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V数字接口技术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许文祥[1](2019)在《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制造业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制造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质量产品在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客户满意度等方面的作用愈加明显,质量成为提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手段来提升产品质量竞争力。产品基因作为生物领域与机械领域融合的产物,在产品信息的描述、管理和应用方面具有优良的特性,因此,它被应用于设计、制造、质量等多个领域,也为制造企业产品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建材装备产品及其制造过程特点,提出了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面向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控制的产品基因建模方法。首先,分析了建材装备企业产品与制造过程的特点,阐述了建材装备产品基因的内容,提出了以加工面为遗传信息承载单元的产品基因模型,定义了产品基因的信息模型结构、编码方法和获取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品基因知识库,并对其内容和形成进行了阐述,定义了产品基因知识的存储与检索方法以及属性相似度计算规则,为其应用提供了基础。(2)提出了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质量缺陷诊断模型。首先,提出了基于直接相似度与合成相似度结合的产品基因知识过滤方法,以保证所获取知识的可用性,同时,应用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对相关产品基因的各元素权重进行优化;然后,针对质量缺陷与成因之间多对多关系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的质量缺陷多因素诊断方法;最后,以某建材装备企业实际案例为对象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与分析。(3)提出了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质量综合评价模型。首先,以目标基因与非缺陷基因的相似程度及其与缺陷基因的差异程度为依据,提出了基于产品基因知识库的产品质量状态评价方法;然后,提出了基于产品基因状态评价的产品质量综合评价方法,为了获得更加准确的评价结果,提出了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AHP)的关联产品基因权值评估方法,并针对亚健康产品存在的质量风险,提出了基于鱼骨图的分析方法;最后,以某建材装备企业一磨辊轴为案例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4)提出了基于产品质量评价的建材装备制造执行过程优化方法。在分析建材装备产品基因重组过程的基础上,结合产品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提出了考虑质量评价的制造任务优化调度模型,通过合理的制造资源选择来保证产品质量,为实现该目标,设计了一种改进的混合遗传离散粒子群算法(Hybrid Genetic Algorithm and Discret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H-GA-DPSO)用于求解该模型,并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和性能优势。(5)针对所提出模型与方法的实际应用,在分析建材装备企业产品、制造过程和管理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了面向建材装备企业制造过程的质量信息采集、共享与决策支持系统,并对系统开发背景、架构、性能优化设计、功能实现进行了详细论述。
林壮波[2](2019)在《手机定位系统研究及硬件设计》文中提出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社会,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了我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以及人们对手机性能的进一步需求,智能手机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手机互联网俨然已经成为了当前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好的业务。随着手机互联网的全面铺开,与手机相关的技术服务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由于人们对信息的及时性和位置性的需求也愈加强烈,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s,LBS)已经成为了移动通信领域发展的一大热点,并且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目前,LBS已广泛应用于交通管理、紧急医疗、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等领域,充分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论文选题背景源自当前人们日常生活的便利需求,基于移动互联网向手机提供信息资源和基础服务,再结合移动通讯、互联网络、空间定位、位置信息、大数据等多种信息技术,利用移动互联网络服务平台进行数据更新和交互,最终使用户可以通过空间定位来获取到相应的服务。本项目以软件无线电为理论基础,结合TI公司近年推出的Key Stone II四核强性能片上系统(System-on-a-Chip,So C)架构芯片,把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以及AD936X作为主要硬件平台,设计出了一种比较安全可靠和精确的手机定位系统。相对于以往的定位设备,本课题设计出来定位服务将更为精确,同时不干扰手机通信。本文主要完成了整个单板的系统设计、需求分析、芯片选型以及整个电路的设计和测试等一系列工作,完成了低成本的,低功耗以及性能稳定的手机定位硬件设备的研发并生产销售。
张斌[3](2019)在《基于动物嗅觉的在体生物电子鼻及嗅觉损伤对味觉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气体检测在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缉毒搜爆和疾病诊断等领域均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传统人工电子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使用,然而其性能在诸多方面远逊于生物的嗅觉系统,如检测范围、灵敏性、特异性等。基于植入式电极和脑机接口技术,在体生物电子鼻由于利用了完整的哺乳动物嗅觉系统,因此具有极大的潜能媲美甚至超越生物嗅觉系统。然而其目前的实用性较低,一方面是因为植入式电极记录到的神经元具有随机性,无法确保对指定气体具有响应,且配套仪器多,难以摆脱实验室环境,另一方面,生物化学感受机理不完全明确,单纯地把在体生物电子鼻当成“黑箱”必然具有局限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课题组对在体生物电子鼻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利用锰离子增强磁共振成像确定气味响应区域,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使嗅感觉神经元表达特定受体,极大提高了记录到响应神经元的概率。本文还提出了大鼠嗅觉机器人的概念,研制了一套大鼠无线穿戴式系统,支持电生理信号记录与运动控制,极大提高了在体生物电子鼻的实用性。另外,本文还初步研究了麻醉对嗅球中神经元活动及锋电位发放时程的影响以及嗅觉损伤对大鼠苦味感受的影响,这些研究有助于对生物嗅觉与味觉的机理的认识。本文主要的创新性研究工作包括:1.提出了利用锰离子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绘制嗅觉图谱的方法,为在体生物电子鼻电极植入位置提供了定位指导。在体生物电子鼻植入式电极在嗅球中的植入位置主要依靠研究人员的经验,无法确保记录到多个对指定气体响应的神经元。本文基于3T和7T磁共振扫描仪并利用锰离子增强成像技术研究了嗅觉感受神经元到嗅球的传导通路,通过磁共振图像标记了嗅球中对特定气体敏感的区域,在该嗅球区域植入微丝阵列电极,实现了对特定气体响应神经元的记录,并实现了一个新型的高特异性、低检测下限的气体检测系统。2.研究了基于转基因技术的新型在体生物电子鼻,进一步提高了记录到对指定气味响应的神经元信号的成功率。由于通过锰离子增强磁共振辅助电生理定位无法精确到某个神经元或嗅小球。因此,本文进一步构建了一种DNA内携带线虫ODR-10嗅觉受体基因的腺病毒,将其转染在大鼠嗅粘膜上,使尽可能多的嗅感觉神经元对该受体的配体丁二酮有响应,嗅觉感受神经元的响应信号进一步传导到嗅球神经元。实验结果表明,转染该受体后,电极记录到的神经元对丁二酮响应的比例大幅提高,而对其他气味的响应比例很低。因此,基于转基因技术的在体生物电子鼻可以大幅提高对指定气体检测的成功率。3.提出了结合穿戴式神经记录和微电刺激的大鼠嗅觉机器人的设计方法,提高了在体生物电子鼻应用的可能性。为使在体生物电子鼻摆脱线缆束缚并应用于实验室以外的环境中,研制了一套基于Wi-Fi技术的大鼠穿戴式神经记录和微电刺激系统,其具有8通道记录和8通道输出,体积小、重量轻,内置锂电池可支持约4小时电生理记录或数天的脑电刺激。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支持长时间高质量的信号记录。此外,通过对大鼠训练及在内侧前脑束、桶状胡须区、背外侧导水管周围灰质进行微电刺激,实现了大鼠前进、停止和转向,并发现刺激脉冲宽度和幅值都会影响控制大鼠前进的速度,系统寿命可长达一个月。此系统使在体生物电子鼻可用性进一步增加。4.研究了戊巴比妥麻醉对嗅球中神经元自发活动的影响,解释了动物嗅觉感受的状态门控现象。尽管目前还没有不同作用机制麻醉剂对嗅觉系统神经活动影响的系统研究,但几乎所有研究都表明麻醉会影响嗅觉系统神经活动。我们主要研究了戊巴比妥麻醉对嗅球中神经活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清醒状态下,锥体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均会与呼吸锁相节律耦合,两者与呼吸锁相节律的耦合相位略有不同,表明了两者在嗅觉通路中的相对位置;麻醉状态下,中间神经元的耦合几乎完全消失,锥体神经元的耦合也被显着削弱。基于这一结果以及嗅觉感受的状态门控现象,我们猜测嗅球中锋电位与呼吸锁相节律的耦合对于嗅觉通路中嗅觉信息的传导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可能是嗅觉感受存在状态门控的原因之一。此外,我们还发现戊巴比妥麻醉会延长嗅球中神经元锋电位的时程,并通过麻醉剂对GABAA受体和离子通道的作用简要解释了其机制。5.构建了嗅觉损伤模型,通过行为学和电生理实验初步探索了嗅觉损伤对大鼠苦味感受的影响机制。嗅觉和味觉是动物最重要的两种化学感受系统,其损伤与阿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症有关。但目前缺乏嗅觉损伤对味觉功能影响的研究。本文通过在大鼠鼻腔中灌注硫酸锌溶液构建了嗅觉损伤模型;通过行为学实验发现嗅觉损伤降低了大鼠对苦味的敏感程度;通过在大鼠两侧嗅球和味觉皮层同步记录电生理信号,发现单侧嗅觉损伤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各脑区中的呼吸锁相节律、γ震荡及两者间的耦合;另外,单侧嗅觉损伤会不同程度地降低两侧味觉皮层的β波PSD响应。
马放[4](2016)在《基于CML接口的多通道数模混合采存装置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军事、航空、航天等事业的不断发展,在进行运载火箭、导弹等武器装备的飞行试验或实际应用时,需要采集、测量、记录的信息量越来越大,速度要求越来越快。在这些信息中,不仅包含各种环境载荷量,同时也包含各类高速数字量。针对这一现状与需求研究设计了基于CML接口的多通道数模混合采存装置。在该采存装置的设计中,为便于修改与维护,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将装置分成电源模块、数字与控制模块、模拟量调理模块以及数据记录等四个模块进行设计。而在本文中主要研究的内容有以下几点:1、对装置的电源进行优化设计,首先介绍了电磁干扰的方式以及其相应的独立元件搭建滤波电路的滤波原理,提出以电磁滤波模块设计电磁干扰滤波电路的方法;同时,对电源PCB走线存在的等效电感进行了原理分析,提出避免其影响的方法;另外,针对装置中需要用到多个隔离电源设计了隔离电源电路,并分析验证了滤波电容过大对其造成的影响。2、针对导引头图像数据的接收选用了CML接口技术,介绍了CML接口的原理与结构,以TI公司的TLK1501作为接口芯片,验证了1.5Gbps传输速率下数据接收的可行性,完成对接口电路的设计,同时以降速、隔离、双绞屏蔽线等设计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3、设计了电荷量输出型传感器的采集调理电路,并针对电荷量传输过程中会受到电磁感应、静电放电等生成感应电荷的干扰,详述了干扰产生的机理,并提出了解决方法。4、针对FPGA的控制逻辑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将控制逻辑分成多个模块,分别完成对各个传输接口、混合编帧、数据存储、数据回读与控制等模块的逻辑控制,调用FPGA内部RAM进行数据缓存设计。最后,搭建了装置测试平台,构成一个闭合测试链路,完成了对该装置各项功能的测试以及性能的验证。该装置最终成功应用于某弹载测试系统中。
易难[5](2014)在《广播电视技术中常用的视频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娱乐传媒也迅速发展,特别在广播电视方面,无论是节目的类型、数量,还是在相关的技术方面都有了极大地进步。现阶段,作为广播技术中较为重要的视频播放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发展。在对这项技术的实际应用中,会需要对多种的视频格式、视频接口进行处理工作,接触的视频技术中的格式大都已由起初的模拟技术转变为现在的数字高清,而视频接口技术也从复合发展过渡到色差再到分量。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对当前广播电视中视频技术的运用进行研究分析,希望给其他的同行带来启发。
王文丽[6](2011)在《广播电视技术中的常用视频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广播电视技术日益发展,与之对应的视频技术也日新月异,视频的格式由起初的模拟技术发展到现在的数字高清,而视频接口技术也从复合发展到色差再到分量等。本文就针对现在广播电视技术中常用的视频技术做出研究。
彭韧[7](2010)在《嵌入式实时1394数字视频解码算法与优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基于长城信息湘计海盾有限公司的项目“VxWorks下的1394软件包”,在FreeScale PowerPC7448和VxWorks平台上设计1394接口驱动以及1394DV应用。VxWorks是美国风河(WindRiver)公司开发的一款具有卓越实时性和良好可靠性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被广泛应用在通信、军工、航空、航天等方面的智能控制装置或系统中。IEEE1394是一种高速串行总线,具有等时与异步传输功能,被广泛应用在DV(Digital Video)数字视频传输中。但是VxWorks操作系统自身并没有对IEEE1394接口与协议及其相关应用提供支持。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和分析了DV数字视频格式的特点和基本原理,并详细描述了DV数字视频格式的解码过程。(2)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VxWorks操作系统的1394DV数字视频解码器。(3)在FreeScale PowerPC7448硬件平台上设计了解码器代码优化方法,将解码时间大为缩短。最后,解码器能够运行在风河的VxSim仿真平台和PowerPC7448平台上,实现了对DV视频的实时解码和录制。目前,该项目已经应用在工业领域的实时视频数据采集装置中。
蔺代勇[8](2008)在《浅谈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硬件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基于PC平台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其视音频系统的硬件结构,用于视音频子系统中的视频压缩技术和数据存储技术。
冯传岗[9](2007)在《IEEE-1394标准接口及应用》文中指出IEEE-1394标准接口具有良好的物理特性,十分适合数字视音频数据的传输,它的出现为民用和专业市场,创造了一个很容易得到的高性价比的全数字化拍摄至制作的环境。目前已广泛应用在数字视音频消费市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它将成为极为重要的数字接口。
巫荷才[10](2006)在《非线性编辑系统技术与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介绍了构建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主要硬件和软件部分。从其数字接口技术分析非编板卡的种类及特点,探究几种最新通用非编软件的技术性能及特点。帮助视频工作者在组建视频工作站时如何选择合适的配置,以及对当前市场上的一些编辑软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DV数字接口技术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V数字接口技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质量管理思想与技术的发展 |
1.1.2 我国建材装备企业面临的挑战 |
1.2 课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产品基因及其在机械领域的应用 |
1.4.2 产品质量缺陷诊断 |
1.4.3 产品质量评价 |
1.4.4 考虑质量的制造任务优化调度 |
1.5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6 课题支撑 |
1.7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面向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控制的产品基因研究 |
2.1 引言 |
2.2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 |
2.2.1 建材装备产品特点分析 |
2.2.2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内容 |
2.2.3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模型 |
2.2.4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编码方法 |
2.2.5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获取方法 |
2.2.6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实例 |
2.3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知识库 |
2.3.1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知识库内容 |
2.3.2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知识存储与检索 |
2.3.3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属性相似度计算规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缺陷诊断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缺陷诊断模型 |
3.2.1 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缺陷成因分析 |
3.2.2 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缺陷诊断框架 |
3.3 建材装备产品质量缺陷诊断方法 |
3.3.1 基于直接相似度的诊断知识过滤方法 |
3.3.2 基于合成相似度的可用诊断知识获取方法 |
3.3.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质量缺陷多因素诊断方法 |
3.4 质量缺陷诊断实例分析 |
3.4.1 数据准备 |
3.4.2 诊断知识过滤 |
3.4.3 产品质量缺陷诊断 |
3.4.4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
4.3 建材装备产品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
4.3.1 基于直接相似度的可用产品基因评价知识过滤 |
4.3.2 基于可用评价知识的关联产品基因评价 |
4.3.3 产品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
4.3.4 基于鱼骨图法的亚健康产品潜在质量问题分析 |
4.4 质量综合评价实例分析 |
4.4.1 目标产品基因提取与评价知识过滤 |
4.4.2 产品质量综合评价 |
4.4.3 潜在质量问题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产品质量评价的建材装备制造执行过程优化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面向建材装备制造执行过程优化的产品基因重组分析 |
5.2.1 基因工程的启示 |
5.2.2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重组模型 |
5.3 基于产品质量评价的建材装备制造任务调度模型 |
5.3.1 问题描述 |
5.3.2 数学模型 |
5.4 多层编码的混合遗传离散粒子群算法设计 |
5.4.1 产品基因信息提取和评价知识过滤方法 |
5.4.2 遗传算法设计 |
5.4.3 离散粒子群算法设计 |
5.5 实验对比与分析 |
5.5.1 初始化案例数据 |
5.5.2 参数设置 |
5.5.3 对比实验与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企业质量跟踪与决策支持系统 |
6.1 引言 |
6.2 系统开发背景及架构 |
6.2.1 系统开发背景 |
6.2.2 系统架构分析 |
6.2.3 基于中间对象模型的多源信息集成框架 |
6.3 系统设计 |
6.3.1 系统结构设计 |
6.3.2 系统安全与可配置性设计 |
6.4 系统主要功能设计实例 |
6.4.1 基于OPC技术的质量数据采集 |
6.4.2 质量缺陷诊断 |
6.4.3 质量评价与分析 |
6.4.4 基于产品质量评价的制造执行过程优化 |
6.4.5 质量跟踪与预警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
附录 C: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奖励 |
附录 D: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
附录 E:项目验收报告 |
附录 F:软件版权 |
(2)手机定位系统研究及硬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相关理论知识 |
2.1 数字正交理论 |
2.2 带通采样定律 |
2.3 抽取与内插原理 |
2.3.1 抽取 |
2.3.2 内插 |
2.4 数字零中频常用滤波器选取 |
2.4.1 CIC滤波器 |
2.4.2 半带滤波器 |
2.5 SERDES技术简介 |
2.6 DDC下变频原理 |
2.7 DUC上变频原理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原理 |
3.1 系统架构介绍 |
3.1.1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
3.1.2 系统内部逻辑架构介绍 |
3.1.3 内部交换平面介绍 |
3.1.4 主要模块间的接口速率 |
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采样频率 |
4.2 总体设计图 |
4.2.1 模块功能 |
4.3 DSP模块选取 |
4.3.1 DSP芯片主要特性 |
4.3.2 DSP子模块主要功能 |
4.3.3 DSP子模块接口分析 |
4.3.4 DSP上电配置字 |
4.3.5 DSP子模块上电顺序 |
4.3.6 DSP子模块其它相关说明 |
4.4 FPGA模块选取 |
4.4.1 FPGA子模块主要功能 |
4.4.2 FPGA子模块选型分析 |
4.5 FPGA设计流程 |
4.5.1 FPGA关键原理图设计 |
4.6 零中频模块设计 |
4.6.1 零中频子模块主要功能分析 |
4.6.2 零中频子模块选型分析 |
4.6.3 零中频子模块相关配置 |
4.6.4 零中频子模块接口分析 |
4.6.5 AD936X关键原理图设计 |
4.7 时钟设计 |
4.7.1 锁相环工作原理 |
4.7.2 时钟输出设计 |
4.8 电源设计 |
4.8.1 单板电源方案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系统软件架构 |
5.1.1 L1软件层 |
5.1.2 CMAC子系统 |
5.1.3 L2数据面子系统 |
5.1.4 L3子系统介绍 |
5.1.5 OAM子系统介绍 |
5.1.6 驱动子系统 |
5.2 系统软件实现流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硬件实现及测试 |
6.1 系统的硬件实现 |
6.2 上行信号测试 |
6.3 下行信号测试 |
6.4 单板功耗测试 |
6.5 产品优势对比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基于动物嗅觉的在体生物电子鼻及嗅觉损伤对味觉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哺乳动物嗅觉系统机理 |
1.1.1 嗅感觉神经元与嗅觉通路 |
1.1.2 嗅球对气味信息的编码 |
1.1.3 嗅觉皮层与嗅觉感知 |
1.2 气体检测的意义与方法 |
1.2.1 气体检测的意义 |
1.2.2 基于传感器阵列的电子鼻 |
1.2.3 基于生物材料的电子鼻 |
1.3 基于哺乳动物嗅觉系统的在体生物电子鼻 |
1.3.1 脑机接口技术 |
1.3.2 在体生物电子鼻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主要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在体生物电子鼻的构建及研究方法 |
2.1 引言 |
2.2 在体生物电子鼻系统 |
2.2.1 多通道阵列电极 |
2.2.2 电极植入手术 |
2.2.3 多通道神经采集系统 |
2.2.4 气味刺激装置 |
2.3 神经电生理信号处理技术 |
2.3.1 锋电位信号处理 |
2.3.2 场电位信号处理 |
2.4 嗅球电生理信号对气味刺激的响应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结合锰离子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新型在体生物电子鼻的研究 |
3.1 嗅觉图谱与单个嗅小球定位技术 |
3.2 锰离子增强磁共振辅助定位的在体生物电子鼻构建 |
3.2.1 动物准备与气体刺激 |
3.2.2 锰离子增强磁共振数据采集 |
3.2.3 嗅觉电生理信号采集 |
3.2.4 数据处理 |
3.3 锰离子增强磁共振实验结果分析 |
3.3.1 锰离子在嗅觉系统中的传递 |
3.3.2 基于锰离子增强磁共振的嗅觉图谱 |
3.4 电生理实验结果分析 |
3.4.1 场电位信号对气味刺激的响应 |
3.4.2 锋电位信号对气味刺激的响应 |
3.5 7T磁共振对成像质量的提升 |
3.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结合转基因技术的在体生物电子鼻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转基因技术的在体生物电子鼻构建 |
4.2.1 腺病毒载体的构建 |
4.2.2 腺病毒在体转染嗅粘膜 |
4.2.3 信号采集与分析 |
4.3 ODR-10受体蛋白的功能性表达 |
4.3.1 绿色荧光成像 |
4.3.2 Western Blot |
4.3.3 丁二酮特异性检测 |
4.3.4 丁二酮高灵敏检测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大鼠穿戴式神经记录和微电刺激系统及大鼠嗅觉机器人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大鼠嗅觉机器人构建 |
5.2.1 穿戴式神经记录和微电刺激系统硬件设计 |
5.2.2 穿戴式神经记录和微电刺激系统软件设计 |
5.2.3 电极制备与植入 |
5.3 嗅球电生理信号采集与大鼠运动控制 |
5.3.1 嗅球电生理信号采集 |
5.3.2 大鼠行为控制训练 |
5.4 穿戴式神经记录和微电刺激系统可靠性分析 |
5.4.1 电生理信号质量分析 |
5.4.2 运动控制有效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麻醉对嗅球中神经元活动及锋电位发放时程影响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数据采集与分析 |
6.2.1 嗅球电生理信号与鼻腔呼吸信号同步采集 |
6.2.2 原始信号处理 |
6.2.3 嗅球主神经元与中间神经元的分类 |
6.2.4 锋电位与呼吸锁相节律耦合程度评价指标 |
6.3 麻醉对嗅球中神经元活动的影响 |
6.3.1 麻醉对神经元锋电位与呼吸锁相节律耦合程度的影响 |
6.3.2 麻醉对神经元锋电位发放相位分布的影响 |
6.3.3 麻醉对神经元锋电位时程的影响 |
6.4 麻醉对嗅球神经元活动影响的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7章 嗅觉损伤对大鼠苦味感受影响的研究 |
7.1 引言 |
7.2 嗅觉损伤对大鼠苦味感受影响的行为学研究 |
7.2.1 大鼠嗅觉损伤模型的构建 |
7.2.2 嗅觉损伤降低大鼠对苦味的敏感度 |
7.3 嗅觉损伤对大鼠苦味感受影响的电生理研究 |
7.3.1 嗅球与味觉皮层神经信号同步采集 |
7.3.2 γ震荡幅值与呼吸锁相节律相位耦合程度评价指标 |
7.3.3 嗅觉损伤对嗅觉和味觉皮层自发电生理信号的影响 |
7.3.4 嗅觉损伤降低味觉皮层苦味刺激响应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8章 总结和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
(4)基于CML接口的多通道数模混合采存装置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据采存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CML接口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装置整体性设计 |
2.1 功能概述 |
2.2 装置整体架构 |
2.2.1 数字量及控制模块设计 |
2.2.2 模拟量采集调理模块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电源优化与抗电磁干扰的研究与设计 |
3.1 电源抗电磁干扰的研究与设计 |
3.1.1 电磁干扰的原理 |
3.1.2 滤波器抑制电磁干扰设计 |
3.2 电源走线上等效电感滤除的研究与设计 |
3.2.1 等效电感产生的原理及其影响 |
3.2.2 等效电感滤除 |
3.3 调理电路隔离电源的研究与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CML的高速数据采集电路的研究与设计 |
4.1 接口电路的研究与设计 |
4.1.1 CML技术概述 |
4.1.2 接口芯片的选型 |
4.1.3 接口整体架构 |
4.2 设计可行性验证 |
4.3 电路可靠性设计 |
4.4 基于CML数据采集的逻辑控制 |
4.5 本章小结 |
5 电荷量采集及防感应电荷干扰的研究与设计 |
5.1 电荷量调理电路设计 |
5.1.1 电荷转电压设计 |
5.1.2 滤波电路设计 |
5.2 防感应电荷干扰的研究与设计 |
5.2.1 感应电荷产生干扰的原理 |
5.2.2 初始设计中产生的感应电荷干扰现象 |
5.2.3 感应电荷干扰解决方法 |
5.3 本章小结 |
6 装置控制逻辑设计 |
6.1 FPGA控制逻辑概述 |
6.2 数据采存控制逻辑设计 |
6.2.1 RS-422接口信号控制逻辑设计 |
6.2.2 A/D转换信号控制逻辑设计 |
6.2.3 数据混合编帧与存储逻辑设计 |
6.3 控制指令与读数控制逻辑设计 |
6.3.1 控制指令逻辑设计 |
6.3.2 数据回读逻辑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7 性能测试与分析 |
7.1 测试平台架构 |
7.2 性能测试与分析 |
7.2.1 数据完整性与正确性验证 |
7.2.2 数据采集精度测试 |
7.2.3 双备份数据一致性验证 |
7.3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工作总结 |
8.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广播电视技术中常用的视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广播电视系统中视频技术的具体运行过程 |
2 视频技术中的视频格式 |
2.1 模拟视频 |
2.2 数字视频 |
2.2.1 非压缩格式 |
2.2.2 压缩格式 |
2.3 标清和高清视频 |
3 视频的输入及输出接口技术 |
4 结语 |
(6)广播电视技术中的常用视频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视频格式 |
1.1 模拟视频 |
1.2 数字视频 |
1.2.1 非压缩格式 |
1.2.2 压缩格式 |
1.3 按清晰度划分 |
2 视频的输入及输出接口 |
4 安全文明保证措施 |
5 文明施工, 加强环保 |
5.1 文明施工 |
5.2 施工现场环境保护 |
6 结论 |
(7)嵌入式实时1394数字视频解码算法与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嵌入式与 VxWorks |
1.2 IEEE1394 总线 |
1.2.1 IEEE1394 总线的发展 |
1.2.2 IEEE1394 总线的特点 |
1.2.3 IEEE1394 总线的应用 |
1.3 1394 及其数字视频相关研究 |
1.3.1 DV 格式的发展历史 |
1.3.2 DV 格式参数及特点 |
1.3.3 DV 磁带及其记录格式 |
1.4 集成开发环境 Tornado2.2 介绍 |
1.5 论文背景及组织结构 |
第2章 IEEE1394 DV 视频概述 |
2.1 1394 DV 视频格式 |
2.2 DV 视频数据的层次结构 |
2.3 块的比特流结构 |
2.4 DV 格式编码 |
2.4.1 块处理(Blocking) |
2.4.2 块重组(Shuffing) |
2.4.3 离散余弦变换(DCT) |
2.4.4 量化 |
2.5 小结 |
第3章 1394 DV 解码器总体设计研究 |
3.1 解码器概述 |
3.2 解码器的组成模块 |
3.3 系统框架 |
3.4 解码流程图 |
3.5 小结 |
第4章 1394 DV 解码算法与设计 |
4.1 DC 系数和 AC 系数的解码 |
4.1.1 DC 系数解码 |
4.1.2 霍夫曼编码查找算法 |
4.1.3 AC 系数的解码 |
4.1.4 搜索 lender 块 |
4.2 逆 Z 扫描 |
4.3 反量化 |
4.4 反离散余弦变换 |
4.4.1 88 反离散余弦变换 |
4.4.2 AAN 算法 |
4.4.3 AAN 算法的原理 |
4.4.4 AAN 算法的伪代码描述 |
4.5 小结 |
第5章 1394 DV 解码性能优化 |
5.1 代码优化 |
5.2 IDCT 优化 |
5.3 试验及其优化结果 |
5.3.1 1394 视频解码器在仿真器上的优化及测试 |
5.3.2 1394 视频解码器在目标板上的优化测试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9)IEEE-1394标准接口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序言 |
2 1394标准及其特点 |
2.1 1394标准接口是为精简整体设备的连接和处理高速数据的传输而设计的 |
2.2 1394标准接口的特点 |
3 1394标准接口的物理特性 |
3.1 1394标准接口的物理特性 |
3.2 1394接口的两种形式 |
4 1394的传输分层协议 |
4.1 分层协议 |
4.2 各层的具体功能 |
(1) Link Layer (链路层) |
(2) Physical Layer (物理层) |
(3) Transaction Layer (处理层) |
4.3 同步传输 |
5 用于DV后期制作的1394卡 |
5.1 1394卡也是一个数据传输接口 |
5.2 常见的1394卡及其分类 |
6 结语 |
(10)非线性编辑系统技术与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非线性编辑板卡 |
2.1 只含模拟AV端子和S端子接口的视频板卡 |
2.2 含IEEE1394数字接口的视频板卡 |
2.3 含串行数字接口SDI的视频板卡 |
2.4 含压缩串行数字接口SDTI的视频板卡 |
3 非线性编辑软件 |
3.1 Windows Movie Maker2.1 |
3.2 会声会影9 |
3.3 Ulead Media Studio Pro 6.5 |
3.4 Vegas Video 6.0 |
3.5 Adobe Premiere Pro1.5 |
3.6 Avid Xpress Pro HD |
4 总结 |
四、DV数字接口技术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 许文祥. 武汉理工大学, 2019
- [2]手机定位系统研究及硬件设计[D]. 林壮波.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3]基于动物嗅觉的在体生物电子鼻及嗅觉损伤对味觉影响的研究[D]. 张斌. 浙江大学, 2019(03)
- [4]基于CML接口的多通道数模混合采存装置的设计与研究[D]. 马放. 中北大学, 2016(08)
- [5]广播电视技术中常用的视频技术研究[J]. 易难. 西部广播电视, 2014(18)
- [6]广播电视技术中的常用视频技术[J]. 王文丽. 科技传播, 2011(10)
- [7]嵌入式实时1394数字视频解码算法与优化技术研究[D]. 彭韧. 湖南大学, 2010(06)
- [8]浅谈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硬件技术[J]. 蔺代勇. 现代电视技术, 2008(05)
- [9]IEEE-1394标准接口及应用[J]. 冯传岗. 有线电视技术, 2007(09)
- [10]非线性编辑系统技术与构建[J]. 巫荷才.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