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和鱼精蛋白对血小板膜糖蛋白影响的实验研究

肝素和鱼精蛋白对血小板膜糖蛋白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肝素、鱼精蛋白对血小板膜糖蛋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娜,曾思思,李佳蓓,高露月,汪芳俊[1](2022)在《体外循环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文中研究表明体外循环(ECC)后大多数患者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均下降。一些患者在术后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而出现凝血功能紊乱、出血、形成血栓、延长住院时间,甚至死亡。ECC本身,以及ECC期间使用的药物等均有可能导致患者血小板数量下降或功能异常。本文就ECC后血小板变化情况和其机制进行综述讨论以期对ECC期间及术后对血小板保护提供参考,改善心脏手术患者预后。

王澍[2](2020)在《富血小板血浆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a PRP)制备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中的血液保护效果与术后转归影响。比较不同温度、不同保存时间对富血小板血浆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富血小板血浆在手术中的作用。方法第一部分: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天津市胸科医院收治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68例患者,根据是否制备a PRP将患者随机分为富血小板血浆分离组(实验组,n=32)和传统血液管理组(对照组,n=36)。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20例,BMI17.2~39.4kg/m2。实验组在术前进行a PRP分离制备,对照组不进行a PRP分离制备。两组均采用血液回收机进行自体血回收。检测患者在麻醉诱导后(实验组为麻醉诱导后分离全血前)(T1);鱼精蛋白中和且实验组回输PRP之后10min(T2);术后1h(T3);术后24h(T4)共4个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术前血小板计数、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记录术中两组患者输注的血制品计数(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输入量),以及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呼吸机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第二部分:选择2019年5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19例手术患者,进行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分离,抽取血液保存袋末端病人无法回输的富血小板血浆3ml,将抽取的3ml分为三份,每个试管内1ml,放置在不同温度下(4℃、22℃、37℃)进行保存,全程保持无菌操作。在分离即刻(t1)、放置2h(t2)、放置4h(t3)、放置8h(t4)四个时间点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多种指标,包括P-选择素(CD62P)、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PAC-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的浓度。在4℃组、22℃组、37℃组进行不同保存时间组的组内比较以及相同保存时间下不同温度组的组间比较。结果第一部分:(1)一般资料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构成比、年龄、体重指数均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术前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T1时间点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血小板计数无显着差异(P>0.05);在T2、T3、T4,两组的血小板计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术中使用的同种异体红细胞输入量较对照组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冰冻血浆输入量以及冷沉淀输入量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输入量实验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引流量上,实验组引流量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急性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并发症、以及死亡率方面无显着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P-选择素(CD62P)和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PAC-1):(1)组内比较:在4℃、22℃、37℃三个组组内不同时间点t2、t3、t4分别与t1进行比较,二者的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比较:在同一保存时间点三个温度组相比结果无显着差异(P>0.05)。凝血因子Ⅴ、Ⅷ(1)组内比较:在4℃、22℃、37℃三组样本中,t4时间点测得数值与t1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相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比较:t2、t3三个温度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4时刻4℃组和22℃组分别与37℃组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t4时刻4℃组和22℃两组间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组内比较:在4℃、22℃、37℃三个组组内不同时间点t2、t3、t4与t1进行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三个温度组在同一保存时间点比较结果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可以减少术中异体红细胞、血浆、冷沉淀输入量,减少术后引流量,具有血液保护作用,对于术后并发症,术后预后无明显差异。2、富血小板血浆离体保存时间在4h以内,不同的保存温度4℃、22℃、37℃下,血小板、凝血因子活性和功能无显着差异。3、富血小板血浆离体保存时间在8h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功能无明显差异,在凝血因子Ⅴ、Ⅷ数量上保存温度4℃、22℃优于37℃。

杨一萍,谢丽丽,宁小金,季宇腾,柯开富[3](2016)在《颅内出血患者抗栓药逆转指南》文中指出背景抗栓药的使用,包括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溶栓药,在过去10年中日益增多并且预计将继续上升。虽然抗栓药相关性颅内出血可能是灾难性的,但快速逆转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有助于限制血肿增大和改善转归。方法美国神经重症监护学会联合美国重症医学会组建了一个国际性多机构委员会,涉及的专业领域包括神经重症监护、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卒中、血液学、血液病理学、急诊医学、药学、护理和指南制定,目的是进行文献评价并制定一份循证实践指南。该委员会进行了正式的文献检索,并对符合标准的研究进行了评价。结果利用GRADE方法学,委员会提出了在颅内出血情况下逆转维生素K拮抗药、直接Ⅹa因子拮抗药、直接凝血酶抑制药、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类肝素、戊多糖、溶栓药和抗血小板药的推荐意见。结论该指南提供了及时和循证的抗栓药逆转策略以协助临床医生治疗抗栓药相关性颅内出血。

向利[4](2015)在《围体外循环期凝血功能保护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体外循环技术是临床心脏外科手术中常用的一种方式,虽然此种技术的应用使得心脏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显着,但是机体围体外循环期很容易发生复杂且较为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其中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较为显着。为此,该研究就针对体外循环引起的凝血功能异常的机制及保护措施进行综述。

杨九一,顾健[5](2013)在《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对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免疫机制进行分析总结。查阅中英文文献,对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drug-induced thrombocytopenia,DITP)相关机制研究的文献进行分类和归纳。目前的研究认为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主要有3种发病机制,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抑制性血小板减少症,其中以免疫介导机制的较为多见,且作用机制错综复杂,又可根据抗原类型的不同分为6种,即半抗原型、药物相关性抗体型、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结合型、药物特异性抗体型、自身抗体型和免疫复合物型,代表药物有奎宁及其衍生物、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万古霉素、利奈唑胺、阿那格雷、抗抑郁药、肝素以及其他药物。DITP的机制的研究较少,且尚不十分明确,多数认为是由免疫系统参与和介导,进一步的研究仍有待继续。

严继荣[6](2012)在《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体外循环术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是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提高患儿生存质量的经典术式。目前体外循环技术使得先天性心脏病的心内直视手术越来越成功,但是体外循环术后过量出血仍是主要并发症之一。本课题旨在探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血小板计数及凝血指标的变化,以便指导临床及早干预减少术后胸腔血性引流量。方法:选择60例择期进行心内直视手术且心功能Ⅰ-Ⅱ级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体外循环组为法洛氏四联症患儿(TOF组)及室间隔缺损患儿(VSD组)各20例,非体外循环组为动脉导管未闭患儿(PDA组)2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24h、48h及72h观察并记录三组患儿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指标,同时观察并记录术后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的胸腔积液引流量与临床指标作相关分析。结果:1.体外循环术后即刻至术后48小时TOF组患儿与VSD组患儿血小板计数(PLT)均较PDA组患儿低,其中TOF组患儿减少更明显。TOF组患儿术后72小时血小板计数恢复接近正常水平,VSD组患儿术后24h恢复至王常水平(>100×109/L)。2.体外循环术后即刻至术后48小时TOF组患儿与VSD组患儿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时间指标均较PDA组患儿明显升高(p<0.05),其中TOF组患儿升高更明显。TOF组患儿与VSD组患儿纤维蛋白原指标均较PDA组患儿明显减少(p<0.05),其中TOF组患儿升高更明显。VSD组患儿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指标术后24h恢复早于TOF组患儿。3.体外循环术中TOF组患儿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长于VSD组患儿,且TOF患儿肛温低于VSD组患儿(p<0.05)4.TOF组患儿及VSD组患儿术后24小时出血量均明显高于PDA组患儿(p<0.05)。结论:1.体外循环可以使VSD患儿及TOF患儿的血小板计数下降,VSD患儿血小板计数恢复时间早于TOF患儿。2.体外循环可以使VSD患儿及TOF患儿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升高。3、体外循环时间、温度是影响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时间增加纤维蛋白原减少的高危因素,并增加患儿术后血性胸腔引流量。

刘羽曦[7](2012)在《云南白药对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及血小板活性变化趋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云南白药对体外循环(CPB)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和血小板活性变化趋势的影响。方法:择期行CPB二尖瓣置换术患者25例,随机分为云南白药组(n=10)与对照组(n=15)。云南白药组于术前三天口服云南白药胶囊0.5g/次,4次/日,连续服用三天,并于术前1小时口服保险子一粒;对照组于术前三天口服淀粉胶囊0.5g/次,4次/日,连续服用三天。全部患者于口服云南白药前一天(基础值,T0)经肘正中静脉、术中于麻醉后切皮前(T1)、CPB开始后30分钟(T2)、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20分钟(T3)、手术后24小时(T4)经中心静脉导管采集不等量静脉血,注入EDTA试管,立即送检验科,测定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C)、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imer)、凝血酶时间(TT):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云南白药组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 (GP-ⅡbⅢa)和血浆a-颗粒膜蛋白(GMP-140),用比浊法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用硅藻土激活剂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记录术后8小时、8-24小时、24小时总心包纵隔引流量,术中、后输血量。结果:1、云南白药组术后各时段引流量及术中、术后输血量均少于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云南白药组术后24小时FG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两组各时点ACT,术后24小时RBC、PLC、TT、APTT无明显差异(均P>0.05)。3、与基础值相比,云南白药组T1时PLC略有降低,GP-ⅡbⅢa、GMP-140略有升高,但均无显着差异(均P>0.05);T2时PLC达最低值(P<0.01),GP-ⅡbⅢa、GMP-140达峰值(前者P<0.01,后者P>0.05);T3-T4时PLC、GP-ⅡbⅢa和GMP-140恢复至基础水平(均P>0.05)。结论:云南白药具有减少围手术期输血量及术后出血量的作用趋势,对外源性凝血途径有促进作用,降低术后高凝状态,对术前血小板活性无显着影响,无明显不良反应。

田泽祥[8](2012)在《氨甲环酸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A)对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小板、凝血系统功能以及术后出血量、输血量的影响,为临床更合理的应用TA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氨甲环酸组(A组),对照组(B组),每组30例。A组于转机开始后快速滴入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20mg/Kg,B组加入等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h、12h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CPB转机前、转中、停机后的ACT等指标的变化,并观察记录关胸时间以及术后12h心纵引流量、输血量等临床情况。结果术前两组间PLT、PT、APTT、TT、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h两组间PLT、PT、APTT、TT、FIB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12h两组间FIB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PLT、PT、APTT、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内各时点PLT变化比较:术后3h、12h与术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12h与术后3h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内各时点PLT变化比较:术后3h、12h与术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12h与术后3h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A、B两组内各时点PT、APTT、TT变化比较:术后3h与术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12h与术前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与术后3h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 A组内各时点FIB变化比较:术后3h与术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12h与术前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与术后3h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B组内各时点FIB变化比较:术后3h、12h与术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12h与术后3h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ACT在转前、转中及停机后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停机后ACT与转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h心纵引流量和输血量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关胸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PB心脏瓣膜置换术中,TA能达到血液保护效果且不影响术中ACT的测定,具有有效地抗纤溶效果和血小板保护作用,能减少术后的出血量和输血量。

王宁[9](2011)在《乙型肝炎患者(或携带者)在心瓣膜置换术中肝素及鱼精蛋白应用的配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比研究乙型肝炎患者(或携带者)在心瓣膜置换术中,肝素与鱼精蛋白应用的配比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1日-2010年8月1日行心脏瓣膜替换术且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测阳性患者共33例作为实验组;随机抽取33例乙型肝炎患者标志物检测阴性的心脏瓣膜替换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肝素与鱼精蛋白应用的配比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肝素与鱼精蛋白应用总量的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标志物检测阳性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可能只需按通常的配比原则来确定肝素与鱼精蛋白应用剂量。但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可能会找出更合适的配比原则适用于乙型肝炎患者。

邢军[10](2009)在《心内直视术后出血再次开胸手术常见原因及临床防治》文中认为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出血和心包填塞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湘雅二医院心胸外科于2007年6月至2008年4月因心脏直视术后出血和心包填塞再次开胸手术87例病例,采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活动性出血21例,急性心包填塞63例,延迟性心包填塞3例。术后76例患者痊愈出院,死亡11例(活动性出血组3例,急性心包填塞8例)。活动性出血组术后动脉收缩压、舒张压、中心静脉压、尿量进行性下降,心率增快(P<0.05),引流管水柱波动良好,引流量显着增多(P<0.05)。急性心包填塞组术后pH值、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突然快速降低及尿量显着减少,中心静脉压及心率很快增高(P<0.05)。引流管水柱波动消失,引流量突然减少。延迟性心包填塞组术后PaO2下降,中心静脉压及心率升高(P<0.05)。术后活动性出血以心脏切口、胸腺、骨膜及骨髓腔、剑突血管、心包切缘、钢丝穿孔点等多见。66例为手术创面弥漫性渗血。结论:术前心功能不全及继发多脏器功能失调,体外循环凝血机制紊乱,术中止血不彻底,肝素与鱼精蛋白中和不完全,术后处理不及时是心内直视术后出血或心包填塞的主要原因。调整术前脏器功能,术中操作仔细,止血彻底,加强血液保护,术后严密监护,妥善处理,必要时及时开胸止血是防治术后出血的关键。

二、肝素、鱼精蛋白对血小板膜糖蛋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素、鱼精蛋白对血小板膜糖蛋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体外循环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机体血小板的数量与功能
2 ECC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2.1 ECC对血小板数量的影响
    2.2 ECC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2.2.1 ECC对血小板凝血功能的影响
        2.2.2 ECC对血小板免疫功能的影响
3 ECC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影响的机制
    3.1 ECC对血小板数量影响的机制
    3.2 ECC对血小板功能影响的机制
        3.2.1 ECC对血小板凝血功能影响的机制
        3.2.2 ECC对血小板免疫功能影响的机制
4 展 望

(2)富血小板血浆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和分组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主要仪器及试剂
        1.1.5 麻醉方法
        1.1.6 血液分离方法
        1.1.7 手术方法与体外循环方法
        1.1.8 输血原则
        1.1.9 观察指标
        1.1.10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患者一般资料
        1.2.2 术中情况比较
        1.2.3 术中输血情况比较
        1.2.4 术后情况比较
    1.3 讨论
    1.4 小结
二、不同温度、保存时间对富血小板血浆的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和分组
        2.1.2 标本采集和保存
        2.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2.1.4 试剂盒组成
        2.1.5 ELISA法原理
        2.1.6 实验步骤
        2.1.7 统计处理
    2.2 结果
        2.2.1 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PAC-1 水平变化的比较
        2.2.2 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水平变化的比较
        2.2.3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的比较
    2.3 讨论
    2.4 小结
    2.5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富血小板血浆在大血管手术中的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围体外循环期凝血功能保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体外循环围术期凝血功能异常的病理生理特点研究
    1.1 血液稀释效应
    1.2 血小板功能障碍
2 围体外循环期凝血功能保护机制分析
    2.1 做好术前准备
    2.2 合理运用药物
    2.3 微型体外循环技术的应用
    2.4 超滤
    2.5 控制肝素反跳与鱼精蛋白过量
    2.6 体外循环方法的改进
3 讨论

(5)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源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1.1 抗原抗体免疫反应
    1.2 血小板减少症免疫学分类
    1.3 相关药物的研究
        1.3.1 奎宁和奎尼丁
        1.3.2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glycoproteinⅡb/Ⅲa receptor antagonist,GPRA)
        1.3.3 万古霉素
        1.3.4 利奈唑胺
        1.3.5 阿那格雷
        1.3.6 抗抑郁药
        1.3.7 肝素
        1.3.8 其他药物
2 其他相关机制
    2.1 非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增加导致血小板减少
    2.2 骨髓抑制性血小板减少
3 结语

(6)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体外循环术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云南白药对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及血小板活性变化趋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试验设计与方法
    3. 手术方式与围手术期处理
        3.1 手术及体外循环方法
        3.2 围手术期处理
    4. 偏倚的避免
    5. 标本收集与检测
        5.1 标本采集与保存
        5.2 检测与记录指标
    6. 数据处理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围手术期临床资料
    3. 术后引流量
    4. 输血量
    5. 血常规检测
        5.1 血红蛋白(HB)变化
        5.2 血细胞比容(HCT)变化
        5.3 红细胞计数(RBC)变化
    6. 凝血纤溶指标检测
        6.1 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
        6.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变化
        6.3 凝血酶时间(TT)变化
        6.4 血浆纤维蛋白原(FG)变化
        6.5 D-二聚体(D-dimer)变化
        6.6 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
    7. 血小板相关指标检测
        7.1 血小板计数(PLC)变化
        7.2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变化
        7.3 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变化
    8. 不良反应
讨论
    1. 云南白药的历史源流及组方配伍
    2. 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病机
        2.1 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病因病机的探讨
        2.2 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病理生理机制
    3. 药物治疗措施
        3.1 抑肽酶(Aprotinin)
        3.2 ε-氨基已酸(ε-Aminocaproic Acid,EACA)
        3.3 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A)
    4. 云南白药对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的影响
        4.1 现代药理学研究
        4.2 临床研究
    5. 云南白药对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术围手术期血小板活性变化趋势的影响
        5.1 现代药理学研究
        5.2 临床研究
    6. 安全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名词与中文名词对照表
致谢
详细摘要

(8)氨甲环酸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9)乙型肝炎患者(或携带者)在心瓣膜置换术中肝素及鱼精蛋白应用的配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HBsAg(+)患者在瓣膜置换术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心内直视术后出血再次开胸手术常见原因及临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3.1 心脏术后出血临床诊断与处理
    3.2 术后出血和心包填塞的常见原因
    3.3 术后处理
    3.4 再次开胸指征
    3.5 预防和减少术后出血及心包填塞的措施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肝素、鱼精蛋白对血小板膜糖蛋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体外循环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影响及机制[J]. 王娜,曾思思,李佳蓓,高露月,汪芳俊.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2(01)
  • [2]富血小板血浆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D]. 王澍.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颅内出血患者抗栓药逆转指南[J]. 杨一萍,谢丽丽,宁小金,季宇腾,柯开富.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6(11)
  • [4]围体外循环期凝血功能保护的研究进展[J]. 向利. 中外医疗, 2015(07)
  • [5]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机制研究进展[J]. 杨九一,顾健.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3(22)
  • [6]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体外循环术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D]. 严继荣. 山东大学, 2012(05)
  • [7]云南白药对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及血小板活性变化趋势的影响[D]. 刘羽曦.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2)
  • [8]氨甲环酸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D]. 田泽祥. 宁夏医科大学, 2012(08)
  • [9]乙型肝炎患者(或携带者)在心瓣膜置换术中肝素及鱼精蛋白应用的配比研究[D]. 王宁. 遵义医学院, 2011(06)
  • [10]心内直视术后出血再次开胸手术常见原因及临床防治[D]. 邢军. 中南大学, 2009(03)

标签:;  ;  ;  ;  ;  

肝素和鱼精蛋白对血小板膜糖蛋白影响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