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科学兴趣(论文文献综述)
冼绮茵[1](2021)在《“趣味”游戏培养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文中提出现今幼儿自理能力缺乏,因为幼儿依赖大人,所以不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很重要。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方面。因此,对幼儿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利用"趣味"的游戏,幼儿独立探索,学习自己的能力,利用竞争比拼的游戏,提高小班幼儿的生活意识。因此,要培养小班幼儿生活的自理能力方面,从小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独立能力。作为幼儿教育者,有积极探索幼儿学习教育方法,通过游戏来培养小幼儿的自理能力方法和策略,促进幼儿的幸福成长。
黄璐瑒[2](2021)在《幼儿园值日活动中“小班”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研究》文中提出
罗丽娟[3](2021)在《汪爱丽幼儿音乐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璐[4](2021)在《亲子自制绘本提升小班幼儿语言能力实践研究》文中指出
尹艺杰[5](2021)在《联觉在幼儿园小班音乐教育活动中运用的行动研究》文中指出
朱亚鑫[6](2021)在《“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小班幼儿生活自理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而“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之方法之理论。因此,“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生活自理教育的内容来源于生活,生活自理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幼儿解决基本的生活自理问题,提高幼儿自理能力。“教学做合一”理论和生活自理教育的内容、目的都非常契合,并且为开展生活自理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和理论基础。因此,本研究便是以“教学做合一”为理论指导开展促进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相关教育研究。本研究在“教学做合一”理论的背景下,选取了大理州某幼儿园为研究地点展开探究。首先,阐述了“教学做合一”理论内涵及其指导下幼儿生活自理教育的特点、意义;其次,选取了该园中某小班作为研究对象,并对该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现状进行分析;接着,根据现状选取合适的实践内容,开展“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的生活自理教育的相关实践并进行效果分析,其中实践方式主要分为集体教育实践、个别幼儿指导及区域活动实践等;最后对实践进行总结并给予一定的建议。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小班幼儿生活自理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家长和教师包办过多,剥夺幼儿实践机会;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总体水平不高;幼儿个体间生活自理水平差异较大;家长和教师对于幼儿自理能力培养重视性不强。经过“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的相关生活自理教育实践后,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水平得到显着提高,幼儿间的发展差异变小,促进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同时,帮助幼儿获得了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加深了家长与教师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也为幼儿教师在以后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建议。
赵亚鑫[7](2021)在《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幼儿园音乐游戏开发研究》文中提出学前阶段是幼儿音乐启蒙和发展的关键期,而音乐游戏又是幼儿园的重要游戏种类之一。在当前深入学习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大背景下,广大幼儿教师逐渐知悉艺术领域教育理念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尝试革新,幼儿园音乐游戏教学质量也有了一定的起色。但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观念始终影响着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幼儿园音乐游戏价值的充分体现成为亟需破解的难题。根据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半静态、半肢体动作的单一教学方式并不适合幼儿的音乐学习,因此有必要探寻一种适合幼儿音乐学习、符合幼儿思维特点的音乐教学法将幼儿园音乐游戏的价值充分体现,那么以“体验先于认知”为核心理念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两者可谓天作之合,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实现音乐游戏由抽象到具象的转变,由被动听到主动做的跨越以及在幼儿的成长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为切入点进行幼儿园音乐游戏开发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幼儿园音乐游戏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了解到当前幼儿园音乐游戏实施现状并不理想,幼儿园音乐游戏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对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幼儿园音乐游戏开发有现实需求。其次,通过探寻音乐与游戏的天然联系,剖析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契合点,凝练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幼儿园音乐游戏开发的现实价值,论证了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是适合幼儿学习音乐的有效方法且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可行性。再次,选取S市F幼儿园大班40名幼儿为实践探索研究对象,制定实践探索方案,通过行动研究法围绕听辨反应游戏、歌舞游戏、表演游戏的音乐游戏形式以“计划-实施-反思-调整”的螺旋循环上升行动模式开展两轮行动,逐步优化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幼儿园音乐游戏活动。最后得出实践探索的结论并进行反思,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为:第一,与实践探索前非参与式观察幼儿园音乐游戏活动中幼儿的表现相较发现通过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幼儿园音乐游戏的实施,幼儿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明显提高,兴趣更加浓厚,情绪更加高昂,注意力更加持久,对音乐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逐渐变得更加坚韧、开朗,越发灵敏、越发自信,对音乐的认识和感受也变的丰富而深刻,更加乐于大胆地用个性的全身体动作去传情达意。第二,通过实践磨课呈现出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幼儿园音乐游戏开发的小中大班教学活动设计,以期为幼儿园音乐游戏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为一线幼儿园教师提供实例参考与启发,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为推动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在我国幼儿园音乐游戏教学中的推广与应用推波助澜。第三,总结出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幼儿园音乐游戏教学建议,以期提供一定的启发参考。
邱冬娇[8](2021)在《3-6岁幼儿共情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曲靖市M幼儿园为例》文中提出共情能力是指个体在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的基础上对他人的处境、状态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共情能力不仅包括个体能产生和主人公相似或相同的情绪情感体验的情绪共情能力,也包括个体对情境中主人公情绪情感状态进行理解和推测的认知共情能力。有研究表明,共情能力可以促进幼儿合作、助人、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抑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此外,共情能力还是幼儿社会道德发展和情绪调节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综上可知,幼儿共情能力的养成是其良好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保证。幼儿共情能力不仅会随着个体本身的发展而变化,同时还会受到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分析3-6岁幼儿共情能力的发展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针对幼儿共情能力的培养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研究选择图片任务结合故事任务的测验方式,以曲靖市M幼儿园72名3-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使用SPSS21.0对相关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涉及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对3-6岁幼儿共情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总体来看,幼儿情绪共情能力和认知共情能力的性别主效应不显着,但通过年龄和性别的交互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大班女生的情绪共情能力显着强于大班男生。幼儿情绪共情能力和认知共情能力均存在显着的年龄差异,且情绪共情能力和认知共情能力均随年龄的增长大概呈增强趋势。是否独生子女幼儿其情绪共情能力差异不显着,但独生子女幼儿认知共情能力显着强于非独生子女幼儿。幼儿的情绪共情能力和认知共情能力均不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此外,不同人口学变量比较分析发现,幼儿积极情绪共情能力显着强于消极情绪共情能力,幼儿积极认知共情能力显着强于消极认知共情能力,只有独生子女幼儿积极认知共情能力与消极认知共情能力差异不显着。本研究中幼儿共情能力受到幼儿气质、家庭教养方式和师幼关系三大因素的影响,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幼儿气质维度的反应强度与幼儿认知共情能力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家庭教养方式民主性维度和专制性维度均与幼儿认知共情能力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师幼关系亲密性与幼儿情绪共情能力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最后,根据研究结果针对幼儿共情能力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一些建议。
左芯羽[9](2021)在《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班级美工区环境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工区是为幼儿提供自由欣赏、自主绘画和手工制作的场所。但教育实践中美工区环境存在空间的过度装饰与材料的伪丰富性等现象,幼儿能接触的欣赏材料局限于艺术美而缺乏自然美和生活美,教师指导过于注重美工技能的教授和提供直接的示范以及传统的美工区环境创设逻辑常常与幼儿的想法相悖。因此,创设一个幼儿喜欢且符合幼儿需求的美工区环境至关重要。研究试图先厘清幼儿园班级美工区的课程价值,再考察美工区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行动研究以获取幼儿对美工区环境的想法并依据幼儿想法优化环境;接着分析环境对幼儿和教师发展的价值,最终对美工区环境创设提出可操作性建议。基于此,研究将思考三个关键问题:一,幼儿园班级美工区的环境创设如何进行的?二,幼儿园班级美工区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如何?三,幼儿园班级美工区中,幼儿与教师的活动情况如何?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范式。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马赛克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其中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考察幼儿园班级美工区环境的现状;运用马赛克方法中“旅行”、“自主绘画”、“自主摄影”和“幻灯片”等4种参与式工具,基于目的性抽样选取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龄阶段各10名幼儿作为研究参与者,让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以此收集幼儿对美工区环境的想法和期待。数据资料经过阅读原始资料、登录与寻找“本土概念”和资料的系统化等三个步骤处理,形成最终的编码结果。研究发现教育实践中美工区环境存在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即美工区环境创设的成人审美取向导致幼儿难以发挥主体性;美工区空间布局和材料投放未能满足幼儿审美和探究需要;幼儿对宽松自由、鼓励创造的美工氛围的深度体验被忽视。由此开展了两轮行动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中,优化展示性空间、探究性材料以满足幼儿互动需要。实现了空间由“缺乏主题、无序展示”到“结合主题、多位展示”和材料由“单一、高结构、陈旧繁杂”到“丰富、低结构、新颖有序”的转变,同时为幼儿提供宽松愉悦、多重互动的活动体验。反思发现美工区环境仍存在空间展示效果欠佳和材料利用率较低的问题。第二轮行动研究中,优化审美性空间、实用性材料以支持幼儿欣赏和创造。实现了空间由“出现留白、作品单一”到“填补空白、作品多样”和材料由“沉闷单调、缺乏吸引力”到“生动多样、吸引力增强”的转变,同时为幼儿营造了自主自由、鼓励创造的活动氛围。总结得出美工区空间发挥作品展示功能且提高审美价值;材料符合幼儿期待且满足幼儿创作需要以及幼儿在美工区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发展。通过研究得出两点结论:第一,幼儿在与空间的互动中获得动手能力、探究精神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自主欣赏和创作的机会。同时,行动研究的开展促进教师转变环境创设的成人审美取向并学会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和关注幼儿的美工作品。第二,儿童视角的美工区环境主要包括充分展示作品、具有审美价值的空间,丰富性、审美性、自然性和难度适中的材料以及自由愉悦、充满互动和鼓励创造的活动体验。基于整个研究过程及结论,提出两点建议:第一,美工区环境创设应彰显参与性、艺术性、创造性和互动性,具体操作内容包括教师明确“儿童视角”并赋予幼儿自主创设的权利;重视美工区空间展示功能并凸显艺术氛围;为幼儿提供获得审美体验和自主探索的材料;通过解读美工作品以关注幼儿情感表达。第二,美工区环境创设应具备物质条件、经验储备和多方认可,具体操作内容包括幼儿园应该为教师创设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开展园本培训促进教师明确艺术发展目标;积极组织教研活动督促教师分享环境创设经验;主动与家长沟通以获得家长对美工活动的认可。
刘思岚[10](2021)在《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环境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涂鸦区是幼儿园开展艺术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幼儿园户外涂鸦区为幼儿提供了自由且宽敞的绘画空间,但是,当下以成人审美标准为主导的涂鸦环境创设弱化了幼儿的参与,同时,美术教育中教师支持幼儿绘画创作能力较低影响幼儿获得完整的艺术经验。基于此,研究聚焦四个目的:第一,帮助教师了解并梳理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的课程价值,掌握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环境的优化方向与具体要素,提升审美环境优化的能力。第二,通过现状研究把握幼儿园户外涂鸦区教育实践中游戏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第三,呈现符合幼儿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第四,为幼儿园进行户外涂鸦区创设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所以,研究旨在根据涂鸦区环境创设的实际状况优化儿童视角的涂鸦区并聚焦三个问题:其一,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的课程价值是什么?其二,幼儿园户外涂鸦区教育实践中游戏环境存在什么问题?其三,如何基于儿童视角进行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环境优化?研究从儿童视角出发,探究幼儿期待的涂鸦区环境,以充分发挥涂鸦区的课程价值。研究采用行动研究范式,尝试优化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户外涂鸦区。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马赛克方法进行资料收集:观察法和访谈法用于考察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的现实状况;运用马赛克方法中的自主拍照、视频引谈、幻灯片、自主绘画和幼儿会议等5种参与式工具了解幼儿对涂鸦区的看法和期待,并基于目的性抽样选取小班、中班和大班各10名幼儿作为研究参与者,通过与幼儿交流讨论收集幼儿对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的看法和期待的资料。资料的分析包括阅读原始资料、登录与寻找“本土概念”和资料的系统化等三个阶段,最终形成编码结果。研究考察荔浦市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环境在创设过程中存在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涂鸦空间与材料调整的程度低、幼儿缺少审美色彩的感受与体验、涂鸦区域的规划与材料投放不利于幼儿进行涂鸦活动和涂鸦工具与材料缺少幼儿对“美”的表达与创造的机会四个问题,由此进行了两轮环境优化行动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中,幼儿期待能感受自然美与色彩美和欣赏作品的空间布局、喜欢运用多种涂鸦工具与材料表达和创造美、渴望舒适与满足想象的涂鸦活动的体验与感受和期望在涂鸦活动中能与同伴交往与得到教师的支持。在环境改造中,涂鸦区环境也从“忽视幼儿参与、空间规划不足与材料缺乏”到“注重幼儿的参与、规划与利用涂鸦空间和丰富涂鸦材料”,优化的过程中侧重改善“基础玩色空间”和“可着色材料”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在改造后,基于教师和幼儿的反馈,还存在涂鸦展示空间的作品形式、内容及其高度不合理和部分涂鸦材料数量欠缺且收纳杂乱的问题。第二轮行动研究中,幼儿期待好看、好玩的玩“色”和玩“水”的空间、喜欢便于操作的涂鸦工具,满足幼儿对线条和形状的渴望、期望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涂鸦材料可以表征对事物的认识与想象和与同伴和教师分享涂鸦“叙事”的活动体验。在环境中进行了从“忽视师幼互动,规划涂鸦空间和丰富涂鸦材料”到“优化涂鸦空间、调整涂鸦工具与材料、加强师幼互动”的改造,注重优化“多样玩色空间”和“混色工具”促进幼儿叙事表达。通过研究得出两点结论:其一,幼儿的绘画能力和教师绘画作品的解读能力得到发展;其二,拓展涂鸦空间与增加材料种类激发了幼儿表达与创作的欲望。基于研究提出了四个建议:首先,设置满足幼儿视觉审美体验与创造的涂鸦空间;其次,提供种类和性质不同的涂鸦工具与材料;再次,增加师幼共同参与环境优化的机会;最后,加强对幼儿涂鸦作品认识的与解读能力。
二、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科学兴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科学兴趣(论文提纲范文)
(1)“趣味”游戏培养小班幼儿自理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设“趣味”环境,激发幼儿主动探索能力 |
(一)参与式的主题环境,会增加趣味性 |
(二)操作性强的区域环境,吸引幼儿探索思考、参与实践 |
(三)动态变化的班级环境,激励幼儿主动参与 |
二、运用“趣味”游戏,引导幼儿学习自理方法 |
(一)运用有趣的手指游戏,创编生活游戏 |
(二)利用朗朗上口的童谣游戏,掌握生活技能 |
(三)设计生动的情景游戏,培养独立进餐 |
三、开展“趣味”比拼,提高幼儿生活自理意识 |
(一)运用一首歌曲时间开展比拼游戏 |
(二)起床后叠被子比拼游戏 |
四、家园“趣味”互动,巩固幼儿自我服务能力 |
(6)“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小班幼儿生活自理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国家重视开展劳动教育及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
2.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对幼儿具有巨大价值 |
3.“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研究幼儿生活自理教育的必要性 |
(二)研究综述 |
1.关于“教学做合一”的相关研究 |
2.关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相关研究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1.“教学做合一” |
2.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
3.生活自理教育 |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五)研究设计 |
1.研究方法及工具 |
2.研究思路 |
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概述 |
(一)“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内涵 |
(二)“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幼儿生活自理教育的特点 |
1.自主性 |
2.生活性 |
3.实践性 |
(三)“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小班幼儿生活自理教育的意义 |
三、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现状分析 |
(一)基本情况 |
(二)调查结果及现状分析 |
1.盥洗方面 |
2.如厕方面 |
3.进餐方面 |
4.睡眠方面 |
5.着装方面 |
四、“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小班幼儿生活自理教育的实践 |
(一)“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生活自理教育实践的准备 |
1.内容选取及目标 |
2.实践活动计划 |
(二)“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活动的实施过程 |
1.盥洗方面集体教育活动实践 |
2.如厕方面集体教育活动实践 |
3.进餐方面集体教育活动实践 |
4.睡眠方面集体教育活动实践 |
5.着装方面集体教育活动实践 |
6.一日活动中的教育实践 |
(三)实施结果分析 |
1.量的分析 |
2.质的分析 |
五、研究结论及教育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1.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显着性提高 |
2.幼儿个体间生活自理能力差异变小 |
3.女生自理水平略高于男生但差异不大 |
4.家长与教师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更加重视 |
(二)教育建议 |
1.正确认识“教学做”的“合一” |
2.重视并充分发挥“小先生”的作用 |
3.教法来源于学法,关注幼儿的发展特点 |
4.关注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
5.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做到教学相长 |
6.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环境,确保实践的机会 |
7.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幼儿园音乐游戏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对幼儿发展的现实意义 |
2.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与幼儿园音乐游戏融合的现状及不足 |
3.基于个人的研究旨趣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综述 |
1.相关概念界定 |
2.相关理论基础 |
3.关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研究综述 |
4.关于幼儿园音乐游戏的研究综述 |
5.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4.观察法 |
5.行动研究法 |
6.研究资料的编码 |
(六)研究工具 |
(七)研究思路 |
二、幼儿园音乐游戏实施现状调查 |
(一)幼儿教师对幼儿园音乐游戏的理解不到位 |
1.幼儿园音乐游戏目标制定偏移 |
2.幼儿园音乐游戏组织形式不均衡 |
(二)幼儿园音乐游戏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丰富的身体体验 |
(三)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有待普及应用,幼儿教师缺乏相应认知 |
(四)幼儿园音乐游戏开发较少且形式单一 |
(五)对以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开发幼儿园音乐游戏有现实需求 |
三、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幼儿园音乐游戏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
(一)音乐与游戏的天然联系 |
1.音乐与游戏具有共通性 |
2.音乐与游戏的审美活动对象都是人 |
(二)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相契合 |
(三)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幼儿园音乐游戏开发的现实价值 |
1.与《指南》、《纲要》精神相契合,有助于回应音乐游戏中的异化现象 |
2.与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相适切,有助于丰富音乐游戏的教学形式 |
3.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呼应,有助于实现音乐游戏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 |
四、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幼儿园音乐游戏开发的实践探索 |
(一)实践探索的准备 |
1.实践探索研究对象的选择 |
2.音乐游戏目标的确立 |
3.音乐游戏内容的设置 |
4.音乐游戏实施的模式 |
5.音乐游戏评价的形态 |
(二)实践探索的过程 |
1.第一轮行动——青涩的尝试 |
2.第二轮行动——感知与创造 |
(三)实践探索的结论与反思 |
1.实践探索的结论 |
2.实践探索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3-6岁幼儿共情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曲靖市M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共情能力是幼儿良好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
二、3-6岁是儿童共情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
三、共情能力研究是研究者的个人兴趣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问题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共情能力 |
二、3-6岁幼儿共情能力 |
三、幼儿气质 |
四、家庭教养方式 |
五、师幼关系 |
第五节 文献综述 |
一、共情的概念 |
二、共情的结构 |
三、共情的测量方法 |
四、幼儿共情的相关研究 |
五、共情的影响因素 |
六、研究述评 |
第六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框架 |
五、数据处理 |
第二章 3—6 岁幼儿共情能力的发展特点分析 |
第一节 3-6岁幼儿共情能力的性别差异分析 |
一、幼儿情绪共情能力的性别差异分析 |
二、幼儿认知共情能力的性别差异 |
第二节 3-6岁幼儿共情能力的年龄差异分析 |
一、幼儿情绪共情能力的年龄差异分析 |
二、幼儿认知共情能力的年龄差异分析 |
第三节 3-6岁幼儿共情能力的性别和年龄的交互作用分析 |
一、幼儿情绪共情能力的性别和年龄的交互作用分析 |
二、幼儿认知共情能力的性别和年龄的交互作用分析 |
第四节 是否独生子女幼儿共情能力的差异分析 |
一、是否独生子女幼儿情绪共情能力的差异分析 |
二、是否独生子女幼儿认知共情能力的差异分析 |
第五节 3-6岁幼儿共情能力的民族差异分析 |
一、幼儿情绪共情能力的民族差异分析 |
二、幼儿认知共情能力的民族差异分析 |
第六节 3-6岁幼儿积极情绪共情能力与消极情绪共情能力的比较分析 |
一、不同年龄幼儿积极情绪共情能力与消极情绪共情能力的比较分析 |
二、不同性别幼儿积极情绪共情能力与消极情绪共情能力的比较分析 |
三、是否独生子女幼儿积极情绪共情能力与消极情绪共情能力的比较分析 |
四、是否汉族幼儿积极情绪共情能力与消极情绪共情能力的比较分析 |
第七节 3-6岁幼儿积极认知共情能力与消极认知共情能力的比较分析 |
一、不同年龄幼儿积极认知共情能力与消极认知共情能力的比较分析 |
二、不同性别幼儿积极认知共情能力与消极认知共情能力的比较分析 |
三、是否独生子女幼儿积极认知共情能力与消极认知共情能力的比较分析 |
四、是否汉族幼儿积极认知共情能力与消极认知共情能力的比较分析 |
第三章 3-6岁幼儿共情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3-6岁幼儿气质与幼儿共情能力的分析 |
一、3-6岁幼儿气质类型的描述统计 |
二、3-6岁幼儿气质与幼儿共情能力的分析 |
第二节 3-6岁幼儿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共情能力的分析 |
一、3-6岁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的描述统计 |
二、3-6岁幼儿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共情能力的分析 |
第三节 3-6岁幼儿师幼关系与幼儿共情能力的分析 |
一、3-6岁幼儿师幼关系的描述统计 |
二、3-6岁幼儿师幼关系与幼儿共情能力的分析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3-6岁幼儿共情能力的发展特点讨论 |
一、幼儿共情能力发展的性别特点讨论 |
二、幼儿共情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讨论 |
三、是否独生子女幼儿共情能力的发展特点讨论 |
四、幼儿共情能力发展的民族特点讨论 |
五、幼儿积极情绪共情能力与消极情绪共情能力的差异讨论 |
六、幼儿积极认知共情能力与消极认知共情能力的差异讨论 |
第二节 3-6岁幼儿共情能力的影响因素讨论 |
一、3-6岁幼儿共情能力与幼儿气质的讨论 |
二、3-6岁幼儿共情能力与家庭教养方式的讨论 |
三、3-6岁幼儿共情能力与师幼关系的讨论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3-6岁幼儿情绪共情能力和认知共情能力的性别主效应不显着 |
二、3-6岁幼儿情绪共情能力和认知共情能力均存在显着的年龄差异 |
三、3-6岁幼儿的情绪共情能力和认知共情能力均不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 |
四、3-6岁是否独生子女幼儿情绪共情能力差异不显着,但认知共情能力差异显着 |
五、3-6岁幼儿积极情绪共情能力显着强于消极情绪共情能力,积极认知共情能力显着强于消极认知共情能力 |
六、幼儿气质维度的反应强度与幼儿认知共情能力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 |
七、家庭教养方式民主性维度和专制性维度均与幼儿认知共情能力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 |
八、师幼关系亲密性与幼儿情绪共情能力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 |
第二节 教育建议 |
一、重视3-6岁幼儿共情能力的培养 |
二、关注3-6岁幼儿消极情绪的共情教育 |
三、正确看待幼儿气质特点对幼儿共情能力的影响 |
四、关注科学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共情能力的影响 |
五、重视师幼关系在幼儿共情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班级美工区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一、美工区环境存在空间的过度装饰与材料的伪丰富性等现象 |
二、幼儿接触的欣赏材料局限于艺术美而缺乏自然美和生活美 |
三、教师指导过于注重美工技能技巧的教授和提供直接的示范 |
四、传统的美工区环境创设逻辑常常与幼儿的想法和期待相悖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研究促进幼儿运用艺术语言表达审美体验和艺术想象 |
二、研究促进教师支持幼儿获得审美经验并关注幼儿创作内容 |
第三节 研究目的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幼儿通过美工区活动获得艺术表现和情感表达能力的统整发展 |
二、教师多途径支持幼儿创造性美术表达和尊重幼儿创作意图 |
三、美工区环境创设由幼儿审美倾向取代成人审美标准 |
第五节 研究问题 |
第六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范式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伦理 |
第一章 幼儿园班级美工区的课程价值阐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美工区活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审美表征和社会交往能力 |
一、欣赏美工材料及作品为幼儿获得审美体验和科学认知创造条件 |
二、探索美工材料为幼儿动作发展和审美表征提供机会 |
三、分享美工材料及作品为幼儿营造自由交往和语言表达的氛围 |
第二节 美工区活动促进教师审视审美性环境价值并关注幼儿的美工体验 |
一、教师重审美工区环境的审美价值并注意幼儿经验获取的需要 |
二、教师学习美术鉴赏与表现知识以掌握美工区活动指导必备技能 |
三、教师通过创设审美性环境和组织多形式美工活动促进幼儿探索 |
第三节 作为支持幼儿审美与创造的场所促进艺术领域课程生成 |
一、美工区环境支持幼儿开展自由欣赏、自主绘画和手工制作活动 |
二、美工区活动为生成课程提供资源并推动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制定 |
第二章 幼儿园班级美工区教育实践中游戏环境存在的问题——现状研究 |
第一节 美工区环境创设的成人审美取向导致幼儿难以发挥主体性 |
一、环境创设以教师想法为主——“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法进行” |
二、教师了解儿童想法的渠道单一——“我就是问孩子需要什么” |
三、教师与儿童想法存在偏差——“孩子真正喜欢的没有很了解” |
第二节 美工区空间布局和材料投放未能满足幼儿审美和探究需要 |
一、美工区空间布局未能达到幼儿对作品呈现和审美设计的期待 |
二、美工区材料的投放与管理限制幼儿自主探究的美工活动方式 |
第三节 幼儿对宽松自由、鼓励创造的美工氛围的深度体验被忽视 |
一、过分强调规则意识——“有些材料不能玩,弄脏了老师要说” |
二、美工创意较欠缺——“一个孩子做了新东西,其他都会模仿” |
第三章 优化展示性空间、探究性材料满足幼儿互动的需要——第一轮行动研究 |
第一节 行动计划:幼儿参与环境优化以改善物质环境和营造心理氛围 |
一、明确行动研究解决的问题 |
二、确定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 |
第二节 环境优化:呈现展示为主的空间、丰富低结构的材料和自由充满互动的活动体验 |
一、运用马赛克方法收集幼儿想法:幼儿渴望审美、探究、情感表达和互动的环境 |
二、依据幼儿想法和实际需要优化环境:美工区从“空间利用不善、材料投放不合理”到“空间综合利用、材料投放更合理” |
第三节 总结反思:美工区空间展示效果欠佳且材料利用率较低 |
一、美工区空间的展示效果欠佳 |
二、美工区部分材料利用率较低 |
第四章 优化审美性空间、实用性材料支持幼儿欣赏和创造——第二轮行动研究 |
第一节 行动计划:幼儿参与环境优化以弥补环境不足和增强活动体验 |
一、明确行动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二、确定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 |
第二节 环境优化:呈现及时更新的展示空间、不同功能的材料和自主创新综合活动体验 |
一、运用马赛克方法收集幼儿想法:幼儿渴望童趣、实用、自由表现和创意的环境 |
二、依据幼儿想法和实际需要优化环境:美工区从“空间内容陈旧、材料更新不足”到“空间添补新作、材料及时更新” |
第三节 总结反思:美工区环境兼具审美价值和创造价值 |
一、美工区空间发挥作品展示功能且提高审美价值 |
二、美工区材料符合幼儿期待且满足幼儿创作需要 |
三、幼儿在与美工区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发展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第一节 环境优化促进幼儿艺术创造和教师转变情感回应方式 |
一、幼儿在美工区活动中习得探究、交往和艺术创造的经验 |
二、教师为幼儿的美工区活动提供物质环境支持和情感回应 |
第二节 美工区环境优化呈现出展示性、探究性和互动性的环境 |
一、儿童视角对美工区空间、材料和活动体验提出具体要求 |
二、优化成果符合幼儿对展示空间、探索材料和深度互动氛围的期待 |
第六章 教育建议 |
第一节 美工区环境创设应彰显参与性、审美性、创造性和互动性 |
一、教师明确“儿童视角”并赋予幼儿自主创设的权利 |
二、教师重视美工区空间展示功能并彰显其艺术氛围 |
三、教师为幼儿提供获得审美体验和自主探索的材料 |
四、教师通过解读幼儿美工作品以关注幼儿情感表达 |
第二节 美工区环境创设应具备物质条件、经验储备和多方认可 |
一、幼儿园为教师进行环境创设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 |
二、幼儿园开展园本培训促进教师明确幼儿艺术发展目标 |
三、幼儿园积极组织教研活动督促教师分享环境创设经验 |
四、幼儿园主动与家长沟通以获得家长对美工活动的认可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一、户外涂鸦活动中教师支持幼儿绘画创作能力有待提升 |
二、户外涂鸦活动中幼儿完整艺术经验的获得受到限制 |
三、户外涂鸦环境创设以成人审美为主导弱化了幼儿的参与和操作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研究促进教师树立儿童立场的美术教学观以支持幼儿自主绘画创作 |
二、研究促进幼儿获得科学探索的经验和提升艺术创作能力的发展 |
第三节 研究目的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幼儿园绘画教育呈现出摆脱技能训练并走向绘画审美情感表达的倾向 |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转向以儿童艺术领域发展核心取向的教育 |
三、幼儿园涂鸦区环境创设注重幼儿审美经验的获得 |
第五节 研究问题 |
第六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范式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伦理 |
第一章 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的课程价值阐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涂鸦区活动使幼儿获得艺术体验并促进幼儿艺术表达的发展 |
一、幼儿感知艺术色彩美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 |
二、艺术符号的创作是幼儿绘画语言的表达 |
第二节 涂鸦区活动转变教师绘画教学观念以提高解读绘画作品能力 |
一、教师注重涂鸦技能的观念转向注重情感体验 |
二、幼儿涂鸦活动指导提高教师的美术素养并学习美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
三、幼儿涂鸦作品的解读加强教师对涂鸦作品的理解能力 |
四、涂鸦环境的创设与优化提升教师涂鸦区域活动组织能力 |
第三节 涂鸦区活动依托美术资源促进幼儿园课程的生成 |
一、涂鸦区环境支持幼儿的艺术创作和科学探索游戏 |
二、教师利用涂鸦区环境资源实现课程的相互渗透并生成课程 |
第二章 幼儿园户外涂鸦区教育实践中游戏环境存在的问题——现状研究 |
第一节 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涂鸦空间与材料调整的程度低 |
一、幼儿参与方式单一——“我带自己喜欢的涂鸦材料来涂鸦区” |
二、幼儿表达途径单一——“老师只是问我们想带什么东西来涂鸦区” |
三、幼儿表达内容不充分——“我不知道自己想要带什么来涂鸦区” |
第二节 幼儿缺少审美环境色彩的感受与体验 |
一、涂鸦区空间布置简单——“涂鸦区空空的,一点儿也不漂亮” |
二、涂鸦区空间布置装饰少——“涂鸦区只有一种颜色不好看” |
三、涂鸦区的遮荫设计不美观——“涂鸦区的遮阳伞丑丑的” |
第三节 涂鸦区域的规划不利于幼儿进行涂鸦创作活动 |
一、幼儿在涂鸦区易产生拥挤现象——“其他小朋友会总是碰到我” |
二、涂鸦区缺少幼儿作品展示区——“我们的作品被丢进垃圾桶或者带回家了” |
三、涂鸦材料收纳没有进行分类整理——“材料干的、湿的混在一起存放” |
四、洗手池缺少洗手槽——“水龙头没有槽,会弄湿我们的脚” |
第四节 涂鸦工具与材料缺少幼儿对“美”的表达与创造的机会 |
一、涂鸦材料更新慢,缺乏吸引力——“我早就玩过了,一点也不好玩” |
二、涂鸦材料不能满足所有幼儿的实际需求——“涂鸦区白板、地板不够用,且部分幼儿扎马步画” |
第三章 改善“基础玩色空间”和“可着色材料”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第一轮行动研究 |
第一节 行动计划:幼儿多途径参与可着色性材料的收集 |
一、明确行动研究解决的问题 |
二、确定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 |
第二节 环境优化:进行基于儿童视角的涂鸦区空间规划和材料丰富 |
一、运用马赛克方法收集幼儿想法:幼儿关注色彩美的环境与舒适的涂鸦体验 |
二、依据幼儿想法和实际需要优化环境:从“空间规划不足,材料缺乏”到“充分利用涂鸦空间,丰富材料” |
第三节 总结反思:涂鸦区展示缺少美感、材料数量欠缺且收纳杂乱 |
一、涂鸦展示空间的作品形式和内容及其高度不合理 |
二、部分涂鸦材料数量欠缺且收纳杂乱 |
第四章 优化“多样玩色空间”和“混色工具”促进幼儿叙事表达——第二轮行动研究 |
第一节 行动计划:根据幼儿的想法拓展“玩色空间”和“混色工具” |
一、明确行动研究解决的问题 |
二、确定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 |
第二节 环境优化:开展儿童视角下的涂鸦区环境空间延伸和材料优化 |
一、运用马赛克方法收集幼儿想法:幼儿期待多样化的涂鸦空间和便于操作的材料以满足想象与表达 |
二、依据幼儿想法和实际需要优化环境:从“充分利用涂鸦空间,丰富材料”到“优化涂鸦空间布局,调整涂鸦材料” |
第三节 总结反思:教师观念的转变与涂鸦材料种类的尝试需要加强 |
一、幼儿需要与多种类型的材料互动而获得发展 |
二、教师需要支持幼儿在涂鸦区玩“水”和玩“颜色”活动 |
三、教师应该参与幼儿涂鸦创作活动并多领域解读幼儿作品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第一节 幼儿的绘画能力和教师的绘画作品解读能力得到发展 |
一、幼儿通过自由地创作提高了叙事能力和绘画能力 |
二、教师对环境“美”的优化能力和绘画作品解读的能力得到提升 |
第二节 拓展涂鸦空间与增加材料种类激发了幼儿表达与创作的欲望 |
一、涂鸦空间的延伸丰富幼儿的活动体验 |
二、涂鸦展示空间的合理设置加强了幼儿对“美”的感受与欣赏 |
三、多样化的涂鸦材料引发幼儿“美”的表达与创造 |
第六章 教育建议 |
第一节 设置满足幼儿视觉审美体验与创造的涂鸦空间 |
一、涂鸦环境的设置注重“自然性”与“色彩性” |
二、展示空间的创设要满足幼儿二维作品和三维作品的摆放 |
三、延伸涂鸦活动空间促使幼儿进行多领域的学习 |
第二节 提供种类和性质不同的涂鸦工具与材料 |
一、给幼儿提供科学探索的涂鸦工具 |
二、增加涂鸦自然和生活材料的种类 |
第三节 增加与幼儿共同参与环境优化的机会 |
一、运用多种方式了解幼儿的想法 |
二、与幼儿一起收集与创作涂鸦材料 |
三、选择供幼儿欣赏感知的对象 |
第四节 加强对幼儿涂鸦作品认识的与解读能力 |
一、让幼儿在观察中获得审美感知 |
二、分享讨论环节要促进幼儿艺术经验的内化 |
三、做好对幼儿绘画作品的针对性提问 |
四、注重幼儿涂鸦过程中的叙事体验 |
五、涂鸦作品评价时应考虑到幼儿的表征想象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科学兴趣(论文参考文献)
- [1]“趣味”游戏培养小班幼儿自理能力[A]. 冼绮茵. 广东教育学会2021年度学术讨论会暨第十七届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论坛论文选, 2021
- [2]幼儿园值日活动中“小班”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研究[D]. 黄璐瑒.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3]汪爱丽幼儿音乐教育思想研究[D]. 罗丽娟.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亲子自制绘本提升小班幼儿语言能力实践研究[D]. 王璐. 西南大学, 2021
- [5]联觉在幼儿园小班音乐教育活动中运用的行动研究[D]. 尹艺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6]“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小班幼儿生活自理教育的实践研究[D]. 朱亚鑫. 大理大学, 2021(08)
- [7]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幼儿园音乐游戏开发研究[D]. 赵亚鑫. 大理大学, 2021(08)
- [8]3-6岁幼儿共情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曲靖市M幼儿园为例[D]. 邱冬娇.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班级美工区环境优化研究[D]. 左芯羽.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10]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环境优化研究[D]. 刘思岚.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