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继续教育发展中几个营销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程冰,周丽媛,杨乃桂,黄丽春[1](2021)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文旅人才“双循环”非学历培训模式研究——以桂林旅游学院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面前,文化和旅游发展形势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倒逼面向行业的非学历培训质量提升。文章基于项目式学习(PBL)视角,通过构建文旅人才"双循环"非学历培训模式,探索项目式学习(PBL)要素与文旅从业人员培训相结合的创新价值和实际效果。实践表明,该模式符合文旅产业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属性,可以提升非学历培训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内在动力,将成为文旅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任杨阳[2](2021)在《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机构改革前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们正处于互联网时代,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正在深刻变革着社会。身处这样一个大变局的时代,学习实施机构也必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终身学习贯穿人的一生,要想在全社会形成“时时学、处处学、人人学”的全民终身学习风尚,必须依托学习实施机构的转型发展,走出一条具备个性特色与时代特征的改革转型之路。创造终生学习的教育生态,是全球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带给教育人的使命。因此本研究以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机构改革前瞻性研究为主题,为未来学习实施机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基于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机构改革的需求预测,从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以及非正式学习的学习实施机构改革三大部分展开了论述。正规学习实施机构改革前瞻性研究包含课程研发推广学习实施机构、科研实施机构、教学研究实施机构以及技能学习实施机构。非正规学习实施制度改革前瞻性研究包含家庭学习实施机构改革、社会学习实施机构改革、社区学习实施机构改革、继续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老年学习实施机构改革。非正式学习实施机构改革前瞻性研究从网络媒体、纸质媒体和科普场馆三方面进行论述。
管淑慧[3](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研究指明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沈吉[4](2020)在《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旨在通过探索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从而在一定范围内解决精准扶贫的问题,重点落在如何服务上,而不是某个研究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或者机制。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精准扶贫战略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过渡之年。扶贫阶段的推进,伴随着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职业教育帮扶贫困地区劳动素质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扶贫阶段的推进,伴随着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职业教育帮扶贫困地区劳动素质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论文第一、二章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现有国内外文献资料,对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协同理论为基础,探索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架构。基于对当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案例的文本分析,为了更有针对性的提升职业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科学化水平,论文除了从相对宏观的角度对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整体结构的组成要素进行构建之外,对人才培养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索,从“是什么what”走向“如何形成how”,从现实案例出发,总结经验,提出问题,为探寻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科学化路径提供现实基础。并以扎根理论三级编码为研究方法,Nvivo12.0软件为研究工具,对“全国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写作联盟”创办至今的144篇“职教扶贫精选案例”进行质性研究的过程与结果,参考“比较法”、“2R原则”、预留法保障研究的信效度和编码的饱和度。编码结果进一步从实践角度检验了第二章所构建的人才培养架构,得出的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要素内涵,主要包括“能力本位”的微观协同、“量质并举”的中间协同、“三维协同”的外部协同、“开放共融”的宏观协同四个部分,具体有17个核心要素组成。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以区域性自然、经济、文化、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党建为引领,依托自身优势,借助科研、政策、平台等力量,加强师资建设,完善农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专业设置、制度规范和层次结构,从而达到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功能性能力、认知性能力和元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现存问题和论文构建的范式,提出以下对策: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需要注重纵向上贯通,形成普职成各级相互衔接的培养目标,横向上融通,政企校协协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时空上打破限制,建设全息式教学资源库,更好地适应和推动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第七章,总结了研究结果,分析了存在不足,并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展望,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理论,最终形成可推广的研究成果。
张翼[5](2020)在《高校基地干部教育培训效果提升研究》文中指出中共中央2018年11月1日印发的《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文件中指出:“干部教育培训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近年来,随着干部教育培训渠道的不断拓宽,高校凭借其先进的学科理论、一流的学科教育专业人才和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正逐步成为我国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体系的有益补充,与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一起,共同推进培训方式方法的变革,着力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量。2009年10月中组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和规范高校干部培训基地的意见》一文中确立了首批全国干部培训高校基地。在十余年的发展实践当中,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但是,在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解决,在培训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培训质量与效果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确保高校基地干部教育培训的效果,优化效果提升机制,需要系统化的思考与论证,也是涉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一环。本文通过对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三所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的深入调研访谈,通过文献考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推进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办学效果提升的模式,并从组织结构、项目挖掘、课程师资、教学保障等几个方面对高校基地的建设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制约高校基地培训效果提升的因素最终提出解决相应问题的建议。
张小梨[6](2020)在《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与梦想,也是今天我们汲汲以求的奋斗目标和时代主题。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十分重大。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现代化走了一条不寻常的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道路,中国教育现代化裹挟在社会整体现代化浪潮中瞄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职业教育因在教育整体系统中与经济社会直接而又紧密的关系,其现代化历程更具丰富、多彩与艰难,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时代课题。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有多种视角,多种核心议题,但是基于中国幅员广阔、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无疑是透视现代化发展的的重要观察点。可以说,没有区域的率先职业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我国区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深圳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已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辉煌成就的缩影和体现,对深圳这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无疑最具典型性和可借鉴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深圳的教育现代化任重道远,一个原本典型的农村教育在深圳实现现代化伟大历程中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种变迁?本文在分析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城市特点,包括发展的动力、发展的速度、模式等发展道路、特色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框架,综合运用历史的、调查的、比较的等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首先,“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定位十分特殊。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历程置于中国社会背景下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和区域化发展,研究分析职业教育在政策规范治理下的应然状态,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水平和我国职业现代化区域化建设路径,从而为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撑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重点对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与深圳经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从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到适度超前发展、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再到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次,经过40多年的探索,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本研究将之概括为: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第三,论文从人的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描绘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尤其重要的是揭示出这些目标实现的路径,如通过深圳城市精神的形成促进人的现代化;通过制度的创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通过产教深入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等。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刘国彬[7](2021)在《PF财务管理咨询公司商业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国际商业模式文献资料及理论进行分析研究;采用访谈法对PF公司的客户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基础数据资料,进行案例分析;对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AB公司和DY公司两个案例商业模式进行比较,并与PF公司进行比较分析;使用商业模式画布工具对PF公司的商业模式九个要素分成四个模块(客户模块、产品或服务模块、资源模块、盈利模块)分别进行分析描述,找出PF公司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是:客户管理及细分不够,现有客户资源尚未有效挖掘;营销团队不足,营销渠道方式还需拓展,新的合作渠道开发不够,制约了收入来源渠道和盈利规模。经过分析论证后提出PF公司未来的商业模式是:线上+线下咨询及教育业务模式、C2C平台组织模式和跨界经营融合模式相结合,同时还提出了商业模式配套的落地措施。期望提出的新的商业模式能帮助PF公司的服务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充分整合要素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持续盈利目标。以PF公司作为参照,希望对咨询培训行业提供可以借鉴的商业模式经验及理论思考。
陈志铅[8](2020)在《英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中认为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社会,作为一种技艺传承的方式和从业准入资格,学徒制一般是在行会等团体的组织监督下,由师傅与学徒家长签订《学徒协议》,由师傅向学徒传授技能,经考核合格的学徒获得具体行业的从业资格。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学徒制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已不再是一种从业资格的获得,但仍旧是技能培训的重要方式。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曾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工业文明,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是英国在世界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不二法门,学徒制为劳动力水平的提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英国的学徒制起源于中世纪,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历经行会学徒制的辉煌,遭受工业革命打击后的没落,却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进入20世纪,英国学徒制凭借顽强的生命力,重回世人眼前。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后,已经形成了结构完整,层次明晰的体系。囊括了准学徒制、青年学徒制、高级学徒制、高等学徒制、学位学徒制和成人学徒制等各种类型的学徒制。论文主要探讨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学徒制发展的历史过程。将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初步干预阶段(20世纪60~70年代),本阶段英国政府通过颁布《1964年产业培训法》设立产业培训委员会,开始对学徒制的发展进行初步干预;放任自流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撒切尔夫人的上台,英国政府开始将解决青年人就业问题作为技能培训的重要目的,学徒制受到冷落,进入“自生自灭”状态;政府主导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10年代初),政府意识到以就业为目的的技能培训不利于建设高水平的劳动力队伍,决心通过主导学徒制的发展来提升劳工素质;雇主主导阶段(21世纪10年代初至今),政府主导学徒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带来不少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学徒制的发展,政府认为有必要将主导权交给雇主。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职业教育与培训理念的更新换代,运行机制的完善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的加强,英国现代学徒制为广大青年拓宽了工作本位学习的路径,成为他们学习知识与提升技能的纽带,有效地将国家发展战略、劳动力技能训练与雇主需求结合在一起,较好地满足国家、雇主和学徒的发展需要。尽管中英两国制度不同,文化各异,但英国在学徒制发展历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我国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借鉴与关注。
闫新秀[9](2019)在《好大夫教育医考培训项目营销方案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不断的更新以及学习形式的不断创新,使得学习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在国家大力提倡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医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一个重要成分,也迎来了发展契机。为了壮大专业医疗卫生人员规模、全面提高我国医疗卫生人员技术水平,改善医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国家已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和加强全科医生、住院医师培养建设的相关政策及措施,医学教育行业将因此受益。同时,医学教育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其发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医学卫生人才的培养必须是高标准、严要求的,国家会不断规范从业人员资质及岗位胜任力的考核,促进医学教育的改革和疾病诊疗水平的进步。因医学学科的特点,各类晋升、考核、继续教育均需参加考试,“终身学习”成了医生的座右铭。这些都将带给医学教育培训市场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河南省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医学教育品牌,河南好大夫教育科技教育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好大夫教育)成立11年以来,即经历了医学教育培训项目高速增长的辉煌发展期,也遇到了医考培训机构瓜分市场导致的利润下降、培训项目结构不合理导致的业绩疲软等发展瓶颈。展望未来,河南好大夫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既迎来了良好的契机,也面临着新的风险和竞争压力。本文以好大夫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以好大夫教育的医考培训项目的为例,在结合研究背景的基础上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然后,运用“宏观环境分析模型”、“波特五力模型”对好大夫教育的外部营销环境进行分析,结合对好大夫教育的基本情况、组织结构以及内部资源和项目能力的内部营销环境分析,使用“SWOT分析法”对好大夫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及竞争环境进行了整体环境的动态分析,对于好大夫医考培训项目发展中的优势以及不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通过市场调查问卷,结合前述分析好大夫医考培训项目进行了精确的市场定位。由此,对好大夫教育医考培训项目的营销方案设计提出了参考方向,从产品策略设计对产品体系和产品服务给出了建议,对成熟产品、新产品和组合产品分别给出了对应的定价策略设计,对营销渠道进行了梳理和规划,也提出了组合营销推广的方案,并从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技术、财务、企业文化方面制定了推动营销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围绕目前医学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需求展开分析,希望可以为医学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提供借鉴。
张蔚然[10](2020)在《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自此,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开始得到了更多关注。随后,2014年新高考改革的启动打破了传统的考试科目选择模式,带来了学生生涯决策的前置,也倒逼学校思考如何为学生提供生涯教育,为学生的生涯决策与规划提供帮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当前中学阶段开展生涯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境。而在国家的教育改革活动遇到“瓶颈”之时,先进国家的成熟经验通常能够为破解困境带来别样的角度。放眼国际,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起步早、发展久,相对系统、成熟,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研究试图从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入手,探寻其成熟经验,为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对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历史发展、实践现状与典型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着眼于我国发展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现实困境,借鉴英美两国的成熟经验,思考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在历史发展方面,本研究在对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历史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后得出若干基本规律:首先,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经历了匹配取向的职业指导、发展取向的生涯指导以及建构取向的生涯教育这三种典型范式;其次,政府引导与支持是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再次,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变革息息相关,在回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中走向成熟与完善,从静态、孤立走向了发展、系统;最后,对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师资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于其培养也日趋专业化。在实践现状方面,本研究聚焦于微观层次,对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和师资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呈现两国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探究了其共同经验。研究发现,在目标方面,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目标体系的形成与表达受到社会环境、国家教育目的、专业组织倡议以及学校教育目标的影响和塑造;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体系均凸显建构主义色彩,将学生的生涯发展视为由其自身主导的主观建构过程,将生涯管理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目标的共同核心。在内容方面,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内容选择凸显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并且均包含了自我认知、生涯认知、生涯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内容要素,内容的组织呈现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特征。在实施方面,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均有着多重实施路径,并且强调获得全校认同与支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加强与工作世界的联系以及强调生涯教育的公正性。在评价方面,两国均强调由多元评价主体对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整体设计、过程以及结果进行评价,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与平衡,以及通过开发多样化的评价工具,针对不同的评价目的搜集恰当的数据和信息。在师资方面,两国的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师资构成均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其角色内涵也由单一走向了多元。在典型问题方面,本研究探讨了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六个典型问题,认为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对象应当是全体学生;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关键目标应在于培养学生的生涯管理能力;应当综合使用多种课程设置方法,以更加充分地发挥生涯教育的作用;生涯教育师资需要具备四类基本能力,以胜任实施生涯教育的多重专业角色;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可以考虑采用分层递进的实施模型,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生涯教育的有效运行需要获得政策支持与经费投入,需要多方参与者的协同参与以及标准导向的质量保障。最后,本研究基于我国发展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现实问题,结合英美两国的成熟经验,对我国发展中学阶段生涯教育提出了若干建议,包括转变观念,重塑对于生涯教育的合理认知;制定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国家标准,细化生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设计;加强整体规划,完善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与评价;建立专兼结合、能力达标的师资队伍;汇聚多方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合力。
二、继续教育发展中几个营销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继续教育发展中几个营销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文旅人才“双循环”非学历培训模式研究——以桂林旅游学院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双循环”非学历培训模式研究的背景与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现实需要 |
1.1.2 文旅融合背景下产业人才素质提升的现实需要 |
1.1.3 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
1.2 文献综述 |
1.2.1 文旅产业人才培训模式方面的研究 |
1.2.2 项目式学习(PBL)方面的研究 |
2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双循环”非学历培训模式的内涵 |
2.1 实践起源 |
2.2 概念和框架 |
2.2.1 内循环 |
(1)驱动性问题 |
(2)PBL课程体系 |
(3)教学管理模式 |
(4)多元化评价 |
(5)学员社区 |
2.2.2 外循环 |
(1)培训保障化 |
(2)培训市场化 |
(3)培训生态化 |
2.3 特点和价值 |
2.3.1 能够满足文旅产业人才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性 |
2.3.2 能够调动文旅产业人才的内生学习动力 |
2.3.3 可以有效推动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
3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双循环”非学历培训模式的效果分析 |
3.1 学员测评分析 |
3.1.1 培训课程满意度调研 |
3.1.2 后续培训意愿调研 |
3.1.3 不同年龄段对所需课程培训的差异 |
3.2 培训效果的社会影响 |
3.3 存在的问题 |
3.3.1 内循环PBL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深化 |
3.3.2 内循环“学员社区”的构建有待进一步精准 |
3.3.3 外循环“生态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扩展 |
4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双循环”非学历培训模式的优化建议 |
4.1 增强双循环模式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
4.2 加强项目式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
4.3 打造精准化、持续性的学员社区 |
4.4 大力拓展培训生态边界 |
(2)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机构改革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党和国家重视终身学习 |
(二)学习实施机构改革是推动学习实施机构发展的根本途径 |
(三)现有的学习实施机构改革缺乏系统的前瞻性研究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文献述评 |
(一)关于终身学习的研究综述 |
(二)关于正规学习实施机构发展的研究综述 |
(三)关于非正规学习实施机构发展的文献综述 |
(四)关于非正式学习实施机构发展的研究综述 |
(五)研究述评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机构改革的理论构建 |
一、概念界定 |
(一)终身学习 |
(二)终身学习实施机构 |
二、理论基础 |
(一)教育预测理论 |
(二)教育体制论 |
(三)终身学习理论 |
三、事实基础 |
(一)文献分析 |
(二)问卷与访谈分析 |
四、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机构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 |
(一)全民终身学习实施机构范畴体系 |
(二)正规学习实施机构子范畴体系 |
(三)非正规学习实施机构子范畴体系 |
(四)非正式学习实施机构子范畴体系 |
第三章 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机构需求趋势预测 |
一、问卷设计调查与检验 |
(一)问卷研制 |
(二)问卷抽样调查情况 |
(三)问卷效度信度分析 |
二、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对学习实施机构改革提出新需求 |
(一)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对正规学习实施机构改革提出新需求 |
(二)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对非正规学习实施机构改革提出新需求 |
(三)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对非正式学习实施机构改革提出新需求 |
第四章 正规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
一、课程研发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
(一)建立以学习目标为核心的课程研发实施机构 |
(二)建立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课程研发实施机构 |
(三)建立以学习者研究导向为原则的课程研发实施机构 |
(四)建立研发主体多元化的课程研发实施机构 |
二、科研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
(一)建立产学研互相合作的基础研究型科研实施机构 |
(二)建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科研实施机构 |
(三)建立内设成果专业化服务的开发研究型科研实施机构 |
三、教学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
(一)建立“互联教学”的教学实施机构 |
(二)建立“个性教学”的教学实施机构 |
(三)建立“多元时空”的教学实施机构 |
四、技能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
(一)互联网+教育战略下的技能学习实施机构 |
(二)开展多元办学,注重内涵发展的技能学习实施机构 |
(三)注重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双赢的技能学习实施机构 |
(四)结合教学改革,采取弹性学制的技能学习实施机构 |
第五章 非正规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
一、家庭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
(一)家庭学习指导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 |
(二)“学导式”家庭学习指导机构应运而生 |
二、社会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
(一)打造数字化远程学习的社会学习实施机构 |
(二)推进学习型社会构建的社会学习实施机构 |
(三)促进学习治理协同发展的社会学习实施机构 |
三、继续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
(一)建立更加信息化的继续学习实施机构 |
(二)建立公益效益共进的继续学习实施机构 |
(三)建立采取营销策略的继续学习实施机构 |
四、老年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
(一)建立供给环境最优化的老年学习实施机构 |
(二)建立办学主体社会化的老年学习实施机构 |
(三)建立办学场所社区化的老年学习实施机构 |
(四)建立培养模式专业化的老年学习实施机构 |
(五)建立学习方式信息化的老年学习实施机构 |
五、社区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
(一)未来社区学习实施机构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
(二)未来社区学习实施机构实现市场化与公益性的融通 |
(三)未来社区学习实施机构推动新技术与旧传统的融合 |
第六章 非正式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
一、网络媒体机构改革趋势 |
(一)未来云技术平台成为网络媒体机构必备支持系统 |
(二)未来网络媒体机构立体传播代替单一传播 |
(三)未来网络媒体机构定制化传播代替普适性传播 |
(四)未来网络媒体机构主推视频内容新生态 |
二、纸质媒体机构改革趋势 |
(一)纸质媒体求存图变,与网络媒体共铸辉煌 |
(二)传统印刷厂整合,升级为智能印刷厂 |
(三)传统报社平台向全媒体平台转型 |
(四)未来出版机构更加智库化 |
三、科普场馆改革趋势 |
(一)未来科普场馆更加数据化 |
(二)未来科普场馆更加智能化 |
(三)未来科普场馆更加可视化 |
(四)未来科普场馆更加社会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4)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职业教育 |
1.4.2 精准扶贫 |
第二章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
2.1 协同理论基本概念 |
2.2 协同理论基本特性 |
2.3 协同理论基本类型 |
2.4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协同架构 |
第三章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审视 |
3.1 “理论+实训+实习+就创业”全过程育人模式 |
3.1.1 设置特色理论课程 |
3.1.2 稳步推进项目实训 |
3.1.3 保障顶岗实习质量 |
3.1.4 助力就业创业孵化 |
3.2 “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四维模式 |
3.2.1 政府+高校,搭建非遗研创基地 |
3.2.2 企业+高校,践行人才双育理念 |
3.2.3 科研机构+高校,科学助力精准扶贫 |
3.3 “文化+思政+产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 |
3.3.1 “思政+红色文化”,开创教育扶贫新思路 |
3.3.2 “产业+生态基地”,找准精准扶贫突破口 |
3.3.3 “文化+产业”,形成区域品牌影响力 |
3.4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3.4.1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
3.4.2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
3.4.3 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匮乏 |
第四章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要素编码过程 |
4.1 研究的对象 |
4.1.1 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 |
4.1.2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4.2 编码结果检验 |
4.2.1 “比较法”确保信度 |
4.2.2 “2R”原则确保效度 |
4.2.3 预留法确保饱和度 |
4.3 案例材料文本分析 |
4.3.1 一级:开放式编码 |
4.3.2 二级:主轴式编码 |
4.3.3 三级:选择式编码 |
4.4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理论构建 |
第五章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内涵阐释 |
5.1 “能力本位”的微观协同 |
5.1.1 功能性能力 |
5.1.2 认知性能力 |
5.1.3 内生性元能力 |
5.2 “量质并举”的中间协同 |
5.2.1 “需求导向型”培养目标 |
5.2.2 “产教融合型”课程体系 |
5.2.3 “优势特色型”专业设置 |
5.2.4 “阶梯式”层次结构 |
5.2.5 “双元”师资队伍建设 |
5.2.6 “五位一体”制度规范 |
5.3 “三维协同”的外部协同 |
5.3.1 党建引领聚民意 |
5.3.2 产业发展励民志 |
5.3.3 平台奠基解民忧 |
5.3.4 科研助力扶民智 |
5.3.5 政策支持保民生 |
5.4 “开放共融”的宏观协同 |
5.4.1 自然环境 |
5.4.2 文化环境 |
5.4.3 经济环境 |
第六章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 |
6.1 明确普职成协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
6.1.1 中职塑技:职业明晰+技能培养+创新意识 |
6.1.2 高职立志:职业规划+技能提升+创新能力 |
6.1.3 成教赋能:职业分析+技能提升+创业信心 |
6.2 构建政企校协协同的人才质量保障体系 |
6.2.1 政府:完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效能 |
6.2.2 企业:产学深度融合,参与人才培养与考核 |
6.2.3 行业协会:完善行业准入标准,提高院校机构教学质量 |
6.2.4 职业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人才就业力 |
6.3 建设国内外协同的人才培养资源库 |
6.3.1 突破时空限制,打造全球化络平台 |
6.3.2 发展区域经济,建设农村实践基地 |
6.3.3 依托各界资源,打通产销供应链 |
6.3.4 借力职教联盟,创造国际交流机会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案例原始文本资料以湖南工艺美术学院为例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高校基地干部教育培训效果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理论支撑 |
1.3.1 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型 |
1.3.2 Baldwin& Ford学习迁移模型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有关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研究 |
2.2 有关干部教育培训的研究 |
2.3 有关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研究 |
2.4 有关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的研究 |
2.5 有关干部教育培训效果评估方法的研究 |
2.6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干部教育基地现状及比较分析 |
3.1 国外几家干部教育机构现状 |
3.1.1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 |
3.1.2 英国国家政府学院( National School of Government, NSG) |
3.1.3 法国国家行政学院(école nationale d'administration, ENA) |
3.1.4 外国干部培训发展的特点与启示 |
3.2 国内干部教育高校基地现状 |
3.2.1 统管型——全国干部教育培训T基地 |
3.2.2 管办分离——全国干部教育培训P基地 |
3.2.3 混合型——全国干部教育培训Z基地 |
3.2.4 三种办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
3.3 国内高校基地建设对比分析 |
3.3.1 调查方法 |
3.3.2 组织结构与队伍建设 |
3.3.3 需求挖掘与项目开发 |
3.3.4 课程研发与师资管理 |
3.3.5 教学管理与后勤保障 |
第四章 高校基地干部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调研方法 |
4.1.1 员工访谈 |
4.1.2 问卷调查 |
4.1.3 测试与回访 |
4.2 高校基地现存问题 |
4.2.1 需求定位不准确 |
4.2.2 内容设置不科学 |
4.2.3 方式方法不灵活 |
4.2.4 评估机制不健全 |
4.3 高校基地现存问题原因探究 |
4.3.1 政策机制不健全 |
4.3.2 人员管理机制欠缺 |
4.3.3 资源管理能力不足 |
第五章 高校基地干部教育培训效果提升的建议 |
5.1 宏观政策:完善运行机制 |
5.2 人才建设:加强人员管理 |
5.3 效果提升:全面质量管理 |
5.3.1 培训计划阶段,加强培训需求调研 |
5.3.2 培训组织阶段,灵活运用培训方式 |
5.3.3 效果检验阶段,健全培训评价反馈 |
5.3.4 反馈处置阶段,注重内容合理设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我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现状及效果提升访谈提纲 |
致谢 |
(6)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
一、职业教育及其特征 |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特性 |
三、深圳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方案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实施方案 |
第二章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 |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深圳“国际性城市”的探索 |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
第二节 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理论 |
一、现代化的理论与深圳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
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
第三节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
一、宏观层面:体制机制的建设 |
二、中观层面:职教文化的建构 |
三、微观方面:产教融合的深化 |
第三章 国家整体视野中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
一、调整结构扩张式发展阶段(1978 年至1990 年) |
二、调整规模稳健式发展阶段(1991 年至1999 年) |
三、转型改革内涵式发展阶段(2000 年至2009 年) |
四、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 |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逐步形成 |
二、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 |
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着增强 |
四、职业教育法制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化发展 |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为基础 |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推进手段 |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本土性为特色亮点 |
第四章 区域视野中的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 |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适度超前 |
二、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协同发展 |
三、社会需求催生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
第二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体系构建 |
一、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结构体系 |
二、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体系 |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
第三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品牌的打造 |
一、打造职业教育的“深圳质量” |
二、打造深圳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
三、打造面向市场的成人教育品牌 |
第四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形成 |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在借鉴、创新、超越中实现 |
二、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在特区立法优势中体现 |
三、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在开放性发展中凸显 |
第五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分析 |
第一节 多层次推进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 |
一、产业发展情况 |
二、“宝安模式”内容 |
三、“宝安模式”成效 |
第二节 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 |
一、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
二、“中职电大直通车”内容 |
三、“中职电大直通车”成效 |
第三节 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 |
一、“职教集团”背景 |
二、“职教集团”特点 |
三、“职教集团”成效 |
第四节 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 |
一、“校企合作”现状 |
二、“校企合作”内容 |
三、“校企合作”成效 |
第六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
第一节 以城市精神促进人的现代化 |
一、深圳城市精神的内涵 |
二、强化思想引领的价值 |
三、强化道德规范的作用 |
四、职业素养人才的培养 |
第二节 以制度创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 |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
二、完善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 |
三、完善地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
四、完善校地合作办学机制 |
第三节 以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
一、强化产教的深度融合力度 |
二、加大产教合作的制度建设 |
三、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 |
四、促进职教集团全面发展 |
第四节 以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 |
一、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
二、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
三、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 |
结语: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与问题 |
一、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
二、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 |
三、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存在的问题 |
四、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PF财务管理咨询公司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框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商业模式的定义 |
二、商业模式的要素 |
三、商业模式的核心原则 |
四、商业模式的形式 |
五、商业模式的特征 |
第二节 商业模式文献综述 |
一、如何评价企业商业模式 |
二、商业模式优化和创新驱动因素 |
三、商业模式优化创新的路径 |
四、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
五、文献述评 |
第三节 商业模式画布模型理论 |
第三章 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及商业模式现状 |
第一节 咨询行业及教育行业市场空间 |
一、财务咨询行业及教育培训行业趋势分析 |
二、财务咨询及教育行业需求分析 |
第二节 财务咨询行业及教育行业商业模式 |
一、商业模式类型描述 |
二、教育行业的商业模式 |
第四章 PF财务管理咨询公司商业模式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基于商业模式画布的 PF 财务管理咨询公司商业模式分析 |
一、客户模块分析 |
二、产品或服务模块分析 |
三、资源模块分析 |
四、盈利模块分析 |
第二节 PF 财务管理咨询公司现有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
一、客户模块存在的问题 |
二、资源模块存在的问题 |
三、盈利模块分析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PF财务管理咨询公司商业模式的设计完善 |
第一节 PF 财务管理咨询公司发展方向 |
一、PF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
二、PF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及目标 |
第二节 提出 PF 财务管理咨询公司未来的商业模式 |
一、线上+线下咨询及教育业务模式 |
二、C2C平台组织模式 |
三、跨界经营融合模式 |
第三节 商业模式落地措施 |
一、客户模块落地措施 |
二、运营模块落地措施 |
三、盈利模块措施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英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价值 |
二、概念界定 |
(一)学徒制 |
(二)工作本位学习 |
(三)职业教育 |
三、研究现状 |
(一)关于学徒制的历史研究 |
(二)关于学徒制的理论研究 |
(三)关于学徒制运行机制的研究 |
(四)关于学徒制成本与收益的研究 |
(五)关于学徒制具体项目的研究 |
(六)史料情况说明 |
四、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英国学徒制的历史溯源(20 世纪60 年代以前) |
第一节 行会学徒制的发展 |
一、行会的发展 |
二、行会的组织架构及其功能 |
三、行会学徒制的发展及其作用 |
第二节 教区学徒制的运作 |
一、《济贫法》与教区学徒制 |
二、教区学徒制的开展 |
三、教区学徒制的成本与收益 |
第三节 传统学徒制的衰落 |
一、经济发展: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 |
二、国家干预:相关法律的颁布与废除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初步干预:英国现代学徒制的萌芽(20 世纪60~70 年代) |
第一节 政府对学徒制初步干预的动因 |
一、人力资本:学徒制改革的催化剂 |
二、工党执政:学徒制改革的推动者 |
三、与工会斗争:学徒制改革的导火索 |
第二节 政府对学徒制初步干预的措施 |
一、成立各类组织开展相关工作 |
二、《1964 年产业培训法》的实施 |
三、培训附加费的征收与发放 |
第三节 初步干预阶段英国学徒制的开展 |
一、学徒的选拔 |
二、学徒制的类型 |
三、学徒制的课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由放任: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受挫(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 |
第一节 学徒制蛰伏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
一、政治环境的改变 |
二、经济政策的波动 |
三、培训成本的高涨 |
四、高等教育的冲击 |
五、参与各方的疑虑 |
第二节 自由放任阶段学徒制蛰伏的表现 |
一、学徒制发展规模的萎缩 |
二、学徒制发展空间被挤占 |
三、学徒制进一步发展受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政府主导: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勃兴(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10年代初) |
第一节 政府主导学徒制发展的动因 |
一、经济发展因素: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 |
二、人力资源因素:改变技能培训现状的需要 |
第二节 政府主导时期现代学徒制体系的构建 |
一、“现代学徒制计划”的颁布 |
二、青年学徒制的开展 |
三、学徒制的组织保障 |
四、学徒制的法制保障 |
五、学徒制的经费保障 |
六、学徒制的质量保障 |
第三节 政府主导学徒制发展的成效与问题 |
一、取得的成效 |
二、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雇主主导:英国现代学徒制的转向(21世纪10年代初至今) |
第一节 《理查德学徒制报告》的出台与学徒制的转向 |
一、《理查德学徒制报告》出台的背景 |
二、《理查德学徒制报告》的主要内容 |
三、政府对《理查德学徒制报告》的回应 |
第二节 雇主主导时期学徒制的发展 |
一、新型学徒制的推出 |
二、学徒制的组织保障 |
三、学徒制的经费保障 |
四、学徒制的质量保障 |
第三节 雇主主导期学徒制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应对的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分析、展望与启示 |
第一节 英国学徒制的特色分析 |
一、历久弥新:绵延将近千年 |
二、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 |
三、重视法治:依法开展工作 |
四、注重分权:调动各方力量 |
第二节 英国学徒制的发展趋势 |
一、雇主成为开展学徒制项目的主导方 |
二、高校成为学徒提升学历的重要平台 |
三、加速社会流动促公平成为学徒制的使命 |
第三节 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
一、保障参与者的权益 |
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
三、稳定经费保障机制 |
四、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1396 年苏格兰诺思汉普顿学徒契约 |
附录2:1965 年英国学徒制种类一览表 |
附录3:学徒毕业证书 |
附录4:企业与培训机构关于开展学徒训练的协议(模板) |
附录5:青年学徒制案例 |
附录6:学位学徒制案例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一)着作 |
(二)学位论文 |
(三)期刊 |
(四)报告、报纸等 |
(五)政策法规及其他 |
(六)网络资源 |
二、英文文献 |
(一)着作 |
(二)学位论文 |
(三)期刊 |
(四)报告 |
(五)政策法规及其他 |
(六)网络资源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一、期刊论文 |
二、课题研究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一、教育经历 |
二、工作经历 |
(9)好大夫教育医考培训项目营销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和评析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论文内容结构 |
1.4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营销理论基础 |
2.1.1 营销的内涵 |
2.1.2 4P营销理论 |
2.2 STP理论 |
2.2.1 市场细分营销理论 |
2.2.2 目标市场选择营销理论 |
2.2.3 定位营销理论 |
2.3 环境分析方法 |
2.3.1 PEST分析 |
2.3.2 五力模型 |
2.3.3 SWOT分析 |
第3章 好大夫医考培训项目营销环境分析 |
3.1 好大夫教育概况 |
3.1.1 好大夫教育简介 |
3.1.2 组织架构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和法律因素分析 |
3.2.2 经济因素分析 |
3.2.3 社会和文化因素分析 |
3.2.4 技术因素分析 |
3.3 行业竞争五力模型分析 |
3.3.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3.2 学员的讨价还价能力 |
3.3.3 现有医考培训机构的竞争 |
3.3.4 行业内新进入机构威胁 |
3.3.5 行业内潜在替代品威胁 |
3.4 内部环境分析 |
3.4.1 项目资源分析 |
3.4.2 项目能力分析 |
3.5 项目营销的SWOT分析 |
3.5.1 机遇分析 |
3.5.2 威胁分析 |
3.5.3 优势分析 |
3.5.4 劣势分析 |
第4章 好大夫医考培训项目市场营销方案研究 |
4.1 项目的STP分析 |
4.1.1 细分市场 |
4.1.2 目标市场选择 |
4.1.3 市场定位 |
4.2 产品策略设计 |
4.2.1 优化产品体系,打造“1+N”模式 |
4.2.2 提高授课质量,保持核心竞争力 |
4.2.3 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 |
4.3 价格策略设计 |
4.3.1 制定标准价格体系 |
4.3.2 对于成熟产品,采取随行就市定价法 |
4.3.3 对于新开发产品,采取撇脂定价法和渗透定价法 |
4.3.4 对于组合产品,采取产品捆绑定价法 |
4.4 渠道策略设计 |
4.4.1 直接推销与代理促销联动营销 |
4.4.2 建立校企商务合作渠道 |
4.4.3 挖掘新兴互联网平台资源 |
4.5 推广策略设计 |
4.5.1 营销推广方式梳理 |
4.5.2 组合营销推广策略 |
第5章 好大夫医考培训项目营销方案实施的保障 |
5.1 组织保障 |
5.1.1 引入战略投资者 |
5.1.2 调整公司管理架构和部门分工 |
5.1.3 完善公司制度 |
5.2 人力资源保障 |
5.2.1 师资团队建设 |
5.2.2 营销团队建设 |
5.2.3 提升公司服务人员软实力 |
5.3 技术保障 |
5.3.1 硬件建设 |
5.3.2 软件建设 |
5.4 财务保障 |
5.4.1 财务机制保障 |
5.4.2 财务资源保障 |
5.5 企业文化保障 |
5.5.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5.5.2 践行“服务只有起点,满意没有终点”的服务宗旨 |
5.5.3 培养“诚信、敬业、进取、创新”的团队精神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医学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
(10)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生涯 |
二、职业指导 |
三、生涯指导 |
四、生涯教育 |
五、中学阶段生涯教育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已有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思路 |
三、比较分析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历史演变 |
一、初创期(20世纪初—二战结束) |
二、普及期(二战结束—1979 年) |
三、动荡期(1979 年—20 世纪末) |
四、重组期(20世纪末至今) |
第二节 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历史演变 |
一、萌芽期(19世纪末—二战结束) |
二、快速发展期(二战后—20 世纪70 年代初) |
三、综合化发展期(20 世纪70 年代初至今) |
第三节 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历史发展的比较 |
一、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
二、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历史发展的主要差异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
第一节 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
一、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体系 |
二、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内容 |
第二节 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
一、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体系 |
二、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内容 |
第三节 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目标与内容的比较 |
一、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目标与内容的共性 |
二、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目标与内容的差异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
第一节 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
一、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现状 |
二、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途径 |
三、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策略 |
四、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评价 |
五、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实施与评价的支持资源 |
第二节 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
一、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现状 |
二、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实施的基本框架 |
三、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途径 |
四、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策略 |
五、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评价 |
六、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实施与评价的支持资源 |
第三节 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与评价的比较 |
一、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实施与评价的共性 |
二、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实施与评价的差异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师资队伍 |
第一节 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师资队伍 |
一、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师资构成 |
二、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师资的培养 |
第二节 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师资队伍 |
一、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师资构成 |
二、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师资的培养 |
第三节 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师资队伍的比较 |
一、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师资队伍的共性 |
二、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主要师资的差异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典型问题研究 |
第一节 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对象:部分还是全体 |
第二节 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职业选择还是能力培养 |
一、选择职业还是培养能力 |
二、生涯管理能力:生涯教育的重要目标 |
第三节 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课程:专门、渗透还是补充 |
一、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嵌入学校整体课程计划 |
二、作为跨学科的必修主题进行“课程渗透” |
三、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对正式课程进行补充 |
第四节 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师资:专职、兼职还是专兼结合 |
一、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师资应当具备什么能力 |
二、生涯教师的师资应当专职、兼职还是专兼结合 |
第五节 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独立、综合还是分层开展 |
一、独立还是综合 |
二、一视同仁还是分层开展 |
第六节 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有效运行的支持与保障 |
一、政策支持 |
二、充分的经费投入 |
三、多方参与者的有机协作 |
四、标准导向的质量保障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英美两国的经验对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启示 |
第一节 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历史发展 |
一、萌芽阶段(20 世纪初-20 世纪30 年代末) |
二、停滞阶段(20 世纪30 年代末-1978 年) |
三、复苏阶段(1978 年-20 世纪年代90 年代末) |
四、快速发展阶段(20 世纪90 年代末至今) |
第二节 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问题审视 |
一、我国对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 |
二、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目标与内容缺乏统一标准 |
三、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实施与评价统筹规划不足 |
四、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
五、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参与主体相对单一 |
第三节 英美经验对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
一、转变观念,重塑对于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合理认知 |
二、制定国家标准,细化生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设计 |
三、加强整体规划,完善生涯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
四、建立专兼结合,能力达标的师资队伍 |
五、汇聚多方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合力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历史研究的主要结论 |
二、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现状研究的主要结论 |
三、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典型问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
四、我国发展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对策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一、研究视野的拓展 |
二、研究方法的丰富 |
三、研究结论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类 |
二、英文类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继续教育发展中几个营销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文旅人才“双循环”非学历培训模式研究——以桂林旅游学院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为例[J]. 程冰,周丽媛,杨乃桂,黄丽春. 旅游论坛, 2021(05)
- [2]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机构改革前瞻性研究[D]. 任杨阳.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4]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研究[D]. 沈吉.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5]高校基地干部教育培训效果提升研究[D]. 张翼.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6]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D]. 张小梨. 天津大学, 2020(01)
- [7]PF财务管理咨询公司商业模式研究[D]. 刘国彬.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8]英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D]. 陈志铅.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9]好大夫教育医考培训项目营销方案设计[D]. 闫新秀.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2)
- [10]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比较研究[D]. 张蔚然.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