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临床和血液学特征

艾滋病的临床和血液学特征

一、艾滋病的临床及血液学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罗晓成,曹存巍,麻秋英,磨立达,罗晓璐[1](2021)在《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患者的白细胞散点图及血细胞形态特点》文中提出目的回顾分析27例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患者的白细胞散点图、外周血涂片特点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寻找早期识别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talaromycosis marneffei, TSM)的指标。方法收集通过外周血涂片诊断的27例AIDS合并TSM患者作为AIDS合并TSM组;同时选取单纯HIV感染者、AIDS合并其他并发症患者分别作为对照组,对3组的白细胞散点图特点、白细胞手工分类计数、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特点进行分析,并对3组的血常规、CD4+T淋巴细胞计数、转氨酶及1,3-β-D真菌葡聚糖(BDG)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AIDS合并TSM组的白细胞散点图均在有核红细胞区域出现散点,外周血涂片均可见有核红细胞,同时可见幼稚、畸形的中性粒细胞。单纯HIV感染组的白细胞散点图和血涂片形态未见异常。AIDS合并其他并发症组的散点图有部分出现中性粒细胞散点上移,血涂片可见幼稚、畸形的中性粒细胞。3组的白细胞分类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AST、ALT、BDG、CD4+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IDS合并TSM组的白细胞散点图和外周血形态有异常表现,有核红细胞的出现为特异性提示,且中性粒细胞比例、AST和BDG水平增高,CD4+T淋巴细胞、血小板水平降低更明显。

杨倩倩[2](2020)在《唐草片对齐多夫定致小鼠骨髓抑制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齐多夫定是治疗艾滋病首选的基本药物,抗病毒效果明显,但其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常导致患者减量或终止用药,影响治疗效果。唐草片是目前唯一批准用于艾滋病治疗的中成药,可延缓病毒复制、提高患者CD4+T淋巴细胞数、改善症状等。有研究发现唐草片能够促进化疗药物导致的骨髓抑制的恢复,但对齐多夫定所致骨髓抑制是否具有同样作用尚不清楚。唐草片和齐多夫定均为抗艾滋病药物且作用机制不同,联用后若可减轻齐多夫定不良反应,将可能提高临床抗艾滋病疗效,增加用药安全性。所以,本实验通过建立小鼠骨髓抑制模型研究唐草片对齐多夫定致小鼠骨髓抑制的影响。方法:(1)灌胃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齐多天定(500/1000/1500/2000 mg/kg),从小鼠的死亡率、外周血象、骨髓有核细胞数、脏器指数等方面探讨齐多夫定用于建立骨髓抑制模型的适宜剂量并验证该剂量下模型的稳定性。(2)灌胃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唐草片(500/1000/2000 mg/kg)和齐多夫定(1000 mg/kg),从小鼠的一般状况、外周血象、骨髓有核细胞数、脏器指数、骨髓的组织病理学检查、造血生长因子(G-CSF、EPO)含量检测等方面探讨唐草片对齐多夫定1000 mg/kg致小鼠骨髓抑制的影响。(3)尝试模拟临床中齐多夫定长期用药产生的骨髓抑制情况。灌胃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唐草片(500/1000/2000 mg/kg)和齐多夫定(500 mg/kg),从小鼠的一般状况、外周血象、骨髓有核细胞数、脏器指数、骨髓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面探讨唐草片对齐多夫定500 mg/kg致小鼠骨髓抑制的影响。结果:(1)齐多夫定以1000、1500、2000mg/kg剂量给药28天或35天都可明显抑制小鼠的骨髓造血功能。通过对小鼠死亡率和全血细胞数的分析,齐多夫定以1000 mg/kg剂量给药28天适用于小鼠骨髓抑制模型的建立且模型稳定性良好。(2)齐多夫定以1000 mg/kg剂量给药28天可明显抑制小鼠的骨髓造血功能,联合应用不同剂量的唐草片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小鼠的一般状况、外周血象和骨髓组织的损伤,升高骨髓有核细胞数、脏器指数和血清中造血生长因子(G-CSF)的含量。(3)齐多夫定以500 mg/kg剂量给药70天可明显抑制小鼠的骨髓造血功能,联合应用不同剂量的唐草片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小鼠的一般状况、外周血象和骨髓组织的损伤,升高骨髓有核细胞数和脏器指数。结论:(1)齐多夫定可用于建立稳定的小鼠骨髓抑制模型。(2)唐草片可促进齐多夫定致小鼠骨髓抑制的恢复。

张新华,宋森花,谢红,冉启杰,郑山根[3](2020)在《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的HIV感染及艾滋病9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e deficiency virus,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mdrome,AIDS)患者的血液学特点,避免误诊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收住血液科的9例HIV/AID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血细胞、血清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及骨髓细胞学表现。结果 9例患者中,3例诊断为HIV感染急性期,6例诊断为艾滋病期。4例有皮肤黏膜出血表现,2例伴活动性肺结核。血小板单系减少6例,其中重度减少3例,全血细胞减少3例。骨髓细胞学检查:8例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1例增生减低;9例均存在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其中巨核细胞数量增多5例,正常及减少各2例。血生化检查显示8例存在白蛋白/球蛋白比值低于正常;在已行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的7例患者中,4例CD4+/CD8+比值低于正常。结论伴血小板减少的HIV/AIDS患者骨髓细胞学特点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类似,对不明原因血小板减少或疑似原发性ITP的患者应常规行HIV筛查。

白蕊,王玥,黄萱,李宏,王晓梅,白彬良[4](2019)在《艾滋病患者217例的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分析艾滋病(AIDS)及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PSM)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17例AIDS患者临床资料,将其AIDS合并PSM患者58例作为合并组,其余159例作为非合并组,比较分析两组AIDS患者肝肾功能指标、外周血细胞学特征以及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结果合并组艾滋病患者肝肾各指标异常率明显高于未合并组患者(P <0.05)。合并组患者贫血、WBC减少、PLT减少、"三少"以及CD4+淋巴细胞<50个/μl患者比例均显着高于未合并组(P <0.05)。两组艾滋病患者红细胞核巨幼变、红细胞核畸形、成熟红细胞形态异常、中性粒细胞成熟延迟或障碍以及中性粒细胞浆发育失衡患者比例无显着差异(P> 0.05),合并组患者骨髓组织细胞活化以及巨核细胞发育异常患者比例显着高于非合并组(P <0.05)。结论艾滋病患者可出现明显的肝肾功能异常、外周血细胞学异常以及骨髓细胞形态学异常,其中骨髓细胞形态学异常主要表现为红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巨核细胞三系发育异常,合并PSM患者巨核细胞异常比例明显增加,骨髓形态学检验对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柴健翔[5](2019)在《防御素、淋巴细胞亚群、ASO等指标在隐匿性HIV/AIDS发现与疗效评价中的意义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非肝炎病毒携带的HIV感染者及其健康对照中检测血液细胞分析、肝肾功能、ASO、RF、淋巴细胞亚群、防御素等指标,分析探讨其在隐匿/瞒性HIV/AIDS发现以及HAART疗效评价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杭州西溪医院传染科门诊和住院确诊的103例非合并感染肝炎病毒的HIV感染者(以下简称感染组)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HAART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进行随访、采样检查;同时在体检中心按照年龄、性别配对原则,通过HIV1/2与肝炎病毒ELISA检测随机选择103例健康个体作为对照(以下简称对照组)。分别用EDTA(乙二胺四乙酸)抗凝管和促凝管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液细胞分析、肝肾功能以及ASO、RF、淋巴细胞亚群和防御素、B淋巴细胞趋化因子1等指标。各指标检测方法分别为:HIV1/2采用双抗原夹心法检测,HBsAg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HAV-IgM和HEV-IgM采用捕获法检测,HCV-IgM采用间接法检测;RBC、WBC、PLT计数采用电阻抗法检测,Hb采用氰化高铁Hb比色测量法检测,Ret%采用VCS测量法检测;ALT、AST采用紫外连续检测法检测,ALP、γ-GGT采用速率法检测,BUN采用谷氨酸脱氢酶法检测,CR、UA采用酶比色法检测;ASO、RF采用免疫速率透射比浊法检测;淋巴细胞亚群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NP1、HBD2和BLC-1/CXCL13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结果:(1)血液细胞分析检测:比较感染组和对照组WBC、RBC、PLT计数均值发现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显着高于感染组;但Hb、Ret%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检测结果异常率,结果发现感染组WBC、RBC、Hb、Ret%检测异常率分别为12.62%、47.57%、31.07%和11.65%,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的2.91%、9.71%、6.80%、0.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感染组和对照组PLT检测异常率(5.83%VS 4.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6,P=0.757)。(2)ALT、AST、ALP和γ-GGT检测:比较两组ALT、AST、ALP和γ-GGT均值,发现感染组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两组检测结果异常率发现,感染组AST、ALP和γ-GGT检测异常率分别为9.71%、30.10%和24.27%,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的2.91%、5.83%和2.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感染组ALT检测异常率(13.59%)与对照组(5.8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44,P=0.060)。(3)BUN、CR和UA检测:比较两组BUN、CR和UA均值,发现感染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比较两组BUN、CR和UA异常率,发现感染组CR异常率(17.48%)显着高于对照组(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56,P<0.05)。但感染组BUN(1.94%vs 0)、UA(15.53%vs 7.77%)异常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505,P=0.477;χ2=3.018,P=0.082)。(4)ASO和RF检测:比较两组ASO均值,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感染组显着高于对照组。但RF均值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7)。比较两组ASO、RF异常率,感染组ASO异常率为31.07%,显着高于对照组的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95,P<0.001)。感染组RF异常率(8.74%)与对照组(4.8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P=0.268)。(5)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和NK细胞检测:比较感染组和对照组CD8+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和NK细胞计数均值,发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99,P=0.091)。比较两组异常率差异,发现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NK细胞检测异常率分别为13.59%、30.1%、8.74%和12.62%,均高于对照组的4.85%、3.88%、1.94%和1.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HNP1、HBD2和BLC-1/CXCL13:比较感染组和对照组HNP1、HBD2和BLC-1/CXCL13均值,发现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液细胞分析中WBC、RBC计数对发现阴性HIV感染者有一定临床意义,可作为淋巴细胞计数的重要补充判断。(2)非合并感染肝炎病毒的HIV感染者肝功能检测中的AST、ALP和γ-GGT和肾功能检测中的CR对评价HAART治疗副反应有一定意义。(3)HIV感染者ASO检测阳性率较高,提示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应重视链球菌感染的预防。并且ASO异常升高对发现隐性、潜在HIV感染者有一定风险提示意义。(4)淋巴细胞亚群是HAART疗效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HAART治疗可有效提高CD4+T细胞水平,但对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作用不明显。(5)HAART治疗能有效提高人体自身防御素和B淋巴细胞趋化因子1的产生,提高HIV/AIDS患者抗病毒水平。

黄中元,苏海萍,黄慧娟[6](2019)在《以血液学改变为主要表现的HIV/AIDS患者52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HIV/AIDS患者的血液学改变特点与临床表现。方法便利选择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间该院收治的HIV/AIDS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的52例患者中,22例皮肤瘀点瘀斑、30例发热、1例抽搐、3例皮疹、5例头痛、4例真菌感染、4例淋巴结肿大、5例乏力、6例慢性腹泻、11例气促、心悸以及头晕;血液学改变:①血常规。52例患者中,26例血色素低于正常范围,占50.00%,其中6例为轻度贫血,占11.54%,13例为中度贫血,占25.00%,7例重度贫血,占13.46%;18例血小板减少,占34.62%,34例白细胞减少,占65.38%,其中30例合并淋巴细胞百分比减少;②骨髓细胞数目及形态。52例患者中,13例骨髓细胞活力低下,占25.00%,其余39例活跃,占72.00%;26例粒系增生活跃,占50.00%,7例欠活跃,占13.46%,6例明显活跃,占11.54%;同时,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VL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滋病患者往往合并免疫功能低下,其骨髓和血液学改变存在着一定的特点。

周继敏,石艳儿,黄寅朔[7](2018)在《儿童艾滋病101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儿童艾滋病的临床特征,尽早发现并诊断儿童艾滋病。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01例儿童艾滋病临床资料。结果儿童HIV感染主要通过母婴垂直传播(92. 1%)。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体重下降、贫血、持续或间断发热、反复咳嗽、迁延性腹泻、浅表淋巴结肿大、鹅口疮等。血生化突出改变主要为球蛋白增高、白球蛋白倒置。结论儿童HIV感染途径以母婴传播为主;临床表现多样,没有特异性,以血液系统最常见,消化系统次之,呼吸系统第三。对于来自高流行地区的患儿,如同时伴有球蛋白增高,应高度警惕HIV感染可能,尽早进行HIV抗体筛查明确诊断。

解菊芬,邢志华[8](2018)在《以白细胞减少、头痛为首发表现的HIV/AIDS感染者3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呈逐年上升趋势,死亡人数增加,感染人群多样化。综合医院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发现HIV/AIDS患者的重要窗口。AIDS病例遍布各临床科室,血液系统异常是HIV感染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疾病感染的各个阶段均可出现,疾病晚期更为严重。现报道3例2017年1月至4月我科收住的以白细胞减少、头痛为首发表现的HIV

陈涛,蒋忠胜,李敏基,胡家光,莫胜林,张鹏,柯柳,韦静彬[9](2018)在《马尔尼菲蓝状菌病预后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预后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TSM)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判断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TSM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后模型。用独立的TSM资料进行评判预后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100例患者中好转组64例,恶化组36例,恶化组中23例死亡,病死率23.00%(23/10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血小板、谷草转氨酶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作为独立的危险因素可用于预后判断模型的建立。对所构建模型预测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总正确率分别为88.00%、84.00%、84.62%、87.50%和86.00%。结论白细胞、血小板、谷草转氨酶、CD4+T淋巴细胞计数作为独立的危险因素可用于预后判断模型的构建。本研究中所构建的预后模型能够较准确的预测AIDS合并TSM患者的短期预后。

张文萍,张仲明,张秋萍,单万水,万彦彬[10](2016)在《深圳市122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的血液学特点》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血液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22例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骨髓涂片、外周血、HIV RNA病毒载量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并进一步分析外周血及骨髓象等血液学指标。结果 122例AIDS患者中,112例(91.80%)患者出现外周血异常,其中白细胞计数减少者47例(38.52%),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者102例(83.61%),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者89例(72.95%),血小板计数减少者40例(32.79%);骨髓涂片有核细胞增生减低者57例(46.72%),巨核细胞计数减少者92例(75.41%),部分患者甚至未见巨核细胞;红系比例降低者90例(73.78%),粒系比例增高者79例(64.76%)。骨髓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主要表现为感染性骨髓象、粒细胞胞浆内颗粒增多增粗、易见空泡和组织细胞。在CD4+T细胞<10个/μl的患者骨髓中,发现噬血现象8例,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4例,合并组织胞浆菌感染1例,弓形虫感染1例;另外,在6例可见分类不明细胞的患者中,1例经组织病理活检和免疫组化诊断为淋巴瘤细胞,1例经PET-CT提示为淋巴瘤肾转移,1例全身淋巴结肿大的患者,经形态学和免疫分型诊断为急性白血病;CD4+T细胞水平51200个/μl组和050个/μl组患者的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程度显着高于CD4+T细胞201500个/μl组(P均<0.05)。结论 AIDS患者外周血常规指标改变与HIV RNA病毒载量和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相关;骨髓增生程度随着CD4+T细胞计数减少而减低,免疫功能下降时血液系统易合并感染;外周血和骨髓检查方法简单、快速,可直观反映患者骨髓造血功能,且能及时发现真菌和寄生虫感染及肿瘤细胞,对AIDS患者并发症诊断、及时提示临床加强机会性感染的一级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艾滋病的临床及血液学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艾滋病的临床及血液学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患者的白细胞散点图及血细胞形态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使用迈瑞BC-69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
        1.2.2 血涂片制备和染色
        1.2.3 白细胞散点图分析原理
        1.2.4 实验室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散点图结果
    2.2 外周血有核细胞检测结果
    2.3 血涂片结果
    2.4 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
    2.5 血培养的结果
3 讨论

(2)唐草片对齐多夫定致小鼠骨髓抑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齐多夫定对小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
    1 齐多夫定致小鼠骨髓抑制模型的建立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仪器
        1.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1.1.3 试剂配制
        1.1.4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分组
        1.2.2 动物给药
        1.2.3 小鼠的一般状况及体重变化
        1.2.4 外周血象的检测
        1.2.5 骨髓有核细胞的计数
        1.2.6 脏器指数的计算
        1.2.7 数据处理
        1.3 实验结果
        1.3.1 小鼠的一般状况
        1.3.2 齐多夫定对小鼠体重变化的影响
        1.3.3 齐多夫定对小鼠死亡分布情况的影响
        1.3.4 齐多夫定对小鼠外周血象的影响
        1.3.5 齐多夫定给药35天对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1.4 实验讨论
        1.4.1 齐多夫定用药剂量的选择
        1.4.2 小鼠骨髓抑制模型的评估
        1.4.3 齐多夫定对小鼠外周血象的影响
        1.4.4 齐多夫定对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1.5 实验小结
    2 齐多夫定致小鼠骨髓抑制模型的稳定性和自愈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2.1.3 试剂配制
        2.1.4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分组
        2.2.2 动物给药
        2.2.3 小鼠的一般状况及体重变化
        2.2.4 外周血象的检测
        2.2.5 骨髓有核细胞的计数
        2.2.6 脏器指数的计算
        2.2.7 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小鼠的一般状况
        2.3.2 齐多夫定给药28天及停药后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2.3.3 齐多夫定给药28天对小鼠外周血象、骨髓有核细胞数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2.3.4 齐多夫定给药28天及停药后对小鼠外周血象、骨髓有核细胞数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2.3.4.1 齐多夫定给药28天及停药后对小鼠外周血象的影响
        2.3.4.2 齐多夫定停药33天对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2.4 实验讨论
        2.4.1 齐多夫定致小鼠骨髓抑制模型的稳定性研究
        2.4.2 齐多夫定致小鼠骨髓抑制模型的自愈性研究
        2.5 实验小结
第二部分 唐草片对齐多夫定1000 mg/kg致小鼠骨髓抑制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1.3 试剂配制
        1.4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给药
        2.3 小鼠的一般状况及体重变化
        2.4 外周血象的检测
        2.5 骨髓有核细胞的计数
        2.6 脏器指数的计算
        2.7 骨髓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2.8 血清中造血生长因子含量的测定
        2.8.1 血清的制备
        2.8.2 检测方法
        2.8.3 结果计算
        2.9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小鼠的一般状况
        3.2 唐草片对齐多夫定1000 mg/kg致骨髓抑制小鼠体重的影响
        3.3 唐草片对齐多夫定1000 mg/kg致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象的影响
        3.3.1 齐多夫定给药期间唐草片对小鼠外周血象的影响
        3.3.2 齐多夫定停药后唐草片对小鼠外周血象的影响
        3.4 唐草片对齐多夫定1000 mg/kg致骨髓抑制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3.5 唐草片对齐多夫定1000 mg/kg致骨髓抑制小鼠骨髓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3.6 唐草片对齐多夫定1000 mg/kg致骨髓抑制小鼠血清中造血生长因子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唐草片对齐多夫定1000 mg/kg致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象的影响
        4.1.1 小鼠WBC的变化
        4.1.2 小鼠RBC、HCT、HGB的变化
        4.1.3 小鼠PLT的变化
        4.2 唐草片对齐多夫定1000 mg/kg致骨髓抑制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4.3 唐草片对齐多夫定1000 mg/kg致骨髓抑制小鼠骨髓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4.4 唐草片对齐多夫定1000 mg/kg致骨髓抑制小鼠造血生长因子的影响
    5 实验小结
第三部分 唐草片对齐多夫定500 mg/kg致小鼠骨髓抑制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1.3 试剂配制
        1.4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给药
        2.3 小鼠的一般状况及体重变化
        2.4 外周血象的检测
        2.5 骨髓有核细胞的计数
        2.6 脏器指数的计算
        2.7 骨髓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2.8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小鼠的一般状况
        3.2 唐草片对齐多夫定500 mg/kg致骨髓抑制小鼠体重的影响
        3.3 唐草片对齐多夫定500 mg/kg致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象的影响
        3.3.1 齐多夫定给药期间唐草片对小鼠外周血象的影响
        3.3.2 齐多夫定停药后唐草片对小鼠外周血象的影响
        3.4 唐草片对齐多夫定500 mg/kg致骨髓抑制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3.5 唐草片对齐多夫定500 mg/kg致骨髓抑制小鼠骨髓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4 实验讨论
        4.1 唐草片对齐多夫定500 mg/kg致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象的影响
        4.1.1 小鼠WBC的变化
        4.1.2 小鼠RBC、HCT、HGB的变化
        4.1.3 小鼠PLT的变化
        4.2 唐草片对齐多夫定500 mg/kg致骨髓抑制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4.3 唐草片对齐多夫定500 mg/kg致骨髓抑制小鼠骨髓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5 实验小结
全文总结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在防治骨髓抑制各环节的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的HIV感染及艾滋病9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实验室检查
        1.3.1 血常规
        1.3.2 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1.3.3 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
        1.3.4 HIV病毒检测
        1.3.5 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血常规及白细胞分类
    2.2 骨髓细胞学检查
    2.3 血生化
    2.4 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2.5 其他传染病相关检查
    2.6诊断
3 讨论

(4)艾滋病患者217例的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实验室检查
        1.2.1 HIV检查
        1.2.2 血液/骨髓马尔尼菲青霉菌培养及鉴定
        1.2.3 骨髓细胞学检查
        1.2.4 T淋巴细胞计数
    1.3 判断标准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艾滋病患者肝肾功能比较
    2.2 艾滋病患者外周血细胞学特点分析
    2.3 艾滋病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分析
3 讨论

(5)防御素、淋巴细胞亚群、ASO等指标在隐匿性HIV/AIDS发现与疗效评价中的意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HIV/AIDS流行状况及其天然隐匿性特征
    1.2 HIV/AIDS实验室诊断
    1.3 HAART治疗指标分析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现场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对象纳入与排除标准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4 检测指标
    2.5 检测方法
        2.5.1 标本采集
        2.5.2 检测前准备
        2.5.3 HIV1+2感染者和非感染肝炎病毒人群样本筛选
        2.5.4 血液细胞分析和生化指标检测操作步骤
        2.5.5 淋巴细胞检测方法与操作步骤
        2.5.6 HNP1、HBD2和BLC-1/CXCL13检测方法与操作步骤
    2.6 质量控制
    2.7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特征
    3.2 两组血液细胞分析指标比较
    3.3 两组ALT、AST、ALP和γ-GGT检测结果比较
    3.4 两组BUN、CR和UA检测指标比较
    3.5 两组ASO、RF检测指标比较
    3.6 两组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和NK细胞检测指标比较
    3.7 两组HNP1、HBD2和BLC-1/CXCL13检测结果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血液细胞分析在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阴性的HIV感染疗效评价中的意义
    4.2 ALT、AST、ALP和γ-GGT指标在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阴性的HIV感染治疗评价中的意义
    4.3 BUN、UA和CR指标在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阴性的HIV感染治疗评价中的意义
    4.4 ASO和RF指标在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阴性的HIV感染治疗评价中的意义
    4.5 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和NK细胞在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阴性的HIV感染治疗评价中的意义
    4.6 HNP1、HBD2和BLC-1/CXCL13在抗HIV治疗疗效评价中的意义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论文综述 HIV/AIDS的流行概况与抗病毒治疗
    参考文献

(6)以血液学改变为主要表现的HIV/AIDS患者5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血常规检查
        1.2.2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1.2.3 测定病毒载量 (VL)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2 血液学改变
        2.2.1 血常规
        2.2.2 骨髓细胞数目及形态
        2.2.3 患者治疗前后VL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变化比较
3 讨论
    3.1 HIV/AIDS感染的一般血液学特征
    3.2 HIV/AIDS患者出现血液学异常的原因及治疗

(7)儿童艾滋病10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检测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传播途径:
    2.2临床特征:
    2.3 并发症及合并症
        2.3.1 血液系统:
        2.3.2 消化系统:
        2.3.3 呼吸系统:
    2.4 血生化检测:
    2.5 CD4+T淋巴细胞计数:
3 讨论

(8)以白细胞减少、头痛为首发表现的HIV/AIDS感染者3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9)马尔尼菲蓝状菌病预后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预后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1 资料收集
        1.2.2 预后的判断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临床表现
    2.3 实验室检查
    2.4 TSM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5 TSM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2.6 预后模型的建立及拟合优度检验
        2.6.1 预后模型的建立与最佳预测值的判断
        2.6.2 预后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2.7 模型预测能力评价
3 讨论

(10)深圳市122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的血液学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分组和方法
    三、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分组
    二、血常规检查
    三、WBC、PLT计数与HIV RNA载量的关系
    四、血液学指标受抗病毒治疗的影响
    五、骨髓细胞形态检查
讨论

四、艾滋病的临床及血液学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患者的白细胞散点图及血细胞形态特点[J]. 罗晓成,曹存巍,麻秋英,磨立达,罗晓璐. 传染病信息, 2021(03)
  • [2]唐草片对齐多夫定致小鼠骨髓抑制的影响[D]. 杨倩倩. 郑州大学, 2020(02)
  • [3]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的HIV感染及艾滋病9例报告[J]. 张新华,宋森花,谢红,冉启杰,郑山根.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20(04)
  • [4]艾滋病患者217例的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J]. 白蕊,王玥,黄萱,李宏,王晓梅,白彬良.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9(07)
  • [5]防御素、淋巴细胞亚群、ASO等指标在隐匿性HIV/AIDS发现与疗效评价中的意义分析[D]. 柴健翔. 南昌大学, 2019(01)
  • [6]以血液学改变为主要表现的HIV/AIDS患者52例临床分析[J]. 黄中元,苏海萍,黄慧娟. 中外医疗, 2019(05)
  • [7]儿童艾滋病101例临床分析[J]. 周继敏,石艳儿,黄寅朔. 四川医学, 2018(09)
  • [8]以白细胞减少、头痛为首发表现的HIV/AIDS感染者3例并文献复习[J]. 解菊芬,邢志华.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8(06)
  • [9]马尔尼菲蓝状菌病预后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预后模型的建立[J]. 陈涛,蒋忠胜,李敏基,胡家光,莫胜林,张鹏,柯柳,韦静彬.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8(05)
  • [10]深圳市122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的血液学特点[J]. 张文萍,张仲明,张秋萍,单万水,万彦彬.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6(06)

标签:;  ;  ;  ;  ;  

艾滋病的临床和血液学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