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资源共享模型及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苏昆[1](2013)在《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陆地资源的日渐枯竭,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步伐不断加快,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正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诱人的市场前景,备受世界瞩目。国际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正在向我国产业转移,是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的面临机遇和挑战。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就是为顺应这一变化,通过与上游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集成化管理,协同生产、建立高效的供应链运行机制,避免或减少不确定因素对各制造环节的延误、浪费,达到降低系统总成本,缩短建造周期并提高经济效益。本文根据现代总装制造的基本特征,将供应链理论应用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提出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的发展模式,提高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结构模型设计、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协同模型、合作伙伴的选择、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支撑体系。海洋工程装备结构模型:通过供应链相关理论的概述,提出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概念,并通过对海洋工程装备构成和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相关理论及构成要素,并建立基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为核心的总装型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模型。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协同模型:从上游供应商供货不确定性及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的特点出发,构建一个基于激励措施的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协同模型,在JIT供货系统下,提出利用激励措施来调节供应商的供货提前期,保证供应商准时交货,增加供应商和制造商的生产与制造协同性,使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总成本最优。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通过对各种合作伙伴选择方法比较,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供应商选择模型,借鉴生物界的自然选择和自然遗传机制的随机搜索与优化算法,按照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遗传进化原理,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加入供应链系统。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支撑体系:从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企业的组织机构、信息技术及其供应链协议三个方面,对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运作的支撑进行了研究。最后通过对江苏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现状及发展优势进行分析,提出建立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以配套模块厂为辅助、以中介机构为支撑的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发展模式建议。
郭伟[2](2011)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环境发展的变幻莫测和企业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导入竞争情报、构建竞争情报系统,关注竞争情报系统运作给企业带来的积极效果。而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呈现许多显着特点,竞争情报工作的开展正面临着来自各方的机遇和挑战,这使得研究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系统的基本理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针对互联网的具体环境,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新特点,并构建了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整体模型,即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由竞争情报数据管理子系统和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组成。接着从竞争情报数据管理子系统和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两个方面较为详细阐述了其设计思路及建设方案,其中重点阐述了竞争情报收集子系统的系统构成、工作流程及关键技术,探讨了竞争情报数据库子系统的设计过程,并提出了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的设计思路。最后,为了检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实用性,本文围绕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实用性评价展开了详细的论述,提出了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实用性评价模型,并针对某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在于可以明确如何对企业理性地导入竞争情报,有效的引导与协调竞争情报系统的实施。对于专门化的服务机构和商业化的公司,当他们在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竞争情报系统时,希望本文能够给他们提供相关的理论参考及系统构建模型。最后本文亦能为当前学术界有关竞争情报理论水平的深化提供一定的研究素材与依据。
郁振青[3](2011)在《基于信息共享角度的供应链牛鞭效应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从信息共享的角度来研究供应链管理中牛鞭效应问题,但其信息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为简化问题,本文将信息共享归为三类,分别为订单信息共享、需求信息共享和库存信息共享,通过对这三个角度来研究供应链管理中牛鞭效应问题,通过研究三者的信息共享来减少牛鞭效应对整体运营的负面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其数学模型将信息共享与牛鞭效应结合,从定量方面证明信息共享对于解决牛鞭效应的重要性。本文也将普遍研究的两个供应链(即生产商、零售商)扩展至三级供应链(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模型。从理论上证明牛鞭效应问题的确存在,且证明三种信息共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本文也从实证的角度出发论证信息共享的作用,最终得出结论为:订单信息共享从本质上讲并非为信息共享,但它能提供一定的减弱牛鞭效应的依据,如降低订货提前期,增加预测期等来减弱牛鞭效应;需求信息的共享与库存信息的共享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牛鞭效应,但对零售商而言,减弱牛鞭效应最好的办法是采用先进的预测技术,使得准确预测市场,使其变动差异降到最低,而对于分销商和生产商而言,信息共享确实能减弱牛鞭效应,而且生产商处需求信息共享带来的价值比库存信息共享带来的价值大。原因在于需求信息共享是共享最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数据,而库存信息共享是针对自身下游企业的库存水平,不是直接面对最终客户,中间可能已经过滤了信息。但从总体上而言,信息共享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弱牛鞭效应。
程慧平[4](2009)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立体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企业信息资源呈指数增长的电子商务时代,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使企业信息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充分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信息用户的需求。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必须提高客户关系管理水平,加大供应链的管理力度,改善企业资源计划的管理环境,以此来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还必须构建企业立体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型来迎接新的管理环境所带来的挑战。本文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立体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型进行了研究,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1章主要介绍了本篇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了简单梳理,总结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时,该部分还简要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第2章分析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引出了“三网”+“三系统”的企业立体化信息资源管理思想,给出了企业立体化信息资源管理的定义。第3章分析了企业立体化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的管理网络——Internet(互联网)、Intranet(内联网)与Extranet(外联网)和管理系统——ERP、SCM、CRM系统,并对它们之间的区别作了分析。第4章研究了企业立体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型框架,提出了企业立体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型的功能结构及体系结构,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分析。第5章对企业立体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型构建进行了探讨,在技术实现方面引入了Web Services的集成方案,提出了企业立体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型的设计思路,构建了电子商务环境下J2EE体系框架的企业立体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型。第6章是对全文的总结,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以及对今后相关研究的展望。论文通过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立体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型的研究,得到了如下成果:(1)提出“三网”+“三系统”的企业立体化信息资源管理思想。(2)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两大平台——“三网”+“三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Web Services集成方案的企业立体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型。
唐业富[5](2009)在《B2B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竞争一体化和用户需求个性化的发展,企业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竞争范围不断扩大,现代市场的竞争已逐渐演变为基于全球的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研究B2B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管理及其实现策略和技术对企业合理应用电子商务,利用供应链协同管理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B2B电子商务供应链为研究对象,主要依据系统论、协同论、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理论和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B2B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管理内容及其实现策略和技术进行了一些粗浅的研究。全文共六章,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B2B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基本理论,对电子商务概念、电子商务模式、系统与系统工程以及协同论理论基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对供应链的概念、供应链结构模型、供应链管理的内涵进行了系统分析。第二部分通过对B2B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的新发展和B2B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新特点进行分析,并通过电子商务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的比较,提出B2B电子商务供应链具有较高的柔性,能为顾客提供较完善的服务。此外,本文还分析了电子商务与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关系,并从战略层协同、战术层协同和操作层协同三个层次上,对B2B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三部分对B2B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管理策略及技术实现进行探讨,从B2B电子商务供应链硬协同和软协同两方面,提出了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网络和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以及供应链合同制定和供应链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同时,对SAP R/3系统进行分析,并模拟了SAP R/3系统的实现过程。第四部分对供应链协同管理应用的典范“宝洁—沃尔玛模式”案例进行分析,认为该案例对国内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有助于国内企业领导层认识实施B2B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管理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
张旭[6](2008)在《基于Web GIS的棉铃虫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文中指出本论文以新疆石河子148团为研究地点,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为研究对象,应用Web GIS技术建立该团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库,结合功能强大、技术成熟的Arc IMS(Internet Map Server)软件作为平台开发工具,开发了基于Web GIS的棉铃虫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此系统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创新点如下:1、详细记录148团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作物布局、天敌等,多点调查生长季节内棉铃虫各代的卵、幼虫和成虫诱集数,并结合这一地区的棉铃虫发生的历史数据,利用期距预测、有效积温预测等多种预测方法,建立符合该地区的棉铃虫预测预报模型,分别是越冬代发生期预测模型和一、二代始盛期预测模型、二代发生程度预测模型。经回测,在1999—2005年间,发生期预测模型有5年与实际值相符,历史符合率为71.4%,一、二代始盛期预测模型有6年与实际值相符,历史符合率为85.7%,二代发生程度预测模型有4年与实际值相符,历史符合率为57.1%。2、建立网络化的148团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库,将Web GIS平台和预测模型相结合,发挥各自特点,达到最优化设计,将Web GIS技术应用于害虫预警、管理和辅助决策等方面,并发挥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优点。3、以Arc IMS(Internet Map Server)为开发平台,利用GIS的专题地图、空间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等功能,建立基于Arc IMS棉铃虫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经过应用测试,该系统能提供针对棉铃虫的信息管理,进行虫害信息发布,同时具有一定预测预报和辅助决策的功能,通过互联网,该系统能为更广大的农民服务。4、Web GIS是GIS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论文将Web GIS在害虫预警、管理和辅助决策的应用上做了初步的研究和运用。
徐梦丹,李兴华,赵树进[7](2008)在《供应链中跨组织信息系统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供应链中的跨组织信息系统发展迅速,并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得以应用。在阐述跨组织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回顾了它的发展历程,对供应链中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跨组织信息系统的信息集成和跨组织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共享分别进行了总结分析,最后指出了它在供应链中的发展趋势。
王瑾[8](2007)在《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入世后过渡期的日益临近,中国的建筑市场将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世界贸易组织其他成员国也会对中国建筑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外着名建筑企业包括一些设计咨询公司加快进入中国市场步伐,中国建筑企业也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进一步开放的国际建筑市场和高速发展的国内建筑市场为我国的建筑企业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建筑企业必须加快提高自身的市场营销能力,而一个企业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具备市场竞争的所有资源,因此我国建筑企业逐渐意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联合的重要性,在发展自主核心能力的同时利用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以集群作战的方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市场竞争由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可以说供应链管理适应企业发展和管理创新的需求,彻底改变了企业传统的市场营销理念,将市场营销管理的中心将从以往注重业务的量的增长转向注重质量的管理,营销目标将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转向开拓业务、提高客户忠诚度。本文将建设供应链概念引入建筑企业市场营销,建立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市场营销框架,并对其实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1.结合建筑企业的特点,从两个层面界定了建设供应链的内涵,分析了建设供应链所具有的特征,进而构建了建设供应链的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供应链理论对市场营销管理的影响,结合当前市场营销的前沿理论,针对建筑业市场营销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建立了以关系、成本、服务、品牌为四要素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模式。2.对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市场分析到市场定位,从市场部署到营销策略,以形成基于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体系,并结合已建立的市场营销模式详细分析了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供应链的市场营销资源整合模型,分析了建筑企业在关系资源、人力资源及信息资源的整合方法和策略,从而为市场营销供应链的实施提供支持。3.基于供应链的市场营销的成效已不仅仅关注财务绩效,客户满意、合作关系等非财务绩效已经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本文在分析传统评价方法存在缺陷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供应链的市场营销绩效评价模型,并形成三个层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就具体的量化方法进行详细研究。4.对我国建筑企业的领军企业——中建总公司进行了案例分析,以印证论文的研究内容。经过研究不难发现,中建总公司的成功关键在于其善于站在供应链的角度进行市场运作,将供应链横纵联合、资源集成的理念运用于市场经营,从而造就了今天的中建总公司。由此可见,这种全方位合作的重要性变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突出,从而在更高层次上使竞争与合作密不可分,有利于形成我国建筑企业良性的竞合格局,从而,提高我国建筑企业整体竞争力,使我国建筑企业从容面对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
林朝爱[9](2007)在《Intranet安全体系结构模型的研究与仿真》文中研究表明现在,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Intranet是采用了Internet相关技术建立的属于企业、组织机构自己的内部网,是Internet技术在企业、组织机构内部应用的延伸。目前,很多企事业单位、组织机构都构筑有自己的内部网络Intranet,这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但由于企业、组织机构有许多不能公开的涉密、机密数据和信息,所以Intranet也面临着很高的安全风险。为保护Intranet内信息的机密性、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则要根据Intranet的特点,整合网络安全技术,并建立有效的安全防御体系。目前国内外都对Intranet的安全体系结构进行了研究,但很多都是针对Intranet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安全问题而进行相关的研究以获取解决办法,也有的进行了一些Intranet的安全方案的研究。当然也有人通过改进现有的安全模型来应用于Intranet信息系统,但他们并没有针对当前由于Internet的开放性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得进行Intranet攻击的人员的攻击技能和水平能在短期内迅速提升,以及这也使得Intranet面临更严重的安全威胁的状况,提出能保证Intranet安全的体系结构模型。本文针对人们对Intranet安全体系结构研究中存在的这个缺陷,根据Intranet的特点,分析了目前Intranet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其安全需求,立足于现有的安全技术和管理体系,结合国际通用的信息安全保障技术框架构建规范IATF,应用其中的信息系统安全工程ISSE过程方法论,来探讨Intranet安全体系结构模型。并根据当前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发展的潮流和新形势下Intranet的安全需求,提出了一个有效、可用、安全的Intranet安全体系结构模型。该模型体现了网络安全管理和技术并重、纵深防御和分层防护的思想,特别强调了人在Intranet安全中的核心作用。本文并为该安全模型设计、部署一个可行的方案,而后通过一系列的仿真实验来验证所提出的Intranet安全体系结构模型。
程丽丽[10](2007)在《基于WebGIS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和逐步成熟,国内外对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以及开发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已经成功地建立起了许多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并且投入运行和使用,地籍管理日益向数字化、计算机化的方向发展。2004年以来,随着“金土工程”项目的启动,“国家地籍数据库的建设”作为其中重要内容,推动了我国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建设。面向网络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研究成为当前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在网络化、大数据量管理、多用户并发、数据共享以及深入应用方面还仍然存在一定问题,限制了传统地籍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范围的应用。本文结合WebGIS技术体系以及其他较成熟的技术体系,设计了基于WebGIS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提出了基于WebGIS地籍空间数据模型与组织的思路与方法,构建了符合我国实际与地籍管理应用需求的地籍数据库模型,采用SuperMap IS.NET系列组件构建了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平台。该系统实用、经济,既满足日常业务流转和办公、办文需要,又能服务于决策和城市居民信息查询需求,实现地籍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科学化,为“数字国土”、“数字城市”的建设奠定基础。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绪论,分析国内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进展,阐述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二章阐述了GIS技术体系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应用的演变过程。从平台GIS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到组件式GIS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最后到本文研究的基于WebGIS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第三章,基于WebGIS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研究。简单介绍了WebGIS技术体系与技术实现方法,阐述了地籍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以及GIS应用需求,概述了WebGIS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模式,在比较当前主流WebGIS平台基础上,选择SuperMap系列组件构建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平台,并设计了基于WebGIS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第四章基于WebGIS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第五章根据系统设计的总体目标和原则等详细设计了基于WebGIS平台下地籍空间数据模型与组织,着重介绍了地籍调查模块、地籍查询、统计和分析模块开发设计,最终进行了实际的系统编码与实现。第六章对系统实现进行概要介绍。
二、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资源共享模型及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资源共享模型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供应链构建的研究现状 |
1.2.2 海洋工程装备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主要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供应链理论 |
2.1.1 供应链概念 |
2.1.2 供应链特征 |
2.1.3 供应链分类 |
2.2 协同理论 |
2.2.1 协同的概念 |
2.2.2 协同在供应链运行中的体现 |
2.3 遗传算法 |
2.3.1 遗传算法概念 |
2.3.2 遗传算法原则 |
2.3.3 遗传算法内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及其结构模型 |
3.1 海洋工程装备构成 |
3.1.1 海洋工程装备构成 |
3.1.2 海洋工程装备特点 |
3.1.3 海洋工程装备现状 |
3.2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 |
3.2.1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概念 |
3.2.2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要素 |
3.2.3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特点 |
3.3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结构模型 |
3.3.1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设计原则 |
3.3.2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结构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协同模型 |
4.1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协同的含义 |
4.2 两供应商—单制造商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模型 |
4.2.1 模型假设和相关参数 |
4.2.2 分散决策下供应商的成本函数 |
4.2.3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的成本函数 |
4.2.4 集中决策下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总体成本函数 |
4.3 基于激励措施的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协同模型 |
4.3.1 供应商协同模型 |
4.3.2 海工制造企业协同模型 |
4.3.3 算例分析 |
4.3.4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协同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 |
5.1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方法及步骤 |
5.1.1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方法 |
5.1.2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步骤 |
5.2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选择模型 |
5.2.1 遗传算法的算法 |
5.2.2 遗传算法改进——自适应遗传算法 |
5.2.3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选择模型 |
5.3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 |
5.3.1 自适应遗传算法的设计 |
5.3.2 海洋工程装备合作伙伴选择自适应遗传算法步骤 |
5.3.3 案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支撑体系 |
6.1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信息支撑 |
6.1.1 基于 Internet/Intranet 网络信息集成思想 |
6.1.2 基于 Internet/Intranet 的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信息支撑体系 |
6.2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组织结构支撑 |
6.2.1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
6.2.2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流程导向型组织结构 |
6.3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激励机制支撑 |
6.3.1 激励机制的概念 |
6.3.2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协议 |
6.3.3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激励机制的内容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供应链的江苏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建议 |
7.1 江苏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
7.1.1 发展现状概述 |
7.1.2 发展存在问题 |
7.2 江苏省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的优势分析 |
7.2.1 区位优势 |
7.2.2 大型海工项目陆续建成投产 |
7.2.3 海工产品基本覆盖主要领域 |
7.2.4 海工技术发展全国领先 |
7.2.5 海洋工程装备配套同步发展 |
7.3 构建江苏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模型 |
7.3.1 以骨干海工企业为核心 |
7.3.2 以配套与模块厂为辅助 |
7.3.3 以中介服务平台为支撑 |
7.4 基于供应链的江苏省海洋工程装备发展建议 |
7.4.1 加快海工装备基地建设 |
7.4.2 明晰产业链核心业务 |
7.4.3 推进海工配套产业发展 |
7.4.4 加大技术创新资源投入 |
7.4.5 加快海工中介平台建设 |
7.4.6 选择合适配套供应商 |
7.4.7 建立海工供应链信息系统 |
7.4.8 强化国际国内招商引资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研究的课题 |
致谢 |
详细摘要 |
(2)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及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竞争情报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竞争情报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竞争情报概述 |
2.1.1 竞争情报的科学含义 |
2.1.2 竞争情报的研究内容 |
2.1.3 竞争情报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2.2 竞争情报系统概述 |
2.2.1 竞争情报系统的概念 |
2.2.2 竞争情报系统的功能 |
2.3 互联网环境下竞争情报的特点 |
2.3.1 竞争情报的变化 |
2.3.2 竞争情报工作的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设 |
3.1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构成要素 |
3.2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设原则 |
3.3 建设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主要步骤 |
3.4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整体模型 |
3.4.1 竞争情报数据管理子系统 |
3.4.2 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 |
3.5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平台建设 |
3.6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技术支持 |
3.6.1 系统开发模式选择 |
3.6.2 系统开发语言选择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企业竞争情报数据管理子系统 |
4.1 企业竞争情报数据收集子系统 |
4.1.1 系统框架 |
4.1.2 需求分析 |
4.1.3 系统设计思路 |
4.2 企业竞争情报数据库子系统 |
4.2.1 系统建设的方案选择 |
4.2.2 异构数据库系统的集成 |
4.2.3 企业竞争情报数据仓库的设计 |
4.3 企业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 |
4.3.1 系统基本功能 |
4.3.2 系统功能模块 |
4.3.3 系统设计思路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企业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 |
5.1 系统框架和功能 |
5.2 竞争情报分析方法 |
5.2.1 波士顿矩阵 |
5.2.2 SWOT分析 |
5.2.3 定标比超分析法 |
5.3 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设计 |
5.3.1 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实现数据挖掘的关键 |
5.3.2 基于投影寻踪理论的情报聚类算法 |
5.3.3 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的工作流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实用性评价 |
6.1 实用性评价的实施过程 |
6.2 实用性评价原则 |
6.3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评价模型的建立 |
6.3.1 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 |
6.3.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6.3.3 评价指标的解释 |
6.3.4 评价方法的选取 |
6.3.5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
6.3.6 评价等级集的确立 |
6.3.7 确定模糊关系矩阵 |
6.3.8 综合评价 |
6.4 实证分析 |
6.4.1 企业相关情况介绍 |
6.4.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6.4.3 指标权重的确立 |
6.4.4 评价等级集的确立 |
6.4.5 模糊关系矩阵的确立 |
6.4.6 计算结果 |
6.4.7 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3)基于信息共享角度的供应链牛鞭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第二章:文献回顾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章: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分析及证明 |
3.1 牛鞭效应的定义 |
3.2 牛鞭效应的成因 |
3.2.1 牛鞭效应的管理学解释 |
3.2.2 牛鞭效应的经济学解释 |
3.3 牛鞭效应的危害 |
3.4 基于传统统计学时间序列过程的牛鞭效应问题证明 |
3.4.1 传统统计学供应链模型 |
3.4.2 基于移动平均预测AR(1)需求过程供应链各级牛鞭效应问题证明 |
3.4.3 小结 |
第四章:基于信息共享的牛鞭效应分析 |
4.1 供应链中信息类型 |
4.2 供应链中信息共享内容 |
4.3 信息共享价值 |
4.4 基于信息共享模式下牛鞭效应分析 |
4.4.1 信息共享三种模式 |
4.4.2 三种信息共享模式下牛鞭效应分析 |
4.4.3 三种信息共享模式比较 |
第五章:供应链实现信息共享的管理方式介绍 |
5.1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方式 |
5.1.1 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定义 |
5.1.2 供应商管理库存的优势 |
5.1.3 供应商管理库存对牛鞭效应的削弱作用 |
5.1.4 供应商管理库存实施条件 |
5.2 基于Internet/ Intranet 的供应链企业信息组织与集成管理方式 |
5.2.1 基于Internet/ Intranet 的供应链企业信息组织与集成管理定义 |
5.2.2 基于Internet/ Intranet 的供应链企业信息组织与集成管理优势 |
5.2.3 基于Internet/ Intranet 的供应链企业信息组织与集成管理对牛鞭效应的削弱作用 |
5.2.4 基于Internet/ Intranet 的供应链企业信息组织与集成管理实施条件 |
第六章:信息共享存在及影响的实证分析 |
6.1 企业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
6.1.1 调查的目的 |
6.1.2 调查的内容 |
6.2 企业简介 |
6.3 数据分析 |
6.3.1 理论牛鞭效应值计算 |
6.3.2 基于信息共享下A 企业牛鞭效应计算 |
6.3.3 信息共享下牛鞭效应值合理性验证 |
6.3.4 实际牛鞭效应值计算 |
6.3.5 小结 |
第七章: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立体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综述 |
1.2.2 国内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分析 |
2.1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
2.2 企业立体化信息资源管理思想的提出 |
第3章 企业立体化信息资源管理平台 |
3.1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网络 |
3.1.1 Internet、Intranet 与Extranet |
3.1.2 三网区别与联系 |
3.2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
3.2.1 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管理 |
3.2.2 基于B2B 的企业供应链管理 |
3.2.3 基于B2C 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 |
3.2.4 ERP、SCM 和CRM 的区别分析 |
第4章 企业立体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型框架 |
4.1 企业立体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型功能结构 |
4.2 企业立体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型体系结构 |
4.3 企业立体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型分析 |
第5章 企业立体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型构建 |
5.1 企业立体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型集成方案与设计思路 |
5.1.1 Web Services 集成方案分析 |
5.1.2 设计思路 |
5.2 企业立体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
5.2.1 控制层设计 |
5.2.2 业务层设计 |
5.2.3 数据层设计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B2B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B2B 电子商务供应链研究现状 |
1.2.2 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路线 |
1.3.1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1.3.2 本文研究路线及框架图 |
第二章 B2B 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基础 |
2.1 电子商务的概念、模式及B2B 电子商务 |
2.1.1 电子商务的概念 |
2.1.2 电子商务的模式 |
2.1.3 B2B 电子商务相关理论 |
2.2 系统与系统工程 |
2.2.1 系统 |
2.2.2 系统工程 |
2.3 协同论理论基础 |
2.3.1 协同论概念 |
2.3.2 协同论基础 |
2.4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 |
2.4.1 供应链的概念、特征和结构模型 |
2.4.2 供应链管理概述 |
第三章 B2B 电子商务供应链及供应链协同管理分析 |
3.1 B2B 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新发展 |
3.1.1 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的影响 |
3.1.2 传统供应链与电子商务供应链的比较 |
3.1.3 B2B 电子商务供应链的特点及其类型 |
3.2 B2B 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分析 |
3.2.1 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提出 |
3.2.2 电子商务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
3.2.3 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新特点 |
3.2.4 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体系结构 |
3.3 B2B 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管理内容 |
3.3.1 电子商务与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关系 |
3.3.2 B2B 电子商务供应链战略层协同管理 |
3.3.3 B2B 电子商务供应链战术层协同管理 |
3.3.4 B2B 电子商务供应链操作层协同管理 |
第四章 B2B 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管理策略研究及技术实现 |
4.1 B2B 电子商务供应链硬协同——节点企业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
4.1.1 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网络建设 |
4.1.2 基于Internet/Intranet 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 |
4.1.3 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SAP R/3 系统应用简介 |
4.2 B2B 电子商务供应链硬协同——供应链合同制定 |
4.2.1 支持供应链合同制定的相关理论分析 |
4.2.2 供应链的合同制定 |
4.3 B2B 电子商务供应链软协同——供应链文化协同 |
4.3.1 供应链文化概念 |
4.3.2 供应链文化的内容 |
4.3.3 供应链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
第五章 案例分析:供应链协同管理应用典范—“宝洁-沃尔玛模式” |
5.1 公司简介 |
5.2 从“冷战”走向双赢 |
5.3 “宝洁-沃尔玛模式”的形成 |
5.4 “宝洁-沃尔玛模式”供应链带来的效益 |
5.5 “宝洁-沃尔玛模式”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6.2 本文创新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基于Web GIS的棉铃虫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地理信息系统 |
1.1.1 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外的发展应用 |
1.1.2 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的发展应用 |
1.1.3 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外植保中的应用现状 |
1.1.4 地理信息系统在新疆的应用 |
1.2 网络地理信息技术 |
1.2.1 网络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
1.2.2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 |
1.3 棉铃虫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
1.3.1 棉铃虫的种类及分布 |
1.3.2 棉铃虫的危害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系统设计思路与技术支持 |
2.1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
2.2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实现 |
2.2.1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技术 |
2.2.2 国内外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产品支持技术比较 |
2.2.3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现技术方案 |
2.2.4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的选取 |
2.2.5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服务器的选取 |
2.2.6 ArcIMS9.0 的安装与部署(IIS5.0+J2SDK1.4.2.06+ Servlet5.0) |
2.3 系统建设的目的与原则 |
2.3.1 系统建设的目的 |
2.3.2 系统建设的原则 第三章 棉铃虫的预警系统及建模 |
3.1 滴灌对棉铃虫发生的影响 |
3.2 棉铃虫预警技术的研究 |
3.2.1 害虫预警技术 |
3.2.2 棉铃虫的预警目标 |
3.2.3 棉铃虫的预警指标 |
3.2.4 棉铃虫的预警指标体系 |
3.3 棉铃虫预测模型 |
3.3.1 棉铃虫建模需求分析 |
3.3.2 棉铃虫建模工具 |
3.3.3 越冬代发生期预测模型 |
3.3.4 一代始盛期预测模型 |
3.3.5 二代始盛期预测模型 |
3.3.6 二代发生程度预测模型 第四章 基于WEB GIS 的棉铃虫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 |
4.1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1.1 空间分布数据库 |
4.1.2 田间属性数据库 |
4.2 系统结构与功能 |
4.2.1 Author 结构设计与功能 |
4.2.2 Administrator 结构设计与功能 |
4.2.3 Designer 结构设计与功能 |
4.3 系统演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
(8)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的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建设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 |
1.2.2 市场营销管理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与评述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逻辑框架 |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实施方案 |
第2章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管理 |
2.1 建设供应链管理框架体系构建 |
2.1.1 供应链管理的简介 |
2.1.2 建设供应链的内涵及特征 |
2.1.3 建设供应链框架结构 |
2.2 传统建筑业市场营销模式分析 |
2.2.1 传统建筑市场营销程序 |
2.2.2 传统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
2.3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模式 |
2.3.1 供应链一体化对营销管理的影响分析 |
2.3.2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框架的构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营销策略 |
3.1 建筑企业市场细分及营销战略部署 |
3.1.1 建筑企业的市场细分 |
3.1.2 评价细分建筑市场 |
3.1.3 目标市场的选择 |
3.1.4 市场营销战略部署 |
3.2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关系营销策略 |
3.2.1 建筑企业关系营销体系 |
3.2.2 建筑企业关系营销策略 |
3.3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服务延伸策略 |
3.3.1 以高端项目提升总承包能力 |
3.3.2 以专业技术提高服务能力 |
3.3.3 以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
3.4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品牌营销策略 |
3.4.1 建筑企业建筑品牌的建立 |
3.4.2 建筑企业品牌营销的实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建筑企业市场营销资源整合 |
4.1 建筑企业市场营销资源整合架构 |
4.1.1 建筑企业市场营销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
4.1.2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营销资源整合模型 |
4.1.3 基于资源整合的市场营销过程 |
4.2 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管理 |
4.2.1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战略合作关系模型 |
4.2.2 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 |
4.2.3 合作关系管理 |
4.3 营销团队建设 |
4.3.1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人力资源整合 |
4.3.2 营销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
4.4 市场营销信息支撑平台的搭建 |
4.4.1 基于Internet和Intranet信息集成模式 |
4.4.2 市场营销信息支撑平台构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绩效评价 |
5.1 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绩效评价体系分析与设计 |
5.1.1 传统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
5.1.2 典型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简介 |
5.1.3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
5.2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评价指标体系 |
5.2.1 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的原则 |
5.2.2 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3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市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量化 |
5.3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营销绩效评价计算方法 |
5.3.1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值 |
5.3.2 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的步骤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
6.1 中建总公司优劣势分析及市场定位与目标 |
6.1.1 中建总公司简介 |
6.1.2 中建总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
6.1.3 中建总公司的劣势分析 |
6.1.4 中建总公司市场定位及目标 |
6.2 中建总公司市场部署及营销策略 |
6.2.1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中建总公司市场部署 |
6.2.2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中建总公司市场营销策略 |
6.3 中建总公司市场营销资源整合 |
6.3.1 中建总公司内部资源整合 |
6.3.2 中建总公司外部资源整合 |
6.4 中建总公司市场营销绩效评价 |
6.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6.4.2 原始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
6.4.3 市场营销评价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Intranet安全体系结构模型的研究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工作和贡献 |
1.4 论文组织形式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知识背景 |
2.1 引言 |
2.2 INTRANET 概述及其安全内涵 |
2.1.1 Intranet 概述 |
2.2.2 Intranet 安全内涵 |
2.3 信息保障技术框架IATF 及其信息系统安全工程ISSE |
2.4 INTRANET 安全技术和管理体系 |
2.4.1 访问控制技术 |
2.4.2 虚拟专用网络(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技术 |
2.4.3 防火墙和网络物理隔离技术 |
2.4.4 加密技术 |
2.4.5 入侵检测技术 |
2.4.6 病毒防护技术 |
2.4.7 安全管理及策略 |
2.4.8 安全评估 |
2.5 本章小结 |
3 INTRANET 安全体系结构模型研究 |
3.1 提出的INTRANET 安全体系结构模型 |
3.2 INTRANET 安全体系结构模型内涵 |
3.2.1 人员安全 |
3.2.2 安全管理 |
3.2.3 系统安全 |
3.2.4 应用层安全 |
3.2.5 网络层安全 |
3.2.6 物理安全 |
3.2.7 数据安全 |
3.3 本章小结 |
4 INTRANET 安全体系模型的部署方案设计 |
4.1 安全体系结构模型的部署 |
4.1.1 网络及网络边界的保护 |
4.1.2 网络层的安全防护 |
4.1.3 系统应用层的安全防护 |
4.2 INTRANET 的安全评估及安全策略 |
4.2.1 Intranet 安全评估 |
4.2.2 Intranet 的安全策略 |
4.3 实现安全管理 |
4.4 实现人员安全 |
4.5 容灾备份和应急响应预案 |
4.5.1 容灾备份和灾难恢复 |
4.5.2 应急响应和预案 |
4.6 本章小结 |
5 安全体系结构模型仿真及结果分析 |
5.1 网络仿真概述 |
5.2 INTRANET 受到内部攻击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5.2.1 攻击行为分析 |
5.2.2 仿真实验的拓扑情况 |
5.2.3 仿真过程及结果 |
5.2.4 实验结果分析 |
5.3 INTRANET 受到外部攻击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5.3.1 Opnet 仿真软件 |
5.3.2 攻击行为分析 |
5.3.3 仿真实验的拓扑情况 |
5.3.4 仿真实验的结果及说明 |
5.3.5 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束语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
(10)基于WebGIS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
1.2.1 国际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 |
1.2.2 我国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 |
1.2.3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
1.3 本文研究目标 |
1.4 研究可行性和创新点 |
1.4.1 可行性 |
1.4.2 创新性 |
1.5 论文组织 |
第2章 GIS 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
2.1 GIS 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演变 |
2.1.1 GIS 技术体系演变 |
2.1.2 GIS 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演变 |
2.2 基于平台GIS 实现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
2.2.1 系统开发优势 |
2.2.2 系统开发不足 |
2.3 基于组件GIS 实现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
2.3.1 系统开发优势 |
2.3.2 系统开发不足 |
2.4 基于WEBGIS 实现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
2.4.1 基于 Web 的 B/S 结构的应用优势 |
第3章 基于WEBGIS 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研究 |
3.1 WEBGIS 概述 |
3.1.1 WebGIS 的技术特点 |
3.1.2 WebGIS 的应用层面 |
3.1.3 WebGIS 的技术实现 |
3.2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及GIS 应用需求 |
3.2.1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
3.2.2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 GIS 应用需求 |
3.3 WEBGIS 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模式 |
3.3.1 部门内部应用 |
3.3.2 公众应用 |
3.4 WEBGIS 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分解 |
3.4.1 地籍数据管理 |
3.4.2 地籍业务管理 |
3.4.3 地籍信息服务 |
3.5 当前主流WEBGIS 平台及对比分析 |
3.5.1 平台选择原则 |
3.5.2 主流 WebGIS 平台评价 |
3.5.3 SuperMap IS.NET5 特点 |
3.6 基于WEBGIS 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
3.6.1 总体结构设计 |
3.6.2 系统结构特点 |
第4章 基于WEBGIS 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
4.1 多级分布式应用技术 |
4.1.1 分布式计算 |
4.1.2 分布式网络地理信息系统 |
4.1.3 多级分布式应用与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
4.1.4 多级分布式技术实现 |
4.2 海量地籍空间数据管理技术 |
4.2.1 地籍数据特点 |
4.2.2 海量地籍空间数据管理技术 |
4.2.3 SuperMap SDX+空间数据引擎在 WebGIS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应用 |
4.3 WEBGIS 与工作流技术的融合 |
4.3.1 工作流技术 |
4.3.2 工作流管理系统 |
4.3.3 WebGIS 与工作流技术 |
4.4 AJAX技术 |
4.4.1 Ajax 技术 |
4.4.2 AjaxMap |
4.5 空间数据互操作技术 |
4.5.1 空间数据共享交换模式 |
4.5.2 空间数据互操作 |
4.5.3 空间数据互操作技术实现 |
4.5.4 基于 Web Services 空间数据互操作技术 |
4.5.5 SuperMap IS Web Service 和WMS |
第5章 基于WEBGIS 的柳州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设计 |
5.1 系统设计总体目标 |
5.2 系统设计原则 |
5.3 系统总体架构 |
5.4 系统建设技术思路 |
5.5 数据库设计方案 |
5.5.1 地籍空间数据模型与组织 |
5.6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5.6.1 地籍调查模块开发 |
5.6.2 地籍查询、统计和分析模块开发 |
5.6.3 网络发布模块开发 |
5.6.4 GIS 应用与OA、MIS 集成研究 |
5.6.5 Ajax 富客户端开发 |
5.7 系统网络及硬件设计 |
5.7.1 网络结构 |
5.7.2 硬件配置 |
5.8 系统安全技术体系 |
第6 章 基于WEBGIS 的柳州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 |
6.1 系统总体界面 |
6.2 土地登记子系统 |
6.3 地籍调查子系统 |
6.4 查询统计子系统 |
6.5 网络发布子系统 |
6.6 系统管理子系统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创新点 |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资源共享模型及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构建研究[D]. 苏昆. 江苏科技大学, 2013(08)
- [2]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研究[D]. 郭伟. 江苏科技大学, 2011(11)
- [3]基于信息共享角度的供应链牛鞭效应的研究[D]. 郁振青. 苏州大学, 2011(06)
- [4]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立体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型研究[D]. 程慧平. 湖北工业大学, 2009(S2)
- [5]B2B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与应用[D]. 唐业富. 江西理工大学, 2009(S2)
- [6]基于Web GIS的棉铃虫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D]. 张旭. 石河子大学, 2008(01)
- [7]供应链中跨组织信息系统的研究进展[J]. 徐梦丹,李兴华,赵树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05)
- [8]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研究[D]. 王瑾.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12)
- [9]Intranet安全体系结构模型的研究与仿真[D]. 林朝爱. 重庆大学, 2007(05)
- [10]基于WebGIS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D]. 程丽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