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普生:技术为动力

爱普生:技术为动力

一、爱普生:以技术为原动力(论文文献综述)

张美[1](2019)在《具身视角下AR交互模式在旅游情境体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持续推进,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验经济时代,游客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的旅游模式,丰富的旅游体验逐渐成为游客的追求;与此同时,旅游业也在积极寻求发展,技术赋能逐渐成为旅游产业变革的重要趋势之一。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认知科学中对身体的关注与回归,作为旅游变革的重点内容,游客旅游体验的研究出现了由“离身”到“具身”的研究转向,游客的身体感知在旅游体验中发挥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解释旅游体验的内涵及其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同时,随着新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与技术的关系成为人机交互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技术的媒介特性及其对人的知觉的延伸使人机交互技术拥有了技术具身性的优势。其中,AR交互作为人机交互领域的典型代表,其对人身体感知的影响及在具身认知中发挥的作用被逐渐发掘,目前已在科教领域掀起研究热潮。本文在具身视角下将AR交互引入旅游情境中,通过对AR交互模式在旅游情境体验中的影响及应用研究,探索AR技术的适用场景,推动科学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为旅游体验的研究找到新的突破口。具身认知起源于对柏拉图身心二元论的怀疑,是现象学中对身体和思维不可分割性的强调。具身认知主张身体及其与环境的交互对认知的影响,认为身体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认知与身体及其交互的环境不可分割。继而强调了身体感知(视、听、触、嗅、味觉及躯体运动觉、方位觉等具身感觉系统)在与情境交互中对认知的塑造作用,揭示了具身感知力在具身情境体验中的作用。本文以旅游情境体验为基点,采用跨学科研究法与逻辑演绎法,以身体在具身认知中的作用及身体与环境的关系为依据,探究了身体在旅游活动中的意义,明晰了旅游体验的具身性;通过与现象学视角下的技术哲学理论对话,从技术具身的角度分析了AR技术的具身性及其在构建具身情境体验中的理论优势,指出AR交互应用在旅游情境中的潜力;通过文献分析法鉴定了AR交互下旅游情境的构成及特征,限定了研究的范围,并通过总结AR交互在旅游中的应用情境及对应游客的行为特征,依据身体与情境的关系及技术对两者的作用,分别从从具身感知、交互情境、交互方式的角度分析了AR交互模式应用于旅游情境中的影响因素,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依据AR交互模式下旅游情境体验的构成机制,结合具身情境体验的要求,从AR交互的内容、AR交互的情境、AR交互的方式、AR交互的界面四个维度提出AR交互模式应用在旅游情境中的设计策略,进而结合人机交互相关理论提出AR交互模式应用于旅游情境中的设计方法与设计流程;最后根据前文的设计策略与设计方法的指导,进行相关案例的设计分析,并通过对设计效果的评估,论证设计方案的有效性。本文通过跨学科研究视角,运用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结合的方法,对具身视角下的AR交互模式、旅游情境体验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方法,拓展旅游体验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陈明媛,熊婷,邢鹏[2](2018)在《京东方专利布局分析与专利管理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京东方的历史发展和液晶显示产业整体发展出发,通过智慧芽专利检索系统,从专利产出数量和质量、地域分布、热门领域、重点专利、主要发明人等方面,对京东方技术创新发展和液晶显示产业竞争态势进行分析,探讨京东方的专利管理及创新发展对其他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陈庭翰[3](2017)在《21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研究 ——以汽车与电子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去工业化路线已经过去二十载,其合理性因经济危机爆发而再受质疑。对制造业地位的再认识促使美、中、日、德等传统制造业大国再次围绕制造业发展勾织蓝图。不过,在市场调节处于基础配置作用的全球化时代,国家制造业竞争力是各制造业企业实力的综合表现,企业能否运用合适的竞争战略来适应产业变化趋势、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是各国制造业振兴的关键问题。日本作为世界上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制造业领域遭受诸多挑战,从而采取了深刻的竞争战略调整,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战略效果。实际上,日本企业的战后振兴到21世纪初的新一轮竞争战略调整对中国企业都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对战后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进行宏观性研究以窥探其战略路线与逻辑,并将重点放在21世纪以来的竞争战略调整,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汽车与电子企业。本文以波特通用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先、差异化、集中战略)理论为基础,“五力模型”、“钻石体系”以及“价值链”为主要分析方法,对日本制造业企业战后半个多世纪的竞争战略调整的战略演变进行归纳与剖析。本文发现,日本汽车与电子企业实现战后振兴的核心是企业对异质性资源与能力进行持续与偏重培养,在战后初期以组织创新为能力积累的主要方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以技术创新来实现全球竞争地位的提升,并最终以创新为核心占据全球产业分工的价值高点。在这种战略逻辑下,日本企业的战略路径主要表现为由总成本领先战略与成本导向的集中战略相结合向差异化战略与总成本领先战略惯性相结合的战略演化。在这一战略路径下,日本企业的产业链地位也随着差异化战略进程而由低端向中高端演变,生产运营由本土化向全球化演变,技术研发由引进、模仿向跟随、领先创新演变,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末构建起发展水平最高的产业集群之一。21世纪以来,日本汽车与电子企业在面对新局势采取了即具共性也具特性的竞争战略调整,共性主要体现在:为应对全球模块化战略兴起与全球产业价值链解构,日本企业皆采取了以模块化战略为主要战略类型的战略结合。特性则表现为:日本汽车企业采取了主动性的模块化战略,电子企业相反,采取了被动性的模块化战略,因而决定了两者的战略特征与战略效果的迥异。日本汽车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的供应商网络特点、垂直一体化企业异质性能力构建了基于模块整合效率的模块化战略,并有条不紊的进一步挖掘模块整合能力。这种模块化战略理念有别于西方汽车企业,使日本汽车企业成为汽车产业模块化体系的规则制定者与推动者之一,从而使汽车产业成为21世纪以来日本制造业里少数竞争力持续性增强的产业部门之一。电子企业受相对更加封闭的过往战略惯性与路径依赖而在向模块化转型的过程中出现反应滞后的问题,从而陷入战略被动。电子企业于经济危机爆发前后才开始频繁布局模块化战略,并根据自身高价值模块的提供能力与核心价值模块的特点实行了更强调封闭性与国内制造地位的日本特色“开放与封闭”战略模式。然而,战略展开的滞后性与价值链构成的历史性缺陷使日本电子企业的模块化战略效果远远不如汽车企业。除采用模块化战略来实现总成本领先与差异化战略结合外,基于顾客价值的价值创造成为日本制造业企业在差异化战略展开分立竞争战略调整的价值动力,主要调整领域是生产业务差异化领域与服务差异化领域。通过重新定义顾客价值集聚区间,日本企业在生产业务差异化领域采取了对自身产品竞争优势的再定义与服务差异化的扩展。在自身产品竞争优势转变上,日本汽车企业将21世纪产业新需求作为构建全新差异化优势的基础;日本电子企业则发现,产业链专业分工体系的建立、全球收入阶层分布格局的变动引发了顾客需求价值变化,提供了通过参与新型产业链合作与产品档次转换构建新差异化优势的可能性。由此,在产品结构上,日本汽车企业采取了由传统能源汽车向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的整体转型,日本电子企业采取了由最终消费类电子产品向B2B业务的转型。在服务差异化领域,日本企业基于顾客价值扩展推动价值由产品向服务的转移,展开了服务增强战略,包括B2B市场内解决方案业务类型由系统贩卖向方案贩卖的转型以及B2C市场内服务实践向服务渗透战略的转移。通过对产业贸易层面与企业经营层面的量化分析发现,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第一,从产业贸易竞争力来看,日本汽车企业实现了21世纪以来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不过在汽车零部件、摩托车与非机动车领域的竞争优势受到挑战。日本电子企业则落入竞争力持续衰退的困境中,还面临着产业开放化的弊端。第二,从企业经营状况来看,日本汽车企业在经济危机后实现竞争力的提升,不过对新兴市场特殊性战略应对的匮乏与本土产业空心化问题也日益明显。日本电子企业出现了营业规模与盈利能力的非正向相关性,表现出企业保守姿态的转换,使盈利能力得到显着恢复。不过保守姿态无助于市场势力的下滑,并损伤与扩张能力相关的异质性资源与能力,将会有损未来盈利路线的稳定性与战略选择的多样性。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对本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为中国坚持制造业立国提供了依据,表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并未随“去工业化”思潮而降低。结合日本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经验与教训,中国企业一方面应结合所在产业特点与自身资源与能力优势构建中长期的战略规划,另一方面应重视对所在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与应对,避免因近年来制造业快速发展现状而降低对未来挑战的识别能力,增强竞争战略规划的前瞻性并积极布局应对措施。政府方面也应结合日本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在规制金融服务、解决企业现实问题、推进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等方面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提供宏观政策支持。

李放夏[4](2017)在《基于专利地图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以工业机器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工业机器人正在成为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新兴产业。如何识别、测度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关键技术,以及明晰这些技术的分布,对于评价机器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加速机器人相关技术扩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德温特专利数据库,综合运用技术经济学、创新经济学等相关理论,采用专利地图分析法,揭示工业机器人相关技术的发展特点。通过构建基于专利活动和专利质量的识别标准体系,将工业机器人企业划分为核心企业、准核心企业和非核心企业三种基本类型,并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可视化分析。具体来说:第一,概述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明确本文写作的学术价值所在;第二,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专利地图和工业机器人做详细的理论剖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检索出工业机器人专利数据;第三,构建了识别企业类型的标准体系,对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四十位的企业进行了划分;第四,利用TDA、Excel等软件全面挖掘检索出的工业机器人专利数据,绘制出所需要的专利地图,分别从专利活动和专利质量这两个方面来反映三种类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最后,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政策建议。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提出了一种基于专利活动和专利质量的企业类型识别标准,把两个指标值都高的企业划分为核心企业,把只有一个指标值高的企业划分为准核心企业,把两个指标值都低的企业划分为非核心企业;二是运用专利地图分析法,从专利申请量、企业技术合作、专利发明人、专利族国、专利技术和专利被引频率等角度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可视化分析。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认识和把握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发展特点,以及不同类型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特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赵淑英[5](2014)在《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基于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模块化具有“持续创新+敏捷制造”的特征,可最大限度地发挥产品研发和设计的自由度,对市场多变的个性化的需求能快速响应,所以,在计算机、汽车、手机、建筑、家具等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强调个性化的持续创新的高技术复杂产品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并有日渐扩大趋势,导致这些行业产业组织形态演化出现模块化网络化新趋势。模块化以及模块化生产网络因对高技术复杂产品系统技术创新的独特影响引起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国内外学者结合计算机、汽车、手机等产业,主要从技术操作层面和产业组织模块化层面关于模块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但模块化是个全球开放系统,应融入模块化带来的全球范围的影响,即从模块化生产网络视角,深入分析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并使用模块化最彻底的计算机制造业行业数据给予实证检验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在学术界对这些问题还鲜有研究的情况下。研究结论对引导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如何高效利用模块化生产网络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产业升级意义重大。本文从理论与实证相结合角度展开研究。首先使用产业组织理论、分工理论和博弈论等系统地分析了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模块化生产网络通过模块化分工、“背对背”竞争、合作和技术溢出四种途径影响技术创新。其次,因计算机制造业是模块化最彻底的产业,是模块化的典型代表,且本土企业较“三资”企业更能代表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接下来,对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的模块化生产网络和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中国本土PC产业产品设计和生产模块化分析、中国本土PC产业在模块化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分析、参与模块化生产网络后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的研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分析。最后,利用1995-2012年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而验证了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影响机理是否成立。因为创新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增加创新绩效利润,所以进一步完成了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创新绩效利润影响的扩展检验。同时,还做了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R&D经费投入“挤出”效应的进一步分析讨论,以便给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更加全面的分析与检验。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论文提出的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影响机理成立,模块化生产网络内具有垂直专业化分工技术特征的模块化分工深化、模块化分权基因带来“背对背”竞争加剧、合作加强和知识共享带来的更多技术溢出有利于提升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第二,参与模块化生产网络,有利于增加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创新绩效利润。同时,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R&D经费投入不存在“挤出”效应,即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自主R&D资源没有因垂直专业化分工从创新系统中“漏出”。第三,依据中国台湾以低端价值模块切入全球价值链最终实现成功转型的经验分析,对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瓶颈给出一个与文献不同的解释——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自身的原因和没有高效利用好模块化生产网络原因,导致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不能向模块化的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本文研究结论对始终由技术创新驱动的关系国计民生的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存在一定的启示作用,对实施模块化生产方式,参与模块化生产网络的其他行业如何高效利用模块化生产网络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产业升级也具有借鉴意义。实证检验的结果也能在某种程度上验证鲍德温、克拉克和青木昌彦等学者与该问题相关的一些理论分析,因为本文提出的影响机理中的一部分是源于他们的思想,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基于他们的理论分析进行后续的实证检验。

张玉清[6](2013)在《新型喷墨制版设备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数字喷墨CTP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制版技术,特点是印版成像系统采用非感光性印刷铝板,在喷墨成像并经过印版后处理后,印版可直接上机印刷。数字喷墨CTP设备无需印版显影过程,可在日光下操作,并节省显影药剂和设备清洗的费用,因此具备成本较低和绿色环保的优势;但是同时,数字喷墨CTP设备也存在制版速度较低和制版精度不高的问题。数字喷墨CTP设备适于追求成本、在印刷质量方面没有高要求的包装及黑白书刊等印件的企业使用。本论文为解决数字喷墨CTP设备制版速度较低和制版精度不高的问题,以裸版型喷墨CTP设备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设备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着重分析了设备关键机构的原理和设计思路,并基于SOLIDWORKS建立设备的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借助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对设备的关键机构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最后对设备机架进行有限元模态分析。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样机进行实验。在八开幅面喷墨CTP设备上,使用相同规格的版材进行批次制版试验;然后对制版后的版材进行网点分析,获取实验数据包括制版分辨率和制版时间,为改进模型提供数据依据。(2)建立喷墨CTP设备三维模型建模。基于喷墨CTP设备的设计参数,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数字喷墨制版机工作装置的零件实体模型及装配体模型,对虚拟样机进行运动学分析来验证方案合理性,为模型的进一步仿真分析奠定基础。(3)利用ADAMS动力学仿真软件,对设备关键部件字车机构和印版后处理机构进行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分析,并通过对实际制版数据和仿真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得出影响制版性能的关联因素;然后,在八开CTP模型的基础上对四开CTP模型提出改进样机方案,在保证制版精度的前提下增大制版幅面,然后对模型并进行仿真验证;最后,对设备机架的三维模型进行有限元模态分析,评测机架的振动特性。

程聪[7](2013)在《战略生态、制度创业和新创企业成长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创企业成长过程受到其所在商业生态系统中相关组织战略决策模式、战略作用机制及其所构成的互动系统的深刻影响。作为关联企业之间的战略组合及其决策系统,战略生态在整合组织资源、激发组织潜力以应对新创企业面临的成长困境时具有显着的优势。然而,商业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同战略定位的组织之间的战略生态系统演进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加以约束。对于新创企业来说,就是制度创业行为活动对于战略生态演进的引导和规制作用。因此,本文以商业生态系统中新创企业成长为对象来探讨战略生态与制度创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分析其对于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机制。本文首先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对我国MMORPG产业和TFT-LCD产业进行了全面分析,深入剖析了产业制度变革情境下MMORPG产业和TFT-LCD产业战略生态的演进规律,并通过对MMORPG产业中的盛大网络和TFT-LCD产业中的友达光电企业案例进行探讨,初步总结出了战略生态、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之间的影响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理论演绎的方法,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战略生态演进与制度创业之间的互动作用机制,并提出了关于战略生态、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成长之间影响关系的理论框架。在此理论框架下,本文着重对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成长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本文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创业家和创业绩效关系进行了理论梳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设。其次,通过对我国深交所创业板企业的数据收集,对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第一,战略生态是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及其他相关组织所采取的战略组合以及企业战略组合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企业战略生态决策模式包括泛组织垂直决策模式和企业水平决策模式。企业战略群是战略生态中关联企业由于目标导向不同、组织结构差异等需要进行协调、组合所构建的,具备特定战略功能的战略集合。第二,在新创企业成长过程中,战略生态与新创企业具有内在的互动机制,战略生态对于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主要通过战略生态的组织惯性、新创企业战略聚焦水平和新创企业战略群构建与实施来实现。而制度创业家能力和产业组织场域特征则对降低战略生态的组织惯性、提升新创企业战略聚焦水平和战略群构建与实施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新创企业成长受到战略生态和制度创业的双重影响。第三,基于Meta分析的理论综述结果表明:(1)创业家社会资本对企业创业绩效产生显着的影响;(2)创业家学习能力对企业创业绩效产生显着的影响;(3)创业家创业活动所在外部环境对企业创业绩效的影响作用也非常显着。第四,制度创业对于新创企业绩效产生显着的影响作用。具体包括:(1)制度创业家较高的社会地位和高超的社交技巧对于新创企业绩效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2)组织场域类型和组织场域制度矛盾在制度创业家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本文通过对战略生态、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成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对拓展与深化战略理论和制度理论,指导新创企业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拓展了战略生态的研究内涵,明确了战略生态演进规律和决策模式,并强调了战略群在战略生态演进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了战略生态理论的研究。其次,阐释了制度创业家和组织场域在新创企业制度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并证实了制度创业家社会地位和社交技巧、组织场域类型和组织场域制度矛盾对于提升新创企业绩效的重要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战略生态和制度创业对于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机制,对于新创企业如何制定企业成长战略和提高战略决策效率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刘扬[8](2013)在《大都市中心城区科技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天津市南开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都市中心城区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文化、科技水准以及生活方式,是一地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中心。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经验表明,以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型产业以及制造业高端环节聚集为基础,将都市化的生活方式与现代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产业形态与社会自然生态相协调、宜商宜居、经济发展同社会和谐统一的社会经济形态具有相当高的价值。而科技型都市产业正是适应上述要求的产业发展形态。纵观国内外由传统工业向都市型工业的转变,以及近年开始向科技型都市产业不断发展演变的事实,探讨关于科技型都市产业的相关问题是很有现实价值的。科技型都市产业是顺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产业模式,是将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将有大量知识产权,知识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高回报率的科技型产业作为主体的都市产业发展模式。本文在详细阐述了都市中心城区的产业选择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影响科技型都市产业发展的因素,包括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紧缺,就业压力大,工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违背等。中心城区在发展科技型产业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诸如产业规模不够大,融资渠道不够畅通以及经营管理不善等。针对其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可以采用新的模式如利用“飞地经济”、建立工业园区、促进产学研的转化以及培育企业孵化器机制。希望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对都市中心城区发展科技型产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在对科技型都市产业的总体研究之后,以天津市南开区这一具体实例,详细探讨了大都市中心城区在发展科技型都市产业时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希望对具体实例的分析,能够给与天津市南开区发展状况相似的都市中心城区在发展科技型都市产业时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也希望本文通过实际调研得出的一些政策建议,对天津市南开区的实际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张辉[9](2012)在《基于TRIZ的新产品创新冲突矩阵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新产品创新以及服务创新问题很早以前就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相关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但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产品本身技术上的发展,或者,集中于如何将新产品推向市场的营销决策方面,对于如何系统地思考和解决新产品创新过程中的复杂决策问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企业要持续发展,就需要在产品或者服务方面不断进行创新。新产品创新或者服务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产品创新决策者要解决各种矛盾冲突,这些冲突有来自技术方面的、也有来自于商业方面的、还有来自于技术与商业两个方面的冲突。但企业在新产品或者服务创新方面究竟面临哪些冲突,以及如何化解这些冲突,到目前还没有比较完整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说,我们目前还缺少指导企业实现新产品或者服务创新的方法。TRIZ是工程技术领域解决发明问题的理论,它是从解决技术发明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冲突开始的。本文的研究就是借鉴TRIZ原理,从归纳新产品创新过程中所可能面对的种种冲突入手,来寻找解决商业领域的新产品创新问题的有效方法,构造新产品创新的冲突矩阵是借鉴TRIZ理论构建新产品创新方法的关键一步。论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京、津等地的30多家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深入访谈,并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195份有效的问卷的分析,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最终筛选出了新产品创新过程中所普遍关注的22个影响因子。然后通过专家评价法,将此新产品创新的22个影响因子转化成为类似于TRIZ中的39个工程技术参数的新产品创新冲突参数,从而构建了类似于TRIZ中的冲突矩阵的新产品创新冲突矩阵。随后,文章将此新产品创新的冲突矩阵应用于商务影像行业的实际案例中,论证了它的有用性。论文最后结合实际案例,给出了如何应用新产品创新冲突矩阵筛选新产品创新冲突解的方法。概括起来,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建立了完整的新产品创新的研究体系,构建了由定义、构成要素、分类、创新、评估组成的新产品创新体系框架。(2)提出了基于TRIZ的新产品创新模型,筛选出了新产品创新冲突参数,构建了新产品创新冲突矩阵。(3)结合案例分析,给出了应用新产品创新冲突矩阵筛选新产品创新解的方法。(4)通过实际案例对所构建出的新产品创新冲突矩阵的有用性进行了验证。

李士伟[10](2012)在《宝钢环境经营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钢铁产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我国还不是一个钢铁强国,还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和国际竞争力弱等诸多问题。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问题仍十分突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钢铁产业生态化转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是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但仅靠传统意义的环境管理理念已不能满足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宝钢集团作为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积极探索新的经营理念,努力成为绿色产业链的驱动者,在环境经营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环境经营(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即指把环境保护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使环境保护和企业发展融为一体的企业经营活动。本文以宝钢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化转型为研究背景,以环境经营为研究主线,探讨了宝钢环境经营战略的内涵,分析了宝钢当前环境经营战略面临的新挑战和存在的不足,确定了宝钢新的环境经营战略模型,建立了环境经营体系,提出了实施对策。本文研究内容分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对策研究三个部分,共为七章,其中第一章绪论部分,阐明了论文选题的来源、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为理论研究部分,主要阐明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钢铁产业现状以及钢铁产业实施环境经营的意义;第五章为实证研究部分,是全篇论文的核心篇章之一,全面阐述了宝钢环境经营战略实施的基本情况,从理论研究、制度建立、工程实践三个层面进行系统梳理并进行了评价分析,确定了宝钢环境经营战略以及环境经营体系:第六章为对策研究部分,从企业内、行业内、行业间三个层面提出了实施环境经营战略的对策。

二、爱普生:以技术为原动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爱普生:以技术为原动力(论文提纲范文)

(1)具身视角下AR交互模式在旅游情境体验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行业转型升级的趋向
        1.1.2 游客活动反客为主的变化
        1.1.3 旅游体验研究现状与问题
    1.2 研究内容概述
        1.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价值
    1.4 相关概念鉴定
        1.4.1 具身认知理论溯源
        1.4.2 具身范式的研究与应用
        1.4.3 体验的属性
        1.4.4 情境概念的鉴定
第二章 AR交互技术特点及在旅游情境中的应用优势
    2.1 AR交互的技术特点
        2.1.1 虚实信息的融合与显示
        2.1.2 现实场景的理解及追踪
        2.1.3 人机交互的多维与高效
    2.2 旅游活动中身体主体的意义
        2.2.1 旅游活动的特性分析
        2.2.2 身体主体参与构建旅游世界
        2.2.3 身体是旅游感知活动的主体
        2.2.4 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形成体验
    2.3 具身视角下AR交互模式在旅游情境体验中的应用优势
        2.3.1 知觉的延伸扩展了游客的具身感知
        2.3.2 现实环境的增强丰富了感知情境的构成
        2.3.3 实时的自然交互拉近了身体与情境的距离
第三章 AR交互模式在旅游情境中的应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AR交互模式下旅游情境的构建
        3.1.1 旅游情境概念的鉴定
        3.1.2 AR交互模式与旅游情境体验的关系
        3.1.3 AR交互模式下旅游情境的构成
        3.1.4 AR交互模式下旅游情境的特点
    3.2 AR交互模式在旅游中的应用情境及游客感知特征分析
        3.2.1 导航定位情境及游客感知特征分析
        3.2.2 学习求知情境及游客感知特征分析
        3.2.3 互动娱乐情境及游客感知特征分析
        3.2.4 营销购物情境及游客感知特征分析
    3.3 AR交互模式下旅游情境体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游客身体感知因素对体验的影响
        3.3.2 旅游情境构成因素对体验的影响
        3.3.3 具身情境交互因素对体验的影响
第四章 具身视角下AR交互模式在旅游情境体验中的设计策略
    4.1 以游客具身感知为中心的AR交互内容设计策略
        4.1.1 AR交互内容与游客需求一致性的评估
        4.1.2 AR交互内容与游客感知多维性的连接
        4.1.3 AR交互内容与游客参与积极性的关联
    4.2 以游客活动物理空间为条件的AR交互情景构建策略
        4.2.1 AR交互情境虚实空间合理性的匹配
        4.2.2 AR交互情境虚实交融丰富性的拓展
        4.2.3 AR交互情境虚实主题特征化的强调
    4.3 以技术具身化为目标的AR交互方式设计策略
        4.3.1 AR交互设计功能适用性的确认
        4.3.2 AR交互设计感知合理性的把控
        4.3.3 AR交互设计状态可见性的调控
        4.3.4 AR交互设计主体安全性的考量
    4.4 以游客视觉信息感知为主的AR交互界面设计策略
        4.4.1 AR交互界面视觉元素感知一致性的匹配
        4.4.2 AR交互界面视觉信息传达有效性的考量
        4.4.3 AR交互界面视觉元素感知合理性的组织
第五章 AR交互模式在旅游情境体验中的设计方法及案例分析
    5.1 AR交互模式在旅游情境体验中的设计方法与流程
        5.1.1 通过问题分析寻找需求与形式的结合点
        5.1.2 根据设计目标确认交互内容与交互场景
        5.1.3 以具身交互为考量分析并设计交互方式
        5.1.4 依据交互目标进行视觉元素的组织与设计
        5.1.5 以体验有效性为依据进行方案的测试与评估
    5.2 案例分析-以互动娱乐情境为例
        5.2.1 案例背景的介绍
        5.2.2 交互内容的设计分析
        5.2.3 交互方式的设计分析
        5.2.4 交互界面的设计分析
        5.2.5 交互设计方案的评估
        5.2.6 设计总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图片及表格来源
附录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C:惠山古镇游客访谈内容

(2)京东方专利布局分析与专利管理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京东方概况
2 京东方与液晶显示产业发展
3 京东方专利申请情况
    3.1 京东方专利总体情况
    3.2 京东方中国专利申请年度变化
    3.3 京东方专利申请领域分布
    3.4 同行业主要申请人分析
    3.5 京东方重点专利分析
    3.6 京东方重点发明人分析
4 京东方快速崛起的启示
    4.1 产业报国的企业家精神
    4.2 京东方人的创新信仰
    4.3 专利战略与企业发展紧密融合
    4.4 矩阵化的专利及法务管理体系
    4.5 专利的整体化布局与运营
5 小结

(3)21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研究 ——以汽车与电子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竞争优势与竞争战略的研究
        1.3.2 关于新型企业竞争战略转型的研究
        1.3.3 关于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的研究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及相关理论
    2.1 战略管理与竞争战略的概念
        2.1.1 战略管理的建立
        2.1.2 竞争战略
    2.2 竞争战略一般分析
        2.2.1 竞争战略相关概念
        2.2.2 竞争战略的类型界定
    2.3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地位的理论分析
        2.3.1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2.3.2 金融危机产生的内在逻辑
        2.3.3 制造业转型趋势对制造业地位与结构的影响
    2.4 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理论依据
        2.4.1 五力模型
        2.4.2 钻石体系
        2.4.3 价值链
    2.5 汽车与电子企业作为重点研究的理论动机
        2.5.1 以主导产业理论为视角
        2.5.2 以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为视角:成熟产业转型
        2.5.3 对日本汽车与电子产业的产业分类解释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的历史演变过程
    3.1 日本汽车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的几个历史阶段
        3.1.1 1951-1970 年间的日本汽车企业竞争战略
        3.1.2 1970-1980 年间的日本汽车企业竞争战略
        3.1.3 1980-2000 年间的日本汽车企业竞争战略
    3.2 日本电子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的几个历史阶段
        3.2.1 1957-1965 年间的日本电子企业竞争战略
        3.2.2 1965-1985 年间的日本电子企业竞争战略
        3.2.3 1985-2000 年间的日本电子企业竞争战略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21 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开展竞争战略调整的动因
    4.1 总成本领先战略局限性增强
        4.1.1 劳动力优势的丧失
        4.1.2 市场需求的变化
        4.1.3 企业结构优势的减弱
        4.1.4 新兴经济体的威胁
    4.2 差异化战略局限性增强
        4.2.1 产业发展阶段下维持差异化优势难度的增加
        4.2.2 日本制造业企业差异化战略自身的局限性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21 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战略结合
    5.1 总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异化战略结合的理论探究
        5.1.1 战略结合的理论可行性分析
        5.1.2 战略结合的现实可行性分析
        5.1.3 战略结合的促进因素
    5.2 模块化战略转变:战略结合的主要形式
        5.2.1 模块化战略的概念
        5.2.2 模块化战略模式
        5.2.3 模块化战略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学习效应的途径
        5.2.4 模块化战略下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的表现形式
        5.2.5 欧美企业模块化战略的实施状况
    5.3 日本汽车企业的模块化战略转型
        5.3.1 “超模块化”的丰田模块化战略
        5.3.2 丰田模块化战略的再深化:新全球构架战略
    5.4 日本电子企业的模块化战略转变
        5.4.1 组织结构由垂直化向水平化改革
        5.4.2 价值链体系的由垂直一体化向垂直分离体系改革
        5.4.3 日本式的“开放与封闭”战略特征的形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21 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战略分立
    6.1 差异化实现途径的变化
        6.1.1 基于产品与市场的传统差异化实现途径
        6.1.2 基于价值创造的差异化实现新途径
        6.1.3 日本制造业企业转变差异化实现路径的选择
    6.2 日本制造业企业生产业务转变战略具体措施
        6.2.1 汽车企业的生产业务转变战略具体措施
        6.2.2 电子企业的生产业务转变战略具体措施
    6.3 日本制造业企业服务增强战略具体措施
        6.3.1 B2B领域:由服务渗透向服务转型战略转变
        6.3.2 B2C领域:由服务实践向服务渗透战略的转变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21 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的效果与问题
    7.1 从产业贸易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的效果与问题
        7.1.1 从产业贸易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的效果
        7.1.2 从产业贸易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存在的问题
    7.2 从企业经营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效果与问题
        7.2.1 从企业经营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的效果
        7.2.2 从企业经营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存在的问题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对我国的启示
    8.1 对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地位的认识
        8.1.1 认识到制造业对于中国经济的驱动作用
        8.1.2 认识到中国制造业发展阶段与经济转型目标的距离
    8.2 对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启示
        8.2.1 结合所在产业特点与自身资源与能力优势制定竞争战略
        8.2.2 重视对所在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与应对
    8.3 对政府宏观政策的建议
        8.3.1 促进金融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正向作用
        8.3.2 加强对制造业企业现实问题的解决
        8.3.3 推进细分产业或领域的发展战略规划
    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专利地图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以工业机器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研究方法及目的
        0.2.1 研究方法
        0.2.2 研究目的
    0.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0.3.1 研究内容
        0.3.2 技术路线
    0.4 本文创新点
1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1.1 文献综述
        1.1.1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现状综述
        1.1.2 专利地图研究现状综述
        1.1.3 工业机器人研究现状综述
        1.1.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2 相关理论介绍
        1.2.1 专利地图
        1.2.2 工业机器人定义
    1.3 专利数据的获取
        1.3.1 检索策略的编制
        1.3.2 全球工业机器人主要技术分布情况
        1.3.3 企业专利数据的筛选
2 企业类型识别标准体系构建
    2.1 专利地图分析与技术创新的对应关系
    2.2 专利指标的设置
    2.3 企业类型的识别
3 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3.1 核心企业专利活动分析
    3.2 核心企业专利质量分析
        3.2.1 核心企业技术合作
        3.2.2 核心企业专利发明人
        3.2.3 核心企业专利族国
        3.2.4 核心企业专利技术
        3.2.5 核心企业专利被引频率
4 准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4.1 准核心企业专利活动分析
    4.2 准核心企业专利质量分析
        4.2.1 准核心企业技术合作
        4.2.2 准核心企业专利发明人
        4.2.3 准核心企业专利族国
        4.2.4 准核心企业专利技术
        4.2.5 准核心企业专利被引频率
5 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5.1 非核心企业专利活动分析
    5.2 非核心企业专利质量分析
        5.2.1 非核心企业技术合作
        5.2.2 非核心企业专利发明人
        5.2.3 非核心企业专利族国
        5.2.4 非核心企业专利技术
        5.2.5 非核心企业专利被引频率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基于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研究
        2.1.1 国外关于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研究
        2.1.2 国内关于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研究
    2.2 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
        2.2.1 国外关于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
    2.3 其他相关的研究
    2.4 简要评析
第3章 模块化生产网络演化历史回顾
    3.1 生产方式变革带来产业组织形态演化
    3.2 产业组织形态演化历史
        3.2.1 以单体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组织形态
        3.2.2 以大型层级制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组织形态
        3.2.3 产业组织模块化网络化新趋势
第4章 模块化生产网络与技术创新概述
    4.1 模块化
        4.1.1 模块的定义及特征
        4.1.2 模块化的定义及特征
        4.1.3 模块化系统的构成
        4.1.4 模块化系统的主要创新方式
        4.1.5 模块化的三种基本形式
        4.1.6 模块化的几个层面
    4.2 模块化生产网络
        4.2.1 网络组织含义及特征
        4.2.2 模块化生产网络含义及特征
    4.3 技术创新
        4.3.1 技术创新相关概念界定
        4.3.2 模块化系统技术创新新特征
        4.3.3 研发与技术创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影响机理
    5.1 分工机理
        5.1.1 模块化对专业化分工的影响
        5.1.2 模块化分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5.2 竞争机理
        5.2.1 模块化的分权基因加剧竞争
        5.2.2 网络内竞争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5.3 合作机理
        5.3.1 网络内两种合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5.3.2 网络内合作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博弈分析
    5.4 溢出机理
        5.4.1 SECI 模型与网络内知识创造
        5.4.2 网络内技术溢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5.5 模块化生产网络内抑制技术创新因素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的模块化生产网络与技术创新
    6.1 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发展历史回顾
        6.1.1 计算机制造行业(产业)含义
        6.1.2 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成长历程
    6.2 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的模块化生产网络
        6.2.1 中国本土 PC 产业模块化
        6.2.2 模块化生产网络内影响创新因素
    6.3 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研制和创新能力
        6.3.1 高性能计算机研制能力
        6.3.2 专用和特种计算机创新能力
        6.3.3 本土 PC 产业创新能力
        6.3.4 国产通用处理器研制能力
        6.3.5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经验分析
    7.1 文献回顾与假说提出
        7.1.1 文献回顾
        7.1.2 假说提出
    7.2 变量测算和说明
        7.2.1 被解释变量
        7.2.2 解释变量
    7.3 计量模型设定
    7.4 计量结果、分析与检验
        7.4.1 回归结果及分析
        7.4.2 稳健性检验
        7.4.3 进一步讨论:基于创新绩效利润的扩展检验
        7.4.4 再进一步讨论:基于 R&D 经费“挤出”效应的扩展检验
        7.4.5 实证结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启示
    8.1 结论
    8.2 启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新型喷墨制版设备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数字喷墨 CTP 设备简介
    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数字制版设备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喷墨制版实验
    2.1 喷墨制版实验
    2.2 喷墨 CTP 制版的质量控制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喷墨 CTP 设备系统介绍和三维建模
    3.1 系统总体结构介绍
    3.2 系统关键机构分析
    3.3 喷墨 CTP 设备三维模型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喷墨 CTP 设备关键机构仿真分析
    4.1 仿真软件基础
    4.2 设计要求及目标
    4.3 字车机构仿真与改进
    4.4 后处理部分机械传动仿真与改进
    4.5 喷墨 CTP 设备机架模态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战略生态、制度创业和新创企业成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特别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和内容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1.5 论文结构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组织生态与商业生态系统
        2.1.1 组织生态
        2.1.2 商业生态系统
    2.2 战略生态
        2.2.1 战略生态内涵
        2.2.2 战略生态演化
        2.2.3 企业战略群
        2.2.4 战略群动态性
    2.3 制度创业
        2.3.1 制度创业原动力
        2.3.2 组织场域
        2.3.3 制度创业过程机制
    2.4 制度创业家
        2.4.1 制度创业家的概念
        2.4.2 制度创业家社会地位
        2.4.3 制度创业家场域嵌入
    2.5 本章小结
3 探索性案例研究
    3.1 案例1:MMORPG产业案例分析
        3.1.1 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综述
        3.1.2 MMORPG游戏战略生态
        3.1.3 盛大网络成长案例
    3.2 案例2:TFT-LCD产业案例分析
        3.2.1 液晶显示器产业综述
        3.2.2 TFT-LCD战略生态
        3.2.3 友达光电TFT-LCD产业成长案例
    3.3 案例研究结果与讨论
        3.3.1 战略生态的决策模式
        3.3.2 制度创业的推动作用
        3.3.3 战略生态与制度创业的综合作用
    3.4 本章小结
4 战略生态、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成长:理论框架
    4.1 战略生态与制度创业
        4.1.1 制度创业对战略生态的影响
        4.1.2 战略生态的反馈作用
    4.2 战略生态与新创企业成长
    4.3 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成长
    4.4 理论框架
    4.5 本章小结
5 创业家与创业绩效关系理论分析
    5.1 Meta分析简介
    5.2 研究设计
        5.2.1 理论回顾
        5.2.2 数据收集
    5.3 定量分析
        5.3.1 Meta异质性检验
        5.3.2 Meta回归分析
    5.4 研究结论
    5.5 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5.5.1 制度创业家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
        5.5.2 组织场域的调节作用
    5.6 本章小结
6 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绩效实证分析
    6.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6.1.1 样本选择
        6.1.2 数据收集
    6.2 变量测度
        6.2.1 自变量测度
        6.2.2 因变量测度
        6.2.3 调节变量测度
        6.2.4 控制变量
    6.3 实证研究
        6.3.1 制度创业家与新创企业绩效
        6.3.2 组织场域类型的调节作用
        6.3.3 组织场域矛盾的调节作用
    6.4 研究结论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7.2.1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
        7.2.2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7.3 研究局限性
    7.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8)大都市中心城区科技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天津市南开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逻辑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大都市中心城区
        2.1.2 科技型都市产业的定义
    2.2 国内外科技型都市产业相关情况
        2.2.1 国际科技型都市产业发展状况
        2.2.2 国内科技型都市产业的发展状况
        2.2.3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
第三章 大都市中心城区产业选择相关因素分析
    3.1 经济区域的划分及功能确定
        3.1.1 经济区域的划分原则
        3.1.2 区域经济功能的确定
    3.2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3.2.1 主导产业的作用
        3.2.2 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
        3.2.3 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
第四章 大都市中心城区科技型产业的发展
    4.1 影响大都市中心城区产业发展的因素
        4.1.1 工业在大都市发展面临的困境
        4.1.2 工业布局与城市布局的匹配
    4.2 科技型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4.2.1 对科技型产业的认识不够深入
        4.2.2 产业规模不够大
        4.2.3 融资渠道不够畅通
        4.2.4 经营管理不善
    4.3 促进科技型产业健康发展的措施
        4.3.1 培育企业“孵化器”机制
        4.3.2 利用飞地经济
        4.3.3 产学研相结合
        4.3.4 建立工业园区
第五章 南开区发展科技型产业的战略选择
    5.1 南开区基本情况分析
        5.1.1 全区总体情况
        5.1.2 南开区经济状况
        5.1.3 南开区文化科技状况
    5.2 南开区科技型都市产业发展概况
        5.2.1 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5.2.2 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5.2.3 重点企业情况简介
        5.2.4 都市经济载体发展状况
    5.3 南开区发展科技型都市产业的优势
        5.3.1 科技及资源优势
        5.3.2 政策支持优势
    5.4 南开区重点产业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5.4.1 重点产业的选择原则
        5.4.2 重点产业的选择思路
        5.4.3 重点产业的选择方法
第六章 南开区发展科技型产业的途径及保障措施
    6.1 南开区发展科技型都市产业存在的问题
    6.2 南开区发展科技型都市产业的途径
        6.2.1 中关村科技园发展模式及特点
        6.2.2 南开科技园的发展现状及途径
    6.3 南开区发展科技型产业的保障措施
        6.3.1 科技人才
        6.3.2 经济模式
        6.3.3 政策措施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TRIZ的新产品创新冲突矩阵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在创新方面的现状
        1-1-2 我国企业实施创新的现状
        1-1-3 我国创新投入结构现状
        1-1-4 产品创新与新产品
        1-1-5 新产品创新
        1-1-6 新产品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1-3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逻辑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3-3 文章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新产品创新的相关概念
    §2-2 新产品创新模式研究综述
        2-2-1 新产品创新的思想
        2-2-2 针对创新的研究
        2-2-3 新产品创新模式的演变
    §2-3 新产品创新过程的研究综述
        2-3-1 基于不同视角对新产品创新过程的研究
        2-3-2 新产品创新过程的阶段流程研究
        2-3-3 新产品创新成功因素的研究
        2-3-4 新服务创新过程研究
        2-3-5 新产品创新过程的特征
        2-3-6 新产品创新过程管理的研究
    §2-4 新产品创新方法的研究
        2-4-1 国外新产品创新方法的研究综述
        2-4-2 国内新产品创新方法的研究综述
        2-4-3 新产品创新所面临的冲突
    §2-5 佳能公司创新历程研究及其启示[111]
        2-5-1 新产品创新理念
        2-5-2 新产品创新元素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RIZ 理论与其在商业中的应用
    §3-1 TRIZ 理论简介
        3-1-1 TRIZ 理论
        3-1-2 TRIZ 理论核心思想和基本特征
        3-1-3 TRIZ 理论的基本哲理
        3-1-4 TRIZ 理论主要内容
        3-1-5 TRIZ 理论的创新设计问题解决工具[122]
        3-1-6 TRIZ 发明问题解决算法
        3-1-7 TRIZ 理论的特点和优势
    §3-2 TRIZ 在商业领域的应用
        3-2-1 TRIZ 的应用领域
        3-2-2 以 ARIZ 方法解决商业模式创新思考程序问题
        3-2-3 TRIZ 与其他方法的比较与整合
    §3-3 TRIZ 在管理创新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
        3-3-1 国外将 TRIZ 应用于产品创新领域的研究
        3-3-2 国内将 TRIZ 应用于产品创新领域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1 问卷设计
        4-1-1 李克特七级量表法
        4-1-2 问卷内容的设计
        4-1-3 问卷设计过程
    §4-2 数据收集过程
        4-2-1 调查对象的确定和答卷者的选择
        4-2-2 问卷发放及回收
    §4-3 数据整理与样本描述
        4-3-1 样本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4 新产品创新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5 数据合并的有效性
    §4-6 研究方法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产品创新冲突矩阵的形成
    §5-1 新产品创新参数的信度、效度分析
        5-1-1 新产品创新的实证研究
    §5-2 新产品创新影响因子的作用的路径分析
        5-2-1 新产品创新各影响因子综合得分的计算
    §5-3 回归模型分析
    §5-4 构建新产品创新冲突矩阵
        5-4-1 新产品创新模型
        5-4-2 新产品创新参数的筛选
        5-4-3 新产品创新 22 个影响因子的技术特性
        5-4-4 新产品创新冲突矩阵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商务影像行业的案例研究
    §6-1 商务影像行业的概况
        6-1-1 国内商务影像行业市场规模概况
        6-1-2 商务影像行业的相关特征
        6-1-3 商务影像行业硬件设备的现状分析
    §6-2 商务影像行业产品及服务的介绍
        6-2-1 商务影像行业设备的基本功能
        6-2-2 商务影像行业服务的现状
    §6-3 商务影像行业新产品创新的影响因子
        6-3-1 商务影像行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4 新产品创新冲突矩阵的应用
        6-4-1 影响因子之间的冲突关系
        6-4-2 相关的创造发明原理的获得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7-2-1 本研究对于新产品创新的理论贡献
        7-2-2 本研究对于新产品创新实践的启示
    §7-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企业新产品创新访谈提纲
    附录 B 商务影像行业新产品创新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致谢
攻读学位期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10)宝钢环境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及相关文献综述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环境经营战略的理论基础
    2.1 循环经济理论
    2.2 产业生态理论
    2.3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钢铁产业发展状况
    3.1 钢铁产业基本特征
    3.2 世界钢铁产业发展现状
    3.3 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现状
    3.4 我国钢铁企业未来的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宝钢环境经营实践
    4.1 宝钢概况
    4.2 宝钢在环境管理方面的实践
    4.3 宝钢在环境经营方面的实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宝钢环境经营战略分析
    5.1 SWOT分析
    5.2 宝钢环境经营战略选择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宝钢环境经营战略实施对策
    6.1 内生型环境经营战略实施对策
    6.2 竞争型环境经营战略实施对策
    6.3 平衡型环境经营战略实施对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爱普生:以技术为原动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具身视角下AR交互模式在旅游情境体验中的应用研究[D]. 张美. 江南大学, 2019(12)
  • [2]京东方专利布局分析与专利管理启示[J]. 陈明媛,熊婷,邢鹏.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8(05)
  • [3]21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研究 ——以汽车与电子企业为例[D]. 陈庭翰. 吉林大学, 2017(03)
  • [4]基于专利地图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以工业机器人为例[D]. 李放夏. 辽宁大学, 2017(02)
  • [5]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基于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分析[D]. 赵淑英. 辽宁大学, 2014(11)
  • [6]新型喷墨制版设备关键技术的研究[D]. 张玉清. 北京印刷学院, 2013(05)
  • [7]战略生态、制度创业和新创企业成长关系研究[D]. 程聪.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3)
  • [8]大都市中心城区科技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天津市南开区为例[D]. 刘扬. 天津大学, 2013(01)
  • [9]基于TRIZ的新产品创新冲突矩阵的构建[D]. 张辉. 河北工业大学, 2012(12)
  • [10]宝钢环境经营战略研究[D]. 李士伟. 复旦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爱普生:技术为动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