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博物馆与学校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付刚[1](2021)在《地方博物馆资源引入高校“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方博物馆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收藏与展示之所,随着博物馆公益教育功能越来越被重视,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教学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将地方博物馆资源引入高校"民间美术"课堂的意义在于:能为教学提供广泛生动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弘扬本土民间的优秀文化。引入的具体实施办法主要包括:一是藏品资源引入教学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二是博物馆人员走进课堂改变教师角色;三是安排学生前往博物馆参观考察开展体验式研究式教学;四是鼓励高校学生参与博物馆建设来开启馆校合作机制等。通过以上方面来达到双赢的效果:一方面能给高校"民间美术"课程带来鲜活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也能缓解地方博物馆建设人力缺乏的困境。
方颖[2](2021)在《茶文化博物馆分众化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中国茶叶博物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茶文化博物馆是茶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如何有效开展多元的茶文化教育与传播,是茶文化博物馆的重要研究课题。近年来,中国茶叶博物馆在茶文化传播过程中打造了一系列分众化教育体验项目,形成了多层次和特色的茶文化教育品牌。
高冰冰[3](2021)在《高校学科类博物馆的价值及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表明面对我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而带来的某种程度上的同质化现象,不少业内专家提出了博物馆差异化、个性化发展的建议。作为探索博物馆特色化发展的一项尝试,上海财经大学于2017年建成的商学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商学类的学科博物馆。近五年来的建设实践证明,作为学科类博物馆,商学博物馆有效地体现了高校的学科特色和文化特点,较好地融入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力推动了我国优秀商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还积极发挥了公共文化辐射作用。其相关经验或可为我国学科类博物馆的建设、大学博物馆的建设乃至构建多元化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等重要问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陈文琛[4](2021)在《传统工艺文化课程进校园初探——以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博物馆是社会文化公益机构,教育既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博物馆实现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在2017年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了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总体目标,在此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结合馆藏特色资源开发了面向中小学生的传统工艺文化教育课程,积极探索博物馆课程进入中小学校园的方法和途径。经过几年的努力,本馆初步形成了教育课程进校园较成熟有效的实施模式,发挥了在全面复兴传统文化过程中的社会教育功能和作用。
丁梅娟[5](2021)在《“课堂”与“殿堂”携手 打造生命成长共同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馆校合作是实现博物馆教育资源有效配置、助推课程改革实质性推进的重要途径。然而,馆校合作的长效机制还存在浅层次学习、教师开发博物馆资源能力弱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地方教研部门应做馆校合作的"助推器";学校需尽快培养一支能够灵活将博物馆资源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师队伍,拓宽博物馆资源的利用形式,构建馆校合作的评价激励机制。
李迪亚[6](2021)在《日本“馆校合作”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馆校合作"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推进社会教育、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方式。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进行"馆校合作"的诸多尝试:颁布《博物馆法》,规定博物馆要为学校教育提供帮助,致力于国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为"馆校合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保障;出台《关于21世纪我国教育展望》《学习指导要领》等文件,加入了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使"馆校合作"有了政策依据;中小学与博物馆合作开发课程,提升学生多方面能力,形成了一些经验。
甄眉舒[7](2021)在《以学生为本:香港博物馆教育的特色和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香港的博物馆将教育作为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并大力推动青少年教育,使博物馆成为学生开展课外学习的主要场所之一。通过香港5所公共博物馆的教育项目案例,从"以学生为本"的理论视角出发,归纳了香港博物馆教育在丰富教育内容和创新教育方式两方面的实践特色,并通过分析该特色的形成原因,提出加强顶层规划、明确育人理念、深化馆校合作3方面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李立[8](2021)在《高校博物馆服务美育教育教学的理据、实践及省思——以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历经长期发展,高校博物馆已成为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学、公共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具有服务美育的重要作用。从国家政策引领、高校现实发展以及博物馆内外建设等多方面来看,其在服务高校美育教育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考察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服务美育教育教学的实践,文章提出应从政策引领、高校投入、博物馆自身等不同维度探索路径,以期建立健全高校博物馆服务美育教育教学的体制机制。
曾晓燕[9](2021)在《馆校合作视域下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索——以武平县博物馆为例》文中认为武平县博物馆是武平历史、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林改文化的重要资源载体,充分展示了武平历史的变迁和客家人的奋起,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武平历史文化内涵。开发武平县博物馆中的地方课程资源,挖掘潜在性、多样性、具体性的地域文化,使馆内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进而传承地方文化知识,与馆校合作,形成学校教育教学特色是大势所趋。
田晋瑗,孙益[10](2021)在《美国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演变》文中研究指明博物馆自18世纪从欧洲引入美国的时候,就开始承担起公众教育的功能。自19世纪到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先后经历了审美功能的提出、与学校教育的联合、审美和教育功能之争、政府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认可以及满足公众对多元文化的需要五个发展阶段。这反映了不同历史背景下,公众对博物馆教育提出的不同要求,也体现了政府在博物馆教育功能确立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梳理美国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演变,能够更好地认识我国博物馆教育发展的不足,对我国如何开展博物馆教育、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提供借鉴和启发。
二、浅谈博物馆与学校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博物馆与学校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博物馆资源引入高校“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方博物馆及其公共教育功能 |
2 高校“民间美术”课程及其教学目标 |
3 地方博物馆资源引入高校“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的“介入与互动”实施办法 |
3.1 藏品资源介入教学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
3.2 博物馆人员走进课堂改变教师角色介入教学 |
3.3 安排学生前往博物馆参观考察开展“介入与互动”式研究教学 |
3.4 鼓励学生参与博物馆建设开启馆校合作互动机制 |
4 结语 |
(2)茶文化博物馆分众化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中国茶叶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博物馆分众化教育的理念 |
2 茶艺分众化教育的设计 |
2.1 亲子体验式茶艺培训 |
2.2 半专业式茶文化教育 |
2.3 专业式茶艺培训 |
2.4 特殊青少年茶文化教育 |
2.5 志愿者免费茶艺培训 |
3 茶艺分众化教育的实践效果 |
4 分众化教育的反思 |
1.完善分众化课程体系。 |
2.教材建设。 |
3.回归生活。 |
(3)高校学科类博物馆的价值及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博物馆的健康发展呼唤学科类博物馆建设 |
二商学博物馆:从设想到现实 |
三商学博物馆文化传承与文化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创新 |
(一)全力支撑学科建设与发展 |
(二)创新开展文化育人活动 |
(三)积极融入课堂教育体系 |
(四)着力打造财经知识科普基地 |
(五)努力提供公众文化服务 |
(六)深入开展商学文化研究与交流 |
四商学博物馆建设的样本意义和启示 |
(一)在价值定位上,能够充分体现大学的文化特色 |
(二)在展陈内容上,能够有效传承学科文脉 |
(三)在职责发挥上,能够更好地与大学的人才培养相结合 |
(四)在文化服务上,能更好地发挥大学的文化辐射作用 |
(4)传统工艺文化课程进校园初探——以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发特色课程,探索馆校合作 |
(一)精选课程主题 |
(二)编写生动教材 |
(三)开启馆校合作 |
二、课程内容丰富,有序分步推进 |
(一)共建教育基地 |
(二)开展图片巡展 |
(三)举办教师培训 |
(四)实施校园教学 |
(五)举办学生提高班 |
(六)举办工艺研学营 |
(七)举办学生作品展 |
(八)开展基地工作评比 |
三、课程特色鲜明,形式灵活创新 |
(一)课程形式立体化 |
(二)课程内容菜单化 |
(三)教材注重启发性 |
(四)教学场景多样化 |
(五)推广流程可持续 |
(六)推广模式可复制 |
四、课程目标明确,实施成效显着 |
(一)博物馆课程广受师生欢迎 |
(二)馆校合作模式运作良好 |
(三)交流、传承平台受多方欢迎 |
(四)课程被教育局确立为专项课题 |
(五)“传统工艺进校园”课程成品牌项目 |
五、结语 |
(5)“课堂”与“殿堂”携手 打造生命成长共同体(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馆校合作长效机制的意义 |
(一)促进博物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
(二)助推学校课程改革实质性推进 |
二、馆校合作长效机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
(一)粗放、随机,缺少目标设计 |
(二)校内外资源相互隔绝,求新动力不足 |
(三)专业教育人员缺失,影响馆校合作的深入 |
三、构建馆校合作共育长效机制的策略 |
(一)架设馆校合作的桥梁,教研部门应在博物馆资源开发中发挥“助推器”作用 |
(二)打造专业教师队伍,将博物馆资源与学科知识深度融合 |
1. 教研先行,实践跟上 |
2. 科研引领,知行兼修 |
(三)拓宽合作领域,扩大博物馆资源的辐射面 |
1. 开发校本课程 |
2. 到校服务 |
3. 协同制作教材教具 |
4. 建立博物馆课程资源库 |
四、馆校合作评价激励机制的探索 |
(6)日本“馆校合作”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馆校合作”的政策背景 |
(一)20世纪50年代:颁布《博物馆法》 |
(二)20世纪90年代:修订《学习指导要领》 |
(三)21世纪初:提倡综合性学习、终身学习 |
二、日本“馆校合作”课程的具体内容 |
(一)社会课 |
(二)语文课 |
1. 导入环节 |
2. 展开环节 |
3. 拓展环节 |
4. 总结环节 |
(三)综合性学习 |
(四)生态教育 |
三、日本“馆校合作”的特征与成效 |
(一)参与“综合性学习”人数增加 |
(二)学习小组呈现小规模化趋势 |
(三)建立教师培养制度 |
(四)尝试馆藏外借制度 |
四、日本“馆校合作”的困境及对策 |
(7)以学生为本:香港博物馆教育的特色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
2 香港博物馆教育的实践 |
2.1 教育内容 |
2.1.1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 |
2.1.2 结合学生的课堂学习 |
2.1.3 照顾学生的特殊需求 |
2.2 教育方式 |
2.2.1 教育工具引人入胜 |
2.2.2 活动类型多元创新 |
3 讨论 |
3.1 加强顶层规划,让博物馆教育的推动过程更顺畅 |
3.2 明确育人理念,让博物馆教育的打开模式更生动 |
3.3 深化馆校合作,让博物馆教育的服务体系更完善 |
4 结语 |
(8)高校博物馆服务美育教育教学的理据、实践及省思——以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 高校博物馆服务美育教育教学的理据 |
(一) 国家相关政策之据 |
(二) 高校现实发展之需 |
第一,博物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
第二,美育教育教学是高校课程设置的重要环节。 |
第三,博物馆服务美育教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 |
二、 高校博物馆服务美育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 |
(一) 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建设发展的理念 |
(二) 农博馆服务美育教育教学的切实体现 |
1. 营造良好的美育教育教学氛围 |
2. 开展美育教育教学“第二课堂” |
3. 举办专题艺术展览 |
4. 组织实践性体验 |
三、 高校博物馆服务美育教育教学的相关省思 |
(一) 高校博物馆服务美育存在的问题 |
1. 国家政策引领的缺乏 |
2. 高校投入力度的不足 |
3. 博物馆自身管理的缺失 |
(二) 高校博物馆服务美育的路径 |
1. 强化政策引领,完善发展机制 |
2. 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功能优化 |
3. 加强内部管理,聚焦服务美育 |
结语 |
(9)馆校合作视域下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索——以武平县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馆校合作下课程资源的含义 |
2 武平县博物馆简介 |
3 馆校合作视域下武平县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
3.1 打破学习时空限制 |
3.2 改变传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
3.3 发挥博物馆的育人功能 |
4 馆校合作视域下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索 |
4.1 充分利用学校教师的教学教研经验 |
4.2 合理利用博物馆教育人员的教育经验 |
4.3 搭建馆校合作育人平台 |
4.4 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 |
4.5 开发系统化的博物馆课程 |
5 结语 |
(10)美国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博物馆审美功能的提出(19世纪70年代) |
二、博物馆与学校教育联合的开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 |
三、审美和教育功能之争(20世纪30年代) |
四、政府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肯定(20世纪40—60年代) |
五、满足公众对多元文化的需要(20世纪60年代以后) |
六、总结 |
四、浅谈博物馆与学校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博物馆资源引入高校“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的研究[J]. 付刚. 湖南包装, 2021(06)
- [2]茶文化博物馆分众化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中国茶叶博物馆为例[J]. 方颖. 茶叶, 2021(04)
- [3]高校学科类博物馆的价值及实践探索[J]. 高冰冰. 财经高教研究, 2021(02)
- [4]传统工艺文化课程进校园初探——以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为例[J]. 陈文琛. 文化学刊, 2021(11)
- [5]“课堂”与“殿堂”携手 打造生命成长共同体[J]. 丁梅娟. 辽宁教育, 2021(22)
- [6]日本“馆校合作”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李迪亚. 辽宁教育, 2021(22)
- [7]以学生为本:香港博物馆教育的特色和启示[J]. 甄眉舒.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1(05)
- [8]高校博物馆服务美育教育教学的理据、实践及省思——以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为例[J]. 李立. 中国农业教育, 2021(05)
- [9]馆校合作视域下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索——以武平县博物馆为例[J]. 曾晓燕.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18)
- [10]美国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演变[J]. 田晋瑗,孙益. 现代教育论丛, 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