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0年新奉献——祝同学们心想事成(论文文献综述)
肖静静[1](2021)在《兵团高校新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梁建[2](2021)在《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西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应用研究 ——以甘肃省来华留学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邓恩慧[3](2021)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中国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云鹏[4](2021)在《河南省X镇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石悦[5](2021)在《不同年代小学数学优质课特征的比较研究 ——以“角的初步认识”和“用字母表示数”为例》文中提出优质课代表着特定时期最高的教学水平,在当时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都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优质课。优质课纵向比较研究是一种新兴的研究视角,它对不同年代的优质课进行比较分析,从更长的历史脉络中去认识优质课的特征并把握课堂教学的沿革。以往的小学数学优质课纵向比较研究揭示了不同年代的小学数学优质课的特征,但其研究结论受个案的限制,需要进一步检验。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新的、不同的优质课个案来进一步扩展小学数学优质课纵向比较研究,以期为人们认识不同年代的小学数学优质课的特征提供更加充分的实证经验,为人们认识不同时期的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提供启示。本研究中的优质课特指在国家级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被作为样例展示或者在国家级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获得最高奖项的课。本研究采取多重个案研究的思路,选取了两组不同主题的小学数学优质课共8节,分别是“角的初步认识”课4节、“用字母表示数”课4节。按照年代可以把每组个案中的多节课分为上世纪90年代的优质课和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优质课。基于对录像和教学实录的分析,本研究从教学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三方面揭示不同年代的小学数学优质课的共性与差异。本研究发现,在课的结构方面,教学新内容、练习、总结是不同年代的优质课中常见的环节,复习和布置作业出现较少。整节课一般以教学新内容和练习为主,部分新内容教学之后配有练习,教学新内容的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多于练习的时间。跨主题的不同年代的优质课在结构上的差异不明显,同一主题的不同年代的优质课在结构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在教学内容方面,不同年代的优质课所涵盖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大致相同。2001年以后的课关注数学史的教学,而上世纪90年代的优质课没有对数学史内容的教学。就大多数教学内容而言,上世纪90年代的优质课更重视数学知识的严密性和系统性,强调教师的指导;而2001年以后的优质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关注内容的趣味性,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和活动体验。在教学方式方面,不同年代的优质课都是以公共活动为主导,非公共活动占整节课不到四分之一;课堂互动的主要方式是师生问答,教师提问频繁,而学生很少主动提问;教师的话语机会明显多于学生,教师的话语字数、次数、长话语机会都多于学生,学生的大部分话语为短话语,学生齐声现象明显。不同年代的优质课在教学方式方面的差异是:2001年以来的优质课的非公共活动时间多于上世纪90年代的优质课,学生小组活动的机会更多一些。本研究将以上研究发现与以往小学数学优质课纵向比较研究的结论进行了比较,讨论了研究结论对教学改革的启示。本研究认为:教学改革既有创新性,也有继承性;改革中的教学实践与传统的教学实践并非截然对立的关系;我国小学数学优质课的一些稳定特征需要被进一步分析和反思。
辛瑞晋[6](2021)在《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文中认为作为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在培养高级人才和促进学术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学术委员会是高校校内学术权力最重要的载体。高校的学术委员会制度作为现代大学制度中的重要部分,其健康发展能够有效保障高校学术委员会在校内的顺利运行。教育部在2014年明确规定要设立高校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制度建设已经进入各个高校多样化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中,有必要充实对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建设的研究。本文以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为研究对象,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视角,阐释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的历史发展阶段,探究其演变过程中的内在逻辑,分析其变迁的总体特征,从而为未来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的制度改革提供路径选择。基于此,本文的具体内容包括:首先是绪论部分,主要阐释了关于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的研究背景、意义、思路、方法以及相关的文献综述,具体阐述了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以及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理论的其他相关概念、介绍了历史制度主义的相关理论内容,并阐释了历史制度主义用于分析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的可行性;变迁的基本历程部分基于历史制度主义关于依据历史发展关键节点划分制度变迁阶段的方法,将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历程划分为萌芽阶段(1897-1949)、断裂阶段(1949-1978)、重建阶段(1978-2010)、多样化阶段(2010至今)四个阶段;变迁的内在逻辑部分结合历史制度主义的结构观、行动观、历史观分别对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变迁的总体特征部分通过对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的基本历程进行分析,着重探索了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过程中具有的利弊相随、多样并存、三力合推这三个特征;最后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并就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的改革提出展望。
周坤雪[7](2021)在《《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成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留学生学习成语是学好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环节。目前学术界对词汇大纲的成语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以2010年出版的汉语国际教育权威指导性大纲《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为研究对象,分析《等级划分》成语收录的合理性,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本文分析《等级划分》所收成语并整理出384个四字格成语作为研究语料,运用三种大型动态语料库分析成语的使用频次,进而分析《等级划分》的成语难度。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以往成语在词汇大纲中的占比,成语在《等级划分》中的数量有所增加,此外,从成语本体特征、教学对象特征、文化内涵等角度,分析《等级划分》词汇表的成语难度进而论证合理性问题,发现《等级划分》中的成语难度等级跨度较大,成语内容脱离实际等,这样不利于留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成语学习。在语料库的分析基础上,结合访谈内容与自身教学经历,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角度提出分阶段分层进行成语教学的策略。本文立足整个成语教学系统的完整体系,研究结果对成语教学具有借鉴意义,还可以为对外汉语词汇大纲的修订和成语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
王俪臻[8](2021)在《乐亭皮影地域文化特色传承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笔者的家乡河北省乐亭县存在着一种有据可查的皮影——乐亭皮影,又叫“老呔儿影”,是中国皮影历史中比较重要的剧种之一。乐亭皮影从萌芽发展到如今,也经历了较多波折,从发展来看,乐亭皮影以融入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为前提串联了生活在乐亭这片土地的所有记忆,同时乐亭皮影也记录了人们从古至今度过的快乐时光,延续了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本文将以“乐亭皮影”为核心,结合自身的实地田野调查,探索乐亭皮影结合地域文化是如何在中国皮影这一领域传承与发展的。通过与传承人张文志老师等进行访谈,逐步展开对乐亭皮影的了解,整理与传承人的访谈记录、实地学习雕刻、表演皮影,并与相关文献结合,展开论述。本篇论文会将乐亭皮影相关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六大部分。开始的第一部分引言会以大概念的方式罗列此次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乐亭皮影的渊源与发展,翻阅书籍,追踪历史,了解乐亭皮影在每个时代的发展状况;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乐亭皮影的造型艺术与艺术风格,主要以田野考察为主,亲身实践,深入传承人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通过传承人口述、教学和自身领悟,了解皮影的造型、功能和雕刻技艺流程;第四部分以乐亭皮影的地域民俗文化内涵展开来讲,实地考察当地居民生活,从人文生活、自然地理和文化底蕴来分析解读当地民俗文化;第五部分从乐亭皮影发展中的问题与发展前景展开分析,实地参观访问相关部门人员或做相关问卷调查,了解乐亭皮影发展至今出现的问题,通过分析与沟通整理出能够促进乐亭皮影发展的解决方案。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和纪实访问等方法分析乐亭皮影的传承与发展,在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大环境下,进一步探索乐亭皮影是如何稳步前进,展现其独特的风采。乐亭皮影发展过程中以记录生活事迹、表演人文趣事为主,到现在以服务大众、展现文化底蕴为主,国家以及当地政府通过一系列手段保护乐亭皮影,保护“非遗”,作为家乡的一份子,有责任把乐亭皮影、乐亭文化保护并延续下去。
何秀[9](2021)在《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社会化探索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国以来,我国0-3岁婴幼儿照料政策沿着以集体福利形式提供阶段到公共和私人市场并举阶段再到重回公共性阶段。近年来,虽然政府鼓励多元主体参与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的供给,但是家庭仍然作为婴幼儿主要的照料场所承担着大部分的照料成本和照料压力。探索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的社会化,建立完善的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体系,不仅能够帮助家庭减轻幼儿照料负担,协调工作和家庭的平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生育率,对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半结构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的研究方法,并运用SPSS2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通过选取六位家中育有0-3岁婴幼儿的被访者进行深度访谈,通过线上线下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了上海市221位家庭照料0-3岁婴幼儿的现状以及目前上海市0-3岁婴幼儿照料的服务供给。研究得出:(1)在育儿责任上,家庭几乎承担了所有育儿照料责任。其中,母亲和(外)祖父/祖母是0-3岁婴幼儿最主要的照料者;家庭照料中又呈现着明显的性别分工,母亲承担的育儿责任超过父亲;0-3岁婴幼儿照料又呈现着明显的代际转移特征。其次,在0-3岁婴幼儿照料过程中家庭承担着较大的压力,从家庭成员照料的强度和照料活动与时间、经济、工作、家庭关系等五个方面的冲突进行分析,照料婴幼儿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时间冲突、经济冲突、家庭关系冲突、工作冲突等。再次,从0-3岁婴幼儿照料模式的影响因素来看,户籍因素、居住地的性质与家庭结构是影响家庭选择正式照料或者非正式照料的显着因素。(2)上海作为较早一批关注0-3岁婴幼儿照料需求的城市,先于国务院发布0-3岁婴幼儿照料的相关政策,在近几年的实践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包括独立设置的托儿所、托幼一体化模式、单位举办的托幼机构、普惠性托幼机构以及社会力量办的托幼机构等多种形式的0-3岁婴幼儿的托幼照料体系。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上海市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供给存在着托幼服务供给不足,且覆盖人群有限;照料服务供给缺乏对家庭的支持等挑战。(3)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的供需矛盾体现在四个方面: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机构的数量不能满足家庭的托幼需求;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的内容与家长期望的内容存在差别;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的花费以及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的机构性质与家长的期待失衡,表现为家长对公办托幼园的呼声较高,但现实中,营利性质的民办托幼机构较多。0-3岁婴幼儿照料事业在发展的近二十年来,尚未发挥应有的替代家庭照料,减轻家庭负担的作用,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国家对0-3岁婴幼儿事业缺乏顶层设计,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有限;二是0-3岁婴幼儿事业从政府处获得的扶持资金有限,师资力量薄弱;三是社会办托压力大,目前尚未建立对社会力量办托的公平扶持机制,而且由于对年龄、班级、户籍等的限制,社会办托运营成本高,缺乏动力难以为继。最后,通过借鉴国外0-3岁婴幼儿照料支持性政策,在明确我国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政策的定位和目标的基础上,以社会支持理论视角,本文力图构建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社会化体系,具体思路为政府提供的正式支持,包括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婴幼儿照料的顶层设计、完善相应政策、构建照料政策体系;社区提供的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的协同支持,包括发挥专业服务组织的服务优势、鼓励企业创办托幼中心、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坚持公共化和市场化共同发展的方针;个人网络提供的非正式支持,包括家庭支持和邻友支持。
马瑞[10](2021)在《土壤利用与管理模式对全程及半程硝化微生物活性与群落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硝化作用是氮(N)素循环的重要环节。硝化作用的底物和最终产物都是微生物和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来源,又可以通过反硝化过程或者厌氧氨氧化过程造成氮气(N2)挥发或者硝态氮的淋洗方式而导致损失。所以研究硝化作用过程对提高土壤的氮肥利用率及降低氮素损失具有重要作用。经典硝化作用是由氨氧化微生物(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及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itrite-oxidizing bacteria,NOB)合作完成的两步硝化过程。2015年发现的某些属于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OB)中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的物种能够直接将氨氧化为硝酸盐,被称为是全程氨氧化微生物(complete ammonia oxidizers,comammox);只能够将氨氧化为亚硝酸盐的AOA、AOB和只能氧化亚硝酸盐的NOB则可被称为“半程硝化微生物”(incomlplete nitrifers)。本文目的是研究土壤利用与管理模式对全程及半程硝化微生物活性与群落结构的影响。选取两种母质(红壤和紫色土)发育的水田、旱地和林地为研究对象,以土壤硝化势(PN)和亚硝酸盐氧化势(PNO)分别表征土壤的总硝化活性(AOA、AOB、COMAMMOX和NOB)和亚硝酸盐氧化活性(NOB和COMAMMOX),利用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测定土壤硝化微生物6个功能基因(AOA和AOB、NOB的nxr A和nxr B及comammox Nitrospira的clade A和clade B)的丰度,高通量测序分析AOA、AOB及NOB的nxr A和nxr B群落结构组成及克隆测序分析comammox Nitrospira群落结构组成。其次选取不同土壤类型(吉林黑土、郑州潮土、陕西黄土、重庆紫色土和湖南红壤)的耕地、休耕地和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硝化微生物活性,qPCR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土壤硝化微生物6个功能基因的丰度和群落结构组成。本文还选取不同休耕年限(休耕年限:0、3、11、30和林地)红壤为代表研究休耕对土壤硝化微生物活性、丰度及群落结构组成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红壤和紫色土发育的土壤硝化势(PN)分别为0.11~0.37μg NO3--N g-1 dry soil h-1和0.18~0.46μg NO3--N g-1 dry soil h-1,土壤的亚硝酸盐氧化势(PNO)的变化范围分别是0.13~0.86μg NO3--N g-1 dry soil h-1和0.44~1.46μg NO2--N g-1 dry soil h-1。土壤(硝化势)PN和(亚硝酸盐氧化势)PNO的最大值是水田土壤,最小值在林地土壤,差异显着(P<0.05)。紫色土发育的土壤PN和PNO均高于红壤发育的土壤,这意味中性水田土壤的环境更加有利于土壤硝化作用的发生。红壤发育的水田、旱地和林地土壤的AOB amoA基因的丰度分别3.32×106、2.76×106和1.74×105 copies g-1 dry soil,紫色土发育的水田、旱地和林地处理的AOB amoA基因的丰度分别为1.38×107、3.02×106和3.60×105 copies g-1 dry soil,结果表明水田土壤中AOB amoA基因的丰度比旱地和林地土壤高,可能是中性水田土壤中硝化作用的主要推动者。土壤利用方式显着影响AOA/AOB比率,林地土壤的AOA/AOB比率高于水田和旱地土壤,而旱地和水田土壤的AOA/AOB比率差异不大。基于AOA和AOB群落多样性指数发现旱地土壤的AOB的群落多样性高于水田土壤,林地土壤的AOA群落多样性高于水田土壤。这表明AOA在林地土壤中更具有生存优势。水田土壤和旱地土壤的nxr A基因的丰度显着高于林地土壤(P<0.05)。紫色土发育土壤nxr B基因的丰度最高丰度出现在林地处理(4.19×107copies g-1 dry soil),而且红壤发育的林地土壤的nxr B基因丰度高于nxr A基因丰度。研究发现林地土壤中nxr B/nxr A比率高于水田和旱地,基于NOB的nxr A和nxr B群落多样性指数发现水田和旱地土壤的Nitrobacter nxr A群落多样性高于林地土壤。这些结果表明Nitrospira适合在林地土壤生长,而Nitrobacter更适应在水田和旱地中生长。水田土壤中检测要较高丰度的comammox,旱地和林地土壤中comammox clade A amoA基因的丰度高于comammox clade B的丰度。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紫色土发育的水田土壤主要的AOB有Nitrosospira属(86.5%)、而旱地土壤中AOB主要有Nitrosospira属(53.1%)、Nitrosovibrio属(19.5%)和Nitrosomonas属(15.2%),这表明土壤利用方式对AOB群落结构组成有显着影响。水田和旱地土壤中的NOB主要是Nitrobacter-like NOB,紫色土发育的林地土壤中主要是Nitrospira-like NOB,红壤发育的林地土壤中NOB有Nitrospira属(5.3%),Desulfuromonas属(4.5%),Nitrosococcus属(4%),但是仍以Nitrospira属为主要。克隆测序结果表明红壤发育的水田土壤中的comammox主要是由Nitrospira inopinata和Nitrospira nitrosa物种构成的,而紫色土发育的水田土壤的comammox主要是Nitrospira inopinata物种,而旱地土壤主要的comammox主要是Nitrospira inopinata物种。(2)耕地土壤的硝化势(PN)和亚硝酸盐氧化势(PNO)显着高于休耕地和林地。河南潮土耕地的PN最高,其值为1.26μg NO3--N g-1 dry soil。研究发现休耕30年后土壤的硝化势(PN)显着降低,林地土壤的PN达到最低值。相较于吉林黑土、河南潮土、陕西黄土、重庆紫色土和湖南红壤的耕地,休耕地土壤的硝化势(PN)分别减少了15.88%、39.55%、45.36%、30.66%和53.15%,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休耕年限的增加,土壤硝化势(PN)和亚硝酸盐氧化势(PNO)呈下降趋势,休耕0年土壤的硝化势(PN)和亚硝酸盐氧化势(PNO)分别为0.37μg NO3--N g-1 dry soil h-1和0.86μg NO2--N g-1 dry soil h-1,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休耕30年后土壤的硝化活性降低。qPCR分析发现休耕地的AOB amoA基因的丰度均显着低于耕地(P<0.05),分别低了73.3%、77.4%、79.1%、83.69%和94.56%。吉林黑土和河南潮土的休耕地的AOA丰度显着增加,陕西黄土和重庆紫色土的休耕地的AOB amoA基因的丰度显着降低(P<0.05),湖南红壤的休耕地的AOB amoA基因的丰度比其AOA amoA基因的丰度低了2个数量级,这表明休耕30年后的土壤影响AOA和AOB丰度。随着休耕年限的增加,AOB amoA基因丰度依次降低,而休耕3年,11年和30年的AOB amoA基因的丰度没有显着差异,休耕30年的AOB amoA基因丰度最低。AOA/AOB基因丰度的比率随着休耕年限增加而增加,这表明休耕年限影响土壤AOA和AOB的丰度,AOA可能是休耕土壤中硝化作用的主要推动者。不同土壤类型休耕30年后的土壤nxr B/nxr A的比率高于耕地土壤,且休耕0年、3年、11年和30年土壤的nxr B/nxr A比率依次增加,这表明Nitrospira适合在休耕地土壤中生长。吉林黑土、河南潮土和湖南红壤的休耕地的comammox clade A amoA基因的丰度低于耕地土壤,而comammox clade B amoA基因的丰度高于耕地土壤,分别高了26.66%,27.83%和98.46%。然而陕西黄土和重庆紫色土的耕地、休耕地和林地土壤的comammox clade A amoA基因的丰度依次增加,而comammox clade B amoA基因丰度依次降低。除红壤林地外,随着休耕年限的增加,comammox clade B amoA功能基因的丰度依次增加。宏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AOA主要是Nitrososphaera属。相较于耕地,不同土壤类型休耕30年后的土壤会影响AOB的Nitrosospira和Nitrosococcus属占比。NOB的优势种群是Nitrospira属。随着休耕年限的增加,NOB群落结构组成发生变化。基于此,得出以下结论:(1)土壤利用方式显着影响全程及半程硝化细菌的数量,水田土壤中comammox clade A及AOB和Nitrobacter-like NOB数量较高,而林地土壤中则以AOA和Nitrospira-like NOB数量较高;(2)土壤利用方式显着影响全程及半程硝化细菌的群落结构组成,紫色土发育的水田土壤主要的AOB为Nitrosospira属(86.5%)、而旱地土壤中AOB主要有Nitrosospira属(53.1%)、Nitrosovibrio属(19.5%)和Nitrosomonas属(15.2%),水田土壤和旱地土壤中NOB主要是Nitrobacte,林地土壤中主要以Nitrospira为主要。红壤发育的水田土壤中的comammox主要是由Nitrospira inopinata和Nitrospira nitrosa构成,而紫色土发育的水田土壤的comammox主要是Nitrospira inopinata,旱地土壤主要的comammox主要是Nitrospira inopinata;(3)休耕管理模式显着影响全程及半程硝化细菌的数量,休耕土壤中AOA的数量高于AOB的数量,Nitrospira-like NOB数量高于Nitrobacter-like NOB的数量,休耕对全程硝化细菌数量的影响因土壤类型差别而有所不同;(4)休耕管理模式显着影响半程硝化细菌的群落结构组成,休耕土壤会影响AOB的Nitrosospira和Nitrosococcus属占比。休耕地NOB的优势种群是Nitrospira属。
二、2000年新奉献——祝同学们心想事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新奉献——祝同学们心想事成(论文提纲范文)
(5)不同年代小学数学优质课特征的比较研究 ——以“角的初步认识”和“用字母表示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课堂教学改革:历久常新的话题 |
(二)提高教学质量:优质课的示范和引领 |
(三)纵向比较:数学优质课的研究新视角 |
二、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数学优质课研究综述 |
一、国外数学优质课的研究 |
二、中国数学优质课的研究 |
(一)中国数学优质课的横向比较研究 |
(二)中国数学优质课的纵向比较研究 |
(三)文献综述总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一)比较研究 |
(二)个案研究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三、优质课比较分析的方法 |
(一)比较分析的框架 |
(二)比较分析的步骤 |
(三)录像分析的方法 |
第四章 不同年代“角的初步认识”课的比较分析 |
一、“角的初步认识”优质课的基本情况 |
二、不同年代的“角的初步认识”优质课的异同 |
(一)课的结构的共性与差异 |
(二)教学内容的共性与差异 |
(三)教学方式的共性与差异 |
三、对分析结果的总结 |
第五章 不同年代“用字母表示数”课的比较分析 |
一、“用字母表示数”优质课的基本情况 |
二、不同年代的“用字母表示数”优质课的异同 |
(一)课的结构的共性与差异 |
(二)教学内容的共性与差异 |
(三)教学方式的共性与差异 |
三、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一、总结 |
(一)对两组优质课分析结果的整合 |
(二)研究结论 |
二、讨论 |
(一)本研究结论与以往研究结论的比较 |
(二)研究启示 |
(三)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关于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的研究 |
1.2.2 国外关于高校评议会制度的研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历史研究法 |
1.4.3 比较研究法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5.1 制度及制度变迁 |
1.5.2 学术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制度 |
1.6 理论基础 |
1.6.1 历史制度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1.6.2 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理论的主要内容 |
1.6.3 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范式 |
1.6.4 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在研究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中的适用性 |
第二章 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的基本历程 |
2.1 学术委员会制度的萌芽阶段(1897-1949) |
2.1.1 学术评议会制度的出现 |
2.1.2 学术评议会制度的实践 |
2.2 学术委员会制度的断裂阶段(1949-1978) |
2.2.1 一长制领导下的校务委员 |
2.2.2 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 |
2.2.3 一元化领导下的革命委员会 |
2.3 学术委员会制度的重建阶段(1978-2010) |
2.3.1 学术委员会制度的探索 |
2.3.2 学术委员会制度的发展 |
2.4 学术委员会制度的多样化阶段(2010至今) |
第三章 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 |
3.1 结构性变迁:制度环境与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 |
3.1.1 宏观制度结构主导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 |
3.1.2 利益因素促使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 |
3.1.3 观念变化推动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 |
3.2 行动性变迁:行动主体与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 |
3.2.1 政府在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3.2.2 高等院校在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3.2.3 学者群体在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3.3 历史性变迁:时间中的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 |
3.3.1 关键节点与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 |
3.3.2 路径依赖与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 |
3.3.3 历史否决点与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 |
3.4 结构·行动·历史: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的三重逻辑 |
第四章 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 |
4.1 利弊相随: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
4.1.1 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原因 |
4.1.2 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效应 |
4.2 多样并存: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的方式 |
4.2.1 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交织 |
4.2.2 渐进性制度变迁与激进性制度变迁交织 |
4.3 三力合推: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的动力 |
4.3.1 环境变化导致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 |
4.3.2 新观念的输入导致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 |
4.3.3 旧制度的缺陷导致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 |
第五章 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的未来发展方向 |
5.1 规范主体行为:合理分权,职责归位 |
5.2 提升变迁效能:健全章程,个性发展 |
5.3 突破路径依赖:内外监督,有效问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成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一)四字格成语研究概况 |
(二) 《等级划分》及其它相关大纲研究概况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等级划分》成语统计分析 |
第一节 《等级划分》成语数量和分级统计 |
第二节 《等级划分》与其他汉语水平大纲收录成语比较分析 |
(一)《等级大纲》成语统计 |
(二)《等级大纲》与《等级划分》成语收录内容 |
(三)《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成语统计 |
(四)《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与《等级划分》成语等级划分 |
第二章 《等级划分》成语使用频率的语料库分析 |
第一节 《等级划分》成语使用频次的语料库统计 |
(一)三类语料库简述 |
(二)BCC语料库频次分析 |
(三)汉语中介语语料库频次分析 |
(四)汉语教材语料库频次分析 |
(五)成语在三类语料库中频次的相关性 |
第二节 《等级划分》参照语料出现的问题 |
(一)成语等级跨度较大 |
(二)成语来源语体分布不均 |
(三)部分成语不符实际需求 |
第三章 《等级划分》成语难度等级分层探究 |
第一节 成语本体特征分析 |
(一)语义角度 |
(二)语法角度 |
(三)语用角度 |
第二节 教学对象特征分析 |
(一)学习者汉语水平 |
(二)学习者学习环境 |
(三)学习者学习动机 |
第三节 文化分析 |
(一)成语来源 |
(二)跨文化交际 |
第四节 《等级划分》成语难度分级合理性分析 |
(一)成语数量少于教学实际 |
(二)成语难度等级跨度较大 |
第四章 分级理念下的成语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教师以分级为导向教成语 |
(一)把控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 |
(二)掌握不同等级的教学方法 |
第二节 教材以分级为基础编成语 |
(一)初级教材成语入门 |
(二)中级教材成语提升 |
(三)高级教材成语拔高 |
第三节 学生在分级理念下学成语 |
(一)端正学习态度 |
(二)利用学习环境 |
(三)掌握学习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乐亭皮影地域文化特色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国内外现状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乐亭皮影的渊源与发展 |
一、乐亭皮影的渊源 |
(一)神话传说中的汉代影子游戏 |
(二)唐宋讲俗百戏中的影人 |
(三)金元百戏的传衍 |
(四)明清时代的成熟与繁盛 |
二、乐亭皮影的发展 |
(一)乐亭皮影在周边的发展 |
(二)乐亭皮影流向东北三省 |
(三)乐亭皮影在民国时期的发展 |
(四)乐亭皮影在新中国以来的发展 |
(五)乐亭皮影的发展近况 |
第三章 乐亭皮影的造型分类与艺术风格 |
一、乐亭皮影的造型分类 |
二、乐亭皮影的艺术风格 |
三、乐亭皮影的雕刻艺术 |
四、乐亭皮影的表演艺术 |
第四章 乐亭皮影的地域民俗文化内涵传承 |
一、乐亭地区的民俗生活传承 |
二、乐亭地区的地域特色传承 |
三、乐亭地区的价值与文化内涵传承 |
第五章 乐亭皮影发展中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
一、乐亭皮影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二、乐亭皮影的发展前景与借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社会化探索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 |
1.3.2 国外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半结构访谈法 |
1.4.4 参与式观察法 |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之处 |
第2章 本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照料 |
2.1.2 家庭照料 |
2.1.3 照料社会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结构功能主义的“家庭失能”理论 |
2.2.2 社会支持理论 |
2.2.3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第3章 我国0-3 岁婴幼儿照料支持性政策的发展 |
3.1 我国0-3 岁婴幼儿照料支持性政策的演变 |
3.1.1 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集体福利形式提供阶段 |
3.1.2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公共和私人市场并举提供阶段 |
3.1.3 21 世纪以来:重回公共性阶段 |
3.2 上海市0-3 岁婴幼儿支持性政策 |
3.2.1 托幼公共服务政策 |
3.2.2 上海市亲职假政策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社会化需求:上海市0-3 岁婴幼儿家庭照料的现状研究 |
4.1 育儿责任:上海市0-3 岁婴幼儿照料的主要承担者 |
4.1.1 母亲是年幼子女最主要的照顾者 |
4.1.2 0-3 岁婴幼儿照料呈现代际转移趋势 |
4.1.3 0-3 岁婴幼儿家庭照料的性别分工 |
4.2 育儿压力:上海市0-3 岁婴幼儿家庭承担着怎样的照料压力 |
4.2.1 0-3 岁婴幼儿家庭照料的强度 |
4.2.2 0-3 岁婴幼儿家庭照料存在的冲突 |
4.3 上海市0-3 岁婴幼儿家庭照料的差异性分析 |
4.3.1 基于户籍的0-3 岁婴幼儿家庭照料差异性分析 |
4.3.2 基于城乡的0-3 岁婴幼儿家庭照料差异性分析 |
4.3.3 基于家庭结构的0-3 岁婴幼儿家庭照料差异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社会化供给:上海市0-3 岁婴幼儿照料服务供给 |
5.1 上海市0-3 岁婴幼儿照料服务供给现状 |
5.1.1 独立设置的托儿所 |
5.1.2 托幼一体化模式 |
5.1.3 就业单位举办的托幼所 |
5.1.4 普惠性托幼点 |
5.1.5 社会力量办的托幼机构 |
5.2 基于上海“0-3 岁婴幼儿托幼服务信息管理平台”的分析 |
5.3 上海市0-3 岁婴幼儿照料服务供给的问题 |
5.3.1 托幼服务供给仍然不足,且覆盖人群有限 |
5.3.2 照料服务供给缺乏对家庭的支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上海市0-3 岁婴幼儿照料供需失衡及原因分析 |
6.1 0-3 岁婴幼儿照料供需失衡的表现 |
6.1.1 0-3 岁婴幼儿照料服务机构的数量 |
6.1.2 0-3 岁幼儿照料服务的内容 |
6.1.3 0-3 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的花费 |
6.1.4 0-3 岁婴幼儿照料服务机构的性质 |
6.2 0-3 岁婴幼儿照料供需失衡的原因分析 |
6.2.1 法律法规实施不完善,监管有限 |
6.2.2 资金投入不充分,师资薄弱 |
6.2.3 社会办托压力大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我国0-3 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社会化的体系构建 |
7.1 西方国家0-3 岁婴幼儿照料支持政策的经验 |
7.1.1 休假政策:产假、陪产假、父母假及家庭护理假 |
7.1.2 服务政策:保育支持政策 |
7.1.3 经济支持政策:现金福利给付 |
7.2 我国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社会化的定位及目标 |
7.2.1 我国0-3 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社会化的定位 |
7.2.2 我国0-3岁婴幼儿照料社会化的目标 |
7.3 我国0-3 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社会化的构建方案 |
7.3.1 政府支持 |
7.3.2 社区支持 |
7.3.3 单位支持 |
7.3.4 家庭及邻里支持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上海地区儿童照料现状与家庭照顾需求的问卷调查 |
附录二 家长访谈提纲 |
附录三 托幼机构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10)土壤利用与管理模式对全程及半程硝化微生物活性与群落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土壤中硝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
1.2 传统的分步硝化作用及半程硝化微生物 |
1.2.1 氨氧化作用及氨氧化微生物 |
1.2.2 亚硝酸盐氧化作用及亚硝酸盐氧化微生物 |
1.2.3 氨氧化微生物和亚硝酸盐氧化微生物之间的联系 |
1.3 全程氨硝化微生物 |
1.4 土壤硝化作用及硝化微生物的的影响因素 |
1.4.1 土壤pH |
1.4.2 底物浓度 |
1.4.3 水分 |
1.4.4 氧含量 |
1.4.5 其他因素 |
第2章 绪论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内容 |
2.4 技术路线 |
第3章 土壤利用方式对全程及半程硝化微生物活性与群落结构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土壤样地概况 |
3.2.2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
3.2.3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
3.2.4 土壤硝化势(PN)和亚硝酸盐氧化势(PNO)的测定 |
3.2.5 土壤DNA的提取 |
3.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2.7 高通量测序及克隆测序 |
3.2.8 实验仪器 |
3.2.9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土壤利用方式下土壤的PN和PNO |
3.3.2 土壤利用方式下土壤AOA和AOB amoA基因的丰度 |
3.3.3 土壤利用方式下土壤nxrA和nxrB基因的丰度 |
3.3.4 土壤利用方式下土壤clade A和clade B amoA基因的丰度 |
3.3.5 环境因子与土壤PN,PNO和功能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3.6 土壤利用方式下硝化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组成 |
3.4 小结 |
第4章 不同土壤类型休耕30 年后对全程及半程硝化微生物活性与群落结构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土壤样地概况 |
4.2.2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
4.2.3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
4.2.4 土壤硝化势(PN)和亚硝酸盐氧化势(PNO)的测定 |
4.2.5 土壤DNA的提取 |
4.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4.2.7 宏基因组测序 |
4.2.8 实验仪器 |
4.2.9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土壤类型休耕30年后的土壤PN和PNO |
4.3.2 不同土壤类型休耕30年后土壤AOA和AOB amoA基因的丰度 |
4.3.3 不同土壤类型休耕30年后土壤nxrA和nxrB基因的丰度 |
4.3.4 不同土壤类型休耕30年后的土壤clade A和clade B amoA基因的丰度 |
4.3.5 环境因子与土壤PN,PNO和功能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4.3.6 不同土壤类型休耕30 年后的土壤硝化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组成 |
4.4 小结 |
第5章 不同休耕年限对全程及半程硝化微生物活性与群落结构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土壤样地概况 |
5.2.2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
5.2.3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
5.2.4 土壤硝化势(PN)和亚硝酸盐氧化势(PNO)的测定 |
5.2.5 土壤DNA的提取 |
5.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5.2.7 宏基因组测序 |
5.2.8 实验仪器 |
5.2.9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不同休耕年限下红壤的PN和PNO |
5.3.2 不同休耕年限红壤的AOA和AOB amo A基因的丰度 |
5.3.3 不同休耕年限红壤的nxrA和nxrB基因的丰度 |
5.3.4 不同休耕年限红壤的clade A和clade B amoA基因的丰度 |
5.3.5 环境因子与土壤PN,PNO和功能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5.3.6 不同休耕年限红壤硝化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组成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四、2000年新奉献——祝同学们心想事成(论文参考文献)
- [1]兵团高校新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 肖静静. 石河子大学, 2021
- [2]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西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应用研究 ——以甘肃省来华留学生为例[D]. 梁建.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3]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中国化发展研究[D]. 邓恩慧. 西南大学, 2021
- [4]河南省X镇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 张云鹏. 新疆大学, 2021
- [5]不同年代小学数学优质课特征的比较研究 ——以“角的初步认识”和“用字母表示数”为例[D]. 石悦.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6]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D]. 辛瑞晋. 山西大学, 2021
- [7]《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成语教学研究[D]. 周坤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8]乐亭皮影地域文化特色传承与发展研究[D]. 王俪臻.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9]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社会化探索 ——以上海市为例[D]. 何秀.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10]土壤利用与管理模式对全程及半程硝化微生物活性与群落结构的影响[D]. 马瑞. 西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