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IT企业反思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黄小彪[1](2020)在《IT企业发展运维管理战略研究 ——以深圳市J数据技术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IT技术的发展,我国信息网络建设已基本普及和完善,加之行业利润水平持续趋高的影响下,多元化的资本开始进入到IT运维管理行业之中,快速增长的信息业务规模加大了互联网内容运营管理的难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行业竞争的白热化程度,这都对行业和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企业不断地的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水平,以便提升自身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并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要想增强运营管理效率和自动化水平,必须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与此同时,更为严格地执行和落实企业运营管理方针。受此大环境的影响,处于IT运维管理行业之内的中小企业必须制定出符合自身战略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的企业运维管理战略,从而提升自身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水平。笔者选取J公司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企业于2008年挂牌成立,拥有多年的IT运维管理从业经验,技术实力水平以及管理能力居于行业领先地位,成为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多家运营商的合作伙伴,获得了大量的荣誉。尽管如此,J数据技术公司的规模实力水平相对有限,具备典型的中小型企业运营特征,虽然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经营利润水平也较为可观,但对中国移动等运营商的依赖程度过大,业务集中于IT运维管理市场,这都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潜在的风险。为了全面解构J数据技术公司运维管理战略设计思路及流程,首先,笔者在本文伊始提出了具体的研究问题,然后,借助竞争优势理论以及战略管理理论,并通过SWOT分析矩阵、波力五特模型、PEST分析法等,全面、客观地探讨了现阶段数据技术运维管理行业的现状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在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了内外部环境分析,并在行业内展开了运维管理战略设计的微观调查,进而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发展目标提出了针对性的运维管理战略发展规划、具体方案和支持措施,相关论证结论可直接服务于J企业运维管理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另外,也希望相关研究能够为其他数据技术企业运维管理战略制定和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杜金玲[2](2020)在《《朝日新闻》社论(经济类)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21世纪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身处这样的时代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事。新闻报纸便提供了最直接的途径,社论作为报纸中的“心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论是报社评论员针对当前发生的时事热点问题,代表媒体的立场、客观公正地对事实进行说明解释并且发表看法,表明主张并提出建议。《朝日新闻》始终坚持“尊重事实,客观公正,真实准确”的报道方针,也是笔者选择它作为翻译实践的原因。本翻译实践报告的内容为节选2019年1月至6月朝日新闻日报舆论版的经济类社论25篇。主要内容涉及日本的经济走向、出国税、邮政储蓄提高限额、贸易摩擦、中国经济、“春斗”、重建财政、数字税、积分返还、故乡纳税、手机话费、美欲提高驻军费、世界经济、日美首脑会谈等。本翻译实践报告以25篇《朝日新闻》社论(经济类)为依托,对经济类社论的文本类型、语言特点、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译前准备阶段,以30篇《环球时报》经济类社评为平行文本,与原文本进行了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了中文社论与日文社论的共通性与差异性。笔者在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以中日文社论的差异性为切入点,对“标题的翻译”、“比喻句的翻译”、“引号的处理”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关于“标题的翻译”,笔者以平行文本的标题特点为参考,通过改变结构及改变句式使得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关于“比喻句的翻译”,基于中日语言文化背景的影响因素,从保留原文形象、改变原文形象、舍弃原文形象三方面来分析比喻句的翻译。关于“引号的处理”,根据引号的作用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表强调引号的处理大多进行省略,以确保译文的流畅性与可读性,表话语引用引号的处理通常将直接引用转换为间接引用。
高大伟[3](2019)在《IT企业R公司转型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IT技术的高速发展、IT市场的急剧变化和来自不同角度的创新,在给我国中小型IT企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R公司作为哈尔滨的一家中小型IT系统集成商,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业务扩展到黑龙江的金融、政府等多个行业,具有丰富的“系统集成”经验和客户资源。然而缺少“核心技术产品”已成为公司发展的瓶颈。近两年,R公司成立软件技术部门,准备向软件行业转型,以增加公司的技术能力,扩展更大的软件市场。因此,研究R公司如何从低技术型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管理如何转变?业务如何扩展?技术如何积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据搜集、整理、研究的国内外IT企业研究现状等资料,结合转型、战略转型、IT服务等相关理论,通过对R公司的财务、管理、组织、经营状况的掌握,分析R公司的优劣势;结合外部环境的宏观分析(PEST)和行业分析,确定驱动R公司转型的因素。运用SWOT分析进行策略分析评估,制定了适合R公司的“扩张发展和内部增强型相结合”的转型策略;向IT综合服务商转型,打造“管理咨询、行业解决方案与产品、运维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体系的转型方向;提出了:“创新,分享,合作,共赢”的核心理念;以及“点、线、面”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并制定了执行的策略和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适用于R公司,同时也可为国内其他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和转型起到借鉴作用。
刘晚晴[4](2016)在《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公司绩效与治理结构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科技产业的高速发展已成为新常态,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信息科技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发展,信息科技(Internet Technology,IT)企业面临的公司治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当前公司治理研究领域,针对信息科技这一特殊行业的研究较少。与传统行业不同,IT企业发展变化迅速,结合这一特点,研究IT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将引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动态地研究IT企业公司绩效与治理结构的关系。第一,分析了当前企业生命周期、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相关研究。通过对公司绩效与治理结构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大多学者对此的研究都停留在静态层面,忽视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是动态变化发展的。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从动态的角度去研究公司绩效与治理结构的关系。首先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和公司绩效与治理结构关系的研究两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为下文实证分析提供经验数据。同时,分析总结了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基础,即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和划分模型、公司治理理论和公司绩效概述。第二,分析了 IT企业的生命特征,研究了一种适用于IT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方法,并通过实证研究加以证明。首先分析了 IT企业类似于其产品迭代的快速变化的特征,以及与资本层面的密切关系等特征,同时还分析了 IT企业与筹资现金流、投资现金流和经营现金流这三个现金流指标的关系。实证研究了一种适用于IT企业的改进版现金流划分法。根据现金流法将IT企业划分为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转型期和衰退期五个生命阶段。第三,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 IT企业公司绩效与治理结构的关系。选取2010-2014年沪深上市公司中的IT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选取了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并提出了假设模型。变量选取方面,本文将营业总收入作为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从股权结构、董事会和经理层三个维度选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流通股比例、两职合一、独立董事比例、高管持股比例和高管薪酬数量这6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选取公司规模和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构建假设模型方面,本文选取了主要研究的生命阶段,即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对于三个生命阶段都构建了相应的模型。最后,本文从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三个角度对假设模型进行了实证验证,得出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公司绩效与治理结构关系的结论。实证研究表明:在成长期和成熟期,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股权集中有利于大股东与公司的利益趋于一致,从而对公司绩效的提升带来正面的影响。在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这三个生命阶段,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均呈现正相关性,提高流通股比例有利于中小股东对大股东的制约,从而对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起到制约的作用。在三个生命阶段,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为一人都通过了显着性检验,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体现了 IT企业两权分离的现状;独立董事均未通过显着性检验,与公司绩效不相关,IT企业中独立董事作用还未发挥作用。在三个生命周期阶段,高管持股比例和高管薪酬数量均与公司绩效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这表明IT企业对高管进行一定的激励对提升公司整体绩效有很大促进和推动作用。
栗通[5](2014)在《A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目前的调查数据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了总量的一半以上。不仅企业的数量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且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来自中小企业。这其中,中小型规模的软件与技术服务企业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为什么80%的中小型IT企业在创立后的五年内纷纷遭受失败倒闭的命运?究其原因,我国中小型IT企业由于受到自身规模、资金、竞争环境等多种因素限制,发展过程中忽略了企业发展战略方面的探索,忽略了研发管理和人才管理。而软件与技术服务产品因其科技含量较高,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往往存在重技术轻市场的现象,中小型IT企业更由于经营意识的淡泊、尤其对市场营销战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对自身技术产品做出合理规划和发展战略,也无法建立相适应的市场营销体系,从而造成企业经营目标不明确,市场拓展工作盲目无序,长期以往,企业利润下滑,品牌认同度降低,人员流失、技术流失等现象严重。因此,针对于中小型软件与技术服务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身处一家西南地区民航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的知名企业并从事多年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管理者角度出发,以机场资源较为丰富的云南省作为代表地区,并以A公司这样一家在西南地区占有一席之地、以民航业信息化技术产品服务为主导业务的中小型IT企业为研究主体,通过对企业自身优劣势和目前所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企业战略管理方法、软件技术服务产品的营销策略和竞争策略,企业核心能力等相关理论,运用PEST环境分析模型、企业SWOT态势、STP营销战略要素、4Ps营销策略组合等分析方法,从A公司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为切入点,找出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尝试探讨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希望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和探讨能够促进同类企业的进一步良性发展,同时也希望本文的分析和总结能对中小IT企业、特别是经营规模和经营性质相似的行业型中小IT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起到一定借鉴意义。
卢晓东[6](2014)在《中小IT企业项目变更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变更不可避免,项目变更贯穿项目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尤其在中小IT企业的项目工作中,由于客户、技术、资源等各方面原因,项目变更非常频繁且多样化,常影响到项目的成败甚至关系企业的生存发展。当前中小IT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普遍较差,而项目变更的普遍存在又成为企业项目管理的最大问题和风险。据统计,中小IT企业的项目失败率达80%,这与企业没有做好项目管理工作有直接关系,其中项目变更是导致中小企业项目管理工作失败的重要原因。做好项目管理的前提就是处理好项目过程中的变更,变更管理成为中小IT企业项目管理工作的核心,对企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按照项目管理理论的指导,首先对中小IT企业的项目管理现状及项目变更特点进行了调研分析,接着对项目变更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指出了中小IT企业项目变更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通过项目管理及变更管理工作的总结梳理,确立了中小IT企业项目变更流程;接着,采用专家法和调研法,分析项目变更对项目和企业的影响因素,从而确定项目变更评估指标,建立了项目评估指标体系;随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和评价打分法确立变更评估指标权重,建立项目变更评估模型,针对不同评估指标对变更产生的影响进行量化评估,提出评估决策方法;最后,以作者公司的项目作为案例,对我们提出的模型和方法进行了实践验证。本研究成果将为中小IT企业的项目变更管理提供直接的指导和帮助,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崔艳[7](2013)在《IT企业劳动关系及其和谐目标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信息产业逐渐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战略性产业。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分化,作为信息产业重要载体的IT企业劳动关系各阶层之间利益分化,有着不同利益追求的劳动关系各主体共同形成了劳动关系“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里,由于劳动关系各主体具有不同的利益追求,劳动关系本身必然包含着一定规则的利益博弈。目前IT企业劳动关系总体稳定,但也凸显出一些局部的问题和矛盾,这不但影响了IT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了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四化融合”的实现,也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构建IT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利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已有的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传统与现代劳动关系理论的精华及最新研究成果,针对国内现有研究的不足,对中国IT企业劳动关系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理论分析,在文章的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加以阐述,主要任务是为本研究做理论铺垫和准备。第一章提出问题并确立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为全文的研究确定方向;明晰本研究中一些相关概念的内涵,明确何为劳动关系,何为IT企业劳动关系以及和谐劳动关系;第二章进行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综述,并提出本文研究的基础理论模型,这些理论观点为本文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本文的研究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在文章的第三章,深入分析由IT企业的特点引发的劳动关系特性。通过对IT企业发展历程、现状和IT企业特点的分析,进一步深入分析由IT企业特点所引发的劳动关系的特性,从而为后续的分析做准备。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在文章的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IT企业劳动关系的状况和现存问题。第四章通过对多家不同类型IT企业的调研及深度访谈,深入刻画和描述当前IT企业劳动关系的状况,深入微观领域剖析IT企业劳动关系影响因素;第五章对IT企业劳动关系各方主体的目标和行为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明确IT企业劳动关系各方主体的特点和现存问题,并对其深层次的矛盾进行详细分析,使后续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第三部分为探索研究,在文章的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任务是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进行IT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模式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第六章在IT企业劳动关系各方主体目标抽象化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详细探讨IT企业劳动关系的运行情况并进行IT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模式分析,第七章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研究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归纳总结了由IT企业引发的劳动关系特性。二是通过对多家IT企业劳动关系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定性分析了当前我国IT企业劳动关系的状况,明确提出当前我国IT企业劳动关系总体稳定;不同所有制下的IT企业劳动关系趋同化;不同行业的IT企业劳动关系状况存在差异性;不同劳动者群体的劳动关系状况存在差异性。并且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上述结论。三是运用了分块逐步回归的方法,在控制了劳动者的年龄、教育背景、岗位等个人背景特征干预的条件下,考察了IT企业微观环境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发现收入增长情况和企业对员工不满情绪的应对措施是影响IT企业劳动关系状况的核心要素。四是研究体系上,在前文对我国IT企业劳动关系现状和IT企业劳动关系影响因素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剖析IT企业劳动关系各方主体的目标和行为,层层深入地对IT企业劳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五是首次进行了IT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目标模式分析,为构建IT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做出一定的理论探索。
尹诚[8](2012)在《中小IT企业核心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以顺发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中国IT企业在数量上发展很快,但大都是规模较小,缺乏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大量涌入的外国公司对本地人才‘的竞争问题逐渐激烈。IT行业是在20世纪后期快速增长的行业,高科技,创新已经成为IT行业先进的标志。对于IT企业而言,对于人员激励,尤其是对核心人员的激励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围绕顺发公司核心员工的激励现状,立足于国内外已经有的研究成果,运用理论、实例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小IT企业的激励现状及核心员工的形成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针对顺发公司在核心员工激励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不够重视、薪酬制度不合理、不够关注核心员工的多元化激励菜单、缺少股权激励方式等等,深入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顺发公司新的激励机制的探索,从而揭示中小IT企业核心员工激励的普遍方法。在分析顺发公司激励诸多问题的基础上,根据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提出了建立更加科学的薪酬体系、完美的职业生涯管理、提供终身培训的机会、畅通顺发公司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参与人力资源管理与竞争、进行虚拟股权激励、以及公正的绩效测评体系等方式。目的就是使中小IT企业的激励能够多元化、有效化,从而促进我国中小IT企业能够留住人才,进而能够更好的发展。
李泽清[9](2010)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特性探析》文中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主导技术,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则是一个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领域。目前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认识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疑惑,对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也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厘清、解释和明确,以便建立相应的理论架构,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因此,从科技哲学的视角探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特性问题,在理论上是十分必要的,并且也具有实际意义。论文首先从分析信息技术的本质入手,揭示信息技术的可编码化的本质特性。这一本质特性可以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要素分析而获得。信息技术的可编码化这一本质特性,在现代信息技术中体现为数字化、虚拟化和网络化三方面。数字化反映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技术本质,虚拟化反映了现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人工自然的特征,网络化反映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社会建构的特征。然后在依据现代信息技术的本质基础上,探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特征。在内容上表现为数字化特性,在手段上表现为虚拟化特性,在模式上表现为网络化特性。按照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三个本质特征,可以归纳出其5个方面的发展走向:教育能力和学习能力在教育目标上的趋同性;明言知识和难言知识在教育内容上的统一性;全球化与个性化在教育途径上的协同性;技术能力与综合素质在教育手段上的互补性;技术虚拟和现实应用在教育结果上的融合性。论文最后对我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反思,指出了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结果等方面的问题和困境,并依据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特性和发展走向,提出我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要改善目前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手段施用和教育模式运行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以便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的要求。
吴梁斌[10](2010)在《中小IT企业战略转型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T行业既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同时决定一个国家在新世纪国际竞争地位的战略性产业,作为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并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IT企业是一种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指生产、处理以及传输信息产品和服务,为使用网络和完成电子商务活动提供基础设施的企业,涵盖于硬件、软件和信息服务等各个领域。目前我国的IT企业中大部分为中小型IT企业,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IT行业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体行业朝着规模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客户也更加重视IT企业的后续持续服务能力。近几年来,IT行业的竞争格局进一步升级,中小IT企业的困境更加明显,在发展过程碰到了发展战略的问题、人才问题、服务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众多中小IT企业家们都意识到,战略转型是一场不得不做的、全面的、深度的企业变革,而且是一个关系到企业存亡的整体工程。本文说明了企业战略转型的原因和类型,分析了中小IT企业经营要素和竞争特点,并以A公司为例进行全面分析中小IT企业战略转型策略和方案。A公司是我国管理软件行业中典型的中小IT企业,在文中采用了PEST分析方法对通过对A公司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进行宏观环境及行业环境分析,并对公司的产权结构、财务状况、运营状况及发展困境进行分析,最后通过SWOT分析方法,分析公司战略优势和劣势以及公司潜在的机会和威胁因素。根据以上的综合分析,对A公司提出战略转型策略和战略转型实施方案。
二、中小IT企业反思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IT企业反思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IT企业发展运维管理战略研究 ——以深圳市J数据技术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 |
1.6 学术构想与思路 |
1.7 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IT技术企业 |
2.1.2 数据技术公司 |
2.1.3 运维管理 |
2.1.4 企业发展战略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发展理论 |
2.2.2 战略管理理论 |
2.2.3 技术创新理论 |
3 J数据技术公司运维管理经营环境分析 |
3.1 J数据技术公司的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企业文化 |
3.1.3 组织结构 |
3.1.4 企业使命 |
3.2 J数据技术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分析 |
3.2.2 行业环境分析 |
3.2.3 外部环境分析小结 |
3.3 J数据技术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3.1 经济实力 |
3.3.2 技术实力 |
3.3.3 市场资源 |
3.3.4 人力资源 |
3.3.5 J企业内部环境优劣势 |
3.4 本章小结 |
4 J数据技术公司运维管理战略制定与战略选择 |
4.1 运维管理战略制定的微观调查 |
4.1.1 运维管理战略制定微观问卷设计与发放 |
4.1.2 运维管理战略制定微观问卷统计分析情况 |
4.2 运维管理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 |
4.2.1 运维管理战略定位 |
4.2.2 运维管理战略发展目标 |
4.3 备选战略与制定 |
4.3.1 公司的备选战略 |
4.3.2 战略方向的制定 |
4.4 运维管理战略的选择 |
4.4.1 公司层战略选择 |
4.4.2 业务层战略选择 |
4.5 本章小结 |
5 J数据技术公司运维管理战略实施的相关建议 |
5.1 加强内部运维管理,强化营销竞争力 |
5.1.1 积极开拓新市场,加强营销网点建设 |
5.1.2 重视关系营销,建立消费者忠诚度 |
5.1.3 重视服务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平衡 |
5.2 加强财务管理,改善运维管理财务效益 |
5.2.1 缩短回款周期 |
5.2.2 加强资金管理 |
5.2.3 建立成本预算核算制度 |
5.3 加强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实现运维管理技术提升 |
5.3.1 提升技术研发水平 |
5.3.2 加大对产品研发质量的把控和控制 |
5.3.3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 |
5.4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实现运维管理人才储备 |
5.4.1 建立高端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 |
5.4.2 专注于高端人才培养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朝日新闻》社论(经济类)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第1章 引言 |
1.1 翻译实践的背景 |
1.2 翻译实践的意义与价值 |
第2章 翻译实践简介 |
2.1 翻译实践的内容 |
2.2 翻译实践的过程 |
第3章 文本分析与译前准备 |
3.1 文本分析 |
3.1.1 文本类型 |
3.1.2 文本的结构特点 |
3.1.3 文本的语言特点 |
3.1.4 翻译策略的选择 |
3.2 译前准备 |
3.2.1 平行文本 |
3.2.2 参考文献 |
3.2.3 翻译工具 |
第4章 案例分析 |
4.1 标题的翻译 |
4.1.1 改变结构 |
4.1.2 改变句式 |
4.2 比喻句的翻译 |
4.2.1 保留原文形象 |
4.2.2 改变原文形象 |
4.2.3 舍弃原文形象 |
4.3 引号的处理 |
4.3.1 表强调引号的处理 |
4.3.2 表话语引用引号的处理 |
小结 |
第5章 结语 |
5.1 实践总结 |
5.2 问题与不足 |
5.3 翻译实践的启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
致谢 |
(3)IT企业R公司转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论文框架 |
第2章 R公司现状及内外环境分析 |
2.1 R公司基本情况介绍及发展现状分析 |
2.1.1 企业介绍 |
2.1.2 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
2.1.3 企业优劣势分析 |
2.2 基于PEST模型的宏观环境分析 |
2.2.1 政治环境 |
2.2.2 经济环境 |
2.2.3 社会环境 |
2.2.4 技术环境 |
2.3 R公司所处行业环境分析 |
2.3.1 行业发展现状 |
2.3.2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2.4 R公司内外环境综合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R公司转型策略制定 |
3.1 转型驱动因素分析 |
3.1.1 新技术发展因素 |
3.1.2 客户需求变化因素 |
3.1.3 同行业竞争对手因素 |
3.2 策略分析评估和策略选择 |
3.2.1 策略分析评估 |
3.2.2 策略的类型选择 |
3.2.3 转型策略的选择 |
3.3 转型策略的目标设定 |
3.4 转型的方向及核心理念 |
3.4.1 转型的方向 |
3.4.2 转型策略的核心理念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R公司转型策略的执行与保障 |
4.1 R公司转型策略的执行 |
4.1.1 领导者转型 |
4.1.2 管理转型 |
4.1.3 产品服务转型 |
4.1.4 业务转型 |
4.2 R公司转型策略的保障措施 |
4.2.1 组织的保障 |
4.2.2 企业资金的保障 |
4.2.3 人力资源管理的保障 |
4.2.4 企业文化体系的保障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R公司访谈提纲 |
后记 |
个人简历 |
(4)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公司绩效与治理结构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 结构安排及框架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综述 |
2.1.1 企业生命周期划分方法的研究 |
2.1.2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研究 |
2.2 国内对公司绩效与治理结构关系的研究 |
2.2.1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 |
2.2.2 董事会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 |
2.2.3 管理层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 |
第三章 企业生命周期、治理结构及公司绩效理论 |
3.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与模型划分 |
3.1.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发展 |
3.1.2 企业生命周期划分模型 |
3.2 公司治理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
3.2.1 公司治理的内涵 |
3.2.2 公司治理的主要内容 |
3.3 公司治理主要理论 |
3.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3.2 两权分离理论 |
3.3.3 委托代理理论 |
3.3.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4 公司绩效的概述 |
3.4.1 公司绩效的含义 |
3.4.2 公司绩效的评价体系 |
第四章 实证研究 |
4.1 企业生命周期特征及划分方法 |
4.1.1 IT企业生命周期特征 |
4.1.2 IT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方法 |
4.2 研究假设 |
4.3 实证方案设计 |
4.3.1 样本数据来源 |
4.3.2 变量定义及选取 |
4.3.3 研究方法及模型的设计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2 相关性分析 |
4.4.3 回归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A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理论应用价值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思路 |
2 A公司营销策略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国内外民航IT企业、产品、及营销策略研究 |
2.2 A软件技术服务公司简介和发展现状 |
2.3 A公司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
3 A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3.1 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
3.2 A公司竞争环境SWOT分析 |
3.3 A公司竞争环境SWOT分析总结 |
4 A公司市场营销战略制定 |
4.1 A公司发展阶段定位分析 |
4.2 A公司STP营销战略要素分析 |
5 A公司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及保障措施 |
5.1 A公司市场总体营销策略 |
5.2 A公司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
5.3 实施保障措施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小IT企业项目变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主要工作与论文内容安排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项目变更管理理论综述 |
2.1 项目变更管理理论 |
2.1.1 项目变更的概念 |
2.1.2 项目变更管理的概念 |
2.1.3 项目变更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
2.1.4 项目变更管理的研究内容 |
2.1.5 项目变更管理的常规方法和模型 |
2.2 项目变更管理和项目管理 |
2.2.1 项目管理概述 |
2.2.2 项目管理和项目变更管理的关系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小IT企业项目变更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
3.1 中小IT企业的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
3.2 中小IT企业的项目变更特点及分类分析 |
3.2.1 中小IT企业的项目变更特点分析 |
3.2.2 基于项目变更内容的分类分析 |
3.2.3 基于变更主次关系的分类分析 |
3.2.4 基于变更复杂程度的分类分析 |
3.2.5 基于变更重要程度的分类分析 |
3.3 中小IT企业项目变更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4 中小IT企业项目变更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小IT企业项目变更评估模型和决策方法 |
4.1 项目变更评估模型及决策方法的研究思路 |
4.2 中小IT企业变更管理工作和流程分析 |
4.2.1 变更管理工作整体梳理 |
4.2.2 项目变更流程细化研究 |
4.3 建立项目变更评估指标体系 |
4.3.1 项目变更对项目及企业的影响分析 |
4.3.2 项目变更评估指标的确定 |
4.4 确定项目变更评估指标权重 |
4.4.1 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4.4.2 确定分解项目的评估指标权重 |
4.4.3 确定整体项目的评估指标权重 |
4.5 建立项目变更评估决策模型,进行变更评估决策 |
4.6 模型和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项目变更管理在中小IT企业的项目实践 |
5.1 中科育公司项目管理工作简介 |
5.1.1 公司介绍及项目管理现状 |
5.1.2 公司项目变更管理模式演变 |
5.2 数字校园项目案例实践 |
5.2.1 数字校园项目介绍 |
5.2.2 项目管理情况简介 |
5.2.3 项目变更管理工作的总结梳理和变更流程制度建立 |
5.2.4 建立数字校园项目变更评估指标体系 |
5.2.5 确定数字校园项目变更评估指标权重 |
5.2.6 基于数字校园项目评估决策模型进行变更评估决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总结 |
6.2 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 |
6.2.1 理论意义 |
6.2.2 实践意义 |
6.3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
6.4 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7)IT企业劳动关系及其和谐目标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1.3.1 劳动关系的内涵 |
1.3.2 IT 企业范畴的界定 |
1.3.3 IT 企业劳动关系的特性 |
1.3.4 和谐劳动关系的渊源与内涵 |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内容框架 |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劳动关系相关研究综述 |
2.1.1 早期西方劳动关系思想 |
2.1.2 当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 |
2.1.3 关于技术对劳动关系影响的研究 |
2.2 国内劳动关系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内劳动关系理论的研究 |
2.2.2 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研究 |
2.2.3 关于 IT 企业劳动关系的研究 |
2.3 基础理论模型 |
2.3.1 约翰·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模型 |
2.3.2 桑德沃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国 IT 企业发展概况及其劳动关系特性分析 |
3.1 中国 IT 企业发展历程 |
3.2 中国 IT 企业的发展现状 |
3.2.1 总量分布 |
3.2.2 经济类型分布 |
3.2.3 资本构成 |
3.2.4 空间分布 |
3.2.5 行业(中类)分布 |
3.2.6 创新能力 |
3.3 IT 企业的特点 |
3.4 由 IT 企业的特点引发的劳动关系特性 |
3.4.1 技术引发的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分层化 |
3.4.2 企业弹性雇佣策略与员工的低认同感并存 |
3.4.3 不确定性环境下劳动关系的灵活化和复杂化并存 |
3.4.4 劳动关系的个体性 |
3.4.5 劳动关系的超组织边界化协调 |
3.4.6 劳动关系的国际化趋势 |
3.5 本章小结 |
4 IT 企业劳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
4.1 调研方案设计 |
4.1.1 调查研究目的 |
4.1.2 研究内容 |
4.1.3 调查范围 |
4.1.4 调查的组织方式 |
4.1.5 调查指标设计 |
4.1.6 数据分析 |
4.2 调研企业的基本情况 |
4.2.1 企业样本分布 |
4.2.2 员工样本分布 |
4.3 IT 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3.1 IT 企业劳动关系总体稳定 |
4.3.2 不同所有制的 IT 企业劳动关系趋同化 |
4.3.3 不同 IT 行业的企业劳动关系存在差异性 |
4.3.4 不同劳动者群体的劳动关系状况存在差异性 |
4.3.5 IT 企业劳动关系局部问题突出,潜在矛盾较多 |
4.4 IT 企业劳动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1 变量选择 |
4.4.2 数据处理 |
4.4.3 企业劳动关系影响因素与劳动关系评价的一元回归分析 |
4.4.4 企业劳动关系影响因素与劳动关系评价的综合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IT 企业劳动关系各方主体的目标和行为分析及其深层次矛盾分析 |
5.1 IT 企业劳动者 |
5.1.1 劳动者主体目标分析 |
5.1.2 劳动者主体行为分析 |
5.2 IT 企业工会 |
5.2.1 工会主体目标 |
5.2.2 工会主体行为分析 |
5.3 IT 企业雇主与雇主组织 |
5.3.1 雇主与雇主组织主体目标 |
5.3.2 雇主与雇主组织主体行为分析 |
5.4 政府 |
5.4.1 政府主体目标 |
5.4.2 政府主体行为分析 |
5.5 IT 企业劳动关系的深层次矛盾分析 |
5.5.1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不同步 |
5.5.2 中国 IT 企业技术创新的国际地位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挑战 |
5.5.3 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矛盾 |
5.5.4 政府增长竞赛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矛盾 |
5.6 本章小结 |
6 IT 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模式 |
6.1 关于构建 IT 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可行性分析 |
6.2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
6.2.1 命题提出 |
6.2.2 模型建立与命题解释 |
6.3 IT 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模式 |
6.4 本章小结 |
7 IT 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建议 |
7.1 关于政府层面 |
7.1.1 加强完善 IT 企业相关的劳动政策法规 |
7.1.2 提高政府服务意识,建立合理的 IT 企业工资协商和收入增长机制 |
7.1.3 建立 IT 企业培训专项基金,加强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 |
7.1.4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地方政府考核制度 |
7.2 关于劳动者和工会层面 |
7.2.1 建立和完善 IT 企业工会组织 |
7.2.2 促进区域、行业层面的工会建设 |
7.3 关于雇主层面 |
7.3.1 大力推进 IT 企业雇主协会的发展 |
7.3.2 建立社会信用道德体系,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员工调查问卷 |
附录 B 企业工会方访谈提纲 |
附录 C 企业管理方访谈提纲 |
附录 D 部分代表性企业访谈资料 |
案例一 S 企业 |
案例二 T 企业 |
案例三 H 企业 |
案例四 Q 公司 |
案例五 J 公司 |
案例六 L 公司 |
案例七 M 企业 |
案例八 Y 公司 |
案例九 D 公司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8)中小IT企业核心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以顺发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目的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目的和意义 |
1.2 中小IT企业核心员工激励的现状 |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激励的构成及方法 |
2.1.1 激励及其构成 |
2.1.2 激励的方法 |
2.2 激励理论 |
2.2.1 过程型激励理论 |
2.2.2 内容型激励理论 |
2.2.3 综合型激励理论 |
2.3 中小IT企业核心员工的形成特点 |
2.3.1 直接从企业外部招聘 |
2.3.2 从企业内部培养 |
2.3.3 核心员工与一般员工的区别 |
第3章 顺发公司的核心员工激励现状分析 |
3.1 顺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介 |
3.2 顺发公司核心员工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1 顺发公司现行激励做法 |
3.2.2 员工满意度调研 |
3.2.3 顺发公司核心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 解决问题的途径 |
3.3.1 核心员工的需求分析 |
3.3.2 核心员工激励的实施途径 |
第4章 顺发公司核心员工激励机制的设计 |
4.1 顺发公司核心员工激励机制的特征及实施原则 |
4.1.1 顺发公司核心员工激励机制的特征 |
4.1.2 顺发公司核心员工激励机制的实施原则 |
4.2 顺发公司的激励策略 |
4.2.1 激励要均等 |
4.2.2 激励要把握最佳时机 |
4.2.3 激励要适度 |
4.2.4 激励要公平准确 |
4.2.5 构造员工分配格局的合理落差 |
4.3 顺发公司的激励机制的建立 |
4.3.1 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 |
4.3.2 完美的职业生涯管理 |
4.3.3 畅通顺发公司的交流沟通的方式 |
4.3.4 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及竞争的激励 |
4.3.5 提供终身的培训机会 |
第5章 顺发公司核心员工激励体系实施保障措施 |
5.1 绩效考核体系的定位 |
5.2 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 |
5.3 理顺绩效考核管理程序 |
5.4 绩效考核的执行 |
第6章 总结 |
6.1 方案评述 |
6.2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特性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信息技术中尚待解蔽的黑箱 |
1.1.2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失范及现实困境 |
1.2 研究意义 |
1.2.1 探寻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规范 |
1.2.2 解惑信息技术教育的现实发展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 |
1.3.2 关于技术教育的研究 |
1.3.3 关于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视角与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现代信息技术的本质及特征 |
2.1 信息技术的涵义和历史演变 |
2.1.1 信息技术的概念界定 |
2.1.2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
2.2 信息技术的本质 |
2.2.1 从信息技术要素揭示信息技术本质 |
2.2.2 从哲学的技术转向揭示信息技术本质 |
2.3 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特征 |
2.3.1 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特征 |
2.3.2 现代信息技术的虚拟化特征 |
2.3.3 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化特征 |
第3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及结构 |
3.1 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 |
3.1.1 逻辑视角的信息技术教育内涵 |
3.1.2 历史视角的信息技术教育内涵 |
3.2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结构 |
3.2.1 从主客体视角看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结构 |
3.2.2 从系统论视角看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结构 |
第4章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基本特性 |
4.1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的数字化特性 |
4.1.1 以编码技术为核心的内容设置 |
4.1.2 以数理逻辑为基础的理论内容 |
4.1.3 以软硬件操作为重点的技能内容 |
4.1.4 以数据库为载体的创新性内容 |
4.2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虚拟化特性 |
4.2.1 教学技术和设备的虚拟化特征 |
4.2.2 实训教学手段的虚拟化特征 |
4.3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网络化特性 |
4.3.1 学习模式的网络资源性特征 |
4.3.2 教学关系的网络交互性特征 |
4.3.3 教育结构-功能的网络开放性特征 |
第5章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走向 |
5.1 教育能力和学习能力在教育目标上的趋同性 |
5.1.1 摩尔定律与教育中的教育能力转向 |
5.1.2 技术更新与教育中的学习能力培养 |
5.1.3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两大能力目标的趋同性 |
5.2 明言知识和难言知识在教育内容上的统一性 |
5.2.1 技术规范的明言性与教育理论内容的设置 |
5.2.2 技术实践的难言性与教育实训内容的安排 |
5.2.3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两种知识内容的统一性 |
5.3 全球化与个性化在教育途径上的协同性 |
5.3.1 技术扩张与教育途径的全球化 |
5.3.2 技术应用与教育途径的本地化 |
5.3.3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两条途径的协同性 |
5.4 技术能力与综合素质在教育手段上的互补性 |
5.4.1 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与能力培养手段 |
5.4.2 现代信息技术素质与素质教育手段 |
5.4.3 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互补性 |
5.5 技术虚拟和现实应用在教育结果上的融合性 |
5.5.1 技术虚拟与教育结果的实用性差距 |
5.5.2 现实应用与教育结果的理论性欠缺 |
5.5.3 技术虚拟与现实应用在教育结果上的融合性 |
第6章 我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困境与解惑 |
6.1 我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反思 |
6.1.1 教育目标的确定模糊 |
6.1.2 教学内容的设置缺陷 |
6.1.3 教育方法的选择困难 |
6.1.4 教育结果的供需错位 |
6.2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困境的解惑 |
6.2.1 根据需求建构培养体系 |
6.2.2 遵循规律制定教学方案 |
6.2.3 面向国际开放教育市场 |
6.2.4 注重实效完善教育体制 |
第7章 结论 |
7.1 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规范 |
7.2 解惑信息技术教育的现实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
(10)中小IT企业战略转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企业战略转型综述 |
2.1 企业战略的内容 |
2.2 战略转型的概念 |
2.3 战略转型的原因 |
2.3.1 外部宏观环境 |
2.3.2 内部环境因素 |
2.4 战略转型的类型 |
2.4.1 主动转型 |
2.4.2 被动转型 |
2.4.3 主动与被动转型的对比 |
第三章 中小IT企业的特点分析 |
3.1 中小IT企业定义 |
3.2 中小IT企业特征 |
3.3 中小IT企业的经营要素 |
3.3.1 人才 |
3.3.2 资金 |
3.4 中小IT企业的竞争特点 |
3.4.1 技术竞争 |
3.4.2 人才竞争 |
3.5 中小IT企业战略重点 |
3.5.1 市场战略 |
3.5.2 人才战略 |
3.5.3 企业技术战略 |
第四章 A企业的背景介绍 |
4.1 A公司简介 |
4.1.1 基本情况 |
4.1.2 组织架构 |
4.1.3 人员情况 |
4.2 A公司的发展历程 |
4.2.1 第一阶段:创业期 |
4.2.2 第二阶段:发展期 |
4.2.3 第三阶段:成熟期 |
4.2.4 第四阶段:巅峰期 |
4.2.5 第五阶段:衰败期 |
4.3 A企业的发展困境 |
4.3.1 公司治理方面 |
4.3.2 公司管理方面 |
第五章 A企业的运营分析 |
5.1 A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5.1.1 政策环境 |
5.1.2 经济环境 |
5.1.3 社会环境 |
5.1.4 技术环境 |
5.2 A企业所在行业分析 |
5.2.1 劳动和社会保障软件发展现状 |
5.2.2 劳动和社会保障软件市场发展趋势 |
5.3 A企业的资源分析 |
5.3.1 有型资产 |
5.3.2 无型资产 |
5.3.3 人力资源 |
5.4 A企业的市场分析 |
5.5 A企业财务分析 |
第六章 A企业战略转型方案 |
6.1 A企业战略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6.1.1 当前企业战略分析 |
6.1.2 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
6.1.3 战略转型的可行性 |
6.2 A企业战略转型的策略与内容 |
6.2.1 战略转型的策略 |
6.2.2 战略转型的内容 |
6.3 A企业SWOT分析 |
6.3.1 优势分析 |
6.3.2 劣势分析 |
6.3.3 机会分析 |
6.3.4 威胁分析 |
6.4 A公司战略转型发展方案 |
6.4.1 股权结构调整 |
6.4.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6.4.3 公司的发展规划 |
6.4.4 公司的发展战略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小IT企业反思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IT企业发展运维管理战略研究 ——以深圳市J数据技术公司为例[D]. 黄小彪.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2)
- [2]《朝日新闻》社论(经济类)翻译实践报告[D]. 杜金玲.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3]IT企业R公司转型策略研究[D]. 高大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4]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公司绩效与治理结构关系的研究[D]. 刘晚晴. 北京邮电大学, 2016(04)
- [5]A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栗通. 云南大学, 2014(07)
- [6]中小IT企业项目变更管理研究[D]. 卢晓东. 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4(03)
- [7]IT企业劳动关系及其和谐目标模式研究[D]. 崔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08)
- [8]中小IT企业核心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以顺发公司为例[D]. 尹诚. 大连海事大学, 2012(11)
- [9]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特性探析[D]. 李泽清. 东北大学, 2010(06)
- [10]中小IT企业战略转型探析[D]. 吴梁斌.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