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会员偏好的团购决策实现

基于会员偏好的团购决策实现

一、基于成员偏好的群组购买决策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崔译丹[1](2021)在《面向特定消费人群的保温杯外形及色彩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保温杯具有健康保温、美观时尚、安全便捷等一系列优点,一直是热销的商品之一,数据统计发现,23-35岁女性消费者属主要消费人群,目前缺乏23-35岁女性消费者这类人群以及这类人群对于保温杯外形及色彩偏好设计研究,存在空缺且有待挖掘。为解决特定消费人群保温杯消费面临的问题,本文面向中国23-35岁女性开展针对性的保温杯外形及色彩设计研究。本研究过程如下所示:(1)通过一般的人口统计变量、适当修改China-vals问题以及添加保温杯购买决策问题,通过因子分析获取广告意识、品牌意识、新潮意识、健康意识、家庭意识、反思意识、性价比意识等因子,通过聚类分析获得5类保温杯女性群组,构建了中国23-35岁的5类典型用户角色,通过丰富的形象帮助设计师理解这类人群,进行更好的设计。(2)搜集保温杯样本,使用亲和图法对处理后的样本进行分群,建立相异性矩阵,通过多元尺度分析获得25个保温杯外形的代表性样本,通过形态分析法获得保温杯外观造型设计的主要外观结构部件,与后续三类主要女性消费者群组偏好进行映射关联。针对保温杯色彩进行研究,搜集保温杯样本,通过焦点小组,梳理总结保温杯常用配色方案,将保温杯配色方案分为两类:单色设定与两色组合设定。其中两色组合设定又包含同类色、黑白银搭配色。彩色着色的保温杯色彩主要集中在蓝色色系、明度中等偏亮的区域内,所以在研究保温杯色彩时以蓝色色系为主,通过蒙塞尔色立体蓝色截面研究不同纯度、明度的蓝色,为不同的纯度、明度进行编号,方便后期探究不同明度、纯度下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偏好,通过正交设计获取单色设定的保温杯样本、两色组合设定的保温杯样本,以此获得保温杯代表性样本、造型编码、单色设定的保温杯样本、两色组合设定的保温杯样本、色彩编码,构建保温杯色彩、外形基因库。(3)通过联合分析,构建了三组23-35岁中国女性消费者群组偏好与保温杯外形、色彩设计要素间的映射关系,针对三组女性群组分别设计该群组偏好的产品。(4)通过设计方案评价实验,验证了不同群组对于本群组以及其他群组设计方案的评价,同时不同群组女性设计的产品得到了该群组女性认可。本研究主要创新点包括:(1)构建了5类中国保温杯市场中女性消费者的典型用户角色,设计师可以参考这5类角色,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对未来设计工作以及保温杯企业发展有参考意义。(2)研究了中国保温杯女性市场中主要三类女性消费群体对于保温杯外形的真实偏好关系,单色设定中明度与纯度之间搭配的真实偏好关系,两色组合设定中不同蓝色相互搭配的真实偏好关系及不同明度、纯度的蓝色分别与黑、白、银搭配的真实偏好关系。(3)提出面向特定消费人群的保温杯外形及色彩设计研究方法。产品的外形与色彩分别进行研究,在获取每类人群中高分造型要素以及色彩要素后,对高分的造型要素与色彩的造型要素进行组合,寻找每类人群中匹配度高的保温杯设计产品,完成针对不同群组的保温杯产品设计,对保温杯研究进行补充,对保温杯行业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易文燕[2](2021)在《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全球消费急速增长,一系列由消费而引发的环境和社会弊病突显。大众开始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并越来越多地关注消费的伦理属性,重视自身购买行为对身体健康、环境保护和社会长远发展带来的影响。购物已经成为与伦理相关的决策过程。在农产品领域,消费者对伦理因素的重视尤为明显,伦理危机感也更加紧迫。我国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的焦点逐渐从数量和种类转向安全、健康、生态、社会责任、可持续等伦理因素方面,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表示会选择对身体、生活和社会更有益的伦理农产品。然而,那些持有伦理态度和意图的消费者却很少进行真正的伦理购买,农产品伦理消费存在着一定的“意图-行为”差距。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我国消费者的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问题尤为必要。本研究在梳理相关经典理论和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构建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探讨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的构成维度及测量,对模型变量间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并分别从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角度对促进农产品伦理购买提出建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内容一: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构建研究本研究对伦理消费领域和消费者行为与决策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了回顾,以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和Hunt-Vitell的伦理决策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农产品消费特征和中国文化背景,构建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研究模型共包含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伦理依从、面子意识、伦理行为控制、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伦理情境、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8个变量。其中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伦理行为控制、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这4个变量是计划行为理论和Hunt-Vitell的伦理决策理论框架下的原始变量;伦理依从、面子意识这两个变量是本研究依据中国特色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修正后的变量;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伦理情境这两个变量是本研究引入的新解释变量。研究内容二: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构成维度及测量研究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是一个独特而复杂、具有多重属性的概念。它并不是纯粹的经济行为,而是集合了公共康健、生态环境、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综合性行为,其内涵十分丰富。本研究系统探讨了我国消费者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的内涵维度及测量量表,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最终确认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包括生态安全伦理购买、营养健康伦理购买、认证标识伦理购买、社会责任伦理购买、自然渠道伦理购买5个维度共17项指标。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本研究得出受访消费者在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中各个维度的均值。其中,营养健康伦理购买维度得分排在首位,其次是生态安全伦理购买维度,再接下来是认证标识伦理购买维度和自然渠道伦理购买维度,得分最低的是社会责任伦理购买维度。研究内容三: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实证研究本研究根据规范的量表设计流程进行了问卷设计,根据科学的调查流程实施了问卷的发放和数据的收集整理,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确定了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提出的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假设检验。研究的结果显示: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受到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的作用。(1)直接效应: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受到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伦理行为控制、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的正向直接作用。其中作用力最大的是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其次是伦理行为控制,再次是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受到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伦理依从、面子意识、伦理行为控制的正向直接作用。其中,作用力最大是伦理依从、其次是面子意识,再次是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最后是伦理行为控制;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对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产生正向直接作用。(2)中介效应: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伦理依从、面子意识、伦理行为控制通过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正向作用于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研究内容四: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行为”差距形成研究消费者声称会进行伦理购买,但并没有恰当地反映在销售中。本研究表明,农产品伦理购买“观念-行为”差距确实存在,鸿沟的形成同时受到内部因素(包括消费者自我效能和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和外部因素(包括购买行为可控性和伦理情境)的综合影响。研究的结果显示: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行为”差距的形成会受到三类效应的作用:(1)二因子因果中介效应: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和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会受到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的中介。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伦理依从、面子意识、伦理行为控制通过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正向作用于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继而正向作用于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2)调节效应: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与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之间并非只是简单的相关关系,而是受到了伦理情境的调节。具体而言,在实体环境较好和伦理营销刺激较大的购买情境中,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对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的影响要高于在实体环境较差和伦理营销刺激不佳的购买情境中的影响。(3)直接效应: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除了受到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的直接作用之外,还受到伦理行为控制的直接作用。基于主要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实践建议:(1)消费者需要建立伦理消费的价值观和态度;培养伦理消费的生活方式和购物模式;提升自身伦理购买能力。(2)企业需要提升伦理农产品感知价值,加大消费者伦理购买意图;合理制定伦理农产品价格并完善分销渠道,提升消费者感知行为控制;加大农产品伦理购买促销力度,提升伦理营销情境的作用;协助消费者完成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将成就与伦理消费联系起来。(3)政府需要加强宣传引导,构建伦理社会规范;加强伦理消费的教育与培训;完善信任机制,建立伦理认证;提供技术支持和给予政策倾斜。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对现有的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内涵维度和测量进行了新的发展和丰富。在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提炼出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分为5个维度,共17个测量题项。其中,认证标识伦理购买和自然渠道伦理购买是本研究提炼的两个新维度,这使得现有的研究更符合我国市场的特有属性和伦理消费的动态发展。(2)将消费者伦理理论与行为理论相结合,构建并实证研究了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完整展现了消费者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意图-行为”的全过程。在模型的8个变量中,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伦理行为控制、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4个变量是计划行为理论和Hunt-Vitell的伦理决策模型框架下的原始变量。伦理依从、面子意识是本研究依据中国特色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修正后的变量。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伦理情境是本研究引入的新解释变量。从模型分析的结果来看,计划行为理论和Hunt-Vitell的伦理决策模型在农产品伦理消费领域是适用的,依据中国文化特色对原有理论的修正是非常必要的,引入的新变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原有理论在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解释中的不足。(3)采用单一乘积指标方法,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模型中的调节效应进行检测。本研究的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均为潜变量,且调节变量为题项数量较多的连续性潜变量。相对于传统的SPSS分层回归分析,在应对复杂变量间关系模型时,采用单一乘积指标方法对于分析变量之间的交互效用更加有效。

张峰筠[3](2021)在《渉入度、心理收益对举办地居民品牌赛事支持意向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运动健康理念的进步,大型体育赛事逐步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赛事的举办会对城市产生经济、文化、环境等各方面影响,其对城市发展的独特功能和作用逐渐被各地政府重视。但另一方面,在现实中,各地办赛的综合效益并没有完全显现,甚至还可能引起一系列社会民生问题。如何有效实现与提升赛事社会效应,促进赛事与城市和谐的发展,更应引起各方重视。举办地居民作为体育赛事的主要社会活动主体,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在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他们的态度是赛事社会影响的重要参考指标,也是体育赛事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条件之一。近年来,有学者从居民心理感知的微观角度发现赛事心理收益是居民对体育赛事态度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其具体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中,在我国国情、民情与文化的现实情境中,本土居民对赛事的心理收益感知、表述与内涵的研究还非常匮乏,尤其是心理收益对赛事态度产生影响的具体路径并没有得到更多论证。另外,学者们认可赛事渉入度与心理收益之间存在关联,但渉入度是归纳在心理收益范畴,还是某种引起心理收益感知差异的影响因素,两者之间的影响机理仍然存在模糊,也没有更多的理论与实践论证结果。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从赛事举办地居民视角出发,尝试从态度理论、渉入度理论、信息精细加工理论、情绪理论等不同理论角度解释居民态度的构成和相互作用,为居民赛事态度赋予新的内涵,以品牌体育赛事为实证案例,从赛事社会影响之内部微观视角即心理感知角度,探索我国居民赛事心理收益的实际体验,寻找居民赛事支持态度形成的具体路径。研究以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质性研究全面分析在我国国情和赛事体系下,居民对品牌赛事心理收益的具体感知与维度,完善居民品牌赛事心理收益的测量量表;通过定量研究,以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为案例,分析举办地居民赛事渉入度、心理收益、支持意向的相互关系,验证假设模型,探究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对已有心理收益理论模糊部分作出补充。以便在我国实际情况下,更贴切地解释居民赛事心理收益及态度的形成,为发挥赛事社会影响及效益、促进赛事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良性互动、保证赛事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研究结果:(1)居民赛事态度由渉入度、心理收益、支持意向三个成分共同构成与影响。其中本土居民对品牌赛事的心理收益包括国际形象提高带来自豪感、社会归属加强及社会互动带来情感满足、赛事激情带来良好感觉、城市激情带来良好感觉、城市(社区)产业发展及改善基础设施带来自豪感5个维度。(2)渉入度对赛事心理收益有显着正向影响。(3)心理收益对赛事支持意向有显着正向影响。(4)渉入度不直接对支持意愿产生影响,而是通过心理收益的传导作用影响支持意愿。(5)心理收益在渉入度与支持意愿关系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6)不同特征的居民群体在部分渉入度、心理收益、支持意向感知及影响路径中存在显着差异。研究建议赛事举办应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通过高质量办赛有效提高居民的城市感知与城市热爱,提升居民品牌赛事常态化和体育生活化水平,进而增强人民群众参与品牌赛事活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支持感,具体建议:(1)积极拓展居民赛事渉入渠道。保障居民对品牌赛事举办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收益权,优化居民在品牌赛事全流程中的“主人翁意识”;多渠道、多角度了解赛事举办地居民的核心诉求和相关需要,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参与、互动与表达机会。(2)努力增强居民品牌赛事心理收益。积极引导,有效培育,合理优化居民在办赛中的心理获得和良性情绪,尤其将城市形象提升、基础设施改善、配套产业发展等赛事正外部性影响进行广泛宣传,以启发、提升民众对于办赛的自豪情绪,将“谋城”、“谋赛”和“谋己”形成有效关联,提升民众的获得感;通过创新、开发和丰富赛事维度及衍生活动,保持品牌赛事新颖性与吸引力,提升民众的“赛事激情”、“城市激情”和“社会归属与互动增强”,通过体育项目培育、赛事文化沉淀来进行深层次的激发,鼓励居民体会、融入、认同赛事独特魅力进而在赛事的价值认同、社会认同、收益认同等方面产生共鸣,积极获得愉悦、满足的心理感觉。(3)充分注意不同人群影响差异。多样化、细致化、个性化、精准化地开展宣传、组织、活动、参与、培训、教育,提高各类型居民对匹配类型品牌赛事的参与热情与心理收益,进而形成支持态度。

徐国伟[4](2021)在《驾乘体验对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影响机理及干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居民收入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迅猛,私人购买汽车的需求急剧上升。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20年,我国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达到2522.5万辆和2531.1万辆,继续维持多年的高位运行,销量继续蝉联全球第一。勿庸置疑,汽车的广泛使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不容忽视的是,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也引发了人们对一系列问题的担忧,比如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显然地,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相对稀缺性与可预见的汽车保有量增长之间是存在矛盾的,会造成现有以消耗化石资源为主的交通模式不可持续。为了寻找答案,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倡导“绿色交通”或“可持续交通”模式,而推广和使用新能源汽车是实现这一路径的有效办法。近年来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均有了较快发展,但从现有文献和现实情况看,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扩散和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仍不尽理想,特别是近期我国补贴政策大幅退坡后,新能源汽车发展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使得这一现象变得更为突出。本文以“刺激-有机体-反应”(S-O-R)模型为研究框架,结合顾客体验、创新扩散、感知风险等理论,以营销刺激物(S:驾乘体验)作为前因变量,分别以认知(O:感知相对优势、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与情感反应(O:信任、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反应(R:购买意愿)作为结果变量,分别从认知维度和情感反应维度构建了驾乘体验对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影响机理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运用SPSS和SmartPLS软件对692个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开展假设检验和路径分析。同时,本文还进行了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多群组对比分析,检验了中介变量在驾乘体验与购买意愿之间的中介效应。本文重点研究探讨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于S-O-R框架,重点探讨了消费者的驾乘体验如何影响新能源汽车的认知(感知相对优势、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进而如何影响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向。结果表明:驾乘体验不仅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而且还通过中介变量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具体地说,即驾乘体验对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驾乘体验对新能源汽车感知风险有负向影响,驾乘体验对新能源汽车感知相对优势、感知易用性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感知风险对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有显着的负向影响,感知相对优势、感知易用性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感知创新属性的三个变量(感知相对优势、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在驾乘体验与购买意愿之间分别起到中介作用。二是基于S-O-R框架,还重点探讨了消费者的驾乘体验如何影响新能源汽车的情感反应(信任、满意度),进而如何影响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研究结果总体上支持了驾乘体验与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之间关系的理论命题,结果表明:驾乘体验不仅直接还可以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具体地说,驾乘体验对满意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对信任的正向影响不显着。驾乘体验、信任和满意度均对购买意愿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满意度不仅在驾乘体验与购买意愿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而且满意度还可以和信任一起在驾乘体验与购买意愿之间起到多重中介作用。三是在实证的基础上,立足于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进一步探讨了驾乘体验对新能源汽车市场扩散的作用,主要是基于“推-拉-锚定”框架,围绕改善消费者驾乘体验的认知与情感反应水平,如:提高对新能源汽车的感知相对优势、感知易用性,降低其感知风险,增强其信任度与提升满意度,分别从政府和企业层面提出一些促进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干预策略。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目前有部分文献谈及消费者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问题,但大都没有强调驾乘体验作为营销刺激物的重要作用,也没有探究营销刺激物(如:驾乘体验)对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影响的过程机理,更没有将驾乘体验与消费者的认知因素或情感因素相结合来探讨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本文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分别从认知和情感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本文丰富了从消费者心理因素方面对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研究,并在打开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消费者“黑箱”方面有了一些发现,从而将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本研究结果对学者研究消费者在新能源汽车购买决策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过程有所帮助,也为政府、企业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进程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王潘潘[5](2021)在《社交电商社区中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社交媒体和Web2.0技术的助推下,充分融合了社交属性与电子商务属性的新型社交电商社区日趋壮大。最大化利用社交流量盈利成为新型社交电商社区的管理者们要面临的一大挑战和迫切实现的目标。然而目前信息系统领域、电子商务细分领域以及社交电商细分领域中的相关文献对于新型社交电商社区的关注,以及对社区中的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机制的研究均有限。本文在充分回顾相关文献后,梳理出以下几点研究空白:一,消费者在新型社交电商社区自设的电商模块上完成购买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二,少有研究考察消费者个人的社会网络关系和情感因素对其在新型社交电商社区自设电商模块上完成购买行为(以下略称为社区购买行为)的影响;三,少有研究关注到社交媒体影响者的作用并揭示其影响消费者社区购买行为的内在机制;四,缺少对社会网络和社交媒体影响者综合影响的考察。为了弥补以上研究空白,本文开展了三项子研究。研究1从社会网络关系视角出发结合依恋理论,探讨消费者的社会网络关系和依恋情感对消费者社区购买意图的影响。研究假设消费者的输出和输入两种社会网络联结关系会正向影响消费者对新型社交电商社区和社区上其他成员的依恋情感,进而增加消费者的社区购买意愿。研究综合采用二手数据与问卷调研数据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输出联结度与假设一致显着正向影响了社区依恋和成员依恋,而输入联结度则对社区依恋有负向影响,对成员依恋没有影响。此外,社区依恋对社区购买意愿的显着正向影响也得到了验证,但成员依恋只能通过社区依恋间接影响社区购买意愿。研究1将社会网络关系视角与依恋理论相结合,既探讨了社会网络关系与依恋的联系又拓展了依恋理论的范围,同时建立了一个社会网络关系影响依恋再影响社区购买意图的情感化机制来解释消费者社区购买意图的形成。研究2考察了社交媒体影响者的作用。依据社会力量理论,研究2首先确定了消费者在社交电商社区上能够感知到的4种来自社交媒体影响者的社会力量(专家力量、信息力量、参照力量和正当互惠力量)。之后,结合消费者满意度的相关文献,考察了四种社会力量对消费者的满意度和社区购买意图的影响。另外,研究2还考察了社区依恋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笔者采用结构化访谈和问卷调研结合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除信息力量外,社交媒体影响者的专家力量、参照力量和正当互惠力量均能够显着正向影响消费者的经济满意度,参照力量和正当互惠力量还显着正向影响了消费者的社会满意度。此外,经济满意度和社会满意度均显着正向影响了消费者的社区购买意图。消费者的社区依恋增强了社会满意度对社区购买意图的影响但削弱了经济满意度的影响。研究2首次将社会力量理论引入到社交电商情境中,并首次应用其来解释社交媒体影响者的影响。研究2首次确认了消费者在社交电商社区中能够感知到的来自社交媒体影响者的社会力量。同时建立了一个社会力量影响满意度再影响社区购买意图的认知化机制来解释消费者社区购买意图的形成。研究3则考察了消费者的社会网络结构和来自社交媒体影响者的综合影响。将社会力量理论与社会网络结构视角相融合,探讨了社交媒体影响者的四种社会力量,消费者的输入中心度和输出中心度对消费者社区购买意愿的直接影响,以及消费者的输入中心度和输出中心度对社会力量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3使用二手数据与问卷调研数据进行了假设验证。结果发现,除信息力量和输入中心度外,其他社会力量以及输出中心度均能够正向影响消费者的社区购买意图。而且,输出中心度能够显着增强除信息力量以外的社会力量的影响,而输入中心度则会削弱该影响。研究3首次考虑了消费者的社会网络结构与社交媒体影响者的相互作用,既增强了对消费者社区购买意图形成机制的全面且深入的理解,也拓展了对社会力量理论的认识。论文主要产生了以下几点贡献:首先,考察了社交电商社区的两大核心要素:社会网络和社交媒体影响者对消费者社区购买行为意图的影响机制;其次,引入依恋理论和社会力量理论分别建立了情感化和认知化两大影响机制,以及社会网络与社会力量的综合影响机制,全面揭示了消费者社区购买意图形成的内在机制;再次,揭示了社交媒体影响者发挥影响作用的理论基础和边界条件;最后,还丰富了依恋理论和社会力量理论的内涵且拓展了它们的理论范围。论文对实践工作也有所贡献。研究结果为新型社交电商社区的管理者和设计者们提供了一些管理和设计方面的启发,帮助他们实现促进更多消费者社区购买的目的。同时也为社交媒体影响者们提供了提升自身影响力的启示。

康来松[6](2021)在《面向多场景的社会化媒体兴趣点推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化媒体指基于互联网的、允许用户以创建和分享信息来进行社会交互的新型媒体。兴趣点数据指一种代表真实地理实体的点状地理空间数据。社会化媒体使得更多的兴趣点得以被发现,丰富了兴趣点数据;兴趣点数据通过地理维度刻画社会化媒体,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和兴趣点数据的丰富,使得人们在线上的交互和线下的活动逐渐趋向于融合,互联网与真实世界的结合变得越来越紧密,社会化媒体兴趣点推荐由此成为热点问题。在深入了解用户出行模式并充分挖掘用户偏好的基础上,社会化媒体兴趣点推荐一方面能够向用户提供建议,帮助其了解感兴趣的场所和地点,从而提升社会化媒体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将场所和地点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展现给潜在用户,实现相关企业的精准营销,从而获得用户和企业的双赢。社会化媒体具有其独特的属性和结构,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1)丰富的信息,即社会化媒体中具有大量不同种类的实体,从而形成了不同结构的上下文信息;(2)复杂的关系,即不同种类的多个实体之间交互行为产生了不同的关系;(3)各异的场景,即丰富的信息和复杂的关系反映了用户的不同需求。社会化媒体的空前繁荣,使得社会化媒体营销能够加强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从而帮助企业取得市场优势。目前,社会化媒体营销已成为众商家最重要的营销手段之一,也为社会化媒体兴趣点推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会和应用前景。兴趣点数据反映了地理实体所承载的人类活动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位置的相关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本文认为基于兴趣点数据的研究呈现出人地耦合、方法创新与知识协作三大趋势。其中,人地耦合指针对“人-地”系统之间耦合关系的探寻与解析,尤其是兴趣点推荐,已成为兴趣点数据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方法创新指应用时空聚类特征、时空关联规则以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法,进行人地要素多维语义的自动化、智能化分析;知识协作指兴趣点数据需要与社会化媒体数据相结合,深入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社会化媒体兴趣点推荐可分为多种场景。本文主要研究面向单一用户的单一兴趣点推荐、面向单一用户的下一个兴趣点推荐以及面向群组的事件兴趣点推荐三类应用较为广泛的场景。现有的社会化媒体兴趣点推荐方法在上述不同场景中对用户的行为建模不够精准,亟需充分挖掘社会化媒体中丰富的信息,充分利用社会化媒体中复杂的关系,完全认识社会化媒体中各异的场景。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面向三类场景并利用不同信息,提出了相应的兴趣点推荐算法,从而提高兴趣点推荐效果,并改善用户体验。具体来讲,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面向单一用户的单一兴趣点推荐。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中具有大量异构数据,很难统一表达其含有的丰富信息;“用户-兴趣点”矩阵非常稀疏,不利于提取其对应的特征。本章对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中的地理位置、社交关系以及时间周期三类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加权异构信息网络的算法进行兴趣点推荐。首先,在分析人类移动行为模式特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时间周期对兴趣点推荐的影响,并使用8个时间段表示共同访问行为。其次,采用加权元路径对地理位置,社交关系和时间周期三类信息进行融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SVD++&FM模型。最后,基于真实数据集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评估。2.面向单一用户的下一个兴趣点推荐。下一个兴趣点推荐指的是预测用户在特定时间段内将访问的下一个兴趣点。用户出行模式受到异构的上下文因素影响,包括连续值(例如,地理距离,时间间隔)和离散值(例如,社交状况,星期状况)。本章采用稀疏共享的结构来产生专家网络,并采用多门混合专家模型来实现多个目标任务之间的参数共享。首先,使用稀疏共享结构针对每个目标任务从基础网络中生成对应的专家网络,并采用迭代幅度剪枝法选择专家网络。其次,多门混合专家模型采用专家网络作为将输入层,每个专家网络对于输入信息的处理具有不同的侧重,并采用多个门网络对任务目标进行专家网络的共享选择。最后,基于真实数据集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评估。3.面向群组的事件兴趣点推荐。群组指的是多个用户形成的群体。面向群组的事件兴趣点推荐,涉及到多个实体(如用户,群组,事件,兴趣点等)之间的复杂交互。本章提出了一个基于异构信息网络和深度神经网络的事件兴趣点推荐算法,为事件推荐合适的举办兴趣点。首先,使用了基于优先级的采样技术来选择高质量的路径实例。然后,构建了群组,事件,兴趣点和基于元路径的上下文的嵌入表示,并采用共同注意机制对其进行改进。最后,基于真实数据集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评估。基于上述研究内容,本文的创新点概括如下:1.面向单一用户的单一兴趣点推荐。本章对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中地理位置、社交关系以及时间周期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加权异构信息网络的算法产生兴趣点推荐。本章采用加权元路径对地理位置、社交关系和时间周期三类信息进行融合,缓解了冷启动与数据稀疏问题;采用SVD++&FM算法,降低了推荐过程的计算成本。基于真实数据集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评估,验证了本章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以及将加权异构信息网络和加权元路径应用于个性化兴趣点推荐的前景。2.面向单一用户的下一个兴趣点推荐。本章基于多任务学习对用户的多种类型行为进行建模,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共享的多门混合专家模型。稀疏共享结构针对每个目标任务从基础网络中生成对应的专家网络,无需人工设计专家网络,同时使得专家网络更有针对性;多门混合专家模型中每个专家网络对于输入信息的处理具有不同的侧重,改善了由多模态生成的复杂特征空间中的表示学习。基于真实数据集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评估,验证了本章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以及将多任务学习和稀疏结构共享应用于下一个兴趣点推荐的前景。3.面向群组的事件兴趣点推荐。本章对基于事件的社交网络中多个实体及其交互进行了综合考虑,提出了一个基于异构信息网络和注意神经网络的事件兴趣点推荐算法。首先,使用了基于优先级的采样技术来选择高质量的路径实例。然后,构建了群组、事件、兴趣点和基于元路径的上下文的嵌入表示,并采用共同注意机制对其进行改进,从而增强了模型的可解释性。基于真实数据集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本章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以及将异构信息网络和注意神经网络应用于事件兴趣点推荐的前景。

刘业政,吴锋,孙见山,杨露[7](2021)在《基于群偏好与用户偏好协同演化的群推荐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群推荐系统已经成为社交网络平台的重要工具,为群体用户提供兼顾个性化和整体满意度的产品和服务.现有群推荐方法大多是对个性化推荐方法的集成和聚合,忽略了群体和用户的交互影响以及群偏好和成员偏好的动态变化,从而无法保障群推荐系统的效果.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群偏好和用户偏好协同演化的群推荐方法,能够建模群体和用户的动态交互.具体而言,本文将用户偏好建模成其历史偏好和群影响的加权聚合结果,将群偏好建模成群历史偏好和新加入成员偏好的加权聚合结果,最终预测群体可能消费的产品列表和成员可能加入的群体列表.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模型在群体消费行为和用户加群行为的预测表现都优于基准算法,并兼具很好的鲁棒性.

张倩楠[8](2020)在《安全信任对国产婴幼儿奶粉购买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产品安全高度敏感的食品,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严重降低了消费者对国产婴幼儿奶粉的接受度。自事件之后,政府高度重视婴幼儿奶粉市场产品安全的监控,在生产标准、监管措施以及市场准入方面均进行了大幅整改。虽然在政府的严格监控下国产婴幼儿奶粉的产品安全得到了可靠的保障,但消费者对国产婴幼儿奶粉的接受度仍然持续走低。由于婴幼儿奶粉产品安全具有高度的重要性和感知模糊性,安全信任成为了消费者国产婴幼儿奶粉购买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消费者对婴幼儿奶粉的安全信任取决于其对相关主体保证产品安全能力和意愿的信任程度。另外,统计数据显示,不同消费者群体对国产婴幼儿奶粉的购买行为存在较大差异。那么,究竟消费者对国产婴幼儿奶粉安全信任处于何种状态?消费者对不同主体的信任如何影响其国产婴幼儿奶粉购买行为?为何不同消费群体的购买行为存在差异?本研究将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本研究以信息不对称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和婴幼儿奶粉产品特点对传统计划行为理论进行修正、扩展,并将消费者对国产婴幼儿奶粉的安全信任进一步划分为政府信任、生产主体信任、社会监管主体信任和进口产品信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安全信任对消费者国产婴幼儿奶粉购买行为影响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针对模型解释力和变量关系做出了研究假说。本研究在已有文献的成熟量表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经多次修正后设计了调研问卷,采取网络电子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中选取北京和广州(一线城市)、郑州和哈尔滨(二线城市)、呼和浩特和银川(三线城市)、牡丹江(四线城市)7个城市为调研地点,采用等样本滚雪球方法分别发放100份问卷,共获取有效问卷为604份。在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样本数据进行必要的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安全信任对消费者国产婴幼儿奶粉购买行为的影响机理,并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性别、孩子数量、家庭所有成员月收入、受教育程度和生活区域五个人口统计特征在安全信任与购买行为之间所起到的调节作用。理论和实证分析后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在安全信任对国产婴幼儿奶粉购买行为影响机理的实证分析中,首先,本研究对消费者国产婴幼儿奶粉安全信任程度和购买行为特征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安全信任程度方面,消费者对四个主体的信任度排序为政府信任>社会监管主体信任>生产主体信任>进口产品信任,政府信任处于有点信任和很信任之间,其他三个主体均处于不确定和有点信任之间;购买行为特征方面,产品国别方面购买国产婴幼儿奶粉的消费者比例略高于进口,购买渠道方面母婴店、超市和正规电商平台是主要购买渠道,产品价位方面平均价位偏高,78.8%在200元以上。然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解释力和变量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模型解释力方面,传统、修正和扩展计划行为理论三个模型对消费者国产婴幼儿奶粉购买意愿和购买行为的解释力排序为:扩展计划行为理论>修正计划行为理论>传统计划行为理论;在变量关系方面,行为态度、群体意识、感知行为控制对国产婴幼儿奶粉购买意愿具有显着影响,感知行为控制和购买意愿对国产婴幼儿奶粉购买行为具有显着影响,其中购买意愿的总效应和直接效应最大,行为态度的间接效应最大。安全信任变量中,生产主体信任和进口产品信任通过行为态度影响购买行为,政府信任通过购买意愿影响购买行为,其中,生产主体对购买行为影响的间接效应最大。在人口统计特征对安全信任与国产婴幼儿奶粉购买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分析中,首先,本研究对不同人口统计特征消费者的安全信任程度和购买行为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检验了差异显着性,研究发现:安全信任程度方面,除孩子数量外,性别、家庭所有成员月收入、受教育程度和生活区域对消费者的安全信任程度存在显着差异;购买行为特征方面,在产品国别和购买渠道方面不同性别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国别无显着差异,而购买渠道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孩子数量的消费者在两者之间均无显着差异,家庭所有成员月收入、受教育程度和生活区域等级的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国别和渠道存在明显差异。另外,以上人口统计特征均对产品价位无明显影响。然后,运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人口统计特征变量在安全信任和国产婴幼儿奶粉购买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所有人口统计特征对行为态度与购买意愿、群体意识与购买意愿、购买意愿与购买行为和生产主体信任与行为态度四个路径的作用关系中均无显着调节作用;一孩及以下组、高收入组和一二线城市组消费者的面子意识对其国产婴幼儿奶粉购买意愿影响更显着,性别和受教育程度无显着调节作用;女性组、一孩及以下组、低收入组、低学历组、三四线城市组和县乡组消费者的感知行为控制对国产婴幼儿奶粉购买意愿或行为的影响更大;一孩及以下组、城市组和女性组消费者的进口产品信任对其行为态度的影响更显着,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所有成员月收入无显着调节作用;男性组、一孩及以下组、高收入组消费者的政府信任对其购买意愿的影响较大,受教育程度和生活区域无显着调节作用。另外,在高收入组和一二线城市组中消费者进口产品信任显着影响国产婴幼儿奶粉购买意愿。根据安全信任与消费者国产婴幼儿奶粉购买行为之间的理论关系研究和实证检验结果,从充分利用消费者群体意识、努力提升消费者安全信任以及全面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三个方面提出引导消费者国产婴幼儿奶粉购买行为的对策建议。在充分利用消费者群体意识方面,主要从利用社会关系增加消费者数量、借助权威力量提高产品宣传有效性、利用赞誉效应树立良好的口碑入手;在努力提升消费者安全信任方面,主要从加强消费者对政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的感知度、加深消费者对生产主体产品安全保证能力的认知度、提高消费者对社会监管主体发布信息真实性的信任度入手;在全面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主要从实施差异化的销售模式、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服务、采取差异化的宣传方式入手。

张振华[9](2020)在《“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文中认为木家具又称木质家具或木制家具,是指主要零部件均采用木材、人造板等木制材料制成的家具。木家具产品设计属于工业设计范畴,必须面向用户立足生产,其设计定位由市场定位决定。家具企业需根据自身条件形成适合的市场定位,在正确定位的前提下生成产品概念、指导产品设计。“互联网+”时代强大的信息渠道无疑为设计评价、定位与产品革新提供了便利,同时促使新的消费形态的形成,使得木家具制造业也遭遇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首先,新媒体的普及致使木家具消费者信息环境变化巨大,引起选购、评价和分享等消费行为决策的一系列新的变化。其次,木家具行业传统的以材料导向的单纯制造业思维模式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第三,木家具产品生命周期日趋减少,引起产品策划时间的缩短和对策划质量要求的提高。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的创新成果,理解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从而优化产品研发方法,构建定位准确的产品、服务、传播及展示,以便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响应和风险的有效控制,成为学界和木家具制造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探讨“互联网+”时代木家具行业、用户消费行为决策与产品开发设计方面的变化,旨在探索一种互联网思维下木家具的用户研究及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方法。在重新审视木家具设计与制作的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以便指导木家具企业改进产品、提升服务水平和品牌传播效果。通过文本数据挖掘法分析消费端的直接数据,包括用户的分布、偏好和产品的反馈,从而实时准确地获取商业竞争情报。及时地实现对用户的识别、洞察和服务,进而将动态的用户需求转化为设计概念,指导木家具产品的概念设计。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文献研究结果提示:互联网及网络媒体的普及使消费者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变,由信息单向、不对称和不充分传播转换到信息双向、对称和透明化传播的环境,在引发传播领域重大变革的同时引起木家具消费行为、设计、商业和制造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木家具行业线上购物、线上线下一体化和购物社交化等新的消费形态层出不穷。以材料导向的单纯制造业思维模式极大地制约了木家具行业协同制造水平、设计创新和模块化零部件平台的建立。木家具消费人群的年轻化使得网络渠道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网络口碑作为一种重要的口碑和评价形式反映了木家具的价值,同时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个性化、分众性和海量数据特性,对消费决策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有必要研究基于网络口碑的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以及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方法。(2)木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关于木家具网络口碑接收者的信任方面,家具消费者感知风险对网络口碑接收者信任的影响最大(标准回归系数0.528),家具产品的网络口碑数量对接收者信任的影响次之(0.438)。对于家具消费者行为影响方面,家具消费者信任对家具产品/服务的购买(0.441)和相关网络口碑再传播行为意愿的影响最大(0.468),家具消费者感知风险对购买(0.213)和再传播行为意愿的影响次之(0.278)。传播者关系强度和专业知识对感知风险的影响力分别为0.299和0.246。综合判断,感知风险、网络口碑的数量对普通家具消费者的信任有着重要影响,通过信任的中介作用对家具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再次传播网络口碑的行为意愿起着重要作用。信任是影响木家具消费行为意愿的最重要因素,感知风险也可以直接影响行为意愿。(3)提出“互联网+”时代木家具在网络口碑审视下的用户需求挖掘与分析方法:当今市场对家具的需求融合了产品和服务,即产品+服务=解决方案。互联网平台中搜集有关木家具产品和服务的真实网络口碑信息,并从产品造型、颜色、功能、材质、做工、价格、物流、安装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深入分析。构建基于网络口碑的木家具顾客满意度测量方法,采集关键产品质量特性的绩效表现,识别出高度影响满意度的木家具产品特征和服务过程。从而发现目前产品的优势,劣势以及用户的需求的重要程度的差异,为帮助企业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木家具的产品改进和创新设计做好准备。得出实木家具产品特征的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2.86%)、做工(11.29%)、用料(10.84%)、物流(10.61%)、售后(8.91%)、货物完好(8.35%)、环保(8.33%)、价格(7.72%)、功能(6.47%)、安装(4.62%);板木家具产品特征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4.18%)、做工(11.31%)、用料(10.14%)、物流(10.08%)、售后(8.90%)、功能(7.96%)、安装(7.53%)、环保(7.23%)、价格(7.12%)、货物完好(5.55%);板式家具产品特征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5.02%)、售后(13.45%)、做工(9.55%)、物流(9.35%)、安装(8.45%)、用料(8.38%)、价格(6.95%)、环保(6.53%)、货物完好(6.50%)、功能(5.81%)。(4)建立了基于网络口碑与质量功能展开的木家具设计目标定位模型,以客厅木家具为例在基于网络口碑的用户需求挖掘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用户价值诉求与产品特征之间的关系,提出科学有效的木家具设计规划方案,并通过优化设计与消费者评价验证了产品策划的效果,可以较好地指导木家具产品的开发设计。得出客厅木茶几的设计规划目标中相对权重前12位为:实木(8.19%)、产品与包装完好(6.48%)、颜色好看(5.8%)、高端大气上档次(5.54%)、收纳空间(5.31%)、没有异味(5.12%)、搭配协调(4.96%)、做工精致(4.67%)、客服态度好(4.53%)、物流快(4.47%)、性价比高(3.74%)、全实木(3.48%)。设计技术要素的重要度排序前12位为:表面处理(130.70)、材料构成(123.47)、表面纹理(110.32)、外形线条(100.93)、产品结构(88.51)、色彩构成(63.34)、外形尺寸(57.42)、物流服务承诺(56.89)、加工精度(38.98)、封闭质量(32.73)、产品成本(30.03)、定价策略(24.66)。本文阐明了互联网环境下用户行为决策影响机制与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创新方法,使木家具的设计目标的形成更为科学、清晰,提高设计的效率并降低成本。此外,针对之前基于用户的家具设计评价和定位理论的一些问题,例如多是通过主动的问卷调查,缺乏对用户无干预观察的客观的定量研究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从而丰富了家具设计理论。本研究成果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口碑这个海量的线上用户端数据,帮助家具企业从传统的事后检验产品质量转变为在产品设计时检查内在质量。促使企业与用户的有效互动,推进企业更科学准确地把握用户需求,更好地指导木家具产品的开发设计与制造,从而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更完美匹配。

李俊健[10](2020)在《个人社交电商基于心理距离中介作用的广告感知对浏览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社交电商是社交关系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体,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交电商作为新兴的电商形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演变发展过程中社交电商诞生了多种形态,其中通过个人社交关系进行商业活动的个人社交电商发展迅速,其实质是代表着对人际关系的渗透越来越深。在现实中,经常出现人们身边有一定亲密关系或实际接触的人开始从事社交电商,双重角色的转换让人们的认知开始出现混淆,不当的关系营销更是容易导致心理上的远离。因此研究不同广告行为通过心理距离中介影响浏览意愿对于个人社交电商来说至关重要。本文以消费者心理距离为中介,探讨不同广告行为因素对心理距离的影响,以检验出不同心理距离对个人社交电商浏览意愿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本文发现心理距离在社交打扰和浏览意愿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在社交场景广告期望和浏览意愿间起着较弱的部分中介作用,其中利益群组广告期望与心理距离不存在中介作用,情感群组广告期望与心理距离存在中介作用。而发布频率在社交打扰和心理距离间存在调节作用,发布频率的上升会最终导致心理距离的下降。这些发现有助于补充以往研究的一些结论。

二、基于成员偏好的群组购买决策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成员偏好的群组购买决策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特定消费人群的保温杯外形及色彩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保温杯产品现状
        1.1.2 特定消费人群分析
        1.1.3 针对女性的产品设计发展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女性消费群体研究
        1.2.2 消费者细分研究
        1.2.3 保温杯设计研究
        1.2.4 产品外形及色彩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的组织架构
第2章 面向特定消费人群的产品设计研究理论基础及方法
    2.1 消费者生活形态分群与社会分层(China-vals)
    2.2 感性工学
    2.3 蒙赛尔(Munsell)颜色系统
    2.4 基于不同生活形态的女性消费者分群研究方法
        2.4.1 女性消费者基本信息情况及生活形态情况获取
        2.4.2 基于差异化生活方式的消费者分类
    2.5 保温杯外形及色彩设计研究方法
    2.6 保温杯外形和色彩设计的映射研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女性分类研究
    3.1 基于女性消费者生活方式分类实验
        3.1.1 问卷人群
        3.1.2 问卷设计
        3.1.3 实验过程
        3.1.4 软件分析
        3.1.5 信度分析
    3.2 人口统计变量数据分析
    3.3 生活形态数据分析
        3.3.1 生活形态因素分析
        3.3.2 23-35 岁女性消费者聚类分群
    3.4 5 类女性消费者特征概况
        3.4.1 构建5 类基于生活方式的女性消费者典型用户角色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保温杯外形及色彩研究
    4.1 保温杯外形样本搜集与处理
    4.2 样本分类实验
    4.3 样本的降维聚类分析
    4.4 造型要素的提取
        4.4.1 造型要素分析
        4.4.2 造型要素提取
    4.5 保温杯常见配色方案
        4.5.1 单色设定
        4.5.2 两色组合设定
    4.6 保温杯色彩研究的中性造型选择
    4.7 保温杯常用颜色
    4.8 保温杯色彩研究的比例
    4.9 保温杯色彩样本
        4.9.1 单色设定的保温杯色彩样本
        4.9.2 两色组合设定的保温杯色彩样本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女性消费者群组与保温杯外形及色彩设计关联性构建及设计
    5.1 偏好实验
    5.2 三类女性消费群组与保温杯外形设计的映射
        5.2.1 造型要素分析
    5.3 三类女性消费群组与保温杯颜色设计的映射
        5.3.1 单色设定分析
        5.3.2 两色组合设定分析
    5.4 三类女性消费群组设计解决方案
        5.4.1 时尚生活类人群设计方案
        5.4.2 品质生活类人群设计方案
        5.4.3 普通生活类人群设计方案
    5.5 设计方案评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创新点及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女性消费生活形态以及保温杯购买决策变量调查问卷
附录 B 保温杯代表性样本外形偏好调查问卷
附录 C 保温杯样本色彩偏好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其它科研成果

(2)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伦理消费主义的蓬勃发展
        1.1.2 农产品消费观的转变
        1.1.3 农产品伦理购买的“意图-行为”差距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
        1.3.2 专家访谈
        1.3.3 问卷调查
        1.3.4 统计分析法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研究框架和内容安排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重要概念的界定
        2.1.1 伦理
        2.1.2 伦理购买行为
        2.1.3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
        2.1.4 伦理农产品
        2.1.5 伦理消费者
    2.2 理论基础
        2.2.1 伦理的两大基本理论
        2.2.2 Hunt-Vitell的伦理决策理论
        2.2.3 理性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2.3.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构成维度与测量的相关研究
        2.3.2 消费者伦理决策模型的相关研究
        2.3.3 计划行为理论在伦理购买中应用的相关研究
        2.3.4 消费者伦理购买“意图-行为”差距的相关研究
        2.3.5 文献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构建研究
    3.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因素的提取
        3.1.1 计划行为理论和伦理决策理论研究框架下的变量
        3.1.2 中国文化背景下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修正变量
        3.1.3 引入可能的新解释变量
    3.2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假设的提出
        3.2.1 修正的计划行为理论下的假设路径
        3.2.2 购买意图、购买计划、购买行为的假设路径
        3.2.3 购买意图和购买计划的二因子因果中介效应假设路径
        3.2.4 伦理情境的调节效应假设路径
    3.3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研究模型
        3.3.1 研究模型的架构
        3.3.2 研究模型的描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构成维度及测量研究
    4.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的价值导向与核心价值原则
    4.2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测量初始问卷的设计
        4.2.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量表初始测量题项的提出
        4.2.2 小组讨论
        4.2.3 专家访谈
        4.2.4 小范围调查
        4.2.5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初始测量问卷的确定
    4.3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4.3.1 前测的数据收集
        4.3.2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测评方法和标准
        4.3.3 项目分析的结果
        4.3.4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
        4.3.5 信度分析的结果
    4.4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构成维度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4.4.1 正式调查的数据收集
        4.4.2 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测评方法与标准
        4.4.3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量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4.4 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
        4.4.5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的结果
        4.4.6 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
    4.5 结论与讨论
        4.5.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正式量表与题项的讨论
        4.5.2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被删除题项的讨论
        4.5.3 中国消费者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概况统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实证研究
    5.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实证研究设计
        5.1.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解释变量的测量
        5.1.2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问卷的设计
        5.1.3 小规模访谈
        5.1.4 前测与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量表的调整
    5.2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问卷的数据收集
        5.2.1 正式问卷样本单位数的确定和发放
        5.2.2 样本概况
    5.3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分析与检验方法介绍
        5.3.1 结构方程模型
        5.3.2 AMOS分析工具
    5.4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数据分析
        5.4.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量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4.3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量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5.4.4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5.5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拟合与假设检验
        5.5.1 模型的初始拟合评价
        5.5.2 模型拟合度修正与检验
        5.5.3 潜变量的路径分析
        5.5.4 直接效应的假设验证结果
        5.5.5 直接效应的结果讨论与作用机制分析
    5.6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的中介效应分析
        5.6.1 中介效应的界定和分析方法
        5.6.2 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的中介效应检验
        5.6.3 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的中介效应假设验证结果
        5.6.4 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的中介效应结果讨论与作用机制分析
    5.7 人口统计因素的检验
        5.7.1 性别对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影响的差异性检验
        5.7.2 受教育程度对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影响的差异性检验
        5.7.3 收入对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影响的差异性检验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行为”差距形成研究
    6.1 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行为”差距形成因素模型
    6.2 二因子中介效应:购买意图和购买计划对差距形成的作用
        6.2.1 二因子因果中介效应的界定
        6.2.2 购买意图和购买计划的二因子因果中介效应检验
        6.2.3 二因子因果中介效应假设的验证结果及作用机制分析
    6.3 调节效应:伦理情境对差距形成的作用
        6.3.1 调节效应的界定和分析方法
        6.3.2 伦理情境的调节效应检验
        6.3.3 调节效应假设的验证结果及作用机制分析
    6.4 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行为”差距形成研究结果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确认了我国农产品消费朝着伦理消费的方向发展
        7.1.2 明确了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内涵及其度量
        7.1.3 构建了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
        7.1.4 剖释了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
        7.1.5 剖析了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行为”差距的形成
    7.2 实践与管理应用
        7.2.1 应用于消费者的策略建议
        7.2.2 应用于企业的策略建议
        7.2.3 应用于政府和相关组织的策略建议
    7.3 研究局限和展望
        7.3.1 研究的局限性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调查问卷
附录B 中介效应检定语法编写
附录C 调节效应检定中Ping (1995)计算公式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3)渉入度、心理收益对举办地居民品牌赛事支持意向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2.1 现有研究概述
        1.2.2 研究问题聚焦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的结构安排
第2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赛事影响与居民态度
    2.2 居民赛事态度的相关研究
        2.2.1 态度的定义及内涵
        2.2.2 态度的影响因素
        2.2.3 小结
    2.3 赛事渉入度及其对态度的影响
        2.3.1 渉入度定义及内涵
        2.3.1.1 渉入度的概念界定
        2.3.1.2 渉入度的分类
        2.3.2 渉入度的测量
        2.3.3 渉入度相关影响研究
        2.3.3.1 渉入度的前因
        2.3.3.2 渉入度的后果
        2.3.3.3 渉入度在体育赛事领域的相关影响研究
        2.3.4 渉入度研究趋势
        2.3.5 小结
    2.4 赛事心理收益及其对态度的影响
        2.4.1 心理收益的背景及内涵
        2.4.1.1 心理收益的概念界定
        2.4.1.2 心理收益的特点
        2.4.1.3 赛事心理收益及内涵
        2.4.2 赛事心理收益的测量及实证
        2.4.3 赛事心理收益的影响因素
        2.4.4 赛事心理收益、社会影响与态度的关系
        2.4.5 小结
    2.5 行为意向与态度
    2.6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6.1 态度ABC模型理论
        2.6.1.1 理论内容
        2.6.1.2 理论应用
        2.6.2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
        2.6.2.1 理论内容
        2.6.2.2 理论应用
        2.6.3 情感理论
        2.6.3.1 理论内容
        2.6.3.2 理论应用
        2.6.4 社会交换理论
        2.6.4.1 理论内容
        2.6.4.2 理论应用
        2.6.5 行为意向理论
        2.6.5.1 理论内容
        2.6.5.2 理论应用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举办地居民赛事支持意向影响路径探索
    3.1 研究设计
        3.1.1 质性研究方法
        3.1.2 Nvivo质性分析软件介绍
        3.1.3 质性分析流程
    3.2 数据收集、编码与提炼
        3.2.1 文献分析
        3.2.2 访谈分析
        3.2.2.1 居民访谈分析
        3.2.2.2 相关管理者访谈分析
        3.2.3 网络文本分析
        3.2.4 饱和度及有效性检验
    3.3 模型变量解析与关系构建
        3.3.1 举办地居民赛事涉入度维度及内涵
        3.3.2 举办地居民赛事心理收益维度及内涵
        3.3.3 举办地居民赛事支持意向维度及内涵
        3.3.4 理论模型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假设提出与研究模型的构建
    4.1 变量间的相互关系与假设
        4.1.1 渉入度与心理收益的关系
        4.1.2 渉入度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
        4.1.3 心理收益与行为意向的关系
        4.1.4 心理收益的中介关系
        4.1.5 居民类型的差异性
    4.2 研究模型的构建
第5章 实证研究
    5.1 问卷设计与预调研
        5.1.1 变量测量量表
        5.1.2 量表专家咨询修订
        5.1.3 预调研与检验
        5.1.3.1 预调研数据获取
        5.1.3.2 问卷检验与提纯
    5.2 正式调研
        5.2.1 案例选择
        5.2.2 数据收集
        5.2.3 统计方法
    5.3 样本数据统计分析
        5.3.1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5.3.2 样本数据信度效度检验
        5.3.2.1 样本数据信度检验
        5.3.2.2 样本数据效度检验
        5.3.2.3 共同方法偏差控制
        5.3.3 调查样本现状分析
        5.3.3.1 举办地居民渉入度现状分析
        5.3.3.2 举办地居民心理收益现状分析
        5.3.3.3 举办地居民支持意向现状分析
    5.4 模型检验与假设验证
        5.4.1 总体模型适配度指标
        5.4.2 模型主要路径假设检验
        5.4.3 心理收益的中介效应
        5.4.4 人口变量检验及方差分析
    5.5 实证研究检验结果
第6章 研究分析与结论
    6.1 渉入度、心理收益直接影响效应分析
    6.2 渉入度、支持意向直接影响效应分析
    6.3 心理收益、支持意向直接影响效应分析
    6.4 心理收益中介影响效应分析
    6.5 不同特征居民的差异
    6.6 研究主要结论
第7章 研究启示与展望
    7.1 理论启示
    7.2 实践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调查问卷
附件2:居民访谈提纲
附件3:管理者访谈提纲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驾乘体验对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影响机理及干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顾客体验理论
        2.1.2 创新扩散理论
        2.1.3 感知风险理论
        2.1.4 刺激-有机体-反应(S-O-R)理论
    2.2 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2.2.1 外部情境因素
        2.2.2 消费者个人因素
        2.2.3 产品因素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驾乘体验对消费者认知因素及购买意愿的影响分析
    3.1 引言
    3.2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3.2.1 刺激: 驾乘体验
        3.2.2 有机体: 感知相对优势、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
        3.2.3 反应: 购买意愿
    3.3 研究设计
        3.3.1 问卷设计
        3.3.2 预测试
        3.3.3 数据收集
    3.4 实证分析与检验
        3.4.1 无应答偏差分析
        3.4.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4.3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3.4.4 结构模型评价
        3.4.5 假设检验与路径分析
        3.4.6 中介效应分析
        3.4.7 多群组对比分析
        3.4.8 研究结果及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驾乘体验对消费者情感因素及购买意愿的影响分析
    4.1 引言
    4.2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4.3 研究设计
    4.4 实证分析与检验
        4.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4.2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4.4.3 结构模型评价
        4.4.4 假设检验与路径分析
        4.4.5 中介效应分析
        4.4.6 多群组对比分析
        4.4.7 研究结果及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驾乘体验下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干预策略分析
    5.1 引言
    5.2 “推-拉-锚定”(PPM)框架
    5.3 推力作用
        5.3.1 政府层面
        5.3.2 企业层面
    5.4 拉力作用
        5.4.1 政府层面
        5.4.2 企业层面
    5.5 锚定作用
    5.6 本章小节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社交电商社区中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实际问题
    1.2 研究动机
    1.3 研究问题与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研究视角与文献综述
        2.1.1 信息系统行为学范式
        2.1.2 社交电子商务综述
        2.1.3 社会网络视角
        2.1.4 社交媒体影响者
    2.2 理论基础
        2.2.1 依恋理论
        2.2.2 社会力量理论
        2.2.3 经济满意度与社交满意度
第3章 社会网络对社交电商社区中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基于依恋理论和社会网络关系视角
    3.1 引言
        3.1.1 研究动机
        3.1.2 研究问题与目标
    3.2 研究模型与假设
        3.2.1 社会网络关系的影响
        3.2.2 消费者依恋的影响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设计和数据采集
        3.3.2 量表开发
    3.4 数据分析与结果
        3.4.1 共同方法偏误
        3.4.2 测量模型
        3.4.3 结构方程模型
        3.4.4 中介效应分析
        3.4.5 事后分析:依恋情感的中介效应分析
        3.4.6 事后分析:鲁棒性检验
    3.5 讨论与启示
        3.5.1 结果讨论
        3.5.2 理论贡献
        3.5.3 管理启示
        3.5.4 研究局限与未来的研究建议
    3.6 总结
第4章 社交媒体影响者对社交电商社区中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基于社会力量理论和满意度视角
    4.1 引言
        4.1.1 研究动机
        4.1.2 研究问题与目标
    4.2 社交媒体影响者的社会力量确定
    4.3 研究模型与假设
        4.3.1 社会力量对经济满意度的影响
        4.3.2 社会力量对社会满意度的影响
        4.3.3 消费者满意度的影响
        4.3.4 社区依恋的调节作用
    4.4 研究方法
        4.4.1 访谈设计
        4.4.2 测度项
        4.4.3 数据收集
    4.5 数据分析与结果
        4.5.1 共同方法偏误
        4.5.2 测量模型
        4.5.3 结构方程模型
        4.5.4 调节效应分析
        4.5.5 事后分析:中介效应分析
        4.5.6 事后分析:鲁棒性检验
    4.6 讨论与启示
        4.6.1 结果讨论
        4.6.2 理论贡献
        4.6.3 管理启示
        4.6.4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建议
    4.7 总结
第5章 社会网络与社交媒体影响者对社交电商中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基于社会力量理论和社会网络结构视角
    5.1 引言
        5.1.1 研究动机
        5.1.2 研究问题与目标
    5.2 研究假设
        5.2.1 社会力量的影响
        5.2.2 社会网络中心度的影响
        5.2.3 社会网络中心度的调节作用
    5.3 研究方法
        5.3.1 研究设计
        5.3.2 测度项确定
    5.4 数据分析与结果
        5.4.1 共同方法偏误
        5.4.2 测量模型
        5.4.3 假设检验
        5.4.4 调节效应分析
        5.4.5 事后分析:鲁棒性检验
    5.5 讨论与启示
        5.5.1 结果讨论
        5.5.2 理论贡献
        5.5.3 管理启示
        5.5.4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建议
    5.6 总结
第6章 结语
    6.1 理论贡献
    6.2 实践意义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问卷调查量表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面向多场景的社会化媒体兴趣点推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社会化媒体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1.2.2 社会化媒体推荐研究现状
        1.2.3 社会化媒体兴趣点推荐面临的挑战
        1.2.4 社会化媒体兴趣点推荐的应用实例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论文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兴趣点推荐数据类型
        2.1.1 签到数据
        2.1.2 文本数据
        2.1.3 图像数据
        2.1.4 分类数据
    2.2 兴趣点推荐影响因素
        2.2.1 地理影响
        2.2.2 时间影响
        2.2.3 社交影响
    2.3 兴趣点推荐应用场景
        2.3.1 单一兴趣点推荐
        2.3.2 序列兴趣点推荐
        2.3.3 事件兴趣点推荐
    2.4 兴趣点推荐相关技术
        2.4.1 基于矩阵&张量分解的兴趣点推荐
        2.4.2 基于排序学习的兴趣点推荐
        2.4.3 基于异构信息网络的兴趣点推荐
        2.4.4 基于神经网络的兴趣点推荐
    2.5 本章小结
3 面向单一用户的单一兴趣点推荐
    3.1 场景描述与定义
        3.1.1 场景描述
        3.1.2 场景定义
    3.2 基于加权异构信息网络的兴趣点推荐模型
        3.2.1 模型整体架构
        3.2.2 基于加权元路径的相似度
        3.2.3 基于矩阵分解的潜在特征向量
        3.2.4 基于因子分解机的兴趣点推荐生成
    3.3 模型求解与复杂度分析
    3.4 实验仿真
        3.4.1 实验数据
        3.4.2 评估指标
        3.4.3 对比方法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兴趣点推荐算法效果比较
        3.5.2 参数F和K对推荐效果的影响
        3.5.3 参数λ对推荐效果的影响
        3.5.4 元路径选择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面向单一用户的下一个兴趣点推荐
    4.1 场景描述与定义
        4.1.1 场景描述
        4.1.2 场景定义
    4.2 基于稀疏共享的多门混合专家兴趣点推荐模型
        4.2.1 模型整体架构
        4.2.2 模型任务设置
        4.2.3 基于稀疏共享的专家网络生成
        4.2.4 基于多门专家混合模型的兴趣点推荐
    4.3 实验仿真
        4.3.1 实验数据
        4.3.2 评估指标
        4.3.3 对比方法
        4.3.4 模型训练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推荐效果比较
        4.4.2 参数共享结构对比
        4.4.3 训练方法对推荐效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面向群组的事件兴趣点推荐
    5.1 场景描述与定义
        5.1.1 场景描述
        5.1.2 场景定义
    5.2 基于注意神经网络的事件兴趣点推荐模型
        5.2.1 模型整体架构
        5.2.2 群组、事件和兴趣点的嵌入表示
        5.2.3 表征基于元路径的上下文
        5.2.4 共同注意力机制
        5.2.5 事件兴趣点推荐生成
    5.3 实验仿真
        5.3.1 实验数据
        5.3.2 评估指标
        5.3.3 对比方法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事件兴趣点推荐效果比较
        5.4.2 新兴趣点推荐
        5.4.3 分类数据推荐效果比较
        5.4.4 元路径对推荐效果的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安全信任对国产婴幼儿奶粉购买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关于国产婴粉的研究
        1.4.2 关于信任与安全信任的研究
        1.4.3 关于婴粉购买行为的研究
        1.4.4 关于安全信任对婴粉购买行为影响的研究
        1.4.5 关于婴粉与普通食品之间差别的研究
        1.4.6 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安全信任
        2.1.2 购买行为
        2.1.3 影响机理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消费者行为理论
        2.2.3 计划行为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安全信任对国产婴粉购买行为影响机理的假说提出与模型构建
    3.1 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说的提出
        3.1.1 传统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的解释力
        3.1.2 修正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的解释力及变量关系
        3.1.3 扩展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的解释力及变量关系
        3.1.4 人口统计特征的调节作用
    3.2 理论模型构建
        3.2.1 模型构建
        3.2.2 研究问题与理论假说的对应
    3.3 本章小结
4 安全信任对国产婴粉购买行为影响机理的问卷设计与研究方法
    4.1 问卷设计
        4.1.1 变量的测量
        4.1.2 量表调整与问卷开发
        4.1.3 预调研
    4.2 数据收集
        4.2.1 调研地点
        4.2.2 调研对象
        4.2.3 调研方式及问卷回收
    4.3 数据分析方法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信度和效度分析
        4.3.3 结构方程模型
        4.3.4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安全信任对国产婴粉购买行为影响机理的实证分析
    5.1 消费者国产婴粉安全信任和购买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5.1.1 样本人口统计特征
        5.1.2 消费者国产婴粉安全信任水平
        5.1.3 消费者婴粉购买行为特征
    5.2 信度和效度分析
        5.2.1 信度分析
        5.2.2 效度分析
    5.3 假说检验
        5.3.1 传统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解释力的假说检验
        5.3.2 修正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解释力及变量关系的假说检验
        5.3.3 扩展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解释力及变量关系的假说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人口统计特征对安全信任与国产婴粉购买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分析
    6.1 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消费者安全信任和购买行为对比
        6.1.1 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消费者安全信任对比
        6.1.2 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消费者婴粉购买行为对比
    6.2 基于人口统计特征作为调节变量的多群组分析
        6.2.1 基于性别作为调节变量的多群组分析
        6.2.2 基于孩子数量作为调节变量的多群组分析
        6.2.3 基于家庭所有成员月收入作为调节变量的多群组分析
        6.2.4 基于受教育程度作为调节变量的多群组分析
        6.2.5 基于生活区域作为调节变量的多群组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引导消费者国产婴粉购买行为的对策建议
    7.1 充分利用消费者群体意识
        7.1.1 利用社会关系增加消费者数量
        7.1.2 借助权威力量提高产品宣传有效性
        7.1.3 利用赞誉效应树立良好的口碑
    7.2 努力提升消费者安全信任
        7.2.1 加强消费者对政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的感知度
        7.2.2 加深消费者对生产主体产品安全保证能力的认知度
        7.2.3 提高消费者对社会监管主体发布信息真实性的信任度
    7.3 全面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
        7.3.1 实施差异化的销售模式
        7.3.2 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服务
        7.3.3 采取差异化的宣传方式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本研究基本结论
    8.2 本研究创新之处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目的
        1.2.2 研究的实践目的
        1.2.3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的影响因素
        1.3.2 木家具开发设计前期研究与设计策划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消费行为分析
    2.1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行业的变化及对消费行为方式的影响
        2.1.1 木家具行业传统制造业思维的局限
        2.1.2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制造业的变化
        2.1.3 木家具制造业的新模式及对消费方式的影响
    2.2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的消费行为及决策影响因素
        2.2.1 木家具用户信息环境变化及消费心理特点
        2.2.2 互联网环境下的木家具用户决策的影响因素
        2.2.3 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对企业产品开发的影响
    2.3 新消费背景下木家具开发设计的新模式
        2.3.1 木家具设计前期研究与产品创新设计
        2.3.2 木家具准设计的概念及需求分析向设计依据的转化
        2.3.3 木家具设计问题的不确定性及解决方法
        2.3.4 基于质量功能展开与用户网络口碑数据驱动的木家具产品开发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
    3.1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AHP)层次分析
        3.1.1 基于网络口碑的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
        3.1.2 互联网环境下影响口碑传播与消费者决策的相关变量研究
        3.1.3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理论模型的预构建
    3.2 基于网络口碑的木家具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影响假设理论模型
        3.2.1 模型构建相关行为决策理论
        3.2.2 假设概念模型(Hypothesis Theory Model)构建
        3.2.3 变量定义与假设
    3.3 假设理论模型变量测量、评价
        3.3.1 变量的汇总
        3.3.2 主要变量的测量
    3.4 数据的搜集与初步分析
        3.4.1 数据收集——样本对象的选择
        3.4.2 数据描述性统计
        3.4.3 数据质量的信度效度分析
    3.5 验证性分析(CFA)
        3.5.1 结构方程模型及拟合度评估指标
        3.5.2 网络口碑信息变量
        3.5.3 传播者变量
        3.5.4 中介变量(mediated variables)
        3.5.5 行为意愿变量
    3.6 假设理论模型的结构方程分析、假设验证
        3.6.1 模型设定
        3.6.2 模型识别与评价
        3.6.3 假设验证与初步结论
    3.7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3.7.1 研究结论
        3.7.2 对木家具企业的管理建议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驱动的木家具用户需求发掘
    4.1 木家具产品的特征与评价指标
    4.2 基于网络口碑文本挖掘的家具产品情报分析模型
        4.2.1 网络口碑在家具产品的情报分析中的价值与应用
        4.2.2 基于新词发现的关键词抽取算法
        4.2.3 技术实现——用户在线评论的文本数据发掘流程
        4.2.4 家具产品竞争情报分析模型
    4.3 家具产品竞争情报分析模型实验验证——以产品问题挖掘为例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实验验证
        4.3.3 结果与分析
    4.4 木家具用户需求挖掘的数据搜集与整理
        4.4.1 家具网络口碑样本的选择
        4.4.2 用户评论网络口碑数据采集
    4.5 木家具产品特征与用户需求分析——以客厅茶几电视柜为例
        4.5.1 实木家具产品分析
        4.5.2 板木家具产品分析
        4.5.3 板式家具产品分析
        4.5.4 木家具产品的横向比较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网络口碑与QFD的木家具设计策划理论及应用
    5.1 基于网络口碑和QFD的木家具设计目标定位模型
        5.1.1 研究框架
        5.1.2 木家具产品概念设计目标定位技术——数据驱动的产品规划质量屋
    5.2 木家具用户需求分析——以S品牌青年客厅家具为例
        5.2.1 用户需求获取与初步分析
        5.2.2 需求变换与层次化分析
        5.2.3 基于网络口碑数据挖掘的设计需求重要度确定
        5.2.4 质量规划
    5.3 木家具产品规划质量屋:设计需求-技术要素矩阵构建
        5.3.1 家具设计技术要素展开
        5.3.2 设计需求和技术要素二维矩阵
        5.3.3 技术重要度计算
        5.3.4 质量设计
    5.4 木家具概念设计解决方案——以青年客厅家具茶几为例
        5.4.1 木制茶几使用环境和场景分析
        5.4.2 木制茶几单体基本功能及功能细节创新
        5.4.3 视觉及触觉设计分析
        5.4.4 需求要素向木家具设计依据的转化
    5.5 木家具设计优化与产品设计策划验证
        5.5.1 木家具设计优化升级方案的确定
        5.5.2 木家具产品的感性评价方法与过程
        5.5.3 数据获取与描述性统计
        5.5.4 评价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附录1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心理专家访谈(家具专业教师版)
附录2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心理专家访谈(家具企业人员版)
附录3 木家具用户决策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4 木家具用户决策行为调查问卷正式版
附录5 木家具网络口碑数据来源一览表
附录6 青年客厅木家具设计感性调查(第一批)
附录7 青年客厅木家具设计感性调查(第二批)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10)个人社交电商基于心理距离中介作用的广告感知对浏览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思路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个人社交电商和社交电商心理距离相关文献综述
    2.1 个人社交电商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2.2 社交电商心理距离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个人社交电商广告感知影响模型的研究假设及构建
    3.1 个人社交电商广告感知影响模型的研究假设
        3.1.1 个人社交电商感知目的对心理距离的影响作用
        3.1.2 个人社交电商社交场景广告期望对心理距离的影响作用
        3.1.3 社交打扰对心理距离的影响作用
        3.1.4 个人社交电商心理距离具有中介作用
        3.1.5 个人社交电商发布频率具有调节作用
    3.2 个人社交电商广告感知影响模型的构建
第四章 个人社交电商广告感知影响模型的研究方案设计
    4.1 问卷设计
    4.2 预调研问卷的前期测试
        4.2.1 问卷预调研
        4.2.2 预调研问卷信度分析
        4.2.3 预调研问卷效度分析
        4.2.4 小结
第五章 个人社交电商广告感知影响模型的假设检验与关系研究
    5.1 样本描述
    5.2 正式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5.3 正式问卷效度分析
    5.4 个人社交电商广告感知影响假设模型的验证
        5.4.1 社交场景广告期望在假设模型中所起作用的效应检验
        5.4.2 社交打扰在假设模型中所起作用的效应检验
    5.5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对个人社交电商的营销建议
    6.3 研究局限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基于成员偏好的群组购买决策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特定消费人群的保温杯外形及色彩设计研究[D]. 崔译丹.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2]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研究[D]. 易文燕.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3]渉入度、心理收益对举办地居民品牌赛事支持意向的影响研究[D]. 张峰筠.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驾乘体验对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影响机理及干预策略研究[D]. 徐国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5]社交电商社区中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 王潘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1)
  • [6]面向多场景的社会化媒体兴趣点推荐研究[D]. 康来松.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7]基于群偏好与用户偏好协同演化的群推荐方法[J]. 刘业政,吴锋,孙见山,杨露.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1(03)
  • [8]安全信任对国产婴幼儿奶粉购买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D]. 张倩楠.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9]“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D]. 张振华.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10]个人社交电商基于心理距离中介作用的广告感知对浏览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D]. 李俊健. 广西大学, 2020(07)

标签:;  ;  ;  

基于会员偏好的团购决策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