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伴Ⅲ°房室传导阻滞12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加倩[1](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指出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赵妍[2](2020)在《成人急性重症心肌炎预测因素与低T3综合征对急性心肌炎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成人急性重症心肌炎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我院心内科2006年5月至2018年3月住院治疗的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169例(发病时间在1个月以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重症心肌炎组(n=49)和非重症心肌炎组(n=120)。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症状、生命体征、心电图指标、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参数有何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连续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重症心肌炎组患者发生胸闷和晕厥症状的比例更高,来诊时血压较非重症心肌炎组患者更低、心率更快,发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Ⅱ度或Ⅲ度房室阻滞的比例均高于非重症心肌炎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Ⅰ水平更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心包积液的发生率更高(P值均<0.001)。Logistic回归模型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低(OR=0.068,95%CI:0.016-0.287,P<0.001)及LVEF 减低(OR=0.912,95%CI:0.854-0.975,P=0.007)、心电图 QRS 间期延长(OR=1.030,95%CI:1.007-1.053,P=0.010)、入院时 CK-MB 水平升高(OR=1.022,95%CI:1.004-1.041,P=0.019)是重症心肌炎的相关因素。结论: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入院时出现心电图QRS间期延长、CK-MB水平升高、FT3水平降低及低LVEF是预测重症心肌炎的危险因素。目的:分析合并低T3综合征对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02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134例,根据入院时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将入选者分为低T3组(n=20)和正常组T3(n=114)。收集入选者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症状、生命体征)、入院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甲状腺激素水平等)和经胸超声心动图参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等。将血清FT3、总T3减低,伴或不伴游离甲状腺激素(FT4)、总甲状腺激素减低,促甲状腺激素正常,定义为低T3综合征。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急性期死亡、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或心脏停搏。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急性心肌炎患者发生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正常T3组患者比较,低T3组患者就诊时收缩压更低(P<0.001),心率更快(P=0.004)。低T3组患者发生持续性室速/室颤的比例高于正常T3组(P=0.017)。与正常T3组比较,低T3组患者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空腹血糖更高(P均<0.001)、血肌酐水平更高(P=0.035),FT3水平更低(P<0.001)。低T3组患者LVEF明显低于正常T3组(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LVEF<40%(OR=6.323,95%CI 1.420~28.156,P=0.016)、FT3<1.79ng/L(OR=5.413,95%CI1.012~28.952,P=0.048)是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合并低T3综合征可能增加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目的:既往研究显示低T3状态是心血管疾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讨论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对急性心肌炎患者预后有无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从2009年9月至2019年2月在阜外医院内科住院治疗的临床诊断急性心肌炎的173名患者,入院后都接受了甲状腺功能的检测,排除了院外应用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的药物的患者。根据FT3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低 FT3 组(n=54,FT3<3.54 pmol/L)和正常 FT3 组(n=119,FT3≥3.54 pmol/L)。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入院时心电图指标、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分析。低T3综合征的定义是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FT3水平降低,游离甲状腺素(FT4)和总甲状腺素(TT4)水平正常或轻度降低,而促甲状腺激素(TSH)在正常范围内的一种甲状腺功能状态。主要研究终点为复合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心脏移植、因心衰再次住院和持续性室速(>30s)。结果:在3.5±2.8年的随访时间里,低FT3组的MACE事件率为29.6%,而正常FT3组为3.5%(P<0.0001)。根据Kaplan Meier曲线,低FT3组和正常FT3组的长期无MACE事件生存率分别为52.9%和92.3%(log-rank P<0.0001)。Cox 比例风险模型单因素分析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风险比(HR)10.231,95%置信区间(CI)3.418-30.624,P<0.0001)和低 FT3 水平(HR 0.360,95%CI:0.223-0.582,P<0.0001)是预测MACE的最强独立危险因素。在校正了传统预测因子后,FT3(HR 0.540,95%CI:0.316-0.922,P=0.024)仍是预测急性心肌炎患者长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正常FT3组患者相比,低FT3组患者发生MACE事件的风险明显增加(HR 5.074,95%CI:1.518-16.964,P=0.008)。结论:低T3综合征是急性心肌炎患者长期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FT3水平可能作为生物标志物为急性心肌炎患者风险评估提供有益帮助。
顾丽雯[3](2019)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2014-2018年单中心儿童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住院儿童心肌炎所有临床症状,尤其是首发、早期临床症状,为心肌炎的诊断,尤其是危重病例的识别提供临床经验,从而减少误诊率,降低患儿死亡率。方法:通过对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4年01月至2018年12月共145例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起病日期、就诊日期、住院日期)、首发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预后等,并将其分为暴发性心肌炎(Fulminant Myocarditis,FM)组与非FM组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1)心肌炎以冬春季节起病多见。本资料共145例心肌炎患儿,男性79例,女性66例。FM组共47例(32.4%),男19例,女28例;非FM组共98例(67.6%),男60例,女38例,FM组中女性比例(58.6%)高于非FM组女性比例(38.8%)(P<0.05)。(2)FM组首发临床表现中消化系统症状31例(66.0%)、神经系统症状11例(23.4%)、面苍/急促45例(95.7%)、食纳差36例(76.6%)、精神差31例(66.0%)明显高于非FM组(P<0.01)。(3)病初心肌损伤指标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 mass,CK-MB mass)、肌红蛋白(Myoglobin,MYO)、B 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 FM组升高程度较非FM组显着(P<0.01)。入院首次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表现比较:FM组病初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19.1%)、Ⅲ°房室传导阻滞(Atrial Ventricular Block,AVB)发生率(10.6%)高于非FM组(P<0.01),而心室颤动发生率(4.3%)、心室扑动发生率(4.3%)、高度AVB发生率(4.3%)、T波低平/倒置发生率(34.0%)高于非FM组(P<0.05),但FM组中病初室性早搏发生率(10.6%)明显低于非FM组(P<0.01)。入院首次超声心动图(Ultrasound Cardiogram,UCG)表现:FM组左室收缩功能下降比例(73.3%)、心脏增大比例(75.6%)、室间隔增厚比例(37.8%)、心包积液比例(22.2%)、室壁运动异常比例(48.9%)明显高于非FM组(P<0.01)。(4)145例患儿中死亡4例(2.8%)(均为FM患儿),存活141例(97.2%),治愈 114 例(78.6%)。结论:儿童心肌炎在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是心肌炎患儿最为常见的首发症状,心脏损伤表现在临床中却相对少见。通常表现为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伴面苍、精神食纳欠佳的患儿,则需警惕FM。患儿心肌损伤标志物、ECG、UCG在病初多有异常,灵敏度高,因此应作为临床一线辅助检查。在临床实践中需注意,ECG表现为Ⅲ°/高度AVB、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常提示FM可能,而出现室性早搏则在非FM中多见。心肌炎尤其是FM常病情危重,早期病死率高,故临床疑似或确诊心肌炎者均应收住入院观察治疗。第二部分:单中心十五年儿童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目的:探讨儿童FM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预后特征,为FM的早期识别、诊治提供临床经验。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01月至2018年12月临床诊断为FM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手段及预后,并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1)本资料共70例FM患儿,男性29例(41.4%),女性41例(58.6%),其中新生儿2例,婴幼儿33例,发病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年发病例数由2004到2018年逐年增加。(2)起病前3周内,有70.0%的患者有明确前驱感染史,其中41例(58.6%)为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8例(11.4%),最为多见。(3)FM首要症状以心外表现为主,呼吸道症状41例(58.6%)、消化道症状37例(52.9%)较为多见;典型心脏症状在年长儿中多见,主要包括胸闷13例(18.6%)、胸痛6例(8.6%)、心悸4例(5.7%)。婴幼儿中表现为精神欠佳28例、拒乳/食纳差27例、面苍/大汗23例。(4)首诊辅助检查中,肌酸激酶同工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升高 20/23(86.9%),CK-MB mass 升高 37/46(80.4%),cTnI 升高 60/67(89.6%),MYO 升高 27/60(45.0%),BNP 升高 30/50(60.0%)。ECG 异常占 98.6%,最常见的是T波改变28例(40.0%)、ST-T段改变25例(35.7%)、窦性心动过速25例(35.7%),其中Ⅲ°/高度AVB14例(20.0%),室性心动过速8例(11.4%)。UCG异常者占89.7%,其中左室收缩功能减弱47例(69.1%)、心脏增大45例(66.2%)最为多见,另外室间隔增厚16例(23.5%),室壁运动异常25例(36.8%),心包积液15例(22.1%)。(5)70例FM患儿中,死亡患儿11例,59名患儿存活。死亡组中出现呼吸促/费力(72.7%)、呼吸心跳骤停(27.3%)、心室颤动(18.2%)的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6)治疗过程中,使用磷酸肌酸组存活率(79.7%)明显高于未使用磷酸肌酸组存活率(20.3%)(P<0.01),联合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营养心肌药物者存活率(78.0%)明显高于未联合使用者存活率(22.0%)(P<0.01)。使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组存活率(86.4%)高于未使用IVIG组存活率(13.8%)(P<0.05)。(7)70例FM患儿死亡率达15.7%,生存率为84.2%,存活59例中有43例(61.4%)痊愈,有2例安装永久起搏器,2例患儿失访。结论:儿童FM多见于冬春季节,各年龄段可见,其起病迅猛,病程进展极快,疾病早期死亡率高。FM的首发临床症状不典型,多以消化道或呼吸道症状起病,对于确诊FM患儿早期使用大剂量IVIG及心肌营养药物治疗疗效确切,有助于提高存活率。患儿病程中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和心室颤动后存活率较低。
张乾忠,马沛然,王琍,田杰,孙锟,陈新民,汪翼,杜军保,杜忠东,李小梅,李渝芬,吴铁吉,金梅,易岂建,周同甫,桂永浩,钱永如,黄国英,韩玲[4](2003)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文中研究说明
蒋暑雨[5](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谭亚丽[6](2020)在《383例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临床及心电生理学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首次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基线资料、伴随疾病、心律失常类型、起搏器类型、起搏部位等,探讨我院首次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及心电生理特征,以期服务于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38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首发症状(头晕、乏力、心悸、胸闷、气短、胸痛、晕厥或黑蒙)、伴随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心脏术后、甲状腺功能异常)、心律失常类型(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分支阻滞、房颤伴房室传导阻滞、房颤伴长R-R间期、双结病变、长Q-T间期综合征、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起搏器类型(双腔、单腔)、起搏部位(右室心尖部、右室间隔部、右室流出道、希氏束)的特点。结果1.于我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383例患者中,年龄2196岁,平均年龄(68.4±12.1)岁,其中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有307例,约占所有患者的80.2%。男性有201(52.5%)例,女性有182(47.5%)例。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中,⑴以胸闷、气短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有177(46.2%)例,头晕的患者177(46.2%)例,心悸的患者78(20.4%)例,胸痛的患者48(12.6%)例,乏力的患者55(14.4%)例,晕厥的患者115(30.0%)例,仅于体检时发现心电图异常的患者5(1.3%)例。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以黑蒙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有47(12.3%)例,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于我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383例患者中,⑴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有235(61.4%)例,冠心病66(17.2%)例,糖尿病74(19.3%)例,心脏术后7(1.8%)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5(1.3%)例。以上伴随疾病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合并心脏瓣膜病9(2.3%)例,心肌病9(2.3%)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5(1.3%)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1(2.9%)例。以上伴随疾病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因心动过缓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中,房室传导阻滞有213(55.6%)例,病窦综合征有114(29.8%)例,分支阻滞有13(3.3%)例,房颤伴房室传导阻滞有14(3.7%)例,双结病变有20(5.2%)例,房颤伴长R-R间歇有6(1.6%)例,长Q-T间期综合征2(0.5%)例,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有1(0.3%)例。两组在心律失常类型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⑴所有患者中安置双腔起搏器的患者有274(71.5%)例,单腔起搏器109(28.5%)例。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222(58.0%)例患者在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前安置临时起搏器。主动电极固定于右室心尖部318(83.0%)例;固定于右室间隔部60(15.7%)例;固定于流出道4(1.0%)例;固定于希氏束1(0.3%)例。两组患者在临时起搏器和主动电极固定部位上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以老年人为主,且男性稍多于女性。2.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表现不一,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头晕;且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老年性疾病。3.本研究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心律失常类型以房室传导阻滞中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为主,其次为病窦综合征中的窦性停搏。4.本研究中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多于单腔,且主动电极固定以右室心尖部为主。
吴晓燕[7](2019)在《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其对患儿伴随症状、心电图、心肌酶等的影响。方法:选择广州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和病房2018年11月2019年8月收治的60例湿热侵心型病毒性心肌损伤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维生素C、辅酶Q10、肌苷)。试验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三仁汤治疗(杏仁6g、蔻仁10 g、薏苡仁15 g、厚朴6 g、陈皮6 g、滑石15 g、枳壳10 g、法半夏10 g、茯苓10 g、瓜萎皮6 g、薤白5 g、莱菔子6g),两组均治疗1个月。结果:疾病疗效:试验组临床治愈17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93.33%;对照组临床治愈7例,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8例,治疗有效率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候疗效及评分:试验组治愈18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0例,治疗有效率100.00%;对照组治愈9例,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7例,治疗有效率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治疗后疲倦乏力、纳呆、心悸、太息、胸闷憋气、气促气短、腹胀症状记分分布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酶谱:治疗后心肌酶谱(LDH、AST、CK、CK-MB、HBDH)数据比较,试验组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试验组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正常例数多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搏、ST-T改变、传导阻滞两组患儿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nI、Mb、BNP水平:两组患儿治疗后cTnI、Mb、BNP水平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与常规西医疗法比较能有效改善患儿心肌损伤症状,特别是疲倦乏力、纳呆、心悸、太息、胸闷憋气、气促气短、腹胀。同时,还能降低心肌酶水平,保护心功能。
岳珍珍[8](2019)在《基于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基于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9月我院治疗的46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基于目标策略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心室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及预后情况。结果转诊或痊愈出院前,观察组心室率、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 <0. 05)。经过治疗护理,观察组因并发症转诊4例,痊愈出院19例,对照组因并发症转诊13例,痊愈出院10例,观察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基于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周利兵[9](2019)在《儿童暴发性心肌炎风险预警评分系统构建和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儿童急性心肌炎(AM)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疾病。暴发性心肌炎(FM)是AM的一种特殊亚型,表现为快速进展的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致死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在急性期有极高的死亡率,存活的患儿往往有较好的预后。早期识别、紧急干预和先进的机械循环支持可提高FM患儿存活率,改善预后。基于此,我们设计了本次研究,以期从AM、FM患儿的临床特征中总结影响AM的危险因素,依此构建AM风险预测模型和FM预警评分系统,为临床提供一种有用的评估工具,有助于FM的早期识别。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住院并确诊为AM患儿的人口学、首发症状、实验室检查、器械辅助检查、预后等资料。观察对象分为AM组和FM组。人口学信息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单因素分析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的临床特征全部进行Lasso回归,以lambda=lambda.1 se时的最简模型筛选FM高相关危险因素,再进行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危险因素,最后建立回归方程预测模型。用C指数、校准度散点图(calibration plot)和校准度曲线(calibration curve)对模型进行区分度和校准度评价。偏回归系数经调整后取整,构建FM预警评分系统并计算预测概率,最后进行临床决策有效性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儿童AM诊断标准的病例103例,其中男56例,女47例,男女比例1.2:1。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3岁以内婴幼儿,8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两组间单因素分析共发现37个相关危险因素,全部进行Lasso回归变量筛选分析法,共筛选出高相关危险因素8个,分别是肝脏肿大、休克、气促、轻度房室传导阻滞、高度房室传导阻滞、BNP、IgM和D二聚体。再进行logistic回归,最后纳入方程的共4个独立危险因素,分别是肝脏肿大、休克、气促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回归方程为 1n(p/(1-p))=0.02588+0.51147*(肝脏肿大)+0.72441*(休克)+0.30488*(气促)+0.27977*(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模型受试者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964,特异度93.6%,敏感度96.6%。calibration plot和calibration curve分析示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较高。构建一个包括4项指标总分7分的预警评分系统,DCA曲线分析示该评分系统有效性高,可以用于临床实践。结论:儿童急性心肌炎发病人群呈双峰分布,1岁以内婴幼儿和8岁儿童发病率最高。肝脏肿大、休克、气促、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是AM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区分度、校准度高,临床使用简洁、方便、精确,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预警评分系统临床决策有效性分析示用该评分系统患者有高净受益率,患者可明显从中受益。
易聪[10](2019)在《222例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暴发性心肌炎(FM)患儿的高危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222例,分为暴发性心肌炎组(n=57)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n=165),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对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心电图、心脏彩超、血清学检查等进行分析,提取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相关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进行ROC曲线制作。结果:暴发性心肌炎组死亡12例(21.05%),其中7例入院1天内即死亡,另5例住院期间病情无缓解,要求出院后电话随访死亡。非暴发性心肌炎组无死亡病例;暴发性心肌炎组患儿年龄偏大,呕吐、食欲下降、水肿、末梢循环差、尿量减少、抽搐、意识障碍、低血压等临床表现较非暴发性心肌炎组多见,心电图有病理性Q波、室性早搏、左束支传导阻滞、室速、QRS波延长,血清学检查肌钙蛋白I、脑钠肽、血肌酐、尿素氮、谷丙转氨酶升高,低钾血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降低等较非暴发性心肌炎组更明显(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低血压(OR=7.248,95%CI=1.352-38.860,P=0.021)、左室射血分数降低(OR=63.720,95%CI=8.234-493.115,P=0.000)、QRS波时程延长(OR=1.043,95%CI=1.002-1.085,P=0.039)及年龄(OR=1.193,95%CI=1.013-1.404,P=0.034)是暴发性心肌炎的独立预测因素,左射血分数ROC曲线下面积0.737(OR=0.000,95%CI=0.641-0.833),计算约登指数得到截点值为58.5%,灵敏度0.87,特异度0.64;年龄曲线下面积0.725(OR=0.000,95%CI=0.649-0.802)截断点值3.35岁,灵敏度0.84,特异度0.59。结论:暴发性心肌炎病死率高,低血压、左室射血分数降低、QRS波时程延长、年龄大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二、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伴Ⅲ°房室传导阻滞12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伴Ⅲ°房室传导阻滞1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
1. 经文解读 |
2. 天文历法溯源 |
3. 气象数据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
前言 |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
简历 |
(2)成人急性重症心肌炎预测因素与低T3综合征对急性心肌炎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成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预测因素分析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低T3综合征对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低T3综合征对急性心肌炎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成人急性重症心肌炎的早期识别与不良预后相关因素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发表文章 |
致谢 |
(3)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2014-2018年单中心儿童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单中心十五年儿童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心肌炎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致谢 |
(4)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问题 |
2 各项指标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 |
2.1 心电图检查 |
2.1.1 心电图改变是否为诊断VMC的必备条件 |
2.1.2 对诊断心肌炎更有意义的心电图改变 |
2.1.3 Holter的诊断价值 |
2.2 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检测 |
2.2.1 心肌酶谱增高是否就一定提示存在着心肌损伤?若心肌酶谱正常能否除外心肌炎? |
2.2.2 心肌酶谱中哪些酶对诊断意义更大, 为什么要强调检测同工酶? |
2.3 超声心动图检查 |
2.4 心脏核素检查的价值 |
3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分型及各型临床特征 |
3.1 VMC的临床分型 |
3.2 暴发型心肌炎的概念、临床特征和诊断 |
4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原学诊断 |
5 病毒性心肌炎的鉴别诊断 |
5.1 确诊前除外有关疾病的意义 |
5.2 与DCM的鉴别 |
6 病毒性心肌炎治疗进展及几个具体问题 |
6.1 病原学治疗 |
6.2 营养心肌及抗氧化治疗 |
6.3 免疫调节剂的适应证及具体用法 |
6.4 糖皮质激素的适应证及用法 |
6.5 心律失常的处理 |
6.6 暴发型VMC抢救要点 |
(5)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二十四节气简介 |
1 节气的由来 |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总体设计 |
2.2 具体步骤 |
3 结果 |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
3.5 结果总评价 |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
3.9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简历 |
(6)383例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临床及心电生理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7)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病机 |
1.1 病毒感染 |
1.2 免疫损伤 |
1.3 其他因素 |
2. 诊断 |
2.1 AST |
2.2 CK |
2.3 LDH |
2.4 其他酶 |
3. 非酶蛋白 |
3.1 cTnI |
3.2 Mb |
3.3 其他 |
4. 心电图 |
4.1 动态心电图 |
4.2 高频心电图 |
4.3 超声心动图 |
4.4 磁共振成像 |
5. 病原诊断 |
5.1 病毒分离 |
5.2 抗体检测 |
5.3 免疫性测定 |
5.4 分子生物学 |
6. 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的西医治疗原则 |
6.1 个体化治疗 |
6.2 集束化治疗 |
7. 中医研究 |
7.1 中医对心肌损伤的认识 |
7.2 中医对心肌炎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一般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剔除标准 |
1.8 终止及退出标准 |
1.9 样本含量确定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断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分析 |
3.2 临床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本课题方药 |
3.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3.1 一般结果 |
3.2 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8)基于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成立针对性护理小组, 并明确护理管理目标 |
1.2.2 具体目标及实施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心室率、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 (表1) |
2.2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
3 讨论 |
(9)儿童暴发性心肌炎风险预警评分系统构建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References |
第一部分 儿童急性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儿童急性心肌炎危险因素分析和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儿童暴发性心肌炎风险预警评分系统的建立和评价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川崎病并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References |
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222例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四、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伴Ⅲ°房室传导阻滞12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成人急性重症心肌炎预测因素与低T3综合征对急性心肌炎预后的影响[D]. 赵妍.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D]. 顾丽雯. 苏州大学, 2019(05)
- [4]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J]. 张乾忠,马沛然,王琍,田杰,孙锟,陈新民,汪翼,杜军保,杜忠东,李小梅,李渝芬,吴铁吉,金梅,易岂建,周同甫,桂永浩,钱永如,黄国英,韩玲.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3(10)
- [5]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383例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临床及心电生理学特征分析[D]. 谭亚丽.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7]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临床观察[D]. 吴晓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基于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的应用[J]. 岳珍珍.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9(12)
- [9]儿童暴发性心肌炎风险预警评分系统构建和评价[D]. 周利兵. 苏州大学, 2019(04)
- [10]222例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临床分析[D]. 易聪.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标签:心肌炎论文; 病毒性心肌炎论文;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 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