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四代二化螟的防治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石绪根,孙明珠,况虹敏,汤丽梅,李保同[1](2021)在《江西省双季稻病虫草害精准防控技术规程》文中研究表明根据江西省双季稻田病虫草害发生为害的特点,自2017年以来,通过室内科学研究和田间试验示范,集成了农业技术、生物技术、物理技术及化学技术等为一体的双季稻田有害生物精准防控技术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参阅有关技术文献,形成了一套适宜在江西省双季稻病虫草害防控上推广应用的精准防控技术。
蔡庆尧,张维尧[2](2021)在《性诱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研究》文中提出为探明性诱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开展了性诱处理、性诱+药剂处理、不施药对照等不同处理对早稻田和连作晚稻田二化螟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在一代二化螟稳定期调查,与不施药对照区相比,使用性诱剂群集诱杀且不用化学农药防治区平均每丛枯心数减少46.3%。从田间调查数据来看,使用性诱剂群集诱杀且不用化学农药防治区的每丛枯心数高于性诱剂群集诱杀+常规药剂防治区,但差异不大。使用二化螟性诱群集诱杀技术对二化螟有一定的防控效果,可以减少药剂防治1~2次,分蘖期防效在50%左右。性诱群集诱杀二化螟技术可以作为二化螟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大力推广。
张永晓,易镇邪,王桐英,曾明会[3](2021)在《2020年邵东市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原因及防治建议》文中认为介绍了2020年邵东市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并进行原因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上年田间病虫越冬基数较大以及稻田耕作制度变更为病虫害发生和危害提供了环境,再加上季节性降水等气象因素为病虫害发生和流行提供了便利,导致了2020年邵东市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等水稻虫害大发生,纹枯病中等偏重发生,稻瘟病中等发生,且发生程度均重于2019年。尽管病虫害危害形势严峻,但通过及时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采用"释放生物天敌+化学药剂"综合防控策略进行统防统治,2020年邵东市水稻病虫害防治取得了良好效果,挽回稻谷损失154 160 t,占水稻总产(383 754 t)的40.17%,实际损失稻谷3 713 t,实际损失率为0.97%,低于5%的经济允许水平。
雷云飞[4](2021)在《江津区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试验示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杜润帮[5](2021)在《水稻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研究 ——以川渝稻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川渝地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方式为单季中稻。除成都平原外,均以山地稻田为主,其地形、气候极为复杂,水稻病虫害发生危害较重,稻田肥料流失较为普遍。旱育(秧)、直播、免耕、机栽秧等省工省力、节本增效的轻型栽培技术在川渝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发生较大变化。部分病虫有加重发生的趋势。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水稻纹枯病Thanatcphorus cucumcris(Frank)Donk、稻瘟病pyricutaria oryzae Cav等发生面积扩大、爆发频度较高。由于农药化肥施用不合理,甚至滥用导致水稻病虫草害抗药性增强、稻田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安全。本研究基于昆虫种群生态学原理与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调查了水稻栽培方式的改变对应的水稻害虫种群数量变化,采用灯光诱捕、田间调查、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大田试验示范等方法,以探索水稻农药化肥减量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优化水稻病虫草害农药化肥减量综合治理和在川渝稻区全面推广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明确了川渝稻区种植方式改变对越冬代螟虫发生数量的影响分析了四川省5个重点测报区县2010-2019年间插秧方式的改变、稻田种养方式的变化以及历年二化螟越冬及冬后一代、二代发生数量。在此基础上结合2019年川渝稻区15个区县不同免耕类型田二化螟发生情况及螟虫种群组成,分析水稻不同栽培模式对川渝稻区螟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稻区各区县传统手工插秧面积逐年减少,机插秧逐年上升,稻渔、稻鸭立体种养稻田逐年增加。二化螟越冬虫量及一代、二代二化螟虫量与插秧方式及稻田种养(鸭、渔)面积逐年增加有关。以传统手工插秧且常年面积不变,则二化螟冬前、冬后、一代、二代虫量逐年上升,以机插秧及稻田种养(鸭、渔)面积逐年增加的稻区,冬前、冬后、一代、二代二化螟虫量呈平稳或下降趋势,虫量逐年减少。四川稻区整体比重庆稻区二化螟越冬数量多,水稻螟虫越冬以二化螟为主,占比88.36%,大螟占比10.14%,三化螟占比1.40%;几种免耕+稻草还田类型田二化螟越冬数量分别为直播田>传统种收>冬闲田>机械种收>稻渔共育>稻鸭共育,特色类型田“再生稻>冬种榨菜”。插秧方式的变化及稻田种养面积的增加对二化螟越冬数量减少具有协同效用,对大螟数量上升有正反馈作用,不同免耕类型田二化螟越冬数量不同,水稻机械种收及稻渔(鸭)共育的免耕类型田二化螟越冬数量量相对较少。2.明确了重庆稻区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生物学习性2018-2019年灯下诱虫情况和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重庆稻区主要虫害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2018-2019年秀山县灯下始见期均为4月中下旬,年均迁入峰次为2-3次。白背飞虱和褐飞虱4月下旬灯下有零散虫源逐步迁入,5月下旬-7月下旬持续迁入重庆稻区。稻纵卷叶螟6月下旬-8月上旬持续迁入,但2019年较2018迁入高峰早7-10d;白背飞虱虫量爆发期分别在6月上旬、下旬,7月上旬和下旬。2108年较2019年灯下高峰期白背飞虱推迟20d,褐飞虱推迟13d,田间系统调查白背飞虱持续峰期缩短20d,褐飞虱持续峰期基本一致,但2018年褐飞虱整体呈高爆发趋势。稻纵卷叶螟灯下诱捕与大田赶蛾时间基本一致,2018年较2019年灯下始见期晚22d,灯下诱捕持续时间缩短15d。二化螟灯下诱捕时间两年基本相同,但2019年仍偏早。爆发虫量与迁入、繁殖和气候因素有关;重庆4-7月积雨是导致7月下旬虫量爆发的关键因素。4-7月累计雨期、雨量是导致2019年整体较2018年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早、且虫源多的主要原因。2018年4-7月下雨天数较2019年少9天。3.提出以重庆稻区“两迁害虫”通道为界限的水稻病虫轻发生区和重发生区重庆地区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导致病虫害发生程度差异较大。渝东南、渝南稻区的秀山、涪陵、南川等区5县分别处于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等“两迁害虫”迁入重庆稻区的“武陵山通道”和“大娄山通道”,水稻病虫害常年发生程度和危害较重。重庆稻区其他区县水稻病虫害常年发生程度和为害较轻。根据田间发生情况,提出以秀山、南川、涪陵等渝南、渝东南为病虫害重发生区,江津、万州、开州等渝西、渝东北为病虫害轻发生区。4.形成了重庆稻区农药化肥减量综合防治技术方案通过两年的稻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方案,明确重庆水稻病虫重发生区“稻鸭(生物农药)除草+秧苗施药+生物农药+助剂激健+高效低毒低残留复配农药+4次统防统治”的防控方案;重庆水稻病虫轻发生区以二化螟性诱剂+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1-2次统防统治+生物化学农药复配的防治方案。综合形成技物结合的“种、肥、药、机、技”一体化药肥双减增效的综合技术模式。5.化肥、农药减量综合试验对水稻病虫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核心实验区结果表明:2019年秀山、涪陵、南川、江津、万州、开州6个病虫害防治区县农药减量为8%-53.08%;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效果90%以上,亩产增收5.78-158.18元。2020年秀山县、南川区、綦江区、江津区、万州区、合川区、垫江县、涪陵区8个农药化肥核心示范区县,农药减量31.99%-80.37%,肥料减量14.29%-52.39%情况下,水稻增产7.37%-19.39%。肥药减量从一定程度上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施药方式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优于施肥方式,减量施肥施药对病虫害控制在重发生区明显,轻发生区不明显。肥料核心实验区以增产不增肥、减肥不减产,水稻病虫绿色防控降低农药用量获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黄曙光[6](2021)在《水稻“两迁”害虫发生动态及三种绿色防控技术的作用 ——以江苏阜宁稻区为例》文中认为阜宁县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中西部,其水稻种植面积常年在5.6万hm2左右。水稻害虫每年对阜宁县水稻生产的产量和品质造成明显的威胁,这其中尤其如“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因其具有迁飞性、暴发性等特点,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为有效防控“两迁”害虫,本文以阜宁稻区为对象,系统调查和比较了 2017-2020年“两迁”害虫的发生动态,并以历年重发生年份数据为对照,分析了这四年种群发生的生物生态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评价了三种绿色防控技术对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数量的防效,并依次提出阜宁水稻“两迁”害虫绿色防控综合建议,以期为同类稻区“两迁”害虫更加科学地综合治理技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灯诱监测、大田赶蛾和田间虫卵调查相互结合的方法,以阜宁新沟镇、东沟镇、硕集镇、板湖镇4个镇和植保站系统田为试验点,系统调查了 2017-2020年稻纵卷叶螟灯下蛾量、田间蛾量、田间卵量以及稻飞虱的田间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①稻纵卷叶螟6月20日至9月20日,对阜宁水稻造成危害的主要有3个世代,即四(2)代、五(3)代、六(4)代。常年四(2)代成虫的迁入量较少,一般发生程度为轻发生;五(3)代前期成虫迁入量比较少,后期迁入量增多;六(4)代存在外来虫源迁入和本地虫源叠加效应,发生量较大,一般是中等以上发生。如2017年、2018年、2020年六(4)代发生盛期亩蛾量都在300头以上,历史重发生年份2005年,平均亩蛾量在400.0~600.0头,比较可见,这3年六(4)代都发生较重,究其原因受迁入数量、气候因素、种植品种、栽培方式等因素影响。②稻飞虱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7月下旬~9月中旬主要以白背飞虱发生为主,8月下旬~10月上中旬主要以褐飞虱发生为主,受两虫量叠加影响,最高峰的虫量发生期多集中于8月下旬~9月中旬,特别是褐飞虱占的比例越高对水稻危害越大,如2020年9月28日调查,褐飞虱平均百穴虫量236.2头,少数防治不力田块百穴虫量高达3500头左右,历史重发生年份,2006年同期,褐飞虱平均百穴虫量150.0~300.0头,比较可见,2020年水稻后期褐飞虱发生较重,究其原因受迁入量大小、气象条件、防治水平、种植品种等因素影响。2)采用释放赤眼蜂、稻鸭共作、生物农药三种绿色防控技术,以阜宁稻区郭墅兴庄稻麦基地、吴滩街道立新村、阜城街道城南村为试验点,同时以农户常规自防田为对照,评价了它们对“两迁”害虫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①人工释放赤眼蜂每667m2每次放10000头,在蛾盛期前后,隔5天放1次,连续放蜂3次,对防治稻纵卷叶螟具有一定效果,可将稻纵卷叶螟控制危害控制在合理的经济阈值。②通过2019-2020两年稻鸭共作,研究表明,稻鸭共作对稻飞虱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基本与常规用药效果接近;对稻纵卷叶螟在水稻生长前期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与常规用药比仍有差距,在水稻生产后期效果下降,需结合药剂防治。③80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悬浮剂对水稻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和保叶效果,与常规化学药剂效果相当。
汪化平[7](2020)在《无为市3种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策略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作物病虫害是制约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农作物的种植效益与病虫害发生程度有着极大的关系。由于气候环境的恶化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变化,给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带来更为复杂的影响,严重威胁到地方农业的优质高效发展。本文以2016-2019年无为市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和棉花)的病虫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无为市3种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提出了综合防控策略,对保障无为市粮食安全以及农业绿色优质高效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无为市的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和棉花。其中,水稻的种植面积最大。2016年至2019年,无为市水稻年均种植面积约为5.53万hm2,病虫害防治面积约32.20万hm2;小麦的种植面积约为1.00万hm2,防治面积为3.47万hm2;棉花的种植面积约为0.20万hm2,防治面积2.47万hm2。2.调查期间,水稻发生病害主要为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虫害主要有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二化螟。其中,水稻病害的年均发生面积为7.42万hm2;虫害年均发生面积为11.01万hm2。无为市主要采用轮作倒茬等防控措施开展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每年挽回水稻损失约为32312.92 t。3.小麦病害主要为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虫害主要为小麦蚜虫。小麦病害年均发生面积约为1.37万hm2;虫害约为0.32万hm2。高感病品种的种植、外来侵染菌源充足、阴雨天气多,均会导致小麦病虫害的为害加重。对于小麦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以轮作倒茬和药剂防治为主,挽回小麦损失年均约为 2270.75 t。4.棉花病虫害主要包括苗期病害、棉枯萎病、棉铃虫、棉红蜘蛛、棉蚜及棉盲蝽。棉花病害的年发生面积约为0.27万hm2;虫害约为1.95万hm2。通过选种抗病虫棉花品种以及化学防治,每年挽回的损失约为90.89t。
徐旱增[8](2020)在《婺城区早稻二化螟的发生及防治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水稻二化螟是早稻生产的主要虫害之一,危害较大。为金华市早稻二化螟的防治提供参考,介绍了婺城区近年来早稻二化螟危害特点、原因、症状,提出了加强监测预警、农田管理、科学用药等防治对策。
党聪[9](2020)在《Bt水稻对天敌的长期生态效应及基于RNAi转基因水稻安全性的评价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转基因作物开始商业化种植之前,严格的环境安全性和食用安全性评价十分必要。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评价是其环境安全性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论文围绕不同类型的转基因水稻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安全性评价开展研究。选取Bt(Bacillus thuringiensis)水稻和基于RNA干扰的转miRNA或ds RNA水稻为对象,结合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手段综合评价其对非靶标生物(尤其是天敌)的安全性,一方面为推动Bt水稻产业化进程提供安全性数据支撑,另一方面也为基于RNAi的新型转基因水稻安全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储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ry1Ab水稻对稻田天敌群落的长期生态效应的评价通过分析转cry1Ab基因抗虫水稻(Cry1Ab水稻)持续十年的稻田节肢动物群落调查数据,发现Cry1Ab水稻田中天敌群落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没有显着差异。进一步对稻田重要捕食性天敌蜘蛛亚群落进行分析,证实Cry1Ab水稻对该亚群落没有显着影响,而化学农药处理则对其有显着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发现稻田蜘蛛对稻飞虱的自然控制能力并未受到Cry1Ab水稻的影响。综合评价认为,Cry1Ab水稻对稻田天敌群落无显着影响,可作为稻田害虫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2.转二化螟miR-14水稻对其非靶标天敌二化螟盘绒茧蜂影响的评价借鉴Bt作物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性评价中第一层级(Tier-1)的方法,评价了高浓度二化螟miRNA直接暴露对其非靶标天敌二化螟盘绒茧蜂的影响。结果表明二化螟盘绒茧蜂可以通过直接取食和二化螟血淋巴获取外源miRNA;二化螟miR-14注射被寄生的二化螟幼虫后可能会影响二化螟盘绒茧蜂的发育历期,但高浓度的二化螟miR-14直接饲喂并未对二化螟盘绒茧蜂的生物学参数产生显着影响。结合田间实际情况,综合推断认为转二化螟miR-14水稻对其重要非靶标寄生蜂天敌二化螟盘绒茧蜂不会有明显的负面影响。3.褐飞虱靶标ds RNA对三种非靶标生物影响的评价首先构建褐飞虱人工饲料喂食ds RNA的方法,对体外转录合成的36条不同褐飞虱ds RNA片段进行饲喂试验,共有25个ds RNA片段对褐飞虱存活率有显着影响。选取具有较高致死效率的ds Nl Na、ds Nlsft、ds Nlvatp和ds Nlaup四个ds RNA片段评价其对三种非靶标生物(赤拟谷盗、黑肩绿盲蝽和麦蛾柔茧蜂)的影响。结合序列相似性、生物学参数、基因转录水平等结果,ds Nl Na与三种非靶标生物的同源基因序列的相似性相对较低,然而其对赤拟谷盗和麦蛾柔茧蜂均可能产生非靶标效应。ds Nlvatp与三种非靶标生物均存在连续19-23nt的完全匹配情况,但是其只有在高浓度饲喂时会对赤拟谷盗可能存在非靶标效应。此外,ds Nlaup连续饲喂赤拟谷盗显着影响其存活率;而ds Nlsft无论是高浓度饲喂还是以LC50的浓度连续饲喂,对三种非靶标生物的生物学参数及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均没有显着影响。总的来说,褐飞虱靶标ds RNA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并不完全取决于ds RNA的连续21nt序列与非靶标生物同源基因的匹配情况,与非靶标生物的分类地位及ds RNA的基因类别也有关系,因此在开展ds RNA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评价时需要结合具体基因及非靶标生物进行具体评价。综合上述结果,ds Nlsft对褐飞虱具有相对较好的防控效果,且对已评价的三种非靶标生物相对安全,其可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李卫[10](2020)在《四唑虫酰胺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及其环境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唑虫酰胺(tetraniliprole,BCS-CL73507)是拜耳公司开发的新型双酰胺类杀虫剂,在低剂量下对鳞翅目、鞘翅目及双翅目害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本论文在大田试验了18%四唑虫酰胺悬浮剂对水稻二化螟防效的基础上,建立了四唑虫酰胺的常量及残留分析方法,并研究了四唑虫酰胺在水稻田生态系统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以及在三种典型土壤中的吸附、解吸与淋溶迁移特性。结果如下:采用叶面喷雾、定期调查的方法试验不同使用剂量四唑虫酰胺对二化螟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18%四唑虫酰胺SC 30、40 g a.i./hm2处理的保苗效果为85.98%~92.78%,杀虫效果为88.67%~93.74%,优于对照药剂35%氯虫苯甲酰胺WDG 30 g a.i./hm2处理;25 g a.i./hm2处理的保苗效果为80.56%~84.68%,杀虫效果为86.15%~87.72%,与对照药剂无显着差异。得出结论,18%四唑虫酰胺悬浮剂能够有效防治水稻二化螟,对水稻生长安全。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建立了四唑虫酰胺的常量与残留分析方法。在常量分析方法中,以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18为色谱柱,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在流速1 m L/min条件下,用HPLC-MS通过ESI离子源负离子模式,SIM质荷比设定为543.3(m/z),碰撞诱导解离电压为122 V,在0.005~1 mg/L范围内,四唑虫酰胺浓度-丰度线性关系良好(R2=0.9991),回收率为98.36%~101.45%,平均回收率为99.82%,相对标准偏差为1.16%。在残留分析检测中,采用优化后的Qu ECh ERS(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 and Safe)方法与液质联用技术,建立了四唑虫酰胺在稻田水、土、植株、稻壳与稻米的残留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各基质中四唑虫酰胺在0.005~1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且均呈基质减弱效应,四唑虫酰胺在各基质样品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3.97%-112.1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58%-15.92%,检出限(LOD)为1.55-3.09μg/kg,检出浓度(LOQ)为5.16-10.29μg/kg。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靠,是检测四唑虫酰胺在水稻及其环境中残留量的理想分析方法。四唑虫酰胺在稻田水、土、植株中的消解动态如下:不同基质中的四唑虫酰胺初始残留量依次为植株>稻田土>稻田水;两季实验表明,稻田水中四唑虫酰胺的消解半衰期大于稻田土与植株中四唑虫酰胺的消解半衰期;四唑虫酰胺在稻田土与植株中的消解速率相近,两者都大于其在稻田水中的消解速率。四唑虫酰胺最终残留试验表明: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分别施药2次,收获期取样检测在稻米与稻壳中未检出残留。在稻田土中,第二次施药后28d后残留量为0.0099~0.0157 mg/kg之间;在植株中,第二次施药后28d后残留量为0.0128~0.0396 mg/kg之间。四唑虫酰胺(TTP)是一种新型的双酰胺类杀虫剂。在中国农田中收集了三种典型的表层土壤样品,包括江西红壤(RS),山东黄棕壤(YBS)和黑龙江黑土(BS)。采用平衡振荡和土柱浸提法在25℃±1℃下进行吸附,解吸和浸出实验。TTP在上述三种土壤中的等温吸附和解吸曲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解吸常数(Kads-f/Kdes-f)分别为41.96至64.48和3.62至43.65。解吸曲线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滞后系数(H)为0.14?0.89。此外,三种土壤中TTP的淋溶特性不同。RS和YBS中TTP的浸出很容易,而BS则很困难。结论:以上三种土壤中TTP的吸附-解吸能力和淋溶能力不同是由于土壤中有机质(OM)和阳离子交换能力(CEC)的不同所致。
二、第四代二化螟的防治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四代二化螟的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2)性诱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1.1 孙桥片二化螟性诱剂防治试验区。 |
1.1.2马道片二化螟性诱剂防治示范区。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设计 |
1.3.1 孙桥片二化螟性诱剂防治试验区。 |
1.3.2 马道片二化螟性诱防治示范区。 |
1.4 试验实施 |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孙桥片试验区不同处理对早稻一代二化螟的防效 |
2.2 孙桥片试验区不同处理对连作晚稻田二化螟的防效 |
2.3 马道片示范区不同处理对早稻田一代水稻二化螟的影响 |
2.4 马道片示范区不同处理对连作晚稻田二化螟的防效 |
3 结论与讨论 |
(3)2020年邵东市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原因及防治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邵东市2020年水稻病虫害发生概况 |
2 2020年邵东市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 |
2.1 稻纵卷叶螟 |
2.2 二化螟基数 |
2.3 稻飞虱 |
2.4 纹枯病 |
2.5 稻瘟病 |
2.6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
2.7 其他病虫害 |
3 2020年邵东市水稻病虫害发生原因分析 |
3.1 越冬病虫基数增加导致病虫害加重 |
3.2 稻田耕作制度变更为病虫害发生和危害提供了环境 |
3.3 季节性降水等气象因素为病虫害发生和流行提供了便利 |
4 加强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建议 |
4.1 及时预测趋势,科学防治 |
4.2 充分利用宣传媒介,迅速开展统防统治 |
4.3 加强农技宣传与人员培训工作 |
(5)水稻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研究 ——以川渝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水稻生产现状 |
2.水稻主要害虫生物生态学特征 |
2.1 水稻螟虫 |
2.1.1 水稻螟虫生物学及生态学习性 |
2.1.2 耕作栽培制度与螟虫演变关系 |
2.2 水稻两迁害虫 |
2.2.1 稻飞虱类 |
2.2.2 稻纵卷叶螟 |
2.3 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 |
3.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 |
3.1 水稻化肥农药减量 |
3.2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 |
3.2.1 物理防治 |
3.2.2 化学防治 |
3.2.3 生物防治 |
3.2.4 应用生态工程控制水稻病虫害 |
引言 |
1.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2.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二章 不同水稻种植模式对川渝稻区二化螟越冬种群数量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
1.1.1 调查时间和地点 |
1.1.2 虫情资料 |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
1.2.1 调查内容 |
1.2.2 调查方法 |
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四川稻区部分区县历年水稻插秧方式与稻田种养方式变化分析 |
2.2 四川稻区部分区县历年二化螟越冬数量与分析 |
2.3 插秧方式及稻田种养方式与二化螟越冬代相关分析 |
2.4 重庆市螟虫越冬种类及分布 |
2.5 水稻不同类型田二化螟越冬虫源分析 |
3.小结和讨论 |
第三章 重庆秀山县水稻主要虫害发生规律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方法 |
1.1.1 稻飞虱田间系统调查 |
1.1.2 稻纵卷叶螟田间赶蛾调查 |
1.1.3 水稻螟虫田间光诱调查 |
1.2 虫情资料与气象资料 |
1.3 调查时间 |
1.4 调查地点 |
1.5 数据处理 |
2.结果与分析 |
2.1 稻飞虱发生情况分析 |
2.1.1 稻飞虱灯下发生动态分析 |
2.1.2 稻飞虱田间系统调查分析 |
2.1.3 稻飞虱发生规律分析 |
2.2 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分析 |
2.3 二化螟灯下诱捕数量分析 |
2.4 气候条件与水稻迁飞害虫发生动态分析 |
3.小结和讨论 |
第四章 重庆稻区水稻病虫害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应用 |
1.材料与方法 |
1.1 示范地设计方法 |
1.2 病虫害调查区域及方法 |
1.2.1 二化螟调查方法 |
1.2.2 稻飞虱调查方法 |
1.2.3 稻纵卷叶螟调查方法 |
1.2.4 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调查方法 |
1.2.5 农药减量效果 |
1.2.6 增益效果 |
2.结果与分析 |
2.1 示范区用药结果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期 |
2.2 重庆稻区水稻病虫害发生程度及防治效果 |
2.2.1 重庆稻区水稻病虫害重发生区县发生程度及防治效果 |
2.2.2 对水稻病虫害轻发生区县防治效果 |
2.3 减量用药的减药效果和经济效益分析 |
3.小结和讨论 |
第五章 不同肥药双减组合对水稻病虫害及产量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地点 |
1.2 试验规划 |
1.3 试验材料 |
1.4 试验方法 |
1.4.1 试验设计 |
1.4.2 水肥管理 |
1.4.3 产量测定 |
1.5 数据处理 |
2.结果与分析 |
2.1 施肥情况比较 |
2.2 施药情况比较 |
2.3 病虫害发生情况比较 |
2.4 水稻主要经济性状及增产效果 |
3.小结和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水稻“两迁”害虫发生动态及三种绿色防控技术的作用 ——以江苏阜宁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绿色防控技术 |
1.1 概念 |
1.2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主要技术集成 |
1.2.1 农业防治措施 |
1.2.2 物理防治措施 |
1.2.3 化学防治措施 |
1.2.4 生物防治措施 |
1.3 其他作物系统中的绿色防控技术 |
2 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阜宁稻区近四年“两迁”害虫发生动态及成因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稻纵卷叶螟监测方法 |
2.1.1 灯诱监测 |
2.1.2 田间赶蛾 |
2.1.3 虫卵调查 |
2.2 稻飞虱监测方法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阜宁县2017-2020年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及原因分析 |
3.1.1 2017年阜宁县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及原因分析 |
3.1.2 2018年阜宁县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及原因分析 |
3.1.3 2019年阜宁县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及原因分析 |
3.1.4 2020年阜宁县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及原因分析 |
3.2 阜宁县2017-2020年稻飞虱发生动态及原因分析 |
3.2.1 2017年阜宁县稻飞虱发生动态 |
3.2.2 2018年阜宁县稻飞虱发生动态 |
3.2.3 2019年阜宁县稻飞虱发生动态 |
3.2.4 2020年阜宁县稻飞虱发生动态 |
3.2.5 阜宁稻区稻飞虱2017-2020年发生动态分析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三种绿色防控技术对水稻“两迁”害虫的防控评价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人工释放赤眼蜂 |
2.1.1 试验田基本情况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效果调查 |
2.2 稻鸭共作 |
2.2.1 试验设计 |
2.2.2 效果调查 |
2.3 生物农药 |
2.3.1 试验田基本情况 |
2.3.2 试验设计 |
2.3.3 试验方法 |
2.3.4 效果调查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人工释放赤眼蜂效果分析 |
3.2 稻鸭共作应用技术控制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效果分析 |
3.3 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悬浮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效果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无为市3种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策略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无为市概况 |
1.2 无为市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情况 |
1.2.1 水稻种植情况 |
1.2.2 小麦种植情况 |
1.2.3 棉花的种植情况 |
1.3 水稻等三种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情况概述 |
1.3.1 水稻 |
1.3.2 小麦 |
1.3.3 棉花 |
1.4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概述 |
1.4.1 农业防治 |
1.4.2 物理防治 |
1.4.3 化学防治 |
1.4.4 生物防治 |
1.4.5 统防统治 |
2 引言 |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调查区域 |
3.2 调查方法 |
3.2.1 水稻病害调查 |
3.2.2 小麦病害调查 |
3.2.3 棉花病害调查 |
3.2.4 水稻虫害调查 |
3.2.5 小麦蚜虫调查 |
3.2.6 棉花虫害调查 |
3.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策略 |
4.1.1 水稻病害总体发生情况 |
4.1.2 水稻虫害总体发生情况 |
4.1.3 水稻病虫害防治策略 |
4.2 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策略 |
4.2.1 小麦病害总体发生情况 |
4.2.2 小麦蚜虫发生情况 |
4.2.3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策略 |
4.3 棉花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策略 |
4.3.1 棉花病害总体发生情况 |
4.3.2 棉花虫害总体发生情况 |
4.3.3 棉花病虫害的防治策略 |
5 讨论 |
5.1 水稻病虫害为害情况 |
5.2 小麦病虫害为害情况 |
5.3 棉花病虫害为害情况 |
6 结论 |
6.1 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 |
6.2 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 |
6.3 棉花病虫害发生情况 |
6.4 水稻病虫害防控策略 |
6.5 小麦病虫害防控策略 |
6.6 棉花病虫害防控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婺城区早稻二化螟的发生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早稻二化螟的发生情况 |
1.1 发生特点 |
1.2 发生原因 |
1.3 危害表现 |
2 早稻二化螟的防治要点 |
2.1 加强监测预警 |
2.2 加强农田管理 |
2.3 加强科学用药 |
2.4 加强综合防治 |
(9)Bt水稻对天敌的长期生态效应及基于RNAi转基因水稻安全性的评价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转基因作物研究现状 |
1.1 全球转基因作物的应用概况 |
1.2 新型转基因作物的发展概况 |
2 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
2.1 安全性评价的原理及程序 |
2.2 Bt作物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性评价的新进展 |
2.3 新型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
3 RNA干扰的原理及其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
3.1 RNA干扰的原理 |
3.2 昆虫RNA干扰的导入方法 |
3.3 RNA干扰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
3.4 RNA干扰技术的安全性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Cry1Ab水稻对稻田天敌长期生态效应的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水稻 |
1.2 田间种植及试验设计 |
1.3 取样及鉴定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Cry1Ab水稻对稻田节肢动物总群落影响的评价 |
2.2 Cry1Ab水稻对稻田天敌群落影响的评价 |
2.3 Cry1Ab水稻对稻田蜘蛛亚群落及其生态功能影响的评价 |
3 讨论 |
第三章 转二化螟miR-14水稻对其非靶标天敌二化螟盘绒茧蜂影响的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昆虫及水稻 |
1.2 转二化螟miR-14 水稻中miRNA含量的测定 |
1.3 二化螟miR-14直接饲喂二化螟盘绒茧蜂成虫 |
1.4 二化螟miR-14注射已被二化螟盘绒茧蜂寄生的二化螟幼虫 |
1.5 二化螟miR-14在二化螟盘绒茧蜂中的靶标预测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新型转二化螟miR-14 水稻不同组织中miR-14 表达量 |
2.2 二化螟miR-14直接喂食对二化螟盘绒茧蜂的影响 |
2.3 二化螟miR-14注射被寄生的二化螟幼虫对二化螟盘绒茧蜂的影响 |
2.4 二化螟miR-14在二化螟盘绒茧蜂中的靶标预测 |
3 讨论 |
第四章 褐飞虱靶标dsRNA对三种非靶标生物影响的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昆虫 |
1.2 基因选择和引物设计 |
1.3 dsRNA的合成 |
1.4 dsRNA的喂食 |
1.5 dsRNA的稳定性 |
1.6 荧光定量PCR |
1.7 序列比对 |
1.8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褐飞虱dsRNA喂食体系的建立 |
2.2 褐飞虱防控靶标基因dsRNA的筛选及致死效率评价 |
2.3 不同靶标dsRNA片段对赤拟谷盗影响的评价 |
2.4 不同靶标dsRNA片段对黑肩绿盲蝽影响的评价 |
2.5 不同靶标dsRNA片段对麦蛾柔茧蜂影响的评价 |
3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 |
1 总讨论 |
2 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
3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4 今后有待继续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基于转录组分析的Cry2Aa水稻对非靶标天敌黑肩绿盲蝽影响的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昆虫 |
1.2 黑肩绿盲蝽喂食Cry2Aa蛋白 |
1.3 黑肩绿盲蝽体内Bt蛋白含量的测定 |
1.4 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
1.5 荧光定量PCR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Cry2Aa蛋白直接饲喂对黑肩绿盲蝽存活率的影响 |
2.2 Cry2Aa蛋白对黑肩绿盲蝽影响的转录组分析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附录 Ⅱ作者简历 |
(10)四唑虫酰胺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及其环境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二化螟的危害与防治方法 |
1.1.1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危害 |
1.1.2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 |
1.2 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1.2.1 样品前处理技术 |
1.2.2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
1.3 农药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
1.3.1 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 |
1.3.2 农药在土壤中的淋溶迁移 |
1.4 四唑虫酰胺的研究进展 |
1.4.1 四唑虫酰胺的基本概况 |
1.4.2 四唑虫酰胺研究现状 |
1.5 研究的内容、意义和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四唑虫酰胺对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效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药剂 |
2.1.2 试验地概况 |
2.1.3 防效实验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四唑虫酰胺常量与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剂与材料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仪器检测条件 |
3.1.4 标准品溶液的配置 |
3.1.5 样品前处理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常量分析 |
3.2.2 残留分析 |
3.3 结论 |
第四章 四唑虫酰胺在水稻环境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剂与材料 |
4.1.2 田间试验方法 |
4.1.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消解动态结果 |
4.2.2 四唑虫酰胺在水稻田生态系统中的消解动态结果 |
4.2.3 四唑虫酰胺在水稻田生态系统中的最终残留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章 四唑虫酰胺在三种典型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和淋溶特性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土壤样品的制备 |
5.1.2 仪器与试剂 |
5.1.3 试验方法 |
5.1.4 数学模型及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
5.2.2 四唑虫酰胺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动力学特性 |
5.2.3 四唑虫酰胺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等温吸附特性 |
5.2.4 四唑虫酰胺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等温解吸特性 |
5.2.5 四唑虫酰胺在三种土壤中的吸附自由能与偏摩尔自由能 |
5.3 结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第四代二化螟的防治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省双季稻病虫草害精准防控技术规程[J]. 石绪根,孙明珠,况虹敏,汤丽梅,李保同. 生物灾害科学, 2021(04)
- [2]性诱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研究[J]. 蔡庆尧,张维尧. 现代农业科技, 2021(23)
- [3]2020年邵东市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原因及防治建议[J]. 张永晓,易镇邪,王桐英,曾明会. 湖南农业科学, 2021(08)
- [4]江津区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试验示范[D]. 雷云飞. 西南大学, 2021
- [5]水稻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研究 ——以川渝稻区为例[D]. 杜润帮. 西南大学, 2021(01)
- [6]水稻“两迁”害虫发生动态及三种绿色防控技术的作用 ——以江苏阜宁稻区为例[D]. 黄曙光. 扬州大学, 2021(09)
- [7]无为市3种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策略调查研究[D]. 汪化平.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8]婺城区早稻二化螟的发生及防治对策[J]. 徐旱增. 农技服务, 2020(06)
- [9]Bt水稻对天敌的长期生态效应及基于RNAi转基因水稻安全性的评价探索[D]. 党聪. 浙江大学, 2020(07)
- [10]四唑虫酰胺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及其环境行为研究[D]. 李卫.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