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人的人文特征

宾阳人的人文特征

一、宾阳人的人文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郑丽君[1](2020)在《广西平话师公仪式响器岳鼓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现今广西南宁市及其周边地区平话师公仪式中使用的仪式响器——岳鼓。其广泛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地区为中心并顺右江流域而上的部分平话使用地区,形制为特殊的细腰不对称制式。岳鼓现今在广西的使用者是平话师公,其流布也与广西南宁地区自古以来的民族聚居、军队驻扎背景以及水系分布影响下的平话族群迁路线移息息相关。岳鼓是每个平话师公队中必须拥有的响器。它承担着统领整个师公队器乐伴奏的指挥职能以及指挥整个师公队师公行为的职能,也承担着“通神”以及“娱神”的职能,因此它实际上也是平话“道”与“师”信仰之间的纽带。本论文第一章立足于岳鼓所在文化语境之中,讲述平话人的产生与发展,分析平话人产生所受的自然及历史因素影响,展示平话人及其自然人文现状。第二章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基础,对“岳鼓”的称谓进行了释义,总结了岳鼓的形制与打法。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以及田野资料呈现,展现岳鼓的流布路线与岳鼓在广西地区的发展情况。第三章通过对田野个案的呈现,展示了在传统场域以及当下场域中岳鼓的不同展演现状和流变,并对岳鼓平话师公仪式中的功能与意义的文化隐喻进行了阐释。

裴以禄[2](2019)在《八桂骨伤流派的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收集、整理八桂骨伤医家的论文、着作及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分析、探讨八桂骨伤流派的源流、形成与发展、代表医家、学术特点及成就与影响,来充实八桂骨伤发展史与八桂骨伤流派的研究,丰富八桂骨伤医学内容,完善八桂骨伤医学理论,提高八桂骨伤流派的知名度,使其宝贵的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为临床提供更好的诊治技术,造福于广大的骨伤疾患。方法: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档案馆、博物馆、医院等各机构多几种途径收集八桂骨伤发展史、八桂骨伤医家创制的名药、名方、及撰写的相关论文、着作等相关文献。提取与八桂骨伤流派相关的内容,并进行整理。其次,通过实地走访相关医家及其后人、弟子、学生等进行考证所收集资料的准确性,并了解相关医家的生平事迹及临床诊疗经验。最后运用中医文献学、医学史、各家学说等研究方法,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八桂骨伤流派的源流、形成与发展、代表医家学术特点及成就与影响及八桂骨伤的学术特色。结果:八桂骨伤流派形成并发展于现代,以陈善文、梁锡恩、李桂文、朱少廷、韦以宗、韦贵康为代表医家的地方医学流派,具有历史性、地域性、专科性、师承性、民族性的特点。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八桂骨伤的历史积淀;国家的支持;疾病复杂化对诊疗技术提高的要求;八桂骨伤医家的传承创新精神。其学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尊崇古法,内外结合;主辅相调,疗效显着;不泥于古,探寻新法;道地药材,活用临床。其学术成就及影响有:培养八桂骨伤人才;丰富八桂骨伤内容;奠定八桂骨伤的地位;地区及国际的影响。结论:八桂骨伤流派是以陈善文、梁锡恩、李桂文、朱少廷、韦以宗、韦贵康等为代表医家的地方医学流派,成就显着,影响广泛,是八桂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以师承授受及高校教育为传承方式。八桂骨伤流派传承中,培养了诸多德才兼备的骨伤专家,为八桂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黄梁[3](2019)在《近代广西留学教育述论》文中研究说明自1840年西方文明用枪炮打开中国古老尘封的大门之后,无数来自新世界的事物涌入中国,中国人也抱着救亡图存和重新认识世界的想法开始了和西方文明的交流,而留学作为最直接的交流方式之一,成为中国人认识世界,学习先进知识的重要方法。留学教育极大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伴随而生的庞大留学生群体在近代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近代广西的留学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官方和民间都掀起了留日高潮,但直到1901年广西学生马君武自费留学日本,近代广西的留学事业才蹒跚起步。在他之后大量广西学生响应清廷号召走出家门国门,抱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漂洋过海学习真知,后继的几届政府也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往更多的国家派出不同专业的留学生,而自费出洋的留学生也不绝于耳,两者合力一同谱写了近代广西学子追求真知,意图救亡图存的探索之路。这是一群身怀远大志向的热血青年,一个拥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群体.为了让这个队伍更加壮大,让他们能学有所成更好的服务家乡,历届广西政府都通过各种途径促进留学事业的发展。留学政策从无到有逐渐规范起来,内容上涵盖了留学生的选拔、考试、派出和奖励等方面;在留学生活的管理层面切实做到关心留学生的经济问题和人身安全;广西的留学事业也慢慢从依附于大流野蛮生长,转变为地方独立统筹发展,呈现出派遣方式和专业选择多样化发展的格局。在留学生的参与下,广西许多工农业发展实现了零的突破,全省文化教育发展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广西也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模范省”。相比于文化发达省份,广西的留学规模数量较小,在其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也历经曲折,但所取得的成效也不容忽视,在如今广西文化发展仍然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从过往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后更好的发展留学事业,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广西人才资源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杨文芳[4](2019)在《现代化媒体背景下宾阳炮龙文化传播研究》文中认为不同民族之间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其中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呈现,它很好的体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性。民俗文化传播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宾阳炮龙文化是对宾阳当地民俗文化走向世界的明信片,宾阳舞炮龙活动作为明信片中的亮点,它是一种集娱乐、健身、竞技等为一体的极具特色的舞龙运动。近年来,陆续有学者对这一民间民俗文化现象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不少的成果。但是,仍然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宾阳县城位于大明山东部,饱受原生态龙母文化的熏陶,为炮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孕育了宾阳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宾阳民俗文化。但是由于科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如何加强宾阳民俗文化的传播力度与完善传播途径,成为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文化强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民族文化的发展迎来了可喜的春天。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特色,打造炮龙文化品牌,不断提升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探索出一条炮龙文化当代传播思路。结合现代化媒体背景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炮龙文化传播现状,通过实地考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于当地炮龙文化传播主流媒体、主要传播途径进行收集,对其主要传播方式所形成的传播效果、传播优势进行分析,宾阳炮龙文化也曾多次走出国门与外国民俗文化进行交流,促进炮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当然炮龙文化的传播不是孤立存在的,传播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为:(1)宾阳炮龙文化传播主要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2)炮龙文化传承人逐渐消亡(3)传播内容量大而不精(4)传播渠道过于单调(5)炮龙文化传播过程出现管理盲区等问题。因此,为了促进炮龙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不仅要充分发挥地方媒体的责任担当与路径突破,充分发挥媒体的传播优势,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形成完善的炮龙文化传播系统。

秦婷婷[5](2019)在《清代壮族诗人张鹏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张鹏展,广西上林县留仙村人,主要活动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有文名政声。其编纂《峤西诗抄》,着有《谷贻堂全集》、《读鉴释义》等,是清代广西着名壮族文人,在清代诗坛、广西诗坛都具有重要影响。论文对张鹏展诗歌进行了辑录和校注,并在此基础上对张鹏展及其诗歌创作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张鹏展所作诗歌较多,但亡佚甚夥,今仅存百余首,加之存处较为分散,故对张诗进行辑录和校勘,以尽量减少讹误,较大程度地展示诗歌原貌;并对其中的疑难字词、典故以及整体句意等,进行了详细、准确的注释,以便读者深入了解其诗意。研究部分,主要对张鹏展家世、生平做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准确考证其生年、字号等;对其与刘定逌、韦天宝、李秉礼等同期着名文人的交游和思想进行了考述;诗学观方面,张鹏展认为诗歌创作当以性情为主,情志并重,与高密派诗学密切相关;所编《峤西诗抄》,辑录广西文人诗歌,其编纂目的、选人选诗标准等,皆与其诗学思想密切相关;在诗歌创作方面,其所用题材较为丰富,在艺术上既有对前人诗句的巧妙化用,史实、典故、白描手法等的运用,又在宗唐人之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古朴淡雅、自然直率的诗风。

路琼[6](2017)在《壮锦纹饰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社会正处于多元化现代化发展中,人类的生存状态正在经历着新的深刻的变化。随着这种全球化语境的发展深化,科学技术以及工艺的创造大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人性、资源和环境的冲突,如此深刻,致使人们对发展和生存境况感到精神生活的贫乏之时,在现时社会上出现了“立根传统”“与时俱进”“当下语言”“城镇化”“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跟随时代”等等不同的呼声和行动。词汇量之大,琳琅满目。那么,我们呼求的当下到底是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传统,并不是古代式的、过去式的,而是与历史的存在以及社会发展中物质和精神的存在,并存的文化实体。落实到更贴近民艺学专业研究范畴的话,我们思考到城镇化进程中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现况中去找寻民间文化,何去何从?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本文以壮锦纹饰为研究对象,立足在纹饰这个小点上,通过民艺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艺术形态及文化归属进行调研和分析,希望能够以此去窥探蕴含在传统民间工艺美术背后的文化。长此以来,壮锦以“物”的存在而作为一种传统美术织品,承载着壮族人民历经千年的文化艺术创造。壮锦的生成与发展融汇于广西壮族的民族发展形态中,属于广西壮族民艺生活的一部分,织锦技艺以及艺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壮锦纹饰,作为一种民艺中的装饰,并不是静止的图案,更不是静止的文化。它依附于壮锦的存在,作为民间生活的一部分,是随着历史的沿革流变而运动前进的,因此,它不是静止的而是活的文化载体。那么壮锦纹饰的分类是怎样的?有什么艺术特征和美学内涵?壮锦纹饰有没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有没有壮乡民族民间文化的地域性特点?是否有了新的发展?是否需要创新?其实壮锦的发展能流传至今且仍具活力,纹饰的活跃与生活性是它最好的展示和承载。它承载着壮族的风俗、习惯、信仰、情感、价值观,记录着传统农耕生活方式与文化状态。研究它,无论我们采用历时性的眼光还是共时性的眼界,都能够透过壮锦纹饰的艺术特征及现象,去分析织锦编织与纹饰之间存在的技术性表达、材料性表达、色彩性表达的关系,去论证纹饰与服装物用之间存在的审美性、装饰性、实用性的关系,去探索纹饰与社会发展的关联并追寻那艺术特征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价值索然,它取向何,正是本研究所寻觅的。“壮锦”,是以文化地域来命名并存在着内在文化结构特点的一门独立的工艺品类,具备独特的织锦文化。它不仅包括壮族织锦壮锦,还包括生活在广西壮乡文化下的非壮族的,比如汉族、侗族、苗族、瑶族、毛南族、京族等广西织锦壮锦。“纹饰”,是器物上的装饰花纹“纹样”的总称,也是以“纹”作装饰的活动,是“纹”和“饰”组合的一个整体概念。作为名词属性时包含纹样、花纹图案、符号陈列的艺术性,作为动词属性时包括织物组织结构特点、织造工艺和织物用途等装饰活动的工艺性。因此,以“壮锦”作区域界定的“纹饰”,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形象。壮锦纹饰的生成,离不开“人”的关照,与“技”和“材”有着必然的联系。纹饰所构成的纹样元素,受编织织造的工艺的影响。在技术性表达、材料性表达、色彩性表达的关系作用下,壮锦纹饰在经纬技艺制约下,产生了带有壮乡本土Yawz,luemj,caeuh(美)的意愿及Ndeiyawj(好看)的审美特性的纹样图形,这些图形体现出壮锦纹饰的特殊性意义。从这种本原意义出发,按照壮乡本土的称谓说法,大体上做了七类划分:(一)Raizranghva(花边纹)纹饰有:Raizmwnz(圆纹)、Raiz dangoenz(太阳纹)、Raiz lwgbaenq(回字纹)、Raizraemxlangh(水波纹)、Raizbogva(团花纹)、Raizfwj(云雷纹)、Raiz fuengcingq(方形纹)、Raizgoksoem(菱形纹)、Raizldafaex(小方格纹)、Raizyienghbwn(羽状纹)等。(二)Raiz duj va(花纹)纹饰有:Raiz va gut(菊花纹)、Raiz vagveiq(桂花纹)、Raiz vamoiz(梅花纹)、Raiz vafuz sang(朱瑾花纹)、Raiz va bat gak(八角花纹)、Raiz va reux(木棉花纹)、Raiz ndok mbu(荷花纹)、Raiz va mak oij(石榴花纹)、Raiz va maux dan,raiz go nap(牡丹花纹)等。(三)Raizgaetleih(吉祥纹)纹饰有:Raizduzngieg(蟒龙纹)、Duzfungh(凤纹)、Raizhingqfuk(幸福花纹)、Raizgyaeubakbi(万寿无疆图纹)等。(四)Raizduzgaiq(动物纹)纹饰有:Raizduzgaeqhau(白鸡纹)、Raiz duzbyabej(扁鱼纹)、Rraizmbaj raiz(彩蝶纹)、Raiz duzgoep(蛙纹)等。(五)Raizdoxgaiq(什物纹)纹饰有:Raizgyaiz(花篮纹)、Raiz caw bauj(铜鼓纹)、Raiz doengzcienz(铜钱纹)、Raiz domq(绣球纹)等。(六)Raiz boux vunz(人物纹)纹饰有:Raiz vunz mbin(羽人纹)、Raiz vunzgoep(蛙人纹)等。(七)Raizcih(文字纹)纹饰有:“卍”字纹、Raizlwg baenq(回字纹)、“寿”字纹、“福”字纹、“囍”字纹等。壮锦纹饰是壮族人民的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些壮锦纹饰的象征意义主要通过谐音、类比、比拟、表号等手法表达出来。壮族织锦艺人所运用的类比思维,是根据自然界中动植物的自然品性,与人们求吉纳福的感念相类似而采用的象征表达方式。它的象征内涵无疑要与壮民族文化结构深层次的信仰与崇拜、神话与哲学等相联系。纹饰体现原始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的同时,反映了壮族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与求吉纳福的民族心理。壮锦纹饰的生发与织锦工艺及材料有着很大的关系。研究纹饰,离不开对工艺的流程与工艺制作的特点、编织工艺与纹饰的关系、纹饰与服装物用的关系的研究。壮锦织锦的织造机器主要是传统的竹笼机与现代的排子机。竹笼机一般由机身、装纱、提纱、提花和打花五部分组成。织造壮锦纹饰前需要准备棉线、丝线等物,需要设计意匠图、牵经、并装机。装机之后就可以利用挑花结本的技艺编织壮锦纹饰了。编织工艺与纹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壮锦纹饰的色彩运用上具有喜用蓝色、黑色、红色等纯色与色彩对比强烈的特点。传统壮锦纹饰多是三梭或者四梭组织结构,而现代机器则往往将之简化为二梭组织结构。壮锦纹饰的造型特点是图案对称规整、概括抽象、形态夸张、富有节奏和韵律。壮锦纹饰作为民艺品,其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壮族人民的某种需要。壮锦纹饰与服装物用的生活性是最本质、最基本的功能。这首先体现在传统壮锦主要用于壮族人民生活中的日用品上,还体现在壮民编织壮锦的直接功利目的上,即依照馈赠对象的不同、装饰场所的不同,编织不同的纹饰。壮锦纹饰的审美功能与一般的民艺品一样,主要体现在“悦目”与“怡神”两种方式或要素上。壮锦纹饰通过造型美、色彩美等感官刺激达到“悦目”的审美效果;通过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幽深的艺术意境达到“怡神”的审美效果。不仅壮锦本身与铜鼓、山歌、绣球等成为壮族的民族标识与族群认同的标志,而且以壮民族独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壮锦纹饰大大加强了其民族识别的功能。壮锦纹饰的规范教育功能体现在规范两性不同的社会分工,规范不同群体在不同场合的衣着打扮与选择,教化人们尊老敬老、夫妻恩爱、生儿育女的责任上。受到材料和工艺的影响,壮锦纹饰生发于壮锦,作为一种民艺品类,同时具备艺术源发的特征,受“物用”载体的制约,与“人”、与自然、与社会产生关系。纵观历史的脉络,壮锦纹饰经历从古到今的发展流变,产生了现代壮锦纹饰的时代面貌。生产力决定生产因素,决定了经济以及上层建筑。“现代”语境发展下的壮锦纹饰,折射着社会发展的动态面貌,同时也折射着新时代民众的精神面貌和文化诉求。从历史上不同时间段的经济发展因素来划分,可以看到新中国的建立,是壮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分水岭。从1949年至今,壮锦纹饰的发展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兴起与沉寂,再到改革开放年代的短暂兴盛与市场经济调控时期的产业紧缩,最后迎来当下民族文化复兴的发展契机的曲折过程。在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化碰撞之时,纹饰作为折射“民需”的一种文化符号,产生着怎样的变化?在地域文化以及民族自信的语境下,壮锦纹饰如何顺应历史的进程而进步发展?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经过研究,可以看到实现壮锦纹饰技艺的有效传承是一项艰难、漫长的工程,需要从培养整个社会的文化自觉出发,为其提供一个有利的经济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解决壮锦纹饰传承的核心问题,也就是保护与培养传承人的问题。保护传承人就是要不断提升她们的社会地位与保障她们的经济收入。培养传承人除了在工厂中加强培训之外,还要有效地利用母女传承与师徒传承的方式。政府、企业与社会都应该很好地利用与鼓励师徒传承的方式,选择优秀的织锦人当做师资,培养更多、更加优秀的壮锦文化传承人。壮锦纹饰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符号,除了要传承外,更重要的是创新与发展。我们认为,应该从发掘壮锦纹饰的文化与艺术价值,改进织锦的现代机器与技术以及加强壮锦纹饰的学术研究等几个方面入手,促进传统的壮锦纹饰工艺在新时代实现新的发展。至此,当我们看到代表着壮乡本土 Yawz,luemj,caeuh(美)的意愿及Ndei yawj(好看)的审美特性的纹样图形时,我们通常就根寻了它来自历史的文化背景和渊源,根寻了它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人文和自然因素的相互观照,根寻了赋予它价值和意义的“人”作为创作主体的劳动价值和美好祈愿,根寻了它所承载的装饰特征和民间文化内涵,以及共同的文化传统背后的自我表现的一双双手。不言而喻,我们的研究还要继续。

韦阳[7](2017)在《城镇化发展对宾阳炮龙节演进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化一直是我国的一个热点问题,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及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演变与革新,国内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将重点发展方向集中到提高城镇化质量、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四项。广西宾阳县自古作为多民族聚集地,在城镇化发展中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道路,在快速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在每个不同地区的不同历史背景下,政策实施作用于每个地区城镇化发展中,会产生一些差异性的发展,进一步演进成不同的空间发展格局。宾阳县基础建设在城镇化发展中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地方的民族传统文化也在城镇化发展中不断地向前演进,作为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炮龙节”也包括在其中。“炮龙节”是在宾阳特殊的地理环境,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制度等不同因素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它的传承和发展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进行,在文化上也集结了中国节庆元素中最传统的两大元素“龙”和“鞭炮”,在世界上被誉为延续千年的中国式民俗狂欢节,宾阳舞炮龙孕育于宋、元朝,发展、形成于明朝、成熟于清末民国,在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历史渊源的悠久性、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共生的融合性、民众参与的积极性等特征。宾阳“炮龙节”不但具有独特的中华龙文化研究价值,也具有满足民众禳灾祈福的心理需求精神价值。同时,宾阳“炮龙节”还为生产生活物资交流提供交流平台。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现代文化不断融入宾阳的“炮龙节”,一些现代的生活方式逐渐与传统习惯融合,促使宾阳“炮龙节”的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的衔接中出现新的平衡点,这些新的平衡点都是城镇化发展给宾阳县带来的正面积极现象。宾阳县的城镇化是农民变成市民,是农村发展为城市,是工业和服务业取代农业的转变,当地居民的生活范围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域,人们的经济活动也随着城镇化发展变得多元化。“炮龙节”作为广西宾阳县城的名片,城镇化的发展也必然是“炮龙节”迅速跟上现代化的绝佳时机,宾阳政府从项目保护、传承方式、宣传方法、价值定位等方向切入管理保护“炮龙节”,城镇化的发展对“炮龙节”有更好地潜在的正面影响,这也是为使“炮龙节”有更广阔的舞台和传承空间,因此,对城镇化发展中的“炮龙节”的演进研究是具有实践意义的。本文结合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宾阳“炮龙节”的演进现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及逻辑分析法,分析城镇化发展对“炮龙节”演进的影响,剖析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炮龙节”的发展走向以及未来规划大致趋势。提出“炮龙节”作为宾阳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宾阳城镇化发展中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和谐发展的媒介,是宾阳城镇化发展中实现特色宾阳的重点。城镇化发展使“炮龙节”得以重新壮大,为“炮龙节”的宣传提供更广阔的表演舞台,促使“炮龙节”不断的适应城镇化带来的变化,这对于“炮龙节”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以“炮龙节”民俗旅游开发为重点的炮龙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又能保护“炮龙节”的传承,促进宾阳的城镇化,提高宾阳城镇的承载能力。“炮龙节”展示了宾阳灿烂的民族文化和积极的民族精神,针对城镇化发展对宾阳“炮龙节”演进的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其一,在城镇化发展中应对“炮龙节”有准确的文化价值定位;其二,对“炮龙节”旅游生态链进行清理整顿;其三,强化当地居民对“炮龙节”的主观认知。

吕妍[8](2014)在《广西大明山传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明山位于广西南宁市北面,武鸣、马山、上林、宾阳四县的交界处,壮语称“岜是”,意为“祖山”,是骆越后裔民族崇拜的祖宗神山,它的主峰龙头峰古壮语叫“昆仑”,意为天柱,更是中华民族古代传说中的仙山,有着崇高的地位。大明山不仅风景优美,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此千古流传的传说种类繁多、数目惊人,然而由于多以口头流传为主要的流传方式,这些传说在流传的过程中因时因地等客观因素的不同,而产生了许多的变异现象,具体表现为传说记载零散,同一母题有许多不同的异文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发展传承的现状不容乐观,其潜在的现代价值未受到重视,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本文即以广西大明山传说为对象,采用文献法、田野调查法、文本细读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工作,对大明山传说进行脉络梳理,弥补大明山长期以来传说资料残缺、记载零散等不足;总结出大明山传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深入挖掘其价值,保护其传承和发展,同时提炼出这些传说所蕴含的传统美德、伦理观念、经验教训,给人们带来精神的洗礼,用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另外,还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充分关注,对大明山传说进行合理利用,如在其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等,为打造名山旅游文化品牌,推动南宁市经济、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贡献。

李连杰[9](2014)在《广西宾阳彩架民俗文化研究》文中指出广西宾阳彩架是一种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民间文化艺术。这一民俗文化以其巧妙的力学平衡的展演仪式,将民间戏剧、音乐、舞蹈、民间雕塑、绘画等文化因素融于一体,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百余年来,在广西宾阳滨州古镇生生不息,成为当地民众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宾阳彩架,旨在通过对彩架艺术的起源、发展、演变及其模式的关注,挖掘这一文化艺术在当今科技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依然能够存在的意义、价值及其社会功能。在具体的研究中,综合运用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对这一文化事象进行深描和分析。在研究方法上,文献搜集和田野调查相结合,尝试性地梳理和分析了宾阳彩架的引进、发展和演变轨迹。通过实地调研与相关资料查阅得知,宾阳彩架是在清朝同治年间由广东佛山传入的。在传入初期,彩架就与当地的八音、舞狮和舞龙等民间艺术活动融合在了一起。彩架作为一种民间技艺活动,在重要的传统节点或者大型的喜庆活动期间,常会有较为隆重的巡游展演,在春节期间尤为突出。宾阳彩架在其社会功能方面,包含了文化传承功能、心理调节功能和族群维系功能。通过对其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的分析有助于对宾阳当地民俗文化的研究,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也有推动作用与参考价值。作为自治区级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宾阳彩架艺术承载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是我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更好地保护与合理的发展这一民间艺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须以“注重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宣传力度,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培养传承人,注入新血液”三方面的措施,保护、传承、发展宾阳彩架艺术,实现科学的、合理的地方文化发展目标,增强民族团结意识,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

钱应华,杨海晨,商汝松,周华[10](2013)在《广西宾阳舞炮龙运动的文化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舞炮龙运动是一项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民俗体育活动,有着其独特的民族特质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广西宾阳舞炮龙运动的起源、成因、表演形式及特点进行了整理分析,并对宾阳舞炮龙运动的文化精神及当代意义进行了探讨。

二、宾阳人的人文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宾阳人的人文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平话师公仪式响器岳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研究回顾
        (一)关于细腰鼓的研究
        (二)岳鼓研究现状
    四、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视角
        (二)研究方法
    五、田野工作情况
第一章 岳鼓的文化语境
    第一节 平话人的产生与发展
        一、平话人的产生
        二、平话人的发展
    第二节 南宁市平话人产生原因
        一、自然因素:军队驻守的自然前提
        二、历史因素:军队驻守的历史背景
    第三节 平话人的人文传统
        一、平话人的信仰与仪式现状
        二、平话人的传统节日及人生仪礼
        三、平话人的语言使用与其对音乐文化形式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 岳鼓本体形态研究
    第一节 仪式响器——岳鼓
        一、岳鼓释义
        二、岳鼓与蜂鼓关系辨析
    第二节 岳鼓的溯源及流布
        一、岳鼓的溯源
        二、岳鼓的流布
    第三节 岳鼓的本体特征
        一、岳鼓的形制
        二、岳鼓的打法
    小结
第三章 岳鼓的展演与文化阐释
    第一节 岳鼓在平话师公仪式中的展演
        一、平话师公仪式个案概况
        二、仪式个案中岳鼓的演奏
    第二节 岳鼓在平话师公仪式中的文化阐释
        一、岳鼓在平话师公仪式中的功能
        二、岳鼓:师、道信仰的纽带
    第三节 岳鼓的传播与变迁
        一、岳鼓展演场域的变迁
        二、岳鼓与平话人迁移的传承个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八桂骨伤流派的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中医学术流派的认识
    1.2 八桂骨伤流派的概念及特点
        1.2.1 概念
        1.2.2 特点
    1.3 八桂骨伤流派与岭南骨伤流派间的联系
2 八桂骨伤流派的源流、形成、发展
    2.1 八桂骨伤流派的源流
    2.2 八桂骨伤流派的形成
        2.2.1 八桂骨伤医家对中医理论研习
        2.2.2 骨伤诊疗技术的学习与积累
        2.2.3 八桂骨伤流派崭露头角
    2.3 八桂骨伤流派的发展
        2.3.1 临床经验的整理
        2.3.2 理论的创新
        2.3.3 临床研究
        2.3.4 实验的研究
        2.3.5 韦以宗教授整脊一脉的形成
        2.3.6 八桂韦氏骨伤学术流派的创立
    2.4 八桂骨伤流派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2.4.1 八桂骨伤历史的沉淀
        2.4.2 国家政策的支持
        2.4.3 复杂的疾病对诊疗技术提高的要求
        2.4.4 八桂骨伤医家的创新精神
3 八桂骨伤流派医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贡献
    3.1 陈善文及主要贡献
        3.1.1 发明制剂,疗效显着
        3.1.2 培育人才,薪火相传
    3.2 粱锡恩及主要贡献
        3.2.1 发明制剂,效果非常
        3.2.2 谆谆教导,培养人才
    3.3 李桂文及主要贡献
        3.3.1 潜精研思,硕果累累
        3.3.2 遵循古训,创立新法
        3.3.3 言传身教,诲人不倦
        3.3.4 医案举隅
    3.4 朱少廷及主要贡献
        3.4.1 编撰论着,启发后学
        3.4.2 勇于探索,创立新法
        3.4.3 勤勉育人,桃李芬芳
        3.4.4 医案举隅
    3.5 韦以宗及主要贡献
        3.5.1 编撰论着,启发后学
        3.5.2 创立新说,填补空白
        3.5.3 不辞辛劳,培养人才
        3.5.4 医案举隅
    3.6 韦贵康及主要贡献
        3.6.1 发明专利,除切疾苦
        3.6.2 刮摩淬励,启发后学
        3.6.3 孜孜不倦,刻苦专研
        3.6.4 培育人才,储备力量
        3.6.5 医案举隅
4 八桂骨伤的学术特色
    4.1 尊崇古法,内外结合
    4.2 主辅相调,疗效显着
    4.3 不泥于古,探寻新法
    4.4 道地药材,活用临床
5 八桂骨伤流派的学术成就及影响
    5.1 培养八桂骨伤人才
    5.2 丰富中医骨伤内容
    5.3 奠定八桂骨伤地位
    5.4 地区及国际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近代广西留学教育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 相关概念界定
    三 学界对近代留学领域的研究
    四 所要解决的问题
    五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和重难点、创新点
第一章 近代广西留学教育开展的背景
    第一节 时代背景
        萌发期:洋务运动清政府留学教育的试水
        爆发期:甲午战败后留日学潮和庚款留学
        稳步发展期:五四运动前后赴法勤工俭学和留苏潮
    第二节 近代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一 近代广西的政局变动
        二 广西留学教育开展的文化背景
第二章 近代广西留学教育政策的出台和演变
    第一节 清末广西留学教育政策的萌芽
    第二节 旧桂系时期广西留学政策的发展
    第三节 新桂系时期广西留学政策的逐渐系统和完善
第三章 近代广西留学生的基本概况
    第一节 清末留学生的派遣
    第二节 旧桂系时期广西留学生的派遣
    第三节 新桂系时期留学生的派遣
        一、留苏学生的选派
        二、公费留学生的继续派遣
        三、各机构派员出国
第四章 近代广西留学生的总体特征
    第一节 清末广西留学教育的特征
        一、开始时间晚,高潮短暂
        二、人数较少,地区分布差异大
        三、留学生所学专业多为法政、师范、和警务,并囊括多种实用专业
    第二节 旧桂系时期广西留学教育的特点
        一、留学教育由地方政府主导
        二、留学方式和国别专业的多样化
    第三节 新桂系时期留学教育的特点
        一、留学政策系统化而留学人数增速趋缓
        二、留学生文化素质水平很高
        三、留学专业普遍为理工科等实用专业
第五章 近代广西留学教育的作用及其评价
    第一节 近代广西留学生与广西教育近代化
        一、留学生在广西教育界大量担任要职推动教育发展
        二、在学科建设上建树不断,推动学科教育发展
    第二节 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推动广西的革命进程
    第三节 留学生与广西社会经济的近代化
    第四节 对广西近代留学教育的反思
        一、近代广西留学教育独立性由弱变强,但缺乏统筹
        二、留学事业因为各种原因始终未能平稳发展
        三、对留学事业本身的认识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现代化媒体背景下宾阳炮龙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选题特色
    1.4 文章创新点
        1.4.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4.2 研究思路的创新
        1.4.3 研究方法的创新
2 研究现状综述
    2.1 媒体背景的研究现状
    2.2 炮龙文化研究现状
    2.3 关于文化传播的研究
    2.4 体育文化传播途径的相关研究
    2.5 研究综述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现代化媒体的传播特征及模式分析
    4.1 现代化媒体的传播特征
        4.1.1 传播的便利性
        4.1.2 使用的广泛性
        4.1.3 对于传播时间的不定时性
        4.1.4 传播内容的多样性
        4.1.5 传播方式的互动性
    4.2 现代化媒体传播模式的重构
        4.2.1 实现传播方式由传统媒体到现代化媒体时代的转换
        4.2.2 构建多向文化传播的新格局
        4.2.3 获取信息方式的转变
5 宾阳炮龙文化及传播价值
    5.1 什么是宾阳炮龙文化
    5.2 宾阳炮龙文化的活动形式
    5.3 宾阳炮龙文化的社会影响与帮助
    5.4 宾阳炮龙文化的特征
        5.4.1 传承性与地域性
        5.4.2 较强的群众参与性与观赏性
        5.4.3 活动充满激情和愉悦身心特性
    5.5 宾阳炮龙文化传播价值
        5.5.1 历史价值
        5.5.2 科学价值
        5.5.3 精神价值
        5.5.4 经济价值
        5.5.5 文化价值
        5.5.6 审美价值
6 现代化媒体背景下宾阳炮龙文化传播现状及问题
    6.1 现代化媒体背景下宾阳炮龙文化传播现状
        6.1.1 宾阳炮龙文化传播的主体媒介
        6.1.2 宾阳炮龙文化传播的途径
    6.2 宾阳炮龙文化的传播效果
        6.2.1 炮龙文化对外传播取得新突破
        6.2.2 炮龙文化传承与发展更加便利
    6.3 现代化媒体在宾阳炮龙文化传播的作用与优势
        6.3.1 现代媒体平台是传播宾阳炮龙文化最便捷、最直接的工具
        6.3.2 现代媒体平台更加适合宾阳炮龙文化传播的特殊性
        6.3.3 现代媒体平台传播信息直观性较强,引人注目提高传播速度..
    6.4 现代化媒体时代宾阳炮龙文化传播的问题
        6.4.1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6.4.2 炮龙文化传承人员储备不足
        6.4.3 传播内容量大而不精
        6.4.4 传播渠道过于单调,内容单一
        6.4.5 炮龙文化传播过程出现管理盲区
7 现代化媒体背景下宾阳炮龙文化传播的对策
    7.1 宾阳地方媒体的责任担当与路径突破
        7.1.1 现代化媒体背景下宾阳地方媒体角色的重构
        7.1.2 根据数据定位分析用户的文化传播需求
    7.2 充分发挥媒体的传播优势
        7.2.1 建立系统化的传播方式,实现多平台联合传播
        7.2.2 拓展服务手段,增加游客对炮龙文化的体验
    7.3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7.3.1 完善网络基础设施
        7.3.2 建立健全现代化媒体传播的管理机制
        7.3.3 注重相关专业人才培养
8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取得的成绩

(5)清代壮族诗人张鹏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张鹏展及其主要着述
    二、张鹏展诗歌收录概况
    三、张鹏展研究现状、意义及方法
第一章 张鹏展的家世、生平与交游
    第一节 张鹏展的家世
        一、张氏家族迁移说
        二、曾祖张鸿翮及叔祖张鸿?
        三、祖父张友朱
        四、父亲张滋和母亲廖氏
        五、兄张鹏衢与张鹏超
        六、鹏展三子——鼎、衡、铭
        七、其他
        结语
    第二节 张鹏展的生平
        一、字号、生卒年
        二、生平概述
    第三节 张鹏展的交游考略
        一、恩师刘定逌
        二、南崧之徒
        三、“带江园”黄体正
        四、寓桂李氏兄弟
        五、朱鹤年
第二章 张鹏展思想述论
    第一节 张鹏展的孝德观念
        一、至孝事双亲
        二、德行启后辈
    第二节 张鹏展的为政理念
        一、清廉无私
        二、心忧黎民
        三、唯才是举
    第三节 张鹏展的教育思想
        一、学在实践,求真笃实
        二、忠孝廉节,德育诸生
第三章 张鹏展与《峤西诗抄》的编纂
    第一节 编纂目的与选录标准
        一、编纂目的
        二、选录标准
    第二节 高密诗派对《峤西诗抄》选录的影响
        一、高密诗派对《峤西诗抄》选录诗人的影响
        二、高密诗学对《峤西诗抄》选录诗作的影响
    第三节 《峤西诗抄》选录诗歌的主要类别
        一、离别类
        二、咏怀类
        三、酬唱赠答类
        四、游记类
        五、行旅类
        六、咏史类
第四章 张鹏展的诗学观
    第一节 诗歌创作当以性情为主
        一、实景传达真性情
        二、休言物变,性情为一
        三、以情为主,情志合一
    第二节 崇尚诗人与诗气的契合
        一、气与人相合,人与诗相契
        二、“精气”与“春气”之论
    第三节 张氏诗学与高密诗学的关联
        一、“师古亦能变古”
        二、“崇实、浮黜”与祛“躁妄、矫饰、浮靡、熟俗”
        三、为“清苦者”发声
第五章 张鹏展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张鹏展诗歌的题材内容
        一、怀古咏史诗
        二、拟古诗
        三、题画诗
        四、写景咏物、即景抒怀诗
        五、行旅诗
        六、酬和诗
        七、其他诗
    第二节 张鹏展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自然化用前人诗句
        二、喜用历史典故题材
        三、以白描之笔描摹意象
        四、诗宗唐人,兼罗诸家
        五、诗歌风格
余论
张鹏展诗歌校注
    凡例
    古剌泉
    杨椒山先生故宅
    容江夜泊怀辛大
    家某明府之西安
    蒋四云亭刺史归太仓
    拟古七首
    春日
    清风
    江楼怀人
    东方三大图
    辛未除夕与同人饮于四照楼和东坡寄子由韵馈岁
    别岁
    守岁
    丁丑三月蒙恩赐人参恭纪
    丁丑东崖十四弟希吕挑得教职南旋书以志别
    送黄春庭散馆归班旋粤
    朱八野云,年六十,野云与余同岁,且同日生,伊年五十六始举一子,予亦以是年得一儿,野云例选少尉,不愿仕,眈精绘事
    留仙村杂咏——莲花寺钟
    璃霞日出
    廸麓
    小蓬莱
    松亭
    金斗
    送谢芷川先生之任四川渠邑
    夏日同周藕塘、曹芝轩、李小松、钱添林、顾雪宕逰万柳堂纪事分韵得斗字扁字
    唐慕渠世叔归《青湘集》选三十韵
    清明用张曲江元韵
    上巳和乌五元韵
    李郎中芸圃村居图
    自题蕉窗听雨小照
    代题李郎中芸圃村居
    李松甫我园
    题廖候麓桐阴读易图
    丙寅九月廿一日,李芸甫邀至笑阁赏菊,时在坐李云甫、吴橡村家东麓、王春城、万某并余七人以菊花须插满头,归余得须字
    题俞衰一秋声读易图
    题罗绣亭南涧图
    题陈汉池味谏图
    刘星湶灌园图
    题某年伯读书饮酒图
    题材寒江蟹舍图
    题藤阴小憩图
    题汤应求后雕图
    董家堤遇雪
    鱼花行
    温观察殉难
    盘石溪
    癸未八月陈研凹惠寿诗兼致缎轴反缎次元韵
    题杨华农少府戴笠出山图
    十六夜偕汤谦山、郑榕塘步月至曾紫光参府迎秀堂畅饮,适梁宜亭、陈兆瑞亦同至,共援笔分体赋诗得田字
    题吴渭川赞府橹摇背指菊花开小照
    题陈石鏚观察榆关试马图小照
    涵九彭大翁寿
    昆仑关
    山心塘
    听夜泉
    送淮阴丁明府
    秋杪江亭有作
    陈处士书斋
    送顾某下第归越
    同卢校书游新兴寺
    过横山顾山人草堂
    过湖南羊处士别业
    至桂林与郑榕塘访桂
    经漂母墓
    涿州道中
    赵州留别何不园刺史
    安阳道中
    转斗湾阻风
    合江亭
    浔江遇雨
    蝉
    舟过松林滩
    得八兄秋闱喜捷
    刘司户祠
    黄鹤楼
    衡阳留别范大青子
    苍梧夜泊
    秋日登楼
    桃源洞口
    庚午奉命典试山左闱中用蒋司马韵
    落叶
    为吕祟如题水花蛱蝶图
    樊城晓发
    槐庭
    将放榜仍用前韵
    秋日偕宗弟廷仰廷鉴游白鹤观七律二首
    镆鎁关
    猪头山
    题赵萃园《春江泛櫂图》四绝
    听荷小阁
附录
    一、赋
    二、颂
    三、奏疏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壮锦纹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价值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的价值意义
    第二节 研究回顾与研究现状
        一、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观点、研究方法
        二、学术着作方面的研究现况
        三、学术论文方面的研究现况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范畴界定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范畴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及内容框架
第二章 壮锦纹饰的生发源流
    第一节 壮锦纹饰概述
        一、壮锦纹饰的概念界定
        二、壮锦纹饰的分类范畴
        三、当下壮锦的地域分布
    第二节 古代壮锦演变简史
        一、壮锦渊源追溯
        二、宋代壮锦的形成
        三、明清以来壮锦的发展
    第三节 现代壮锦纹饰的状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兴起与沉寂(20世纪50—70年代)
        二、改革开放年代的短暂兴盛(20世纪80年代)
        三、市场经济调控时期的产业紧缩(20世纪90年代)
        四、当下民族文化复兴的发展契机(进入21世纪之后)
第三章 壮锦纹饰的形与意
    第一节 形与意研究综述
    第二节 壮锦纹饰的形
        一、Raiz rangh va(花边纹)纹饰
        二、Raiz duj va(花纹)纹饰
        三、Raiz gaet leih(吉祥纹)纹饰
        四、Raiz duz gaiq(动物纹)纹饰
        五、Raiz dox gaiq(什物纹)纹饰
        六、Raiz boux vunz(人物纹)纹饰
        七、Raiz cih(文字纹)纹饰
    第三节 壮锦纹饰的意
        一、壮锦纹饰的表现手法
        二、壮锦纹饰的象征内涵
第四章 壮锦纹饰制作工艺
    第一节 壮锦织造的材料及工具
        一、壮锦织造材料
        二、壮锦织造工具
    第二节 壮锦的织造工艺
        一、壮锦织造的传统手艺流程
        二、壮锦纹饰的意匠图与编织制作
        三、现代工艺及设计的介入
    第三节 壮锦纹饰织造工艺特点
        一、壮锦纹饰织造的本体语言特征
        二、与广西境内壮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织锦对比
        三、壮锦与云锦、鲁锦的工艺对比
第五章 壮锦纹饰功能
    第一节 审美功能
        一、壮锦纹饰的“悦目”功能
        二、壮锦纹饰的“怡神”功能
    第二节 族群认同功能
        一、祖先认同
        二、信仰认同
        三、文化认同
    第三节 伦理规范及教化功能
        一、角色定位
        二、群体识别
        三、规范教化
第六章 壮锦纹饰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壮锦技艺的传承保护
        一、文化自觉与认同
        二、技艺与传承人保护
        三、技艺活态传承
        四、数字化保护
    第二节 壮锦纹饰的现代应用转换
        一、纹饰织造技艺在现代设计中的定位
        二、纹饰图形元素与当代物用产生关系
    第三节 壮锦纹饰的发展创新
        一、文化艺术价值转化应用
        二、手工与现代机织技术有机结合
        三、加强壮锦纹饰的学术研究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壮锦纹饰选
    附录二: 广西壮族以外其他少数民族织锦纹饰选
    附录三: 壮锦纹饰色彩提炼分析图表
    附录四: 壮锦纹饰纹样造形提炼图选
    附录五: 文化人类学语境下壮锦纹饰的田野调研采访笔录摘
        一、调研采访传承人讲述织锦工艺、纹饰内涵及传承发展
        二、调研采访织锦坊的工人及老百姓口述实录
    附录六: 影像人类学语境下壮锦纹饰的田野调研视频(附优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附件

(7)城镇化发展对宾阳炮龙节演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城镇化发展对于我国民俗体育的影响研究
        1.3.2 关于城镇化发展对于“炮龙节”的影响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地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宾阳“炮龙节”的历史沿革
        3.1.1 “炮龙节”的起源
        3.1.2 “炮龙节”的发展
    3.2 城镇化发展对宾阳“炮龙节”演进影响的理论基础分析
    3.3 “炮龙节”在宾阳城镇化背景下发展的价值
        3.3.1 “炮龙节”是宾阳城镇化发展中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和谐发展的媒介
        3.3.2 “炮龙节”是宾阳城镇化发展中实现特色宾阳的重点
    3.4 城镇化发展对宾阳“炮龙节”演进影响的关系分析
        3.4.1 物质层面是城镇化对“炮龙节”演进影响的基础
        3.4.2 精神层面是城镇化对“炮龙节”演进影响的动力
        3.4.3 制度层面是城镇化对“炮龙节”演进影响的保证
    3.5 城镇化发展对宾阳“炮龙节”演进正面影响的分析
        3.5.1 政策的大力支持
        3.5.2 民族文化的传播
        3.5.3 推动经济的增长
        3.5.4 活动区域的扩张
    3.6 城镇化发展对宾阳“炮龙节”演进负面影响的分析
        3.6.1 环境污染严重
        3.6.2 过分追逐商业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2.1 对“炮龙节”应有准确的文化价值定位
        4.2.2 对“炮龙节”旅游生态链进行清理整顿
        4.2.3 强化当地居民对“炮龙节”的主观认知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读研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广西大明山传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相关学术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第一章 大明山传说的生态和人文环境
    第一节 生态环境
    第二节 人文环境
第二章 大明山传说类型举例
    第一节 人物传说
    第二节 史事传说
    第三节 山川传说
    第四节 动植物传说
    第五节 风俗传说
第三章 大明山传说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征
    第一节 大明山传说的思想意蕴
    第二节 大明山传说的艺术特征
第四章 大明山传说的价值与保护利用
    第一节 大明山传说的价值
    第二节 大明山传说的保护利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邂逅大明山
附录 2 田野调查记录简表
附录 3 田野调查图片
附录 4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9)广西宾阳彩架民俗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宾阳彩架生存的环境及历史背景
    第一节 宾阳彩架生存的环境
        一、 自然生态环境
        二、 人文历史环境
    第二节 族群历史背景
    第三节 宾阳彩架的源流
        一、 彩架源起
        二、 传入广东
        三、 流入宾阳
    第四节 宾阳彩架与广东飘色的比较
第二章 宾阳彩架的民俗模式
    第一节 宾阳彩架的制作与表演形式
        一、 制作过程
        二、 表演形式
    第二节 宾阳彩架的板色内容
        一、 古典戏曲或小说
        二、 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
        三、 近现代内容及民族乡土风情
    第三节 宾阳彩架的艺术造型
        一、 造型精巧
        二、 色彩美艳
第三章 宾阳彩架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
    第一节 宾阳彩架的俗信观
        一、 从彩架演变的轨迹来看,记录了民俗文化从娱神到娱人的过程
        二、 彩架形式具有祈福驱邪愿望,内容反映出对真善美的向往
    第二节 宾阳彩架的文化价值
        一、 民间审美价值
        二、 民俗艺术价值
    第三节 宾阳彩架的社会功能
        一、 文化传承功能
        二、 心理调节功能
        三、 族群维系功能
第四章 宾阳彩架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第一节 宾阳彩架现状
    第二节 宾阳彩架传承保护的意义
        一、 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民族精神的弘扬
        二、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多元共生
        三、 有助于推动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三节 宾阳彩架的保护与发展措施
        一、 注重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
        二、 提升宣传力度,增强文化自觉意识
        三、 培养传承人,注入新血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宾阳彩架的传承谱系
    附录二:访谈对象一览表
    附录三:田野调查图片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致谢

(10)广西宾阳舞炮龙运动的文化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舞炮龙民俗体育活动内涵
    1.1 舞炮龙溯源及表演形式
        1.1.1 舞炮龙的起源
        1.1.2 舞炮龙的表演形式
        1.1.2. 1 开光
        1.1.2. 2 舞龙
        1.1.2. 3 送龙
    1.2 舞炮龙运动的民族特色
2 舞炮龙民俗体育文化形成的成因探究
    2.1 历史地理文化与舞炮龙习俗的渊源
    2.2 民间宗教信仰与舞炮龙民俗的形成
    2.3 民间文化艺术与舞炮龙民俗的形成
3 舞炮龙民俗体育活动的文化精神及意义表征
    3.1 舞炮龙民俗体育活动的文化精神
    3.2 舞炮龙仪式展演的意义表征
        3.2.1 舞炮龙仪式活动本原的象征意义
        3.2.2 舞炮龙仪式活动的社会意义
4 对宾阳舞炮龙运动的一些思考

四、宾阳人的人文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平话师公仪式响器岳鼓的研究[D]. 郑丽君.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2]八桂骨伤流派的整理研究[D]. 裴以禄.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近代广西留学教育述论[D]. 黄梁. 山东大学, 2019(09)
  • [4]现代化媒体背景下宾阳炮龙文化传播研究[D]. 杨文芳.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5]清代壮族诗人张鹏展研究[D]. 秦婷婷.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6]壮锦纹饰研究[D]. 路琼. 山东大学, 2017(01)
  • [7]城镇化发展对宾阳炮龙节演进的影响研究[D]. 韦阳. 广西师范大学, 2017(12)
  • [8]广西大明山传说研究[D]. 吕妍. 广西师范学院, 2014(03)
  • [9]广西宾阳彩架民俗文化研究[D]. 李连杰. 广西师范学院, 2014(03)
  • [10]广西宾阳舞炮龙运动的文化学分析[J]. 钱应华,杨海晨,商汝松,周华. 体育科技, 2013(04)

标签:;  ;  

宾阳人的人文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