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鉴定旋毛虫各隔离种(论文文献综述)
秦啸鸣,宋辉,傅皓,张军,王国英,白慧玲[1](2014)在《旋毛虫的低温耐受性和感染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旋毛虫的低温耐受性和感染性。方法 20只雌性昆明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根据温度不同分3组,共4组,每组5只。对照组每鼠经口感染150条肌幼虫。实验组①组(低温1h组):肉样置于-18℃、1h;②组(低温4h组):肉样置于-18℃、4h;③组(低温24h组):肉样置于-18℃、24h;经低温处理的3组鼠肉取出后,室温下(16℃)彻底融化,磁力搅拌法(消化2h)收集幼虫。然后分别人工灌胃小鼠,每鼠经口感染150条肌幼虫。所有小鼠感染后28d剖杀,取膈肌压片镜检,并用磁力搅拌法收集肌幼虫、计数。结果对照组、低温1h组、低温4h组和低温24h组的肌幼虫均数分别为:5 490.40、2 397.60、319.60、0;低温1h组和低温4h组2组的肌幼虫均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低温4h组的肌幼虫均数低于低温1h组(P<0.05)。结论低温(18℃)对旋毛虫具有杀伤作用,旋毛虫囊内幼虫的活力和感染性与冷冻时间和肉样厚度均有直接关系。
付宝权[2](2012)在《旋毛虫分子鉴定研究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家族的克隆、表达及初步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旋毛虫是一种细胞内寄生性线虫,其生活史可以在同一宿主内完成,宿主感染谱极广,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均可感染。旋毛虫感染引起的旋毛虫病是一种危害极其严重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旋毛虫病的病原是毛形属的线虫,目前已经确定有8个种和4个基因型。由于不同旋毛虫种的地理分布、宿主范围、对宿主的感染性与致病性以及宿主对不同虫种的免疫应答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对旋毛虫分离株的种类鉴定,对旋毛虫病的病原学、免疫学、流行病学、临床学及防治等具有重要意义。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的半胱氨酸蛋白酶高效内源性抑制剂。寄生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在寄生虫逃避宿主免疫应答、适应寄生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寄生性线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具有明显的免疫调控作用,在寄生虫入侵宿主时对宿主免疫应答的抑制起重要作用,是诱导宿主免疫抑制的重要因子之一。本研究应用旋毛虫线粒体基因组核糖体RNA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建立了基于多重PCR的基因分型方法,可以鉴定欧亚大陆四个旋毛虫T. spiralis, T. nativa, T. britovi和T. pseudospiralis。以旋毛虫标准株T. spiralis和T. nativa为对照,应用线粒体核糖RNA基因多重PCR技术对我国11个旋毛虫分离株进行了鉴定,并且以5S rRNA基因间隔区(ISR)为分子标记,对其系统进化和聚类进行了分析,结果证实国内11个旋毛虫分离株中,河南邓县、陕西西安、黑龙江哈尔滨、天津、云南保山、云南大理、西藏那曲猪旋毛虫分离株以及内蒙古乌兰浩特犬株Trichinella sp-Tyl等9个分离株可归为T.spiralis;而吉林犬株与内蒙古乌兰浩特犬株Trichinella sp-Ty5分离株为T. nativa。5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分析表明,同一种内不同分离株之间序列高度保守。成功克隆了旋毛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TsCystatin基因家族的三个成员TsCystatinl, TsCystatin2和TsStefin。其开放阅读框分别为666bp,423bp和294bp,分别编码221,140和97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保守结构域,TsCystatin基因家族在旋毛虫各个时期均可转录。在原核系统表达了TsCystatin基因,纯化后的TsCystatin重组蛋白具有蛋白酶抑制活性,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路义鑫,韩彩霞,李晓云,董晓波,宋铭忻[3](2011)在《6株旋毛虫49 ku ES抗原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应用RT-PCR方法从不同来源的6株旋毛虫肌幼虫总RNA中克隆49 ku ES抗原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T.spiralis相应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旋毛虫49 ku ES基因具有相当强的保守性,不同虫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达97.2%和94.0%以上,序列间差异很小,不能较好地区分各旋毛虫种;该基因编码蛋白的抗原性很稳定,不同旋毛虫49 ku ES抗原性几乎没有差别,只要获得一个虫株的重组49 ku ES蛋白,即可用于其他不同种株旋毛虫病的免疫诊断及预防。
王丽娜,田建丽,陈晓宁,路国兵,高云[4](2011)在《旋毛虫属分类及其分类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旋毛虫病(Trichinellosis)是由旋毛虫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病。旋毛虫宿主范围广泛,可感染人及150多种哺乳动物,呈全球性分布[1]。据估计,目前全世界旋毛虫病感染者大约有1 100万[2]。近几十年以来,人们一直努力将其控制或消灭,但目前在很多国家仍常有该病的暴发,现已被列入再度
王丽娜,路国兵,杨晓东,高云,陈晓宁[5](2011)在《河南猪株旋毛虫18S rRNA基因的同源性序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18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对河南猪株旋毛虫进行分子鉴定及分类。方法收集河南猪株旋毛虫成虫,提取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经特异引物扩增获得18SrRNA基因片段。将此目的基因与pMD18-T载体连接,转化大肠埃希菌感受态细胞,阳性克隆经PCR及酶切鉴定后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构建的重组质粒酶切片段大小分别为2 700和1 800bp,与预期值相符。根据18SrRNA碱基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河南猪株旋毛虫与虫株Trichinella nativa(AY487254.1)的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为99.1%。结论河南猪株旋毛虫归属于T2。
李成,魏颖,袁金钱,宋铭忻[6](2011)在《旋毛虫28S rRNA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其在分类学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讨所采集旋毛虫的分类,利用PCR方法克隆了猪旋毛虫黑龙江隔离种核糖体28S rRNA序列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猪旋毛虫黑龙江隔离种与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T1)的进化关系较近,确定为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结果与传统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为传统的分类学方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姚海潮,色珠,曾江勇,刘建芝,李文卉,夏晨阳,盖文燕,次仁多吉,拉巴次旦,杨德全,董禄德,吴金措姆,鲁志平,付宝权[7](2010)在《西藏那曲地区旋毛虫分离株的分子分类鉴定》文中研究表明从西藏那曲地区旋毛虫抗体阳性藏猪获取膈肌组织,显微镜检查后采用人工消化法收集旋毛虫肌幼虫。提取旋毛虫基因组,以旋毛虫(T.spiralis)和乡土旋毛虫(T.nativa)标准株为对照,应用线粒体核糖体小亚基及大亚基RNA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扩增产物为650bp,与T.spiralis一致。对西藏那曲旋毛虫分离株的5SRNA内转录间隔区基因进行PCR扩增及序列测定,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的旋毛虫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扩增到735bp的片段,与T.spiralis的相似性达到99%,仅有3个核苷酸不同,可以归为一类。结果表明,西藏那曲旋毛虫分离株应该属于T.spiralis。
姜鹏[8](2008)在《旋毛虫COXⅠ基因多态性分析和成囊前期幼虫检疫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旋毛虫病是一种严重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旋毛虫幼虫囊包的肉及肉制品所致。由于旋毛虫属内不同虫种的地理分布、宿主范围、致病性以及宿主对不同虫种的免疫应答等方面存在有明显差异,因此,旋毛虫属分类的研究对旋毛虫病的病原学、免疫学、流行病学、临床及预防控制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旋毛虫不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也给养猪业和食品工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在欧共体,法律规定在其15个成员国内饲养的生猪必须进行旋毛虫检疫,其费用约为5.7亿美元;在我国,旋毛虫是强制性肉类检疫项目,每年用于猪肉旋毛虫检疫的费用达18亿元。为了对我国旋毛虫不同地理株进行分子鉴定和多态性分析,本文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LFP)和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对我国7个旋毛虫地理株的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XⅠ)基因片段进行分析。本文还对旋毛虫肌幼虫在不同宿主肌肉中的分布、囊包内幼虫含量以及目前国内外普遍应用的肉类及肉制品中旋毛虫(尤其成囊前期幼虫)检疫方法的敏感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观察。材料与方法1.旋毛虫与实验动物本实验所用虫种为旋毛虫(T1)、乡土旋毛虫(T2)、布氏旋毛虫(T3)、伪旋毛虫(T4)及纳氏旋毛虫(T7);7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来自河南、湖北、云南、西安、哈尔滨、同江及天津。健康雄性昆明小鼠和Sprague Dawley(SD)大鼠购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2.旋毛虫肌幼虫基因组DNA的提取及PCR扩增酚氯仿法提取旋毛虫肌幼虫基因组DNA,使用旋毛虫COXⅠ基因的简并引物:L6625(5’-TTYTGRTTYTTYGGNCAYCC-3’):H7005(5’-ACNACRTARTANGTRTCRTG-3’)。对所提取的旋毛虫肌幼虫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3.PCR-RFLP使用Trull(MseI)限制性内切酶对纯化后的PCR产物进行酶切,3%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酶切产物,用凝胶图像分析仪观察并分析酶切结果。4.PCR-SSCP将纯化后的PCR产物进行SSCP,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SSCP结果,电泳后银染显色。通过计算获得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以及多态性信息含量。5.旋毛虫幼虫在大鼠与小鼠肌肉分布及囊包内幼虫数量的观察将30只昆明小鼠和30只SD大鼠均随机分为轻、中、重度感染组,每组10只,分别按每g体重1、5、20条肌幼虫经口感染。感染后40d剖杀,取不同部位肌肉称重后压片镜检,观察不同部位每g肌肉虫荷(larvae per gram,lpg)及囊包内幼虫数量。6.ICT-消化法对肉中旋毛虫肌幼虫检测的敏感性观察按每g肌肉1~5条幼虫加入正常猪肉样本中,人工消化后镜检,观察不同虫荷的检出率。7.成囊前期幼虫(PEL)的检疫3组小鼠分别用20、10及5条幼虫感染,感染后18d剖杀,应用国际旋毛虫病委员会推荐的消化法(ICT-消化法)、我国国家标准-猪旋毛虫病诊断技术GB/T 18642-2002(国标消化法)和贝氏法,对感染后18d的成囊前期幼虫进行检验,比较3种方法的检疫效果。结果1.旋毛虫不同种和地理株COXⅠ基因的PCR扩增结果对5个旋毛虫国际参考株和我国7个旋毛虫地理株COXⅠ基因片段扩增后电泳结果表明,上述5种旋毛虫和7个地理株的扩增片段大小一致(约为419bp)。2.PCR-RFLP检测结果对5种旋毛虫和7个地理株COXⅠ基因扩增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Trull(MseI)酶切后发现T2、T3、T4、T7和天津株均具有独特的酶切带型:T2(22bp,70bp,327bp),T3(92bp,327bp),T4(419bp),T7(62bp,64bp,70bp,223bp),天津株(92bp,126bp,201bp);其他6个地理株的酶切带型和T1一致(22bp,70bp,126bp,201bp)。3.PCR-SSCP分析结果对我国7个旋毛虫地理株与波兰株COXⅠ基因扩增片段进行SSCP检测,发现有3种基因型(AA、AB和BB):波兰株为AA型;哈尔滨、黑龙江同江、西安、云南、湖北及河南株均为AB型;天津株为BB型。以AB基因型频率最高(0.75),AA与BB基因型均为0.125:A和B等位基因频率相等,均为0.5;旋毛虫不同地理株COXⅠ基因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375,为中度多态性。4.旋毛虫幼虫在大鼠与小鼠肌肉分布及囊包内幼虫数量大鼠在轻度感染时以咬肌虫荷最高,中、重度感染时分别以膈肌和舌肌虫荷最高;小鼠在轻度感染时以咬肌虫荷最高,中、重度感染时均以膈肌虫荷最高。在大鼠肌肉内8028个囊包中,含1、2、3条幼虫的囊包分别占97.91%、1.95%及0.14%;在小鼠肌肉内7559个囊包中,含1、2、3条幼虫的囊包分别占97.33%、2.54%及0.13%。小鼠肌肉内多幼虫(2~3条)囊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大鼠(χ2=5.644,P<0.05)。多幼虫囊包的检出率在大鼠和小鼠均随感染剂量的增加而升高(χ大鼠2=42.656,P<0.05;χ小鼠2=45.713,P<0.05);在含3条幼虫囊包的肌肉内,重度感染的大鼠和小鼠肌肉分别占81.82%(9/11)与100%(10/10)。未发现含有4条及4条以上幼虫的囊包。5.ICT-消化法对肉中旋毛虫肌幼虫检测的敏感性观察每g含5、4及3条幼虫的各10份猪肉,ICT-消化法的检出率均为100%;每g含2、1条幼虫的各10份猪肉,检出率仅分别为30%和10%。6.三种方法对成囊前期幼虫检验结果的比较旋毛虫幼虫感染小鼠后18d,每只感染20条幼虫的15份小鼠肌肉,ICT-消化法、国标消化法与贝氏法的幼虫检出率均为100%(χ202=0.000,P>0.05);每只感染10条幼虫的15份小鼠肌肉,3种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93.33%,93.33%及100%(χ102=1.645,P>0.05);每只感染5条幼虫的30份小鼠肌肉,3种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63.33%,90%及100%(χ52=18.866,P<0.05)。结论1.我国7个旋毛虫地理株及波兰株的COXⅠ基因片段的遗传变异度为中度多态性;我国旋毛虫地理株中,河南、湖北、云南、西安、哈尔滨及同江株可归为一类,天津株可归为另一类。2.对鼠类进行旋毛虫感染的病原学检查时应首选咬肌,其次为膈肌或舌肌;进行肌肉活检或肉类检疫时发现含3条幼虫的囊包提示为重度感染。3.在旋毛虫轻度感染时,ICT-消化法有较高的漏检率;对成囊前期幼虫的检疫,贝氏法明显优于ICT-消化法和国标消化法。
李冬梅,王秀荣,董小波,路义鑫,宋铭忻[9](2007)在《黑龙江省猫旋毛虫18S rRNA基因分子克隆及序列分析》文中指出本文利用GenBank中发表的(Trichinella spiralis)18S rRNA序列为参考设计引物,对分离自黑龙江省猫体内的旋毛虫及本地毛形线虫(Trichinella nativa)的18S rRNA基因进行扩增,克隆后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猫旋毛虫与旋毛形线虫基因同源性更高。
姜曰晓,宋铭忻,路义鑫[10](2007)在《黑龙江省旋毛虫分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遗传学、生物学和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寄生虫学方面的应用,国内学者认为黑龙江省旋毛虫有2个种和1个分类地位尚未定的基因型。文章根据黑龙江省旋毛虫形态学、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表现的不同特性,对其分类学方面的研究加以综述。
二、用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鉴定旋毛虫各隔离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鉴定旋毛虫各隔离种(论文提纲范文)
(1)旋毛虫的低温耐受性和感染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旋毛虫虫种 |
1.2 实验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实验组 |
1.3 肌幼虫检查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膈肌压片镜检 |
2.2 人工消化全部肌肉镜检 |
3 讨论 |
(2)旋毛虫分子鉴定研究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家族的克隆、表达及初步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旋毛虫分类鉴定研究进展 |
1.1.1 旋毛虫概述 |
1.1.2 旋毛虫分类概况 |
1.1.3 我国旋毛虫分离株分类现状 |
1.1.4 我国旋毛虫分类方法研究进展 |
1.2 寄生性线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
1.2.1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类型与结构特征 |
1.2.2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
1.2.3 寄生性线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应用多重PCR鉴定旋毛虫种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旋毛虫种及基因组DNA提取 |
2.1.2 线粒体小亚基及大亚基核糖体RNA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2.1.3 线粒体核糖体RNA基因多重PCR |
2.1.4 ESV/ITS1多重PCR |
2.2 结果 |
2.2.1 T.nativa,T.britovi和T.pseudospiralis线粒体核糖体RNA基因克隆 |
2.2.2 线粒体核糖体RNA基因多重PCR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中国旋毛虫分离株的分子鉴定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旋毛虫分离株 |
3.1.2 基因组DNA提取 |
3.1.3 线粒体核糖体大小亚基RNA基因多重PCR鉴定 |
3.1.4 旋毛虫5S rRNA基因间隔区克隆与分析 |
3.2 结果 |
3.2.1 旋毛虫线粒体核糖体RNA基因多重PCR扩增结果 |
3.2.2 旋毛虫5S RNA基因间隔区序列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旋毛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家族的克隆及初步鉴定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 |
4.2.1 旋毛虫cystatin家族基因的克隆 |
4.2.2 旋毛虫cystatin家族基因重组蛋白表达及鉴定 |
4.2.3 重组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活性 |
4.3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永久通信地址 |
(3)6株旋毛虫49 ku ES抗原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虫种 |
1.2 主要试剂 |
1.3 引物的设计 |
1.4 旋毛虫总RNA的提取 |
1.5 RNA反转录和目的基因扩增 |
1.6 PCR产物克隆测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目的基因RT-PCR扩增 |
2.2 序列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4)旋毛虫属分类及其分类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旋毛虫属的分类现状 |
1.1 国外研究 |
1.2 国内研究 |
2 旋毛虫属分类方法的研究进展 |
2.1 虫体杂交试验 |
2.2 旋毛虫肌幼虫对宿主的感染性 |
2.3 同工酶酶谱分析 |
2.4 分子生物学 |
2.4.1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
2.4.2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
2.4.3 多重PCR (Multiplex PCR) |
2.5 分子遗传学 |
3 结 语 |
(5)河南猪株旋毛虫18S rRNA基因的同源性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通讯作者】 |
1 材料 |
1.1 旋毛虫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 |
2 方法 |
2.1 旋毛虫成虫的收集 |
2.2 旋毛虫总RNA的提取 |
2.3 18S rRNA基因的RT-PCR扩增 |
2.4 目的基因的分子克隆和鉴定 |
2.5 18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及其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结 果 |
1 RT-PCR扩增 |
2 菌液PCR法筛选阳性克隆 |
3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
4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5 18S rRNA 基因序列测定及其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讨 论 |
(6)旋毛虫28S rRNA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其在分类学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虫种与试剂 |
1.2 引物设计 |
1.3 虫体总RNA的提取 |
1.4 RNA的反转录和28S rRNA基因片段的扩增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黑龙江省猪旋毛虫28S rRNA电泳特征 |
2.2 序列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7)西藏那曲地区旋毛虫分离株的分子分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旋毛虫分离株 |
1.2 试剂 |
1.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1.3.1 旋毛虫线粒体核糖体小亚基及大亚基RNA基因特异引物 |
1.3.2 旋毛虫5 S RNA内转录间隔区基因引物 |
1.4 旋毛虫基因组DNA的提取 |
1.5 旋毛虫线粒体核糖体RNA基因DNA片段的PCR扩增 |
1.6 旋毛虫5 S RNA内转录间隔区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旋毛虫线粒体核糖体RNA基因的扩增 |
2.2 旋毛虫5 S RNA内转录间隔区基因分析 |
3 讨论 |
(8)旋毛虫COXⅠ基因多态性分析和成囊前期幼虫检疫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旋毛虫COXI基因多态性分析 |
1 前言 |
1.1 旋毛虫病的危害 |
1.2 旋毛虫属生物学分类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生化试剂 |
2.2 仪器 |
2.3 溶液的配置 |
2.4 实验动物 |
2.5 旋毛虫虫株 |
2.6 实验动物的感染 |
2.7 旋毛虫肌幼虫的收集 |
2.8 旋毛虫肌幼虫总DNA的提取及检测 |
2.9 PCR反应及PCR产物鉴定 |
2.10 胶回收试剂盒回收PCR产物 |
2.11 PCR产物RFLP分析 |
2.12 PCR产物SSCP分析 |
3 结果 |
3.1 PCR扩增产物电泳 |
3.2 PCR产物的RFLP分析结果 |
3.3 PCR产物的SSCP分析 |
4 讨论 |
4.1 目的基因的获得 |
4.2 PCR扩增 |
4.3 关于COXI |
4.4 旋毛虫COXI基因PCR-RFLP分析 |
4.5 旋毛虫COXI基因PCR-SSCP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成囊前期幼虫检疫方法的研究 |
1 前言 |
1.1 旋毛虫肌幼虫囊包 |
1.2 旋毛虫病的流行及检疫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中所用试剂及溶液配制方法 |
2.2 用到的主要仪器 |
2.3 实验动物 |
2.4 旋毛虫虫株 |
2.5 实验动物的感染 |
2.6 人工消化法 |
2.7 贝氏法用于成囊前期幼虫(Pre-encapsulated larva,PEL)的收集 |
2.8 旋毛虫幼虫在大鼠与小鼠肌肉分布及囊包内幼虫数量的观察 |
2.9 ICT消化法对肉中旋毛虫肌幼虫检测的敏感性观察 |
2.10 消化法用于PEL检疫的影响因素观察 |
2.11 三种方法对轻度感染时成囊前期幼虫检测效果的比较 |
2.12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旋毛虫幼虫在大鼠与小鼠肌肉分布及囊包内幼虫数量的观察 |
3.2 肉中旋毛虫最低虫荷的检疫结果 |
3.3 PEL检疫方法的影响因素及其检测效果的比较 |
4 讨论 |
4.1 旋毛虫幼虫在大鼠与小鼠肌肉分布及囊包内幼虫数量 |
4.2 成囊前期幼虫的检疫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英文缩略词 |
后记 |
(9)黑龙江省猫旋毛虫18S rRNA基因分子克隆及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虫种 |
1.2 动物 |
1.3 试验试剂 |
1.4 旋毛虫肌幼虫的收集 |
1.5 旋毛虫总RNA的提取 |
1.6 RNA的反转录和目的基因的扩增 |
1.7 目的基因的分子克隆和鉴定 |
1.8 序列分析 |
2 结果 |
2.1 PCR扩增试验 |
2.2 目的基因克隆后的鉴定 |
2.3 序列分析 |
3 讨论 |
(10)黑龙江省旋毛虫分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态学的差异 |
2 生物学上的差异 |
2.1 对温度敏感性的差异 |
2.2 宿主体内分布情况的差异 |
2.3 雌虫体外产幼虫能力和成虫肠期持续时间的差异 |
2.4 保姆细胞形成时间的差异 |
2.5 感染性的差异 |
3 遗传学上的差异 |
4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
4.1 同工酶技术 |
4.2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
4.3 聚合酶链式反应 |
5 结语 |
四、用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鉴定旋毛虫各隔离种(论文参考文献)
- [1]旋毛虫的低温耐受性和感染性的实验研究[J]. 秦啸鸣,宋辉,傅皓,张军,王国英,白慧玲.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2)
- [2]旋毛虫分子鉴定研究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家族的克隆、表达及初步鉴定[D]. 付宝权.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06)
- [3]6株旋毛虫49 ku ES抗原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J]. 路义鑫,韩彩霞,李晓云,董晓波,宋铭忻.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12)
- [4]旋毛虫属分类及其分类方法的研究进展[J]. 王丽娜,田建丽,陈晓宁,路国兵,高云.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1(12)
- [5]河南猪株旋毛虫18S rRNA基因的同源性序列分析[J]. 王丽娜,路国兵,杨晓东,高云,陈晓宁.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1(10)
- [6]旋毛虫28S rRNA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其在分类学上的应用[J]. 李成,魏颖,袁金钱,宋铭忻.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09)
- [7]西藏那曲地区旋毛虫分离株的分子分类鉴定[J]. 姚海潮,色珠,曾江勇,刘建芝,李文卉,夏晨阳,盖文燕,次仁多吉,拉巴次旦,杨德全,董禄德,吴金措姆,鲁志平,付宝权. 中国兽医科学, 2010(03)
- [8]旋毛虫COXⅠ基因多态性分析和成囊前期幼虫检疫方法的研究[D]. 姜鹏. 郑州大学, 2008(03)
- [9]黑龙江省猫旋毛虫18S rRNA基因分子克隆及序列分析[J]. 李冬梅,王秀荣,董小波,路义鑫,宋铭忻. 中国兽医杂志, 2007(05)
- [10]黑龙江省旋毛虫分类研究进展[J]. 姜曰晓,宋铭忻,路义鑫. 动物医学进展,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