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省部分学校食堂卫生状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蒋洁梅[1](2021)在《儿童友好视角下农村小学学校空间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生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学校空间的科学建设。农村小学学校空间建设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科学建设的程度不仅侧面反映现今农村小学基础教育发展的水平,而且与在校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因此,重视农村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科学建设农村小学学校空间意义重大。从儿童友好视角出发,以儿童为中心,保障儿童安全健康,尊重儿童发展需要,促进儿童参与交流,益于深入了解农村小学生。农村小学学校空间建设基于儿童友好视角,正是满足农村小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本研究基于儿童友好视角,对农村小学学校空间建设进行探索研究。即从安全、健康与保护、全纳与平等、有效的教与学以及参与与和谐四个维度思索学校建筑空间、文化空间、学习空间以及关系空间建设。本研究以江苏省D县2所农村小学为例,即F小学与L小学,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对儿童友好视角下2所农村小学学校空间建设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调研。所搜集到的问卷数据使用SPSS25.0进行统计与分析。经过实地调研以及数据分析,发现目前儿童友好视角下农村小学学校空间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学校建筑空间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校园文化空间的乡土性体现不足;课堂学习空间的知识需求供给不足以及校地关系空间的多主体合作不足。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了学校建筑空间建设的经费保证;乡村文化认同缺乏导致了文化空间的城市化倾向;学校教育资源不均衡限制了教师的有效教学以及评价制度单一限制了多主体的参与机制运行。基于对问题以及原因的分析,本文从安全、健康与保护:优化学校建筑空间的合理设计;全纳与平等:营造学校友好接纳的文化空间氛围;有效的教与学:打造学生主体的学习空间质态以及参与与和谐:加强合作协同的关系空间联结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卞君[2](2020)在《S区农村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丽[3](2020)在《基于学生满意度视角的在连高校食堂服务质量创新研究 ——以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是一所由南京医科大学和连云港市政府签署合作办学的公有民办独立学院,食堂面向的人数众多,基本包括全校师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学生消费需求的提高,高校周边的商家层出不穷,菜式美味,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外卖业务兴起,而相比之下,高校食堂已经不再具备竞争力,加上高校食堂普遍存在食品卫生、菜色单一、口味不好、用餐环境嘈杂等问题,导致大多数师生对高校食堂的满意度不高。大学生食堂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高校后勤食堂管理水平及加强服务质量创新,是高校及学生食堂经营管理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以服务创新理论、顾客满意度模型和以人为本等理论为支撑,结合国内外文献调研,在对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学生食堂经营管理中暴露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该高校大学生对后勤食堂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的实证研究。就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后勤食堂管理经营工作来说,首要并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依次为饭菜口味、饭菜份量,饭菜种类、饭菜营养和餐具卫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要求管理者改进对食堂的基础管理工作,增强服务创新和提升饭菜品质。食堂管理经营者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对饭菜价格等问题有正确认识,维护校园的稳定。同时以提高学生食堂满意度为工作导向,从后勤食堂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和管理战略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食堂服务质量创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路径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以期待为提高大学生对后勤食堂供餐服务工作的满意度,运用新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改进食堂管理工作,为高校教研工作的有序进行,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
吾各力汗·吾甫尔[4](2020)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管理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C市和T市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地处偏远,人口居住分散,为了解决学生上学远的困难,保证农村适龄儿童和少年完成义务教育,以及为了更好地整合和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了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撤点并校”,在多数农村地区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首先在民族地区举办寄宿制学校,自我国建设寄宿制学校以来,寄宿制学校逐步成为支撑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办学模式。虽然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通过集体生活的锻炼,生活自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农村学校受着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农村学校与周围的医疗诊所较远,学生一旦生病就不能及时就诊,这给广大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本文借鉴前人研究和对新疆C市和T市2乡的农村寄宿制学校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访谈法和问卷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对农村寄宿制中小学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全体教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校的卫生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其次,通过与学校领导,主管卫生工作的领导、校医或者保健教师以及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学校在卫生管理方面的工作现状。再次,对当前学校卫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发现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管理浮于表面,管理效果不显着,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管理认识不足。二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三是学校卫生管理资源匮乏。四是学校卫生管理工作内容有缺失。为提升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管理能力,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健康和稳定发展,笔者认为,一是强化政策支持。二是学校高度重视学校卫生管理工作,切实落实卫生管理职责。三是建立健全学校各类卫生规章制度。四是合理配置学校卫生管理资源。五是开展师生的健康教育、加强体育锻炼。六是加强卫生保健的宣传工作。七是充分发挥家长在学校卫生管理的作用。八是加强寄宿生的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九是学校要加强卫生防疫和疾病防治工作。
卞君[5](2020)在《S区农村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文中提出青少年食品卫生健康一直是我国教育部门和食品监督部门的监察重点,随着食品安全问题事件层出不穷,2019年多地方仍然报道学生出现食堂集体中毒事件,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进入了社会舆论监督的日常话题之中,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未来与基石,饮食健康问题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目前由于我国的义务教育正处在普及阶段之中,学生群体基数日益扩大,而中、小学校为了解决在校学生的用餐需求,常常在校园开设学生食堂,而食堂的安全卫生状况往往存在一些监督管理漏洞,因此,对于中小学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对我国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S区中小学示例,以访谈与调查问卷方式切入,发现并解决问题,针对S区农村中小学食堂量化分级管理现状提出了解决方案。更能通过此例总结一些具有普适性的经验,为其他地区中小学食堂安全量化分级管理提供意见。文章通过从理论出发,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内容,为论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确定方向,同时梳理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监督的概念,并阐述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内容,以及安全科学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相关理论和相关法律政策依据,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对S区农村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并从食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现状、食堂食品安全调查结果和食堂食品安全监督满意度三个方面来分析调查结果,结合现状调查从多角度来分析S区农村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同时对美国、欧盟、日本的食品安全监督进行阐述,分析其监督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在量化分级管理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制度本身、政府部门、学校、食堂、社会监督几个方面提出改进策略。
丁颖[6](2020)在《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体系研究》文中认为目前中小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传统家族聚居的家庭结构转变为小型双职工家庭,又正当教育改革呼吁中小学减负,小学生放学时间一再提前,学生放学时间和家长下班时间差距较大,放学后去哪儿成为教育热点,城市小学校外托管隐患重重,国家2017年2月发布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发展课后服务的重要性,并建议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此后江苏、四川等地区纷纷发布了地方性文件,中国教育报等各大主流媒体也开始关注小学生课后服务,各地区开始进行课后服务实践,而身在乡村的寄宿制小学同样也需要课后服务来帮助乡村小学生父母解决乡村小学生托管难题,并为乡村小学生提供安全的课后活动空间,保障乡村弱势家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缩小城乡学生课后成长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本文小学课后服务含义为:学校在放学后为小学生提供一定时间的生活照顾与教育,充分保证小学生人身安全且、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服务类型。本研究以江苏省淮安市D小学为例,首先阅读并梳理了大量国内外有关课后服务的文献资料,把握了关于国内外课后服务研究动态,给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的组织架构、计划制度、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安排以及管理和评价几个方面对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进行了设计调查。对所搜集的问卷进行了整理,并使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发现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组织架构固化削弱了基层组织自主性;制度执行不强且家长参与制度缺失;服务内容偏重课业辅导忽视生活指导;心理健康、生活指导教师专业性不足:课后服务效果缺乏针对性评价。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为:课后服务责任主体难厘清;学校教育资源短缺;家校间对课后服务的认识有差异。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学校组织实行课后服务柔性化管理;完善相关制度推进家长参与课后服务;建立儿童照顾、教育和个性发展一体化的课后服务内容体系;充实专业化的学校生活和心理教师;制定课后服务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宗雯琦,吴雨晨,戴月[7](2020)在《2016~2018年江苏省学校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2016~2018年江苏省学校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提出相关建议。方法收集2016~2018年江苏省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监测数据,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6~2018年江苏省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共发生27起,发病936人。学校食物中毒发病高峰在9月,其次是5月。致病菌及其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结论学校应列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关注对象,加强基础建设、监管力度和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宣教。以良好生产工艺(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GMP)和危险分析关键控制环节(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 HACCP)为原则管理学校配餐单位。
徐灵敏[8](2019)在《福清市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孩子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寄托着祖国和社会的希望,他们幼小的身心需要全社会呵护。近年来,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不仅伤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也使得公众对中小学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产生质疑,对当地政府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因此,有必要对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进行测评,分类强化监管,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本文以政府监管部门视觉结合信息不对称、风险管理、政府规制等理论指导,根据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实际,运用德尔菲法从政府、经营主体、消费者三个方面构建了一套包含3个二级指标及9个三级指标的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对福清市63家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实证评价,并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找出影响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从政府监管部门视觉并基于日常监管数据构建的学校食堂安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相对合理,具有可操作性。(2)福清市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总体良好,呈橄榄型分布,但个体差异较大。城区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高于乡镇中小学食堂、公立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高于私立中小学食堂、自主经营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高于外包食堂、职校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普遍较差的特征,存在发展不平衡、资金投入不足、食品安全培训效能低、监管力量不足且强度不均衡等问题。(3)政府投入、经常性培训强化和信息公开机制是影响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性因素。进而从政府监管、校方管理和社会监督三个维度提出发挥量化分级的示范作用;强化从业人员的培训效能;转变学校食堂的监管方式;提升食品安全的共治水平;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补充监管部门的执法力量;加大食品安全的经费投入;配强食品安全的管理人员;不断完善建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规范学校食堂的经营模式;强化社会公众及媒体监督等建议。
孙倩茹[9](2019)在《江苏省大学生膳食营养与身体活动的现状分析:应用GIS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了解江苏省大学生膳食营养和身体活动现状,分析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膳食营养和身体活动的差异性;使用GIS技术初步分析江苏省大学生的宿舍周边环境特征与学生身体活动与营养状况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1、采用发放调查问卷获取江苏省8所院校共7298名在校大二、大三学生食物选择、营养知识和身体活动的相关信息;2、将问卷中的各等级情况予以赋分,利用JMP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以平均数±标准差对大学生的膳食营养状况和身体活动状况进行描述,男女不同性别之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3、利用ARCGIS软件得出不同宿舍缓冲圈内餐饮店和身体活动场所的数量;4、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缓冲圈内餐饮店和身体活动数量对于大学生BMI指数的影响。研究结果:1、江苏省女大学生低体重人数占比较高(24.13%),男大学生超重肥胖人数占比较高(22.66%)。2、大学生饮食行为得分为(73.09±8.47)分,女大学生每周食用早餐、饮用甜饮料的频率高于男大学生,但食用烧烤的频率低于男大学生;理科大学生每周食用早餐和饮用甜饮料的频率高于文科大学生,而食用烧烤的频率低于文科大学生;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每周食用早餐和烧烤的频率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高饮食支出的大学生每周食用油炸食品和烧烤的频率高于低饮食支出的大学生;苏南地区的大学生每周食用油炸食品和烧烤的频率也高于苏北地区的大学生。3、理科大学生主食、禽畜肉类与饮水的摄入频率高于文科大学生;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蔬菜、牛奶、鱼虾类、坚果等食物的摄入频率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男大学生主食、粗杂粮及薯类、豆类或豆制品、蛋类、禽畜肉类等食物的摄入频率高于女大学生;高饮食支出的大学生牛奶及奶制品、鱼虾类、禽畜肉类食物的摄入频率高于低饮食支出的大学生。4、体育课时间内女大学生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长于男大学生;文科大学生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长于理科大学生;苏南地区大学生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长于苏北地区大学生。非体育课时间内男大学生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长于女大学生,女大学生静坐时间长于男大学生,理科大学生平均每天步行的时间长于文科大学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长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5、宿舍周边不同缓冲圈内餐饮店数量与大学生的BMI指数之间存在相关性。宿舍100m缓冲圈内存在餐饮店的大学生超重肥胖人数多于宿舍100m缓冲圈内没有餐饮店的大学生;而当缓冲圈扩大至300m范围内时,随着学生宿舍周边餐饮店数量的增多,超重肥胖大学生的人数反而有所减少。6、宿舍周边不同缓冲圈内身体活动场所数量与大学生课外身体活动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以看出,宿舍200m缓冲圈内身体活动场所数量越多,江苏省每天课外身体活动大于30min的大学生数量越少。研究结论:1、江苏省大学生BMI状况一般,男大学生超重肥胖率较高,女大学生肥胖人数较少,但低体重率较高。2、地区与专业是影响大学生饮食行为的因素,苏南地区大学生和文科大学生饮食行为较好,但依旧存在甜饮料、烧烤油炸食品摄入过量等问题,这与不同地区大学生营养知识掌握程度不同有关。3、大学生主食、蔬菜、禽畜肉类和饮用水的摄入较多,但鱼虾类和坚果类摄入不足。学生性别、专业、地区和饮食支出都是影响大学生食物选择的重要因素,这可能与学生的经济水平不同有关。4、大学生身体活动量明显不足,专业、性别等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身体活动的主要因素,大学生需要提高身体活动量,促进体质健康发展。5、宿舍周边餐饮店的分布状况对大学生的健康存在影响。不同规模缓冲圈内餐饮店数量对大学生健康状况的影响不尽相同。6、宿舍不同缓冲圈内身体活动场所数量与大学生身体活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未能发现宿舍周边身体活动场所的数量对增加大学生身体活动时间起到促进作用。
马宝见[10](2019)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需特征研究 ——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前,由于社区养老资源有限,加上深度老龄化严重、家庭结构减小和抚养比的增加等问题的存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更加倾向于在社区养老。目前我国推行的是9073养老模式,即90%家庭自我照顾、7%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机构养老。其中,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承接着辅助家庭照顾,衔接并承担部分机构养老的重要作用。从目前长三角地区社区养老设施配建情况和使用情况看,存在着诸多问题。自上而下看,存在体系尚不完善、配建标准混乱、设施落实度低与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自下而上看,存在硬件设施落后、专业医护服务人员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本文立足于对长三角地区社区养老设施供给现状和老年人养老需求的调研,深入剖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与需求特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通过线上与线下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调查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旨在了解老年人养老需求的普遍性特征和个性化特征。2、实证研究长三角地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情况,从设施的配建层面、设施结构类型、设施配建规模和空间布局等方面研究供给特征。3、对比研究供给与需求特征。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1、普遍性需求特征包括老人的养老需求呈现全面连续需求的特征;生存需求是老人最根本的需求;老人对安全需求最为迫切以及老人对精神需求较为关切。2、个性化需求特征方面,年龄段、自理能力、家庭结构、居住情况、教育程度、收入等方面的不同会导致老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度和接受度均有较大差异。3、设施配建层面,各地设施的落实程度差异化较大、医护设施“落空”较为典型;设施结构总体呈现“重文体,轻护理”;设施规模达标率低;空间布局方面,不同层级设施空间分布状况不同,居住区级设施分布较为分散,居住小区级则相对集中。4、通过对比研究供给与需求特征得出供与需二者存在相当程度的错位,总体匹配度不高,并根据供需矛盾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建议,包括构建完整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设施供给结构调整、以需求强度为依据分配养老服务资源、根据需求特征精细化服务配置和增加服务人员的供给。
二、江苏省部分学校食堂卫生状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省部分学校食堂卫生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友好视角下农村小学学校空间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学校空间建设对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
(二) 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亟需关注学校空间建设 |
(三) 儿童友好理念未能很好融入到学校空间建设中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学校空间的相关研究 |
(二) 儿童友好理念的相关研究 |
(三) 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学校空间建设的理论视野与视角转向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学校空间 |
(二) 儿童友好 |
二、学校空间建设的理论视野 |
(一) 空间正义理论 |
(二) 空间实践理论 |
(三) 空间生态理论 |
三、转向儿童友好视角的学校空间建设维度 |
(一) 安全、健康与保护 |
(二) 全纳与平等 |
(三) 有效的教与学 |
(四) 参与与和谐 |
四、学校空间建设中体现儿童友好理念的影响因素 |
(一) 城乡学校建筑布局的合理性 |
(二) 教育资源分配的均衡性 |
(三) 学校管理者教育理念的科学性 |
第二章 儿童友好视角下农村小学学校空间建设的现状调查——以江苏省D县2所农村小学为例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目的 |
(二) 调查对象 |
(三) 调查方法 |
二、关于D县农村小学学校空间建设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一) 师生及学校管理者对学校空间建设的认知情况 |
(二) D县农村小学学校空间各维度的建设情况 |
1. 安全、健康与保护维度 |
2. 全纳与平等维度 |
3. 有效的教与学维度 |
4. 参与与和谐维度 |
第三章 农村小学儿童友好视角缺位的空间表征及成因分析 |
一、儿童友好视角缺位的空间表征 |
(一) 学校建筑空间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
(二) 校园文化空间的乡土性体现不足 |
(三) 课堂学习空间的知识需求供给不足 |
(四) 校地关系空间的多主体合作不足 |
二、儿童友好视角缺位的成因分析 |
(一)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了学校建筑空间建设的经费保证 |
(二) 乡村文化认同缺乏导致了文化空间的城市化倾向 |
(三) 学校教育资源不均衡限制了教师的有效教学 |
(四) 评价制度单一限制了多主体的参与机制运行 |
第四章 儿童友好视角指引下农村小学学校空间建设的对策建议 |
一、安全、健康与保护: 优化学校建筑空间的合理设计 |
(一) 增加学校经费投入,全面体现儿童友好理念 |
(二) 尊重学生个人隐私空间,提升学生安全感 |
(三) 严格学校卫生和食品安全要求,改善卫生环境 |
二、全纳与平等: 营造学校友好接纳的文化空间氛围 |
(一) 宣传儿童权利相关知识,保障学生权利平等 |
(二) 提供充分时间与空间,尊重学生发展自由 |
(三) 增加乡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乡村认同 |
三、有效的教与学: 打造学生主体的学习空间质态 |
(一) 创设空间氛围促进学习认知 |
(二) 开设实践课程提升能力形成 |
(三) 运用信息技术拓展知识边界 |
四、参与与和谐: 加强合作协同的关系空间联结 |
(一) 组织学生参与班级决策活动,提升学生主人翁意识 |
(二) 建立校园重大事件征询制度,推进多主体参与学校治理 |
(三) 依法规范教师教育惩戒模式,促进师生之间友好沟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学生满意度视角的在连高校食堂服务质量创新研究 ——以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高校后勤食堂管理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高校后勤食堂管理的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高校食堂管理研究现状简评 |
1.4 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框架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6.1 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1.7 研究工作已具备条件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高校食堂 |
2.1.2 服务 |
2.1.3 创新 |
2.1.4 满意度 |
2.2 理论简述 |
2.2.1 服务创新理论 |
2.2.2 顾客满意度模型 |
2.2.3 以人为本理论 |
2.3 小结 |
第3章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食堂的问卷调查分析研究 |
3.1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基本情况介绍 |
3.2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食堂管理经营现状 |
3.3 问卷设计和数据处理 |
3.3.1 问卷设计 |
3.3.2 问卷发放和数据处理 |
3.4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食堂满意度的问卷调查 |
3.4.1 调查样本数据分析 |
3.4.2 饭菜方面 |
3.4.3 餐具卫生方面 |
3.4.4 就餐环境方面 |
3.4.5 个人卫生、服务态度方面 |
3.4.6 算账准确度方面 |
3.5 食堂各要素满意度对比分析 |
3.6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食堂满意度的问卷结果分析 |
3.6.1 饭菜价格 |
3.6.2 饭菜口味 |
3.6.3 饭菜份量与种类 |
3.6.4 饭菜营养与餐具卫生 |
3.7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食堂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7.1 食堂社会公益性和经济效益性的矛盾 |
3.7.2 引进社会餐饮企业问题 |
3.7.3 伙食物资采购方式手段相对单一 |
3.7.4 食堂财务核销周期长 |
3.7.5 食堂硬件建设滞后,影响影响师生就餐 |
3.7.6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差、培训管理欠缺、流动性大 |
3.8 小结 |
第4章 提升学生满意度的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食堂服务质量创新的建议 |
4.1 食堂管理理念的创新 |
4.1.1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
4.1.2 树立服务师生的理念 |
4.2 食堂管理手段的创新 |
4.2.1 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食堂经营模式 |
4.2.2 科学规范管理,确保食堂工作高效运行 |
4.2.3 进一步加大硬件投入,改善学生就餐环境 |
4.2.4 制定标准菜单,增加特色窗口 |
4.3 食堂管理制度的创新 |
4.3.1 完善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
4.3.2 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 |
4.3.3 引进食堂监督的第三方管理 |
4.3.4 建立合理绩效评价体系 |
4.3.5 建立并完善投诉机制 |
4.4 食堂管理战略的创新 |
4.4.1 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食品监督管理 |
4.4.2 开展农校对接、伙食物资集中采购 |
4.4.3 创建食品快检中心,重视食品安全卫生 |
4.4.4 加强食堂环境文化建设,在服务中提升育人能力 |
4.4.5 成立食品安全卫生工作组,配备后勤食堂专职管理人员 |
第5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之处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管理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C市和T市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师生健康和学校稳定的需要 |
1.1.2 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的需要 |
1.1.3 改善学校卫生工作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农村寄宿制学校 |
1.4.2 学校卫生管理 |
1.5 文献综述 |
1.5.1 国外文献综述 |
1.5.2 国内文献综述 |
1.5.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1.6 研究设计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思路 |
1.7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管理现状与问题透视 |
2.1 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管理认识不足 |
2.2 学校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 |
2.3 学校卫生管理资源匮乏 |
2.4 学校卫生管理工作内容缺失 |
3 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管理的原因分析 |
3.1 对学校卫生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
3.2 学校卫生管理机构与职责分工不明确、落实不细致 |
3.2.1 学校外部的卫生管理机构 |
3.2.2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职责分工 |
3.3 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实施不到位 |
3.4 校医资质、聘用和编制核定缺失 |
3.5 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监督指导匮乏 |
3.6 家庭和学校的有效合作有待加强 |
4 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管理对策分析 |
4.1 强化政策支持 |
4.1.1 建立健全学校卫生法律规范 |
4.1.2 国家要加强校内外商店监督管理 |
4.1.3 重视中小学卫生保健人才的培养 |
4.1.4 人事部门应给学校设置卫生管理专职人员的编制 |
4.1.5 针对教师开展卫生工作方面的培训 |
4.2 学校高度重视学校卫生管理工作,切实落实卫生管理职责 |
4.3 建立健全学校各类卫生规章制度 |
4.3.1 完善学校卫生保健规章制度 |
4.3.2 建立健全学校卫生工作考核标准和考核评价机制 |
4.3.3 加强学校对饮食卫生安全的管理和监督制度 |
4.4 合理配置学校卫生管理资源 |
4.4.1 配齐专兼职卫生保健人员 |
4.4.2 卫生室的配备与管理 |
4.4.3 落实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
4.5 开展师生的健康教育、加强体育锻炼 |
4.5.1 开足开齐学校卫生健康教育课程 |
4.5.2 重视开展师生体育锻炼活动 |
4.6 加强卫生保健的宣传工作 |
4.7 充分发挥家长在学校卫生管理的作用 |
4.8 加强寄宿生的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
4.9 学校要加强卫生防疫和疾病防治工作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S区农村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食品安全 |
2.1.2 食品安全监督 |
2.1.3 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安全科学理论 |
2.2.2 无缝隙监督理论 |
2.3 法律政策依据 |
2.3.1 法律依据 |
2.3.2 政策依据 |
3 S区农村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现状调查 |
3.1 S区农村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概述 |
3.1.1 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简介 |
3.1.2 S区农村中小学食堂食品卫生信誉度分级概况 |
3.2 S区农村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现状调查 |
3.2.1 调查对象 |
3.2.2 调查方法 |
3.2.3 调查统计 |
3.3 S区农村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现状调查结果 |
3.3.1 食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现状 |
3.3.2 食堂食品安全调查结果 |
3.3.3 食堂食品安全监督满意度结果 |
3.3.4 监督部门对食堂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的访谈结果 |
3.4 S区农村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现状讨论 |
3.4.1 量化评级情况 |
3.4.2 从食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情况 |
3.4.3 学生、教师的满意度情况 |
3.4.4 政府部门人员访谈情况 |
4 S区农村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S区农村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问题分析 |
4.1.1 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
4.1.2 相关政府部门存在的问题 |
4.1.3 学校监督存在的问题 |
4.1.4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5 社会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 原因分析 |
4.2.1 农村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面临的主要困难 |
4.2.2 监督执法技术层面原因 |
4.2.3 制度落实不到位 |
4.2.4 学校对食堂食品安全监督不够重视 |
4.2.5 学校对食堂管控不严 |
4.2.6 量化分级管理的宣传教育不够 |
5 国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经验借鉴 |
5.1 不同国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采取的措施分析 |
5.1.1 美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
5.1.2 欧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
5.1.3 日本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
5.2 国外经验总结及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启示 |
5.2.1 强化食品安全监督的集中化管理 |
5.2.2 实行食品安全的全过程控制 |
5.2.3 强调食品安全监督的透明性 |
5.2.4 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的预警机制 |
5.2.5 重视食品安全监督的自律性 |
6 S区农村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建议 |
6.1 构建食堂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
6.1.1 食堂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指导思想 |
6.1.2 食堂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总体思路 |
6.2 构建食堂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基本原则 |
6.2.1 全程监督的原则 |
6.2.2 量化评价,分级管理的原则 |
6.2.3 动态监督的原则 |
6.2.4 公开透明的原则 |
6.2.5 卫生安全的原则 |
6.3 加强S区农村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实施路径 |
6.3.1 完善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法规建设 |
6.3.2 政府部门方面的改进 |
6.3.3 学校加强对食堂的监督管理 |
6.3.4 学校食堂做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
6.3.5 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
7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访谈提纲 |
附录 2:相关领导问卷 |
附录 3:教师问卷 |
附录 4:学生问卷 |
附录 5:政府部门访谈记录表 |
(6)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家庭结构变迁、教育政策转变引发了小学生放学托管问题 |
(二) 校外课后托管行业良莠不齐激发了校内课后服务需求 |
(三) 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问题复杂、研究较少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我国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相关研究 |
(二) 课后服务的相关研究 |
(三) 农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相关研究 |
(四) 对已有研究的总结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课后服务体系的内涵与发展概况 |
一、课后服务体系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 课后服务 |
(二) 课后服务体系 |
二、主要发达国家课后服务的发展特点 |
(一) 立法较早并且发展较完善 |
(二) 收费渠道多元且方式灵活 |
(三) 服务内容和形式重在儿童发展 |
(四) 监督管理机制严格完善 |
(五) 师生配比合理且教师质量高 |
三、我国课后服务发展历程 |
(一) 萌芽期—社会变革催生校内托管 |
(二) 断裂期—迅速发展的校外托管替代校内托管 |
(三) 蜕变期—弹性离校的课后服务普遍实施 |
第二章 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体系建设意义与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乡村寄宿制小学的特征 |
(一) 教师课后兼具教学和监护责任 |
(二) 教育环境可控制性增强 |
(三)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要求高 |
二、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
(一) 解决乡村家庭托管难题 |
(二) 为乡村学生提供安全的课后活动空间 |
(三) 保障乡村弱势家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四) 缩小城乡学生课后成长差距进而促进教育公平 |
三、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教育公共服务理论 |
(二) 集体教育理论 |
第三章 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体系现状调查—以淮安市D小学为例 |
一、D小学课后服务体系现状调查设计 |
(一) 调查对象 |
(二) 调查方法 |
二、淮安市D小学课后服务体系现状调查结果 |
(一) 课后服务的组织架构 |
(二) 课后服务的相关制度及其实施 |
(三) 课后服务的时间安排 |
(四) 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
(五) 课后服务的师资力量 |
(六) 课后服务的管理和评价 |
(七) 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的评价 |
第四章 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体系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组织架构固化削弱了基层组织自主性 |
(二) 制度执行不强且家长参与制度缺失 |
(三) 课后服务内容偏重课业辅导忽视生活指导 |
(四) 心理健康、生活指导教师专业性不足 |
(五) 课后服务效果缺乏针对性评价 |
二、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课后服务责任主体难厘清 |
(二) 学校教育资源短缺 |
(三) 家校间对课后服务的认识有差异 |
第五章 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体系改进策略 |
一、学校组织应实行课后服务的柔性化管理 |
(一) 落实教务、后勤等基层组织自主权 |
(二) 利用校内非行政组织弥补行政组织的功能缺陷 |
二、完善相关制度推进家长参与课后服务 |
(一) 制定相关制度鼓励家长参与 |
(二) 完善家长参与课后服务的途径 |
三、构建儿童照顾、教育和个性发展一体化的课后服务内容体系 |
(一) 提供能满足儿童成长需求的生活照顾 |
(二) 注重儿童兴趣发展 |
四、开拓多种资源丰富课后服务形式 |
(一) 多方合作拓宽课后服务空间 |
(二) 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课后服务形式 |
五、充实专业化的生活指导和心理健康教师 |
(一) 建设专兼结合的生活指导和心理健康师资队伍 |
(二) 利用激励制度吸引专业教师参与 |
六、制定课后服务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
(一) 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后服务评价标准 |
(二) 利用信息技术改革评价方式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2016~2018年江苏省学校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本情况 |
3.2 时间分布 |
3.3 学校类型 |
3.4 致病因素 |
3.5 原因食品来源场所 |
3.6 引发环节 |
4 讨论与结论 |
4.1 事件发生时间 |
4.2 事件严重程度 |
4.3 学校类型 |
4.4 致病因素 |
4.5 查明率 |
4.6 原因食品来源场所 |
(8)福清市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方法、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小学食堂 |
2.1.2 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风险管理理论 |
2.2.3 政府规制理论 |
第三章 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评价构成要素 |
3.1.1 政府监管行为 |
3.1.2 负面反馈行为 |
3.1.3 自主提升行为 |
3.2 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3.2.1 可行性原则 |
3.2.2 实用可比性原则 |
3.2.3 客观便利性原则 |
3.3 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评价指标选取及体系构建 |
3.3.1 评价指标初设 |
3.3.2 评价指标筛选 |
3.3.3 评价体系最终确定 |
3.3.4 评价体系各三级指标的内涵 |
3.4 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评价体系权重确定 |
3.4.1 二级指标对于目标权重 |
3.4.2 三级指标对于二级指标权重 |
3.4.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及层次总排序 |
第四章 福清市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实证评价 |
4.1 福清市及其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现状 |
4.2 数据采集及量化赋值 |
4.2.1 数据采集 |
4.2.2 数据量化赋值 |
4.3 福清市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评价与分析 |
4.3.1 福清市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总体评价 |
4.3.2 福清市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各级指标评价分析 |
4.4 福清市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五章 福清市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5.1 分析方法及变量选择 |
5.2 结果及分析 |
5.2.1 相关分析 |
5.2.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提升政府监管水平 |
6.2.2 加强校方管理效能 |
6.2.3 强化社会公众及媒体监督力度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评价体系指标初选调查问卷 |
附录B 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评价体系指标筛选调查问卷 |
附录C 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D 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E 福清市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个案访谈提纲 |
附录F 福清市中小学食堂指标原始数据 |
致谢 |
(9)江苏省大学生膳食营养与身体活动的现状分析:应用GIS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 |
3.2 大学生营养问卷调查结果 |
3.3 大学生身体活动问卷调查结果 |
3.4 大学生宿舍周边空间环境调查结果 |
4 讨论与分析 |
4.1 江苏省大学生膳食营养状况 |
4.2 江苏省大学生身体活动状况 |
4.3 参与GIS调研大学生的BMI指数 |
4.4 餐饮店空间特征与学生BMI指数之间的关系 |
4.5 身体活动场所空间特征与学生BMI指数之间的关系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10)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需特征研究 ——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作者在课题研究中所做工作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相关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社区 |
2.1.2 社区养老 |
2.1.3 社区养老设施 |
2.2 相关理论 |
2.2.1 供需理论 |
2.2.2 年龄分层理论 |
2.2.3 ERG理论 |
2.2.4 福利多元化理论 |
2.3 相关研究综述 |
2.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三章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需求调研 |
3.1 基于普遍性的需求调研 |
3.1.1 调研设计 |
3.1.2 样本基本情况介绍 |
3.1.3 普遍性需求调研数据分析 |
3.2 基于老年人个体特征服务需求调研 |
3.2.1 样本基本情况介绍 |
3.2.2 医疗护理服务类需求分析 |
3.2.3 生活服务类需求分析 |
3.2.4 文化活动类需求分析 |
3.2.5 信息服务类需求分析 |
第四章 长三角地区案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给现状调研 |
4.1 调研基本情况 |
4.2 调研数据分析 |
4.2.1 浙江省杭州市调研数据与分析 |
4.2.2 安徽省合肥市调研数据与分析 |
4.2.3 江苏省苏州市调研数据与分析 |
4.2.4 上海市调研数据与分析 |
4.3 案例社区调研结论 |
第五章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需特征”分析 |
5.1 需求特征 |
5.1.1 普遍性需求特征 |
5.1.2 个性化需求特征 |
5.1.3 设施需求强度分析 |
5.2 供给特征 |
5.2.1 设施配建层面 |
5.2.2 设施结构类型 |
5.2.3 设施规模 |
5.2.4 设施空间布局 |
5.2.5 供给特征总结 |
5.3 社区养老设施供需关系总结 |
5.4 社区养老设施供需失衡原因分析 |
5.5 应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需矛盾的建议 |
5.5.1 建构完整的社区养老服务配建体系 |
5.5.2 供给结构调整 |
5.5.3 根据需求强度进行养老资源配置 |
5.5.4 根据需求特征精细化养老服务配置 |
5.5.5 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机制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简述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四、江苏省部分学校食堂卫生状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友好视角下农村小学学校空间建设研究[D]. 蒋洁梅. 扬州大学, 2021(09)
- [2]S区农村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D]. 卞君. 南京理工大学, 2020
- [3]基于学生满意度视角的在连高校食堂服务质量创新研究 ——以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为例[D]. 王丽. 湘潭大学, 2020(02)
- [4]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管理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C市和T市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为例[D]. 吾各力汗·吾甫尔.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5]S区农村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D]. 卞君. 南京理工大学, 2020
- [6]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体系研究[D]. 丁颖. 扬州大学, 2020(05)
- [7]2016~2018年江苏省学校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宗雯琦,吴雨晨,戴月.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02)
- [8]福清市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评价[D]. 徐灵敏.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9]江苏省大学生膳食营养与身体活动的现状分析:应用GIS的初步研究[D]. 孙倩茹. 南京体育学院, 2019(02)
- [10]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需特征研究 ——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D]. 马宝见.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