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血液学异常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45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1](2021)在《中国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与治疗指南》文中研究说明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以出现自身抗体及多脏器受累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和治疗相较于成人更具有复杂性。本指南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发起, 回答了12个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评估、治疗和预后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临床问题, 以期提高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的规范性及科学性, 指导临床实践。
贾群楠,许汪斌,李晓飞[2](2021)在《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为首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报告1例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I)为首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的病例。方法对1例以AIHI为首发的SL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予甲泼尼龙联合免疫球蛋白冲击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贫血明显改善,好转出院。结论当育龄期女性以长期血液系统损害而就诊时应警惕自身免疫性疾病,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张莉莉[3](2021)在《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损害临床特点及治疗随访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血细胞计数恢复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9年7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365例初发SL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365例患者根据初诊时有无血液系统损害分为有血液系统损害组和无血液系统损害组,分析血液系统损害分类及占比情况。将365例患者根据初诊时有无贫血分为贫血组和无贫血组,根据初诊时有无白细胞减少症(Leukopenia,LP)分为LP组和无LP组,根据初诊时有无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TP)分为TP组和无TP组,对两组间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对贫血组、LP组和TP组的骨髓细胞学、治疗及血细胞计数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365例初发SLE患者中,血液系统损害患者298例,占81.6%。贫血为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损害表现,贫血合并LP为最常见的联合损害表现。2.贫血组患者239例(65.5%)。贫血组发热、黏膜溃疡、浆膜炎、肺动脉高压、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发生率,抗ds-DNA抗体、抗Ribo P抗体阳性率,免疫球蛋白G(Immune Globulin G,Ig G)水平,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评分高于非贫血组,贫血组补体C3水平、补体C4水平低于无贫血组。最常见贫血类型为慢性病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ACD)。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发生率为4.2%。贫血组缓解率为84.5%,AIHA缓解率为55.6%。3.LP组患者191例(52.3%)。LP组发热的发生率,抗ds-DNA抗体、抗Ribo P抗体、抗SSA-Ro60抗体阳性率,CRP水平,SLEDAI评分高于无LP组。LP组补体C3水平、补体C4水平低于无LP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抗SSA-Ro60抗体阳性是LP的独立危险因素。87例(45.5%)继发LP患者存在感染,其中最常见感染部位为呼吸系统。继发重度淋巴细胞减少症较非重度淋巴细胞减少症患者感染发生率增加。LP组缓解率为87.5%。4.TP组患者94例(25.8%)。TP组LN的发生率,SLEDAI评分高于无TP组,TP组关节炎的发生率,补体C3水平、补体C4水平低于无TP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关节炎是TP的保护性因素。TP组缓解率为73.0%,中度TP的缓解率为68.8%,重度TP的缓解率为50%。5.贫血组骨髓细胞学红系以增生活跃为主;LP组骨髓细胞学粒系以增生活跃为主;TP组骨髓细胞学巨核系增生活跃,以成熟障碍为主。结论:1.初发SLE患者血液系统损害发生率高。2.大部分贫血患者、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及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经过治疗后缓解并能维持。3.约半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和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以及小部分中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经过治疗后不能缓解。4.SLE血液系统损害骨髓细胞学表现无特异性,大部分表现为增生活跃骨髓象,巨核细胞以成熟障碍为主。5.抗SSA-Ro60抗体阳性是白细胞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敏[4](2021)在《伴淋巴细胞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特点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异常引起的多脏器多系统功能损害性疾病,临床表现可涉及多个系统,尤以血液系统为着,其中,淋巴细胞减少是SLE患者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损害表现之一。本研究以SLE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淋巴细胞减少为切入点,开展SLE伴淋巴细胞减少患者的临床特点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SLE伴淋巴细胞减少的认识,可为临床SLE的诊治提供新的医学证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0年3月~2020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七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初治SLE患者156例,依据淋巴细胞<1×109/L与否,将患者分为淋巴细胞减少组与淋巴细胞正常组,以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血常规、白蛋白、球蛋白、自身免疫抗体谱为观察指标开展研究。结果:1、纳入本项研究的SLE患者共156例,其中女142例,男14例,中位年龄42岁(19~6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浆膜腔积液、面部红斑、光过敏、口腔溃疡、关节疼痛、肾脏病变、血液系统损害、低白蛋白血症、高球蛋白血症,以血液系统损害最为多见,发生率为52.6%。2、156例SLE患者血液系统损害以贫血最为常见,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次之。3、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组、淋巴细胞计数正常组年龄、性别、发热、面部红斑、口腔溃疡、关节疼痛、肾脏病变、高球蛋白血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组的患者浆膜腔积液、感染(主要为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组,分别为38.2%、23.6%,且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组的SLE患者光过敏发生率明显低于淋巴细胞正常组,分别为7.3%和22.8%,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组、淋巴细胞计数正常组球蛋白、Ig A、Ig G、Ig M水平升高以及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Ro52抗体、抗Sc170抗体、抗Jo-1抗体阳性、抗RNP抗体阳性的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组的中位血清白蛋白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两组的中位C3、C4均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其余检测值均在正常范围内。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组的患者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白蛋白降低、C3降低、C4降低、抗Sm抗体、抗核糖体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组蛋白抗体阳性发生率明显高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组,分别为61.8%、54.5%、34.5%、38.2%、80.5%、76.4%、90.9%、29.1%、36.4%、61.8%、54.5%,且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抗Sm抗体阳性、补体C4降低、低白蛋白血症是SLE患者发生淋巴细胞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SLE常常累及多系统,血液系统位居首位。2、淋巴细胞减少是仅次于贫血的SLE患者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损害表现。3、伴淋巴细胞减少的SLE患者更易出现浆膜积液、感染、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低白蛋白血症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白蛋白降低、C3降低、C4降低、抗Sm抗体阳性、抗核小体抗体阳性、抗组蛋白抗体阳性、抗核糖体抗体阳性更为多见。4、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抗Sm抗体阳性、C4降低、低白蛋白血症是SLE患者发生淋巴细胞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宁宁[5](2021)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液系统受累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背景:作为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病,干燥综合征除了腺体受累的表现外还可有多种腺体外表现,包括血液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血液系统受累以血细胞的减少多见,白细胞减少会使抗感染能力降低,红细胞减少导致贫血可使器官缺氧缺血,而血小板减少时可能发生重要脏器出血,影响患者的预后。目的: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260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来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血液系统受累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04月到2020年11月在我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患者共260例,并根据是否有血液系统受累分为血液系统受累组(A组)和无血液系统受累组(B组),比较两组的(1)一般资料(2)合并症(3)临床症状(4)实验室检查(5)唇腺病理结果及Schirmer试验(6)系统损伤等情况,再将A组中除外三系减少的患者分为白细胞减少组(AⅠ组),贫血组(AⅡ组)和血小板减少组(AⅢ组),分别将AⅠ组、AⅡ组、AⅢ组的资料与B组对比,来分析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血液系统受累的相关因素。结果:1、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9岁,女性多见。pSS患者血液系统受累中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最高。pSS伴血液系统受累组雷诺现象的发生较无血液系统损伤组高(P=0.039),pSS白细胞减少组患者雷诺现象的发生较无血液系统损伤组高(P=0.027),但病程、性别、发病年龄、临床特征等因素在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高血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高甘油三酯血症、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肺间质病变、肾脏受累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因素与pSS患者血液系统受累无相关性。3、pSS血液系统受累情况与C反应蛋白及血沉增快无相关性。4、与pSS无血液系统受累组相比,pSS血液系统受累组的球蛋白水平(P=0.032)、ANA(P=0.032)、抗SSA抗体(P=0.011)及抗SSB抗体(P=0.017)阳性率更高。与pSS无白细胞减少组相比,pSS白细胞减少组的抗SSA抗体(P=0.02)、抗SSB抗体(P=0.009)阳性率更高。与pSS无血红蛋白减少组相比,pSS血红蛋白减少组的白蛋白(P=0.005)及前白蛋白(P=0.032)水平更低,球蛋白(P=0.001)水平更高,抗SSA抗体(P=0.049)、抗SSB抗体(P=0.004)阳性率更高。5、雷诺现象是pSS患者发生血液系统受累及白细胞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091和3.020),球蛋白水平高是pSS患者发生血红蛋白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20)。结论:ANA阳性、抗SSA抗体阳性、抗SSB抗体阳性、存在雷诺现象、血清球蛋白水平高与pSS患者发生血液系统受累有相关性,且雷诺现象是独立危险因素(OR=3.091)。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存在雷诺现象与pSS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有相关性,且雷诺现象是发生白细胞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20)。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率高、前白蛋白及白蛋白水平低、血清球蛋白水平高与pSS患者发生贫血有相关性,且球蛋白水平的升高是发生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52)。
林越[6](2020)在《以单发皮损为首发表现的坏疽性脓皮病4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统一的诊断标准,误诊并不少见。皮损可单发、多发,单发者较为少见,临床更易误诊。本研究通过分析以单发皮损为首发表现的坏疽性脓皮病临床特点、合并疾病、组织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旨在提高专科医生和相关专业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报道2015-2019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4例以单发皮损为首发表现的坏疽性脓皮病误诊病例,检索2010-2019年在PUBMED、万方、中国知网数据库发表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收集资料较为完整的以单发皮损为首发表现的坏疽性脓皮病164例,整理患者临床资料,使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我院收治的4例患者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2例,女2例,年龄13岁-47岁。2.诱因:2例无明显诱因,2例由轻微外伤诱发。3.临床特点:面部2例,下肢2例,皮损初为单发的红斑、丘疹、脓疱或局部红肿,破溃后形成疼痛性溃疡,部分边缘隆起、潜行性破坏。4.诊疗经过:2例首诊皮肤科,2例首诊外科,均误诊为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完善组织病理等检查后确诊,给予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好转。二、文献复习164例患者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75例,女89例,男:女--1:1.2。年龄1岁-90岁,以40岁-70岁高发(56.7%)。男女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54.3±19.2岁、47.6±18.2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2.诱因:44.5%有发病诱因,以手术创伤(28.0%)最常见,其次是其他外伤(14.6%)、药物(1.8%)。3.临床表现:好发部位依次为下肢、躯干、头面部、外阴、上肢(45.1%、24.4%、15.2%、7.9%、7.3%)。溃疡型、增殖型、大疱型、脓疱型分别占比94.5%、2.4%、2.4%、0.6%。所有患者均自觉不同程度疼痛,23.8%出现同形反应,19.5%伴发热。4.合并系统性疾病:53.1%合并系统性疾病,以炎症性肠病(18.9%)及血液系统疾病(1 6.5%)多见,大多数患者在系统性疾病基础上发生坏疽性脓皮病。合并系统性疾病比例在50岁-60岁年龄组最高(66.7%),男女患者间无明显差异(P=0.575),手术创伤诱发的患者与系统性疾病相关性低(P=0.003)。合并肿瘤多为血液系统肿瘤,实体肿瘤较少,且多见于男性(P<0.001)。5.误诊:误诊率64.0%,最易误诊为细菌感染。头面部、躯干、上肢、外阴、下肢的误诊率分别为80.0%、57.5%、91.7%、76.9%、5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首诊非皮肤科误诊率明显高于皮肤科(P<0.001)。首诊误诊患者最后确诊主要依靠排除其他疾病、完善病理检查及免疫治疗有效。6.辅助检查:不具特异性,但有助于排除其他疾病,尤其组织病理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7.治疗:最常用药为糖皮质激素,严重病例使用糖皮质激素、环孢素、人免疫球蛋白、生物制剂等其中一种或几种联合治疗,继发感染者给予相应敏感抗生素治疗。8.皮损愈合时间:疗程信息完整的68例愈合病例中,首诊确诊23例,平均皮损愈合时间104.2±93.8天;首诊误诊45例,平均皮损愈合时间172.9±162.7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9.预后:20.0%复发,6.7%死亡,多死于感染或合并系统性疾病。结论1.以单发皮损为首发表现的坏疽性脓皮病好发年龄40岁-70岁,男女比例为1:1.2,男性发病年龄大于女性。2.易由手术创伤诱发,典型皮损为疼痛性溃疡,但不具特异性。3.超过半数患者合并系统性疾病,以炎症性肠病及血液系统疾病多见。合并肿瘤的患者多为男性,且以血液系统肿瘤多见,实体肿瘤较少。4.误诊率高,最易误诊为细菌感染,首诊非皮肤科误诊率明显高于皮肤科。对疾病认识不足、忽略相关检查等均易造成误诊、漏诊。5.结合临床及时完善皮损组织病理等相关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6.早期确诊,早期干预可缩短皮损愈合时间。
武敏[7](2015)在《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病变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液学指标的变化及健脾滋肾汤对其干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1理论研究通过对大量文献研究,分析SLE患者血液系统病变与脾肾亏虚的关系,总结SLE患者血液系统病变的中医学病因病机,阐释SLE患者血液系统病变从脾肾论治的基本理论依据。2临床研究将60例SLE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健脾滋肾汤+醋酸泼尼松片+硫酸羟氯喹)和对照组(醋酸泼尼松片+硫酸羟氯喹)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试剂盒检测健康对照组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18、TGF-β及IL-11、EPO、TPO;检测SLE患者的血细胞分析指标及凝血、血流变指标DQ、GQ、XJND、HJJ、HGX、HBX、HDY、HCT、FIB、FDP、PT、APTT、TT、D-DIMER等,测定SLE患者相关实验室指标:ESR、hs-CRP、Ig G、Ig A、Ig M、补体C3、补体C4等,并观察SLE患者中医症状体征、SF-36、SAS、SDS等积分值;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中医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液学指标、中医症状积分、生活质量、心理健康总积分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1.1 SLE患者存在血液系统病变;1.2 SLE患者血液系统病变与脾肾亏虚密切相关;1.3脾肾亏虚为SLE患者血液系统病变的主要病机;1.4 SLE患者存在生活质量的下降。2临床研究结果2.1 SLE患者血液学指标的变化SLE患者血细胞分析指标WBC、RBC、HGB、PLT、MCV、MCHC、PDW、MPV、RET值均显着降低;SLE患者凝血、血流变指标DQ、GQ、XJND、HJJ、HGX、HBX、HDY、HCT、FIB、FDP、TT、D-DIMER值均显着升高;PT、APTT值均显着降低;2.2 SLE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18、TGF-β及IL-11、EPO、TPO的变化SLE患者血清IL-11、EPO、TPO、IL-18较健康对照组升高,而TGF-β较健康对照组降低;2.3 SLE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18、TGF-β与相关实验室指标及SLEDAI相关性SLE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18与Ig G、Ig A、Ig M及ESR、CRP、SLEDAI呈显着正相关,与C3呈显着负相关;TGF-β与ESR呈显着负相关,与C3呈显着正相关,与SLEDAI无明显相关性;2.4 SLE患者相关血液学指标变化与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结果SLE患者血细胞分析指标WBC、RBC与神疲体倦、少气懒言、腰膝酸软均呈正相关,HGB与神疲体倦、面色无华、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均呈显着正相关,PLT与少气懒言亦呈正相关;SLE患者凝血流变指标GQ、XJND与少气懒言、腰膝酸软、畏寒肢冷、HGX与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脱发、HJJ与食少纳呆、脱发呈、D-DMIER与食少纳呆呈正相关,HBX、FIB与脱发、TT与大便异常呈负相关,APTT与神疲体倦呈负相关;SLE患者血细胞分析指标WBC与GH、SAS呈正相关,RBC与GH、PF、RE、SF、VT、SDS呈正相关,HGB与GH、MH、SAS呈正相关,PLT与GH、PF、RE、SF、VT、MH、SAS、SDS呈正相关,MCV与RP呈负相关;SLE患者凝血、血流变指标DQ与GH、PF、SF、VT、SDS呈正相关,GQ与GH、XJND与SF、FDP与BP、TT与PF、HJJ与GH、SF、VT、MH、SAS、SDS均呈正相关,HGX与GH、PF、SF、VT、VT、MH、SAS、SDS呈正相关,与BP呈负相关;HBX与GH、RE呈负相关,HDY与GH、SF、MHSAS、SDS均呈正相关,APTT与GH、RE呈正相关;SLE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11与PLT呈负相关,与RBC呈正相关;血清TPO与PLT、MPV呈负相关;而EPO则与HGB呈正相关。2.5健脾滋肾汤联合西药对SLE患者的作用健脾滋肾汤联合西药对SLE患者的中医临床疗效、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单纯使用西药对照组;健脾滋肾汤联合西药能够显着升高SLE患者血液学指标WBC、RBC、HGB、PLT、MCV、MCHC、MPV、PDW、RET及PT、APTT水平,降低DQ、GQ、XJND、HJJ、HGX、HBX、HDY、HCT、FIB、FDP、TT、D-DIMER,改善SLE患者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和高凝-纤溶状态;健脾滋肾汤联合西药能够显着改善SLE患者神疲体倦、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少气懒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食少纳呆、大便异常等中医症状,改善病情,提高机体整体状况;健脾滋肾汤联合西药能够显着降低SLE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升高SLE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积分,从而改善患者情绪,从整体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健脾滋肾汤联合西药能够显着降低SLE患者血清IL-18、IL-11、EPO、TPO的表达,升高外周血TGF-β的水平;健脾滋肾汤联合西药能够显着降低SLE患者ESR、hs-CRP、Ig G、Ig A、Ig M及疾病活动积分(SLEDAI积分)水平,升高C3、C4水平。结论1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存在血液系统病变;2脾肾亏虚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系统病变中具有重要意义;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积分降低并伴有焦虑抑郁情绪,说明系统性红斑狼疮对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影响;4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系统病变,主要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高凝-纤溶系统异常,其血细胞分析指标、凝血、血流变指标与病程、年龄、中医症状、患者的生活质量、焦虑抑郁情绪等密切相关,而血清细胞因子IL-18、TGF-β、IL-11、EPO、TPO在SLE患者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血清细胞因子IL-11、EPO、TPO与血细胞分析指标密切相关,细胞因子IL-18、TGF-β与相关实验室指标、疾病活动度紧密相关,说明免疫炎症反应参与了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病变的致病过程,使SLE患者患者的症状、体征加重,生活质量各维度积分下降,而焦虑、抑郁情绪积分明显升高;5健脾滋肾汤可以有效地提高SLE血液系统病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中医症状、降低疾病活动度,降低CRP、ESR及Ig G、Ig A、Ig M等炎症性指标及凝血、血流变指标DQ、GQ、XJND、HJJ、HDY、FIB、FDP、TT、D-DIMER等的水平,降低细胞因子IL-18、IL-11、EPO、TPO的含量;上调TGF-β的含量,升高WBC、RBC、HGB、PLT、PT、APTT、C3、C4等指标,同时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其焦虑抑郁情绪,从而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增强机体免疫水平。
吴文胜,廖爱能,温翠英[8](2013)在《4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学改变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液学异常情况。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45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血常规、骨髓象及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常规改变患者中以贫血最为常见,其中,贫血并发血小板减少13例,并发白细胞减少11例,全血细胞减少3例,单纯血小板减少1例,溶血性贫血2例。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者26例(占57.8%),增生明显活跃者19例(占42.2%)。粒细胞∶红细胞(G/E)>3者23例(占51.1%),G/E<3者22例(占48.9%);2例溶血性贫血患者直接法Coombs试验均为阳性,G/E均<1。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浆内颗粒增多、增粗者9例(占20.0%),红细胞形态正常者36例(占80.0%);巨幼样变者2例,小细胞低色素者7例;巨核细胞1104[平均(32.3±27.1)]个/片。铁染色正常者37例(占82.2%)。结论 SLE并发血液系统损害多见,以贫血最为常见,部分患者早期易误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等,经过皮质醇激素及(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多数患者外周血象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王瑞瑞[9](201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骨髓造血细胞膜表面的自身抗体,寻找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与SLE血液系统异常的关系,初步探讨SLE血液异常的发病机制。资料与方法选取明确诊断的SLE患者18例,其中合并血液系统异常者15例,无血液系统异常者3例,正常对照组1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骨髓造血干/祖细胞、有核红细胞、粒细胞表面自身抗体的结合率及抗体类型,分析自身抗体类型与外周血细胞减少的关系及自身抗体在骨髓造血细胞上的分布情况。结果18例SLE患者中,检测到自身抗体的患者为17例,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阳性率为94.44%;正常对照组10例,自身抗体阳性者0例,阳性率为0%。SLE患者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0)。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 SLE血液系统异常患者共15例,其中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阳性者14例,阳性率为93.33%;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0.00%;P=0.000,认为SLE伴血液系统异常组与正常对照组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LE伴血液系统异常组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SLE患者中不伴血液系统异常的为3例,其中例患者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00%,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0%。两者比较,P=0.000,认为SLE血液系统正常组与正常对照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SLE伴血液系统正常组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SLE血液系统异常组与血液系统正常组相比,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阳性率分别93.33%和100%,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在17例经FACS检测的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阳性患者中,IgM型组血红蛋白、白细胞减少最为严重(p<0.05),IgG+IgM型患者血红蛋白水平较IgM组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种造血细胞上IgG和IgM抗体的结合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造血干细胞、有核红细胞结合的自身抗体IgG或IgM的量明显高于粒细胞结合的自身抗体IgG或IgM的量(P均<0.05)。结论SLE患者骨髓造血细胞存在自身抗体,自身抗体以IgM最多,且最易造成贫血;大多数患者在造血干组细胞有自身抗体结合,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自身抗体的分布与患者临床表现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检测的两种抗体更易与造血干细胞和有核红细胞结合。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阳性与外周血中抗SSA抗体阳性呈正相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外周血中抗SSA抗体阳性推测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是否阳性。
郑可弟[10](2011)在《以血液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20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以血液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本组患者临床表现及血象缺乏特异性,但所有患者均具备SLE相关的多种自身抗体阳性及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关节等症状,以贫血为主要表现者14例(70.0%),以出血为主要表现者9例(45.0%),以溶血性贫血为主要症状者2例(10.0%),白细胞减少者8例(40.0%),血小板减少者者11例(55.0%),全血细胞减少者4(20.0%)。骨髓形态学改变缺乏特异性。2例溶血性贫血患者Coombs试验均为阳性,尿蛋白阳性者12例(60.0%)。结论血液系统症状可以是SLE的早期表现,当患者以血液系统症状就诊时,临床医生应提高警惕性,可进行与SLE相关的检查,这对减少误诊率和提高诊断率至关重要。
二、以血液学异常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45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血液学异常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4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为首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2 讨论及文献复习 |
(3)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损害临床特点及治疗随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A 中英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 B 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 年推荐的SLE诊断标准 |
附录 C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 |
附录 D 难治性/罕见血液系统损害个案总结 |
附录 E 个人简历 |
附录 F 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损害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G 个案报道 |
(4)伴淋巴细胞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方法 |
2.1 观察指标 |
2.2 正常参考值 |
2.3 分组 |
2.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临床特点分析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实验室指标 |
1.4 淋巴细胞减少情况 |
2.伴淋巴细胞减少的SLE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
2.1 年龄与性别 |
2.2 临床表现 |
2.3 实验室检查 |
3.SLE患者发生淋巴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伴血液系统改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液系统受累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实验方法 |
3.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pSS有血液系统损伤组与无血液系统损伤组的比较 |
2.血液系统受累各组与无血液系统受累组的比较 |
3.多系减少患者的情况描述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干燥综合征血液系统受累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以单发皮损为首发表现的坏疽性脓皮病4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病例报道 |
文献复习 |
讨论 |
结论 |
创新性与局限性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病变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 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SLE患者存在血液系统病变 |
2 SLE患者生活质量调查研究 |
3 SLE血液系统病变与脾肾亏虚密切相关 |
4 脾肾亏虚为SLE血液系统病变的主要病机 |
4.1 脾肾两虚,气血不足 |
4.2 脾肾两虚,痰湿内壅 |
4.3 脾肾两虚,血瘀毒蕴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一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相关血液学指标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研究结果 |
2.1 SLE患者血液学指标的变化 |
2.2 SLE患者血液学指标与年龄、病程相关性 |
2.3 SLE患者血液学指标与中医症状积分值相关性 |
2.4 SLE患者血液学指标与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积分相关性析 |
2.5 SLE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18、TGF-β及IL-11、EPO、TPO的变化 |
2.6 SLE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18、TGF-β与相关实验室指标及SLEDAI相关性 |
2.7 SLE患者血细胞分析指标与血清细胞因子IL-11、EPO、TPO的相关性 |
临床研究二 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疗效、生活质量及相关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
1 资料与方法 |
1.1 SLE诊断标准 |
1.2 研究病例的标准 |
2 临床研究 |
2.1 一般资料 |
2.2 观察指标 |
2.3 治疗方法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毒副作用观察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中医临床疗效比较 |
3.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 |
3.4 两组治疗前后疾病活动积分(SLEDAI积分)比较 |
3.5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积分的变化 |
3.6 两组治疗前后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积分的变化 |
3.7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学指标的化 |
3.8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 |
3.9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血清细胞因子的变 |
3.10 两组治疗期间病例脱落和副作用发生情况 |
4 讨论 |
4.1SLE血液系统病变的中医学病机分析 |
4.2 临床用药的依据 |
4.3 健脾滋肾汤主要组成、方药方解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4.4 本研究所选主要观测指标的依据及意义 |
4.5 健脾滋肾汤对SLE的疗效及其对血液系统各指标的影响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调查表 |
结语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4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学改变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血液学分析项目 |
1.3 方法 |
2 结果 |
2.1 血常规变化的分析 |
2.2 骨髓细胞学检查 |
3 讨论 |
(9)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的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实验方法 |
1.1.3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的检测 |
1.2.2 临床亚组的FACS检测 |
1.2.3 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的类型 |
1.2.4 自身抗体在骨髓造血细胞的分布 |
1.2.5 自身抗体与各型造血细胞的结合率 |
1.2.6 外周血抗体类型与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间条件logitic回归分析 |
1.3 讨论 |
1.3.1 自身抗体的产生及相关机制 |
1.3.2 自身抗体引起造血细胞破环的机制 |
1.3.3 造血细胞自身抗体的检测 |
1.3.4 造血细胞自身抗体检测在SLE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系统异常机制的研究进展 |
1.SLE血液系统异常标准 |
2.贫血 |
3.白细胞减少 |
4.血小板减少 |
5.骨髓造血细胞及骨髓微环境的异常 |
6.小结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以血液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2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以血液学异常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45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与治疗指南[J].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儿科杂志, 2021(12)
- [2]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为首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贾群楠,许汪斌,李晓飞. 中外医疗, 2021(22)
- [3]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损害临床特点及治疗随访分析[D]. 张莉莉.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4]伴淋巴细胞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特点的研究[D]. 陈敏.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液系统受累的相关因素分析[D]. 高宁宁.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6]以单发皮损为首发表现的坏疽性脓皮病4例并文献复习[D]. 林越. 山东大学, 2020(11)
- [7]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病变影响的临床研究[D]. 武敏.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5(02)
- [8]4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学改变的分析[J]. 吴文胜,廖爱能,温翠英. 中国当代医药, 2013(30)
- [9]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的研究[D]. 王瑞瑞.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4)
- [10]以血液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20例临床分析[J]. 郑可弟. 中国实用医药,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