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摩托车疲劳试验台载荷谱编制(论文文献综述)
胡秋洋[1](2021)在《电驱总成多轴振动疲劳载荷谱及其模拟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驱总成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其疲劳可靠性不仅影响着使用寿命,而且关系到电动汽车的行驶安全。因此,电驱总成可靠性越来越受到制造商和消费者的重视。振动疲劳试验也成为了验证和评价电驱总成可靠性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目前,对于电驱总成的振动疲劳试验主要是利用室内振动试验台来完成的,一般采用单自由度试验或是近似等效多轴试验的方式,无法精确复现电驱总成在实车实际道路上的振动特性,容易造成欠试验和过试验。因此,本文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和实际道路载荷谱采集技术,提取电驱总成的振动疲劳载荷谱,并对载荷特性进行研究,从而搭建电驱总成多轴振动模拟试验台,对实际行驶载荷谱进行模拟和再现,以此建立电驱总成多轴振动疲劳载荷谱的模拟试验方法,为电驱总成进行高效准确的振动疲劳试验提供行之有效的手段。首先,建立了搭载电驱总成的车-路系统动力学模型,输入典型路面进行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对电驱总成的振动特征进行研究,确定了描述电驱总成振动特性的测点。通过在这些测点布置振动加速度传感器,进行了电驱总成实际行驶载荷谱试验场实车采集。结合实测载荷谱特征分析和系统动力学分析,得到了电驱总成多轴振动模拟试验台的设计指标。其次,基于MAST道路模拟试验系统提出了改进Stewart六自由度电驱总成多轴振动模拟试验台。通过建立运动机构模型,结合静坐标下的运动和动坐标系下的运动,借助牛顿-欧拉方程和凯恩方程,建立了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进行了运动学反解和动力学分析,从而设计了试验台各构件参数,并建立了多轴振动模拟试验台三维模型。再次,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了工装夹具柔性体模型,结合电驱总成模型和多轴振动模拟试验台模型,在ADAMS中建立了刚-柔耦合电驱总成多轴振动模拟试验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液压作动器为输入,电驱总成加速度测点为输出,建立了ADAMS和MATLAB联合仿真模型,对多轴振动模拟试验系统的频响函数矩阵进行辨识。针对辨识得到的频响函数为非方阵无法直接求逆的问题,采用广义逆求解,并对此产生的最小奇异值进行修正,以保证后续迭代的收敛性。最后,基于远程参数控制技术和实测载荷谱,对电驱总成振动载荷谱模拟和再现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实测载荷谱进行去奇异值、滤波、重采样和加速等处理,获取了期望响应信号。结合频响函数矩阵对期望响应信号进行迭代,在多轴振动模拟试验系统上较好的模拟再现了电驱总成的振动载荷谱。
田横[2](2019)在《基于实际载荷谱的驱动桥台架强化试验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驱动桥具有传递转速与扭矩的作用,是汽车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其疲劳性能直接影响整车的使用寿命。目前汽车行业对驱动桥的考核主要通过试验进行。汽车外场试验的重复性差,费用较高,而且周期长,而室内台架试验能弥补这些缺陷,已成为产品开发过程中最主要的考核验证手段。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产品开发周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又快又准的对产品进行考核验证已成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基于此,本文基于实际载荷谱对驱动桥台架强化疲劳试验方法进行研究,在保证准确性的同时,进一步缩短试验周期,具有很强的工程实用价值。首先,根据汽车驱动桥的工作情况与载荷谱特点,参考现有的载荷谱测试方法,选择了驱动桥半轴扭矩、转速、整车车速、变速器输出端扭矩、转速等信号作为采集目标,利用无线遥测扭矩传感器与imc高性能数据采集仪等试验设备为试验基础,组建了完整的载荷谱实时采集系统,结合企业需求与试验场载荷谱耐久试验规范,对某型车进行了汽车驱动桥的载荷谱采集试验。然后,通过数据分析进行了载荷谱预处理,提取出载荷样本,选择驱动桥实际载荷谱的扭矩信号作为分析对象。利用数理统计与时频域分析等手段得到载荷谱分布情况。运用四点雨流计数法完成载荷谱的统计计数,并根据雨流矩阵法将目标载荷进行了极值与频次外推,将载荷谱外推至目标循环。根据Miner累计疲劳损伤原理,基于载荷谱损伤等效原则对外推之后的载荷谱谱从时域和频域进行强化编制,得到了试验等效的强化载荷谱。最后,选取载荷谱强化结果,根据conover比例系数法与载荷幅值设定门限,转化为二维8*7级载荷谱,使用变均值法将二维载荷谱转化为一维七级载荷谱,结合驱动桥台架试验规范标准与载荷循环时间,编制出了台架试验载荷谱,建立了一种驱动桥台架强化试验方法。
杨小兵[3](2017)在《基于道路载荷的轿车轮毂疲劳寿命研究》文中指出汽车在长时间高速行驶过程中,轮毂不断承受着来自道路障碍物冲击、路面凹凸不平以及汽车制动、转弯等不同工况引起的交变应力。复杂多变的应力载荷引起逐渐累积的疲劳损伤,最终导致轮毂发生疲劳失效,影响汽车的行驶安全性。本文基于试车场采集的道路载荷开展了轿车轮毂疲劳寿命研究,涵盖了轮毂疲劳强度预估、载荷分布模型建立、载荷谱编制和疲劳寿命预估等四个方面。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轮毂材料样件的疲劳试验数据,采用确切概率法对小样本粗糙度数据进行非参数假设检验,确定其分布类型,并采用改进Bootstrap方法估计粗糙度系数的分布参数和置信区间。考虑到影响轮毂疲劳强度的加工表面、尺寸、工作载荷及温度等因素存在的不确定性,基于区间分析理论确定这些影响因素的修正系数,从而获得轮毂的疲劳极限和疲劳强度的分布参数,并形成轮毂的S-N曲线簇,为后续的疲劳寿命预估奠定基础。(2)针对六分力测量仪采集的试车场道路载荷,完成异常值筛选剔除、信号去噪和低幅载荷滤除等预处理。根据载荷传递系数确定汽车轮毂载荷时间序列,并在时域下采用超阈值外推轮毂的工作载荷。应用雨流计数法提取载荷循环,采用混合分布分析载荷循环的分布特性,从而确定均值和幅值的二维联合分布。(3)为了充分考虑到载荷均值和幅值对疲劳损伤的影响,分别采用等间隔和非等间隔法对雨流计数产生的载荷均值和幅值进行等级划分,并基于均幅值的二维联合分布模型统计每一载荷等级的频次,从而构建轮毂的一维和二维程序载荷谱。(4)对于非对称循环加载,采用Goodman疲劳经验公式将二维载荷谱中的每一级载荷均幅值转换成与S-N曲线对应的等寿命载荷。基于修正的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根据轮毂的S-N曲线簇中的上限和下限曲线及一维、二维程序载荷谱,分别预估轮毂的区间寿命里程。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承受复杂多变的随机载荷的汽车零部件疲劳寿命预估和疲劳耐久性台架试验奠定了基础。同时本文的研究方法也适用于其他承载件或高速运动零件及总成的疲劳寿命预估。
李静[4](2016)在《基于实际载荷谱的汽车半轴扭转疲劳试验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汽车半轴扭转疲劳性能对汽车整车疲劳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为此,汽车半轴扭转疲劳试验已成为汽车半轴设计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国内半轴扭转疲劳试验方法基本上来自国外或直接用标准载荷谱进行加载,与我国汽车半轴实际道路行驶工况和载荷有较大差异,容易造成过试验或欠试验。因此,本文以汽车半轴实际行驶情况为基础,对汽车半轴实际行驶载荷谱采集方法、载荷谱分析方法、扭转疲劳试验载荷谱编制和加载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建立汽车半轴扭转疲劳试验方法,对于提高汽车半轴扭转疲劳试验的准确度和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首先,本文采用无线遥测技术和应变片全桥方式建立了半轴扭矩测量系统;在高精度标定台上对转矩进行了标定,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到半轴转矩测量系统灵敏度;采用不同驾驶员和Pascal循环在试验场对汽车半轴扭矩等载荷进行了实车采集。其次,通过删除小信号和滤波等方法对汽车半轴载荷谱进行了预处理;通过统计特征分析及功率谱密度分析验证了汽车半轴载荷谱的重复性;根据Palmgren-Miner法则和修正的汽车半轴S-N曲线对各循环载荷谱进行了损伤量计算,根据损伤量对载荷谱进行了提取;采用双参数四点雨流法对汽车半轴载荷谱进行了统计计数,并利用雨流矩阵外推法准确获取了汽车半轴总体循环次数。然后,基于总体循环次数,采用变均值法将均幅值二维谱转换成一维幅值累积频次谱;采用等面积法编制了汽车半轴八级程序载荷谱,并进行了损伤验证,在此基础上,结合加载周期和加载顺序,采用对称循环编制了汽车半轴扭转疲劳试验台加载谱。最后,采用液压伺服PID控制系统设计并搭建了汽车半轴扭转疲劳试验台,通过PID参数调节实现了汽车半轴扭矩的精确控制,将编制的汽车半轴扭转疲劳试验加载谱在试验台上进行了加载试验和验证,建立了基于实际载荷谱的汽车半轴扭转疲劳试验方法。
赵方伟,王曦,李强,王萌[5](2015)在《C70E型通用敞车车体载荷谱测试与研究》文中认为以C70E型通用敞车为研究对象,实测了北京—成都、北京—哈尔滨和北京—广州3条典型通用线路的车体载荷信号数据。对实测载荷信号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得到了车体4种主要载荷类型的载荷-时间历程。依据雨流计数法编制了车体4种载荷谱。
赵方伟[6](2015)在《铁路货车车体载荷谱测试及疲劳强度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铁路货车运输的提速和重载化技术的发展,车辆结构的疲劳可靠性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货车结构的疲劳强度问题是制约货车装备技术提升的关键因素,尤其作为货物运输承载部件的车体,在显着低于设计寿命时过早地发生疲劳裂损,将使货车的维修费用居高不下,并严重危及行车安全。因此,有必要全面了解我国铁路货车服役载荷环境,建立涵盖面最大的货车车体载荷谱和疲劳评价方法,以利于科学、合理地进行货车疲劳强度设计和评价,并为合理安排维修周期提供理论支持。目前,货车车体的疲劳强度评价所采用的载荷谱主要是美国AAR标准载荷谱,且结合静态有限元仿真的方法,用疲劳损伤或等效应力评价车体疲劳强度。然而,我国铁路货车车体在服役期内出现的大量疲劳损坏表明,美国AAR标准载荷谱不一定适合中国的线路条件和货车车型,而且采用静态有限元仿真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疲劳设计和评价要求。为此,本文在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铁路货车C70型敞车通用线路载荷谱的试验及应用研究”支持下,以70吨级通用敞车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国内典型通用线路车体载荷谱实测试验,编制了有效的车体载荷谱,研究了车体动态载荷响应下的疲劳强度评价方法,并对车体线路模拟台架试验疲劳评价方法进行了探究。主要研究如下:(1)根据实际运用中车体母材及焊接接头情况制作了小试样试件,通过室内加载试验获得板材及焊接接头的S-N曲线,拟合得到S-N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并对试验得到的S-N曲线进行了适当的延拓。同时研究了美国AAR标准和欧洲BSEN标准中的焊接结构设计中的疲劳性能参数。(2)线路实测了C70E型敞车在三条典型通用线路上的车体载荷及响应信号数据,对信号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有效的信号时间历程。利用载荷识别运算方法将信号时间历程转化为分载荷时间历程,进而通过雨流计数法编制了车体载荷谱以及应力谱。运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发现载荷谱服从威布尔分布,推断得到车体在整个服役期内可能出现的最大载荷幅值。从最值和每公里累积频次两个方面对比了三条典型线路载荷谱特性,并以每公里频次的形式将实测最值谱与AAR标准载荷最值谱进行了比较。(3)通过建立车体整车有限元模型,对车体进行了分载荷静态有限元计算,分析得到车体大应力部位,并研究了各分载荷作用下的载荷-应力传递关系。建立车体和散粒煤的三维有限元刚柔组合模型,提出采用修正的D-P准则描述散粒煤的本构模型,在车体与散粒煤之间设置面-面接触对,对车体静态压力进行了数值模拟,将结果与传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全面分析了散粒煤对车体端、侧墙的位移、应力和侧压力响应的立体化分布情况。(4)对车体进行了模态分析,提取了各阶模态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基于此,采用结构瞬态动力学有限元方法对浮沉和纵向动态载荷下车体疲劳关键测点的动态应力响应进行数值模拟,并计算得到动态载荷-应力传递关系以及动态载荷作用下车体的大应力部位。通过对比静态载荷-应力传递系数和动态载荷-应力传递系数,发现两者之间在不同载荷类型作用下存在一定差异,动态载荷响应更大。采用车体和散粒煤的刚柔接触组合模型,利用显式直接积分法仿真分析了纵向冲击下车体结构的动强度,得到了车体的动力响应,解决了冲击过程中考虑散粒货物流动性时端墙动压力的问题。(5)基于实测的应力谱,根据AAR标准评价方法、BS EN标准评价方法和实测S-N曲线的名义应力评价方法,结合Miner疲劳累积损伤法则,分别计算了车体疲劳关键测点的应力谱损伤。根据实测的载荷谱,利用静态载荷传递关系和动态载荷传递关系分别计算了车体载荷谱损伤,将两种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基于损伤一致性准则,利用多测点优化算法对线路实测的车体载荷谱进行校验修正,使其涵盖所有疲劳关键测点的真实损伤,据此对车体疲劳寿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车体满足设计寿命。(6)研究了以线路实测载荷时间历程为基础,采用室内车体台架模拟试验对车体进行疲劳强度评价的方法。为获得台架试验加载谱,提出了以应力测点作为依据点同步浓缩载荷时间历程的试验加载载荷谱编制方法,并依据损伤等效原则,验证了浓缩载荷谱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安中伟,赵方伟[7](2014)在《货车车体疲劳试验载荷谱编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以C70车体为研究对象,实测得到车体载荷数据和疲劳关键部位的应力数据。对实测数据用于车体台架疲劳试验的载荷谱编制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利用车体载荷和应力同步响应关系编制疲劳试验载荷谱的方法。依据损伤等效原则,剔除了对车体损伤无贡献的小应力循环,简化浓缩了应力时间历程。利用载荷和应力测试的同步性,对实测载荷时间历程进行简化和浓缩,编制了适用于车体台架疲劳试验的载荷谱。结合累积损伤理论,对比分析了浓缩前后车体疲劳损伤,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刘新猛,胡职梁,谢里阳,何雪浤[8](2014)在《汽车变速器疲劳寿命的研究与发展综述》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进一步推进汽车变速器疲劳寿命研究的发展,根据汽车变速器疲劳寿命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应用状况,分别从变速器的载荷、变速器的疲劳试验和变速器的寿命预测3个方面对变速器寿命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针对变速器载荷谱的编制,分析总结了现有的变速器载荷谱编制方法,其结果表明:程序载荷谱的编制是变速器载荷谱编制最准确有效的方法,但是现有的程序载荷谱并不能满足所有变速器寿命预测的要求;对于不同载荷谱作用下的疲劳试验,分析了每种试验的加载和试验结果,其结果表明:基于程序谱加载的疲劳试验能很好地模拟变速器的实际工作过程,试验结果最为准确;通过分析对比变速器寿命预测的几种常用的方法,其结果表明:概率疲劳寿命预测可以为变速器的研发和维修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最后针对变速器载荷谱编制、虚拟试验和变速器疲劳数值仿真等,提出了其可能的研究热点和方向。
安中伟[9](2014)在《C70车体模拟疲劳试验载荷谱编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铁路货运量大幅增长,铁路货车车体结构疲劳问题日益突出。C70敞车车体多处焊接结构均发生了疲劳断裂,给铁路运输业带来了重大损失。货车车体的疲劳断裂问题已成为制约货车车体技术发展的瓶颈之一。获取货车车体焊接结构的疲劳性能数据的有效方法是进行试验室内模拟疲劳加载试验。国内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已基本建成车体疲劳试验台,该试验台可以很好的模拟车体在线路运行时的受载状态和振动形式,进行整车疲劳试验。进行疲劳试验的关键是编制科学、准确的载荷谱,这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依据C70敞车通用线路载荷谱试验,获得了车体的载荷和疲劳关键部位应力的同步数据。对利用实测数据编制疲劳试验载荷谱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利用车体载荷和应力的响应关系编制试验载荷谱的方法。车体在线路运行时,能引起车体结构疲劳损伤的大载荷相对较少,对车体疲劳损伤贡献不大或无损伤的小载荷占了绝大部分时间。应力是载荷作用在车体上的响应,是引起车体疲劳破坏的根本原因。本文研究了小应力循环对车体损伤的影响,提出依据损伤等效原则,剔除对车体损伤无贡献的小应力循环,简化和浓缩应力时间历程的思路,再根据载荷和应力的同步关系,浓缩线路实测的载荷时间历程,编制试验台载荷谱的方法。最后根据损伤累计理论,对比分析了浓缩前后车体的疲劳损伤,验证了编谱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邵毅敏,秦晓猛,左辉荣,李杰,王培,吴航[10](2013)在《摩托车车架疲劳试验载荷谱的研究与编制》文中提出基于摩托车标准路面实测载荷数据的实际状况,提出一种基于消除趋势项、平滑和滤波等处理方式相结合的摩托车载荷数据信号预处理方法;在考虑摩托车疲劳试验台载荷输入方式的基础上,根据摩托车的使用工况,运用双参数雨流计数法,在实测载荷等效转换为多段等幅力激励载荷后,最终组编形成完整的多工况综合试验载荷谱。同时,采用LS-DYNA进行仿真计算应力,并运用Miner理论计算所编谱与实测谱的疲劳寿命进行对比,验证摩托车车架等效激励载荷谱的有效性。所编制的试验载荷谱具有多段等幅特点,其通用性强,适用于各类型疲劳耐久试验台的载荷加载。
二、摩托车疲劳试验台载荷谱编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摩托车疲劳试验台载荷谱编制(论文提纲范文)
(1)电驱总成多轴振动疲劳载荷谱及其模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驱总成振动疲劳研究 |
1.2.2 多轴振动模拟方法研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电驱总成振动疲劳载荷谱特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路面时域激励模型 |
2.2.1 单轮路面时域激励模型 |
2.2.2 四轮路面时域激励模型 |
2.3 电驱总成振动系统建模与仿真 |
2.3.1 电驱总成及整车模型建立 |
2.3.2 极限工况仿真 |
2.3.3 加速度测点选取 |
2.4 实际振动疲劳载荷谱采集与分析 |
2.4.1 实际载荷谱采集 |
2.4.2 载荷谱特征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多轴振动模拟试验台设计与仿真分析 |
3.1 引言 |
3.2 模拟试验台方案设计 |
3.2.1 系统机构分析 |
3.2.2 自由度分析 |
3.3 运动学分析 |
3.3.1 坐标描述 |
3.3.2 作动器伸缩量方程 |
3.3.3 机构速度与加速度 |
3.4 动力学分析 |
3.4.1 单刚体动力学 |
3.4.2 多刚体动力学 |
3.5 系统参数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多轴振动模拟试验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刚柔耦合模型建立 |
4.3 频响函数辨识 |
4.3.1 驱动信号生成 |
4.3.2 频响函数计算 |
4.4 阻抗函数计算研究 |
4.4.1 广义逆理论 |
4.4.2 奇异值处理 |
4.5 辨识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
4.5.1 不同激励信号的影响 |
4.5.2 频响函数估计方法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多轴振动疲劳载荷谱模拟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道路模拟试验简介 |
5.3 期望响应信号获取 |
5.3.1 载荷谱预处理 |
5.3.2 加速载荷编制 |
5.4 振动疲劳载荷谱模拟迭代 |
5.4.1 误差评价指标 |
5.4.2 初始驱动信号求取 |
5.4.3 模拟迭代 |
5.4.4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设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基于实际载荷谱的驱动桥台架强化试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驱动桥台架试验研究现状 |
1.2.2 驱动桥载荷谱编制研究现状 |
1.2.3 驱动桥试验加载谱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驱动桥载荷谱采集及预处理 |
2.1 驱动桥载荷谱的采集 |
2.1.1 传感器的选点及安装 |
2.1.2 测试系统的组建及调试 |
2.1.3 试验场对驱动桥载荷谱采集 |
2.2 载荷谱信号预处理 |
2.2.1 纠正漂移信号 |
2.2.2 奇异值删除 |
2.2.3 信号数字滤波 |
2.3 本章小结 |
3 载荷谱分析及强化方法 |
3.1 载荷谱分析 |
3.1.1 载荷谱时域分析 |
3.1.2 载荷谱频域分析 |
3.1.3 概率密度分析 |
3.2 载荷谱计数及外推 |
3.2.1 雨流计数法原理 |
3.2.2 雨流矩阵频次与极值外推 |
3.2.3 大小载荷去除 |
3.3 载荷谱时域强化方法 |
3.3.1 删除小幅值 |
3.3.2 比例强化法 |
3.3.3 幅值线性等损伤法 |
3.3.4 幅值频次强化 |
3.4 载荷谱频域强化方法 |
3.4.1 理论基础 |
3.4.2 多频率强化结果 |
3.4.3 功率谱分析 |
3.5 强化方法对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台架强化试验载荷谱编制 |
4.1 试验载荷谱 |
4.1.1 试验方法 |
4.1.2 台架程序载荷谱 |
4.2 载荷谱编制 |
4.2.1 二维载荷谱编制 |
4.2.2 一维载荷谱编制 |
4.2.3 加速试验谱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3)基于道路载荷的轿车轮毂疲劳寿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来源、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疲劳寿命研究现状 |
1.2.2 疲劳强度研究现状 |
1.2.3 轮毂疲劳寿命的研究现状 |
1.2.4 不确定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疲劳寿命研究基础 |
2.1 疲劳强度预估 |
2.2 疲劳损伤理论 |
2.3 载荷计数 |
2.4 载荷外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轮毂疲劳强度特性研究 |
3.1 疲劳试验数据分析 |
3.1.1 小样本数据的非参数假设检验 |
3.1.2 小样本数据的参数估计 |
3.2 轮毂的疲劳强度预估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道路载荷分布特性分析及载荷谱构建 |
4.1 试车场道路载荷的采集及预处理 |
4.1.1 道路载荷采集 |
4.1.2 道路载荷预处理 |
4.2 载荷谱外推 |
4.2.1 广义帕累托分布 |
4.2.2 超阈值时域外推 |
4.3 载荷时间序列分布特性分析 |
4.3.1 峰谷值提取 |
4.3.2 载荷循环提取 |
4.3.3 分布参数估计及分布模型建立 |
4.3.4 轮毂载荷谱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载荷谱的轮毂疲劳寿命预估 |
5.1 一维程序载荷谱疲劳寿命预估 |
5.2 二维程序载荷谱疲劳寿命预估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实际载荷谱的汽车半轴扭转疲劳试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疲劳试验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疲劳载荷谱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小结 |
2 汽车半轴实际载荷谱采集 |
2.1 半轴受力分析 |
2.2 半轴扭矩信号测试准备 |
2.2.1 扭矩信号测试系统组建与调试 |
2.2.2 半轴扭矩标定 |
2.3 试验场实车采集 |
2.3.1 试验场采集规范 |
2.3.2 试验场实车采集 |
2.4 小结 |
3 汽车半轴载荷谱分析与预处理 |
3.1 载荷谱分析 |
3.1.1 左右半轴重复性检测 |
3.1.2 实际载荷谱时频分析 |
3.2 载荷谱样本提取 |
3.2.1 分工况法概况 |
3.2.2 损伤量计算 |
3.2.3 样本载荷谱提取 |
3.3 样本载荷谱预处理 |
3.4 小结 |
4 汽车半轴扭转疲劳载荷谱编制 |
4.1 载荷谱计数及外推 |
4.1.1 统计计数 |
4.1.2 样本载荷谱外推 |
4.1.3 当量载荷谱损伤量计算 |
4.2 八级程序载荷谱编制 |
4.2.1 变均值法转换 |
4.2.2 幅值—累积频次图 |
4.2.3 等面积法编制八级程序载荷谱 |
4.3 疲劳试验加载谱生成 |
4.3.1 幅值—频次表 |
4.3.2 加载顺序与加载周期 |
4.3.3 三工况合成 |
4.4 小结 |
5 汽车半轴扭转疲劳试验方法 |
5.1 扭转疲劳试验台设计 |
5.1.1 试验台设计要求 |
5.1.2 试验台硬件系统设计 |
5.1.3 试验台控制系统设计 |
5.2 扭转疲劳试验台搭建与调试 |
5.2.1 试验台搭建 |
5.2.2 试验台调试 |
5.3 加载试验 |
5.3.1 加载试验 |
5.3.2 试验评价 |
5.4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5)C70E型通用敞车车体载荷谱测试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车体信号数据测试及处理 |
1.1 测试方案 |
1.2 测试系统 |
1.3 测试信号数据处理方法 |
2 数据处理结果 |
3 车体载荷谱的编制 |
4 载荷谱特性分析 |
4.1 不同线路载荷最值对比分析 |
4.2 3条线路载荷谱对比 |
5 结论 |
(6)铁路货车车体载荷谱测试及疲劳强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工程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疲劳研究的发展历史 |
1.2.2 货车车体载荷谱研究现状 |
1.2.3 货车车体疲劳强度评价研究现状 |
1.2.4 货车车体线路模拟台架疲劳试验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车体焊接结构疲劳性能研究 |
2.1 金属材料的疲劳 |
2.1.1 疲劳分类 |
2.1.2 S-N曲线 |
2.2 焊接结构的疲劳设计标准 |
2.2.1 AAR标准 |
2.2.2 BS EN标准 |
2.3 车体焊接结构试样疲劳性能试验 |
2.3.1 S-N曲线测定方法 |
2.3.2 材料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 |
2.3.3 试样的加工制作 |
2.3.4 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 |
2.4 疲劳试验结果和分析 |
2.4.1 试样疲劳破坏分析 |
2.4.2 试样S-N曲线 |
2.4.3 S-N曲线的延拓 |
2.5 本章小结 |
3 货车车体疲劳载荷谱测试及特性研究 |
3.1 车体信号数据测试及处理 |
3.1.1 测试方案 |
3.1.2 测点布置 |
3.1.3 测试系统 |
3.1.4 试验数据采样频率的确定 |
3.1.5 数据信号处理 |
3.2 车体载荷识别 |
3.2.1 车体载荷分析 |
3.2.2 浮沉载荷识别 |
3.2.3 纵向载荷识别 |
3.2.4 侧滚和扭转载荷识别 |
3.3 实测数据处理结果 |
3.3.1 载荷时间历程 |
3.3.2 载荷频谱特性分析 |
3.4 车体载荷谱计数处理 |
3.4.1 载荷谱计数处理方法 |
3.4.2 小载荷循环的处理 |
3.4.3 载荷谱编制方法 |
3.4.4 实测载荷谱编制结果 |
3.5 车体载荷谱统计推断 |
3.5.1 载荷谱分布规律 |
3.5.2 威布尔分布参数估计方法 |
3.5.3 分布假设检验 |
3.5.4 车体载荷谱分布规律 |
3.5.5 最大载荷推断 |
3.6 载荷谱特性分析 |
3.6.1 不同线路载荷谱特性对比分析 |
3.6.2 AAR标准载荷谱 |
3.6.3 实测载荷谱与AAR标准载荷谱对比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货车车体结构静态响应分析 |
4.1 C70_E型敞车车体结构特点及性能参数 |
4.1.1 C70_E型敞车车体结构特点 |
4.1.2 C70_E型敞车车体主要技术及性能参数 |
4.2 车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 结构加载模式 |
4.4 结构响应结果及分析 |
4.5 静态载荷-应力传递关系 |
4.6 散粒货物对车体静压力分析 |
4.6.1 弹塑性准则 |
4.6.2 有限元模型 |
4.6.3 车体与散粒煤接触模拟 |
4.6.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货车车体结构动态响应分析 |
5.1 车体模态分析 |
5.1.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5.1.2 车体自由模态分析 |
5.1.3 车体约束模态分析 |
5.2 车体动态载荷的获取方法 |
5.3 车体瞬态动力学响应分析 |
5.3.1 瞬态动力学方法 |
5.3.2 载荷时间历程样本 |
5.3.3 瞬态动力响应结果分析 |
5.3.4 动态载荷-应力传递关系 |
5.4 冲击载荷下车体动态响应分析 |
5.4.1 冲击工况概述 |
5.4.2 冲击有限元模型 |
5.4.3 冲击载荷下端墙动应力响应分析 |
5.4.4 冲击载荷下端墙动侧压力响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货车车体疲劳强度评价 |
6.1 疲劳强度评价理论 |
6.1.1 名义应力法 |
6.1.2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6.1.3 AAR疲劳评价方法 |
6.1.4 BS EN疲劳评价方法 |
6.2 基于应力谱的车体疲劳强度评价 |
6.3 基于载荷谱的车体疲劳强度评价 |
6.3.1 基于载荷谱的疲劳强度评价方法 |
6.3.2 疲劳损伤分析 |
6.4 载荷谱损伤一致性校验 |
6.5 基于损伤一致性的载荷谱修正 |
6.6 车体疲劳寿命评估 |
6.7 本章小结 |
7 车体线路模拟台架试验疲劳强度评价方法研究 |
7.1 车体线路模拟台架试验概述 |
7.3 试验载荷谱的浓缩方法 |
7.4 疲劳截止极限的确定 |
7.5 应力时间历程的浓缩 |
7.5.1 应力时间历程浓缩方法 |
7.5.2 多点应力时间历程的浓缩 |
7.6 试验载荷谱浓缩结果 |
7.7 浓缩试验载荷谱损伤校验 |
7.7.1 浓缩前后应力谱损伤校验 |
7.7.2 浓缩前后载荷谱损伤校验 |
7.8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8.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货车车体疲劳试验载荷谱编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线路载荷谱试验 |
2 试验载荷谱编制 |
2.1 浓缩应力时间历程 |
2.2 浓缩载荷时间历程 |
3 载荷谱有效性验证 |
3.1 应力时间历程有效性验证 |
3.2 载荷时间历程有效性验证 |
4 结论 |
(8)汽车变速器疲劳寿命的研究与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变速器载荷的研究 |
1.1 变速器稳态工况载荷 |
1.2 变速器随机载荷 |
1.2.1 实测载荷 |
1.2.2 伪随机载荷 |
1.3 变速器程序谱载荷 |
2 变速器疲劳试验的研究 |
2.1 稳态工况加载的疲劳试验 |
2.2 随机载荷加载的疲劳试验 |
2.3 程序谱载荷加载的疲劳试验 |
3 变速器疲劳寿命预测的研究 |
3.1 基于名义应力法的疲劳寿命预测 |
3.1.1 变速器齿轮寿命的计算 |
3.1.2 变速器轴承寿命的计算 |
3.1.3 变速器其他零部件寿命的计算 |
3.2 变速器概率疲劳寿命预测 |
4 变速器疲劳寿命研究的发展方向 |
(9)C70车体模拟疲劳试验载荷谱编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模拟疲劳加载试验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 论文研究思路及意义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疲劳损伤计算基本理论与方法 |
2.1 名义应力法 |
2.2 疲劳载荷谱 |
2.2.1 雨流计数法 |
2.3 疲劳损伤计算方法 |
2.3.1 S-N曲线 |
2.3.2 Mi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
2.3.3 车体疲劳损伤计算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C70型敞车通用线路载荷谱试验 |
3.1 试验方案 |
3.1.1 车钩载荷谱 |
3.1.2 摇枕载荷谱 |
3.1.3 摇枕加速度测试 |
3.1.4 车体应力及加速度测试 |
3.2 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 |
3.2.1 侧滚及扭转载荷的识别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4 C70车体载荷—应力关系 |
4.1 车体所受的载荷 |
4.2 车体有限元分析 |
4.2.1 建立车体有限元模型 |
4.2.2 载荷和约束的施加 |
4.2.2.1 施加垂向载荷及约束 |
4.2.2.2 施加纵向载荷及约束 |
4.2.2.3 施加侧滚载荷及约束 |
4.2.2.4 施加扭转载荷及约束 |
4.2.3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浓缩载荷时间历程 |
5.1 浓缩载荷时间历程的思路和方法 |
5.2 疲劳截止极限的确定方法 |
5.3 浓缩应力时间历程的具体方法 |
5.3.1 浓缩单个应力依据点应力时间历程 |
5.3.1.1 识别和保留有效的应力循环 |
5.3.2 浓缩多应力依据点应力时间历程 |
5.4 浓缩载荷时间历程 |
5.4.1 依据实测应力点浓缩载荷 |
5.4.2 依据有限元计算应力点浓缩载荷 |
5.5 本章小结 |
6 浓缩载荷时间历程有效性验证 |
6.1 浓缩应力时间历程有效性验证 |
6.2 浓缩载荷时间历程有效性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摩托车车架疲劳试验载荷谱的研究与编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数据采集与信号预处理 |
1.1 原始数据采集 |
1.2 原始信号的预处理 |
1.3 标定与转换 |
2 载荷谱的编制 |
2.1 雨流计数法 |
2.2 均值等效处理 |
2.3 多工况复合载荷谱的编制 |
2.4 载荷谱的寿命计算比较 |
3 结论 |
四、摩托车疲劳试验台载荷谱编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驱总成多轴振动疲劳载荷谱及其模拟方法研究[D]. 胡秋洋.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2]基于实际载荷谱的驱动桥台架强化试验方法研究[D]. 田横. 重庆理工大学, 2019(08)
- [3]基于道路载荷的轿车轮毂疲劳寿命研究[D]. 杨小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7(03)
- [4]基于实际载荷谱的汽车半轴扭转疲劳试验方法研究[D]. 李静. 重庆理工大学, 2016(05)
- [5]C70E型通用敞车车体载荷谱测试与研究[J]. 赵方伟,王曦,李强,王萌. 铁道车辆, 2015(12)
- [6]铁路货车车体载荷谱测试及疲劳强度评价研究[D]. 赵方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
- [7]货车车体疲劳试验载荷谱编制方法研究[J]. 安中伟,赵方伟. 铁道机车车辆, 2014(06)
- [8]汽车变速器疲劳寿命的研究与发展综述[J]. 刘新猛,胡职梁,谢里阳,何雪浤. 机电工程, 2014(06)
- [9]C70车体模拟疲劳试验载荷谱编制方法研究[D]. 安中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7)
- [10]摩托车车架疲劳试验载荷谱的研究与编制[J]. 邵毅敏,秦晓猛,左辉荣,李杰,王培,吴航. 机械强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