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现出良好带束层边缘粘合性能的冠带层新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郑涛,李民军,杨朔,王宗环,吴洪阳,赵江,赵敏[1](2021)在《205/55R16 FRC26高性能轮胎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介绍205/55R16 FRC26高性能轮胎的设计。结构设计:外直径623 mm,断面宽226 mm,行驶面宽度170 mm,行驶面弧度高9.5 mm,胎圈着合直径400 mm,胎圈着合宽度192.8 mm,断面水平轴位置(H1/H2) 0.999 8,胎面采用变节距花纹,花纹深度7.5 mm,花纹饱和度69.11%,花纹周节数47。施工设计:胎面采用全分层设计,胎侧采用双复合结构,冠带层采用锦纶66帘线,1#和2#带束层使用3×0.30HT钢丝帘线,胎体采用高模量低收缩聚酯帘线,采用一次法成型机成型和氮气硫化工艺硫化。成品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轮胎的充气外缘尺寸、强度性能、耐久性能和高速性能均达到相应设计和企业标准要求。
王超群,李德功,齐立平,吴洪全,常爱修[2](2021)在《航空子午线轮胎成型工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介绍航空子午线轮胎成型工艺及技术装备,研究成型工艺控制要点。航空子午线轮胎二次法一体化成型工艺技术采用T+2型成型机布局法,一段成型工艺包括一段内衬层贴合、一段布筒(反包层)贴合、一段布筒(正包层)贴合和型胶贴合;二段成型工艺包括带束层螺旋形缠绕、波纹保护层贴合、胎面贴合和定型鼓定型。航空子午线轮胎技术装备发展方向为专业化和差异化。
范延旭[3](2021)在《14.00R20矿用载重子午线轮胎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因为矿山开采产业的发展,70t级重型自卸车作业运行较矿洞运输更加方便,对于使用路况要求更低,且资金投入小很多,市场普遍认可。矿用重型自卸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同时造成轮胎需求量快速增加。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接到市场需求,开发一款矿用OTR高胎体结构14.00R20轮胎。但我司工程轮胎工厂不具备该规格的生产可行性,因而尝试在现有全钢工厂进行产品设计与开发。结构设计:结合市场走访情况,结合市场调研和竞品分析情况,参照竞品设计,经过有限元仿真确定内轮廓和材料分布图。所设计产品外直径1249mm,断面宽度368mm,断面高度为370.5mm,断面高度和断面宽度比值为1.0068,扁平率为1,着合宽度266mm,着合直径为508mm,行驶面宽度310mm,花纹深度为32mm。采用E-4矿山花纹设计,保证具有较高的驱动和制动力,花纹饱和度64%,胎面配方采用纯丁苯配方设计开发,要求具有较好的耐刺扎掉块性能。且不能在使用早期出现常见的冠部和侧部刺扎产生的损坏,经过室内机床检测,轮胎充气外缘尺寸、胎面物理机械性能及轮胎耐久性能都符合设计目标。同时新产品经过客户实车装车路试,路试结果产品可以满足客户使用要求,使用周期6-8个月,使用寿命客户接受。本文所述产品为首次尝试使用全钢成型机生产OTR高胎体结构14.00R20产品,同时开发了一款纯丁苯胶耐刺扎胎面配方,经过市场验证配方设计合理,证明企业的技术自主开发水平提升有重要意义。
马新军[4](2020)在《265/65R17低噪音全路况越野子午线轮胎研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汽车业的发展,多功能运动型轿车、高档吉普、皮卡等越野车型已逐步进入国内客户视线,其粗犷、豪放的外观、各方面的优越性能也对其所装配的轮胎提出了新的要求。此类越野产品因需体现越野性能,因此噪音较难控制,通常噪音较高,引起用户抱怨。鉴于该类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呈不断增长态势,且产品附加值较高,我公司计划开发低噪音全路况越野子午线轮胎,并进行首规格265/65R17产品研制。本文内容主要是分为以下几方面:首先介绍轮胎发展历史和轮胎的作用,轮胎噪音基本理论;然后,进行265/65R17产品设计,包括轮廓设计、花纹设计、配方设计、施工设计。由于轮胎噪音性能是难点,所以在该轮胎设计过程中重点对影响噪音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包括花纹对噪音的影响、结构对噪音的影响及配方对噪音的影响并运用频谱图、彩图等方法对噪音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不断改善产品噪音。最后基于产品设计要求制造出合格的试验胎,进行外缘尺寸、脱圈阻力、强度、高速性能、常规耐久等轮胎尺寸和安全性测试及通过噪音测试,实际测试中,按照企业标准进行了加严测试,实验结果不仅满足国家法规的要求,同时满足加严的企业标准。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开发设计了低噪音全路况越野子午线轮胎265/65R17规格的国内市场产品,并对其噪音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最终开发的产品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满足市场需求,具备规模化生产,是一款成功的产品。
李大鹏[5](2020)在《新型纤维帘线在半钢子午线轮胎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也在不断进步,各种高速公路的普及,使得汽车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全球汽车保有量逐年提升。轮胎做为汽车唯一与地面接触的部位,其性能直接影响着车辆的行驶安全和驾乘舒适。由于市场对轮胎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轮胎对骨架材料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通过选取两个代表规格235/55R18和255/50ZR19,分别采用尼龙840D/2和芳纶1000D*1/尼龙840D*1两种纤维帘线做为冠带条而生产的轮胎,并从室内性能测试和室外场地实车测试两个方面进行全面性能比对,相关工作如下:(1)对比尼龙840D/2和芳纶1000D*1/尼龙840D*1混纺帘线的性能指标;(2)将两个规格各两个方案轮胎分别进行室内性能测试,包括外缘尺寸、强度、脱圈、高速、耐久、刚性和滚动阻力,并对各项数据进行比对分析;(3)将两个规格各两个方案轮胎分别进行室外场地实车性能测试,包括干湿地制动、通过噪声等客观性能和行驶平顺性、振动与噪声、转向、操控、稳定性等主观性能,并对各项数据进行比对分析。通过以上各项性能比对得出以下结论:(1)与尼龙帘线相比,芳纶混纺帘线除了定负荷伸长率和断裂伸长率明显偏小外,粘合强度、断裂强力、帘线强度和强度变化均大幅提升;(2)芳纶混纺比尼龙帘线对于外直径束缚力,因此外直径更小,断面宽更大;(3)室内性能测试,芳纶混纺帘线比尼龙帘线强度要低,高速性能大幅提升,脱圈阻力、耐久性能和滚动阻力基本相当;(4)刚性测试,芳纶混纺帘线比尼龙帘线径向刚性更大,纵向、横向和扭转刚性基本相当;(5)静态接地压力分布,芳纶混纺帘线和尼龙帘线对于静态接地印痕面积、形状和长短轴的影响基本相当。(6)室外场地实车测试,芳纶混纺帘线和尼龙帘线对轮胎干湿地制动、通过噪声和主观性能的影响基本相当。但尼龙帘线在转向性能方面稍好,芳纶混纺帘线在行驶平顺性和振动与噪声方面稍好。综上所述,做为轮胎冠带条,芳纶混纺帘线比尼龙帘线在高速和径向刚性方面有明显提升,其它性能基本相当,因此在开发超高速级轮胎时,芳纶混纺帘线将成为可供选择的良好冠带条骨架材料。
王宝凯[6](2020)在《205/55R16子午线轮胎的结构设计、带束层优化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半钢轿车子午线轮胎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轿车轮胎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能够精准设计轮胎性能,开发一款适合市场需求的轮胎,是每个轮胎企业所追求的方向。本课题就是设计一款适合国内市场使用的205/55R16轿车子午线轮胎产品,并在设计开发过程中研究和讨论了带束层优化设计等。首先进行了产品技术设计。通过市场车型调查、使用条件调查,获得轮胎的基本使用需求,并依据相关国家标准等进行轮胎外轮廓设计、花纹设计、轮胎结构设计,输出轮胎外轮廓图、花纹图、材料分布图。设计过程中讨论了轮胎外轮廓参数的便捷设计方法、花纹设计的主要关注要点。其次进行了带束层的优化设计。通过调整带束层的角度、宽度参数,以及两个参数的交叉对比设计,对多方案的设计进行刚性仿真、模态仿真,得出仿真数据并进行分析。同时经过施工设计,制作多方案轮胎进行室内噪音、室外实车测试,获得不同方案轮胎的室内外测试结果。本文采用仿真和实测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不同的带束层设计对轮胎性能的影响进行讨论和总结,获得相应的设计经验,用以指导促进向后的设计方法。最后基于产品设计要求制造出合格的试验胎,进行外缘尺寸、脱圈阻力、刺穿强度、高速性能、常规耐久等轮胎尺寸和安全性测试。实际测试中,按照企业标准进行了加严测试,实验结果不仅满足国家法规的要求,同时满足加严的企业标准。后期产品上市,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论: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开发设计了轿车子午线轮胎205/55R16规格的国内市场产品,并对其带束层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最终开发的产品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满足市场需求,具备规模化生产,是一款成功的产品。
田立勇[7](2020)在《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的制备及其与橡胶复合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纺织纤维增强橡胶基体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传动带、输送带、轮胎以及胶管等工业橡胶制品中,其中以轮胎制品最为常见。轮胎远比本身看上去复杂的多,整体上轮胎可以视作骨架增强材料和橡胶基体组合的有机体,骨架材料作为轮胎的受力部件承受着外界各种作用力和维持轮胎在运行过程中的尺寸稳定性和安全性能;橡胶基体起到保护骨架材料和传递外力的作用。单一纤维帘线材料因自身或性能或价格的劣势,无法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求,复合纤维帘线结合了不同组分纤维的性能特征,实现材料功能和效应的最优化。本课题通过对高模低缩聚酯纤维的形态结构和大分子链排列进行设计获得一种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纤维帘线,在小变形区域具有常规聚酯帘线高模量高尺寸稳定性的特点,同时在大变形区域内具有尼龙帘线高断裂伸长率高耐疲劳性能的特点,赋予新型聚酯帘线具有两种纤维帘线的复合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高模低缩聚酯纤维在高速纺丝成型过程中,纤维聚集态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演变对纤维的热力学性能起到决定性作用。采用广角X射线衍射仪(WAXD),小角X射线散射仪(SAXS),动态力学分析仪(DMA),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和Instron力学测试仪等表征方法对聚酯纤维在成型纺丝线上聚集态结构和热力学性能的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聚酯纤维熔融纺丝成型过程中,纤维大分子链在温度场和应力场作用下沿着纤维轴向取向排列,纤维形成结晶,纤维内部结构由低序态向高序态转变。未牵伸丝在气流阻力和惯性力作用下,初步形成结晶结构,未牵伸丝在后序进一步的牵伸和热作用下,纤维大分子链的取向进一步增加,纤维结晶结构逐步完善,结晶度增加,同时晶粒和大分子链间的缠结点起到物理连接点作用形成稳定的网状结构,纤维的强度和模量增加的同时纤维样品的热收缩明显下降;拉伸后的样品经过热定形处理,在进一步提高纤维样品的热稳定性的同时,由于纤维在成型过程中已经形成稳定的网络结构,纤维的模量和断裂强度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聚酯纤维在纺丝线上形成的特殊聚集态结构,赋予了聚酯纤维具有高模量高强度和低热收缩的特点。在对高模低缩聚酯纤维纺丝成型过程研究的基础上,获得一种性能更为优异的新型高模低缩聚酯纤维,并对该新型聚酯纤维的形态结构和浸胶后整理过程进行研究和实验设计(DOE),进而制备出一种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简称新型聚酯帘线)。纤维帘线的捻度不仅可以改善纤维之间的抱合性能,对纤维帘线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有重要影响,同时对纤维帘线的耐疲劳性能以及与橡胶基体的粘合性能也有显着的作用。聚酯纤维表面极性基团较少与橡胶基体粘合性能较差,需要进行“二浴”浸胶后整理,在浸胶后整理过程中,聚酯帘线可以获得与橡胶基体良好的粘合性能,同时聚酯纤维在温度场和应力场作用下,纤维内部结晶结构进行重组获得更为稳定的结晶,通过控制纤维大分子链的取向排列,赋予新型聚酯帘线具备尼龙帘线的特征。对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帘线静态力学性能和与橡胶基体的静态粘合性能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66.6 N的定负荷伸长(模量)和尺寸稳定性指数(DSI)介于常规聚酯帘线和尼龙帘线之间;断裂伸长率为21.7%远高于常规聚酯帘线的16.2%,略低于尼龙帘线的断裂伸长率(约为23.5%),高模量高尺寸稳定性有利于轮胎的操控性能,而高伸长率可以提高轮胎的抗冲击性能,新型聚酯帘线结合了常规聚酯帘线和尼龙帘线的优势性能。新型聚酯帘线和常规聚酯帘线都是聚酯基帘线,因此两者具有同等水平的橡胶基体粘合性能;在常规硫化条件下,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与尼龙帘线具体同等水平的粘合力,在高温条件下,其粘合力低于尼龙帘线,这是由于材料本身特性所决定的,但都能满足实际需求。纤维帘线作为轮胎的骨架材料,承受着周期性交变应力,纤维帘线的动态性能更能反映实际应用状态。研究表明: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动态复合模量和不同温度下的动态尺寸稳定性指数均介于常规聚酯帘线和尼龙帘线之间,这与其静态性能具有相同趋势。动态圆盘疲劳实验显示在压缩率为25%之前,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和常规聚酯帘线以及尼龙6帘线三者的耐疲劳性能相接近,但在超过此压缩率后,常规聚酯帘线的耐疲劳性能急剧下降,而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与尼龙6帘线的耐疲劳性能相接近;同时该实验也表明提高纤维帘线的捻度有利于提高其动态耐疲劳性能。动态曲挠疲劳实验显示在样品表面温度为85℃之前,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和尼龙6帘线的动态粘合性能相接近,但超过此温度后,其动态粘合性能低于尼龙6参照帘线,这与其静态粘合性能研究相一致。最后,通过摩托车轮胎和全地形(ATV)轮胎实验对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的性能进行验证,采用尼龙帘线作为对照试验,研究表明: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的高模量高尺寸稳定性特点赋予轮胎具有较好的操控性能,同时有利于降低摩托车轮胎的滚动阻力,降低对燃料的损耗,促进轮胎的环保绿色发展。
李昭[8](2019)在《高性能载重子午线轮胎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各国政府对轮胎综合性能不断出台的法律法规要求,单纯强调高里程、耐超载的普通载重子午线轮胎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能够设计更高里程、更安全、更节油的高性能载重子午线轮胎是一个非常值得投入研究力量的领域。本研究关注载重子午线轮胎基本设计元素对关键性能的影响机理,借助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优化轮胎带束层结构、胎冠弧高度、花纹深度等结构设计,结合实验设计(DOE)方法优化橡胶体系、填料体系和硫化体系等配方设计,并研究层状硅酸盐和针状硅酸盐等新材料在轮胎胎面、气密层、胎圈填充胶中的应用。通过对结构、花纹、配方、材料等多方面优化,以期实现载重子午线轮胎的高性能化设计要求。本文第一部分重点关注载重子午线轮胎的静特性(外缘尺寸、静负荷、接地印痕/压力分布)和动特性(滚动阻力和磨耗性能)的仿真分析方法,具体包括:首先是结合所要求的工况条件,完成载重子午线轮胎可靠的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建立;其次是轮胎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分析方法的准确建立;最后是对比分析轮胎结构(带束层结构、胎冠弧高度和花纹深度)变化对上述轮胎静态和动态特性的影响,并结合轮胎成品实测结果分析有关变量影响的内在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零度带束层结构在滚动阻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但不利于均匀磨耗。零度带束层结构在胎肩部位有较强的刚性,但会影响行驶过程中的舒适性,因此单层的零度带束层结构可以起到一定的折中作用,交叉带束层结构的优势在于均匀磨耗和舒适性。对于胎冠弧而言,随着胎冠弧区域趋于平缓,轮胎的接地印痕面积会有所增加,同时轮胎的接地长轴和接地系数会有所降低。胎冠弧结构对滚动阻力影响较小,但随着胎冠弧高度的减小,磨耗性能会有较大提升。降低花纹深度会相应降低滚动阻力,但也会降低轮胎磨耗寿命。从仿真分析的结果来看,对恶劣行驶条件下易产生畸形磨损问题的轮胎而言,浅花纹深度不失为一种兼顾磨耗和滚动阻力的设计优化方式。本文第二部分采用DOE方法对载重子午线轮胎胎面配方(橡胶体系、填料体系及硫化体系)进行研究。首先基于混料设计方案,明晰了天然橡胶、丁二烯橡胶和丁苯橡胶三元共混体系对载重子午线轮胎胎面胶性能的影响规律,统计得出各性能值与橡胶用量关系的回归方程式,并绘制出胎面各性能值的等值线图,为橡胶体系的配方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其次,研究了六种炭黑类型及与白炭黑并用对轮胎胎面胶性能的影响,发现N121和N234炭黑的综合性能较好,进一步研究这两种炭黑用量及N234并用不同份数白炭黑对胎面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各项性能值与填料用量关系的回归方程式,发现胶料的扯断伸长率、邵氏硬度、弹回率和磨耗等性能跟填料用量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最后,采用三因子两水平的设计方案研究了炭黑用量、硫磺用量和促进剂用量对胎面各项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扯断伸长率、邵氏硬度、弹回率、切割量、滚动阻力与三因子的回归结果较好,此部分研究可对实际配方设计给予很好的指导。本文第三部分重点关注层状硅酸盐在胎面、气密层,针状硅酸盐在胎圈填充胶中的应用,并进行了实际轮胎的试制和测试,以期为新材料在轮胎中的应用提供行之有效的路线和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层状硅酸盐预改性方法实现层状硅酸盐在溴化丁基橡胶中均匀的纳米分散,层状硅酸盐与炭黑形成互穿网络结构,与橡胶分子链的作用力强,层状硅酸盐能够沿着受力方向取向并诱导分子链取向,延长气体扩散路径,提高溴化丁基橡胶的气密性能,提升幅度最高可达25.7%。层状硅酸盐补强的载重子午线轮胎胎面胶料具有显着的增强效果,定伸应力、硬度和撕裂强度提升,耐磨耗,抗切割性能优异。层状硅酸盐成品轮胎高速、耐久测试良好,轮胎路试表现出优异的抗崩花掉性能,并能有效的防止花纹沟底裂问题。针状硅酸盐补强的胎圈填充胶定伸高、硬度大、撕裂强度优,经过成品轮胎的耐久性能测试,采用针状硅酸盐补强胶料作为轮胎胎圈填充胶试制的轮胎比现用轮胎的耐久寿命提高67.6%,能够显着提高轮胎的使用寿命。
陈建军[9](2018)在《轮胎配方设计浅析及特色冬季轮胎和缺气保用轮胎配方设计基础》文中指出
赵晓鹏[10](2017)在《305/75R24.5载重子午线轮胎设计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际轮胎标签法以及我国《绿色轮胎技术规范》的出台,对于轮胎各项性能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和明确。同时有限元仿真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数字化仿真技术正在成为解决工程问题必不可少的手段,为了提高我国轮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力,必须加大在轮胎结构设计、轮胎有限元仿真应用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促进轮胎设计方法的升级,提高国产轮胎的各项性能指标。本文所做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进行轮胎材料模型的研究,基于硫化胶单轴拉伸试验、钢丝破断试验获取仿真所需材料参数,分别选择Mooney-Rivin模型、Neo-Hookean模型、Yeoh模型等橡胶本构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Yeoh模型拟合曲线与试验曲线最接近,能产生典型的S型橡胶应力应变曲线。(2)基于高强度、高耐久性能要求进行载重型无内胎子午线轮胎305/75R24.5的结构设计。载重型轮胎高耐磨性能要求行驶面宽度大、胎冠弧的高度小、接地面积大,而这也会造成严重的生热问题,对此本文在提高行驶面宽度的同时适当增加了胎冠弧度高,为均衡载重胎负荷在轮胎肩部与圈部的分布,本文对断面水平轴的位置进行分析讨论,以上胎侧高与下胎侧高之比来确定断面水平轴的位置。(3)进行轮胎305/75R24.5的充气和负载工况下ABAQUS有限元仿真分析,利用hypermesh前处理软件进行仿真模型前处理,用Fortran语言编写了后处理程序DOS可执行程序对ABAQUS分析结果文件进行自动处理,基于分析结果对轮胎进行力学分析和结构优化。(4)基于本设计制造出合格的试验胎,进行断面测量、外缘尺寸、静负荷及印痕、强度性能、常规耐久等轮胎性能测试,实验结果均符合相关要求,其中强度性能检测实验结果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最小值的两倍,强度性能优异。实验结果与ABAQUS有限元仿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了本文轮胎有限元仿真方法的可靠性。本文结合实习单位载重全钢子午线轮胎开发项目,开发设计了全钢载重无内胎子午线轮胎305/75R24.5的结构及制造工艺,对其进行了充气和负载工况受力仿真,试制了试验胎,并进行了性能测试,分析了行驶面宽、胎冠弧度高、断面水平轴位置等轮胎结构关键项对轮胎力学性能的影响,为今后载重型子午线无内胎轮胎结构的改进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轮胎有限元仿真分析在轮胎结构开发设计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二、表现出良好带束层边缘粘合性能的冠带层新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表现出良好带束层边缘粘合性能的冠带层新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205/55R16 FRC26高性能轮胎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要求 |
2 结构设计 |
2.1 外直径(D)和断面宽(B) |
2.2 行驶面宽度(b)和弧度高(h) |
2.3 胎圈着合直径(d)和着合宽度(C) |
2.4 断面水平轴位置(H1/H2) |
2.5 胎面花纹 |
3 施工设计 |
3.1 胎面和胎侧 |
3.2 带束层和冠带层 |
3.3 胎体 |
3.4 胎圈 |
3.5 成型 |
3.6 硫化 |
4 成品性能 |
4.1 外缘尺寸 |
4.2 强度性能 |
4.3 耐久性能 |
4.4 高速性能 |
5 结语 |
(2)航空子午线轮胎成型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航空子午线轮胎成型工艺概述 |
2 航空子午线轮胎成型工艺过程研究 |
2.1 一段成型工艺技术 |
2.1.1 一段内衬层贴合 |
2.1.2 一段布筒(反包层)贴合 |
2.1.3 一段布筒(正包层)贴合 |
2.1.4 型胶贴合 |
2.2 二段成型工艺技术 |
2.2.1 带束层螺旋形缠绕 |
2.2.2 波纹保护层贴合 |
2.2.3 胎面贴合 |
2.2.4 定型鼓定型 |
3 成型工艺控制过程中的问题 |
4 结语 |
(3)14.00R20矿用载重子午线轮胎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背景 |
1.1.2 多宝山铜矿公司介绍 |
1.1.3 研究意义 |
1.2 矿用轮胎 |
1.2.1 子午线轮胎 |
1.2.2 子午线轮胎的结构 |
1.3 工程机械轮胎 |
1.3.1 使用环境分类 |
1.3.2 有无内胎分类 |
1.3.3 结构分类 |
1.3.4 工程机械轮胎标识 |
1.4 载重汽车轮胎 |
1.5 轮胎安全和损坏原因分析 |
1.5.1 轮胎使用安全 |
1.5.2 常见异常磨损 |
1.5.3 冠部损坏 |
1.5.4 肩部损坏 |
1.5.5 侧部损坏 |
1.5.6 配方影响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市场信息收集 |
2.1 市场使用及需求信息收集 |
2.1.1 市场需求及使用条件 |
2.1.2 竞品信息 |
2.2 法律法规 |
2.2.1 外缘尺寸 |
2.2.2 物理性能 |
2.2.3 耐久测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竞品分析 |
3.1 竞品轮胎 |
3.2 花纹对比分析 |
3.3 静态测量数据 |
3.4 机床检测结果 |
3.5 物理性能测试数据 |
3.6 断面分析 |
3.7 骨架材料剖析 |
3.7.1 冠部、胎体剖析 |
3.7.2 圈部剖析 |
3.8 配方组分剖析 |
3.8.1 溶剂抽出物含量 |
3.8.2 TGA热失重分析 |
3.8.3 各组分含量计算 |
3.8.4 基部胶灰分分析 |
3.8.5 硫含量测定 |
3.8.6 金属离子含量测定 |
3.8.7 红外光谱分析 |
3.8.8 热裂解气相色谱法(峰面积) |
3.8.9 胶种、胶比 |
3.8.10 补强填充剂组分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构设计 |
4.1 圈部曲线设计(d和C) |
4.2 外轮廓设计 |
4.2.1 外直径和断面高度设计(D和H) |
4.2.2 断面宽度设计(B和H/B) |
4.3 胎冠设计(b、h和Rn) |
4.3.1 行驶面宽度b |
4.3.2 行驶面弧度h |
4.3.3 行驶面弧度半径Rn |
4.4 断面水平轴(H_1/H_2) |
4.5 花纹样式和深度 |
4.6 轮胎负荷能力 |
4.7 轮廓设计 |
4.8 有限元分析 |
4.8.1 有限元静态仿真 |
4.8.2 有限元仿真应变分析 |
4.9 侧板文字样式及内容设计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施工设计 |
5.1 骨架材料设计 |
5.1.1 带束层设计 |
5.1.2 胎体设计 |
5.1.3 钢丝圈设计 |
5.1.4 子口包布设计 |
5.2 胶部件设计 |
5.2.1 胎面配方设计 |
5.2.2 胎面施工设计 |
5.2.3 胎侧和子口耐磨胶施工设计 |
5.2.4 垫胶施工设计 |
5.2.5 填充胶施工设计 |
5.2.6 胎圈贴合施工设计 |
5.2.7 内衬层施工设计 |
5.3 成型参数设计 |
5.3.1 成型机头直径设计 |
5.3.2 工艺平宽设计 |
5.3.3 主鼓贴合部件定位 |
5.3.4 辅鼓周长和辅鼓料长度计算 |
5.3.5 胎胚周长和超定型 |
5.3.6 成型压力设定 |
5.4 硫化参数设计 |
5.4.1 硫化胶囊选择 |
5.4.2 硫化三要素确定 |
5.4.3 硫化工装参数确认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样胎试制 |
6.1 半部件准备 |
6.2 成型跟踪 |
6.3 硫化记录 |
6.4 检测记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室内试验 |
7.1 外缘尺寸 |
7.2 静负荷性能 |
7.3 耐久性能 |
7.4 物理性能 |
7.5 断面测量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道路测试 |
8.1 轮胎路试数据 |
8.2 路试轮胎损坏情况 |
8.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论文目录 |
(4)265/65R17低噪音全路况越野子午线轮胎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轮胎技术发展背景与现状 |
1.3 轮胎的基本功能 |
1.4 轮胎发展里程碑 |
1.5 轮胎分类 |
1.5.1 按配套车辆或机械分类 |
1.5.2 按轮胎结构分类 |
1.5.3 按有无内胎分类 |
1.5.4 按用途分类 |
1.5.5 按产品分类 |
1.5.6 按气候分类 |
1.6 轮胎规格表示 |
1.6.1 轮胎基本尺寸 |
1.6.2 PCR轮胎规格释义 |
1.6.3 LTR轮胎规格释义 |
1.6.4 速度符号 |
1.6.5 负荷指数 |
1.6.6 轮胎强度 |
1.6.7 充气压力 |
1.7 PCR轮胎标识 |
1.7.1 胎侧标识要求 |
1.7.2 轮胎标识项介绍 |
1.8 PCR轮胎结构 |
1.9 PCR轮胎工艺流程 |
1.10 PCR轮胎轮辋 |
1.11 不同市场区域轮胎要求解析 |
1.11.1 PCR产品中国市场要求 |
1.11.2 PCR产品欧洲市场要求 |
1.11.3 PCR产品北美市场要求 |
1.11.4 SUV& LT产品中国及北美市场要求 |
1.11.5 SUV& LT产品欧洲市场要求 |
1.12 轮胎噪音基本原理 |
1.12.1 宏观上的两种激励 |
1.12.2 路面的激励导致的噪声 |
1.12.3 腔体模态和腔体噪声 |
1.12.4 胎面花纹激励产生的噪声 |
1.12.5 降低轮胎噪音的方法 |
1.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265/65R17 轮胎产品设计 |
2.1 轮胎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
2.1.1 市场调查 |
2.1.2 设计目标 |
2.1.3 产品测试方法介绍 |
2.2 轮胎外轮廓设计 |
2.2.1 技术参数要求 |
2.2.2 外直径(D)和断面宽(B) |
2.2.3 行驶面宽(b)和冠弧高(h) |
2.2.4 着合直径(d)和着合宽度(C) |
2.2.5 断面水平轴位置(H1/H2) |
2.3 轮胎花纹设计 |
2.3.1 子午线轮胎花纹设计理念 |
2.3.2 轮胎花纹形式的确定 |
2.3.3 花纹设计的几大要领 |
2.3.4 花纹参数确定 |
2.4 配方设计 |
2.4.1 配方设计思路 |
2.4.2 各部件胶料设计特点 |
2.4.3 混炼工艺改进 |
2.4.4 主要原材料选择应用 |
2.5 施工设计 |
2.5.1 胎面 |
2.5.2 带束层 |
2.5.3 胎体帘布 |
2.5.4 钢丝圈 |
2.5.5 主要工艺确定 |
2.6 花纹雕刻 |
2.7 本章小结 |
3 全路况越野轮胎第一套噪音改善方案 |
3.1 初始方案噪音测试 |
3.2 轮胎噪音改善方案 |
3.3 室内噪音测试结果 |
3.4 室内噪音测试结果分析 |
3.4.1 综合分析 |
3.4.2 胎面胶料差异对轮胎噪音影响 |
3.4.3 节距差异对轮胎噪音的影响 |
3.4.4 结构差异对轮胎噪音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全路况越野轮胎第二套噪音改善方案 |
4.1 轮胎噪音改善方案 |
4.2 室内噪音测试结果 |
4.2.1 麦克风布置 |
4.2.2 综合分析 |
4.2.3 不同麦克风位置处的频谱分析 |
4.2.4 花纹变化噪声频谱比对 |
4.2.5 G01/M01/M02/M03/M04 低频频谱比对 |
4.2.6 G01/M01/M02/M03/M04 彩图比对 |
4.2.7 全花纹M01 和错位C01 噪声比对 |
4.2.8 全花纹M01 与胎肩钢片加厚W01 频谱比对 |
4.2.9 全花纹雕刻M01 与新结构频谱比对 |
4.3 本章小结 |
5 全路况越野轮胎第三套噪音改善方案 |
5.1 轮胎噪音改善方案 |
5.2 室内噪音测试结果 |
5.2.1 封堵方案数据分析 |
5.2.2 结构方案数据分析 |
5.2.3 |
5.3 产品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目录 |
(5)新型纤维帘线在半钢子午线轮胎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轮胎介绍 |
1.2.1 轮胎的主要功能 |
1.2.2 轮胎的分类 |
1.3 轮胎的结构 |
1.3.1 轮胎胶料 |
1.3.2 骨架材料 |
1.3.3 子午线轮胎结构 |
1.3.4 半钢子午线轮胎表示方法 |
1.4 纤维帘线介绍 |
1.4.1 轮胎帘布市场 |
1.4.2 充气轮胎纤维织物的演变 |
1.4.3 纺织工业术语 |
1.4.4 轮胎帘布的一般功能 |
1.4.5 帘线在不同类型轮胎中的使用概述 |
1.4.6 其它潜在的有用轮胎纤维 |
1.4.7 纤维帘线制造 |
1.4.8 硫化后充气 |
1.4.9 帘线/橡胶黏合 |
1.4.10 帘线与橡胶黏附力学 |
1.5 钢丝帘线的介绍 |
1.6 研究现状 |
1.7 课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
1.7.1 课题背景 |
1.7.2 研究内容 |
2 纤维帘线性能 |
2.1 纤维帘线的检测 |
2.1.1 捻度测试标准 |
2.1.2 拉伸试验标准 |
2.1.3 含水率测试标准 |
2.1.4 直径与定量纤度测试标准 |
2.1.5 干热收缩率测试标准 |
2.2 两种纤维帘线性能对比 |
2.3 生产工艺过程控制 |
2.4 本章小结 |
3 成品室内试验测试对比 |
3.1 外缘尺寸测量 |
3.1.1 概念及意义 |
3.1.2 测量工具及其精度要求 |
3.1.3 试验条件 |
3.1.4 试验步骤 |
3.1.5 试验记录和数据计算 |
3.1.6 判定标准 |
3.1.7 试验数据对比 |
3.2 轮胎强度性能测试 |
3.2.1 概念及意义 |
3.2.2 试验机主要参数 |
3.2.3 试验条件 |
3.2.4 试验步骤 |
3.2.5 判定标准 |
3.2.6 试验数据对比 |
3.3 脱圈阻力性能测试 |
3.3.1 概念及意义 |
3.3.2 试验机主要参数 |
3.3.3 试验条件 |
3.3.4 试验步骤 |
3.3.5 判定标准 |
3.3.6 试验数据对比 |
3.4 轮胎高速性能测试 |
3.4.1 概念及意义 |
3.4.2 试验机主要参数 |
3.4.3 高速试验条件 |
3.4.4 高速试验步骤 |
3.4.5 判定标准 |
3.4.6 试验数据对比 |
3.5 轮胎耐久性能测试 |
3.5.1 概念及意义 |
3.5.2 试验机主要参数 |
3.5.3 耐久试验条件 |
3.5.4 耐久试验步骤 |
3.5.5 判定标准 |
3.5.6 试验数据对比 |
3.6 轮胎刚性测试 |
3.6.1 概念及意义 |
3.6.2 设备及精度要求 |
3.6.3 刚性试验条件 |
3.6.4 刚性试验步骤 |
3.6.5 试验数据对比 |
3.7 滚动阻力测试 |
3.7.1 概念及意义 |
3.7.2 测量方法 |
3.7.3 测力法设备及精度 |
3.7.4 测力法设备条件 |
3.7.5 试验步骤 |
3.7.6 数据分析 |
3.7.7 试验数据对比 |
3.8 静态接地压力分布测试 |
3.8.1 概念及意义 |
3.8.2 试验设备 |
3.8.3 试验设备的精度 |
3.8.4 试验条件 |
3.8.5 试验步骤 |
3.8.6 数据记录与处理 |
3.8.7 试验数据对比 |
3.9 本章小结 |
4 室外场地实车测试 |
4.1 客观性能测试 |
4.1.1 试验要求 |
4.1.2 干地/湿地制动测试 |
4.1.3 通过噪声测试 |
4.2 主观性能测试 |
4.2.1 试验要求 |
4.2.2 测试内容 |
4.3 测试数据对比 |
4.3.1 客观数据对比 |
4.3.2 主观数据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6)205/55R16子午线轮胎的结构设计、带束层优化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子午线轮胎的概述 |
1.2.1 子午线轮胎的发明 |
1.2.2 子午线轮胎的发展 |
1.2.3 子午线轮胎的发展方向 |
1.3 子午线轮胎的分类 |
1.4 子午线轮胎的结构 |
1.5 子午线轮胎的标识 |
1.5.1 轮胎尺寸 |
1.5.2 轮胎速度标识 |
1.5.3 轮胎强度 |
1.5.4 材料说明 |
1.5.5 轮胎负荷指数与气压 |
1.6 子午线轮胎的性能特点 |
1.6.1 操控稳定性 |
1.6.2 滚动阻力小、节油性能好 |
1.6.3 耐磨、耐疲劳性能好 |
1.6.4 生热低 |
1.6.5 牵引及制动性能好 |
1.6.6 噪声小 |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205/55R16轮胎结构的设计 |
2.1 轮胎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
2.1.1 使用车型调查 |
2.1.2 使用条件 |
2.2 技术要求的确定 |
2.2.1 轮胎技术参数的确定 |
2.3 轮胎外轮廓设计 |
2.3.1 模具外直径MOD的确定 |
2.3.2 模具着合宽度MRW设计 |
2.3.3 模具断面宽度MSW设计 |
2.3.4 模具轮辋着合直径MRD设计 |
2.3.5 断面高度SH设计 |
2.3.6 轮胎行驶面宽度TAW设计 |
2.3.7 冠弧高度h的设计 |
2.3.8 模具胎冠弧设计TR |
2.3.9 胎圈宽度BW设计 |
2.3.10 上胎侧弧半径SUR的设计 |
2.3.11 下胎侧弧半径SLR的设计 |
2.3.12 胎圈部位的设计 |
2.3.13 外轮廓图绘制 |
2.4 花纹设计 |
2.4.1 胎面花纹的作用 |
2.4.2 胎面花纹设计 |
2.5 轮胎断面结构设计 |
2.5.1 胎冠部胶厚及底胶厚度设计 |
2.5.2 胎侧胶厚度设计 |
2.5.3 带束层的设计 |
2.5.4 胎体的设计 |
2.6 轮胎材料分布图绘制 |
2.7 本章小结 |
3. 带束层对205/55R16轮胎室内噪音等性能的影响 |
3.1 带束层角度变化对性能的影响 |
3.1.1 实验方案 |
3.1.2 测试项目及条件 |
3.1.3 结果与讨论 |
3.1.4 总结 |
3.2 带束层宽度变化对性能的影响 |
3.2.1 实验方案 |
3.2.2 测试项目及条件 |
3.2.3 结果与讨论 |
3.2.4 总结 |
3.3 本章小结 |
4. 带束层设计对205/55R16轮胎实车性能的影响 |
4.1 方案选择 |
4.2 带束层设计对湿地制动性能影响的研究 |
4.2.1 湿地制动测试方法 |
4.2.2 带束层设计对湿地制动的影响 |
4.2.3 总结 |
4.3 带束层设计对干地制动性能影响的研究 |
4.3.1 干地制动测试方法 |
4.3.2 带束层设计对干地制动的影响 |
4.3.3 总结 |
4.4 带束层设计对操纵稳定性稳态回转的影响 |
4.4.1 试验方法 |
4.4.2 带束层设计对操稳性能的影响讨论 |
4.4.3 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5. 轮胎室内常规性能测试实验数据及分析 |
5.1 外缘尺寸测量 |
5.2 强度试验 |
5.3 脱圈试验 |
5.4 高速试验 |
5.5 耐久试验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目录 |
(7)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的制备及其与橡胶复合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轮胎纤维帘线简介及研究现状 |
1.1.1 轮胎纤维帘线 |
1.1.2 复合纤维帘线 |
1.2 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的制备 |
1.2.1 高模低缩聚酯(HMLS)纤维成形过程 |
1.2.2 加捻结构对聚酯帘线性能的影响 |
1.2.3 浸胶工艺参数聚酯帘线性能的影响 |
1.3 聚酯纤维高分子聚集态结构 |
1.3.1 聚酯纤维结构与性能以及工艺参数的关系 |
1.3.2 聚酯纤维构造模型 |
1.4 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的轮胎试验 |
1.4.1 摩托车轮胎试验 |
1.4.2 ATV轮胎力与性能分析 |
1.5 课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的意义 |
1.5.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高模低缩聚酯纤维成纤过程中结构和性能的演变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2.2 高模低缩聚酯纤维性能的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高模低缩聚酯纤维成型过程中热性能的演变 |
2.3.2 高模低缩聚酯纤维成型过程中动态力学性能分析 |
2.3.3 高模低缩聚酯纤维成型过程中晶区结构的演变 |
2.3.4 高模低缩聚酯纤维成型过程中取向参数的演变 |
2.3.5 高模低缩聚酯纤维成型过程中物理性能的演变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的制备和表征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2.2 纤维帘线性能表征 |
3.3 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的制备 |
3.3.1 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的设计路线 |
3.3.2 新型聚酯纤维性能的设计 |
3.3.3 新型聚酯纤维捻度的设计 |
3.3.4 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的浸胶工艺参数设计 |
3.4 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性能表征 |
3.4.1 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的力学性能 |
3.4.2 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的粘合性能 |
3.4.3 温度对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性能的影响 |
3.4.4 湿度对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浸胶后整理过程中结构和性能的演变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4.2.2 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性能的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具有尼龙特性的新型聚酯基帘线浸胶后整理过程中热性能分析 |
4.3.2 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浸胶后整理过程中动态力学性能分析 |
4.3.3 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浸胶后整理过程中晶区结构的演变 |
4.3.4 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浸胶后整理过程中取向参数的演变 |
4.3.5 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浸胶后整理过程中力学性能的演变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动态性能的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5.2.2 纤维帘线动态性能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纤维帘线动态力学性能分析(DMA) |
5.3.2 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的动态蠕变性能 |
5.3.3 具有尼龙特性的新型聚酯基帘线的滞后圈性能 |
5.3.4 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的圆盘疲劳性能 |
5.3.5 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的曲挠疲劳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轮胎性能的研究 |
6.1 前言 |
6.2 摩托车轮胎实验部分 |
6.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6.2.2 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布的制备 |
6.2.3 帘子线和摩托车轮胎性能表征 |
6.3 摩托车轮胎实验结果与讨论 |
6.3.1 摩托车轮胎强度实验性能分析 |
6.3.2 摩托车轮胎高速实验性能分析 |
6.3.3 摩托车轮胎耐久实验性能分析 |
6.3.4 摩托车轮胎硫化后尺寸和接地面积分析 |
6.3.5 摩托车轮胎尺寸稳定性能分析 |
6.3.6 摩托车轮胎滚动阻力性能分析 |
6.3.7 摩托车轮胎路试后帘线力学性能的研究 |
6.3.8 摩托车轮胎实地操纵性能的研究 |
6.4 全地形(ATV)轮胎实验部分 |
6.4.1 ATV轮胎强度试验性能分析 |
6.4.2 ATV轮胎高速性能试验性能分析 |
6.4.3 ATV轮胎耐久性能试验性能分析 |
6.4.4 ATV轮胎侧偏刚度和回正刚度 |
6.4.5 ATV轮胎高速胀大 |
6.4.6 ATV轮胎静态径向弹性系数 |
6.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高性能载重子午线轮胎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背景 |
1.2.1 轮胎的滚动阻力 |
1.2.2 轮胎的抗湿滑性 |
1.2.3 轮胎的耐磨耗性能 |
1.2.4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对轮胎性能的法规要求 |
1.2.5 轮胎有限元分析技术的发展前沿 |
1.2.6 材料配方设计与数学统计工具的结合 |
1.2.7 特殊功能性纳米级别填料在轮胎中的应用 |
1.3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方案与表征方法 |
2.1 实验原材料 |
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2.3 实验工艺 |
2.3.1 胶料混炼小配合工艺 |
2.3.2 胶料混炼大配合工艺 |
2.3.3 载重子午线轮胎基本生产工艺 |
2.4 橡胶测试条件及方法 |
2.4.1 混炼胶性能测试 |
2.4.2 硫化胶性能测试 |
2.5 轮胎性能测试 |
2.5.1 滚动阻力测试 |
2.5.2 耐久测试 |
2.5.3 超负荷耐久测试 |
2.5.4 外缘尺寸 |
2.5.5 静负荷测试 |
2.5.6 印痕(接地压力分布)测试 |
第三章 载重子午线轮胎静动态特性仿真分析及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1 几何模型建立和网格划分 |
3.2.2 材料模型的确定 |
3.2.3 边界条件的确定 |
3.3 轮胎静特性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 |
3.3.1 静特性分析模型 |
3.3.2 静特性分析结果和试验测试对比 |
3.4 轮胎动特性仿真分析方法 |
3.4.1 滚动阻力分析模型与验证 |
3.4.2 磨耗性能分析 |
3.5 带束层结构设计对轮胎性能的影响 |
3.5.1 带束层结构设计对比方案 |
3.5.2 不同带束层结构对轮胎接地静特性的影响 |
3.5.3 不同带束层结构对轮胎滚动阻力的影响 |
3.5.4 不同带束层结构对轮胎磨耗性能的影响 |
3.6 胎冠弧结构设计对轮胎性能的影响 |
3.6.1 胎冠弧设计对比方案 |
3.6.2 不同胎冠弧度结构对轮胎接地静特性的影响 |
3.6.3 不同胎冠弧度结构对轮胎滚动阻力的影响 |
3.6.4 不同胎冠弧度结构对轮胎磨耗性能的影响 |
3.7 花纹深度对轮胎性能的影响 |
3.7.1 花纹深度设计对比方案 |
3.7.2 不同花纹深度对轮胎接地静特性的影响 |
3.7.3 不同花纹深度对轮胎滚动阻力的影响 |
3.7.4 不同花纹深度对轮胎磨耗性能的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实验设计的载重子午线轮胎胎面配方研究 |
4.1 引言 |
4.2 橡胶体系对胎面性能的影响研究 |
4.2.1 实验设计方案 |
4.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 补强体系对胎面性能的影响研究 |
4.3.1 炭黑品种对胎面性能的影响 |
4.3.2 填料用量对胎面性能的影响 |
4.4 硫化体系对胎面性能的影响研究 |
4.4.1 实验设计方案 |
4.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层状硅酸盐和针状硅酸盐在载重子午线轮胎中的应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层状硅酸盐在轮胎气密层中的应用研究 |
5.2.1 相态结构分析 |
5.2.2 层间堆砌结构分析 |
5.2.3 动态力学热分析 |
5.2.4 硫化特性表征 |
5.2.5 力学特性表征 |
5.2.6 气密特性表征 |
5.2.7 小结 |
5.3 层状硅酸盐在轮胎胎面中的应用研究 |
5.3.1 纳米层状硅酸盐天然橡胶基本性能 |
5.3.2 配方设计 |
5.3.3 硫化特性表征 |
5.3.4 物理机械性能 |
5.3.5 耐磨耗和切割性能 |
5.3.6 老化后的物理机械性能 |
5.3.7 老化后的耐磨耗和切割性能 |
5.3.8 成品轮胎试制与室内测试研究 |
5.3.9 成品轮胎路试 |
5.3.10 小结 |
5.4 针状硅酸盐在轮胎胎圈填充胶中的应用研究 |
5.4.1 混炼工艺的影响规律 |
5.4.2 硫化体系的影响规律 |
5.4.3 针状硅酸盐不同用量的影响规律 |
5.4.4 滚动阻力性能 |
5.4.5 成品轮胎耐久测试 |
5.4.6 小结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10)305/75R24.5载重子午线轮胎设计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子午线轮胎的结构及特点 |
1.3 国内外轮胎结构设计及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轮胎设计现状 |
1.3.2 国内外轮胎有限元仿真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轮胎橡胶材料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主要工作 |
2 有限元法与轮胎材料模型的研究 |
2.1 有限元法基本概念及方程 |
2.2 轮胎有限元仿真的非线性因素 |
2.3 不同橡胶本构模型比较与骨架材料模型建立 |
2.3.1 不同橡胶本构模型及其对应力应变曲线拟合效果 |
2.3.2 骨架材料模型的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3 载重型无内胎子午线轮胎 305/75R24.5 的开发设计 |
3.1 充气后轮胎外缘尺寸 |
3.2 外轮廓技术设计 |
3.2.1 模型外直径D及模型断面宽B |
3.2.2 胎冠部位尺寸的确定 |
3.2.3 胎侧部位尺寸的确定 |
3.2.4 胎圈部位 |
3.2.5 外轮廓绘制 |
3.3 花纹设计 |
3.4 轮胎断面结构设计 |
3.4.1 轮胎冠部及胎肩厚度 |
3.4.2 带束层宽度 |
3.4.3 轮胎胎侧部位厚度 |
3.4.4 轮胎胎圈部位材料分布图设计 |
3.4.5 子午线轮胎 305/75R24.5 材料分布图总图 |
3.5 本章小结 |
4 轮胎 305/75R24.5 的部件及制造工艺设计 |
4.1 子午线轮胎制造流程 |
4.2 胎体的施工设计 |
4.2.1 胎体帘布种类的选取 |
4.2.2 胎体强力安全倍数的计算 |
4.3 带束层的施工设计 |
4.3.1 成型工序辅助鼓周长的确定 |
4.3.2 带束层的施工设计 |
4.3.3 带束层强力安全倍数的验算 |
4.4 胎圈及子口包布施工设计 |
4.4.1 胎圈结构 |
4.4.2 子口包布 |
4.5 胶部件参数的确定 |
4.6 胎胚成型参数的确定 |
4.7 胎胚硫化参数 |
4.8 本章小结 |
5 轮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仿真分析 |
5.1 试验获取橡胶及骨架材料参数 |
5.1.1 试验过程及试验的主要设备 |
5.1.2 Yeoh模型拟合效果及不同橡胶部件仿真所需Rivlin系数 |
5.1.3 不同骨架材料参数 |
5.2 二维充气工况及三维负载工况又限元模型的建立和转换 |
5.2.1 Hypermesh有限元分析前处理 |
5.2.2 ABAQUS有限元分析参数设置 |
5.2.3 充气工况仿真模拟过程 |
5.2.4 静负荷工况仿真模拟过程 |
5.3 充气及负载工况下ABAQUS受力仿真结果处理及分析 |
5.3.1 Fortran可执行后处理程序及其应用 |
5.3.2 外缘尺寸仿真结果 |
5.3.3 胎肩应力及应变能密度分布与胎冠结构关系研究 |
5.3.4 四层带束层两种工况下应力分布规律研究与比较 |
5.3.5 轮辋-轮胎接触应力分布与轮胎气密性关系研究 |
5.3.6 轮胎-地面的接触应力分布与胎冠结构关系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 轮胎性能测试实验数据及分析 |
6.1 试验胎断面测量 |
6.2 外缘尺寸测量 |
6.3 静负荷及印痕尺寸测量及分析测量 |
6.4 轮胎强度试验 |
6.5 常规耐久试验 |
6.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表现出良好带束层边缘粘合性能的冠带层新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 [1]205/55R16 FRC26高性能轮胎的设计[J]. 郑涛,李民军,杨朔,王宗环,吴洪阳,赵江,赵敏. 橡胶科技, 2021(09)
- [2]航空子午线轮胎成型工艺技术研究[J]. 王超群,李德功,齐立平,吴洪全,常爱修. 轮胎工业, 2021(07)
- [3]14.00R20矿用载重子午线轮胎的设计[D]. 范延旭.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4]265/65R17低噪音全路况越野子午线轮胎研制[D]. 马新军. 青岛科技大学, 2020
- [5]新型纤维帘线在半钢子午线轮胎中的应用[D]. 李大鹏.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6]205/55R16子午线轮胎的结构设计、带束层优化与性能研究[D]. 王宝凯.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7]具有尼龙特征的新型聚酯基帘线的制备及其与橡胶复合性能的研究[D]. 田立勇. 江南大学, 2020(01)
- [8]高性能载重子午线轮胎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D]. 李昭.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9]轮胎配方设计浅析及特色冬季轮胎和缺气保用轮胎配方设计基础[A]. 陈建军. 第11期全国轮胎配方设计技术高级培训班讲义, 2018
- [10]305/75R24.5载重子午线轮胎设计及研究[D]. 赵晓鹏. 青岛科技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