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性皮炎20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玲[1](2021)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体质分布及其与ABC转运蛋白SNP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TDILI)是临床上最常见且最严重的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也是我国最主要的药物性肝损伤之一,其发生率高达30%以上。重者可导致肝衰竭甚至死亡,明确易感危险因素对早期发现和防治ATDILI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学认为,体质状态决定疾病的发病易感性,并对疾病预后转归、指导诊断防治具有重要价值。ABC转运蛋白是重要的III相药物转运蛋白,其遗传多态性可导致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改变。从ATDILI中医体质、遗传易感因素角度寻找规律,探索ATDILI发病易感体质及其可能的宿主遗传机制,对揭示中医体质内涵,并在临床诊疗和疾病防治中发挥中医优势提供科学理论参考具有重要意义。目的:①了解ABC转运蛋白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与ATDILI的相关性,探讨ATDILI发病的易感遗传因素;②了解ATDILI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发病易感体质,从中医体质角度揭示ATDILI易感性;③探讨ATDILI易感体质与易感ABC转运蛋白SNP相关性,以期揭示ATDILI易感体质可能的宿主遗传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共纳入643例患者,其中服用抗结核药物出现肝损的患者289例(ATDILI组),服用抗结核药物未出现肝损的患者354例(non-ATDILI组)。收集整理患者的病例信息、临床检测指标及血标本,对血标本进行DNA提取,筛选ABC转运蛋白SNP检测位点;采用Sequenom MassARRAY质谱技术对所有研究对象ABC转运蛋白64个位点SNP进行检测;选择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的51个位点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Haploview等对各位点等位基因、基因型、遗传模型、LD连锁不平衡检测及单倍体型与ATDIL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筛查ATDILI易感SNP位点。以王琦教授9种体质分型标准为依据,对两组人群体质分布进行调查,采用卡方检验、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ATDILI主要体质及兼夹体质分布特点,并分层分析ATDILI易感体质临床特点。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ATDILI易感体质与易感SNP位点进行关联分析;2×4叉生分析法分析体质-基因交互作用对ATDILI的影响。结果:1.ABCB1基因rs28656907(T>C)位点CC基因型患者ATDILI发病风险降低0.58倍(OR=0.58,95%CI:0.36-0.93,P<0.05),显性和加性遗传模型均是其保护遗传模型。分层分析显示:该位点位TC和CC基因型是肝生化检查异常型ATDILI的保护因素(TC基因型:OR=0.57,95%CI:0.35-0.93,P<0.05;CC基因型:OR=0.48,95%CI:0.23-0.97,P<0.05),加性和显性遗传模型均是肝生化检查异常型肝损的保护遗传模型(加性:OR=0.48,95%CI:0.23-0.99,P<0.05;显性:OR=0.54,95%CI:0.34-0.86,P<0.01)。单倍型分析显示:ABCB1 基因中rs4148727(A>G)-rs28656907(T>C)-rs10261685(A>C)位点构成的单倍体中,ACA单倍型携带者ATDILI发病风险降低(OR=0.77,95%CI:0.56-0.98,P<0.05),而ATA单倍型携带者ATDILI发病风险增加(OR=1.34,95%CI:1.07-1.83,P<0.01)。2.ABCB4基因rs2071645(G>C)位点隐性遗传模型下ATDILI发病风险降低(OR=0.50,95%CI:0.25-0.98,P<0.05),但等位基因、基因型和ATDILI亚型分层分析均未发现其与ATDILI相关性,该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3.ABCB11基因rs3829888(A>G)位点AG和GG基因型是ATDILI易感风险基因型(AG 基因型:OR=1.97,95%CI:1.25-3.12,P<0.01;GG 基因型:OR=8.67,95%CI=1.02-73.54,P<0.05),加性和显性遗传模型均为ATDILI风险遗传模型;分层分析显示:该位点AG基因型是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三种亚型ATDILI发病的风险基因型(肝细胞损伤型:OR=2.15,95%CI:1.19-3.91,P<0.05;胆汁淤积型:OR=2.09,95%CI:1.14-3.83,P<0.05;混合型:OR=3.77,95%CI:1.92-7.39,P<0.001),GG基因型是胆汁淤积型ATDILI的极高风险基因型,(OR=29.20,95%CI:3.08-276.67,P<0.01);显性遗传模型均是三种亚型ATDILI发病遗传模型(肝细胞损伤型:OR=2.15,95%CI:1.19-3.88,P<0.05;胆汁淤积型:OR=2.70,95%CI:1.22-5.97,P<0.05;混合型:OR=3.90,95%CI:2.01-7.56,P<0.001);加性和隐性遗传模型是胆汁淤积型ATDILI极高风险遗传模型(加性:OR=27.96,95%CI:2.83-276.74,P<0.01;隐性:OR=26.87,95%CI:2.85-253.17,P<0.01)。ABCB11基因rs2216504(C>T)位点CT基因型患者ATDILI的发病风险增加1.67倍(OR=1.67,95%CI:1.02-2.73,P<0.05),显性模型是ATDILI发病风险遗传模型(OR=1.63,95%CI:1.01-2.64,P<0.05),分层分析显示:该位点CT基因型患者混合型ATDILI发病风险增加2.40倍(OR=2.40,95%CI:1.13-5.09,P<0.05);显性遗传模型是混合型ATDILI发病风险遗传模型(OR=2.38,95%CI:1.15-4.92,P=0.019)。单倍型分析显示:ABCB11 基因rs10930343(AAA>DEL)-rs3829888(A>G)-rs3814382(G>A)-rs3814381(C>T)-rs2216504(C>T)-rs4148765(C>T)位点构成的单倍体中AAAGGCTC 单倍型 ATDILI 发病风险增加 1.71 倍(OR=1.71,95%CI:1.09-3.25,P=0.025)。4.ABCG8基因rs4148211(G>A)位点GA基因型携带者ATDILI发病风险增加1.70倍(OR=1.70,95%CI:1.14-2.53,P<0.01);显性遗传模型是其风险遗传模型(OR=1.55,95%CI:1.05-2.27,P=0.026)。层分析显示,该位点GA基因型患者胆汁淤积型DILI发病风险增加3.15倍(OR=3.15,95%CI:1.56-6.35,P=0.001),混合型DILI发病风险增加2.87倍(OR=2.87,95%CI:1.52-5.41,P<0.01);显性遗传模型是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ATDILI发病的危险因素(胆汁淤积型:OR=2.75,95%CI:1.38-5.51,P<0.01;混合型:OR=2.52,95%CI:1.35-4.70,P<0.01)。5.未发现ABCC2、ABCC4、ABCC10和ABCG2基因多态性与ATDILI相关性(P>0.05)。6.ATDILI患者主要体质分布分析显示:ATDILI患者主要体质分布以气虚质(25.95%),湿热质(20.76%),阴虚质(18.69%)和痰湿质(14.88%)为主;与非ATDILI组对比,ATDILI组平和质比例明显降低,而气虚质和湿热质分布比例明显增加,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湿热质患者ATDILI发病风险增加1.93倍(OR=1.93,95%CI:1.25-2.97),气虚质患者ATDILI发病风险增加2.1倍(OR=2.10,95%CI:1.40-3.15),而平和质是ATDILI发生风险的强保护因素(OR=0.21,95%CI:0.10-0.41),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7.ATDILI患者兼夹体质分布分析显示:ATDILI患者73.36%存在兼夹偏颇体质,明显高于非ATDILI患者(P<0.01),气虚质、湿热质、阴虚质和痰湿质占ATDILI患者的80.27%,这四种高频体质的兼夹气郁质比例在ATDILI患者中均明显升高(P<0.05),占这四种高频体质的21.12%(49:232),为ATDILI的易感兼夹体质。8.ATDILI患者易感体质临床特点分析显示:ATDILI患者中气虚质患者分布比例与年龄、发病潜伏期呈正向相关性,血TP水平较兼夹气郁质患者降低,TBA水平较湿热质患者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质患者主要分布在30岁以下人群或中重度肝损伤人群(P<0.05),且其分布比例与病程呈负相关性(P<0.05),湿热质患者血ESR、CRP水平均较兼夹气郁质患者明显升高(P<0.05);兼夹气郁质患者中重度肝损伤人群分布比例明显增加(P<0.01),其血TBA水平明显高于湿热质患者,ALT水平明显高于湿热质和气虚质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ABCB11rs3829888位点加性遗传模型携带者发生气虚质ATDILI风险增加2.29倍(OR=2.29,95%CI:1.23-4.28,P<0.01),ABCG8rs4148211 位点加性遗传模型携带者发生气虚质ATDILI风险增加2.37倍(OR=2.37,95%CI:1.34-4.18 P<0.01);ABCB11rs2216504(C>T)位点加性遗传模型携带者发生湿热质ATDILI风险增加2倍(OR=2.00,95%CI:1.03-2.89,P<0.05)。另外,并未发现平和质和兼夹气郁质与ABC转运蛋白SNP位点相关性(P>0.05)。10.平和质与ABCB1rs28656907位点存在基于相加模型存在负向交互作用(RERI=0.55,S<1,P<0.01),平和质携带ABCB1rs28656907位点加性遗传模型的患者ATDILI发病风险降低0.23倍(95%CI:0.100-0.536);此外,气虚质、湿热质和兼夹气郁质均与ABC转运蛋白易感SNP位点无交互作用(P>0.05)。结论:1.ABCB1基因rs28656907(T>C)位点SNP可能是ATDILI的易感保护因素;ABCB4基因rs2071645(G>C)位点仅在隐性遗传模型下ATDILI发病风险降低,结果有待验证;2.ABCB11 基因rs3829888(A>G)、rs2216504(C>T)位点和ABCG8基因rs4148211(G>A)位点SNP可能是ATDILI的易感危险因素。3.未发现ABCC2、ABCC4、ABCC10和ABCG2基因多态性与ATDILI相关性。4.ATDILI组主要体质分布以气虚质、湿热质、阴虚质和痰湿质为主,其中气虚质、湿热质兼夹气郁质为ATDILI易感危险体质,平和质为ATDILI易感保护体质。5.ATDILI组患者易感体质临床特点:气虚质患者多为中老年患者,相对发病缓慢,血TP水平较低、TBA水平较高;湿热质患者多为青年,相对病程较短、中重度肝损比例较高,血ESR、CRP水平相对较高;兼夹气郁质患者中重度肝损比例较高,血TBA、ALT水平相对较高。6.ABCB11rs3829888(A>G)位点和ABCG8rs4148211(G>A)位点SNP可能是气虚质ATDILI的易感危险因素;ABCB11rs2216504(C>T)位点SNP可能是湿热质ATDILI的易感危险因素。7.平和质与ABCB1rs28656907位点SNP存在负向交互作用,平和质携带ABCB1rs28656907位点加性遗传模型者ATDILI发病风险降低。
周书会,王惠平[2](2021)在《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皮炎282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本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住院结核病患者中出现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皮炎的28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2例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为1.59∶1,21~40岁、41~60岁年龄段出现药物性皮炎的患者较多;发生药物性皮炎的潜伏期较短,多见于1~7 d,8~14 d;类型以发疹型和湿疹型为主,发疹型131例(46.45%),湿疹样型111例(39.36%);最常见致敏药物是利福平(34.04%),其次是乙胺丁醇(24.11%)、吡嗪酰胺(16.67%)、异烟肼(10.64%)。多药过敏中利福平+异烟肼致敏率最高。药物性皮炎伴发其他不良反应中以肝功能损害者较高(59.93%)。结论抗结核药物种类多,使用疗程长,不同药物的致敏率、发生药物性皮炎的潜伏期、常见致敏类型等可为临床预防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陈马可(Mark Chern)[3](2019)在《紫草地黄汤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应用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中医证治特点,提出中医药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思路及方法,为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的参考。方法:收集整理近代与激素依赖性湿疮有关的研究文献,总结激素依赖性湿疮的临床表现及血热证的辨证论治,结合个人临床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有效案例,提出该病的治疗策略及紫草地黄汤的应用方法。结果:激素依赖性湿疮为湿疮演变而成的病理情况。激素依赖性湿疮的产生取决于湿疮患者长期、反复性的激素使用,且必须有湿疮患者停用激素使用方出现戒断后的“反跳现象”,此为激素依赖性湿疮,即使度过急性期后亦可持续停留于皮炎发作状态。此病在临床表现上有广泛的特征,患者可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皮炎症状,因此给有效的诊断与治疗带来困难。激素依赖性湿疮的病因基于激素的使用,西医多使用激素治疗皮炎,对此治疗效果不佳。本文通过疾病辨证论治,展现了中医药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优势,应用中药帮助消退皮炎,不仅能缓解停用激素后的急性皮炎发作,亦可终止疾病的周期性复发,使疾病得以痊愈。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宜用凉血之法,在紫草地黄汤(紫草、生地、丹皮、赤芍)的基础上随症加减,可在临床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结论:长期或过量外用激素软膏而停止使用是导致激素依赖性湿疮的主要因素。激素软膏导致邪气阻滞于肌肤,浸淫血脉,日久化热化毒,伏于血分。虽然激素软膏能明显改善皮疹症状,一旦停止使用则热毒释放于局部,散发至周围,甚至全身。血热证表现为皮色鲜红或暗红,散于局部或弥漫全身,皮下有灼热感,体内热盛兼有明显恶寒,皮肤瘙痒剧烈,夜间不能入眠,舌面多光滑,舌色偏紫,脉洪大有力或滑数而沉等症状。经51病例观察,其中40例表现为血热证,以紫草地黄汤为主方,随症加减,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这表明在治疗皮肤科疑难杂症方面,中医药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深入研究。
冯晨[4](2019)在《消风散在皮肤科应用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消风散在皮肤科疾病中应用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及质量评估,探讨陈实功着《外科正宗》经典方“消风散”在近代皮肤科疾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及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在1999年至2018年这20年间,应用消风散治疗皮肤科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具体方法为:以“消风散”为检索词进行高级检索,得到应用消风散治疗皮肤科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整理本方治疗皮肤科疾病的临床文献。分析总结消风散治疗皮肤科疾病的发表年份、适应范围、治疗方法、疗程、疗效、随访,用药安全性评价,以及分析文献发表期刊级别、评估文献质量。结果:由检索共获得的419篇文献中,本研究共纳入53篇文献。涉及14种皮肤科疾病,以治疗荨麻疹、湿疹为多,其辩证多为风热型、湿热型。联合它药及它法在应用上更为广泛,并随症型加减药物治疗。治疗疗程常为4周。有效率较高,疗效优于对照组。回访多为过敏性皮肤科疾病,且复发比率较低,且低于对照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且均较轻微。文献发表期刊级别总体一般。Cochrane评价条目评分结果为:8个4分,41个3分,4个2分;53个研究偏倚均为中等程度,纳入文献总体质量尚可。结论:1.消风散可用于治疗14种常见皮肤病,以荨麻疹、湿疹为多,其辩证多为风热型、湿热型。2.应用消风散治疗皮肤科疾病时,单用消风散加减,或联合它药、它法,疗效显着,总有效率高;3.应用消风散治疗皮肤病复发率低,用药安全性高。4.单用消风散加减,或联合它药、它法治疗皮肤科疾病副作用小、用药较高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5.消风散治疗皮肤病疗程常见为4周。
于均峰,尚佩生,张文娟,沈晓峰[5](2017)在《药疹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及补体系统异常活化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近年乌鲁木齐市药疹患者的临床特征,检测不同类型药疹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清中IgG、IgE、IgA、C3、C4、CIC水平,初步探讨补体系统活化在在药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第五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62例药疹患者,包括52例轻型药疹患者(药物性皮炎组)及10例重症药疹患者(重症药疹组),并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人群3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上述药疹患者急性期血清以及对照人群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IgG、IgE、IgA、C3、C4、CIC浓度。结果引起药疹的致敏药中抗生素所占比例最大,共有32例,约占总数的51.61%;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共有18例,占29.03%。两组药疹患者的血清IgG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IgE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且重症药疹组患者入院时IgE水平高于药物性皮炎组(P<0.05)。药疹患者血清中C3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CIC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而且重症药疹组入院时CIC含量高于药物性皮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体系统的异常活化尤其是C3的消耗及CIC的沉积在药疹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意义。
胡刚,冯捷[6](2016)在《药物性皮炎分级应用糖皮质激素和精准医疗》文中认为药物性皮炎是不同药物经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发黏膜和皮肤炎症的反应现象,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属于临床常见皮肤疾病。目前药物性皮炎随临床药物数量增加而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药物性皮炎的首选药物,应用原则为早期、足量,但在治疗量时常常伴随一些不良反应,并随用药剂量增大而增加,甚至危及生命。本文主要讨论糖皮质激素在不同程度药物性皮炎中的分级应用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应对措施;并结合目前基因组研究大数据中相关疾病易感基因,以期达到精准医疗的目的。
尚佩生,于霞,沈晓峰[7](2016)在《中药注射剂致59例药物性皮炎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引起药物性皮炎的特点及预防对策。方法综合性分析59例中药注射剂引起药物性皮炎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患者用药情况、过敏史、药疹类型等。结果 59例患者中,有药物过敏史者2例,首次用药发生者39例,药物性皮炎发生在用药后30min以内者10例;引起药物性皮炎中药注射剂品种共有4类18种,主要是活血化瘀类及清热解毒类注射剂,通过停药、对症治疗,均好转恢复,无后遗症及死亡发生。结论中药注射剂应用过程中应该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按照药品说明书应用,中药注射剂需进一步改进工艺、提高质量。
尚佩生,沈晓峰,詹明峰,张文娟,于均峰[8](2015)在《药物性皮炎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药物性皮炎的临床特点及致敏药物与药物性皮炎类型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05年7月2015年7月住院或在住院过程中出现药物性皮炎患者196例,分别统计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的药物性皮炎患者的构成比及致敏药物与药物性皮炎类型的关系的构成比。结果不同性别组的药物性皮炎患者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药物性皮炎患者构成比比较,以1560岁年龄组的比例最多,占48.47%,相比于其他年龄段患药物性皮炎的群体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生素、中药制剂的广泛使用是药物性皮炎主要致敏药物,针对这种现象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此类药物在临床中的实施作用,以利于在临床中能够准确、合理的使用此类药物,减少相应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治疗应根据病情选择激素与非激素治疗方案。
孟宪芙,漆军,李承新[9](2015)在《药物性皮炎与病毒感染的情况调查》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32例药物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HHV-6、HHV-7疱疹病毒以及PVB19细小病毒的感染程度进行调查分析。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药物性皮炎患者以及正常对照患者的血清进行病毒抗体的检测;综合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病类型、致病药物等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HHV-6在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组(DIHS)、重症药疹组、一般药疹组、对照组的阳性感染率分别是31.0%、11.7%、7.3%、0%;HHV-7在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组(DIHS)、重症药疹组、一般药疹组、对照组的阳性感染率分别是31.0%、19.35%、9.8%、10.0%;PVB19在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组(DIHS)、重症药疹组、一般药疹组、对照组的阳性感染率分别是0%、6.4%、4.9%、6.7%。结论 HHV-6、HHV-7的感染与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组(DIHS)、重症药疹组发病存在相关性,PVB19感染与两组发病无关,因此,药物性皮炎病情严重与病毒感染有很大联系。
包骏雷[10](2013)在《药物性皮炎的临床特征观察——附120例报告》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药物性皮炎临床特征,为药物性皮炎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药物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药物性皮炎致敏药物种类分别为抗生素50例(41.67%)、解热镇痛药30例(25.00%)、生物制品20例(16.67%)、中成药12例(20.00%)及其他8例(6.67%)。类型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44例(36.67%)、荨麻疹型36例(30.00%)、固定性药物性皮炎20例(16.67%)、剥脱性皮炎型5例(4.17%)、其他3例(2.50%)。伴发热49例(40.83%)、瘙痒52(43.33%)、37例(30.83%)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升高,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加。29例(24.17%)肝功能异常。治疗后5~10天皮疹消退痊愈。结论药物性皮炎发生率较高,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合理配伍,治疗中应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减少药物性皮炎的发生。
二、药物性皮炎20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物性皮炎20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体质分布及其与ABC转运蛋白SNP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综述二 中医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 |
前言 |
研究一 ABC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对象及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研究二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研究 |
1 研究对象及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研究三 ATDILI患者易感体质与ABC转运蛋白SNP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皮炎28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诊断标准[2-3]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致敏药物及皮疹类型 |
2.3 临床表现及合并不良反应情况 |
3 讨论 |
(3)紫草地黄汤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湿疮的基本概念 |
1.1 病因病机 |
1.2 临床表现 |
1.3 西医的治疗对策 |
1.4 中医的治疗对策 |
1.6 总结 |
2. 激素依赖性湿疮的基本概念 |
2.1 发病机制 |
2.2 临床表现 |
2.3 诊断标准 |
2.4 治疗方法 |
2.5 存在问题 |
3. 中医对激素依赖性湿疮的认识 |
3.1 病因病机 |
3.2 证候类型 |
3.3 治病对策 |
3.4 常用方药 |
4. 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治探析 |
4.1 病机特征 |
4.2 辨证要点 |
4.3 局部辨证 |
4.4 全身辨证 |
4.5 治法撷要 |
4.6 紫草地黄汤方解 |
4.7 紫草地黄汤临床化裁 |
4.8 临床注意 |
5. 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验案举例 |
6.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病例汇总表 |
附录2: 近19年有关激素依赖性湿疮中药治疗的研究 |
附录3: 不同皮肤病之血热证治 |
参考文献(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消风散在皮肤科应用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药疹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及补体系统异常活化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及分型标准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致敏药物的种类 |
2.2 受试者体液免疫相关指标检测 |
2.3 受试者血清补体C3、C4、CIC含量检测 |
3 讨论 |
(6)药物性皮炎分级应用糖皮质激素和精准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性皮炎的分类与治疗 |
1.1 轻中型药物性皮炎的临床类型和表现 |
1.1.1 固定性药疹 |
1.1.2 荨麻疹型药疹 |
1.1.3 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 |
1.1.4 湿疹型药疹 |
1.1.5 紫癜型药疹 |
1.1.6 多形红斑型药疹 |
1.1.7 痤疮型药疹皮损为毛囊性丘疹、丘脓疱疹等痤疮样皮损, 多见于面及胸背部, 无全身症状。 |
1.1.8 光感性药疹由药物经紫外线照射发病。分光毒反应性和光超敏反应性药疹, 病程较长。 |
1.2 重型药物性皮炎的临床类型和表现 |
1.2.1 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
1.2.2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
1.2.3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
1.2.4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
2 药物性皮炎临床分级与激素分级应用 |
2.1 药物性皮炎的临床分级 |
2.1.1 轻型药物性皮炎 |
2.1.2 中型药物性皮炎 |
2.1.3 重型药物性皮炎 |
2.2 激素分级应用 |
2.2.1 激素应用的基本原则 |
2.2.2 激素的药物选择及应用 |
2.2.2. 1 常用剂型 |
2.2.2. 2 常用剂量 |
2.2.2. 3 激素选择应用 |
2.2.3 激素分级应用 |
2.2.3. 1 轻型药物性皮炎 |
2.2.3. 2 中型药物性皮炎 |
2.2.3. 3 重型药物性皮炎 |
3 激素系统性应用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 |
3.1 常见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 |
3.1.1 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
3.1.2 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 |
3.1.3 类固醇性糖尿病 |
3.1.4 诱发或加重胃溃疡 |
3.1.5 引发或加重感染 |
3.1.6 精神症状 |
3.1.7 眼病 |
3.1.8 心血管影响 |
3.1.9 血液改变 |
3.1.1 0 皮肤改变引起创面不愈合、痤疮、毛囊炎、皮肤变薄等。 |
3.2 少见不良反应 |
3.2.1 心绞痛 |
3.2.2 急性胰腺炎 |
3.2.3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
3.2.4 肺动脉栓塞 |
3.2.5 胆道和血管出血 |
3.2.6 类固醇肌病 |
3.3 停用激素后的不良反应 |
3.3.1 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
3.3.2 激素停用综合征 |
3.3.3 反跳现象 |
4 重型药物性皮炎的精准医疗 |
4.1 药物易感基因 |
4.1.1 抗癫痫药物易感基因 |
4.1.2 别嘌呤醇易感基因 |
4.1.3 三氯乙烯易感基因 |
4.2 疾病易感基因 |
4.2.1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易感基因 |
4.2.2 糖尿病易感基因 |
4.3 糖皮质激素受体 |
5 结语 |
(7)中药注射剂致59例药物性皮炎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分型与分类 |
1.3 治疗方法及转归 |
2 结果 |
3 讨论 |
(8)药物性皮炎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用药原因 |
2.2 致敏药物 |
2.3 药疹类型与致敏药物(见表2) |
3 讨论 |
(10)药物性皮炎的临床特征观察——附12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药物性皮炎致敏药物种类 |
2.2 药物性皮炎的类型 |
2.3 伴随症状及实验室检查 |
2.5 治疗及转归 |
3 讨论 |
四、药物性皮炎20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体质分布及其与ABC转运蛋白SNP相关性研究[D]. 李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皮炎282例临床分析[J]. 周书会,王惠平.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1(02)
- [3]紫草地黄汤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应用探讨[D]. 陈马可(Mark Cher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4]消风散在皮肤科应用的文献研究[D]. 冯晨.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药疹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及补体系统异常活化的探讨[J]. 于均峰,尚佩生,张文娟,沈晓峰. 中国医药导报, 2017(11)
- [6]药物性皮炎分级应用糖皮质激素和精准医疗[J]. 胡刚,冯捷.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16(06)
- [7]中药注射剂致59例药物性皮炎临床特征分析[J]. 尚佩生,于霞,沈晓峰.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46)
- [8]药物性皮炎的临床分析[J]. 尚佩生,沈晓峰,詹明峰,张文娟,于均峰.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36)
- [9]药物性皮炎与病毒感染的情况调查[J]. 孟宪芙,漆军,李承新.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5(02)
- [10]药物性皮炎的临床特征观察——附120例报告[J]. 包骏雷. 海峡药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