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对眼前段结构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安良宝[1](2020)在《两种不同方式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疗效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究无线结人工晶体经睫状沟巩膜缝线固定和无缝线人工晶体巩膜内固定两种不同术式人工晶体巩膜悬吊固定术的疗效,为临床医生在工作中选择人工晶体巩膜悬吊固定手术方式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自2015年1月到2019年6月于沈阳何氏眼科医院进行人工晶体巩膜悬吊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共39例(40眼),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划分为A、B两组,A组18例(19眼)无线结人工晶体经睫状沟巩膜缝线固定,B组21例(21眼)无缝线人工晶体巩膜内固定。以上患者手术均由该医院同一位手术医生完成。收集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手术时间,术后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应用SPSS 24.0软件对获得的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收集两组患者术后角膜水肿、眼压异常、玻璃体积血与手术相关早期并发症,随访期间记录缝线暴露、人工晶体位置、人工晶体再脱位、黄斑水肿、视网膜脱离等晚期并发症。结果:1.A组手术时间34.3±7.4min、B组22.7±8.0min,A、B两组手术时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0,P<0.05)。2.A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0.35±0.24,B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0.37±0.26,两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无统计学差异(P=0.861,P>0.05)。术后1周A组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0.48±0.17,B组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0.36±0.14,A、B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8,P<0.05)。术后6个月A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log MAR0.25±0.15,B组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0.24±0.1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53,P>0.05)。得出B组术式较A组术式对患者术后恢复提升视力更快,长期观察两组患者视力恢复相当。3.A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480±332个/mm2,B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376±317个/mm2,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972,P>0.05),术后6个月A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414±321个/mm2,B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275±297个/mm2,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843,P>0.05)。得出两组手术方式对角膜内皮细胞数减少相当。4.眼压:收集患者术后1天,1周及3个月眼压数值;术后1天A组1例低眼压,予以包扎术眼,安静休息,1周后恢复正常;术后1天A组有2例高眼压,B组有1例高眼压,但均未超过30mmhg,予以2%美开朗滴眼液,日2次滴术眼,术后1周A、B两组患者眼压均正常;术后3个月A、B两组患者眼压均正常。5.术后并发症:早期并发症,A组角膜水肿1例(5.3%),高眼压2例(10.5%),低眼压1例(5.3%),玻璃体积血1例(5.3%),;B组高眼压1例(4.8%),玻璃体积血2例(9.5%)。晚期并发症:A组缝线暴露5例(26.3%),人工晶体脱位1例(5.3%),网膜脱离1例(5.3%),黄斑水肿1例(5.3%),虹膜夹持1例(5.3%);B组黄斑水肿1例(4.8%),虹膜夹持1例(4.8%),随访观察中。A组早期并发症总体发生率26.3%,B组早期并发症总体发生率14.3%;A组晚期并发症总体发生率21.1%,B组晚期并发症总体发生率9.5%;因只有A组手术方式术中需悬吊缝线,所以A组晚期缝线暴露并发症未作为两组比较内容。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B组低于A组,但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无线结人工晶体经睫状沟巩膜缝线悬吊和无缝线人工晶体巩膜内固定均能显着提高和改善缺少有效囊膜支撑的无晶体眼患者术后视力和视觉质量,两种手术方法安全可行,均可作为此类手术的选择。2.无缝线人工晶体巩膜内固定手术是近年人工晶体悬吊固定的新技术,手术用时短,术后视力提升恢复迅速,规避了传统和既往改良悬吊手术中缝线相关并发症,其他短期和长期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同时手术所用耗材少,患者花费减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3.本研究两组患者入选病例数有限,缺乏大样本对照;人工晶体巩膜内固定手术的长期稳定性还需更长时间随访观察。
徐婷[2](2020)在《高度近视眼前段生物测量值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有晶体眼人工晶体型号的选择在临床上非常重要,本文旨在探究不同前房深度下高度近视眼前段与晶体选择相关的生物测量值,即水平角膜直径、前房角直径及睫状沟直径的相关性,从而分析能否通过外部测量方式来决定有晶体眼人工晶体的型号。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17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行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检查的高度近视病人39例,共73只眼,分别用Pentacam测量受试眼的角膜水平直径(White-to-White,WTW)、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用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仪AS-OCT测量前房角水平直径(Angle-toAngle,ATA),用超声生物显微镜Compact Touch STS UBM测量睫状沟水平直径(Sulcus-to-Sulcus,STS)。根据ACD将所有受检眼球分成浅前房组(2.8 mm≤ACD<3.2 mm)(共30眼)、中前房组(3.2 mm≤ACD≤3.4 mm)(共20眼)、深前房组(ACD>3.4 mm)(共23眼)3个组进行分析,对3组内WTW、ATA、STS之间分别进行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并对3组间的WTW、ATA、STS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NK法进行多组均数两两差异分析。结果:浅前房组,相关性分析中,WTW与ATA之间均存在显着性线性相关(p<0.001,r=0.759),ATA与STS之间存在显着性线性相关(p=0.002,r=0.538),WTW与STS之间具有较弱相关性(p=0.041,r=0.375)。中前房组,相关性分析中,WTW与ATA的相关性分析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01,r=0.667),WTW与STS及WTW与ATA之间的差值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深前房组,相关性分析中,WTW与ATA之间均存在显着性线性相关(p<0.001,r=0.839),ATA与STS之间存在显着性线性相关(p=0.001,r=0.638),WTW与STS之间具有的较弱相关性(p=0.018,r=0.488)。3组间WTW、ATA、STS均为方差齐性(分别p=0.177,0.059,0.563),单因素方差分析中,3组WTW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F=1.911,p=0.156),3组AT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910,p=0.010),单因素方差分析3组ST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157,p=0.001)。SNK法进行两两均数比较中,3组间WTW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组间ATA浅前房与中前房及深前房均有统计学差异,而中前房与深前房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组间STS浅前房与中前房及深前房均有统计学差异,而中前房与深前房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1.通过对不同前房深度下角膜水平直径、前房角水平直径和睫状沟水平直径三者之间分别进行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发现,用外部测量数据预测眼球内部解剖数据从而选择晶体型号并不准确,将会增加因晶体型号不适而带来的并发症发生率。使用UBM、前节OCT等眼内数据测量仪器,直接测量眼内结构参数更安全。2.对3组间的WTW、ATA、STS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NK法进行多组均数两两差异分析发现,不同前房深度下的水平WTW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随着前房深度的增加,ATA、STS呈逐渐增加趋势。
王适宜,任珏[3](2012)在《超声生物显微镜及其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声生物显微镜(UBM)不受屈光介质及瞳孔大小的影响,能清晰的显示眼前节的活体解剖结构,不仅能动态观察眼前节的结构改变,还能进行定量测量,并且具有非干扰、非侵入、非接触、实时的优点,为眼前节的生理病理研究,包括眼前节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效果的动态观察提供了准确的客观依据。
李娟[4](2011)在《UBM观察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先兆期疗效》文中指出目的:UBM观察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先兆期的疗效。方法:我们于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或先兆期的住院患者62例(62眼)进行前瞻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B组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C组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观察并比较3组术后视力、眼压、房角分级、UBM相关指标和术后并发症等的变化。结果:术后12个月发现:A、B、C组患者的前房角(Scheie分级法)均显着增宽(P<0.05),三组间的房角分级无显着性差异(P>0.05);A组中央前房深度、小梁睫状体距离无明显变化(P>0.05),房角开放距离500和小梁虹膜角较术前增大(P<0.05),B、C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500、小梁虹膜角、小梁睫状体距离较术前均增大(P<0.05);A组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500、小梁睫状体距离及小梁虹膜角明显低于B、C组(P<0.05),B、C组间的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500、小梁睫状体距离和小梁虹膜角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平均眼压无显着变化(P>0.05),三组间的平均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无显着提高(P>0.05),B、C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显着提高(P<0.05), A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显着低于B、C组, B、C组间最佳矫正视力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 UBM检查可以弥补眼部传统检查的不足,能够清晰的显示并精确的测量自然状态下的眼前节结构,对探讨青光眼发病机制、选择手术方式及判断手术预后均有很大的价值。2.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或先兆期的有效方法。3.在增加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或先兆期患者的前房角宽度、中央前房深度、小梁睫状体距离及提高术后视力的效果方面,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优于激光周边虹膜造孔术;4.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和先兆期中不需要再做周边虹膜切除术。
王适宜[5](2009)在《不同后房型人工晶体位置的超声生物显微镜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nic biomicroscope,UBM)观察两种不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lens,PC-IOL)术后不同时期在眼内的偏心量、倾斜度、前房深度、人工晶体袢的确切位置和人工晶体袢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评价这两种后房型人工晶体在眼内的稳定性。方法本研究选择自2008年6月至2009年1月在湘雅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取及后房型人工晶体囊袋内(连续环形撕囊、6mm大小、居中)植入的44例(45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第1组21例(21只眼)患者,囊袋内植入三片式折叠人工晶体;第2组23例(24只眼)患者,囊袋内植入一片式折叠人工晶体,术后1周、1月测量眼压、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两种后房型人工晶体在眼内的偏心量、倾斜度、前房深度、观察人工晶体袢的确切位置和人工晶体袢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1.术后各组1周与1月的偏心量、倾斜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比较两组的偏心量、倾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时,比较两组的偏心量、倾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各组1周与1月的前房深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比较两组前房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时,比较两组前房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周时发现1例眼压高于21 mmHg,为囊袋内植入,术后1月时两组各有1例眼压高于21mmHg,为人工晶体不对称患者。4:术后1周发现少量皮质残留1眼(2%),术后1月时无明显变化。结论1.一片式折叠人工晶体较三片式折叠人工晶体在眼内具有更好的稳定性。2.UBM能对人工晶体袢的位置及其对周围组织的影响进行很好的观察。
欧高翔[6](2009)在《观察后房型Collamer屈光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早期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后房型Collamer屈光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 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6月来我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20例(30只眼),年龄57-75岁,平均(66.32±8.15)岁。随机分ICL植入(实验组)、IOL植入(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5只眼。实验组:均在表面麻醉下行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后,将人工晶状体(ICL,V3型,瑞士Staar Surgical-AG公司)植入睫状沟内;对照组:均在表面麻醉下行3.2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将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Staar Japan公司)植入囊袋内。随访观察实验组、对照组术前及术后1天、1周、2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的眼压,观察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裂隙灯显微镜观察两组人工晶状体表面色素沉积及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情况,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opy,UBM)测量前房的深度和人工晶状体的位置。结果: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有明显提高。实验组:术后平均裸眼视力(0.79±0.22),最佳矫正视力(0.97±0.12);对照组:术后平均裸眼视力(0.81±0.14),最佳矫正视力(0.89±0.25)。实验组的术后与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对照组的术后与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没有显着意义(P>0.05)。术后3个月以等值有效球镜表示屈光度,实验组平均为(-2.85±1.25)D,对照组平均为(-2.25±1.45)D,两组间比较差异没有显着意义(P>0.05)。术后眼压:实验组术后1天、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眼压平均分别为(18.01±2.31)mmHg、(17.10±2.40)mmHg、(16.52±2.68)mmHg、(14.32±1.87)mmHg、(16.22±1.09)mmHg、(14.83±2.34)mmHg;对照组术后1天、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眼压平均分别为(17.61±3.40)mmHg、(15.63±1.98)mmHg、(17.24±1.57)mmHg、(15.10±3.01)mmHg、(15.53±1.42)mmHg、(16.42±2.01)mmHg;实验组在术后不同的每个时间点与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没有显着意义(P>0.05);对照组在术后不同的每个时间点与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没有显着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不同的每个时间点眼压比较差异没有显着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皮细胞计数实验组:平均为(2611.45±146.32)个/mm2;对照组:平均为(2645.82±156.21)个/mm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术后3个月人工晶状体表面色素沉积的发生率,实验组为44.6%(7/15),对照组为6.6%(1/1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术后3个月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情况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术后3个月UBM示实验组:角膜内皮中央与ICL前表面之间的平均距离为(2.32±0.12)mm;对照组:角膜内皮中央与IOL前表面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74±0.51)mm ,实验组的术前和术后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和术后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实验组中15只眼ICL的四个襻均在睫状沟内固定良好,对照组中15只眼IOL均在囊袋内。两组术后均无一例发生眼内感染等其它并发症。结论:1.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Collamer屈光晶状体(IC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是一种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2.术后三个月随访确定该手术方法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但是,其远期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王开杰,朱思泉,杨文利,梁超,李栋军,王俊,郝晓琳,宋黎[7](2007)在《高度近视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国人高度近视眼内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体的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方法15例高度近视患者的25只眼植入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对术前前房深度及术后3个月时人工晶状体前表面至中央角膜内皮、人工晶状体后表面至晶状体、人工晶状体襻最远端至前房角及其光学部边缘至角膜内皮的距离进行测量。结果术后人工晶状体前表面距中央角膜内皮(2.16±0.42)mm;人工晶状体后表面距晶状体(0.66±0.10)mm;人工晶状体襻最远端距前房角(1.51±0.35)mm;人工晶状体光学区边缘距角膜内皮(1.51±0.30)mm,并且人工晶状体稳定地固定于虹膜的中周部。结论国人高度近视眼内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位置安全可靠,与角膜内皮、前房角和晶状体均保持一有效的空间距离,人工晶状体与角膜内皮间断接触的可能性很小。
胡蓉[8](2007)在《白内障手术前后前房改变的超声生物显微镜量化测量及眼压变化规律的观察与意义》文中提出目的:通过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白内障手术前后前房的量化测量与比较以及对白内障手术前后眼压变化情况的观察,探讨前房形态及眼压的变化规律与意义。方法:对50例(50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2、3个月用超声生物显微镜量化测量前房深度和前房角宽度,观察人工晶体位置并于术后1、3、7、15天,1、2、3月测量眼压及视力,观察眼部并发症。结果:1、全部患者术后1、2、3月时前房深度(ACD)、500μm处小梁虹膜夹角(TIA500)、500μm和250μm处前房角开放距离(AOD500、AOD250)、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巩膜睫状体夹角(CPSA)与术前比较均显着增大,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2、术后1月、2月和3月时,上述各值相互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术后眼压比术前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前者与后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各时间点眼压相互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术后视力明显优于术前(P<0.05),人工晶体都位于囊袋内,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1、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前房与术前相比,前房明显加深,房角明显加宽,且在术后一月基本稳定。2、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明显降低眼内压。
梁策,阙鹏志,卢宇玲,沈白云[9](2004)在《新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新型前房型人工晶状体I期或II期植入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38例(39眼)无条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者,植入新型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并对其术后视力及并发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术后1wk,脱盲率及脱残率分别为92%及64%,并发症较少。结论:新型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是安全有效的,可作为不能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替代术式,但必须随访以及时发现及处理远期并发症。
靳瑛,刘汉强[10](2003)在《超声生物显微镜在眼前节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文中提出
二、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对眼前段结构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对眼前段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不同方式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疗效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术前检查 |
三、手术方法 |
四、术后检查数据收录采集 |
五、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高度近视眼前段生物测量值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1.1 近视 |
1.2 检测仪器 |
2.材料与方法 |
2.1 所需仪器 |
2.2 研究对象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检查仪器及方法 |
2.6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浅前房组 |
3.2 中前房组 |
3.3 深前房组 |
3.4 组间分析 |
4.讨论 |
4.1 晶体型号的选择对于ICL植入术的重要性 |
4.2 WTW与 STS相关性 |
4.3 ATA与 STS相关性 |
4.4 WTW与 ATA相关性 |
4.5 WTW、ATA、STS与前房深度的关系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个人简历 |
2.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 |
3.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综述 两种治疗近视的有晶体眼人工晶体的比较 |
参考文献 |
(3)超声生物显微镜及其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 UBM在角膜疾病诊断、研究、手术中的应用 |
2 UBM在青光眼的诊治和研究中的应用 |
2.1房角的测量 |
2.2 UBM在青光眼诊断分型中的作用 |
2.3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的机制研究 |
2.4恶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研究 |
2.5色素性青光眼和色素播散综合征 |
2.6先天性青光眼 |
2.7 UBM观察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 |
2.8应用 |
2.9 UBM在青光眼治疗效果评价中的作用 |
3 UBM在晶状体病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
3.1 UBM在白内障诊断中的作用 |
3.1.1初发期白内障 |
3.1.2膨胀期白内障 |
3.1.3过熟期白内障 |
3.2 UBM在晶状体形态和位置异常诊断中的作用 |
3.2.1球形晶状体 |
3.2.2晶状体脱位 |
3.3 UBM在人工晶状体眼中的应用 |
4 UBM在虹膜、睫状体疾病和中间葡萄膜炎诊治中的应用 |
5 UBM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光凝术后的临床应用 |
6 UBM在观察锯齿缘截离和前部玻璃体疾病中的应用 |
7 UBM在硅油眼中的应用 |
8 UBM在巩膜疾病中的应用 |
9 UBM在眼外肌疾病中的应用 |
10 UBM在眼前节肿瘤中的应用 |
11 UBM在眼外伤中的应用 |
12展望 |
(4)UBM观察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先兆期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词索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不同后房型人工晶体位置的超声生物显微镜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手术步骤 |
2.3 主要仪器 |
2.4 检查方法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视力 |
3.2 偏心量 |
3.3 倾斜度 |
3.4 前房深度 |
3.5 人工晶体位置 |
3.6 皮质残留 |
3.7 眼压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超生生物显微镜及其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 |
致谢 |
(6)观察后房型Collamer屈光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早期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二、文献综述 |
(一) 综述 |
(二) 参考文献 |
三、正文 |
(一) 前言 |
(二) 材料和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五) 结论 |
(六) 参考文献 |
四、致谢 |
(8)白内障手术前后前房改变的超声生物显微镜量化测量及眼压变化规律的观察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仪器及材料 |
1.3 手术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术前及术后视力比较 |
2.2 人工晶体位置及并发症观察 |
2.3 术前及术后眼压的比较 |
2.4 术前及术后前房变化的UBM量化测量结果与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新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 对象和方法 |
1.1对象 |
1.2方法 |
2结果 |
2.1术后视力 |
2.2并发症 |
3讨论 |
(10)超声生物显微镜在眼前节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超声生物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
二、UBM在眼前节手术中的应用 |
四、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对眼前段结构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不同方式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疗效的临床观察[D]. 安良宝.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2]高度近视眼前段生物测量值的相关性分析[D]. 徐婷.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3]超声生物显微镜及其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J]. 王适宜,任珏. 国际眼科杂志, 2012(10)
- [4]UBM观察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先兆期疗效[D]. 李娟. 南华大学, 2011(11)
- [5]不同后房型人工晶体位置的超声生物显微镜临床观察[D]. 王适宜. 中南大学, 2009(04)
- [6]观察后房型Collamer屈光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早期疗效[D]. 欧高翔. 大连医科大学, 2009(02)
- [7]高度近视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J]. 王开杰,朱思泉,杨文利,梁超,李栋军,王俊,郝晓琳,宋黎.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7(06)
- [8]白内障手术前后前房改变的超声生物显微镜量化测量及眼压变化规律的观察与意义[D]. 胡蓉. 中南大学, 2007(01)
- [9]新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观察[J]. 梁策,阙鹏志,卢宇玲,沈白云. 国际眼科杂志, 2004(03)
- [10]超声生物显微镜在眼前节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靳瑛,刘汉强.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