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装面料的一体化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崔彦[1](2021)在《智能形变调温服装设计及舒适性测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我国发布“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来,国家提出大力支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智能制造和新材料的发展。“十四五”计划再次强调需要加快、壮大新材料和绿色环保等产业的发展。本文结合高性能服装设计、节能环保材料、智能可穿戴设备和服装热舒适性研究,为智能调温服装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人类作为恒温动物,体温需保持在一个非常窄的变化范围内,然而当环境变化太频繁或超出人体的调节能力时,人类需要通过适当地增减衣服以平衡周围气候的变化,保持身体热平衡,否则,人体将面临过热或过冷的危险。此外,频繁的冷热变化可能会导致免疫力降低。因此,服装对于人体的热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传统服装由于其恒定的隔热性能,对于人体的热调节能力有限。在许多情况下,人类依赖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HVAC)来达到热平衡,然而使用HVAC会造成极大的能源浪费,引发温室效应。近年来,纺织和服装研究领域的学者致力于开发各种新型材料和高性能纺织品,已经研发的热调节材料包括碳纳米材料、形状记忆合金(SMA)、相变材料(PCM)、具有生物力学响应的纺织品、连续片状式的充气服装等。尽管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开发具有高舒适度、灵活响应、低成本、环保、可以快速制造的调温服装仍具有挑战。在过去的15年中,有关软体机器人(Soft Robotic)技术和机制的研究快速发展,该方向涉及许多领域,如可穿戴设备、医疗设备和物品抓取等,软体机器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人机交互安全性,流体驱动是主要的驱动原理之一。受流体驱动软机器人技术的启发,本文提出了一种充气形变智能调温服装,利用调节衣间静止空气层厚度来改变服装的隔热性能。空气作为一种无穷无尽的绿色资源,具有无成本、无重量、绿色环保等多种优点。与现有的充气式调温服装相比,本研究中设计的气动调温结构具有良好的隔热性、透气性和舒适性,制作成本低并且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制造,具体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包含以下几点:(1)柔性气动结构的设计与制备首先,本课题建立了柔性气动结构的设计和制备方法,基于静止空气层隔热原理和自然、人造结构作为形变灵感,设计开发了多种气动形变结构,分别为单向形变、双向形变、一体化气动结构,以及由负泊松比结构衍生的表面气动结构和柔性支架气动结构;基于Rhino和Grasshopper构建了气动形变结构的参数化设计模型,结合人体热分布地图,优化气动结构的设计方法;通过实验确定柔性气动结构的最优制造参数。研究比较了不同参数硅胶材料的特性,确定最终的硅胶材料为Ecoflex00-30和Ecoflex 00-50;针对一体化气动结构的制造,镂空孔洞间隙不可小于7mm;硅胶浇筑的黏连时间需控制在55-65min之间;最后讨论了中间隔离层材料的选择和气动结构大规模制造的潜力。(2)充气调温材料基础性能测试与表征基于柔性气动结构设计、制造了 5种不同配置的充气调温材料,并选择了典型的保暖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实验比较在不同配置下,充气调温材料基本性能、手感舒适性、抗压性和耐水洗性方面的差异。研究分别分析了充气调温材料的厚度变化率、透湿率、回潮率、抗弯刚度、手感舒适性、保形性和耐用性的结果。结果表明,充气调温材料厚度变化可达4-23倍;充气和外层面料的增加对调温结构的透湿性有影响;镂空比例越大的结构透湿性越好;结构的回潮率优于羊毛混纺面料,与化纤保暖填充棉相近;抗弯刚度和手感舒适性结果表明高镂空比充气结构手感优于低镂空比结构,单层和双层试样的手感优于复合试样;相比传统的隔热材料,充气调温材料具有极好的抗压性,可以抵抗重于自身27倍的外部应力;耐用性实验表明,气动调温结构可以至少清洗100次而不会损坏。(3)充气调温材料及服装热湿舒适性测评本文运用出汗热护式热板仪和出汗暖体假人对充气调温材料的热湿性能进行分析和对比,并利用CBE Thermal Comfort在线工具研究充气结构的调温能力,最后利用傅里叶红外线光谱测试材料反光隔热性。研究表明,充气会增加调温结构的隔热性能,减小透湿性能,不同类型的充气调温试样具体热湿舒适性变化不一。外层面料会在充气期间增强结构的隔热性;热阻结果表明硅胶的镂空率与热阻成反比;随着充气量上升,调温结构的热阻越高;在充气之前,多层充气调温试样的热阻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但充气后热阻显着提高(15倍),明显高于普通试样。湿阻变化与热阻相似,多层织物的湿阻要比单层织物更高;硅胶的镂空率与湿阻成反比;控制硅胶镂空率可以同时实现低湿阻和高保温性能;不同的充气调温材料可用于不同的保暖服装设计中,具有灵活的应用可能性。在气动调温服装的设计中,包覆气动结构的外层面料应该选取防风且透气、透湿材质,以减小由充气带来的湿阻上升;研究还针对充气结构热湿参数的变化给出了充气调温服装的设计建议。同时,与已有的充气调温服装的热湿舒适性对比发现,本文开发的充气调温材料热舒适性优于已有市售的充气服装。根据PMV-PPD模型计算,充气调温材料具有良好的调温能力和节能潜力,充气调温材料可覆盖的热舒适范围高于普通隔热材料,是传统隔热材料的3-4倍;标准有效温度(SET)和热舒适范围(TCR)分析结果发现,充气调温材料可以在更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人体的热舒适性。(4)智能充气系统设计与开发智能充气形变调温服装开发离不开智能充气系统,本文基于充气调温材料,为其开发了针对性的智能控制系统。首先研究构建了智能充气系统的理论基础,讨论了服装隔热性、工作强度与新陈代谢三者的关系,其次建立了充气量与隔热性能,以及充气时间与环境温度的函数关系。各参数的函数关系构建为智能充气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设计了智能充气系统的程序流程,介绍了系统的主要组件参数,并进行了电路设计。研究搭建的智能充气系统可实现系统的智能控制和数据可视化,系统可以根据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调节智能充气服装的充气量,还可以实现对穿着者环境参数的收集和读取。依照充气系统的程序,开发人员可以在源代码中自由调节系统的充气时长,充气/放气的温、湿度激活点。最后,研究对智能充气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课题对于流体驱动的柔性结构进行了多维度的设计,构建了充气形变结构的设计体系;对充气形变调温材料的基本特性、表征和热湿舒适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充气对于形变结构的各项参数影响,并总结了变化规律,为后续调温服装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建立了充气时长和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研发了智能充气系统。本课题结合了服装设计、纺织先进材料、智能可穿戴设备、服装热湿舒适性和参数化设计等多个研究方向。研究结论和方法为新兴调温材料和智能调温服装研发提供了数据和理论支持,对于智能服装设计、个人热管理系统、节能环保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陈俐秀[2](2021)在《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羌族是中华文明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现代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孕育出璀璨夺目的羌族服饰文化。羌族丰富的服饰色彩、精妙绝伦的服饰图案以及优秀的服饰工艺等,都见证了羌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羌族云云鞋作为羌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羌族服饰的文化符号之一,其造型元素、图案元素、色彩元素、工艺元素等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大量的灵感素材。本课题中选择了羌族云云鞋为研究对象,以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为研究重点,结合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实践探索等研究方法,探索如何提取极具羌族特色文化的云云鞋元素,以及探索如何将羌族云云鞋元素融入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并实现创新设计。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通过对羌族云云鞋进行系统性理论分析,探析羌族云云鞋的文化内涵、艺术特征、发展现状、应用情况等,启发笔者对羌族云云鞋元素的应用思考。其次,通过对羌族云云鞋元素的归纳整理、提取与再设计,寻找羌族云云鞋造型、图案、色彩、工艺等元素应用于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可行性,探索羌族云云鞋所蕴含的羌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服装设计间的平衡点,以此推动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探索,促进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实践。最后,根据现代创意服装特性,把羌族云云鞋元素与现代创意服装设计相融合,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设计特点的服装,实现羌族云云鞋元素在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本课题中通过对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在理论上为羌族云云鞋注入新的研究视角,在实践中拓宽传统羌族云云鞋元素的应用范围,延续了羌族云云鞋蕴含的民族精神,促进了对羌族云云鞋的文化保护、传承以及可持续发展。
唐世华[3](2021)在《适用于中老年人群的智能跑步服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民健身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加入到健身运动中来,中老年运动服装市场也逐渐扩大。中老年人群随着年纪增大,身体素质下降,在跑步运动中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智能可穿戴服装的出现,能够给予中老年人在跑步中更多更全面的防护,因此将中老年跑步服与智能科技结合会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在于跑步服的设计研究针对的是45周岁至75周岁的特殊人群在跑步运动中的需求,将智能可穿戴技术与跑步服结合后并设计制作出一系列跑步服,由此得出一套完整的中老年智能跑步服设计体系,填补中老年跑步服设计研究的空缺,还能够预防和减少中老年人运动损伤的发生,对于促进中老年人科学安全的运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研究过程中本文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研法分析总结了中老年人群生理和心理特征对于服装的影响、中老年人跑步服喜好以及中老年跑步中面临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老年人群生理和心理特点对于服装的影响、服装喜好和中老年人跑步中的风险与需求,并确定了中老年智能跑步服装的设计定位。通过对比分析法选择适合中老年跑步服的智能硬件进行植入研究,并根据监测特性确定中老年智能跑步服智能化设计的流程与方法,此外还探讨了防护结构和夜间安全防护的设计位置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从面料、款式、结构、细节、色彩、图案设计等角度对跑步服舒适性和美观性进行探讨,并对各部分设计进行总结归纳后得出一套完整的设计理论体系。最后在这套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组智能跑步服套装并制作出实物,又通过功能性和舒适性进行评价,验证和完善了设计理论。在这些研究和实践之下,本文提供了一个中老年智能跑步服完整的设计与实践过程,并通过对各个部分的分析与归纳总结出中老年智能跑步服装的技术要求、款式特征、版型特点、面料种类等,填补了中老年智能跑步服的研究空白,能够为今后中老年智能跑步服的品牌管理、色彩预测、风格定位及价格范围等研究奠定基础。也希望本次研究能够引导服装市场将更多的目光放在中老年人智能运动服装产品上,促进中老年智能服装市场的发展。
李凌[4](2020)在《申洲国际的别样代工模式》文中认为申洲国际(02313.HK)堪称中国传统制造业谋求新发展模式的典型样本。抓住全球纺织产业链向中国转移的历史机遇,公司上世纪90年代不仅积极承接日本高端服装品牌的代工订单,还前瞻性地布局布料研发,并构建了世界一流水平的染整工艺生产流程,打造垂直一体化生产模式。2005年上市当年,其跻身耐克、阿迪达斯、PUMA等全球巨头运动品牌供应商名单,及时搭上增长更快、利润更高的运动服装赛道,获得了比合作品牌商更快的增长。
张建云[5](2020)在《南通SX纺织品公司差异化战略及实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加快纺织企业的战略转型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针织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SX纺织品企业是一个小印染厂;随着改革开发步伐的加快,针织行业得到迅速发展,SX公司先后成立织造部门和国际销售部门,成为工业生产与产品贸易的针织面料一体化企业。随着行业的发展,市场从发展期进入成熟期,竞争者越来越多,SX公司采用成本领先战略已经取得卓越成效,公司规模不断壮大。行业进入相对成熟期后,SX公司的销售额还在增长,但利润率却越来越低了,低成本已经再是SX公司的优势,公司战略转型被提上日程,所以文章将SX公司作为分析案例,准备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对企业战略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简单阐述,其中对差异化战略进行了重点分析,提出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还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分析方法进行了介绍。然后,本案分析中,通过进入企业生产一线,面谈公司管理人员等方式,深入了解SX公司的现状和遇到的问题,得知SX公司实施战略转型的迫切性,借助环境分析PEST模型、波特的“五力模型”、SWOT分析等分析工具提出了差异化战略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实施差异化战略的目标和方向:产品差异化和服务差异化。文章在最后总结出SX公司发展差异化战略的路径和保障措施。面对新的形势,对于任何一家纺织企业来说,结合企业自身的内外部资源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是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此,我国纺织企业急需树立战略管理的观念,如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准备采用差异化竞争战略,要合理配置资源,要培育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章回归到研究初衷,结合SX公司采用差异化战略并且实施的案例归纳其中的经验和规律,给纺织行业及其他行业中准备战略转型的企业提供借鉴。
陈兰云[6](2020)在《浙丝服装贸易公司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宏观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经济正在面临着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结构性变革。近年来,受各种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中国制造业也开始迈入制造业的新常态,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竞争力正在逐步消失。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浙丝服装贸易公司规模在不断壮大,但是,公司利润在近十年来却逐年下降。2018年的中美贸易摩擦犹如压跨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将原来隐藏在稳定订单中的诸多问题一下子爆发出来。因此,如何梳理浙丝服装贸易公司的内部问题,提升竞争优势,对于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尤为重要。论文基于阐述服装外贸企业业务模式发展的理论依据基础上,界定OEM、ODM及工贸一体化等概念和理论基础;提出服装贸易公司多种业务模式发展的必要性,分别分析竞争环境加剧和国家利好政策出台之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现实。然后,重点结合浙丝服装外贸公司发展现状,具体分析发展面临的困境,表现在:生产成本上升、客户流失严重、客户开发渠道单一和质量与风险的管控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未将公司主要产能服务于高附加值的业务模式,中层管理缺少全局观念,一线业务部门缺乏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技术更新慢等。最后,提出完善浙丝服装贸易公司业务发展的策略建议。分别从发展目标和市场细分、核心业务模式优化、降低成本、加强质量与风险管控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提出业务发展的保障措施。阐述组织架构和薪酬结构的调整、培训制度与技术支持等方面,保障公司业务发展策略的顺利实施。论文重点提出短期目标应以外贸ODM订单为主,欧美市场细分为主;通过对现有业务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着重加大投入附加值高的业务,同时增加高端定制业务。然后通过对服装供应链的整合,引进智能化生产,向内地进行产业转移等方式降低企业成本,充分发挥工贸企业的优势。对企业内部加强质量与服务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树立风险意识。最后利用参加展会,网络平台及客户参访等进行客户的开发与维护,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保证公司的生产与发展,从而有助于打造服装贸易企业发展的特色之路。
鞠斐[7](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王肖娜[8](2020)在《服装设计中年画元素的现代性表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年画作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绚丽多彩的艺术语言和鲜明独特的民族韵味,历经千年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符号。对于服装设计而言,年画无论是苍劲的线条、艳丽的色彩、丰富的图案等外在形式还是内在含蕴都会为其设计语言增砖加瓦。但是如何将服装设计中年画元素做到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还要符合现代审美,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紧紧围绕服装设计中年画元素的现代性表现展开论述。首先,以了解年画的起源和发展为前提,纵向追溯年画的历史沿革,横向剖析年画的南北差异,归纳出年画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作为分析服装设计运用年画元素的依据。其次,通过分析中外服装设计中年画元素的应用状况,从图案题材、表现手法、造型手法、色彩搭配、工艺制作、材质搭配等方面归纳出丰富多样又精益求精的表现特征,为下文的现代性表现提供一些方法借鉴和规避一些无益思路。最后,在现代性表现分析时,深入把握年画的外在之形式、内在之含蕴,然后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从服装的图案、色彩、面料、造型等四个方面完成现代性的表述。年画这一鲜明的民族艺术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现代性表现,不仅能够加强服装的视觉冲击力,使视觉层面和精神层面得到双重满足,还可以赋予年画和服装新的价值,为年画传承和发展开辟新路径的同时,提高服装设计的文化内涵。
池洁[9](2020)在《LT纺织集团日本市场拓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2019年对纺织业来说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中国制造2025”明确呼吁制造业向“智能生产”迈进。互联网和全球电商平台的迅速发展,纺织业全球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为纺织行业信息技术的整合和发展指明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路线。国家不断出台的政策支持为纺织企业提供了更多优势和机遇。但工业下行压力加大,外贸出口数量下降,原材料成本上涨等给纺织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压力和挑战。本文以LT纺织集团为研究对象。首先,针对LT纺织集团的发展现状和在日本市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对集团的外部环境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比较了中日纺织市场的异同;再次,在以上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从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用QSPM矩阵分析得出LT纺织集团对于拓展日本市场应采取的战略;最后,提出保障措施。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对论题进行研究。本文旨在明晰LT纺织集团对于日本市场的拓展战略。日本市场对于LT纺织集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真正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寻求具有可行性的日本市场开拓思路和步骤,更好的实现对日本市场的战略目标。
丁小玥[10](2020)在《女装供应链体系中生产计划策略研究 ——以中原地区高端品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从服装类目来看,女装是中国服装市场份额最大的子版块,我国高端女装规模约占女装市场的10%,并持续扩大。高端女装行业相对其他品牌服装行业来说,品种多、批量小、上货时间较早,对于生产供货的质量要求高,企业整体的生产运营难度较大。本文首先对服装行业的供应链、生产计划以及销售特征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通过对比多家高端女装品牌企业,结合在中原地区某高端女装品牌企业的实习经历,发现该类企业的计划完成率较低,其直观表现为按期上货的产品占比较低。所以文章从销售的角度反思供应链及生产计划的匹配性得知,计划完成率较低主要是由于供应链不完善以及生产计划本身不合理导致的。然后有针对性的对销售波动、库存管理、采购计划、生产计划等方面分析研究。构建假设验证型生产计划模型,以某中原地区高端女装数据为例,计算并验证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和生产管理人员的调配指挥能力,对企业追单、补单、订单再计划环节的生产安排提供数据支撑,提高其计划完成率。最后提出在正常的销售波动下,对产品上市和下市各节点全生命周期进行把控,优化产品的调拨,制定合理库存,进而指导成本计划、采购计划以及生产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其中生产计划的控制优化从首单计划、追单计划、补单计划以及订单再计划四个维度开展,通过优化流程,增强柔性生产,控制生产进度以及协调生产异常等方面提高生产计划的完成效率,增加高端女装品牌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率。
二、服装面料的一体化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服装面料的一体化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形变调温服装设计及舒适性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前沿 |
1.2.1 智能可穿戴设备及智能服装 |
1.2.2 调温服装和材料分类及前沿 |
1.2.3 服装热湿舒适性测评方法 |
1.3 研究创新点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柔性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
2.1 引言 |
2.2 柔性气动结构的灵感来源 |
2.2.1 隔热性能灵感来源 |
2.2.2 形变结构灵感来源 |
2.3 柔性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
2.3.1 单向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
2.3.2 双向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
2.3.3 表面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
2.3.4 柔性支架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
2.3.5 柔性支架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
2.3.6 气动形变结构的参数化设计 |
2.4 柔性气动结构的制造参数 |
2.4.1 气动结构材料的选择 |
2.4.2 镂空孔洞间距及排列方式 |
2.4.3 硅胶层黏结时间测定 |
2.4.4 硅胶浇注工具开发 |
2.4.5 中间层材料的选择 |
2.4.6 大规模制造潜力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充气调温材料基础性能与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设计 |
3.2.1 实验样本设计 |
3.2.2 基本性能测试实验方案 |
3.2.3 手感舒适性测试实验方案 |
3.2.4 保形性测试实验方案 |
3.2.5 耐用性测试实验方案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充气调温材料厚度变化率分析 |
3.3.2 充气调温材料透湿率分析 |
3.3.3 充气调温材料回潮率分析 |
3.3.4 充气调温材料抗弯刚度分析 |
3.3.5 充气调温材料手感舒适性分析 |
3.3.6 充气调温材料保形性分析 |
3.3.7 充气调温材料耐用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充气调温材料及服装热湿舒适性测评 |
4.1 引言 |
4.2 实验设计 |
4.2.1 出汗热护式热板仪实验方案 |
4.2.2 出汗暖体假人测试实验方案 |
4.2.3 充气调温能力测试实验方案 |
4.2.4 红外线透过率实验方案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充气对调温材料隔热性能的影响 |
4.3.2 充气对调温材料透湿性能的影响 |
4.3.3 充气对调温材料蒸发传热效率的影响 |
4.3.4 充气调温服装热湿舒适性对比分析 |
4.3.5 调温材料调温能力与节能潜力分析 |
4.3.6 充气调温材料反光隔热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充气系统设计与开发 |
5.1 引言 |
5.2 智能充气系统的理论基础 |
5.2.1 服装隔热性、工作强度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
5.2.2 充气调温服装充气量与隔热性能的关系 |
5.2.3 智能充气系统充气时间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
5.3 智能充气系统的设计与测试 |
5.3.1 智能充气系统程序流程 |
5.3.2 智能充气系统程序主要组件 |
5.3.3 智能充气系统电路介绍 |
5.3.4 智能充气系统的实际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出汗暖体假人测试结果 |
附录2 智能充气系统程序源代码 |
附件3 智能充气系统主板参数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情况 |
致谢 |
(2)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 课题的创新性 |
2 羌族服饰与羌族云云鞋 |
2.1 羌族服饰文化背景 |
2.2 羌族服饰类别 |
2.3 羌族云云鞋文化 |
2.4 羌族云云鞋艺术特征 |
2.5 羌族云云鞋的制作步骤与刺绣工艺 |
3 羌族云云鞋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
3.1 羌族云云鞋文化的价值 |
3.2 羌族云云鞋文化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
3.3 羌族云云鞋文化的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创新开发 |
4 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
4.1 民族元素与现代创意服装 |
4.2 民族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
4.3 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
4.4 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
5 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
5.1 针对现代创意服装廓形设计探索 |
5.2 针对现代创意服装图案设计探索 |
5.3 针对现代创意服装色彩设计探索 |
5.4 针对现代创意服装工艺设计探索 |
6 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实践与成果 |
6.1 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方案 |
6.2 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成果分析 |
6.3 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成果总结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3)适用于中老年人群的智能跑步服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中老年服装及其智能化的研究现状 |
1.2.2 运动服装及其智能化的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总结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3.3 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及路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路径 |
2 智能跑步服设计基础理论概述 |
2.1 运动智能服装的发展条件 |
2.1.1 运动智能服装发展的有利条件 |
2.1.2 运动智能服装发展的不利条件 |
2.2 运动智能服装设计原则 |
2.3 智能跑步服装设计模式 |
3 中老年人群的跑步服需求分析 |
3.1 中老年生理与心理特点对服装的影响 |
3.1.1 中老年人群定义 |
3.1.2 中老年生理特点对于服装的影响 |
3.1.3 中老年人群的服装消费心理 |
3.2 中老年跑步运动兴起的原因 |
3.2.1 社会环境因素 |
3.2.2 跑步运动的优点 |
3.3 中老年智能跑步服的需求调研 |
3.3.1 调研目内容与目标 |
3.3.2 调研对象 |
3.3.3 调研结果分析 |
3.3.4 中老年智能跑步服的设计定位 |
3.4 中老年跑步风险及解决方案 |
3.4.1 中老年跑步运动存在的风险 |
3.4.2 针对性解决措施 |
3.4.3 中老年智能跑步服功能模块分类汇总 |
4 中老年智能跑步服的功能性设计 |
4.1 中老年跑步服的智能化设计 |
4.1.1 智能设备植入设计 |
4.1.2 应急功能设计 |
4.1.3 APP功能设计 |
4.2 中老年跑步服的功能结构设计 |
4.2.1 防护结构设计 |
4.2.2 夜间安全防护设计 |
4.3 中老年跑步服的功能可定制模式 |
5 中老年智能跑步服的舒适性与美观性设计 |
5.1 中老年人群的服装喜好调研 |
5.1.1 调研目标 |
5.1.2 样本分布情况 |
5.1.3 调研结果分析 |
5.2 中老年跑步服的面料与款式选择 |
5.2.1 跑步服面料性能需求 |
5.2.2 跑步服可选材料分析 |
5.2.3 跑步服款式分析 |
5.3 中老年跑步服的结构设计 |
5.3.1 结构修正设计 |
5.3.2 结构分割设计 |
5.3.3 简洁结构设计 |
5.4 中老年跑步服的细节设计 |
5.4.1 领子 |
5.4.2 拉链 |
5.4.3 口袋 |
5.4.4 门襟 |
5.5 中老年跑步服的色彩运用 |
5.5.1 跑步服的色彩设计现状 |
5.5.2 跑步服的色彩拼接形式与色彩趋势 |
5.5.3 中老年跑步服的色彩应用 |
5.6 中老年跑步服的图案设计 |
5.6.1 图案设计的重要性 |
5.6.2 跑步服的图案种类 |
5.6.3 中老年跑步服图案设计的趋势与应用 |
5.7 小结 |
6 中老年智能跑步服的设计实践 |
6.1 设计构思 |
6.1.1 设计灵感来源 |
6.1.2 设计思路阐述 |
6.2 设计呈现 |
6.2.1 设计要点分析 |
6.2.2 设计图呈现 |
6.3 实物制作 |
6.3.1 实物制作前准备 |
6.3.2 智能器件安装 |
6.3.3 防护结构安装 |
6.3.4 成衣效果展现 |
6.4 中老年智能跑步服的评价测试 |
6.4.1 服装功能性测试 |
6.4.2 服装舒适性测试 |
7 结论与不足 |
7.1 研究的主要成果与结论 |
7.2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老年智能运动服装需求调查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附件 |
(4)申洲国际的别样代工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代工优衣库起家,建构垂直一体化业务模式 |
与世界级运动品牌共成长 |
四大品牌、四大市场、三大品类抹平波动风险 |
三大壁垒:申洲坚实的护城河 |
仍受品牌商青睐 |
(5)南通SX纺织品公司差异化战略及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企业战略管理概述 |
2.1.1 战略管理理论 |
2.1.2 战略管理分析理论相关模型 |
2.2 差异化战略理论 |
2.2.1 差异化战略的内涵 |
2.2.2 差异化战略的类型 |
2.2.3 差异化战略的适用条件 |
第三章 南通SX纺织品公司环境分析 |
3.1 南通SX纺织品公司概况 |
3.1.1 南通SX纺织品公司基本情况 |
3.1.2 南通SX纺织品公司组织结构和经营业绩情况 |
3.1.3 南通SX纺织品公司经营模式及面临的问题 |
3.2 南通SX纺织品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文化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3 南通SX纺织品公司行业环境 |
3.3.1 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3.3.2 行业特征分析 |
3.3.3 行业环境五力分析 |
第四章 南通SX纺织品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4.1 南通SX纺织品公司战略选择的SWOT分析 |
4.1.1 企业优势分析 |
4.1.2 企业劣势分析 |
4.1.3 企业机会分析 |
4.1.4 企业威胁分析 |
4.1.5 SWOT组合分析 |
4.2 QSPM定量战略计划矩阵分析评价 |
第五章 南通SX纺织品公司差异化战略实施路径和保障 |
5.1 南通SX纺织品公司差异化战略实施路径 |
5.1.1 目标客户定位 |
5.1.2 产品差异化 |
5.1.3 服务差异化 |
5.2 差异化战略的保障措施 |
5.2.1 优化组织结构 |
5.2.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_ |
5.2.3 调整营销策略和管理方式 |
5.2.4 提供信息科技保障 |
5.2.5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浙丝服装贸易公司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结构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2 研究的方法 |
2 服装外贸公司多种业务模式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必要性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2.1.1 OEM与 ODM的概念 |
2.1.2 工贸一体化的内涵 |
2.2 外贸公司业务发展策略的理论基础 |
2.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
2.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
2.2.3 品牌价值理论 |
2.3 外贸公司多种业务模式发展的必要性 |
2.3.1 外贸公司竞争加剧导致经营模式灵活多变 |
2.3.2 外贸公司利好政策的出台 |
2.3.3 引进人工智能技术的迫切需要 |
3 多种业务模式下浙丝服装贸易公司发展面临的困境 |
3.1 浙丝服装贸易公司的发展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客户订单量的变化 |
3.2 浙丝服装贸易公司业务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3.2.1 生产成本上升 |
3.2.2 客户流失严重 |
3.2.3 外销开发渠道单一 |
3.2.4 质量控制和风险管控不力 |
3.3 浙丝服装贸易公司业务发展优势分析 |
3.3.1 同行业两家公司的经验借鉴 |
3.3.2 浙丝服装贸易公司的优势资源 |
4 浙丝服装贸易公司业务发展的具体策略 |
4.1 业务模式调整的发展目标与市场细分 |
4.1.1 业务模式调整的长短期目标 |
4.1.2 市场细分及选择 |
4.2 降低成本策略 |
4.2.1 提升供应链整体效率减少交易成本 |
4.2.2 智能化生产降低人工成本 |
4.2.3 面向内地产业转移降低固定成本 |
4.2.4 运用工贸结合优势 |
4.3 客户开发与维护策略 |
4.3.1 参加展会 |
4.3.2 利用网络平台 |
4.3.3 参访客户 |
4.4 核心业务模式优化策略 |
4.4.1 现有业务订单比较 |
4.4.2 新订单业务的产能分配 |
4.4.3 增加高端定制业务 |
4.5 质量控制与风险管控策略 |
4.5.1 完善质量监管体系 |
4.5.2 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交货时间 |
4.5.3 建立贸易风险规避机制 |
4.5.4 监督采购进项发票可供正常抵扣 |
5 浙丝服装贸易公司业务发展保障措施 |
5.1 业务导向的组织架构调整策略 |
5.1.1 组织结构的调整 |
5.1.2 打造高效的部门沟通机制 |
5.2 薪酬结构的调整 |
5.2.1 根据部门职责调整薪酬结构 |
5.2.2 合理的奖励与惩罚机制 |
5.3 培训制度的设计 |
5.3.1 定期对中层管理进行管理培训 |
5.3.2 组织服装专业知识培训 |
5.4 生产流程技术支持 |
5.4.1 充分利用标准工时提高车间效率 |
5.4.2 建立内部数据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研究的背景 |
三、选题的依据 |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
(一)什么是工业化 |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
(一)综合性研究 |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
(一)时间的界定 |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
第三节 技术之“变” |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
(二)派遣留学生 |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
第三节 技术之“践” |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
第三节 技术之“革” |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
结论 |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服装设计中年画元素的现代性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1.理论研究现状 |
2.设计实践现状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理论研究意义 |
2.对服装设计的实际指导意义 |
(四)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相关概念阐述 |
(一)年画元素的概述 |
1.年画的概念 |
2.年画的起源与发展 |
3.年画的地域风格划分 |
4.年画的视觉语言及特征 |
(二)服装设计的现代性概述 |
1.现代性的概念 |
2.服装设计的界定 |
3.服装设计现代性表现 |
(三)服装设计与年画元素的联系 |
1.审美追求的一致性 |
2.内外形式的互通性 |
3.设计风格的灵活性 |
(四)本章小结 |
三、服装设计中年画元素的表现特征 |
(一)表现类别繁多 |
(二)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
1.图案题材广泛 |
2.表现手法多样 |
3.造型手段丰富 |
(三)表现方式精益求精 |
1.色彩搭配讲究 |
2.工艺制作考究 |
3.材质搭配精美 |
(四)本章小结 |
四、服装设计中的年画元素的现代性表现分析 |
(一)服装设计中年画元素的现代设计理念 |
1.去繁从简理念 |
2.绿色环保理念 |
3.文化自信理念 |
(二)服装设计中年画元素的现代设计原则 |
1.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内涵并存 |
2.保留民族特色与融入流行趋势并重 |
3.服装设计风格与年画表现特点并行 |
(三)服装设计中年画元素的现代性表现方法分析 |
1.选材内容多元化表现--选材内容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
2.色彩搭配层次化表现--色彩搭配由单调向丰富过渡 |
3.服装材料立体化表现--面料肌理由平面向立体发展 |
4.局部造型装饰化表现--结构细节由功能向装饰塑造 |
(四)本章小结 |
五、服装设计中年画元素现代性表现的价值 |
(一)深厚的民族文化价值 |
(二)独具一格的时尚价值 |
(三)有增无已的商业价值 |
(四)丰富多彩的审美价值 |
(五)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LT纺织集团日本市场拓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1.3.2 国内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
1.3.3 文献评述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2 国际价值链理论 |
2.2.1 国际价值链理论的含义 |
2.2.2 对于国际价值链的认识 |
2.2.3 4Ps理论 |
第三章 LT纺织集团日本市场战略目前存在的问题 |
3.1 LT纺织集团现状 |
3.2 日本市场战略现状分析 |
3.2.1 现有战略的弊端 |
3.2.2 拓展日本市场的理由 |
3.3 LT纺织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
3.3.1 中国纺织环境分析 |
3.3.2 日本纺织环境分析 |
3.3.3 中日纺织环境比较 |
第四章 LT纺织集团拓展日本市场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
4.1 机会分析 |
4.1.1 国家利好政策 |
4.1.2 日本纺织市场以进口为主 |
4.1.3 与日本企业合作机会增加 |
4.2 威胁分析 |
4.2.1 日本纺织市场消费需求低迷 |
4.2.2 日本纺织品标准严苛 |
4.2.3 关税上涨,汇率、成本压力 |
4.2.4 国际贸易形式严峻 |
4.3 优势分析 |
4.3.1 管理优势 |
4.3.2 产品品质优势 |
4.3.3 国际产业链优势 |
4.4 劣势分析 |
4.4.1 缺乏信息化管理平台 |
4.4.2 品牌意识不强 |
4.4.3 研发设计能力不足 |
4.5 战略选择 |
4.5.1 内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
4.5.2 SWOT定性分析 |
4.5.3 备选方案选择 |
第五章 LT纺织集团拓展日本市场的具体措施 |
5.1 精准定位市场 |
5.1.1 日本高端市场 |
5.1.2 日本大众市场 |
5.2 生产差异化产品 |
5.3 政策引导,加强价格管控 |
5.3.1 加强政策扶持 |
5.3.2 加强价格管控 |
5.4 打造优质品牌 |
5.5 利用文化共享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女装供应链体系中生产计划策略研究 ——以中原地区高端品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缩短OTT时间 |
1.2.2 提高计划完成率 |
1.2.3 提升中原高端女装品牌形象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供应链 |
1.3.2 生产计划 |
1.3.3 销售与前两者关系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中原地区高端女装供应链管理现状 |
2.1 供应链前端 |
2.1.1 需求预测不准确 |
2.1.2 产品同质化严重 |
2.2 供应链生产端 |
2.2.1 人员流动大 |
2.2.2 产能与销售波动平衡度低 |
2.2.3 自产与外包分配不良 |
2.2.4 缺乏可调配的机动生产力 |
2.3 供应链销售端 |
2.3.1 多品牌经营 |
2.3.2 多渠道销售 |
2.4 供应链全链 |
2.4.1 产销研一体化 |
2.4.2 各部门沟通不及时 |
2.4.3 OTT时间较长 |
2.5 本章小结 |
3.影响计划完成率因素分析 |
3.1 销售分析 |
3.1.1 产品生命周期 |
3.1.2 销售波动 |
3.2 库存管理 |
3.2.1 合理库存 |
3.2.2 货品调拨 |
3.3 供应链管理 |
3.3.1 采购计划 |
3.3.2 技术资料研发 |
3.3.3 大货生产 |
3.3.4 成本计划 |
3.3.5 组织架构 |
3.4 本章小结 |
4.生产计划及其控制优化 |
4.1 生产计划的准确性 |
4.1.1 新品上市周期 |
4.1.2 生产周期 |
4.1.3 首单计划 |
4.2 生产计划的柔性 |
4.2.1 补单计划 |
4.2.2 追单计划 |
4.2.3 订单再计划 |
4.3 流程优化 |
4.3.1 研发流程优化 |
4.3.2 生产流程优化 |
4.4 生产计划的控制优化 |
4.4.1 制定生产计划 |
4.4.2 缩短生产周期 |
4.4.3 控制生产进度 |
4.4.4 生产异常协调 |
4.5 本章小结 |
5.基于供应链构建假设验证型生产计划模型 |
5.1 简单计划 |
5.2 复杂计划 |
5.3 简单计划的应用分析 |
6.结论与不足 |
6.1 结论 |
6.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OTT周期 |
附录二 四季服装研发、生产及销售周期 |
附录三 企业组织架构 |
附录四 研发流程 |
附录五 下发大货生产流程 |
附录六 单款缝制工时表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服装面料的一体化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形变调温服装设计及舒适性测评研究[D]. 崔彦. 东华大学, 2021(01)
- [2]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陈俐秀.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适用于中老年人群的智能跑步服的设计研究[D]. 唐世华. 东华大学, 2021(01)
- [4]申洲国际的别样代工模式[J]. 李凌. 经理人, 2020(12)
- [5]南通SX纺织品公司差异化战略及实施研究[D]. 张建云. 扬州大学, 2020(05)
- [6]浙丝服装贸易公司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陈兰云.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7]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8]服装设计中年画元素的现代性表现研究[D]. 王肖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LT纺织集团日本市场拓展战略研究[D]. 池洁.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10]女装供应链体系中生产计划策略研究 ——以中原地区高端品牌为例[D]. 丁小玥. 中原工学院,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