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鲜山矾花头香成分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林榕燕,钟淮钦,黄敏玲,罗远华,林兵[1](2017)在《晚香玉花香成分时空动态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探讨晚香玉花香成分的时空动态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晚香玉单瓣和重瓣品种4个花期及单瓣品种花器官不同部位释放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晚香玉不同花期的芳香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单瓣品种花蕾期至盛开期分别检出芳香成分9、13、16和31种,随着花的不断发育,萜烯类化合物含量呈现高-低的变化趋势,醇类化合物含量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酚类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含量均呈现低-高的变化趋势;重瓣品种花蕾期至盛开期分别检出芳香成分3、3、8和8种,随着开花的进程推进,萜烯类化合物和酚类化合物含量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酯类化合物含量呈现低-高的变化趋势,醇类化合物含量则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不同部位释放的香气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不同,从晚香玉单瓣品种花瓣、雌蕊、雄蕊中各检测出21、12和20种香气成分,且雌蕊主要释放萜烯类化合物,花瓣和雄蕊主要释放萜烯类和酚类化合物。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花香化合物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刘博,饶淇,石敏捷,丁加晴,雷小英,刘东阳,覃武全[2](2017)在《山矾属植物传统利用价值的民族植物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寻找中国山矾属77种植物的传统用途和民间利用方法,并且判定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山矾属植物物种.采用民族植物学的民间调查访谈法和证据标本采集和鉴定对山矾属植物民间用途进行收集整理,利用系统发育的方法从Gene bank寻找和预测潜在利用价值的山矾植物种类及分布区域.结果利用山矾属植物亲缘关系得到了具有潜在价值的物种并总结出山矾的应用价值,为今后山矾属植物应用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王艺光,付建新,张超,胡绍庆,赵宏波[3](2016)在《不同花期山矾花的香气成分及其相对含量》文中研究说明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蕾期、半开期、盛开期山矾Symplocos sumuntia花的挥发性物质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3个花期的山矾花分别鉴定出35,39,42种挥发物,属于醇类、酮类、酯类、醛类、芳香族类和酸类化合物,各时期最主要的花香物质是醇类和酮类。蕾期相对含量高的物质是芳樟醇(20.19%),双花醇(19.45%),反式-氧化芳樟醇(12.68%);半开期的是β-紫罗兰酮(33.38%),3,4,5-三甲氧基甲苯(15.29%),桉油醇(11.90%);盛开期的是β-紫罗兰酮(19.14%),桉油醇(18.17%),双花醇(13.09%)。因此,山矾花的主要香气成分为β-紫罗兰酮、桉油醇、双花醇、反式-氧化芳樟醇、芳樟醇和3,4,5-三甲氧基甲苯,其中,β-紫罗兰酮对半开期花香贡献最大,而盛开期的香气是由多种物质共同贡献。结果为山矾花香利用及昆虫传粉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智,何桂娥,高洪勤,夏宜平[4](2012)在《山矾属植物研究现状及其园林应用前景》文中指出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山矾属植物资源,推动其在中国的研究与栽培应用,在简要分析中国山矾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山矾属植物的研究现状,对其在城市绿化和植物专类园中的配置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目前中国对山矾属植物的园林应用研究和开发力度不够,应大力开发山矾属植物作为城市绿化植物材料的潜力,以丰富园林植物多样性和园林景观。
邵燕梅[5](2012)在《现代汉语商业隐语研究》文中认为汉语隐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汉民族共同语的词汇来源之一。对汉语隐语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其隐秘性的本质特征,而且有助于我们认识其词汇结构与造词规律。本文以20世纪以来的现代汉语商业隐语为语料,建立现代汉语商业基本隐语语料库和现代汉语商业数词隐语语料库,运用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语言学与社会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分别对汉语商业基本隐语和数词隐语进行较为全面地研究。本研究多为创新型研究。首先,剖析汉语隐语的结构与造词,把握汉语隐语结构与造词的一般性特点和特殊性规律,构建汉语隐语的结构与造词法体系;其次,通过对具体汉语商业隐语词条的造词理据分析观察其造词理据的多元性,并对部分隐语辞书中的商业隐语词条进行校勘;第三,对于仍在使用的活隐语“调侃子”的田野调查,通过对其性质、语域、使用主体等要素的分析,认为“调侃子”实为两种功用不同的隐语,并通过隐语表层的使用情况透视深层的社会、文化信息等;第四,对《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包括该词典的内容、版本、着作者与使用地域考辨、语言学价值等。本文包括八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汉语隐语的性质及称谓,并对隐语与相关社会方言现象进行区分,通过隐语内涵与本质特征的分析,廓清学界对诸多概念的混同;划分汉语隐语研究的历史分期,并对各时期汉语隐语研究进行综述;界定商业隐语的性质、作用,介绍商业隐语研究概况、选题的语料来源、研究价值、研究方案、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为现代汉语商业基本隐语行业概貌。根据行业分类,汉语商业基本隐语共分为衣着、饮食、加工制造、建筑、医药、瓷器古玩、典当金融、其他、工商业通用等九大类,并对各类商业基本隐语进行概要性介绍。第三章为现代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结构和造词研究。本章是论文的核心内容之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节分析了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的结构,重点分析了隐语的特殊式结构;第二、三两节分析了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的造词法,重点分析了声音造词法、文字造词法、截取造词法、意义造词法等四大造词法的分类与规律。通过对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结构与造词的研究,全面了解和把握汉语隐语结构和造词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规律,从而建立起对汉语隐语的客观、真实、全面的科学认识。第四章为现代汉语商业数词隐语研究。本章与第三章共同构成论文的核心内容,首先通过行业和地域分布,了解汉语商业数词隐语的概貌及相关社会、文化讯息,然后对汉语商业数词隐语的造词进行分析与归纳,并总结出汉语数词隐语五大造词法:语音造词法、文字造词法、截取造词法、意义造词法、文化任意指代造词法。第五章为现代汉语隐语个案“调侃子”研究。“调侃子”是本文从田野调查中获得的正在使用着的活隐语语料,其名下实为两种不同的汉语隐语,“汉侃子”是汉族社会少数人所运用的游戏类隐语,“回侃子”是回族社会所运用的商业隐语。第六章为《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研究。该项研究填补了《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历史上无研究的空白。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对该词典的内容和版本进行了全面介绍,并概括说明了该词典所蕴含的巨大语言学、社会学价值,并对其进行了使用地域、着作者等有关问题的考辨。第七章为现代汉语商业隐语造词理据分析及辞书勘误。本章分为两节:汉语基本隐语造词理据分析与汇释、隐语辞书中部分商业隐语词条勘误。第一节对前贤时修未分析过的商业隐语进行造词理据的分析与汇释,第二节从理据分析的角度对部分隐语类辞书相关商业隐语词条进行词形、引用、释义、理据分析等方面的校勘工作。第八章为结语。通过对20世纪以来汉语商业隐语的研究,我们认为:一、汉语隐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有机组成,也是汉语共同语词汇的重要来源之一;二、普通的汉语隐语结构和造词体现了其作为汉语词汇的一般性特点,而其独特的结构和造词不仅体现了汉语隐语的个性,也体现了汉语词汇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三、汉语隐语由隐秘走向公开,是使用泛化的结果,该种情况表明汉语隐语不仅本身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其动态性的表现也反映着词汇与社会、文化间的互动;四、总结了汉语隐语研究的时代性、理据探求等方面所存在的难点问题,以及目前隐语研究中存在的、亟待改善的现状问题,并预测了汉语隐语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等。
严小青[6](2008)在《中国古代植物香料生产、利用与贸易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遗产积淀丰厚,香文化源远流长,在香料生产与利用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香料贸易则是我国古代朝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香料按来源划分,可分为动物香料和植物香料,动物香料只有麝香(Musk)、灵猫香(civet)、海狸香(Castoreum)、龙涎香(Ambergris)四种,而植物香料到目前为止被发现的有五百种左右。植物香料在人们起居生活中无所不在,其气味芳香、性质独特,在薰香、美容化妆、饮食调味、医药保健、宗教祭祀等方面应用广泛,作用无可替代。但迄今为止,相关的专题研究非常稀少,研究成果寥若晨星。中国古代植物香料的生产、利用与贸易问题值得全面探讨和深入研究。本论文首先对中国古代主要香料植物的种类、性状和地理分布进行简要介绍。这些最常见的香料植物主要有沉香、乳香、檀香、松香、甘草、白芷、豆蔻、胡椒、花椒、藿香、薄荷、排草香、薰衣草、茉莉、玫瑰、姜、韭、葱、蒜等。芳香植物按其取材部位,可分为树脂类、芳香花草类、香材类、果类和根茎类香料;按其功用,可分为香辛蔬菜与调味类、药用保健类和香化环境类;按其产地,可分为本土香料植物和外来香料植物;按其加工后的形态,又可分为原态香材、线香、篾香、盘香、香丸、香粉、香膏、香汤、香脑油等。不同香料植物的性状各不相同,地理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本文在对其进行简要介绍的同时,为了更清晰展示其全貌,将全国分为华东、华南、华北、西南、西北、东北等六个地区,利用图表形式展示古代文献中有关香料植物的性状和地理分布的原始记录。中国古代植物香料的栽培、加工和贮藏历史悠久。本论文主要从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角度,探讨香辛蔬菜、调味料和薰香料等芳香植物的栽培方法。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已经掌握了一些野生香辛植物引进园圃进行栽培和改良的相关技术,培育出葱、姜、蒜、韭、薤、桂、椒、蒿、芷、香橼等多种本土香料。其栽培方法主要有选种、下种、移植、压条、扦插,详细说明古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栽培香辛蔬菜和调味料技术已呈现多样化趋势。同时,他们也懂得将茉莉、排草香、水仙、柑橘、土沉香等薰香料类芳香植物的越冬防寒技术,其主要有室内盆栽保暖和以土培根等。总的来说,我国古代香料植物的人工栽培规模大小不一,以小规模的园圃形式为主。另外,土沉香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树脂类薰香料,因其自然资源稀少,且只能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岭南一些地区的沙质土壤中生长,所以,只有依靠人工栽培才能满足需求,但栽培环境要求严格,所以文中对其人工栽培问题还特书一笔。栽培并出售香料植物获得经济来源是一些古人的谋生手段之一,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这一谋生手段的地位和作用存在差别,但本文对这一问题也给予了简要的论述,在于强调我国古代百姓贾农,为了谋生而从事植物香料生产经营的经济目的。先人们在植物香料的加工、贮藏方面手段多样,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相关技术日趋成熟,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总体上讲,我国古代植物香料的加工炮制方法主要有水制、火制和水火合制三种。其中,水制又可分为洗、漂、泡、渍、水飞等;火制包括煅、炮、煨、炒、烘、焙、炙等;水火合制主要有蒸、煮、淬等。在古代中国,植物香料的贮藏方法多种多样,可谓举不胜举。限于论文篇幅,本研究只对龙脑香、柑橘、姜等几种薰香料、香果与香蔬的贮藏方法作重点介绍,并着重对其保鲜防腐、防治蠹虫、防止香味散失等加工、贮藏技术进行梳理。最后交待了中国古代宫廷与民间制香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植物香料的利用历时悠远,途径多种,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有关这一问题,本文着重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植物香料与中国古代的薰香、美容、饮食、医疗、保健和宗教祭祀。在薰香生活中,利用植物香料制作的薰香料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直受到重视。文中首先追溯了中国古代薰香的历史渊源,接着分别着重叙述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时期薰香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古代植物香料与传统制香业特别是是宫廷贵族的薰香调配、制作、使用作了概括性介绍,凸现植物香料在宫廷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介绍了历代薰香料(合香)的调配与制作技术,利用玉片、银叶、砂片、云母等进行隔火薰香的方法,薰香炉具的品种、款式、质地与使用方法的演变等。中国古代香妆品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三千多年前的夏、商时期,就有了利用芳香植物美容化妆的文献记载。古代香妆品的主要成份来自于天然香料植物,所以,植物香料与中国古代美容化妆关系密切。针对这一问题,文章首先全面阐述了中国古代香妆品使用的大致发展历程,其结论是:先秦时期粉和胭脂的一般利用,南北朝时期寿阳妆、红妆的出现与流行,隋唐时期化妆技术成熟,盛装和浓妆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宋元时期流行淡雅、含蓄面妆,明清时期香精提炼技术成熟,香妆品的品种开始繁多。最后,分别介绍中国古代口脂、面脂、胭脂、香粉、藻豆、香泽、香露和眉黛等各种香妆品的使用与制作,从美白、去斑、去皱、润肤等角度,专门探讨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医学芳香美容,为我国现代美容技术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植物香料与中国古代饮食、医药、宗教祭祀等活动密不可分,饮食、薰香、化妆、医药、宗教祭祀是植物香料的主要功能。笔者为此着重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植物香料与中国古代饮食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植物香料在烹饪调味、香茶加工利用、香酒加工利用过程中利用;二是植物香料在中国古代医药保健中的作用。上古时期,先民在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凭藉观其形、闻其气和尝其味,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界中一些芳香植物的医药保健作用,这些具有医药功能的芳香植物也就是香药。香药以其令人愉快的气味被先民所喜欢,又因其独特的药用效果为先民所利用,辛、温、热是古人对香药性质的根本认识。古代医家甚至把香药特别划为一个门类列入其着作当中,成为先民最早认识并广泛用之于临床的中药。本文主要论述了“香药”利用的历史沿革,包括古人对香料植物制作的香药性状的认识、利用和加工炮制,以及香药在医疗保健中的利用等一系列问题;三是植物香料在古代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在宗教中,“香”自古被认为具有通达上天的作用,是神灵的使者。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古代祭天祀祖、佛教和道教仪式中植物香料的使用情况。为了寻求政治、军事和贸易保护,古代很多邻邦奉强盛的中国为宗主国,派使者携带香料、象牙等物品来到中国进献给朝廷。有时地方政府为取悦于朝廷也会向朝廷进献特产香料。香料是中国古代域外和各级地方政府的主要朝贡品,在中国古代的朝贡贸易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有时甚至起着其它物品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朝贡而来的域外植物香料,扩大了中国古代植物香料的来源,增加了植物香料的品种,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植物香料与域外植物香料之间的关系。对各个历史时期地方政府向朝廷进献植物香料行为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扩大了解中国古代本土植物香料的一些情况。为了便于研究中国古代香料的朝贡贸易问题,笔者把中国古代分为五个时段,分别探讨了魏晋南北朝及其以前、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时期的香料朝贡贸易,分析香料朝贡贸易的原因、实质与作用,研究香料朝贡贸易的影响,尤其注重对宋代、明代和清代的香料朝贡贸易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香料朝贡贸易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产生的影响。毋庸讳言,尽管在本论文在撰写过程中,笔者广泛地搜集资料,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和探讨,由于资料、时间和个人水平等因素,文章存在不足甚至舛误之处在所难免,如对植物香料的种类和地理分布阐述不够系统全面,对植物香料的利用问题探讨有待于深入,对中国古代香料朝贡贸易问题分析还不十分透彻,等等。期望本研究能够弥补学界研究之不足、拓展科技史研究范围,给当今香料、香精、化妆品产业提供历史借鉴和参考,为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香文化遗产”尽绵薄之力。
傅若农[7](2005)在《近两年国内气相色谱的应用进展(Ⅰ)》文中提出
陈郑镔[8](2005)在《白檀叶总黄酮和果肉红色素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Thunb.)Miq.)的叶总黄酮(Totalflaovoids of Symplocos paniculata(Thunb.)Miq.,TFSP)的最佳提取工艺、含姑季节变化、组分、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并研究了果肉红色素的基本性质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 1、采川超卢波辅助提取,乙醇浸提方法,萃取TFSP。探讨了影响提取率的主要冈素,然后用正交法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并用方差分析进行显着性检验。结果表明:TFSP最佳提取条件组合为B3D3C2A2,即在1.OOg样品中,用50mL体积分数为60%的乙醇于超声波(25KHz)80℃下提取50min。B(固液比)、C(提取温度)、D(提取时间)均为极显着因素。超声波辅助提取法优于热同流提取法。 4月中旬TFSP含量较高,此后有所降低,在8月中旬出现了最高峰,随后含量又急剧下降,至12月中旬落叶前期降至最低水平。 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分析鉴定TFSP中可能含有芦丁和槲皮素等。 采用清除稳定自由基DPPH.、Cys-Fe2+、VitC-Fe2+、H2O2-Fe2+三种自由-基发生系统引发大鼠肝、肾、心组织和肝线粒体的体外脂质过氧化和H2O2引起的体外大鼠红细胞溶血,对TFSP的抗氧化活性进行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TFSP能有效清除稳定自由基DPPH.显着抑制各系统引起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及H2O2引起的红细胞溶血,是良好的天然抗氧化剂。 2、白檀果肉红色素是水醇兼溶性的花色苷类色素,在酸性条件下稳定性好。对光、热、亚硫酸钠、K+、ca2+、Na+、Mg2+、Al3+、Zn2+6种金属离子和6种食品添加剂的稳定性较好,高浓度的葡萄糖、麦芽糖、柠檬酸对色素具有一定的护色作用。过氧化氢、维生素C、Cu2+、Mn2+、Fe3+3种金属离子和高浓度的山梨酸对色素有一定的降解作用。
聂金媛,廖春阳,吴世容,李志良[9](2004)在《分子电距矢量对山矾花中头香成分气相色谱保留时间的估计和预测》文中认为用分子电距矢量(MEDV)描述子对22个从山矾花中分离出的头香成分的分子进行结构表征,对MEDV矢量和其气相色谱保留时间之间建立了定量结构-色谱保留值关系。线性回归10参数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达到了0 972,逐步回归5参数模型复相关系数R为0 952,交互检验的相关系数RCV值为0 882,表明模型对样本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和预测能力。
聂金媛[10](2004)在《几种中草药中活性多糖的提取及分离分析》文中指出本论文将微波辅助提取新技术应用于茯苓水溶性多糖、柴胡多糖和桑叶多糖的提取,寻求最佳提取工艺。采用均匀设计和正交设计优化实验条件,借助苯酚-硫酸显色法和蒽酮-硫酸显色法测定样品多糖含量。另外,还将超声辅助提取技术、回流法、索氏提取法与微波辅助提取法进行比较。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或直观分析,得到其最优条件下的提取率成倍高于常规的提取法,同时大大缩短了提取时间。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 茯苓多糖微波辅助提取新工艺及均匀实验实验优化。根据所得实验数据进行直观分析和多元非线性分析,得到四变量回归方程,找到最佳提取条件为:时间:18min;微波占空比42%;固液比:1:50,此时提取率为2.79%。与传统回流提取率最高的一组相比,时间大大缩短,提取率也远远超过传统法;与超声提取相比,只用不到一半的时间,提取率提高63.5%;另外,与文献中的酶法(时间:100min,温度:100℃,提取两次,加酶,提取率:2.4%)相比,提取时间明显缩短,提取率也相当,不论在节能还是在高效方面微波提取都优于酶法提取。2. 柴胡多糖的几种提取方法比较及实验优化。采用回流、超声和微波辅助提取柴胡多糖,并对几种提取方法都进行了均匀实验优化。在微波辅助提取法中,多糖提取率最高为28.46mg/g,其优化实验条件为:液固比8倍,乙醇浓度为 60%,微波输出时间百分比为44%,加热时间为10min。提取的时间相比起超声法要短13分钟,而比起传统的索氏提取法,所需时间更是大大缩短。3. 微波辅助提取桑叶多糖及实验优化。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法、超声提取法和回流法提取桑叶多糖,并对微波法进行了均匀实验设计、对超声法和回流法进行了正交实验设计。用超声提取法和微波辅助提取法提取桑叶多糖从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到所得多糖提取率都相当,但比起传统回流法,微波提取法优势明显。与茯苓和柴胡多糖的提取相比,用微波法提取桑叶多糖相对于其他提取方法(回流法和超声提取法)所表现的优势没有那么明显。4. 对水解前后的微波提取多糖衍生物用毛细管电泳检测。毛细管电泳对微波提取的多糖极其水解单糖的衍生物的分析说明,微波辅助提取所得的产物杂质较少,比较纯净。因而可以说,微波辅助提取法应用与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特别是微量组分或残留组分的提取)能够大大缩短提取时间,节约溶剂、得到理想的提取物,并且在省时、节能的同时得到较高的多糖提取率。
二、新鲜山矾花头香成分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鲜山矾花头香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晚香玉花香成分时空动态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SPME萃取 |
1.2.2 GC-MS分析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晚香玉单瓣品种不同花期香气构成分析 |
2.2 晚香玉重瓣品种不同花期香气构成分析 |
2.3 晚香玉单瓣和重瓣品种不同花期香气成分的动态变化 |
2.4 晚香玉单瓣和重瓣品种香气组分主成分分析 |
2.5 晚香玉单瓣品种花器官不同部位香气构成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2)山矾属植物传统利用价值的民族植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及民族概况 |
1.1 地理位置 |
1.2 自然概况 |
1.3 植物资源和民族人口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研究 |
2.2 半结构访谈 |
2.3 参与式调查 |
2.4 定量研究 |
2.5 系统与进化研究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
3.1 长江以南各省山矾属植物分布和生活型概况 |
3.2 山矾属植物利用频度 |
3.3 中国山矾属植物资源分布及其传统用途 |
3.4 山矾属植物亲缘关系判定和用途预测 |
3.4.1 亲缘关系比较 |
3.4.2 不同种山矾属植物用途预测 |
(3)不同花期山矾花的香气成分及其相对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与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开花过程中香气物质种类比较 |
2.2 开花过程中挥发物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的变化 |
2.3 主要香气成分的动态变化 |
3 讨论 |
3.1 醇类 |
3.2 醛酮类 |
3.3 酯类、 芳香族类 |
(4)山矾属植物研究现状及其园林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山矾属植物研究现状 |
1.1 系统分类学与地理分布研究 |
1.2 药用及经济价值研究 |
1.3 繁殖技术及抗性研究 |
2 山矾属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前景 |
2.1 用作城市绿化树种 |
2.2 营造山矾属植物专类园 |
3 结论与讨论 |
(5)现代汉语商业隐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隐语的域界 |
1.1.1 隐语是人类普遍而又特殊的语言和文化现象 |
1.1.2 隐语的定义 |
1.1.3 隐语的性质与称谓 |
1.1.4 隐语与相关术语的区分 |
1.1.5 隐语的分类 |
第二节 汉语隐语研究综述 |
1.2.1 汉语隐语研究的历史分期 |
1.2.2 “发展与繁荣阶段”汉语隐语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汉语商业隐语 |
1.3.1 商业隐语概述 |
1.3.2 汉语商业隐语研究综述 |
1.3.3 本选题研究的语料来源 |
1.3.4 本选题的研究价值 |
1.3.5 研究方案 |
1.3.6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现代汉语商业基本隐语行业概貌 |
第一节 衣着类商业隐语 |
2.1.1 纺织品及加工类隐语 |
2.1.2 服装及加工类隐语 |
2.1.3 鞋帽及加工类隐语 |
第二节 饮食类商业隐语 |
2.2.1 副食品加工与销售类商业隐语 |
2.2.2 餐饮类商业隐语 |
2.2.3 蔬菜水果经营类商业隐语 |
2.2.4 鱼肉类加工与销售隐语 |
2.2.5 粮食、食品类加工与销售隐语 |
2.2.6 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类隐语 |
第三节 加工制造类商业隐语 |
2.3.1 生活用品加工、制造与修理类隐语 |
2.3.2 金属冶炼、加工与销售隐语 |
2.3.3 文化商品制造隐语 |
2.3.4 工具加工与制造隐语 |
第四节 建筑类商业隐语 |
2.4.1 原材料类隐语 |
2.4.2 建造类隐语 |
2.4.3 装潢类隐语 |
第五节 医药类商业隐语 |
2.5.1 行医类商业隐语 |
2.5.2 药材销售类商业隐语 |
第六节 瓷器、古玩类商业隐语 |
2.6.1 瓷器类商业隐语 |
2.6.2 古玩收藏、加工与销售类商业隐语 |
第七节 典当、金融类商业隐语 |
2.7.1 典当类商业隐语 |
2.7.2 金融类商业隐语 |
第八节 其他类商业隐语 |
2.8.1 休闲娱乐隐语 |
2.8.2 生活服务隐语 |
第九节 工商业通用类商业隐语 |
2.9.1 工商业通用隐语 |
2.9.2 商业通用隐语 |
第十节 小结 |
第三章 现代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结构与造词研究 |
第一节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的结构分析 |
3.1.1 单纯隐语 |
3.1.2 合成隐语 |
3.1.3 短语隐语 |
第二节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造词法(一) |
3.2.1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的造词手段 |
3.2.2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造词法的分类与规律 |
第三节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造词法(二) |
3.3.1 直接指代造词法 |
3.3.2 修辞指代造词法 |
3.3.3 文化指代造词法 |
3.3.4 语义指代造词法 |
第四节 小结 |
3.4.1 隐语结构小结 |
3.4.2 隐语造词小结 |
第四章 现代汉语商业数词隐语研究 |
第一节 商业数词隐语概貌 |
4.1.1 商业数词隐语的行业分布 |
4.1.2 商业数词隐语的地域分布 |
第二节 商业数词隐语造词法研究 |
4.2.1 商业数词隐语的造词手段 |
4.2.2 商业数词隐语的造词法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五章 现代汉语隐语个案“调侃子”研究 |
第一节 关于“调侃子” |
5.1.1 “调侃子”的发现与调查 |
5.1.2 “调侃子”的表现形式与相关概念 |
第二节 “调侃子”的运用及“侃子”造词的对比分析 |
5.2.1 运用情况不同 |
5.2.2 词语形式不同 |
5.2.3 造词手段不同 |
5.2.4 造词法分析 |
第三节 两种“调侃子”的接触、融合与发展 |
5.3.1 “汉用调侃子”起源于世俗文化的“歇后”形式 |
5.3.2 “回用调侃子”起源于世俗文化的“调侃”形式 |
5.3.3 “街滑子腔”是不同世俗文化形式在马头镇的有机融合 |
5.3.4 两种“调侃子”的生存状态与发展趋势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研究 |
第一节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的内容、版本及影响 |
6.1.1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内容简介 |
6.1.2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的版本 |
6.1.3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的影响 |
第二节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考辨 |
6.2.1 作者考辨 |
6.2.2 使用地域考辨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七章 现代汉语商业隐语造词理据分析及辞书勘误 |
第一节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造词理据汇释 |
第二节 辞书商业隐语词条勘误 |
7.2.1 《中华隐语大全》商业隐语词条勘误 |
7.2.2 《中国隐语行话大辞典》商业隐语词条勘误 |
7.2.3 《中国秘密语大辞典》商业隐语词条勘误 |
7.2.4 多种辞书商业隐语词条汇勘 |
第八章 结语 |
8.1 |
8.1.1 汉语隐语研究的结论 |
8.1.2 汉语隐语研究的难点 |
8.1.3 汉语隐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8.1.4 汉语隐语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分析造词法和造词理据的汉语商业基本隐语 |
附录 2 校勘的汉语商业基本隐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中国古代植物香料生产、利用与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
五、研究方法 |
六、可能的创新与研究局限性 |
第一章 中国古代主要香料植物的种类与地理分布 |
第一节 中国古代主要香料植物的种类及其特征 |
第二节 中国古代香料植物的地理分布 |
第二章 中国古代植物香料的栽培、加工与贮藏 |
第一节 植物香料的栽培 |
第二节 中国古代植物香料的加工炮制 |
第三节 植物香料的贮藏 |
第四节 中国古代宫廷与民间的制香业 |
第三章 植物香料与中国古代薰香 |
第一节 古代薰香历史概况 |
第二节 隔火薰香的方法 |
第三节 薰香料(合香)的调配与制作 |
第四节 薰香辅助料炭墼与香灰的制作 |
第五节 中国古代薰香具的品种与利用 |
第四章 植物香料与中国古代美容化妆 |
第一节 中国古代香妆品的使用历程与概况 |
第二节 中国古代各种香妆品的使用与制作 |
第三节 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医学芳香美容 |
第五章 植物香料与中国古代饮食、医药、宗教祭祀 |
第一节 植物香料与饮食 |
第二节 植物香料与医药保健 |
第三节 植物香料与宗教祭祀 |
第六章 中国古代香料朝贡与贸易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及其以前域外香料的传入 |
第二节 隋唐五代时期香料朝贡与贸易 |
第三节 宋元时期香料朝贡与贸易 |
第四节 明代香料朝贡与贸易 |
第五节 清代香料朝贡与贸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 历史文献类 |
(二) 现代专着文献 |
(三) 外文原着文献 |
(四) 现代期刊文献 |
附录一:中国古代各个地区芳香植物表征及生产与利用 |
附录二:中国主要植物香料分布与用途情况一览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白檀叶总黄酮和果肉红色素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Ⅰ 前言 |
Ⅱ 白檀叶黄酮类化合物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药品试剂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白檀叶黄酮类化合物分析 |
2.1.1 预实验 |
2.1.2 白檀叶总黄酮(TFSP)最佳提取工艺研究 |
2.1.3 白檀叶总黄酮(TFSP)含量季节变化研究 |
2.1.4 白檀叶总黄酮(TFSP)的纯化 |
2.1.5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白檀叶总黄酮(TFSP) |
2.2 白檀叶总黄酮(TFSP)抗氧化活性研究 |
2.2.1 白檀叶总黄酮(TFSP)对DPPH·的清除作用 |
2.2.2 白檀叶总黄酮(TFSP)体外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
2.2.3 白檀叶总黄酮(TFSP)对H_2O_2诱导的体外大鼠红细胞氧化溶血的抑制作用 |
3 结果分析 |
3.1 白檀叶黄酮类化合物分析 |
3.1.1 预实验(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 |
3.1.2 白檀叶总黄酮(TFSP)最佳提取工艺结果分析 |
3.1.2.1 芦丁标准曲线 |
3.1.2.2 单因素提取条件选择结果分析 |
3.1.2.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1.2.4 显色稳定性试验结果分析 |
3.1.2.5 回收率试验结果分析 |
3.1.2.6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与热回流提取法的比较结果分析 |
3.1.3 白檀叶总黄酮(TFSP)含量季节变化分析 |
3.1.4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白檀叶总黄酮(TFSP)结果分析 |
3.2 白檀叶总黄酮(TFSP)抗氧化活性结果分析 |
3.2.1 白檀叶总黄酮(TFSP)对DPPH·的清除作用结果分析 |
3.2.2 白檀叶总黄酮(TFSP)体外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结果分析 |
3.2.2.1 TFSP对半胱氨酸(Cys)-硫酸亚铁(Fe~(2+))自由基发生系统引起的大鼠体外组织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分析 |
3.2.2.2 TFSP对维生素C(VitC)-硫酸亚铁(Fe~(2+))自由基发生系统引起的大鼠体外组织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分析 |
3.2.2.3 TFSP对过氧化氢(H_2O_2)-硫酸亚铁(Fe~(2+))自由基发生系统引起的大鼠体外组织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分析 |
3.2.2.4 TFSP对不同自由基发生体系引起的大鼠体外肝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分析 |
3.2.2.5 TFSP、芦丁和槲皮素抗体外脂质过氧化作用的比较结果分析 |
3.2.3 白檀叶总黄酮(TFSP)对H_2O_2诱导的体外大鼠红细胞氧化溶血的抑制作用结果分析 |
Ⅲ 白檀果肉红色素基本性质和稳定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药品试剂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白檀果肉红色素提取溶剂的优选 |
2.2 白檀果肉红色素的定量测定 |
2.3 白檀果肉红色素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
2.3.1.白檀果肉红色素的提取 |
2.3.2 白檀果肉红色素光谱特性 |
2.3.3 白檀果肉红色素的溶解性 |
2.3.4 白檀果肉红色素的颜色反应 |
2.3.5 pH值对白檀果肉红色素的影响 |
2.4 白檀果肉红色素稳定性研究 |
2.4.1 光对白檀果肉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4.2 温度对白檀果肉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4.3 白檀果肉红色素抗氧化还原性 |
2.4.4 维生素C对白檀果肉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4.5 金属离子对白檀果肉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4.6 不同金属离子的正交试验 |
2.4.7 不同食品添加剂对白檀果肉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4.8 不同食品添加剂的正交试验 |
3 结果分析 |
3.1 白檀果肉红色素提取溶剂优选结果分析 |
3.2 白檀果肉红色素的含量测定结果 |
3.3 白檀果肉红色素基本理化性质结果分析 |
3.3.1 白檀果肉红色素光谱特性结果分析 |
3.3.2 白檀果肉红色素的溶解性结果分析 |
3.3.3 白檀果肉红色素的颜色反应结果分析 |
3.3.4 pH值对白檀果肉红色素影响的结果分析 |
3.4 白檀果肉红色素稳定性研究结果分析 |
3.4.1 光对白檀果肉红色素稳定性影响的结果分析 |
3.4.2 温度对白檀果肉红色素稳定性影响的结果分析 |
3.4.3 白檀果肉红色素抗氧化还原性结果分析 |
3.4.4 维生素C对白檀果肉红色素稳定性影响的结果分析 |
3.4.5 金属离子对白檀果肉红色素稳定性影响的结果分析 |
3.4.6 不同金属离子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4.7 不同食品添加剂对白檀果肉红色素稳定性影响的结果分析 |
3.4.8 不同食品添加剂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Ⅴ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 |
中文摘要 |
(9)分子电距矢量对山矾花中头香成分气相色谱保留时间的估计和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QSRR研究方法和对化合物分子结构表征 |
1.1 MEDV方法原理 |
1.2 相对电负性和相对键长 |
1.3 原子类型和原子属性 |
1.4 MEDV矢量的计算方法 |
2 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
2.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2.2 逐步回归模型 |
3 结果与讨论 |
4 结论 |
(10)几种中草药中活性多糖的提取及分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微波辅助提取的历史 |
1.2 MAE基本原理 |
1.2.1 微波加热的基本机理 |
1.2.2 微波加热的特点 |
1.3 影响提取过程的参数 |
1.4 微波辐射技术在天然物萃取中的应用 |
1.5 MAE的局限性 |
1.6 活性多糖的提取和分离 |
1.6.1 活性多糖的存在范围和性质 |
1.6.2 活性多糖的命名和分类 |
1.6.3 糖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
1.6.4 活性多糖的毛细管电泳(CE)分析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微波辅助提取茯苓多糖 |
2.1 仪器、药材与试剂 |
2.2 实验 |
2.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2 茯苓多糖的微波辅助提取 |
2.2.3 超声辅助提取 |
2.2.4 传统回流提取 |
2.3 毛细管电泳分析 |
2.3.1 精制多糖制取 |
2.3.2 多糖的水解与衍生及检测 |
2.4 结果与讨论 |
3 柴胡多糖的几种提取方法比较和实验优化 |
3.1 仪器及试剂 |
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3 微波辅助提取法 |
3.3.1 样品的提取 |
3.3.2 样品溶液吸光度的测定 |
3.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4 超声辅助提取 |
3.5 索氏提取法 |
3.6 毛细管电泳分析 |
3.6.1 固体柴胡多糖的制取 |
3.6.2 多糖的水解、衍生及检测 |
3.7 结果与讨论 |
3.7.1 方法比较 |
3.7.2 毛细管电泳分析结果 |
4 几种提取桑叶多糖的方法比较及实验优化 |
4.1 仪器及试剂 |
4.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4.3 桑叶多糖的微波辅助提取 |
4.4 回流法提取桑叶多糖 |
4.5 超声法提取桑叶多糖 |
4.6 桑叶多糖的定性鉴别试验 |
4.7 毛细管电泳分析 |
4.7.1 多糖的水解 |
4.7.2 多糖的衍生及检测 |
4.8 结果与讨论 |
4.8.1 几种提取方法比较 |
4.8.2 毛细管电泳分析结果 |
5 结论与展望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投出的论文 |
附录2独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四、新鲜山矾花头香成分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晚香玉花香成分时空动态变化的研究[J]. 林榕燕,钟淮钦,黄敏玲,罗远华,林兵. 核农学报, 2017(12)
- [2]山矾属植物传统利用价值的民族植物学研究[J]. 刘博,饶淇,石敏捷,丁加晴,雷小英,刘东阳,覃武全.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 [3]不同花期山矾花的香气成分及其相对含量[J]. 王艺光,付建新,张超,胡绍庆,赵宏波.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6(03)
- [4]山矾属植物研究现状及其园林应用前景[J]. 张智,何桂娥,高洪勤,夏宜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12(22)
- [5]现代汉语商业隐语研究[D]. 邵燕梅. 南开大学, 2012(06)
- [6]中国古代植物香料生产、利用与贸易研究[D]. 严小青.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5)
- [7]近两年国内气相色谱的应用进展(Ⅰ)[J]. 傅若农. 分析试验室, 2005(04)
- [8]白檀叶总黄酮和果肉红色素的初步研究[D]. 陈郑镔. 福建师范大学, 2005(08)
- [9]分子电距矢量对山矾花中头香成分气相色谱保留时间的估计和预测[J]. 聂金媛,廖春阳,吴世容,李志良. 精细化工, 2004(04)
- [10]几种中草药中活性多糖的提取及分离分析[D]. 聂金媛. 重庆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