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迎接新世纪对国税工作的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周笑梅[1](2021)在《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表征。自国家启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以来,新型智库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智库的政策咨询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与现阶段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仍明显不相称。制约智库发展的突出困境在于:在新型智库最重要的关系中,智库与政府双向维度同时存在深层体制改革的阻滞,且彼此复杂纠缠。一方面,这种制约呈现为相应的国家制度供给不足与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滞后,另一方面,新型智库在对自我重塑的能动把握上也存在观念滞后、行动迟滞、内部机制创新不足。内外部因素的复杂交错,致使新型智库依然受制于传统治理结构与组织结构,难以支持智库转型所需要的决策研究范式及运营模式的现代跃迁,因而也难以全面达成自身应有的职责担当,在整体上呈现深层结构性矛盾。如果将对这一矛盾的分析,单纯指向智库内部机制,或单纯指向政府制度供给,都难以有效解释问题的深层归因和回应问题的复杂性。本文试图将对这一矛盾的分析,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体背景中,对其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以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与认知新型智库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并从中探寻其发展的深层结构性影响因素,进而系统探索对其发展优化更具应用价值的实践对策。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问题。新型智库建设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即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决策效率,关系到由国家决策体制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创新等因素共同构成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当前在国内国际复杂局势中,同时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而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对人类经济社会结构及运行模式深刻复杂的改变与形塑,则使这种机遇与挑战空前放大,进而使智库对国家及政府决策能力的重大影响进一步突显,作为决策体制改革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新型智库的良性发展成为意义重大的现实与理论问题。在国家治理总体架构下,存在三个对新型智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维度:国家的制度供给、智库的内部治理、智库的外部关系。这三个维度既决定着智库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空间,同时也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与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依据国家治理、参与式治理、网络化治理、决策过程参与等理论,基于“国家制度供给-智库内部治理-智库外部关系”的研究框架,通过对国内外智库发展经验较为系统的考察,以31个省市自治区省级地方社科院为核心研究案例,分别在三个基本维度下展开深入系统研究,以剖析新型智库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优化路径及对策。在形成对新型智库发展状况及问题判断时,本文做了一定数量国内外实践案例的实证分析,特别是以31个省级地方社科院为核心研究案例详细开展了相关研究。结合学术文献研读及理论资源支撑,基于以上综合考察与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新型智库发展优化对策:第一,在政府维度,加大力度扭转突出的制度供给不足问题,加强对新型智库发展的制度供给和赋权。新型智库发展制度供给体系应包括:决策过程参与保障制度、机构主体重塑保障制度、智库市场化运行保障制度、智库现代传播保障机制等内容。第二,在智库内部治理维度,探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并在清晰战略目标定位前提下,对智库的研究机制、管理机制、运营机制等进行系统创新。第三,在智库外部关系维度,围绕新型智库发展所形成的重要外部关系,以激活主体能量与活力为前提,建构政府主导、智库发挥重要作用的网络化治理合作伙伴关系。在三个基本维度分别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整体性政策建议:优化国家对新型智库建设的总体布局,持续培育现代政治文明;在秉持稳步渐进改革原则的同时,加快提升新型智库发展相关立法层次,以强大的国家立法保障并规范新型智库发展;合理布局新型智库发展体系,以建立和形成有效保障各类智库均衡而充满活力发展的资源配置模式,维护不同类型智库共同构成的整体国家知识资源及决策智慧宝库;积极回应大数据时代要求,推动新型智库信息平台基础设施整体升级,制定并实施涵盖政府、智库、企业及社会的互联互通、共建共治共享的知识管理及数据库网络,为建立国家智慧决策模式做足准备,以提高国家治理效能,进一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王岚[2](2020)在《J市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税收征收管理的苦恼》文中提出大力推进“商业综合体”建设是城市发展优秀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商业综合体”不仅能够为城市在多个领域创造效益,而且能够有效的提高地方税收收入,同时,“商业综合体”的税收征收管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论文以J市万达广场为研究案例,案例以J市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税收征收管理一波三折的故事线来展开,反映了“营改增”期间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征收管理方面迎接的挑战、征管体制改革进程中征收管理征纳双方的矛盾冲突、减税降费政策下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管理思路以及模式的困扰。论文分析了波折背后J市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自身运营模式的原因、税务机关的原因以及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原因。阐述以法律环境和文化环境为主的J市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税收征收管理外部环境,和以J市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运营环境、J市X区税务征收管理环境为主的J市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税收征收管理内部环境。论文提出了以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为主的J市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税收征收管理方案,在保持原有规定的内设机构名称下构建了J市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税收征收管理组织架构,并对其组成部分进行岗责说明。在方案的具体内容中对J市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税收征收管理各项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展开。最后从税收激励、税务代理和税收信息化三个方面对方案提出实施保障措施。
于俊[3](2019)在《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研究》文中指出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税收制度是一国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制度改革是个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课题,从古至今,税收制度改革以制度促经济、以经济稳政治、以政治助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发挥了突出的作用、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统治阶级治国理政的战略考量。税收制度兼具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双重色彩,税收制度改革是通过税收制度架构设计和组成要素的边际变化来调整治理格局、增进社会福利的过程。国家治理呼唤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税收制度改革助推国家治理优化。当今世界,不论是何种性质的国家、抑或是何种发展程度的国家,在国家治理中都非常重视税收制度改革,这其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如何吸收和借鉴他人在税收制度改革中取得的有益成果,适时推进本国的税收制度改革,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对的一个理论和实践课题。鉴于税收制度改革的庞杂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目前学术界对于税收制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税制结构、税种设置、税收政策等较为传统单一的领域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视角开展税收制度改革研究,可以将税收制度改革由微观的、具体的工作层面提升到宏观的、战略的层面,拓展税收制度改革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制度,顺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要求,实现税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争取无产阶级自身解放的斗争中,对税收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提供了这个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税收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财税思想的中国化。在当代中国,新时代赋予税收制度改革研究的新思维、新要求、新使命,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探讨税收制度改革,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从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好地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自信”。新中国成立以来,税收制度及其调整、改革始终伴随着共和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改革开放前,税收制度及其调整以税收集权化匹配计划经济化、以集中统一税收体制匹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税收制度及其改革以税收公共化匹配经济市场化、以公共税收体制匹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税收制度及其改革以税收现代化匹配国家治理现代化、以现代税收制度匹配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这是我国税收制度变革发展的一项基本经验。历经七十年发展,我国税收制度日臻完善,但也还存在结构布局、法律层级等方面的不足,这些瓶颈制约着税收制度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只有从新时代税收文明现代化的高度统筹布局税收制度改革,才能打破瓶颈,建立起与国家治理战略相匹配的税收制度体系。党的领导是我国税收制度改革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根本的属性,是贯穿当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研究始终的一根红线。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研究中自觉融入马克思主义原理观点和党的方针政策,能够集中体现党对税收制度改革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优势。新时代的税收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融洽相助益,总体布局重塑了税收制度改革的灵魂,税收制度改革强劲了总体布局的血脉。自觉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发展的“稳定器”、文化发展的“催化剂”、生态文明发展的“净化剂”、社会发展的“粘合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加速器”,是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宏观抱负和历史使命。新时代的税收制度改革既要遵循自身发展规律、也要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确保税收制度改革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避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恪守税收制度改革的家国情怀、激励国家社会公民多元治理主体同频共振,遵循市场规则、力求治理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注重统筹兼顾、发挥制度集成聚变效应,尊重契约伦理、扞卫税收权利义务生态,维护央地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是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中观价值和基本原则。新时代的税收制度改革需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是税收制度改革应有的姿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施行税收法治方略,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放大税收乘数效应,在公平正义精神感召下释放税收正能量,在绿水青山愿景引领下促进绿色税收发展,在多元共治价值追寻下创新税收治理方式,为各国治理中的税收制度改革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微观努力和路径探索。
王军[4](2019)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奋力开创高质量推进新时代税收现代化新局面》文中研究表明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后,新税务肩负着新的职责和使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税务系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拓创新、乘势而上,开启高质量推进新时代税收现代化新征程。
李一璐[5](2016)在《济南市市中区国税局绩效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70-80年代起,各国政府面对财政困境和社会对政府提供服务需求的扩大,纷纷实行了以“新公共管理运动”为价值取向的政府改革运动,而绩效管理作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在政府之中得以推广应用。进入新世纪,政府绩效管理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2年召开了十八大,在十八大报告上专门提出要实施政府绩效管理。2014年,国家税务总局在全国税务系统开始推行绩效管理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基层税务部门受制于水平、环境、条件等限制,在推行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探讨基层税务部门绩效管理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论文的第一章是绪论。在这一章中,主要是政府部门、税务部门绩效管理实施的背景介绍和实施绩效管理的重大意义、国内外针对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研究思路、方法等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绩效、绩效管理的概念、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的相关理论,以及税务部门实施绩效管理的可行性。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济南市市中区国税局局情概况、绩效管理历程、以及绩效管理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第四章重点分析了济南市市中区国税局在当前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并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原因分析,第五部分为税务部门进行绩效管理的国内外经验介绍,通过选取国内的青岛市国税局、河北省国税局和英国、日本两国税务部门的先进做法进行介绍,并总结其中的经验,为改进济南市市中区国税局绩效管理提供借鉴。第六部分为加强济南市市中区国税局绩效管理的对策和建议。本部分着重介绍通过进一步加强绩效文化建设、加强岗责体系建设、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改进考评方法以及完善绩效结果应用等方面,进一步提升绩效管理水平。
叶金育[6](2015)在《税法解释中纳税人主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法学研究中,研究法律解释犹如“蜀道之难”,聚焦税法解释研究则更是“难于上青天”。这一方面源自税法本身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另一方面困于有效研究文献的极度匮乏。但是,税法解释作为税收立法和税法实施的重要导管,又不得不认真关注。在中国,税法解释有着域外不完全一样的意义,更多时候税法解释性文件成为税法的一种形式,这是事实,无关承认而否。解释性文件危及了税法威严的传递,但也丰实了税法干瘪的骨架。国税总局解释税法将纳税人权利置于危险境地,但又便利了问题的迅速解决。我们陷入了欲罢不能,而又不得不罢,但却无从罢起的困局。诸如此类的悖论,本不应该出现在税法这一“权利法”与“财产法”领域,却又真实地附体于中国税法之上。这种生态是税收法治中国建设的原点,唯有正视、方可起航。也因如此,论文小心权衡,选择“纳税人主义”这一“微小角度”切入,以其寻找破局之钥匙。论文期望通过纳税人主义立场撬动税法解释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章:第一章纳税人主义的提出。在解释税法时,不同国家、不同主体选择何种立场,除开受制于一国法治水平外,还会受到社会、经济、心理、历史、文化以及各种价值判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进行税法解释的立场选择时,断不可忽略此类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为此,本章首先从法治动因、政治权力、非正式制度等对税法解释立场选择的影响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税法解释中的两种典型立场(国库主义与纳税人主义),并展示域外税法解释立场选择的趋势和已经形成的共识。最后,提出我国税法解释应该坚持的立场,即纳税人主义。第二章纳税人主义的证成。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税制改革,虽以税收公平与正义为追求,但最终都逃不脱“财政收入魔症”。与之相伴相生的是,税务机关主导地位的形成,征纳双方地位失衡的积重难返等“怪现状”。对于一个立志于建设民主与法治的国度而言,此种现象必须有所改变。基于此种认识,本章分别从税法谦抑理念、税收债法制度、税收法治理想与现实等角度,深入挖掘和论述纳税人主义之于税法解释的中国价值,意图论证在税法解释中确立纳税人主义的必要性。这种必要性绝不只是为了简单地迎合世界趋势、与世界接轨。第三章纳税人主义的环境检视。纳税人主义的必要性证立以后,重在实施,而这又离不开与其配比的环境和土壤,这些都需要去考量和评估。因此,本章主要围绕纳税人主义确立的可行性进行论证,重点探讨在中国确立纳税人主义的环境生成度。具体分为三个层次:其一,从法源环境角度重新厘定税法解释性文件的价值,观测其运行的环境;其二,从法解释的角度剖析已有的税法解释实践,既有对以往解释经验的提炼,也有对现有解释实践的省思;其三,在现实困境层面,主要以税法的财政功能为考察视角,深度审视纳税人主义与国库收入的关系。第四章纳税人主义的基本诉求——以规制国税总局解释权为重心。在税法解释中确立纳税人主义,既有必要性共识,又有可行性基础,剩下的便是如何实现了。本章正为此而设计,但如何实现纳税人主义这一话题过于宏大,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避免面面俱到而又蜻蜒点水,特选择“规制国税总局解释权”这一角度进行深度研讨,只要控制好了国税总局解释权,纳税人主义多半便可实现。具体从国税总局解释权的实践与问题、国税总局解释权运行的程序控制、国税总局解释性文件的监控等角度,层层推进,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回应税法解释现实,旨在探求一条更加能动的、契合中国国情的税收法治建设之路。第五章纳税入主义的运用。确立纳税人主义不是目的,目的在于以其导引税法解释的开展。纳税人主义绝不意味着任何时候,任何情境都能直接运用,其运用应恪守和满足特有的解释条件和解释序位。本章关注纳税人主义的运用,具体以纳税人主义的前置原则为分析起点,以纳税人主义的一般性运用为研究重点,止笔于纳税人主义的适用边界。意图说明纳税人主义作为税法解释的基础立场,同样存在适用的边界。在避税领域奉行国库主义解释税法,也有其必要的解释限度。只有这样,才可以在税法解释中最大限度地衡平纳税人权益与国库利益。
徐坚[7](2014)在《阳春国税系统公务员培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税部门是国家重要的经济管理部门,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国家和社会使命。国税系统公务员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关系着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再加之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税务环境的时刻变化,对国税系统公务员的业务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国税系统公务员培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国家而言,能够实现人才兴税;对于公务员队伍建设而言,有助于提高国税系统公务员执政能力;对于税收事业而言,有利于税收事业迅猛发展。本文以阳春国税系统公务员培训工作为切入点,在总结国内外关于公务员培训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国税系统公务员培训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阐述,并以人力资本理论、冰山模型、成人学习等理论为依托。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阳春国税系统公务员培训的现状进行剖析,认为目前该国税系统公务员培训存在培训观念滞后、培训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健全、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缺乏一整套严格的培训质量评估机制、优秀国税文化缺失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最后在总结、归纳和借鉴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在国税系统公务员培训工作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具体如下:1.树立全新的培训理念,包括以人为本理念、职业生涯终身教育理念、需求导向理念;2.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包括情景模拟法、破冰法、行动式学习法、E培训法等;3.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包括完善培训激励约束机制、多渠道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建立健全培训效果评估机制;4.加强符合国税系统的文化建设,包括完善国税文化理念体系、创建学习型的税务组织。通过上述措施,以期改善阳春国税系统公务员培训的现状,并为其他基层国税公务员培训提供实践借鉴。
刘美兰[8](2014)在《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9.11”恐怖袭击事件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斯波尼特”,美国再一次深刻感受到恐怖袭击、文明冲突对美国未来发展的影响,国家安全成为新世纪美国必须重点关注的大事。为消除文明冲突、保证国家安全、维护霸权地位,美国推出安全语言战略,即“关键语言”教育战略。语言的安全功能凸显,语言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语言已成为美国全球博弈的重要工具。在美国,“关键语言”就是关键外语,是美国紧缺急需的、对国家安全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些小语种。“关键语言”直接关系着美国的政治稳定、军事强势、外交通畅、信息安全、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交流、教育合作。2006年美国总统布什推出美国“国家安全语言计划”(NSLI)中列出的主要“关键语言”有8种:阿拉伯语、汉语、朝鲜语、俄语、印地语、日语、波斯语、土耳其语。本研究从“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的思想来源、发展历程、产生背景、社会现状入手,聚焦“关键语言”教育战略规划的目标、内容规划体系的构建、战略实施与相关保障策略、战略的成效与影响的分析。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思想的根源主要是文明冲突、霸权主义和民族主义;“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的发展经历了“美苏争霸”引发的第一阶段、“经济竞争”引发的第二阶段和“反恐防华”引发的第三阶段;语言规划理论和社会语言需求理论是“关键语言”教育战略规划的理论依据。美国海内外利益面临的挑战及美国急需的“关键语言”人才的危机使得安全语言战略势在必行。在安全语言战略思想指引下,美国展开国防和国民“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的规划和实施,在国防“关键语言”战略体系中,教育部、国务院、国防部、情报部门先后提出法案、出台文件来进行“关键语言”教育战略规划,并配有大量经费资助的众多语言项目集群;在国民关键语言战略体系中,教育领域、私人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家族语社区等也都响应联邦政府的号召,积极参与到“关键语言”教育项目中去。同时,本研究对“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的实施举措及相关的保障战略也作了探究。本文对美国的“关键语言”之一----汉语教育战略展开了个案分析。通过梳理汉语教育在美国的发展历程,追溯美国把汉语列为“关键语言”的原因,出台的相关政策、法案和文件,相应汉语教育战略规划、相关针对汉语这一“关键语言”的教育项目,以及实施的措施和保障策略。美国的“关键语言”教育战略是以联邦政府为主导,采用顶层设计的战略规划,强调联邦政府各机构间的密切合作,同时保障联邦层面和州层面语言战略的同步展开和实施,强调国防和国民“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的相辅相成,国防“关键语言”教育是先锋,国民“关键语言”教育是储备。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已取得了一些成效,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对美国的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和教育发展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比较法、个案法来进行分析研究,同时这也是一个跨教育政策学和社会语言学两个学科的研究,本研究既有一定的教育政策研究高度,也有一定的语言规划研究的深度。本文在阐述和评析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规划对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规划的启示。文章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中国安全语言教育的重要性和相应的措施,同时针对美国把汉语教育定为“关键语言”教育并采取了一些战略举措,提出了完善我国的汉语海外推广政策的方略,为汉语教育在美国,乃至世界的推广提供战略参考。
张绍华[9](2011)在《国税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实证研究 ——以J市国家税务局为例》文中指出国税部门是国家重要的经济管理和执法部门,肩负着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分配的重要使命。要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确保税收收入持续健康增长,就必须提升国税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等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基层国税系统作为一个重要行政管理部门,随着税收管理重心的转变,征收手段的科技化,税务管理的规范化,征收方式的精细化、信息化,税务规则的国际化等需要,要求基层国税必须建设一支具有自觉法治观念、强烈现代意识、超前战略眼光、广博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的国税干部队伍。这就对提高基层国税系统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以市国家税务局为例,对基层国税系统人力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指出当前国税系统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存在的收入任务过重与人力资源数量紧缺、总体质量不高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分析。也由此提出了建立科学合理人员管理机制,基层国税系统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规范岗位设置,完善国税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优化措施和完善制度建设,以实现基层国税系统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新目标。
赵勇[10](2010)在《当代中国税收服务模式变革研究 ——以7-S系统思维模型为分析框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新世纪以来,为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党中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服务型政府成为新时期我国政府组织变革与职能转变的宏伟愿景与行动目标。税收作为各级税务行政机关的重要公共职能,不仅履行着为国聚财的重要职责,而且担当着为纳税人提供服务的神圣使命。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新体系,树立纳税服务的理念,是我国当前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运用国际着名的管理咨询公司提出的麦肯锡7—S系统思维模型,相继从理念、战略、结构、体制、风格、人员、技术七个方面对我国税收服务模式变革问题进行探讨。全文包括绪论、主体、尾论三大部分,其中主体部分又分为八章。绪论是本文的引论部分,主要交代本文的写作缘起、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研究进展、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第一章厘定了本文的逻辑分析框架,对7—S系统思维模型的由来及价值、运用7—S系统思维模型考察我国税收服务模式变革问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展开论述。第二章对税收服务理念的历史、结构特征及路径演化逻辑进行了探讨,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奉行的是一种“管制型”或“管制型服务”的税收服务理念,在实践中引发一系列问题和矛盾,日益难以满足纳税人对服务的需求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此,笔者提出“服务型管制”的发展理念,认为新时期税收服务应当践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服务体现管理”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构建新型税收服务理念的路径选择。第三章对我国税收服务的战略问题进行探讨,指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经济短缺和物资匮乏,为了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和发挥集中有限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国建立了集中统管的“经济建设型”财政。在这一财政模式下,作为国家经济命脉及政权运转基础的税收要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具有“聚财为国”的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财政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公共财政模式下,要求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及为纳税人服务。不过,由于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聚财为民”一直停留在宣传、口号和号召的阶段,与实际行动尚存在一定差距。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性提出新时期税收服务战略要实现从“聚财为民”到“为民聚财”的转变,切实尊重纳税人的权利并从根本上树立纳税人的主体地位。第四章对我国税收服务的组织结构变革进行考察,认为构建服务型税务机关是新时期税收服务组织结构变革的重要目标和路向,这不仅要求税务行政机关在组织结构上完成从竖直化到扁平化的转变,实现税收服务体系的灵巧化与多样性,而且要求税务部门转变观念、调整定位、创新机制及优化手段。第五章从税收服务社会化的角度对我国税收服务的体制变革进行考察与分析,对税收服务社会化的历史背景、动因、内涵、发展及其不足进行了探讨,指出新时期我国税收服务体制变革的方向是实现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的转变,在发挥政府在提供税收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市场、社会、志愿组织及个人的积极性,实现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同治理。第六章从税收文化的角度对我国税收服务的风格变革问题进行探讨,在考察税收文化的内涵、功能、目标与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在新的时期,为更好地满足纳税人的服务需求,必须对传统的“重管理、轻服务”甚至“以管理代替服务”的消极文化观及服务方式进行重塑和再定位,并致力构建积极主动型的税收文化和服务风格。第七章对我国税收服务的人员变革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在新的时期,要适应市场化条件下人员配置及其成长发展规律的新趋势与新要求,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第八章对信息化条件下我国税收服务的技术变革进行考察,认为电子税务的兴起不仅是政府税收服务职能在技术和工具层面的变革,而且也是政府管理理念、方式及行为上的一次革命,其目标旨归和价值归宿在于广泛借用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从人工型到电子型的转变,从而降低服务成本,并为纳税人提供更为便捷、高效和优质的服务。尾论部分对本项研究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过程存在的局限及不足,并对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进行前瞻性预测和展望。本文可能的创新在于:第一,研究视角和框架的创新。本文以7—S系统思维模型为分析框架,对我国税收服务模式变革问题进行探讨,全面考察了税收服务模式变革的理念、战略、结构、体制、风格、人员、技术问题。这种研究视角和框架在国内学术界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第二,研究结论的创新。在结合经验素材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创新性地提出了当代中国税收服务变革的理想模式,即税收服务理念从“管制型服务”到“服务型管制”、税收服务战略从“聚财为民”到“为民聚财”、税收服务结构从竖直化到扁平化、.税收服务体制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税收服务风格从被动型到主动型、税收服务人员从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税收服务技术从人工型到电子型。这种见解和主张对推进税务部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当下中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二、迎接新世纪对国税工作的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迎接新世纪对国税工作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研究现状评析 |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一)研究思路 |
(二)论文结构 |
四、研究的方法 |
(一)案例研究法与网络调研法 |
(二)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 |
(三)比较研究法 |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有待改善之处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智库与新型智库 |
(二)社科院与地方社科院 |
二、理论基础 |
(一)治理理论 |
(二)公共政策理论 |
(三)制度供给理论 |
(四)知识管理理论 |
第二章 新型智库发展的实践逻辑 |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政策背景与战略目标 |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政策背景 |
(二)新型智库发展的战略目标 |
二、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三个基本维度 |
(一)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政府维度:制度供给 |
(二)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自身维度:内部治理 |
(三)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关系维度:主体互动 |
三、新型智库实践需求三个基本维度的关系 |
(一)三个基本维度的内在关系 |
(二)三个基本维度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关系 |
(三)三个基本维度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关系 |
第三章 新型智库发展成效、困境及归因:地方社科院案例研究 |
一、案例选择的典型意义 |
(一)五种主要智库类型比较 |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的特殊性与代表性 |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的历史演进 |
(一)地方社科院智库初步发展阶段(1949-1979年) |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稳步探索阶段(1980-1999年) |
(三)地方社科院智库快速发展阶段(2000 年至今) |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基本成效 |
(一)地方社学院新型智库决策影响力提升 |
(二)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传播影响力提升 |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社会影响力提升 |
四、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深层困境 |
(一)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身份困境 |
(二)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资政困境 |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资金困境 |
(四)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人才困境 |
五、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影响因素 |
(一)制度供给维度的制约 |
(二)内部治理维度的制约 |
(三)外部关系维度的制约 |
第四章 智库发展的国内外实践经验镜鉴 |
一、国外智库发展经验 |
(一)国外智库的国家制度供给 |
(二)国外智库的内部治理机制 |
(三)国外智库的外部关系建构 |
二、国内智库发展经验(地方社科院以外的案例研究) |
(一)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中的智库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
(二)国经中心——理事会模式的智库内部治理探索 |
(三)人大国发院——跨学科研究中的智库组织结构创新 |
第五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政府维度:制度供给 |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国家制度供给体系 |
(一)政治环境根本支撑 |
(二)决策参与保障制度 |
(三)机构体制改革制度 |
(四)市场运行保障制度 |
(五)舆论引导保障机制 |
二、加强新型智库发展的国家制度供给 |
(一)优化国家总体战略布局 |
(二)健全决策参与制度保障 |
(三)加强机构重塑制度保障 |
(四)强化市场运行制度保障 |
(五)提升舆论引导机制保障 |
第六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自身维度:内部治理 |
一、探索新型智库法人治理结构 |
(一)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国家相关政策 |
(二)国外法人治理结构发展脉络溯源 |
(三)国内事业单位相关改革基本经验 |
(四)法人治理结构的智库适应性探讨 |
(五)新型智库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对策 |
二、创新新型智库内部治理机制 |
(一)新型智库战略目标清晰定位 |
(二)新型智库决策研究机制优化 |
(三)新型智库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
(四)新型智库知识管理机制拓新 |
(五)新型智库现代运营机制强化 |
第七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关系维度:主体互动 |
一、新型智库与政府的关系 |
(一)共同培育智库与政府协同研究机制 |
(二)共同营造智库与政府沟通交流平台 |
(三)共同打造智库与政府人员互动通道 |
二、新型智库与媒体的关系 |
(一)积极支撑新闻媒体深度政策宣传 |
(二)紧密结合网络媒体推动品牌传播 |
(三)完善自身媒体建设拓展潜在关系 |
三、新型智库与公众的关系 |
(一)以公众为智库营养源泉 |
(二)恰当参与公共舆论引导 |
(三)成为政府与公众的纽带 |
四、新型智库与同行的关系 |
(一)拓展国内同行合作关系 |
(二)拓展国际同行合作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2)J市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税收征收管理的苦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特色 |
第2章 案例介绍 |
2.1 J市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经营模式 |
2.1.1 J市万达广场简介及商业综合体组成部分简介 |
2.1.2 J市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各组成部分经营模式介绍 |
2.2 J市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税收征收管理一波第一折 |
2.2.1 房开遭遇“营改增” |
2.2.2 连续多个征期税款入库数屈指可数 |
2.2.3 查账过程困难重重 |
2.2.4 多方努力保改革平稳过渡 |
2.3 J市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税收征收管理一波第二折 |
2.3.1 多个税源管理科室管理一个万达 |
2.3.2 奔波于税务局的万达会计 |
2.3.3 无可奈何的税管员 |
2.3.4 税务局的努力 |
2.4 J市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税收征收管理一波第三折 |
2.4.1 大批小规模纳税人涌入税务局 |
2.4.2 委托代征究竟是利是弊 |
2.4.3 万达小规模纳税人税收征收管理的困境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1 J市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税收征收管理一波三折的原因分析 |
3.1.1 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自身运营模式原因 |
3.1.2 税务机关原因 |
3.1.3 国家宏观调控经济带来的影响 |
3.2 J市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税收征收管理外部环境分析 |
3.2.1 J市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税收征收管理法律环境 |
3.2.2 J市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税收征收管理文化环境 |
3.3 J市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税收征收管理内部环境分析 |
3.3.1 J市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运营环境 |
3.3.2 J市X区税收征收管理环境 |
3.4 J市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税收征收管理方案设计 |
3.4.1 目标与原则 |
3.4.2 组织架构设计和部门职能 |
3.4.3 方案实施内容 |
3.5 J市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税收征收管理方案实施保障 |
3.5.1 完善税收激励机制的建议 |
3.5.2 扩大税收代理模式的推广 |
3.5.3 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进程 |
3.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来源和意义 |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六、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国家治理与税收制度 |
第一节 国家治理 |
一、国家治理对国家统治和国家管理的历史性超越 |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中的税收因素 |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 |
第二节 税收及其制度 |
一、财政与税收 |
二、税收制度的内涵与发展 |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税收的论述 |
第三节 国家治理与税收制度的互动 |
一、具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双重色彩的税收制度 |
二、国家治理呼唤深化税收制度改革 |
三、税收制度助推国家治理成就新高度 |
第二章 国外税收制度改革的治理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税收制度改革 |
一、税收制度促进面向现代国家转型 |
二、相机抉择的税收制度结构化改革 |
三、税收制度改革强国富民的新担当 |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税收制度改革 |
一、税收制度助力稳固民族独立成果 |
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税收制度改革 |
三、税收制度改革擦亮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成色 |
第三节 国外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制度改革 |
一、苏联东欧国家不成功的税收制度改革 |
二、越南革新开放下的税收制度改革 |
三、古巴“模式更新”下的税收制度改革 |
第三章 当代中国税收制度的确立、改革和问题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税收制度的建立、调整和评价 |
一、新旧税收制度的转换 |
二、改革开放前的税收制度调整 |
三、对改革开放前税收制度改革的评价 |
第二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税收制度改革 |
一、税收制度现代化进程的开启 |
二、涉外税制和“利改税”的出台 |
三、分税制和“营改增”的深远影响 |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央地税收的合作与博弈 |
第三节 现行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结构布局不够完善 |
二、税收法律级次较低 |
三、地方税收体系失衡 |
四、税收征管效率较低 |
第四章 国家治理视角下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使命 |
第一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治理的“助推器” |
一、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
二、提升政府对经济主体进行调节的能力 |
三、拓展公共资源的多元协同治理 |
第二节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治理的“稳定器” |
一、从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到政治体制改革 |
二、从依法治税实践推及到依法治国战略 |
三、从税收技术发展关涉到民主权利保障 |
第三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治理的“催化剂” |
一、协同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 |
二、丰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
第四节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治理的“粘合剂” |
一、推动形成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
二、推动建成全面的多层次社保体系 |
三、推动创建融通的大格局社会治理 |
第五节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治理的“净化剂” |
一、克服生产的“异化”及自然的“异化” |
二、放大生态文明建设的正外部性 |
三、绿色税收制度拓宽绿色发展道路 |
第六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加速器” |
一、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
二、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
三、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
第五章 国家治理视角下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
第一节 恪守家国情怀的价值 |
一、以人为本 |
二、增进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
三、助力民族复兴之梦 |
第二节 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
一、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二、把握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三、把握好坚守与开创的关系 |
第三节 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
一、统筹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 |
二、统筹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 |
三、统筹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 |
第四节 遵从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契约伦理 |
一、维护税务相对人的权益 |
二、建设纳税社会信用体系 |
三、提供税收事先裁定服务 |
第五节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
一、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职权 |
二、健全地方税体系 |
三、增强税收预算科学性 |
第六章 国家治理视角下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对策 |
第一节 全面落实税收法治方略 |
一、大力推进税收立法进程 |
二、严格规范税收执法行为 |
三、完善提供税收司法保障 |
四、创新开展税收法治宣教 |
第二节 充分发挥税收乘数效应 |
一、进一步优化税收制度结构 |
二、进一步稳定宏观税负水平 |
三、进一步深化税收种类改革 |
四、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改革 |
第三节 有力彰显税收公平正义 |
一、聚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
二、情系民生降低基尼系数 |
三、大力扶持民营企业成长 |
四、积极鼓励慈善事业发展 |
第四节 加速提升税收绿色指数 |
一、激活绿色税收制度机制 |
二、健全完善环境保护税法 |
三、增强现有税种绿色程度 |
第五节 多元构建税收综合治理 |
一、推动建立税收保障制度 |
二、发挥涉税中介服务力量 |
三、打造经世济用税收智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奋力开创高质量推进新时代税收现代化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40年来税收事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为高质量推进新时代税收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
(一)税收收入量增质优。 |
(二)税制改革稳步前行。 |
(三)税收征管体制不断完善。 |
(四)税收营商环境显着改善。 |
(五)国际税收合作进一步加强。 |
(六)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 |
二、改革开放40年来税收改革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为高质量推进新时代税收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
(一)必须加强党对税收工作的全面领导。 |
(二)必须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
(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四)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
(五)必须坚持科学的工作方法。 |
(六)必须严管善待带好队伍。 |
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启高质量推进新时代税收现代化新征程 |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二)确保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
(三)圆满完成预算确定的税费收入任务。 |
(四)优化税收执法方式健全税务监管体系。 |
(五)深入推进税制改革。 |
(六)巩固和扩大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成果。 |
(七)深化税收领域“放管服”改革和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
(八)进一步加强国际税收合作。 |
(5)济南市市中区国税局绩效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总体评价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第2章 税务部门实施绩效管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绩效与绩效管理概念界定 |
2.1.1 绩效的定义 |
2.1.2 绩效管理的定义 |
2.2 绩效管理的主要方法 |
2.2.1 关键业绩指标法(KPI) |
2.2.2 平衡计分卡(BSC) |
2.2.3 目标管理法(MBO) |
2.3 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理论基础 |
2.3.1 政府绩效管理的含义及特点 |
2.3.2 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 |
2.3.3 政府绩效管理与企业绩效管理的区别 |
2.4 税务部门绩效管理的可行性 |
2.4.1 政治环境可行性 |
2.4.2 社会环境可行性 |
2.4.3 技术支持可行性 |
小结 |
第3章 济南市市中区国税局绩效管理的历程和现状分析 |
3.1 济南市市中区国税局基本情况 |
3.2 济南市市中区国税局机构设置及职责分布 |
3.2.1 机构设置情况 |
3.2.2 职责分布情况 |
3.3 济南市市中区国税局绩效管理发展历程 |
3.3.1 税收任务考核阶段 |
3.3.2 征管质量考核阶段 |
3.3.3 目标管理考核阶段 |
3.3.4 绩效管理考核阶段 |
3.4 济南市市中区国税局绩效管理现状和问题 |
3.4.1 济南市市中区国税局绩效管理具体做法 |
3.4.2 济南市市中区国税局绩效管理的特点和成效 |
小结 |
第4章 济南市市中区国税局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4.1 济南市市中区国税局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在思想认识上,对绩效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科学的认识 |
4.1.2 在指标体系上,还不够科学 |
4.1.3 在考评方法上,还不够合理 |
4.1.4 在信息化建设上,还不够先进 |
4.1.5 在结果应用上,激励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
4.2 济南市市中区国税局绩效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缺乏科学的认识 |
4.2.2 缺乏有效的沟通 |
4.2.3 缺乏科学指导的指标体系 |
4.2.4 缺乏强大的信息化平台支撑 |
4.2.5 缺乏合理的结果应用 |
小结 |
第5章 税务部门绩效管理的国内外经验介绍 |
5.1 国内税务部门绩效管理实践 |
5.1.1 青岛市国税局绩效管理实践 |
5.1.2 河北省国税局绩效管理实践 |
5.2 国外税务部门绩效管理实践 |
5.2.1 英国税务部门绩效管理实践 |
5.2.2 日本税务部门绩效管理实践 |
小结 |
第6章 济南市市中区国税局绩效管理改进方案 |
6.1 加强绩效文化建设 |
6.1.1 加强绩效文化传播 |
6.1.2 加强绩效文化引导 |
6.1.3 注重人文关怀 |
6.2 加强岗责体系建设 |
6.2.1 明确岗责体系 |
6.2.2 做好岗位评价 |
6.2.3 要建立科学用人机制 |
6.3 完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
6.3.1 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 |
6.3.2 结果控制和过程控制相结合 |
6.3.3 合理设置权重系数 |
6.4 改进绩效管理考评方法 |
6.4.1 做实事中考评 |
6.4.2 强化事后问责 |
6.5 完善绩效结果应用 |
6.5.1 给予合理的薪酬激励 |
6.5.2 给予公正的政治激励 |
6.5.3 给予有效的素质激励 |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济南市市中区国税局绩效管理开展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6)税法解释中纳税人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 |
二、研究文献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纳税人主义的提出 |
第一节 解释立场选择的前置考量 |
一、解释立场选择的法治动因 |
二、政治权力对立场选择的影响 |
三、立场选择中的非正式制度制约 |
第二节 典型解释立场与立场选择趋势 |
一、国库主义与纳税人主义 |
二、利益均衡:方法、思维而非立场 |
三、纳税人主义的解释共识 |
第二章 纳税人主义的证成 |
第一节 谦抑理念内置纳税人主义 |
一、谦抑理念:刑法资源的借用? |
二、从税法谦抑到税权谦抑 |
三、税权谦抑与纳税人主义 |
第二节 纳税人主义的债法求证 |
一、税收本质是一种公法之债 |
二、税收之债与格式合同“契合” |
三、“不利解释”与纳税人主义 |
第三节 纳税人主义的法治价值 |
一、税收法治的理想与现实 |
二、实践如何迈向理想:从法定主义到税法解释 |
三、通向法治之路的纳税人主义 |
第三章 纳税人主义的环境检视 |
第一节 纳税人主义确立的法源环境 |
一、税法法源的宏观描述:基于广义税法规范的考察 |
二、税法法源的微观检视:以国税总局的规范性文件为对象 |
三、规范性文件的效力配置 |
第二节 纳税人主义的解释基础与实践 |
一、纳税人权利:纳税人主义的在先前提 |
二、从规则到实践:纳税人主义的解释面向 |
三、实践回归规则:纳税人主义的解释省思 |
第三节 纳税人主义确立的现实困境——以税法的财政功能为考察视角 |
一、财政收入:纳税人主义的解释压力 |
二、财政收入逻辑下的纳税人主义 |
三、财政收入困境的理性评估:基于税收优惠的类比分析 |
第四章 纳税人主义的基本诉求——以规制国税总局解释权为重心 |
第一节 国税总局解释权:中国的实践与问题 |
一、解释权配置:总体描述与税法叙说 |
二、比例原则:国税总局解释权的正当性检视 |
三、法定主义:国税总局解释权的合法性考察 |
第二节 国税总局解释权运行的程序控制 |
一、程序之于解释权控制的价值 |
二、解释权运行的程序控制:以解释性文件制定为主线 |
三、程序控制解释权的制度调适:以“公众参与”为切入点 |
第三节 国税总局解释性文件的监控 |
一、解释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
二、解释性文件的复议审查 |
三、解释性文件的司法审查 |
第五章 纳税人主义的运用 |
第一节 纳税人主义运用的前置原则 |
一、诚实信用原则 |
二、信赖保护原则 |
三、实质课税原则 |
第二节 纳税人主义的一般性运用 |
一、纳税人主义的解释定位 |
二、“通常理解规则”的在先适用 |
三、通常解释之后的纳税人主义适用 |
第三节 纳税人主义的特殊性运用——以避税之解释为中心 |
一、纳税人主义的“解释盲区”:一个避税的分析场域 |
二、避税如何规制:在解释和漏洞填补之间 |
三、避税的解释限度:基于拟制性规范的解释反思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7)阳春国税系统公务员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1.3 研究述评 |
2.2 国税系统公务员培训的内涵及特征 |
2.2.1 国税系统公务员培训的内涵 |
2.2.2 国税系统公务员培训的特征 |
2.3 国税系统公务员培训的意义 |
2.4 公务员培训相关理论概述 |
2.4.1 人力资本理论 |
2.4.2 成人学习理论 |
2.4.3 培训迁移理论 |
第三章 阳春国税系统公务员培训现状 |
3.1 阳春国税系统及其公务员培训概况 |
3.1.1 阳春国税系统主要职能 |
3.1.2 阳春国税系统公务员培训内容 |
3.1.3 阳春国税系统公务员培训实施情况及效果 |
3.2 阳春国税系统公务员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1 培训观念滞后 |
3.2.2 培训工作机制有待健全 |
3.2.3 培训针对性、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
3.2.4 缺乏一整套严格的培训质量评估机制 |
3.2.5 尚未构建优秀的国税文化体系 |
第四章 国税系统公务员培训的国外经验与启示 |
4.1 英国国税系统公务员培训 |
4.2 美国国税系统公务员培训 |
4.3 澳大利亚国税系统公务员培训 |
4.4 国外国税系统公务员培训的启示 |
第五章 完善阳春国税系统公务员培训的对策 |
5.1 树立全新的现代培训理念 |
5.2 创新培训方式方法 |
5.3 建立健全培训制度 |
5.3.1 完善培训激励约束机制 |
5.3.2 多渠道提升师资队伍质量 |
5.3.3 建立健全培训效果评估机制 |
5.4 加强符合国税系统的文化建设 |
5.4.1 完善国税文化理念体系 |
5.4.2 创建学习型的税务组织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8)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缘由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4 文献综述 |
1.5 研究方法、内容及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内容架构 |
1.5.3 研究思路 |
1.6 研究创新及不足 |
1.6.1 研究创新 |
1.6.2 研究不足 |
2 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的背景 |
2.1 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思想溯源 |
2.1.1 文明冲突是“关键语言”教育战略思想的总根源 |
2.1.2 霸权主义是“关键语言”教育战略思想的催化剂 |
2.1.3 民族主义是“关键语言”教育战略思想的核心点 |
2.2 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的发展历程 |
2.2.1 第一阶段:“美苏争霸”引发的“关键语言”教育战略 |
2.2.2 第二阶段:“经济竞争”驱动的“关键语言”教育战略 |
2.2.3 第三阶段:“反恐防华”主导的“关键语言”教育战略 |
2.3 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的相关理论剖析 |
2.3.1 美国国家安全观的演变与安全语言战略 |
2.3.2 语言规划理论与美国安全语言战略 |
2.3.3 需求分析理论与美国安全语言战略 |
3 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所依存的社会现状 |
3.1 国家安全引发的美国“关键语言”人才危机 |
3.1.1 国家安全对“关键语言”人才的诉求 |
3.1.2 美国“关键语言”人才的供需失衡 |
3.2 美国的海外利益与“关键语言”教育战略 |
3.2.1 美国在中东、北非的利益与“关键语言”教育战略 |
3.2.2 美国在东亚、南亚的利益及“关键语言”教育战略 |
3.2.3 美国在中亚、北欧的利益与“关键语言”教育战略 |
3.3 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投资的战略考察 |
3.3.1 美国安全语言教育投资的战略价值 |
3.3.2 美国安全语言教育投资的价值分析 |
本章小结 |
4 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目标与内容规划 |
4.1 美国“关键语言”教育的战略目标 |
4.1.1 “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目标的基础 |
4.1.2 “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目标的内涵 |
4.1.3 “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目标的确立 |
4.2 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内容的规划 |
4.2.1 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内容规划基础 |
4.2.2 美国国防“关键语言”教育战略内容规划 |
4.2.3 美国国民“关键语言”教育战略内容规划 |
4.3 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相关的项目群 |
4.3.1 Title Ⅵ、富布来特--海斯项目集群 |
4.3.2 国家安全教育项目集群(NSEP) |
4.3.3 国家安全语言计划(NSLI)项目集群 |
4.4 美国部分州的“关键语言”教育法案和项目 |
本章小结 |
5 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的实施举措与保障策略 |
5.1 全方位、多层面的“关键语言”教育战略实施 |
5.1.1 强烈渗透----美国国防“关键语言”教育的实施 |
5.1.2 多元发展----美国高校“关键语言”教育的开展 |
5.1.3 打好基础----美国K-12“关键语言”教育的推进 |
5.1.4 重在储备----美国民间“关键语言”教育倾向 |
5.2 美国国防语言学院的“关键语言”教育状况 |
5.2.1 国防语言学院的“关键语言”教育的措施与保障 |
5.2.2 国防语言学院的“关键语言”教育的成效与特点 |
5.3 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的保障策略 |
5.3.1 “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的机构保障 |
5.3.2 “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的资助保障 |
5.3.3 “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的制度保障 |
6 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的个案:以汉语为例 |
6.1 汉语成为美国“关键语言”的背景 |
6.2 “关键语言”之汉语教育的战略目标 |
6.3 “关键语言”之汉语教育战略的法案和项目 |
6.4 “关键语言”之汉语教育战略的措施和成效 |
6.5 “关键语言”之汉语教育中的教师发展规划 |
本章小结 |
7 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的成效与影响 |
7.1 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的成效 |
7.1.1 美国国防“关键语言”教育的成效 |
7.1.2 美国国民“关键语言”教育的成效 |
7.1.3 美国境外“关键语言”教育的成效 |
7.2 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的特征 |
7.2.1 战略指导上:政府主导,顶层设计 |
7.2.2 战略目标上:语言文化,保证安全 |
7.2.3 战略实施上:多管齐下,通力合作 |
7.3 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的影响 |
7.3.1 “关键语言”教育战略有力保护美国国防安全 |
7.3.2 “关键语言”教育战略大力推进国民语言教育 |
7.3.3 “关键语言”教育战略有效提升美国综合国力 |
7.4 美国“关键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 |
7.5 美国“关键语言”教育的未来走向 |
8 结语: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
8.1 重视安全视阈下的中国外语教育战略规划 |
8.2 推进汉语教育国际推广战略 |
总结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9)国税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实证研究 ——以J市国家税务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论文框架 |
第2章 国税系统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理论阐述 |
2.1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
2.1.1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内涵理解 |
2.1.2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
2.2 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与公共部门管理效能 |
2.2.1 影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因素 |
2.2.2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效能的途径 |
2.3 国税系统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特点及原则 |
2.3.1 国税系统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特点 |
2.3.2 国税系统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主要原则 |
第3章 J市国税系统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实证研究 |
3.1 J市国税系统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基本情况 |
3.1.1 J市国税系统人力资源结构现状及问题 |
3.1.2 J市国税系统人力资源的岗位设置匹配状况 |
3.1.3 J市国税系统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效果分析 |
3.2 J市国税系统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2.1 人力资源现状与人才需求不合理的矛盾 |
3.2.2 人力资源分布结构矛盾比较突出 |
3.2.3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与编制一刀切的矛盾 |
3.2.4 税收收入计划高速增长与高素质人力资源紧缺的矛盾 |
3.2.5 人力资源使用制度统一性与执法过程复杂性的矛盾 |
3.2.6 税务人员自我实现的期望与领导职数限制的矛盾 |
3.3 J市国税系统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3.3.1 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不畅,年龄"断层"较为突出 |
3.3.2 人员流动渠道不畅 |
3.3.3 激励机制不完善 |
第4章 J市国税系统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目标及优化措施 |
4.1 J市国税系统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 |
4.1.1 实现人力资源"技能"发挥的最大化 |
4.1.2 实现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的合理化 |
4.1.3 实现人力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
4.1.4 实现人力资源使用价值的最大化 |
4.2 J市国税系统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 |
4.2.1 因事择人、能级对应原则 |
4.2.2 优势定位原则 |
4.2.3 动态调节的原则 |
4.2.4 建立激励机制的原则 |
4.2.5 打破部门人才所有制格局、贯彻自主流向原则 |
4.3 J市国税系统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优化措施 |
4.3.1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
4.3.2 加大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力度 |
4.3.3 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 |
4.3.4 建立国税系统的人才流动模式 |
4.3.5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 |
4.3.6 优化税收人员工作环境,促进人才发展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当代中国税收服务模式变革研究 ——以7-S系统思维模型为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关键概念的厘定及阐析 |
(一) 税收 |
(二) 税收服务 |
(三) 税收服务模式 |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
(一) 国外研究状况 |
(二) 国内研究状况 |
(三) 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评价 |
四、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结构及创新 |
(一) 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二) 本文的写作结构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我国税收服务模式变革问题的分析框架:7—S系统思维模型 |
一、7—S系统思维模型的由来及价值 |
(一) 7—S系统思维模型的由来 |
(二) 7—S系统思维模型的价值 |
二、运用7—S系统思维模型研究我国税收服务模式变革问题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
第二章 我国税收服务理念变革:从"管制型服务"到"服务型管制" |
一、税收服务理念的产生与演变 |
二、"管制型服务":我国现行税收服务理念的结构特征及问题探析 |
三、"服务型管制":构建新型税收服务理念的路径选择 |
(一) 人文化服务 |
(二) 信息化服务 |
(三) 制度化服务 |
(四) 法制化服务 |
(五) 社会化服务 |
第三章 我国税收服务战略变革:从"聚财为民"到"为民聚财" |
一、税收服务战略的内涵与演变轨迹 |
二、当前我国税收服务战略存在的问题探析 |
三、"为民聚财":新时期税收服务战略的努力方向 |
(一) 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是税收服务的基础 |
(二) 建立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监督机制 |
(三) 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强化税收征管与优化税收服务的重要保障 |
(四) 尊重与保护纳税人的权利 |
第四章 我国税收服务结构变革:从竖直化到扁平化 |
一、当前税收服务体系的结构与特征 |
二、扁平化:税收服务结构变革的新趋向 |
三、构建服务型税务机关:税收服务扁平化改革的目标与路径 |
(一) 转变理念 |
(二) 调整定位 |
(三) 构建体系 |
(四) 创新机制 |
(五) 优化手段 |
第五章 我国税收服务体制变革:从"单中心"到"多中心" |
一、税收服务社会化的缘起及内涵 |
二、当前我国税收服务社会化的进展及其限度 |
三、从"单中心"到"多中心":构建新型税收社会化服务体系 |
(一) 建立健全税务中介服务体系 |
(二) 强化社会化报税网络服务 |
第六章 我国税收服务风格变革:从被动型到主动型 |
一、税收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
(一) 税收文化的内涵 |
(二) 税收文化的功能 |
二、税收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与主要内容 |
(一) 税收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 |
(二) 税收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三、构建面向积极主动型服务的税收文化 |
(一) 培育税务干部的服务观念和服务技能 |
(二) 营造有利于优化税收服务的文化氛围 |
第七章 我国税收服务人员变革:从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
一、人力资源概念的提出及内涵 |
二、当前税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问题探析 |
三、我国税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选择 |
第八章 我国税收服务技术变革:从人工型到电子型 |
一、信息化条件下电子税务的兴起 |
二、我国电子税务的历史发展和现实问题探析 |
三、推进税收服务技术变革的路径选择 |
(一) 科学建立纳税服务工作规范 |
(二) 依法制订便捷的纳税服务程序 |
(三) 有效建立纳税服务的考评机制 |
尾论:本项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迎接新世纪对国税工作的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D]. 周笑梅. 吉林大学, 2021(12)
- [2]J市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税收征收管理的苦恼[D]. 王岚.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3]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研究[D]. 于俊. 华侨大学, 2019(12)
- [4]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奋力开创高质量推进新时代税收现代化新局面[J]. 王军. 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 2019(01)
- [5]济南市市中区国税局绩效管理问题研究[D]. 李一璐. 山东财经大学, 2016(08)
- [6]税法解释中纳税人主义研究[D]. 叶金育. 武汉大学, 2015(07)
- [7]阳春国税系统公务员培训研究[D]. 徐坚.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2)
- [8]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研究[D]. 刘美兰. 浙江大学, 2014(10)
- [9]国税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实证研究 ——以J市国家税务局为例[D]. 张绍华. 南昌大学, 2011(04)
- [10]当代中国税收服务模式变革研究 ——以7-S系统思维模型为分析框架[D]. 赵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