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住宅建筑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

论城市住宅建筑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

一、浅论城市住宅建筑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潘奕璇[1](2021)在《寒冷地区超低能耗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城市文明不断进步,随之改变的是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和居住条件的需求。除此之外,城市发展还面临着巨大而严峻的自然环境问题,自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破坏也将成为不能回避的话题。寒冷地区作为国家能源消耗量较大的地区,针对城市能源短缺问题,推进住宅建筑在寒冷地区的节能设计与研究,不仅能够科学有效地解决城市能源问题,同时也得到了市场和民众的认同。然而,目前全国范围内的节能住宅标准和做法基本是建立在单体建筑的设计与施工当中,区域规划的节能设计理念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一味地进行单体节能设计与改造并不能完全适应未来城市实现全面超低能耗的要求,因此必须从总体规划出发,寻求区域性的节能新途径。本文在遵循以前从整体规划到建筑单体设计的基础上,力求以较新的设计理念,适应性的设计方法来解决寒冷地区未来超低能耗标准下的实际住宅建筑问题。首先通过查阅收集大量中外相关理论文献与资料,对寒冷地区相关住宅建筑进行实地调研与考察,力图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寻找能够适应寒冷地区的住宅建筑超低能耗设计优化方案;并进行经济性分析评价,为未来城市超低能耗发展提供优化解决方案。全文分为六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我国目前寒冷地区住宅建筑节能发展的历程与概况,以及发展超低能耗住宅建筑对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参考西方国家与我国现如今超低能耗住宅建筑的优秀设计案例,提出了寒冷地区的住宅建筑在进行超低能耗设计时应秉持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以节能性设计为主,辅以节能性材料来完成整个超低能耗住宅建筑设计过程。建立从建筑单体出发,进而影响总体规划设计的新思路,为超低能耗标准下区域优化方案做基础。第二部分重点研究阐述在寒冷地区超低能耗设计背景下的住宅建筑基础理论知识,并且通过实地项目考察,详细阐述分析当前我国在进行超低能耗设计时的具体节能措施与建筑做法,为未来最终实现超低能耗城市建设奠定基础。第三部分选择相关的计算软件,对研究项目中的住宅建筑按照现行节能标准从模型建立、参数设置、结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涉及与计算,并分析当前寒冷地区住宅建筑外围护结构节能做法以及其节能效率,为未来住宅建筑在超低能耗标准下住的住区设计提供借鉴思路。第四部分针对第三章研究项目中同一建筑单体重新进行超低能耗标准下的相关设计分析,从住宅建筑单体的外墙、屋顶、门窗、细部构造等不同节点,分析住宅建筑在超低能耗标准下的具体节能做法。第五部分根据对研究项目超低能耗标准下的具体节能设计,对住区整体规划进行优化,对总图设计方案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根据相关软件日照分析计算,对住区建筑进行重新排列设计,分析对比总体规划中当前节能标准下与超低能耗标准下的容积率、绿化率等各项指标,为城市在未来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中提供有效可行的优化改造方案和总体布局规划思路。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全文针对寒冷地区,从节能角度出发对建筑单体到总体布局进行优化改造,为未来住宅建筑超低能耗发展提供较新的设计规划思路。

王继辉[2](2021)在《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多品质目标综合更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品质退化问题日益严峻,品质提升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更新模式以专项更新为主,逐步增加综合性更新内容。由于缺乏对既有住区综合品质的认识,国内已经开展的既有住区节能更新、绿色更新以及适老化更新的相关实践与评价研究都是以单一品质为目标,缺乏功能性、舒适性和场所性等多品质目标综合更新的评价研究;同时由于住区更新实践多以政府为主导,居民参与度较低,更新前缺乏对居民实际需求的综合考虑,更新后缺乏对多品质提升效果的评价,在实践当中暴露了很多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以20世纪80-90年代大连市老旧住区为研究对象,以多品质目标为出发点,以居民实际需求为基础,聚焦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多品质目标综合更新效果,研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对既有住区多品质提升效果进行等级评定,另一方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为进一步的更新提供参考。本文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工作如下:1.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制定科学的研究框架,对国内外住宅更新及评价的相关理论与标准进行对比研究,为评价体系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并提出“多品质”的综合更新目标。2.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大连市典型性老旧小区的实地调研,初步制定评价体系的指标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资料整理、现场问卷及访谈等方式进一步对老旧小区居民更新意愿以及更新项目满意度进行调研,对初步拟定的指标内容进行筛选、优化、调整并确立最终的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由3个层级构成,包括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以及26个三级指标。3.在建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多种权重确定方法的适用性,为克服以往仅从专家角度确定指标权重的局限性,突出居民实际需求在更新中的重要地位,采取专家调查权重法和居民居住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来科学的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4.选取更新后的20世纪80-90年代典型老旧小区进行多品质提升效果的实例评价。一方面对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进行检验;另一方面根据评价结果指导试设计,实现满足居民实际需求的住区多品质提升。

安昊嘉[3](2021)在《晋东南地区乡村聚落及其建筑形态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一世纪以来,“三农问题”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2006年起,基于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领我国乡村地区进入深入发展阶段,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再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建设重新成为国家建设的核心焦点。晋东南地区乡村地理文化环境独特,存留着大量历史悠久、古迹丰富的传统村落。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变革中,传统村落呈现出强烈的不适应性,乡村风貌与聚落肌理受到极大的破坏。如何在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同时又能传承传统乡村的文化内核与建筑基因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论文以晋东南地区长治市与晋城市的多个典型乡村为主要分析对象,在乡村聚落层面与住宅建筑层面对晋东南地区乡村进行历时性研究,以探究该地区乡村的发展特征与演变动因。第二章结合地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进行整体分析。整合地理空间、气候条件和文化交融等演进背景分析晋东南乡村的生存与发展条件,探究晋东南地区乡村的物质和人文环境以了解其发展的基础,为后续演变路径的探究提供原型。第三章在聚落视角上,探讨晋东南地区乡村聚落形态演变的特征。首先对聚落单元的布局演变特征、发展方向性等方面进行探究,利用调研实例论证多种不同类型的晋东南乡村的发展路径;其次对晋东南地区乡村的公共空间如入口空间、道路关系、公共建筑的发展演变路径进行探究,探究聚落层面空间组织形式的变化规律。第四章在居住建筑视角上进行实例调研。以晋东南地区传统民居为原型,对乡村院落空间进行演变研究,探索院落空间组织形式发展的特征;对乡村住宅平面形态、功能分布、立面与装饰特征、建造技术与材料等几个方面的演变路径逐层探索,解读乡村住宅发展的延续性与差异性。第五章基于前文关于晋东南地区乡村聚落与住宅演变趋势,总结出乡村住宅形式演变发展的基本规律,从政策实施、人口比例、文化影响等几个方面探究推动晋东南地区乡村发展演变的核心动因。第六章根据目前晋东南地区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村民对于乡村建设的内在需求,在传统村落保护、旧区整治和住宅营建等方面提出晋东南乡村的适应性发展目标与策略。只有完善保护政策、革新产业发展模式等乡村外部规划和传承传统文化、适应生活场景等乡村内部需求两方面形成合力,才有可能实现晋东南地区乡村的文化特征传承和聚落可持续发展。

张静雅[4](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研究说明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彭路[5](2021)在《社会意识形态视角下东西柏林居住区设计思想探究(1950S-1980S)》文中提出结合建筑历史在宏观趋同设计层面的研究现状,探讨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会催生出差异性的设计思潮与范式的热议课题。论文择取被誉为“世界住宅设计之窗”的柏林为研究对象的地域范畴,分析东西柏林处于“分裂”与“冷战”转型期间,其各自城市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差异性与趋同性,探讨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与地域性建筑历史发展的互为影响关系,绘制东西柏林城市居住区设计思想的发展图谱,同时研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建筑历史学科的学习维度。论文选取东西柏林城市居住区设计思想演变的差异性与趋同性为研究对象,从社会意识形态的视角切入,通过田野调查、图解分析、归纳总结、对比研究以及跨学科等研究方法,探讨社会意识形态与地域性建筑历史设计思潮发展的互为影响关系,并厘清其对居住区设计思想发展的具体制约过程与特征。论文研究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首先,社会意识形态与城市居住区设计的关联性分析:从东西柏林政治体制的宏观影响,意识形态的主导规划,社会问题的客观应对,及地域认同的回归四个层面展开研究;其次,东西柏林城市居住区发展概况的纵向比较研究:通过对柏林城市起源的梳理,明晰柏林城市居住区肌理的演变轨迹,并提炼50年代、60-70年代与80年代东西柏林居住区的核心设计指导思想,即分别为权力纪念的方向性空间规划、人居空间权利平等性问题及回归地域城市记忆的地域认同与归属;最后,东西柏林居住区的经典案例横向比较研究:通过图解深入剖析东西柏林经典居住区的指导思想与设计范式的差异性与共性,总结社会意识形态与其地域建筑历史思想发展的互为影响关系,并明确其影响机制、过程与特点。研究最后绘制了东西柏林转型期间其居住区规划思想与设计范式的历史演变图谱,明确了宏观趋同的建筑历史维度之下,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对其地域建筑设计思想演变的差异性影响;进而提出社会意识形态对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制约机制、制约过程与特点,明确居住区所承载的多重社会伦理等功能性意义,以此丰富与补充既有建筑历史学科的基础教学资料与研究成果;同时,也为具有相似政治体制更替的城市居住区的“存量”更新与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推动了学科研究向更高层级的跃迁。

韩楚燕[6](2021)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努力争取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达目标,消耗全球半数能源的建筑行业势必要节能减排。其中,超过城市碳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的城市住宅建筑成为行业减排重点。目前,城市住宅短寿现象普遍,该现象伴随的建筑低性能运行和造成的拆建活动量的增加导致住宅全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强度增高。因此,通过延长城市住宅使用寿命来减少建筑碳排放对帮助实现国家减排目标有重要意义。首先,从内在属性上分析住宅寿命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城市住宅长寿化的意义。通过对拆除住宅案例的调研及分析,结合城市住宅建设情况及城市化发展背景的研究分析我国住宅寿命现状。运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建筑寿命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延长建筑寿命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强度。其次,分析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建筑活动对建筑碳排放及住宅寿命的影响,指出不同阶段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间的关系,并总结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设计依据。本文在全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结合建筑层级概念建立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构建框架。对长效住宅理论发展进行梳理,对长寿住宅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长寿住宅特征。然后,在此理论及实践的指导下,分别在建造物化阶段、使用维护阶段及拆解回收阶段提出降低住宅碳排放强度的、提升住宅适应性和可变性的长寿化设计策略。最后,选取实际工程案例在不同情景下的建筑碳排放情况进行计算分析,对住宅的长寿化设计策略进行验证与优化。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提出是对降低住宅碳排放研究的重要补充,对建筑行业节能减排以及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起到积极作用,也为城市住宅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边雨[7](2021)在《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自1949年发展至今,涌现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为了今后更好的前进,对这一段时期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动态的审视总结必不可少。众多反映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及实践演进印记的视角中,建筑类期刊是折射和管窥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的一个独特窗口。本文先对1949至今的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然后利用CKNI数据库,以建筑类期刊为主要检索文献来源,收集1949年至2019年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去重等整理,最后一共筛选收集论文3091篇。基于建筑类期刊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情况分析研究,确定本文的期刊统计范围。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依托Noteexpress等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和相关数据整理,主要通过对发表年份、关键词的词频进行统计,从时间分布、期刊分布、研究类型、研究主题与热点等方面对中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重点对主要时间段的内容进行信息与历史事件结合的整理,使用Citespace软件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聚焦点,掌握当前研究现状,总结出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全文以阶段划分及特征描述的方式对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49-1977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年的住房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以及1998年至今的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通过对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及相关政策、建筑类期刊中各个时期相关论文的记载情况的研究,总结出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的演变历程,总结其发展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以期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田璐[8](2021)在《基于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开放社区居住街坊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在过去几十年间大量建设的封闭住宅小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却也带来空间结构封闭、公共交往缺失、邻里关系淡化,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街区活力不足等现状问题。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发布文件推广街区制,提出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2018年12月实施的新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将“居住街坊”作为住宅建筑组合形式的居住基本单元,更加强调住区的开放性、与城市环境的融合性,社区配套的均衡性,居民公共交往与邻里关系的重要性。政策与标准的指向,标志着我国几十年来的居住建筑规划和设计模式将发生改变。基于以上背景,论文以“新城市主义”理论为研究基础和理论指导,从社区居民的公共利益出发,关注城市环境,强调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和居住街坊与其所临街道的关联性,以尝试解决城市住区结构不合理、城市交通拥堵、邻里关系日渐疏离的现状问题为目标展开研究。首先,通过相关理论学习和研究,掌握新城市主义与开放社区的形成、发展、本质特征和相互关系;其次,通过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进一步梳理、归纳总结我国住区现状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然后,运用案例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方法,了解和总结国内外与“新城市主义理论”和“开放社区”理念相关的住区结构形式,分析其现存的共性问题和可借鉴的设计要点,再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从居住街坊用地规模尺度、交通组织、结构形态、公共空间布局、环境景观塑造、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探索开放社区理念下,适宜我国现阶段发展状况和生活需求的城市新建开放住区的基本组织单元——居住街坊的设计策略及要点。论文最后以呼和浩特市实际住区项目为例进行实践应用研究,将步行主导、尺度适宜、人群异质、邻里和谐、安全设计的策略应用到工程实践项目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建筑学视角营造一个有利于加强公共交往、促进邻里和谐、激发街区活力、满足不同居民生活需求、适应未来城市发展、适宜居住的住区空间环境。为开放社区模式下居住街坊的设计提供具有理论和实践借鉴意义的研究成果。

张新月[9](2021)在《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住房建设已经从增量阶段转变为存量阶段。然而,我国目前的既有住宅改造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既有住宅资料数据不完善、改造方法不系统、改造持续性差等问题,制约了我国既有住宅品质的提高和日后的可持续再生改造。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选取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通过对我国既有住宅再生实践和国内外既有住宅更新理论的研究,指出维护性再生设计理论能够应对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的持续更新微改造。接着对选取的典型住区的住栋的外界面进行实态调研和基础信息采集研究,确定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层级-部位-要素”的外界面空间划分方式,构建出外界面的层级模型。按照“建筑层、设施层、环境层”的层级划分方式类型化诊断外界面空间构成要素的功能性问题、场所性病症问题。其次,根据维护性再生原则,分析总结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既有住宅外界面空间提升方法和政策机制,搭建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手法库。再次,从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出发,建立“分级响应”的既有住宅外界面再生策略,即基础复合类、优化完善类和特殊需求类,通过索引前文再生手法库手法的方式,根据需求的权重关联适宜的手法搭配,进而提出具体的再生修复方案。最后,结合提出的既有住宅外界面空间策略,按照科学的流程索引改造手法对调研的住栋实例进行试设计,以期对未来西安市的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空间维护性改造实践提供更加多维的方法借鉴和思路延展。

曹泽雪[10](2021)在《南宁市图集用农村自建住宅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全国各地的农宅建筑图集编制工作在不断增加和完善过程中,农宅建筑图集是时代的产物,农宅建筑图集编制的时效性特点决定了图集用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方案使用的阶段性特点。农村住宅建设的建筑图集编制工作是为了满足政府改善乡村风貌、提升农民居住质量的需求。本论文以南宁市辖区为例,采用实地调研、文献查阅、理论基础、归纳分类、分析讨论和总结等方式,力图从农户、政府、住宅基础环境条件等方面提取影响自建农宅设计的影响要素,要素包括目标要素、事实要素、需求要素和理念要素。在对具体的县区、乡镇或村屯的农宅建筑方案进行设计时,将重要的、必要的要素充分融合到图集用农村农宅建筑方案设计过程中。论文采用建筑策划的理论和方法,对南宁市农村现存的传统及新建农宅的建筑要素进行了梳理,对图集用农村自建住宅建筑设计方案要素进行了提取,对各种要素如何影响图集用农宅建筑方案设计过程进行了分析,对相关要素的影响结果进行了归类,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和图集用农宅建筑设计方法。其中相关要素的提取和对应策略的提出是关键,它关系到农宅方案是否具备满足政府目标、各类型农户是否认可、设计师可否充分理解并能付出与设计过程中。最后采用建筑策划理论和方法和设计要素对策研究,对南宁市马山县马鹿屯的农宅建筑方案设计进行实例研究和设计。

二、浅论城市住宅建筑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城市住宅建筑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寒冷地区超低能耗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然环境与能源问题
        1.1.2 住宅建筑能耗现状及发展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应用现状
        1.3.1 国外超低能耗住宅建筑研究概况
        1.3.2 国内超低能耗住宅建筑研究概况
    1.4 相关文献综述
    1.5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点
    1.6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超低能耗住宅建筑相关基础理论
    2.1 超低能耗住宅建筑概述
        2.1.1 超低能耗住宅建筑相关理论
        2.1.2 超低能耗住宅建筑的分类
        2.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2.2 被动式住宅建筑
        2.2.1 被动式住宅建筑概念
        2.2.2 被动式住宅建筑发展历程
        2.2.3 被动式住宅建筑核心技术
    2.3 超低能耗住宅建筑节能措施
        2.3.1 围护结构的节能措施
        2.3.2 门窗结构的节能措施
        2.3.3 地面层与地下结构的节能措施
    2.4 其它技术措施
        2.4.1 太阳能光伏技术
        2.4.2 地源热泵技术
        2.4.3 节能采光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阶段住宅建筑节能计算实例
    3.1 项目概况
        3.1.1 项目简介
        3.1.2 青岛地区气候特征
        3.1.3 设计理念与目标
    3.2 建筑设计及相关节能措施
        3.2.1 建筑方案设计
        3.2.2 建筑气密性设计
    3.3 住宅建筑模型节能计算
        3.3.1 节能计算软件的选择
        3.3.2 住宅建筑模型建立
        3.3.3 相关参数设置
        3.3.4 围护结构节能计算
        3.3.5 节能计算结果
    3.4 本章总结
第4章 超低能耗标准下住宅建筑节能设计
    4.1 研究项目模型变参数分析
        4.1.1 变参数节能计算
        4.1.2 超低能耗标准参数设置
        4.1.3 变参数模拟计算与结果分析评价
    4.2 研究项目超低能耗标准方案设计
        4.2.1 外墙超低能耗标准方案设计
        4.2.2 屋顶超低能耗标准方案设计
        4.2.3 窗户超低能耗标准方案设计
        4.2.4 细部节点构造超低能耗标准方案设计
    4.3 超低能耗设计方案计算分析与评价比选
        4.3.1 设计方案建筑运行能耗计算
        4.3.2 建筑能耗分析与评价
        4.3.3 经济性指标分析与评价
        4.3.4 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4.3.5 投资收益分析与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体布局方案优化与分析
    5.1 超低能耗设计方案总体规划分析
        5.1.1 超低能耗标准下总体规划分析与比较
        5.1.2 总体规划日照分析
    5.2 住宅群体层数优化设计方案
        5.2.1 建筑高度对日照影响
        5.2.2 层数优化方案
        5.2.3 层数优化方案后的日照分析
    5.3 总体布局优化设计方案
        5.3.1 日照优化设计原则
        5.3.2 总体布局优化设计
        5.3.3 总体优化设计方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2)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多品质目标综合更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多品质概念提出
    2.1 国内外住区评价体系、标准及理论研究
        2.1.1 国外相关评价体系研究
        2.1.2 国内相关评价体系研究
        2.1.3 国内外评价体系对比与启示
        2.1.4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2.2 既有住区建筑多品质概念提出
3 大连市典型性老旧小区调研及对比分析
    3.1 典型性老旧小区选取
        3.1.1 调研对象选取原则
        3.1.2 调研对象概况及代表性体现
    3.2 老旧小区调研分析
        3.2.1 调研内容及方法
        3.2.2 调研现状及问题分析
    3.3 老旧小区更新策略分析
        3.3.1 普遍性问题的更新策略
        3.3.2 特殊性问题的更新策略
    3.4 实例调研小结
4 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多品质目标综合更新评价体系的指标构建
    4.1 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方法及过程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4.1.2 指标体系的确立方法
        4.1.3 指标体系的初步制定
        4.1.4 指标体系的优化调整
    4.2 指标体系的指标说明
        4.2.1 功能性品质
        4.2.2 舒适性品质
        4.2.3 场所性品质
    4.3 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制定
        4.3.1 评价方法确定
        4.3.2 评价标准制定
5 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多品质目标综合更新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及评分方法确定
    5.1 权重确定方法介绍
        5.1.1 主观赋权法
        5.1.2 客观赋权法
    5.2 权重初探之专家调查法
        5.2.1 专家调查方法介绍
        5.2.2 专家问卷数据收集
        5.2.3 数据处理得到权重
    5.3 权重赋值之居民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
        5.3.1 方法分析及选择依据
        5.3.2 结构方程模型应用研究
        5.3.3 模型构建及数据收集处理
        5.3.4 利用Smart-PL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确定权重
    5.4 评分方法及评价结果表达
6.多品质目标的既有建筑综合改造评价体系实例应用
    6.1 案例试评价
        6.1.1 评价准备
        6.1.2 评价流程
        6.1.3 评价结果
    6.2 基于评价结果的多品质提升优化设计
        6.2.1 评价结果分析
        6.2.2 多品质提升优化设计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内外评价体系表格
附录B 老旧住区居民改造意愿网络整理
附录C 老旧住区居民改造需求及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D 专家问卷及数据统计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晋东南地区乡村聚落及其建筑形态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乡村聚落
        1.3.2 建筑形态
    1.4 研究范围界定
        1.4.1 空间范围界定
        1.4.2 时间范围界定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国内外乡村研究现状
        1.5.2 晋东南地区乡村研究现状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晋东南地区乡村物质与人文环境背景研究
    2.1 自然环境背景下晋东南乡村的生存基础
        2.1.1 区位环境特征
        2.1.2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2 历史变迁背景下晋东南乡村的发展变革
        2.2.1 交通发展
        2.2.2 产业变革
    2.3 文化传承背景下晋东南地区的文化特征
        2.3.1 多元信仰的杂糅共存
        2.3.2 周密谨慎的文化内聚
        2.3.3 耕读传家的价值取向
    2.4 本章小结
3 晋东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与演变
    3.1 聚落形态演变类型分析
        3.1.1 内部更替
        3.1.2 单向延伸
        3.1.3 多向扩张
        3.1.4 离散发展
    3.2 公共空间形态演变类型分析
        3.2.1 村落村口形态演变
        3.2.2 村落街巷空间演变
        3.2.3 村落公共建筑空间演变
    3.3 本章小结
4 晋东南地区乡村住宅形制特征与演变
    4.1 晋东南乡村院落空间演变特征
        4.1.1 院落用地情况演变特征
        4.1.2 庭院空间比例尺度演变
        4.1.3 庭院空间功能演变特征
        4.1.4 院落轴线秩序演变特征
        4.1.5 院落空间组织结构演变
    4.2 晋东南乡村功能空间演变特征
        4.2.1 厅堂空间
        4.2.2 卧室空间
        4.2.3 厨房空间
        4.2.4 厕所空间
        4.2.5 存储空间及其他空间
    4.3 晋东南乡村立面演变特征
        4.3.1 比例尺度
        4.3.2 门楼形态
        4.3.3 门窗形态
        4.3.4 立面材质与色彩
        4.3.5 细部装饰
    4.4 晋东南乡村结构体系与材料演变
        4.4.1 建造材料
        4.4.2 结构体系
    4.5 本章小结
5 晋东南地区乡村住宅演变规律及动因研究
    5.1 演变规律
        5.1.1 分异与融合:空间与需求的互动
        5.1.2 内涵与表征:立面装饰的发展
        5.1.3 弃置与延续:建筑形态的更新
        5.1.4 原型与变型:组织形式的转变
    5.2 演变动因
        5.2.1 乡村政策改变
        5.2.2 家庭结构改变
        5.2.3 思想观念改变
    5.3 晋东南乡村聚落与建筑演变评价
        5.3.1 积极演变
        5.3.2 消极演变
    5.4 本章小结
6 晋东南地区乡村发展策略
    6.1 晋东南地区乡村发展目标
        6.1.1 实现乡村经济与聚落环境协调发展
        6.1.2 实现乡村建设与建筑保护共同发展
        6.1.3 实现地域文化与住宅营建结合发展
    6.2 晋东南地区乡村保护策略
        6.2.1 健全保护法规体系
        6.2.2 建立多元保护模式
        6.2.3 确定村民主体地位
    6.3 晋东南地区乡村营建策略
        6.3.1 延续传统聚落营造经验
        6.3.2 创造适应发展的新原型
        6.3.3 应用当代技术发展成果
        6.3.4 建立多维乡村营建体系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乡村建筑信息调研表格
附录B 乡村聚落调研信息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2.1.1 当代
        2.1.2 建筑学
        2.1.3 建筑理论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2.4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3.1.1 基本范围
        3.1.2 建筑理论框架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4.2.1 建筑创作论
        4.2.2 居住建筑
        4.2.3 生态建筑学
        4.2.4 建筑评价理论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4.3.1 建筑方针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4.4 本章小结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5)社会意识形态视角下东西柏林居住区设计思想探究(1950S-1980S)(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与现状
        1.2.2 国外研究综述与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相关界定
        1.4.1 研究内容
        1.4.2 概念界定
        1.4.3 研究范畴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田野调查
        1.5.2 图解分析
        1.5.3 归纳总结
        1.5.4 对比研究
        1.5.5 跨学科研究
    1.6 创新点
    1.7 研究框架
2 东西柏林社会意识形态与居住区设计的关联性
    2.1 社会意识形态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2.1.1 政治事件的宏观影响
        2.1.2 意识形态的形式呈现
        2.1.3 社会问题的客观应对
        2.1.4 地域认同的主观回归
    2.2 社会客观问题对城市居住区设计的影响
        2.2.1 政治权力空间与城市居住区规划
        2.2.2 居民空间权利与居住空间设计
        2.2.3 城市历史文脉与旧居住街区修缮
    2.3 建筑设计思想对居住区设计创作的影响
        2.3.1 包豪斯学派与城市福利住宅
        2.3.2 功能主义思潮与大板装配住宅
        2.3.3 IBA国际展览与开放性多元住宅
    2.4 小结
3 东西柏林近代城市居住区设计发展概述
    3.1 柏林城市文脉的居住区溯源(1300S-1800S)
    3.2 工业化时期和古典主义(1800-1862)
    3.3 战后居住区现代化尝试(1862-1914)
        3.3.1 扩张前期
        3.3.2 扩张后期
    3.4 东西柏林居住区建设的新方向(1914-1949)
        3.4.1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福利住宅
        3.4.2 纳粹统治时期的新居住区建设
        3.4.3 战后修复重建的既有居住街区
    3.5 东西柏林近代居住区多元化设计
        3.5.1 权力纪念性空间与居住区规划设计(1950S)
        3.5.2 人居空间问题与居住区空间设计(1960S-1970S)
        3.5.3 地域认同反思与居住区改造修缮(1980S)
    3.6 小结
4 东西柏林近代城市居住区经典案例对比研究
    4.1 权力纪念空间与居住区指向性规划设计(1950S)
        4.1.1 主要设计思想及代表建筑师
        4.1.2 指向性与自由式规划
        4.1.3 纪念性与简洁式立面
        4.1.4 密集型与开放式空间
        4.1.5 材料建构及其他
    4.2 人居空间优化与居住区开放性空间设计(1960S-1970S)
        4.2.1 重建型与修缮型街区更新
        4.2.2 外向型与内向型规划设计
        4.2.3 功能性与人性化空间组织
        4.2.4 大板式与协作式建造范式
    4.3 地域文脉认同与居住区“点带面式”修缮激活(1980S)
        4.3.1 东西柏林城市居住区建设发展
        4.3.2 修建并行与谨慎修缮的建造范式
        4.3.3 外向街道与内向庭院的空间激活
        4.3.4 新旧置换与批判重建的形式设计
        4.3.5 预制面板与粉刷饰面的立面更新
    4.4 小结
5 社会意识形态对东西柏林城市居住区的制约关系
    5.1 社会意识形态对居住区设计的制约机制
        5.1.1 社会意识形态主导居住区设计
        5.1.2 居住区伦理功能呈现意识形态特征
    5.2 社会意识形态对居住区设计的制约过程
        5.2.1 意识形态主导居住区的方向性规划
        5.2.2 社会问题催发居住区的人性化设计
        5.2.3 地域认同反思居住区的伦理功能
    5.3 社会意识形态对居住区设计的制约特点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建筑室内体验空间图表
附录2:案例遴选图表
附录3:图录及表录
致谢

(6)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气候背景
        1.1.2 国家减排目标与建筑碳排放现状
        1.1.3 我国城镇建筑发展现状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全生命周期理论及住宅建筑低碳发展现状
        1.3.2 国外长寿住宅建筑研究现状
        1.3.3 国内全生命周期理论及住宅建筑低碳发展现状
        1.3.4 国内长寿住宅建筑研究现状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住宅寿命及其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关系
    2.1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
        2.1.1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内涵
        2.1.2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影响因素
        2.1.3 城市住宅建筑长寿化的意义
    2.2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现状
        2.2.1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现状
        2.2.2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的影响因素
        2.2.3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长寿化
    2.3 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的关系
        2.3.1 建筑全生命周期及其应用
        2.3.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2.3.3 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1 前期准备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1.1 前期准备阶段碳排放特点
        3.1.2 前期准备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3.2 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2.1 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特点
        3.2.2 建筑物化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3.3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3.1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特点
        3.3.2 使用维护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3.4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4.1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特点
        3.4.2 拆解回收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1 前期准备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1.1 长寿住宅体系的发展与应用
        4.1.2 城市住宅长寿化实践活动分析及其意义
        4.1.3 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构建原则
    4.2 建造物化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2.1 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4.2.2 钢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4.2.3 木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4.2.4 不同类型结构特点对比与建筑施工方式优化
    4.3 使用维护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3.1 建筑系统划分
        4.3.2 建筑结构维护加固策略
        4.3.3 建筑维护结构长寿化设计策略
        4.3.4 建筑设备优化设计策略
        4.3.5 建筑平面长寿化设计策略
        4.3.6 住宅部品工业化发展
    4.4 拆解回收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4.1 建筑拆解方式优化
        4.4.2 建筑再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计算验证分析与策略优化
    5.1 工程案例计算
        5.1.1 工程情况简介
        5.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
        5.1.3 案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5.1.4 钢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估算
        5.1.5 木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估算
    5.2 不同情景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对比分析
        5.2.1 不同情景下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5.2.2 不同情景下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5.2.3 不同情景下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5.2.4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对比分析及策略优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致谢

(7)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住区的演进历程记录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1.1.2 国内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百花齐放,亟待梳理整合
        1.1.3 专业期刊是学科发展轨迹记载和学术传播的重要载体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演变的研究现状
        1.3.2 建筑类期刊的研究现状
        1.3.3 期刊文献统计的研究现状
        1.3.4 小结
    1.4 相关概念释义
        1.4.1 住区及城市住区
        1.4.2 住区规划设计
        1.4.3 建筑类期刊
    1.5 研究范围与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范围
    1.6 研究框架
2 我国建筑类期刊及其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研究
    2.1 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
        2.1.1 建筑类期刊的产生
        2.1.2 建筑类期刊的初步发展
        2.1.3 建筑类期刊的繁荣发展
        2.1.4 建筑类期刊的多元化发展
    2.2 建筑类期刊对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记载情况分析研究
        2.2.1 数据来源与筛选
        2.2.2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选取标准
        2.2.3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数量与分布
        2.2.4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的分类与统计
        2.2.5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研究主题的变化
        2.2.6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研究范围
    2.3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分析研究
        2.3.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2.3.2 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2.3.3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时区图谱
        2.3.4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分期
    2.4 本章小结
3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49-1977)
    3.1 政府主导下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3.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3.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3.1.3 研究阶段划分
    3.2 经济恢复与“一五”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引入与早期实践(1949-1957)
        3.2.1 工人住宅区的规划建设
        3.2.2 居住建筑布置方式的讨论
        3.2.3 居住小区规划思想的引入与实践
    3.3 “大跃进”与调整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探索与发展(1958—1965)
        3.3.1 城市人民公社对城市住区发展的影响
        3.3.2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3.3.3 “成街成坊”的住区规划方法
        3.3.4 住宅区的改建
    3.4 “文革”及其影响阶段: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停滞与恢复(1966-1977)
        3.4.1 住宅标准的持续降低
        3.4.2 市郊工厂生活区的建设
        3.4.3 高层住宅的出现
    3.5 特征总结
        3.5.1 住区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初步形成
        3.5.2 注重住区物质空间形态
        3.5.3 为生产服务而配套建设
    3.6 本章小结
4 住房制度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
    4.1 “遍地开花”式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4.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4.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4.1.3 研究阶段划分
    4.2 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4.2.1 规划建设概况
        4.2.2 规划结构与规模
        4.2.3 规划布局特征
        4.2.4 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居住密度的强调
    4.3 居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4.3.1 综合开发模式
        4.3.2 区位特征
        4.3.3 规划结构与规模
        4.3.4 规划布局特征
        4.3.5 综合区的建设
    4.4 旧城区改造与更新阶段
        4.4.1 发展历程概述
        4.4.2 改造方式
    4.5 “试点工程”推动下的居住小区规划建设阶段
        4.5.1 规划建设概况
        4.5.2 规划布局特征
        4.5.3 规划结构的模式化与突破
        4.5.4 地方传统居住文化的借鉴
        4.5.5 社区的营造与物业管理兴起
    4.6 特征总结
        4.6.1 住区的建设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4.6.2 住区规划布局手法的多样化
        4.6.3 住区组织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4.6.4 从人的需求出发营造居住环境
        4.6.5 居住观念的改变促进了住区功能布局的更新
    4.7 本章小结
5 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98 年至今)
    5.1 多元化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5.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5.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5.1.3 研究阶段划分
    5.2 商品房住区的快速发展阶段
        5.2.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5.2.2 商品房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5.2.3 商品房住区的开发规模特征
        5.2.4 商品房住区的规划布局特征
        5.2.5 商品房住区的特色和风格塑造
        5.2.6 城市住区类型的多样化
    5.3 城市住区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5.3.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5.3.2 商品房住区的品质提升
        5.3.3 保障房住区的规划建设
        5.3.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5.3.5 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5.4 城市住区的转型发展阶段
        5.4.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5.4.2 城市住区在实践发展中的问题总结
        5.4.3 城市住区规划新模式的探索
        5.4.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5.5 特征总结
        5.5.1 从传统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
        5.5.2 城市住区空间分布的郊区化
        5.5.3 城市住区空间结构的集约化
        5.5.4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多元化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统计分析
        6.1.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6.1.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
    6.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特征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8)基于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开放社区居住街坊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住区发展
        1.1.2 政策标准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新城市主义
        1.3.3 住区、社区、街区
        1.3.4 开放社区
        1.3.5 居住街坊
    1.4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内关于新城市主义的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关于开放社区的相关研究综述
        1.4.3 国内关于居住街坊的相关研究综述
    1.5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6 研究方法及内容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础研究
    2.1 新城市主义的相关研究
        2.1.1 新城市主义的形成发展
        2.1.2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原则
        2.1.3 新城市主义的本质特征
        2.1.4 新城市主义的组织要素
        2.1.5 新城市主义的表现形式
        2.1.6 新城市主义的典型开发模式
    2.2 我国住区发展及相关研究
        2.2.1 第一阶段-现代城市住宅的早期萌芽阶段
        2.2.2 第二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缓慢发展阶段
        2.2.3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
        2.2.4 第四阶段-21 世纪量到质的多元发展阶段
    2.3 封闭住区的现状问题
        2.3.1 封闭住区的形成原因
        2.3.2 封闭住区的现状问题
    2.4 开放社区及居住街坊的相关研究
        2.4.1 开放社区的理念
        2.4.2 开放社区的构成要素
        2.4.3 居住街坊的演变发展
        2.4.4 居住街坊的组成要素
        2.4.5 开放社区与居住街坊的关系
    2.5 相关内容和理论的比较分析
        2.5.1 开放住区与封闭住区的比较
        2.5.2 新城市主义理论与开放社区理念的比较
        2.5.3 新旧版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规范)的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社区案例分析与比较
    3.1 国内开放社区案例分析研究
        3.1.1 北京郭公庄一期公租房(2017)
        3.1.2 上海万科翡翠公园(2016)
        3.1.3 分析总结
    3.2 国内新城市主义社区案例分析研究
        3.2.1 上海安亭新镇(2019)
        3.2.2 青岛绿城理想之城(2008)
        3.2.3 分析总结
    3.3 国外开放社区案例分析研究
        3.3.1 巴黎欧风路住宅设计(1974)
        3.3.2 巴黎Clichy-Batignolles文化街区(2012)
        3.3.3 英国剑桥爱丁顿社区(2019)
        3.3.4 分析总结
    3.4 国外新城市主义社区案例分析研究
        3.4.1 美国滨海镇(1981)
        3.4.2 美国肯特兰镇(1988)
        3.4.3 分析总结
    3.5 对比研究
        3.5.1 国内外开放社区比较
        3.5.2 国内外新城市主义社区比较
        3.5.3 新城市主义理论下开放社区特征总结
        3.5.4 案例分析问题总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开放社区居住街坊的设计研究
    4.1 开放社区设计原则
        4.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4.1.2 密接城市原则
        4.1.3 公共优先原则
        4.1.4 多元混合原则
        4.1.5 高效利用原则
    4.2 居住街坊设计策略
        4.2.1 步行主导
        4.2.2 尺度适宜
        4.2.3 人群异质
        4.2.4 邻里和谐
        4.2.5 安全设计
        4.2.6 小结
    4.3 规模尺度控制
        4.3.1 适宜步行的街道长度
        4.3.2 适宜交往的街坊规模
    4.4 结构形态设计
        4.4.1 多接口对接城市
        4.4.2 多级的密路网结构
        4.4.3 全覆盖的步行系统
        4.4.4 街坊组合多样化
        4.4.5 建筑形态多样化
    4.5 公共空间设计
        4.5.1 点线面相结合
        4.5.2 面状空间—邻里中心
        4.5.3 线性空间—街道空间
        4.5.4 点状空间—碎片化剩余空间
        4.5.5 公共空间多层次立体化布置
    4.6 公服配套设计
        4.6.1 公服配套功能混合多样
        4.6.2 公服配套布局均衡有序
        4.6.3 公服配套使用开放共享
    4.7 景观环境设计
        4.7.1 日照环境
        4.7.2 夜间照明环境
        4.7.3 气候、洁污环境
        4.7.4 景观绿化
    4.8 管理服务智慧化设计
        4.8.1 智能安防设备
        4.8.2 智能车辆管理
        4.8.3 数字服务设备
    4.9 后疫情下的思考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际项目设计应用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选址
        5.1.2 设计要求
    5.2 总体规划设计
        5.2.1 规模尺度
        5.2.2 结构形态
        5.2.3 公共空间
        5.2.4 功能配置
        5.2.5 景观环境
    5.3 具体空间设计
        5.3.1 特色街坊
        5.3.2 活力街道
        5.3.3 邻里和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不足之处
    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图录
附录B:表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附件

(9)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存量时代的来临
        1.1.2 政策背景——再生改造的相关政策
        1.1.3 发展背景——住宅再生的实践局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单位型住区
        1.4.2 既有住宅
        1.4.3 住区建筑
        1.4.4 外界面
        1.4.5 维护性再生
        1.4.6 建筑病理学
    1.5 研究对象的选取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内容及框架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框架
2 既有多层住宅建筑外界面空间层级模型构建
    2.1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建设及改造实践概况
        2.1.1 西安市既有住区发展概况
        2.1.2 西安市既有住区分布概况
        2.1.3 西安市既有住宅建筑改造实践概述
    2.2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空间品质实态调研框架
        2.2.1 调研住区与住栋的选择
        2.2.2 选择住栋的调研流程
        2.2.3 外界面空间要素病症评估方法
    2.3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建筑外界面空间层级模型的构建
        2.3.1 兼顾功能性与文化性的外界面模型体系
        2.3.2 外界面的“要素-部位-层级”层级模型
        2.3.3 建筑层要素指标
        2.3.4 设施层要素指标
        2.3.5 环境层要素指标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建筑外界面要素实态调研
    3.1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建筑外界面建筑层要素实态
        3.1.1 外界面建筑层要素类型化统计
        3.1.2 外界面建筑层问卷调查及病症总结
    3.2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建筑外界面设施层要素实态
        3.2.1 外界面设施层要素类型化统计
        3.2.2 外界面设施层问卷调查及病症总结
    3.3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建筑外界面环境层要素实态
        3.3.1 外界面环境层要素类型化统计
        3.3.2 外界面环境层问卷调查及病症总结
    3.4 本章小结
4 既有住宅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4.1 国内外案例建筑层维护性再生手法
        4.1.1 改善功能性的维护性再生手法
        4.1.2 提升文化内涵的维护性再生手法
    4.2 国内外案例设施层维护性再生手法
        4.2.1 改善功能性的维护性再生手法
        4.2.2 提升文化内涵的维护性再生手法
    4.3 国内外案例环境层维护性再生手法
        4.3.1 改善功能性的维护性再生手法
        4.3.2 提升文化内涵的维护性再生手法
    4.4 国内外案例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政策机制
        4.4.1 健全相关法规和评定标准
        4.4.2 完善管理机制和全生命周期检验管理体系
        4.4.3 采取施工流程化和菜单式的改造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策略及再生试设计
    5.1 外界面维护性再生指导原则
        5.1.1 搭建层级模型理论体系
        5.1.2 建立流程化的实践原则
        5.1.3 因地制宜的菜单式改造选项
    5.2 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策略分类
        5.2.1 “分级响应”的外界面再生策略分类
        5.2.2 基础复合类
        5.2.3 优化完善类
        5.2.4 特殊需求类
    5.3 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试设计
        5.3.1 基础复合类——以建大院3 号住栋为例
        5.3.2 优化完善类——以中铁一局14 号住栋为例
        5.3.3 特殊需求类再生策略——以交大财经南院13 号住栋为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与研究创新
        6.1.1 研究结论
        6.1.2 研究创新
    6.2 论文局限与不足
    6.3 愿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A 中、日外界面空间功能品质诊断对比表
附录B 建筑层要素指标表
附录C 设施层要素指标表
附录D 环境层要素指标表
附录E 外界面空间实态调研案例
附录F 未来无人机参与下的外界面空间设计竞赛
附录G 第一轮调查问卷反馈情况
致谢

(10)南宁市图集用农村自建住宅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图集用农村自建住宅相关概念
        1.2.1 农村
        1.2.2 农村住宅
        1.2.3 农村自建住宅
        1.2.4 农村自建住宅图集
        1.2.5 图集用农村自建住宅建筑方案
        1.2.6 建筑策划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现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现状
    1.4 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1.4.1 创新点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研究框图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南宁辖区农宅现状与现有新建农村住宅图集分析
    2.1 南宁辖区代表性农宅建筑类型与特征
        2.1.1 传统民居建筑类型
        2.1.2 传统民居建筑技术特征
        2.1.3 现有传统农宅的建筑空间形式
        2.1.4 传统农宅的时代特征
        2.1.5 当代自建现存农宅建筑特征梳理
        2.1.6 南宁市自建农宅现状分析
    2.2 现有南宁农村住宅建筑图集适应性分析
        2.2.1 各时期编制的农村住宅建设用图集编制背景与简介
        2.2.2 南宁各时期编制图集推广应用情况
        2.2.3 当前南宁市农村建房图集存在问题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建农宅设计影响要素分析
    3.1 目标要素
        3.1.1 村落建设发展规划目标要素
        3.1.2 政府的农村建设相关政策要素
    3.2 事实要素
        3.2.1 农宅地貌要素
        3.2.2 农户地域要素
        3.2.3 建筑技术要素
        3.2.4 气候要素
        3.2.5 所处社会环境要素
    3.3 需求要素
        3.3.1 农户人口要素
        3.3.2 农户经济要素
        3.3.3 农户个性要素
    3.4 理念要素
        3.4.1 文化习俗要素
        3.4.2 村落历史要素
        3.4.3 村落发展趋势要素
        3.4.4 建筑设计师的知识面与水平要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图集用自建农宅建筑方案设计对策
    4.1 各时期图集中农宅建筑方案的要素响应情况
    4.2 图集用自建农宅建筑方案设计原则
        4.2.1 满足政府政策条件和设计目标原则
        4.2.2 满足农户居住和农业生产要求原则
        4.2.3 继承与发展适应时代现状的原则
        4.2.4 因地制宜、经济实用原则
        4.2.5 节地节能生态保护原则
        4.2.6 分层次分类型原则
        4.2.7 全辖区覆盖原则
        4.2.8 通俗易懂的原则
    4.3 图集用自建农宅建筑方案设计步骤
        4.3.1 自建农宅建筑策划环节
        4.3.2 建筑设计环节
        4.3.3 图集用自建农宅建筑方案整理分类环节
    4.4 图集用自建农宅建筑方案设计对策
        4.4.1 南宁辖区环境条件概述
        4.4.2 行政划区要素与设计对策
        4.4.3 各种政策、法律法规与农宅建筑方案对策
        4.4.4 农宅所在区域发展规划要素
        4.4.5 农户个性需求要素的响应对策
        4.4.6 图集用自建农宅建筑方案多类型特征的响应对策
        4.4.7 自建农宅建筑方案的衍生对策
    4.5 图集用自建农宅建筑方案设计方法
        4.5.1 宅基地功能区域的划分
        4.5.2 建筑主体内部功能区域的划分
        4.5.3 各种功能区域的设计
        4.5.4 农宅建筑风貌的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要素引导对自建农宅建筑设计的影响案例
    5.1 马鹿屯各设计要素现状
        5.1.1 目标要素对农宅建筑形态的影响
        5.1.2 事实要素对农宅建筑形态的影响
        5.1.3 需求要素对农宅建筑形态的影响
        5.1.4 理念要素对农宅建筑形态的影响
    5.2 马鹿屯农宅建筑方案类型及其设计
        5.2.1 马鹿屯农宅建筑方案构成要素的确定
        5.2.2 基础户型方案的确定
        5.2.3 各类演变农宅户型举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浅论城市住宅建筑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寒冷地区超低能耗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研究[D]. 潘奕璇.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2]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多品质目标综合更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王继辉.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3]晋东南地区乡村聚落及其建筑形态演变研究[D]. 安昊嘉.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社会意识形态视角下东西柏林居住区设计思想探究(1950S-1980S)[D]. 彭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D]. 韩楚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D]. 边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2)
  • [8]基于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开放社区居住街坊设计研究[D]. 田璐.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9]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设计策略研究[D]. 张新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10]南宁市图集用农村自建住宅设计策略研究[D]. 曹泽雪. 广西大学, 2021(12)

标签:;  ;  ;  ;  

论城市住宅建筑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