实践创新,宋庄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艺术界的角度展现了中国人在面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时的行为模式和精神图示。本文希望从艺术界关系交互的实践策略出发,为了解中国艺术界的变迁动因以及当下文化实践提供一种人类学的视角。宋庄的历史实践表明,艺术的创造是一张网,而人的能动性和社会系统的衍化高度“混融”。艺术实践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更多表现为一种“自我观照”的能力,艺术开始真正回归日常生活。而艺术界的意义在于,宋庄用近30年的实践证明了艺术在社会变革中的强大作用和对未来发展的重要启发意义,那就是艺术界是一个有关希望和创造的想象共同体,而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我们不断在本土文化的“关系网络”中寻找精神自觉和文化生态的和谐,以不断生产希望和勇于创造的精神面对未来的风险和挑战。这也是中国人用自己的实践反思文化艺术的社会价值,更是本土艺术界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杨颜荣[6](2020)在《小组工作介入城市老年人防诈骗能力提升的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老龄化的速度越来越快,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进步,人民总体生活水平提高,老年人整体收入水平也在逐渐提高,手中可自由支配的金钱越来越多,与此同时针对老年人的诈骗也层出不穷,这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本文以保定市X社区老人为研究对象,运用访谈法了解X社区中老年人受骗的状况、分析受骗的原因,主要研究社会工作如何介入提高老年人防诈骗能力的问题。通过分析,老年人受骗的主要原因分为三个方面:从个体角度讲,老年人由于生理原因,社会判断能力降低。根据社会撤离理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处于社会的边缘,接触到社会上的信息也越来越少,易受迷惑。从家庭角度来讲,老年人的社会支持逐渐弱化,若缺乏家人的关心,对骗子送来的慰问抵抗力较弱,易受骗。从社会角度来讲,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力度缺乏,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制度缺失。X社区是廉租房社区,其中大部分居民是低保户,经济水平普遍偏低,若遭受诈骗,不论是财产上的损失还是精神心灵上的打击都会比其他人更大。在此背景下,笔者决定以认知行为理论作为理论支持,用行动研究法围绕提高老年人防诈骗能力开展教育小组活动。小组中有8位组员,开展了6节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是给老年人讲解各种诈骗手段、分析老年人遭受诈骗的原因、学习预防对策、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观看视频、表演情景剧等,其中还穿插既贴合主题又有趣味性的游戏。通过小组活动修正老年人的错误认知、平时要多看新闻多和子女交流、提高诈骗信息的辨别能力、树立防范意识。活动最后,进行了小组活动实施效果评估,笔者根据活动过程中填写的《小组活动过程记录表》总结活动,进行过程评估,通过前后测问卷分析、《小组活动满意度测评表》的测评结果和组员的反馈进行结果评估。评估结果表明组员对本次活动非常满意,不仅修正了组员对诈骗的错误认知,提高了组员的防诈骗能力,还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丰富了娱乐生活,本次小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小组目标达成。这也为老年人防诈骗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经验。

邱海燕[7](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大学生的消费生活受市场经济、消费主义思潮、大众传媒乃至网络的影响,目前高校的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明显落后于消费技术的发展步伐,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研究,探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教育路径刻不容缓。论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消费观教育面临着消费主义话语、多元价值观和市场经济的挑战,阐述了消费主义话语以一套完整的、全新的欲望生产机制改造着大学生的消费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冲击着大学生的消费观,市场经济下商品意识的泛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观。论文论证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正视挑战,从培养时代新人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工作。基于此,论文对消费和消费观进行了一个溯源性的梳理和总结,总结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消费观、西方消费观、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主要内容及价值取向,论证马克思主义“为人的”消费观指向人的实现和人的发展,强调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厘清消费、消费观等基本概念,对消费观的透彻分析本身就包含着对消费的分析,阐明消费的实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论文阐述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标和原则,分析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着内在同一性,指出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可行性。论文实证分析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行为方面生存消费比重最大,人际消费网络化和消费支付无现金化;大学生的消费观表现出传统勤俭节约观仍为主流、理性消费观为主导、非理性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特点;当前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存在消费观教育内容空泛、消费观教育活动开发不够、校内健康消费环境管理不严、消费观教育职责不明、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淡薄等问题,指出高校在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方面要主动作为,将工作做细、做实、做深。论文着重探讨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对策,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一个可行的途径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来开展消费观教育工作。此外,抓实管理载体、活动载体和网络载体,选好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时机,加强舆论引导,发挥合力效应,构建家校社会协同消费观教育氛围。

李波[8](2020)在《“精准扩中”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就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新千年时,我国已经宣布基本建成小康社会。近年来,我国党和政府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小康即是全体人民的小康,不让一人掉队的小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为此做出新的战略安排:从2020——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从2035年——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的当下,改善居民收入分配关系至关重要,而重点又在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逐渐缩小城乡、地区及行业间差距,加快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精准扩中”相对于“粗放扩中”而言,改变以往粗略而漫灌的“扩中”方式,采取准确而涓滴的“扩中”方式。主要包含“精准识别”、“精准施策”两个层面。“精准识别”即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等现代高新信息技术精准地识别各居民收入层次,尤其是识别“潜在中等收入者”,为收入分配调节提供依据;“精准施策”即对已经识别出的“潜在中等收入者”精确分析其收入低下原因,分类施策,如通过扶持优势产业、新型城镇化建设、社会保障兜底等手段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精准扩中”利于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既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题中之意,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具体指: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及脱贫成效精准。“精准扶贫”是一种精细化的扶贫方式,重点在于帮助每一个贫困人口找出贫困的根源所在,并为其寻找破解之道,使得每一个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农村贫困人口是低收入群体的最底层。提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首要任务就是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使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全国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这是“精准扩中”首要前提,符合“精准扩中”内在逻辑,进而成功实现“精准扩中”与“精准扶贫”有效对接。中等收入群体通常具有稳定社会功能、推动社会改良、促进社会消费、引领社会风尚等积极作用。在经济层面上,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传统依靠投资和出口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通过消费来拉动内需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中等收入群体具有较高的消费倾向,因而“精准扩中”有利于推动我国消费水平和质量迈上新台阶,进而推动我国经济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政治层面上,中国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第三条道路”,目标是通过生产力的高速发展逐步使得发展成果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精准扩中”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进而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步伐;在社会层面上,中等收入群体占主体的“橄榄型”社会,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安定的强大保障。“精准扩中”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均衡配置、缓解人民内部矛盾,进而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文化层面上,中等收入群体通常具有保守温和的价值观念,构成社会中的主流价值观念。“精准扩中”有利于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意识形态,构建风清气爽的社会风气,避免各种社会矛盾引发极端行为的产生。“精准扩中”是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政党执政为民的内在体现。在新时代下,对“精准扩中”的路径研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架构分为以下几大部分:第一章,导论。本部分主要对论文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基本概念界定、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研究思路及框架进行阐述,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构建了总体框架。第二章,“精准扩中”路径研究的理论基础。本部分主要对于“精准扩中”的相关理论进行回顾与总结,为全文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主要包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共同富裕论、公平效率论、社会阶级与分层论。第三章,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演变、测度及协整检验。首先,从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双重视角下来考察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演变与由来,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迁,制度变迁包括经济所有制、收入分配制度;其次,采用国家统计收入分组数据,借鉴统计模型对全国、甘肃、河南及浙江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及数量进行全面的测度,进而揭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大小和空间布局;最后,采用现代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与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存量的长期均衡及短期波动关系。第四章,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现状与“精准扩中”现实困境。首先,从构成来源、价值观念、消费观念、脆弱性四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了中等收入群体基本特点;其次,概括出我国现阶段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特征:比重偏低及增速放缓、城乡差距明显、区域差距突出;最后,分析了我国今后“精准扩中”面临的一些体制机制、思想及技术层面上的一些障碍。主要包括: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滞后、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挑战、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户思想观念落后及空心化现象凸显、“潜在中等收入者”识别障碍、社会阶层固化。第五章,“精准扩中”国际视野与经验借鉴。本部分通过梳理美国、日本及瑞典在发展中产阶级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如中产阶级发展道路各具特色、建立精简高效现代型政府、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发挥政府在再分配中作用,进而更高效“精准扩中”。第六章,“精准扩中”阶段目标与实现路径。本部分通过灰色组合预测模型,设定我国“精准扩中”的阶段目标为在2030年左右,全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要突破60%,城乡比重差距缩小,比重增长速率逐渐稳定,“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初步达致。共享型收入分配为“精准扩中”提供制度保障。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精准扩中”提供技术支撑。具体实施路径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公共教育、扩大农民财产性收入、培育地区优势产业、完善社会保障建设、优化财政政策等。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本部分主要高度概括了全文的基本结论:经济发展是“精准扩中”内生动力、制度创新是“精准扩中”有力推手、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区域差距突出及增长速率递减、“精准扩中”回旋空间重点在农村、“精准扩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期为后续学者做深化研究提供思考。“精准扩中”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等战略部署既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有其理论逻辑与实践指向,深刻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一以贯之。

陈朝月[9](2019)在《政府R&D资助对企业创新行为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提升国家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企业研发活动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但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导致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社会报酬率高于私人报酬率,阻碍企业创新积极性,造成市场失灵状态,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引导。目前直接资助和税收优惠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激励企业创新的方式。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R&D资助力度不断加强,客观、科学评估政府R&D资助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成为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所在,目前主流的研究聚焦于R&D资助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为激励-挤出效应框架增加证据。现实情境中,较多企业特别是具有创新实力的大中型企业是否真的将增加的研发经费用于前沿技术、共性技术等研发活动中,往往被政策执行者忽略。受制于信息不对称和企业的逆向选择,政府对企业研发信息的真实情况难以展开全面审查,企业为了完成政府资助目标或者获取更高的资助可能会出现研发投入操纵情况,而这些操纵的“研发支出”并未真正的用于企业的研发活动,自然也无法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因此仅从投入视角分析无法真实捕捉资助政策的效用,还需要进一步分析接受政府R&D资助的企业究竟做了什么?又是如何做的?因此本文基于企业微观研发创新过程的视角重构了企业的创新行为,将企业创新行为分为研发投入行为、R&D活动风险承担行为以及外部技术获取行为,不仅关注企业研发投入的改变,还进一步关注企业“做什么”和“怎么做”的改变。本文以广东省498家高新技术企业连续四年的数据应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法克服内生性进行实证,检验政府R&D资助对企业研发投入行为、R&D活动风险承担行为以及外部技术获取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首先,对企业研发投入行为的影响在于,政府R&D资助不同方式均能有效的增加企业的私人研发支出规模;并且动态视角下,政府R&D资助不同方式对企业研发支出规模存在持续性的诱导效应,但对企业投入强度影响较弱。其次,对于企业R&D活动风险承担行为,税收优惠能够显着改变企业共性技术偏好度,增加企业共性技术项目承担数量;但动态视角下,政府R&D资助不同方式对企业共性技术承担数量以及企业共性技术偏好度均不存在持续性影响。第三,对企业外部技术获取行为的影响在于,直接资助和政策组合的方式能够显着增加企业外部技术获取支出的规模;但动态效应下,政府R&D资助不同方式对企业外部技术获取行为均不存在持续性的诱导效应。本文还进一步探究政策组合与单一政策对比、企业规模以及行业属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政策组合与单一政策的对比在不同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中存在差异性。企业规模在政府R&D资助效果中所起到的调节作用是复杂的。政府R&D资助效果在不同行业间存在显着差异。

吴涛[10](2019)在《情境教育小组介入城市社区老年人诈骗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核心是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从而保障养老需求得以实现。而老年人养老需要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料作为基础。当前日益严重的老年人诈骗问题,极大地破坏了老年人正常的养老生活。因此,笔者以社会工作视角,运用情境教育方法介入老年人的诈骗防范问题,对于老年人养老需求回应与老年人关怀,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社会学习理论为指导,选取4种对老年人危害大、受骗率高、受骗次数多的骗局类型,即电话诈骗、投资理财骗局、保健品骗局和低价促销骗局,设计诈骗情境,为社区老年人开展诈骗防范小组服务;目的在于帮助老年人认识易受骗的原因和骗局目的,学习诈骗防范知识,提升老年人的诈骗防范意识和诈骗防范能力。首先,在实务介入过程中主要从4个阶段进行介入:第一,认知阶段:案例呈现激发危机意识;第二,学习阶段:情境教育走进骗局圈套;第三,榜样引导阶段:技巧学习规避骗局陷阱;第四,强化阶段:自我调节巩固防范成果。其次,运用问卷、访谈和社工自评的方式,评估服务对象对小组的接受度、诈骗防范意识和诈骗防范能力提升情况;以及评估服务对象、机构、居委会和社工对小组的满意度。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和身体状况是城市社区老年人防诈骗需求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老年人对诈骗情境教育小组的接受度高于诈骗讲座;情境教育小组介入老年人的诈骗防范的效果较为明显,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老年人的诈骗防范意识和诈骗防范能力。最后,指出情境教育方法具有3个优势和2个不足:在教育小组情境设计与目标导向方面、老年人群体需求回应与授权方面及诈骗情境体验方面具有优势;在个体关注与需求回应以及制约情境设计方面具有局限性。同时,阐述情境教育与社会学习理论在实务运用中的契合性,并思考社会工作进一步介入社区老年人诈骗防范的策略。

二、网络医疗 馅饼还是陷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医疗 馅饼还是陷阱?(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忧患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依据和研究思路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2 研究现状和评价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价
    1.3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重点
        1.3.2 研究的难点
        1.3.3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范畴界定及其时代意义
    2.1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范畴界定
        2.1.1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外延定位
        2.1.2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内涵结构
        2.1.3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理论场域
    2.2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时代意义
        2.2.1 有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2.2.2 有助于实现国家总体安全
        2.2.3 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2.4 有助于维护世界的正义和平
第三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生成逻辑
    3.1 历史逻辑
        3.1.1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沉淀
        3.1.2 中国近代170多年的历史教训
        3.1.3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经验
    3.2 实践逻辑
        3.2.1 世界发展面临的风险
        3.2.2 党执政面临的考验
        3.2.3 民族复兴面临的挑战
        3.2.4 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
        3.2.5 人民生活面临的困难
    3.3 理论逻辑
        3.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3.2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3.3.3 党的理论、思想和战略
        3.3.4 其它国家和民族的经验智慧
    3.4 个人逻辑
        3.4.1 优良革命家风熏陶
        3.4.2 艰苦知青岁月锤炼
        3.4.3 丰富从政经历磨砺
        3.4.4 大量文史阅读积累
第四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基本内容
    4.1 忧党
        4.1.1 忧党的执政本领不强
        4.1.2 忧党的建设被削弱
        4.1.3 忧党的领导被弱化
    4.2 忧国
        4.2.1 生态环境保护之忧
        4.2.2 经济转型之忧
        4.2.3 文化自信之忧
        4.2.4 政治民主之忧
        4.2.5 社会稳定之忧
        4.2.6 国土安全和国家统一之忧
    4.3 忧民
        4.3.1 脱贫攻坚之忧
        4.3.2 青年成长之忧
        4.3.3 国民健康之忧
        4.3.4 社会保障之忧
        4.3.5 教育公平之忧
        4.3.6 就业质量之忧
    4.4 忧世
        4.4.1 和平与发展之忧
        4.4.2 开放与包容之忧
        4.4.3 人类命运之忧
第五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马克思主义意蕴
    5.1 科学性
        5.1.1 现代与未来兼顾
        5.1.2 吸收外来与立足实际结合
        5.1.3 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共存
    5.2 辩证性
        5.2.1 继承性与发展性辩证统一
        5.2.2 绿色青山和金山银山辩证统一
        5.2.3 底线思维与进取精神辩证统一
    5.3 整体性
        5.3.1 以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整体
        5.3.2 以党、国家和人民的发展为整体
        5.3.3 以全人类命运为整体
    5.4 实践性
        5.4.1 以问题为导向
        5.4.2 以防范为引领
        5.4.3 以实干为根本
    5.5 人民性
        5.5.1 坚持人民立场
        5.5.2 保持血肉联系
        5.5.3 尊重主体地位
第六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培育践行
    6.1 增强忧患意识
        6.1.1 强化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
        6.1.2 注重底线意识与奋进意识
        6.1.3 提升防范意识和创新意识
        6.1.4 树立批判意识和辩证意识
        6.1.5 激发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6.2 注重忧患理论
        6.2.1 加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修养
        6.2.2 掌握机遇哲学和主体性理论
        6.2.3 培养前瞻性、整体性和战略性思维
    6.3 提升忧患能力
        6.3.1 提升自我反省能力
        6.3.2 提升情绪疏导能力
        6.3.3 提升忧患兢慎能力
    6.4 打造忧患机制
        6.4.1 打造挑战应对机制
        6.4.2 打造风险抵御机制
        6.4.3 打造阻力克服机制
        6.4.4 打造矛盾解决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释意理论下汉英交替传译中修辞格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2017年-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发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List of Abbreviations
ChapterⅠ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of the Thesis
    1.2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1.3 Overview of the Thesis
ChapterⅡ Literature Review
    2.1 Definition of Figure of Speech
    2.2 Previous Studies on Figures of Speech
    2.3 Previous Studies on Interpretive Theory
    2.4 Previous Studies on NPC and CPPCC Press Conferences
    2.5 Previous Studies on Interpreting Figures of Speech
ChapterⅢ Theoretical Framework:Interpretive Theory
    3.1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pretive Theory
    3.2 The Definition of Interpretive Theory
    3.3 Basic Concepts of Interpretive Theory
        3.3.1 Deverbalization
        3.3.2 Sense
        3.3.3 Cognitive Inputs
        3.3.4 Equivalence and Correspondence
    3.4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3.4.1 Triangular Model of Interpretation
        3.4.2 Three Stages of Interpreting
    3.5 Principles for Interpreting Figures of Speech from the Perspective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3.5.1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Sense
        3.5.2 Striking a Balance between Explicit Sense and ImplicitSense in Re-expression
Chapter IV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Figures of Speech from thePerspective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4.1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of the Case Study
    4.2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Syntactical Figures of Speech
        4.2.1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Pai Bi
        4.2.2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Dui Ou
        4.2.3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Rhetorical Question
    4.3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Semantic Figures of Speech
        4.3.1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y of Simile
        4.3.2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Metaphor
        4.3.3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Allusion
        4.3.4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y of Euphemism
Chapter V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Appendix Ⅲ
Acknowledgements

(3)脱贫内生动力的结构、机制与治理 ——基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提出及意义
        1.2.1 问题提出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论文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需要视角的动机理论
        2.1.2 认知视角的动机理论
        2.1.3 进取人格视角的动机理论
    2.2 文献综述与探讨
        2.2.1 文化致贫的研究
        2.2.2 结构致贫的研究
        2.2.3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
        2.2.4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2.2.5 研究评述及整合视角
第3章 脱贫内生动力机制的质性探究
    3.1 质性探究的目的
    3.2 质性研究的方法
        3.2.1 研究取样
        3.2.2 资料搜集
        3.2.3 资料分析
        3.2.4 理论模型构建
        3.2.5 信度和效度检验
    3.3 研究结果
        3.3.1 内生动力及其关键外因的构成
        3.3.2 世代贫困个体内生动力匮乏的心理机制:“三因素洋葱模型”
        3.3.3 世代贫困家庭的整体内生动力资源枯竭模型
    3.4 脱贫内生动力的心理机制及其关键外因
        3.4.1 个体内生动力的心理机制:“三因素洋葱模型”
        3.4.2 影响个体内生动力的外部肇因及其心理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脱贫内生动力的量表开发与测度
    4.1 脱贫内生动力初始量表的题项确定
    4.2 脱贫内生动力结构的探索
        4.2.1 样本与方法
        4.2.2 项目分析与探索性因素分析的过程
        4.2.3 项目分析与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
    4.3 脱贫内生动力结构模型的验证
        4.3.1 验证性因素分析实施方法
        4.3.2 构想模型的检验
        4.3.3 竞争模型的比较
    4.4 脱贫内生动力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4.4.1 样本与方法
        4.4.2 分析与结果
    4.5 脱贫内生动力量表开发的意义探讨
        4.5.1 三因素洋葱模型的确证
        4.5.2 脱贫内生动力的理论内涵
        4.5.3 脱贫内生动力与相关理论的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补偿性刻板印象对脱贫内生动力的影响
    5.1 价值观是脱贫内生动力的核心要素
    5.2 补偿性刻板印象与公平价值观及社会公平感
    5.3 补偿性刻板印象对公平感的影响
    5.4 研究方法
        5.4.1 研究被试
        5.4.2 研究材料
        5.4.3 研究程序
    5.5 研究结果
        5.5.1 变量的操纵效果检验
        5.5.2 激活补偿性刻板印象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
    5.6 激活补偿性刻板印象影响个体的社会公平感
    5.7 补偿性刻板印象对脱贫的影响及其干预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社会心理动力对脱贫内生动力的影响
    6.1 扶贫干部时间紧迫感与LMX是重要的社会心理动力因素
    6.2 时间紧迫感、LMX与脱贫内生动力
        6.2.1 作为领导特质的时间紧迫感
        6.2.2 时间紧迫感对脱贫内生动力的影响
        6.2.3 LMX对脱贫内生动力的影响
        6.2.4 扶贫干部时间紧迫感的调节效果
    6.3 研究方法
        6.3.1 研究被试
        6.3.2 变量测量
        6.3.3 信度与效度分析
    6.4 研究结果
        6.4.1 共同方法偏差评估
        6.4.2 变量相关分析
        6.4.3 多层线性模型分析
    6.5 扶贫干部时间紧迫感、LMX对脱贫内生动力的影响
        6.5.1 扶贫干部时间紧迫感正向影响脱贫内生动力
        6.5.2 LMX正向影响脱贫内生动力
        6.5.3 高时间紧迫感增强LMX对脱贫内生动力的正向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家庭心理动力对子女脱贫内生动力的影响
    7.1 家庭建设能力与家长亲职能力是关键的家庭心理动力因素
    7.2 家庭建设能力、家长亲职能力与子女脱贫内生动力
    7.3 研究方法
        7.3.1 研究被试
        7.3.2 研究工具
        7.3.3 共同方法偏差评估
        7.3.4 研究程序与统计方法
    7.4 家庭建设能力、家长亲职能力对子女脱贫内生动力的影响
        7.4.1 学生脱贫内生动力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7.4.2 家庭建设能力、家长亲职能力与子女脱贫内生动力的关系
        7.4.3 家长给予关注与家长实质陪伴的中介效应检验及比较
    7.5 家长实质陪伴是子女脱贫的关键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心理扶贫的脱贫内生动力治理建议
    8.1 基于心理扶贫的贫困治理
    8.2 心理精准扶贫的政策设计
    8.3 心理精准扶贫的队伍建设
    8.4 企业帮扶培育现代性心理
    8.5 使家庭完善催生内生动力
    8.6 用教育扶贫培植内生动力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开放式访谈提纲
    附录2:脱贫内生动力、幸福倾向及悦纳进取量表(用于计算效标关联效度)
    附录3:激发补偿性刻板印象的文字脚本
    附录4:时间紧迫感、扶贫干部-贫困户主交换(LMX)及脱贫行为倾向问卷
    附录5:家庭内部建设能力、家长亲职能力及贫困家庭子女脱贫内生动力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5)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关键词界定和阐释
        三、由宋庄引发的问题
        四、全球化与中国艺术界40年
        五、宋庄研究的时代意义
    第二节 宋庄及相关研究综述
        一、宋庄的社区生态及文化问题研究
        二、宋庄作为现代艺术空间的研究
        三、宋庄艺术产业等具体问题的研究
        四、有关艺术区的人类学及社会学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为什么以艺术界角度研究宋庄艺术区
        二、“关系世界”:实践论的中国方案
        三、艺术界中的“三种关系”和“四个维度”
        四、“宋庄世界”:自觉、衍化与再生产
        五、作为“信息媒介”的实验民族志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内容
        一、全球化背景中的现代艺术“乌托邦”
        二、市场与官民共创下的“艺术家社区”
        三、社会经济“新常态”中的“艺术区孤岛”
        四、不断自觉中的“艺术创意小镇”
第一章 全球化背景中的艺术“乌托邦”
    第一节 “盲流”艺术家与“盲流”画家村
        一、“盲流”艺术家:“我别无选择”
        二、重要的不是“艺术”,也不是“职业”
        三、圆明园画家村崛起的“真相”
        四、中国现代艺术的全球化与“戏谑”化
    第二节 圆明园的“遗产” 宋庄的“资源”
        一、圆明园画家村“最后的时光”
        二、圆明园画家村的真正“遗产”
        三、艺术家眼中的宋庄精神
        四、重新理解艺术“乌托邦”
    第三节 艺术家、村民与基层组织
        一、一位小堡村民的文化艺术观
        二、联防队与艺术家
        三、谁成就了“乌托邦”?
        四、谁的“乌托邦”?
    第四节 “劳模”书记与艺术“乡绅”
        一、“教父”“宋江”与“乡绅”
        二、“泥瓦匠”“书记”与“劳模”
        三、书记与“乡绅”的合谋
        四、“乌托邦”的“破碎”
    第五节 “后现代”世界与“前现代”社群
        一、索探“给宋庄艺术家的公开信”
        二、《纽约时报》眼中的方力钧
        三、“春卷店老板”的无奈
        四、全球化与“小江湖”
    本章小结
        一、“乌托邦”:精神的实践性
        二、期待和参照:艺术界的再生产
        三、自觉的“错位”
        四、“后现代艺术界”的逻辑:回归本土实践
第二章 “官民共创”的“艺术集聚区”
    第一节 从“小堡生态”到“中国宋庄”
        一、胡书记的“苏荷”情结
        二、“文化造镇”的顺势而为
        三、“中国宋庄”的“百年畅想”
        四、“宋庄模式”的精神:尊重与共生
    第二节 从“自然集聚”到“野蛮生长”
        一、最赚钱的行当:艺术
        二、宋庄的“淘金时代”
        三、“艺术地产”与“艺术集聚”的背后
        四、宋庄生态的“流变”与“共生”
    第三节 艺术节、艺术区与促进会
        一、从“宋庄路”到“打开宋庄”
        二、从“链接”到“跨界”
        三、画廊、美术馆与“签约”艺术家
        四、促进会、艺术组织与“品牌宋庄”
    第四节 原告与被告
        一、住农家小院的“美梦”与“噩梦”
        二、城乡二元结构里的“宋庄”
        三、“赢了官司,输了信用”
        四、10 年后风波再起
    本章小结
        一、“关系世界”里的“自觉错位”
        二、衍化源自于“期待的不对等”
        三、“熵增”“焦虑”与“调试”
        四、创造力:动能性与系统性的辩证
第三章 “新常态”中的“艺术区孤岛”
    第一节 艺术区里的“陷阱”
        一、艺术区的“二次消亡”
        二、艺术区没落的背后
        三、“破碎”的“艺术区孤岛”
        四、艺术品产业的真相
    第二节 现代艺术的“三岔口”
        一、“小时代”的“落幕”
        二、现代艺术“招安论”背后的尴尬
        三、现代艺术的危机和分裂
        四、现代艺术到底在表达什么?
    第三节 “前现代”文化复兴的本土模式
        一、“前现代”艺术“回潮”的背后
        二、宋庄里的“山东模式”
        三、市场、价格、流通与消费
        四、“圈子”与“潜规则”的破灭
    第四节 想象的创造力共同体
        一、宋庄的多重复杂性
        二、宋庄里的“隔”与“不隔”
        三、宋庄“无画廊”的真相
        四、对艺术界“边界”的再理解
    本章小结
        一、功能分化与多重复杂性
        二、现代艺术合法性的两难和机遇
        三、前现代文化复兴的深层逻辑
        四、在后现代社群中理解“共同体”
第四章 不断自觉的“艺术创意小镇”
    第一节 从“中国宋庄”到“特色小镇”
        一、宋庄的新机遇
        二、“特色小镇”背后的发展逻辑
        三、褪色的“明星小镇”
        四、宋庄的时代挑战
    第二节 当代艺术家的“第三体系”
        一、对艺术家群体的误解
        二、“重要的还是艺术”
        三、“没有传统,没有现代,只有当下生活”
        四、“第三体系”的人类学内涵
    第三节 作为“信息媒介”的民营美术馆
        一、美术馆“公共性”的背后
        二、美术馆职能的衍化
        三、树美术馆的“艺术微循环”
        四、艺术信息的“超链接”
    第四节 艺术价值生态建构的路径自觉
        一、宋庄艺术家的“微拍自救”
        二、艺术价值生态的参考模型
        三、网络大V与“艺术品登记认证系统”
        四、宋庄的两种危险和两种机遇
    第五节 文化理性在艺术创作中的自觉
        一、符号里的时代
        二、年轻人的艺术与生活
        三、从符号迷信到文化理性觉醒
        四、人类学眼中的艺术自觉
    第六节 艺术传播属性的不断自觉
        一、艺术品如何走入大众消费
        二、直播、微拍点燃民间热情
        三、艺术工艺品化、IP开发与场景设计
        四、符号消费和“新复制时代”里的“艺术灵韵”
    第七节 艺术界公共性的深度自觉
        一、品质、创作、生活
        二、艺术教育与社群文化的集聚
        三、艺术技能的获得与公共性的再理解
        四、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
    本章小结
        一、“艺术+”的超链接生态
        二、艺术的人类学精神
        三、宋庄价值重构的多重路径
        四、公共视野与艺术理性
结论:在本土实践中理解后现代艺术界
    一、从宋庄理解“后现代文化”的逻辑
    二、“自觉错位”是动态的,也是常态的
    三、作为风险管理模式的文化系统
    四、人是核心,关系是本质
    五、艺术是一种全面自觉的能力
    六、创造是一张网
    七、艺术实践的本土思维
    八、艺术界:一个有关创造与希望的想象共同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小组工作介入城市老年人防诈骗能力提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概念界定
    1.4 理论依据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X社区老年人防诈骗能力提升的需求评估
    2.1 X社区的基本情况简介
    2.2 老年人遭受诈骗案例及原因分析
        2.2.1 访谈的基本情况
        2.2.2 访谈者受骗案例及受骗原因分析
    2.3 X社区老年人防诈骗能力提升的需求分析
        2.3.1 X社区老年人有学习防诈骗知识的需求
        2.3.2 X社区老年人有扩大社会支持网络的需求
第三章 小组工作介入X社区老年人防诈骗教育活动的实务过程
    3.1 小组工作的前期准备
        3.1.1 选择小组工作方法介入的优势
        3.1.2 小组工作模式选择
        3.1.3 小组工作介入的目标
        3.1.4 小组名称
        3.1.5 小组活动计划表
        3.1.6 小组成员招募
    3.2 小组工作的实施过程
        3.2.1 第一节小组活动
        3.2.2 第二节小组活动
        3.2.3 第三节小组活动
        3.2.4 第四节小组活动
        3.2.5 第五节小组活动
        3.2.6 第六节小组活动
    3.3 小组工作的实施效果评估
        3.3.1 小组工作的过程评估
        3.3.2 小组工作的结果评估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
    4.1 防诈骗小组工作介入的效果总结
        4.1.1 修正错误认知,提高防范能力
        4.1.2 扩大社交范围,增强社会支持
    4.2 认知行为理论在老年人防诈骗小组中的运用
    4.3 情境教育方法在实务中运用的优势
    4.4 防诈骗小组工作实务反思
        4.4.1 情境教育方法在实务运用中有局限
        4.4.2 认知行为理论的运用效果受到制约
        4.4.3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思路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消费与消费观的实质
    第一节 消费的实质
        一、消费的内涵
        二、消费的实质
    第二节 中西消费观概观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消费观
        二、西方消费观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一、“为人的消费”消费观
        二、生产与消费的辩证观
        三、消费与闲暇的辩证观
    第四节 消费观的实质
        一、消费观的内涵
        二、消费观的实质
第三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第一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内涵
        一、消费观教育
        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
    第二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同一性
        一、目标存在内在契合性
        二、内容上具有相辅相成性
        三、方法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第三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标和原则
        一、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标
        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原则
第四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节 应对现实挑战的需要
        一、消费主义话语的挑战
        二、多元价值观的挑战
        三、市场经济的挑战
    第二节 培养时代新人的需要
        一、大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强大力量
        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的“拔节孕穗期”
第五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现状
    第一节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实表现
        一、生存消费比重最大
        二、人际消费网络化
        三、消费支付无现金化
    第二节 大学生消费观的特点
        一、传统勤俭节约观仍为主流
        二、理性消费观为主导
        三、非理性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第三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观教育内容空泛
        二、消费观教育活动开发不够
        三、校内健康消费环境管理不严
        四、消费观教育职责不明
        五、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淡薄
第六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对策
    第一节 丰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内容
        一、克勤克俭教育
        二、理性消费观教育
        三、适度消费观教育
        四、绿色消费观教育
        五、发展型消费观教育
    第二节 拓展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渠道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二、借助活动载体融入校园文化
        三、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
        四、借力网络载体构建网络消费观教育阵地
    第三节 凝聚消费观教育力量
        一、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二、发挥管理人员的管理育人作用
        三、激发大学生参与消费观教育的积极性
    第四节 选好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时机
        一、新生入学教育阶段抓实预警教育
        二、奖助学金评选前后做好扶贫教育
        三、职业价值观教育阶段抓好生涯教育
    第五节 构建家校社会协同的消费观教育氛围
        一、家庭成员内部要加强思想沟通
        二、提高高校消费观教育话语的引领实效
        三、社会舆论要唱响主旋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8)“精准扩中”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精准扩中”的研究背景与提出
    第二节 “精准扩中”路径研究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精准扩中”相关概念
        一、阶级、阶层、群体
        二、中间阶层、中等收入群体、中产阶级
        三、“粗放扩中”、“精准扩中”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等收入群体内涵与划分标准
        二、关于中等收入群体测算及影响因素
        三、关于中等收入群体功能
        四、关于中等收入群体发展对策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六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第二章 “精准扩中”路径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
        一、马克思研究分配问题根本原则
        二、毛泽东关于分配领域思想
    第二节 共同富裕论
        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共同富裕
        三、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共同富裕
        四、以中国梦引领共同富裕
    第三节 公平效率论
        一、效率优先论
        二、公平优先论
        三、公平与效率兼顾论
    第四节 社会阶级与分层论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观
        二、现代西方分层理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群体分层思想
第三章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演变、测度及协整检验
    第一节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演变轨迹及特点
        一、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演变轨迹
        二、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演变特点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中等收入群体演变
        一、经济增长与中等收入群体演变
        二、产业结构变迁与中等收入群体演变
    第三节 制度变迁与中等收入群体演变
        一、所有制变迁与中等收入群体演变
        二、收入分配制度变迁与中等收入群体演变
    第四节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测度
        一、数据来源、测算标准及方法
        二、全国、城镇、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数量、比重及变化
        三、代表性地区浙豫甘中等收入群体发展状况
    第五节 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存量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协整检验
        一、研究方法、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二、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三、协整关系分析
        四、结论及建议
第四章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现状与“精准扩中”现实困境
    第一节 中等收入群体基本特点
        一、中等收入群体构成来源多样化
        二、中等收入群体价值观念多元化
        三、中等收入群体消费观念现代化
        四、中等收入群体的脆弱性
    第二节 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特征
        一、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增速放缓
        二、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城乡差距明显
        三、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区域差距突出
    第三节 “精准扩中”现实困境
        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滞后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挑战
        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四、农户思想观念落后、农村空心化现象凸显
        五、“潜在中等收入者”识别障碍
        六、社会阶层固化
第五章 “精准扩中”国际视野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中产阶层兴衰与收入调节
        一、美国中产阶级形成原因及基本特点
        二、美国收入调节与中产阶级发展趋势
    第二节 日本中产阶层与“M型社会”新趋势
        一、日本中产兴起及影响
        二、“M型社会”到来
    第三节 瑞典福利社会与中产危机
        一、瑞典中产阶层兴起
        二、瑞典中产危机
    第四节 国外中产阶层发展与收入调节对我国“精准扩中”的启示
        一、中产阶层发展道路各具特色
        二、建立精简高效现代型政府
        三、加大教育体制改革
        四、发挥政府在再分配中作用
第六章 “精准扩中”阶段目标与实现路径
    第一节 我国高、中及低收入群体比重及数量演变趋势分析
    第二节 “精准扩中”阶段目标
        一、模型说明
        二、结果分析
    第三节 “精准扩中”制度保障
    第四节 “精准识别”技术支持
    第五节 “精准施策”具体路径
        一、“精准扩中”实现路径之一——“提低”
        二、“精准扩中”实现路径之二——“稳中”
        三、“精准扩中”实现路径之三——“调高”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经济发展是“精准扩中”内生动力
        二、制度创新是“精准扩中”有力推手
        三、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区域差距突出、增长速率递减
        四、“精准扩中”回旋空间重点在农村
        五、“精准扩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六、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中相关计算matlab程序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9)政府R&D资助对企业创新行为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界定
        1.3.1 政府R&D资助
        1.3.2 企业创新行为
        1.3.3 企业研发投入行为
        1.3.4 企业R&D活动风险承担行为
        1.3.5 企业外部技术获取行为
        1.3.7 研究对象界定
    1.4 研究设计、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设计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企业创新行为的文献综述
        2.1.1 企业创新行为的缘起及发展
        2.1.2 企业创新行为的分类研究
        2.1.3 企业创新行为研究评述
    2.2 基于文本计量分析的政府R&D资助研究文献梳理
        2.2.1 政府R&D资助文献识别
        2.2.2 政府R&D资助文献的全景描述
        2.2.3 文本计量下政府R&D资助研究趋势分析
    2.3 政府R&D资助影响企业创新行为的文献综述
        2.3.1 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影响
        2.3.2 不同资助方式的影响
        2.3.3 影响的结果分析
        2.3.4 影响的情境分析
        2.3.5 整合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政府R&D资助对企业创新行为影响路径分析
    3.1 研究总体设计
        3.1.1 研究主线的确立
        3.1.2 权变因素的选择
        3.1.3 整体研究框架
    3.2 政府R&D资助对企业研发投入行为影响路径
        3.2.1 静态视角下影响路径分析
        3.2.2 动态视角下影响路径分析
    3.3 政府R&D资助对企业R&D活动风险承担行为影响路径
        3.3.1 静态视角下影响路径分析
        3.3.2 动态视角下影响路径分析
    3.4 政府R&D资助对企业外部技术获取行为影响路径
        3.4.1 静态视角下影响路径分析
        3.4.2 动态视角下影响路径分析
    3.5 政府R&D资助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3.5.1 政策组合和单一政策方式对比
        3.5.2 企业规模
        3.5.3 行业属性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实证问题与实证工具选择
    4.2 变量测量
        4.2.1 政府R&D资助测度
        4.2.2 企业研发投入行为
        4.2.3 企业R&D活动风险承担行为
        4.2.4 企业外部技术获取
        4.2.5 调节变量与控制变量
    4.3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1 数据来源
        4.3.2 数据处理
        4.3.3 描述性统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R&D资助不同方式对企业研发投入行为的影响
    5.1 研究设计
        5.1.1 变量测量
        5.1.2 模型设定
    5.2 数据处理与相关检验
        5.2.1 样本描述性统计
        5.2.2 变量及模型检验
    5.3 实证分析
        5.3.1 静态视角下全样本实证分析
        5.3.2 静态视角下不同规模实证分析
        5.3.3 静态视角下不同行业属性实证分析
        5.3.4 动态视角下全样本实证分析
        5.3.5 动态视角下不同规模实证分析
        5.3.6 动态视角下不同行业实证分析
        5.3.7 稳健性检验
    5.4 结果讨论
        5.4.1 研究假设检验部分
        5.4.2 主要结论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R&D资助不同方式对企业R&D活动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
    6.1 研究设计
        6.1.1 变量测量
        6.1.2 模型设定
    6.2 数据处理与相关检验
        6.2.1 样本描述性统计
        6.2.2 变量及模型检验
    6.3 实证分析
        6.3.1 静态视角下全样本实证分析
        6.3.2 静态视角下不同规模实证分析
        6.3.3 静态视角下不同行业实证分析
        6.3.4 动态视角下全样本实证分析
        6.3.5 动态视角下不同规模实证分析
        6.3.6 动态视角下不同行业实证分析
        6.3.7 稳健性检验
    6.4 结果讨论
        6.4.1 研究假设检验部分
        6.4.2 主要结论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府R&D资助不同方式对企业外部技术获取行为的影响
    7.1 研究设计
        7.1.1 变量测量
        7.1.2 模型设定
    7.2 数据处理与相关检验
        7.2.1 样本描述性统计
        7.2.2 变量及模型检验
    7.3 实证分析
        7.3.1 静态视角下全样本实证分析
        7.3.2 静态视角下不同规模实证分析
        7.3.3 静态视角下不同行业实证分析
        7.3.4 动态视角下全样本实证分析
        7.3.5 动态视角下不同规模实证分析
        7.3.6 动态视角下不同行业实证分析
        7.3.7 稳健性检验
    7.4 结果讨论
        7.4.1 研究假设检验部分
        7.4.2 主要结论与讨论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情境教育小组介入城市社区老年人诈骗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
    1.6 理论框架:社会学习理论
2 B社区老年人防诈骗需求评估
    2.1 B社区基本情况介绍
    2.2 B社区老年人特征分析
    2.3 B社区开展老年人诈骗防范的必要性
    2.4 B社区开展老年人诈骗防范的可行性
3 情境教育小组介入B社区老年人诈骗防范的实务方案
    3.1 小组的目标及特征分析
    3.2 组员情况及特征分析
    3.3 社区老年人诈骗防范介入方案主要内容及实施过程记录
4 情境教育小组介入B社区老年人诈骗防范的服务过程
    4.1 认知阶段:案例呈现激发危机意识
    4.2 学习阶段:情境体验走进骗局圈套
    4.3 榜样引导阶段:技巧学习规避骗局陷阱
    4.4 强化阶段:自我调节巩固防骗成果
5 情境教育小组在B社区老年人诈骗防范中的效果评估
    5.1 接受度评估:服务对象对诈骗防范小组的接受度高于防骗讲座
    5.2 满意度评估:服务对象、机构、居委会和社工对小组满意度较高
    5.3 防范意识评估:服务对象辨识、理性、学习及维权意识得到提升
    5.4 防范能力评估:服务对象对骗局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得到提升
6 总结与反思
    6.1 情境教育方法在实务运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6.2 社会学习理论在社区老年人诈骗防范小组中的运用反思
    6.3 社会工作介入B社区老年人诈骗防范的进一步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社区问题及老年人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二 老年人诈骗防范意识调查问卷
附录三 组员对社工服务的评价表
附录四 城市社区老年人诈骗防范小组策划方案

四、网络医疗 馅饼还是陷阱?(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忧患意识研究[D]. 解金鹏.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2]释意理论下汉英交替传译中修辞格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2017年-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发言为例[D]. 乌倩.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脱贫内生动力的结构、机制与治理 ——基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D]. 傅安国. 天津大学, 2020
  •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5]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D]. 赵跃.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6]小组工作介入城市老年人防诈骗能力提升的研究[D]. 杨颜荣. 河北大学, 2020(08)
  • [7]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D]. 邱海燕. 湖北大学, 2020(01)
  • [8]“精准扩中”路径研究[D]. 李波.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9]政府R&D资助对企业创新行为影响研究[D]. 陈朝月.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情境教育小组介入城市社区老年人诈骗防范研究[D]. 吴涛.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互联网医疗大饼还是陷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