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并后原劳动合同如何处理?

企业合并后原劳动合同如何处理?

一、企业被兼并后原来的劳动合同怎么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琴[1](2021)在《我国用人单位预告解除劳动合同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杜娟[2](2021)在《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并购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也逐步由绿地投资向外资并购为主转变。在外资并购中,无论是对于我国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驰名商标均体现出巨大的价值及多元的功能,存在加强乃是特别的保护需求。我国企业引进外资的目的与外资进入我国市场的目的往往是不同的。我国企业希望通过引进外资带来先进的技术或是经营管理经验;外国投资者则是希望并购能够进一步帮助其拓展中国市场和销售渠道,或利用中国市场的成本优势拓展产能、延展产品生产线。如何在双方的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至关重要。首先,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的表现是动态的。在早期的外资并购中,由于国内企业对驰名商标潜在价值认识不足,涉及的驰名商标价值未得到公正评估、驰名商标被外方无偿使用、驰名商标受到外方排挤退出市场,以及驰名商标归属权丧失,成为了外资并购中我国企业驰名商标流失的主要情形。在经历了早期驰名商标流失的阵痛之后,我国企业已经意识到保护自身驰名商标的重要性,但是这种保护更主要集中于企业进行外资并购的准备阶段。在外资并购协议的签订阶段,如何科学设置我方驰名商标保护的有关条款至关重要。此外,在科学有效的并购协议签订之后,一旦外资企业不执行并购协议,合资企业经营运转不佳,最后致使我国驰名商标流失,是近年来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的新生情形。其次,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的背后,存在多方面的原因。第一,从宏观政策层面来说,我国利用外资产业结构政策对指导我国引进与利用外资、规范与管理外资的产业方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导致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外商投资在我国享有“超国民待遇”的情况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第二,无论是我国国内的反垄断法还是有关规制外商投资的立法,均有不足之处。就反垄断法而言,一方面,我国关于外资并购中涉及驰名商标反垄断审查的标准仍待完善;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商务部在否决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一案的理由之中,亦未提及避免我国驰名商标流失这一因素。就外资立法而言,《外商投资法》第二十二条明确了我国对于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第三十三条涉及在外资并购中的经营者集中问题,第三十五条正式引入了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但是均是概括性的规定,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的跟进规则,距离保证制度的有效运作和实施仍存在改进空间。第三,就我国目前缔结的双边投资条约而言,存在着知识产权利益衡平关照不足的现象,尤其体现在对于侵害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利益的规制不足。第四,从企业层面来说,在商定并购协议条款的过程中,我国企业缺乏确立专门的驰名商标保护条款或是附件的意识。同时,我国企业存在未能通过尽职调查识别恶意收购,以及忽视对于己方驰名商标价值评估的情况。而跨国公司则往往通过低估中方商标价值,冷藏、淘汰或是淡化中方企业拥有的驰名商标,以及限制开发和独享的方式,削弱我国企业驰名商标的市场竞争力,致使这些驰名商标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被市场规则淘汰”。如果一份并购协议的条款可能致使我国企业驰名商标流失,那么至少从知识产权资源保护的视角来看,企业双方的利益未能达到平衡,即外国投资者与我国企业的利益处于失衡状态。再次,鉴于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表现与成因的复杂性,在解决该问题时需遵循以下导向。外资并购中的驰名商标保护自然有其重要性,在外资并购发展中驰名商标不断流失的情形下,更有着紧迫性。然而,这种保护也需有适度性。外资并购从本质上来说是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行为,企业自身的事务应当由企业自身决定。但是,涉及驰名商标的外资并购,不仅关乎我国企业自身利益,还会影响国家产业安全利益,甚至是消费者的利益。外资并购中的驰名商标流失,将会致使相关主体的利益受到影响,从而产生利益失衡的情形。因此,为了实现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相关主体的利益平衡,我国企业在进行外资并购时,应当充分调查外国投资者的并购动机,找寻相对公平正义内涵。一方面,利益与公平、正义价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外资并购过程中,对于驰名商标如果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将会有助于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保护的“相对公平”。另一方面,在涉及驰名商标的外资并购中,无论是我国的国内法,还是我国与他国签订的双边投资条约,都应努力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最后,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的建议。第一,尽管我国《反垄断法》中的企业合并控制规则已经有所改进,但在外资企业合并控制方面仍有改进空间。巴西经济保护和管理委员会在高露洁棕榄收购巴西科里诺斯一案中的审查决定,以及南非竞争法庭在雀巢收购辉瑞一案中的相关裁决,均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第二,明确外资并购中涉及驰名商标反垄断审查的标准。例如,反垄断审查应当明确,外资企业完成外资并购,是否会在获得我国驰名商标的情况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带来负面效应。第三,建立一个从产业政策制定部门和宏观经济部门负责维护、再到多部法律和产业政策法规共同作用的法律法规体系,发挥法律的整体合力。第四,从外资立法层面而言,我国目前的外资立法仍有细化完善的空间。一方面,外资立法应当引导规范外商投资方向,建立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另一方面,外资立法宜引导规范外资并购行为,明确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标准。第五,区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合作战略上宜有所区别。完善我国已经签署或是正在谈判的双边投资条约,加强对于侵害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利益行为的规制。第六,我国企业应当科学设置外资并购协议中的驰名商标保护条款,完善外资并购协议中关于驰名商标利用和保护的规定;通过尽职调查避开外国投资者恶意收购,正确分析外国投资者选择我国企业作为并购目标的真实目的,理性评价外国投资者;通过价值评估明确自身驰名商标价值,综合采用多种不同的评估方法,以求最终确定的评估价值能最大限度地接近被评估的驰名商标的真实投资价值。

董少明[3](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指出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郭清宝[4](2008)在《外资进入中国进行并购引起的风险及法律问题》文中指出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WTO)第143个会员,自此之后,开始与世界的贸易全面接轨,更是标志着中国经济与全球化经济整合在一起,接受全球化经济的挑战。过去20世纪半个世纪以来自关税暨贸易总协议(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以下简称GATT),历经乌拉圭回合谈判(Uruguay Round negotiations, 1986-94),终于1995年1月1日成立世界贸易组织,推动经济开放与全球化。影响所及,全球化的潮流将20世纪所发展的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s,M&As,又名为“兼并”)浪潮推向高峰,特别是2000年1月美国线上(American Online, AOL)与时代华纳(Time Warner)宣布合并,以3,500亿美元市值,石破天惊,在国际社会形成强烈震荡,并被寓为“世纪并购”;2001年惠普计算机(HP)更将康柏(Compaq)合并。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90年代,国际资本流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企业并购进行直接投资己成为全球资本流动的一个新热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以强化市场地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为目的的跨国并购异常活跃。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加速,并购特别是外资并购将会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企改革的整体推进也给外资并购的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外商投资的多样化和投资环境的渐趋完善,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的,外资纷纷看好中国的大市场。无庸置疑,中国的并购已使中国成为亚洲主要并购市场。并购促进了中国产业布局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同时促进了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市场的机会。当然,由于政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跨国并购在中国也存在许多问题和风险,尤其是外资并购的法律保障已成为中国经济是否能健康、稳定而快速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开始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国外的国际并购历史发展表明,国际并购的成功是基于完善的市场机制及法律监管体制。中国在旧有的相关法律基础下,如1999年8月国家经贸委颁布的《外商收购国有企业暂行规定》,自2001年起更是颁布施行中多项相关法律如《关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2002年起的并购相关法规有:《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2002.4)《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3年3月7日对外贸易合作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暂行规定》,随后在2004年的商务部颁布第8号令《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和第22令《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规定》,对外商投资的细则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到2006年《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暂行规定》已由中国商务部第7次部务会议修订通过,并由商务部、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税务局、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并自2006年9月8号开始施行。从上述可知,进入新世纪以来,整个中国激起并购重组的热潮,而2004年12月,联想以12.5亿美元购得IBM的PC部门。但这起双方都极为满意的并购,而这样的企业组织变革的案例,在以美国为首的自由经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法律管制(Regulation)也是如此的严峻。这是2004年中国企业并购国际企业上全球布局的盛事,包括并购方母国的中国,以及被收购方母国美国政府的瞩目之外,全球相关产业更是关注此一并购案的发展,掀起全球第一或是质量第一的激烈竞争。2006年被称为中国的“并购年”,其中,“徐工—凯雷并购案”了引发社会各界对外资并购进行整体审视和制度反思。引起国人对经济安全、外资超国民待遇等的质疑声浪.也引发了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基于发展之要求等,中国于2008年8月1日已施行《反垄断法》,对于外资并购所生之制约以及将来是否影响外资意愿都是关心之处。面对全球化以及投资中国的热潮不断,外资进入中国将来势必有增无减,如何于全球投资规范以及中国特有经济管制下,进行制约市场经济下的日趋盛行企业并购活动。面对外资并购活动对于并购方以及被并购方而言,应当是互利互惠的行为,然而并购成功的机率一般仅有25%-30%(部份统计数字),并购行为是有增无减,事实上不论以宏观或微观角度,包括竞争环境及秩序维持,国家安全性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权益,并购方以及被并购方股东权益,少数股东权益保护等等,都是重要课题。目前,中国对外资并购这一新趋势的讨论比较零散缺乏全面的分析,并对外资并购中出现的问题缺乏实证分析。这与不断增长的外资并购,尤其是加入WTO以后的中国产业市场和资本市场是不协调的。如何使外资企业及市场监管者准备就绪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作者在全面分析现今外资并购中存在法律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同时,就外资并购模式作出了详尽的分析包括类型、流程、法律制约以及风险类型及评估,希望能供企业参考使外资并购能真正为产业市场服务而不是停留在资本市场。微观地看企业的并购行为可发现,并购过程的风险防范和契约设计是过程中重要阶段,诚如学者纽曼(F. Neumann)曾精辟剖析“契约易沦为逼退自由竞争的工具,连带地限制契约规则与一般法律规则于经济范畴之适用”,因此契约(Contract)必然是主宰着所有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更是企业活动的关键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 KSF)。因此进行了陷阱类型归纳并提出私法五力分析模型(five force analysis model on private law)提供衡量公平以及风险趋避之建议。宏观来看,中国既然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会员,必须遵守相关规范,除了有关外资进入中国进行投资如外资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兼并以及合资(Joint Venture)等等外,面对与贸易有关投资措施的协议(Trade-Related Investment Measures, TRIMs),所生的规范亦需予以注意。而外资进入中国进行并购行为已经如火如荼地于中国境内开展,企业在面对并购这一“V(AB)>V(A)+V(B)”的诱惑下,如何通过规划、评估、分析而设计合理的并购风险流程并签定契约书,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得到符合预期绩效的策略与方案,是本论文最为关心之处。而并购过程中以合并过程所衍生问题最多,如何于合同契约文件载明清楚并符合双方的期待,正是并购过程中最重要的部份。因此,本论文的主要议题为:说明并购过程中的理论与实务经验,分析并购流程并探讨风险及合同契约陷阱的类型,最后尝试拟定最适合的合同或契约内容。所以本文的研究动机:1、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并购的法制完整化(法制建构的迫切性)。2、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并购所应注意的事项(建立流程分析图)。3、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并购的风险趋避(降低失败的风险及避免并购陷阱)。4、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并购的合同(契约)研究(如何规划适当的并购合同(契约))。5、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并购绩效观察(并购后的管理及监控)。由于并购风潮持续在中国盛行且有增无减,因此,建立安全机制,避免因并购活动失败而带来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将是政府及市场交易活动者应有的认识,如何于市场经济下,以最少的管制,维护交易安全,同时对于市场活动者所带来的规模经济(Economic of Scale)及范畴经济(Economic of Scope)活络市场的行为,给予最少的限制,然而交易活动的企业家以追求股东的最大利益的考虑下,利益往往凌驾于商业伦理及政府管制,运用游说(Lobbying)破坏法制时有所闻。笔者认为,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政府管制太多应该解除管制(deregulation),而政府也担心无限制的商业并购活动,将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失衡(failure),贫富悬殊的社会阶级日趋严重,因此追求最合适的管制法制,内化企业经营者营利政策(business policy)下的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是笔者研究的主要目的,而外资进入中国的目的,除了追求经营利益以及全球布局外(globe logistics),起始是不会有其社会责任。因此,然而就研究的阶段性而言,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有1、全球化下世界贸易组织规范对中国并购市场的影响。2、引起政府重视外资并购法制建构的迫切性及必要性。3、现阶段外资并购法制建构的问题发现及建议。4、最适并购契约降低降低失败的风险及避免并购陷阱。5、发展新时代的外资并购模式。本论文最重要之意见,乃在于建构私法五力分析模型(5 force analysis model on private law)并将法律之管制与协调间进行相关分析,以作为并购过程中,微观上合同或契约中,风险及陷阱之调整准则。同时宏观上作为并购过程中,国家政府进行反垄断程序审查中之尊重市场机制以及国家安全公共利益衡量之准则。本论文研究之建议:建立正确的并购态度、善用专家团队,降低风险及陷阱、善用规范的机制,降低损害。

吕竺笙[5](2005)在《企业并购中的利益博弈与协调》文中研究说明并购是兼并与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s)的简称,自19世纪末开始在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兴起并购以来,迄今为止全球已发生了5次并购浪潮,每次并购浪潮都表现出与当时经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并购方式。对并购的理论研究也比较丰富,如有管理协同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资产组合理论、投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自1998年全球第五次并购浪潮以来,并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亟待理论上的创新来解释这些新特点。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并购不断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已经加入WTO的背景下,企业并购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的选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除导论之外,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首先回顾了中外企业并购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论界关于企业并购的研究综述:第二章从经济利益理论入手来解释企业并购这一经济行为,认为不同的并购理论从不同的侧面解释了企业并购产生的原因,而从本质上来看,并购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达成均衡的结果;第三章分析了企业做出并购决策过程中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包括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情况下的博弈分析,以及纵向与横向情况下的一次博弈分析与重复博弈分析;第四章就并购决策过程中投资者与经理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展开了分析,指出企业的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结合状况会影响到企业的并购决策;第五章分析了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之间在并购过程中的利益博弈;第六章就企业并购中债权人的利益博弈问题展开了分析;第七章分析了并购中政府干预的利益动机。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突破了经济学对于并购问题的一般性分析与描述,从经济利益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并购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其次,论文在从经济利益角度分析企业并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为了实现并购并提高并购的效率,关键还在于要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这也是中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三,本文就协调企业并购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经济的对策、法律的对策等;最后,文章运用了较多的博弈论方法对并购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进行分析。 由于对并购利益关系研究的尝试以及作者研究能力和占有资料方面的局限,文章仍有较多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来改进、充实。

顾卫平[6](2004)在《管理跨国并购——基于契约和资源整合的模式》文中提出管理无疑是跨国并购的核心。然而管理为何是跨国并购的核心?理论界对此却是莫衷一是。本论文认为,跨国并购的理论研究缺乏一套系统的分析框架,对跨国并购中至关重要的管理理论和整合问题的研究则更为匮乏,跨国并购的经济和管理理论与跨国并购的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本论文建立了一套基于契约和资源的跨国并购管理整合理论框架,将跨国并购视为两国投入要素通过公司控制权市场实现有效结合的一种模式,相关契约和资源整合的实际效果将会决定跨国并购的实际效果或成功率。根据契约观的观点:首先,跨国并购和新建投资等其他海外扩张模式都可以还原成为实现两国投入要素有效结合的不同契约安排,对不同契约安排的交易费用的比较是选择不同投资模式的关键之一;其次,企业是一种契约协调机制,本身是无所谓所有权的。因此,跨国并购交易行为本身是虚幻的,跨国并购实质上是契约协调机制之间的替代。根据资源观的观点,企业是一种资源集合体系,跨国并购可以更大程度地维护东道国企业组织资本的完整性,从而可以获取速度经济和战略资源,并通过与母国投入要素的有效结合形成新的组织资源。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或是新建投资等其他方式对外扩张的选择,依赖于何种方式可以更低成本或更为有利可图地达到两国投入要素有效结合的目的,而对跨国并购的管理和整合是企业是否选择跨国并购以及跨国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跨国并购的战略在于通过不同国家企业的契约协调机制和组织管理模式之间的比较、替代和提高,来获取改善全球资源配置的静态和动态的战略利益。跨国并购的管理整合则是跨国并购的战略利益得以实现的基础。管理整合贯穿于跨国并购的交易和整合的全部过程,对跨国并购的战略、组织、资产、人员、文化和环境等都需要加以全面考虑。它们共同构成跨国并购管理整合的核心要素,并使跨国并购成为企业跨国成长过程中可以选择和重复的管理过程。跨国并购交易行为本身决不意味着所需要的东道国投入要素就能主动的投怀送抱,惟有通过有效地管理和整合才能实现两国投入要素的有效结合。由此,当人们惊讶于跨国并购浪潮的巨大规模以及跨国公司的资本实力之时,我们却惊讶于跨国公司驾驭全球业务的战略眼光和管理能力的高超。我们始终认为,跨国并购的背后实际上是一整套的全球战略、管理思路和整合方式的运作。本论文为跨国并购的管理和整合问题构筑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从而使我们对于近期席卷全球的第一次跨国并购浪潮有着更为深入地认识,有助于我们的企业和政府进一步完善对于跨国并购的管理和监管工作。

王为民[7](2004)在《企业并购效益与激励机制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企业并购是近年来经济学界和实业界的共同热门话题,如何把握时机,为企业和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使我国企业在良好的环境中提高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是我国学术界所面临的迫切任务。本文在回顾了企业并购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企业并购的理论和实际入手,以目标企业的定价、企业并购效益和激励机制为主线,运用博弈论和数值分析技术,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目标企业的定价、企业的并购和激励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指导我国企业并购的具体实践,主要内容如下: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企业并购交易行为的核心,在讨论传统企业价值的确定方法的基础上,分析和评价了传统企业价值确定方法的优缺点,针对网络经济情况下新特点,研究了虚拟企业的价值确定方法,分析了网络企业与传统企业并购之间的联系。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引入需求凹度,考虑非线形情况下企业并购的效益问题,在传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动态Cournot寡头竞争模型,研究了动态竞争情况下企业并购的效益问题。运用目标函数的激励机制方法,通过对比激励机制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讨论了在竞争市场上,激励机制对企业并购的效益的影响。将推测变差模型运用到企业并购上,对比推测变差模型理论和多寡头Cournot竞争模型理论之间的异同点,研究了推测变差理论在企业并购效益和激励机制中的应用。论文最后介绍了一家企业成功并购的例子,论证了企业并购后实施激励机制的有效性,验证了企业并购效益及实施激励机制理论的可行性。

李维萍[8](2003)在《资产重组的税收政策》文中研究说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资产重组作为一种直接投资模式,已渐渐与“绿地”投资并重,形成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间,资产重组不仅为经济学家提供了接管动因分析的舞台,而且成为财务金融专家制造梦想的题材。 在税收领域,以获取税收利益为目的的资产重组常常被视为是与财政部的“零和游戏”,税收所发挥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资源从纳税人(实际上是一般公众)到公司的再分配。财政专家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有关资产重组的税收政策取向,其核心问题是个人——公司税对资产重组的激励。赞同给予税收激励政策的学者认为,资产重组在产业结构中发挥着有益作用,对资产重组行为的税收补贴是社会性优化,私人市场体制无法产生最优的资产重组数量,尤其是在中小型企业比例重的国家,中小企业在生产、销售、人力资源、财务及研制开发上往往无法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公司籍由资产重组扩大规模经营与提高竞争能力,则是企业立足于国际经济舞台的重要经营策略之一,也是政府提供税收激励措施所欲达成的政策目标。运用税收激励的资产重组可能会通过消除税收方面的损失而促进了更有效率的行为,这是奥尔贝奇和理苏斯的观点。此外,还发展了詹森的“自由现金流理论”,“受困权益模型”,“税收假说”和“委托代理理论”,它们都说明了倾斜于资产重组的税收政策导致的重组交易动因。反对给予税收激励政策的学者则认为,资产重组中的要约溢价主要来源于税收节约,税收引致的财务协同效应对公司投资决策产生影响,这种税制的“缺乏中性”将导致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的偏离,产生效率损失。基于税收目的资产重组导致产业结构无法达到最优税前收益的直接资本投资。更有学者认为,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里,税制的发展趋势是高法定税率,同时附加大量税收激励来缩小税基,税制的这种基本不对称性对大公司有利,可以面对低预计平均和边际税率以及低资本成本,然而大公司基于其扩张性的组织结构,与富有弹性的内容提要小公司相比,它转变供求状况的适应能力相对迟缓,那么偏祖于大公司的税收政策可能会阻碍宏观经济增长率和结构调整。而20世纪80年代后期许多国家的税制改革,其共性是从高法定税率、窄税基向低法定税率、宽税基转移,这可以看作是减少以往税制中内在的“资产重组偏祖性”。除上述观点外,还存在较为中立的学者,例如萨默斯和肖莱弗认为,如果税制中“非中性”的偏颇资产重组的政策,涉及到大量真实资源的使用或通过增加经济系统中其他部门的税收,从而造成严重税收体系的扭曲,而且这种负的外部性明显时,那么它们对整个社会就是不可取的。 在本论文中,我试图接纳较为中立的观点,同时基于我国中小企业比例较重的实际经济状况,建议在不严重扭曲经济体系的前提下,给予一定的税收激励政策。同时,注重探讨这些激励政策的实质效应,是否确实提升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资产重组意愿。强调“实质重于形式”概念,堵塞公司籍资产重组之名、行节税之实的漏洞。 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资产重组的概念界定,动因分析。简单介绍了资产重组涵盖的范畴和一些常用概念界定,例如接管和并购;探讨了西方学者与我国学者对重组动因的分析;此外,简单论述了反接管措施与我国企业并购方式、外部环境。第二部分是企业并购与生产效率、社会福利。通过规模经济、垄断利润、交易费用理论分析,得出企业并购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的结论;通过帕累托改进、外部性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部均衡福利理论分析,得出企业并购在某种情况下达到帕累托改进,内化社会成本,从而达到增进社会福利可能的结论。基于上述分析,得出具有一定税收激励的政策取向,但不应造成严重经济扭曲。第三部分是资产重组的税收政策一一理论基拙。在这一部分主要讨论资本所得税理论,为资产重组的税收激励政策提供一个背景。探讨了公司税与个人税对资本成本的影响、资本结构政策和股息政策,以及着名的M一M定理和托宾的q理论。第四部分是资产重组的税收政策一一一般规则分析。主要探讨所得税一般规则中存在的税收激励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激励实效性质。第五部分是应税重组的税收政策。具体介绍应税重组行为的动因、方式选择、税收要素和出资问题。通过介绍发达国家内容提要的作法,以完善我国资产重组的税务处理和税收政策。第六部分是免税重组的税收政策。具体介绍特殊性税收规则所起到的激励效应,通过对发达国家专门性免税规则一般特征的介绍和国际比较,介绍兔枕重组的税务结果,为我国免税重组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尤其强调了我国目前免税重组政策字面意义的严苛性与实际意义上的易于滥用两者之间的矛盾。第七部分是国际重组的税收政策。介绍了欧盟的共同兼并指令和美国关于入境并购的税收政策,同时作了关于跨境重组税收政策的一般性研究。并且指出我国目前不应给予跨国并购免税规则的政策取向。

吴志军[9](2002)在《企业并购中的管理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并购是一项高风险与高利润并存的商业行为,许多企业希望通过并购达到转嫁产业危机,规避投资风险,化解企业债务,降低劳动力成本,扩张企业规模之目的。然而,尽管当今企业并购浪潮汹涌,但与振奋人心的高并购金额和数量巨大的并购案例相比,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忽视并购中的管理整合。本文认为,对一个行将实施并购战略的公司来说,培养管理整合能力比培养资本实力更为重要,不具备优秀的管理整合能力却热衷于进行并购的公司,将付出高昂的没有回报的代价。本文认为,所谓管理整合,就是依据管理的基本原理,通过战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协调等各种要素的相互配合,以最大限度地在并购的基础上实现各种资源的科学合理的配置,保证公司最佳的经营效率和经营业绩。同时,管理整合又是将两个或多个公司组合为一体由共同所有者拥有的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一门艺术。本文构筑了企业并购中的管理整合框架体系:(1)战略整合;(2)组织与制度整合;(3)人力资源整合;(4)企业文化整合;(5)财务整合。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在阐述并购的各种解释,总结并购的类型基础上,对于西方学者提出的各种并购理论进行了归纳,如效率理论、信息与信号理论、代理问题与管理主义理论、市场势力理论、赋税考虑理论、政府干预理论、市场缺陷论等。在第一章中,笔者还总结了国外企业并购的动向,针对国外企业并购发展提出了几点启示。同时,回顾了我国企业并购的演进历史,分析了我国企业并购存在的问题,如产权关系问题、政府行政干预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企业并购的中介机构问题。在这一章中,笔者还重点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总体特征、存在的问题。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有很大一部分是围绕“保壳、保配、买壳”来进行的,国有股、法人股的协议转让是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主要形式。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上市公司与大股东关联交易;协议转让难以遵循公平原则;新的大股东投资不实;信息披露不充分及虚假重组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解决的对策:规范上市公司购买、置换资产行为、严格实行三分开;在并购重组过程中,引进选好大股东,鼓励战略性并购;对新的大股东应严格资信调查和对贷款质押的审查,确保付款及时到位;完善信息披露;改变一股独大的格局;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切实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第二章在回顾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整合理论。管理理论在经<WP=15>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丛林发展到现在的企业文化、企业再造等,管理理论发展历史证明,管理是最重要的生产力。笔者分析了管理整合的必要性,如企业并购的高风险性,企业并购中的制度冲突、企业并购中的机制冲突、企业并购中的心理冲突、企业并购中的文化冲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管理整合的内容体系,即本文的总体框架。管理整合必须遵循综效最大化原则、系统化原则、创新原则、稳健原则。在这一章中,笔者还研究了管理整合的操作策略:(1)按照科学的程序与模式来运作管理整合;(2)重视并购管理整合的前期准备工作;(3)引入专职管理整合经理,负责管理整合的全过程;(4)影响管理整合的各事项在签署协议后应尽早宣布并执行;(5)应提前制定管理整合计划,整合计划需要不断地调整。本章最后详细介绍了海尔集团并购红星电器公司及其管理整合的案例,并进行了分析。第三章研究企业并购中的战略整合问题、综观国内外企业并购案例,在战略整合方面的问题主要有:(1)并购战略目标的选择问题;(2)主业与多元化经营问题;(3)并购决策失误问题。针对多元化战略问题,笔者提出多元化战略的基本前提是主营业务的充分发展,多元化经营成功的关键是战略关联的开发。战略整合的目标是培育核心竞争力。在本章中,笔者提出了企业并购之后的经营战略整合内容,如产品结构整合方法有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政策指导矩阵、产品环境分析法等。最后,通过德隆公司整合传统产业案例分析系统总结了企业并购中的战略整合。第四章阐述企业并购中的组织与制度整合,组织整合的理论基础是专业化与部门化、集权与分权、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组织整合的任务是提供组织结构系统图和编制职务说明书。针对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提出了不同的组织结构整合策略。企业并购中的制度规范整合内容主要有:企业基本制度、管理制度、技术规范、业务规范、个人行为规范等。在并购企业中必须实施制度化管理。第五章研究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当代人力资源理论把人力当成企业、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因而人力资源将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企业并购将对被并购企业员工的态度、感情和工作行为产生显着影响。企业并购引发的主要心理变化是工作环境呈现模糊状态,员工之间的信任程度下降,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企业并购将对员工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困难,生产力受损,发展势头减弱,团队行为弱化,争权夺利,放弃对公司的义务,等等。笔者提出人力资源整合策略:(1)客观评价高层经理的能力,审慎决策高层经理的

沈乐平[10](2003)在《规范企业集团相关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尽快组建与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是我国当前形势所需,而建立规范的法律制度是其重要保证。 企业集团是以资本联结形成的、由一个核心企业控制的具有统一战略的多法人企业联合体,其基础是公司,而构建公司的法理基础是法人所有权理论和公司法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就是要明晰企业产权关系,为此本文提出了企业法人财产和企业法人财产所有权的全新概念,澄清了多年以来在这一领域里的谬误。 本文认为:企业集团内部,其实质是一种母子公司关系。母子公司存在的实质性控制关系,容易导致母公司侵害子公司及其债权人与少数股东的利益,本文据此提出了在坚持有限责任原则的基础上的法律对策。 公司收购及兼并是形成和壮大企业集团的主要途径。公司收购是投资者通过购买目标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份以获得目标公司控制权的交易行为,而企业兼并实质就是公司法意义上的吸收合并,本文从法律内涵上对这两个概念多年来的误用进行了澄清。同时指出:法律应重点规范收购信息披露制度,并注重规范企业兼并和收购的程序。严格按法律规范来操作公司收购和兼并是解决我国企业集团先天不良问题的根本所在。 本文指出:企业集团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两方面。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要建立和协调好股东,董事、经理、监事四者之间的分权制衡关系,而组织结构就是要确立和规范集团内务成员企业之间的功能运作关系。 本文认为:企业集团股份制改造是构建规范的母子公司关系的重要手段,目标就是要建立公司的法律形态。对公司相互持股问题法律不必禁止,但也无需提倡。而发展壮大企业集团,必须在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促使企业集团上市经营,对此,本文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及法律保障措施。 本文最后依据以上论述,认为:规范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相应的法律措施,并提出企业集团立法应立足于集团内部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以公司法为基础法的母子公司法调整模式,同时,也应尽快建立相应的配套法规,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和谐统一的中国式企业集团立法体系,保障和促进企业集团的健康发展。

二、企业被兼并后原来的劳动合同怎么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被兼并后原来的劳动合同怎么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2)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三、研究方法、预期创新与难点
        (一)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二)本文的创新点、难点
    四、论文框架等内容
第一章 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的提出
    一、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价值巨大且功能多元
        (一)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的经济价值
        (二)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的特殊功能
    二、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的表现
        (一)早期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的流失
        (二)近期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的流失
第二章 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的影响
    二、国内执法不力及法律规制不足
        (一)反垄断执法不力
        (二)外商投资法律中相关规制不足
    三、投资条约中知识产权利益衡平关照不足
    四、企业层面原因
        (一)并购协议中驰名商标保护条款的设置不足
        (二)外资并购中外国投资者与我国企业利益失衡
        (三)外国投资者实施商标策略削弱驰名商标市场竞争力
        (四)我国企业对驰名商标保护意识不足及保护手段不力
第三章 解决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的导向
    一、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保护的适度性
    二、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相关主体利益平衡的实现
    三、外资并购中商标权保护的基本逻辑
        (一)并购准备阶段
        (二)并购执行阶段
        (三)并购整合阶段
第四章 解决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的路径
    一、域外经验对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应对的启示
        (一)美国经验对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应对的启示
        (二)欧盟国家经验对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应对的启示
        (三)其他国家经验对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应对的启示
    二、反垄断法和外资立法层面
        (一)反垄断立法的完善与执法的加强
        (二)外商投资立法的完善
    三、投资条约中知识产权利益的再平衡
    四、企业层面
        (一)外资并购协议驰名商标保护条款的科学设置
        (二)我国企业通过尽职调查避开外国投资者恶意收购
        (三)我国企业通过价值评估明确自身驰名商标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一、研究范畴界定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一、国企成功脱困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择
        二、数据来源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二、变量趋势分析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二、面板数据模型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一、横向重组模式
        二、纵向重组模式
        三、混合重组模式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二、完善法律制度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外资进入中国进行并购引起的风险及法律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范围
    第四节 研究架构
    第五节 名词定义
        一、外资
        二、企业
        三、风险(risk)
        四、纷争(dispute)
        五、契约(contract)
        六、并购
        七、外资并购
第二章 中国外资并购制度的立法状况及趋势
    第一节 中国外资并购立法背景、演变历程和立法现状
        一、立法背景分析
        二、立法演变历程
        三、立法现状
    第二节 解读《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
        一、对境外上市的限制
        二、对于外资并购的严格限制
    第三节 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法律缺陷分析
        一、市场准入和新公司的性质问题
        二、国有股权价格问题
        三、反垄断问题
        四、外资购并过程中的强制信息披露问题
    第四节 并购的立法趋势
        一、完善并购立法及配套制度
        二、反垄断法—外资并购审查
第三章 外资并购类型、形式及相关分析
    第一节 外资并购类型及基本议题
        一、外资并购类型
        二、外资并购的途径、方式与特点
        三、并购动因及问题概述
    第二节 外资并购的相关分析
        一、外资并购流程分析
        二、外资并购契约的信息分析
        三、并购的成本分析
        四、外资并购的法律分析
    第三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资并购模型演化的影响
        一、要约收购
        二、债转股收购
        三、内资机构替代收购
        四、通过支持 MBO 达到控制
        五、通过外资上市公司换股或者融资收购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外资进行并购所生的风险与陷阱分析
    第一节 并购风险评估
        一、外资并购的风险种类
        二、并购中的风险
        三、并购风险避让
    第二节 并购契约合同的陷阱类型
        一、陷阱类型分析
        二、陷阱类型种类
第五章 外资并购中风险及法律问题避免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企业并购过程风险防范可行性分析
        一、并购风险的控制和避免
        二、并购过程风险防范方案
    第二节 并购中陷阱防范的可行性分析
        一、以产业五力分析模型为样版建构私法五力分析模型
        二、私法五力分析说明
        三、私法五力调整分析
    第三节 发展并规划最适合的并购契约
        一、并购契约的签立设计应行注意事项
        二、探讨中国相关法律有关并购契约(协议、合同)的内容
        三、合同(契约)ABCDE模式分析契约结构
    第四节 并购过程风险防范设计
        一、并购前期的风险防范设计
        二、并购中期的风险防范设计
        三、并购后期的风险防范设计
    第五节 最适并购契约规避风险设计及内容
        一、合并契约书
        二、收购股份契约书
        三、收购资产契约书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一、并购风险可通过方案选择予以调控
        二、契约(合同)是当事人双方议价力平衡的结果
        三、契约关系主宰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四、回避风险和最适并购契约的困难
    第二节 建议
        一、建立正确的并购态度
        二、善用专家团队,降低风险及陷阱
        三、善用规范的机制,降低损害
参考文献
附录1 台湾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合并公开说明书合并契约
附录2 元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合并契约书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5)企业并购中的利益博弈与协调(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1、选题的理论背景及现实意义
    2、论文的框架结构
    3、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企业并购理论与实践的动态分析
    第一节 中外企业并购演进的历程
        1.1 全球企业并购五次浪潮及其特点
        1.2 中国企业并购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企业并购研究的理论综述
        2.1 企业并购的概念与类型
        2.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并购问题的研究
        2.3 西方经济学对企业并购的理论分析
        2.4 西方经济学关于并购理论的发展
        2.5 管理学者对企业并购问题的研究
第二章 企业并购的经济利益理论诠释
    第一节 并购是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的均衡
        1.1 并购动机理论创新的方向
        1.2 并购中的利益相关者及主要利益博弈关系
        1.3 并购中的利益关系协调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第二节 利益均衡并购动机的理论基础
        2.1 经济利益理论
        2.2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谈判模型与博弈均衡
第三章 并购中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与利益协调
    第一节 企业兼并的博弈分析
        1.1 企业并购决策的数理模型分析
        1.2 斯塔博格讨价还价模型与企业之间的并购博弈
        1.3 纵向企业兼并的动态博弈模型
        1.4 横向并购的企业博弈分析
        1.5 目标公司反收购战略的博弈分析
        1.6 并购企业与潜在并购企业之间的博弈
    第二节 我国企业并购中的博弈分析
        2.1 国内企业并购的非效率特征
        2.2 国有企业之间的并购博弈分析
        2.3 非国有企业并购国有企业的博弈分析
    第三节 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并购中的作用
        3.1 居高不下的并购失败率及其原因分析
        3.2 国外中介机构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
        3.3 并购过程中中介机构的功能与作用
        3.4 强化中介机构在国内企业并购中的作用
第四章 并购中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分析
    第一节 并购中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博弈
        1.1 并购与反并购过程中管理层的利益
        1.2 抓钱博弈与投资者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博弈
        1.3 一次博弈与重复博弈情况下的利益博弈均衡分析
        1.4 MBO中管理层与股东利益关系分析
    第二节 中国企业并购中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分析
        2.1 主并企业与目标企业管理层的利益目标及行为选择
        2.2 中国MBO中的管理层与股东利益关系分析
    第三节 并购中管理层与投资者利益关系的协调
        3.1 深化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改革
        3.2 培育控制权市场和经理人市场
第五章 并购中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分析
    第一节 并购中大小股东的利益博弈
        1.1 并购中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1.2 并购与反并购中小股东的利益分析
        1.3 并购与反并购中小股东利益受损时的战略选择
    第二节 中国企业并购中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
        2.1 我国企业并购中小股东的弱势地位
        2.2 中国企业并购过程中对小股东利益侵害严重
        2.3 大小股东利益博弈非均衡导致并购失败
    第三节 协调大小股东利益关系的制度创新
        3.1 充分信息披露原则与目标公司股东平等待遇原则是立法指导思想
        3.2 培育机构投资者完善企业股权结构是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关键
        3.3 投票权制度创新是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有效途径
        3.4 提高独立董事比重是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有力手段
第六章 并购中企业与债权人的利益关系分析
    第一节 并购中的债权人利益及其决策
        1.1 债权人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1.2 并购中企业债权人处于弱势地位
        1.3 并购对债权人利益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企业并购中债权人利益状况分析
        2.1 我国并购中公司债权人保护的法律现状分析
        2.2 我国企业并购中债权人的弱势地位分析
        2.3 我国企业并购过程中债权人利益严重受损
        2.4 国内企业并购存在严重的逃废银行债权现象
    第三节 中国并购中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制度创新
        3.1 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制度比较分析
        3.2 构建债权人利益优先的理念
        3.3 借鉴主银行制强化银行债权人利益保护
第七章 并购中政府干预的利益关系分析
    第一节 并购中政府行为的利益目标选择
        1.1 “诺斯悖论”与政府干预并购
        1.2 政府利益及其对政府行为的影响
        1.3 并购中政府行为的利益目标选择与寻租模式分析
    第二节 中国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2.1 中国企业并购的“政府主导型”特点
        2.2 “政府主导型”并购的形成原因
        2.3 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
    第三节 中国企业并购中政府的角色定位
        3.1 有限政府制度与并购中政府行为的变化
        3.2 中国政府应在寡头利益与大众利益之间进行抉择
        3.3 并购中政府功能的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6)管理跨国并购——基于契约和资源整合的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0 导言
    0.1 背景介绍
    0.2 问题的提出
    0.3 基于契约和资源整合的研究方法
    0.4 管理跨国并购
    0.5 基本思路和基本框架
    0.6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第一章 、跨国并购的定义与分类
    1.1 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1.1.1 对外直接投资的定义
        1.1.2 跨国公司的定义
    1.2 跨国并购的传统定义与分类
        1.2.1 分类一:跨国兼并与跨国收购
        1.2.2 分类二:横向、纵向和混合跨国并购
        1.2.3 分类三:跨国并购的其他分类
    1.3 本论文对跨国并购的定义与分类
        1.3.1 跨国资产收购和跨国并购的差异
        1.3.2 跨国并购和新建投资的差异
        1.3.3 跨国合资和跨国并购、新建投资的差异
        1.3.4 本文对跨国并购的定义与分类
第二章 、跨国公司的跨国并购战略
    2.1 跨国并购的现状与特征
        2.1.1 第一次跨国并购浪潮
        2.1.2 跨国并购浪潮的特征
    2.2 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演变
        2.2.1 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动机
        2.2.2 经济全球化推动跨国并购行为
        2.2.3 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演变
    2.3 作为战略选择的跨国并购
        2.3.1 速度经济和战略资产
        2.3.2 跨国并购的交易和整合过程
        2.3.3 作为战略选择的跨国并购
第三章 、跨国并购的传统理论述评
    3.1 企业并购理论
        3.1.1 企业理论:对企业如何到达其边界的解释不够全面
        3.1.2 产权理论:未能解释并购的管理现象
        3.1.3 并购动机理论:难以区分并购动机和扩张动机
        3.1.4 企业并购理论在跨国场合的思考
    3.2 产业组织理论
        3.2.1 产业组织理论与企业并购
        3.2.2 产业组织理论在国际场合的思考
    3.3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3.3.1 凯夫斯的观点
        3.3.2 内部化理论的观点
    3.4 其他跨国并购理论
        3.4.1 战略资产理论
        3.4.2 管理重组理论
        3.4.3 组织能力和组织学习理论
第四章 、基于契约和资源整合的跨国并购理论
    4.1 企业契约论
        4.1.1 契约的含义
        4.1.2 契约与现代企业理论
        4.1.3 契约理论与企业并购
        4.1.4 跨国并购的契约观
    4.2 企业资源论
        4.2.1 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
        4.2.2 资源基础理论与跨国公司的扩张
        4.2.3 跨国并购的资源观
    4.3 跨国并购的管理整合
        4.3.1 什么是管理
        4.3.2 管理整合在跨国并购中的重要性
        4.3.3 跨国并购管理整合的定义
    4.4 基于契约和资源的跨国并购管理整合模式
        4.4.1 跨国并购管理整合的基本观点
        4.4.2 跨国并购管理整合的基本框架
第五章 、跨国并购的战略和组织整合
    5.1 跨国并购战略整合的契约观和资源观
        5.1.1 契约观
        5.1.2 资源观
        5.1.3 跨国并购战略整合的定义和经济意义
    5.2 跨国并购战略整合
        5.2.1 跨国并购和战略协同
        5.2.2 跨国并购战略整合的类型
        5.2.3 跨国并购战略整合的内容
    5.3 组织整合
        5.3.1 组织跟随战略
        5.3.2 子公司定位
        5.3.3 组织流程再造
        5.3.4 全球学习型组织
        5.3.5 管理制度整合
        5.3.6 集权和分权
        5.3.7 与组织相关的其他整合
    5.4 制定交易和整合计划
        5.4.1 交易和整合计划的内容
        5.4.2 跨国并购的交易框架设计
        5.4.3 交易和整合计划的沟通
    5.5 案例分析:比亚迪的并购战略之辩
第六章 、跨国并购的物质资源整合
    6.1 物质资源整合的契约观和资源观
        6.1.1 物质资源的契约性质
        6.1.2 相对显性的物质资源
        6.1.3 跨国并购物质资源整合的定义
    6.2 物质资本契约关系整合
        6.2.1 跨国并购对股东价值的影响
        6.2.2 跨国并购对债务价值的影响
    6.3 物质资源整合的主要内容
        6.3.1 产业整合
        6.3.2 产品整合
        6.3.3 品牌管理
        6.3.4 技术整合与创新
    6.4 跨国并购的财务整合
        6.4.1 跨国并购中的财务调查
        6.4.2 跨国并购中的财务控制
    6.5 案例分析:伊莱克斯对扎努西公司的并购和整合
第七章 、跨国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
    7.1 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7.2 人力资本的契约观和资源观
        7.2.1 人力资本的契约观
        7.2.2 人力资本的资源观
        7.2.3 跨国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的定义
    7.3 跨国并购对人力资源整合的影响
        7.3.1 跨国并购对人力资源整合的心理影响
        7.3.2 跨国并购对人力资源整合的价值影响
        7.3.3 跨国并购对人力资源整合的就业影响
        7.3.4 跨国并购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影响
    7.4 跨国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策略
        7.4.1 跨国并购人力资源整合的五大原则
        7.4.2 跨国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的相关程序
    7.5 案例分析:迪沃制药和拜海斯跨国兼并后的人力资源整合
第八章 、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
    8.1 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差异
        8.1.1 企业文化和国家文化
        8.1.2 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差异
    8.2 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契约观和资源观
        8.2.1 作为心理契约的企业文化
        8.2.2 文化差异的资源观
        8.2.3 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定义
    8.3 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的内容和特征
        8.3.1 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的特征和要求
        8.3.2 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的内容
    8.4 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策略
        8.4.1 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六大原则
        8.4.2 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模式
        8.4.3 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管理
    8.5 案例分析:美国普强和瑞典法玛西亚兼并后的文化冲突
第九章 、跨国并购的外部关系整合
    9.1 企业的外部关系
        9.1.1 企业边界、外部关系和跨国并购
        9.1.2 企业的外部关系研究框架
    9.2 企业外部关系的契约观和资源观
        9.2.1 外部关系的契约性质
        9.2.2 外部关系的资源价值
        9.2.3 跨国并购外部关系整合的定义
    9.3 跨国并购外部关系整合
        9.3.1 消费者关系的整合
        9.3.2 供应商关系的整合
        9.3.3 其他公众关系的整合
    9.4 跨国并购中的政府干预问题
        9.4.1 政府干预的一般理论
        9.4.2 跨国并购的政府干预措施
    9.5 案例分析:固特异反收购获公众支持
第十章 、跨国并购在中国的实证分析和管理启示
    10.1 中国吸引跨国并购投资的重要意义
        10.1.1 吸引跨国并购,解决制造业重复建设问题
        10.1.2 吸引跨国并购,解决服务业供应瓶颈问题
        10.1.3 利用跨国并购,参与国有企业改组
        10.1.4 吸引外资的方式与国际惯例接轨
        10.1.5 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积累经验
    10.2 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与趋势
        10.2.1 外资并购的背景介绍
        10.2.2 外资并购的实证分析
        10.2.3 外资并购的主要模式
        10.2.4 跨国并购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10.3 跨国并购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
        10.3.1 跨国并购是我国赶超经济强国的重要手段
        10.3.2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
        10.3.3 展望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
    10.4 跨国并购的政策思考
        10.4.1 完善并购法律体系建设,利用并购方式吸引外资
        10.4.2 加快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10.4.3 人员整合与社会保障
        10.4.4 加强对外资并购过程的监管
        10.4.5 培育核心能力,发展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
    10.5 案例分析:德国博西华公司收购安徽扬子电冰箱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企业并购效益与激励机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企业并购的概念
        1.1.2 企业并购的主要类型
        1.1.3 企业并购的主要特点
        1.1.4 西方国家企业并购的产生与发展
        1.1.5 中国的企业并购情况
    1.2 本文的理论研究框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章 企业并购理论
    2.1 企业并购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2.2 企业并购理论
        2.2.1 企业并购的理论基础
        2.2.2 企业并购的交易费用解释
        2.2.3 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的定价
        2.2.4 企业并购的研究工具
        2.2.5 企业并购的动机与效应
        2.2.6 企业并购的理论背景
        2.2.7 企业并购的效益研究
    2.3 我国企业并购理论研究的现状
    2.4 激励机制在企业并购中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并购中价值确定方法的评价
    3.1 传统企业价值确定方法的介绍
        3.1.1 贴现现金流量法
        3.1.2 换股并购法
        3.1.3 实物期权确定法
        3.1.4 博弈论价值确定法
        3.1.5 传统企业价值确定方法评价
    3.2 信息时代企业的定价问题
        3.2.1 网络经济的特性
        3.2.2 网络企业与传统企业并购的区别
        3.2.3 网络经济情况下的企业定价特性
        3.2.4 虚拟企业的特性
        3.2.5 虚拟企业价值的确定方法
        3.2.6 传统企业向网络企业转型的企业价值评估
    3.3 并购目标企业的出价策略
        3.3.1 企业并购的出价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并购的效益问题研究
    4.1 寡头垄断理论中的博弈分析
        4.1.1 寡头垄断理论中的古诺特模型
        4.1.2 寡头垄断理论中的斯坦博格模型
    4.2 基于古诺特模型的企业兼并问题研究
        4.2.1 线性需求情况下的古诺特企业兼并效益问题
        4.2.2 非线性需求情况下的古诺特企业兼并效益问题
    4.3 差异产品的企业兼并
        4.3.1 差异产品的企业兼并模型
        4.3.2 两个企业兼并的差异产品模型
        4.3.3 多种差异产品的企业兼并模型
        4.3.4 差异产品对企业兼并的影响
    4.4 动态竞争情况下的企业兼并问题研究
        4.4.1 动态寡头竞争模型
        4.4.2 企业兼并前的市场均衡
        4.4.3 企业兼并的效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激励机制下的企业兼并问题研究
    5.1 租金变换激励机制下的企业兼并
        5.1.1 委托激励机制的引入
        5.1.2 委托激励机制下的产量竞争
        5.1.3 企业在租金变换激励机制下的兼并分析
    5.2 激励机制下企业动态博弈的均衡分析
        5.2.1 子博弈完美均衡的引入
        5.2.2 激励机制模型
        5.2.3 产量竞争的激励机制模型
        5.2.4 价格竞争的激励机制模型
        5.2.5 内部激励机制下多寡头企业的均衡分析
    5.3 在动态博弈激励机制下的企业兼并
        5.3.1 企业兼并的临界市场占有率
        5.3.2 内部激励机制下企业兼并子博弈均衡分析
        5.3.3 激励机制下企业兼并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推测变差理论在企业兼并与激励机制中的应用
    6.1 寡头垄断市场中的推测变差理论
        6.1.1 古诺特推测变差模型
        6.1.2 斯坦克尔伯格模型
        6.1.3 合谋模型
    6.2 推测变差理论在企业兼并中的应用
        6.2.1 基本模型
        6.2.2 推测变差模型假定
        6.2.3 企业兼并中的推测变差模型
        6.2.4 企业兼并后形成垄断的市场结构
        6.2.5 企业兼并后形成非垄断的市场结构
        6.2.6 企业兼并市场结构的数值结果
    6.3 推测变差在激励机制中的应用
        6.3.1 企业兼并前的激励机制
        6.3.2 企业兼并后的均衡状态
        6.3.3 企业竞争强度对激励兼并效益的影响
    6.4 推测变差理论对企业兼并与激励机制影响的特点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企业兼并的激励机制实证研究
    7.1 企业概况
    7.2 企业兼并情况
    7.3 实施激励后的企业兼并效益分析
    7.4 建筑市场和企业发展策略
        7.4.1 国内建筑市场发展情况
        7.4.2 面对建筑市场的企业发展策略
    7.5 集团的发展规划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研究内容的现实意义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 谢

(8)资产重组的税收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资产重组的概念界定、动因分析
    1.1 资产重组的概念界定
        1.1.1 资产重组界定简介
        1.1.2 公司扩张
        1.1.3 公司售出
        1.1.4 公司控制
        1.1.5 所有权结构变更
    1.2 资产重组的动因
        1.2.1 西方学者关于重组的动因分析
        1.2.2 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1.3 反接管措施
    1.4 中国企业并购方式及外部环境
        1.4.1 中国企业并购类型与方式
        1.4.2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程序
        1.4.3 我国上市并购的外部环境
第二章 企业并购与生产效率、社会福利
    2.1 企业并购与生产效率
        2.1.1 横向并购的效率分析
        2.1.2 纵向并购的效率分析
        2.1.3 混合并购的效率分析
        2.1.4 行业周期理论:对三种并购类型的一种组合性解释
    2.2 企业并购与社会福利
        2.2.1 企业资源的帕累托改进
        2.2.2 企业并购与外部性
        2.2.3 威廉姆森模型
    2.3 税收政策的基本取向
        2.3.1 效率与福利分析引致的税收政策取向
        2.3.2 税收“楔子”分析引致的税收政策取向
        2.3.3 税收政策的基本取向
第三章 资产重组的税收政策--理论基础
    3.1 公司税与个人税对资本成本的影响
        3.1.1 海格-西蒙斯所得衡量
        3.1.2 公司税对资本成本的影响
        3.1.3 个人税对资本成本的影响
    3.2 资本结构政策
        3.2.1 利息、股息在公司税制中的扣除性
        3.2.2 股息的经济性双重征税
    3.3 股息政策
    3.4 M-M定理
        3.4.1 资本结构理论
        3.4.2 股息政策理论
    3.5 权益融资的新观点和托宾的q理论
        3.5.1 股息悖论
        3.5.2 托宾q理论(Tobin's q ratio)
        3.5.3 权益融资新观点
    3.6 收购增长以及内部投资增长
第四章 资产重组的税收政策--一般规则分析
    4.1 税收协同效应理论一般介绍
    4.2 税法的非对称性
        4.2.1 税法对资本利得与亏损的非对称方式
        4.2.2 税收抵免递延导致的并购动机
    4.3 源自债务的税收屏蔽
        4.3.1 债务利息的可扣除性
        4.3.2 财务困境成本理论
        4.3.3 合作保险效应
        4.3.4 经验检验
    4.4 资产搅拌
    4.5 受困权益
        4.5.1 投资、股息和税收
        4.4.2 受困权益
    4.6 遗产税估值的不确定性
    4.7 股份回购和转换要约的税收激励
        4.7.1 现金回购股份的性质
        4.7.2 现金回购要约的税收激励
        4.7.3 转换要约的性质
        4.7.4 转换要约的税收激励
    4.8 杠杆收购与管理层收购的税收激励
        4.8.1 转为非上市、杠杆收购与管理层收购
        4.8.2 典型杠杆收购操作的基本程序
        4.8.3 杠杆收购的税收激励
        4.8.4 经验检验
    4.9 雇员持股计划
        4.9.1 雇员持股计划的本质
        4.9.2 雇员持股计划的税收法规历史
        4.9.3 ESOP的运用
        4.9.4 经验检验
    4.10 公司分立的税收刺激
    4.11 我国一般税收规则对公司资产重组的激励与制约
        4.11.1 激励规则的实效性分析
        4.11.2 激励规则具体分析
        4.11.3 税收制度的制约
        4.11.4 税收政策的制约
        4.11.5 税收征管的制约
第五章 应税重组的税收政策
    5.1 应税重组的分类与法律界定
    5.2 选择应税重组的动因
    5.3 出资购买资产式与出资购买股票式重组的选择
    5.4 应税重组的税收要素
        5.4.1 纳税人确定
        5.4.2 税基的确认
        5.4.3 税率的确定
    5.5 股票收购被视为资产收购
    5.6 应税重组中的出资方式问题
        5.6.1 现金支付
        5.6.2 债券支付
        5.6.3 可转换债券支付
        5.6.4 认股权证
        5.6.5 分期付款与或有支付
    5.7 非竞争契约
第六章 免税重组的税收政策
    6.1 免税公司重组的分类与法律界定
    6.2 选择免税重组的动因
    6.3 给予重组免税政策的原因和必要性
        6.3.1 原因与必要性
        6.3.2 给予重组免税政策的条件
    6.4 免税重组的一般特征
        6.4.1 一般性定义与要求
        6.4.2 股票定义
        6.4.3 分步交易规则
        6.4.4 参股与证券投资性持股
        6.4.5 股票取消
        6.4.6 第二层子公司禁止
        6.4.7 亏损公司的限制使用
    6.5 免税重组规则的国际比较
        6.5.1 介绍
        6.5.2 兼并
        6.5.3 以股换股
        6.5.4 以股换资产
        6.5.5 分立
    6.6 免税重组规则的税务结果
        6.6.1 公司资产重组之际的税务处理
        6.6.2 公司资产重组之后的税务处理
    6.7 我国免税重组规则的进一步完善
        6.7.1 我国免税重组规则概况
        6.7.2 我国免税重组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第七章 国际并购的税收政策
    7.1 全球并购分析与中国跨国并购的特点
        7.1.1 全球企业并购形势与特点
        7.1.2 我国跨国并购的特点
    7.2 国际并购的税收取向
        7.2.1 不给予免税待遇的税收政策取向
        7.2.2 不给予税收抑制的税收政策取向
    7.3 欧盟的兼并指令
        7.3.1 兼并指令概况
        7.3.2 覆盖的交易
        7.3.3 10%的额外现金支付与指令特征
        7.3.4 关于公司与公司税
        7.3.5 关于股票与股东
        7.3.6 对一个外国分支的支付
        7.3.7 包含的交易
        7.3.8 反滥用规定
        7.3.9 执行
    7.4 美国关于入境并购的税收规则
        7.4.1 美国对外资入境并购的规制法律
        7.4.2 一般性税收规定
        7.4.3 交易方式选择与构建中的具体税收规定
    7.5 关于企业跨境重组税收政策的一般性研究
        7.5.1 介绍
        7.5.2 跨境资产重组的理论基础
        7.5.3 跨境税收问题与资产重组
参考文献
后记

(9)企业并购中的管理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企业并购理论与动向
    1.1 企业并购的涵义与类型
        1.1.1 企业并购概念的界定
        1.1.2 企业并购的类型
    1.2 企业并购理论与动因
        1.2.1 效率理论
        1.2.2 信息与信号理论
        1.2.3 代理问题与管理主义理论
        1.2.4 市场势力理论
        1.2.5 赋税考虑理论
        1.2.6 政府干预理论
        1.2.7 市场缺陷论
    1.3 国外企业并购的动向及启示
        1.3.1 全球企业并购浪潮的兴起
        1.3.2 全球企业并购浪潮的特点
        1.3.3 国外企业并购的启示
    1.4 我国企业并购演进及问题评述
        1.4.1 我国企业并购的演进
        1.4.2 我国企业并购问题及其评述
    1.5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特征、问题与对策
        1.5.1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总体特征
        1.5.2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存在的问题
        1.5.3 提高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
2. 管理整合理论与整合策略
    2.1 管理整合理论基础
        2.1.1 管理理论的演进
        2.1.2 管理是最重要的生产力
    2.2 管理整合内容与策略
        2.2.1 管理整合的必要性
        2.2.2 管理整合的内容
        2.2.3 管理整合的原则
        2.2.4 管理整合的操作策略
    2.3 案例分析:海尔并购红星电器公司及其管理整合
3. 企业并购中的战略整合
    3.1 企业并购中的战略整合问题
        3.1.1 并购战略目标的选择问题
        3.1.2 主业与多元化经营问题
        3.1.3 并购决策失误问题
    3.2 企业并购中的多元化战略问题
        3.2.1 多元化经营的基本形式和特征
        3.2.2 国内外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反思
        3.2.3 多元化战略的基本前提:主营业务的充分发展
        3.2.4 多元化经营成功的关键:战略关联的开发
    3.3 战略整合目标:培育核心竞争力
        3.3.1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概念
        3.3.2 实施并购战略整合核心竞争力
    3.4 企业并购中的经营战略整合
        3.4.1 经营战略整合内容
        3.4.2 企业并购中的产品结构整合
    3.5 案例分析:德隆公司整合传统产业
4. 企业并购中的组织与制度整合
    4.1 企业并购中的组织整合
        4.1.1 并购企业的专业化与部门化
        4.1.2 并购企业的集权与分权
        4.1.3 并购企业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4.1.4 并购企业组织整合的原则与任务
        4.1.5 不同并购模式下的组织结构
    4.2 企业并购中的制度规范整合
        4.2.1 制度规范整合的内容
        4.2.2 在并购企业中实施制度化管理
    4.3 案例分析
        案例一:长安机器与江陵机器合并中的组织整合
        案例二:三九集团并购四川雅安的制度整合
5. 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
    5.1 人力资源管理价值再造
        5.1.1 人力资源——超越等产量曲线
        5.1.2 人力资源——为管理学重新断代
        5.1.3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5.2 企业并购对人力资源整合的挑战
        5.2.1 企业并购引发的主要心理变化
        5.2.2 企业并购对员工的负面影响
        5.2.3 被并购方原高管人员的配合难度
    5.3 人力资源整合策略
        5.3.1 客观评价高层经理的能力,审慎决策高层经理的去留
        5.3.2 针对并购方式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整合策略
        5.3.3 通过多方努力,转化员工的抵制情绪
        5.3.4 建立激励机制,留住公司的核心员工
    5.4 案例分析:金义集团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
6. 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
    6.1 企业文化:内容与功能
        6.1.1 企业文化的兴起
        6.1.2 企业文化的内涵
        6.1.3 企业文化的内容
        6.1.4 企业文化的功能
    6.2 企业并购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整合
        6.2.1 企业文化的整合直接影响企业并购的成败
        6.2.2 企业并购中的文化冲突
        6.2.3 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内容
    6.3 文化整合的进程与整合策略
        6.3.1 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进程
        6.3.2 文化注入式整合策略
        6.3.3 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原则与方法
    6.4 构建并购企业文化
        6.4.1 采用多种方法构建企业文化
        6.4.2 形成有效的企业文化网络
        6.4.3 建立企业文化机构
    6.5 案例分析:深康佳并购滁州电视机厂的文化整合
7.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整合
    7.1 企业并购前的调查、审核
        7.1.1 商业调查的资料来源
        7.1.2 商业调查与审核的主要内容
    7.2 企业并购前的财务评估
        7.2.1 净资产评估法
        7.2.2 现金流量折现法
        7.2.3 市场价值法
        7.2.4 市场溢价法
    7.3 企业并购中的支付方式
        7.3.1 现金支付方式
        7.3.2 普通股支付方式
        7.3.3 优先股支付方式
        7.3.4 可转换债券支付方式
        7.3.5 垃圾债券筹资支付
    7.4 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
        7.4.1 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必要性
        7.4.2 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特征
        7.4.3 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操作策略
    7.5 案例分析:鄂尔多斯集团财务整合模式
附录:企业并购商业调查清单
参考文献
后记

(10)规范企业集团相关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绪论
    1.1 企业集团概述
    1.2 我国企业集团的现状与问题
    1.3 我国企业集团法律问题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构思与创新
2 企业集团的法律观
    2.1 企业集团的法理基础
    2.2 企业集团的法律界定
    2.3 企业集团的特质分析
    2.4 企业集团的形成
3 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关系的法律分析
    3.1 母子公司的法律内涵
    3.2 母子公司的法律规制
4 企业集团的形成:公司收购的法律问题
    4.1 公司收购的法律内涵
    4.2 公司收购的法律意义
    4.3 公司收购的类型
    4.4 我国公司收购有关法律问题的探讨
    4.5 我国证券法关于上市公司收购的修订建议
5 企业集团的发展:企业兼并的法律问题
    5.1 企业兼并的法律内涵
    5.2 我国企业兼并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5.3 我国企业兼并有关法律问题的探讨
    5.4 我国企业兼并国内立法的修订建议
6 企业集团管理体制研究
    6.1 公司治理结构
    6.2 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
7 企业集团股份制改造与上市经营研究
    7.1 企业集团股份制改造
    7.2 公司相互持股的法律分析
    7.3 企业集团上市经营研究
8 我国企业集团立法构想
    8.1 企业集团立法模式的研究
    8.2 企业集团法的基础构建:公司法调整
    8.3 企业集团法的环境构建:配套法调整
9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后记: 致谢

四、企业被兼并后原来的劳动合同怎么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用人单位预告解除劳动合同制度研究[D]. 张琴. 安徽大学, 2021
  • [2]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研究[D]. 杜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3]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4]外资进入中国进行并购引起的风险及法律问题[D]. 郭清宝. 华东政法大学, 2008(11)
  • [5]企业并购中的利益博弈与协调[D]. 吕竺笙. 复旦大学, 2005(07)
  • [6]管理跨国并购——基于契约和资源整合的模式[D]. 顾卫平. 复旦大学, 2004(01)
  • [7]企业并购效益与激励机制问题研究[D]. 王为民. 天津大学, 2004(04)
  • [8]资产重组的税收政策[D]. 李维萍. 东北财经大学, 2003(03)
  • [9]企业并购中的管理整合研究[D]. 吴志军. 江西财经大学, 2002(01)
  • [10]规范企业集团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 沈乐平. 暨南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企业合并后原劳动合同如何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