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再灌注后Fos蛋白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川芎嗪和黄芪对其表达的影响

脑缺血再灌注后Fos蛋白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川芎嗪和黄芪对其表达的影响

一、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Fos蛋白的表达与川芎嗪、黄芪对其表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波[1](2021)在《冰片配伍黄芪甲苷和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血管单元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冰片配伍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Ⅳ,AST Ⅳ)和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I)后脑组织损伤、神经血管单元主要组分(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微血管)的结构、主要组分特异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 specific nuclear,Neu N)、层黏连蛋白(Laminin,LN)、内皮屏障抗原蛋白(Endothelial barrier antigen,EBA)及相关功能蛋白--αII-血影蛋白(αII-Spectrin,αII-SP)、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通过Notch信号通路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 Group,SOG)、模型组(Model Group,MG)、冰片组(Borneol Group,BG)、AST Ⅳ组(AST Ⅳ Group,AG)、PNS组(PNS Group,PG)、AST Ⅳ+PNS组(AST Ⅳ+PNS Group,APG)、冰片+AST Ⅳ+PNS低剂量组(Borneol+AST Ⅳ+PNS Low-dose Group,LDG)、冰片+AST Ⅳ+PNS高剂量组(Borneol+AST Ⅳ+PNS High-dose Group,HDG)、依达拉奉组(Edaravone Group,EG)。EG腹腔注射给药,其他组灌胃给药,2次/d。采用线栓法阻断右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建立大鼠CIRI模型。缺血2h,再灌注后22h,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大脑缺血皮质区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大脑缺血皮质区GFAP、Neu N、LN、EBA的表达;免疫荧光三标法检测大脑缺血皮质区GFAP、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200,NF-200)、LN的蛋白表达;Westrn blot检测大脑缺血皮质区αII SP、AQP-4、MMP-9、VEGF、Notch1、Notch胞内域(Intracellular domain of Notch,NICD)、Hes1、Delta-like ligand 4(DLL4)蛋白的表达。结果:缺血2h,再灌注22h后,MG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右侧局灶性脑梗死、神经细胞损伤。各药物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和神经细胞损伤率显着降低(P<0.05、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效应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缺血2h,再灌注22h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G的Neu N、LN、EBA阳性细胞显着减少(P<0.01),GFAP阳性细胞显着增加(P<0.01);冰片、PNS、AST Ⅳ、AST Ⅳ+PNS与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增强Neu N、LN、EBA蛋白表达(P<0.05、0.01),显着降低GFAP蛋白表达(P<0.05、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免疫荧光三标结果显示,MG的NF-200、LN阳性细胞显着减少(P<0.01),GFAP阳性细胞显着增加(P<0.01);冰片、AST Ⅳ、PNS、AST Ⅳ+PNS与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降低GFAP蛋白表达(P<0.05、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冰片、AST Ⅳ+PNS与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增强LN蛋白表达(P<0.05、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增强NF-200蛋白表达(P<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AST Ⅳ+PNS(P<0.05)。Westrn blot结果显示,MG大鼠缺血皮质区AQP-4、MMP-9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αII SP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而VEGF、NICD、Notch1、Hes1、DLL4蛋白表达无显着变化(P>0.05),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上调αII SP、VEGF、NICD、Notch1、Hes1、DLL4蛋白的表达(P<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效应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下调AQP-4、MMP-9蛋白的表达(P<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效应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结论:1.冰片配伍AST Ⅳ和PNS对大鼠CIRI后具有脑保护作用,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神经细胞损伤率、减少脑梗死体积,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2.冰片配伍AST Ⅳ和PNS对大鼠CIRI后神经血管单元具有保护作用,可减轻神经元和微血管基底膜损伤、抑制星形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减轻脑水肿,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维持神经血管单元结构完整性,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AST Ⅳ+PNS。3.冰片配伍AST Ⅳ和PNS对大鼠CIRI后的脑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Notch信号通路,上调NICD、Notch1、Hes1、VEGF、DLL4表达,从而发挥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有关。

董庆海[2](2020)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化学成分及其抗血瘀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Salviae Miltiorrhizae and Ligustrazi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具有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改善心肌缺血的耐受力等作用,常用于闭塞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为进一步阐明其化学组成,筛选其新的药理活性,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本论文运用UPLC-Q/TOF-MS等分离技术,UNIFI天然产物解析平台、化合物标准品比对等鉴定手段,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对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化学物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同时构建了冰水浴复加肾上腺素诱导的急性血瘀大鼠模型,对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抗血瘀活性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了成果:1.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全成分研究首次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UNIFI天然产物解析平台对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进行了全成分分析。结果,鉴定出了黄酮类、醌类、萜类、有机酸及其酯类等共计40种化学成分,提供了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化学成分的详细信息。2.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入脑成分研究首次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入脑成分进行了研究。共在给药脑组织中鉴定出丹参素、川芎嗪、原儿茶酸乙酯、紫草酸单甲酯、迷迭香酸、洋川芎内酯Q和亚麻醇等7个化学成分,为阐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脑内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3.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代谢产物研究首次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共在给药大鼠的血浆、尿液、粪便、胆汁中发现15个代谢产物,其中原型代谢产物2个分别为丹参素和川芎嗪,丹参素的代谢产物10个,川芎嗪的代谢产物3个,涉及羟基化、羧基化、硫酸酯化和葡萄糖醛酸化等多个代谢途径。4.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抗血瘀药理活性的初步研究首次开展了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抗血瘀活性的初步研究。结果,相比于模型组,给药组可降低模型组的全血及血浆黏度,并使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明显降低。以上结果说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以治疗冰水浴复加肾上腺素所致的急性血瘀,可改善血液流变学参数、降低GMP-140蛋白及vWF因子的含量,具有抗血瘀作用。5.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抗血瘀作用机制预测采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前期对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来预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抗血瘀作用的机制。结果,通过数据库分析,预测出其中31个活性成分、涉及38个靶标,作用于10个通路与血瘀疾病有关,初步揭示了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协同治疗血瘀疾病的作用机制。6.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抗血瘀作用机制研究采用代谢组学技术从整体水平对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抗血瘀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显着回调急性血瘀所致的22个内源性代谢物的异常改变,通过调控鞘脂代谢,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视黄醇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α-亚麻酸代谢,亚油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等发挥抗血瘀的作用。综上所述,本论文丰富了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化学成分,鉴定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入脑成分和代谢成分,筛选了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抗血瘀的药理活性,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代谢组学技术,预测并研究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抗血瘀作用的机制。论文中较为系统的研究了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为深入开发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提供参考。

雷梦南[3](2020)在《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CD133、Vav1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课题组前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以SCF/c-kit信号通路为切入点,通过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额顶叶皮质缺血半暗带区CD133、Vav1蛋白表达及缺血半暗带区局部脑组织血流量的变化,探讨益气活血通络法对脑缺血再灌注血管再生的影响,为临床该治法合理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健康4月龄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84只,体质量(300±20)g,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 Group,SOG)、模型组(Model Group,MG)、通心络组(Tongxinluo Group,TXLG)和脑络欣通组(Naoluoxintong Group,NLXTG),每组21只,根据其治疗时间的不同,各组再分为3d、7d、14d三个亚型组,每个亚型组7只。SOG仅进行动脉分离术,剩余三组采用线拴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以Longa评分判断模型复制是否成功,神经缺损体征评分以2~3分者选为本次实验的动物。按照人与大鼠体表面积折算系数进行计算药物的等效剂量,得出脑络欣通和通心络的给药剂量分别为5.04g/kg、0.50g/kg,于每日上午9:00时、下午4:00时各灌胃一次。进行不同时间的治疗后,4%多聚甲醛心脏灌流内固定,开颅取脑,以备检测。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分别测定各组大鼠右侧脑部缺血区插线后5min和治疗后的局部脑血流量(r CBF);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二步法分别对不同组别不同治疗时间大鼠额顶叶皮质缺血半暗带区CD133、Vav1蛋白表达的阳性面积进行检测。所得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软件Graph Pad Prism 7.00进行统计数据的分析及图形的制作,统计表采用软件Word2016进行制作。结果1)CD133的变化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在400倍显微视野下,CD133主要表达在大脑缺血梗死灶周围中、小血管内皮细胞胞浆中。与SOG比较,MG的额顶叶皮质缺血半暗带区CD133蛋白表达的阳性面积在3d、7d、14d均显着增高(P<0.01);与MG比较,TXLG及NLXTG的额顶叶皮质缺血半暗带区CD133蛋白表达的阳性面积3d、7d和14d均显着增加(P<0.01);与TXLG比较,NLXTG额顶叶皮质缺血半暗带区CD133蛋白表达的阳性面积在3d无统计学意义(P>0.05),7d和14d有所增加(P<0.01)。2)Vav1的变化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在400倍显微视野下,Vav1主要表达在神经元细胞核膜上。与SOG比较,MG的额顶叶皮质缺血半暗带区Vav1蛋白表达的阳性面积在3d、7d和14d均显着增加(P<0.01);与MG比较,TXLG及NLXTG的额顶叶皮质缺血半暗带区Vav1蛋白表达的阳性面积在3d、7d、14d均显着上升(P<0.01);与TXLG比较,NLXTG的Vav1蛋白表达阳性面积在3d、7d和14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局部脑血流量各组实验大鼠按操作复制模型,在插线后5min经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模型大鼠右侧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与SOG比较,MG、TXLG、NLXTG的3d、7d、14d各组全部大鼠插线后5min的r CBF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实验大鼠经过不同时间点采用不同药物灌胃治疗后,经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模型大鼠右侧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与SOG比较,MG治疗后3d、7d、14d的r CBF显着下降(P<0.01);与MG比较,TXLG和NLXTG治疗后3d、7d、14d的r CBF显着上升(P<0.01);与TXLG比较,NLXTG治疗后3d、7d、14d的r CBF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益气活血通络法(脑络欣通)能上调额顶叶皮质缺血半暗带区CD133蛋白的表达,使脑缺血后血管再生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2)益气活血通络法(脑络欣通)通过上调Vav1蛋白的表达,激活造血细胞表达,使血管再生功能有所提高;3)益气活血通络法(脑络欣通)能改善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区脑部血流量的变化,促进半暗带区域血流的增加。因此,益气活血通络法(脑络欣通)能调节SCF/c-kit信号通路,促进缺血半暗带区血管再生,增加血流供应,抗脑缺血损伤,促进神经结构与功能恢复。

曹国琼,胡正平,马奋刚,张永萍[4](2019)在《治疗缺血性中风常用中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等特征。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最为常见。中风发病机制复杂,尚无特效治疗。中药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体现出整体调节、多层次、多靶点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治疗缺血性中风常用中药的研究进展,为今后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参考和依据。

李宁,王军[5](2018)在《中药活性成分抗缺血性脑细胞凋亡实验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细胞凋亡是缺血性脑损伤导致神经细胞死亡的重要病理机制,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可通过减少细胞凋亡而实现对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根据缺血性神经细胞凋亡的病理生理机制,综述常用治疗脑缺血的中药(三七、丹参、人参、川芎、银杏叶、葛根、灯盏花、红景天、黄芪)活性成分对脑缺血性神经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通路及调控蛋白干预作用的最新实验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孟胜喜,霍清萍,王兵,彭文波,王宇新,黄侃,梁芳[6](2015)在《中药有效成分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中药有效成分具有物质基础相对清晰、疗效明确、作用机制相对清楚等特点,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多层次有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中药有效成分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现状,并认为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是一种基于中医药理论的创新研究模式,是中医药现代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

来丽丽[7](2015)在《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的药动学与药效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用线栓法制备的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建立HPLC法测定血浆样本中丹参素与川芎嗪的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尾静脉注射给药后进行相关药动学研究,选取乳酸脱氢酶(LDH)为指标进行药效学研究;最终建立药动学和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以阐述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规律,对脑缺血性损伤保护机制,深入探讨药对配伍规律,为临床使用参芎配伍提供可靠的思路与方法。方法1.MCAO模型制作: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缺血1h后拔线栓实现再灌注,于再灌注24h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状况。2.建立HPLC法测定血浆样本中丹参素与川芎嗪含量的测定方法: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经尾静脉注射不同配伍比例的丹参素和川芎嗪溶液后眼眶取血,血浆样品预处理后,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自动进样,进样量20μL。其中,色谱柱为XBridge-C18色谱柱(4.6mm×150mm,5μm),柱温为30℃,流动相为乙腈和0.3%磷酸水溶液,等梯度洗脱,洗脱方式为:乙腈—0.3%磷酸水溶液(7.2%:92.8%),流量0.8mL.min-1,紫外检测波长280nm。3.药动学研究:按丹参素与川芎嗪5个配伍组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进行尾静脉给药,测定各时间点的血药浓度,以采血时间为横坐标,分别以丹参素与川芎嗪的血药浓度为纵坐标,绘制血药浓度与时间的C-T曲线;用DAS3.2.6软件进行药动学研究。4.药效动力学与PK-PD结合模型研究:进行LDH活性测定,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效应图。以LDH为药效学指标,运用DAS3.2.6软件进行PK-PD结合模型的拟合,获得血药浓度与药效之间的PK-PD模型方程。结果1.成功建立了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SD大鼠大脑缺血1h再灌注24h后,出现显着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TTC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脑组织染为均匀的红色,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缺血侧半球大部分呈现明显的苍白色。2.成功建立了 HPLC法测定血浆样本中丹参素与川芎嗪含量的测定方法:川芎嗪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0371x-0.0046,R2=0.9993,100mg·L-1~0.15625mg·L-1范围内线性良好。丹参素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Y=0.0163x-0.0094,R2=0.9995,200mg·L-1~0.6234mg·L-1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对回收率在88%~114%之间,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0%,稳定性符合动物体内药物分析要求。3.成功绘制了血药浓度与时间的C-T曲线,并进行了药动学研究:由C-T曲线可看出,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后同一时间点的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成非比例关系。运用DAS 3.2.6药动学软件得到,不同配伍给药后,川芎嗪的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4h后趋于平稳;组别1的驻留时间最长,组别3的驻留时间最短;组别5的消除半衰期最大;组别2的消除率最小;组别2的AUC(0-t)明显高于其他组,这与给药剂量有一定的关系,但组别1、组别3、组别5川芎嗪剂量相同配伍不同,AUC(0-t)也有所不同。不同配伍给药后,丹参素的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2h后趋于平稳;组别1的驻留时间最长,组别3的驻留时间最短;组别1的消除半衰期最大;组别3的消除率最小;组别3 AUC(0-t)明显高于其他组,这与给药剂量有一定的关系,但组别1、组别2、组别4丹参素剂量相同配伍不同,AUC(0-t)也有所不同。4.成功进行了 LDH活性测定,并以LDH为药效学指标,建立了 PK-PD结合模型:给药组的LDH活性显着性低于模型组的LDH活性,提示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给药能显着降低体内LDH活性,减小因脑缺血再灌注对细胞的损伤程度。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效应图得到药物效应的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其在血浆中的滞留时间。采用DAS3.2.6软件处理,进行PK-PD模型拟合,经拟合,用Hill方程拟合取得很良好的相关系,模型方程为:E=Emax*Cγ/(ED50γ+Cγ)。结论1.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操作相对简单易行并可控制,模型制作成功率相对较高,可为后期进行药动学与药效学研究提供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2.所建立的HPLC测定方法专属性强,分离度好,分析时长适宜,操作简单快速,可用于MCAO大鼠丹参素与川芎嗪血药浓度测定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3.观察C-T曲线和运用药动学软件数据分析得到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后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存在相互影响的作用。4.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可能与其有效成分的抗细胞损伤特性有关,PK-PD结合模型可用于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的药动学与药效学相关性评价与预测,阐述丹参素与川芎嗪的配伍规律。

舒明春[8](2015)在《黄芪川芎有效部位配伍的药动学与药效学及PK-PD模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黄芪川芎有效部位配伍并选择各有效部位的代表成分在脑缺血损伤大鼠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变化,并建立PK-PD模型,从而科学的评价中药配伍在脑缺血模型动物体内的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剂学配伍规律研究和中药现代化提供参考。方法(1)黄芪川芎有效部位配伍的药动学研究:①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大鼠血浆中各有效部位代表成分(毛蕊异黄酮,川芎嗪,阿魏酸)的含量。采用梯度洗脱法,甲醇占流动相体积百分比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0-5min,25%-25%;5-6min,25%-35%;6-10min,35%-60%;10-14min,60%-60%;柱温:30℃;流速 1 mL.min-1;检测波长 0~9 min,280 nm;9~12 min,320 nm;12~14 min,254 nm。②采用正交设计法(L934)将黄芪川芎有效部位(黄芪总皂苷,黄芪总黄酮,川芎生物碱,川芎有机酸)配成9个用量配比不同的组方,将SD大鼠随机分成9个不同的组方组,并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同时灌胃给予 9 个组方药,给药后 0.083、0.25、0.5、0.75、1.0、1.5、2.0、3.0、4.0、6.0 h眼眶取血0.5 mL置于1.5 mL含肝素钠的EP管中,并用HPLC法测定各有效部位代表性成分(毛蕊异黄酮,川芎嗪,阿魏酸)在血浆中的含量,采用DAS 3.2.6药动学软件进行药动学参数的计算。(2)黄芪川芎有效部位配伍的药效学研究:将黄芪川芎有效部位(黄芪总皂苷,黄芪总黄酮,川芎生物碱,川芎有机酸)配成9个用量配比不同的组方,将SD大鼠随机分成9个不同的组方组,并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同时灌胃给 予’9 个组方药,于给药后 0.083、0.25、0.5、0.75、1.0、1.5、2.0、3.0、4.0、6.0 h眼眶取血0.5 mL置于1.5 mL含肝素钠的EP管中,用试剂盒检测血浆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1)毛蕊异黄酮、川芎嗪、阿魏酸分别在0.469 μg·mL-1~30 μg·mL-1、2.5μg·mL-1~100 μg·mL-1、0.3125 μg·mL-1~20μg·mL-1线性范围良好,线性方程和相关系数分别为:Y=0.1273x-0.0479,R2=0.9984,Y=0.0023x+0.0009,R2=0.9991,Y=0.1066x+0.0054,R2=0.9994。毛蕊异黄酮平均相对回收率均大于90%(RSD<6%)。川芎嗪平均相对回收率分别为:98.30%(RSD=3.02%):97.16%(RSD=7.65%);94.05%(RSD=8.74%)。阿魏酸平均相对回收率分别为:98.08%(RSD=7.44%);92.81%(RSD=7.25%);93.0%(RSD=4.27%)。各成分的日内和日间变异系数RSD均小于10%,符合生物样品的分析要求。(2)再灌注口服给以有效部位配伍的9个组方,按上述时间点采血并计算出各时间点的平均血药浓度,经药动学软件处理后得到各指示性成分主要药动学参数。采用非房室模型对毛蕊异黄酮、川芎嗪、阿魏酸进行药动学分析。再灌注同时给予不同配伍组后毛蕊异黄酮的药动学曲线变化都为双峰现象。第1、2、4组的Cmax值显着高于其他组。第1、4、5组达峰值(Tmax)显着小于其他各组。第2、6组方的AUC值明显高于其他组。9个组方在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平均驻留时间(MRT)差异不大,维持在3h左右。灌胃给予不同组方的药物后,通过计算得到川芎嗪的药时曲线,发现第四组为单峰,其他各组均为双峰。第2、4、6和7组Cmax组明显高于其他组。第3、4、9组的达峰时间(Tmax)明显小于其他组。第6组方AUC(0-t)显着高于其他组方,其次为第2、4、7组方组。9个不同的组方在MRT方面基本维持在2~3h左右,其中第1、6、7、8组都接近于3 h,大于其他各组。灌胃给予9个不同组方后阿魏酸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大都呈下降趋势,只有第1、7、9组出现了单峰现象。4号组方的Cmax显着大于其他各组,其值为24.611μg·mL-1,其次为2号组方的15.128μg·mL-1,再次为3、6、8组的9.405、9.364、9.994 μg·mL-1。给药后的9个不同组方大部分都在0.083 h达到了峰值,只有第1、7、9组分别在0.5h、0.25h和0.167h达到峰值。第2、3、4组的AUC值显着高于其他组。灌胃给予9个不同组方后阿魏酸在大鼠体内的平均驻留时间以第7组为最高。(3)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与正常组相比血浆中LDH活性显着提高(P<0.01);口服给予有效部位配伍的9个组方,各时间点较模型组血.浆中LDH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9个组方于再灌注2h以前能发挥更好的药效作用,其中组方3、4、5、7、9较其他各组能更显着的降低血浆中LDH活性(P<0.01)。通过软件进行模型拟合比较最终建立了以效应室联结的(?)PK-PD模型。结果发现各组方Emax明显滞后于血药浓度的峰值Tmax,给药后每一时间点上的血药浓度值和药物效应值不是严格一对应关系,出现了效应明显滞后于血药浓度的现象,血药浓度的改变和药物效应的变化不同步。结论(1)本实验中液相色谱条件方法简便、可靠、灵敏、稳定;线性范围良好,回收率高,精密度良好,适用于毛蕊异黄酮、川芎嗪、阿魏酸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2)对毛蕊异黄酮的药动学参数分析发现,1、2、4组方在给药后毛蕊异黄酮的吸收效果显着好于其他组;第1、4、5组这三个组方在给药后,毛蕊异黄酮的吸收速度较快;第2、6组生物利用度优于其他各组;给予9个组方后,毛蕊异黄酮的平均驻留时间都较长,能够维持耐久的药效特性。川芎嗪的药动学参数显示,第3、4、9组相对于其他组方对川芎嗪的吸收效速度较快;第6组方川芎嗪的吸收程度最大,生物利用度显着高于其他组方,其次为第2、4、7组方:1、6、7、8这四个组方在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平均驻留时间高于其他组,药物发挥的作用更持久。对阿魏酸药动学参数分析情况来得出:4号组方在给药后对促进大鼠对阿魏酸的吸收效果更为显着;9个组方在给药后很快就被吸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大都出现了下降趋势;第2、3、4组的AUC值显着高于其他组,说明阿魏酸的吸收程度较大,生物利用度显着高于其他组方。7组方在给药后阿魏酸在大鼠体内的驻留时间较长,药效更持久。(3)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与正常组相比血浆中LDH活性显着提高(P<0.01);口服给予有效部位配伍的9个组方,各时间点较模型组血浆中LDH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组方1能在再灌注4h以前显着降低血浆中LDH活性,发挥更好的药效作用。组方2只在再灌注2h能够显着降低血浆中LDH活性;说明组方2在再灌注2h时更能发挥治疗作用。组方6、8在再灌注1h以前均能显着降低血浆中LDH活性,说明组方6、8在再灌注1h以前更能发挥药效作用;再灌注1h后血浆中LDH活性出现较大波动,这可能与口服给药药物浓度出现双峰现象有关。组方3、4、5、7、9在每个时间点叫其他各组都能显着降低血浆中LDH活性,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作用方面较其他组疗效更显着。

高宗桂[9](2014)在《川芎嗪干预大鼠缺血性中风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难治性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因而,提高中风的治疗与预防水平、降低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缺血性中风占所有中风的85%,因此研究缺血性中风的发病原因、机制及其防治对策,既有极其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又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实际意义。论文工作包括综述和实验研究两个部分。一、综述缺血性中风及其中药治疗相关研究的进展(一)系统概述了缺血性中风发病中能量代谢障碍、梗塞周围去极化、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的发生、发展机制。(二)重点介绍了缺血性中风发病过程中由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进展,(三)重点介绍了川芎嗪在缺血性中风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的进展。明确这些研究领域的进展,将为本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实验研究设计提供前提条件。二、实验研究(一)研究方法采用病理组织学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二)技术手段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定量RT-PCR基因检测、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双标法和化学比色法等技术。(三)检测指标1.脑损伤指标:脑梗塞面积、血脑屏障通透性、脑皮质含水量2.氧化应激相关因子:MDA、NO、CAT、GSH-Px。3.免疫指标(1)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数量、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的静息与活化的比值。(2)炎症介质:MPO、TNF-α和IL-1β。,4.信号转导分子:即早基因c-fos和c-jun、p-c-jun、Fos蛋白、Jun蛋白、JNK、AP-1、HO-1、Nrf2。(四)结果与结论1实验一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组织损伤及其功能的影响(1)实验制备的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可靠:在实验大鼠脑组织发生了明确的脑组织损伤(脑梗塞、血脑屏障破坏和脑水肿),并伴发神经行为学改变;(2)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大鼠发生了明确的药理学干预作用:表现为减小脑梗塞的面积,减轻脑水肿和血脑屏障损伤程度,改善大鼠神经行为异常。提示:川芎嗪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2实验二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大鼠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1)缺血性中风大鼠永久性脑缺血受损皮质组织发生了过氧化反应:MDA含量增加,中性粒细胞NO含量升高,CAT、GSH-Px活性有增高趋势;(2)川芎嗪可降低缺血性中风大鼠脑缺血受损皮质组织过氧化程度:川芎嗪可下调MDA含量和中性粒细胞NO含量;川芎嗪可上调抗氧化物质CAT、GSH-Px活性提示:川芎嗪干预缺血性中风机制中,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可能是其机制之一。3实验三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炎症反应的影响的实验研究(1)缺血性脑中风大鼠产生了明显的炎症反应:伤害侧皮质组织内CD45阳性的免疫细胞数量增多,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被激活数量增多;伤害侧皮质组织内MPO活性及CD68表面抗原蛋白表达量增多;(2)川芎嗪可干预缺血性中风大鼠的炎症反应:下调免疫细胞数量和活化的巨噬细胞/胶细胞数量,下调脑缺血造成受损皮质组织MPO活性及CD68表面抗原蛋白表达量。提示:川芎嗪干预缺血性中风机制中,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是其重要机制之一4实验四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缺血诱导激活的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的实验研究(1)证实缺血性中风大鼠缺血脑组织启动的炎症反应信号转导通路之一是JNK/AP-1信号转导通路;川芎嗪干预缺血性中风大鼠过程中的抗炎作用机制:抑制AP-1DNA结合活性,限制或减弱转录蛋白c-Fos蛋白质c-Jun蛋白质和JNK蛋白磷酸化。提示:川芎嗪阻断或削弱JNK/AP-1炎症反应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实现抗炎和保护脑组织作用。(2)证实缺血性中风大鼠缺血脑组织启动氧化应激信号转导通路之一是Nrf2/ARE通路。川芎嗪干预缺血性中风大鼠的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进一步上调HO-1和Nrf2免疫荧光细胞数量、上调Nrf2和HO-1蛋白表达量。提示:川芎嗪可激活Nrf2/ARE通路,促使Ⅱ相酶HO-1释放,发挥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以减少脑组织的损伤。三、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一)通过“川芎嗪干预缺血性中风作用的信号转导通路机制研究”,证实川芎嗪干预缺血性中风作用过程中,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所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包括JNK/AP-1通路和Nrf2/ARE通路。(二)以缺血性中风氧化应激损伤为目标,重点观察了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大鼠受损皮质组织MDA、NO、Catalase和GPx作用的影响。证实川芎嗪可降低永久性脑缺血所引发的过氧化程度。(三)以缺血性中风炎症反应为目标,重点研究了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大鼠永久性缺血受损皮质组织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等)和炎症因子(TNF-α、IL-1β、MPO等)的影响。证实川芎嗪通过下调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的方式来发挥抗炎作用。

王泽锋[10](2014)在《丹红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先进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PET)来研究丹红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并探究其内在的治疗机制,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MCAO),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假手术组除不插入线栓外其余手术步骤与MCAO模型相同),模型组,丹红低剂量组(1mL/kg/d),丹红中剂量组(2mL/kg/d),丹红高剂量组(4mL/kg/d)。治疗组的实验动物每天腹腔注射丹红注射液,其他组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持续14 d。各组实验动物分别在造模后1d、3d、7 d、10 d以及14 d进行神经行为学评价;在造模后1 d、7 d、14 d采用大鼠脑部的FDG-PET扫描检测其脑部葡萄糖代谢功能的恢复情况;在造模后3 d用ELISA法检测脑组织中的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含量;在造模后7 d用TTC染色来评价梗死面积;在造模后14 d用免疫组化检测梗死区周围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葡萄糖转运体1(GLUT1)的表达。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丹红注射液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升高,尤其是丹红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P<0.01),同时其梗死体积也较为显着地减少(P<0.01)。(2)与模型组相比,丹红注射液治疗组的梗死侧组织中TNF-a含量显着降低(P<0.01),丹红中、高剂量组的梗死侧组织中IL-1β含量也显着地减少(P<0.05)。(3)FDG-PET能够有效地监测脑部的葡萄糖代谢的变化来了解脑功能的变化情况。与模型组相比,丹红注射液治疗组的右侧梗死区的葡萄糖代谢显着增加(P<0.05),尤其丹红中、高剂量组梗死区的葡萄糖代谢在7d和14d显着增加(P<0.01)。(4)免疫组化检测梗死区周围的NeuN、GFAP、vWF、GLUT1的表达来阐释丹红注射液对于大鼠脑缺血模型的神经细胞再生,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微血管重塑和葡萄糖代谢恢复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丹红中、高剂量组NeuN和vWF的阳性细胞数显着增多(P<0.05),其GFAP的积分光密度(IOD)值显着升高(P<0.01)。同时,丹红治疗组中GLUT1的IOD值较模型组相比均显着降低(P<0.05)。结论:(1)丹红注射液促进了大鼠脑缺血后葡萄糖代谢的恢复,梗死体积的减少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2)丹红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与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微血管重塑,神经细胞再生,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以及促进葡萄糖利用率的恢复有关。

二、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Fos蛋白的表达与川芎嗪、黄芪对其表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Fos蛋白的表达与川芎嗪、黄芪对其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冰片配伍黄芪甲苷和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血管单元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索引
前言
第一部分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行为学及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受试药物、剂量确定及药物配制
        1.3 试剂及仪器
        1.4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MCAO模型的评价
        2.2 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2.3 Garcia JH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2.4 脑梗死体积的比较
        2.5 脑组织病理形态的比较
    3 讨论
        3.1 实验模型及动物的选择
        3.2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及中药治疗
    4 小结
第二部分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血管单元特异性结构蛋白及其结构完整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受试药物、剂量及浓度
        1.3 实验器材、耗材、试剂及仪器
        1.4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euN表达的影响
        2.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Laminin表达的影响
        2.3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GFAP表达的影响
        2.4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 脑缺血皮质区EBA表 达的影响
        2.5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VU的主要组分结构关系的影响
    3 讨论
        3.1 指标选择依据
        3.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eu N、 EBA和Laminin及 GFAP表达的影响
        3.3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VU主要组分的结构关系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部分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血管单元主要组分相关功能蛋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受试药物、剂量及浓度
        1.3 实验器材、耗材、试剂及仪器
        1.4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αII-Spectrin表达的影响
        2.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AQP-4表达的影响
        2.3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VEGF表达的影响
        2.4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MMP-9 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指标选择依据
        3.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αII-Spectrin、AQP-4、MMP-9及VEGF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部分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损伤局部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受试药物、剂量及浓度
        1.3 实验器材、耗材、试剂及仪器
        1.4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otch1表达的影响
        2.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ICD表达的影响
        2.3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Hes1 表达的影响
        2.4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DLL4 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指标选择依据
        3.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otchl、NICD、Hesl及 DLL4 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个人简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基于神经血管单元的缺血性脑卒中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黄芪、三七及冰片抗脑缺血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化学成分及其抗血瘀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丹参药对配伍的概况
        1.1.1 丹参及其化学成分
        1.1.2 丹参药对配伍
    1.2 川芎药对配伍的概况
        1.2.1 川芎及其化学成分
        1.2.2 川芎药对配伍
    1.3 丹参川芎药对的研究进展
        1.3.1 丹参川芎药对抗心肌缺血、冠心病的作用
        1.3.2 丹参川芎药对抗血栓方面的作用
        1.3.3 丹参川芎药对抗脑缺血再灌注作用
        1.3.4 丹参川芎药对的现代化
    1.4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1 科研思路
        1.4.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二章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全化学成分的研究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1 试剂
        2.1.2 对照品
        2.1.3 仪器
    2.2 实验条件与方法
        2.2.1 色谱条件
        2.2.2 质谱条件
        2.2.3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样本的处理
        2.2.4 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定
        2.3.2 茋类化合物的鉴定
        2.3.3 苯丙素类化合物的鉴定
    2.4 小结
第三章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大鼠体内化学成分的研究
    3.1 基于UPLC-Q/TOF-MS技术分析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入脑成分
        3.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1.2 实验条件与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1.4 小结
    3.2 基于UPLC-Q/TOF-MS技术分析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代谢产物
        3.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2 实验条件与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2.4 小结
第四章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抗血瘀作用的研究
    4.1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抗血瘀药效学研究
        4.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4.1.2 实验条件与方法
        4.1.3 实验结果
        4.1.4 小结
    4.2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预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抗血瘀作用机制
        4.2.1 实验方法
        4.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3 小结
    4.3 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抗血瘀作用机制
        4.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4.3.2 实验条件与方法
        4.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全化学成分的研究
    5.2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大鼠体内化学成分的研究
    5.3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抗血瘀作用的研究
    5.4 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CD133、Vav1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试剂
        1.5 实验用品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
        2.2 模型复制和评分
        2.3 给药
        2.4 取材
        2.5 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测定与免疫组化En Vision二步法检测
        2.5.1 rCBF的测定
        2.5.2 免疫组化En Vision二步法检测
        2.6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影响
        3.2 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D133蛋白表达阳性面积的影响
        3.3 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Vav1蛋白表达阳性面积的影响
讨论
    1 中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1.1 缺血性脑卒中与脑及五脏的关系
        1.2 中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治则治法的认识
        1.4 中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防治的认识
        1.5 益气活血通络法的选择及其代表方
    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2.1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2.2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3 模型复制的评价
        3.1 动物的选择
        3.2 模型的复制
    4 缺血性脑卒中与血管再生
    5 SCF/c-kit信号通路与血管再生
    6 实验结果分析
        6.1 CD133与血管再生
        6.2 Vav1与血管再生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生物学机制及现代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治疗缺血性中风常用中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缺血性中风单味中药
    1.1 清热药
    1.2活血化瘀药
    1.3 补虚药
    1.4 息风止痉药
2 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中药复方
    2.1 理血剂
    2.2 补益剂
3 总结与展望

(5)中药活性成分抗缺血性脑细胞凋亡实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三七
2 丹参
3 人参
4 川芎
5 银杏叶
6 葛根
7 灯盏花
8 红景天
9 黄芪
1 0 小结

(6)中药有效成分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有效成分
    1.1 川芎嗪
    1.2 氧化苦参碱
    1.3 吴茱萸次碱
    1.4 栀子苷
    1.5 葛根素
    1.6 灯盏花素
    1.7 羟基红花黄色素A
    1.8 三七总皂苷
    1.9 人参皂苷
    1.10 黄芪甲苷
    1.11 竹节参总皂苷
    1.12 西洋参皂苷
    1.13 芦荟多糖
    1.14 白藜芦醇
    1.15 芍药苷
    1.16 胡黄连苷Ⅱ
    1.17 丹酚酸B
    1.18 银杏提取物
2 小结

(7)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的药动学与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丹参与川芎配伍的中医药文献研究
    一、丹参
    二、川芎
    三、丹参与川芎配伍的理论研究基础
        (一) 丹参与川芎配伍的中医理论研究基础
        (二) 丹参与川芎有效成分的理论研究基础
    四、目前国内有关的复方制剂
第二部分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及评价
    一、材料与方法
        (一) 仪器与设备
        (二) 药品与试剂
        (三) 实验动物
        (四) 实验方法
        1. 动物分组
        2.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制备
        3. 神经行为学评分
        4. TTC染色
        5. 数据统计
    二、结果
        (一) 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二) 脑梗死情况
    三、分析与讨论
        (一)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作
        (二)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评价方法的选择
    四、小结
第三部分 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 仪器与设备
        (二) 药品与试剂
        (三) 实验动物
        (四) 实验方法
        1. HPLC法测定血浆样本中丹参素与川芎嗪含量的方法建立
        2. 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二、结果
        (一) HPLC法测定血浆样本中丹参素与川芎嗪含量的方法建立
        1. 方法专属性考察情况
        2. 线性关系考察结果
        3. 方法回收率试验结果
        4. 精密度试验结果
        5. 稳定性试验结果
        (二) 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不同配伍组川芎嗪在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
        2. 不同配伍组川芎嗪的药时曲线
        3. 不同配伍组川芎嗪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4. 不同配伍组丹参素在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
        5. 不同配伍组丹参素的药时曲线
        6. 不同配伍组丹参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三、分析与讨论
        (一) 血浆样本的预处理方法
        (二) 药动学研究方法的选定
        (三) HLPC色谱条件的选定
        (四) 非房室模型的数据分析
    四、小结
第四部分 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的药效动力学及PK-PD模型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 仪器与设备
        (二) 药品与试剂
        (三) 实验动物
        (四) 实验方法
        1. 脑缺血栓塞模型的制作
        2. 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设计
        3. 分组与给药
        4. 血浆样品的制备
        5. 大鼠血浆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测定
        6. 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一) 川芎嗪与丹参素配伍的药效动力学研究
        1. 模型组与给药的LDH活性
        2. 浓度-时间-效应关系
        (二) 川芎嗪与丹参素配伍的PK-PD模型研究
    三、分析与讨论
        (一) 药效学指标的选择
        (二) PK-PD结合模型的研究
    四、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川芎用药配伍规律及其有效成分川芎嗪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黄芪川芎有效部位配伍的药动学与药效学及PK-PD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黄芪川芎有效部位配伍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 药品与试剂
        (二)仪器和设备
        (三) 实验动物
        (四) 实验方法
        1.黄芪川芎有效部位正交配伍的设计
        2.大鼠中动脉栓塞模型的制作
        3.分组与给药
        4.血浆样品的制备
        (五) 给药后血药浓度的测定
        1.毛蕊异黄酮血浆样品测定的方法学考察
        2.川芎嗪血浆样品测定的方法学考察
        3.阿魏酸血浆样品测定的方法学考察
        (六)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一) 毛蕊异黄酮的药动学分析与参数拟合
        1.毛蕊异黄酮的血药浓度
        2.毛蕊异黄酮的药时曲线
        3.毛蕊异黄酮的药动学参数
        (二) 川芎嗪的药动学分析与参数拟合
        1.川芎嗪的血药浓度
        2.川芎嗪的药时曲线
        3.川芎嗪的药动学参数
        (三) 阿魏酸的药动学分析与参数拟合
        1.阿魏酸的血药浓度
        2.阿魏酸的药时曲线
        3.阿魏酸的药动学参数
    三、分析与讨论
        (一)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作
        (二) 中药配伍的药代动力学
    四、小结
第二部分 黄芪川芎有效部位配伍的药效动力学及PK-PD模型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 药品与试剂
        (二) 仪器与设备
        (三) 实验动物
        (四) 实验方法
        (五) 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一) 黄芪川芎有效部位配伍的药效学
        (二) 黄芪川芎有效部位配伍的药效动力学与PK-PD模型
        1.毛蕊异黄酮药效动力学模型与PK-PD模型拟合
        2.川芎嗪药效动力学模型与PK-PD模型拟合
        3.阿魏酸药效动力学模型与PK-PD模型拟合
    三、分析与讨论
        (一)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药效学研究
        (二)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PK-PD模型研究
        1.PK-PD模型的研究概述及意义
        2.PK-PD模型的分类
        3.PK-PD模型中药效学模型的种类
    四、小结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9)川芎嗪干预大鼠缺血性中风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与中文对照
前言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缺血性中风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1 缺血性中风的能量代谢障碍与梗塞周围缺氧去极化
        2 缺血性中风与氧化应激
        3 缺血性中风的炎症反应
        4 缺血性中风的神经细胞凋亡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缺血性中风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1 缺血性中风脑缺血诱发的信号转导系统的基本要素
        2 缺血性中风炎症反应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
        3 缺血性中风氧化应激诱导的跨膜信号转导系统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川芎嗪与相关方剂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
        1 川芎复方研究进展
        2 川芎嗪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下篇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组织损伤及其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大鼠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川芎嗪对缺血性脑中风大鼠缺血诱导启动的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就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着

(10)丹红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一、实验材料
        (一) 实验动物
        (二) 药品与试剂
        (三) 主要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一) 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的建立
        (二) 神经功能评分
        (三) 脑组织中IL-1β和TNF-a的含量检测
        (四) 梗死体积的评价
        (五) PET扫描和图像的分析
        (六) 免疫组化学评价
        (七) 统计分析
第二章 实验结果
    一、丹红注射液对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影响
    二、丹红注射液对梗死体积的影响
    三、丹红注射液对TNF-α和IL-1β含量的影响
    四、丹红注射液对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五、免疫组化分析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一、丹红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疗效的科学评价
    二、丹红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探究
        (一) 抑制炎症
        (二) 微血管重塑,神经元再生,星形胶质细胞活化
        (三) 葡萄糖利用率的恢复
    三、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四、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Fos蛋白的表达与川芎嗪、黄芪对其表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冰片配伍黄芪甲苷和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血管单元保护作用的研究[D]. 欧阳波.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化学成分及其抗血瘀作用的研究[D]. 董庆海. 吉林大学, 2020(08)
  • [3]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CD133、Vav1蛋白表达的影响[D]. 雷梦南.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治疗缺血性中风常用中药研究进展[J]. 曹国琼,胡正平,马奋刚,张永萍. 辽宁中医杂志, 2019(12)
  • [5]中药活性成分抗缺血性脑细胞凋亡实验研究进展[J]. 李宁,王军. 中医研究, 2018(10)
  • [6]中药有效成分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作用研究进展[J]. 孟胜喜,霍清萍,王兵,彭文波,王宇新,黄侃,梁芳.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5(12)
  • [7]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的药动学与药效学研究[D]. 来丽丽.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5)
  • [8]黄芪川芎有效部位配伍的药动学与药效学及PK-PD模型研究[D]. 舒明春.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1)
  • [9]川芎嗪干预大鼠缺血性中风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高宗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10]丹红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泽锋.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脑缺血再灌注后Fos蛋白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川芎嗪和黄芪对其表达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