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高校体育教改之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峰[1](2021)在《大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对高校体育教改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行,对高校大学生培养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在高校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还需要做好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两方面的改革工作。除了做好常规的体育知识的传授,体育教师还要加强对大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力度,激发学生们对体育运用的兴趣,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体育教改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主要就大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对高校体育教改的影响进行探究分析。

郑小凤[2](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李凡凡[3](2020)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地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构思》文中认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地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肩负着提升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目标、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中国优秀体育文化以及紧跟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等时代使命。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政策转变以及体制建设等因素影响,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时仍会面临诸如高校体育教学治理机制不完善、大学生生活方式转变与国内外体育学术交流不足等问题。在肩负体育教学深化改革时代使命基础上,地方高校需详细探究现有教学不足之处,从提高体育教学重视程度,完善高校体育治理机制、加强在校大学生体育教育,增强高校师生锻炼意识、融会国内外前沿科学理论,深化高校体育教学科研以及加大政策及资金支持力度,丰富体育教学师资队伍等途径着手,实现高校体育教学转变与发展。

陈纲,赵海霞[4](2020)在《高校体育教改对终身体育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终身教育的不断推动普及,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体育思想应运而生,并且正在逐步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主流思想。在我国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越发认识到体育教育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我国高校也纷纷在积极开展体育教改,自然也将终身教育的理念不断融入到实际的教改工作中去。本文就高校体育教改对终身体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高校体育教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希望能帮助国内高校体育教改更好的与终身教育的现代体育思想融合发展。

孙敏[5](2020)在《构建高校区域体育教改联盟体系的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家体育事业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也有了不断的改革与突破,但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在总结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果经验上,对区域高校体育教改联盟构建的相关理论意义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在研究的结果当中得出,高校区域体育教改联盟可以满足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体育技能及掌握体育锻炼方式方法,将秉承和而不同、开发包容的合作理念,发挥地域毗邻,体育学科互补优势,合力推进区域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协同发展。

张龙龙[6](2020)在《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实施现状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在强大的经济体系支撑下跃居世界前三,也在国际社会建立了相当稳固的地位。要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取得胜利,保持一定的国际地位,国家的经济水平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提升综合国力需要靠各类人才的贡献。人才是建设国家的保证,而高校则承担着家园建设者培养任务。所以高校的办学水平决定着人才的上限,也影响着国家建设者新老更替,从另一角度来看,则决定了国家发展命运,这也契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这一国家政策方针。而体育作为高等学校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心教育和适应能力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要做到成为社会建设有用的人才,首先自身得保持一个健康体魄,然后才能为祖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严格教育教学管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合理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以适当方式纳入考核成绩。严格进行学生体育考核,未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平线以上者不能如期毕业,体现了国家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视,关注学生身体素养和专业知识的结合,促进了体育专业领域创新发展,推动质量标准提档升级[1]。而我国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灌输式教学,教学过程枯燥泛味,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到因材施教。本文抽取陕西省10所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陕西省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种类、领导态度及实施目的、管理结构、项目的设置、场地设备情况、师资结构、经费运作以及学生参与俱乐部的动机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得出本论文相应的研究结果。调查结果如下:陕西省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分为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以及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三种类型,其中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为主要活动形式;体育项目设置传统化,达不到学生实际锻炼需要,场地开放程度不高以及现有的场馆配备不完善,场馆设施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存在部分场地不够用,部分场地处于空闲的现象,场地设施不能完全满足体育项目开设的需要;经费来源单一,以学校财政支出为主,自我创收和社会赞助以及学生会费等方式保证经费开支,导致经费不足;师资结构中,主要以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教授和副教授年龄偏大、人数较少,从职称、学历、年龄等几方面综合来看,师资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本文就以上问题给出相应合理的建议,进一步提高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实施,需要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社会和政府教育部门等多方面积极响应,积极参与,共同努力。

刘旭明[7](2019)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异化”在学术研究中是一个古老又不断发展的概念,整体上具有脱离、转让、疏远等意。依据对其哲学概念的理解,本文认为异化的要点有四:新事物出现并且与人的创造活动分离;实现目标需要的手段、过程或结果与初衷相背离;人的类特性丧失——被“新事物”所控制;群体的类特性丧失。普通高校体育是在高等教育环境下,通过体育课、体育运动、竞赛活动等途径,以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培养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习惯、实现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对大学生开展的一系列身体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本文认为,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发生了异化。第一,它在教育中被严重边缘化,只留下一些形式化的公共体育课,大量逃避体育活动的机会主义行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持续下降,仍有许多学生未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大量学生缺乏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第二,理论层面普通高校体育的边界模糊,迄今缺乏独立、清晰、科学的概念理论体系,相关政策规定或学术研究大多以学校体育为参照。第三,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更像是教学、体育活动、运动竞赛、学科科研、社会服务、体育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的集合体,且那些工作遵循不同的管理归属和发展逻辑。第四,大学的生态环境日益迫使高校体育任务的执行主体——体育院系的工作重心向维系自身生存发展转移,而不是完成“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高等教育阶段对于人才培养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针对过程和本质两个方面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进行研究。本文将普通高校体育视为一种开放系统视角下的“组织”,在访谈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对异化的现象、过程进行解读和解释。金观涛认为,应该从最普遍的可证实的概念开始,作为整体哲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在对“Physical Education”和“Sport”作历史追溯和概念辨析后发现,源自于西方的近现代“体育”最初即“Physical Education”,是学校中的身体教育。汉字“体育”是一个舶来品,且它自晚清时期进入中国后,指称对象不断泛化,导致社会大众各有其“体育观”。泛化后的汉字“体育”是以西方Sport运动项目为核心开展的系列活动总和,而不是学校的身体教育。核心概念的不准确,是异化的根源,且贯穿于整个异化过程。由于作为“身体的教育”的本质属性被遮蔽,学校体育在中国缺乏明确科学的理论指引,而是在政策任务的要求下,模仿一些国外学校体育的活动开展手段、方式。学校体育关于“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养成自主锻炼习惯”的任务迄今难以完成,甚至那些手段反而会取代、背离目标本身。并且,基于二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讨论需要以“学校体育异化”为基础。异化的完整判定需要将异化要点与过程解析相结合。历史考察发现,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可以分为发端、发展以及复杂化三个阶段,且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并受制于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因而理论依据和解析模式也不完全相同。纵向来看,中国古代体育、清末民初体育以及建国后中国体育的外部政治、经济等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相继产生作用。最初,制度环境在强意义上主导了学校体育异化的发端和发展。清末民初“体育救国”催生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但从一开始西方“Physical Education”只是形式、内容进入了中国近代的“学校教育”的活动场域,并没有从根本上进入中国的“教育”。西方Sports和“Physical Education”的体系、内容和外延功能被混杂着引进中国的学校体育(China school tiyu)外衣之内。中国的学校体育在本质内核和功能上都不同于西方的学校体育。本质上,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相当于系列身体活动项目、内容、组织方式的集合;功能上,政治功能取代了“健全人性”成为根本功能,目的在于强体救国。文革之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逐渐体现在中国体育、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大学与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之间的横向互动关系之中。此时需要采取“组织-结构”的分析模式进行考察。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体育直接主导了学校体育的整体工作内容,模糊了其本质属性、目标。与此同时,教育系统中的应试教育和政策干预迟滞不仅没有扭转学校体育的与其本质的“偏离”;反而在围绕“应试”展开的诸种机会主义、功利主义行为的推动下,进一步模糊了学校体育的内容和边界。再加上中国大学特殊的生态环境,普通高校体育被迫遵循“合法性”机制维系自身生存和发展。总之,中国体育、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大学的系列发展变化一环又一环的作用于高校体育院系,最终使其在今日之大学的场域内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困境。当体育院系自己开始逐渐将其传统“三大工作”推向边缘的时候,很可能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职能转移的前兆。如此一来,看似高校体育院系在不断地进入向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但是实质上他们的行为与学校体育的根本功能渐行渐远。本文还从中微观行动者的角度,结合法国组织社会学派的观点,考察普通高校体育院系遵从“合法性”背后采取的系列“反抗”之举。即各个层面的行动者在履行学校体育任务时存在大量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且大多数行为具有强同化性。同时,正式制度的约束无形中向“权力关系”转移,即关键行动者和资源反而成为制约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核心要素。此外,有些异化源自于相关行动者在资源制约下的无奈之举或意外后果。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发生于行动者的认知、行为与组织结构的循环互动之中,其本质在于组织功能的异化。对于组织系统而言,异化表现为组织运行过程中开展活动的手段对于目的、任务的背离,最初设定的那些应然性目标沦为象征或者口号。对普通高校体育而言,异化则体现为“完人”发展目标被工具理性导向下的“组织工作”所取代,甚至“维系体育院系生存发展”变成了新的组织目标。其根本功能是政治性的,教育属性和本质功能几乎被完全遮蔽,与身体的教育活动越来越远。另外,从组织演化的角度看,系统内目前并没有产生新的结构。我们所看到的诸多“有问题”的现象,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中许多子系统的功能异化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无组织力量汇集交织的结果。

韩爽[8](2017)在《云南省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现状和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学科发展水平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办学特色以及大学影响力的重要标志,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云南省高校体育学科受经济、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在国内高校体育学学科竞争中整体上处于相对滞后状态,特别与中东部高校的体育学科综合实力差距还比较大。为了摸清云南省学科建设的底数,补足学科建设的短板,探索符合云南省情的学科建设思路和路径,本研究以竞争优势理论、协同创新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云南省体育学学科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从8个方面对云南省体育学科进行分析,发现学科结构和布局、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声誉和社会服务、学科管理6个维度存在问题。2.学科结构和布局不合理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体育院系的学科覆盖面太窄,多数体育院系都只设置了体育教学专业,其余专业设置较少;二是全省共有15所公立体育本科院系,无体育博士点,硕士点只有4个,数量偏少,学科结构不完整;三是分布不平衡,省会6所学校,其余15个市州只有9所学校;四是研究生招生数量过少,全省每年体育学科研究生只有不到150人。3.师资队伍存在教师学历普遍偏低,职称结构基本合理,但分布不均,教师年龄上中青年教师多,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比较匮乏,现有的学科带头人多处于50岁以上,全省每年在读研究生只有不到150人。在被调查对象中,博士生占3.84%,硕士占47.75%,学士及以下占48.41%;从教师年龄来看,中青年教师占70.07%,其余占30.93%。4.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硕士点比较少,硕士导师、博士导师数量有待增加。玉溪师范学院与西北大学联合培养体育硕士研究生,经验值得省内高校学习借鉴。5.科学研究综合实力明显不足,表现在论文数量多,但核心论文数量较少;承担科研课题、教改项目多为省部级课题,无国家重大课题。6.体育学科社会服务范围狭窄、意识差、成果转化率低、服务平台基本没有、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7.体育学科管理制度僵硬,行政化严重,学科对接社会需求不够紧密,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缺少交流的平台和空间。8.拟构建云南省体育学科的建设路径:?理念先行,优化学科布局,填补博士授权点空白;?形成以既有硕士授权点院校为首,州市体育院系为辅协同建设的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人才体制机制上实现创新;(4)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知识结构和素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王珊[9](2020)在《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体育教师职称评审是高校体育人才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加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保障。为进一步完善体育专业技术职务评价体系,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教育厅《关于下放职称评审全限推进高校全面开展自主评审有关问题的通知》,充分激励和激发体育专业教师职业发展动力和创新能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河南省综合类院校、理工科院校、师范类院校及部分民办院校等高校体育教师职称评审条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河南省高校职称评审一般分为计篇制和计分制,采用计篇制高校主要按照具体文件进行科研成果数目要求;采用计分制高校一般将符合评审要求的条件进行分值划分,一般不再区分教师类型,最终计算总分进行比较。但是两种评审方法都存在评审条件僵化,重科研轻教学,不突出体育学科特性的问题。二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讲师评审条件不进行岗位划分,不进行学科划分,河南省各个发展水平高校评审条件相似,难易程度差距不大,评审条件一般要求2篇CN及其他相关项目并行完成,没有体育学科特性。三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副教授、教授评审类型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型,其中教学科研型教师选择人数最多。教学型副教授、教授评审教学业绩条件明显高于教学科研型及科研型教师,年均课时量集中在[400,+∞)教学类奖项、竞赛完成难度系数较大,科研业绩要求比重较大,晋升难度大。四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科研型副教授、教授评审条件相对中和,教学业绩要求一般包括年均课时量和校级以上年度质量考评,年均课时量集中在[32,240),相比教学型副教授、教授评审条件相对容易达成。科研业绩选择空间大,包括核心论文数目、着作、项目等要求。河南省各个不同发展水平高校差距较大,核心论文数目集中在[2,7),其他内容要求根据学校发展水平不同而上下浮动,科研业绩比重大。五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科研型副教授、教授类型教师最少,评审条件为完成基础教学业绩同时完成级别更高科研业绩。教学业绩一般集中在[32,80),科研业绩选择较少,剔除级别较低科研成果,科研性、专业性更强,完成难度系数大。六河南省高校竞赛训练成绩一般与不同级别项目及中文核心数目结合以体育学院补充条件单列出来,一般包括全国学生运动会、全国大学生各单项协会等级别竞赛,取得相应竞赛成绩难度大,竞赛训练相关业绩涵盖较少,覆盖面不足,直接制约竞赛训练教师发展,抑制体育学科全面性发展。通过上述研究提出建议:一增强评审条件灵活性,突出体育学科特点;二尊重教学型教师主体意见,提升教学型教师教学业绩比重;三实时制定和更新职称评审条件,增强科研学术权威;四增加竞赛训练型教师岗位,完善体育教师职称评审条件。

马玉[10](2019)在《基于体育核心素养下普通高校武术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以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为例》文中提出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体育功能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在国家“武术进校园”政策的号召之下高校武术蓬勃发展,但目前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情况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体育核心素养是基于我国国情,结合国家教育部提出的“核心素养”理论,针对体育学科特点提出的体育教育理论。体育核心素养也是当代大学生适应复杂社会环境提升综合竞争力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分析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构建体育核心素养理论下普通高校武术课程体系,为高校武术课程建设研究提供新路径。本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叙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关于体育核心素养和高校武术课程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对体育课程、武术、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进行概念界定。第二章描述普通高校武术课程发展现状并指出如下问题:1、普通高校学生课外武术活动参与程度较低;2、普高校武术课程教学目标落实不充分;3、普通高校武术课程内容不全面;4、普通高校武术课程缺乏武术专项素质练习;5、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文化教育缺失;6、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缺乏创新性。同时对武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如下原因:1、普通高校武术课程内容与学生选课预期不符;2、对于武术概念认识不清影响课程目标落实;3、普通高校武术课程内容编选不全面;4、普通高校武术课程学时不足;5、普通高校武术教师武术素养不足;6、普通高校武术教师课程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第三章论述体育核心素养的理论体系的内涵和架构,并从体育核心素养下运动实践、体育品德、健康行为三个维度分析其对于高校武术课程建设的重要影响。第四章构建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高校武术课程体系。第五部分得出结论:体育核心素理论下武术课程建设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提升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高校体育教改之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高校体育教改之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对高校体育教改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体育教改目标简述
二、目前高校体育教改中涉及的主要内容
三、体育教改当中大学生的作用
四、开展高校体育教改的意义
    (一)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二)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的主动参与意识
五、大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在高校体育教改中的推动作用
    (一)保障高校体育教改工作的科学推进
    (二)进行高校体育教改内容的丰富
        1. 进行体育教改与地方文化的融合
        2. 进行教改内容的创新
        3. 丰富现有的体育项目
        4. 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六、大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对高校体育教改实施的具体影响细节
    (一)有助于全面创新改良教学模式
    (二)有利于完善高校体育教改的内容
七、结束语

(2)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论文的局限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比较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3.3.1 基本概念
        3.3.2 基本理论
        3.3.3 研究假设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3.4.1 量表修订
        3.4.2 变量测量
        3.4.3 量表评价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4.1.1 初创阶段
        4.1.2 曲折发展阶段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4.2.1 进修培训制度
        4.2.2 考核制度
        4.2.3 职称晋升制度
        4.2.4 薪酬制度
        4.2.5 聘任制度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4.3.1 宏观制度分析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 结果分析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5.1 数据质量评价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5.8 分析讨论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6.1.1 职称情况
        6.1.2 学术成果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6.4 奖励制度比较
    6.5 薪酬制度比较
    6.6 结果分析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6.6.2 职称晋升受限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6.6.7 奖励“一刀切”
        6.6.8 薪酬偏低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7.2.5 完善薪酬制度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7.2.7 注重制度公平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初始量表
附录2:调查问卷
附录3:正式量表
附录4:访谈提纲
附录5:项目分析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地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构思(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我国地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时代使命
    (一)落实健康中国建设目标,强化大学生体质健康
    (二)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传承中国优秀体育文化,提高大学生体育素养
    (四)紧跟体育强国战略目标,丰富大学生体育竞赛
二、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地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阻碍
    (一)地方高校体育治理机制不完善
    (二)新时代高校学生生活方式转变
    (三)国内外体育学术交流沟通不足
    (四)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及人才有限
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地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构思路径
    (一)提高体育教学重视程度,完善高校体育治理机制
    (二)加强在校大学生体育教育,增强高校师生锻炼意识
    (三)融会国内外前沿科学理论,深化高校体育教学科研
    (四)加大政策及资金支持力度,丰富体育教学师资队伍

(4)高校体育教改对终身体育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的概述
2、国内高校体改对终身体育的影响概述
    2.1、体育思想得以转变
    2.2、展示平台更加丰富
    2.3、教学形式更加多样
    2.4、网络管理得以创新
3、国内高校体育教学的不足之处
    3.1、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3.2、教学模式陈旧
    3.3、教学方法传统
    3.4、考核形式落后
4、促进高校体育教改的实施策略
    4.1、转变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观念
    4.2、丰富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
    4.3、适当增加高校体育课时
    4.4、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
    4.5、建立科学全面体系
5、结束语

(5)构建高校区域体育教改联盟体系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区域体育教改联盟的特点进行分析
2 高校体育教改联盟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2.1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体育教改联盟的建设提供了技术的保障
    2.2 在区域学校合作过程中学分在院校之间相互有用
3 高校体育教改联盟构建的基本要求
    3.1 地域原则
    3.2 独特原则
    3.3 可行性原则
4 发展路径
    4.1 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大力宣传体育教育价值
    4.2 拓展线上线下体育课程教学形式,建设网络平台课程
    4.3 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创大学体育本土课程

(6)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实施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有关体育俱乐部概念界定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实施的现状
        3.1.1 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实施的种类现状
        3.1.2 陕西省高校领导对体育俱乐部实施的态度及目的
        3.1.3 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项目设置与组织形式现状
        3.1.4 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场馆设施与经费运作现状
        3.1.5 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师资结构现状
        3.1.6 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评价体系和考核方式现状
    3.2 陕西省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和运行现状
        3.2.1 陕西省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现状
        3.2.2 陕西省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运行现状
    3.3 陕西省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学生参与现状
        3.3.1 学生课余生活现状
        3.3.2 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动机与态度现状
        3.3.3 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情况现状
        3.3.4 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频率和时间现状
        3.3.5 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影响因素现状
        3.3.6 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运动效果和满意度现状
    3.4 影响陕西省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因素
        3.4.1 体育项目设置结构,经费渠道及场馆建设
        3.4.2 师资层次结构
        3.4.3 学生个体参与度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理论基础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方法
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判定
    2.1 什么是普通高校体育
    2.2 异化及其判定方式
    2.3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问题表征
    2.4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判定
3 历史考察: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影响
    3.1 中国古代体育的独特属性和学校体育的式微
    3.2 中国近代体育发端于“内容嫁接式”体育课
    3.3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的曲折发展
    3.4 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作用方式
4 互动关系:中国体育、教育、大学系统对普通高校体育的影响
    4.1 中国体育模糊了学校体育的边界
    4.2 教育系统内的应试同化与干预迟滞导致良性学校体育重塑艰难
    4.3 中国大学内部生态迫使普通高校体育遵循多重工作逻辑
5 行动者分析:行动者的策略选择、行为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呈现
    5.1 被迫趋同与主动模仿:普通高校体育组织遵从“合法性机制”
    5.2 “反抗”与“权力”转移:行动者自由行动的多种表现
    5.3 无奈之举与“意外”后果
6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综合分析
    6.1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形成过程的特点
    6.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6.3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本质在于组织功能异化
    6.4 异化消解的可能性
7 研究结论
    7.1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7.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本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主要访谈对象统计表

(8)云南省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现状和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依据
        1.1.1 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需要
        1.1.2 体育学科布局调整需要
        1.1.3 高校体育学科自身发展的诉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相关理论基础
        1.3.2 核心概念的解读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3.4 国外研究现状
    1.4 创新之处
    1.5 研究的局限性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云南省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现状研究
        3.1.1 结构和布局
        3.1.2 师资队伍
        3.1.3 人才培养
        3.1.4 科学研究水平
        3.1.5 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
        3.1.6 硬件设施
        3.1.7 管理制度
        3.1.8 云南省体育学科特色和优势分析
    3.2 云南省体育学科发展的目标、原则及思路
        3.2.1 建设的目标
        3.2.2 实施原则
        3.2.3 建设的思路
    3.3 构建云南体育学科建设路径
        3.3.1 科学布局,优化学科结构
        3.3.2 凝练学科方向
        3.3.3 以人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3.4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3.5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3.3.6 提高学科声誉和社会服务能力
        3.3.7 完善和改革体育学科管理制度,为学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3.3.8 探索试行体育学科建设模式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目的与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有关国外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研究
        二 有关国内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研究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现状
    第一节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
    第二节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讲师评审工作业绩
        一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讲师评审教学业绩条件要求
        二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讲师评审科研业绩条件要求
    第三节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副教授评审工作业绩
        一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副教授评审教学业绩条件要求
        二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副教授评审科研业绩条件要求
    第四节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教授评审工作业绩
        一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教授评审教学业绩条件要求
        二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教授评审科研业绩条件要求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分析
    第一节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分析
    第二节 讲师评审工作业绩条件分析
        一 讲师评审教学业绩条件分析
        二 讲师评审科研业绩条件分析
        三 讲师评审竞训业绩条件分析
    第三节 副教授评审工作业绩条件分析
        一 河南省高校教学型体育教师副教授评审工作业绩条件分析
        二 河南省高校教学科研型体育教师副教授评审工作业绩条件分析
        三 河南省高校科研型体育教师副教授评审工作业绩条件分析
    第四节 教授评审评审工作业绩条件分析
        一 河南省高校教学型体育教师教授评审工作业绩条件分析
        二 河南省高校教学科研型体育教师教授评审工作业绩条件分析
        三 河南省高校科研型体育教师教授评审工作业绩条件分析
    第五节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型体育教师职称评审条件教学业绩比重小,科研业绩完成度低
        二 教学科研型、科研型体育教师职称评审条件严苛,达成难度系数较大
        三 体育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灵活性较低,教师岗位划分不精确
第四章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职称评审条件设定
    第一节 河南省高校教学型体育教师评审条件设定
    第二节 河南省高校教学科研型体育教师评审条件设定
    第三节 河南省高校科研型体育教师评审条件设定
    第四节 河南省高校竞赛训练型体育教师评审条件设定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一 增强评审条件灵活性,突出体育学科特点
        二 尊重教学型教师主体意见,提升教学型教师教学业绩比重
        三 实时制定和更新职称评审条件,增强科研学术权威
        四 增加竞赛训练型教师岗位,完善体育教师职称评审条件
参考文献
附录 A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 B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研究》问卷调查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体育核心素养下普通高校武术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以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专家访谈法
        (三)调查问卷法
        (四)数理统计法
第一章 概念界定
    1.1 体育课程
    1.2 武术
    1.3 核心素养
    1.4 体育核心素养
第二章 普通高校武术课程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普通高校武术课程发展现状
    2.2 普通高校武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2.2.1 普通高校学生课外武术活动参与程度较低
        2.2.2 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教学目标落实不充分
        2.2.3 普通高校武术课程内容不全面
        2.2.4 普通高校武术课程缺乏武术专项素质练习
        2.2.5 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文化教育缺失
        2.2.6 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缺乏创新性
    2.3 高校武术课程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2.3.1 普通高校武术课程内容与学生选课预期不符
        2.3.2 对于武术概念认识不清影响课程目标落实
        2.3.3 普通高校武术课程内容编选不全面
        2.3.4 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有效学时不足
        2.3.5 普通高校武术教师武术素养不足
        2.3.6 普通高校武术教师课程创新意识有待提高
第三章 体育核心素养理论体系与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改革
    3.1 核心素养与体育核心素养理论由来
    3.2 体育核心素养的理论体系构建
    3.3 体育核心素养对普通高校武术课程发展的影响
        3.3.1 提升学生运动实践能力
        3.3.2 培养学生体育品德
        3.3.3 培养学生健康行为
第四章 构建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高校武术课程体系
    4.1 树立体育核心素养下“术”、“道”结合的武术教育观念
    4.2 构建体育核心素养下普通高校武术课程培养目标
    4.3 确立体育核心素养下普通高校武术课程编选原则
        4.3.1 有利于提升武术技能的原则
        4.3.2 有利于形成武术运动习惯的原则
        4.3.3 有利于培养武术精神的原则
        4.3.4 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播的原则
    4.4 制定体育核心素养下普通高校武术课程的内容体系
        4.4.1 必修基础类
        4.4.2 选修实践类
        4.4.3 能力拓展类
    4.5 体育核心素养下普通高校实施武术教学的措施
        4.5.1 丰富高校武术课程教学内容
        4.5.2 创新教学方法
        4.5.3 加强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4.5.4 校内外教学资源联动、营造高校武术氛围
    4.6 构建体育核心素养理论下武术课程评价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致谢

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高校体育教改之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对高校体育教改的影响分析[J]. 李峰. 才智, 2021(20)
  • [2]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地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构思[J]. 李凡凡.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0(04)
  • [4]高校体育教改对终身体育的影响分析[J]. 陈纲,赵海霞.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15)
  • [5]构建高校区域体育教改联盟体系的理论研究[J]. 孙敏. 当代体育科技, 2020(20)
  • [6]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实施现状研究[D]. 张龙龙. 延安大学, 2020(12)
  • [7]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D]. 刘旭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8]云南省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现状和路径研究[D]. 韩爽.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6)
  • [9]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研究[D]. 王珊. 郑州大学, 2020(02)
  • [10]基于体育核心素养下普通高校武术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以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为例[D]. 马玉.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