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阻尼器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油阻尼器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一、油阻尼器的数值仿真及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继峰[1](2020)在《调谐惯质阻尼器力学性能及其对结构减震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大型结构的抗震性能是土木工程领域关注的重点研究方向,特别是基于不同类型阻尼器的减震体系一直是抗震领域研究热点之一。传统的结构减震体系仅考虑阻尼系数这一单参数变化的影响,而随着三元减振体系的发展,能同时考虑质量单元、阻尼单元和刚度单元的三元减振技术获得了迅速发展。电涡流阻尼单元联合具有质量放大效应的惯质单元形成二元减振体系,在此基础上,再耦合弹簧单元形成的三元减振体系具有调谐作用,大大提高了对结构振动控制的效果。本文将从带旋转惯质的轴向电涡流阻尼器入手展开研究,而后重点研究了调谐黏性质量阻尼器(TVMD)和调谐惯性质量阻尼器(TID)对土木工程结构的减震效果,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电磁有限元和试验测试研究了轴向电涡流惯质阻尼器(ECVMD)的影响参数和滞回性能,分析表明电涡流阻尼力具有显着的速度非线性,电涡流阻尼力的速度曲线中的临界速度会受导体筒厚度和电导率的影响,而初始阻尼系数和最大轴向电涡流阻尼力还受空气间隙和永磁体数量的影响。试验测得的电涡流惯质阻尼器滞回曲线饱满,与理论分析结果吻合。(2)推导了单自由度结构在多重调谐频率阻尼器(MTVMD、MTID)控制下的位移动力放大系数,通过数值分析对不同结构阻尼比、质量比和调谐频率个数的TVMD及TID进行了参数优化和减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TVMD和TID的减震效果相当,都优于VMD。推导了TVMD和TID非线性阻尼的等效阻尼比,分析了速度指数?对TVMD和TID最优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速度指数对最优阻尼系数的影响较大,且在共振频率附近TVMD和TID等效阻尼比与线性阻尼的最优阻尼比相接近。(3)对主结构参数发生变化时MTVMD和MTID系统的鲁棒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系统鲁棒性随质量比和调谐频率个数的增加而增强,控制效果对结构频率变化较为敏感。提出一种参数偏离符合正态分布的计算模型来考虑MTVMD和MTID自身参数偏离对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通过蒙特卡罗试验对MTVMD和MTID的减震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质量比和系统子阻尼器个数都会影响减震有效性和可靠性。(4)建立了多自由度结构-MTVMD、MTID系统的运动方程及其拓扑模型的运动方程,基于复模态分析法和状态空间方程分析了阻尼器安装位置、数量和减震参数模型对结构动力特性和减震性能的影响,对比研究了阻尼器支撑位置变化对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5)基于某大跨度自锚式悬索桥,研究了调谐惯质阻尼器对地震响应与涡激共振响应的控制效果,分析表明TVMD和TID控制系统对纵向飘移可起到较好的控制效果,质量比为0.1时,两类调谐惯质阻尼器对梁端位移峰值和均方根的减震效率达45%左右;TMD、TVMD和双重调谐惯质阻尼器(RIDTMD)对桥梁竖向涡激共振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质量比相同时,RIDTMD减振效果最好,TVMD减振效果次之,两者的减振效果都优于传统TMD。

黄宙[2](2020)在《新型变形放大式阻尼器性能与结构减震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结构振动控制弥补了传统抗震设计方法的不足,在结构振动控制领域,被动控制以其构造简单、造价低廉、易于维护且无需外部能源等优点而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耗能减震阻尼器技术是实现结构被动控制、减轻结构在地震和强风作用下动力响应的有效方法。然而对于大多数建筑结构,由于其自身特点或工程条件约束等会导致结构中装设的阻尼器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相对较小,阻尼器不能充分发挥工作以达到能量耗散的目的,故而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会受到限制。因此,研究新型具有变形放大功能的阻尼器就显得十分必要,该类阻尼器对较小的变形同样敏感和适用,能充分驱动耗能材料发挥其耗能特性,从而实现更加理想的减震控制效果。本文从控制结构的节点转动变形和层间侧移为切入点,分别研发了两种对应的具有变形放大机制的新型耗能阻尼器,对其进行了性能试验和理论模型推导,并分别研究了其对建筑结构的减震控制效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变形放大式复合阻尼器的结构减震体系,并对其减震性能进行了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橡胶黏弹性材料进行了性能试验研究,考察了剪切变形、加载频率和循环加载次数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可以考虑多种非线性因素的力学模型,对该橡胶黏弹性材料的剪切滞回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该力学模型的准确性,也为后续章节转角放大式阻尼器设计中材料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和试验基础。(2)针对建筑结构的节点转动变形,研发了一种新型转角放大式橡胶黏弹性阻尼器,并对其进行了循环加载试验,研究了转角变形和加载频率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了该阻尼器的弯矩-转角力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对装有该阻尼器的某框架结构进行了减震控制分析并讨论了减震效果,结果表明:通过把梁柱节点处的角位移响应放大2.5倍,该阻尼器的减震控制效果可提升2~4倍。(3)针对建筑结构的层间侧移,提出了一种新型自复位放大位移型SMA(Shape Memory Alloy,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对该阻尼器进行了力学性能试验并研究了不同加载条件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了该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研究了该阻尼器对结构的减震控制效果以及设置不同位移放大系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把结构层间位移反应放大2.5倍时减震率可提升2~3倍;在工程应用中,该阻尼器的位移放大系数建议取值范围是2.0~3.0。为实现最佳耗能效果,提出了该阻尼器的参数设计准则。(4)基于提升耗能减震设计思路,提出将两种具有变形放大功能的阻尼器同时安装在结构主体上形成了变形放大式复合阻尼器的结构减震体系,对其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并对两类阻尼器的减震贡献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复合阻尼器减震体系对结构的减震率基本上大于两种单一类型阻尼器减震结构的线性和;两种阻尼器性能互补,协同耗能作用明显,总耗能比值范围接近于1,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有效提升了结构整体的减震性能。

廖盛薪[3](2020)在《基于粘滞剪切型阻尼器的斜拉索减振控制研究》文中提出斜拉索振动控制技术已经较为成熟,通过外置阻尼器和内置橡胶圈的拉索减振已成为斜拉桥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施工环节。随着超长拉索的发展应用和对技术要求的提高,对拉索的减振控制遇到了新的问题和新的研究思路。本文以飞云江大跨度斜拉桥及其拉索作为研究的对象,从拉索-阻尼器系统的拉索松弛和阻尼器劣化导致的阻尼器附加刚度和阻尼器间隙的变化几个方面对拉索振动控制影响进行了研究,包含了拉索的风致振动和拉索的参数振动两种振动类型的研究分析。主要的几点工作如下:(1)回顾了国内外的一些拉索振动及其控制的研究成果,对最近的一些新的拉索振动问题与新的减振方式和减振器进行了综述。阐述了拉索减振新技术的研究意义。(2)建立了拉索自由振动力学模型,推导拉索的自由振动曲线方程,分析了拉索考虑横向刚度和不考虑两种情况下的拉索固有频率特性。推导了拉索静力作用下的减振力学模型,得到了耦合的振型阻尼比表达式,并通过matlab编程求解了拉索的各个振型阻尼比的分布情况,得到了拉索各个振型阻尼比之间的关系曲线。通过工程实测拉索的高阶测量计算阻尼比验证了振型阻尼比关系式的正确性,并反推了实际拉索的低阶阻尼比,具有很大的工程应用价值。(3)在了解了拉索的振动特性和阻尼特性后,对拉索的松弛后的本构变化,松弛率进行了试验研究。分别对锌铝合金钢丝和钢绞线进行了松弛实验,得到了各自对应的松弛率变化试验数据,并通过线性回归数值拟合了松弛率随时间变化的本构关系。在得到的本构关系上推导了钢绞线使用几十年后的基频变化,对拉索性能和拉索实用寿命等性能的衡量评测具有较大的帮助。(4)基于Davenport风速谱对实际拉索模拟点的脉动风进行了模拟,得到了模拟点的脉动风速时程,并转化得到该拉索的脉动风荷载。通过sap2000中的索单元建立功能,利用多段交接框架单元模拟了拉索模型,并输入得到的风荷载,得到风荷载作用下的拉索模型。并对阻尼器劣化后附加刚度变化和阻尼器间隙变化对拉索风致振动跨中位移幅值和对应的阻尼器耗能曲线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劣化阻尼器附加刚度对拉索风致振动影响较小,但间隙的变化对拉索-阻尼器系统具有明显的不利影响。(5)推导了拉索参数振动减振力学模型,并利用MATLAB编程通过龙格库塔迭代数值方法分析了实际拉索参数振动特性和拍振现象,分析了频率比对拉索振动幅值的影响,找到拉索参数振动轴向激励频率。并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阻尼器间隙变化对于拉索振动的影响规律。(6)为解决传统阻尼器劣化后对拉索振动控制的影响,设计了一款剪切型粘滞阻尼器,并通过试验方法和理论方法验证了阻尼器的基本力学性能,疲劳性能和极小变形(小间隙)耗能等性能指标。最后通过装有该阻尼器的实际拉索实测阻尼比验证了阻尼器良好的减振能力和小变形耗能。为减振工程提供了功能更全面的阻尼器。

张东彬[4](2019)在《新型半主动控制隔震体系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半主动控制的隔震体系仍主要以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为主,控制装置和控制算法方面并没有完全成熟的解决方案。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半主动控制隔震体系,进行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与试验研究,主要创新工作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新型半主动式摩擦力可调型摩擦摆隔震支座(Tunable Friction Pendulum System-TFPS),综合传统摩擦摆的隔震能力、摩擦阻尼耗能、主动控制技术连续可调性的优点,使得水平摩擦力能够连续可调,进行了理论分析。(2)基于新型摩擦力可调型摩擦摆隔震支座的设计概念,对于单摆形式,设计并制作了一个小型TFPS试件,并对其进行试验研究,采用不同的位移幅值和油压等级,验证了TFPS支座的可调性以及理论模型的正确性,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一致,可以通过改变滑块表面的正压力分布来调节水平向的摩擦力。(3)基于所提出的摩擦力可调型摩擦摆隔震支座(TFPS),建立了基于TFPS的半主动控制隔震系统,采用了几种常见的控制策略,进行了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TFPS支座可有效用于地震作用下的隔震结构控制,符合多目标抗震的需求,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4)针对被控结构可能存在的参数不确定性问题,基于现有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算法(MRAC),结合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LQR),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提出了一种新型最优化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Optimum 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OMRAC)算法,进行了推导证明,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对于控制参数进行了参数分析;并将OMRAC算法用于了基于TFPS支座的半主动控制隔震结构中,考虑隔震层中的参数不确定性,进行了数值仿真,证明了OMRAC算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5)针对隔震层含时变非线性扰动的隔震结构,上述OMRAC算法对此问题还是有一定局限性;本文又基于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LQR),结合并设计了非线性鲁棒补偿器,提出了一种新型非线性鲁棒最优控制(Robust Optimum Control-ROC)算法,进行了推导证明,以及参数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并将ROC算法用于基于TFPS支座的半主动控制隔震结构中,考虑隔震层中的时变非线性,进行了数值仿真,证明了该算法对于非线性扰动问题的可用性和有效性。

黄浩贤[5](2019)在《基于ABAQUS的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二次开发及装配式结构的减震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造过程的工业化程度高、施工周期短、所需劳动力强度低、对环境影响小,符合我国城镇化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要求。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与传统现浇结构仍有一定差异,制约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我国的发展。消能减震技术通过在结构层间合理布置阻尼器,由附加阻尼器耗散地震能量,在不增加结构构件尺寸和材料强度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地震对结构的破坏。现有阻尼器响应放大装置能够很好地发挥阻尼器在小震下的耗能作用,但在大震作用下容易使串联阻尼器发生位移失效。如何在大震或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确保结构和阻尼器的安全性是当前装配整体式消能减震结构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对课题组研发的能够在大震作用下阻尼器位移不失效的粘滞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CRAD-VD)进行了ABAQUS单元二次开发,对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减震控制效果分析以及易损性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绪论:首先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然后系统总结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粘滞阻尼器的研究现状和响应放大技术的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2、粘滞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的理论分析:详细阐述了CRAD-VD的组成构件以及工作原理。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装置的受力状态以及运动几何关系,完善装置的理论恢复力模型公式。根据CRAD-VD在不同工况下的伪静力加载试验,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理论公式的正确性。3、粘滞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的二次开发及验证:针对CRAD-VD恢复力特性复杂,难以在有限元分析软件中用现有单元进行模拟的问题,基于ABAQUS二次开发接口程序,通过对隐式算法和显式算法的深入了解和对比,采用FORTRAN语言分别基于隐式算法和显式算法进行CRAD-VD单元二次开发,编写了相应的UEL与VUEL用户子程序;通过与MATLAB程序的对比分析,验证了单元二次开发的正确性。建立小震作用下的SDOF减震模型,分析CRAD-VD在结构小变形下的控制效果。4、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减震控制效果分析研究: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刚度和承载力折减的方式建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有限元模型,体现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与现浇结构的力学性能差异。根据规范建议的混凝土单轴受力本构模型二次开发出适用于空间纤维梁单元的混凝土本构子程序。分别对CRAD-VD减震装配式结构与粘滞阻尼器减震装配式结构进行了罕遇及极罕遇地震下的动力非线性时程分析,对比分析了CRAD-VD对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减震控制效果的影响。5、CRAD-VD减震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易损性分析:选取符合场地特征的地震动记录,采用合理的地震强度指标和结构损伤指标,根据规范划分不同等级的结构性能水准。运用动力增量分析法(IDA)对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易损性分析,从失效概率的角度研究了CRAD-VD对装配式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杨赢[6](2019)在《多塔斜拉桥加劲索涡激振动现场观测与振动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交通事业的发展,斜拉桥在大跨度桥梁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大跨度斜拉桥斜拉索的长度大、柔性、低阻尼的特点导致了其对风作用十分敏感,极易发生剧烈的风致振动,斜拉索涡激振动一般发生在较低风速下,幅值虽然不大,但是发生的频率高,产生视觉不安全感,也可能导致拉索锚固端疲劳破坏,影响斜拉桥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因此,超长斜拉索的风致振动必须得到有效的抑制。本文是基于某大跨三塔斜拉桥的加劲索现场实测,获得现场实桥的风场以及加劲索的风致振动响应,对大跨三塔斜拉桥加劲索的多模态涡激振动特性及机理进行研究,并尝试对加劲索的多模态涡激振动进行振动控制,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对国内某大跨三塔斜拉桥的加劲索的多模态涡激振动进行研究,分析现场加劲索的多模态涡激振动的特性,研究加劲索振动特性与来流风特征之间的相关性。(2)推导了拉索自由振动方程和拉索-阻尼器系统振动方程,用ANSYS有限元建模分析加劲索的动力特性,得到加劲索的模态频率和振型。(3)建立加劲索-阻尼器系统的有限元模型,采用通用优化设计曲线来指导阻尼器阻尼值的优化设计,通过对阻尼系数和阻尼器的安装位置进行优化,来提高加劲索的高阶模态的模态阻尼比,以实现加劲索的多模态高阶涡激振动控制。本文通过对三塔斜拉桥的加劲索现场实测,以及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发现加劲索在低风速下会发生多模态的高阶涡激振动,进而通过建立加劲索-阻尼器系统,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以实现加劲索的多模态高阶涡激振动控制。为该三塔斜拉桥的加劲索健康监测和检修提供重要的参考。

文志梅[7](2018)在《超长斜拉索减振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斜拉索跨度的增加,超长斜拉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长度的增加,超长斜拉索的刚度、阻尼均有很大幅度的降低,更易发生各种振动。为了避免超长斜拉索振动带来的危害,其减振控制研究就显的尤为重要。本文在对超长斜拉索振动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杠杆质量阻尼器、磁流变阻尼器对超长斜拉索自由振动、参数振动的减振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牛顿定律建立了超长斜拉索的振动方程,推导了超长斜拉索的1阶固有频率。对超长斜拉索自由振动和参数振动进行了数值仿真,讨论了相关参数对超长斜拉索振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大初始索力或增加斜拉索结构阻尼,可有效减小自由振动振幅,是减振控制的有效手段;而对于参数振动的抑制,则应该控制外激励的振幅而非增大结构阻尼。(2)建立了超长斜拉索-杠杆质量阻尼器系统模型,在动力特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杠杆质量阻尼器对超长斜拉索参数振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杠杆质量阻尼器增大了超长斜拉索的刚度,缩短了其有效长度,可有效抑制参数振动;对比安装位置、质量块质量、弹簧刚度及阻尼等参数对参数振动的抑制效果发现,安装位置对超长斜拉索参数振动的影响最大。(3)在超长斜拉索上安装磁流变阻尼器,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磁流变阻尼器的减振效果。当超长斜拉索做自由振动和参数振动时,讨论了相关参数对磁流变阻尼器减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大初始索力,将磁流变阻尼器安装位置比设置在2%至2.5%,可以满足实际要求和自由振动和参数振动的减振要求;增加超长斜拉索初始索力、提高磁流变阻尼器的安装位置比和阻尼屈服力并不一定可以提高超长斜拉索-磁流变阻尼器系统参数振动的控制效果。

陈水生,刘宝龙,桂水荣[8](2017)在《MR阻尼器对斜拉索振动控制效果的仿真分析》文中认为采用基于速度与位移方向的半主动控制算法,用拉索振动方程的差分离散模型对斜拉索与MR阻尼器组成的系统进行面内振动响应的分析。MR阻尼器力学关系选用Spencer现象模型,以斜拉索的位移时程响应的作为减振效果的评价指标。分别分析了拉索在无控、主动、被动及半主动状态下的位移响应,并建立了对应于MATLAB程序的SIMULINK仿真模型。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位移和速度方向的半主动控制算法简单有效,并且能取得良好的减振效果,优于被动控制。当MR阻尼器作为被动控制即其输入电压维持在某一特定值时,仍然具有相当于最优被动控制下的最佳制振能力。

刘宝龙[9](2016)在《斜拉桥拉索的振动控制研究及仿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斜拉索是斜拉桥的主要的支撑体系,是斜拉桥的重要组成部分。超长的斜拉索极易在风、雨、交通等荷载的激励下产生大幅的振动,严重危害了斜拉桥的安全运营及其使用寿命,并且制约了大跨度斜拉桥的发展。本文对斜拉桥拉索的振动及控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系统深入地分析了斜拉索的主动、被动控制及MR阻尼器半主动控制的减振控制效果。本文系统的介绍了斜拉桥的发展历程及由于斜拉索的大幅振动造成的严重危害,对斜拉索的振动类型、研究现状及其振动控制措施(空气动力学措施、构造措施和阻尼器措施)进行了综述。重点分析了阻尼器措施,并将常用的几种阻尼器进行了综合对比。综合考虑了拉索的垂度、抗弯刚度的影响,推导了拉索-粘弹性阻尼器系统的线性自由振动偏微分方程,并结合分离变量法和中心差分法得到了广义特征根方程,推导了振动方程的刚度、质量、阻尼矩阵,并通过状态空间法对系统的复特征根值进行了求解,并得出了阻尼器设计通用曲线及曲线中对应的拉索最大阻尼比及最优阻尼器系数。对阻尼器设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考虑拉索的垂度、抗弯刚度及几何非线性,推导了拉索-粘弹性阻尼器系统非线性振动方程及相应的质量、刚度、阻尼矩阵及非线性力矩阵。然后使用Newmark-β法求解,对拉索-阻尼器系统进行了非线性瞬态响应算例分析。结合LQR最优理论,使用MATLAB的simulink模块分别建立了拉索在无控、主动及被动控制状态下的仿真模型,并进行了时程响应分析。通过位移时程曲线直观、清晰地验证了拉索在各种荷载状况下阻尼器的控制效果。本文提出了基于速度与位移方向的半主动控制算法,用拉索振动方程的差分离散模型对斜拉索与MR阻尼器组成的系统进行面内振动响应的分析。MR阻尼器力学关系选用Spencer现象模型,以斜拉索的位移时程响应的作为减振效果的评价指标。分析了拉索在MR阻尼器半主动及被动状态下的位移时程响应,并建立了对应于MATLAB程序的SIMULINK仿真模型。

禹见达,陈政清,王修勇,汪志昊[10](2011)在《斜拉索MR阻尼器减振自适应控制理论研究》文中指出该文提出了基于位移反馈的MR阻尼器对拉索振动的自适应控制算法。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数值仿真方法分析了在外加简谐激励强迫振动条件下MR阻尼器对拉索自适应半主动控制的效果。将半主动控制效果与MR阻尼器、粘性油阻尼器分别对拉索实施最优被动控制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外激励条件下,自适应控制算法参数的最终优化值不受初始值的影响;自适应控制时拉索稳态振动的最大动能和位移幅值显着小于MR阻尼器或油阻尼器最优被动控制时拉索相应的值。

二、油阻尼器的数值仿真及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阻尼器的数值仿真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调谐惯质阻尼器力学性能及其对结构减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结构振动控制概述
        1.2.1 被动控制
        1.2.2 主动控制
        1.2.3 半主动控制
        1.2.4 混合控制
    1.3 电涡流阻尼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研究现状
    1.4 调谐惯质阻尼器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电涡流惯质阻尼器参数分析
    2.1 外杯旋转式电涡流阻尼力矩计算
        2.1.1 涡流损耗原理法
        2.1.2 微元等效线圈法
    2.2 外杯旋转式轴向电涡流阻尼器参数分析
        2.2.1 轴向电涡流阻尼器工作原理
        2.2.2 电涡流阻尼器仿真模型
        2.2.3 导体筒的影响
        2.2.4 空气间隙的影响
        2.2.5 永磁体数量的影响
    2.3 外杯旋转式轴向电涡流阻尼器性能试验
        2.3.1 电涡流阻尼力数学模型
        2.3.2 阻尼器性能试验与理论分析对比
    2.4 ECTVMD和 ECTID构造概念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自由度-调谐惯质阻尼器系统减震性能分析
    3.1 单自由度-调谐惯质阻尼器力学模型
    3.2 STVMD、STID减震性能分析
        3.2.1 STVMD、STID参数优化
        3.2.2 结构动力放大系数
        3.2.3 相对位移动力放大系数
        3.2.4 减震机理分析
    3.3 非线性阻尼分析
        3.3.1 等效阻尼比推导
        3.3.2 非线性阻尼参数优化
    3.4 MTVMD、MTID系统减震性能分析
    3.5 SDOF-MTVMD、MTID系统鲁棒性分析
        3.5.1 结构质量偏离
        3.5.2 结构刚度偏离
        3.5.3 结构阻尼系数偏离
    3.6 MTVMD、MTID系统自身参数偏离的减震性能分析
        3.6.1 MTVMD、MTID系统自身参数偏离模型
        3.6.2 MTVMD、MTID系统减震性能评估方法
        3.6.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自由度-调谐惯质阻尼器系统减震性能分析
    4.1 多自由度-调谐惯质阻尼器力学模型
    4.2 状态空间方程与复模态分析法
    4.3 MTVMD、MTID减震性能分析
        4.3.1 动力特性分析
        4.3.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3 阻尼器安装位置与数量分析
        4.3.4 减震参数模型分析
    4.4 MDOF-MTVMD、MTID系统鲁棒性分析
    4.5 调谐惯质阻尼器支撑位置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调谐惯质阻尼器在悬索桥中的应用
    5.1 某自锚式悬索桥的工程背景
    5.2 全桥有限元分析
        5.2.1 全桥有限元模型建立
        5.2.2 动力特性分析
    5.3 纵向漂移控制
        5.3.1 调谐惯质阻尼器布置方案
        5.3.2 减震效果数值分析
    5.4 竖向涡振控制
        5.4.1 原桥设计方案的涡激共振响应
        5.4.2 调谐质量阻尼器对涡振抑制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新型变形放大式阻尼器性能与结构减震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黏弹性阻尼器研究现状
        1.2.2 节点转角阻尼器研究现状
        1.2.3 SMA阻尼器研究现状
        1.2.4 变形放大式阻尼器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及内容
2 橡胶黏弹性材料性能试验及力学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概况
        2.2.1 试件设计
        2.2.2 加载方案
        2.2.3 力学性能指标选取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3.1 试验现象
        2.3.2 变形相关性
        2.3.3 频率相关性
        2.3.4 疲劳性能
    2.4 力学模型研究
        2.4.1 模型构成
        2.4.2 数值模拟
    2.5 本章小结
3 新型转角放大式橡胶黏弹性阻尼器减震控制研究
    3.1 引言
    3.2 阻尼器设计及工作原理
        3.2.1 构造设计
        3.2.2 工作原理
        3.2.3 功能特点
    3.3 转角放大阻尼器性能试验
        3.3.1 试验概况
        3.3.2 考察指标
        3.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转角放大阻尼器力学模型
        3.4.1 模型推导
        3.4.2 数值模拟
    3.5 转角放大阻尼器减震控制分析
        3.5.1 算例概况
        3.5.2 减震效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新型自复位放大位移型SMA阻尼器减震控制研究
    4.1 引言
    4.2 阻尼器设计及工作原理
        4.2.1 构造设计
        4.2.2 工作原理
        4.2.3 功能特点
    4.3 位移放大阻尼器性能试验
        4.3.1 试验概况
        4.3.2 力学参数选取
        4.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位移放大阻尼器恢复力模型
        4.4.1 本构模型
        4.4.2 数值模拟
    4.5 位移放大阻尼器减震控制分析
        4.5.1 算例概况
        4.5.2 减震效果分析
        4.5.3 位移放大系数对减震效果影响
    4.6 位移放大阻尼器优化设计方法
        4.6.1 耗能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4.6.2 参数设计方法
    4.7 本章小结
5 复合阻尼器结构减震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分析方法
    5.3 数值算例
        5.3.1 钢框架结构参数
        5.3.2 阻尼器布置方案
        5.3.3 模态分析
        5.3.4 地震波选取
    5.4 减震控制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粘滞剪切型阻尼器的斜拉索减振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拉索结构振动问题
    1.3 拉索的减振控制和研究现状
    1.4 新的减振方法
    1.5 论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第二章 拉索的振动特性和阻尼特性分析
    2.1 斜拉索自由振动方程
    2.2 拉索的阻尼特性分析
        2.2.1 水平拉索-阻尼器自由振动方程
        2.2.2 算例
    2.3 基于复数特征值计算的阻尼比计算
    2.4 高阶单步β法
    2.5 基于高阶单步β法的拉索谐振分析
    2.6 拉索松弛
        2.6.1 拉索松弛的影响
        2.6.2 拉索松弛实验与结果
        2.6.2.1 锌铝合金钢丝松弛试验
        2.6.2.2 钢绞线松弛试验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阻尼器劣化对拉索风致振动减振控制的影响
    3.1 风荷载的模拟
        3.1.1 风场的基本特性
        3.1.2 常用风速功率谱
        3.1.3 脉动风相关性
    3.2 脉动风时程数值模拟方法
        3.2.1 线性滤波法
        3.2.2 谐波叠加法
    3.3 脉动风的单点时程模拟
    3.4 风荷载理论与计算
    3.5 拉索风致振动分析
    3.6 考虑阻尼器劣化后阻尼器对斜拉索风致振动控制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阻尼器劣化后间隙增大对阻尼器性能的影响
    4.1 阻尼器的间隙特性
    4.2 间隙对阻尼器性能的影响
    4.3 阻尼器间隙对拉索参数振动减振控制影响
        4.3.1 水平拉索参数振动的理论模型建立
        4.3.2 频率比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粘滞剪切型阻尼器的性能与工程应用
    5.1 实验概况
        5.1.1 试验设备
        5.1.2 试验试件
        5.1.3 试验工况
    5.2 试验结果
    5.3 剪切型粘滞阻尼器疲劳性能
    5.4 阻尼器小变形耗能性能
    5.5 实桥拉索测试
        5.5.1 桥梁概况
        5.5.1.1 实桥概况
        5.5.1.2 斜拉索减振概况
        5.5.2 实桥测量与分析
        5.5.2.1 测量概况
        5.5.2.2 阻尼器的减振性能
        5.5.3 测试结果与拉索低阶阻尼比反推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4)新型半主动控制隔震体系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发展现状
    1.2 新型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研究综述
        1.2.1 主动控制与半主动控制技术
        1.2.2 基于新型振动控制技术的智能隔震体系
        1.2.3 智能隔震体系的控制装置
        1.2.4 智能隔震体系的控制算法
        1.2.5 研究现状小结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摩擦力可调型摩擦摆隔震支座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TFPS构造设计
    2.3 TFPS理论滞回模型
        2.3.1 双曲面形式TFPS理论滞回模型
        2.3.2 单曲面形式TFPS理论滞回模型
    2.4 TFPS试件设计
        2.4.1 TFPS试件尺寸设计
        2.4.2 TFPS试件摩擦材料选取
    2.5 TFPS试验准备
        2.5.1 试验装置
        2.5.2 加载方案
    2.6 试验结果及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TFPS支座的半主动控制隔震系统设计与分析
    3.1 引言
    3.2 基于TFPS的半主动控制隔震系统设计
        3.2.1 控制流程设计
        3.2.2 状态空间模型
        3.2.3 常见控制算法
        3.2.4 半主动控制策略
        3.2.5 TFPS逆模型
        3.2.6 TFPS动态滞回模型
        3.2.7 控制性能指标
    3.3 算例分析
        3.3.1 结构模型
        3.3.2 地震波选取
        3.3.3 控制策略
        3.3.4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最优化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OMRAC)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最优化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算法设计及证明
        4.2.1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简介
        4.2.2 现有结构振动控制中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4.2.3 最优化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OMRAC)算法原理
        4.2.4 最优化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OMRAC)算法设计及证明
    4.3 基于TFPS支座和OMRAC算法的半主动控制隔震系统设计
        4.3.1 控制流程设计
        4.3.2 状态空间模型
        4.3.3 OMRAC控制算法设计
        4.3.4 半主动控制策略
        4.3.5 TFPS逆模型与滞回模型
    4.4 OMRAC算法参数分析
    4.5 算例分析
        4.5.1 结构模型
        4.5.2 地震波选取
        4.5.3 控制策略
        4.5.4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线性鲁棒最优控制(ROC)算法研究
    5.1 引言
    5.2 非线性鲁棒最优控制算法设计及证明
        5.2.1 非线性隔震结构模型建立
        5.2.2 鲁棒最优控制算法(ROC)原理
        5.2.3 鲁棒最优控制算法(ROC)设计
        5.2.4 鲁棒最优控制算法(ROC)证明
    5.3 基于TFPS支座和ROC算法的半主动控制隔震系统设计
        5.3.1 控制流程设计
        5.3.2 TFPS支座的非线性行为
        5.3.3 状态空间模型
        5.3.4 ROC控制算法设计
        5.3.5 TFPS的半主动控制策略、逆模型和动态滞回模型
    5.4 ROC算法参数分析
        5.4.1 结构模型
        5.4.2 地震波选取
        5.4.3 控制参数及性能指标选取
        5.4.4 结果分析
    5.5 算例分析
        5.5.1 结构模型
        5.5.2 地震波选取
        5.5.3 控制策略
        5.5.4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基于ABAQUS的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二次开发及装配式结构的减震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消能减震技术的原理简介以及粘滞阻尼器的研究现状
        1.3.1 消能减震技术的基本原理
        1.3.2 消能装置的分类
        1.3.3 粘滞阻尼器的研究现状
    1.4 响应放大机构的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7 课题来源
第二章 粘滞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CRAD-VD的组成部件以及工作原理
        2.2.1 CRAD-VD的组成部件
        2.2.2 CRAD-VD的工作原理
    2.3 CRAD-VD恢复力模型的推导
        2.3.1 CRAD恢复力公式推导
        2.3.2 粘滞阻尼器力学模型
        2.3.3 CRAD-VD力学模型及滞回曲线
        2.3.4 CRAD-VD放大倍数公式推导
    2.4 CRAD-VD理论恢复力模型的验证
        2.4.1 CRAD-VD的伪静力试验介绍
        2.4.2 试验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粘滞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的二次开发及验证
    3.1 引言
    3.2 ABAQUS动力分析原理
        3.2.1 ABAQUS动力隐式分析原理
        3.2.2 ABAQUS动力显式分析原理
    3.3 基于ABAQUS隐式算法的CRAD-VD单元二次开发
        3.3.1 基于ABAQUS隐式算法的UEL编写原理
        3.3.2 基于ABAQUS隐式算法的UEL-CRAD实现
        3.3.3 UEL-CRAD滞回曲线验证分析
        3.3.4 UEL-CRAD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响应对比验证
    3.4 基于ABAQUS显式算法的CRAD-VD单元二次开发
        3.4.1 基于ABAQUS显式算法的VUEL编写原理
        3.4.2 基于ABAQUS显式算法的VUEL-CRAD实现
        3.4.3 VUEL-CRAD滞回曲线验证分析
        3.4.4 VUEL-CRAD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响应对比验证
    3.5 CRAD-VD单自由度体系地震响应控制效果分析
        3.5.1 基于显式算法的非线性粘滞阻尼器子单元开发及验证
        3.5.2 附加CRAD-VD与 VD的单自由度体系模型参数
        3.5.3 CRAD-VD与 VD单自由度减震体系的地震响应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RAD-VD装配式减震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工程概况
        4.2.2 结构模型分析在ABAQUS中的实现
        4.2.3 结构动力特性验证
        4.2.4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法
    4.3 基于ABAQUS的混凝土单轴受力损伤本构模型二次开发
        4.3.1 混凝土单轴受力损伤本构模型介绍
        4.3.2 混凝土单轴受力损伤本构子程序VUMAT的编写
        4.3.3 混凝土单轴受力损伤本构模型子程序VUMAT的验证
    4.4 地震波选取
        4.4.1 地震波的选取原则
        4.4.2 地震波的选取
    4.5 阻尼器的布置形式以及参数设置
    4.6 罕遇地震下装配式结构的减震控制效果分析
        4.6.1 层间位移角对比分析
        4.6.2 楼层位移对比分析
        4.6.3 基底剪力对比分析
        4.6.4 层间剪力对比分析
        4.6.5 滞回耗能对比分析
    4.7 极罕遇地震下装配式结构的减震控制效果分析
        4.7.1 层间位移角对比分析
        4.7.2 楼层位移对比分析
        4.7.3 基底剪力对比分析
        4.7.4 层间剪力对比分析
        4.7.5 滞回耗能对比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RAD-VD装配式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5.1 引言
    5.2 基于IDA法的易损性分析方法
        5.2.1 地震动的选取
        5.2.2 地震动强度指标的选取以及地震动的调幅
        5.2.3 结构随机样本的生成
        5.2.4 结构损伤指标及性能水准的确定
    5.3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5.3.1 地震概率需求模型
        5.3.2 地震易损性曲线
        5.3.3 无控与减震装配式结构的易损性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多塔斜拉桥加劲索涡激振动现场观测与振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斜拉索振动类型及振动控制措施研究现状
        1.2.1 斜拉桥拉索的振动类型
        1.2.2 斜拉索控制措施分类
        1.2.3 拉索-阻尼器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斜拉索阻尼器减振理论
    2.1 拉索的自由振动分析
    2.2 拉索的动力特性
        2.2.1 拉索平面外振动
        2.2.2 拉索平面内振动
    2.3 拉索-阻尼器系统振动方程推导
        2.3.1 拉索-阻尼器系统振动模态阻尼求解
        2.3.2 斜拉索-阻尼器系统运动方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塔斜拉桥加劲索涡激振动现场观测
    3.1 工程概况
        3.1.1 全桥概述
        3.1.2 斜拉索概述
        3.1.3 实验概况
    3.2 现场风场特性
        3.2.1 现场风速风向
        3.2.2 风玫瑰图
    3.3 加劲索的振动特性
        3.3.1 加劲索的面内面外加速度时程分析
        3.3.2 相邻两根加劲索面内振动对比
        3.3.3 加劲索的频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塔斜拉桥加劲索动力特性有限元分析
    4.1 加劲索模态分析
        4.1.1 基本概念
        4.1.2 模态提取方法
    4.2 加劲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加劲索有限元模型
        4.2.2 有限元预应力施加
        4.2.3 加劲索弹性模量修正
        4.2.4 加劲索的振动模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加劲索-阻尼器系统有限元分析
    5.1 涡激振动控制标准
    5.2 拉索-阻尼器系统线性阻尼优化理论
        5.2.1 拉索-阻尼器系统通用设计曲线与数值解
        5.2.2 基于模态安装位置比的拉索-阻尼系统
    5.3 加劲索-阻尼器系统有限元建模
    5.4 阻尼器阻尼参数及安装位置的优化
        5.4.1 阻尼器在0.01L处优化分析
        5.4.2 阻尼器在0.03L处优化分析
        5.4.3 阻尼器在0.04L处优化分析
        5.4.4 阻尼器安装位置优化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超长斜拉索减振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斜拉索减振阻尼器研究现状
        1.2.1 常见斜拉索减振阻尼器
        1.2.1.1 高阻尼橡胶阻尼器
        1.2.1.2 油阻尼器
        1.2.1.3 粘性剪切型阻尼器
        1.2.1.4 磁流变阻尼器
        1.2.1.5 摩擦阻尼器
        1.2.2 新型斜拉索减振阻尼器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长斜拉索振动特性
    2.1 引言
    2.2 工程背景
    2.3 超长斜拉索一阶固有频率
    2.4 超长斜拉索的自由振动
        2.4.1 激振力大小的影响
        2.4.2 阻尼系数的影响
        2.4.3 初始索力的影响
    2.5 超长斜拉索的参数振动
        2.5.1 激励振幅的影响
        2.5.2 结构阻尼的影响
        2.5.3 初始索力的影响
        2.5.4 索长的影响
    2.6 小结
第三章 杠杆质量阻尼器对超长斜拉索的减振研究
    3.1 杠杆质量阻尼器介绍
    3.2 超长斜拉索-LMD系统等效阻尼力及放大倍数
    3.3 超长斜拉索-LMD系统振动特性
    3.4 超长斜拉索-LMD系统的参数振动
    3.5 超长斜拉索-LMD系统参数振动控制影响因素分析
        3.5.1 超长斜拉索参数的影响
        3.5.1.1 初始索力的影响
        3.5.1.2 索长的影响
        3.5.2 杠杆质量阻尼器参数的影响
        3.5.2.1 阻尼器安装位置比的影响
        3.5.2.2 LMD质量块质量的影响
        3.5.2.3 弹簧刚度的影响
        3.5.2.4 弹簧阻尼常数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磁流变阻尼器对超长斜拉索的减振研究
    4.1 磁流变阻尼器工作机理介绍
    4.2 超长斜拉索-磁流变阻尼器系统力学模型
    4.3 磁流变阻尼器的仿真模拟
    4.4 超长斜拉索-磁流变阻尼器系统自由振动特性
    4.5 超长斜拉索-磁流变阻尼器系统参数振动特性
    4.6 超长斜拉索-磁流变阻尼器系统自由振动控制影响因素分析
        4.6.1 激振力大小的影响
        4.6.2 超长斜拉索参数的影响
        4.6.2.1 初始索力的影响
        4.6.2.2 索长的影响
        4.6.3 磁流变阻尼器参数的影响
        4.6.3.1 阻尼器安装位置比的影响
        4.6.3.2 阻尼屈服力大小的影响
    4.7 超长斜拉索-MR阻尼器系统参数振动控制影响因素分析
        4.7.1 激励位移振幅的影响
        4.7.2 超长斜拉索参数的影响
        4.7.2.1 初始索力的影响
        4.7.2.2 索长的影响
        4.7.3 磁流变阻尼器参数的影响
        4.7.3.1 阻尼器位置比的影响
        4.7.3.2 阻尼屈服力大小的影响
    4.8 磁流变阻尼器与杠杆质量阻尼器减振效果对比
    4.9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MR阻尼器对斜拉索振动控制效果的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斜拉索—MR阻尼器半主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斜拉索数学模型
    2.2 MR阻尼器的数学模型及其SIMULINK仿真
3 基于LQR算法的拉索主动控制及仿真分析
    3.1 拉索阻尼器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
    3.2 主动控制及无控状态的SIMULINK仿真
4 MR半主动及其被动控制的仿真分析
    4.1 MR半主动控制算法及仿真分析
    4.2 MR被动控制
5 结语

(9)斜拉桥拉索的振动控制研究及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斜拉索的振动类型及研究现状
        1.2.1 涡激振动
        1.2.2 风雨激振
        1.2.3 尾流驰振
        1.2.4 抖振
        1.2.5 参数振动
        1.2.6 拉索内共振
    1.3 斜拉索的振动控制及研究现状
        1.3.1 空气动力学措施
        1.3.2 构造措施
        1.3.3 阻尼器措施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斜拉索-阻尼器系统及其控制方程的求解
    2.1 引言
    2.2 斜拉索-阻尼器系统动力特性
        2.2.1 水平张紧钢丝的横向振动
        2.2.2 斜拉索的局部横向振动
        2.2.3 张紧拉索-粘性阻尼器的振动方程及阻尼器通用设计曲线
    2.3 斜拉索-粘弹性阻尼器系统自由振动方程的离散及求解
    2.4 斜拉索-粘弹性阻尼器系统状态方程求解的算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斜拉索主动、被动控制研究及其SIMULINK仿真分析
    3.1 引言
    3.2 拉索-阻尼器系统非线性振动方程的推导及求解
    3.3 拉索-阻尼器系统的非线性瞬态响应算例分析
        3.3.1 自由振动
        3.3.2 集中简谐荷载作用
        3.3.3 均布风荷载作用
    3.4 斜拉索主动、被动控制的SIMULINK仿真分析
        3.4.1 基于LQR算法的拉索主动控制及仿真分析
        3.4.2 拉索-粘性阻尼器被动控制的simulink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R阻尼器对斜拉索振动控制效果的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磁流变阻尼器
        4.2.1 MR阻尼器工作模式
        4.2.2 MR阻尼器力学模型及其simulink仿真
    4.3 斜拉索-MR阻尼器半主动控制系统的SIMULINK仿真分析
        4.3.1 MR半主动控制算法及仿真分析
        4.3.2 MR被动控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斜拉索-粘弹性阻尼器系统的面内外非线性响应主程序的MATLAB程序代码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斜拉索MR阻尼器减振自适应控制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拉索振动控制自适应控制算法
    1.1 自适应控制算法
    1.2 强迫振动条件下的自适应控制
2 半主动控制效果仿真分析
    2.1 模型拉索基本参数
    2.2 拉索的最优被动控制
3 强迫振动条件下自适应控制效果
    3.1 自适应控制算法的稳定性分析
    3.2 自适应控制与被动控制效果的比较
4 结论

四、油阻尼器的数值仿真及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调谐惯质阻尼器力学性能及其对结构减震性能研究[D]. 张继峰. 湖南大学, 2020(07)
  • [2]新型变形放大式阻尼器性能与结构减震控制研究[D]. 黄宙.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3]基于粘滞剪切型阻尼器的斜拉索减振控制研究[D]. 廖盛薪.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4]新型半主动控制隔震体系理论与应用研究[D]. 张东彬. 清华大学, 2019(02)
  • [5]基于ABAQUS的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二次开发及装配式结构的减震性能分析[D]. 黄浩贤. 广州大学, 2019(01)
  • [6]多塔斜拉桥加劲索涡激振动现场观测与振动控制研究[D]. 杨赢. 湖南大学, 2019(07)
  • [7]超长斜拉索减振控制研究[D]. 文志梅.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8(03)
  • [8]MR阻尼器对斜拉索振动控制效果的仿真分析[J]. 陈水生,刘宝龙,桂水荣. 公路工程, 2017(01)
  • [9]斜拉桥拉索的振动控制研究及仿真分析[D]. 刘宝龙. 华东交通大学, 2016(11)
  • [10]斜拉索MR阻尼器减振自适应控制理论研究[J]. 禹见达,陈政清,王修勇,汪志昊. 工程力学, 2011(09)

标签:;  ;  ;  ;  ;  

油阻尼器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