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昌水专学报第21卷(2002年)1~4期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张蕾[1](2013)在《宋代以来江南地区竹的生态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是环境变迁研究的重要部分。本文试图以人与竹的关系.为切入点,来讨论生态社会问题。通过对历史时期古人对竹子的感受和态度,科学性的观察以及栽培利用等方面讨论人与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论文第一部分是导言,主体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讨论了早期江南的竹林景观。历史时期的景观变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现代江南的情况是由以往的情况发展演变而来,通过对现在的情况的分析,理解早期文献中对景观情况的描述。农业开发与地理环境变迁是影响景观变迁的重要方面,宋代以前江南地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低山丘陵,而经过农业技术和水利技术的变化,人们离开高地走向低地,并不断地利用水面,从而促进了竹类在平原水网地区的分布和发展。并对古人对竹的分类认知方式作分析,认为古人对竹的分类有实用性的方面,也有文化分类。第二章对不同空间、不同微地貌条件下的水竹景观进行分析。由于文人与竹之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得文人成为竹林景观最主要的塑造者。不仅体现在园林中,也体现在诗文中。从文人园林的建造等方面入手,讨论与竹相关的生态景观如何被塑造。宋代湖州水竹园林是本章讨论的中心,进而理解当时的生态环境与社会。文人面对不同空间的环境,经过人工经营和管理,塑造出经典的江南水竹园林景观。第三章对江南地区竹类种植与生态进行研究。论文先梳理了古人对鞭根的形态和习性的认识,发现古人认识到竹鞭的特性主要在于延伸性和向肥性,并利用这种性质,通过连鞭移栽母竹的形式大量栽植竹林,从而改变了乡村的面貌。在讨论母竹移栽法和平原、山地种植技术之后,考察古人对竹类植物开花结实现象的认识和应对措施,从而揭示出古人针对这种情况所形成的施肥技术。第四章首先讨论了明清江南地区主要竹种以及竹笋的生产情况,进一步分析乡土竹种分布与水土环境之间的关系、笋期与民众生活民俗之间的关系。以毛竹笋为主的山笋和以哺鸡竹为主的平原笋成为江南地区最普遍分布的笋品。总之,本文通过对宋代以来江南地区以人—竹关系为中心进行的生态研究,揭示了不同人群在江南地区生态基底上塑造生态景观的不同选择和活动,总结了以竹类资源为中心的对自然的认识和管理能力,对于今天我们处理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有借鉴意义。
贺倩[2](2012)在《基于DSP的新型交流调速数字控制系统的实现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工业发达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开发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技术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目前比较典型的交流调速方案有: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本文主要介绍了非线性系统的线性控制方法在交流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中的应用。对非线性系统的线性控制方法的具体应用做出分析。对变频调速技术的方案做了简单的概述和分析。重点介绍了各个模块的控制算法的原理。详细介绍了交流变频调速系统控制所用的DSP的型号以及它的各个模块。重点介绍了使用芯片TMS320F2812的各个模块的原理和利用该芯片实现控制的原理。同时,还介绍了DSP的CCS软件的发展历史和系统开发的流程及其使用方法。分析了DSP TMS320F2812的信号调理电路和外围硬件测试电路的原理。主要包括:DSP的电源电路;仿真接口和复位电路;电压电流检测电路;转速检测接口电路;PWM接口电路,以及DA转换电路等。软件系统是本文的核心。主要是新方法的控制算法在交流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中的实现。根据软件设计原理给出各个软件模块设计参数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分析过程。而后对各个功能模块编程实现。主要包括:SPWM波形发生器;速度检测模块;A/D转换。计算出了SPWM波形发生器中的正弦调制波形和三角载波的参数,并且编写了软启动波形的程序。速度检测模块中,编写了电机测速的程序,并对测速误差进行了分析。A/D转换模块中,通过计算相关参数,编写了电压电流检测的ADC程序。本文在仿真的基础上搭建以DSP TMS320F2812为核心的数字控制实验平台。通过对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的实验验证上述理论。重点给出了实验平台的设计原理和实验结果,以及参数计算的方法。得出了实验平台及实验调试的局部结果,为进一步搭建完整的实验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陆叶[3](2012)在《过山瑶农耕生计方式变迁 ——以恭城县西岭乡新合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过山瑶的生计方式是瑶族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生计知识是劳动实践的产物,是在应对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生存知识体系。新合过山瑶农耕生计方式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既有刀耕火种的粗耕农业也有稻作种植的精耕农业。新合过山瑶在明代进入恭城海洋山脉把守隘口,并在山场上刀耕火种,种植山地作物,过着游耕的生活。清代,新合瑶人的耕种作物种类增多,除了山禾、杂粮等山地作物种植,桐茶种植受到重视,到嘉庆年间水田开始出现。民国时期桐茶种植达到鼎盛时期,稻作文化十分丰富,有牛耕的明确记载。解放后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恭城模式的推广,新合过山瑶农业生产结构有很大的变化,果树种植成了农耕生计的主要方式,果树种植专业化、技术化、规模化、多元化,同时杉木、毛竹的种植规模化发展,水稻、杂粮、桐茶的种植减少。几百年来,新合过山瑶农耕生计方式变迁实际上是不断地调剂重组配置自然资源,在向大自然索取食物的同时,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过山瑶生计方式的变迁推动经济的发展,不仅解决了过山瑶温饱问题,还推动他们逐步向小康社会迈进,为结束游耕生活并定居打下坚实基础。
刘斌[4](2011)在《从体操到体育 ——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研究》文中提出体育教科书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直接反映体育课程的内容,又反映体育课程设计中规定的学习活动方式,其设计质量与水平将会影响到体育课程的总体设计质量和水平,最终影响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必须重视对体育教科书的研究。从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有真正的学制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体育教科书从无到有,从以兵式体操为主的“体操”教科书时期,跨越到以现代运动项目为主的“体育”教科书时期。在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时期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每一个阶段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有哪些特点,这些教科书有什么意义,对当今的教科书编写有什么启示,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采取纵向分析结合横向比较的方法,系统分析和重点深入研究相结合的思路,采用时间与问题结合的方式安排结构框架,力求在详尽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从清末到民国各个时期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内容、编制特点,反思其经验和教训,并提出对当今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编写的启示。第一章、介绍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相关关键词的界定,与本论文有关的文献研究分析以及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了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清末体育教科书发展包括体育教科书的雏形(1840—1902)和兵式体操的兴起---清末体育教科书(1902—1911)两个阶段。“东亚病夫”一直是国人深感耻辱的称号,为了雪此耻辱,有志之士纷纷开展新式教育,引进体操,以达到“强国强种”,从而拉开我国体育教科书的序幕。清末体育教科书以军国民教育思想为核心,以体操和游戏内容为主,突出兵式体操;在体育教科书中中国传统体育缺失:教科书以直译居多,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并存,教科书编写体例初具模型,教科书审定制度初步形成。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丰富与完备了我国教科书体系,填补了我国体育教科书的空白。其在教学方面和内容方面的特点,以及编排体例方面的特点,有效地提供了体育教科书编写的范例。其较早具有版权意识,以及先进的教科书编制设计,对早期体育教科书的编写出版有较好的示范作用。《蒙学体操教科书》是我国最早的学生用书,《初等小学体操教授书》是我国最早的统编教科书。第三章、探讨了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发展(1912—1949)。我们将其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体育教科书的稳步发展阶段(1912—1923)、体育教科书的繁荣阶段(1923—1937)和体育教科书发展的停滞阶段(1937—1949)。民初是体育教科书的稳步发展阶段。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蔡元培的“五育并举”,使体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兵式体操达到鼎盛,随后慢慢衰退,走向消亡,而现代体育在这一过程中悄然兴起。民初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兵式体操内容前多后少,现代体育项目开始进入教科书;与清末翻译教科书不同的是,民初的教科书以自编为主,并且出现了单项教科书;武术正式进入体育教科书。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是徐傅霖编写的《共和国教科书体操》系列,它是民初最完备的自编体育教科书。1923年到1937年是体育教科书发展的繁荣期。新学制的颁布,对我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体操科”改为“体育科”,这不仅仅是理念上和名称上的改变,体育的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时间都发生了变化,从此,西方现代体育进入体育教科书,成为我国体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这一时期的体育教科书中,现代体育成为教科书主体,中学以上出现军事训练内容;教科书的编排体例丰富多样,自成体系;教科书忠实地反映体育课程标准和体育课程目标;注重教材教法的提示;教科书审定制度逐渐完备。这一时期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代表是麦克乐编写的《新学制体育教材》,和教育部编写的《体育教授细目》系列,前者为承上启下的体育教科书,后者是我国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1937年到1949年,体育教科书的发展进入停滞期。进入抗日战争,国民党实施战时教育方针,“体育军事化”和“军事体育化”成为主流,虽然它符合当时特殊时期的需要,但是从体育的本质看,它使得现代体育的目标发生了偏离。这一时期的体育教科书以小学教材为主。单项教材居多,大部分教科书是根据个人体会或心得而编,教科书审定的制度详细而严格。出现了为战时专门编写的《战时体育补充教材》。第四章、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意义与启示。走过四十多年历史的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发生、发展有什么意义?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对我们今天又什么启示?通过研究发现,清末民国教科书通过传播体育知识技能,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传播体育教材教法知识,丰富了现代体育教学法内容;体育教科书成为近代西方体育传入的主要媒介;逐渐完备的编写体例为现代体育教科书提供了模式;体育教科书反映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演变的过程。它启示我们在编写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时:要悉心研读体育课程标准;要凸显“强身健体”和“教诲性”的本体地位;应该综合考虑教师、学生和社会三者的需要;建立优秀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编写和研究团队;应该建立科学的教科书评价机制来评价中小学体育教科书。
陈旺[5](2010)在《基于XPE的检察机关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实行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是检察机关“推进检察改革、保障司法公正”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促进检察机关依法办案、规范执法具有非常积极地作用。经实践检验,在以往同类型系统的实现中,系统的稳定性、易用性和功能的实用性有一定的欠缺。本文通过在Windows XP Professional平台上,使用VC进行视音频编解码开发,VB进行人机交互编程,构建了一个系统原型。该系统采用研祥工业平板电脑作为硬件平台,海康威视数字化视音频压缩技术实现讯问过程视音频的采集。通过移植原型系统到定制嵌入式Windows XPE Embedded中运行,利用XPE的EWF技术以及设备“一对一”的分布部署,保障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对多路视频画中画贴边叠加技术以及讯问时间、温湿度指数、讯问场所名称字符码在主画面视频中的动态、反白叠加等技术的研究和实现,增强了系统的实用性。在辅助办案子系统设计与实现中,通过对MD5加密和BASE64编码的研究,采用VB编程,实现了自定义Jer文件格式的电子笔录子系统;通过对SMS文本字符的140字节的分割发送和接收拼装,实现了无线加密指挥办案子系统。论文总结了检察机关同步录音录像系统的发展过程,在分析以往同类型系统的基础上,本文系统切实保障系统的稳定性、易用性和实用性,具备一定的商用推广价值。
郝金娥[6](2010)在《江河源区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特性》文中研究指明以江河源区玛沁、达日两个样区不同植被演替阶段下的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的研究,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治理以及提高不同植被的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应用土壤微生物分离技术进行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的测定。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进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测定,土壤常规分析法进行土壤养分的分析。结合相关性分析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其结果如下:1.达日和玛沁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总趋势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不同退化天然草地微生物总数量均随着退化程度加剧逐渐减少,而玛沁黑土滩微生物数量高于重度退化草地。玛沁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微生物总数量随着建植年限增加而递减,达日正好与其相反。玛沁黑土滩封育草地微生物总数量明显高于黑土滩微生物总数量。玛沁和达日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均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2.玛沁和达日不同退化天然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随着退化程度的加深逐渐减少。玛沁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生物量碳含量呈现倒立的v字型分布,以建植6a混播草地生物量碳最多,黑土滩封育草地生物量碳含量明显高于其他草地。达日补播草地生物量碳要高于达日其他草地,达日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生物量碳随年限的增加而递增。玛沁和达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3.玛沁草地土壤pH值偏碱,不同退化天然草地速效氮含量随退化程度的加剧呈现低-高-低的变化,速效磷、全磷、有机质、速效钾、含水量,随退化程度加剧而递减。全氮含量以轻度退化最高,呈倒立的v字型分布。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速效氮、全磷、速效钾含量,随着建植年限增加递减,全氮、速效磷含量呈现倒立v字型分布,有机质随着建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达日草地土壤pH值偏碱,满掌草地速效氮呈现低-高-低的变化,速效磷、全磷、全氮、速效钾、有机质呈现高-低-高的变化。窝塞全磷、全氮、有机质、速效钾含量随着建植年限的增加递增。原生植被草地速效氮含量最高,原生植被草地速效钾、含水量高于窝塞其他草地。4.达日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量呈正相关性,相关性不显着,与真菌数量呈负相关性,相关性也不显着。玛沁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细菌、放线菌、真菌、微生物总数量呈正相关性,其中退化草地生物量碳与细菌和微生物总数量相关性极显着。5.达日草地细菌、真菌、微生物总数量与土壤pH值呈显着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速效磷、全磷、速效氮、全氮、速效钾、有机质呈正相关。放线菌与土壤pH值、速效钾呈不显着负相关,与土壤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有机质、含水量呈正相关性。玛沁天然草地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量与土壤pH值、有机质、速效钾、含水量、速效磷、全氮、全磷呈正相关,与土壤速效氮呈不显着负相关。真菌与土壤pH值、速效钾、全氮、速效磷、全磷、有机质呈正相关性,与土壤速效氮、含水量呈不显着负相关。玛沁人工草地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含水量呈负相关,与土壤pH值、全氮、速效钾、速效氮、速效磷、全磷呈正相关。真菌与土壤pH值、速效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呈负相关性,与土壤全氮、有机质、含水量呈正相关。6.达日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pH值、速效钾呈不显着负相关性,与土壤速效氮、全磷、全氮、速效磷、有机质、含水量呈正相关性。玛沁天然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pH值、含水量、全氮、速效磷、全磷、速效钾、有机质呈正相关性,与速效氮呈不显着负相关性。玛沁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pH值、含水量、全氮、速效磷、速效氮、全磷、速效钾、有机质呈正相关性。
蔡瑜[7](2009)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民办高校财务预测仿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制度变迁,在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我国民办教育得到恢复并迅速发展起来,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复杂特征,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之间以及民办高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民办高校须维持正常的财务运作才能保证学校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传统方法难以系统的解决民办高校运营过程中的动态性、复杂性和反馈性。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研究工具并以其建模软件Vensim从系统论的思想出发对民办高校的财务运营状况进行建模、仿真。通过民办高校的运营仿真模型揭示民办高校财务运营系统内部特征,包括人力资源、学生、收入支出、资产负债、筹资、校本收益分配等子系统的运营状况。整个民办高校财务预测仿真模型以民办高校的运营范围为系统边界,在相关合理的假设条件下模型主要反映了民办高校日常运营活动状况。模型以流位流率系为核心主体结构,并结合大量参数和表函数对模型加以丰富和完善。各类运营变量和指标之间的影响关系通过数学方程来描述,对方程中相关参数的估计建立在收集的大量历史数据之上并运用数理统计知识来实现。在Vensim独特的功能条件下,仿真模型能够对民办高校财务状况作出合理的预测,从而为民办高校的决策者提供合理的参考。本文结合样本高校LT学院的经营数据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并举例说明了模型的有效预测功能,预测内容包括资产负债表、校本收益表、现金流量表、人力资源概况、固定资产概况、各类经营指标和财务指标。本文的研究特点注重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构建数学模型、仿真计算的基础上对研究结果进行定性分析,给出合理的经济解释。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将系统动力学思想应用于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预测,为民办高校的战略经营决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2、对民办高校的运营特征做出动态分析,提出动态预测;3、弥补了片面性财务预测的不足,为管理决策者提供了全面的预测内容。
罗义飞[8](2009)在《我国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研究》文中提出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有着其特殊的制度背景,而非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演进的产物,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相比,我国股市出现了严重的市场扭曲。为了达到“能圈钱”和“多圈钱”的目的,IPO公司的管理当局有强烈的动机利用其与证券监管部门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备性,通过盈余管理行为来达到目的。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建立市场力量对证券发行上市进行约束的机制,证监会于2003年12月28日发布了《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暂行办法》,规定自2004年2月1日起股票发行审核施行保荐制。保荐制度的有关法规对发行上市的责任体系进行了明确界定,建立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机制。这将促使证券公司及其从业人员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在对发行人进行尽职推荐、持续督导时,真正做到勤勉尽责、诚实守信,发挥市场对发行人质量的约束作用,进而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希望对保荐制实施后,我国A股市场IPO过程盈余管理现象进行一些初步探索,希望可以为政府监管部门研讨政策、制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加强监督,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证据。本文采用的是实证相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第二部分,IPO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探讨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包括其基本涵义和基本特征;并介绍了盈余管理行为的经济学解释。第三部分,IPO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动因和方法。介绍了IPO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客观动因:(1)会计准则等会计法规的不完善;(2)现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的缺陷;(3)会计信息的不对称。然后从相关制度层面详细分析了IPO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主观动因,得出结论:IPO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观动机多为获取上市资格这个稀缺资源,或者为获得一个更高的IPO价格,即“能圈钱”和“多圈钱”。本章的最后介绍了IPO公司的一般盈余管理方法,如:利用虚拟资产、利用会计政策的变更、利用债务重组调节利润、利用减值准备、利用或有损失储存利润、利用关联方交易等。第四部分,IPO公司盈余管理实证分析。首先,在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的基础上,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1)本文提出了四个假设,即在保荐制下,IPO公司上市前一年、上市当年、上市后一年、上市后两年将会进行盈余管理;(2)本文在扩展的琼斯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新变量:反映短期费用的项目EXP,即上市公司的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这是因为上市公司除了可以利用收入和长期费用进行盈余管理之外还可以利用短期费用进行盈余管理,所以上市公司可以利用期间费用进行盈余管理,并且主营业收入不能够反映期间费用。(3)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从2007年报表开始使用新会计准则编制,且保荐制是从2004年2月份开始实施,为了便于研究,故选取2004年2月至12月的IPO公司作为研究样本。2004年2月至12月我国共有96家公司进行了IPO,为了消除异常值的影响,在计算操控性应计利润时剔除了该年度总资产下降50%或者增长100%的上市公司以及剔除了主营业务收入下降50%或者增长100%的上市公司。这样最后获得总的样本数为89个。然后,对处理过后的数据进行回归,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并与保荐制实施前相关研究者所得出的结论对比,得出结论:(1)为了取得上市资格并筹集更多的资金,我国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存在程度较大的盈余管理;(2)在上市公司上市当年及以后两年内,在我国目前的发行监管机制为核准制下的保荐制的约束下,上市公司在保荐人持续督导期(即上市当年和上市后两年)内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盈余管理,但比上市前稍降;(3)无论监管如何严厉,无论市场化程度是否提高,都没有办法完全抑制IPO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IPO公司为了股票能够顺利发行,也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筹资额,它们都有很大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并且通过会计制度和其他监管制度也无法真正遏制这种行为,因为会计本身存在大量的主观判断因素,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和外部监管者很难完全判断出管理层所做的估计是否客观,是否合理,也没有办法采取相应的措施;(4)随着保荐制的出台和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程度提高,IPO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这种结果,应当归功于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第五部分,限制IPO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建议。先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危害性,然后提出了政策建议:首先,推行更加严格有效的保荐制。我国保荐人的任期为三年左右,发行人刚刚上市不久保荐人的任期就结束了,保荐人的监督和辅导职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保荐人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审查和担保职能也不能充分显示出来,容易造成短期行为的发生。延长保荐人持续督导期或采取“终身制”,延长保荐人的任期或采取“终身制”有利于发挥保荐人的辅导和监督职能,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稳定证券市场;加快券商投行业的行业整合进度,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淘汰掉一批实力较弱的中小券商;细化各项行政处罚措施,完善建立保荐代表人和保荐机构诚信档案制度,对于那些有过不诚信记录的保荐代表人和保荐机构进行市场禁入等。其次,不断完善会计准则。新准则固然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盈余等几个方面缩小了盈余管理可借用的空间,但同时它又使一些新的盈余管理方式成为可能,这就要求必须密切关注新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在下次会计准则修订时进行修正。最后,加强上市公司诚信体系建设和培养理性投资者。加强上市公司诚信体系建设重心应放在信用体系的建立上,而理性投资者的培养则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有机构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参与。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根据对前五章的研究分析进行的总结,得出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对文章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进行说明。本章得出如下结论:我国IPO公司在上市前、上市当年以及上市后两年确实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盈余管理,但由于各年盈余管理的目的动机不同,其在各年的盈余管理程度也有所不同;保荐制的实施确实抑制了IPO公司的盈余管理,但效果一般。由于受保荐制实施时间较短、2007年开始我国上市公司开始采用新会计准则的影响,故而本文在数据的选取上有所不足,这可能会对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待进一步的修正和深入研究。本文贡献之处:(1)研究了我国IPO公司在保荐制施行后,其盈余管理程度的变化,并与保荐制实施前进行对比,以此来衡量保荐制的实施是否达到了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初衷;(2)在理论及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抑制我国目前股票发行市场上的过度盈余管理现象的政策建议。
李一安[9](2007)在《全血细胞成像五分类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体白细胞的计数和质量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自动化血液细胞分析仪由于操作简便、快速,现正逐渐取代传统的显微镜计数法而被广泛应用。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是电阻型血液分析仪,准确率和精度不够高。要对血涂片进行精密分析必须进行血细胞的形态学识别。因此,运用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自动识别血细胞图像是模式识别在医学图像领域应用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是白细胞显微图像分析,综合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学形态学和神经网络理论,围绕着白细胞显微图像分析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程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建立细胞模型,实现对各种特征的量化。2.实现白细胞的定位和区域分割。3.对白细胞图像进行特征提取。4.建立白细胞图像识别分类器。5.实现学习功能。本文分别从理论和实际应用的角度对其中的技术难点进行深入分析,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创新:根据人眼视觉显着性注意机制,提出了一种新的算法,从粗到细序贯处理,分割出白细胞并提取特征。利用图像的形态信息和细胞的先验知识,先分割出细胞的大致形状,再进一步得到细胞形状的细节特征。解决了一般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难以分割具有交叠区域的白细胞图像的问题。在减少了误判率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计算量。提出一种新的描述目标形状特征的指标,可以从各种精细度反应细胞核的形状信息,更利于识别。通过对30幅图像共58个白细胞的测试表明,此算法的正确识别率为98.08%。在dsp平台上测试,计算的速度可以达到每秒25个细胞。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马庆华[10](2007)在《不同产地冬枣遗传品质差异及其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冬枣(Zizyphus jujuba Mill.cv.Dongzao)是我国特有的晚熟枣树品种,鲜食品质优良。针对近年来冬枣果实品质下降、果形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异,市场上反映不同产地冬枣果实品质不同等问题,该研究在两省三县设立了三个冬枣对比试验园,将选自不同产地(沾化、黄骅、庆云、沧县和乐陵)的冬枣栽种于同一个枣园,布置正规的田间试验,对冬枣的果实品质进行了连续3年的观测研究,以探讨导致各产区冬枣果实品质产生差异的真正原因;该文还研究了冬枣叶面喷肥、花果期喷施激素、农药残留等对冬枣果实品质的影响,以及冬枣的生长和坐果规律,研究主要结果如下:在同一年份、同一试验园中,不同产地的冬枣在果实大小、果形指数、种子形状、果实含水量、可食率、自然着色程度、果实VC、可滴定酸度、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及感官评价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AFLP聚类分析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证明5个不同产地的冬枣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差异,从而说明产自河北、山东的冬枣基本上属于同一品种。造成不同枣园、不同年份冬枣果实品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枣园的土壤条件、不同年份的气候条件以及不同的栽培管理措施;其中,大量使用化肥、多次施用激素,滥用农药是造成果实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冬枣的坐果规律为:大树多小树少、外围多内膛少、下部多上部少、平向(枝)多竖直(枝)少、环剥(环割)多养树少;生产上应根据冬枣的坐果规律,构建树形,因地因树制宜,做好冬枣的冬剪和夏剪工作,合理环剥,为提高冬枣坐果率创造良好的树体营养条件。当前应尽量多用有机肥,少用化肥,重视基肥、保证追肥,以增强树势;控制激素浓度和次数;不用或少用农药,尽量使用生物防治、人工防治、农业技术防治等措施控制病虫害,这才是提高冬枣果实品质的主要途经。该文对冬枣的绿色栽培提出了建议,并制定出《冬枣果园田间管理周年工作历》,可供生产上参考使用。经过长期的生产栽培,冬枣在品种内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存在于冬枣的个体之间,因此冬枣遗传改良的重点是单株变异的发现和利用;枣树杂交育种存在种种困难,该研究对冬枣的杂交育种做了初步探索,但是没有成功,冬枣的杂交育种还需要继续进行。
二、南昌水专学报第21卷(2002年)1~4期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昌水专学报第21卷(2002年)1~4期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宋代以来江南地区竹的生态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关于选题 |
二 相关学术史回顾 |
三 研究思路与内容 |
四 概念界定 |
第一章 宋代以前江南的竹林景观 |
第一节 现代江南地区的地理地貌与植被分布 |
第二节 农业开发与地理环境变迁影响下的早期竹林景观 |
第三节 古人对竹的分类与江南常见竹种 |
小结 |
第二章 微地貌与水竹景观塑造 |
第一节 文人与竹审美 |
第二节 庭院微环境中的竹景观 |
第三节 城中水竹园林 |
第四节 乡村小生境下的景观维护 |
小结 |
第三章 竹林栽培与环境选择 |
第一节 鞭根与鞭性 |
第二节 根与竹花防治 |
第三节 竹类移栽与竹园经营 |
第四节 竹林经营技术与生态 |
小结 |
第四章 笋的培育与农家生活 |
第一节 竹笋品种与产地 |
第二节 笋期与生活 |
小结 |
结语 |
附录一 竹类专谱简介 |
附录二 太湖地区现代常见竹种名称及相关描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后记 |
(2)基于DSP的新型交流调速数字控制系统的实现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 |
1.2 变频调速技术的方案 |
1.2.1 矢量控制 |
1.2.2 直接转矩控制 |
1.3 交流变频调速系统的一种新型控制方法 |
1.4 本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2 非线性系统线性控制方法在交流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中的应用 |
2.1 非线性系统的线性控制方法的原理 |
2.1.1 原理概述 |
2.1.2 观测器和线性控制器的设计 |
2.2 非线性系统线性控制方法在交流异步电机调速系统中的应用 |
2.2.1 被控对象的确定及系统控制思路 |
2.2.2 控制系统的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DSP 及 CCS 软件的概述 |
3.1 DSP 概述 |
3.1.1 时钟的产生过程 |
3.1.2 事件管理器 |
3.1.3 模数转换器 |
3.1.4 CPU |
3.1.5 存储器总线(哈佛总线结构) |
3.1.6 外设总线 |
3.1.7 实时 JTAG 和仿真 |
3.1.8 外部接口(XINTF) |
3.1.9 闪存(Flash) |
3.1.10 只读存储器(ROM) |
3.1.11 单端口随机访问存储器(M0,M1 SRAM) |
3.1.12 ROM |
3.1.13 安全 |
3.1.14 外设中断扩展模块(PIE) |
3.1.15 外部中断(XINT1,XINT2,XINT13,XNMI) |
3.1.16 晶振和锁相环 |
3.1.17 看门狗 |
3.1.18 低功耗模式 |
3.1.19 外设框架(PF0,1,2) |
3.1.21 通用输入输出口(GPIO) |
3.1.22 32 位 CPU 定时器 |
3.1.23 控制外设 |
3.2 CCS 软件概述 |
3.2.1 CCS 的结构 |
3.2.2 CCS 应用方法及主要菜单介绍 |
3.3 本章小结 |
4 硬件设计原理 |
4.1 DSP 的电源电路 |
4.2 仿真接口和复位电路 |
4.2.1 JTAG 接口电路 |
4.2.2 复位电路 |
4.3 电流电压检测电路 |
4.3.1 交流电压检测电路 |
4.3.2 交流电流检测电路 |
4.4 编码器与 DSP 的接口电路 |
4.5 PWM 波形输出接口电路 |
4.6 D/A 电路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5 软件设计原理与编程 |
5.1 SPWM 波形发生器 |
5.1.1 三相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的基本原理 |
5.1.2 由 DSP 产生 SPWM 波形的基本原理 |
5.1.3 参数计算与程序设计 |
5.2 速度检测 |
5.2.1 电机测速的意义 |
5.2.2 光电编码器简介 |
5.2.3 时钟设计与定时器的溢出分析 |
5.2.4 各种测速方法的原理分析与 DSP 实现 |
5.2.5 M/T 法测量电机转速的误差分析 |
5.2.6 捕获功能的程序及主程序设计 |
5.3 A/D 转换 |
5.4 本章小结 |
6 实验研究 |
6.1 实验平台及参数 |
6.2 实验结果 |
6.2.1 SPWM 波形发生器实验调试结果 |
6.2.2 速度检测实验调试结果 |
6.2.3 交流电压电流检测实验调试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3)过山瑶农耕生计方式变迁 ——以恭城县西岭乡新合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选题意义 |
三、 研究方法 |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章 田野点概况及社会组织 |
第一节 调查点基本情况 |
一、 生态环境和历史沿革 |
二、 新合瑶人的来源 |
三、 劳动习惯及帮工习俗 |
四、 生计方式 |
第二节 新合瑶人的社会组织结构 |
一、 庙会组织 |
二、 新合村建制 |
第二章 明代新合瑶人刀耕火种的山地作物种植 |
第一节 明代新合瑶人的耕种背景 |
第二节 明代新合瑶人刀耕火种的状况 |
一、 刀耕火种的含义 |
二、 刀耕火种的地理环境 |
三、 刀耕火种的耕作技术 |
四、 新合瑶人的山地作物种植 |
第三章 清代新合瑶人水稻和山地作物的种植 |
第一节 清代新合瑶人领地变化 |
第二节 清代新合瑶人的耕种状况 |
一、 清代新合瑶人山地作物的种植 |
二、 水田的出现 |
第四章 民国时期新合瑶人水稻和山地作物种植的发展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新合瑶人的生产背景 |
第二节 民国时期新合瑶人水稻种植的变化 |
一、 水稻种植种类增多 |
二、 牛耕的使用 |
第三节 山地作物种植的变化 |
一、 丰富的桐茶种植 |
二、 其他作物的种植及瑶山特产 |
三、 耕作方法及肥料的使用 |
第五章 1949 年至今新合瑶人种植结构的变化 |
第一节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新合瑶人的生产状况(1949 年-1978年) |
第二节 恭城模式推广后种植结构的变化 |
一、 恭城模式 |
二、 与市场需求接轨,新合瑶人果树种植多元化 |
三、 月柿规模种植逐渐取代椪柑种植 |
四、 杉树的规模化种植 |
第三节 其他作物的种植 |
一、 水稻种植——机械化的使用 |
二、 桐茶种植减少 |
第六章 过山瑶农耕生计方式变迁对其生活的影响 |
第一节 饮食和炊事 |
一、 以杂粮为主到以大米为主的主食改变 |
二、 炉灶设备的改变 |
第二节 住所 |
一、 从茅草房到新式楼房的改变 |
二、 各种机械电器设备进入民居 |
第三节 服饰 |
一、 日常穿着瑶服到特殊节日穿瑶服的改变 |
二、 多种新式服饰的穿着 |
第四节 交通运输工具 |
一、 从步行到以摩托车为主的代步工具的出现 |
二、 人力、畜力为主的传统运输到机械运输 |
第七章 过山瑶农耕生计方式变化的原因及其意义 |
第一节 过山瑶农耕生计方式变迁的原因 |
一、 过山瑶自身的生存发展需求 |
二、 外来文化的进入 |
三、 过山瑶观念的改变 |
四、 过山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
第二节 过山瑶农耕生计方式变迁的意义 |
一、 提高过山瑶生活水平 |
二、 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
三、 改善生态环境 |
四、 推动民族经济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从体操到体育 ——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关键词的界定 |
一、体操 |
二、体育 |
三、教科书 |
四、体育教科书 |
五、研究范围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与民国教科书相关的研究 |
二、与体育课程有关的研究 |
三、与体育教科书相关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二章 兵式体操从传入到兴起——清末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1840—1912) |
第一节 体育教科书的雏形(1840—1902) |
一、教会学校的体育课程 |
二、《幼学操身》——体育教科书的雏形 |
第二节 兵式体操的兴起:体育教科书的初创(1902—1912) |
一、"东亚病夫"之耻 |
二、清末新式教育与体育教科书 |
三、《蒙学体操教科书》----最早的学生用书 |
四、《初等小学体操教授书》-----最早的统编体育教科书 |
第三章 现代体育的逐步发展——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1912-1949) |
第一节 兵式体操从鼎盛到消亡---体育教科书的稳步发展(1912—1923) |
一、"五育"之提倡 |
二、民国初期新教育与体育教科书 |
三、《共和国教科书体操》---民初最完备的体育教科书 |
第二节 现代体育的兴起---体育教科书的繁荣(1923—1937) |
一、"体操到体育"之转变 |
二、新学制与体育教科书 |
三、承上启下的体育教科书----《新学制体育教材》 |
四、第一套通用体育教科书系列----教育部编写的《体育教授细目》 |
第三节 现代体育的偏离——体育教科书的停滞(1937—1949) |
一、"体育军事化"之争 |
二、战时教育方针与体育教科书 |
三、《战时体育补充教材》——别样的体育教科书 |
第四章 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意义及其启示 |
第一节 清末民国体育教科书的意义 |
一、传播体育知识,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
二、传播体育教材教法知识,丰富了现代体育教学法内容 |
三、体育教科书成为近代西方体育传入的主要媒介 |
四、逐渐完备的编写体例为现代体育教科书提供了模式 |
五、反映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演变的过程 |
第二节 清末民国体育教科书的启示 |
一、悉心研读体育课程标准 |
二、凸显"强身健体"和"教诲性"的本体地位 |
三、综合考虑教师、学生和社会三者的需要 |
四、优秀的体育教科书离不开优秀的编写和研究团队 |
五、建立科学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评价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的课题 |
后记 |
(5)基于XPE的检察机关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
1.2 发展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组织与安排 |
第二章 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系统运行平台研究 |
2.1 嵌入式系统XPE的引入 |
2.2 WINDOWS XP EMBEDDED嵌入式操作系统 |
2.3 XPE操作系统的BOOT介质及其支撑硬件的选型 |
2.4 基于CF卡启动的XPE操作系统的构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系统的架构设计 |
3.1 全程同步录音录系统架构设计的目标 |
3.2 全程同步录音录系统架构设计 |
3.3 全程同步录音录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4 全程同步录音录系统数据库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
4.1 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系统的实现 |
4.1.1 当前同类型系统实现方式的技术剖析 |
4.1.2 系统全数字化的解决方案 |
4.1.3 系统全数字化解决方案中采用的关键技术 |
4.1.4 系统全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技术实现 |
4.2 电子笔录子系统的实现 |
4.2.1 笔录子系统的设计目标 |
4.2.2 笔录子系统关键技术的实现 |
4.3 无线加密指挥办案子系统的实现 |
4.3.1 指挥办案子系统的设计目标 |
4.3.2 指挥办案子系统关键技术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6)江河源区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草地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
1.2.2 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研究现状 |
1.2.3 土壤养分的研究进展 |
1.2.4 草地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
1.2.5 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
1.2.6 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关系 |
第2章 试验区域和方法 |
2.1 研究样区自然概况 |
2.2 样地设置 |
2.2.1 样地植被状况调查 |
2.3 试验内容与方法 |
2.3.1 土样的采集 |
2.3.2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计数 |
2.3.3 土壤微生物量碳的测定 |
2.3.4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研究样地地理位置及植物组成 |
3.2 不同退化演替阶段高寒草地土壤环境特征 |
3.3 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 |
3.3.1 不同演替阶段草地三大类土壤微生物总数量特征 |
3.3.2 不同土层深度土壤三大类微生物总数量特征 |
3.3.3 不同样点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 |
3.4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化 |
3.4.1 不同类型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布动态 |
3.4.2 不同土层深度土壤三大类微生物生物量碳特征 |
3.4.3 不同样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特征 |
3.5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
3.5.1 达日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 |
3.5.2 玛沁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 |
3.6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相关性 |
第4章 讨论 |
4.1 土壤微生物变化 |
4.1.1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组成及分布 |
4.1.2 不同土层深度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
4.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化 |
4.2.1 不同样地之间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分布 |
4.2.2 不同土层深度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 |
4.3 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养分特征 |
4.4 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
4.5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
4.6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关系 |
第5章 结论 |
5.1 不同类型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 |
5.2 不同类型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布 |
5.3 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养分的特征 |
5.4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
5.5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
5.6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民办高校财务预测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的文献研究状况综述 |
1.3.1 民办高校财务研究的有关综述 |
1.3.2 财务预测有关综述 |
1.3.3 系统动力学有关综述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民办高校财务的基本理论研究 |
2.1 民办高校发展概述 |
2.2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概述 |
2.2.1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 |
2.2.2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研究内容 |
2.2.3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原则 |
2.2.4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特点 |
2.2.5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 |
2.2.6 民办高校校本收益的分配 |
2.3 民办高校的会计特点 |
2.4 民办高校财务预测相关问题概述 |
2.4.1 财务预测系统的构成 |
2.4.2 财务预测系统的特征 |
2.4.3 财务预测系统的方法 |
第三章 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 |
3.1 系统动力学概述 |
3.1.1 系统动力学起源与发展 |
3.1.2 系统动力学的优势 |
3.1.3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 |
3.2 系统动力学的应用范围 |
3.3 系统动力学建模 |
3.3.1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步骤 |
3.3.2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基本工具 |
3.4 在民办高校财务预测中应用系统动力学的可行性 |
第四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民办高校财务预测模型研究 |
4.1 建模的目的 |
4.2 系统边界的界定 |
4.3 系统结构分析 |
4.4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4.4.1 学生子系统 |
4.4.2 民办高校人力资源子系统 |
4.4.3 收入支出子系统 |
4.4.4 筹资子系统 |
4.4.5 现金流量子系统 |
4.4.6 固定资产子系统 |
4.4.7 资产负债子系统 |
4.4.8 校本收益分配子系统 |
第五章 系统动力学在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模拟中的应用—以LT 学院为例 |
5.1 LT 学院的基本情况简介 |
5.2 模型基本模拟的假设及参数的估计 |
5.2.1 基本模拟的假设 |
5.2.2 基本模拟参数的估计 |
5.3 模型有效性检验 |
5.3.1 边界检验 |
5.3.2 运行检验 |
5.3.3 历史检验 |
5.4 仿真运行及分析 |
5.4.1 基本仿真运行结果 |
5.4.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我国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IPO 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
1.2.2 盈余管理的检验模型介绍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3.2 本文的研究框架 |
2. IPO 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 |
2.1 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1 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 |
2.1.2 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 |
2.2 盈余管理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
2.2.1 有效市场假说 |
2.2.2 有效市场假说是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
2.2.3 现代企业理论与盈余管理 |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盈余管理 |
3. IPO 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动因和方法 |
3.1 IPO 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客观动因 |
3.1.1 会计准则等会计法规的不完善 |
3.1.2 现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的缺陷 |
3.1.3 会计信息的不对称 |
3.2 IPO 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主观动因 |
3.3 IPO 公司的一般盈余管理方法 |
3.3.1 IPO 公司盈余管理的类型 |
3.3.2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具体方式 |
4. IPO 公司盈余管理实证分析 |
4.1 研究假设 |
4.2 研究设计 |
4.2.1 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
4.2.2 模型构建与相关变量描述 |
4.3 IPO 公司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
4.3.1 IPO 公司样本的行业分布 |
4.3.2 IPO 公司样本的上市地分布 |
4.3.3 IPO 公司样本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分析 |
4.3.4 IPO 公司信用交易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较 |
4.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限制IPO 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建议 |
5.1 盈余管理的危害性 |
5.1.1 损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
5.1.2 影响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
5.1.3 加大了资本市场的无效成本 |
5.1.4 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 |
5.2 政策建议 |
5.2.1 推行更加严格有效的保荐制 |
5.2.2 不断完善会计准则 |
5.2.3 加强上市公司诚信体系建设 |
5.2.4 培养理性投资者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6.2.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6.2.2 本文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9)全血细胞成像五分类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
2 血细胞图像分割方法设计 |
2.1 细胞定位 |
2.2 细胞质分割 |
2.3 细胞核分割 |
3 特征的选择及提取 |
3.1 血细胞形态学 |
3.2 特征值的量化及测定 |
3.3 一种新的描述形状的特征值 |
4 细胞分类 |
4.1 模式识别在分类中的应用 |
4.2 分类器实现 |
5 学习 |
5.1 贝叶斯学习 |
5.2 位势函数学习 |
5.3 神经网络 |
5.4 本文采用的学习方法 |
6 细胞分析实验 |
6.1 实验设计与样本选择 |
6.2 实验结果分析 |
7 工作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10)不同产地冬枣遗传品质差异及其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现状及立题依据 |
1.1 冬枣的果品特性 |
1.2 冬枣的引种和区域化栽培 |
1.3 AFLP技术在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及枣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
1.4 农药的合理使用和无公害病虫害防治 |
1.5 赤霉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在枣树生产中的应用 |
1.6 枣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
1.7 立题依据及技术路线 |
2 不同产地冬枣果实品质差异研究 |
2.1 不同产地冬枣果实和果核表型差异研究 |
2.2 不同产地冬枣果品营养差异研究 |
2.3 不同产地冬枣果实耐贮性研究 |
2.4 小结 |
3 不同产地冬枣AFLP分子标记差异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小结 |
4 不同管理措施对冬枣坐果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4.1 不同生产园土壤、叶片、果实的矿质营养 |
4.2 喷肥处理对冬枣生长、发育的影响 |
4.3 花果期喷施赤霉素(GA_3)的效果 |
4.4 环剥、喷施赤霉素等措施对冬枣树体内源激素的调控作用 |
4.5 冬枣树龄和分枝角度对坐果的影响 |
4.6 冬枣主要病虫害调查及农药残留研究 |
4.7 关于冬枣绿色栽培和发展的建议 |
4.8 小结 |
5 冬枣杂交育种初探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四、南昌水专学报第21卷(2002年)1~4期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宋代以来江南地区竹的生态史研究[D]. 张蕾. 复旦大学, 2013(03)
- [2]基于DSP的新型交流调速数字控制系统的实现及实验研究[D]. 贺倩. 西安工程大学, 2012(03)
- [3]过山瑶农耕生计方式变迁 ——以恭城县西岭乡新合村为例[D]. 陆叶. 广西民族大学, 2012(09)
- [4]从体操到体育 ——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研究[D]. 刘斌.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1)
- [5]基于XPE的检察机关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陈旺. 中南大学, 2010(02)
- [6]江河源区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特性[D]. 郝金娥. 青海大学, 2010(01)
- [7]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民办高校财务预测仿真研究[D]. 蔡瑜. 江西理工大学, 2009(S2)
- [8]我国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研究[D]. 罗义飞. 西南财经大学, 2009(S2)
- [9]全血细胞成像五分类算法研究[D]. 李一安.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6)
- [10]不同产地冬枣遗传品质差异及其栽培技术研究[D]. 马庆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