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北主网最大负荷时段有关断面潮流及电压情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春雪[1](2021)在《考虑概率生存时间的微网群孤网划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大规模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接入配电网,在缓解能源压力的同时,也为配电网运行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当配网中发生大面积故障脱离主网时,可以利用分布式电源形成小型电力系统孤岛为失电负荷恢复供电。然而DG发电功率的波动性会影响配电网运行可靠性。另外在当前对配电网故障恢复的研究中,通常忽略或近似处理孤岛运行时长,这种处理方式可能会错误评估孤岛实际运行时间,从而导致不合理的规划。最后,传统的孤岛划分方法并没有考虑孤岛实际运行时间的需求,一旦功率失衡将弃风、弃光或削减负荷,这样会影响孤岛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含微网群的配电网故障后的孤岛运行情况,首先将不确定性因素考虑到配电网的运行、优化等环节,然后提出了考虑不确定因素的孤岛最大概率生存时间评估方法,以及提出了考虑微网群概率生存时间的孤网划分方法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为了精准刻画风、光出力的随机性与波动性特征,本文采用了一种基于分层抽样法和场景缩减理论的场景生成方法。即基于拉丁超立方抽样法生成初始样本矩阵,然后考虑随机变量的相关性,对样本矩阵重新排序,最后基于同步回代消除缩减法将初始样本集缩减至所需的场景数目,得到最终的源-荷出力场景及该场景发生的概率。并仿真验证了该方法可以有效的模拟源-荷功率的日变化,并将该法用于后续的孤岛系统运行评估中。其次,当配电网线路发生多处随机故障的极端情况时,针对传统方法错误估计孤岛运行时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在主动配电网优化下的孤岛最大概率生存时间的评估方法,当配电网中的任意几条线路发生故障时,通过优化微型燃气轮机(Micro Turbine,MT)与储能装置的出力,求得当前随机孤岛的最大概率生存时间,同时量化了MT容量与储能装置对孤岛概率生存时间的影响。最后,针对传统孤岛划分方法没有考虑孤岛实际运行时长的需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微网群概率生存时间的孤网划分方法。外层以最大加权供电时长为目标函数,考虑线路结构约束进行孤岛划分;内层考虑电网运行安全约束等,并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得到最优划分结果。最后通过静态孤岛划分、动态多时段划分以及多处线路故障的算例对比分析,证明了考虑孤岛运行概率生存时间的微网群孤网划分方法更能实现最优的供电恢复情况。
罗芳[2](2020)在《基于消纳能力约束的清洁能源接入电网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与环境问题是制约世界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突出问题,同时,国家发展也正面临着传统能源逐步短缺与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困难局面,为了缓解这一局面,大幅提升清洁能源在能源利用总量中的占比显得尤为关键。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清洁能源产业,使得其规模、容量以及技术水平都得到大幅度提升,但同时,清洁能源发展在消纳能力方面的问题也日渐凸显,有些地区由于电网网架薄弱以及负荷偏低,导致电网无法将清洁能源产生的电能完全消纳,从而产生弃风、弃光现象,这大大的阻碍了电力行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脚步。因此,如何科学接入清洁能源项目,让其产生的电量全部消纳,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对电网消纳能力的计算研究,确定其到底能接纳多少清洁能源发电量,得出一个范围值区间,为清洁能源接入和消纳提供数据支撑,在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发挥清洁能源发电优势,让清洁能源发电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形成电网系统优势互补的模式。本论文首先介绍了汉中地区电网现状及清洁能源发展概况,对地区清洁能源发电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出电力平衡及消纳能力的结论。其次根据得出的结论,对即将或者未来规划并网的清洁能源项目进行科学评估,对于已核准的风电和光伏等清洁能源项目,按照远近结合的原则,提出有效可行的送出方案和合理化建议。最终通过得出的研究结论去优化管理流程,促使汉中地区清洁能源接入形成一整套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
李枫[3](2020)在《基于源—网—荷—储的主动配电系统优化运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石能源的逐渐紧缺及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同时社会和工业的发展对电能的需求逐渐增大,以风力发电与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取得了大规模快速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逐步提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对配电系统运行与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动配电系统强调系统的灵活性与主动性,将先进的能量管理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相结合,对系统内“源”、“荷”、“储”等资源进行主动控制,减少可再生能源接入对系统的影响,实现源-网-荷-储的高效融合与协同增效。首先,对参与配电系统调度的各类资源进行详细的分析与建模,重点分析了可再生能源与需求侧资源响应的不确定性机理,建立不确定性概率模型。其次介绍了随机优化的场景分析理论与场景生成、削减的概念,研究了考虑相关性的多场景生成方法与基于聚类的场景削减方法。以多时间尺度分级响应消纳可再生能源为核心设计了主动配电系统源-网-荷-储协调互动控制策略,并建立了三个时间尺度的调度模型,其优化结果作为日内调度的输入,日内调度分短时间尺度区域自治、长时间尺度全局优化分别进行,根据预测误差随时间尺度逐渐减小的特点逐步修正调度计划,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提高系统的运行优化能力,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同时模型中考虑了系统安全约束。而后,对于非线性优化模型,采用了改进的多目标粒子群的优化算法,算法改进了对粒子的速度随机扰动策略,以及算法参数修正策略,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与全局优化能力。最后,选择了修改的IEEE33节点配电系统,对所提出优化模型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此模型可以提高系统适应可再生能源波动的能力,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考虑场景相关性则减少了优化场景之间的偏差,降低系统运行成本。
田宝龙[4](2020)在《榆林地区新能源消纳与电网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和电力的不断发展,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中,使得新能源消纳问题逐渐突出。新能源发电会受到电力网架结构的制约,无法全额消纳新能源发电量,同时,其出力的波动性会对榆林地区电力电网的电能质量、电压稳定性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对榆林地区电网现状进行分析,为解决榆林地区新能源的消纳问题,减少弃风、弃光造成的能量浪费,对榆林电网规划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榆林地区新能源资源情况、运行情况以及电网规划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榆林地区目前还存在新能源送出受限严重、电网接入资源紧缺、电源与负荷分布不均衡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榆林地区新能源接入方案进行规划,提出了新能源接入的电网规划方法。其次,对榆林电网进行电力负荷预测和负荷特性分析,并结合常规电源和新能源发展规划,从电力平衡、调峰空间、送出需求和各地区消纳能力等方面,计算分析了榆林电网和各供电区新能源的接纳能力,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对新能源的接纳能力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规划新能源的接入点,必要时还要增设输电线路。再次,从潮流计算、短路电流热稳定分析、暂态稳定计算、无功补偿和电网适应性分析等方面,研究新能源并网的安全性分析方法。以郝家供电区为例,根据周边电网情况,拟定了三个新能源接入系统的方案,并且依据潮流计算、短路电流计算及热稳定校验、暂态稳定计算、无功补偿和电网结构适应性等因素对拟定的每一种网架结构进行安全性分析,经过分析比较所提三种方案均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结合规划模型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最终的规划方案。最后,建立了新能源接入的电网规划模型,该模型以系统年运行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以功率平衡、节点电压、支路潮流等为约束条件,对每—种方案进行安全性分析,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结合榆林电网实际,运用本文提出的新能源接入的电网规划模型和算法,对榆林电网各供电区新能源消纳进行规划。以郝家、龙泉和绥德三个供电区为例,给出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新能源送出规划方案,算例结果表明模型和算法是有效可行的,可有效的解决榆林地区新能源消纳问题。
杨跃[5](2020)在《清洁能源展示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清洁能源展示系统主要是针对传统电力系统不能满足对清洁能源电力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及其展示(如:风、光)所进行的一项研究。清洁能源地域分布广泛,并受到各种气象环境和地理的影响,当遇到暴雨、雷电、冰雪、落物等自然及外部环境因素变化时,会导致现场人员采集数据困难、效率低下等问题,影响电力系统的实时展现。为了提高清洁能源的管理水平,保障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设计实现一套性能可靠、功能丰富的清洁能源展示系统。论文在调查了目前我国清洁能源工作、深入研究清洁能源展示过程的基础上,采用MVC设计模式和UML描述工具,以系统用例图和软件结构图的方式完成了系统需求分析和总体框架设计,并对断面和场站之间的发电、限电情况进行分析。利用Oracle数据库、DM数据库、Java语言、SSH框架等,在Eclipse、FineReport、Tomcat环境下实现了包括基础资料分析、运行信息、新能源理论发电能力、消纳分析等模块的清洁能源展示系统。针对场站拓扑结构之间的消纳的重要性,论文最后采用基于模拟退火算法拓扑结构进行研究分析,详细的描述了拓扑结构对清洁能源消纳能力的影响。论文研究并实现的清洁能源展示系统已经投入公司内部使用。该系统能够极大的满足电力工作人员的需求,并使其及时掌握清洁能源的运行状况,不仅提高工作效率,还有效降低风险发生,达到了预期研究的目的。
李姝彤[6](2020)在《考虑风机低穿特性下送端常规机组最小开机方式研究》文中认为西北电网覆盖陕、甘、青、宁、新五省(区),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是大型火电基地密集落点地区,同时也是风电等新能源电力富集地区。系统故障时,风电机组因涉网保护进入低穿运行状态,系统恢复正常运行时,动态无功装置可能会提供过多的无功造成系统过电压,这就对电网中其他发电机组的调节性能,特别是对电网常规机组最小开机方式及对应的最小开机出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内外分别从电压稳定、频率稳定、功角稳定、风机低穿特性、常规机组开机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但综合考虑风机低穿特性下常规机组的最小开机方式的研究尚不足。本文就风机低穿特性下,送端常规机组的最小开机方式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双馈风机暂态过程中电压、电流的变化情况,了解了双馈风机暂态过程中的激励响应,分析了多风电系统中发生故障对风机低穿特性的影响,为下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然后基于PSD电力系统仿真软件搭建了西北五省的电气接线图,采用理论结合仿真分析手段,揭示了西北电网常规机组最小开机方式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机理,研究了大规模风电集中接入地区电压稳定性和火电开机方式的关系,揭示了西北电网常规机组最小开机方式与电压稳定性的交互影响特性,提出了保证西北电网在严重故障情况下能够安全稳定运行的具体措施。最后,本文给出了受端电网电压稳定性的具体判断方法,分析了判断受端电网电压稳定性的指标体系。针对出现的低电压问题区域,提出了送端电网常规机组的最小开机方式。通过本文的研究,将提升西北电网接纳新能源并网及安全稳定运行的能力,推动我国高占比新能源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刘泽槐[7](2020)在《不确定环境下多形态微电网运行决策与规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电网作为综合消纳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有效形态,在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下正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信息物理融合技术以及先进控制技术正推动微电网朝多形态重塑与发展以丰富其应用场景。在此背景下,传统主要通过配电网的规划理论、调度框架、优化建模等研究方法迁移到微电网将面临适用性与合理性的挑战。因此,针对微电网不同运行控制模式与通信特点,开展针对性的运行与规划相关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带来运行不确定性显着增长的情景,聚焦优化建模与求解算法两个层面,对多形态微电网的运行与规划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并网型微电网的安全评估问题,提出了电压越限概率、置信度电压波动范围以及线路传输功率越限概率作为微电网安全运行的关键指标。扩展QV节点潮流对并网点电压控制的分布式电源+储能的运行特性进行合理描述。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含QV节点的概率潮流解析算法,丰富了概率潮流的节点类型并实现并网型微电网的运行状态快速在线评估。算例对比验证了所提概率潮流模型与算法的准确性,同时也表明所提评估指标与方法能够有效量化系统安全运行风险,识别系统运行薄弱环节。(2)针对单一旋转备用在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孤岛微电网的应用存在备用紧缺的问题,提出了源-荷-储协同备用体系。基于该体系,建立了考虑备用风险决策的孤岛微电网日前功率-备用联合优化调度模型,引入条件风险价值理论度量因备用不足引起的运行风险损失。在传统源荷预测误差分析建模基础上,考虑了预测误差之间的相关性问题,并运用计及相关性的拉丁超立方体抽样对预测误差进行场景生成以大幅降低传统依赖蒙特卡洛法的维灾。算例分析表明了所提功率-备用联合优化调度模型能够有效缓解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的备用紧缺,提升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3)针对现有面向对等控制孤岛微电网的概率潮流解析算法以及有功-无功协调规划理论的空缺,首先提出计及相关性的孤岛微电网概率潮流解析算法,运用Nataf变换处理分布式电源出力相关性,并基于半不变量法与Gram-Charlier级数展开求解概率潮流。在此基础上,从年综合费用和运行风险两方面构建有功-无功资源多目标协调规划模型,采用NSGA-II求取Pareto最优解集提供决策选择。算例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概率潮流解析算法的准确性,规划方案对比分析也表明了所提规划模型的有效性与合理性。(4)针对孤岛微电网群的实时调度问题,提出了分散协同调度框架。以多智能体一致性理论为核心思想,将孤岛微电网群的实时经济调度问题转化为调节成本一致性问题以实现分散协同功率分配。根据各调控单元的运行特性,提出了调度优先级微电网内部功率分配策略,进而构建了微电网调节成本函数。为合理配置孤岛微电网群调控资源,建立了与运行相耦合和的孤岛微电网群有功调控资源双层优化规划模型,并对各单元的调节成本进行精细化建模。将一致性算法嵌入多种群遗传算法求解双层优化模型。算例仿真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规划模型与调度策略的有效性与优越性。论文研究成果丰富了微电网的优化建模及求解的理论和方法,在微电网源网荷储协调运行与规划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论文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777077)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A030313304)的支持。
宗尧尧[8](2019)在《滁州地区电网新能源消纳能力评估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风电和光伏作为新能源的代表,装机容量和装机速度都快速增长。可再生能源的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等特点增大了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的难度。本地新能源装机容量与负荷不相匹配,本地消纳空间严重不足。因此开展地区电网新能源消纳能力评估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论文从滁州实际电网入手,围绕新能源本地消纳问题,首先分析了滁州电网区域电网及新能源现状、未来电网及电源规划,为新能源消纳能力评估准备了数据基础和特性基础。然后开展滁州电网新能源消纳理论值综合分析与评估工作,得到理论综合限值。最后从地区外送电力平衡约束和全省调峰平衡约束两个方面开展工作,评估新能源消纳能力。具体研究工作包括:(1)分析了滁州电网的6个区域电网及新能源现状、未来电网及电源规划。对滁州电网的风电场及光伏电站等新能源出力特性做了详细分析,确定新能源消纳的关键时段。与此同时对往年滁州电网的负荷特性详细分析,并以此为历史数据进行负荷预测,针对新能源消纳的关键时段给出负荷及电源系数的取值建议,为新能源消纳能力评估准备了数据基础和特性基础。(2)开展滁州电网新能源消纳理论值综合分析与评估工作。基于变电容量平衡的原则、调度下发的线路限额水平校验值,确定各地区各220kV变电站的上送断面最大可接纳新能源电力的理论值。综合各变电站的上送断面最大可接纳新能源能力和间隔资源最大可接纳新能源电力的理论值,确定各220kV变电站的最大接纳新能源的理论计算值。(3)开展考虑地区外送电力平衡约束的消纳能力分析与评估工作。考虑到地区500kV主变限额和220kV线路限额等因素对地区的实际可接纳新能源能力的影响,给出新能源消纳最严重方式下滁州电网实际可接纳新能源装机规模。(4)开展考虑全省调峰平衡的新能源消纳能力校验分析与评估工作。综合考虑负荷预测、规划装机和省内调峰平衡原则等因素,作出安徽电网调峰容量平衡表,分析滁州地区外送新能源能力和全省调峰能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计及全省调峰限制下的新能源消纳建议。
卢凯昕[9](2018)在《东莞电网安稳控制策略研究及实现》文中提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是国家和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力系统如果没有足够的抗干扰能力,则可能在发生事故后无法继续保持稳定运行,导致更大规模的停电事故。由于溪洛渡直流工程、500kV纵江站、东坡站、加林站等多个变电站的陆续投入,广东电网潮流特性和结构发生显着变化,广东电网原有的安稳系统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当前的电网安全需求。因此广东电网和作为广东电网重要部分的东莞电网需要配置新的安稳控制策略以适应新的电网运行方式。本文首先介绍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状况,然后介绍广东电网和东莞电网的现状。通过分析电网运行风险,并分析计算东莞电网的安全稳定性,研究出东莞电网对新安稳系统配置和新策略的需求。然后通过对东莞电网的运行方式和负荷数据进行研究,对电网故障进行计算分析,研究出新的安稳控制策略和安稳配置方案。最后具体介绍了东莞电网安稳装置的配置导则,和当前东莞电网根据本文拟定的安稳控制策略所建立的安全稳定控制系统。本文研究出的安稳控制策略和与之相配套的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已经在东莞电网投入使用。
李大虎,周悦,顾明,韩力多[10](2011)在《2011年迎峰度夏湖北电网调度运行分析》文中提出2011年迎峰度夏期间,湖北电网经历了三轮高温大负荷考验,首次面临电力、电量双重短缺的严峻形势。文中根据电网迎峰度夏期间调度控制掌握的实际情况,对运行中显现、反映出来的特点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二、湖北主网最大负荷时段有关断面潮流及电压情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主网最大负荷时段有关断面潮流及电压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概率生存时间的微网群孤网划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典型场景生成方法 |
1.2.2 配电网孤岛运行时长评估方法 |
1.2.3 配电网孤岛划分方法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考虑不确定性的配电网源-荷场景生成方法 |
2.1 引言 |
2.2 源-荷不确定性概述 |
2.2.1 风力发电的随机性 |
2.2.2 光伏发电的随机性 |
2.2.3 负荷的波动性 |
2.3 概率分布估计 |
2.3.1 核密度估计 |
2.3.2 最优带宽选择 |
2.4 源-荷场景生成方法 |
2.4.1 分层抽样 |
2.4.2 相关性变量处理 |
2.4.3 场景缩减 |
2.4.4 源-荷场景生成方法的求解流程 |
2.5 算例分析 |
2.5.1 参数设置 |
2.5.2 算例运行结果与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孤岛最大概率生存时间的评估方法 |
3.1 引言 |
3.2 孤岛系统元件模型及孤岛处理 |
3.2.1 孤岛系统元件模型 |
3.2.2 孤岛处理 |
3.3 孤岛最大概率生存时间的评估模型 |
3.3.1 目标函数 |
3.3.2 约束方程 |
3.4 孤岛最大概率生存时间的评估方法及求解流程 |
3.4.1 孤岛概率生存时间的概念 |
3.4.2 孤岛最大概率生存时间的选取法则 |
3.4.3 模型的优化算法及求解流程 |
3.5 算例分析 |
3.5.1 算例设置 |
3.5.2 考虑MT容量影响的算例分析 |
3.5.3 考虑储能影响的算例分析 |
3.5.4 考虑线路随机故障的算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考虑概率生存时间的微网群孤网划分方法 |
4.1 引言 |
4.2 考虑概率生存时间的微网群孤网划分优化模型 |
4.2.1 外层优化模型 |
4.2.2 内层优化模型 |
4.3 模型优化算法及求解流程 |
4.3.1 二进制粒子群算法(BPSO) |
4.3.2 基于BPSO的优化模型求解流程 |
4.4 算例分析 |
4.4.1 静态孤岛划分算例分析 |
4.4.2 动态多时段孤岛划分算例分析 |
4.4.3 线路多处故障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消纳能力约束的清洁能源接入电网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2章 汉中电网清洁能源发展现状 |
2.1 汉中概况及电网现状 |
2.1.1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2.1.2 电网现状 |
2.2 汉中清洁能源现状 |
2.2.1 清洁能源资源分布 |
2.2.2 清洁能源接入现状 |
2.2.3 清洁能源运行存在的问题 |
2.3 汉中未来电网及清洁能源发展规划 |
2.3.1 地区电网发展规划 |
2.3.2 清洁能源常规电源规划 |
2.3.3 研究期内汉中电网发展规划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平衡及消纳能力分析 |
3.1 清洁能源发电特性分析 |
3.1.1 陕西电网整体情况 |
3.1.2 汉中清洁能源电站发电特性 |
3.1.3 清洁能源发电特性 |
3.2 电力平衡分析 |
3.2.1 相关原则 |
3.2.2 电力盈亏分析 |
3.3 调峰空间及送出需求分析 |
3.3.1 相关原则 |
3.3.2 调峰空间分析 |
3.3.3 送出需求分析 |
3.3.4 网架适应能力 |
3.3.5 消纳能力结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清洁能源送出规划 |
4.1 汉中周边电网情况 |
4.2 清洁能源项目送出方案规划 |
4.2.1 相关原则 |
4.2.2 送出方案规划 |
4.3 送出方案校核 |
4.4 结论及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清洁能源接入管理优化 |
5.1 建立与政府沟通机制 |
5.1.1 建立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制度 |
5.1.2 确立沟通主要形式 |
5.1.3 明确沟通主要内容 |
5.2 优化汉中公司清洁能源接入流程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建立清洁能源接入电网管理体系 |
6.1 统筹安排清洁能源消纳工作 |
6.1.1 统一思想,明确工作目标 |
6.1.2 完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 |
6.2 建立汉中公司清洁能源研究机制 |
6.2.1 明晰清洁能源消纳运行机理 |
6.2.2 形成清洁能源滚动研究机制 |
6.2.3 提出清洁能源消纳分析思路及结论 |
6.3 建立与政府沟通机制 |
6.4 优化汉中公司清洁能源接入流程 |
6.5 提升清洁能源消纳能力工作的辅助机制 |
6.5.1 开展两级闭环考核机制 |
6.5.2 开展清洁能源消纳相关培训 |
6.5.3 成立清洁能源消纳青年攻坚小组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基于源—网—荷—储的主动配电系统优化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优化运行研究 |
1.2.2 主动配电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ADS组成单元的研究与建模 |
2.1 引言 |
2.2 分布式发电 |
2.2.1 风力发电数学模型 |
2.2.2 光伏发电数学模型 |
2.2.3 微型燃气轮机数学模型 |
2.2.4 储能装置数学模型 |
2.3 需求侧资源 |
2.3.1 需求侧响应简介 |
2.3.2 电价型DR |
2.3.3 激励性DR |
2.4 DR的不确定性分析 |
2.5 交直流配电系统支路潮流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DS优化调度模型 |
3.1 引言 |
3.2 基于场景的随机优化理论 |
3.3 多场景生成方法 |
3.3.1 场景离散化描述 |
3.3.2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多场景生成 |
3.3.3 基于FCM的场景削减方法 |
3.3.4 改进的FCM场景削减方法 |
3.3.5 调度场景组合 |
3.4 主动配电系统多时间尺度协调调度策略 |
3.4.1 ADS可调度资源分析 |
3.4.2 多时间尺度调度策略 |
3.5 多时间尺度调度模型 |
3.5.1 日内优化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型求解方法 |
4.1 引言 |
4.2 PSO算法 |
4.3 多目标PSO算法 |
4.3.1 多目标优化问题 |
4.3.2 改进的MOPSO算法 |
4.4 模型算法求解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算例分析 |
5.1 引言 |
5.2 算例描述 |
5.3 结果分析 |
5.3.1 日前调度分析 |
5.3.2 日内调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榆林地区新能源消纳与电网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网规划建模分析研究现状 |
1.2.2 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的电网规划研究现状 |
1.2.3 电网优化模型的求解算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榆林地区新能源和电网现状 |
2.1 榆林地区新能源资源情况 |
2.1.1 风能资源 |
2.1.2 太阳能资源 |
2.2 新能源运行情况 |
2.2.1 地区已并网新能源运行情况 |
2.2.2 新能源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2.3 新能源发展形势及需求 |
2.3 榆林地区电网基本情况 |
2.3.1 电网规模 |
2.3.2 供电区划分 |
2.4 本章小结 |
3 榆林地区电网新能源接纳能力分析 |
3.1 负荷分析 |
3.1.1 历史负荷分析 |
3.1.2 电力负荷预测 |
3.1.3 负荷特点 |
3.2 电源情况 |
3.2.1 常规电源建设 |
3.2.2 新能源发展规划 |
3.3 电力平衡分析 |
3.4 调峰空间及送出需求分析 |
3.4.1 调峰空间分析 |
3.4.2 送出需求分析 |
3.5 新能源消纳能力分析 |
3.5.1 郝家供电区消纳分析 |
3.5.2 龙泉供电区消纳分析 |
3.5.3 绥德供电区消纳分析 |
3.5.4 消纳能力结论 |
3.6 本章小结 |
4 新能源并网安全性分析 |
4.1 周边电网情况 |
4.2 新能源接入系统方案拟定 |
4.3 安全性分析 |
4.3.1 潮流分析 |
4.3.2 短路电流计算及热稳定校验 |
4.3.3 暂态稳定计算 |
4.3.4 无功补偿 |
4.3.5 适应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新能源接入的电网规划方法和方案 |
5.1 引言 |
5.2 新能源接入的电网网架优化模型 |
5.2.1 目标函数 |
5.2.2 约束条件 |
5.3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模型求解 |
5.3.1 遗传算法原理 |
5.3.2 遗传算法的改进 |
5.3.3 算法的具体实现步骤 |
5.4 算例分析 |
5.4.1 算例数据 |
5.4.2 仿真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清洁能源展示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
2.1 MVC与相关框架 |
2.1.1 MVC设计模式 |
2.1.2 Struts2 框架概述 |
2.1.3 Spring框架概述 |
2.1.4 Hibernate框架概述 |
2.2 MyBatis技术 |
2.3 基于SSH的分层体系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和实现环境 |
3.1 需求分析 |
3.1.1 业务需求 |
3.1.2 功能需求 |
3.2 系统实现环境 |
3.3 系统功能 |
3.4 系统用例分析 |
3.5 区域断面分析 |
3.6 风电消纳算法分析 |
3.6.1 风电日负荷特性 |
3.6.2 风电等效容量系数 |
3.6.3 电网平均调峰裕度 |
3.6.4 电网风电消纳能力计算 |
3.7 典型系统风电消纳能力计算 |
3.7.1 计算条件 |
3.7.2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 |
4.1 设计原则 |
4.2 功能模块设计 |
4.2.1 基础资料分析模块 |
4.2.2 运行信息模块 |
4.2.3 新能源理论发电能力模块 |
4.2.4 消纳分析模块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概念设计 |
4.3.2 数据库逻辑设计 |
4.4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清洁能源展示系统实现 |
5.1 系统管理模块 |
5.2 基础资料分析模块 |
5.3 运行信息模块 |
5.4 新能源理论发电能力模块 |
5.5 消纳分析模块 |
5.6 场站拓扑结构消纳算法分析 |
5.6.1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场站拓扑结构分析 |
5.6.2 实验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考虑风机低穿特性下送端常规机组最小开机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电压稳定与最小开机研究现状 |
1.2.1 电压稳定性研究 |
1.2.2 最小开机方式研究 |
1.3 西北电网装机和负荷规模情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双馈风机低压穿越特性分析 |
2.1 双馈风机工作原理 |
2.2 双馈风机数学模型 |
2.3 低压穿越标准 |
2.4 含多风电机组系统的LVRT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受区域内断面潮流制约的常规机组最小开机方式研究 |
3.1 陕西电网最小开机方式研究 |
3.1.1 陕西中东部及东南部电网最小开机方式 |
3.1.2 陕西中西部及西南部电网最小开机方式 |
3.1.3 关中北部电网最小开机方式 |
3.1.4 陕北电网最小开机方式 |
3.1.5 本节小结 |
3.2 甘肃电网最小开机方式研究 |
3.2.1 中部电网最小开机方式 |
3.2.2 南部电网最小开机方式 |
3.2.3 东部电网最小开机方式 |
3.2.4 河西电网最小开机方式 |
3.2.5 本节小结 |
3.3 青海电网最小开机方式研究 |
3.3.1 宁郭北部电网、西宁电网最小开机方式 |
3.3.2 海西、宁月电网最小开机方式 |
3.3.3 本节小结 |
3.4 宁夏电网最小开机方式研究 |
3.4.1 沙湖-贺兰山电网最小开机方式 |
3.4.2 中卫电网最小开机方式 |
3.4.3 银川东电网最小开机方式 |
3.4.4 本节小结 |
3.5 新疆电网最小开机方式研究 |
3.5.1 新疆北部电网最小开机方式 |
3.5.2 新疆南部电网最小开机方式 |
3.5.3 本节小结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电压工况下常规机组最小开机方式研究 |
4.1 受端电网电压稳定性分析 |
4.2 受端电网电压稳定指标体系研究 |
4.3 低电压工况下送端常规机组最小开机方式研究 |
4.3.1 陕西电网 |
4.3.2 青海电网 |
4.3.3 甘肃电网 |
4.3.4 宁夏电网 |
4.3.5 新疆电网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7)不确定环境下多形态微电网运行决策与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多形态微电网的架构与能量管理特性 |
1.2.1 并网型微电网 |
1.2.2 孤岛微电网 |
1.2.3 微电网群系统 |
1.3 不确定环境下微电网优化运行与规划研究进展 |
1.3.1 不确定性的来源 |
1.3.2 不确定性的分析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
1.3.3 微电网的优化运行研究进展 |
1.3.4 微电网的规划技术研究进展 |
1.3.5 研究进展小结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基于扩展QV节点概率潮流的并网型微电网安全评估 |
2.1 QV节点潮流模型 |
2.1.1 QV节点的提出与应用 |
2.1.2 含QV节点的潮流计算 |
2.2 基于半不变量法的含QV节点概率潮流计算 |
2.2.1 RES出力以及负荷的概率建模 |
2.2.2 RES空间相关性的处理 |
2.2.3 半不变量法 |
2.2.4 整体流程 |
2.3 并网型MG安全运行评估指标 |
2.4 算例分析 |
2.4.1 算法性能对比验证 |
2.4.2 评估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计及备用风险决策的孤岛微电网优化日前计划 |
3.1 IMG源-荷-储协同备用体系 |
3.2 计及条件风险价值的备用决策 |
3.3 考虑源荷相关性的随机场景生成 |
3.4 IMG功率-备用联合优化日前计划 |
3.4.1 目标函数 |
3.4.2 约束条件 |
3.4.3 求解算法 |
3.5 算例分析 |
3.5.1 算例参数 |
3.5.2 计及相关性的LHS的验证 |
3.5.3 计及CVaR的运行结果对比分析 |
3.5.4 源荷储协同备用方案对比分析 |
3.5.5 源荷预测误差相关性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分析 |
3.5.6 不同RES渗透率对比分析 |
3.5.7 SOC初值影响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对等控制孤岛微电网概率潮流的有功-无功资源多目标协调规划 |
4.1 对等控制IMG的 PLF模型与算法 |
4.1.1 对等控制IMG潮流模型 |
4.1.2 基于半不变量法的对等控制IMG的 PLF |
4.2 对等控制IMG有功-无功资源多目标机会约束规划模型 |
4.2.1 目标函数 |
4.2.2 约束条件 |
4.2.3 模型求解 |
4.3 算例分析 |
4.3.1 对等控制IMG的 PLF解析算法验证 |
4.3.2 有功-无功资源多目标优化规划模型及规划方案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散协同调度框架下孤岛微电网群有功调控资源优化规划与运行 |
5.1 基于一致性算法的IMMG分散协同功率分配框架 |
5.1.1 传统集中式功率分配框架 |
5.1.2 分散协同功率分配框架 |
5.1.3 基于调度优先级的MG功率分配策略 |
5.2 IMMG的 DAPR规划建模 |
5.2.1 双层优化模型的提出 |
5.2.2 DAPR规划建模—上层优化 |
5.3 调节成本和运行成本建模—下层优化 |
5.3.1 ES调节成本 |
5.3.2 MT的调节成本和强迫成本 |
5.3.3 IL和RES的调节成本 |
5.3.4 MG的调节成本函数 |
5.3.5 IMMG实时功率分配建模 |
5.3.6 IMMG运行成本 |
5.4 分散协同功率分配框架下双层优化模型求解算法 |
5.4.1 基于一致性算法的功率分配计算 |
5.4.2 多种群遗传算法 |
5.4.3 算法流程架构 |
5.5 算例分析 |
5.5.1 规划方案分析 |
5.5.2 运行结果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本文主要结论 |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A.1 RES出力和负荷的概率建模 |
A.2 第四章对等控制IMG潮流模型附录 |
附录B |
B.1 IEEE33节点测试系统参数 |
B.2 第三章算例参数 |
B.3 第四章算例参数 |
B.4 第五章算例参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滁州地区电网新能源消纳能力评估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新能源消纳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新能源消纳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滁州电网现状、规划及特性 |
2.1 滁州分区电网及电源现状 |
2.2 滁州分区电网规划 |
2.3 滁州分区电源规划 |
2.4 滁州电网新能源出力特性分析 |
2.4.1 风电场出力特性分析 |
2.4.2 光伏电站出力特性分析 |
2.5 滁州电网负荷特性分析及预测 |
2.5.1 年、月、日负荷特性分析 |
2.5.2 负荷预测 |
2.6 春秋季负荷及电源系数取值分析 |
2.7 滁州电网与新能源就地消纳的矛盾点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滁州电网新能源消纳理论值综合分析与评估 |
3.1 分布式电源接入功率计算模型 |
3.2 基于220KV电网的滁州市区最大接纳能力理论值分析 |
3.3 考虑电网间隔资源约束的滁州市区最大接纳能力理论值分析 |
3.4 滁州市区接纳能力的综合推荐值 |
3.5 滁州电网各分区接纳能力汇总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地区外送电力平衡约束的消纳能力分析与评估 |
4.1 电力平衡 |
4.2 影响地区接纳能力的关键因素分析 |
4.3 滁州地区可接纳新能源能力校验 |
4.3.1 2018年滁州电网可接纳能力校验 |
4.3.2 2019年滁州电网可接纳能力校验 |
4.3.3 2020年滁州电网可接纳能力校验 |
4.4 考虑新建电厂对滁州地区可接纳新能源能力校验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考虑全省调峰平衡的新能源消纳能力校验分析与评估 |
5.1 调峰容量平衡 |
5.1.1 调峰平衡原则 |
5.1.2 调峰平衡结果 |
5.2 调峰容量平衡结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东莞电网安稳控制策略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东莞电网安全稳定性分析 |
2.1 电网的结构现状 |
2.1.1 广东电网结构变化情况 |
2.1.2 东莞电网结构变化情况 |
2.2 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配置情况 |
2.2.1 广东电网的安稳系统配置 |
2.2.2 东莞电网的安稳系统配置 |
2.3 电网运行风险 |
2.4 电网安全稳定分析 |
2.4.1 概述 |
2.4.2 500千伏电网情况 |
2.4.3 220千伏线路情况 |
2.4.4 220千伏变电站情况 |
2.5 东莞电网安稳系统配置和策略更新的需求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东莞电网的安全稳定策略研究 |
3.1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 |
3.2 相关重要元件定义 |
3.3 计算条件和控制原则 |
3.3.1 主要计算内容 |
3.3.2 负荷水平及开机方式 |
3.3.3 潮流正方向定义 |
3.3.4 稳定判据和控制原则 |
3.4 故障分析计算与稳定控制策略研究 |
3.4.1 计算概述 |
3.4.2 500kV穗水N-2故障 |
3.4.3 500kV水增N-2故障 |
3.4.4 500kV水莞N-2故障 |
3.4.5 500kV莞城站主变N- |
3.4.6 水乡控制子站稳控装置控制策略 |
3.4.7 莞城控制子站稳控装置控制策略 |
3.4.8 其他控制策略 |
3.4.9 主变下送过载联切负荷动作逻辑 |
3.4.10 500kV线路过载联切负荷动作逻辑 |
3.4.11 可切负荷量收集与分配原则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东莞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实现 |
4.1 东莞电网安稳装置配置导则 |
4.1.1 安全稳定控制标准 |
4.1.2 第二道防线功能配置原则 |
4.1.3 第三道防线功能配置原则 |
4.2 更新后的东莞电网安稳系统配置方案 |
4.2.1 系统配置和策略的更新 |
4.2.2 更新后的第二道防线组成 |
4.2.3 更新后的第三道防线组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2011年迎峰度夏湖北电网调度运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迎峰度夏期间电网运行主要特点 |
1.1 电网结构、二次系统的完善提升供电能力 |
1.2 电力资源供应紧张致电力电量出现短缺 |
1.3 自然灾害频发, 电网运行安全面临极大风险 |
1.4 多次反向调节影响电网平衡能力和经济调度 |
2 天气情况分析 |
3 用电负荷及主网电力电量供需平衡 |
3.1 高温时段湖北主网用电负荷及电力电量供需 |
3.1.1 湖北主网负荷情况 |
3.1.2 主网电力电量供需平衡情况 |
3.2 全省各地市用电负荷情况 |
3.3 湖北电网用电特性分析 |
4 电网运行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负荷增长与供电裕度偏低的影响 |
4.2 分区运行后局部电网供电和事故应急能力 |
4.3 老旧机组逐步关停的影响 |
4.4 需要提前关注的问题 |
4.5 500 kV层面电网运行控制 |
5 无功电压情况分析 |
5.1 主网电压情况 |
5.2 无功运行情况 |
5.2.1 电源侧 |
5.2.2 500 kV/220 kV侧 |
5.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6 相关建议 |
四、湖北主网最大负荷时段有关断面潮流及电压情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概率生存时间的微网群孤网划分研究[D]. 孙春雪.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基于消纳能力约束的清洁能源接入电网管理体系研究[D]. 罗芳. 南昌大学, 2020(02)
- [3]基于源—网—荷—储的主动配电系统优化运行研究[D]. 李枫. 扬州大学, 2020(04)
- [4]榆林地区新能源消纳与电网规划研究[D]. 田宝龙.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清洁能源展示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杨跃.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6]考虑风机低穿特性下送端常规机组最小开机方式研究[D]. 李姝彤.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7]不确定环境下多形态微电网运行决策与规划方法研究[D]. 刘泽槐.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8]滁州地区电网新能源消纳能力评估研究与应用[D]. 宗尧尧. 东南大学, 2019(01)
- [9]东莞电网安稳控制策略研究及实现[D]. 卢凯昕.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10]2011年迎峰度夏湖北电网调度运行分析[J]. 李大虎,周悦,顾明,韩力多. 湖北电力, 201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