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积极就业政策 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黄云飞[1](2019)在《促进地方政府再就业工作的对策研究 ——以烟台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再就业是社会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合理利用,符合十九大部署中人才和就业两个优先战略的要求,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当下经济结构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改革对促进就业与再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正是基于如此背景,针对地方政府当前现有的再就业理论和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对策,从而希望对地方政府实现促进更加充分和高质量的再就业起到一定借鉴意义。本文以再就业工作为研究对象,以地方政府为着眼点,基于再就业的相关理论,如“失业与就业弹性理论”、“特质-因素理论”、“人力资源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烟台市政府为个案进行分析。围绕烟台市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再就业问题进行研究探讨,首先阐述烟台市政府当前促进再就业工作的政策措施,进而展开失业人员问卷调查,发现了主要问题在于地方政府对促进再就业工作的认识不足,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部分经济落后县市区,落实再就业资金难度大;市场导向作用发挥欠缺,分类帮扶针对性不足;缺乏引导失业人员树立与时俱进的再就业观念;再就业培训政策和培训体系有待更新完善。然后分析了国内外地方政府促进再就业工作的成功实践和经验,国外以中等发达和发达国家首都为例,国内以周边城市为例,得到一些促进地方政府再就业工作的启示。最后文章针对以上分析提出了促进地方政府再就业工作的思路,完善再就业服务体系。针对烟台市促进再就业工作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地方政府的成功实践基础上,最终从加强再就业机制建设方面通过强化再就业责任体系和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来提高再就业政策执行力,通过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和强化社会救助能力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从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方面拓宽就业渠道、整合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信息、分类帮扶重点群体;从再就业技能培训方面提高培训质量和关注创新创业技能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思路,促进地方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的再就业。
英明[2](2017)在《府际关系视域下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研究》文中指出积极就业政策指政府以治理失业和促进就业为取向的宏观政策体系,包括保护性就业政策、市场性就业政策和战略性就业政策,具体政策工具包括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及扶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等。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成败直接决定其政策目标能否实现。省政府是中央政府的次级代理机构,执行中央政府出台的积极就业政策,其执行成败直接决定中央积极就业政策目标能否实现。本研究选取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执行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府际关系的复杂动态过程中探讨辽宁省政府积极就业政策执行活动,探索府际间互动模式背后的理性、观念因素如何影响积极就业政策执行主体的认知和行动。这对丰富、发展府际关系和政策执行具有理论意义,对提高积极就业政策执行效果、效能、效率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试图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访谈和文献分析的方法,采用府际关系理论为指导,以影响府际关系的关键要素、中国府际关系运行的现实基础、国外学者的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型为基础,构建了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执行分析框架。确定了自变量——诱导要素和约束要素;因变量——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执行;中介变量——辽宁省政府的能力要素。这一概念框架为本文的研究确定了边界和主要观测点。本研究首先厘清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构成、发展演进、执行现状、执行成效及存在问题,为分析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执行做素材铺垫、现实考证和客观依据。继而通过实证调研和文献研究分析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执行是否真正实现了既定政策目标、采取了何种执行模式、取得何种成效、还存在哪些问题等。在此基础上,运用概念分析框架分析了推动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有利因素和限制性因素。一方面,部分诱导因素、约束因素和能力因素对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的执行产生了积极影响。在诱导要素维度,府际纵向分权、高层领导重视并参与的权力结构,府际间利益关联结构,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奖励表彰与隐性契约的激励结构,下级政府就业专项资金配置及下级政府资源获取能力的资源配置结构。在约束要素维度,上级政府的政策规章及工作制度安排,就业任务下达与目标责任制考核,督促检查与就业专项资金审计,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行政问责。在能力要素维度,执行主体间的组织结构与沟通协调能力,信息资源建设与政策宣传的反馈能力,对中央政策的再设计及现存政策的调整修正能力。总之,在这些要素的作用下,推进了政策执行,使其产生了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处于合理空间、扶持就业困难群体数量大及就业专项支出规模大等实效。另一方面,部分诱导因素、约束因素和能力因素也对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的执行产生了不利影响,限制了其有效执行。在诱导要素维度,府际间权力博弈,主体间利益冲突,府际间激励过度与激励结构错位,府际间财政资源配置失衡。在约束要素维度,政府换届与执行流程失范,府际间绩效考核体系适用性弱,府际内部监督检查流于形式,府际间问责机制缺失及力度不足。在能力要素维度,辽宁省政府自身组织结构优化程度低和常规性组织协调能力差,信息共享程度低及信息反馈渠道受阻,对中央政策再制定前期调研不足及对问题经验吸取不足。总之,这些要素的影响导致积极就业政策执行中的虚假执行、选择执行、象征执行、过度执行、目标替代执行或标的群体外溢执行等问题。最后,本研究从诱导、约束和能力的角度提出了改进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对策。一是均衡配置府际间权力结构、规范和调节府际间利益关系、创新府际间激励机制和科学配置执行资源。二是建立健全法制规约、提高绩效考核机制的科学性与导向性、规避监督检查流于形式、健全府际间问责机制及增强问责力度。三是通过优化组织结构提升沟通协调能力,通过增强政务公开、信息反馈和减少信息代理层级提高反馈能力,通过前期调研和持续吸取经验提升政策输出能力。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依据府际关系理论、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型和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府际现实,从诱导因素、约束因素和能力因素三个维度构建了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诱导、约束及能力三个关键要素的二级指标。二是提出了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的发展四阶段论。提出政策发展经历了建立框架、改进调整、形成发展和探索创新的演进阶段。三是提出了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模式,例如高层推动模式、领导小组模式、联席会议模式、签订责任状模式和特色活动推动模式。四是提出了运用府际间诱导、约束和能力因素改进执行对策。基于府际关系视角,从解决诱导、约束和能力要素方面限制性障碍入手,提出优化改进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对策。本研究通过对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实然描述和理论透析,厘清和探讨了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构成要素、演进阶段、执行现状、执行模式、执行成效及执行中的问题,以构建的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执行分析框架作为研究规范和逻辑起点,以相关变量为切入点,通过剖析关键要素对政策执行不同层面影响,尝试改善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执行效果、效率、效能的对策。鉴于全国各省级政府都需要执行积极就业政策,本研究可能会为其它省级政府提供参考或借鉴价值。
赖德胜,孟大虎,李长安,田永坡[3](2011)在《中国就业政策评价:1998-2008》文中研究说明从消极就业政策到积极就业政策的转变,标志着中国政府以更为积极的姿态来处理就业问题。估算结果表明,1998-2008年,我国政府为落实就业政策累计支出6169.67亿元,其中用于落实消极就业政策的支出为4144.06亿元,落实积极就业政策的支出为2025.61亿元。实证分析发现,落实积极就业政策的支出和落实消极就业政策的支出与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落实积极就业政策的支出每变动1%会导致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数量同向变动0.27%,说明我国政府用于促进就业的支出的确对再就业工作显示出了积极作用;而落实消极就业政策的支出每变动1%将引起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数量反向变动1.05%,这一结果表明落实消极就业政策的支出吸引了更多的失业下岗人员加入失业保险体系,同时发挥出了一种"社会稳定器"的功能。
林彧,何方[4](2007)在《关注困难群体就业:给下岗失业人员更多关爱》文中指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高度重视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进一步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和重组改制、关闭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失业与再就业,是老百姓的一块心病,关乎社会民生。坦然面对失业,热情高昂再就业,是政府传达给老百姓的承诺,也就是经济学上常说的,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为老百姓提供公共产品。老百姓有了工作,有了就业的信心,心里就有了盼头,社会和谐也就有了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速,然而,作为社会中心的城市本身却没有均衡地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幸福,相反却出现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令人关注的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群体。其中以“4050”人员居多。这些人年龄偏大、体质偏差、技能偏低、女性偏多,而且人到中年,他们又承担着赡养父母、抚养子女的重压。虽本人有就业愿望,但难度较大。我们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是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的大事。
乔红光,丁磊[5](2005)在《社区推进再就业服务的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充分发挥社区推进再就业服务的重要渠道作用,构建社区再就业新机制,应加强对社区推进再就业工作的领导,落实和创新就业政策;加强社区建设,推动社区再就业工作;加强对社区的宣传,营造全社会关爱社区再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
黄燕芬,杨宜勇[6](2004)在《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政策的核心——2004年中国就业论坛综述》文中研究指明2004年4月28~30日,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国际劳工组织(ILO)共同举办的“中国就业论坛”在北京召开,有关国际组织、27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以及国内外专家620多人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出席了论坛并作主旨报告。此次论坛的主题为“全球化、结构调整与就业促进”,在为期3天的日程中,与会代表就中国和世界面临的就业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其中,促进就业与经济全球化、促进就业与消除贫困以及促进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等问题是研讨的重点内容。由于许多外国劳工部长的发言主要是介绍本国国内的就业形势和促进就业的做法,本文没有进行摘录;本文重在系统整理国内专家的基本观点。
吴家农[7](2003)在《在全市加快推进再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文中指出 这次全市再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传达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40号)精神,结合我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实际,提出贯彻意见,部署下一阶段再就业工作,落实各项措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全面加快推进再就业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又专门研究了再就业工作,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国办发[2003]40号文件,明确提出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再就业工作。今年5月,黄菊副总理到重庆视察工作,深入工厂、社区调查研究,召开下岗职工座谈会,听取我市再就业工作情况汇报,对抓好当前再就业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提出要狠抓组织、资金、政策、措施"四落实",对做好我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
吴邦国[8](2003)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切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文中认为一、充分肯定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 江泽民同志多次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有近13亿人口,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复杂,扩大就业的任务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繁重。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确定了“鼓励兼并
吴邦国[9](2003)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文中认为 这次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是十六大之前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分析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讨论和研究贯彻《中共中央、国
齐鲁[10](2002)在《深刻领会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 把再就业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劳动保障部部长张左已在9月14日召开的全国劳动保障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表明 同志们: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之后,我们接着召开全国劳动保障厅局长会议,主要任务就是深入学习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坚决贯彻落实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全面做好今年的各项劳动保障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
二、实施积极就业政策 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积极就业政策 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促进地方政府再就业工作的对策研究 ——以烟台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外理论研究及成因分析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本文创新点 |
第一章 地方政府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失业的概念 |
二、再就业的概念 |
第二节 基本理论 |
一、失业与就业弹性理论 |
二、特质-因素理论 |
三、人力资源理论 |
第二章 烟台市政府再就业工作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再就业工作的主要措施 |
一、落实劳动力市场责任 |
二、再就业资金投入 |
三、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 |
第二节 问卷调查实施过程及结果分析 |
一、失业人员结构 |
二、失业人员失业原因 |
三、失业人员再就业观念 |
四、再就业政策宣传效果 |
五、再就业技能培训成效 |
六、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情况 |
第三节 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一、再就业观念缺乏引导 |
二、落实再就业资金难度大 |
三、分类帮扶针对性不足 |
四、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 |
五、再就业培训体系有待更新完善 |
第三章 国内外地方政府再就业工作的成功实践与启示 |
第一节 国外地方政府再就业工作的成功实践 |
一、德国柏林注重预防长期失业现象 |
二、澳大利亚墨尔本实行新学徒制 |
第二节 国内地方政府再就业工作的成功实践 |
一、北京市创客空间带动就业 |
二、济南市注重政策执行力 |
第三节 国内外地方政府再就业工作的启示 |
一、以再就业目标为导向完善培训体系 |
二、多部门联合协作调动社会资源 |
第四章 促进地方政府再就业工作的思路 |
第一节 加强再就业机制建设 |
一、提高再就业政策执行力 |
二、扩大社会保障范围 |
第二节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
一、拓宽再就业渠道 |
二、整合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信息 |
三、分类帮扶重点群体 |
第三节 再就业技能培训 |
一、优化课程和培训质量 |
二、加强创业创新技能培训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府际关系视域下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关于政策执行和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研究 |
1.2.2 国内关于政策执行和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研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目标、内容和范畴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范畴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1.5.1 构建了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分析框架 |
1.5.2 提出了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发展四阶段论 |
1.5.3 提出了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模式 |
1.5.4 提出了运用府际间诱导、约束和能力因素改进执行对策 |
第2章 研究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核心概念 |
2.1.1 就业政策 |
2.1.2 积极就业政策 |
2.1.3 积极就业政策执行 |
2.2 府际关系理论 |
2.2.1 府际关系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
2.2.2 府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内容 |
2.2.3 府际关系理论的适用性 |
2.3 中国府际关系的运行实践 |
2.3.1 纵向府际间的运行实践 |
2.3.2 横向府际间的运行实践 |
2.3.3 斜向府际间的运行实践 |
2.4 分析框架的构建 |
2.4.1 构建依据 |
2.4.2 变量:诱导、约束与能力三个维度 |
第3章 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演进与构成 |
3.1 辽宁省府际结构与就业状况 |
3.1.1 省情概述 |
3.1.2 府际结构 |
3.1.3 就业基本状况 |
3.2 积极就业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
3.2.1 积极就业政策1.0版:政策体系框架建构期 |
3.2.2 积极就业政策2.0版:政策内容调整与完善期 |
3.2.3 积极就业政策3.0版:政策体系形成与发展期 |
3.2.4 积极就业政策4.0版:政策探索革新时期 |
3.3 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构成要素 |
3.3.1 政策主体 |
3.3.2 政策问题 |
3.3.3 政策对象 |
3.3.4 政策目标 |
3.3.5 政策工具 |
第4章 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现状 |
4.1 执行主体与程序 |
4.1.1 执行主体:辽宁省政府及其部门 |
4.1.2 执行程序:政策输出、投入执行资源和监督检查 |
4.2 执行模式 |
4.2.1 高层推动模式 |
4.2.2 领导小组模式 |
4.2.3 联席会议模式 |
4.2.4 签订责任状模式 |
4.2.5 特色活动推动模式 |
4.3 执行效果 |
4.3.1 城镇登记失业率处于合理区间 |
4.3.2 扶持困难群体就业人数规模大 |
4.3.3 就业配套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大 |
4.3.4 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
4.4 执行中的问题 |
4.4.1 象征或目标替代执行 |
4.4.2 选择或变通执行 |
4.4.3 过度或迟缓执行 |
4.4.4 欺上瞒下或标的群体外溢执行 |
第5章 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推动因素 |
5.1 诱导变量维度 |
5.1.1 权力结构:府际间的纵向分权使下级政府执行上级政府政策 |
5.1.2 利益结构:府际间利益关联促进积极就业政策执行 |
5.1.3 激励机制:府际间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内在动力 |
5.1.4 资源配置: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根本保障 |
5.2 约束变量维度 |
5.2.1 制度规约:府际间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规制与安排 |
5.2.2 绩效考核:上级政府约束下级政府完成积极就业政策执行任务的手段 |
5.2.3 监督检查: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外在压力 |
5.2.4 行政问责:约束执行主体承担执行责任 |
5.3 能力变量维度 |
5.3.1 组织协调:设立组织结构及强化沟通协调 |
5.3.2 信息反馈:信息资源建设及加大政策宣传 |
5.3.3 政策输出:中央政策的再设计及现存政策的修正 |
第6章 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限制因素 |
6.1 诱导变量维度 |
6.1.1 权力结构:府际间权力博弈阻碍积极就业政策执行 |
6.1.2 利益结构:积极就业政策执行主体间的利益冲突 |
6.1.3 激励结构:上级政府的激励过度与激励结构错位限制执行 |
6.1.4 资源配置:府际间财政资源配置失衡 |
6.2 约束变量维度 |
6.2.1 制度规约:政府换届及流程失范 |
6.2.2 绩效考核:绩效考核体系适用性较弱 |
6.2.3 监督检查:府际间监督检查有限 |
6.2.4 行政问责:府际间问责机制缺失及力度不足 |
6.3 能力变量维度 |
6.3.1 组织协调能力不强 |
6.3.2 信息反馈能力较弱 |
6.3.3 政策再制定前期调研及问题吸取不足 |
第7章 改进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对策 |
7.1 科学运用府际间的诱导变量 |
7.1.1 均衡配置府际间权力结构 |
7.1.2 规范和调节府际间利益关系 |
7.1.3 创新府际间激励机制 |
7.1.4 科学配置执行资源 |
7.2 有效运用府际间的约束变量 |
7.2.1 建立健全法制规约 |
7.2.2 提高绩效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和导向性 |
7.2.3 规避监督检查流于形式 |
7.2.4 健全府际间问责机制及增强问责力度 |
7.3 提升辽宁省政府自身能力 |
7.3.1 优化组织结构与提高府际间组织协调能力 |
7.3.2 增强府际间信息反馈能力 |
7.3.3 加大前期调研和持续吸取经验提升政策输出能力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
(3)中国就业政策评价:199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从消极就业政策向积极就业政策转变的宏观背景 |
三、我国政府落实就业政策支出的宏观描述:1998-2008 |
(一) 在消极就业政策方面的支出 |
1.失业保险金 |
2.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补助 |
3.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 |
(二) 在积极就业政策方面的支出 |
(三) 总支出 |
(四) 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及与国际水平的比较 |
四、就业政策的实施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影响:实证分析 |
(一) 变量选取 |
1.被解释变量 (REEMPLOYMENT) |
2.解释变量 |
(二) 数据处理 |
(三) 对变量LnREEMPLOYMENT、LnALMP、LnPLMP进行平稳性检验 |
(四) 协整分析 |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
(4)关注困难群体就业:给下岗失业人员更多关爱(论文提纲范文)
背景: |
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需要 |
声音: |
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声音 |
党和国家及其领导人 |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
下岗失业人员 |
举措: |
落实政策暖人心 |
发放再就业优惠证 |
出台税收优惠政策 |
发放小额贷款 |
进行社保补贴 |
公共服务送“情爱” |
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活动 |
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 |
开展送温暖活动 |
托起“零就业家庭”希望 |
当成政治任务, 办成民心工程 |
强化基础工作, 搞好跟踪服务 |
努力发展经济, 创造就业岗位 |
召开招聘会, 方便再就业 |
加强职业培训, 让更多人再就业 |
加强沟通联系, 增强就业稳定性 |
记者手记: |
改变观念促再就业 |
相关链接: |
困难群体 |
(5)社区推进再就业服务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对社区推进再就业工作的领导力度, 建立社区再就业服务新机制 |
(一) 要认识到位 |
(二) 要职责到位 |
(三) 要工作到位 |
1. 制定社区推进再就业的工作规划。 |
2. 抓好再就业政策的落实工作。 |
3. 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
4. 动员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协调, 做好社区就业相关服务工作。 |
5. 指导社区在推进再就业过程中, 处理好上下左右的关系。 |
6. 要指导帮助社区在推进再就业工作时, 对下岗失业人员做到“六清”、“六到位”。 |
二、认真贯彻和创新社区推进再就业工作的政策 |
(一) 继续抓紧落实现有的再就业政策 |
(二)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再就业政策 |
(三) 落实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 |
(四) 依法加强对再就业政策的保护 |
1. 充分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以下简称《劳动法》) 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 |
2. 在部分再就业政策中增加法律元素。 |
三、加强社区自身建设, 推进社区再就业工作 |
(一) 科学界定社区的工作职能 |
(二) 加大资金投入, 切实改善社区办公条件 |
(三) 努力实现社区办公和劳动就业信息网络化 |
(四)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人员队伍 |
(五) 要切实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 |
(六) 为下岗失业人员多方寻找就业渠道 |
1. 发展社区服务业。 |
2. 开发公益性岗位。 |
3. 利用驻区企事业单位开发就业岗位。 |
4. 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
5. 组织劳务输出。 |
四、大力开展再就业培训, 构建新的培训体系 |
(一) 构建新的培训体系 |
(二) 确定培训的主要内容 |
1. 思想培训。 |
2. 职业技能培训。 |
3. 开展就业指导。 |
4. 进行创业能力培训。 |
(三) 推动培训和就业相结合 |
1. 再就业培训与职业资格评估相结合。 |
2. 建立激励机制。 |
3. 培训与自主创业相结合。 |
4. 推行“订单式”培训。 |
五、加大对社区推进再就业的宣传力度, 在全社会推动社区再就业工作 |
(一) 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社区”的良好氛围 |
(二) 宣传的重点 |
1. 加强对社区的宣传。 |
2. 加强再就业培训的宣传。 |
3. 宣传和教育下岗失业人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
4. 宣传关于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主要政策、措施, 特别是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扶持政策。 |
5. 加强舆论监督。 |
(三) 宣传的形式 |
(9)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充分肯定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 |
(一)基本做到“两个确保”和“应保尽保”。 |
(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
(三)再就业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高度重视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 |
第一,这部分人很困难,迫切需要帮助。 |
第二,重点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
第三,这也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在要求。 |
三、坚定信心,挖掘潜力,千方百计扩大再就业门路 |
(一)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传统服务业,增加再就业岗位。 |
(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拓宽再就业门路。 |
(三)支持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辅业转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 |
四、完善政策,强化服务,大力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
(一)关于制定政策的出发点。 |
(二)关于强化再就业服务问题。 |
(三)关于加强社区建设问题。 |
五、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切实加强对再就业工作的领导 |
(一)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再就业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
(二)抓好政策和资金双落实。 |
(三)落实部门责任,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再就业工作。 |
(四)切实加强对再就业工作的督促检查。 |
(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
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 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促进地方政府再就业工作的对策研究 ——以烟台市为例[D]. 黄云飞. 青岛大学, 2019(02)
- [2]府际关系视域下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研究[D]. 英明. 东北大学, 2017(06)
- [3]中国就业政策评价:1998-2008[J]. 赖德胜,孟大虎,李长安,田永坡.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 [4]关注困难群体就业:给下岗失业人员更多关爱[J]. 林彧,何方. 就业与保障, 2007(03)
- [5]社区推进再就业服务的对策[J]. 乔红光,丁磊.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01)
- [6]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政策的核心——2004年中国就业论坛综述[J]. 黄燕芬,杨宜勇. 经济研究参考, 2004(61)
- [7]在全市加快推进再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J]. 吴家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03(14)
- [8]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切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N]. 吴邦国. 经济日报, 2003
- [9]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 吴邦国. 劳动保障通讯, 2003(02)
- [10]深刻领会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 把再就业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劳动保障部部长张左已在9月14日召开的全国劳动保障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J]. 齐鲁. 中国就业, 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