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中药方剂对实验性小鼠病毒性肺炎的防治作用

5种中药方剂对实验性小鼠病毒性肺炎的防治作用

一、5个中药方剂对实验性小鼠病毒性肺炎的防治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贾珊珊[1](2021)在《基于整合大数据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上市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热毒宁注射液是由青蒿、金银花、栀子三味中药提取精制的中药注射剂,具有疏风、清热、解毒之功,临床主要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目前关于热毒宁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较多,但存在样本量小,结局指标不统一等问题。热毒宁注射液临床还被用来治疗流感、手足口病,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热毒宁注射液也具有一定疗效。然而由于其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它的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故本研究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热毒宁注射液与利巴韦林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以为临床应用提供更为稳定的循证医学证据;应用芯片分析方法对甲型H3N2流感有症状感染患者对比健康状态的差异基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对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流感及其甲型H3N2分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手足口病的分子机制进行预测,利用分子对接对结果进行初步检验,以期为之后的机制研究试验提供方向。研究方法1.Meta分析全面、系统的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SinoMed、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热毒宁注射液对比利巴韦林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排除标准严格筛选文献并提取纳入文献信息,结局指标包括临床疗效、平均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鼻塞流涕消失时间、咽部充血消失时间、咳嗽停止时间。应用Cochrane Handbook5.1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估,运用RevMan 5.3和Stata 13.0对纳入数据进行分析,绘制森林图并进行敏感性与漏斗图及发表偏倚分析,对不良反应信息进行记录总结。2.芯片分析方法从GEO数据库中检索并下载甲型H3N2流感感染患者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集。对基因进行感染前后有无症状分组,使用R软件的limma包分析各组差异基因,绘制韦恩图以观察各组间关系。对有症状感染患者与健康人的差异基因进行相关性分析,将差异基因导入STRING网站或HINT网站进行蛋白互作分析,将结果导入Cytoscape软件作图,通过MCODE与cytoHubba插件对蛋白互相网络图进行模块分析与核心基因分析,并采用R软件的clusterProfiler包对蛋白互作网络中差异基因进行GO与KEGG分析。之后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热毒宁注射液对差异基因以及甲型H3N2流感相关其他基因的作用进行进一步预测。3.网络药理学方法系统、全面检索关于热毒宁注射液的化学成分的中英文文献,获取热毒宁注射液化学成分。通过检索文献、SwissTargetPrediction、STITCH与SuperPred以获得化合物靶点,检索DisGeNET、GeneCards、DiGSeE以获得与疾病相关的基因。运用Cytoscape进行“化合物-靶点”网络图、“疾病-靶点”网络图的绘制。利用Merge插件对化合物以及疾病的靶点进行取交集以获得潜在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获取蛋白之间相互作用关系。通过Cytoscape的MCODE以及cytoHubba插件对蛋白互作网络进行模块分析以及核心基因分析,得到热毒宁注射液可能作用于疾病的核心基因。采用DAVID及R软件的clusterProfiler对蛋白互作网络与潜在靶点进行GO与KEGG富集分析以及疾病聚类分析以获取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疾病的潜在途径。应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关键化合物以及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分析,对化合物以及靶点的结合能力进行评估与验证,通过PyMOL软件进行可视化。研究结果1.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Meta分析共纳入118篇研究,包括15461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热毒宁注射液在临床疗效、平均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鼻塞流涕消失时间、咽部充血消失时间、咳嗽停止时间六个结局指标的疗效均优于使用利巴韦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安全性分析结果显示热毒宁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0001),且症状较轻。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流感机制研究对“化合物-靶点”网络图与“疾病-靶点”网络图进行合并取交集共得到8个热毒宁可能作用于流感的潜在靶点,CXCL10、CCL2、IL6、STAT1、PTPN11、TNF、BRAF和MMP9。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潜在靶点主要富集于生物过程“ERK1和ERK2级联正调控”和“细胞对脂多糖的反应”。KEGG结果表明潜在靶点主要通过“TNF信号通路”、“甲型流感”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三条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所有化合物与靶点均有良好的对接能力。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甲型H3N2流感机制研究对GSE30550芯片进行分析,有症状感染组对比健康组差异存在48个上调基因,其中,XAF1、IFI44L、RSAD2、OAS1、MX1、IFIT2、OAS2、IFIT3、IFIT1 和 IFI44 为差异基因PPI网络中的核心基因,明显富集于甲型流感通路。共得到热毒宁注射液可能作用于甲型H3N2流感的潜在靶点8个,分别为LPO、IL1B、EGFR、CCL2、CXCL10、LAP3、PTPN11与CSF2。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热毒宁注射液相应化合物与靶点结合能力均较好,其中,EGFR与芦丁的结合能力最佳。4.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用机制研究热毒宁注射液的化合物靶点中,26个与细胞因子风暴相关,5个与发热相关,251个靶点与ACE2共表达。度值最高的三个靶点分别是CA2、CA12和CA1。在化合物靶点PPI网络中HSP90AB1有着最高的度值。GO富集共得到FDR<1×10-6的条目1491项,KEGG富集分析得到FDR<1×10-6的通路113条,包括18条信号转导通路、12条免疫系统通路、6条细胞生长与死亡相关通路和10条病毒感染性疾病通路。疾病聚类分析的结果中,富集水平最高的聚类7个项目中,3个与肺部疾病相关。富集分析得到3542条GO功能条目和147条KEGG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热毒宁注射液化合物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靶点PLP、ACE2、Mpro有着较好的结合能力。5.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作用机制研究共得到130个热毒宁可能作用于手足口病的潜在靶点,热毒宁注射液的化合物作用于 MMP2、CA6、MMP13、ELANE、MMP1、MMP9、EGFR、TYR、ABCB1 和 APP 这十个靶点的化合物较多。但 AKT1、MAPK1、VEGFA、IL6、STAT3、TP53、IGF1、EGFR、HRAS和TNF这十个靶点在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中有着核心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热毒宁注射液与对应的靶点都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研究结论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热毒宁注射液对于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较利巴韦林更好,安全性更高。基于芯片分析以及网络药理学的热毒宁注射液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热毒宁注射液能够通过多个活性成分协同调控多种靶点,对于感染类疾病能调节细胞因子风暴,并通过对于发热相关细胞因子调控达到解热的目的,调节多个靶点与通路共同达到治疗流感、手足口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目的。本研究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提供了大样本的循证医学证据,以供临床借鉴,并为进一步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流感、手足口病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机制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

惠西珂[2](2021)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由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黄芩4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抗菌的作用,临床对治疗手足口病、支气管炎、咽炎、腮腺炎、扁桃腺炎等疾病具有显着疗效,是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成方制剂。因为组成该制剂的单味药材产地众多,存在质量差异大、良莠不齐的现象,原药材质量的好坏对该方制剂的疗效影响很大,而许多研究人员对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药理药效以及制剂中的某些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较多,但综合多种指标评价一味药材质量的优劣相对较少,对中药资源进行评估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对该制剂的原料药进行资源评估,从而制订一套稳定、可行、全面的质量标准体系,为企业筛选出质优、供应稳定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种植基地,建立原药材的质量标准,制订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至关重要。本文以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黄芩4味中药材为研究对象,以现行药典为基础增加多种质控指标对各药材进行质量分析与评价,并建立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体系,对各药材进行全面评估,从而保证药材质量的均一性、优质性与稳定性。此外,针对苦地丁基原植物混杂及采收标准不一的状况,本研究分别建立ITS2序列的DNA分子鉴定方法和HPLC指纹图谱方法用于鉴别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并研究了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通过对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和黄芩四味药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并结合现代研究筛选出的道地产区以及合作企业的种植基地进行走访调研,完成了包括原料药的预计消耗量、预计可获得量、潜在风险、质量分析与评价、可持续利用和稳定质量措施六个方面的药材评估。质量分析与评价部分主要是以2020版《中国药典》为基准,对收集的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的药材进行质量评价并根据实测数据建立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综合考虑各药材质量与产量关系,评估结论如下:1、蒲公英:将陕西省渭南市的3个蒲公英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蒲公英原料药,考虑到不可控因素,将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的蒲公英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以备不时之需。2、苦地丁:将河北安国的苦地丁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苦地丁原料药,将江苏新北的苦地丁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3、板蓝根:将甘肃张掖市民乐县的板蓝根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板蓝根原料药,将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的板蓝根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4、黄芩:将内蒙古赤峰市牛家营子镇的黄芩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黄芩原料药,将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黄芩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四味药材的可持续利用措施能够有效防范潜在风险,预计消耗量接近预计可获得量,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带来的风险较低。二、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质量评价与分析通过对各产地采集的样品进行质量分析与评价,筛选出质优、稳定性好的种植基地,并建立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蒲公英:薄层鉴别研究中,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增加了咖啡酸指标,建立了供试品色谱中,与对照品咖啡酸、菊苣酸以及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的薄层鉴别方法。增加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以及醇溶性浸出物的检测项目并在所得数据基础上建立企业质控标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蒲公英指纹图谱,以菊苣酸为参照峰,确定了 14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绿原酸、咖啡酸、菊苣酸和异绿原酸A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及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苦地丁: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增加了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检测项目并制定企业质控标准,并将药典浸出物含量标准提升20%。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苦地丁指纹图谱,以紫堇灵为参照峰,确定了 15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紫堇灵、乙酰紫堇灵和二氢血根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板蓝根: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板蓝根指纹图谱,以(R,S)-告依春为参照峰,确定了 10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尿苷、鸟苷、(R,S)-告依春和腺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黄芩: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黄芩指纹图谱,以黄芩苷为参照峰,确定了 14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黄芩苷、千层纸素A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三、苦地丁基原植物地丁草的鉴别研究基于ITS2序列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DNA分子鉴定:通过对苦地丁基原植物地丁草和其同属植物的ITS2序列鉴定与分析,总DNA提取、PCR扩增、测序成功率为100%,说明ITS2对于地丁草与其同属植物的鉴别完成率好,适用性强。基于对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ITS2序列的序列长度、GC含量、K2P遗传距离以及种间变异位点分析,可有效地鉴别出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基于HPLC指纹图谱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化学成分差异性研究:通过对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进行特征图谱的建立,夏天无、黄堇、珠果黄堇和巴东黄堇与地丁草的相似度较高,共有峰较多,化学成分较相似。泾源紫堇中紫堇灵和乙酰紫堇灵的含量远远高于地丁草。四、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研究在对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研究中可以得出,紫堇灵成分在任一产地的地上部位含量均明显高于地下部位的含量;乙酰紫堇灵在苦地丁地上、地下部位差异性没有紫堇灵大,但地上部位普遍比地下部位含量高;二氢血根碱在苦地丁中的含量相对于紫堇灵、乙酰紫堇灵低,但在地下部位的含量远远高出地上部位,邳州产地的二氢血根碱在地下部位的含量最高,甚至高于其含有的紫堇灵含量。苦地丁中的3种生物碱类成分无论在地上部位还是地下部位,在5月中下旬达到峰值,考虑到量-效比的关系,认为苦地丁的最佳采收期为5月中下旬。

刘钱[3](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临床经验方(FDQ)的ND片剂临床前药学探索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按照“组分中药”研究的思路,采用网络药理学对临床经验方肺毒清(以下简称FDQ)的有效组分进行筛选,组成新处方(以下简称ND)后进行新药临床前药学研究,主要研究思路有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成分探索、药效验证、ND颗粒处方研究、ND片剂成型工艺研究、质量标准研究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1.利用TCMSP等数据库通过Cytoscape 3.7.0构建“成分-靶标-通路”网络,将核心成分与靶点进行分子对接以验证其核心成分理论有效性;2.采用“成分还原”的方法确定FDQ中的有效成分含量,根据占比配制活性成分组合物(以下简称AIC);3.采用LPS致大鼠发热进行解热研究、氨水致小鼠咳嗽研究药物止咳作用、酚红排泌法进行化痰试验验证FDQ及AIC在体内的药理活性;4.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研究确定ND颗粒制备工艺及参数;按照综合评分筛选润滑剂与崩解剂的种类和用量;5.对ND颗粒含量测定、紫外(UV)指纹图谱和物理指纹图谱等进行研究,采用HPLC“一测多评”法对相关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建立ND颗粒与ND片质量标准。6.以HPLC为测定方法考察大鼠灌胃AIC后苦参碱入血浓度,并通过模拟得到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1.网络药理学筛选出FDQ治疗病毒性肺炎的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分子对接构象稳定;2.通过“成分还原”法最终确定槲皮素、山奈酚、刺芒柄花素、芦荟大黄素与苦参碱按照比列3.6:1.0:5.7:2.3:87.4组合成AIC处方;3.药效实验结果表明AIC具有解热、止咳、化痰的活性;4.ND片处方工艺为:原料药(AIC):乳糖:糊精=1:1.25:2,混合10 min,20%的70%乙醇制软材,14目制粒,60℃干燥20 min,16目筛整粒,分别加入0.5%的硬脂酸镁,3%的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混匀后压片即得ND片;5.建立了HPLC“一测多评”法;ND颗粒紫外指纹图谱A值应相似度在0.942~0.974,物理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945~0.996,每片ND片中槲皮素含量不低于4.98 mg,山奈酚1.42 mg,刺芒柄花素6.06 mg,芦荟大黄素2.31 mg,苦参碱92.26 mg。6.苦参碱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学准确可行,大鼠体内苦参碱达峰时间在1.0 h。结论:经体内药效验证表明ND片有解热、止咳、化痰的作用,经过筛选得到ND片最佳制备工艺,制定了较为完善的ND片中间体及成品的质量标准,建立较为可行的苦参碱入血含量测定方法,为后续ND片研制与开发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王春茜[4](2020)在《基于差异代谢产物探索桂枝汤解热的配伍和分子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代谢组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为中药复方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将代谢组学技术应用于中药复方机制探讨方面具备广阔前景。中药复方是中医理论与中药科学结合的产物,也是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桥梁。桂枝汤源于东汉,被誉为“众方之祖”、“群方之魁”,主治太阳中风表虚证,至此经历了无数临床诊疗的检验,无论是单方或其加减方,仍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当前对于桂枝汤的解热作用研究,大多从细胞因子IL-1,TNF-α以及中枢发热介质cAMP、PGE2等单方面进行阐述解释,均不能全面反映出药物对机体的调节过程,而且对桂枝汤中药物的配伍机制研究同样为数不多,因此,为进一步了解桂枝汤的作用机制,首先在药效学实验的基础上,对桂枝汤及其单味药的解热作用进行评价,再利用代谢组学技术进一步寻找桂枝汤及其单味药与发热相关的差异代谢小分子及相关代谢通路,并通过模块化分析获得关键靶点。以代谢产物为切入点,探讨桂枝汤解热的配伍及分子作用机制,为进一步阐明桂枝汤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实验方法:1.桂枝汤及其单味药的解热作用药效学研究将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8组(空白组、模型组、桂枝汤组、桂枝组、白芍组、生姜组、甘草组和大枣组),每组8只,进行正式实验前连续2天灌胃给药,空白组与模型组给予同等体积蒸馏水。实验前测量每组大鼠基础体温,通过背部注射酵母混悬液复制大鼠酵母致热模型,空白组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体温升高超过0.8℃),各组大鼠分别给药一次,1h后重复给药一次,于造模4h、5h、6h、7h、8h后测量并记录大鼠体温变化情况,并通过SPSS 23.0统计软件对各组大鼠体温数据进行分析。2.桂枝汤及其单味药的代谢组学研究于药效学实验结束后,通过腹主动脉取血,静置离心后获得各组血清样本,选择GC-MS技术进行代谢物检测,检测前去除血清样本中的蛋白及其它杂质,并衍生化。利用 GC-MSsolution version 2.5(SHIMADZU Corporation)对原始图谱进行积分,通过NIST数据库及其他自建库对所检测的代谢物进行推测及鉴定,同时利用HMDB及KEGG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和确认内源性代谢物。运用Metaboanalyst 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别将各给药组与空白组和模型组进行模式识别分析,其中包括PCA、PLS-DA以及聚类分析,比较其差异及分离情况;在PLS-DA分析基础上,获得各给药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血清代谢物的VIP值表,根据VIP值大于1和手动积分计算筛选出各给药组与模型组之间的差异代谢物,并通过MetPA插件进行通路分析,选择Impact值大于0.10的代谢通路,表示该通路可能与潜在的靶标路径紧密相关;运用Cytoscape中MetScape插件对每组差异代谢物进行网络模块化分析,并以平均节点度值为阈值筛选相关靶点。结果:1.桂枝汤及其单味药的解热作用药效学实验结果空白组大鼠温度以基础温度为准小范围上下波动,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于造模4h后体温显着升高(P<0.01)。在造模5h后的各时间点,桂枝汤组大鼠体温均低于模型组大鼠体温,并于造模6h和7h后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从体温变化趋势上来看,桂枝组大鼠经给药后,于造模6h后体温有一定下调趋势,但与模型组无显着性差异;白芍组大鼠经给药后,于造模5h后体温有所下调,但与模型组相比同样无显着性差异;大枣组大鼠各检测时间点的体温均较模型组大鼠体温低,且具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生姜组及甘草组大鼠体温并无明显下调趋势。2.桂枝汤及其单味药的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根据PCA、PLS-DA的2D、3D图可知,桂枝汤组、桂枝组、白芍组、甘草组以及大枣组的各样本点均能与空白组和模型组分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均能与空白组和模型组分离,且组内有一定的聚集趋势,证明以上各给药组与模型组具有一定的差异。而生姜组在三种模式下均无法与模型组分离,二者没有显示出明显差异,因此不进行下一步分析。基于模式识别分析,共获得13个模型组与空白组的差异代谢物,分别为L-Lactic acid(L-乳酸)、Glycerol(甘油)、Palmitic acid(棕榈酸)、Linoleic acid(亚油酸)、D-Glucose(D-葡萄糖)、L-Serine(L-丝氨酸)、Stearic acid(硬脂酸)、Oxalic acid(草酸)、L-Aspartic acid(L-天冬氨酸)、Cholesterol(胆固醇)、Urea(尿素)、Arachidonic acid(花生四烯酸)、L-Threonine(L-苏氨酸);桂枝汤组与模型组相比,共获得9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为Stearic acid、L-Lactic acid、Glycerol、Palmitic acid、Linoleic acid、D-Glucose、Urea、Arachidonicacid、L-Threonine;桂枝组与模型组相比,共获得5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为Arachidonic acid、Palmitic acid、Linoleic acid、Stearic acid、Cholesterol;白芍组与模型组相比,共获得 7 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为 L-Lactic acid、Palmitic acid、Linoleic acid、L-Serine、Oxalic acid、Urea、Arachidonic acid;甘草组与模型组相比,共获得 5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为 L-Lactic acid、Palmitic acid、D-Glucose、Urea、Arachidonic acid;大枣组与模型组相比,共获得6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为L-Lactic acid、Palmitic acid、D-Glucose、L-Serine、Oxalic acid、L-Threonine。分别利用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所得的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分析发现:与桂枝汤解热相关的的通路共4条,分别为亚油酸代谢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以及甘油酯代谢通路;与桂枝解热相关的通路共2条,分别为亚油酸代谢通路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与白芍解热相关的通路共4条,分别亚油酸代谢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通路和氨酰基-tRNA的生物合成通路;与甘草解热相关的通路共2条,分别为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以及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与大枣解热相关的通路共3条,分别为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通路以及氨酰基-tRNA的生物合成通路。通过模块化分析,筛选出各组相关靶点,与桂枝汤解热相关的靶点共有28个,其中26个属于细胞色素P450家族,其余两个靶点与糖酵解有关;桂枝、白芍、甘草与解热相关的靶点与桂枝汤细胞色素P450的26个靶点相同;与大枣解热相关的靶点共有14个,其中PPT1、PPT2为棕榈酰蛋白质硫酯酶,SHMT1、SHMT2为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其余靶点均与糖类代谢有关。结论:从药效学结果来看,桂枝汤对干酵母所致的大鼠发热模型具有显着的降温作用,桂枝、白芍具有下调发热大鼠体温的趋势,甘草与生姜对干酵母致热模型大鼠无明显解热作用,大枣具有一定的解热作用,与其它组相比,更趋近于空白组,但从解热角度看来,与桂枝汤相比,大枣并无明显优势,表明桂枝汤的解热作用优于各单味药组。把各组同时与空白组比较,桂枝汤组样本与空白组样本的结果更接近,进一步证实了桂枝汤对发热大鼠体温解热效果最佳,说明在解热功效方面中药复方桂枝汤比其方中单味药更占优势。在此基础上,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探讨桂枝汤及其单味药的解热作用分子机制,发现桂枝汤对发热大鼠解热作用的机制主要与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与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有关,主要作用靶点为细胞色素P450;桂枝、白芍、甘草的解热机制与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相关,作用靶点与桂枝汤相同;另外,甘草与大枣的解热机制还与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相关。此外,桂枝汤与解热相关的主要通路与靶点涵盖了各单味药的主要通路与靶点,进一步证明,与单味药相比,桂枝汤在解热作用方面更具优势,且桂枝汤方中各个单味药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通过本实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探究了桂枝汤及其单味药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分子机制,从小分子代谢层面解释了桂枝汤解热的原因,为后续研究提供新思路。

谢璟仪[5](2020)在《基于Nrf2介导NF-κB通路探讨健脾清化颗粒调控食管黏膜炎症性损伤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临床常见难治性消化系疾病,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是GERD最常见临床亚型,具有患病率高、症状复杂、反复发作等特点。抗反流防御机制与反流刺激因素失衡是本病主要发病机制。完整的食管黏膜屏障是主要防御因素之一,而异常的反流物刺激及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则是重要损伤因素。基于本病病因的复杂性,部分患者对质子泵抑制剂不应答或长期依赖,增加了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胃底腺息肉、骨质疏松等风险。中医药在GERD尤其是NERD的治疗上疗效显着。本研究针对NERD的常见证型脾虚湿热证,以Nrf2/keapl对NF-κB信号通路的负性调控作用为切入点,探索其参与NERD食管黏膜屏障损伤机制及健脾清化颗粒的治疗作用。临床研究NERD患者炎症反应及食管黏膜屏障功能特点研究目的以E-cadherin为切入点对NERD患者食管黏膜屏障功能进行评价,探索Nrf2及炎症因子在NERD患者食管上皮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方法随机纳入2016年9月至2019年4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NER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采集血清和食管黏膜组织,采用Elisa检测血清E-cadherin降解产物NTFs、IL-1β、IL-4 含量,采用 Real-time PCR 检测食管组织 E-cadherin、Occludin、Claudin1、Claudin4 mRNA表达,采用HE染色观察食管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组化法观察食管组织E-cadherin、Nrf2的分布及表达。研究结果共纳入NERD组32例,健康对照组24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NERD患者血清NTFs、IL-1β含量增加(P<0.05),食管上皮组织E-cadherin mRNA表达升高(P<0.01),Claudin1 mRNA表达降低(P<0.05)。HE染色显示健康对照组和NERD组食管黏膜均未见糜烂。健康对照组食管组织结构形态正常,NERD组食管组织可见基底层细胞增生、上皮乳头延长、部分鳞状上皮细胞气球样变性、细胞间隙增宽及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Nrf2表达于健康志愿者食管黏膜表层细胞胞质及NERD患者食管上皮全层细胞胞核和部分胞质。E-cadherin表达于健康志愿者食管上皮全层细胞胞膜及NERD患者食管表层细胞胞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NERD患者食管上皮E-cadherin平均光密度值降低(P<0.01),Nrf2平均光密度值增加(P<0.01)。研究结论1 NERD患者存在食管黏膜屏障损伤,E-cadherin及其降解产物NTFs表达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食管上皮屏障完整性。2 Nrf2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保护食管黏膜屏障。实验研究一NERD脾虚湿热证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研究目的建立NERD脾虚湿热证大鼠模型并进行评价。研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疾病模型组和病证结合组,行改良EGDA,术后第8天起叠加内外因湿热干预,连续14天,分别于术后第3周末和第5周末取材,记录大鼠一般情况,测量胃液pH值,采用Elisa检测胃液总胆汁酸、胃蛋白酶和血清AQP4含量,采用HE染色观察食管组织病理学改变。研究结果假手术组大鼠一般情况良好,疾病模型组和病证结合组大鼠精神萎靡。假手术组、疾病模型组、病证结合组存活率分别为95%、75%、75%。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第3周和第5周病证结合组大鼠体重、进食量、饮水量、抓力降低(P<0.01),肛温增加(P<0.01)。与疾病模型组相比,术后第3周和第5周病证结合组大鼠体重、饮水量、抓力降低(P<0.01),肛温增加(P<0.01)。术后第3周和第5周,假手术组及疾病模型组大鼠粪便呈条状,病证结合组大鼠为黄色软便或稀便,粪便含水量高于假手术组(P<0.01)和疾病模型组(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第3周及第5周病证结合组大鼠胃液pH值升高(P<0.01),总胆汁酸含量增加(P<0.05);与疾病模型组相比,术后第3周病证结合组大鼠胃液pH值降低(P<0.05),术后第5周总胆汁酸含量增加(P<0.05)。病证结合组大鼠血清AQP4含量在术后第3周和第5周均高于假手术组和疾病模型组(P<0.01)。各组大鼠食管黏膜肉眼及光镜下均未见明显糜烂及溃疡,疾病模型组和病证结合组大鼠吻合口通畅。假手术组大鼠食管上皮细胞形态正常,疾病模型组和病证结合组大鼠食管黏膜在术后第3周和第5周均出现基底层细胞增生、上皮乳头延长、细胞间隙增宽及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病证结合组大鼠基底细胞增生较疾病模型组明显。研究结论改良EGDA叠加内外因湿热干预法是建立NERD脾虚湿热证大鼠模型的可靠方法。实验研究二基于Nrf2介导NF-κB通路探讨健脾清化颗粒调控食管黏膜炎症性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探究Nrf2/keapl介导NF-κB信号通路在食管黏膜屏障损伤中作用,阐明健脾清化颗粒治疗NERD作用机制。研究方法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疾病模型组、病证模型组、健脾清化低剂量组、健脾清化中剂量组、健脾清化高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和激动剂组,采用改良EGDA叠加内外因湿热干预法建立NERD脾虚湿热证大鼠模型,造模完成后根据组别连续给药或Nrf2激动剂TBHQ共14天。采用mini-Ussing chamber检测大鼠食管黏膜TEER值,采用HE染色观察食管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Elisa检测血清MMP3、IL-1β、TNF-α含量,采用Real-time PCR检测食管Nrf2、keap1、NF-κB、IKK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 检测食管 Nrf2、keap1、NF-κB p65、IKKβ、p-IκBα、E-cadherin、ADAM-10蛋白表达,采用酶联免疫组化法观察Nrf2、keap1、NF-κB p65、IKKβ、E-cadherin、ADAM-10在食管的分布及表达。研究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病证模型组大鼠精神萎靡,大便为稀便,肛周秽浊,体重、进食量、饮水量、抓力下降(P<0.05),肛温升高(P<0.01)。与病证模型组相比,健脾清化中、高剂量组大鼠精神状态改善,大便较成形,体重、进食量、饮水量、抓力均增加(P<0.01),肛温降低(P<0.01)。各组大鼠食管黏膜未见糜烂,假手术组大鼠食管组织形态正常,疾病模型组和病证模型组可见基底层细胞明显增生、上皮乳头延长、细胞间隙增宽和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各给药组上述现象不同程度减轻。疾病模型组和病证模型组大鼠食管上皮TEER值较假手术组降低(P<0.01),各给药组大鼠食管上皮TEER值均较病证模型组增加(P<0.05),其中健脾清化中、高剂量组、激动剂组TEER值高于健脾清化低剂量组(P<0.01)。Elisa显示疾病模型组和病证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MMP3含量高于假手术组(P<0.01),健脾清化颗粒中、高剂量组IL-1β、TNF-α、MMP3含量较病证模型组降低(P<0.05),奥美拉唑组、激动剂组TNF-α、MMP3含量较病证模型组降低(P<0.01)。Real-time PCR显示健脾清化中、高剂量组、激动剂组Nrf2、keapl mRNA均较病证模型组增加(P<0.05)。病证模型组NF-κB、IKK mRNA较假手术组增加(P<0.01),健脾清化各剂量组NF-κB、IKK mRNA较病证模型组下调(P<0.01)。Western blot显示,与假手术组和疾病模型组相比,病证模型组大鼠食管组织Nrf2、NF-κB p65、IKKβ、p-IκBα、ADAM-10蛋白表达均增加(P<0.01),keap1和E-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P<0.01)。各给药组Nrf2、keap1、E-cadherin 表达增加(P<0.01),NF-κB p65、IKKβ、p-IκBα、ADAM-10 表达降低(P<0.01)。免疫组化显示Nrf2表达于假手术组大鼠食管上皮全层细胞胞质,疾病模型组、病证模型组和各给药组表达于胞质和部分细胞核,keap1表达于大鼠食管上皮棘细胞层和部分基底层细胞。病证模型组Nrf2、keap1平均光密度值高于假手术组(P<0.05),健脾清化各剂量组和激动剂组Nrf2、keap1平均光密度值高于模型组(P<0.05)。NF-κB p65、IKKβ表达于大鼠食管上皮全层细胞胞质和胞核。疾病模型组和病证模型组NF-κB p65、IKKβ平均光密度值高于假手术组(P<0.01)。各给药组大鼠食管组织NF-κB p65、IKKβ平均光密度值均较病证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E-cadherin、ADAM-10表达于大鼠食管上皮细胞胞膜。与假手术组相比,疾病模型组和病证模型组E-cadherin平均光密度值降低(P<0.01),ADAM-10平均光密度值增加(P<0.01)。健脾清化各剂量组大鼠食管组织E-cadherin平均光密度值较病证模型组增加(P<0.05),ADAM-10平均光密度值较疾病模型组降低(P<0.05)。研究结论1 Nrf2/keap1通过下调IKKβ抑制NF-κB活化,减轻细胞因子对食管黏膜炎症性损伤。2健脾清化颗粒通过激活Nrf2/keap1对NF-κB通路的负性调控从而减轻NERD食管黏膜炎症反应,改善食管黏膜屏障功能。

李沁媚,李铮,司红彬[6](2020)在《中药防治湿热证的药效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中药防治湿热证现有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将湿热证中医证候数字化,极大丰富了中医理论,为湿热证研究提供创新思路,同时也为湿热证的防治提供参考。湿热证可引起全身的病理改变,易诱发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胃炎、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脏病、肠易激综合征、肺炎咳喘等多种疾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湿热证根据藏象分为上焦湿热、中焦湿热、下焦湿热,根据脏腑病位可分为湿热壅肺、大肠湿热、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膀胱湿热、肾病湿热证。清热祛湿是湿热证的治疗原则,中药凭借其抗炎性、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降血糖、降血脂、增强免疫力的药理作用达到治疗湿热证的目的,该文在中药与方剂两个方面上,以三焦辨证为主,脏腑辨证为辅,二者相结合,详细综述了脏腑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抗湿热中药的药理作用、应用情况,并基于实验室临床相关性指标、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具体分析与讨论,以期为湿热证中药数据整合、系统构建提供相关经验,并为后续湿热证脏腑病证临床药物研发及优化创新提供新思路与帮助。目前国内对湿热证的物质基础及相关防治作用机制仍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其潜在的生物学诊断标志物,加大抗湿热新中药制剂的研发,多途径多方位阐述中药对湿热证的作用机制。

陶嘉磊[7](2020)在《基于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探讨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抗RSV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物质基础库;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类黄酮组分的主要活性成分和抗RSV潜在作用靶标;研究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对RSV肺炎小鼠模型的防治作用,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靶标代谢组学方法聚焦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探讨类黄酮组分抗RSV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类黄酮组分的纯化工艺与定性、定量检测方法:以药液质量浓度、树脂药材质量比、供试品pH、洗脱液体积、醇洗体积分数、洗脱体积流量为考察参数,并以类黄酮含有量为主要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聚酰胺树脂纯化工艺;应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切换扫描模式采集样品MS/MS数据,通过MS-FINDER平台结合人工核对方法定性分析清肺口服液中类黄酮组分,同时使用UPLC-MS/MS,以CSH-C18色谱柱、ESI,负离子模式SRM方式进行定量分析26种类黄酮。类黄酮组分网络药理学分析: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与STITCH数据平台对前期鉴定出的76种类黄酮进行成分靶标预测;基于Phenolyzer平台获取RSV相关靶点,利用STRING及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相互作用网络,同时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研究。动物实验研究:利用空斑实验测定RSV毒力,通过RSV滴鼻诱发小鼠肺组织感染模型。造模12 h后使用类黄酮低、高剂量组进行灌胃给药,同时使用利巴韦林作为阳性对照,此外,在滴鼻造模前5天予以类黄酮预防性给药。在RSV感染第4与第6天对小鼠肺组织病理进行分析,并利用IHC方法分析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评价类黄酮对肺组织的保护作用。通过ELISA法和qPCR检测IL-1β、TNF-α、TGF-β1和IL-10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CD4+与CD8+T淋巴细胞以及巨噬细胞比例,评价类黄酮组分对于RSV感染小鼠炎症反应和炎症细胞浸润的影响;分别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RSV的F、G、NS1的核酸转录水平和F蛋白的表达量,同时针对F蛋白和RSV使用IHC验证类黄酮对RSV复制的影响;通过ELISA法和qPCR分别检测血清IFN-β以及IFN-α、IFN-β mRNA水平;利用 qPCR 对 MDA5、RIG-I、TBK1、IRF3、JAK1、TYK2、MX1、TRIM5、ISG15、IP-10 mRNA 进行检测,并通过 Western Blot 检测 TBK1、IRF3、p-TBK1、OAS1 水平,以及利用IHC半定量检测MX1、OAS1蛋白水平,评价类黄酮对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通过靶标代谢组学技术,检测RSV感染第4天小鼠血清、肺组织中与糖代谢、TCA相关的代谢产物水平,探讨类黄酮对RSV感染小鼠能量代谢产物的影响以及与固有免疫的联系。结果:(1)最佳纯化工艺参数为药液质量浓度24 mg/mL,树脂药材质量比25:3,上样液pH值4.0,5 BV水洗除杂,醇洗体积分数80%,醇洗体积6BV,洗脱流量3.0mL/min。纯化后,类黄酮含有量从18.5%提高至68.9%,转移率为78.7%。(2)共有440种类黄酮被初步鉴定出,其中负离子模式266种,正离子模式234种,有60种类黄酮在两种模式下均有良好响应;已知清肺口服液组方各单味药类黄酮共计146种,有78种被检测出;儿茶素、木犀草素等26种类黄酮能够同时被定量检测,其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 square>0.9978)。(3)76种类黄酮共挖掘靶标368个,得到与RSV感染共同靶点87个,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山奈酚、木犀草苷是类黄酮中主要活性成分,靶标功能富集结果显示清肺类黄酮组分抗RSV作用机制主要与炎症通路、免疫调节、能量代谢、抗病毒感染等途径相关。(4)肺病理结果显示,RSV感染第4、第6天小鼠肺部均有严重的炎症反应,有大小不等的实变病灶、显着浸润的炎症细胞以及明显的血管组织、肺泡组织周边水肿。类黄酮高剂量和预处理组肺组织炎症评分低于模型组;RSV感染后,肺组织Caspase-3表达上调,类黄酮组可部分抑制Caspase-3水平。(5)ELISA、qPCR和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类黄酮高剂量和预处理组能有效降低IL-1β、TNF-α和TGF-β1炎症因子水平,上调抗炎因子IL-10;类黄酮组分治疗或预处理后有减少CD4+、CD8+T淋巴细胞以及巨噬细胞浸润的趋势。(6)肺组织中可检测到RSV特异性核酸,而在正常组中未检测出。模型组有较强的RSV复制,但肺组织中IFN-α、IFN-β mRNA上调不明显,类黄酮预处理或治疗后均可抑制F蛋白及其mRNA水平,同时对G、NS1核酸转录也有抑制作用,且均能有效上调IFN-αmRNA以及血清、肺组织中IFN-β蛋白水平,对IFN-β mRNA有上调趋势。(7)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TBK1、IRF3mRNA的水平呈现出与RIG-I mRNA相似的上调作用,同时IRF3、p-TBK1蛋白也显着上调,TBK1有上调趋势,对JAK1、TYK2转录无影响,能够提高MX1、TRIM5、ISG15、IP-10转录水平和OAS1蛋白含量;类黄酮高剂量和预处理均能促进TBK1磷酸化,提高JAK1、IP-10、ISG15 mRNA水平,对TYK2 mRNA无影响,对OAS1蛋白有上调作用。(8)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中丙酮酸、乳酸、顺式乌头酸均上调,琥珀酸、3-磷酸甘油酸有上调趋势,α-酮戊二酸有下调趋势;类黄酮高剂量组能够逆转RSV感染诱导的丙酮酸、乳酸、顺式乌头酸、3-磷酸甘油酸的上调,能够下调血清苹果酸水平,有降低琥珀酸趋势;利巴韦林的干预造成了血清中乳酸、琥珀酸、富马酸、苹果酸、α-酮戊二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柠檬酸进一步上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肺组织中丙酮酸、乳酸等1 1种目标代谢物均显着上调;类黄酮高剂量组能够逆转RSV感染诱导的肺组织乳酸、3-磷酸甘油酸、富马酸、苹果酸、葡萄糖的上调,能够进一步上调肺组织丙酮酸水平,有降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琥珀酸趋势;与模型组比,西药利巴韦林的干预可以下调葡萄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水平,但造成了肺组织更高水平的乳酸堆积。结论:(1)采用聚酰胺树脂纯化清肺口服液中的类黄酮稳定可靠、效果良好;运用MS-DAIL联合MS-FINDER分析鉴别类黄酮简单高效,可作为初步鉴定中药类黄酮成分的首选方法。(2)UPLC-QE-Orbitrap-MS结合MS-FINDER可快速定性分析清肺口服液中的类黄酮;利用UPLC-MS/MS技术,使用CSH-C18色谱柱可以高效、可重复的同时定量检测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中26种类黄酮。(3)通过LC-MS与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获得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抗RSV的作用机制主要与炎症通路、免疫调节、能量代谢、抗病毒感染等途径相关,证实了复方多靶点、多途径的治疗特点。(4)每只BALB/c小鼠给予5 × 10^5 PFU的RSV滴鼻可引起显着的肺组织炎症反应和病理损伤;类黄酮组分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肺组织病理损伤,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和细胞凋亡,同时RSV滴鼻造模能够在肺组织检测到RSV特异性核酸和蛋白,而类黄酮治疗可有效抑制RSV复制。(5)RSV感染可抑制宿主细胞Ⅰ型IFN的转录,干扰机体正常的抗病毒免疫反应,同时造成宿主血清、肺组织能量代谢紊乱,乳酸堆积;类黄酮可激活Ⅰ型IFN信号通路,促进TBK1磷酸化,上调抗病毒蛋白水平,改善RSV诱导的代谢紊乱,同时类黄酮能够有效预防RSV感染,激活宿主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对宿主能量代谢失衡也有一定预防作用。(6)类黄酮所表现出的激活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作用可能是通过拮抗TGF-β1活性、与病毒非结构蛋白结合、改善宿主能量代谢并下调乳酸水平等方式间接实现。(7)利巴韦林能够有效抑制RSV的复制,但在改善肺组织病理损伤、炎症反应等方面不及类黄酮,且能够引起宿主更强烈的能量代谢紊乱,诱导血清、肺组织乳酸水平升高,抑制宿主细胞正常的抗病毒免疫功能,这可能是临床使用不能获益的内在原因。

郭娜[8](2019)在《蒙药方剂肉豆蔻-8散对MIRI大鼠预防作用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经蒙药方剂肉豆蔻-8散干预后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探讨MIRI的发病机制以及该方剂预防作用机制;(2)比较不同动物心脏配伍肉豆蔻-8散对MIRI大鼠的预防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MS)技术表征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不同动物心脏分别配伍肉豆蔻-8散组大鼠尿液中的代谢物,使用SIMCA 14.1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筛选潜在生物标志物。色谱条件:色谱柱为Hypersil GOLD C18(2.1 mm×100 mm,1.9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2 mL·min-1,柱温为40℃,进样量为1μL。质谱条件:电喷雾离子源喷射电压为4 kV,毛细管温度为350℃,离子传输管温度为100℃,鞘气流速为5.2 L·min-1,辅助气流速为0.6 L·min-1,质谱分辨率为70000,采集时间为17min,扫描范围为m/z 50750,采用正离子扫描模式。结果(1)对假手术组、模型组、肉豆蔻-8散组和阳性对照组建立的OPLS-DA模型质量比PCA模型好。通过得分图可知,肉豆蔻-8散组与假手术组相交,并远离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远离模型组呈向假手术组恢复的趋势。肉豆蔻-8散可使8个MIRI潜在生物标志物中的7个含量显着逆转,其中缬氨酸、泛酸、异亮氨酸和马尿酸的含量显着上调,肌酸、肌酐和左旋肉碱的含量显着下调。这7个生物标志物主要与“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以及“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这两条代谢通路相关,涉及糖、脂肪、氨基酸和能量代谢。(2)对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不同动物心脏配伍肉豆蔻-8散组建立的OPLS-DA模型质量比PCA模型好。通过得分图可知,四组均呈远离模型组向假手术组恢复的趋势,但不同动物心脏配伍该方剂预防MIRI的效果不同。牦牛心配伍肉豆蔻-8散组有小部分与假手术组重合,黄牛心和猪心分别配伍肉豆蔻-8散组接近假手术组,兔心配伍肉豆蔻-8散组距离假手术组相对远一些。牦牛心配伍肉豆蔻-8散可调节其中7个代谢物,黄牛心配伍肉豆蔻-8散可调节其中6个代谢物,猪心配伍肉豆蔻-8散可调节其中6个代谢物,兔心配伍肉豆蔻-8散仅可调节其中2个代谢物。结论(1)蒙药方剂肉豆蔻-8散能有效调节与MIRI模型大鼠代谢相关的糖、脂肪、氨基酸和能量代谢失衡,通过多通路、多途径、多靶点对MIRI大鼠起预防作用;(2)不同动物心脏配伍的肉豆蔻-8散对MIRI大鼠均有预防作用。其中,牦牛心配伍的肉豆蔻-8散调节的生物标志物较多,涉及的机制更复杂,对MIRI的预防作用最强;黄牛心配伍肉豆蔻-8散和猪心配伍肉豆蔻-8散次之;兔心配伍的肉豆蔻-8散能够调节改善的生物标志物最少,对MIRI的预防作用最差。

翟春涛[9](2018)在《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机体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量—效及时—效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观察不同灸量隔药饼灸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模型兔机体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作用的影响,分析不同灸量所产生效果的差异性,探究不同灸量的疗效差异及机制所在。2.观察在最佳灸量下,隔药饼灸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模型兔机体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作用不同时间位点的影响,分析隔药饼灸效应发生、发展过程中潜伏期、效应期和后效应期的时间位点,阐明效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今后临床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1.50只大耳白兔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隔药饼灸3壮组(3壮组)、隔药饼灸5壮组(5壮组)、隔药饼灸7壮组(7壮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按照预实验改良后的造模方法进行造模,即每天上午按照60 mg/kg剂量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每日1次,连续注射7天。造模结束后第2天,除空白组和模型组外,其余各组均进行隔药饼灸治疗,药饼按照用六味地黄汤原方比例制备,穴位选取“脾俞(双)”“肾俞(双)”“关元”“神阙”“足三里(双)”。3壮组、5壮组和7壮组分别每穴连灸3壮、5壮、7壮,隔日1次,共灸10次。空白组和模型组只绑缚固定于兔台,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结束后次日,实验动物称重后麻醉,进行腹腔静脉取血和摘取脾脏。(1)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清,酶联免疫法测定免疫细胞CD3+、CD4+、CD8+、NK、Bc含量;(2)称取脾脏质量,计算脾脏指数;(3)取脾脏组织制备脾脏匀浆液,离心机离心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细胞因子IL-2、IL-4和IFN-γ含量;(4)取脾脏组织置于10%福尔马林中固定,经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显微镜观察脾脏一般形态学变化。2.90只大耳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14组,隔药饼灸治疗结束后即刻组、5天组、10天组和15天组,简称灸后即刻组、灸后5天组、灸后10天组和灸后15天组,每组10只。模型1组对应于灸治结束后即刻组(模型即刻组),模型2组对应于灸治结束后5天组(模型5天组),模型3组对应于灸治结束后10天组(模型10天组),模型4组对应于灸治结束后15天组(模型15天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按照预实验改良后的造模方法进行造模,即每天上午按照60 mg/kg剂量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每日1次,连续注射7天。造模结束后第2天,除空白组、模型组外,其余各组均进行隔药饼灸治疗,药饼按照用六味地黄汤原方比例制备,穴位选取“脾俞(双)”“肾俞(双)”“关元”“神阙”“足三里(双)”。每穴连灸5壮,隔日1次,共灸10次。空白组和模型组只绑缚固定于兔台,不做任何处理。空白组、模型即刻组、灸后即刻组实验结束后次日,模型5天组和灸后5天组、模型10天组和灸后10天组、模型15天组和灸后15天组隔药饼灸后正常饲养5、10、15天后次日,实验动物称重后麻醉,进行腹腔静脉取血和摘取脾脏。(1)腹腔静脉取血后,采用血细胞检测仪检测外周血细胞系列的变化(WBC、NEU%、LYM%、MONO%、EOS%、BASO%、RBC、HGB、HCT、PLT);(2)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清,采用免疫检测仪检测Ig M、Ig G含量,补体C3、C4含量;酶联免疫法测定免疫细胞CD3+、CD4+、CD8+、NK、Bc含量;(3)称取脾脏质量,计算脾脏指数;(4)取脾脏组织制备脾脏匀浆液,离心机离心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细胞因子IL-2、IL-4和IFN-γ含量;(5)取脾脏组织置于10%福尔马林中固定,经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显微镜观察脾脏一般形态学变化。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实验前后体质量差值明显降低(P﹤0.01);血清CD3+含量明显降低(P﹤0.01),CD8+含量明显升高(P﹤0.01);组织IFN-γ、IL-4含量明显降低(P﹤0.01);脾脏指数明显升高(P﹤0.01);脾脏形态学计量指标白髓平均面积、脾小体半径明显缩小(P﹤0.01),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细胞数明显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灸量隔药饼灸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3壮组、5壮组、7壮组实验前后体质量差值明显升高(P﹤0.01);血清CD3+含量明显升高(P﹤0.01,P﹤0.05),血清CD8+含量明显降低(P﹤0.01);组织IL-4含量明显升高(P﹤0.01,P﹤0.05);脾脏指数明显降低(P﹤0.01,P﹤0.05);白髓平均面积和脾小体半径明显扩大(P﹤0.01),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壮组、7壮组组织IFN-γ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不同灸量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免疫功能的影响不同,与3壮组比较,5壮组、7壮组实验前后体质量差值明显升高(P﹤0.01);5壮组血清CD8+含量明显降低(P﹤0.01),7壮组血清CD3+含量明显升高(P﹤0.05),CD8+含量明显降低(P﹤0.01);5壮组、7壮组组织IL-4、IFN-γ含量明显升高(P﹤0.05);5壮组和7壮组白髓平均面积和脾小体半径明显扩大(P﹤0.01,P﹤0.05),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5壮组比较,隔药饼灸7壮组可以明显升高血清CD3+含量(P﹤0.05),其余指标实验前后体质量差值、血清CD8+含量,组织IFN-γ、IL-4含量,白髓平均面积、脾小体半径及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细胞数隔药饼灸5壮组与7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壮组、5壮组和7壮组脾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即刻组、模型5天组、模型10天组和模型15天组血细胞WBC、RBC、HGB、HCT、PLT、NEU%,Ig G、Ig M含量、补体C3含量及实验前后体质量差值明显降低(P﹤0.01),LYM%和脾脏指数显着升高(P﹤0.01);模型即刻组、模型5天组补体C4显着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CD3+含量明显降低(P﹤0.01),CD8+含量明显升高(P﹤0.01),组织IFN-γ、IL-4含量明显降低(P﹤0.01),白髓平均面积和脾小体半径明显缩小(P﹤0.01),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细胞数明显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即刻组、模型5天组、模型10天组及模型15天组血细胞WBC、RBC、HGB、HCT、PLT、NEU%、LYM%、MONO%、EOS%及BASO%,Ig G、Ig M含量,补体C3、C4含量,实验前后体质量差值及脾脏指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隔药饼灸治疗后,与模型组各相应时间点比较,灸后即刻组、灸后5天组、灸后10天组和灸后15天组血细胞WBC、RBC、HGB、HCT明显升高(P﹤0.01,P﹤0.05),LYM%明显降低(P﹤0.01);灸后即刻组、灸后5天组和灸后10天组PLT明显升高(P﹤0.01,P﹤0.05);灸后即刻组和灸后5天组NEU%明显升高(P﹤0.01,P﹤0.05);灸后即刻组、灸后5天组和灸后10天组Ig G、Ig M均明显升高(P﹤0.01,P﹤0.05),灸后15天组Ig M明显升高(P﹤0.05);灸后即刻组和灸后5天组补体C3明显升高(P﹤0.01),灸后5天组C4明显降低(P﹤0.01);灸后即刻组、灸后5天组、灸后10天组和灸后15天组实验前后体质量差值明显升高(P﹤0.01),脾脏指数明显降低(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灸后即刻组、灸后5天组、灸后10天组、灸后15天组血清CD3+含量明显升高(P﹤0.01,P﹤0.05),CD8+含量明显降低(P﹤0.01);组织IFN-γ、IL-4含量明显升高(P﹤0.01);白髓平均面积和脾小体半径明显扩大(P﹤0.01),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灸后即刻组、灸后5天组比较,灸后10天组WBC、RBC、HGB、HCT明显升高(P﹤0.01,P﹤0.05),LYM%明显降低(P﹤0.01);Ig G、Ig M明显升高;实验前后体质量差值明显增加(P﹤0.01);脾脏指数明显降低(P﹤0.05);血清CD3+含量明显升高(P﹤0.05),CD8+含量明显降低(P﹤0.05);组织IFN-γ、IL-4含量明显升高(P﹤0.05);白髓平均面积和脾小体半径明显扩大(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灸后即刻组比较,灸后5天组和灸后15天组血细胞WBC明显升高(P﹤0.01),NEU%明显降低(P﹤0.01);灸后5天组补体C3含量明显升高,灸后10天组和灸后15天组补体C3含量明显降低(P﹤0.01,P﹤0.05);灸后15天组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灸后15天组实验前后体质量差值明显增加(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灸后5天组比较,灸后10天组、15天组补体C3含量明显降低(P﹤0.05),灸后15天组脾小体半径明显缩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灸后10天组比较,灸后15天组WBC、RBC、HGB、HCT、PLT明显降低,LYM%显着升高(P﹤0.05);Ig G、Ig M均显着降低(P﹤0.01,P﹤0.05),脾脏指数明显升高(P﹤0.05);血清CD3+含量明显降低(P﹤0.05),CD8+含量明显升高(P﹤0.01);组织IFN-γ、IL-4含量明显降低(P﹤0.01,P﹤0.05);白髓平均面积及脾小体半径明显缩小(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不同灸量(3壮、5壮、7壮)隔药饼灸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兔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免疫器官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2.不同灸量隔药饼灸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兔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免疫器官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5壮和7壮灸量较3壮灸量在提高免疫抑制兔的免疫功能方面作用更为明显。本项目研究显示的最佳灸量为5壮。3.隔药饼灸5壮灸量对免疫抑制兔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和免疫器官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时-效关系,从多项指标的变化趋势分析,灸治结束后即刻开始起效,灸治结束后10天达到最佳效应期,随后灸疗效应开始出现衰减。4.从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免疫功能调节的总体疗效来看,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和免疫器官的影响存在一定的量-效及时-效关系,本项目研究的最佳灸量为5壮,最佳效应期为灸后10天。

谭芳[10](2017)在《药膳应用现状及痰湿体质的药膳组方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药膳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不同药物与食物进行合理的组合,采用传统和现代的科学加工技术进行制作,具有独特色、香、味、形、效的膳食品。药膳作为中国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药膳中的中药原料是药膳发挥作用的重要部分,研究药膳常用中药的规律,可以为阐明药膳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本文从文献的角度出发,以文献记载的药膳方中所用中药的出现频率为依据,以《中国药膳大辞典》中7000多首药膳方中使用频次超过100次的27味中药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源、性味功效、应用历史、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总结,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研究的角度探讨其中规律。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调查和整理日常饮食和药膳餐厅中中药的使用情况,并对常用中药的规律和药膳餐厅的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1221位被调查者中,50%以上的被调查者经常食用的中药有10种,其药用部位主要为果实和种子;对其化学成分进行整理发现,主要含有多糖、黄酮、挥发油、皂甙、生物碱和多酚类等化学成分;对其药理作用进行整理发现,主要有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抗衰老、抗菌和保护心血管系统等作用。共调查32家药膳餐厅,调查结果显示,药膳餐厅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区,以北京和广州为最多,32家药膳餐厅里累计使用中药60种,其中有23种中药同时出现在三家以上的药膳餐厅。其中,山药、菊花、枸杞和龙眼肉在人们的日常饮食和药膳餐厅中均出现较多,它们的共同点是有2000多年的食用历史,且均为味甘之品,皆有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和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在药膳餐厅的调查中发现,鲜药入膳是药膳餐厅的一个典型特色。鲜药入膳既发挥了药膳保健养生的作用,又突出了鲜药的优势和特色,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鲜药作为药膳的原材料可以最大限度保持药材原有的色泽和气味,相对于一般炮制加工过的中药材具有独特之处。参考《鲜药图谱》、《鲜药的研究与应用》及《中药保健食品研制与开发》,对264味鲜药的来源、药性特点及适用于药膳的种类进行了归类分析,并从鲜药入膳的历史、现状及发展与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希望对鲜药入膳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药膳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当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从“辨体施膳”的角度出发,参考中医体质辨识软件、《中医体质学》、《中医体质学研究与应用》和《中国药膳大辞典》,针对九种不同的体质,提出不同的生活调理建议和膳食调理建议,并列出相应的推荐药膳方,以期为九种体质“辨体施膳”的调理方法提供初步参考。对于九种体质中与各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息息相关的痰湿体质,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构建针对痰湿体质的药膳方数据库。通过对1393首针对痰湿体质的药膳方进行频次分析发现,共涉及原料958种,其中中药367种,食材523种,调味品68种,出现频次较高的前3味中药为生姜、山药和大枣,食材为粳米、鸡蛋和鲤鱼。运用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常用组合35个,基于复杂系统熵方法挖掘出新组方16个。考虑原料的功效、配伍和安全性,我们从推荐新组方中筛选了4个新组方,同时结合中医推荐组方及经方拟定了 10个初筛组方,通过运用Delphi法咨询多学科专家,最终筛选出荷叶方、茯苓方和薏苡方,结合专家推荐配比及药典用量,初步确定3个可能有降血脂作用的新组方。运用高脂饲料诱导金黄地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初步探讨3个组方对高脂血症的预防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荷叶方和薏苡方初步显示能显着降低血清TG水平,茯苓方初步显示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金黄地鼠血清TC、TG和LDL-C的水平。为进一步验证茯苓方对高脂血症金黄地鼠调节血脂和保护肝脏的作用,设定茯苓方高、中、低剂量组,验证其在血脂调节和肝脏保护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茯苓方高、中、低剂量组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金黄地鼠肝脏重量、肝脏指数、血清TC、TG、LDL-C、AST和ALT水平,表现出较好的调节血脂和保护肝脏的作用。本研究首次对药膳中中药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整理,从文献记载的角度和实际应用的角度对药膳常用中药的规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首次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原料组成既有药材又有食材的药膳方进行组方规律分析,较之于以往仅由中药组成的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是一次开拓性的尝试。结合中医体质,从“辨体施膳”的角度出发,探讨九种体质的膳食调理方案,以其中与诸多慢性代谢性疾病息息相关的痰湿体质为重点,结合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痰湿体质药膳方数据库,分析其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基于复杂系统熵方法挖掘出新组方,运用Delphi法咨询多学科专家,筛选出适于痰湿体质的药膳新组方。运用金黄地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验证其药效,为痰湿体质辨体施膳的研究探索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5个中药方剂对实验性小鼠病毒性肺炎的防治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个中药方剂对实验性小鼠病毒性肺炎的防治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整合大数据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上市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热毒宁注射液及其组方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热毒宁注射液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流感机制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甲型H3N2流感机制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用机制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作用机制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蒲公英资源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质量控制研究
        3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二节 苦地丁资源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质量控制研究
        3 苦地丁的鉴别研究
        4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三节 板蓝根资源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质量控制研究
        3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四节 黄芩资源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质量控制研究
        3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五节 中药资源评估研究进展
        1 思路与方法
        2 中药资源评估现状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蒲公英资源评估研究
    第一节 蒲公英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1 理化鉴别
        2 水分、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3 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4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蒲公英质量评价
        5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蒲公英资源评估报告
        1 本草考证
        2 资源调查
        3 质量评价
        4 评估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蒲公英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第三章 苦地丁资源评估研究
    第一节 苦地丁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1 理化鉴别
        2 杂质、水分、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3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苦地丁药材质量评价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苦地丁基原植物地丁草的鉴别研究
        1 基于ITS2序列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DNA分子鉴定
        2 基于HPLC指纹图谱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化学成分差异性研究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研究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结果分析
        4 讨论
    第四节 苦地丁资源评估报告
        1 本草考证
        2 资源调查
        3 质量评价
        4 评估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苦地丁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第四章 板蓝根资源评估研究
    第一节 板蓝根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1 理化鉴别
        2 水分、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3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板蓝根药材质量评价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板蓝根资源评估报告
        1 本草考证
        2 资源调查
        3 质量评价
        4 评估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板蓝根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第五章 黄芩资源评估研究
    第一节 黄芩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1 理化鉴别
        2 水分、总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3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黄芩药材质量评价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黄芩资源评估报告
        1 本草考证
        2 资源调查
        3 质量评价
        4 评估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黄芩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临床经验方(FDQ)的ND片剂临床前药学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现状
    3 研究目的
    4 研究思路与方法
        4.1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探索FDQ治疗病毒性肺炎的潜在活性成分探索研究
        4.2 “成分还原”对FDQ活性成分群组合物研究
        4.3 潜在活性成分组合物(AIC)药效验证研究
        4.4 ND片剂制备工艺研究
        4.5 ND片剂中间体及成品质量标准研究
        4.6 基于苦参碱的AIC初步药代动力学研究
    5 技术路线图
    6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探索FDQ治疗病毒性肺炎的潜在活性成分探索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FDQ有效成分的筛选与分子数据库的构建
        2.2 疾病相关靶标的筛选
        2.3 潜在作用靶标的获取
        2.4 交集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的构建
        2.5 “成分-疾病靶标”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2.6 GO(基因功能)分析
        2.7 通路富集分析
        2.8 肺毒清活性成分群的聚焦
        2.9 成分-靶点分子对接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成分还原”对FDQ活性成分群组合物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对照品溶液配制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2.3 色谱条件
        2.4 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潜在活性成分组合物(AIC)药效验证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解热实验
        2.2 止咳
        2.3 化痰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ND片剂制备工艺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ND片剂中间体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2.1.1 AIC相关指标测定预实验
        2.1.2 ND颗粒制备评价指标与测定方法
        2.1.3 制剂吸湿剂与填充剂筛选
        2.1.4 黏合剂种类筛选
        2.1.5 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选ND颗粒成型工艺
        2.2 ND片剂成型研究
        2.2.1 润滑剂种类筛选
        2.2.2 润滑剂用量筛选
        2.2.3 崩解剂的种类考察
        2.2.4 崩解剂的用量考察
        2.2.5 片剂工艺验证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ND片剂中间体及成品质量标准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ND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2.1.1 ND颗粒的制备
        2.1.2 ND颗粒性状
        2.1.3 粒度
        2.1.4 水分
        2.1.5 干燥失重
        2.1.6 验证
        2.1.7 基于HPLC的 ND颗粒一测多评法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2.1.8 ND颗粒的苦参碱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
        2.1.9 ND颗粒的紫外指纹图谱研究
        2.1.10 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ND颗粒中五种成分的含量
        2.1.11 ND颗粒的物理指纹图谱研究
        2.2 ND片剂质量标准研究
        2.2.1 检查
        2.2.2 含量测定
        2.2.3 溶出度方法建立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基于苦参碱的AIC初步药代动力学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及对照品溶液制备
        2.2 色谱条件
        2.3 血浆样品处理
        2.4 大鼠给药及血液样品采集
        2.5 方法学验证
        2.5.1 专属性考察
        2.5.2 线性及定量限考察
        2.5.3 准确度和精密度考察
        2.5.4 提取回收率与机制效应
        2.5.5 稳定性考察
        2.5.6 药代动力学研究
    3 结论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ND片中间体质量标准(草案)
附录B ND片质量标准(草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文献综述 网络药理学的中药复方研究及应用
    参考文献

(4)基于差异代谢产物探索桂枝汤解热的配伍和分子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代谢组学技术发展概况
        1 代谢组学的历史发展进程
        2 研究方法
        2.1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2 数据采集
        2.3 数据分析方法
        3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3.1 对中药复方的研究
        3.2 对中医证候的研究
        4 展望
    桂枝汤及其组方中单味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 桂枝汤的药理作用
        1.1 对体温调节作用
        1.2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1.3 调节免疫
        1.4 其它作用
        2 桂枝的药理作用
        2.1 抗炎镇痛解热作用
        2.2 抗病毒抗菌作用
        2.3 抗肿瘤作用
        2.4 其他作用
        3 白芍的药理作用
        3.1 抗炎镇痛镇静作用
        3.2 抗抑郁作用
        3.3 保肝作用
        3.4 其他作用
        4 甘草的药理作用
        4.1 抗炎作用
        4.2 抗肿瘤作用
        4.3 抗抑郁作用
        4.4 其他作用
        5 大枣的药理作用
        5.1 调节免疫
        5.2 抗肿瘤作用
        5.3 保肝作用
        5.4 其他作用
        6 生姜的药理作用
        6.1 抗肿瘤作用
        6.2 保肝作用
        6.3 其他作用
        7 展望
前言
第一章 桂枝汤及其单味药的解热作用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试剂与药品
    2 实验方法
        2.1 试剂制备
        2.2 干酵母制热模型
        2.3 分组与给药
        2.4 体温检测
        2.5 样品采集与存储
        2.6 数据统计及分析
    3 结果
    4 小结
第二章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桂枝汤的解热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试剂与药品
    2 实验方法
        2.1 血清样本的GC-MS分析
        2.2 质量控制
        2.3 数据统计及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化合物鉴定
        3.2 空白组、模型组和桂枝汤组代谢组学实验结果分析
    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桂枝汤方中单味药的解热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试剂与药品
    2 实验方法
        2.1 血清样本的GC-MS分析
        2.2 数据统计及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化合物鉴定
        3.2 空白组、模型组和桂枝组代谢组学实验结果分析
        3.3 空白组、模型组和白芍组代谢组学实验结果分析
        3.4 空白组、模型组和甘草组代谢组学实验结果分析
        3.5 空白组、模型组和大枣组代谢组学实验结果分析
        3.6 空白组、模型组和生姜组代谢组学实验结果分析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Nrf2介导NF-κB通路探讨健脾清化颗粒调控食管黏膜炎症性损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炎症所致食管黏膜屏障受损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机制
        1 食管黏膜屏障损伤是GERD发病基础
        2 炎症反应是食管黏膜损伤的刺激因素
        3 炎症反应介导食管黏膜屏障损伤主要途径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健脾清热化湿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研究进展
        1 理论基础
        2 治疗方药
        3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NERD患者炎症反应及食管黏膜屏障功能特点
        1 研究对象
        2 材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一 NERD脾虚湿热证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研究二 基于Nrf2介导NF-κB通路探讨健脾清化颗粒调控食管黏膜炎症性损伤的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中药防治湿热证的药效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清热祛湿类中药治疗湿热证的药理作用
    1.1 抗炎作用
    1.2 恢复免疫功能
    1.3 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道吸收功能
    1.4 抗氧化作用
    1.5 降血脂作用
    1.6 降血糖作用
2 三焦湿热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及中药在湿热证脏腑病症上的应用
    2.1 上焦湿热
    2.2 中焦湿热
        2.2.1 脾胃湿热
        2.2.2 肝胆湿热
    2.3 下焦湿热
        2.3.1 大肠湿热
        2.3.2 膀胱湿热
        2.3.3 肾病湿热
3 分析与展望

(7)基于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探讨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抗RSV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RSV的研究进展
        1.1 RSV流行病学研究
        1.2 RSV结构特征
        1.3 RSV感染复制与病理学特点
        1.4 RSV的临床诊断
        1.5 RSV的预防和治疗
    2 中医药防治RSV的研究现状
        2.1 中医药防治RSV感染的临床研究
        2.2 中医药防治RSV的基础研究
    3 宿主抗病毒先天免疫反应
        3.1 病毒感染模式识别受体及信号转导
        3.2 Ⅰ型干扰素的信号转导与抗病毒作用
    4 类黄酮抗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4.1 类黄酮的广泛生物学活性
        4.2 类黄酮抗病毒作用的多种途径
    5 本实验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 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的提取与鉴定
    1 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纯化的工艺研究
        1.1 仪器与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2 MS-DAIL联合MS-FINDER鉴定中药类黄酮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3 UPLC-QE-Orbitrap-MS技术结合MS-FINDER快速分析清肺口服液中类黄酮组分
        3.1 仪器与试药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4 UPLC-MS/MS法测定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中26种类黄酮
        4.1 仪器与试药
        4.2 方法与结果
        4.3 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抗RSV作用机制
    1 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现状及几个关键问题
        1.1 网络药理学概述
        1.2 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的现状
        1.3 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2 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抗RSV网络药理学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四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RSV感染Hep-2细胞空斑实验结果
        3.2 RSV感染对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3.3 类黄酮组分有效改善肺组织病理损伤,抑制Caspase-3蛋白的表达
        3.4 类黄酮组分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
        3.5 类黄酮组分对RSV复制及F蛋白的影响
        3.6 类黄酮组分上调IFN-α、IFN-β mRNA,提高血清、肺组织IFN-β含量
        3.7 类黄酮组分促进Ⅰ型IFN上游TBK1的磷酸化水平
        3.8 类黄酮组分激活Ⅰ型IFN下游抗病毒蛋白OAS1、ISG15表达
        3.9 类黄酮组分改善能量代谢,降低乳酸水平
    4 讨论
第五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英文缩写词表
    2 UPLC-MS联合MS-FINDER初步鉴定出的440种类黄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蒙药方剂肉豆蔻-8散对MIRI大鼠预防作用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蒙药方剂肉豆蔻-8 散对MIRI大鼠预防作用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与试药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及给药
        2.2 MIRI模型的建立
        2.3 尿样的采集及处理
        2.4 基于UPLC-Q-Exactive-MS的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数据可靠性分析
        3.2 MIRI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和鉴定
        3.3 牦牛心配伍肉豆蔻-8 散对MIRI大鼠预防作用的代谢组学分析
        3.4 不同动物心脏配伍肉豆蔻-8 散对MIRI大鼠预防作用的代谢组学分析
    4 讨论
        4.1 方法优化
        4.2 肉豆蔻-8 散对MIRI发挥预防作用的相关机制探讨
    5 小结
第二部分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9)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机体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量—效及时—效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隔药饼灸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分析
    1 复方隔药灸的临床应用分析
        1.1 理论研究
        1.2 临床应用
    2 六味地黄汤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分析
        2.1 六味地黄汤免疫调节活性成分研究
        2.2 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3 中药透皮吸收及促透作用的特色分析
        3.1 中药药性对透皮吸收的影响
        3.2 炮制对中药透皮吸收的影响
        3.3 经穴位给药对中药透皮吸收的影响
        3.4 常用的促透皮吸收中药
    4 针灸效应与时-效和量-效关系的研究
        4.1 针灸时-效关系的特点及相关研究
        4.2 针灸量-效关系的特点及研究
第二部分 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机体免疫和细胞免疫量-效影响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实验试剂与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造模方法
        2.3 穴位选择
        2.4 隔药饼灸
        2.5 标本采集
        2.6 指标检测
        2.7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灸量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实验前后体质量差值的影响
        3.2 不同灸量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免疫细胞的影响
        3.3 不同灸量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细胞因子的影响
        3.4 不同灸量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脾脏指数的影响
        3.5 不同灸量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脾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4 结论
第三部分 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机体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作用时-效影响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实验试剂与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造模方法
        2.3 穴位选择
        2.4 隔药饼灸
        2.5 标本采集
        2.6 指标检测
        2.7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实验前后体质量变化的影响
        3.2 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实验前后体质量差值的影响
        3.3 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外周血细胞时-效关系的影响
        3.4 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免疫球蛋白时-效关系的影响
        3.5 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补体时-效关系的影响
        3.6 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免疫细胞时-效关系的影响
        3.7 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细胞因子时-效关系的影响
        3.8 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脾脏指数时-效关系的影响
        3.9 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脾脏组织形态学时-效关系的影响
    4 结论
全文讨论
    1 隔药饼灸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1.1 对免疫分子的影响
        1.2 对免疫细胞的影响
        1.3 对机体免疫器官的影响
    2 灸法量-效和时-效关系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2.1 灸法量-效关系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2.2 灸法时-效关系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3 施灸穴位对机体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影响
    4 复方药饼对机体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影响
    5 中医学对免疫抑制的认识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针灸时效-量效关系对机体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情况

(10)药膳应用现状及痰湿体质的药膳组方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及术语简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药膳源流及药膳常用中药归类分析
    1. 药膳应用的历史渊源
    2. 药膳常用中药的归类分析
    3. 药膳的发展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药膳餐厅及常用中药的调查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和讨论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鲜药入膳的发展与应用
    1. 药食同源的认识
    2. 鲜药入膳的历史
    3. 鲜药的特点
    4. 鲜药入膳的应用情况
    5. 鲜药入膳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九种体质辨体施膳的食疗建议初探
    1. 平和质
    2. 气虚质
    3. 阳虚质
    4. 阴虚质
    5. 痰湿质
    6. 湿热质
    7. 血瘀质
    8. 气郁质
    9. 特禀质
    10.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痰湿体质药膳方组方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改进Delphi法在药膳组方筛选中的应用
    1. 资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三个痰湿组方对高脂血症金黄地鼠的降脂减肥作用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茯苓方的血脂调节和肝脏保护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四、5个中药方剂对实验性小鼠病毒性肺炎的防治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整合大数据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上市后评价研究[D]. 贾珊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D]. 惠西珂.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临床经验方(FDQ)的ND片剂临床前药学探索性研究[D]. 刘钱. 成都大学, 2021(07)
  • [4]基于差异代谢产物探索桂枝汤解热的配伍和分子作用机制[D]. 王春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基于Nrf2介导NF-κB通路探讨健脾清化颗粒调控食管黏膜炎症性损伤机制[D]. 谢璟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中药防治湿热证的药效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 李沁媚,李铮,司红彬.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14)
  • [7]基于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探讨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抗RSV研究[D]. 陶嘉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蒙药方剂肉豆蔻-8散对MIRI大鼠预防作用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D]. 郭娜.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9]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机体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量—效及时—效影响的研究[D]. 翟春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药膳应用现状及痰湿体质的药膳组方与应用研究[D]. 谭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12)

标签:;  ;  ;  ;  ;  

5种中药方剂对实验性小鼠病毒性肺炎的防治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