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绝经后阴道出血348例病理及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牛思语[1](2021)在《绝经后宫颈HSIL术后病理升级的临床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绝经后女性因宫颈HSIL行子宫切除术后病例的分析,探讨术后病理升级为宫颈癌的因素,为今后临床医师对患者的术前诊断提供参考,进而提高术前宫颈癌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外科收治的因诊断为绝经后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行全子宫切除术后病理结果,对比术后病理确诊为宫颈癌的病理升级组患者及术后病理结果仍为宫颈上皮内病变的病理未升级组患者两组病例资料及术后病理的差异性,分析绝经后宫颈HSIL患者术后病理升级为宫颈癌的相关临床因素。利用Excel软件初步整理了106例病理升级组及124例非升级组。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卡方检验对年龄、绝经时间、孕产次、临床症状、人乳头瘤样病(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检测结果、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hin prep cytology test,TCT)结果、宫颈转化区类型、病灶累腺与否、影像学检查等因素进行回顾性、描述性分析。本文将通过卡方检验对所有纳入的可能影响HSIL术后病理升级的单变量因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将以α=0.05为检验水准,即P<0.05时则可认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然后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识别出病理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纳入研究的230位患者,年龄总体分布在40-78岁,总体的平均年龄为57.84±6.143,高峰年龄段为51-65岁,共180例,占78.2%,其中病理升级组患者年龄分布在40-78岁,平均年龄为58.03±6.728,病理未升级组患者年龄分布在46-78岁,平均年龄为57.69±5.617,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时间最短为1年,最长为32年,总体的平均绝经时间为8.69±6.415,其中病理升级组患者平均绝经时间为8.91±6.877,病理未升级组患者平均绝经时间为8.50±6.014,两组患者绝经时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妊娠次数2.90±1.486(0-11次),平均分娩次数1.64±0.899(0-6次),平均流产次数1.26±1.281(0-9次)。病理升级组平均妊娠次数2.85±1.329(0-6次),平均分娩次数1.71±0.956(0-6次),平均流产次数1.14±1.091(0-5次)。病理未升级组平均妊娠次数2.94±1.612(0-11次),平均分娩次数1.58±0.847(0-5次),平均流产次数1.35±1.421(0-9次)。两组患者孕、产、流产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30例患者,106例(46.9%)出现术后病理升级,对年龄、绝经时间、妊娠次数、分娩次数和流产次数、临床症状、人乳头瘤样病检测结果、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结果、宫颈转化区类型、病灶累腺与否、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2.1临床症状230位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无明显临床症状者145例,术后病理升级46例(31.7%)、阴道流血者73例,升级52例(71.2%)、分泌物异常者12例,升级8例(66.7%)。与无明显症状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 HPV感染230例患者中术前有217人进行HPV检测。其中,HPV16/18阳性165例,术后病理升级86例(52.1%);其他12种阳性45例,术后病理升级13例(28.9%);HPV阴性7例,术后病理升级2例(28.6%),是否感染HPV其升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宫颈转化区类型230例患者,术前行阴道镜检查观察宫颈转化区类型患者164例,其中I型转化区15例,升级7例(46.7%)II型转化区38例,升级8例(21.1%),III型转化区111例,升级61例(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肿瘤标志物SCC结果230例患者中行SCC检测的有164例,SCC阳性24例,升级18例(75%),SCC阴性者140例,升级61例(43.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阴道出血(OR:4.298,95%CI:1.732-10.666)和III型转化区(OR:3.030,95%CI:1.105-8.312)是HSIL患者术后病理是否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HPV感染、肿瘤标志物SCC不是独立危险因素。4、106例病理升级组患者,68例行宫颈锥切术,后结合宫颈癌根治术。其中53例行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结果为8例HSIL/CIN III,45例宫颈癌,宫颈锥切冰冻病理漏诊宫颈癌比例为(8/53)15%;15例行宫颈锥切术术中未行快速病理检查,结果为1例HSIL/CIN III,14例宫颈癌,宫颈锥切术漏诊宫颈癌比例为(1/15)6.7%。37例行全子宫切除术,其中21例子宫切除标本送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结果为7例HSIL/CIN III级,14例浸润癌。全子宫切除冰冻病理漏诊宫颈癌为(7/21)33.3%。106例病理升级患者中仅1例行宫颈管搔刮术行快速病理检查结果为宫颈癌,遂行宫颈癌根治术。结论:1、临床症状、宫颈转化区类型是影响宫颈HSIL术后病理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具体表现为阴道出血和III型转化区与HSIL术后病理升级明显相关。2、HPV感染、肿瘤标志物SCC与术后病理升级相关,但不是HSIL患者术后病理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3、绝经后宫颈HSIL患者,行全子宫切除术前应尽可能先行宫颈锥切术,以除外宫颈浸润癌。术中冰冻病理有一定的漏诊率。
许慧[2](2021)在《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的临床及病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探讨对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是否进行临床干预,是否存在合适的子宫内膜厚度界值,评估界值在该人群中检测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效能,从而对该人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进行准确的筛查,为该人群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0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门诊因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经阴道超声内膜厚度≥4 mm)行诊断性刮宫的患者182例。收集同期因出现阴道出血流液等症状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资料482例。采用SPSS2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各组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将单因素分析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无症状组采用不同子宫内膜厚度计算灵敏度、特异度,绘制ROC曲线,计算临床干预的子宫内膜厚度界值,应用评估子宫内膜厚度作为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预测指标的效能。结果:1.664例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在病理类型与超声影像特征比较,是否合并团块(P=0.000)存在显着差异。2.无症状组与有症状组患者超声影像特征比较,为回声均匀时(P=0.505)无显着差异;为回声不均(P=0.027)和合并团块时(P=0.045),存在显着差异。无症状组(除外超声影像特征合并团块)与有症状组在绝经年龄(P=0.401)及内膜厚度(P=0.791)比较,无显着差异;在年龄(P=0.009)、绝经年限(P=0.016)及病理类型良恶性(P=0.002)比较,存在显着差异。3.无症状患者除外超声影像特征合并团块,155例患者的病理类型为增殖期子宫内膜63例(40.65%)和子宫内膜息肉55例(35.48%)。4.无症状患者除外超声影像特征合并团块,恶性内膜组与良性内膜组在年龄(P=0.118)、绝经年龄(P=0.948)及绝经年限(P=0.195)比较,无显着差异;在内膜厚度(P=0.037)比较,存在显着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子宫内膜厚度(OR 1.688,95%CI 1.070~2.663 P=0.024)为无症状患者(除外超声影像特征合并团块)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5.无症状患者除外超声影像特征合并团块,以10 mm为界,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57.24%。以11 mm为界,灵敏度为66.67%,特异度为69.74%。因此10 mm具有较高的效能。不同子宫内膜厚度诊断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47,且P=0.03,存在显着差异,13.5 mm为最佳界值。结论:1.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超声影像特征为子宫内膜增厚合并团块时,发生恶性病变的几率增高。2.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有症状患者较无症状患者,超声影像特征为回声不均和合并团块的几率增加。3.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除外超声影像特征合并团块),病理类型以增殖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息肉为主,发生恶性病变的几率低。4.子宫内膜厚度为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除外超声影像特征合并团块)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5.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除外超声影像特征合并团块),当子宫内膜厚度<10 mm时患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概率低。
刘美娟[3](2020)在《经阴道超声Rflow血流成像和3D-PDA诊断子宫内膜病变及其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子宫内膜病变包括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来源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近年来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约有8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就诊时仅局限于子宫体,5年生存期在80%,出现转移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7~12个月。因此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确诊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较准确评估对于临床医师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估患者预后非常重要。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推荐将经阴道超声检查作为绝经期异常阴道出血(postmenopausalbleeding,PMB)患者首选筛查方式。常规经阴道二维超声(two-dimensional transvaginal sonography,2D-TVS)以测量子宫内膜厚度(endometrial thickness,ET)作为初步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方法,彩色多普勒对病灶血流情况的判断依赖于诊断医师的主观性,缺乏客观量化的影像学指标。GE公司Voluson E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Rflow立体血流成像(radiant flow,Rflow)技术能在二维成像基础上呈现三维立体的血流状态,增强细微血管及其边界的可视成像效果,对病灶血流情况的显示更为清晰、直观。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three-dimensional power doppler angiography,3D-PDA)能够检测到低速血流信号、无混叠效应、无角度依赖性,能得到全方位血流信号,再联合三维超声虚拟器官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virtual organ computer-aided analysis,VOCAL)自动测量子宫内膜体积(endometrial volume,EV)及病变区血流参数:血管形成指数(vascularizationindex,VI)、血流指数(bloodflow index,FI)及血管形成血流指数(vascularization-blood flow index,VFI)。可使用上述新技术定性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及评估子宫内膜癌的分期、分级情况。有关经阴道超声Rflow血流成像评估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文献目前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应用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探查子宫内膜病变的相关研究较少,对子宫内膜病变内膜参数(ET、EV、VI、FI及VFI)的研究结果不统一。本研究探讨经阴道超声Rflow血流成像及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对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及预估子宫内膜癌分期、分级的价值,为临床诊断、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和评估预后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参考依据。研究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Rflow血流成像及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诊断及恶性病变分期、分级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8月就诊于烟台毓璜顶医院子宫内膜病变患者214例,首先常规经阴道二维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厚度(endometrialthickness,ET)、彩色多普勒(colou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观察血流情况;然后应用Rflow立体血流条件探查其血流丰富程度,应用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VOCAL软件进行内膜描记并测量子宫内膜体积(endometrial volume,EV)、血管形成指数(vascularizationindex,VI)、血流指数(flow index,FI)及血管形成—血流指数(vascularization flow index,VFI)。以手术—病理分型为金标准,探讨传统经阴道超声、Rflow血流成像模式及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成像三种诊断方法对定性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的价值,评价上述5个内膜参数(ET、EV、VI、FI及VFI)对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评价5个内膜参数对子宫内膜癌的不同分期、分级的诊断价值。研究结果1.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组124例,恶性病变组90例。两组病例在年龄、绝经年限及子宫内膜厚度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传统经阴道超声(2D-TVS)、Rflow血流成像模式(Rflow-TVS)及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成像(3D-PDA)三种方法定性诊断子宫内膜病变良恶性的敏感性分别为(74.2%,83.9%,95.2%),特异性分别为(66.7%,77.8%,91.1%)。3.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组及恶性病变组之间ET、EV、VI、FI、VFI等5个参数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对于定性鉴别子宫内膜病变良恶性,5个参数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ET(62.9%,80.0%)、EV(93.5%,57.8%)、VI(67.7%,68.9%)、FI(72.6%,60.0%)、VFI(77.4%,62.2%)]。内膜体积EV的最佳临界值为27.265cm3,灵敏度较高,为93.5%;子宫内膜厚度ET的最佳临界值为1.615cm,特异度较高,为8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膜参数ET及VFI是判断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其它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51岁及以上的患者检测为恶性是51岁以下的48.898倍;ET在1.615及以上的患者检测为恶性是1.615以下的4.849倍;VFI在2.6765及以上的患者检测为恶性是2.6765以下的13.771倍。5.子宫内膜癌不同分期与分级间(ⅠA期与ⅠB期,Ⅰ期与Ⅱ期及以上,ⅠA期的G1、G2与G3分级),5个内膜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Rflow立体血流成像模式较2D-TVS血流显示更立体、直观,有助于对病变良恶性的预估诊断。2.ET、EV、VI、FI及VFI等内膜参数对定性子宫内膜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3.ET、EV、VI、FI及VFI等内膜参数在子宫内膜癌不同分期、分级间未见明显差异性。研究背景肿瘤的生长、浸润及转移是一个多步骤的复杂过程。Folkman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实体肿瘤的生长主要依赖于血管生成。肿瘤血管的生成是在现有血管网的基础上向肿瘤周围以及肿瘤内部生成新的毛细血管。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有众多生长因子起调控作用,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重要的调控因子之一(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VEGF也被称为血管通透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是一种从肿瘤血管中分离出来的能够增加血管通透性的蛋白质,具有很强烈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同时VEGF也是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的肝素结合生长因子,能够在体内诱导新生血管的形成。研究发现,因恶性肿瘤细胞能够分泌大量的VEGF,恶性肿瘤的VEGF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和良性肿瘤。VEGF与恶性肿瘤的生长、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随恶性程度增加呈递增趋势,发生转移的肿瘤VEGF表达较未发生转移的肿瘤高。因此,VEGF表达水平可能成为区分肿瘤良恶性、恶性程度及预估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CD31又称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PECAM-1),主要用于证明内皮细胞组织的存在,定量评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其作为衡量血管生成的定量指标,与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既往文献对子宫内膜癌的VEGF表达及MVD计数绝大部分是外科手术后的回顾性研究,为离体研究,无法做到在术前有效评估肿瘤血管生成情况。超声是目前检测肿瘤血管生成的无创、首选检查方式,为活体探查。目前主要是通过脉冲多普勒超声测量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和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评估肿瘤血管生成情况,但RI与PI检测均只能反映肿瘤组织的局部血流指数,不能做到对子宫内膜病变处整体肿瘤血管生成情况的评估。有极少量研究应用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内膜癌内膜血流参数VI或VI、FI、VFI来评估子宫内膜癌的血管生成情况,表明其与VEGF、MVD的相关性较好,可作为对肿瘤血管生成评价的一种较为客观的指标,在术前为评估患者预后提供子宫内膜癌血管生成活性的影像学依据。研究目的探讨术前应用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内膜血流参数VI、FI及VFI评估子宫内膜癌血管生成活性的可能性。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年7月~2019年8月在烟台毓璜顶医院进行诊疗的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患者共143例,其中良性患者67例,恶性患者76例。应用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VOCAL软件描记测量子宫内膜癌血流参数VI、FI及VFI,具体方法同论文第一部分。宫腔镜、诊断性刮宫或外科手术后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织切片的VEGF表达及MVD。分析子宫内膜良性与恶性病变的VEGF表达及MVD、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子宫内膜癌的VEGF表达及MVD,探讨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内膜血流参数VI、FI、VFI与VEGF表达、MVD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率(22.4%vs85.5%)与MVD(26.94±10.30vs44.94±10.94)的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子宫内膜癌Ⅰ型与Ⅱ型病变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率(85.0%vs100%,P<0.001)与MVD(44.94±11.28vs45.00±7.22,P=0.0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子宫内膜样腺癌ⅠA期、ⅠB期、Ⅱ期及以上病变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2.5%、85.7%、100.0%,MVD分别为46.74±12.06、42.29±8.26、39.67±13.05。VEGF表达与MVD在ⅠA期与ⅠB期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3,P=0.311);VEGF表达与MVD在ⅠA期与Ⅱ期及以上分期、ⅠB期与Ⅱ期及以上分期病变中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P=0.003,P=0.017);VEGF表达与MVD在子宫内膜样腺癌IAG1及IAG2病变组织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09,P=0.37)。4.相关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血流参数VI、FI、VFI与VEGF、MVD均未见明显相关性:VI与VEGF、MVD相关性分析(r1=0.168,P=0.359;r2=0.110,P=0.551。r1=-0.121,P=0.510;r2=-0.204,P=0.262);FI与VEGF、MVD的相关性分析(r1=0.159,P=0.384;r2=0.047,P=0.797。r1=-0.207,P=0.255;r2=-0.241,P=0.184);VFI与VEGF、MVD的相关性分析(r1=0.189,P=0.300;r2=0.052,P=0.779。r1=-0.098,P=0.595;r2=-0.215,P=0.238)。结论1.VEGF表达与MVD在子宫内膜恶性病变、Ⅱ型子宫内膜癌、Ⅰ型子宫内膜癌Ⅱ期及以上病变组织中的高表达,提示其促进子宫内膜癌血管生成的可能及其与肿瘤的恶性程度、转移相关。2.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内膜癌血流参数VI、FI、VFI与VEGF表达、MVD未见明显相关性。
刘冰[4](2020)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数据库信息化建立及内异症恶变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妇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而电子病历包含大量临床信息,本研究拟通过信息化手段处理北京协和医院电子住院病历,建立一个子宫内膜异位症单中心数据库。方法检索2015年4月到2019年8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出院诊断或病理报告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住院患者,并获得相应电子病历。研究者(临床医生)设计拟获取的数据项及数据项的提取位置、提取逻辑。睿医(北京)数据技术有限公司(信息工程师)将临床医学逻辑转化成信息化程序语言,进行电子病历数据挖掘,实现患者信息抽取。结果共纳入5770例内异症女性,年龄多集中在21岁到50岁(占94.25%)。2.67%的患者已自然绝经。61.56%报告有疼痛症状,57.90%报告有盆腔包块表现,21.56%报告合并不孕。1.82%合并生殖道畸形,34.07%合并子宫肌瘤,20.47%合并子宫腺肌症,13.21%合并子宫内膜病变(11.11%合并子宫内膜息肉,1.40%合并子宫内膜癌,1.37%合并子宫内膜增生)。81.99%经病理确诊,内异症见于卵巢、骶子宫韧带、腹壁、直肠阴道隔和子宫直肠窝、输卵管、子宫(包括子宫剖宫产瘢痕)、输尿管、直肠、膀胱腹膜反折、阔韧带、会阴、宫颈、膀胱、阴道、结肠、大网膜、圆韧带、阑尾、腹股沟、固有韧带、小肠、回肠、盲肠(按发生率由大到小排列)。结论本研究使用数据技术对电子病历进行临床信息抽取,成功建立了一个单中心内异症数据库,可用于深入总结与进一步探索。目的内异症虽然是良性疾病,但可以发生恶变,80%的内异症恶变发生在卵巢,为内异症相关卵巢癌(Endometriosis Associated Ovarian Carcinoma,EAOC)。本研究基于所建的北京协和医院2015.4-2019.8住院病人子宫内膜异位症数据库,对45岁以上经手术病理验证的卵巢型内异症患者和合并盆腔内异症的卵巢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寻找EAOC危险因素。方法共纳入64例EAOC、438例卵巢型内异症。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进行统计描述及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约登指数判断有显着差异的数值变量的最佳临界值。本研究取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64例EAOC患者中,同侧卵巢癌和卵巢型内异症(符合或不严格符合Sampson和Scott诊断标准)占43.75%,卵巢透明细胞癌和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占78.13%,早期(Ⅰ期或Ⅱ期)卵巢癌占76.56%。单因素分析显示,EAOC组与卵巢型内异症组在年龄、自然绝经状态、术前血清CA125水平、术前血清CA199水平、肿瘤大小、痛经等方面差异显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自然绝经状态、术前血清CA125水平、肿瘤大小是EAOC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大小最佳临界值为8 cm。结论45岁以上卵巢型内异症患者,卵巢肿瘤超过8 cm、已自然绝经、术前血清CA125升高,需警惕恶变。
热孜万古丽·艾尼,丁岩,刘新莲[5](2020)在《宫腔镜诊断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价值》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宫腔镜诊断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而行宫腔镜手术的138例患者,比较超声检查、宫腔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的诊断符合率,分析绝经后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138例患者中,检出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子宫内膜癌或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5例。两种检查方式对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恶性病变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宫腔镜检查与超声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子宫内膜厚度>0. 5 cm是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P<0. 05)。结论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均优于超声检查。即使无症状的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厚度超过0. 5 cm仍需积极干预,积极诊断、治疗,首选宫腔镜检查。
沈偲[6](2020)在《子宫内膜病变宫腔镜检查必要性评分系统的建立与验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初步建立并验证宫腔镜检查必要性预测模型,筛选低危患者,减少不必要的宫腔镜检查。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19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行宫腔镜检查且同时进行过TVS检查的5114例病例资料作为宫腔镜检查必要性预测模型评分体系的建立数据和验证数据。观察我院应用宫腔镜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疾病发病趋势及分布,了解宫腔镜检查和TVS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效能,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typical endometrial hyperplasia,AEH)患者临床信息进行评估,确定宫腔镜检查必要性的预测因子。根据Logisticβ回归系数分别对这些预测因子进行赋分,以建立宫腔镜检查必要性评分系统。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对评分系统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估,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其校准能力。结果:我院从2007年开展宫腔镜检查和手术以来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尤其是2014年以后增长幅度较大,占比最高的病种为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的诊断效能显着高于TVS(P<0.001)。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年龄、ET增厚、有绝经后出血、分娩次数少、BMI高是EC和AEH患者共同危险因素,ET值异常(即绝经前病例ET≥8mm或绝经后出血病例ET≥4mm或绝经后无出血病例ET≥11mm,1分)、年龄≥45岁(1分)、分娩次数≤1人(1分)、BMI≥24kg/m2(2分)、TVS提示有血流信号(2分)和血流信号丰富(7分)、宫腔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占位(5分)、有绝经后出血或有异常子宫出血(17分)是宫腔镜检查必要性的预测因素。按照评分计算小于10分的患者为低危患者,在建模组中的AUC为0.918(P<0.001,95%CI:0.908-0.928),预测灵敏度为0.928,特异度为0.908;在验证组中的AUC为0.931(P<0.001,95%CI:0.914-0.948),预测灵敏度为0.952,特异度为0.910;所有患者的AUC为0.921(P<0.001,95%CI:0.912-0.930),预测灵敏度为0.933,特异度为0.909。结论:本研究基于患者临床特征所建立的宫腔镜检查必要性评分系统具有很高的预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当方法二评分<10分可进行随访,评分≥10需进行宫腔镜检查,可筛查低危患者,减少不必要的有创操作。
瓮沛杉[7](2020)在《卵巢性索间质肿瘤257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257例卵巢性索间质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组织学特征、治疗方式及恶性患者预后,并结合近十年国内外文献,充分了解该类肿瘤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式的有效性,有助于我们在临床中更好地诊断与治疗该类肿瘤。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1月至2019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性索间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电话随访收集患者预后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病理类型: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自1989年1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的性索间质肿瘤患者257例中,卵泡膜细胞瘤179例(占性索间质肿瘤69.6%),颗粒细胞瘤53例(20.6%),其中成人型颗粒细胞瘤50例,幼年型颗粒细胞瘤3例,Sertoli-Leydig细胞瘤11例(4.3%),纤维瘤5例(1.9%),富于细胞性纤维瘤2例(0.8%),硬化性间质瘤2例(0.8%),类固醇细胞瘤2例(0.8%),恶性类固醇细胞瘤1例(0.4%),Leydig细胞瘤1例(0.4%),纤维肉瘤1例(0.4%)。2.临床表现:患者多因盆腔包块、腹痛、腹胀等非典型症状就诊,其中106例(41.2%)为查体发现盆腔包块,腹痛81例(31.5%),腹胀33例(12.8%)。部分患者出现类固醇激素分泌相关症状,其中42例(16.3%)绝经后阴道出血,16例(6.2%)绝经前阴道不规则出血,13例(5.1%)闭经,3例(1.2%)出现男性化表现,4例(1.6%)不孕。3.辅助检查:183例患者行子宫内膜病理检查,其中148例(81.0%)无内膜病变,27例(14.8%)单纯性增生,5例(2.7%)复杂性增生,1例(0.5%)非典型性增生,2例(1.0%)合并子宫内膜癌。影像学诊断情况,B超符合率为88.7%,MRI符合率为90.5%,CT符合率为97.7%,B超和盆腔MRI联合检查符合率为96.6%。术前197例患者行血清D-二聚体检测,其中54例(27.4%)升高,升高值范围43->10000ng/ml;222例患者术前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其中81例(36.5%)CEA升高(>5ng/ml),升高值范围1.3-7.5ng/ml,68例(30.6%)CA125升高(>35U/ml),升高值范围0.6->1000 U/ml,49例(22.1%)AFP升高(>8.78ng/ml),升高值范围0.1->2000 ng/ml,12例(5.4%)CA199升高(>37U/ml),升高值范围4.4-505 U/ml,,4例血清HE4高于正常值(140pmol/L),升高值范围2.8-122.5pmol/L。187例患者术前检测血清性激素,6例(3.2%)雌二醇升高,其中4例为绝经期患者,47例(25.1%)睾酮升高,雌二醇与睾酮最高者为同一SLCT患者,雌二醇>1000pg/ml,睾酮值>396ng/dl。4.手术情况与治疗:患者初次治疗均为手术治疗,190例行经腹手术,67例行腹腔镜手术;90例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167例行非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其中245例(95.3%)肿瘤累及单侧卵巢(左:右=166:79),12例累及双侧,肿瘤多呈实性或囊实性,24例肿物破裂。交界性及恶性性索间质肿瘤患者约16.3%发生肿瘤转移,多为腹腔内转移,术中可见最大转移灶直径13cm。Ⅰ期24例(70.6%)Ⅱ期3例(8.8%),Ⅲ期6例(17.6%),Ⅳ期1例(3.0%),主要化疗方案有TP方案、VAC方案、PVB方案、BEP方案等。5.随访:随访非良性SCST患者共49例,其中7例(14.3%)复发,PFS为4-216月,平均数为96个月,OS平均数171个月,其中4例(8.2%)死于恶性性索间质肿瘤复发和(或)转移,19例失访。19例保留生育功能的育龄期患者自然妊娠率为57.9%。结论:1.性索间质肿瘤多数为良性,恶性者初次诊断时多为早期,整体预后较好;2.患者多因腹痛、腹胀或查体发现盆腔肿物就诊,部分患者表现类固醇激素分泌相关症状;3.B超结合彩色多普勒是临床首选的影像学检查,B超与MRI联合可提高诊断符合率,肿瘤出血、坏死、破溃和性激素极高异常值也可能提示肿瘤恶性;4.全面分期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有生育要求且肿瘤局限于卵巢的育龄期妇女可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术后辅助化疗对患者自然妊娠影响不大;5.非良性患者倾向远期复发,复发患者预后较差。FIGO分期、肿瘤出血坏死等因素均可能影响肿瘤复发。术前抑制素、睾酮水平升高者,术后再次升高可能提示肿瘤进展或复发。
谭卫红,黄振安[8](2020)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绝经后出血的准确率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绝经后出血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我院绝经后出血患者106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首先对患者进行经腹部超声检查,然后对患者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最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病理检查,然后统计分析经腹部超声检查和经阴道超声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不同病理类型病变经阴道超声检查结果。结果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增生、内膜息肉、内膜肌瘤、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准确率均显着高于经腹部超声检查(P <0.05),但经腹部超声检查和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炎、萎缩性内膜的诊断准确率之间的差异不显着(P>0.05)。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增生的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均显着高于内膜息肉、内膜肌瘤、子宫内膜癌(P <0.05),内膜息肉、内膜肌瘤的RI均显着低于子宫内膜癌(P <0.05),但子宫内膜炎和子宫内膜增生、内膜息肉和内膜肌瘤的RI之间的差异均不显着(P>0.05)。结论绝经后出血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准确率高。
廉思谊[9](2020)在《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临床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围绝经期与绝经后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行宫腔镜检查及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的4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围绝经期392例,绝经后60例。比较围绝经期与绝经后患者子宫内膜息肉形态特点及临床表现的异同,以及息肉数目、大小与异常子宫出血的关系。结果:(1)子宫内膜息肉导致的异常子宫出血症状在两个生理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子宫内膜息肉的数目、大小在两个生理阶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以多发常见(68.9%)、绝经后以单发常见(71.7%);(3)两个生理阶段,子宫内膜息肉导致的异常子宫出血与息肉形态比较,仅围绝经期息肉大小与异常子宫出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导致的异常子宫出血与超声下提示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后女性患子宫内膜息肉者可导致异常子宫出血;围绝经期女性子宫内膜息肉多发,直径≥10mm者更容易引起异常子宫出血的症状,在临床上一经出血,推荐宫腔镜检查及治疗;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症状隐匿,息肉较小,易恶变,不易在妇科超声检查时发现,建议绝经后女性定期体检,若发现子宫内膜增厚,反复超声检查,必要时宫腔镜检查,及早排除子宫内膜病变。
傅文英,吴兵,赵楼萍,孙瑞先,余燕华[10](2019)在《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妇科超声分析及其保健措施》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采用妇科超声进行绝经后阴道出血诊断的临床价值,并分析针对性保健措施。方法选取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100例,均接受妇科超声检查,并将超声检查结果同子宫刮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100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共计包括48例萎缩性子宫内膜,23例子宫内膜增生,15例子宫内膜息肉,10例子宫内膜炎和4例子宫内膜癌;妇科超声对于萎缩性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增生的诊断准确率最高,分别为95. 8%、95. 7%,总体诊断准确率为92. 0%;以子宫内膜癌作为阳性检查结果,其他为阴性。本次研究中,妇科超声检查对恶性绝经后阴道出血的诊断敏感值为75. 0%,特异性为92. 7%。结论妇科超声是一种有效的绝经后阴道出血检查方法,有助于明确出血原因,及早开展健康教育、感染预防、饮食管理等保健措施。
二、绝经后阴道出血348例病理及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绝经后阴道出血348例病理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绝经后宫颈HSIL术后病理升级的临床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绝经后妇女宫颈病变的筛查与诊治研究进展 |
2.1 绝经后妇女宫颈病变的筛查 |
2.1.1 液基细胞学检查 |
2.1.2 HPV检测 |
2.2 绝经后妇女宫颈病变的诊断 |
2.3 绝经后妇女宫颈病变的治疗与随访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术后病理结果变化情况 |
4.2 患者一般临床情况 |
4.2.1 年龄分布情况 |
4.2.2 绝经时间 |
4.2.3 孕产次 |
4.3 临床症状 |
4.4 HPV结果 |
4.5 TCT结果 |
4.6 宫颈活检病变累腺情况 |
4.7 宫颈转化区类型 |
4.8 影像学检查 |
4.8.1 妇科超声 |
4.8.2 MRI/CT检查 |
4.9 肿瘤标志物SCC |
4.10 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4.11 HSIL术后病理升级组手术方式 |
4.11.1 宫颈锥切术+宫颈癌根治术 |
4.11.2 全子宫切除术 |
4.11.3 宫颈管搔刮术+宫颈癌根治术 |
第5章 讨论 |
5.1 绝经后HSIL的一般临床特点 |
5.2 绝经后HSIL的宫颈筛查方法 |
5.3 绝经后HSIL阴道镜检查的准确性及特点 |
5.4 绝经后HSIL影像学检查 |
5.5 肿瘤标志物SCC检测 |
5.6 绝经后HSIL治疗原则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的临床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3)经阴道超声Rflow血流成像和3D-PDA诊断子宫内膜病变及其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经阴道超声Rflow血流成像和三维能量多普勒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及附图表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VEGF、CD31在子宫内膜病变的表达及其与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及附图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子宫内膜病变的超声诊断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英文论文一 |
英文论文二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子宫内膜异位症数据库信息化建立及内异症恶变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基于电子住院病历信息化建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单中心数据库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方法 |
1. 病案检索 |
2. 数据项设计 |
3. 信息化实现 |
结果 |
1. 数据库简介 |
2. 各数据项完整度及各项结果值例数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基于所建数据库的45岁以上内异症相关卵巢癌的危险因素分析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方法 |
1. EAOC组入排标准及分类标准 |
2. 卵巢型内异症组入组标准 |
3.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EAOC组病理及分类情况 |
2. EAOC组与卵巢型内异症组的单因素比较 |
3. EAOC组与卵巢型内异症组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 卵巢肿瘤大小的最佳界值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EAOC组(A、B类)与卵巢型内异症组的单因素比较 |
附图1 患者卵巢肿瘤最大直径(超声)ROC曲线 |
文献综述: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 |
参考文献 |
后记和致谢 |
(5)宫腔镜诊断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诊断方法 |
1.3.1 阴道超声检查 |
1.3.2 宫腔镜检查 |
1.3.3 病理结果分类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病理检查结果的分布情况 |
2.2 宫腔镜检查、超声检查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 |
2.3 宫腔镜检查与超声检查的准确性比较 |
2.4 绝经后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单纯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具有一定局限性 |
3.2 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价值 |
3.3 子宫内膜增厚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
(6)子宫内膜病变宫腔镜检查必要性评分系统的建立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常见子宫内膜病变 |
1.2.1 子宫内膜癌 |
1.2.2 子宫内膜增生 |
1.2.3 子宫内膜息肉 |
1.3 检查方法 |
1.3.1 经阴道超声 |
1.3.2 宫腔镜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子宫内膜病变分布趋势及两种检查比较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病史资料整理 |
2.2.4 统计学分析及图表绘制 |
2.3 结果 |
2.3.1 基本情况 |
2.3.2 病种分布 |
2.3.3 时间分布及趋势 |
2.3.4 TVS检查与宫腔镜检查比较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子宫内膜病变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研究方法 |
3.3 结果一:子宫内膜癌危险因素分析 |
3.3.1 年龄 |
3.3.2 身体质量指数(BMI) |
3.3.3 血红蛋白(Hb) |
3.3.4 月经婚育史 |
3.3.5 临床表现 |
3.3.6 TVS表现 |
3.3.7 合并症 |
3.3.8 子宫内膜癌临床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 |
3.4 结果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危险因素分析 |
3.4.1 年龄 |
3.4.2 身体质量指数(BMI) |
3.4.3 血红蛋白(Hb) |
3.4.4 月经婚育史 |
3.4.5 临床表现 |
3.4.6 TVS表现 |
3.4.7 合并症 |
3.4.8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临床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宫腔镜检查必要性预测模型建立及验证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研究方法 |
4.3 结果一:各计量资料临界值 |
4.3.1 年龄 |
4.3.2 BMI |
4.3.3 绝经后出血持续时间 |
4.3.4 ET |
4.3.5 宫腔分离宽度 |
4.4 结果二:风险模型建立及验证 |
4.4.1 宫腔镜检查必要性的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方法一) |
4.4.2 宫腔镜检查必要性的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方法二) |
4.4.3 宫腔镜检查必要性评分系统验证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临床医学专业(4+4)学位论文要求 |
(7)卵巢性索间质肿瘤25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研究对象、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临床资料 |
1.4 随访方法 |
二、结果 |
2.1 病理类型 |
2.2 年龄分布 |
2.3 临床表现 |
2.4 合并症 |
2.5 辅助检查 |
2.5.1 影像学检查 |
2.5.2 实验室检查 |
2.6 手术情况 |
2.6.1 手术方式 |
2.6.2 原发肿瘤与转移灶 |
2.6.3 内膜情况 |
2.7 交界性、恶性患者病例分析 |
2.7.1 FIGO分期 |
2.7.2 辅助治疗 |
2.7.3 复发及死亡率 |
2.7.4 保留生育功能患者妊娠结局 |
2.7.5 预后的影响因素 |
三、讨论 |
3.1 流行病学特征 |
3.2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诊断 |
3.2.1 临床表现 |
3.2.2 合并症 |
3.2.3 影像学特征 |
3.2.4 实验室检查 |
3.2.5 病理与免疫组织化学检验 |
3.3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治疗 |
3.4 交界性、恶性卵巢性索间质肿瘤临床分析 |
3.4.1 良性与非良性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鉴别 |
3.4.2 预后及影响因素 |
3.4.3 保留生育功能患者妊娠结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卵巢类固醇细胞瘤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绝经后出血的准确率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经腹部超声检查和经阴道超声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比较 |
2.2 不同病理类型病变经阴道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
3 讨论 |
(9)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临床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3.质量控制 |
3.1 相关诊断标准 |
3.2 指控原则 |
4.统计方法 |
5.技术路线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10)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妇科超声分析及其保健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超声检查结果 |
2.2 诊断价值分析 |
3 讨论 |
四、绝经后阴道出血348例病理及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绝经后宫颈HSIL术后病理升级的临床因素分析[D]. 牛思语. 吉林大学, 2021(01)
- [2]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的临床及病理分析[D]. 许慧. 皖南医学院, 2021
- [3]经阴道超声Rflow血流成像和3D-PDA诊断子宫内膜病变及其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刘美娟. 山东大学, 2020(04)
- [4]子宫内膜异位症数据库信息化建立及内异症恶变危险因素分析[D]. 刘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宫腔镜诊断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价值[J]. 热孜万古丽·艾尼,丁岩,刘新莲. 中国妇幼保健, 2020(12)
- [6]子宫内膜病变宫腔镜检查必要性评分系统的建立与验证[D]. 沈偲.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卵巢性索间质肿瘤257例临床分析[D]. 瓮沛杉.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绝经后出血的准确率探讨[J]. 谭卫红,黄振安.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07)
- [9]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临床对比分析[D]. 廉思谊.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10]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妇科超声分析及其保健措施[J]. 傅文英,吴兵,赵楼萍,孙瑞先,余燕华.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9(03)
标签:宫腔镜论文; 子宫内膜论文; 子宫内膜增厚的原因论文; 宫腔镜手术论文; 病理报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