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车床上套螺纹工艺方法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彭锐[1](2020)在《自平衡式办公桌地脚设计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桌子是一种能够满足人们使用要求的常见家具,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桌子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日常生活中,当桌面置于不平整的地面时会发生摇晃;在对齐多张桌面时其连接处会出现因高度差异而造成的缝隙。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能够自动平衡水平高度的主要用于办公桌等桌子的地脚装置,并设计了一台测试系统用于测试该装置的实际性能。地脚装置包括一个连接机构及多个支撑单元,支撑单元采用活塞缸的形式,通过活塞在缸内的伸缩实现高度调节。地脚使用摩擦制动,通过弹性材料受压膨胀后挤压活塞壁并使其形变,导致活塞与缸体间接触产生摩擦,以此来保持当前高度。本文使用Solidworks进行三维建模,并对地脚装置内部受力状况进行分析,总结了其实现高度调节的条件,并使用ANSYS对装置关键部位进行静力学分析,验证设计的合理性。为优化地脚装置内部弹性元件的参数,本文设计了测试系统便于通过实验测试不同参数下地脚的综合性能。测试系统以CP1H型PLC为核心,通过压力加载装置对桌面固定一点施加载荷,然后由传感器将当前压力值与桌面高度发送至控制器。通过传感器读取的数据可以建立桌面高度随承载量的变化曲线。根据该曲线可判断当前装置的自锁性、稳定性等性能。测试实验包括胶条性能以及地脚装置的自锁性、调节范围、长时间下的稳定性测试,并与现有调节机构进行了性能对比实验。通过实验确定了胶条的材料以及支撑单元内部弹性元件的具体参数,证明了本文设计的自平衡地脚装置能够实现一定范围内桌面高度的调节,并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的高度,满足预期要求,也为今后的优化工作提供了方向。
彭泽锋[2](2019)在《不稳固围岩内主溜井新型抗拉式衬砌结构与模型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矿山不稳固围岩内主溜井为研究对象,以溜井井壁冲击磨损、垮塌加固为研究背景,调查分析工程地质条件影响,总结类似矿山溜井坍塌治理经验,剖析常见支护方式的局限性。基于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和以柔为主、刚柔并济的设计理念,提出可承受内部矿石冲击荷载的新型抗拉式钢筋混凝土溜井衬砌结构(简称为抗拉式衬砌结构);针对室内试验模型加载特点设计制作内力加载试验装置(简称为加载装置);提出塑性区围岩注浆加固概念并对不稳固围岩溜井支护设计进行系统研究。抗拉式衬砌结构由多片弧形钢筋混凝土结构衬砌单元与固定在衬砌单元两端的工字钢接头组成。衬砌单元内部钢筋笼主筋上套设波纹管使其为主要受拉构件,减少其所受拉力传递至混凝土内;钢筋笼端部焊接工字钢形成联接构件;衬砌单元预留注浆孔可实现壁后注浆。新型抗拉式衬砌结构设计改变了传统衬砌的受力状态,使衬砌混凝土与钢筋分工受力,充分发挥混凝土的抗压性能与钢筋的抗拉性能;衬砌分片并通过端部工字钢联接,充分发挥衬砌单元混凝土的抗压性能。衬砌单元预留注浆孔可实现壁后注浆,甚至对围岩塑性区松散围岩注浆加固,使衬砌与围岩一体化共同承载,有效增大衬砌等效厚度、改善衬砌防水条件、稳定壁后松动围岩。此外,抗拉式衬砌结构施工便利,可现浇或预制拼装。通过衬砌内力分析及结构计算,得到衬砌的三种不同承载力极限状态,进而对衬砌极限承载力状态进行了两两分析对比;设计并制作衬砌径向内加载装置,研究加载装置各模块方案并对加载装置进行结构承载力验算,证明加载装置满足试验荷载要求;设计并制作对比试验衬砌模型,计算等效静载同时设计加载量级,布置试验量测系统。实验前测定试块单轴抗压强度满足试验要求,加载过程中记录数据,得到其应变、径向位移、裂缝发育、混凝土声速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抗拉式衬砌主筋拉应力增大、混凝土内拉应力减小,明显有别于传统衬砌的受力状态;对试验模型及加载工况建模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综合分析了模型加载过程中径向位移、混凝土应变、钢筋轴力的计算结果,结果表明抗拉式衬砌受力状态优于传统衬砌。将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所得数据相互对比,其差值率在合理范围之内。
梁国林[3](2018)在《中石化三菱化学聚碳酸酯有限公司仪表检修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工仪表设备的安全可靠性与整个生产流程的安全、效率息息相关。在仪表设备发生故障时,小则影响生产运行,大则导致人员伤亡甚至造成重大事故;同时,仪表设备检维修形成的资产成本和人力成本,也是项目运营期间的重要构成,因此,仪表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在过程工业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是保证企业顺利生产运行的重要一环。本文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基于风险的校验(Risk Based Inspection,RBI)技术,应用了专家交流法、故障树分析、检查清单表分析等风险识别和评价方法,从故障概率,危害程度,管理因素,可维修度四个方面对仪表设备的风险指标进行了量化,并借此建立了风险评价模型。结合故障模式及后果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对气动薄膜调节阀进行检修优化,为检修人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操参照,由此降低了平均故障维修时间,提高了检修效率;依据风险评价模型,对安全仪表系统的进行了优化研究,可采用减小测试周期、选用智能仪表、选用平均危险失效率小的仪表、冗余配置仪表的方式和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降低安全完整性(SIL)等级;对于安全阀而言,在同一个安全完整性等级上,如果缩短部分行程测试(PST)的测试时间间隔,则可以延长全行程测试(FST)的测试时间间隔。通过增加PST的频次、减小测试间隔在很大程度可以确保因检修周期过长,导致安全阀性能不能保证的难题,但是采用部分行程测试并不能替代全行程测试。
周海进[4](2017)在《光栅尺支架夹具设计的探讨》文中指出本文根据光栅尺支架的结构类型、使用功能、加工存在的问题进行装夹定位分析,解决因装夹定位而导致的工艺缺陷,从而完成了夹具改进设计。
栾雨佳[5](2017)在《局部感应非接触能量传输旋转超声加工头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旋转超声波加工是一种精密、高效的硬脆材料及复合材料加工方法,研制高转速、高效、大功率旋转超声波加工设备是目前研究热点。相比于传统非旋转超声波加工,旋转运动的加入使得超声能量传递与耦合变得复杂和困难,这大大限制了旋转超声波加工技术应用。基于电磁感应的非接触能量传输方式能够替代传统碳刷滑环为超声振子提供电能,这种非接触能量传输方式安全、稳定,且对转速没有限制。相对于传统的紧耦合变压器,非接触电磁耦合器漏感大,耦合能力较差,使其传输效率和传输功率受到了限制。其次,旋转超声波加工过程中切削力和温度的变化使得换能器的输出振幅不断变化,影响了超声加工效果。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研究工作:a.设计了附件化的旋转超声波加工头,新的结构解除了旋转超声加工不可实现大功率,高转速的限制,同时简化了刀具更换的复杂性,降低了对安装精度的要求,能够实现加工中心的自动换刀,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两种结构的可行性;b.基于线圈匝数优化的电路补偿方法讨论,建立四种补偿拓扑的等效电路数学计算模型,补偿方式中考虑了线圈匝数对传输性能的影响,实现电路的传输效率最大化,提高了旋转超声加工非接触能量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c.基于Ansoft和Multisim仿真软件对非接触能量传输电路进行仿真,极大的简化了非接触能量传输电路补偿元件的计算过程;d.讨论旋转超声加工中负载力与温度对传输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确定了在切削力、温度变化的情况下,最佳的补偿方式;e.设计旋转超声加工头专用的电控柜,实现超声加工的自动匹配与自动控制。
王哲[6](2016)在《射孔枪内壁盲孔加工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壁盲孔是机械加工过程中常见的工艺孔,也是加工过程中的工艺难点,具有不易观察、排屑困难、普通机械加工设备不能直接加工等特点。目前,浅孔内壁盲孔加工技术比较成熟,主要加工方法有电解法、辅助工装法和补焊通孔法等三大类。随着工业产品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深孔内壁盲孔出现在以射孔枪管内壁盲孔为代表的重要的零部件中。然而,深孔内壁盲孔技术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因此,对深孔内壁盲孔加工技术进行研究,将助力于我国制造业水平的升级创新。本文以射孔枪内壁盲孔加工技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现有的盲孔加工技术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射孔枪内壁盲孔加工系统。该系统能完成内壁盲孔的加工,加工过程中自动化程度高、加工精度好,并且能够具有自动进给、刀具冷却和排屑的功能。基于该射孔枪内壁盲孔加工系统,通过对该类盲孔的加工工艺难点分析,本文提出一种内壁盲孔加工方案。通过对该方案的细化,给出了该装置的具体结构和三维模型,详细介绍了刀具轴和锥齿轮两个重要零部件的设计,通过运用有限元手段,分析了该结构的可行并且根据工程加工设计经验,制造出了具体实物装置。通过不同切削性能材料的钻削试验、钻孔精度试验和深孔内壁盲孔钻削试验,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并得出了该套装置的加工精度。试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射孔枪内壁盲孔加工装置能够完成对内壁盲孔的加工,加工过程中装置运转平稳,加工效果良好。同时,射孔枪内壁盲孔加工系统也为深孔内壁盲孔的加工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潘玉祥[7](2016)在《TC4钛合金表面温滚压强化及其微动磨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TC4钛合金为Ti-6Al-4V合金的简称,其综合力学性能良好,已成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钛合金。但该合金存在耐磨性能差并且对裂纹敏感等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它在各行业中的应用。为了提高其耐磨性能,常见的做法是对其表面进行强化处理。表面滚压强化由于具有效率高、经济性好等优点已逐渐应用到包括TC4钛合金在内的各种材料的表面强化上。本文针对TC4钛合金硬度较高、塑性差,采用常规的表面滚压强化并不能得到理想强化效果的情况提出了表面温滚压强化技术。通过试验研究了滚压参数对TC4钛合金温滚压强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滚压力、滚压速度和滚压次数三个参数中对TC4钛合金表面粗糙度和表面显微硬度影响最大的参数是滚压力。滚压温度对该合金表面粗糙度和表面显微硬度的影响也较大,滚压温度上升至100℃时,该合金获得较好的表面粗糙度和较高的表面显微硬度。研究了TC4钛合金经温滚压强化后的组织性能,结果表明温滚压使其表层组织发生了剧烈的塑性变形、晶粒得到细化;随着滚压温度的提高该合金发生剧烈塑性变形的区域增大,硬化层增厚,而残余应力数值则下降。运用相关理论研究了TC4钛合金温滚压强化机理。温滚压光整机理研究表明表面粗糙峰在滚压刀具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弹塑性变形从而导致该合金的表面粗糙度下降且滚压温度越高粗糙度下降幅度越大;温滚压组织强化机理研究则表明温度对TC4钛合金组织强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对TC4钛合金温滚压强化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温滚压中材料发生了流动以及适当地提高滚压温度有利于残余应力的均匀分布。模拟应力结果与实测残余应力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说明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此外,模拟结果还表明温滚压后该合金的最表层为残余压应力,其随深度增加先逐渐增加至一正值而后逐渐减小至零,出现最大残余拉应力的深度则在0.5mm至0.6mm之间。研究了温滚压后TC4钛合金的微动磨损性能,结果表明温滚压能较常规室温滚压更大程度地提高该合金的抗微动磨损性能。滚压温度由室温(25℃)增加100℃和170℃时,热等静压TC4钛合金的磨损量分别下降了18.3%和22.1%。
夏勇[8](2015)在《高压甲铵泵再制造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可持续设计与制造研究所承担的国家“973”项目《机械装备再制造的基础科学问题》为理论依据和依托平台,结合企业的市场和产品特点,选取行业产品中具有高附加值的石化和化工上应用的大型离心泵——尿素装置125×100SSP 6GM高压甲铵泵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再制造工艺流程中的关键技术。论文先是叙述了再制造、离心泵再制造以及再制造技术目前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引出对尿素装置125×100SSP 6GM高压甲铵泵再制造工艺流程中关键技术研究的必要性;接着第二章以再制造的概念、再制造与维修和再循环的区别以及再制造的一般工艺流程开头,并以尿素装置125×100SSP 6GM高压甲铵泵的工艺、技术、结构特点为基础,分别按照回收、拆卸、清洗、检测、工程评审、再制造生产过程和性能测试对其再制造工艺流程分别进行研究论述,最后总结形成高压甲铵泵再制造工艺流程图;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以再制造工艺流程中的核心部分“检测”和“修复”中的关键技术为继续深入研究的内容;第三章以再制造损伤检测理论为基础,结合尿素装置125×100SSP 6GM高压甲铵泵的工况特点,利用“检测”中的关键技术无损检测较详细地分析了其损伤形式,并综合运用无损检测关键技术总结形成基于再制造的高压甲铵泵无损检测工艺流程图;第四章选取了焊接和激光熔覆两种关键修复技术,对尿素装置125×100SSP 6GM高压甲铵泵核心部件泵轴、叶轮等部件的再制造修复技术进行了有选择、有层次地研究论述,较完整地论述出泵轴的焊接修复工艺、较系统地总结归纳出保证泵部件焊接修复质量的检查程序以及前瞻性地研究形成泵叶轮的激光熔覆修复工艺流程图。对尿素装置125×100SSP 6GM高压甲铵泵再制造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仅有助于用户解决泵组翻新维修和降低采购成本的实际问题,也为泵制造企业积累了宝贵的泵组再制造实践经验、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树立了再制造的服务理念,同时也为国家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李凯[9](2015)在《在三爪卡盘上装夹四边形工件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研究、对比这几种在三爪或四爪卡盘上装夹四边形工件的方法,得出:利用自制的夹具,并采用两顶尖法快速装夹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统一的四边形工件,是较其他装夹方法的夹具结构更简单,装夹方法更快速、牢固的一种。该方法经过实践证明,使用效果很好,提高了装夹效率。
卞一川[10](2013)在《可转位浅孔钻钻尖结构对切削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随着制造业的进步与发展,可转位浅孔钻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孔加工中,可转位浅孔钻的高效生产率,以及刀具的高耐用度和低成本,使它逐渐取代高速钢麻花钻和整体硬质合金钻头在钻削加工中的地位。可转位浅孔钻可以根据不同加工工件材料的切削性能,更换配置不同材质的硬质合金刀片,使切削过程顺利进行。由于可转位浅孔钻内外刀片的径向和轴向的非对称分布特性,使得受力变得复杂,力的平衡显得更加重要。本文以保证径向力的平衡为浅孔钻的设计原则,对可转位钻头硬质合金钻尖结构进行研究和开发,主要工作有:1、研究周边刀片和中心刀片轴向、径向位错原理及搭接量的确定依据;2、研究周边刀片和中心刀片外形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涂层性能要求;3、研究加工P类材料(硬度HB180)的周边刀片和中心刀片的槽型设计原理;4、开展切削实验,对可转位浅孔钻切削性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工作为进一步研究浅孔钻所受切削力、切削热以及浅孔钻结构的改进及产品的寿命和效率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浅孔钻结构设计、使用的刀片角度参数的确定,以及加工中改变切削用量提高刀片的寿命提供了有效的方案。
二、在车床上套螺纹工艺方法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车床上套螺纹工艺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自平衡式办公桌地脚设计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调平装置研究 |
1.2.2 制动方式的研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
2.1 地脚装置及测试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
2.1.1 预期要求 |
2.1.2 性能指标 |
2.2 总体方案 |
2.2.1 桌面高度调节方案设计 |
2.2.2 支撑单元方案设计 |
2.2.3 自锁方案设计 |
2.2.4 测试方案设计 |
2.2.5 压力加载方案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脚装置结构设计 |
3.1 地脚装置安装 |
3.2 连接机构设计 |
3.2.1 连接方案设计 |
3.2.2 连接线的选择 |
3.2.3 定滑轮的选择 |
3.3 支撑单元设计 |
3.3.1 支撑单元内部设计 |
3.3.2 缸体的设计 |
3.3.3 活塞的设计 |
3.4 制动元件设计 |
3.4.1 圆环的设计 |
3.4.2 制动胶条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脚力学建模及关键部件分析 |
4.1 单个支撑单元受力分析 |
4.2 制动胶条的受力分析 |
4.2.1 胶条阶段一分析 |
4.2.2 胶条阶段二分析 |
4.3 多单元联动分析 |
4.4 活塞壁的静力学分析 |
4.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4.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系统的设计 |
5.1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5.2 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
5.2.1 控制系统设计 |
5.2.2 测试系统框架搭建 |
5.2.3 压力加载装置设计 |
5.2.4 传感器选取 |
5.3 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
5.3.1 编程软件的选择 |
5.3.2 程序设计 |
5.3.3 人机界面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样品加工与实验研究 |
6.1 样品加工 |
6.1.1 加工方式选择 |
6.1.2 加工材料选择 |
6.1.3 样品组装 |
6.2 测试系统搭建 |
6.2.1 机械结构组装 |
6.2.2 控制系统调试 |
6.2.3 测试系统整体调试 |
6.3 实验与研究分析 |
6.3.1 胶条性能测试 |
6.3.2 自锁能力测试 |
6.3.3 调节范围测试 |
6.3.4 稳定性测试 |
6.3.5 与液压地脚对比实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不稳固围岩内主溜井新型抗拉式衬砌结构与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
1.2 主溜井坍塌加固与修复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主溜井井壁破坏及支护壁损坏机理研究现状 |
1.2.2 主溜井井壁支护及塑性圈注浆加固理论研究现状 |
1.2.3 主溜井井壁支护及塑性圈注浆加固理论存在问题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安庆铜矿工程概况及溜井加固技术 |
2.1 矿区地质调查 |
2.2 不稳固围岩性质及其主溜井变形破坏机理 |
2.2.1 不稳固围岩性质 |
2.2.2 不稳固围岩内主溜井变形破坏机理 |
2.2.3 不稳固围岩内主溜井常见支护方法及其缺点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抗拉式衬砌与塑性圈围岩注浆联合支护理论 |
3.1 抗拉式衬砌结构工作原理 |
3.1.1 抗拉式衬砌加固原理 |
3.1.2 抗拉式衬砌结构特点 |
3.1.3 抗拉式溜井衬砌功能特性 |
3.1.4 抗拉式溜井衬砌现场施工方案 |
3.2 抗拉式衬砌结构工作原理与塑性圈围岩注浆联合支护系统 |
3.2.1 联合支护结构—岩体相互作用 |
3.2.2 溜井衬砌荷载作用系统 |
3.2.3 溜井衬砌内力理论计算 |
3.3 不同种类衬砌极限承载能力比较 |
3.3.1 传统溜井衬砌极限承载力计算 |
3.3.2 抗拉式衬砌极限承载力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抗拉式衬砌加载装置及量测系统设计 |
4.1 衬砌加载装置各模块方案设计 |
4.1.1 衬砌加载装置模块划分 |
4.1.2 荷载转换系统方案设计 |
4.1.3 荷载传递系统方案设计 |
4.1.4 卸载系统方案设计 |
4.2 衬砌加载装置加载流程 |
4.3 衬砌加载装置各模块结构设计 |
4.3.1 荷载转换系统结构设计 |
4.3.2 荷载传递系统结构设计 |
4.3.3 卸载系统结构设计 |
4.4 衬砌加载装置组件承载力验算 |
4.4.1 反力杆件承载力验算 |
4.4.2 定位螺纹与梯形粗螺纹承载力验算 |
4.4.3 榫状荷载分配块传力架承载力验算 |
4.4.4 活塞护筒加强筋承载力验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室内抗拉式衬砌模型试验研究 |
5.1 试验内容 |
5.1.1 试验研究目的 |
5.1.2 试验流程 |
5.1.3 试验准备材料 |
5.2 模型尺寸设定及材料选择 |
5.2.1 模型尺寸设定 |
5.2.2 等效静载计算及加载量级设定 |
5.2.3 围岩压力模拟 |
5.3 试验量测系统系统设计 |
5.3.1 抗拉式衬砌结构内力 |
5.3.2 抗拉式衬砌径向变形 |
5.3.3 抗拉式衬砌混凝土强度变化及裂缝发育 |
5.4 试验加载装置制作 |
5.5 试验模型制作 |
5.5.1 模型制作工艺及模具尺寸设计 |
5.5.2 混凝土配合比确定 |
5.5.3 试验模型现浇 |
5.6 试验量测系统布置 |
5.7 试验加载过程 |
5.8 实验结果分析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抗拉式衬砌结构数值模拟 |
6.1 抗拉式衬砌数值模型建立 |
6.1.1 模型基本假定及简化条件 |
6.1.2 建立数值模拟模型 |
6.2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6.2.1 混凝土应变变化结果及分析 |
6.2.2 钢筋轴力变化结果及分析 |
6.2.3 径向位移计算结果及分析 |
6.3 结果分析对比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
(3)中石化三菱化学聚碳酸酯有限公司仪表检修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设备管理研究概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2 国外设备管理的历史及现状 |
2.3 国内设备管理的历史及现状 |
第三章 仪表设备管理现状分析 |
3.1 仪表设备分类 |
3.2 现场仪表管理 |
3.3 联锁保护系统管理 |
3.4 可燃、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管理 |
3.5 仪表作业工作票管理规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风险的仪表设备分析 |
4.1 仪表设备风险量化 |
4.2 风险评价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以风险为基础的检修优化 |
5.1 气动调节阀检修优化 |
5.2 安全仪表系统优化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与导师简介 |
附件 |
(4)光栅尺支架夹具设计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问题的出现 |
2 问题分析 |
3 夹具设计改进思路 |
4 夹具设计 |
4.1 夹具方案设计一 |
4.2 夹具设计方案二 |
4.3 夹具设计方案三 |
5 夹具螺栓的主要受力计算 |
6 定位精度及夹具材料分析 |
7 结语 |
(5)局部感应非接触能量传输旋转超声加工头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字母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旋转超声波加工装备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
1.2.1 接触式能量传输旋转超声波加工装备 |
1.2.2 非接触式能量传输旋转超声波加工装备 |
1.3 非接触能量传输装置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
1.3.1 非接触能量传输技术的发展概况 |
1.3.2 旋转式非接触电磁耦合器的发展概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非接触能量传输旋转超声加工电路补偿方法研究 |
2.1 非接能量传输旋转超声加工装备结构设计 |
2.1.1 全环感应非接触RUM装备 |
2.1.2 局部感应非接触RUM装备 |
2.2 旋转变压器及换能器等效电路模型 |
2.3 四种补偿方式的拓扑模型 |
2.4 基于线圈匝数电路补偿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接触能量传输旋转超声加工电路仿真研究 |
3.1 基于Ansoft的旋转变压器三维仿真 |
3.2 基于Multisim的补偿电路仿真 |
3.3 旋转变压器主副边磁芯间隙对k值及传输效率的影响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非接触能量传输旋转超声加工电路补偿方法实验研究 |
4.1 电路补偿方法验证实验 |
4.2 局部感应与全环感应对比试验 |
4.3 温度、负载对电路传输性能的影响规律探究 |
4.3.1 温度和负载对换能器电参数的影响 |
4.3.2 温度和负载对电路传输效率和输出功率的影响 |
4.3.3 补偿元件的安全性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旋转超声加工装备电控柜及附件研制 |
5.1 自动匹配装置的设计 |
5.2 超声专用夹头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射孔枪内壁盲孔加工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盲孔加工的目的和意义 |
1.2 盲孔加工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题目来源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射孔枪内壁盲孔加工系统设计 |
2.1 设计目标及要求 |
2.1.1 设计目标 |
2.1.2 设计要求 |
2.2 总体结构布局设计 |
2.2.1 典型加工系统分析对比 |
2.2.2 射孔枪内盲孔加工系统设计 |
2.3 加工系统的主要参数 |
2.4 进给系统设计 |
2.4.1 进给方案设计 |
2.4.2 进给设计计算 |
2.5 冷却系统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射孔枪内壁盲孔加工装置设计 |
3.1 设计难点分析 |
3.2 装置原理方案设计 |
3.2.1 传动方案设计 |
3.2.2 进给方案设计 |
3.2.3 支撑方案设计 |
3.2.4 装置工作原理 |
3.3 盲孔加工装置设计 |
3.3.1 设计流程 |
3.3.2 材料 30CrMn的切削性能分析 |
3.3.3 刀具设计 |
3.3.4 切削力计算 |
3.3.5 具体结构设计 |
3.4 关键零部件的有限元强度分析 |
3.4.1 有限元分析方法介绍 |
3.4.2 刀具轴的有限元强度分析 |
3.4.3 锥齿轮的有限元强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射孔枪内壁盲孔加工装置的试验研究 |
4.1 试验平台的搭建和注意事项 |
4.1.1 试验平台的搭建 |
4.1.2 试验注意事项 |
4.2 不同切削性能材料的钻削试验 |
4.3 钻孔精度试验 |
4.4 深孔内壁盲孔钻削试验 |
4.5 影响试验精度的因素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TC4钛合金表面温滚压强化及其微动磨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表面滚压强化技术概述 |
1.2.1 表面滚压强化基本原理 |
1.2.2 表面滚压强化技术分类 |
1.3 表面滚压强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滚压强化技术发展趋势 |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TC4钛合金表面温滚压强化试验方法与正交试验 |
2.1 试验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滚压试样 |
2.1.3 温滚压强化装置与技术实施 |
2.2 正交试验与分析 |
2.2.1 表面粗糙度正交试验及分析 |
2.2.2 表面显微硬度正交试验及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TC4钛合金表面温滚压强化行为与机理研究 |
3.1 滚压参数对TC4钛合金表面光整作用的影响研究 |
3.1.1 滚压力对粗糙度影响 |
3.1.2 滚压速度对粗糙度影响 |
3.1.3 滚压次数对粗糙度影响 |
3.1.4 滚压温度对粗糙度影响 |
3.2 TC4钛合金温滚压光整机理研究 |
3.2.1 温滚压光整作用解析公式推导 |
3.2.2 温滚压光整解析公式验证 |
3.3 TC4钛合金温滚压组织强化理论研究 |
3.4 TC4钛合金温滚压组织强化行为与机理研究 |
3.4.1 表面显微硬度 |
3.4.2 表层组织形变 |
3.4.3 表面残余应力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C4钛合金温滚压强化有限元模拟 |
4.1 TC4钛合金滚压仿真建模 |
4.1.1 模拟步骤设计 |
4.1.2 模型简化和导入 |
4.1.3 网格划分 |
4.1.4 添加材料 |
4.1.5 边界条件设定及运动设置 |
4.1.6 模拟控制设置 |
4.2 TC4钛合金温滚压仿真结果分析 |
4.2.1 材料流动分析 |
4.2.2 等效应变 |
4.2.3 等效应力 |
4.2.4 残余压应力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温滚压对TC4钛合金微动磨损性能的影响 |
5.1 原始样与温滚压样微动磨损性能对比 |
5.1.1 摩擦系数和磨损量 |
5.1.2 摩擦磨损机理 |
5.2 不同温滚压样之间微动磨损性能的对比 |
5.2.1 摩擦系数和磨损量 |
5.2.2 摩擦磨损机理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高压甲铵泵再制造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再制造及离心泵再制造研究现状 |
1.1.1 再制造研究现状 |
1.1.2 离心泵再制造研究现状 |
1.1.3 再制造技术现状 |
1.2 课题来源与研究对象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高压甲铵泵再制造工艺流程研究 |
2.1 再制造概述 |
2.1.1 再制造的概念 |
2.1.2 再制造与维修及再循环的区别 |
2.1.3 再制造的一般工艺流程 |
2.2 高压甲铵泵工作原理分析 |
2.2.1 尿素装置工艺流程 |
2.2.2 高压甲铵泵技术参数 |
2.2.3 高压甲铵泵结构特点 |
2.3 高压甲铵泵再制造工艺流程研究 |
2.3.1 回收 |
2.3.2 拆卸 |
2.3.3 清洗 |
2.3.4 检测 |
2.3.5 工程评审 |
2.3.6 再制造生产过程 |
2.3.7 装配 |
2.3.8 性能测试 |
2.4 高压甲铵泵再制造工艺流程图 |
2.5 本章小结 |
3 高压甲铵泵再制造损伤检测分析 |
3.1 损伤检测分析的原因和关键技术 |
3.1.1 原因 |
3.1.2 关键技术 |
3.2 材料损伤检测分析 |
3.2.1 损伤形式 |
3.2.2 高压甲铵泵工况特点 |
3.2.3 高压甲铵泵损伤检测分析 |
3.3 基于再制造的高压甲铵泵无损检测工艺流程研究 |
3.3.1 泵无损检测工艺流程 |
3.3.2 基于再制造的高压甲铵泵无损检测工艺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4 高压甲钱泵再制造关键修复技术研究 |
4.1 焊接 |
4.1.1 焊接修复的可行性 |
4.1.2 焊接设备 |
4.1.3 泵轴的焊接修复工艺技术研究 |
4.1.4 其它部件的焊接修复工艺技术研究 |
4.1.5 焊接修复质量检查程序 |
4.2 激光熔覆 |
4.2.1 激光熔覆的可行性与挑战 |
4.2.2 激光熔覆设备 |
4.2.3 泵叶轮的激光熔覆修复工艺技术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在三爪卡盘上装夹四边形工件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几种装夹四边形工件方法的研究 |
2.1 用单动四爪卡盘装夹四边形工件 |
2.2 直接在三爪卡盘上装夹四边形工件 |
2.3 在三爪卡盘的卡爪上套 3 个 U 型夹套装夹四方工件[2-3] |
2.4 利用两顶尖法和夹具在三爪卡盘上装夹四边形工件 |
2.5 4 种装夹四边形工件方法的效果对比 |
3结语 |
(10)可转位浅孔钻钻尖结构对切削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可转位浅孔钻的简介 |
1.1.1 钻削的简介及钻头种类 |
1.1.2 浅孔钻产生的背景及结构 |
1.1.3 可转位浅孔钻的特点 |
1.1.4 可转位浅孔钻的应用 |
1.1.5 国内外对浅孔钻的研究成果 |
1.2 课题背景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对可转位浅孔钻钻尖结构的分析 |
2.1 钻削过程的受力分析 |
2.2 刀片在刀尖位置上的分布 |
2.3 搭接量的确定 |
第3章 实验方案及结果 |
3.1 实验方案 |
3.1.1 试验设备 |
3.1.2 实验工件 |
3.1.3 实验刀具 |
3.1.4 测试系统 |
3.2 实验结果 |
第4章 实验结果及切削性能分析 |
4.1 内外刀片之间的夹角对钻削力的影响 |
4.2 钻尖其他几何尺寸对钻削效果的影响 |
4.3 对切屑形态的分析及影响因素 |
4.3.1 切削参数对切屑的影响 |
4.3.2 断屑槽对切屑的影响 |
4.3.3 刀具的磨损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在车床上套螺纹工艺方法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平衡式办公桌地脚设计与实验研究[D]. 彭锐. 东南大学, 2020(01)
- [2]不稳固围岩内主溜井新型抗拉式衬砌结构与模型研究[D]. 彭泽锋.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3]中石化三菱化学聚碳酸酯有限公司仪表检修优化研究[D]. 梁国林.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2)
- [4]光栅尺支架夹具设计的探讨[J]. 周海进.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17(06)
- [5]局部感应非接触能量传输旋转超声加工头及关键技术研究[D]. 栾雨佳. 天津大学, 2017(06)
- [6]射孔枪内壁盲孔加工系统研究[D]. 王哲. 西安石油大学, 2016(05)
- [7]TC4钛合金表面温滚压强化及其微动磨损性能研究[D]. 潘玉祥.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8]高压甲铵泵再制造关键技术研究[D]. 夏勇.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9]在三爪卡盘上装夹四边形工件的方法研究[J]. 李凯.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15(02)
- [10]可转位浅孔钻钻尖结构对切削性能的影响[D]. 卞一川.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