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雷公山背斜南段锑矿控矿条件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洪波,周聪,李瑞峰[1](2021)在《三星口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三星口多多金属矿详查资料,对该矿区多金属矿地质特征进行总结,并结合已有调查及详查资料,对该矿区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地层岩性特征、地质构造发育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经过综合数据得出该区域东北、南北方向中层间地带有利于寻找多金属。
李俊海[2](2021)在《贵州西南部架底和大麦地玄武岩中金矿床成矿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架底大型金矿和大麦地中型金矿是近年来在贵州西南部玄武岩分布区新发现的以玄武质岩石为主要容矿岩石的卡林型金矿床的典型代表。这两个矿床位于南盘江-右江卡林型金矿成矿区北段之莲花山背斜核部及南东翼次级揉褶带,金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主要赋存于构造蚀变体(SBT)中和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的层间破碎蚀变带中,金矿体在空间上呈上、下叠置关系,容矿岩石主要为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凝灰岩、角砾状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及角砾状凝灰岩,少量为玄武岩、角砾状灰岩。针对架底和大麦地金矿成矿过程,本研究系统开展了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主-微量元素、岩相学、矿物学、载金矿物微区主-微量元素、同位素(H-O、C-O、S、Pb、Hg)和流体包裹体等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黔西南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卡林型金矿进行了详细对比研究。本文主要揭示了架底和大麦地金矿的矿物生成顺序、成矿流体性质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过程、以玄武岩为容矿岩石的金矿与黔西南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金矿的重要相似性和关键差别等,建立了玄武岩容矿金矿床成矿模式,总结了玄武岩分布区卡林型金矿找矿标志,并进行了找矿远景分析。本次研究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架底和大麦地金矿中的矿物由成矿前期、热液成矿期和局部氧化期三期事件形成,其中热液成矿期可进一步分为成矿主阶段和成矿晚阶段;成矿前的峨眉山玄武岩中的矿物主要包含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磁铁矿,以及少量的钛铁矿和磷灰石;热液成矿期成矿主阶段形成的矿物主要包括含砷黄铁矿、毒砂、似碧玉石英(局部为石英)、伊利石、(铁)白云石(局部为钙-镁菱铁矿)、金红石和磷灰石,这些矿物主要呈浸染状分布于矿石中,成矿晚阶段形成的矿物主要包括方解石、雄黄、辉锑矿、石英、雌黄,这些矿物多呈脉状充填在矿体附近的开放空间;在后期表生氧化作用下,在浅地表岩石中局部可见绿泥石、赤铁矿和褐铁矿。(2)金以不可见金形式主要赋存于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中,载金黄铁矿和毒砂富集Au、As、Sb、Hg、Tl、Cu等成矿元素。硫化作用形成含砷黄铁矿和毒砂,并导致金的沉淀成矿。硫化作用是金等元素沉淀的关键因素。(3)成矿元素(Au、As、Sb、Hg、Tl)在矿化过程中显着加入,少量Bi、Te、Se、Cd和Ag在矿化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加入。大量K2O的加入可能与粘土化过程有关,CaO含量基本不变说明去钙化作用不显着。Si O2、Fe2O3、CaO、MgO、Ti O2和P2O5含量基本不变,但存在形式发生了改变;Si、Ca、Mg在成矿前主要存在于硅酸盐矿物(如:斜方辉石、斜长石、单斜辉石)中,成矿后Si主要以石英、伊利石的形式存在,Ca、Mg主要存在于(铁)白云石中;Fe在成矿前主要存在于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磁铁矿、钛铁矿中,成矿后主要存在于黄铁矿、毒砂、(铁)白云石中;Ti在成矿前主要存在于钛铁矿中,成矿后主要存在于金红石中;P在成矿前主要存在于岩浆成因的磷灰石中,成矿后主要存在于热液成因和岩浆成因的磷灰石中。(4)架底、大麦地金矿成矿期石英的δDV-SMOW值为-56~-81‰,δ18OH2O值为10.9~12.5‰,其成矿流体可能主要为岩浆热液。成矿期白云石δ13C值为-3.24~-6.15‰,表现为以深部幔源碳为主;δ18OH2O值为8.27~12.06‰,显示成矿热液可能主要为岩浆热液,不排除有变质水的加入。辉锑矿δ34S值为-0.90~-1.90‰,成矿流体中的硫可能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辉锑矿铅同位素组成显示铅主要为造山带来源,并有壳源铅的混合。全岩δ202Hg值为-0.63~1.38‰,?199Hg值为-0.02~-0.12‰,显示了岩浆来源Hg的特征。综合H-O、C-O、S、Pb、Hg同位素分析,成矿流体可能主要是深部岩浆释放形成的岩浆热液成矿流体,并在上升过程和成矿过程中由于水-岩反应导致岩浆热液混有地层的同位素组成信息。(5)架底和大麦地金矿成矿流体具有低温(150~210℃)、中-低盐度(8~12wt%NaCleq.)、低密度(0.69~0.94g/cm3)等特征。(6)架底和大麦地金矿与黔西南沉积岩容矿卡林型金矿以及区内其他卡林型金矿可能属于同一成矿系统,它们形成于同一区域成矿事件,这些金矿最有可能是同一区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下的产物。(7)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本研究揭示了贵州西南部架底和大麦地玄武岩中金矿床成矿过程并建立了玄武岩容矿金矿床成矿模式:综合H-O、C-O、S、Pb、Hg同位素分析以及对黔西南地区重磁数据研究,表明深部隐伏花岗质岩浆释放含金成矿流体。成矿流体富含Au、As、Sb、Hg、Tl等成矿元素及CH4、CO2等挥发分,具有高压-超高压力等特征。在燕山期构造作用下,成矿流体沿深大断裂上涌至P2m与P3β之间的区域构造滑脱面。部分成矿流体侧向运移并与区域构造滑脱面附近的岩石发生水-岩交代反应形成SBT。部分成矿流体沿断裂向上运移至P3β的凝灰岩中或层间破碎带的玄武质火山角砾岩中时,由于岩石孔隙度差等原因,成矿流体侧向运移。当成矿流体汇聚于构造高点位置(如:背斜核部,穹隆)后,与富Fe玄武质岩石发生水-岩反应,玄武质岩石中的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磁铁矿、钛铁矿等矿物发生溶解,释放出Fe2+等,释放出的Fe2+与成矿流体中的S和As结合形成含砷黄铁矿和毒砂,Au-HS络合物发生分解,Au以不可见金形式进入含砷黄铁矿和毒砂,硫化作用形成载金含砷黄铁矿和毒砂,导致金沉淀富集,分别形成SBT中的金矿体和P3β中的金矿体。与此同时,水-岩反应还形成似碧玉石英(局部为石英)、(铁)-白云石(局部为钙-镁菱铁矿)、伊利石、金红石和磷灰石。在成矿晚阶段,方解石、雄黄、辉锑矿、石英、雌黄等矿物呈脉状充填在矿体附近的开放空间。(8)玄武岩分布区卡林型金矿找矿标志主要有:地球化学标志(Au-As-Sb-Hg组合异常)、金矿氧化矿标志、构造标志(莲花山背斜、构造蚀变体(SBT)、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的层间破碎蚀变带等构造高点)、地层标志(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岩性标志(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及岩石孔隙度较高、岩性复杂多样、富含铁且其顶板为厚层致密岩层的岩性组合)、蚀变标志(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白云石化、粘土化)。(9)玄武质岩石也是卡林型金矿很好的赋矿围岩,莲花山背斜构造带乃至整个玄武岩分布区具有类似地质特征的区域均具有较好的卡林型金矿找矿前景,如砂厂、上寨及呼都等地是下一步寻找卡林型金矿的有利靶区。
谭华[3](2020)在《贵州八蒙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八蒙锑矿区域地质、矿体特征、矿石特征、成矿期次、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控矿因素等分析,八蒙锑矿的硫、锑来源于地幔,成矿介质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成矿温度132℃~150℃等因素,认为区内锑矿成因属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更进一步划分为浅变质岩层中热液充填交代石英脉型锑矿床。
陈德荣[4](2020)在《贵州三都五坳坡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文中研究指明根据三都五坳坡铅锌多金属矿详查资料,对该矿区多金属矿地质特征进行总结,并结合已有调查及详查资料,对该矿区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地层岩性特征、地质构造发育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综合研究,认为该区南北向、北东向断层及其旁侧的层间破碎带是寻找多金属矿的有利部位。
达伟,罗朝坤,张昌成,陈旭[5](2019)在《贵州榕江县八蒙地区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文中提出八蒙锑矿床位于扬子准地台与华南褶皱带之间的过渡带,是雷公山Sb-Pb-Zn-Cu成矿带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八蒙地区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认为该矿床的形成主要受地层岩性和构造条件控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和形成过程,并计论了该区找矿远景,供区内后续找矿工作参考。
郑明泓,陈兴龙,杨正坤,薛洪富[6](2019)在《贵州独山锑矿田构造控矿作用分析》文中指出独山锑矿田位于贵州南部,扬子古陆的西南缘与雪峰山隆起的嵌接部、黔南坳陷东部独山鼻状凸起中。以区内主要构造为对象,分析其区域构造背景、地质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总结构造控矿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本区找矿潜力。认为区内主干断裂可以分为三级:Ⅰ级构造不仅形成地垒骨架,同时也联合Ⅱ级构造控制了矿田的分布,Ⅲ级构造则是本区的主要控矿构造。矿田主要锑矿床形成于燕山中晚期陆内造山挤压向板内伸展转换的环境;独山锑矿田具有形成大型矿集区的地质构造条件,找矿潜力巨大。
王亮,胡从亮,张嘉玮,陈国勇[7](2019)在《贵州深部四级断裂构造特征及与重要矿产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贵州位于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右江造山带的复合部位,自新元古代以来,发生了多次重要的构造伸展运动和构造挤压变形。晚古生代之后的沉积活动,掩盖了早期地质构造形迹。多位学者曾对贵州的深部断裂进行过推断,但由于资料不足、认识差异等原因,研究存在局限和争议。在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应用重力、航磁、地质等资料,提取了贵州深部四级断裂构造体系。所推测的贵州深部Ⅰ级断裂3条,呈"H型"结构;Ⅱ级断裂15条、Ⅲ级断裂12条,基底断裂若干条,这些断裂均在上一级断裂的基础上发展演化。根据人工地震剖面资料,进一步验证了5条深部Ⅰ至Ⅲ级断裂的展布特征,发现这些断裂沿不同倾向延伸、切割深度达6~12km,为切穿沉积盖层和基底的深大断裂。结合四级断裂构造体系及贵州省内重要矿产的分布,提出贵州金、铅锌、锑、锰、磷、铝土矿分布与Ⅰ、Ⅱ、Ⅲ级深部断裂构造具有空间联系。
刘远辉,廖莉萍[8](2015)在《黔西南地区Au、Sb成矿与找矿方向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结合矿产分布特征的总结分析,认为峨眉地幔柱活动是幔源成矿物质来源的重要地质事件,深部岩浆活动为区内成矿提供了另一部分物质来源和重要的热源,断裂和沉积不整合界面是深源成矿流体运移的主要通道;从成矿系列的角度对黔西南金等中低温热液成矿进行了探讨,物源、热源和液源为成矿系列的形成、运移、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成矿系列与印支—燕山期沉积作用—构造活动—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初步分析认为黔西南地区金等中低温矿床属南盘江—右江地区燕山期与岩浆活动、沉积作用、构造活动有关的金、砷、锑、汞(铊)矿床成矿系列。通过成矿分析提出本区域横向和纵向找矿方向。
肖宪国[9](2014)在《贵州半坡锑矿床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成因》文中研究表明贵州半坡锑矿床处于扬子地块东南缘与华南褶皱带的复合部位,具有十分有利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该矿床是华南锑矿带具代表性的大型锑矿床之一,也是独山锑矿田内唯一探明的大型矿床,在贵州省锑资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贵州省锑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矿山面临严重的资源危机,急需应用新的成矿理论指导矿区深部及外围的找矿预测,以取得找矿的新突破。虽然许多学者对该矿床在矿床类型、成矿条件、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成矿预测等方面都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是,还存在诸如精确成矿年代学与成矿动力学背景、成矿作用精细过程、矿床深部结构、成矿规律深化及找矿预测等许多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论文针对该矿床成矿理论和成矿预测研究中存在的的主要科学问题,通过区域成矿背景、矿区地质、矿床地质、成矿年代、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较系统研究,探讨该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主要控矿因素、成矿条件、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结合辉锑矿溶解度研究成果及构造应力场、温度场和流体运移数值模拟,揭示了成矿物质活化、迁移和沉淀成矿过程,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该研究不仅对丰富和完善该矿床与华南锑矿带成矿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矿区深部和外围成矿预测和实现找矿突破提供了理论支撑。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获得精确可靠的成矿时代,以此揭示了成矿动力背景。利用脉石矿物方解石Sm-Nd等时线法,成功获得矿床的成矿时代为130.5±3.0Ma,与前人获得的独山锑矿田巴年矿床成矿时代基本一致。推测包括半坡锑矿床在内的独山锑矿田为同期成矿作用的产物,成矿时代集中在125-130Ma之间,与华南锑矿带燕山期晚阶段成矿作用时代(1258~130Ma)对应,成矿动力背景可能为环太平洋俯冲背景下的拉张环境。2.深入细致的矿床地质研究,查明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矿床主要受岩相古地理、地层岩性和构造控制,其中岩相古地理为古断裂升降形成的滨海—浅海台地—浅海陆棚—浅海盆地环境,地层主要为下泥盆统丹林组(Dldn),岩性为厚—中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夹薄层状砂质泥岩、页岩和泥质砂岩,主要控矿构造为独山箱状背斜和断裂。而且,揭示了断裂具有分级控矿特征:I级区域断裂为导矿构造,控制着矿田的展布;II级断裂为配矿构造,控制矿田内矿床(点)的空间分布;Ⅲ级断裂为容矿构造,直接控制了矿体的分布、形态、规模、产状等。3.系统地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反演了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揭示了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矿床为典型低温、低盐度矿床,成矿流体为富H20和C02的Ca2+-SO42-型流体,成矿环境为弱酸性还原性环境;独山锑矿田各时代地层为半坡锑矿床(点)的初始富集层,成矿元素主要来源于区域基底岩石;成矿流体主要为淋滤矿区地层的壳源流体,其中硫主要来自赋矿围岩、为海相硫酸盐的还原产物,C02主要来源于矿区地层碳酸盐岩,成矿流体为一种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少量岩浆水和变质水参与的混合热液。4.辉锑矿溶解度分析和构造—能量—流体运移数值模拟,精细刻画了成矿作用过程。矿区各时代地层、不同岩性以及区域基底均相对富集Sb,提供了形成Sb成矿的物质基础;构造应力作用产生巨大热能,地层和基底中的成矿元素在高温及碱性、弱碱性条件活化,以Sb-S的络合物和/或水合硫化锑迁移;应力释放、降温和溶液酸化,成矿流体中成矿元素沉淀成矿。5.通过综合研究,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前寒武纪,矿区经历了武陵运动、加里东运动等重大地质事件,相对富集Sb等成矿元素的褶皱基底隆起为陆;泥盆纪,矿区为滨海—浅海台地—浅海陆棚—浅海盆地环境,接受来自基底风化物源的沉积;燕山期(125-130Ma),环太平洋俯冲引发区域大规模流体运移,基底和地层中的Sb等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形成成矿流体;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成矿流体沿断裂带及层间断裂运移;温度降低和SiO2、CO2等组分加入造成的流体酸化,成矿流体在断裂带和层间断裂及其附近沉淀形成矿体。
陈卫东,李雪青[10](2014)在《榕江高排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浅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讨论了高排锑矿床的地质特征,初步分析成矿地质条件、控矿条件,特别说明了构造是控矿主要条件。矿床内岩性单一,矿石组分和围岩蚀变简单,辉锑矿和石英一起在构造裂隙中结晶,组成脉状辉锑矿矿石。构造的性质和特点对矿体的产出具有重要的意义,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幔,成矿期为印支—燕山期。
二、贵州雷公山背斜南段锑矿控矿条件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雷公山背斜南段锑矿控矿条件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三星口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特征 |
2 矿区地质特征 |
2.1 地层 |
(1)基底岩系 |
(2)中元古界长城系(Ch) |
(3)中生界侏罗系 |
(4)新生界 |
2.2 构造 |
(1)褶皱 |
(2)断裂 |
2.3 岩浆岩 |
(1)太古代: |
(2)燕山期: |
2.4 地球化学特征 |
2.5 区域矿产 |
3 找矿标志及矿床成因 |
4 矿储量估算 |
5 结束语 |
(2)贵州西南部架底和大麦地玄武岩中金矿床成矿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项目依托 |
1.3 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案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1.4.3 研究方案 |
1.5 主要创新点 |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活动 |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7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架底金矿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矿体特征 |
3.2 大麦地金矿 |
3.2.1 地层 |
3.2.2 构造 |
3.2.3 矿体特征 |
第四章 热液蚀变及矿物生成顺序 |
4.1 成矿前期矿物 |
4.2 成矿期矿物和热液蚀变 |
4.3 氧化期矿物 |
4.4 小结 |
第五章 元素地球化学 |
5.1 主量元素 |
5.2 微量元素 |
5.3 稀土元素 |
5.4 元素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 |
5.5 矿化过程中元素的带入带出 |
5.6 小结 |
第六章 载金矿物特征及金的赋存状态 |
6.1 含砷黄铁矿 |
6.2 毒砂 |
6.3 金物相分析 |
6.4 金的赋存状态 |
6.5 元素沉淀机制 |
6.6 小结 |
第七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 |
7.1 氢、氧同位素 |
7.2 碳、氧同位素 |
7.2.1 碳同位素 |
7.2.2 氧同位素 |
7.3 硫同位素 |
7.4 铅同位素 |
7.5 汞同位素 |
7.6 小结 |
第八章 流体包裹体 |
8.1 流体包裹体类型及岩相学特征 |
8.1.1 水溶液流体包裹体 |
8.1.2 CO_2-H_2O气液两相和三相流体包裹体 |
8.1.3 CH_4-H_2O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 |
8.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8.3 流体包裹体成分 |
8.4 小结 |
第九章 成矿过程 |
9.1 与黔西南沉积岩容矿卡林型金矿对比 |
9.2 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 |
9.3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
第十章 找矿标志与找矿远景 |
10.1 找矿标志 |
10.2 找矿远景 |
第十一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奖励和表彰 |
附录三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表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及各分析元素检测限 |
附表2 全岩主-微量元素Spearman相关系数 |
附表3 EPMA标样及EPMA和 LA-ICP-MS检测限 |
附表4 黄铁矿和毒砂EPMA分析结果(ppm) |
附表5 黄铁矿和毒砂LA-ICP-MS分析结果(ppm) |
(3)贵州八蒙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述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地层及构造 |
2.2 矿体特征 |
2.3 矿石特征 |
2.4 成矿期次 |
2.4.1 热液成矿期 |
2.4.2 表生期 |
3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4 控矿因素 |
5 成因浅析 |
(4)贵州三都五坳坡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特征 |
2 矿区地质特征 |
2.1 地层 |
2.2 岩浆岩 |
2.3 构造 |
2.4 多金属矿体特征 |
2.5 含矿岩石 |
2.6 矿石质量特征 |
2.6.1 矿石物质组分 |
2.6.2 矿石结构构造 |
2.7 围岩蚀变 |
3 找矿标志 |
3.1 控矿因素 |
3.2 找矿标志 |
4 结论与建议 |
(5)贵州榕江县八蒙地区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 矿区地质特征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体特征 |
3.2 矿石质量 |
3.2.1 矿石矿物组成 |
3.2.2 矿石化学成分 |
3.2.3 矿石结构 |
(1)半自形—他形针发状结构。 |
(2)半自形—他形镶嵌结构。 |
(3)半自形—他形微粒花岗变晶结构。 |
(4)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 |
3.2.4 矿石构造 |
(1)致密块状构造。 |
(2)角砾状构造。 |
(3)细(网)脉状构造。 |
(4)团块状构造。 |
(5)浸染状构造。 |
3.2.5 矿石类型 |
3.3 围岩蚀变 |
(1)硅化。 |
(2)铁白石化。 |
(3)黄铁矿化及毒砂化。 |
4 控矿因素 |
4.1 地层和岩性 |
4.2 构 造 |
5 矿床成因 |
6 找矿远景 |
(6)贵州独山锑矿田构造控矿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 矿田构造控矿特征 |
2.1 褶皱 |
2.2 断裂 |
2.2.1 主干断裂 |
2.2.2 主要控矿断裂的组合形式 |
3 构造控矿模式 |
3.1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简史 |
3.2 构造活动期与成矿活动期的耦合 |
3.3 构造控矿模式 |
4 找矿潜力分析 |
5 结论 |
(7)贵州深部四级断裂构造特征及与重要矿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92年贵州构造单元“一块两带”构想提出 |
2 1981—2016年贵州不同学者划分的深部构造 |
2.1深部构造划分评述 |
2.2推测的主要深部构造人工地震检查 |
3 2018年重、磁、地划分贵州深部四级构造体系 |
3.1深大断裂划分的地质标志及地质依据 |
3.1.1断裂划分标志及地质依据 |
3.1.2断裂划分级别及划分结果 |
3.2推测的深部四级构造体系 |
3.2.1兴仁—长顺—贵定—镇远—新晃深部断裂 (1F1) |
3.2.2松桃—江口—三穗—榕江—罗城深部断裂 (1F2) |
3.2.3弥勒—师宗—普安—水城—赫章深部断裂 (1F3) |
3.2.4习水—道真深部断裂 (2F1) |
3.2.5罗甸—贵阳—息烽—遵义深部断裂 (2F2) |
3.2.6昭通—威宁—水城—紫云—南丹裂陷槽北东界断裂 (2F3) |
3.2.7宣威—盘县—兴仁—安龙—隆林裂陷槽南西界断裂 (2F4) |
3.2.8印江—余庆—都匀—平塘—南丹深部断裂 (2F5) |
3.2.9册亨—紫云—大方—毕节深部断裂 (2F6) |
3.2.10其他不同规模深部断裂 (2F7—2F15) |
3.3重大地质问题探讨———“一块两带”深部分界 |
3.4地表重要断裂深部位移情况 |
4贵州重要矿产分布严格受深部断裂控制及影响 |
5结论 |
(8)黔西南地区Au、Sb成矿与找矿方向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主要矿集区分布特征 |
3不整合界面控矿特征及其含矿性 |
3. 1台相区火山岩相与碳酸盐岩接触型 |
3. 2台相区海陆交互潮坪—泻湖相与碳酸盐岩接触型 |
3. 3台盆相区陆源深水相与碳酸盐岩接触型 |
3. 4其它不整合界面控矿事例 |
4成矿系列浅析 |
4. 1成矿系列稳定同位素、流体包裹体与成矿时代 |
4. 2成矿系列的形成 |
5找矿方向与深部预测 |
6结论 |
(9)贵州半坡锑矿床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锑矿资源概况 |
1.2 研究现状 |
1.2.1 华南锑矿带研究现状 |
1.2.2 半坡锑矿床研究现状 |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
1.5 主要分析方法 |
1.6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特色 |
第二章 区域地质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 |
2.2.2 断裂 |
2.2.3 遥感影象 |
2.2.4 构造演化 |
2.3 区域地球化学 |
2.3.1 地球化学块体异常 |
2.3.2 地球化学异常 |
2.3.3 原生晕异常 |
2.4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 |
3.1 矿区地质 |
3.1.1 矿区地层 |
3.1.2 矿区构造 |
3.2 矿体地质 |
3.2.1 矿体特征 |
3.2.2 矿石特征 |
3.2.3 围岩蚀变 |
3.2.4 成矿期次和矿物生成顺序 |
第四章 成矿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4.1 成矿元素地球化学 |
4.1.1 含量特征 |
4.1.2 矿床成因意义 |
4.2 方解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4.2.1 基本特征 |
4.2.2 分析结果 |
4.2.3 讨论 |
第五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1 硫同位素 |
5.1.1 分析样品 |
5.1.2 分析结果 |
5.1.3 讨论 |
5.2 碳氧同位素 |
5.2.1 分析样品 |
5.2.2 分析结果 |
5.2.3 讨论 |
5.3 氢氧同位素 |
5.3.1 数据来源及结果 |
5.3.2 成矿流体来源 |
5.4 铅同位素 |
5.4.1 分析样品及结果 |
5.4.2 成矿物质来源 |
第六章 成矿年代学 |
6.1 概述 |
6.2 样品及分析方法 |
6.3 分析结果及讨论 |
6.3.1 分析结果 |
6.3.2 讨论 |
第七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7.1 矿床成因信息 |
7.1.1 成矿背景 |
7.1.2 成矿地质条件 |
7.1.3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7.1.4 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 |
7.2 成矿流体形成及其演化 |
7.2.1 辉锑矿溶解度 |
7.2.2 成矿流体形成 |
7.2.3 成矿流体演化 |
7.3 构造—流体—成矿模拟 |
7.3.1 构造应力场模拟 |
7.3.2 成矿温度场模拟 |
7.3.3 成矿流体运移模拟 |
7.4 成因类型及成矿模式 |
7.4.1 成因类型 |
7.4.2 成矿模式 |
第八章 主要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10)榕江高排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
1.1 地层 |
1.2 褶皱 |
1.3 断层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含矿地层 |
2.2 构造 |
2.3 矿体产出特征及规模 |
2.4 矿石的成分和结构构造 |
3 成矿地质条件 |
3.1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条件 |
3.2 构造条件 |
3.2.1 区域构造条件 |
3.2.2 容矿构造条件 |
3.3 岩性条件 |
3.4 围岩蚀变条件 |
3.4.1 硅化 |
3.4.2 铁白云石化 |
3.4.3 黄铁矿化、毒砂化 |
3.5 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期分析 |
4 结论 |
四、贵州雷公山背斜南段锑矿控矿条件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星口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 李洪波,周聪,李瑞峰. 世界有色金属, 2021(24)
- [2]贵州西南部架底和大麦地玄武岩中金矿床成矿过程研究[D]. 李俊海. 贵州大学, 2021
- [3]贵州八蒙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J]. 谭华. 世界有色金属, 2020(22)
- [4]贵州三都五坳坡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 陈德荣. 西部探矿工程, 2020(02)
- [5]贵州榕江县八蒙地区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J]. 达伟,罗朝坤,张昌成,陈旭. 现代矿业, 2019(08)
- [6]贵州独山锑矿田构造控矿作用分析[J]. 郑明泓,陈兴龙,杨正坤,薛洪富. 矿产与地质, 2019(01)
- [7]贵州深部四级断裂构造特征及与重要矿产的关系[J]. 王亮,胡从亮,张嘉玮,陈国勇.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1)
- [8]黔西南地区Au、Sb成矿与找矿方向探讨[J]. 刘远辉,廖莉萍. 贵州地质, 2015(03)
- [9]贵州半坡锑矿床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成因[D]. 肖宪国.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5)
- [10]榕江高排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浅析[J]. 陈卫东,李雪青. 中国西部科技,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