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抑制保险代理人的违规操作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王少楠[1](2020)在《阳光人寿ZZ分公司保险代理人激励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代理人制度在我国寿险业发展初期成了我国寿险行业的助推器,但是随着各种问题的出现,“基本法”到了变革的时候。在此背景下,建立符合保险公司发展特点的保险代理人激励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企业营销团队的整体凝聚力,为企业建立扎实的营销基础,增强企业的营销活力。本研究选择阳光寿险ZZ分公司保险代理人的激励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有利于完善阳光寿险ZZ分公司保险代理人的激励制度,对于提升阳光寿险ZZ分公司的营销工作效率,提升阳光寿险ZZ分公司保险代理人满意度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米恩斯的委托代理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理论基础之上,综合运用文献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通过对阳光人寿ZZ分公司保险代理人激励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依据阳光寿险ZZ分公司保险代理人激励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有效激励建议。研究发现阳光人寿ZZ分公司保险代理人激励问题主要表现为从业人员的素质整体偏低,保险代理人的产能很低,保险代理人的脱落率居高不下,财务成本加大,风险加剧和诚信危机,尚未建立健全优秀的“代理人”文化等问题。分析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物质激励缺乏多种有效手段,成长激励存在诸多不足,荣誉道德激励作用弱化,奖惩考核激励办法效果不明显。鉴于此,本文认为阳光人寿ZZ分公司代理人激励优化应重点从绩效考核激励、个人成长激励、荣誉激励、物质激励四个方面开展。其中增强物质激励方面应调高保险代理人佣金率,引入基本底薪制度,调节管理津贴比例;强化个人成长激励方面应正确运用教育培训激励,健全保险代理人参与管理,优秀代理人转员工制,代理人向保险理财规划师的角色转变;提升荣誉激励方面应进一步规范声誉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具有群体环境针对性的荣誉激励机制,加强榜样激励,建设优良的代理人激励文化;加强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方面应科学进行工作分析,明确考核标准,选择高素质的考核人员确定合理的考核周期,做好绩效考核的沟通和反馈,建立保险代理人营销品质考核机制等,同时本文从人事、技术、财务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策略实施的保障建议。
权江宏[2](2020)在《泰康人寿新疆分公司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保险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获得、留存和利用人才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已成为中国保险公司维持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在保险企业的运营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激励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开发和最大利用人力资源效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泰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于1996年在北京成立。经过24年的快速发展,该公司已发展成为集保险、金融、资产管理等为一体的保险金融服务集团,其业务范围包括人寿保险、资产管理、企业年金、医疗养老、健康管理等诸多领域。截至2019年底,其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1.7万亿元,拥有各级保险分支机构4000多家,代理人超过80万人。泰康人寿新疆分公司是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省级分公司。泰康人寿新疆分公司拥有乌鲁木齐、伊犁、石河子、昌吉、克拉玛依、巴州、塔城、哈密、博州、吐鲁番、阿克苏、喀什、奎屯等15个中心分支公司,代理人人数超过1.6万人,2019年保费收入超过3.8亿元,是新疆地区领先的寿险公司之一。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和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加剧,各家保险公司的人才竞争更加激烈。泰康人寿新疆分公司也存在较为普遍的行业人才竞争,这对公司的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对激励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结合泰康人寿新疆分公司的保险代理人激励现状,优化了现有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通过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激励水平,充分挖掘公司的代理人潜力,从而为公司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本文共七部分内容:第一章是引言,重点介绍了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的研究背景和重要性,以及国内外代理人激励机制的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可能存在的创新和不足等;第二章是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我国保险代理人的含义和分类,激励和激励机制的相关含义,以及国内外激励机制相关理论;第三章是泰康人寿新疆分公司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的现状,首先对该公司代理人状况进行介绍,并对薪酬、考核、培训、荣誉四个方面的激励机制现状进行陈述,并对该公司现行代理人激励机制成效进行检验;第四章是泰康人寿新疆分公司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首先对该公司激励机制进行保险代理人满意度调查分析,并以满意度分析和代理人访谈为基础,发掘该公司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问题的原因所在;第五章是泰康人寿新疆分公司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的优化方案,首先对激励机制优化的必要性、原则和总体思路进行陈述,随后以问题为导向,尝试提出薪酬、考核、培训、荣誉四个方面激励机制的优化方案。第六章为该公司代理人激励机制优化过程中的保障措施和可行性。第七章是结论与展望。
张伟[3](2020)在《我国保险中介的监管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化发展的大趋势必然带来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保险行业亦是如此。保险中介是保险行业精细分工和繁荣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推动保险行业发展、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保险行业中的保险中介属于新兴行业,我国保险中介机构的设立起源于保险发达国家,但是,我国保险中介行业仍然处于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从业人员素质低、机构竞争力不足、经营不合规等问题。因此,针对保险中介的监管是非常重要的。保险中介监管制度建设与保险中介市场实践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保险中介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监管制度建设的完善程度,其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过程,使得监管理念不断提升,监管定位不断清晰和监管能力不断提高。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保险中介监管依然存在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法律规范细化不足、实践可操作性不强,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存在矛盾,保险中介行业自律性不足、中介机构违法违规现象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保险中介行业的发展。在当前经济大环境良好,国际市场日趋成熟的时代背景下,建立健全高水平的保险中介行业监管制度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我国保险中介的监管研究,结合国内保险中介行业的特点,借鉴国内外实际操作,为完善监管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对策,可以从建立健全保险中介法律规范、健全完善行业自律组织功能、完善内审和合规制度、强化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的连带管理责任以及加强多元化监管模式等方面来完善和提升我国保险中介的监管水平和能力。
孙铖[4](2019)在《保险专业中介市场发展对策建议 ——以A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已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金融业依靠经济高速发展的潮流飞速进步,其中保险领域正逐渐成为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保险市场的壮大推动了保险中介的发展,保险中介的地位得到了认可。保险中介作为保险市场的第三方,疏通了保险公司与投保人的联系,降低了保险交易中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效应,保障了保险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在保险行业国际分工与产销分离背景下,保险市场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保险中介的参与。指导保险中介市场向前发展、充分发挥作用对保险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保险中介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挥专业优势,在推动保险行业健康稳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A公司作为我国第一批全国性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自2008年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已逐步成我国保险中介行业的领军者。本文针对我国保险中介市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A公司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国外保险中介的发展经验,提出适合我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首先论述了保险中介相关理论,包括信息不对称理论、保险中介定义、主要分类与积极作用;从市场规模和经营情况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现状;接着分别对英国、日本、美国保险专业中介市场进行介绍,总结出国外发达保险专业中介市场发展规律与特征,从中总结出了国外保险专业中介市场发展中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得到了适合我国保险专业中介发展的启示:首先保险销售的主要来源均为保险中介市场,其次发达国家都具有完善的保险中介制度,严格审查保险中介人员的从业资格,此外在政府监管的基础上辅助行业自律。利用数据包络法对10家典型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进行经营效率分析,从中介机构主体、中介市场、监管环境三个层面论述了目前我国保险专业中介市场面临的问题。在案例分析中,通过对A公司的经营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具体问题,结合发达国家和A公司的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机构规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监管环境等角度总结出适合我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剧倩慧[5](2018)在《X寿险公司理赔服务分析与优化》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发展迅猛,对宏观经济的贡献也不断上升。理赔服务作为保险公司竞争的重要环节,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如何有效的改善理赔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寿险公司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结合X寿险公司理赔服务发展现状,建立客户满意度层次结构模型,设计并发放相应调查问卷,再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确保其可信度。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相关权重,并利用yaahp软件找出指标中权重较高值,即找出对于理赔服务客户满意度影响最大的因素,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的结果,指出X寿险公司理赔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再结合X寿险公司的理赔服务的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理赔服务优化建议,借以提升客户对理赔服务的满意度。
崔西玉[6](2016)在《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降低机动车辆保险赔付率研究 ——以A财产保险公司X市支公司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A财产保险公司X市支公司机动车辆保费收入在持续增长的同时,由于多种内外部原因所导致的机动车辆保险赔付率在X市所有财产保险公司中处于最高水平,成为严重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一道障碍。为有效应对和缓解这一难题,促进其良性发展,本论文以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降低机动车辆保险赔付率研究——以A财产保险公司X市支公司为例作为研究的选题内容,通过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依托并结合该保险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并针对研究所得问题,站在该保险公司角度,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且操作性较强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为下一步该保险公司如何降低机动车辆保险赔付率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本论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借助保险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及模型,对信息不对称理论及该理论在保险市场上的相关表现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为下文的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支撑;第三章,对A财产保险公司X市支公司机动车辆保险理赔进行了分析,通过与所选取的X市六家典型财产保险公司机动车辆保险赔付率的对比,得出该保险公司机动车辆保险赔付率在X市所有财产保险公司中处于最高水平的结论;第四章,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依托,从机动车辆保险理赔纠纷不断、机动车辆保险欺诈频发这两个角度出发,对第三章中得出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第五章,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入手,站在A财产保险公司X市支公司角度,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且操作性较强的解决方案和建议;第六章,根据上文的分析得出最后的结论。本文正是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为下一步A财产保险公司X市支公司如何降低机动车辆保险赔付率,实现经营上的健康发展寻求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王敏佳[7](2016)在《基于防范道德风险的TA公司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研究》文中提出1992年,保险个人代理制引入我国,随后被国内各保险公司纷纷效仿,并成为我国保险业主要的市场营销渠道之一,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起到了显着的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保险代理人与保险公司间存在着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双方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和效用最大化目标的不一致性使得保险公司为防止代理人背离自己的利益目标,通常会通过订立合约的形式来激励和约束代理人行为。但实际上,这只能是一种不完全契约,在其无法完全发挥效用的情况下,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风险成本就很大程度地取决于代理人的“道德自律”。为防范个人保险代理人道德风险,研究表明,核心在于解决保险公司与代理人之间关系的动力问题——激励问题,即保险公司如何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激励手段促使代理人采取适当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增加保险公司的效用,减少代理人道德风险。为了对这个论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本篇文章不仅借鉴了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司治理学的里面相关知识,而且还把委托—代理理论作为研究的核心,以TA公司为研究案例,研究基于道德风险防范为目的的激励机制优化方案。围绕这一研究主题,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并重点介绍了委托—代理理论的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从我国保险代理人道德风险问题的现状出发,阐述了道德风险的相关概念,分析了保险代理人道德风险的成因与影响,并提出防范道德风险的解决办法一激励机制的优化;第三部分以TA公司为例,阐述该公司保险代理人的激励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第四部分结合第二、三部分的分析,提出适用于TA公司的代理人道德风险防范的激励机制优化对策。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本文旨在为防范代理人道德风险的激励机制提出有效的优化思路与方案,同时为TA公司解决代理人激励问题提供参考,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刘艳姣[8](2015)在《机动车辆保险欺诈问题的博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庭,据公安部统计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达1.54亿辆,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汽车保有量的增多无疑推动了机动车辆保险业务的发展,各家财险公司纷纷将车险业务作为公司业务拓展的重点,但与车险业务飞速发展相伴而生的是车险欺诈问题的日趋严重,车险欺诈问题已成为各家保险公司乃至整个机动车辆保险市场发展的桎梏。机动车辆保险欺诈问题的存在给我们带来许多危害,它不仅减少了财险公司的经营效益水平,而且还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影响社会的稳定等。因此,了解机动车辆保险欺诈的具体形式和欺诈风险产生的原因,不仅对保险公司反车险欺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充分发挥保险的分散风险、经济补偿的功能,保障其他投保人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机动车辆保险欺诈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机动车辆保险欺诈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本文从保险欺诈的概念、机动车辆保险欺诈的具体形式、博弈论的基础知识和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入手,为本文后续的写作打下理论基础;接下来,根据机动车辆保险欺诈实施主体的不同,运用博弈分析方法从被保险方、代理人、投保方与第三方三个方面对机动车辆保险欺诈风险进行分析。本文首先分析了机动车辆保险的被保险方(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道德风险,通过建立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在保险方采取混合策略的情况分析出被保险方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不进行欺诈;其次在保险代理人的欺诈方面,通过车险市场上保险人和代理人在车险展业过程中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分析,分别从未引入奖惩制度和引入了奖惩制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引入奖惩制度后能有效减少代理人欺诈的风险和保险公司的监管成本及对代理人的惩罚力度是影响保险代理人是否努力工作的重要因素的结论;再次,本文介绍了投保方与第三方合谋欺诈的情况,通过对博弈模型的分析得出了投保方和第三方合谋欺诈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防范欺诈风险的建议。
张艳侠[9](2014)在《我国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保险合同纠纷是与保险市场相生相伴的问题,一直存在,并在不断发展变化。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保险合同纠纷呈现出新特点新动向。这些新特点新动向包括保险合同纠纷投诉数量全面快速增加、保险合同纠纷的社会效应不断扩大等。保险合同纠纷的存在不仅不利于保险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更不利于塑造保险业的形象。鉴于当下保险合同纠纷频发的严峻现实,从保险合同纠纷问题的根源出发,找出保险合同纠纷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建立完整而严密的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以减少保险合同纠纷数量就很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研究我国的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保险合同纠纷实则是保险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对抗,建立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势必会对各主体的利益产生不同影响,所以本文从保险合同纠纷的特点、成因、表现形式出发,对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涉及到的微观、中观、宏观主体行为选择进行分析,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进行构建,同时也明确了保险人、政府、行业协会在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共分5章内容,具体如下:第1章,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概述。本部分主要包括保险合同纠纷的特点、成因、表现形式,并简要阐述本文中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第2章,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分析。该章节是本论文的重点章。对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中涉及到各主体的行为选择进行分析,包括保险人与投保人诚信选择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保险代理人和保险经理人行为选择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以及保险人自律选择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第3章,我国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该部分主要对我国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4章,发达国家和地区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的分析和比较。该部分对英、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进行分析和比较,以为我国提供有益的借鉴。第5章,我国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的构建。在以上章节的基础上,通过各主体行为选择的分析以及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出发,构建我国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本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可能在于以下几点:首先研究视角可能具有新意。保险合同纠纷的相关文献主要是事后处理机制的研究,但是保险合同纠纷-旦发生,不仅会增加处理成本,而且给保险业带来的声誉损失也是巨大的。而对于保险合同纠纷事前的防范机制很少有人系统研究,目前也没有成型的结果,本文着重研究保险合同纠纷的防范机制。其次,在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的分析这一章节中,分析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影响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构建的因素时,运用了经济数学模型,包括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声誉模型等。最后,在研究保险合同纠纷的类型时,运用了实证分析,并且数据来源于近2,3年保监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以下几点:首先,本文中对于我国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构建的建议是从理论角度,缺乏实践基础,因此是否能起作用尚不确定。其次,在保险纠纷防范机制的国际借鉴中,由于国外资料的获取有很大难度,所以有可能不能全面的进行对比分析,尤其是微观主体(保险人)其数量众多,保险合同纠纷防范也各具特点,很难一一获取。
高亚利[10](2011)在《基于数理分析的保险业道德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保险业的不断发展,保险代理市场出现了种种弊端,如:隐瞒投保人风险、故意做假保险单、误导投保人等。针对保险代理人道德风险频繁发生的现状,本文运用以委托—代理理论为主的信息经济学,研究探讨了保险代理人的道德风险问题。通过对保险业道德风险的成因的分析,发现一方面是由于保险人和保险代理人双方信息不对称,利益不一致等系统性原因;另一方面是保险人采用不合理的经营方式等技术性原因。本文从两个角度探讨了如何规避保险业道德风险。第一,将保险代理人和保险人置于委托代理框架中,在保险人的产出函数为非线性函数的前提下,且分别在双方信息对称与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建立了委托—代理数理模型,并分析了最优激励合约的特征。第二,分别在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模型和动态委托—代理模型下,分析了保险人的查处行为和保险代理人的道德风险行为,并讨论了保险人防范道德风险的临界查处成本、查处空间和保险代理人的违规行为所得的收益及违规行为空间,最后给出了防范道德风险的具体措施。
二、如何抑制保险代理人的违规操作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抑制保险代理人的违规操作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阳光人寿ZZ分公司保险代理人激励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概念解析 |
2.1.1 人寿保险 |
2.1.2 保险代理人的概念 |
2.1.3 激励的概念 |
2.1.4 保险代理人激励的界定 |
2.2 理论依据 |
2.2.1 米恩斯的委托代理理论 |
2.2.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2.2.3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
2.2.4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
2.2.5 德鲁克的绩效精神理论 |
第3章 阳光人寿ZZ分公司发展及代理人激励现状 |
3.1 阳光人寿ZZ分公司发展概况 |
3.1.1 公司概况 |
3.1.2 阳光人寿ZZ分公司保险代理人的基本情况 |
3.2 阳光人寿ZZ分公司保险代理人激励现状调查的实施 |
3.2.1 问卷的设计 |
3.2.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3.3.1 关于物质激励现状的调查结果 |
3.3.2 关于个人成长激励现状的调查结果 |
3.3.3 关于个人荣誉激励的调查结果 |
第4章 阳光人寿ZZ分公司代理人激励问题及原因 |
4.1 阳光人寿ZZ分公司保险代理人激励存在问题的表现 |
4.1.1 代理人提升自我素养的动力不足 |
4.1.2 保险代理人的产能很低 |
4.1.3 保险代理人的脱落率居高不下 |
4.1.4 风险加剧和诚信危机 |
4.1.5 尚未建立健全优秀的“代理人”文化 |
4.2 阳光人寿ZZ分公司保险代理人激励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
4.2.1 物质激励缺乏多种有效手段 |
4.2.2 成长激励存在诸多不足 |
4.2.3 荣誉道德激励作用弱化 |
4.2.4 奖惩考核激励办法效果不明显 |
第5章 阳光人寿ZZ分公司代理人激励机制优化对策 |
5.1 调整物质激励结构 |
5.1.1 引入基本底薪制度 |
5.1.2 调节管理津贴比例 |
5.1.3 调高保险代理人佣金率 |
5.1.4 调整首年和续期的佣金占比 |
5.2 强化个人成长激励 |
5.2.1 正确运用教育培训激励 |
5.2.2 健全保险代理人参与管理 |
5.2.3 优秀代理人转员工制 |
5.2.4 代理人向保险理财规划师的角色转变 |
5.3 重视荣誉激励 |
5.3.1 进一步规范声誉道德激励约束机制 |
5.3.2 建立具有群体环境针对性的荣誉激励机制 |
5.3.3 加强榜样激励 |
5.3.4 建设优良的代理人激励文化 |
5.3.5 高度重视成就荣誉激励 |
5.4 改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 |
5.4.1 明确代理人考核标准 |
5.4.2 选择高素质的考核人员 |
5.4.3 确定合理的考核周期与反馈机制 |
5.4.4 建立保险代理人营销品质考核机制 |
5.4.5 增加绩效面谈考核机制 |
5.5 改进对策实施的保障措施 |
5.5.1 人事保障 |
5.5.2 技术保障 |
5.5.3 财务资源保障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泰康人寿新疆分公司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 |
2.1 保险代理人的内涵与分类 |
2.1.1 保险代理人的含义 |
2.1.2 保险代理人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区别 |
2.2 激励与激励机制 |
2.2.1 激励的概念 |
2.2.2 激励机制 |
2.3 激励相关理论 |
2.3.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2.3.2 双因素理论 |
2.3.3 ERG理论 |
2.3.4 成就需要理论 |
2.3.5 目标设置理论 |
2.3.6 期望理论 |
第三章 泰康人寿新疆分公司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的现状 |
3.1 泰康人寿新疆分公司保险代理人状况 |
3.1.1 公司经营状况 |
3.1.2 保险代理人整体情况 |
3.1.3 保险代理人分类及特点 |
3.1.4 新疆分公司保险代理人现有管理模式 |
3.1.5 保险代理人现有留存状况 |
3.2 泰康人寿新疆分公司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现状 |
3.2.1 薪酬激励机制现状 |
3.2.2 考核激励机制现状 |
3.2.3 培训激励机制现状 |
3.2.4 荣誉激励机制现状 |
3.3 泰康人寿新疆分公司现行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成效的检验 |
3.3.1 保险代理人脱落率 |
3.3.2 保险代理人举绩率 |
3.3.3 KPI绩效表现 |
第四章 泰康人寿新疆分公司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泰康人寿新疆分公司保险代理人对现行激励机制的满意度调查分析 |
4.1.1 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思路 |
4.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1.3 本次调查的完成情况 |
4.1.4 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4.1.5 保险营销员访谈 |
4.2 泰康人寿新疆分公司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4.2.1 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4.2.2 考核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4.2.3 培训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4.2.4 荣誉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4.3 泰康人寿新疆分公司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保险代理人模棱两可的法律地位 |
4.3.2 公司在代理人管理上存在缺陷 |
4.3.3 粗放型的经营理念不能与时俱进 |
4.3.4 行业竞争机制与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
第五章 泰康人寿新疆分公司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优化方案 |
5.1 泰康人寿新疆分公司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优化的必要性、原则和思路 |
5.1.1 泰康人寿新疆分公司代理人激励机制优化的必要性 |
5.1.2 泰康人寿新疆分公司代理人激励机制优化的原则 |
5.1.3 新疆分公司激励机制优化思路 |
5.2 泰康人寿新疆分公司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优化方案 |
5.2.1 薪酬激励机制的优化 |
5.2.2 考核激励机制的优化 |
5.2.3 培训激励机制的优化 |
5.2.4 荣誉激励机制的优化 |
第六章 泰康人寿新疆分公司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实施的保障措施与可行性分析 |
6.1 泰康人寿新疆分公司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1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观 |
6.1.2 注重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 |
6.1.3 建立公平公开的用人制度 |
6.1.4 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机制 |
6.1.5 建立优秀企业文化 |
6.1.6 提高代理人准入门槛 |
6.2 泰康人寿新疆分公司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可行性分析 |
6.2.1 外部条件 |
6.2.2 内部条件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局限及未来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
7.2.1 研究的局限性 |
7.2.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3)我国保险中介的监管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概述 |
2.1 保险中介 |
2.1.1 保险中介定义和作用 |
2.1.2 保险中介的分类 |
2.2 保险中介监管 |
2.2.1 保险中介监管的背景 |
2.2.2 保险中介监管的特征 |
2.2.3 保险中介监管的基本职能 |
第三章 我国保险中介及其监管现状的分析 |
3.1 保险中介运行现状 |
3.1.1 保险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众多 |
3.1.2 保险中介机构竞争力不足 |
3.1.3 保险中介人才缺乏 |
3.2 保险中介监管的现状 |
3.2.1 保险中介监管的法律规范现状 |
3.2.2 保险中介监管的实施运行现状 |
第四章 我国保险中介监管的问题分析 |
4.1 保险中介监管法律规范的问题 |
4.2 保险中介监管过程中的问题 |
4.2.1 保险中介机构缺少行业自律机制 |
4.2.2 信息不对称引起保险中介机构的违规行为 |
4.2.3 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机构存在不当竞争 |
第五章 完善我国保险中介监管的对策 |
5.1 建立健全保险中介法律监管体系 |
5.2 健全保险中介内控制度 |
5.2.1 健全保险中介行业自律组织 |
5.2.2 完善保险中介机构内部审计稽核和合规制度 |
5.2.3 强化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机构的连带管理责任 |
5.3 完善保险中介机构监管模式 |
5.3.1 建立有效的政府监管机制 |
5.3.2 保障银保监会的独立性地位 |
5.3.3 建立多元化监管模式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4)保险专业中介市场发展对策建议 ——以A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不足 |
2.保险中介的相关理论 |
2.1 保险中介的概念及分类 |
2.1.1 保险中介的概念 |
2.1.2 保险中介的分类 |
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 保险中介提升市场效率理论 |
2.3.1 降低交易成本 |
2.3.2 促进市场竞争 |
2.3.3 推动保险行业的创新发展 |
3.国内外保险专业中介发展现状与特征 |
3.1 我国保险中介市场发展现状 |
3.1.1 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构成 |
3.1.2 保险专业中介市场运行情况 |
3.2 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保险专业中介现状及特征 |
3.2.1 英国保险专业中介市场 |
3.2.2 日本保险专业中介市场 |
3.2.3 美国保险专业中介市场 |
3.3 发达国家保险专业中介市场的启示 |
3.3.1 完善专业中介制度 |
3.3.2 严格的资格认定和教育培训机制 |
3.3.3 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 |
3.4 我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经营效率的实证研究 |
3.4.1 模型介绍 |
3.4.2 指标与样本选取 |
3.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3.5 我国保险专业中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5.1 行业主体规模小且经营方式低效 |
3.5.2 保险中介市场环境混乱 |
3.5.3 保险中介监管不完善 |
4.A公司的案例分析 |
4.1 A公司简介 |
4.2 A公司基本架构 |
4.3 A公司优势经营模式 |
4.3.1 经营理念 |
4.3.2 人才培养 |
4.3.3 重视创新 |
4.3.4 与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
4.4 A公司经营模式的经验总结 |
4.4.1 业务层面 |
4.4.2 员工制度层面 |
4.4.3 技术革新层面 |
5.结论与策略建议 |
5.1 保险专业中介机构 |
5.1.1 扩大专业中介规模,提升专业中介质量 |
5.1.2 注重人才培养,打造核心竞争力 |
5.1.3 建立与保险公司深层次合作关系 |
5.1.4 发挥自身优势,结合保险与科技 |
5.2 保险专业中介市场 |
5.2.1 进一步细分市场,提升保险中介公司专业化水平 |
5.2.2 设立职业资格考试,建立教育培训体系 |
5.3 保险专业中介监管 |
5.3.1 健全法制体系 |
5.3.2 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双管齐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X寿险公司理赔服务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结构安排 |
第2章 X寿险公司理赔服务现状 |
2.1 X寿险公司简介 |
2.2 X寿险公司理赔流程 |
2.3 X寿险公司理赔服务现状 |
第3章 X寿险公司理赔服务客户满意度调查 |
3.1 理赔服务客户满意度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 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 |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
3.2.2 描述性分析 |
3.3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及综合评价 |
3.3.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3.3.2 综合评价 |
第4章 X寿险公司理赔服务存在的问题 |
4.1 业务品质管理不到位 |
4.1.1 保险代理人队伍素质低 |
4.1.2 保险公司对代理人的管理力度不够 |
4.1.3 对违规事件处罚力度不够 |
4.2 理赔服务能力不足 |
4.2.1 理赔人员缺乏专业素养 |
4.2.2 理赔服务效率低下 |
4.2.3 缺少附加值服务 |
4.3 客户服务体验差 |
4.3.1 理赔流程复杂 |
4.3.2 理赔过程透明度差 |
4.3.3 理赔工作缺乏服务标准 |
4.4 理赔服务缺乏创新 |
4.4.1 服务理念落后 |
4.4.2 服务内容单调 |
4.4.3 服务方式单一 |
4.4.4 服务技术匮乏 |
第5章 针对X寿险公司的具体理赔服务优化建议 |
5.1 加强业务品质管理,提升保险内涵价值 |
5.1.1 提高代理人队伍素质 |
5.1.2 加大对违规代理人的处罚力度 |
5.1.3 加强公司内部管理力度 |
5.2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升理赔服务能力 |
5.2.1 提升理赔人员专业素养 |
5.2.2 提高理赔服务效率 |
5.2.3 增加附加值服务项目 |
5.3 加强客户体验,赢得客户认可 |
5.3.1 简化理赔流程 |
5.3.2 优化理赔规则 |
5.3.3 规范理赔工作标准 |
5.4 加强理赔服务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 |
5.4.1 服务理念创新 |
5.4.2 服务内容创新 |
5.4.3 服务方式创新 |
5.4.4 服务技术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降低机动车辆保险赔付率研究 ——以A财产保险公司X市支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对国内外文献的评价 |
1.3 论文研究方法 |
1.4 本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保险市场 |
2.1 对称信息与不对称信息 |
2.1.1 对称信息 |
2.1.2 不对称信息 |
2.2 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 |
2.2.1 私人信息上存在差异性 |
2.2.2 信息获取能力上存在差异性 |
2.2.3 信息获取成本上存在差异性 |
2.3 信息不对称对保险市场的影响 |
2.3.1 保险知识不对称所产生的影响 |
2.3.2 私有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影响 |
2.4 保险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典型问题 |
2.4.1 逆向选择 |
2.4.2 道德风险 |
3 分析A财产保险公司X市支公司机动车辆保险理赔 |
3.1 公司简介 |
3.2 机动车辆保险理赔现状 |
3.3 降低机动车辆保险赔付率对其经营的影响 |
4 对A财产保险公司X市支公司机动车辆保险赔付率高的原因分析 |
4.1 对机动车辆保险理赔纠纷不断的分析 |
4.1.1 投保人逆向选择导致的机动车辆保险理赔纠纷 |
4.1.2 保险代理人隐瞒信息导致的机动车辆保险理赔纠纷 |
4.2 对机动车辆保险欺诈频发的分析 |
4.2.1 外部欺诈 |
4.2.2 内外部联动欺诈 |
4.2.3 分析一个机动车辆保险欺诈案件 |
5 降低A财产保险公司X市支公司机动车辆保险赔付率的对策建议 |
5.1 关于降低机动车辆保险理赔纠纷不断的建议 |
5.1.1 提高承保质量 |
5.1.2 完善理赔工作 |
5.1.3 提高保险代理人素质 |
5.1.4 建立激励与惩处双因素机制 |
5.1.5 转变公司当前的发展理念 |
5.2 关于降低机动车辆保险欺诈频发的建议 |
5.2.1 在保险公司内部控制中引入反机动车辆保险欺诈制度 |
5.2.2 加强对机动车辆保险欺诈惩处力度 |
5.2.3 建立激励机制 |
5.2.4 对机动车辆保险欺诈相关关联方各个击破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谢辞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7)基于防范道德风险的TA公司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委托—代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
1.2.2 委托—代理关系中研究的重点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本文研究的重点及采用的手段 |
1.3.1 研究重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防范保险代理人道德风险的激励机制理论分析 |
2.1 道德风险的相关概念 |
2.1.1 含义 |
2.1.2 特征 |
2.2 道德风险的成因与影响分析 |
2.2.1 道德风险的成因 |
2.2.2 道德风险产生的影响 |
2.3 防范道德风险的解决办法--激励机制的优化 |
2.3.1 防范主观违规行为的优化对策可行性实证分析 |
2.3.2 防范客观违规行为的优化对策可行性实证分析 |
3 引发TA公司代理人道德风险的激励机制分析 |
3.1 TA公司及代理人基本情况 |
3.1.1 TA公司简介 |
3.1.2 TA公司代理人结构分析 |
3.2 TA公司代理人激励现状 |
3.2.1 组织管理 |
3.2.2 考核办法 |
3.2.3 物质激励现状 |
3.2.4 目标激励现状 |
3.3 引发TA公司代理人道德风险的激励问题 |
3.3.1 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道德风险点 |
3.3.2 引发道德风险点的激励问题 |
4 防范TA公司代理人道德风险的激励机制优化对策 |
4.1 改善外部市场及监管环境 |
4.1.1 利用声誉激励机制,建立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
4.1.2 发挥监管杠杆作用,加强监管震慑能力 |
4.2 引入主观绩效指标 |
4.2.1 通过主观评价,更加全面、灵活地评估代理人的努力成本 |
4.2.2 防范主观评价指标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
4.2.3 要加强主观评价效果应注意的实施要点 |
4.3 加大代理人违规成本 |
4.3.1 增加代理人的保证金金额 |
4.3.2 完善查处及处罚机制,加大查处力度 |
4.3.3 实施锦标赛制度和“非走即升”策略 |
4.4 完善培训体系 |
4.4.1 应加强培训需求分析 |
4.4.2 应充分发挥培训部门的作用 |
4.4.3 应建立系统、科学的培训体系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机动车辆保险欺诈问题的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2 保险欺诈理论 |
2.1 保险欺诈的内涵 |
2.1.1 狭义的保险欺诈 |
2.1.2 广义的保险欺诈 |
2.1.3 机动车辆保险欺诈 |
2.2 机动车辆保险欺诈的表现形式 |
2.2.1 被保险方的保险欺诈 |
2.2.2 保险代理人的欺诈 |
2.2.3 投保方与第三方合谋欺诈 |
3 博弈论与机动车辆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 |
3.1 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 |
3.2 博弈论的理论 |
3.2.1 博弈论的概念和要素 |
3.2.2 博弈的分类 |
4 机动车辆保险被保险方道德风险的博弈分析 |
4.1 被保险方事前道德风险博弈模型 |
4.1.1 被保险方事前道德风险博弈模型的假定 |
4.1.2 被保险方事前道德风险博弈模型的建立 |
4.1.3 被保险方事前道德风险博弈模型的分析 |
4.1.4 博弈模型分析在防范被保险人事前道德风险中的应用 |
4.2 被保险方事后道德风险博弈模型 |
4.2.1 被保险方事后道德风险博弈模型的假定 |
4.2.2 被保险方事后道德风险博弈模型的建立 |
4.2.3 被保险方事后道德风险博弈模型的分析 |
4.2.4 被保险方事后道德风险的三阶段博弈分析 |
4.2.5 博弈模型分析在防范被保险人事后道德风险中的应用 |
5 机动车辆保险代理人欺诈的博弈分析 |
5.1 保险代理人欺诈的博弈模型的假定 |
5.2 保险代理人欺诈博弈模型的建立 |
5.3 保险代理人欺诈博弈模型的分析 |
5.4 保险代理人欺诈博弈模型的进一步分析 |
5.5 博弈模型分析在抑制保险代理人欺诈中的应用 |
6 机动车辆保险的投保方与第三方合谋欺诈的博弈分析 |
6.1 投保方与第三方合谋欺诈博弈模型的假定 |
6.2 投保方与第三方合谋欺诈博弈模型的建立 |
6.3 投保方与第三方合谋欺诈博弈模型的分析 |
6.3.1 投保方与合谋欺诈的最优策略选择 |
6.3.2 保险方的最优策略选择 |
6.4 博弈模型分析在防范合谋欺诈风险中的的应用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我国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0.2 研究现状 |
0.2.1 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的相关研究 |
0.2.2 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相关研究的简要评价 |
0.3 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 |
0.3.1 本文的基本框架 |
0.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0.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0.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0.4.2 可能的不足 |
1 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概述 |
1.1 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中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 保险合同纠纷的主要类型 |
1.3 保险合同纠纷的特点 |
1.4 保险合同纠纷产生的原因 |
2 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分析 |
2.1 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的微观主体分析 |
2.1.1 保险人与投保人行为选择的多阶段动态博弈分析 |
2.1.2 代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的影响 |
2.2 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的宏观主体分析 |
2.2.1 政府的监管对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的影响 |
2.2.2 法律法规制度对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影响的分析 |
2.3 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的中观主体分析 |
3 我国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的微观主体现状分析 |
3.2 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的中观主体现状分析 |
3.3 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的宏观主体现状分析 |
4 发达国家和地区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的分析和比较 |
4.1 英国现行的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分析 |
4.2 日本现行的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分析 |
4.3 香港地区现行的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分析 |
4.4 英国、日本以及香港地区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的比较 |
5 我国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的构建 |
5.1 宏观层面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构建 |
5.1.1 建设保险业信用信息平台 |
5.1.2 加大对保险产品的干预管理力度 |
5.1.3 加大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
5.2 中观层面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的构建 |
5.2.1 加强对保险代理人的资格认证和培训 |
5.2.2 制定指引、规范性条款 |
5.2.3 加大保险消费者教育力度 |
5.3 微观层面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的构建 |
5.3.1 促进激励约束机制的合理化 |
5.3.2 着力提高客户服务工作 |
5.3.3 改进保险产品的设计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10)基于数理分析的保险业道德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论文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委托代理理论综述 |
1.3.2 我国保险代理人研究的综述 |
2 基本理论 |
2.1 期望效用理论与风险态度 |
2.2 委托—代理基本理论 |
2.2.1 信息经济学与委托—代理理论 |
2.2.2 委托—理论的分类 |
2.2.3 道德风险问题的基本模型 |
2.3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
2.3.1 博弈的基本框架 |
2.3.2 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模型中的基本概念 |
3 保险代理业的道德风险 |
3.1 道德风险的表现 |
3.2 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 |
3.3 道德风险加剧的原因 |
3.4 道德风险的危害 |
4 基于非线性产出函数的激励机制模型 |
4.1 模型的假设条件 |
4.2 委托代理激励模型Ⅰ |
4.3 委托代理激励模型Ⅱ |
4.4 代理成本分析 |
4.4.1 风险中性保险人的代理成本分析 |
4.4.2 风险规避保险人的代理成本分析 |
5 保险代理业中道德风险的临界行为 |
5.1 查处博弈矩阵 |
5.2 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模型下保险代理人道德风险行为 |
5.3 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模型下保险人查处行为 |
5.4 动态委托代理模型下保险代理人道德风险行为 |
5.5 动态委托代理模型下保险人查处行为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四、如何抑制保险代理人的违规操作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 [1]阳光人寿ZZ分公司保险代理人激励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少楠. 青岛大学, 2020(02)
- [2]泰康人寿新疆分公司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优化研究[D]. 权江宏.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3]我国保险中介的监管对策研究[D]. 张伟.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4]保险专业中介市场发展对策建议 ——以A公司为例[D]. 孙铖.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 [5]X寿险公司理赔服务分析与优化[D]. 剧倩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12)
- [6]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降低机动车辆保险赔付率研究 ——以A财产保险公司X市支公司为例[D]. 崔西玉. 贵州财经大学, 2016(04)
- [7]基于防范道德风险的TA公司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研究[D]. 王敏佳. 福建农林大学, 2016(10)
- [8]机动车辆保险欺诈问题的博弈分析[D]. 刘艳姣. 兰州财经大学, 2015(01)
- [9]我国保险合同纠纷防范机制研究[D]. 张艳侠. 西南财经大学, 2014(02)
- [10]基于数理分析的保险业道德风险研究[D]. 高亚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