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冰碛土工程性能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樊圆圆,宋玲,魏学利[1](2021)在《基于水槽试验的冰碛土泥石流启动机理分析——以中巴公路艾尔库然沟为例》文中提出冰碛土启动形成泥石流在中巴公路沿线十分常见。前人对冰碛土特征变化及影响冰川泥石流形成的研究较少。为进一步探索泥石流暴发的原因,此次基于水槽试验,结合研究区的冰碛土物理力学特性进而探究冰碛土体形成泥石流的过程与机制。结果表明:(1)融水流量分别为8 L/min、12 L/min、16 L/min和56 L/min的情况下,冰碛土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其被冲刷时的破坏形式和启动过程具有差异性;(2)泥沙含量随融水流量和时间的不同而发生波动变化,泥石流冲刷启动和土体坍塌淤堵反复循环;(3)综合冰碛土特征变化及实验现象,将冰碛土泥石流的启动机理分为渗透饱和、侵蚀坍塌、冲刷启动三个部分;(4)冰碛土泥石流的稳定系数与水流流量呈幂函数关系。
欧文[2](2020)在《欢喜村冰水堆积体结构特征及对变形的控制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岷江上游河谷两岸发育大量第四纪冰水堆积体,表现出复杂的沉积结构特征,查明此类冰水堆积体的结构特征及对其变形的控制作用,对当地的地质灾害防治和工程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理县欢喜村冰水堆积体的多次现场调查、取样,查明了堆积体的宏观结构特征以及变形特征,基于测窗统计、分形理论、图像识别技术,对欢喜村的冰水堆积物进行了细观结构量化分析,并通过剪切试验测试了沉积界面的力学强度;运用颗粒流程序PFC2D对堆积体变形与沉积界面的关系进行了模拟验证,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欢喜村冰水堆积体主要由粉质黏土、角砾土和块碎石土组成,土体中粉质黏土含量随高程降低而减少,角砾、块碎石含量随高程降低而增多。堆积体可划分为五大层位,根据高程从高到低依次别为:(1)粉质黏土层、(2)粉质黏土-块碎石土层、(3)粉质黏土夹角砾-块碎石土层、(4)角砾土-块碎石土层、(5)块碎石土层。(2)欢喜村冰水堆积体表部大量位置出露光滑沉积界面,界面集中分布处出现多处明显的变形破坏迹象。沉积界面的粗糙程度、产状、临空条件及上下层土体的组合类型对堆积体的变形起着控制作用。(3)通过分形理论,得出欢喜村冰水堆积物存在较多粗、细交替的互层;通过测窗统计,结合图像识别技术,得出颗粒的轮廓形状随颗粒粒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总体呈长条状;粗糙度呈现出良好的自相似特性;考虑尺度效应下的欢喜村冰水堆积物含石量在16%-24%之间交替起伏,并随高程降低呈升高的趋势;颗粒主要排列方向(长轴方向)在345-355°区间内,呈顺坡向排列。(4)通过中型剪切试验,得出了沉积界面、非沉积界面处土体的抗剪强度。沉积界面对水的敏感性较高,相比于天然状态,不同高程的两处沉积界面在饱水状态粘聚力降低56.91%、40.68%,内摩擦角降低23.93%、23.44%;非沉积界面处粘聚力降低32.34%,内摩擦角降低22.98%。(5)通过PFC2D对堆积体概化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显示:降雨作用下堆积体未发生整体失稳破坏,部分沉积界面处出现塑性变形,整体未贯通;地震作用下多处变形区域已基本贯通,出现滑动破坏现象。(6)结构对欢喜村冰水堆积体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沉积结构及其细观结构上。沉积界面是冰水堆积体变形的主控因素,其较低的抗剪强度降低了冰水堆积体的整体力学特性;细观结构中,上下层土体中块石相对含量差距越大,变形越明显,且变形区域的扩展具有绕石现象。变形扩展方向受块石的轮廓形状及定向性控制,长条状颗粒的长轴朝向大多平行于沉积界面,顺沉积界面方向的块石越多,变形越容易沿沉积界面扩展。
王小芳[3](2020)在《生物固氮对冰川退缩区裸地土壤环境及植被发育的影响》文中指出生物固氮是生物在固氮酶的作用下,将大气中分子态氮转变为铵态氮的过程。原生演替初期,氮素养分尤为缺乏,生物固氮是其最主要的氮源。青藏高原东麓高海拔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地质和生态环境,在此条件下工程活动、地质灾害以及冰川退缩等造成大量的裸地出露,如何科学管理这些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裸地快速而稳定的生态恢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裸地自然植被发育过程中研究生物固氮的生态环境效应,可以在生境改善、养分周转和群落演替轨迹等方面为裸地生态恢复提供指导,快速建立起符合原生演替规律的稳定群落,为有效进行裸地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选取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区,根据土壤年龄(0、9和39年)采集土壤、结皮、凋落物和植物样品。采用野外原位生物固氮实验、实验室理化性质分析、室内控制实验和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冰川退缩区演替早期生物固氮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阐明生态系统构建早期生物固氮对土壤环境及植被发育的影响。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退缩区三种固氮基质(土壤、生物结皮、凋落物)固氮酶活性呈现5月>11月>7月的季节变化趋势。三种固氮基质固氮酶活性在5、7和11月分别表现为:黄芪根际/非根际土壤>沙棘凋落物>生物结皮>其他土壤,沙棘凋落物>黄芪根际土>生物结皮>其他土壤,生物结皮>黄芪根际土>沙棘凋落物>其他土壤。从0年到39年,固氮酶活性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固氮酶活性在9年样地出现最大值(1.04±0.09 nmol?g-1?h-1)。这可能是由于0年样点无植物生长,仅存在自由固氮,自由固氮固氮量小、固氮效率低;9年样点固氮植物和固氮微生物占有优势地位,共生固氮固氮量大;而30年样点由于植被作用,有机质及土壤氮累积增加,此时生物固氮已不具有竞争优势,固氮酶活性减弱。固氮酶活性与DOC、DON、MBC、MBN、NH4+-N、P、Bio-P显着正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DOC、P含量以及含水量是固氮酶活性的关键影响因子。(2)室内控制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控制培养条件下,固氮酶活性表现为5℃<15℃<25℃,固氮酶活性随温度升高而极显着升高(p<0.01)。光照培养条件下,除39年A、C层土壤,其余固氮基质固氮酶活性随光照强度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这是由于黑暗条件下不能合成碳水化合物,进行固氮作用所需能量被抑制,从而导致生物固氮作用较弱。而在强光照条件下,极强的光合作用消耗大量ATP和还原物并且释放大量氧气,使固氮酶遇氧发生不可逆失活。N、P、Mo养分及其组合添加实验结果表明,0年冰碛土加入养分培养后固氮酶活性均未达到仪器检测限。9年样点多数样品在P添加以及P+Mo添加处理后,固氮酶活性显着增加,而N添加及其组合添加均对9年样点样品无影响或产生抑制作用。这说明在冰川退缩9年的样点,生物固氮存在P和Mo+P限制。对于39年样点,添加N、P、Mo及其组合添加均对固氮酶活性无影响或产生抑制作用。原因可能是39年样点土壤中的养分元素已满足生物生长发育需求,生物不需要进行生物固氮过程(高成本)获取氮素,直接选择从土壤或凋落物中获取氮素(低成本)。(3)生物固氮显着改善土壤结构和养分状况,包括土壤含水量、粒度、p H、以及C、N、P养分等。土壤结构变化和养分元素增加使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增强,而微生物酶活性增强又促进土壤养分增加。共生固氮植物黄芪显着改善了表层和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有效性,而另一共生固氮植物沙棘对表层和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有效性影响较小,与非固氮植物无显着差别。黄芪显着改善了与其伴生的非固氮植物体内的养分状况,增加了与其伴生的非固氮植物的株高、冠层面积以及N素含量等,对非固氮植物的生长发育起到显着的促进作用。沙棘对与其伴生的非固氮植物影响不显着。黄芪在裸地生态恢复中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张彦锋[4](2020)在《循环冻融作用下冰碛土碎化机制及其致灾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冰碛土作为高寒山区一种特殊性土体,受高寒山区特殊气候的影响,出现一种典型的冻融“碎化”现象,进而引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基于此,以磨西河流域冰碛土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关于冰碛土研究成果以及研究区基本地理、地质环境条件、冰碛土分布特征和灾害特征等基础上,采用颗粒筛分试验、CT扫描试验、扫描电镜试验以及边坡循环冻融模拟试验,对磨西河流域冰碛土的宏观、细观、微观结构特征及循环冻融边坡变形破坏响应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冰碛土在循环冻融作用下碎化机制及致灾效应进行了详细研究,其研究成果可为高寒山区公路、铁路及水电站等工程的安全运营及地方政府的防灾减灾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磨西河流域内冰碛土粒径分布范围广,呈现双峰特征,主要以块石漂石等巨粒物质为主,黏土等细粒物质也比较多。冰碛土不均匀系数大于5,曲率系数大于3,属于级配不良土。(2)基于CT扫描技术对冰碛土试样的细观结构分析,发现试样体孔隙率为24.09%,体孔隙率和面孔隙率基本相同;直径在2mm以上的孔隙概率密度最大;纵截面方向上颗粒形状接近于圆形;横截面方向上颗粒的定向性更明显。(3)基于扫描电镜试验对冰碛土试样的微观结构分析,发现冰碛土试样结构单元体复杂,片状体和叠片体构成了冰碛土的基本骨架;试样结构类型为胶粘式结构。(4)基于边坡循环冻融模拟试验,发现循环冻融过程中边坡的变形主要表现为冻胀融沉效应、顺坡面滑移、边坡表面裂缝以及前部滑落现象。含水量是引起这些变形的主导因素。(5)循环冻融作用下冰碛土的碎化机制可概括为:在细观方面,循环冻融作用使冰碛土孔隙结构、颗粒大小和颗粒间的胶结性发生改变。在宏观方面,循环冻融作用使冰碛土产生冻胀融沉效应、裂缝及位移现象。(6)冰碛土的致灾效应可归纳为:循环冻融作用使冰碛土细观、宏观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冰碛土碎化,致使边坡稳定性降低,进而诱发地质灾害。
程强,郭喜峰[5](2019)在《泸定大渡河桥冰碛土的结构及现场剪切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泸定大渡河桥康定岸分布巨厚层冰碛土,为研究土的抗剪强度特性,在不同位置和深度进行了6组现场剪切试验,基于地质勘察和试验结果分析土的结构特征、剪切强度和变形特性及其与土的结构的关系。研究表明:冰碛土的颗粒以粗粒、巨粒粒组为主,骨架颗粒呈悬浮状,混杂、无序堆积,骨架间充填杂基,形成骨架悬浮密实结构。根据颗粒组成和骨架风化程度,划分为骨架悬浮密实结构、软化骨架悬浮密实结构、砂砾土富集结构、大块石包绕结构等4种细观结构类型。冰碛土剪切破坏主要有剪切破碎带、包绕块石边界、锯齿状剪切和切穿软化骨架等4种模式,剪切荷载作用下线弹性变形阶段明显,剪切刚度大,初始屈服历时短。颗粒骨架和杂基形成的悬浮密实结构,是冰碛土强度与变形特性的内在控制因素,剪切荷载作用下骨架颗粒与具有一定胶结的基质间相互作用,剪切破坏时表现为基质的压碎与骨架的变位。骨架颗粒强度、大骨架颗粒分布、基质胶结程度的不同,对冰碛土强度和变形特性都构成一定的影响。土的抗剪强度、剪切刚度和剪胀性随骨架强度和基质胶结程度的提高而增大,而延性随之变差。
魏学利,陈宝成,樊圆圆,李宾[6](2019)在《中巴公路奥布段冰碛土特征及其路用性能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巴公路奥布段冰碛土分布广泛,在调查冰碛土的类型和分布特征基础上,分析其颗粒组构特征,并重点探讨冰碛土作为路基填料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中巴公路奥布段冰碛物多为碎石土,具有承载力高、渗透性良好等优越工程特征,但多数级配不良,需要对土体进行级配改良后方可作为路基填料使用;对改良后级配良好的冰碛土作为路基填料适用性强,承载比、材料膨胀量和压实度等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且具有易于压实、储量丰富、距施工区距离较近等优点。
杨东旭,王军朝,杨栋[7](2018)在《川藏交通干线帕隆藏布段冰碛物特性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作为冰川运动的遗迹,冰碛物由于其宽级配、大孔隙、非均质、渗透性等特点,成为川藏铁路和高速公路帕隆藏布路段规划选线中的一类特殊岩土体,并与藏东南地区的冰川型地质灾害具有关联,使得帕隆藏布流域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及防治研究愈发复杂。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冰碛物物性特征取得的研究成果,结合实地调查和室内外测试结果,归纳了冰碛物的分布特征、沉积构造、物理性质和工程力学特性,梳理了冰碛物的物理力学研究进展,凝练了帕隆藏布流域冰碛物研究中的3个关键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下一步研究思路,旨在为后续的冰碛物研究和川藏交通干线规划与建设管理提供参数依据。
曾涛[8](2018)在《高寒地区冰水堆积物颗粒特征分析及物理力学性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我国西南高海拔地区大规模交通基础建设及水电项目陆续实施,冰水堆积物和冰碛土分布地区的工程建设日益增多,但目前对冰水堆积物和冰碛土等冰川作用成因特殊土的物理力学及工程性质尚缺乏较系统研究,工程经验较少,可兹借鉴的经验相对匮乏,国内外在冰水堆积物和冰碛土层上修建工程仍较为慎重,大部分在建和拟建工程仍以绕避为主。因此,针对冰水堆积物及冰碛土,研究其物理力学性质及颗粒特征,探索高寒冻融循环条件下的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对路基工程设计建造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实用价值。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冰水堆积物和冰碛土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分别采用了室内基本土性试验、颗粒形状特征影像分析、大型三轴试验以及冻融循环下的边坡浅表滑移单元模型试验,对取自康定-泸定地区冰水堆积物及冰碛土的岩土工程特性、颗粒形态特征、冻融循环变形破坏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室内物性试验,判定了冰水堆积物及冰碛土的碎石土类型,其中冰碛土级配属于良好,可作为路基A1组填料,冰水堆积物级配多为不良,但可作为B1组填料,两类土样的最大干密度均约在2.2 g/cm3,最优含水率均约在6.7%;由于冰水堆积物存在水流二次搬运、分选堆积作用,冰水堆积物的5mm以下粒组颗粒密度较冰碛土稍大,随分布高程的降低,冰水堆积物土样细粒含量更多,塑性指数和液限含水率均较冰碛土更高。(2)利用显微成像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冰水堆积物及冰碛土土样进行了颗粒形状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冰碛土填料颗粒较冰水堆积物填料颗粒的块体性更强、棱角性接近;颗粒轮廓的分形计算表明,冰水堆积物分形维数分布区间为[0.9743,1.454],冰碛土颗粒分形维数分布区间为[0.9661,1.2816],均呈现较好的分形特征,冰水堆积物颗粒分形维数的分布范围更宽、上限值更大。但相较于级配碎石,两类土的颗粒边缘轮廓曲线更规则、表面更光滑、块体性更弱,工程特性较级配碎石稍差。(3)采用直径15厘米土样的荷载伺服大型三轴试验仪,针对90%和95%两种压实度的冰水堆积物进行了三水平围压下的三轴剪切试验,获得了不固结不排水强度参数及有效应力强度参数。随着压实度增加,试样的粘聚力及有效粘聚力增加幅度分别为117%、18%,内摩擦角及有效内摩擦角增加幅度分别为16%、17%。基于Ducan and chang模型的(σ1-σ3)ε1关系拟合,获取了双曲线试验常数,结果表明:随着围压的增加,土体的初始切线模量减小、强度渐近线值增大;相同围压下,随着压实度的增加,土体的初始切线模量有减小的趋势、强度渐近线值有增大的趋势。(4)针对冰水堆积物边坡的高寒环境特点,利用冷冻柜进行加工改造,设计并开展了临界边坡浅表变形冻融循环蠕变试验,结果表明:边坡出现了推挤式的浅表层蠕动,6次冻融循环累积下,边坡顶、中、底部顺坡滑移分别为1.6cm、1.3cm、0.6cm;当坡脚设置支挡措施,坡脚基本无滑移,呈现良好的约束效应,边坡仅出现约34mm竖向冻胀融沉;当模拟自然降雨增加坡面水分补给,冻融循环下的边坡蠕变增强。单元土体冻胀试验结果表明:土体的冻胀-融沉量随着土体含水率的增高呈现出折线型增大的趋势,土体在冻融蠕变变形中,垂向膨胀较侧向膨胀更大;随着压实度的增加,土体的冻胀-融沉量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在压实度为85%条件下达到最大。
曾涛,蒋良潍,罗强,李傲赢,谢宏伟[9](2018)在《冰碛土和冰水堆积物填料颗粒形状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土体颗粒形状特征对填料的工程特性影响显着。采用光学显微镜照相技术获取冰碛土和冰水堆积物填料颗粒大样本的随机二维平面投影,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测得其几何参数,得到用于描述颗粒轮廓形状和棱角性的形状指数;基于数理统计和分形理论,分析各粒径组冰碛土和冰水堆积物颗粒轮廓形状和棱角性形状指数的分布特征,讨论粒径组间颗粒形状指数离散性及颗粒形状的分形特性。研究表明:冰碛土和冰水堆积物均呈块状且棱角性相当,冰碛土颗粒块体性更强;轴向系数表征颗粒轮廓形状优于长宽比,棱角性系数对颗粒棱角性描述优于粗糙度;冰碛土颗粒分形维数主要集中在0. 966 1~1. 281 6,冰水堆积物分形维数主要集中在0. 974 3~1. 454,两种填料颗粒在2~10 mm粒径范围内分形特征最为显着。
幸新涪[10](2017)在《冰碛土颗粒级配对承载力特性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西部高海拔地区普遍分布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的冰碛土,为研究这种特殊的土体,国内外学者先后采用室内实验、地质分析等手段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获得了一些冰碛土基本的工程特性研究成果,但对巨厚冰碛土层力学特性研究不够,特别是颗粒级配对冰碛土承载力特性的影响方面尚未见研究成果发表。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综述了国内外冰碛土研究现状,在此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冰碛土颗粒级配对承载力特性的影响研究命题。以四川泸定大渡河特大桥桥基巨厚冰碛土层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原位试验与颗粒流数值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冰碛土颗粒级配对承载力特性的影响,获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冰碛土级配指数差异大,与其距地表距离相关。同一冰碛土层的7组试样平均不均匀系数超过50,属于级配差的类型。冰碛土颗粒级配与其分布位置有关,不同地点的颗粒粒径差异巨大,离地表层越近,不均匀系数和曲率系数小,颗粒粒径均匀;距离洞口越远,不均匀系数明显增大且随着距离改变大幅度波动,曲率系数在距洞口15m左右时达到极大值,随后明显减小。2)冰碛土抗剪能力与土层巨粒组含量正相关。原位1m×1m大型直剪试验得到,当冰碛土层巨粒组含量为60%70%时,抗剪强度最大;得出内摩擦角φ=37°,粘聚力c=64.2kPa,属于特殊的粗粒土类型。3)冰碛土层具有良好蠕变特性。冰碛土的长期强度与蠕变强度之比为0.580.73;采用经验公式推求蠕变的4个参数有效平均值分别为0.205、109.65、0.51以及7.26;得到内摩擦角φ’=36.2°,CC=56.2kPa,蠕变抗剪强度参数与1m*1m直剪结果一致,冰碛土层具有良好蠕变特性。4)冰碛土极限承载力与碎石粗粒土等有明显差异。冰碛土变形-应力(Q-S)曲线属于陡变型曲线,对应的承载力极限值为3000kPa3700kPa,与碎石粗粒土、黏性土等细粒土层的极限承载力有明显区别。5)冰碛土层颗粒级配影响接触力方式。含细粒土砾巨粒组含量少、细粒土含量多,接触力均匀分布,没有应力集中的现象。卵石质土以及漂石类土中,巨粒组含量多,漂石、卵石之间更容易直接接触形成土体骨架,漂石与卵石接触点应力集中。6)巨粒组颗粒是影响冰碛土层变形与应力特性的关键颗粒因素。巨粒块石弹性模量大、不易变形,其含量越多,阻断了细颗粒土的直接受力,当巨粒组含量超过土体重量50%时,巨粒组周围的细粒土受到法向荷载的影响作用小。7)冰碛土承载力极限与级配相关。当不均匀系数为3845、曲率系数为12,冰碛土承载力极限值最大;当两级配指标超出以上数值范围时,承载力极限值逐渐减小。同时,冰碛土极限承载力与漂石、卵石等大颗粒(粒径大于60mm)含量正相关。随着大粒径颗粒含量的增加,冰碛土承载力特性有所提升。相较而言,漂石比卵石更能提高冰碛土的承载力。
二、冰碛土工程性能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冰碛土工程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欢喜村冰水堆积体结构特征及对变形的控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干暖河谷环境气候特征研究 |
1.2.2 冰水堆积物基本特征研究现状 |
1.2.3 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特征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2.1 气象水文 |
2.1.1 气象条件 |
2.1.2 水文条件 |
2.2 地形地貌 |
2.3 地层岩性 |
2.4 地质构造 |
2.5 水文地质条件 |
2.6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
第3章 欢喜村冰水堆积体基本特征研究 |
3.1 形态与规模 |
3.2 物质组成特征 |
3.3 沉积结构特征及形成演化分析 |
3.3.1 典型沉积界面及其分布规律 |
3.3.2 沉积特征 |
3.3.3 欢喜村冰水堆积体演化过程分析 |
3.4 变形特征及控制作用分析 |
3.4.1 变形特征 |
3.4.2 变形与沉积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欢喜村冰水堆积体沉积结构力学特征研究 |
4.1 颗粒分布与形态特征量化分析 |
4.1.1 颗粒分布特征研究 |
4.1.2 颗粒形态特征量化分析 |
4.1.3 块石含量及定向性分析 |
4.2 不同沉积结构的力学特性模拟分析 |
4.2.1 计算模型与参数取值 |
4.2.2 计算结果分析 |
4.3 沉积结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4.3.1 试验原理及方案 |
4.3.2 试验结果分析 |
4.4 细观结构对沉积界面力学特性的影响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冰水堆积体结构对变形的控制作用研究 |
5.1 PFC~(2D)简介及基本原理 |
5.2 计算模型建立 |
5.3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5.3.1 降雨工况 |
5.3.2 地震工况 |
5.4 冰水堆积体结构对变形的控制作用分析 |
5.5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生物固氮对冰川退缩区裸地土壤环境及植被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生物固氮的研究历史、方式及固氮微生物群落和功能 |
1.2.2 生物固氮对土壤环境及植被的影响研究 |
1.2.3 生物固氮的影响因素 |
1.2.4 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进展 |
1.2.5 生物固氮的测定方法 |
1.2.6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1.3 主要的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
1.3.1 主要的研究内容 |
1.3.2 预期目标 |
1.3.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3.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
2.2.1 样品采集 |
2.2.2 土壤及植物理化性质分析 |
2.2.3 样品现场培养 |
2.3 温度及光照条件对生物固氮的影响效应培养实验 |
2.3.1 温度对生物固氮的影响效应培养实验 |
2.3.2 不同光照对生物固氮的影响效应培养实验 |
2.4 添加养分元素(单独或组合)对生物固氮的影响效应培养实验 |
2.5 样品分析及数据计算 |
2.5.1 气体样品上机测定 |
2.5.2 固氮酶活性和生物固氮速率的计算 |
2.6 统计分析与作图 |
第3章 生物固氮的时空分布特征 |
3.1 冰川退缩区裸地土壤及凋落物理化性质的时空分布特征 |
3.2 冰川退缩区裸地土壤及凋落物生物固氮速率的时空分布特征 |
3.3 讨论 |
3.3.1 生物固氮速率的空间分布 |
3.3.2 生物固氮速率与环境因子研究 |
3.4 小结 |
第4章 环境因子及养分元素对生物固氮的影响 |
4.1 环境因子对生物固氮速率的影响 |
4.1.1 温度对生物固氮的影响 |
4.1.2 光照对固氮酶活性的影响 |
4.2 养分元素对固氮酶活性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生物固氮对土壤环境和植被发育的影响 |
5.1 生物固氮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5.2 生物固氮对植被发育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生物固氮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5.3.2 生物固氮对植被发育的影响 |
5.4 结论 |
第6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主要结果与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循环冻融作用下冰碛土碎化机制及其致灾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冰碛土特征方面研究 |
1.2.2 岩土体循环冻融试验研究 |
1.2.3 岩土体CT扫描试验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数据来源及预期创新成果 |
1.4.1 数据来源 |
1.4.2 预期创新成果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磨西河流域地形地貌特征 |
2.2 磨西河流域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 |
2.2.1 摩西河流域地层岩性特征 |
2.2.2 磨西河流域地质构造特征 |
2.3 磨西河流域气象水文特征 |
2.3.1 气象特征 |
2.3.2 水文特征 |
2.4 磨西河流域冰川活动特征 |
2.5 磨西河流域冰碛土分布特征 |
2.6 磨西河流域内泥石流特征 |
2.6.1 泥石流发育分布特征 |
2.6.2 泥石流与冰川活动及冰碛土的关系 |
第3章 冰碛土结构特征试验研究 |
3.1 冰碛土宏观粒径特征试验 |
3.1.1 试验原理 |
3.1.2 试验装置 |
3.1.3 试验土样 |
3.1.4 试验过程 |
3.1.5 试验数据处理 |
3.1.6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2 冰碛土细观结构特征试验 |
3.2.1 试验原理 |
3.2.2 试验仪器 |
3.2.3 试验土体 |
3.2.4 试验结果 |
3.2.5 试验结果分析 |
3.3 冰碛土微观结构特征试验 |
第4章 循环冻融作用下冰碛土边坡宏观变形及位移模拟试验 |
4.1 试验目的 |
4.2 试验原理 |
4.3 试样装置 |
4.4 试验土体参数及试验步骤 |
4.4.1 试验土体参数 |
4.4.2 试验步骤 |
4.5 试验过程、试验现象及试验结果分析 |
4.5.1 试验过程及现象 |
4.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章 循环冻融作用下冰碛土碎化机制及致灾效应分析 |
5.1 冰碛土细观碎化机制分析 |
5.2 冰碛土宏观碎化机制分析 |
5.2.1 循环冻融过程中冰碛土边坡力学模型 |
5.2.2 循环冻融过程冰碛土边坡冻胀融沉分析 |
5.2.3 循环冻融过程冰碛土边坡坡面方向变形分析 |
5.3 循环冻融作用下冰碛土致灾效应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泸定大渡河桥冰碛土的结构及现场剪切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场地概况及冰碛土的基本特征 |
2 冰碛土的结构特征 |
3 冰碛土剪切试验及分析 |
3.1 试验方法及试验点布置 |
3.2 抗剪强度参数 |
3.3 剪切破坏特征 |
3.4 剪切变形特性分析 |
3.5 土的结构对剪切特性的影响分析 |
4 结论 |
(6)中巴公路奥布段冰碛土特征及其路用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冰碛物类型与分布特征 |
3 冰碛土颗粒组构与分形特征 |
4 冰碛土性能评价 |
4.1 冰碛土抗剪强度特征 |
4.2 冰碛土渗透系数 |
5 冰碛土改良试验及作为路基填料适用性评价 |
5.1 冰碛土颗粒分析 |
5.2 冰碛土物理改良级配分析 |
5.3 试验路段改良冰碛土路用性能检测指标分析 |
6 结语 |
(7)川藏交通干线帕隆藏布段冰碛物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冰碛物的分布与沉积特征 |
1.1 冰碛物的分布特征 |
1.2 冰碛物的沉积与构造特征 |
2 冰碛物的物理性质研究 |
2.1 物质组构与粒度特征 |
2.2 冰碛物形成年代测定 |
2.3 冰碛物基本物性指标 |
3 工程力学性质研究 |
3.1 冰碛物的土力学特征 |
3.2 工程力学指标参数 |
3.2.1 承载力指标 |
3.2.2 抗剪强度及应力应变指标 |
3.3 冰碛物的渗透性 |
3.4 冰碛物的稳定性 |
4 存在问题与展望 |
4.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研究展望与建议 |
(8)高寒地区冰水堆积物颗粒特征分析及物理力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冰水堆积物和冰碛土的研究现状 |
1.2.2 冰水堆积物和冰碛土颗粒形状分析研究 |
1.2.3 冻融作用对于不同土类性质的影响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川藏铁路康定区段现场实地调研 |
2.1 取样点概况及土样采集 |
2.1.1 康定机场外取土点 |
2.1.2 机塔路公路两侧取土点 |
2.1.3 毛家沟取土点 |
2.1.4 康定车站取土点 |
2.1.5 咱里取土点 |
2.2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本土性试验 |
3.1 概述 |
3.1.1 研究方法和目的 |
3.1.2 主要工作概述 |
3.2 颗粒分析试验 |
3.2.1 试验原理 |
3.2.2 试验仪器 |
3.2.3 土样粗粒成分筛析法试验 |
3.2.4 土样细粒成分乙种密度计法试验 |
3.2.5 土样颗粒级配结果 |
3.2.6 五种土样级配对比及填料分组评价 |
3.3 颗粒密度试验 |
3.3.1 试验原理 |
3.3.2 试验仪器 |
3.3.3 试验过程与数据处理 |
3.3.4 试验结果数据与土样对比 |
3.4 土样2mm以下细粒成分的界限含水率 |
3.4.1 试验原理 |
3.4.2 试验仪器 |
3.4.3 试验过程与数据处理 |
3.4.4 试验结果数据与土样对比 |
3.5 击实性能试验 |
3.5.1 试验原理 |
3.5.2 试验设备 |
3.5.3 冰碛土击实试验 |
3.5.4 水堆积物击实试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颗粒形状特征分析 |
4.1 颗粒形状特征参数 |
4.1.1 几何参数 |
4.1.2 形状指数 |
4.2 颗粒几何参数测量 |
4.2.1 试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颗粒图像获取与处理 |
4.3 冰水堆积物和冰碛土颗粒形状特征分析 |
4.3.1 轮廓形状特征 |
4.3.2 棱角性特征 |
4.3.3 颗粒的分形特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冰水堆积物大型三轴试验 |
5.1 试验目的 |
5.2 试验原理 |
5.3 试验仪器 |
5.4 试验步骤 |
5.4.1 试验条件及参数确定 |
5.4.2 试样的制备与步骤 |
5.4.3 试验过程 |
5.5 试验结果 |
5.5.1 冰水堆积物0.9压实系数 |
5.5.2 冰水堆积物0.95压实系数 |
5.6 邓肯-张(Ducan and chang)模型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冻融循环的边坡表层滑移单元模型试验 |
6.1 坡脚支挡约束下冰水堆积物边坡冻融滑移模型试验 |
6.1.1 试验目的 |
6.1.2 试验原理 |
6.1.3 试验设备 |
6.1.4 试验条件及试验步骤 |
6.1.5 试验过程、试验现象及数据处理 |
6.2 改变边界条件的冰水堆积物表层冻融滑移模型试验 |
6.2.1 增加坡面后期水分补给 |
6.2.2 去除坡脚支挡约束 |
6.3 含水率对土体冻胀影响试验研究 |
6.3.1 试验目的 |
6.3.2 试验设备 |
6.3.3 试验条件及试验步骤 |
6.3.4 试验现象、试验数据处理 |
6.4 压实度对土体冻胀影响试验研究 |
6.4.1 试验条件及试验步骤 |
6.4.2 试验现象、试验数据处理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实践及成果 |
(9)冰碛土和冰水堆积物填料颗粒形状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颗粒形状特征参数 |
1.1 几何参数 |
1.2 形状指数 |
2 颗粒几何参数测量 |
2.1 试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颗粒图像获取与处理 |
3 冰碛土和冰水堆积物颗粒形状特征分析 |
3.1 轮廓形状特征 |
3.2 棱角性特征 |
4结论 |
(10)冰碛土颗粒级配对承载力特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冰碛土研究现状 |
1.2.2 级配对粗粒土承载力特性影响研究现状 |
1.2.3 地基承载力研究现状 |
1.3 冰碛土承载力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拟解决关键问题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2 冰碛土层级配研究 |
2.1 冰碛土层地质特征 |
2.2 颗粒分析试验方法 |
2.3 试验设备及步骤 |
2.3.1 试验设备 |
2.3.2 试验步骤 |
2.4 试验结果分析 |
2.4.1 颗粒级配曲线 |
2.4.2 级配指标 |
2.4.3 土的工程分类 |
2.5 本章小结 |
3 冰碛土层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3.1 冰碛土抗剪特性 |
3.1.1 冰碛土直剪试验原理 |
3.1.2 试验设备和步骤 |
3.1.3 试验结果分析 |
3.2 冰碛土直剪蠕变特性 |
3.2.1 直剪蠕变试验原理 |
3.2.2 试验设备及步骤 |
3.2.3 试验结果分析 |
3.3 冰碛土变形特性 |
3.3.1 原位变形试验原理 |
3.3.2 试验方法与步骤 |
3.3.3 试验结果分析 |
3.4 冰碛土承载力特性试验研究 |
3.4.1 试验内容和原理 |
3.4.2 试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冰碛土层级配对承载力影响数值模拟 |
4.1 冰碛土模型建立 |
4.2 模型参数标定 |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4 模拟与试验匹配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冰碛土工程性能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水槽试验的冰碛土泥石流启动机理分析——以中巴公路艾尔库然沟为例[J]. 樊圆圆,宋玲,魏学利.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21(01)
- [2]欢喜村冰水堆积体结构特征及对变形的控制作用研究[D]. 欧文.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生物固氮对冰川退缩区裸地土壤环境及植被发育的影响[D]. 王小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20(02)
- [4]循环冻融作用下冰碛土碎化机制及其致灾效应研究[D]. 张彦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5]泸定大渡河桥冰碛土的结构及现场剪切试验研究[J]. 程强,郭喜峰.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9(04)
- [6]中巴公路奥布段冰碛土特征及其路用性能评价[J]. 魏学利,陈宝成,樊圆圆,李宾. 路基工程, 2019(03)
- [7]川藏交通干线帕隆藏布段冰碛物特性研究进展[J]. 杨东旭,王军朝,杨栋.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8(08)
- [8]高寒地区冰水堆积物颗粒特征分析及物理力学性质研究[D]. 曾涛.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
- [9]冰碛土和冰水堆积物填料颗粒形状特征分析[J]. 曾涛,蒋良潍,罗强,李傲赢,谢宏伟. 铁道标准设计, 2018(12)
- [10]冰碛土颗粒级配对承载力特性影响研究[D]. 幸新涪. 长江科学院,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