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尿道丝裂霉素粘膜下注射预防膀胱癌复发(论文文献综述)
贺红嘉[1](2021)在《丝裂霉素联合卡介苗与卡介苗单独应用灌注疗效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目前,尚不清楚卡介苗(BCG)联合丝裂霉素维持疗法(MMC)对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膀胱灌注的作用是否优于卡介苗对单一药物的作用。本篇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诣在阐明对于中、高危膀胱癌患者采用卡介苗联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的治疗效果。方法:我们对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其他数据库以及更相关的主题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了全面的文献检索。这些试验均比较了联合治疗与卡介苗单药治疗的治疗效果。实验组首先接受卡介苗膀胱灌注治疗,随后丝裂霉素与卡介苗交替灌注至少1年,而对照组只接受卡介苗灌注治疗,持续时间与联合组大致相同。本篇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是按照PRISMA清单的标准进行操作并完成的。结果:总共检索了7项随机对照试验(RCT),并将其纳入该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根据这项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恶性肿瘤(NMIBC)患者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联合丝裂霉素替代(MMC)超过一年与单独的BCG治疗相比,规律膀胱灌注疗法大大降低了治疗后膀胱癌的复发率(RR=0.53;95%CI 0.42-0.67;P<0.00001),5年复发率也明显降低(RR=0.52;95%CI 0.39-0.69;P<0.00001),同时,膀胱癌的进展率(RR=0.52;95%CI 0.25-1.06;P=0.07)及死亡率(RR=0.62;95%CI 0.35-1.08;P=0.09)也有降低的趋势,但未展现出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然而,联合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能会略有升高,但是降低撕裂霉素(MMC)的剂量后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但与这一结论相关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RCT)比较少而且大多数研究数据并不详细,因此我们的研究并未进行与本项结论相关的meta分析。同时这些所得结论也应该更加谨慎的加以考虑,因为这些结论的证据质量比较低。亚组分析表明,较大剂量的丝裂霉素(MMC)联合灌注治疗也展现出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这也意味着纳入文献中丝裂霉素灌注剂量的不同就可能是潜在临床异质性的来源之一。结论:对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恶性肿瘤(NMIBC),在中、高危患者中,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交替撕裂霉素(MMC)和卡介苗(BCG)与化学疗法一起用于膀胱输注,与术后单用卡介苗(BCG)膀胱灌注治疗相比,它可以大大降低膀胱癌患者术后的总体复发率和5年复发率,并且具有缓解肿瘤进展率、降低死亡率的趋势。但联合灌注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能升高,且在灌注前半年发生率的升高尤为明显,而根据目前的相关研究并无明确统计学意义。然而,这些得到的结论因为证据质量较低而应该被谨慎处理。同时,最佳的联合灌注维持策略、灌注时间与进一步降低联合灌注后不良反应的灌注方法仍未明确,依然需要进一步对中危及高危膀胱癌患者进行大规模、多机构的TURBT术后膀胱灌注研究,以确定最佳维持灌注策略、灌注时间及降低灌注后不良反应发生的方式。
韩国辉[2](2020)在《经尿道等离子柱状电极剜除术与传统电切术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别应用等离子柱状电极和传统方法膀胱肿物切除,全面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及疗效,探究以上两种术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优缺点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近2年来收集自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共80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TURBT组行传统手术切除,另一组为ERBT组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每组各40例。术中用0.9%Nacl为冲洗液,记录每组患者基本资料、手术时长、消耗的冲洗液总量、术中出血量、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病理标本合格率(是否含有肌层组织)、以及3个月随访复查时复发的例数。将以上项目数据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比较分析两种器械在切除膀胱肿瘤方面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术前ERBT组和TURBT组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输血病例,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膀胱穿孔、大血管损伤)发生;ERBT组住院天数、尿管留置时间虽然短于TURB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术中闭孔神经反射几率、术中失血、灌洗液用量、术后病理合格率、3个月后肿瘤复发率方面ERBT组要优于TURBT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两组术式均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方面二者没有优劣之别。2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降低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3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病理标本肌层含有率更高从而分期更加精准,3个月复发率较传统术式低。图10幅;表3个;参197篇。
贾毅[3](2020)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直径≤3cm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复发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pin-shaped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Pin-ERBT)与传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经尿道膀胱肿瘤钬激光切除术(holmium laser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Ho LRBT)这三种手术方式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017年接受手术治疗195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筛选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115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3组,分别为: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组(Pin-ERBT组)、传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组(TURBT组)、经尿道膀胱肿瘤钬激光切除组(Ho LRBT组),统计并比较三组患者的2年复发率,并做多因素logistic分析,分析影响单发、直径≤3cm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Pin-ERBT组患者2年复发率10.0%,TURBT组患者2年复发率38.5%,Ho LRBT组患者2年复发率40.0%,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logistic分析提示手术方式(OR=8.291,OR=11.013)、年龄(OR=1.064)、吸烟(OR=5.183)、病理分级(OR=3.140)为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单发、直径≤3cm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的2年复发率显着低于传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组与经尿道膀胱肿瘤钬激光切除组。
王润[4](2020)在《卡介苗联合吉西他滨序贯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卡介苗联合吉西他滨序贯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32例,依据术后灌注药物和灌注方法分为A组(GEM组)、B组(BCG组)、C组(BCG+GEM组)。其中男性76例,女性56例;年龄41-86岁,平均58岁;经过随访10-30个月,平均17个月。通过资料收集,研究三组的复发率、无复发生存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三组患者经中位随访17个月,GEM组复发率为22.7%(10/44),BCG组复发率为15.9%(7/44);BCG+GEM组复发率为9.1%(4/44);BCG+GEM组复发率明显低于GEM组及BCG组(P<0.05)。2 GEM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6.91±3.67)个月;BCG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8.03±4.48)个月;BCG+GEM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21.68±3.80)个月;Kaplan-Meier分析显示,BCG+GEM组累计复发率优于GEM组及BCG组,但3组累计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GEM组不良反应率为13.6%(6/44),其中膀胱刺激症状4例,肉眼血尿2例;BCG组不良反应率为34.1%(15/44),发热2例,膀胱刺激症状12例,肉眼血尿2例,并有1例发生皮疹;BCG+GEM组不良反应率为22.7%(10/44),发热2例,膀胱刺激症状6例,肉眼血尿2例;三组患者不良事件自行或经治疗后均好转。三组不良反应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G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结论BCG联合GEM序贯治疗组、GEM以及BCG治疗高危NMIBC均有疗效。BCG联合GEM序贯治疗效果优于单药治疗组,但3组累计复发率无明显差异。BCG联合GEM序贯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优于BCG组,BCG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BCG联合GEM序贯治疗组协同效应高,疗效肯定、副反应相对较小,患者耐受性良好,接受度高,可推荐应用于高危NMIBC患的术后灌注治疗。图1幅;表4个;参286篇。
张开[5](2020)在《绿激光同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安全性与疗效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绿激光同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人民医院自2015年01月至2018年01月收治的85例NMIBC合并BPH病例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PVBT+PVP组(38例)、PVBT组(21例)、TURBT+TURP组(26例),分别比较PVBT+PVP组与PVBT组、PVBT+PVP组与TURBT+TURP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与术后并发症、IPSS、Qmax、Qol评分、IIEF-5评分及术后肿瘤复发率、进展率等多项指标。结果:PVBT+PVP组与PVBT组患者在年龄、膀胱肿瘤的数量、大小、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PVBT组的平均前列腺体积(71.91±15.67ml)小于PVBT+PVP组(95.71±9.36ml)(P<0.01)。两组患者分别接受相应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闭孔神经反射及膀胱穿孔且术后均未行膀胱连续冲洗,两组患者术后均行膀胱灌注化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PVBT+PVP组患者术后的Qmax(17.51±1.34ml/s)、IPSS(5.33±1.21分)和Q o L评分(1.12±0.53分)较术前(分别为11.22±2.73ml/s、26.81±2.42分、4.74±0.72分)均显着改善(P<0.01)。术后随访一年,PVBT+PVP组与PVBT组患者膀胱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2/38)31.58%、(7/21)33.33%,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发部位均位于膀胱内。两组肿瘤进展率分别为5.26%和4.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远处转移。PVBT+PVP组与TURBT+TURP组患者年龄、膀胱肿瘤的数量、大小、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以及前列腺体积、术前IPSS、术前QoL、术前Qmax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分别接受相应手术治疗,相比于TURBT+TURP组,PVBT+PVP组平均手术时间延长27.4min(分别为49.73±5.51min和77.12±6.82min)(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减少14.0ml(分别为38.81±3.32ml和24.81±3.13ml)(P<0.05)。TURBT+TURP组发生2例闭孔神经反射和1例膀胱穿孔,PVBT+PVP组无闭孔神经反射和膀胱穿孔发生。TURBT+TURP组术后平均留置尿管时间(4.62±0.41天)较PVBT+PVP组(3.44±0.24天)延长1.2天(P<0.01),平均住院天数(7.34±0.62天)较PVBT+PVP组(4.91±0.24天)延长2.4天(P<0.01)。PVBT+PVP组和TURBT+TURP组术后尿失禁分别为0例、1例(P>0.05),尿道狭窄分别为1例、2例(P>0.05)。PVBT+PVP组术后3月平均IIEF-5评分(22.40±1.21分)显着高于TURBT+TURP组(21.32±1.21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除TURBT+TURP组1例术中发生膀胱穿孔的病例外,两组其他病例均于手术后常规行膀胱灌注化疗,无严重不良反应。PVBT+PVP组和TURBT+TURP组患者术后Qmax(分别为17.51±1.34ml/s、18.83±1.34ml/s)、IPSS(分别为5.33±1.21分、5.83±1.22分)和QoL评分(分别为1.12±0.53分、1.34±0.73分)较术前(Qmax分别为11.22±2.73ml/s、10.22±1.91ml/s,IPSS分别为26.81±2.42分、27.71±2.24分,QoL评分分别为4.74±0.72分、4.72±0.73分)均显着改善(P<0.01),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膀胱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2/38)31.58%、(8/26)30.77%(P>0.05),肿瘤复发部位均在膀胱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肿瘤进展率分别为5.26%和3.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远处转移。结论:PVBT联合PVP手术没有显着增加膀胱肿瘤在PU部的种植和复发几率以及肿瘤进展率,同时改善BPH患者下尿路症状。PVBT联合PVP手术与TURB T联合TURP相比疗效相当,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绿激光同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安全、有效。
方东[6](2018)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电切术后膀胱灌注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患者行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其术后病理确诊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术后给予周期性灌注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或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对比两种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来指导TURBT术后灌注用药。方法:本次研究收集于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因膀胱肿瘤住院的患者,在住院期间行TURBT术,并且术后病理结果均诊断为NMIBC(T1期或Ta期),排除不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的患者后,符合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共68例。将68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成两组:THP组(共34例)为TURBT术后用THP进行周期性膀胱内灌注组;MMC组(共34例)为应用MMC周期性膀胱内灌注化疗组。患者在行TURBT手术时使用同一个等离子电切镜,行TURBT术后均给予周期性膀胱灌注治疗。通过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复发率、复发时间及出现不良反应人数、种类等,来比较两种药物的疗效。结果:对参与本次研究68例患者定期随访2年,通过整理分析得出THP组和MMC组在术后2年内的膀胱癌术后复发率分别为11.76%(4/34)和32.35%(11/34),经统计学分析得出P﹤0.05,由此得出结论两组药物在预防NMIBC术后复发上有统计学差异。THP组和MMC组两组复发时间分别为17.25±6.65/月和9.91±5.05/月,通过统计学分析处理数据P﹤0.05,可以得出两组患者的复发时间上有统计学意义。经统计学分析不良反应数据可知:消化系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余不良反应(如膀胱刺激征、血尿及全身不良反应等)的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HP和MMC两种药物在预防NMIBC电切术后的复发疗效上有差异,THP较MMC的疗效更显着;在膀胱灌注化疗过程中的出现的不良反应THP较MMC更少一些;因此,THP可作为较理想的膀胱灌注化疗药物用于治疗NMIBC患者电切术后的复发。
黄伟平[7](2016)在《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对TURBt术后复发及生活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膀胱恶性肿瘤是人类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全世界范围之内,膀胱肿瘤发病率居全身恶性肿瘤的第十一位,在男性患者中排名第七位,在女性患者中排在第十位之后[1]。在欧美国家,膀胱癌的发病率居男性恶性肿瘤的第四位,位列前列腺癌、肺癌和结肠癌之后,在女性恶性肿瘤也排在十位以后[2-3]。在2008年世界发达的地区膀胱癌发病率男性为16.6/10万,女性为3.6/10万,死亡率男性为4.6/10万,女性为1.0/10万[1]。2005到2009年美国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为37.5/10万,女性为9.3/10万。美国癌症协会预测2015年美国的膀胱癌新发病例数为70530例(男52760例,女17770例),死亡的病例数为14680例(男10410例,女4270例)[4]。在我国,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位居全身恶性肿瘤的第七位,女性病人也排在第十位之后[5],发病率远远低于西方的国家,2009年全国肿瘤登记地区膀胱癌的发病率为6.61/10万,中国人口标准化率为3.03/10万[5]。按男女性别统计,膀胱癌男性发病率11.41/10万、女性发病率为3.51/10万,男性是女性的3.3倍[6]。城市地区的膀胱癌发病率(8.55/10万)是中国农村人口膀胱癌发病率(3.55/10万)的2.4倍[6]。无论男、女性,各年龄别发病率均为城市高于农村,城市是农村的2倍以上。2009年中国膀胱癌死亡率水平在全国肿瘤登记处的合计2.60/10万[5]。按性别统计,男性膀胱癌患者的死亡率为3.75/10万、女性膀胱癌的死亡率为1.24/10万,男、女性之比为2.97:1[6]。城市地区膀胱癌死亡率(2.81/10万)明显高于农村地区(1.50/10万)[6].而对于分期相同的膀胱癌患者,女性的预后是要比男性差[7]。男性膀胱癌发病率高于女性不能完全解释为吸烟习惯和职业因素,性激素也可能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89],目前有研究认为女性分娩对膀胱癌可能存在一定保护作用[10]。有学者研究发现商业人士和行政人员、男性的电工和电子业工人有患膀胱癌的倾向;清洁工和助理职业对患膀胱癌有保护作用[11]。膀胱癌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甚至于儿童[12]。膀胱癌年龄的发病率在45岁前处于较低水平,自45岁开始逐渐升高,85岁以上达到高峰,农村地区发病高峰出现在80岁组。膀胱癌年龄的死亡率在60岁之前处于较低水平,自60岁组逐渐增高,85岁以上组死亡率最高[5]。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膀胱癌发病水平中等。但近10年间,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也不论城市或农村,膀胱癌发病率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应引起重视[6]。种族对膀胱癌发病的影响迄今还没有确定。美国黑人膀胱癌黑人的一半,但是其总体生存率却更差,而美国白人仅局限于非肌层浸润性肿瘤,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发病危险率却相似。膀胱癌可分为两大类,分别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原先称为表浅性膀胱癌(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占初发膀胱肿瘤的70%,其中Ta占70%、T1占20%、Tis占10%[14]。Ta和T1期膀胱癌虽然都属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但两者需分别对待,因为其生物学特性是有显着差异的,由于固有层内的血管和淋巴管丰富,故T1期的肿瘤容易发生淋巴转移和血管转移[15]。某些因素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预后密切相关,其中与肿瘤复发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肿瘤的数目、肿瘤是否切除干净及肿瘤的复发频率,尤其是术后3个月时有无复发、肿瘤大小、肿瘤分级。与肿瘤进展最相关的因素包括肿瘤的病理分级和肿瘤病理分期[16-20]。一般认为膀胱颈处的肿瘤预后是较差的[21]。目前对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治疗方法最主要为手术切除肿瘤,包括: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经尿道激光切除手术,光动力学的治疗等等。TUR-BT术后有10%-670%的患者会在一年内复发,术后5年内大约有240%-84%的患者复发,研究发现这可能与原发肿瘤切除不完全、肿瘤细胞种植、新发肿瘤等有一定关系[22.23]。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TUR-BT术后复发有两个高峰期,分别是术后的100-200天,还有就是术后的600天。TURBT术后相当多的肿瘤复发是由于肿瘤残余造成的,特别是中、高分级的T1期膀胱癌,据文献报道首次电切术后肿瘤残余率可以达到33.8%~36%[23],对那些高风险的T1期膀胱癌在首次电切术后短期内进行二次经尿道电切术,可以显着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和进展率,并且可以获得更准确的肿瘤病理分期。而术后膀胱灌注治疗可以大大降低由于肿瘤细胞播散而引起的复发。在理论上尽管TUR-BT术可以完全切除非肌层浸润的膀胱癌,但在临床治疗中仍有很高的复发概率,而且其中有些病例会进展为肌层浸润性的膀胱癌,单纯TUR-BT术是不能解决术后高复发和进展问题[24],因此建议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均需进行膀胱灌注化疗这一辅助性治疗。(1)TUR-BT术后即刻膀胱灌注化疗:TUR-BT术后24小时内完成表柔比星(epirubicin)、吡柔比星(THP)或丝裂霉素(mitomycin)等膀胱灌注化疗可以使肿瘤复发率降低39%[25-26],因此推荐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TUR-BT术后24小时内均进行膀胱灌注化疗,但是如果术中有膀胱穿孔或术后出现明显血尿时不宜采用[27]。TUR-BT术后即刻膀胱灌注化疗对单发和多发膀胱癌均有效。低危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24h内行膀胱灌注治疗后,肿瘤复发的概率很低,因此即刻灌注后可以不再继续进行膀胱灌注的治疗[25]。(2)对于中危和高危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24小时内即刻膀胱灌注治疗后,建议继续行膀胱灌注化疗,每周1次,共4-8周,随后进行膀胱灌注维持化疗,每月1次,共6-12个月[28]。研究表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维持灌注治疗如果在6个月以上时则不能继续降低膀胱肿瘤的复发概率,因此建议术后维持膀胱灌注治疗在6个月[28]。但也有研究者发现表柔比星维持灌注1年可以降低膀胱肿瘤的复发概率[28]。灌注期间如果出现严重的膀胱刺激症状,应延迟或者停止膀胱灌注治疗,以免发生验证的化学性膀胱炎。膀胱灌注治疗的副作用是与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灌注的频率相关的。膀胱灌注治疗主要用于减少膀胱肿瘤的复发,没有证据显示其能预防肿瘤的进展[29]。(3)膀胱灌注化疗的药物:膀胱灌注化疗的常用药物有丝裂霉素、表柔比星、阿霉素、吡柔比星、羟基喜树碱等。尿液的酸碱度、化疗药的浓度等与膀胱灌注化疗效果有关,并且药物浓度比药量显得更为重要[30]。化疗药物需留置导尿再通过导尿管灌入膀胱,并保留0.5-2小时,不同的药物保留的时间不一。膀胱灌注前需排空膀胱,避免尿液将药物稀释。吡柔比星为30mg,表柔比星的常用剂量为50mg,羟基喜树碱为10-20mg,丝裂霉素为20-60mg,其他的化疗药物还包括吉西他滨等[31]。膀胱灌注化疗的主要副作用是化学性膀胱炎,程度与灌注剂量和频率相关,TUR-BT术后即刻膀胱灌注更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多数副作用在停止灌注后可以自行改善。2.术后膀胱灌注免疫治疗:(1)卡介苗(BCG):BCG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多数研究认为是通过免疫反应介导的,BCG适合于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可以预防膀胱肿瘤的进展[32-35]。BCG不能改变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病程,而且由于BCG灌注的副作用发生率较高,对于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不建议行BCG灌注治疗[35]。对于中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而言,其术后5年肿瘤复发概率为42%~65%,而进展概率为5%~8%[36,37],因此,中危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膀胱灌注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肿瘤复发,一般建议采用膀胱灌注化疗,某些情况也可以采用BCG灌注治疗。由于术后膀胱有创面,术后即刻灌注治疗应避免实用卡介苗灌注,以免引起严重的副作用。BCG治疗一般采用6周灌注诱导免疫应答,再加3周的灌注强化以维持良好的免疫反应。BCG灌注用于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时,一般采用是一个常规的剂量(120-150mg);如卡介苗用于预防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时,则采用低剂量(60-75mg)。研究发现采用1/3剂量卡介苗灌注治疗中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时,其疗效与全剂量的疗效相当,但是副作用却明显降低了[38-39]。不同卡介苗菌株之间的疗效没有显着的差别。可节目灌注一般在TUR-BT术后2周进行。卡介苗维持灌注可以使膀胱肿瘤进展的概率降低37%[40-43]。但是需要维持卡介苗灌注1-3年(至少维持灌注1年),因此建议在3、6、12、18、24、36个月时重复卡介苗灌注,以保持和强化卡介苗的疗效[44]。卡介苗膀胱灌注的主要副作用表现为膀胱的尿路刺激症状和全身流感样症状,其他的副作用包括结核败血症、前列腺炎、附睾炎、肝炎等[39]。因此,TURBT术后膀胱如有穿孔或有肉眼血尿等情况,则是不能进行卡介苗的膀胱灌注。研究报道,膀胱尿路上皮伞状细胞层在防御有害因子的侵袭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在膀胱上皮表面有一层黏液状物质构成的物理屏障,具有抵御微晶体、蛋白、病原体、致癌因子黏附的作用[45]。已经证实这层黏液状的物质主要由黏蛋白构成,其中一个重要成分为酸性多糖,即所谓葡萄糖氨基聚糖(GAG),透明质酸(HA)是其分类的一种。通过外源性补充透明质酸能促使有缺陷的葡萄糖氨基聚糖层(GAG)恢复到原来的状态[46]。目前透明质酸钠在泌尿系疾病中已用于治疗非细菌性膀胱炎、间质性膀胱炎以及化学系、放射性膀胱炎等。See等研究认为膀胱粘膜中的葡萄糖氨基聚糖具有抗肿瘤的功能,完整的膀胱粘膜是不利于肿瘤细胞种植的,但是一旦膀胱粘膜受损后可明显提高膀胱灌注移植瘤的一个成瘤率,进一步发现膀胱粘膜完整的动物,其肿瘤的发病率常常小于10%[47]。Nakamura等研究发现将人的膀胱癌细胞株灌注到动物膀胱内,肿瘤细胞较易在受损的膀胱粘膜上粘附和种植[48]。目前常常使用电灼法[49#破坏动物的膀胱粘膜,也有人用胰酶[50]或盐酸[51]灌注动物膀胱,通过化学性损伤膀胱粘膜来从而提高膀胱灌注的成瘤率。这些研究也从相反的方向证明了膀胱粘膜的完整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临床中在行膀胱肿瘤电切过程的同时也破坏了膀胱粘膜的完整性,脱落的肿瘤细胞有极大的可能性种植到电切切口上,故而增加了膀胱肿瘤复发的机率;另一方面,不论是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或术后灌注化疗,都对患者膀胱粘膜有较大的物理化学损伤。以尿频、尿痛、尿急为表现的化学性膀胱炎发生率较高,严重者甚至出现持续性血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对继续进行灌注化疗的信心,严重影响了膀胱癌患者术后的一个生活质量[51]。为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膀胱肿瘤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及术后行膀胱灌注化疗后,通过外源性的补充透明质酸钠来修复膀胱粘膜是可以降低膀胱肿瘤术后的复发率,及以及可以减少膀胱灌注化疗引起的化学性膀胱炎,从而大大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第一部分透明质酸钠对大鼠膀胱肿瘤种植成功率的影响我们通过用盐酸损伤大鼠膀胱黏膜后,采用同种移植模型,选用大鼠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株T739,建立方法为经尿道膀胱灌注法。随机分为2组,A组灌注肿瘤细胞株,B组先灌注透明质酸钠,再灌注肿瘤细胞株。两组动物均于接种后第45d处死。完整切除膀胱并称重,打开膀胱腔测定肿瘤形态、数目、位置。进一步观察有无输尿管得扩张及肾脏的积水。同时了解有无邻近器官的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最后比较两组大鼠膀胱癌种植的成功率及对肿瘤分期的影响。实验材料:1.实验材料:雌性Wistar大鼠40只,购买于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体重为180-220g,将大鼠随机分为2组,A组灌注膀胱肿瘤细胞株,B组先灌注透明质酸钠,再灌注肿瘤细胞株。2.细胞株:大鼠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株T739(以下简称T739细胞)购买自上海拜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加有10%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置37℃、5%C02培养箱中培养。3.试剂:SH由杭州协合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大分子量(1 650 ku),浓度1%,5 ml/支,稀释至0.2%浓度;胎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材料研究所产品;RPMI 1640培养液购自美国Gibco公司产品,中国杭州吉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分装。方法:建立裸雌性大鼠的膀胱癌模型40只,首先用盐酸损伤膀胱黏膜后,采用同种移植模型,选用大鼠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株T739进行灌注,建立方法为经尿道膀胱灌注法。随机分为2组,A组灌注肿瘤细胞株,B组先灌注透明质酸钠,再灌注肿瘤细胞株。2组动物均于接种后第45d处死。完整切除膀胱并称重,打开膀胱腔观察肿瘤的形态、数目及位置,并观察其病理形态,最终比较A、B两组的成瘤率及其及对肿瘤分期的影响。结果:1、A组膀胱癌的发生率为10%,其中浅表性癌18例,2例肿瘤侵犯肌层;B组肿瘤的发生率为65%(13/20),浅表性癌13例,无肿瘤侵犯肌层,B组与A组相比肿瘤的种植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于分期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2、实验A组、实验B组膀胱的平均质量分别为(327.1 ± 10.8)、(309.5±29.3)mg,实验A、B组肿瘤的平均质量分别为(64.5±16.5)、(46.1±19.2)mg,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说明透明质酸钠显着抑制了膀胱肿瘤的生长。结论:1.通过外源性补充透明质酸钠可以修复受损的膀胱粘膜;2.透明质酸钠能明显减少膀胱粘膜损伤后肿瘤细胞的种植成功率,透明质酸钠还及显着抑制了肿瘤的生长。第二部分透明质酸钠与吡柔比星联合灌注降低膀胱肿瘤复发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选用2012年7月后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膀胱非肌层浸润细胞癌(Ta/T1)病本180例。随机分为2组,A组患者膀胱肿瘤经尿道电切镜完整切除后,术后常规灌注化疗药物(吡柔比星针30mg+注射用水40ml),在每次灌注化疗药物30min后,排空膀胱,再灌注透明质酸钠20ml;B组患者膀胱肿瘤经尿道电切镜完整切除后,术后常规灌注化疗药物(吡柔比星针30mg+注射用水40ml)。采用膀胱疼痛直观模拟分级(VAS)评分、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及每日排尿次数来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并随访2年,定期行膀胱镜检查,观察2组术后膀胱肿瘤复发率。临床资料:本组180例,男142例,女38例,年龄38-86岁,平均62.2岁。初发151例,复发29例。肿瘤单发147例,多发53例,所有患者均先行膀胱经检查,测量肿瘤直径为0.5-3cm。钳取肿瘤标本行病理检查,诊断为Ta、T1期尿路上皮癌。TURBT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尿路上皮癌,根据UICC及WHO分期和分级标准,其中Ta66例,T1114例;G1137例,G233例,G310例。将术后患者随机分为A组98例,B组82例,实验药物:吡柔比星(THP):深圳万乐药物有限公司生产透明质酸钠:西施泰(Cystistat),加拿大Bioniche Pharma Group生产实验方法:1.膀胱灌注方法:A组患者膀胱肿瘤经尿道电切镜完整切除后,术后常规灌注化疗药物(吡柔比星针30mg+注射用水40ml),夹闭并留置导尿管,30分钟后自导尿管排空膀胱,即刻行透明质酸钠灌注透明质酸钠20ml,并保留于膀胱中,拔除导尿管,40分钟后自行排出;B组患者膀胱肿瘤经尿道电切镜完整切除后,术后常规灌注化疗药物(吡柔比星针30mg+注射用水40ml),拔除导尿管,30分钟后自行排空膀胱。2.疗效评价:所有患者均于灌注前与灌注后进行一个随访和评分。膀胱区的疼痛及尿痛、尿急评分我们采用视觉模拟评级法(VAS),评分0-10,0代表无痛,10代表最严重的疼痛(无法忍受的痛);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同时记录患者每日排尿次数以及治疗期间的排尿日记(每次排尿量)。3.随访:随访2年,比较2组第一年患者复发率及第二年复发率,患者每3个月行膀胱镜检查,第2年内每6个月行膀胱镜检查,必要时行B超或MRI等检查,发现可疑病变立即取活检,治疗期间如出现非灌注导尿损伤的不明原因肉眼血尿,即应回院检查。结果:1.疗效分析:A组治疗前VAS评分为0.8(士 1.9),B组为0.5(士2.7),2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82),经过一个月膀胱灌注治疗后,我们再来比较两组VAS评分,发现A组相对于B组无论是骨盆疼痛还是尿路刺激症状都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P=0.04),直到我们结束临床随访,我们发现A组较B组VAS评分始终保持良好表现(P=0.02)。治疗前2组患者IPSS评分为12.6(士3.4)、13.5(士4.0),经治疗,A组的IPSS14.3(士3.5)比B组的IPSS评分 15.5(士 1.9)只低一点,没有统计学意义(P=0.1),但是A组中IPSS评分的增加幅度却明显小于A组,是有统计学意义的(P=0.02)。A组尿频次数从治疗前的(10.06士4.09)次减少至(8.69±2.68)次,B组尿频次数从(9.85±3.32)次增加至(11士4.4)次,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P<0.01)。我们同时发现2组患者尿急和排尿困难症状改善不明显,治疗前后在WHO血尿评估级别变化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在坚持化疗灌注次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在研究期间均能较好地执行吡柔比星灌注。2.安全性分析:2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对照组出现发热1例,乏力1例,停止灌注后缓解,被认为与灌注相关;观察组2例出现与灌注化疗相关尿路刺激症状,对症处理后好转,被认为与研究药物无关。3.随访:180例患者获得随访,2组患者平均随访18个月,无患者因副作用而中途退出。A组98例患者中,肿瘤复发13例,总复发率13.3%,其中1年和2年复发率分别为5.1%和8.2%;B组82例患者肿瘤,肿瘤复发28例,总复发率34.1%,其中1年和2年复发率分别为12.2%和21.9%;两组相比,1年及2年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P<0.05)。结论:1.透明质酸钠与化疗药物联合灌注能明显改善膀胱灌注化疗患者VAS评分状况,迅速、持续缓解患者的膀胱疼痛,并改善患者尿频与夜尿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VAS评分高的患者改善效果更明显。2.透明质酸钠与化疗药联合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疗效满意。
崔涛,葛明珠,纪强,马卫海[8](2009)在《动脉灌注化疗加膀胱粘膜下注射及术后膀胱内灌注预防肿瘤复发》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膀胱癌切除术后预防肿瘤复发的治疗方案。方法:依据抗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在手术前后进行动脉灌注化疗,术中切除肿瘤后于膀胱粘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和术后定期膀胱内灌注。结果:全组65例中有60例获得3年以上的随访,随访率(92.3%)。4例分别在术后19、27、37、43个月复发,复发率(6.7%)。结论:动脉灌注化疗加膀胱粘膜下注射及术后定期膀胱内灌注,可增强抗肿瘤作用,延长无瘤间期,对预防肿瘤复发远期疗效可靠,尤其对早期浅表性非浸润癌效果显着,为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提供了一种新的化疗用药途径。
肖锋[9](2008)在《5-氟尿嘧啶膀胱灌注疗法预防膀胱移行细胞癌电切术后复发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00—2007年初发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电切术后患者,根据术后膀胱灌注情况分为丝裂霉素组、羟喜树碱组、5—氟尿嘧啶组,未行膀胱灌注者为对照组,对不同组别患者平均复发期,3、5年生存率及膀胱灌注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灌注组平均复发时间为30.1—31.3个月,5年生存率67.9%—78.5%。各灌注组间复发期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各灌注组与对照组复发期均有显着差别。膀胱灌注的总不良反应率为23.1%—35.7%,主要为尿路刺激症状、流感样症状,一般均可耐受。5-氟尿嘧啶不良反应高于传统灌注药物,但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膀胱灌注可延长肿瘤复发期,5-氟尿嘧啶疗效不低于传统灌注药物,且价格低廉,副作用可耐受,可作为一种潜在的膀胱灌注药物继续研究。
章宗武[10](2007)在《低剂量丝裂霉素C术中应用预防膀胱癌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低剂量丝裂霉素C(MMC)术中肿瘤基底部注射联合即刻膀胱灌注或联合膀胱粘膜下广泛注射对预防膀胱癌(BC)术后复发和进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7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初发病例,男56例,女17例,平均年龄52岁(17~73岁),均接受保留膀胱手术。术中随机分成三组:A、B组分别作为治疗组,A组27例,采用低剂量MMC(MMC10mg加生理盐水100ml配制的MMC液,即0.10g/L)术中肿瘤基底部注射,联合膀胱即刻灌注;B组22例,采用相同剂量的MMC术中肿瘤基底部注射,联合膀胱粘膜下广泛注射。A、B两组术后均定期行MMC 20mg加生理盐水50ml(0.40g/l)膀胱灌注治疗。C组24例作为对照组,仅术后采取20mgMMC加生理盐水50 ml(0.40g/l)定期膀胱内灌注治疗。术后随访12~60个月,平均随访36个月,统计术中低剂量MMC肿瘤基底部注射联合即刻膀胱灌注组(A组)和术中低剂量MMC肿瘤基底部注射联合膀胱粘膜下广泛注射组(B组)的肿瘤复发率(RR)及进展率(PR),与同期仅用MMC20mg术后定期膀胱灌注组(C组)进行比较,分析三组的复发和进展情况及与初发肿瘤分期、分级的关系。结果①全组复发14例,RR19.18%(14/73)。A组复发3例,平均复发时间15.67个月,RR11.11%(3/27)。B组复发2例,平均复发时间17.00个月,RR9.09%(2/22)。C组复发9例,平均复发时间11.00个月,RR为37.50%(9/24)。A、B两组间RR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而A、B两组RR与C组相比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②A组复发:G2 T21例,G32例(T21例,T31例);B组复发:G2T21例,G3T21例;C组复发:G24例(T22例,T32例),G35例(T22例,T33例)。三组复发肿瘤细胞病理分级升高共4例,,其中A组病理由G2升高至G31例;C组3例病理分级升高,即由G1升高至G21例,由G2升高至G32例,各组间分级PR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共有10例发生肌层浸润进展,其中B组1例,C组3例,浸润至膀胱浅肌层的T2期; A组1例,C组5例,浸润至深肌层的T3期。A、B组间分期PR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A、C组间和B、C组间分期PR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③A组原位复发1例(1/27),异位复发2例(2/27);B组原位复发1例(1/22),异位复发1例(1/22);C组原位复发8例(8/24),异位复发1例(1/24)。A、B、C组间异位复发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 A组与C组和B组与C组间原位复发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④治疗期间,共有39例发生局部反应。A组15例(20.55%,15/73)中,Ⅰ级12例,Ⅱ级3例;B组13例(17.81%,13/73)中,Ⅰ级10例,Ⅱ级3例;C组11例(15.07%,11/73)中,Ⅰ级10例,Ⅱ级1例。未见膀胱粘膜坏死、骨髓抑制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低剂量MMC(10mg, 0.10g/L)术中肿瘤基底部注射联合即刻膀胱灌注或联合膀胱粘膜下广泛注射,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及抑制肿瘤进展具有相似的疗效,其疗效均明显优于单纯MMC术后定期膀胱灌注治疗,且安全、可靠,尤其适用于低中风险的Ta或T1期的BC患者,为T2或T3期的BC患者增加了保留膀胱的治疗机会,可作为治疗膀胱癌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二、经尿道丝裂霉素粘膜下注射预防膀胱癌复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尿道丝裂霉素粘膜下注射预防膀胱癌复发(论文提纲范文)
(1)丝裂霉素联合卡介苗与卡介苗单独应用灌注疗效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方法 |
1.1 检索策略和文献筛选 |
1.2 本篇研究的纳入标准 |
1.3 数据提取 |
1.4 质量评价 |
2 统计学分析 |
2.1 主要结局指标 |
2.2 次要结局指标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异质性分析 |
2.5 偏倚风险评估 |
2.6 敏感性分析 |
2.7 证据质量的评估 |
3 结果 |
3.1 检索结果及文献特点 |
3.2 偏倚风险 |
3.3 单药与联合治疗复发率的比较 |
3.4 单药与联合治疗进展率的比较 |
3.5 单药与联合治疗特异死亡率的比较 |
3.6 单药与联合治疗 5 年复发率的比较 |
3.7 单药与联合治疗副作用的比较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术后膀胱灌注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经尿道等离子柱状电极剜除术与传统电切术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1 患者一般资料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主要手术设备及材料 |
1.1.5 术前准备 |
1.1.6 手术方法 |
1.1.7 观察指标及标准 |
1.1.8 术后治疗及复查 |
1.1.9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一般资料 |
1.2.2 术中及术后情况 |
1.2.3 术后病理结果 |
1.2.4 术者主观感受 |
1.3 讨论 |
1.4 展望与不足 |
1.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手术治疗进展 |
2.1 传统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
2.1.1 传统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的发展 |
2.1.2 传统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的问题与不足 |
2.2 二次电切 |
2.3 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 |
2.3.1 膀胱肿瘤剜除理念 |
2.3.2 膀胱肿瘤剜除能量分类 |
2.3.3 膀胱肿瘤剜除优点与前景 |
2.4 新兴内窥镜技术 |
2.5 膀胱部分切除术 |
2.6 消除闭孔神经反射的研究 |
2.7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3)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直径≤3cm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复发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膀胱肿瘤的治疗方法及复发因素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个人简历 |
(4)卡介苗联合吉西他滨序贯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1.1 一般资料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临床实验方法 |
1.2.1 术前准备 |
1.2.2 设备材料 |
1.2.3 手术方法 |
1.2.4 灌注方法 |
1.2.5 术后随访 |
1.3 统计方法 |
1.4 结果 |
1.4.1 三组患者手术复发率情况比较 |
1.4.2 三组在无复发生存时间情况方面比较 |
1.4.3 三组患者在不良反应方面的比较 |
1.5 讨论 |
1.5.1 膀胱癌的流行现状 |
1.5.2 膀胱癌GEM灌注化疗 |
1.5.3 膀胱癌BCG灌注免疫治疗 |
1.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NMIBC灌注治疗进展 |
2.1 NMIBC膀胱灌注化疗 |
2.2 NMIBC膀胱灌注免疫治疗 |
2.3 抢救性膀胱灌注治疗 |
2.4 热化学灌注治疗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5)绿激光同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安全性与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对象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排标准 |
1.3 仪器设备 |
1.4 手术方法 |
1.5 术后膀胱灌注化疗 |
1.6 观察指标 |
1.7 随访 |
1.8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PVBT+PVP组与PVBT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 |
2.1.1 一般情况 |
2.1.2 手术结果 |
2.1.3 术后膀胱灌注化疗 |
2.1.4 排尿的改善情况 |
2.1.5 肿瘤结局 |
2.2 PVBT+PVP组与TURBT+TURP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 |
2.2.1 一般情况 |
2.2.2 手术结果 |
2.2.3 术后膀胱灌注化疗 |
2.2.4 排尿的改善情况 |
2.2.5 肿瘤结局 |
3.讨论 |
3.1 同期行PVBT和 PVP的安全性分析 |
3.2 同期行PVBT和 PVP的疗效分析及影响因素 |
3.3 绿激光的优势及不足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诊疗现状与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电切术后膀胱灌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对TURBt术后复发及生活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透明质酸钠对大鼠膀胱肿瘤种植成功率的影响 |
一、材料 |
二、方法与步骤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二部分 透明质酸钠与吡柔比星联合灌注降低膀胱肿瘤复发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 |
一、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8)动脉灌注化疗加膀胱粘膜下注射及术后膀胱内灌注预防肿瘤复发(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9)5-氟尿嘧啶膀胱灌注疗法预防膀胱移行细胞癌电切术后复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综述 |
致谢 |
(10)低剂量丝裂霉素C术中应用预防膀胱癌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低剂量丝裂霉素 C 术中应用预防膀胱癌复发的临床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经尿道丝裂霉素粘膜下注射预防膀胱癌复发(论文参考文献)
- [1]丝裂霉素联合卡介苗与卡介苗单独应用灌注疗效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D]. 贺红嘉.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2]经尿道等离子柱状电极剜除术与传统电切术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对比分析[D]. 韩国辉.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直径≤3cm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复发率研究[D]. 贾毅.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4]卡介苗联合吉西他滨序贯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D]. 王润.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绿激光同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安全性与疗效的研究[D]. 张开.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电切术后膀胱灌注的临床观察[D]. 方东. 泰山医学院, 2018(06)
- [7]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对TURBt术后复发及生活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D]. 黄伟平.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6)
- [8]动脉灌注化疗加膀胱粘膜下注射及术后膀胱内灌注预防肿瘤复发[J]. 崔涛,葛明珠,纪强,马卫海. 河北医学, 2009(07)
- [9]5-氟尿嘧啶膀胱灌注疗法预防膀胱移行细胞癌电切术后复发的研究[D]. 肖锋. 吉林大学, 2008(10)
- [10]低剂量丝裂霉素C术中应用预防膀胱癌复发的临床研究[D]. 章宗武. 安徽医科大学, 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