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JO调查之三——你的系统安全吗?(论文文献综述)
吕铮[1](2021)在《真相小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预审 初秋,下着一场不大不小的雨,天色灰蒙蒙的,雨滴打在雾蒙蒙的玻璃上,划出一道长长的抛物线。审讯室的铁门紧闭着,坚硬、冰冷,隔绝着外面的嘈杂和喧嚣。脚步声由远至近,一个身穿制服的警官缓步而来。他三十多岁的年纪,中等身材,相貌端正,浓眉下的一双眼睛略带疲惫。他是预审支队的副支队长,行里人称"那三斧子"的那海涛。
冯秋桐[2](2021)在《基于问题驱动法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已逐渐成为了小学一线科学教师的教学导向。从教学设计的维度上来说,小学科学学科的一线教师们需要更进一步地关注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即思考如何激发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小学生在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以及如何支持小学生进行持续而深入地探究。部分教师已经采用了问题驱动法来优化自身的教学设计,因其能为如何关注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新视角。调查研究显示,问题驱动法在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的运用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现状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为基于问题驱动法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提供一些针对性的改进对策,旨在为以后进行相关教学设计的教师们提供参考,并能更有效地运用问题驱动法。本文的研究方法以文本分析法为主,以文献分析法和访谈调查法为辅。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为基于问题驱动法的小学教学设计现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文本分析法,梳理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上运用问题驱动法的现状。将文本分析法与访谈调查法相结合,深入分析基于问题驱动法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经结合问题分析、原因分析以及相关的文献,提出基于问题驱动法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改进对策。经文本分析后发现,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上存在着教学分析、教学实施方案设计、教学评价设计这三方面的问题。如教师对教学分析的认识较片面、对问题驱动法的概念认识较模糊、并缺乏对教学评价进行预先设计的意识等。针对这些现实问题以及原因,从态度、认识以及行为的层面上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例如在教学分析的态度层面上建议教师加强对教学分析必要性的认识;在教学实施方案设计的认知层面上建议教师明确问题驱动法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评价设计的行为层面上建议教师改进对策为优化教学设计顺序,即将教学评价设计优先于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以此来提高评价设计的有效性等。
郭彩霞[3](2021)在《集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研究 ——以山西省S县六个集镇社区应对新冠疫情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层单位,当危机发生时,社区往往是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并进行应对的组织,新冠疫情背景下,社区是防灾减灾、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疫情以来,暴露了社区诸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弱点和存在的不足,以应急处置为重心的传统社区应急管理,难以有效应对各类风险灾害的冲击。在此背景下,研究社区应急管理,提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韧性社区,对于筑牢社区安全防线、改进当前应急管理现状、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前关于社区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与农村社区,忽略了介于两者之间的集镇社区,论文着眼于集镇社区,分析集镇社区当前应急管理现状,在学者相关研究与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构建应急指标体系,对S县集镇社区进行评估,分析评估结果并提出合理建议以验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论文以S县六个集镇社区为例,依据风险管理理论、公民社会理论与韧性社区理论,在对集镇社区与应急管理等相关概念界定清楚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包括7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的集镇社区应急管理评估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与综合评价来评估S县六个集镇社区应急管理现状,通过综合评估的实证分析验证所建立的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同时通过实地调研与评估分析确定当前集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的短板与不足之处,发现当前集镇社区在应急管理能力表现不佳的原因是社区领导力不足、不能有效整合社区应急资源、队伍专业化低、居民危机意识不足等。通过研究,针对集镇社区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拟提出如下建议:建设韧性社区、加强基层党建发挥两委合力以提高社区领导力、通过网格化管理机制强化社区防控、培育社区应急文化提高群众应急能力等对策。下一步的研究可以继续细化社区的类型,分析新旧社区、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应急能力指标体系与其他评估方法。
徐小纯[4](2020)在《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高校体育教师承担着体育教学、体育科研、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职责。新时代,广州高校体育教师既要承担体育教学任务,又要开展高水平科研任务,同时还面临广州城市的生活压力,其生存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本研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中文版,从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等四个维度对广州地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186名体育教师进行生命质量匿名量表调查。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较为系统地阐释了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生存质量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当前,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相对良好,病痛以及专业技术职称、学力层次年龄、收入等环境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体育教师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4个领域得分及自评总体生存质量和自评总的健康状况等各方面均高于3.5,除生理领域略低于常模外,其他领域和自评总体生存质量和总体健康状况均高于常模;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4个领域以及自评总体生存质量和总体健康状况的得分均高于2013年测定的重庆公务员、2018年测定的广东某医学院校教师等的生存质量得分。2.不同性别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在不同领域得分的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自评总体生活质量明显好于男性,生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和自评总体健康情况生存质量比男性稍高,其它领域无差异。3.不同类型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存在差异。广州地区医药类高校体育教师在生理领域、环境领域和自评总体生存质量和总的健康情况得分均最高,心理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得分仅次于理工类高校;理工类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总体得分相对较高,在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得分最高,与该领域得分最低的师范类高校存在显着性差异。4.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在年龄上体现差异性。50岁以上教师生存质量在4个领域及自评总的生存质量和总体健康情况得分均为最高;36-40岁年龄段的教师均为最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需要社会、单位和同事之间更多的支持与关注。5.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在专业技术职称上体现差异性。正高专业技术职称体育教师生存质量在4个领域及自评总体生存质量和总体健康状况得分均为最高,且与副高、中级、初级职称表现出显着差异,总体上呈现职称等级越高生存质量越好的态势。6.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在学力层次上体现差异性。博士学力层次的教师生存质量最好,其在每个领域得分均超过4分;博士学力层次教师生存质量优于本科学力层次教师生存质量;本科学力层次教师生存质量总体水平优于硕士学力层次教师。7.收入水平影响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月收入15000元以上教师生存质量总体上均优于月收入15000元以下教师,且在4个领域得分与收入15000以下教师均表现出显着差异性。8.病痛对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力。正在生病与没有生病的教师之间生存质量存在显着性差异,没有生病的在4个领域以及自评总体生存质量和总体健康情况得分均比正在生病的高。
刘畅[5](2020)在《儿童安全视角下老旧小区户外空间改造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安全、高质量的户外活动空间,对城市儿童来说居住区户外空间是重要的户外活动场所,老旧小区作为居住区的重要一员,如今陷入“四老一差”困局,其户外空间安全改造迫在眉睫。如何为生活在老旧小区的孩子营造安全又具有吸引力的户外空间应引起关注和重视,也是深圳大力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题中之义。本文根据儿童相关理论及安全理论,从儿童行为安全及儿童防卫安全两个角度,梳理出户外空间中影响儿童安全的影响因素,并归纳为空间条件、使用状况、维护管理、领域空间、监视条件、环境感知六个维度。运用实地观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以深圳市东乐花园、园岭新村、莲花北村三个老旧小区为研究案例,对儿童活动规律特征、儿童安全现状及不安全感知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分析道路空间、公共活动空间、组团活动空间的安全性现状情况,总结出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儿童在老旧小区户外空间活动的时间、频率、活动类型、地点选择等方面有明显的规律性,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活动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摔倒”及“玩活动器械受伤”等行为安全事件发生最为频繁,儿童及家长均认为道路空间是老旧小区安全性最低的空间,学龄儿童多为无人陪护的情况下独立活动,儿童对户外空间潜在危险认识不及家长,虽然绝大多数家长采取多种监护措施,但仍无法面面俱到。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老旧小区道路空间主要影响儿童行为安全,公共活动空间中对儿童行为安全及防卫安全均有影响,组团活动空间中对儿童防卫安全有较大影响。针对具体现状问题,文章对老旧小区道路空间提出交叉口优化、步行道路权优化、无障碍改造、交通标识儿童友好化、停车空间集约化、通学交通压力分流等具体改造策略;对公共活动空间提出运动空间置换闲置空间、场地出入口无障碍改造、铺装改造、活动设施及植物空间安全优化、监视条件及光环境改善等策略;针对组团活动空间提出住宅底层空间功能植入、宅间空间多元化、积极管理居民自发行为、光环境改善等具体改造策略。以期为老旧小区户外空间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李欣[6](2020)在《城市维护建设投入对城市居民基础设施安全感的影响 ——基于政府信任感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自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以来,国家安全的内涵和范围更加广泛,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保障人民安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升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成为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当前关于居民安全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犯罪学、社会治安、突发事件等领域的公共安全感调查,其中对于居民治安安全感的调查也较多,但是少有学者涉及居民生活的其他方面,对某一具体领域的居民安全感的研究凤毛麟角,我们亟需加强关注某一特定领域内的居民公众安全感,从具体入手,提出加强居民安全感切实可行的措施。因此,本研究选取公共安全中的基础设施安全进行研究,在对安全感、城市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安全、基础设施安全感等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界定阐释的基础上,集中研究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个体性别、政治面貌、年龄、文化程度、民族、宗教信仰、户口类型、身份职业、个人月收入等人口特征因素,探讨了城市建设投入、政府信任感与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感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研究将主观层面的安全感进行量化研究,并利用相关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回归分析等定量研究的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同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当中,使该研究更具一定的说服性。研究结果显示,人口特征因素中个体的性别、政治面貌、年龄、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五个变量与城市居民基础设施安全感呈显着相关关系;在控制了人口特征变量后,城市维护建设投入显着正向影响城市居民基础设施安全感,政府信任感在两者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居民基础设施安全感的微观影响因素,城市维护建设投入对提升城市居民基础设施安全感仅起到保健作用,而政府信任感则很大程度上起到激励作用,为解读城市居民基础设施安全感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提升城市居民基础设施安全感提供新的视角,对突破城市发展障碍、解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桎梏具有重要意义,为政府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基础设施安全感、打造一个人民满意的政府提供了初步数据。
王畅[7](2020)在《小组工作介入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的实务探究 ——以深圳市J社区为例》文中提出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儿童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近年来频频发生幼童坠楼事件、触电身亡等现象让不少人心有余悸,再一次敲响了儿童居家意外伤害的警钟。学龄前儿童由于年龄小,好奇心强,心理活动及行为具有无意性,控制和调节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差,个性特征不稳定的特征导致学龄前儿童缺少辨别居家安全隐患的能力,发生居家意外伤害的频率高。学龄前期作为儿童身心发育中至关重要的时期,培养儿童居家安全意识和提升居家安全技能是关键。随着幼儿园升小学就学压力的增加,幼儿园顺势将文化教育放在幼儿教育中最重要的位置,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儿童的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对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的关注,因此必须全方位地加强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迫在眉睫。性笔者在J社区实习期间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了解到学龄前儿童虽然在家中、幼儿园受到居家安全方面的教育,但在实际生活当中,学龄前儿童依旧存在生活习惯中的不安全行为,需要加深对居家安全的印象。针对该现象笔者首先针对学龄前儿童及其家庭对居家安全现状及需求展开调研,发现学校、家庭方面在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缺失,且对居家安全教育有着普遍的需求。其次,笔者对学龄前儿童的居家安全教育问题现状和居家安全教育需求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在对儿童居家安全问题研究资料梳理的基础上,在社会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探究社会工作介入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的新模式。随后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居家安全需求,设计出“拉起生命之手,呵护快乐童年"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小组方案,引导学龄前儿童了解居家可能遇到的危险情况,辨别居家安全隐患,通过观察学习居家安全知识和学习简单的预防和自救的技能方法,提高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最终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学龄前儿童实现小组目标,并对小组介入进行评估与反思,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弥补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的缺失,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掌握居家安全知识和技能,并且将理论知识和实务体验相结合进行应用。笔者从政府层面和社会工作的角度分别对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提出了建议:政府层面,一是建立健全学龄前儿童安全教育政策,二是加快社区居家安全设施建设。社会工作层面,一是社工链接优秀资源,将居家安全教育注入专业性。二是社工发挥情境体验在学龄前儿童教育中的优势,三是构建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四是家庭、幼儿园、社工多方合作,建立一个科学的居家安全教育模式。
向辉[8](2020)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进城务工者乙肝危险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主要通过血液、体液等传播,性接触和使用受污染的注射器是成年人感染HBV的主要途径。大多数进城务工者(农民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支持,易感染乙肝。国内外关于农民工与乙肝感染风险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感染者的流行特征分析,针对农民工乙肝危险行为与行为意向的研究鲜见报道。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ed Behavior,TPB)编制适用于农民工的乙肝危险行为量表,据此调查分析农民工危险行为现状与行为意愿,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通过查阅文献,专家讨论和预调查等,编制乙肝危险行为量表,对量表进行信、效度分析;于2017年812月间,采用两阶段分层整群的抽样方法,将重庆市主城九区按照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分为高、中、低三层,从每层中随机抽取一个区;在抽中的3个区内,目的性抽取建筑、餐饮、制造、住宿、美容美发等不同行业/单位;最后,再按照员工户籍所在地(农村),招募农民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乙肝的危险行为,探索影响农民工发生乙肝危险行为意向与危险行为主要的社会人口学特征,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确定乙肝危险行为意向,危险行为的作用路径和作用效力。结果:(1)量表开发结果:在TPB基础上引入行为经验与后悔感受两个维度多个变量,经信度、效度检验及语义修订后,量表最终保留7个维度48个条目。因子负荷在0.462到0.928之间,可解释总变异度75.21%;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程度良好(χ2/df=1.859,GFI=0.969,AGFI=0.883,CFI=0.900,IFI=0.969,RMSEA=0.039);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98,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在0.648到0.961之间。总量表的重测信度是0.859,各维度重测信度在0.370到0.973之间。(2)横断面调查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1692名研究对象,在最近六个月中,414(29.56%)名农民工至少发生了一次HBV感染的危险行为,1434(84.53%)名农民工有发生乙肝危险行为的意向。在发生性行为的1006人中,超过半数(65.81%)的研究对象在发生乙肝危险性行为时未使用安全套。农民工乙肝知识水平较低(6.00±1.00)。农民工获取乙肝知识前三位的途径分别为听身边的人说的(53.01%)、电视广播(37.71%)、手机/互联网(28.78%)。年龄较大(OR=0.97,95%CI:0.960.98),乙肝知识水平较高(OR=0.92,95%CI:0.880.96)的农民工的乙肝危险行为意向较低,行为态度(β=0.44,P<0.001)、主观规范(β=0.20,P<0.001)、知觉行为控制(β=0.07,P=0.020)、行为经验(β=0.13,P<0.001)对行为意向有显着正向直接影响;年龄较大的农民工发生乙肝危险行为较少(OR=0.98,95%CI:0.980.99);行为意向(β=0.23,P<0.001)、既往预期后悔(β=0.10,P<0.001)对行为有显着正向直接影响,主观规范(β=0.05,P<0.001)对行为有显着正向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经验间相互影响,知觉行为控制与行为经验相互影响,既往预期后悔与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和行为态度相互影响。结论:本研究开发的农民工乙肝危险行为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能够作为农民工乙肝危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测量工具。近1/4的对象存在乙肝危险行为,且大多数对象有发生乙肝危险行为的意向;农民工安全套使用频率普遍较低。年龄越小,知识情况越差,对乙肝危险行为的态度赞同,行为经验多,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越消极的农民工,发生乙肝危险行为的意向越积极;年龄越小,对乙肝危险行为的意向越赞同,对危险行为越不后悔的农民工,发生乙肝危险行为的可能性越大。今后农民工群体的乙肝防控可考虑采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辅以同伴教育,以更好地针对分析提出的关键影响因素,达到减少农民工乙肝危险行为的目标。
夏可[9](2020)在《城市儿童安全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扬州市G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安全是儿童生存的最重要保障,是儿童最基本的权利之一。长期以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城市儿童同样也面临着各种安全问题,比如交通意外、走失、烧伤、烫伤、摔倒、校园欺凌等,轻者威胁健康,重者导致死亡。因此急切地需要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儿童开展安全教育。本文重点探讨了“城市儿童安全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这一问题,希望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努力提高城市儿童安全教育效果,切实增强城市儿童安全意识,不断促进城市儿童安全健康成长。本文首先运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G社区进行了调查,了解G社区儿童面临的安全问题及安全教育现状,总结G社区儿童安全教育需求。然后,设计了社会工作介入G社区儿童安全教育的方案,并具体实施了介入方案、开展了评估。最后对社会工作在城市儿童安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反思。社会工作在城市儿童安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不仅丰富了城市儿童安全教育的研究、拓宽了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还有助于提高城市儿童安全教育效果、提升城市儿童安全意识、营造人人关心城市儿童安全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殷婉云[10](2019)在《多元化高中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 ——基于美国ChemMatters网络期刊资源》文中研究说明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里,化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并且在帮助世界应对一些最大挑战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倡导化学教学应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除了学生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并逐步建构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课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资源是课程形成的主要要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培养学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实现新课标等都有重要意义。教师和课程资源(教材)是主要的教学基础。化学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化学教材中关于化学学科发展变化的内容更新不及时。此外,教师的教学工作负担重,普遍存在优质教学资源匮乏、教学内容单一,同时,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高,很难从化学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形成化学科学探究、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责任等化学核心素养。美国化学会出版的线上网络资源ChemMatters杂志,内容能充分体现化学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领域的重大作用。其内容选题具有鲜明的时事性、前沿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它不仅注重化学和周围世界的联系,还强调在课堂上学习科学概念的实际应用,旨在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成果,进而体会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因此论文针对这一现实问题,选择美国化学会ChemMatters,对其资源进行开发并形成教学案例,以丰富我国化学课程资源。本研究主要采取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的方法,在总结我国高中化学课程资源研究进展及现状的基础上,调查高中生对不同化学课程资源的了解、应用与态度,以及对美国化学会出版的ChemMatters资源进行归纳和开发研究。研究结果:(1)国外有关化学网站更丰富、系统;国内化学课程资源研究虽成不断发展的态势,但关于生活化、前沿化等不同类型的中学课程资源来源并不系统、更新不及时,离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发展空间。(2)从化学情境、化学科普、化学实验、化学史资源以及化学态度等方面对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①学生普遍认为课堂是获取化学信息的首要途径;②学生目前对化学态度并不好,从四个资源来说,学生普遍很少接触,而且举不出实际的例子。(3)通过研读、分析美国ChemMatters杂志,对不同的资源进行整理和归纳,开发适合中学化学教学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情景、科普、趣味实验与化学史的资源,对以上这些资源进行分析,设计教学案例。
二、CJO调查之三——你的系统安全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JO调查之三——你的系统安全吗?(论文提纲范文)
(1)真相小组(论文提纲范文)
1. 预审 |
2. 案卷 |
3. 被害人 |
4. 窝案 |
5. 贪官 |
6. 证人 |
7. 内鬼 |
8. 练兵 |
9. 大盗 |
1 0. 测谎 |
1 1. 被告人 |
1 2. 断线 |
1 3. 深挖 |
1 4. 交锋 |
1 5. 收网 |
(2)基于问题驱动法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标给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带来挑战 |
1.1.2 问题驱动法提供新视角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问题驱动法的研究 |
1.3.2 关于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研究 |
1.4 概念界定 |
1.4.1 问题驱动法 |
1.4.2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
1.5 理论基础 |
1.5.1 自我决定理论 |
1.5.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5.3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
1.6 研究内容 |
1.7 研究方法 |
1.7.1 文献分析法 |
1.7.2 文本分析法 |
1.7.3 访谈调查法 |
1.8 研究思路 |
第2章 基于问题驱动法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理念与原则 |
2.1 基于问题驱动法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理念 |
2.1.1 依据课标 |
2.1.2 以学生为主体 |
2.2 基于问题驱动法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原则 |
2.2.1 针对性原则 |
2.2.2 支持性原则 |
2.2.3 有效性原则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文本分析的设计 |
3.1.1 文本分析的目的 |
3.1.2 文本来源 |
3.1.3 文本分析量表的设计 |
3.2 访谈调查的设计 |
3.2.1 访谈调查目的 |
3.2.2 访谈对象的选择 |
3.2.3 访谈维度及指标的设计 |
第4章 基于问题驱动法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现状分析 |
4.1 教学分析的现状 |
4.1.1 学习者分析 |
4.1.2 学习情境分析 |
4.1.3 学习任务分析 |
4.2 教学实施方案设计的现状 |
4.2.1 引导性问题设计 |
4.2.2 学习问题设计 |
4.2.3 焦点问题设计 |
4.3 教学评价设计的现状 |
4.3.1 过程性评价设计 |
4.3.2 结果性评价设计 |
第5章 基于问题驱动法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5.1 问题分析 |
5.1.1 教学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
5.1.2 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5.1.3 教学评价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5.2 原因分析 |
5.2.1 对学习者分析的认识较片面 |
5.2.2 对问题驱动法的认识较模糊 |
5.2.3 缺乏对教学评价设计的意识 |
第6章 基于问题驱动法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改进对策 |
6.1 教学分析的改进对策 |
6.1.1 态度上认同教学分析的必要性 |
6.1.2 认知上明确教学分析的基本要素 |
6.1.3 行为上参考教学分析的策略 |
6.2 教学实施方案设计的改进对策 |
6.2.1 态度上认同问题驱动法在小学科学上的适用性 |
6.2.2 认知上明确问题驱动法的基本要素 |
6.2.3 行为上参考问题设计的策略 |
6.3 教学评价的改进对策 |
6.3.1 态度上认同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
6.3.2 认知上明确评价内容的判断依据 |
6.3.3 行为上参考教学评价设计的策略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3)集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研究 ——以山西省S县六个集镇社区应对新冠疫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1.4.1 主要工作 |
1.4.2 创新点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集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集镇社区应急管理基本概念 |
2.1.1 集镇社区 |
2.1.2 应急管理能力 |
2.1.3 集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2 公民社会理论 |
2.2.3 韧性社区理论 |
2.3 小结 |
第3章 集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评估体系 |
3.1 集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3.1.1 初步建立的集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 |
3.1.2 修正后的集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 |
3.2 评价指标内涵说明 |
3.3 集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的确立 |
3.3.1 层次分析法步骤 |
3.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4 集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综合评价 |
3.4.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3.4.2 评价法步骤 |
3.5 小结 |
第4章S县六个集镇社区应对新冠疫情的能力综合评估 |
4.1 S县社区简介 |
4.1.1 案例的选取 |
4.1.2 S县的基本情况 |
4.1.3 S县六个集镇社区的基本情况 |
4.2 S县六个集镇社区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的能力综合评估 |
4.2.1 问卷调查情况介绍 |
4.2.2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集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 |
4.3 小结 |
第5章S县集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不佳的表现及原因 |
5.1 S县集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不佳的表现 |
5.1.1 应急预防阶段应急能力不足 |
5.1.2 监测预警阶段应急能力亟待增强 |
5.1.3 应急响应阶段应急能力薄弱 |
5.1.4 恢复重建阶段应急能力较为乐观 |
5.2 S县集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不佳的原因 |
5.2.1 社区应急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
5.2.2 社区防治机制不健全,应急资源管理不足 |
5.2.3 社区应急领导力不足,居民协同合作能力差 |
5.2.4 社区应急宣教演练不足,居民危机意识淡薄 |
5.3 小结 |
第6章 提升集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的对策 |
6.1 建立社区应急机制,建设韧性社区 |
6.1.1 建设社区专业应急队伍 |
6.1.2 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
6.1.3 整合社区应急资源 |
6.2 加强社区组织能力建设,培育社区领导力 |
6.2.1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
6.2.2 科学规划,发挥两委合力作用 |
6.3 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强化社区防治 |
6.3.1 创新与完善基层网格化管理 |
6.3.2 技术支撑,提升社区应急智能化 |
6.4 培育社区应急文化,提高群众应急能力 |
6.4.1 强化社区应急预案管理 |
6.4.2 加强社区应急知识宣传教育 |
6.4.3 引导居民积极参加社区应急 |
6.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附录 |
附录1 社区应急管理能力要素指标调查问卷(一) |
附录2 集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要素指标调查问卷(二) |
附录3 集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要素指标调查问卷(三) |
附录4 S县六个集镇社区调查问卷 |
附录5 S县集镇社区应急访谈提纲 |
附录6 S县集镇社区观察总结概述 |
附录7 S县集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评级表与向量结果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
(4)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生存质量概念 |
2.2 生存质量问题研究现状 |
2.2.1 生存质量研究发展状况及成果 |
2.2.2 生存质量国内研究现状 |
2.3 生存质量测量工具 |
2.3.1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 |
2.3.1.1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量表计分方法 |
2.3.1.2 WHOQOL-BREF量表及计分方法 |
2.3.2 WHOQOL量表中文版的研制 |
2.4 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研究现状 |
2.4.1 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相关文献情况 |
2.4.2 高校体育教师生存(生活)现状研究情况 |
2.4.3 高校体育教师心理领域研究包括职业倦怠 |
2.4.4 高校体育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 |
2.4.5 高校教师生存质量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量表测量法 |
3.2.2.1 测量量表设计 |
3.2.2.2 测量样本抽取和测定量表发放与回收 |
3.2.2.3 量表的效度与信度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被测对象基本情况 |
4.2 被测对象生存质量不同表现 |
4.2.1 被测对象生存质量总体表现 |
4.2.2 被测对象生存质量性别差异 |
4.2.3 不同类型高校被测对象生存质量差异 |
4.2.4 被测对象生存质量年龄差异 |
4.2.5 被测对象生存质量学力层次差异 |
4.2.6 被测对象生存质量月收入差异 |
4.2.7 被测对象生存质量专业技术职称差异 |
4.2.8 被测对象生存质量婚姻状况差异 |
4.2.9 被测对象生存质量生病与否差异 |
4.2.10 不同年龄段被测对象对自己居住地条件满意程度的差异 |
4.2.11 不同人群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差异 |
4.2.12 性别、年龄、收入、生病与否回归分析 |
4.3 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存在主要问题 |
4.4 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4.4.1 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总体特点及原因分析 |
4.4.1.1 客观原因分析 |
4.4.1.2 主观原因分析 |
4.4.2 专业技术职称因素影响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原因分析 |
4.4.3 学力层次因素影响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原因分析 |
4.4.4 年龄因素影响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原因分析 |
4.4.5 收入因素影响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原因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9 个人简历 |
(5)儿童安全视角下老旧小区户外空间改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儿童安全问题严峻及儿童友好城市兴起 |
1.1.2 居住区户外空间是儿童重要的活动空间 |
1.1.3 老旧小区众多,改造正当行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老旧小区空间更新研究 |
1.3.2 儿童安全与社区相关研究 |
1.3.3 小结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2.1 概念界定 |
2.1.1 儿童 |
2.1.2 安全性 |
2.1.3 小区户外空间 |
2.2 儿童行为心理相关研究 |
2.2.1 儿童发展阶段特点 |
2.2.2 儿童心理行为特征 |
2.3 安全理论基础 |
2.3.1 需求层次理论 |
2.3.2 事故致因理论 |
2.3.3 可防卫空间理论 |
2.4 小区户外空间儿童安全影响因素 |
2.4.1 儿童行为安全影响因素 |
2.4.2 儿童防卫安全影响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老旧小区户外空间儿童实态研究 |
3.1 调研对象基本概况 |
3.2 儿童在老旧小区中的环境行为调查 |
3.2.1 调查方法 |
3.2.2 儿童在老旧小区中活动时间规律 |
3.2.3 儿童在老旧小区中活动主要类型 |
3.3 老旧小区中儿童安全的问卷调查 |
3.3.1 问卷设计与回收统计情况 |
3.3.2 问卷儿童基本情况 |
3.3.3 儿童在老旧小区户外活动时间、地点、类型偏好分析 |
3.3.4 老旧小区中儿童户外活动安全情况调查 |
3.3.5 儿童及家长对小区的安全感知情况调查 |
3.4 老旧小区儿童安全实态情况总结 |
3.4.1 儿童在老旧小区活动规律总结 |
3.4.2 老旧小区儿童安全情况总结 |
3.4.3 不同老旧小区儿童安全问题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老旧小区户外空间安全性调查分析 |
4.1 案例一:东乐花园 |
4.1.1 道路空间 |
4.1.2 公共活动空间 |
4.1.3 组团活动空间 |
4.2 案例二:园岭新村 |
4.2.1 道路空间 |
4.2.2 公共活动空间 |
4.2.3 组团活动空间 |
4.3 案例三:莲花北村 |
4.3.1 道路空间 |
4.3.2 公共活动空间 |
4.3.3 组团空间 |
4.4 老旧小区户外空间安全性分析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老旧小区户外空间儿童安全改造提升策略 |
5.1 道路空间改造策略 |
5.1.1 道路交叉口优化 |
5.1.2 步行道路权优化 |
5.1.3 步行道路无障碍改造 |
5.1.4 交通标识儿童友好化 |
5.1.5 停车空间集约化 |
5.1.6 通学时段交通分流 |
5.2 公共活动空间改造策略 |
5.2.1 运动空间置换闲置空间 |
5.2.2 出入口空间无障碍改造 |
5.2.3 场地铺装改造 |
5.2.4 活动设施安全优化 |
5.2.5 植物空间安全优化 |
5.2.6 场地监视条件改善 |
5.2.7 活动空间光环境改善 |
5.3 组团活动空间改造策略 |
5.3.1 住宅底层空间功能植入 |
5.3.2 宅间空间多元化 |
5.3.3 积极管理居民自发行为 |
5.3.4 组团空间光环境改善 |
5.4 管理实施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价值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深圳大学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深圳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附录 |
致谢 |
(6)城市维护建设投入对城市居民基础设施安全感的影响 ——基于政府信任感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2 城市居民基础设施安全感的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3 理论指标体系建构、数据来源与研究假设 |
3.1 城市居民基础设施安全感理论指标体系建构 |
3.2 城市居民基础设施安全感数据来源 |
3.3 投入、信任感与安全感的理论假设与模型建构 |
4 调查结果分析与论证 |
4.1 样本的相关变量相关性分析 |
4.2 人口统计学特征的描述性统计以及差异性分析 |
4.3 投入、信任感与安全感的相关性分析 |
4.4 投入、信任感与安全感的结果与讨论 |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对策启示 |
6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附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小组工作介入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的实务探究 ——以深圳市J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文献综述 |
2、国内文献综述 |
(四)相关概念 |
1、学龄前儿童 |
2、居家安全教育 |
3、居家意外伤害 |
4、居家安全隐患 |
(五)理论基础 |
(六)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的小组工作介入背景 |
(一)J社区样本学龄前基本情况介绍 |
1、J社区基本情况 |
2、J社区学龄前儿童家庭居家安全的基本情况 |
(二)J社区样本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问题现状 |
1、家庭居家安全教育的缺位 |
2、幼儿园缺少对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的关注 |
3、J社区缺乏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居家安全教育 |
(三)J社区样本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需求分析 |
1、学龄前儿童提高居家安全意识的需求 |
2、学龄前儿童提高居家安全知识及技能的需求 |
3、家长对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渴望 |
4、对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安全教育的愿望较强 |
(四)小组工作介入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可行性分析 |
1、小组工作介入促进服务类型多样化 |
2、实施小组工作符合学龄前儿童的特点 |
3、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需要 |
三、小组工作介入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的方案设计 |
(一)小组名称 |
(二)小组目标与理论 |
1、小组目标 |
2、小组理论 |
(三)小组模式的选取 |
(四)小组招募 |
(五)小组工作方案 |
(六)小组评估方法 |
(七)小组工作日程安排 |
四、小组工作介入J社区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的过程 |
(一)小组活动介入过程及分析 |
1、第一节小组活动:“争做居家安全小主人” |
2、第二节小组活动:“居家安全知多少” |
3、第三节小组活动:“向危险说不” |
4、第四节小组活动:“安全技能从我行” |
5、第五节小组活动:“居家小小医疗兵” |
6、第六节小组活动:“居家安全总动员” |
(二)小组工作的评估 |
1、小组前后测问卷评估 |
2、小组过程评估 |
3、小组效果评估 |
五、反思与建议 |
(一)对小组工作介入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的反思 |
1、对介入优势的反思 |
2、对介入实务的反思 |
(二)社会工作介入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的建议 |
1、对于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政府层面的建议 |
2、对于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社会工作层面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学龄期儿童居家安全知识问卷》 |
附录 B 《J社区2019年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 C |
致谢 |
(8)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进城务工者乙肝危险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进城务工者乙肝危险行为量表编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乙肝危险行为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
(9)城市儿童安全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扬州市G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三、小结 |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G社区儿童安全问题及安全教育现状 |
第一节 G社区儿童安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G社区简介 |
二、G社区儿童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
三、G社区儿童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G社区儿童安全教育现状 |
一、G社区儿童安全教育现有做法 |
二、G社区儿童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三、G社区儿童安全教育的需求 |
第三章 社会工作介入G社区儿童安全教育的实务过程 |
第一节 社会工作介入G社区儿童安全教育的方案设计 |
一、项目目标 |
二、实施内容 |
三、实施计划 |
第二节 社会工作介入G社区儿童安全教育的方案实施 |
一、社区干预——G社区儿童安全知识宣讲 |
二、小组干预——G社区儿童安全教育小组 |
三、家庭干预——G社区亲子安全教育活动 |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介入G社区儿童安全教育的评估 |
第一节 评估标准 |
第二节 评估内容 |
一、服务对象参与度评估 |
二、活动满意度评估 |
三、结果评估 |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
第一节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儿童安全教育的成效总结 |
一、提升了儿童安全防范意识 |
二、丰富了儿童安全教育形式 |
三、营造了良好的儿童安全教育氛围 |
第二节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儿童安全教育的不足与反思 |
一、应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儿童安全教育 |
二、应合理利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
三、应构建“多位一体”儿童安全保护网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活动满意度评估表 |
附录三: 项目活动反馈表 |
附录四: 城市儿童安全意识量表 |
附录五: 访谈提纲 |
附录六: 访谈对象信息汇总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10)多元化高中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 ——基于美国ChemMatters网络期刊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 |
1.1.2 基于时代发展的要求 |
1.2 文献综述 |
1.2.1 概念的界定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于课程资源的高中学生情况调查研究 |
2.1 问卷的编制 |
2.2 调查对象的选择 |
2.3 问卷信度和效度 |
2.3.1 信度 |
2.3.2 效度 |
2.4 问卷数据结果与讨论 |
2.4.1 化学素养及知识调查结果 |
2.4.2 化学情境资源调查结果 |
2.4.3 化学科普资源调查结果 |
2.4.4 化学趣味实验资源调查结果 |
2.4.5 化学史资源调查结果 |
第3章 ChemMatters资源的整理与归纳 |
3.1 ChemMatters期刊及内容简介 |
3.2 ChemMatters期刊历史 |
3.2.1 出版物的发展 |
3.2.2 出版物的变化 |
3.3 Chem Matters期刊近几年来的资源归纳 |
3.3.1 期刊文章资源 |
3.3.2 ChemMatters Videos资源 |
3.3.3 Search by concept资源 |
第4章 基于ChemMatters的课程资源开发和设计 |
4.1 ChemMatters中时事性化学情境素材-《开放式讨论》资源开发 |
4.1.1 “Open For Discussion”栏目资源开发 |
4.1.2 《开放式讨论》情境素材设计举例 |
4.1.3 设计—“素养为本”教学案例 |
4.2 ChemMatters中化学科普性资源开发(科学技术、生活中化学等科普) |
4.3 ChemMatters中化学科技背景下“化学趣味实验”资源开发 |
4.3.1 实验资源开发设计 |
4.3.2 实验设计举例 |
4.4 ChemMatters中现代科技化学史资源开发 |
4.4.1 化学史资源开发介绍 |
4.4.2 化学史设计举例 |
第5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基于化学课程资源的高中生问卷调查 |
附录2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CJO调查之三——你的系统安全吗?(论文参考文献)
- [1]真相小组[J]. 吕铮.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6)
- [2]基于问题驱动法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现状与对策研究[D]. 冯秋桐.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集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研究 ——以山西省S县六个集镇社区应对新冠疫情为例[D]. 郭彩霞.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研究[D]. 徐小纯.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7)
- [5]儿童安全视角下老旧小区户外空间改造策略研究[D]. 刘畅. 深圳大学, 2020(10)
- [6]城市维护建设投入对城市居民基础设施安全感的影响 ——基于政府信任感的中介作用[D]. 李欣.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小组工作介入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的实务探究 ——以深圳市J社区为例[D]. 王畅. 郑州大学, 2020(02)
- [8]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进城务工者乙肝危险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 向辉.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9]城市儿童安全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扬州市G社区为例[D]. 夏可. 扬州大学, 2020(05)
- [10]多元化高中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 ——基于美国ChemMatters网络期刊资源[D]. 殷婉云.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