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成衣的历史发展及其产业状况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衣庆焘[1](2017)在《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研究 ——兼论新疆地区产业生态化治理模式选择》文中认为伴随着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破坏,具有依赖资源发展产业特征的地区,诸如新疆、内蒙、山西等省份,亟待找到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对现有的资源型产业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然而,国内外的生态工业园(区)的理论研究都少有针对资源型产业园区,形成系统深入的生态化治理模式的研究成果,国内在实践中也出现了简单照搬国内外生态工业园运作模式的状况。为了探寻上述问题的理论答案,本研究依据工业生态理论,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群组案例分析等方法,试图从错综复杂的资源型产业生态网络中识别出具有规律性的生态化治理模式。研究内容包括:典型案例的基础内容分析;典型案例生态化治理模式的归纳;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特征及规则;以及新疆地区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选择等。首先,对卡伦堡、山东九发等28个案例的物质流交换关系,并参照国内对工业产业园区的研究结论,归纳出单产主导型、多产混合型、资源再生型、农产品加工与生活混合社区等四种产业园(区)类型;其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绘制出28个资源型生态工业园(区)的案例的生态化网络图,并采用UCINET软件,计算出所有案例的整体网络密度、网络平均距离、网络凝聚力指数、网络向外/向内中心度、节点企业的中心度等指标数据;第三,通过分析案例的社会网络特征,归纳出五种彼此具有显着差异的资源型产业生态化治理模式:分别是副产品链拓展治理模式、废弃物集中分解治理模式、产品加工自循环治理模式、固废再利用主导型治理模式和主产品链延伸治理模式。研究结果发现,五种资源型产业生态治理模式所适用的产业类型和园区类型各不相同,并且在产业网络中的分解者所处的地位、物质流向内向外趋势、主体之间的物质流交换关系数量、产业链延伸方式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能够据此提出不同治理模式的适用条件和治理规则。最后,在分析新疆地区的自然禀赋、资源型产业(包括园区)生态化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运用上述理论研究结果,提出了新疆地区的生态化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新疆地区可以将石油天然气化工、煤化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棉纺/纺织/轻纺、光伏和风电产业作为开展生态化治理的主要资源型产业,多数情况下首选副产品链拓展模式作为治理手段。本研究从生态化治理的视角分析资源型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结果是对现有资源型产业和生态工业园理论的补充,对我国典型的资源依赖地区的产业升级改造具有借鉴价值。
刘英丽[2](2015)在《二十世纪中期巴伦夏加品牌服装结构研究》文中提出现代服装设计潮流是一种波浪式螺旋向前发展的过程:既包含了历史的回顾,又受到创新性的主导。目前我国服装品牌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远远不及西方,对西方知名服装品牌的结构特点进行研究,有利于推动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巴伦夏加是20世纪中期高级服装设计师的典形代表之一,其服装作品具有典形的特征,对服装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内对巴伦夏加服装结构的研究尚不够系统和完善,因此本文选择巴伦夏加服饰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服装结构的特色性。基于这一背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为:通过调研及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巴伦夏加服装作品特色性结构,并根据特色性结构选取相应款式进行复制,最后研究特色结构服装平面纸样设计方法,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首先,对巴伦夏加的作品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巴伦夏加的作品主要集中在19世纪50-60年代,其服装作品以连衣裙、裙套装、大衣为主,并详细分析了其服装轮廓和细部特点的发展变化,更好的理解其服装结构的革新。其次,根据巴伦夏加服服装作品的廓形特点及结构特点,选取相应款式以立体裁剪方法进行复制,获取服装平面纸样。复制完成后,对复制作品的图片与原实物图进行比较,此次复制在整体廓形和结构上把握了原服装作品的廓形及结构特色。第三部分是通过研究从基本服装纸样转化为巴伦夏加特色结构纸样的过程来研究巴伦夏加革新性结构平面纸样的特点。本文对巴伦夏加不同年代服装的特点做了系统的分析,并复制了部分结构极具特色的服装作品,研究了平面纸样的特点,总结了特殊纸样的设计规律,对理论的研究有一定的积累贡献,对实际服装设计、纸样设计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国栋[3](2013)在《当代服装的小众化设计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一切,服装设计也不例外。我们的服装从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服装设计只是少数权贵阶层的专属,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多数民众的温饱都面临着考验,小众化的华美服饰是权贵阶层区别于一般大众的服饰标签。进入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的急剧提升,物质条件逐步达到了平均分配也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的情况下早期共产主义思想开始出现,而早期的共产主义思想反映到服装上就是去差异化,追求实用,追求共性。到现代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普遍满足了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以后,更高的生产力促使全民自我实现的时代的到来,反应到服装上就是寻求差异化,讲求美感,崇尚个性。服装的小众化趋势由此而来,而针对这种趋势的服装设计就是小众化服装设计趋势。人们对服装的共性的大众化需求被充分满足以后,转而对服装设计产生个性化需求,而这种个体间多而发散的个性化需求形成无数个交叉节点,这些交叉节点就是小众化需求,就是一种亚文化团体,针对这种小众化亚文化团体的需求而进行的服装设计就称为小众化设计,在此以前主要着眼于满足共性需要的大众化服装设计逐步趋向于满足个性的小众化服装设计就是服装的小众化设计趋势。小众化可能会被一些人混同于个性化,其实小众化与个性化是有相当的关联,但是又有明确的定义范围,小众化与个性化的概念差别:个性化是从一个平面中看一个点的概念,具有局限性和狭隘性,缺乏个体间的关联性。小众化是从一个立体的空间中看一个结点一个团体的概念,是一个开放性的,关联性的亚文化团体现象。服装设计的小众化的趋势伴随着我国上个世纪的改革开放,从八十年代开始我的的经济就一路腾飞,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物质条件的改善文化思想的开放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个体个性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量的中产阶级家庭出现,成为服装等消费者的中坚力量,这些家庭不但拥有不错的物质条件,并且通常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的审美品位及消费能力都逐步超越一般大众,因此这些中产阶级家庭在消费品方面对传统的批量化的大众商品开始感到厌倦,尤其是服装作为一种最能表现一个人综合情况的消费品,中产阶级家庭对新的有特点的服装设计翘首而望。一部分先知先觉的企业嗅到了商机,提出了只为少部分人服务的经营理念,一些服装设计师及服装企业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更注重服装的外观设计感,甚至加入了设计理念及文化理念,更多的关注受众对于服装的设计理念与受众的自身形象等多方面综合考量。由此可以看出小众化需求是整个服装设计环境还有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的大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时间的推移,服装企业所面对的客户经济条件,文化素质,美学修养都越来越高,他们对服装的设计,对时尚的追求越来越突出,他们不再追求一般的质量的差异化,更多的是最求一种特殊的审美群体或消费阶层的归属感,迫切需要找到更能体现自己细微需求的服装设计品。在新的时期人们以及不再盲从于明星及名牌的潮流号召,而是转而追寻真正能体现自己穿着需求表达自己内心需求的服装设计,这促使了服装小众化群体的形成,在这种小群体中大家对一种时尚观念英雄所见略同,对时尚有着自己特殊的见解,在小群体间大家又存在着独立的差异化,在这个时期是一个多元化的时期,是一个寻找差异化的时期,各种时尚诉求的小群体纵横交错,服装设计师为了服务于顾客,创收于企业,便抓住这种趋势精准的对待目标客户,用心的对待这一小部分顾客,把精准的目的性的设计发展成为小众化的服装设计。这是一种设计师于顾客双重专业,相互选择的过程。面对越来越多的选择,消费会越来越挑剔,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几乎全球各大时尚品牌都进驻中国,以前的消费潮流可能就是购买一款国际大牌的商品就足以彰显身份展示个人审美品牌取向,但是越来越多的人买的起大牌的时候,撞衫不可避免,所以人们慢慢的把目光转向了那些真正具有独特审美的小众化设计的产品,而小众的设计业迎合了这种消费需求,消费者愿意为了一款钟情的服装支付更高的溢价。这样也给小众化的服装设计思路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土壤。
吴慧捷[4](2010)在《个性化趋势下的服装设计现状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中国社会的物质极大丰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基本的生存需要上升到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的生活空间与生活方式都有了多样化的拓展。针对大众化消费的服装已经无法概括这种丰富性,同时随着受教育程度与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产生了相当一批追求个性的消费者,他们不满足于市场上服装产品的千篇一律,而是希望能寻找到能体现自身个性特征的服装,体现为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设计师也有着自己的设计理念与表达主张,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示他们的个性主张,在市场中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消费者。目前的相关研究资料多数只是概括性地论述个性化趋势或者个别地对相关现象进行介绍论述,并多出现于时尚类报道。本文首先肯定了个性化这一服装设计发展的趋势,提出个性化服装设计与个性化消费需求相互契合,论述了个性化服装设计与消费需求产生的背景因素。重点对服装市场出现的个性化现象及其典型案例进行调查,包括独立服装设计师自创个性化服装品牌的发展情况,以个性为号召的服装销售渠道集成化现象,规模化成衣品牌以多样化应对个性化趋势的现状以及个性化服装零售店街区化现象。对这些现象的现状、特征及局限性进行分析,提出个人观点及发展展望。最后做出全文总结,提出个性化趋势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服装设计师在表达设计个性时应注重设计理念的创新与贯彻,在设计要素中突出设计优势的发挥与要素选取,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增强消费者辨识度;服装行业资源应进一步整合,助推个性化服装市场的发展;市场的不断壮大与发展也有待消费者个性化消费观念的不断成熟。本文对个性化趋势下的服装设计现状进行全面的理论分析,最后对个性化趋势下的服装设计现在进行总结并进行展望,希望能为服装从业者提供参考。
郭建旭[5](2002)在《现代成衣的历史发展及其产业状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占据世界服装经济重要地位的成衣的历史发展衍化的角度,着重分析成衣的设计风格、发展规律和工业的发展状况,从而可以较全面地认识到成衣的设计、风格、工业化生产、潮流与市场等各自在成衣工业中的作用。 本文纵观19世纪末到20世纪90年代,分析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设计师的风格及成衣产业状况。全文共分五章。第一、二章,介绍20世纪前叶,以巴黎为代表的欧洲的高级时装业和早期的成衣状况。在成衣业尚未形成的年代里,高级时装(Haute Couture)是社会的时尚文化的主流,历史也证明,高级时装的设计与风格对后来的成衣具有不可磨灭的深刻影响。第三章介绍60~701年代成衣的发展和发展中的欧美成衣工业。并且随着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的发展,美国、意大利、英国的成衣工业也日渐成型。第四章,介绍80~90年代成熟的世界成衣工业。其中介绍了这个时期美、英、法、意各国的成衣风格及其代表设计师,,并且介绍了美国、意大利服装工业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随着现代化社会文明进程,成衣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必然选择,欧美成衣业也成熟起来。第五章介绍我国现代成衣业的基本情况,并比较成衣业发达国家,提出我国成衣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策略。本文总结了成衣的衍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设计风格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满足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且在入世之时,与欧美成衣工业先进国家的比较之后,总结了我国成衣业需要重视的一些问题。以便趁入世之机遇大力发展我国的成衣业。 本论文对不同时代的服装设计师和设计风格,做了大量例证分析,文中介绍了近百名设汁师并附有上百幅服装图片,同时,对代表世界成衣发展水平的美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国家的成衣业做了专门的论述并有图表和数字统计说明。通过研究成衣及其产业的历史,有助于我们认识成衣及其产业的发展规律。以史为鉴,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在将来更好地解决问题。 论文在资料采集、比较分析方面选读了大量的英文原着,力求全面详实,努力在“成衣”的专门化研究方面做出深入探索。
二、现代成衣的历史发展及其产业状况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成衣的历史发展及其产业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研究 ——兼论新疆地区产业生态化治理模式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实践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指导理论与方法 |
1.4.1 工业生态理论 |
1.4.2 治理的理论 |
1.4.3 社会网络分析法 |
1.5 研究设计与技术路线 |
1.6 主要研究贡献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2.1 资源型产业发展相关研究述评 |
2.1.1 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界定 |
2.1.2 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研究 |
2.1.3 资源型产业发展研究运用的相关分析方法 |
2.2 产业生态化发展相关研究述评 |
2.2.1 产业生态化的概念 |
2.2.2 产业生态化发展目标与评价方法 |
2.2.3 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 |
2.3 新疆地区产业发展相关研究述评 |
2.3.1 新疆产业竞争力评价 |
2.3.2 新疆产业结构研究 |
2.3.3 新疆产业与经济和环境效益等发展关系研究 |
2.3.4 新疆产业生态化研究 |
3 案例研究设计 |
3.1 案例总体思路与方案 |
3.1.1 拟解决的问题 |
3.1.2 总体研究思路 |
3.1.3 采用的研究方法 |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原则 |
3.3 信息收集及其编码方案 |
3.3.1 信息收集方案 |
3.3.2 数据编码方案 |
3.4 案例研究假设 |
3.5 案例的选择 |
3.5.1 案例选择的国别与时间 |
3.5.2 案例的具体产业和编码 |
3.5.3 案例产业园区的分类 |
3.5.4 典型案例的遴选原则 |
3.5.5 典型案例的遴选结果 |
3.6 典型案例的社会网络计算方法 |
3.6.1 变量计算方法 |
3.6.2 原始数据表示方法 |
4 典型案例基础性分析及园区分类 |
4.1 工业产业园(区)的分类准则 |
4.2 单产主导型产业园(区)案例分析 |
4.3 多产混合型产业园(区)案例分析 |
4.4 资源再生型产业园(区)案例分析 |
4.5 农产品加工与生活混合社区型产业园(区)案例分析 |
4.6 本章研究结果总结 |
5 典型案例社会网络测算及生态化治理模式 |
5.1 副产品链拓展治理典型案例 |
5.1.1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 |
5.1.2 芬兰kymi生态工业园区 |
5.1.3 副产品链拓展治理模式归纳 |
5.2 废弃物集中分解治理典型案例 |
5.2.1 日内瓦产业生态园 |
5.2.2 奥地利施蒂利亚生态工业园 |
5.2.3 重庆市建桥工业园区 |
5.2.4 废弃物集中分解治理模式归纳 |
5.3 产品加工自循环治理典型案例 |
5.3.1 山东九发农业生态工业园 |
5.3.2 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 |
5.3.3 斐济苏瓦生态工业园区 |
5.3.4 菲律宾玛雅农业生态园 |
5.3.5 北京留民营村生态农业项目 |
5.3.6 产品加工自循环治理模式归纳 |
5.4 固废再利用主导型治理典型案例 |
5.4.1 美国乔克托生态工业园 |
5.4.2 固废再利用主导型治理模式归纳 |
5.5 主产品链延伸治理典型案例 |
5.5.1 潍坊滨海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 |
5.5.2 新疆天业生态工业园 |
5.5.3 主产品链延伸治理模式归纳 |
5.6 辅助案例描述 |
5.6.1 辅助案例的社会化网络分析结果 |
5.6.2 辅助案例的生态化治理特征 |
5.6.3 辅助案例的生态化治理模式 |
5.7 本章研究结果总结 |
6 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特征及规则 |
6.1 资源型产业生园区态化治理模式的特征分析 |
6.1.1 生态化治理模式案例结果的统计分析 |
6.1.2 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的社会网络特征 |
6.1.3 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特征总结 |
6.2 不同治理模式的匹配分析 |
6.2.1 单个产业与治理模式的总体匹配 |
6.2.2 不同类型园区与治理模式的匹配分析 |
6.3 不同治理模式下的生态化治理规则 |
6.3.1 副产品链拓展模式治理规则 |
6.3.2 废弃物集中分解模式治理规则 |
6.3.3 产品加工自循环模式治理规则 |
6.3.4 固废再利用主导型模式治理规则 |
6.3.5 主产品链延伸模式治理规则 |
6.4 不同治理模式的适用条件分析 |
6.5 本章研究结果总结 |
7 新疆地区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选择 |
7.1 新疆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分析 |
7.1.1 石油天然气资源 |
7.1.2 煤炭等矿产资源 |
7.1.3 农作物与果品资源 |
7.1.4 畜牧业资源 |
7.1.5 土地资源与光热资源 |
7.2 新疆地区环境污染与治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7.2.1 能源的高消耗与低效率 |
7.2.2 资源型产业“三废”的高排放 |
7.2.3 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现状 |
7.3 新疆地区代表性产业园区与资源型产业选择 |
7.3.1 新疆地区产业园区的基本状况分析 |
7.3.2 资源型产业分析及其研究对象选择 |
7.3.3 代表性资源型产业园区选择 |
7.4 新疆地区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匹配分析 |
7.4.1 典型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治理概述 |
7.4.2 典型资源型产业园区的生态化治理模式匹配 |
7.5 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的对策建议 |
7.6 本章研究结果总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8.2 存在的研究局限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二十世纪中期巴伦夏加品牌服装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图 |
2 文献综述 |
2.1 服装史类文献资料 |
2.1.1 与西方服装史相关文献资料 |
2.1.2 与巴伦夏加相关文献资料 |
2.2 与服装结构相关的文献资料 |
2.2.1 与平面结构相关文献资料 |
2.2.2 与立体裁剪相关文献 |
2.3 与服装复制研究相关文献 |
2.3.1 与西方服装复制相关研究 |
2.3.2 与服装复制方法相关文献 |
2.4 其它资料 |
2.4.1 辅助类文献 |
2.4.2 图片来源网站 |
3 巴伦夏加及其服装作品调研 |
3.1 巴伦夏加生平背景 |
3.1.1 巴伦夏加生平简历 |
3.1.2 巴伦夏加对艺术的追求 |
3.1.3 别人对巴伦夏加的评价 |
3.2 巴伦夏加及其服装作品调研分析 |
3.2.1 调研目的、内容及方法 |
3.2.2 巴伦夏加服装作品调研 |
3.3.3 调研结果分析 |
3.2.4 小结 |
4 巴伦夏加特色结构服装复制研究 |
4.1 复制对象的选择 |
4.1.1 复制对象的选定原则 |
4.1.2 复制对象的选定 |
4.1.3 小结 |
4.2 巴伦夏加服装作品复制研究 |
4.2.1 有侧缝线特殊连身短袖作品复制研究 |
4.2.2 无侧缝线特殊连身短袖作品复制研究 |
4.2.3 无侧缝线马蹄形袖窿作品复制研究 |
4.2.4 无侧缝线立体效果特殊连身长袖作品 |
4.3.5 蚕茧裙复制研究 |
4.3 小结 |
5 巴伦夏加特色结构服装平面纸样研究 |
5.1 有侧缝特色连身短袖结构研究 |
5.1.1 从基本纸样向非常规结构纸样的转化 |
5.1.2 纸样特点及结构设计方法的应用 |
5.2 无侧缝线特色连身短袖结构研究 |
5.2.1 从基本纸样向巴伦夏加服装作品纸样的转化 |
5.2.2 纸样特点及结构设计方法的应用 |
5.3 无侧缝线马蹄形袖窿结构研究 |
5.3.1 从基本纸样向特色结构纸样的转化 |
5.3.2 纸样特点及结构设计方法的应用 |
5.4 无侧缝线特色连身长袖结构研究 |
5.4.1 从基本纸样向非常规结构纸样的转化 |
5.4.2 纸样特点及结构设计方法的应用 |
5.5 蚕茧裙结构研究 |
5.5.1 从基本纸样向非常规结构纸样的转化 |
5.5.2 纸样特点及结构设计方法的应用 |
5.6 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巴伦夏加服装作品附录 |
致谢 |
(3)当代服装的小众化设计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方法与内容 |
二、服装小众化设计的阐释 |
(一) 小众化及其范畴 |
(二) 小众化服装设计的现状 |
(三) 小众化消费需求与小众化服装设计 |
三、服装设计小众化需求产生的原因分析 |
(一) 消费观念的转变 |
(二) 物质条件的改善是小众化需求产生的关键 |
(三) 服装消费主体的年轻化 |
(四) 竞争激烈的服装消费市场的推动作用 |
(五) 小结 |
四、服装设计小众化趋势下的服装设计思路 |
(一) 新的思维方式 |
(二) 新设计技术前瞻 |
五、典型案例 |
(一) 高级定制的代表----BURBERRY------全程可控的服装定制 |
(二) 疯狂的小众化集束炸弹---ZARA |
(三) 低端品牌的求生之路-----美特斯邦威 |
六、结语 |
(一) 主要观点 |
(二) 研究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个性化趋势下的服装设计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服装市场与服装设计的个性化趋势概述 |
2.1 个性化趋势的定义及范畴 |
2.2 个性化的服装设计兴起与发展的背景 |
2.3 个性化消费需求与个性化服装设计 |
第三章 独立服装设计师以个性为标签自创品牌 |
3.1 代表性设计师概况 |
3.2 设计角度 |
3.3 运作角度 |
3.4 特点与局限性分析 |
3.5 发展展望 |
第四章 以个性为号召的销售渠道集成化现象 |
4.1 以个性为号召的集成化现象产生的背景 |
4.2 上海世贸ID设计师品牌集成店模式分析 |
4.3 上海尚街LOFT模式分析 |
4.4 百货业突出经营个性 |
4.5 特点与局限性分析 |
4.6 发展展望 |
第五章 规模化成衣品牌以快速与多样化应对个性需求 |
5.1 国际性规模化成衣品牌应对个性化趋势 |
5.2 国内规模化成衣品牌应对个性化趋势 |
5.3 发展展望 |
第六章 以个性为特色的服装零售终端街区化现象 |
6.1 以个性为特色的服装零售终端街区化现象产生的背景 |
6.2 个性化的服装零售终端特征 |
6.3 上海地区个性化街区零售店例举 |
6.4 发展展望 |
第七章 结论 |
7.1 本文总结 |
7.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5)现代成衣的历史发展及其产业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1章 20世纪前期欧洲的高级时装 |
1.1 沃思(Worth) |
1.2 普瓦莱(Poiret) |
1.3 夏耐尔(Chanel) |
第2章 20~50年代高级时装的繁荣与美国现代成衣业的起步 |
2.1 高级时装的黄金时代 |
2.1.1 20年代的简约而中性的风格 |
2.1.2 50年代高级时装的辉煌 |
2.1.3 高级时装的风格及其工作体制 |
2.2 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美国成衣业 |
2.2.1 美国早期的服装工业概况 |
2.2.2 战争对美国服装带来的变革与影响 |
2.2.3 发展自身的成衣经济 |
第3章 60~70年代欧美成衣业的发展衍变 |
3.1 伦敦时装与英国成衣的创意风格 |
3.1.1 加那比街与伦敦的时装商店 |
3.1.2 伦敦的成衣设计师 |
3.2 法国没落的高级时装与高级成衣的新生 |
3.2.1 高级时装设计师(Couturiers)的高级成衣之路 |
3.2.2 进入高级成衣时代 |
3.3 后来居上的意大利成衣业 |
3.3.1 成衣设计师Emilio Pucci |
3.3.2 繁荣的70年代 |
3.4 美国成衣业的独立发展 |
3.4.1 70年代美国的时装文明 |
3.4.2 原创的美国牛仔文化 |
3.4.3 演绎美国风格的美国时装设计师 |
3.4.4 日渐成熟的美国成衣工业 |
第4章 80~90年代成熟的成衣工业 |
4.1 80年代的成衣风格及其代表设计师 |
4.1.1 美国实用的成衣风格与繁荣的成衣业 |
4.1.2 英国依旧创新的风格 |
4.1.3 法国品牌时代的来临 |
4.1.4 意大利成衣王国 |
4.2 美国现代服装工业的取胜经验 |
4.2.1 工业概况 |
4.2.2 取胜经验 |
4.3 意大利服装工业的成功经验 |
4.3.1 纺织服装工业基础 |
4.3.2 成衣工业的成功策略 |
4.4 国际化的90年代 |
4.4.1 90年代的时尚文化与成衣风格 |
4.4.2 设计师走向国际化 |
4.4.3 成衣品牌的商业运作 |
4.4.4 小结 |
第5章 中国现代成衣业发展状况 |
5.1 历史回顾 |
5.2 运行现状 |
5.3 结构特征 |
5.3.1 行业分布 |
5.3.2 商贸流通渠道 |
5.3.3 品牌布局 |
5.3.4 文化推广 |
5.4 我国成衣业发展策略 |
5.4.1 我国成衣业的弊端 |
5.4.2 我国成衣业发展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四、现代成衣的历史发展及其产业状况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研究 ——兼论新疆地区产业生态化治理模式选择[D]. 衣庆焘.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9)
- [2]二十世纪中期巴伦夏加品牌服装结构研究[D]. 刘英丽. 东华大学, 2015(07)
- [3]当代服装的小众化设计趋势研究[D]. 李国栋. 长春工业大学, 2013(S1)
- [4]个性化趋势下的服装设计现状研究[D]. 吴慧捷. 东华大学, 2010(02)
- [5]现代成衣的历史发展及其产业状况研究[D]. 郭建旭. 天津工业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