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谷朊粉的乙酰化和磷酸化复合改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薛腊梅[1](2020)在《不同处理方式对谷朊粉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致敏性的影响》文中提出谷朊粉作为一种传统的营养丰富且价格低廉的植物蛋白,具有改善产品流变特性、增强产品品质的特点,是安全的蛋白质营养补充剂,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然而由于谷朊粉的结构和组成上的特点导致其溶解性很差,且影响谷朊粉其他功能性质的发挥。谷朊粉中的麦醇溶蛋白是小麦蛋白中主要的致敏蛋白,会引起过敏人群产生呕吐、腹泻、哮喘等多种过敏反应。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谷朊粉的应用。谷朊粉的改性处理是谷朊粉加工应用的重要手段。本课题选择了九种常用的谷朊粉改性方式,探究其功能性质与致敏性的改善程度。主要结论如下:谷朊粉经过九种处理后,加工特性总体上均有不同程度上的改善,特别是化学改性法和酶解法对谷朊蛋白的溶解性等加工特性有较大程度的改善。具体表现为:脱酰胺、超声、微波一和木瓜蛋白酶处理的谷朊粉的荧光光谱发生明显的红移。九种处理的谷朊粉的表面疏水性(H0)均有显着性的增加,其中脱酰胺和乙酰化处理后H0分别增加了238.78%和188.82%。二硫键与游离SH随着蛋白质结构的变化发生相互转变,其中碱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处理的谷朊粉的二硫键含量分别降低了93.50%和80.60%。除微波处理外,其他改性处理均能显着提高谷朊粉的溶解度。两种酶解法改性的谷朊粉的持油性分别增加了92.19%、58.44%,且乳化性也有显着改善。为了探究能有效降低谷朊粉致敏性的谷朊粉改性方法,进一步测定谷朊粉中主要的过敏蛋白-醇溶蛋白的致敏性。醇溶蛋白致敏性的变化与其结构密切相关。磷酸化、碱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改性后的谷朊粉中的醇溶蛋白二级结构发生显着性的改变,β-折叠含量分别降低了25.91%、16.64%、14.72%,降低的β-折叠转化为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三种处理后的醇溶蛋白的H0分别降低了65.5%、67.6%和44.4.%。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磷酸化处理后的醇溶蛋白分子量增加到45 kDa~72 kDa,而酶解处理的醇溶蛋白被酶解为小分子的肽段。体外模拟消化结果显示酶解处理后醇溶蛋白在胃消化10min时,已大部分被消化而很少进入肠消化部分。体内致敏结果也表明三种处理后的致敏组小鼠的过敏表征有显着性降低,其中碱性蛋白酶致敏组的特异性IgE水平(0.18)与未致敏组(0.16)无显着性差异,表明磷酸化、碱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改性法能有效降低醇溶蛋白的致敏性,且醇溶蛋白致敏性的降低与其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
王建中,姚虹[2](2019)在《小麦谷朊蛋白的改性研究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小麦谷朊蛋白具有量大价廉、蛋白质含量高、风味特性好、氨基酸组成齐全等特点,在食品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小麦谷朊蛋白结构的原因使其溶解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等较差,限制了谷朊蛋白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为提高其加工性能,常进行改性处理,本文介绍了小麦谷朊蛋白的改性方法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秦瑞旗[3](2019)在《谷朊粉超高压改性及其在面制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谷朊粉因其营养价值高、产量大、价格低廉而备受关注。但该物质中的非极性氨基酸占比较大,导致溶解能力差,经济价值低,应用领域受限,因此选择一种高效、安全的谷朊粉改性方法己经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课题以谷朊粉为试验原料,分别选择不同的保压时间(525 min)、处理压力(100500 MPa)、介质温度(1535℃)对谷朊粉进行超高压改性,确定改性工艺的最佳条件,探究超高压处理对谷朊粉功能特性的影响,发生改性的机理以及改性前后的谷朊粉对面团特性和面制品品质的影响,试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溶解度为考察指标,利用单因素和响应面法的Box-Behnken组合设计进行试验,对谷朊粉增溶的超高压改性过程进行工艺优化,确定出谷朊粉获得良好溶解度的最佳超高压条件为:时间13 min、压力398 Mpa、温度19℃,在该条件下谷朊粉的溶解度为0.651 mg/mL。2.探究谷朊粉在不同的超高压条件下功能特性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超高压作用后的谷朊粉亲水性和亲油性达到较好的一种平衡状态,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得到提高;气-水界面表面张力的降低促进界面的形成,增强了谷朊粉的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但温度的变化对起泡性能影响较小;暴露出的大量亲水和疏水基团为吸附水和油提供了更多的结合位点,提高其吸附性能;3.超高压对谷朊粉改性机理探索。对照组和最佳改性条件下的谷朊粉氨基酸组成没有发生变化,超高压并未改变谷朊粉的一级结构;压力破坏颗粒聚合体,粒径减小,分别在10 min和300 MPa时D(4,3)值降为最小,时间过长和压力过大颗粒发生重聚粒径反而增加;对照组的颗粒结构紧凑,表面平整光滑,高压冲击力使其破碎成形状不规则的小颗粒,颗粒间的结合变得疏松,继续处理分离解聚后的亚基会进行重新结合,片状结构和新形成的表面增多;起始变性温度(Tm)和峰值变性温度(Td)所需要的能量均降低,有序蛋白结构比例减少,无序蛋白结构比例增加,变性热焓ΔH值降低;随着时间的延长和压力的增大,游离巯基先升高后降低,二硫键先降低后升高,而温度对其影响趋势相反;肽键特征吸收峰值没有显着改变,而Trp和Tyr的最大吸收峰值先增大后减小;空间构象的破坏使内部的Tyr和Trp残基不同程度的暴露在溶液中,荧光光谱图的图形不变,但最大荧光强度先降低后升高;表面疏水性H0先增大后减小。4.向小麦粉中添加未改性谷朊粉和最佳处理条件下的改性谷朊粉,在05%范围内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湿面筋含量、混合粉的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指数、拉伸能量都有较大程度的升高,弱化度下降,且添加比例相同时改性谷朊粉的提高程度更为明显,适当比例的改性谷朊粉可以有效改善馒头和面条的口感,分别在添加3%和2%时品质最佳。
李玉莹,马晓军[4](2019)在《乙酰化麦醇溶蛋白溶液及与麦谷蛋白共混液流变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考察乙酰化对麦醇溶蛋白溶液及麦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共混液流变学性能的影响,利用旋转流变仪测定乙酰化麦醇溶蛋白溶液及乙酰化麦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共混液的流变学性能,并分析不同乙酰化程度对其结构黏度指数及非牛顿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酰化麦醇溶蛋白溶液属于剪切增稠型流体,随着乙酰化程度的增大,黏度增大,非牛顿指数增大;乙酰化麦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共混液属于剪切变稀型流体,随着乙酰化程度的增大,黏度减小,非牛顿指数增大,结构黏度指数减小。
钟少文[5](2018)在《青稞粉消化性能的调控及其在面条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面条作为我国传统的主食之一,具有品种繁多、制作简单、食用方便的特点,在居民膳食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疾病谱的不断演变,人们对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迫切,开发具有个性化营养功能的特色面条已成为行业及主食研究领域的热点。青稞作为我国最小的主粮和最大的杂粮,因其生长于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而备受关注,因此设计品质优良、营养健康的青稞面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本论文针对目前杂粮面条的发展趋势和我国青稞的研究现状,提出利用湿热处理或干热处理方法调控青稞粉的消化性能,在系统探讨青稞粉消化特性与营养功能、改性处理对青稞粉流变性能和加工性能、与中筋小麦粉复配或协同谷朊粉对青稞面条品质影响的基础上,开展青稞粉及其热改性产品在面条中的应用。研究具有很好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可为获得具有不同营养功能的青稞粉及其应用于面条产业和营养健康青稞面制品的开发提供依据和奠定基础。通过单因素实验,明晰湿热处理及干热处理条件对青稞粉消化性能的影响规律,获得调控青稞粉抗消化性能的优化条件,使青稞粉抗消化成分分别提高至39.17%和34.08%。将青稞粉和高抗消化性能的湿热改性青稞粉及干热改性青稞粉进行动物实验,系统考察热改性前后青稞粉的干预对高脂膳食大鼠体重、血糖、血脂、肝功能代谢等生理生化指标及肠道微生态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高脂膳食使受试鼠的生理生化指标产生不同程度的劣变,而三种青稞粉的干预均能有效防止这种劣变,其中以干热处理青稞粉干预效果最为明显。同时,高脂膳食还会显着降低受试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并促进Alloprevotella属等有害菌的生长,而三种青稞粉的干预均有利于Coprococcus属等产短链脂肪酸有益菌的增殖生长,其中湿热改性青稞粉还能促进双歧杆菌属的增殖。通过基因组KEGG功能预测,发现食用青稞粉和热改性青稞粉会明显影响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以及糖尿病、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等一些慢性代谢性疾病和癌症的发病率。利用现代分析技术系统考察了热改性前后青稞粉及其与不同比例中筋小麦粉复配体系糊性质、粉质特性和面团拉伸性能的差异,探讨了热改性对青稞粉流变学特性和加工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比例中筋小麦粉的添加对热改性前后青稞粉流变学特性和加工性能的调控情况。研究表明,青稞粉经过热改性处理后,糊性质、粉质特性和面团拉伸性能发生显着变化,无法揉制形成面团;通过添加中筋小麦粉可调控热改性前后青稞粉的糊性质,明显提高粉质特性和面团拉伸性能,且随中筋小麦粉添加量的增加作用越明显。可见中筋小麦粉的添加增加了体系中面筋蛋白的含量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明显改善热改性前后青稞粉的加工性能。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热改性前后青稞粉与不同比例中筋小麦粉复配体系在面条中应用的研究,考察了中筋小麦粉对青稞面条品质的影响,及初步探讨了谷朊粉对青稞面条品质的改良效果。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与中筋小麦粉复配的方法,能促进三种青稞面条显微结构的致密性,降低断条率,提高烹煮性能和质构性能,从而有效改善青稞面条和热改性青稞面条的品质,且随中筋小麦粉添加量的增加,改善效果更为显着,并制备出品质优良的青稞粉含量为40%的面条。进一步利用谷朊粉进行品质改良,获得可与普通小麦面条媲美的青稞粉含量为50%的面条,以及展示出湿热改性和干热改性青稞粉在面条中应用的可行性。感官评价显示,青稞面条具有比普通小麦面条更受欢迎的味道;动物实验结果也表明,青稞粉具有调节血糖、血脂和氧化应激等生理生化指标和肠道微生态的营养功能,而经过热改性可在不同方面和程度进一步提高青稞粉的营养功能。可见,营养健康青稞面条能符合现代膳食需求,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王建中,尹红娜[6](2017)在《小麦谷朊粉改性新技术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谷朊粉是一种营养丰富、来源广泛的植物性蛋白,然而其结构特性限制了小麦谷朊粉的广泛应用.改性使小麦谷朊粉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得到较大改善,可拓宽其应用范围.基于对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和酶法改性3种小麦谷朊粉改性技术的综述,指出单一的改性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复合改性将是小麦谷朊粉改性更有效的方法.
何文猛[7](2014)在《谷朊粉改性及其在冰淇淋中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谷朊粉,又称为小麦面筋蛋白,是从小麦颗粒或者面粉当中分离提取的蛋白质,含有多种疏水氨基酸,溶解度较低。为扩大谷朊粉在食品工业应用范围,提高其经济附加值,本文采用酶限制水解,有机酸湿热脱酰胺以及有机酸与酶限制水解复合处理等方法改性谷朊粉,以此寻找能显着提高谷朊粉功能性质的最佳改性方式,并验证了其在冰淇淋体系当中应用的效果。研究了不同酶制剂(Alcalase、中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和复合蛋白酶),不同有机酸(醋酸、酒石酸、柠檬酸)以及有机酸湿热与酶限制水解复合改性对谷朊粉水解进程、水解度(DH值)以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确定了三种谷朊粉改性方法,即Alcalase酶限制水解、有机酸湿热改性、有机酸湿热与Alcalase酶限制水解复合改性。比较研究了上述三种改性方法对谷朊粉的溶解度、乳化性、起泡性、氨基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可提高谷朊粉的功能特性,尤其有机酸湿热脱酰胺效果明显。柠檬酸湿热与Alcalase酶限制水解复合改性谷朊粉(CAHE)溶解度最高,达到87.19%;柠檬酸湿热改性谷朊粉(CAH)乳化性,乳化稳定性最高,分别达到18.87m2/g,28.41,起泡性、起泡稳定性也最高达到34mL,48.57。不同改性产物游离氨基酸含量显着增加,总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变化不大。采用疏水性分析、红外光谱、电泳、SEM、激光共聚焦等手段,研究了谷朊粉经三种改性方法处理后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Alcalase酶限制水解切断蛋白质肽键,分子量在10kDa以下,蛋白结构变化较大,内部疏水基团暴露,疏水性增加,蛋白表面性质破坏严重,乳化性提高,界面层不明显,乳化稳定性差。有机酸湿热脱酰胺改性谷朊粉,分子量分布范围大,3143kDa以及66.294.7kDa条带明显,蛋白保持大分子特性,乳化性质提高,界面层明显,乳状液较稳定。有机酸湿热改性与Alcalase酶限制水解复合改性产物,表面疏水性增加,分子量10kDa以下,蛋白质大分子结构改变很大,不能保持蛋白质大分子特性,且乳状液油滴聚集严重,油滴粒径大,乳化性差。通过研究不同方法改性的谷朊蛋白结构、功能性质,有机酸湿热改性相对于其他改性方式能更好的提高蛋白质功能性质,获得高溶解度、高乳化性、高起泡性的蛋白质。通过分析冰淇淋硬度、膨胀率、融化率、粒径分布等指标,研究了有机酸湿热改性谷朊粉替代脱脂乳粉对冰淇淋物理性质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替代率的增加,冰淇淋浆料黏度增加,硬度变大,粒径分布不均匀,融化率降低。综合考虑冰淇淋的性质以及感官指标,最终确定采用柠檬酸湿热改性,并用20%替代率替代脱脂乳粉制备的冰淇淋质量最好。
王朝霞,陈锡威,宋俊梅,冯凤琴[8](2013)在《改性小麦谷朊蛋白提高其乳化性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改性是提高小麦谷朊蛋白功能性质的重要手段。乳化性是蛋白质的重要功能之一。本文综述了以提高小麦谷朊蛋白乳化性为目的的物理、化学、酶法及复合改性等各种改性方法及近年来的进展,并对其应用进行了展望。
唐小君[9](2012)在《复合改性对谷朊粉溶解性的影响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以谷朊粉为原料,研究了超声波条件下与不同酶改性对小麦面筋蛋白溶解性和其他功能性质的影响,以及改性后谷朊粉在面条中的应用。通过响应曲面法,以溶解度和水解度为考察指标,优化了超声波作用下单酶和双酶酶解的工艺条件。试验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曲面法,优化了超声波作用下碱性蛋白酶酶解的最佳条件为:功率180W,加酶量1.00%,酶解温度56℃,pH8.59,此时水解度的值为18.75%,溶解度为10.77mg/mL。2、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曲面法,优化了超声波作用下胰蛋白酶酶解的最佳条件为:功率210W,加酶量0.8%,酶解温度46℃,pH7.92,此时水解度的值为15.53%,溶解度为6.56mg/mL。3、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曲面法,优化了超声波作用下中性蛋白酶酶解的最佳条件为:功率210W,加酶量0.91%,酶解温度39℃,pH7.11,此时水解度的值为6.59%,溶解度为2.81mg/mL。4、通过响应曲面法得到了超声波作用下双酶协同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在碱性蛋白酶最佳酶解条件的基础上,加入胰蛋白酶的条件为:功率210W,加酶量0.95%,酶解温度50℃,pH8.42,此时水解度为19.65%,溶解度为11.35mg/mL。5、考察了谷朊粉经在超声波条件下,碱性蛋白酶、胰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及碱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双酶协同改性,其功能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改性后其持水性和持油性明显提高。其中持水性分别提高了134.3%、108.9%、126.7%、139.0%,双酶协同改性持油性提高幅度最为明显,达到2.72g/g;改性后谷朊粉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都有所提高;双酶协同改性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效果最为明显,分别提高了36.15%和53.77%。6、添加最佳复合改性条件下的谷朊粉、未改性谷朊粉对面条感官评分、拉断力、硬度、拉伸距离、面汤吸光度产生较大影响,在相同添加量下,复合改性谷朊粉的影响更大:复合改性谷朊粉添加量为4%时,所得面条质量最佳。
佟颖[10](2012)在《小麦蛋白膜改良及成膜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化学合成包装材料引发的严重生态问题已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植物蛋白膜因形成的膜均匀透明,具有出色的阻氧性和较好的机械性能,营养丰富、可降解、易消化等特点,已成为目前可食性膜的研究热点。谷朊粉(小麦面筋蛋白,WG)是小麦淀粉生产的副产物,主要由麦醇蛋白和麦谷蛋白两部分组成,能与水形成三维立体网络结构,干燥后可形成具有韧性较强、阻氧性和热封性良好、阻油性出色的蛋白膜。由于阻湿性和机械性能较差,直接限制了WG膜在商业上的广泛应用。因此,提高和改善WG膜的阻湿性和机械性能已成为目前制约谷阮粉蛋白膜应用和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谷朊粉为成膜基料,选取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小麦面筋蛋白生产企业七家,购买了八种不同质量的谷朊粉,研究了八种不同质量WG的成膜特性及膜性能;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成膜条件对WG膜性能的影响,优化了WG膜的最佳成膜工艺;利用麦醇溶蛋白(gliadin)和玉米醇溶蛋白(Zein)对WG膜进行改良,分别优化了麦醇溶蛋白改良膜(简称gliadin改良膜)和玉米醇溶蛋白复合膜(简称Zein复合膜)的制备工艺;并从分子水平研究了麦醇溶蛋白和玉米醇溶蛋白改良WG膜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八种WG的成膜特性,考察了不同质量WG对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本研究选用的八种谷朊粉的溶解性、膜液均匀度、干燥速度、揭膜难易程度、膜的色泽和表面光滑程度等成膜性之间差异较大。八种谷朊粉制备的WG膜的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水蒸气透过率和透光率等性能之间也有较大差别。河南莲花面粉有限公司生产的谷朊粉(莲花1)因具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溶解性良好,膜液均匀,易揭膜和表面光滑等特点,尤其适合制备可食性WG膜。(2)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了成膜因素对WG膜性能的影响;优化了WG膜的最佳成膜条件,结果表明:当料液比为1∶15时,WG膜的综合性能最佳;在谷朊粉中添加甘油可以降低膜的脆性,使膜柔韧性增强,且对阻湿性影响相对较小,为WG膜增塑剂的最佳选择。影响WG膜抗拉强度的主次顺序为:甘油浓度>pH值>乙醇浓度>加热温度,当处理组合为pH12、乙醇浓度45%、甘油浓度15%、热处理温度55℃时,膜的TS最大,为3.78MPa;影响WG膜断裂伸长率的主次顺序为:甘油浓度>pH值>乙醇浓度>加热温度,当处理组合为pH11、乙醇浓度45%、甘油浓度30%、热处理温度60℃时,膜的断裂伸长率最大,为189.2%;影响WG水蒸气透过率的主次顺序为:甘油浓度>pH值>乙醇浓度>加热温度,当处理组合为pH12、乙醇浓度45%、甘油浓度15%、热处理温度60℃时,膜的水蒸气透过率最低,为6.98g·mm/m2·d·KPa。综合考虑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水蒸气透过率三项主要指标,确定WG最佳的成膜条件为pH12、乙醇浓度45%、甘油浓度20%、热处理温度60℃。在此条件下,WG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水蒸气透过率和透油率分别为3.67MPa、157.9%、7.03g·mm/m2·d·KPa和0。3.利用玉米醇溶蛋白对WG膜进行改性,制备玉米醇溶蛋白复合膜,考察了添加玉米醇溶蛋白对WG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玉米醇溶蛋白可有效地降低膜的脆性,提高膜的韧性、阻水性、机械性和阻氧性。当玉米醇溶蛋白的添加量为25%,乙醇浓度55%,甘油浓度10%,pH12、热处理温度60℃时,复合膜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阻氧能力为4.89MPa、179.1%和21.7mmol/Kg,分别比WG膜(对照)提高33.2%、17.2%和28.1%;水蒸气透过率和透光率为5.20g·mm/m2·d·KPa和35.6%,分别比对照降低26.0%和75.3%。4.利用麦醇溶蛋白对WG膜进行改性,制备麦醇溶蛋白改良膜,考察了添加麦醇溶蛋白对WG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麦醇溶蛋白可有效地降低膜的脆性,提高WG膜的韧性、阻水性、机械性、透光率和阻氧性。当麦醇溶蛋白的添加量为33.3%,乙醇浓度65%,甘油浓度10%,pH11、热处理温度60℃时,改良膜的抗拉强度最大,为5.77MPa,分别比WG膜和复合膜提高了52.7%和18.0%;水蒸气透过率最小,为4.48g·mm/m2·d·KPa,分别比WG膜和复合膜提高了35.8%和16.1%;阻氧性为18.6mmol/Kg,分别比WG膜和Zein复合膜提高了39.0%和14.3%;透光率为60.3%,分别比WG膜和复合膜提高139.3%和238.8%%。5.通过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谱、热重谱、巯基和二硫键含量、扫描电镜和疏水性分析,探讨Gliadin改良膜和Zein复合膜的改良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向WG中添加麦醇溶蛋白和玉米醇溶蛋白后,Gliadin改良膜和Zein复合膜的表面变光滑,不溶性物质明显减少,且改良膜的表面结构明显优于复合膜;WG的TG曲线分为水分蒸发和WG分解两个步骤;WG膜、复合膜和改良膜的TG曲线均分为空气逸出、水分和甘油的蒸发及WG膜分解四个步骤;在热加工过程中,Gliadin改良膜和Zein复合膜的最大加热温度分别比WG膜低15.01℃和14.88℃。从分子角度分析,认为添加玉米醇溶蛋白和麦醇溶蛋白能够改良WG膜的性能,可能是改良膜和复合膜中蛋白质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减弱,巯基含量减少,二硫键含量和疏水性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谷朊粉的乙酰化和磷酸化复合改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谷朊粉的乙酰化和磷酸化复合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处理方式对谷朊粉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致敏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谷朊粉概述 |
1.1.1 谷朊粉的组成与结构 |
1.1.2 谷朊粉的性质与应用 |
1.2 小麦醇溶蛋白 |
1.2.1 醇溶蛋白致敏性 |
1.2.2 醇溶蛋白致敏性与结构的关系 |
1.3 谷朊粉的改性研究进展 |
1.3.1 物理改性法 |
1.3.2 化学改性法 |
1.3.3 酶解改性法 |
1.4 立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立题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试剂 |
2.1.2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物理、化学和酶解法处理谷朊粉 |
2.2.2 谷朊粉结构特性的测定 |
2.2.3 谷朊粉加工特性的测定 |
2.2.4 醇溶蛋白的提取 |
2.2.5 体外模拟醇溶蛋白的胃肠道消化 |
2.2.6 动物实验 |
2.2.7 致敏性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处理方式对谷朊粉结构的影响 |
3.1.1 处理方式对谷朊粉二级结构的影响 |
3.1.2 处理方式对谷朊粉荧光光谱的影响 |
3.1.3 处理方式对谷朊粉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3.1.4 处理方式对谷朊粉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
3.1.5 处理方式对谷朊粉游离SH和二硫键含量的影响 |
3.2 处理方式对谷朊粉功能性质的影响 |
3.2.1 处理方式对谷朊粉溶解性的影响 |
3.2.2 处理方式对谷朊粉持水性的影响 |
3.2.3 处理方式对谷朊粉持油性的影响 |
3.2.4 处理方式对谷朊粉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
3.2.5 处理方式对谷朊粉起泡性及起泡稳定性的影响 |
3.3 处理方式对醇溶蛋白结构的影响 |
3.3.1 处理方式对醇溶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 |
3.3.2 处理方式对醇溶蛋白荧光光谱的影响 |
3.3.3 处理方式对醇溶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3.3.4 处理方式对醇溶蛋白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
3.3.5 处理方式对醇溶蛋白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
3.3.6 处理方式对醇溶蛋白游离SH和二硫键含量的影响 |
3.4 磷酸化、酶解处理对醇溶蛋白体外消化性的影响 |
3.4.1 磷酸化、酶解处理对醇溶蛋白体外胃消化的影响 |
3.4.2 磷酸化、酶解处理对醇溶蛋白体外肠消化的影响 |
3.5 磷酸化、酶解处理对醇溶蛋白致敏性的影响 |
3.5.1 磷酸化、酶解处理对醇溶蛋白致敏小鼠的脾脏指数影响 |
3.5.2 磷酸化、酶解处理对醇溶蛋白致敏的小鼠血清中总IgE和特异性IgE的影响 |
3.5.3 磷酸化、酶解处理对醇溶蛋白致敏的小鼠血清中组胺水平的影响 |
3.5.4 磷酸化、酶解处理对醇溶蛋白致敏的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和 IL-4 水平的影响 |
3.5.5 磷酸化、酶解处理对醇溶蛋白致敏的小鼠脾脏中Th1/Th2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3.5.6 磷酸化、酶解处理对醇溶蛋白致敏的小鼠脾脏中Treg和 Th17 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小麦谷朊蛋白的改性研究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谷朊蛋白的组成及结构 |
2 小麦谷朊蛋白的改性 |
2.1 物理改性 |
2.2 化学改性 |
2.3 酶法改性 |
2.4 复合法改性 |
3 小麦谷朊蛋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3.1 在面制品中的应用研究 |
3.2 在肉类加工制品中的应用 |
3.3 在其他食品中的应用 |
4 展望 |
(3)谷朊粉超高压改性及其在面制品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谷朊粉概况及应用 |
1.2 谷朊粉的结构特性 |
1.3 谷朊粉的功能特性 |
1.4 谷朊粉改性处理的研究进展 |
1.4.1 物理改性 |
1.4.2 化学改性 |
1.4.3 酶法改性 |
1.4.4 复合改性 |
1.5 食品超高压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超高压对谷朊粉增溶工艺的优化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谷朊粉基本成分的含量 |
2.3.2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2.3.3 Box-Behnken组合设计试验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高压对谷朊粉功能特性的影响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超高压处理对谷朊粉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
3.3.2 超高压处理对谷朊粉起泡性及起泡稳定性的影响 |
3.3.3 超高压处理对谷朊粉持水性的影响 |
3.3.4 超高压处理对谷朊粉持油性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高压对谷朊粉改性机理探讨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超高压处理对谷朊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4.3.2 超高压处理对谷朊粉粒径的影响 |
4.3.3 超高压处理对谷朊粉微观形态的影响 |
4.3.4 超高压处理对谷朊粉热性能的影响 |
4.3.5 超高压处理对谷朊粉游离巯基和二硫键含量的影响 |
4.3.6 超高压处理对谷朊粉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
4.3.7 超高压处理对谷朊粉内源性荧光光谱的影响 |
4.3.8 超高压处理对谷朊粉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4.3.9 超高压处理后谷朊粉功能与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性谷朊粉对面制品的影响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2.3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改性谷朊粉对面粉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的影响 |
5.3.2 改性谷朊粉对面团粉质特性的影响 |
5.3.3 改性谷朊粉对面团拉伸特性的影响 |
5.3.4 改性谷朊粉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
5.3.5 改性谷朊粉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4)乙酰化麦醇溶蛋白溶液及与麦谷蛋白共混液流变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麦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的提取 |
1.2.2 麦醇溶蛋白的乙酰化改性 |
1.2.3 麦醇溶蛋白乙酰化程度的测定 |
1.2.4 乙酰化麦醇溶蛋白溶液和乙酰化麦醇溶蛋白/麦谷蛋白溶液的配制 |
1.2.5 乙酰化麦醇溶蛋白/麦谷蛋白溶液流变性能的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乙酸酐用量对麦醇溶蛋白乙酰化程度的影响 |
2.2 乙酰化麦醇溶蛋白溶液流变性能的研究 |
2.3 乙酰化麦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共混液流变性能的研究 |
3 结语 |
(5)青稞粉消化性能的调控及其在面条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青稞简介 |
1.1.1 青稞的种类及分布 |
1.1.2 青稞的成分及其营养功能 |
1.1.3 青稞的主要应用及研究现状 |
1.2 淀粉在人体胃肠道中的消化及调控 |
1.2.1 淀粉在人体胃肠道中的消化 |
1.2.2 淀粉消化性能分类与营养功能 |
1.2.3 淀粉消化性能的热改性调控 |
1.3 杂粮面条的研究现状 |
1.3.1 杂粮面条的种类 |
1.3.2 面条品质与面团流变学特性 |
1.3.3 杂粮面条创制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目的 |
1.4.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热改性对青稞粉消化性能及营养功能影响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主要实验材料 |
2.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2.1.3 青稞粉粉的制备 |
2.1.4 实验动物 |
2.1.5 实验动物饲料制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青稞粉的湿热处理 |
2.2.2 青稞粉的干热处理 |
2.2.3 青稞粉消化性能的测定 |
2.2.4 动物实验的方法 |
2.2.5 实验过程及受试鼠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2.2.6 湿热处理前后大米淀粉干预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
2.2.7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热改性条件对青稞粉消化性能的影响 |
2.3.2 热改性前后青稞粉对受试鼠体重、摄食量和食物利用率的影响 |
2.3.3 热改性前后青稞粉对受试鼠血糖的影响 |
2.3.4 热改性前后青稞粉对受试鼠血清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水平的影响 |
2.3.5 热改性前后青稞粉对受试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2.3.6 热改性前后青稞粉对受试鼠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
2.3.7 热改性前后青稞粉对受试鼠肝功能代谢的影响 |
2.3.8 热改性前后青稞粉对受试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热改性前后青稞粉及其与小麦粉复配体系流变学特性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3.1.1 主要实验材料 |
3.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青稞粉与小麦粉复配 |
3.2.2 热改性前后青稞粉及其与中筋小麦粉复配体系糊性质的研究 |
3.2.3 热改性前后青稞粉及其与中筋小麦粉复配体系粉质特性的研究 |
3.2.4 热改性前后青稞粉及其与中筋小麦粉复配面团拉伸特性的研究 |
3.2.5 热改性前后青稞粉及其与中筋小麦粉复配面团动态流变学特性研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热改性前后青稞粉及其与中筋小麦粉复配体系糊性质的研究 |
3.3.2 热改性前后青稞粉及其与中筋小麦粉复配体系粉质特性的研究 |
3.3.3 热改性前后青稞粉及其与中筋小麦粉复配体系拉伸特性的研究 |
3.3.4 热改性前后青稞粉及其与中筋小麦粉复配体系动态流变学特性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青稞粉及其热改性产物在面条中的应用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4.1.1 主要实验材料 |
4.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青稞面条的制作 |
4.2.2 青稞面条烹煮性质的测定 |
4.2.3 青稞面条质构特性的测定 |
4.2.4 青稞面条的感官评价 |
4.2.5 青稞面条微观结构的测定 |
4.2.6 谷朊粉对青稞面条品质的影响 |
4.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青稞面条的断条率 |
4.3.2 青稞面条的烹煮特性 |
4.3.3 青稞面条的质构特性 |
4.3.4 青稞面条的微观形貌 |
4.3.5 青稞面条的感官评价 |
4.3.6 谷朊粉对青稞面条品质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 结论 |
二 创新之处 |
三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小麦谷朊粉改性新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谷朊粉的改性技术 |
1.1 物理法改性 |
1.1.1 湿热处理法 |
1.1.2 超声波处理法 |
1.1.3 其他物理改性法 |
1.2 化学法改性 |
1.2.1 脱酰胺法 |
1.2.2 酰化法 |
1.2.3 磷酸化法 |
1.2.4 糖基化法 |
1.3 酶法改性 |
2 结论与展望 |
(7)谷朊粉改性及其在冰淇淋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谷朊粉 |
1.1.1 谷朊粉的组成和结构 |
1.1.2 谷朊粉功能特性 |
1.1.3 影响谷朊蛋白物理、功能特性因素 |
1.1.4 谷朊粉的应用 |
1.1.5 谷朊粉的生产 |
1.2 谷朊粉改性研究进展 |
1.2.1 物理法 |
1.2.2 酶法 |
1.2.3 化学法 |
1.2.4 复合改性 |
1.3 蛋白对食品乳状液体系的影响 |
1.3.1 蛋白质在食品体系中的作用 |
1.3.2 蛋白在冰淇淋体系中的作用 |
1.4 本课题的立论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的立论依据和意义 |
1.4.2 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原料及药品 |
2.1.2 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谷朊粉基本成分的测定 |
2.2.2 酶活测定方法 |
2.2.3 不同酶水解度的测定 |
2.2.4 谷朊粉的酶法水解工艺 |
2.2.5 不同水解度改性谷朊粉的制备 |
2.2.6 醋酸、酒石酸、柠檬酸脱酰胺游离氨基酸含量随时间变化测定 |
2.2.7 不同有机酸湿热脱酰胺改性谷朊粉样品的制备 |
2.2.8 Alcalase 酶限制水解与醋酸、酒石酸、柠檬酸湿热复合改性样品的制备 |
2.2.9 溶解性测定 |
2.2.10 乳化性、乳化稳定性的测定 |
2.2.11 起泡性、起泡稳定性的测定 |
2.2.12 氨基酸含量测定 |
2.2.13 SDS-PAGE 法测分子量分布 |
2.2.14 表面疏水性 |
2.2.15 红外光谱分析 |
2.2.16 SEM 扫描电镜观察改性样品表面结构 |
2.2.17 改性谷朊粉乳状液的制备 |
2.2.18 乳状液粒度分布测定 |
2.2.19 激光共聚焦观察乳状液微观结构 |
2.2.20 冰淇淋的配方及工艺 |
2.2.21 冰淇淋的融化率 |
2.2.22 冰淇淋膨胀率的测定 |
2.2.23 冰淇淋硬度测定 |
2.2.24 冰淇淋浆料静态流变学性质 |
2.2.25 冰淇淋浆料动态流变学性质 |
2.2.26 冰淇淋的粒度分布 |
2.2.27 冰淇淋感官评定 |
2.2.28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未处理谷朊粉理化功能性质 |
3.1.1 原料谷朊粉基本成分 |
3.1.2 原料谷朊粉功能性质分析 |
3.2 谷朊粉不同改性工艺 |
3.2.1 各种蛋白酶水解的反应温度、pH 和作用位点 |
3.2.2 不同蛋白酶的水解进程曲线 |
3.2.3 醋酸、酒石酸、柠檬酸湿热脱酰胺工艺确定 |
3.3 不同改性方式改性对谷朊粉功能性质的影响 |
3.3.1 不同改性谷朊粉溶解度 |
3.3.2 不同改性谷朊粉乳化性质分析 |
3.3.3 不同改性谷朊粉起泡性质分析 |
3.3.4 不同改性谷朊粉氨基酸成分分析 |
3.4 不同改性方式对谷朊粉结构的影响 |
3.4.1 疏水性比较 |
3.4.2 红外光谱分析 |
3.4.3 SDS-PAGE |
3.4.4 不同方法改性的小麦面筋蛋白扫描电镜比较 |
3.5 乳状液微观结构影响 |
3.6 改性谷朊粉对冰淇淋品质的影响 |
3.6.1 冰淇淋融化率 |
3.6.2 冰淇淋膨胀率和硬度 |
3.6.3 冰淇淋浆料流变学性质 |
3.6.4 冰淇淋粒度分布 |
3.6.5 感官评定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改性小麦谷朊蛋白提高其乳化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谷朊蛋白的乳化性 |
2 小麦谷朊蛋白改性提高乳化性的方法 |
2.1 物理改性小麦谷朊蛋白提高乳化性研究 |
2.2 化学改性小麦谷朊蛋白提高乳化性研究 |
2.3 酶改性小麦谷朊蛋白提高乳化性研究 |
2.4 复合改性小麦谷朊蛋白提高乳化性研究 |
3 展望 |
(9)复合改性对谷朊粉溶解性的影响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目录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谷朊粉的组成与结构 |
1.2 谷朊粉的应用 |
1.2.1 食品中的应用 |
1.2.2 工业中的应用 |
1.2.3 饲料中的应用 |
1.3 谷朊粉的生产 |
1.3.1 马丁法及改良的马丁法 |
1.3.2 三相卧螺法 |
1.3.3 巴特法 |
1.4 谷朊粉的功能性质 |
1.4.1 溶解性 |
1.4.2 乳化性 |
1.4.3 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 |
1.4.4 吸水性及粘弹性 |
1.5 国内外谷朊粉改性及研究进展 |
1.5.1 物理改性 |
1.5.2 酶法改性 |
1.5.3 化学改性 |
1.5.4 基因改性 |
1.5.5 复合改性 |
2 引言 |
2.1 课题提出依据和研究意义 |
2.2 课题研究内容 |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试剂和设备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主要试验仪器与设备 |
3.1.3 主要试验试剂 |
3.2 试验内容和方法 |
3.2.1 小麦面筋蛋白基本指标测定 |
3.2.2 谷朊粉溶解性的测定 |
3.2.3 谷朊粉水解度的测定 |
3.2.4 复合法改性的工艺 |
3.2.5 小麦面筋蛋白其它功能性质的测定 |
3.2.5.1 持水性和持油性测定 |
3.2.5.2 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测定 |
3.2.5.3 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测定 |
3.2.6 复合改性小麦面筋蛋白在面条加工中的应用 |
3.2.6.1 面条的制作 |
3.2.6.2 面条的感官评价 |
3.2.6.3 面条的硬度、拉断力、拉伸距离测定 |
3.2.6.4 面汤吸光度的测定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小麦面筋蛋白化学组成 |
4.2 超声波与单酶复合改性的工艺参数优化 |
4.2.1 超声波作用下碱性蛋白酶酶解小麦面筋蛋白单因素试验 |
4.2.2 超声波作用下碱性蛋白酶酶解的响应面分析和条件优化 |
4.2.3 超声波作用下胰蛋白酶酶解小麦面筋蛋白单因素试验 |
4.2.4 超声波作用下胰蛋白酶酶解的响应面分析和条件优化 |
4.2.5 超声波作用下中性蛋白酶酶解小麦面筋蛋白单因素试验 |
4.2.6 超声波作用下中性蛋白酶酶解的响应面分析和条件优化 |
4.3 超声波与双酶复合改性的工艺参数优化 |
4.4 复合改性对小麦面筋蛋白其它功能性质的影响 |
4.4.1 引言 |
4.4.2 持水性和持油性 |
4.4.3 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 |
4.4.4 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 |
4.5 复合改性小麦面筋蛋白在面条加工中的应用 |
4.5.1 引言 |
4.5.2 谷朊粉添加量对面条感官评价的影响 |
4.5.3 谷朊粉添加量对面条硬度、拉断力、拉伸距离的影响 |
4.5.4 谷朊粉添加量对面汤吸光度的影响 |
5 结论 |
5.1 超声波与单酶复合改性的工艺研究 |
5.2 超声波与双酶复合改性的工艺工艺研究 |
5.3 复合改性对小麦面筋蛋白其它功能性质的影响 |
5.4 复合改性小麦面筋蛋白在面条加工中的应用研究 |
6 创新点与展望 |
6.1 创新点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10)小麦蛋白膜改良及成膜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引言 |
1.2 小麦面筋的组成及其性质 |
1.2.1 小麦面筋的组成成分及含量 |
1.2.2 小麦面筋蛋白质种类及结构 |
1.2.3 小麦面筋的功能特性 |
1.3 小麦面筋的改性方法 |
1.3.1 物理改性 |
1.3.2 化学改性 |
1.3.3 酶法改性 |
1.3.4 复合改性 |
1.4 植物蛋白的成膜性 |
1.4.1 植物蛋白的成膜机理 |
1.4.2 植物蛋白膜的形成及性质 |
1.4.3 蛋白膜的成膜方法 |
1.5 蛋白膜研究现状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6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7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谷朊粉质量对其成膜性及膜性能影响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仪器 |
2.2.3 试验方法 |
2.2.4 试验设计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谷朊粉质量比较 |
2.3.2 不同谷朊粉成膜性比较 |
2.3.3 不同 WG 膜厚度的比较 |
2.3.4 不同 WG 膜机械性能的比较 |
2.3.5 不同 WG 膜水蒸气透过率的比较 |
2.3.6 不同 WG 膜透光的比较 |
2.3.7 不同 WG 膜水溶性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成膜因素对谷朊粉膜性能影响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仪器 |
3.2.3 试验方法 |
3.2.4 试验设计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料液比对膜性能的影响 |
3.3.2 不同增塑剂对膜性能的影响 |
3.3.3 乙醇浓度对膜性能的影响 |
3.3.4 甘油浓度对膜性能的影响 |
3.3.5 pH 值对膜性能的影响 |
3.3.6 加热温度对膜性能的影响 |
3.3.7 加热时间对膜性能的影响 |
3.3.8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
3.3.9 WG 膜最佳制备统计的确定 |
3.3.10 WG 膜的红外谱图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玉米醇溶蛋白对谷朊粉成膜性影响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仪器 |
4.2.3 试验方法 |
4.2.4 试验设计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玉米醇溶蛋白添加量的确定 |
4.3.2 Zein 复合膜单因素试验 |
4.3.3 Zein 复合膜正交试验 |
4.3.4 Zein 复合膜最佳制备条件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谷朊粉蛋白质构成比例对其成膜性影响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仪器 |
5.2.3 试验方法 |
5.2.4 试验设计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麦醇溶蛋白添加量的确定 |
5.3.2 Gliadin 改良膜单因素试验 |
5.3.3 Gliadin 改良膜正交试验 |
5.3.4 Gliadin 改良膜最佳制备条件的确定 |
5.3.5 Gliadin 改良膜与其他蛋白膜性能的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谷朊粉膜性能改良的分子机制试验与分析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材料 |
6.2.2 试验仪器 |
6.2.3 试验方法 |
6.2.4 试验设计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添加醇溶蛋白对 WG 膜红外光谱的影响 |
6.3.2 添加醇溶蛋白对 WG 膜 DSC 的影响 |
6.3.3 添加醇溶蛋白对 WG 膜 TG 的影响 |
6.3.4 添加醇溶蛋白对 WG 膜扫描电镜的影响 |
6.3.5 添加醇溶蛋白对 WG 膜巯基和二硫键的影响 |
6.3.6 添加醇溶蛋白对 WG 膜疏水性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论和讨论 |
7.1 总结论 |
7.2 讨论 |
7.2.1 关于谷朊粉质量对其成膜性影响的探讨 |
7.2.2 关于 Zein 复合膜透光率的探讨 |
7.2.3 本课题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四、谷朊粉的乙酰化和磷酸化复合改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处理方式对谷朊粉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致敏性的影响[D]. 薛腊梅. 江南大学, 2020(01)
- [2]小麦谷朊蛋白的改性研究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 王建中,姚虹. 中州大学学报, 2019(05)
- [3]谷朊粉超高压改性及其在面制品中的应用研究[D]. 秦瑞旗.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4]乙酰化麦醇溶蛋白溶液及与麦谷蛋白共混液流变性能的研究[J]. 李玉莹,马晓军.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9(01)
- [5]青稞粉消化性能的调控及其在面条应用的研究[D]. 钟少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6]小麦谷朊粉改性新技术综述[J]. 王建中,尹红娜. 轻工学报, 2017(02)
- [7]谷朊粉改性及其在冰淇淋中应用研究[D]. 何文猛. 江南大学, 2014(01)
- [8]改性小麦谷朊蛋白提高其乳化性的研究进展[J]. 王朝霞,陈锡威,宋俊梅,冯凤琴. 食品工业科技, 2013(23)
- [9]复合改性对谷朊粉溶解性的影响及应用研究[D]. 唐小君. 河南农业大学, 2012(04)
- [10]小麦蛋白膜改良及成膜机理研究[D]. 佟颖. 沈阳农业大学,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