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物理世界到真实世界——世界汽车企业借平台战略和电子商务提升企业竞争力(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朱则刚[2](2012)在《两化融合助汽车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文中提出在科技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消费者早已熟悉了网络信息时代的消费环境,汽车行业亦不例外。跨国集团间的市场竞争、消费者千差万别的个性化需求,都成为汽车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驱动力。在这样的产业环境下,我国汽车零制造企业应如何利用信息化建立与消费者、零部件提供商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其未来又将面临怎样的发展趋势?
柳岩[3](2009)在《回顾中国轿车的发展历程、阶段及其发展关键》文中指出本篇论文首先介绍了汽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车型和世界各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当今国际汽车产业兼并重组现象的分析,提出了“新兴市场做加法、发达市场做减法”的新竞争格局已经形成的观点。通过研究当今汽车零部件的产业特点提出了零部件企业的发展、零部件技术特点、零部件产业价值分配的趋势。结合中国的政治环境、经济体制、国家政策、工业发展和科技水平,叙述中国50年来轿车发展的历程,提出了我国轿车工业三个的发展阶段。根据我国轿车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结合中国轿车自主创新民族品牌的形成过程,得出具有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民族品牌是中国轿车工业发展的首要问题。通过对我国轿车的自主创新模式的讨论,说明了具有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民族品牌对中国轿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发展科学技术,重视自主创新是中国轿车发展的关键。通过对红旗系列车型(包括奔腾)的自主创新过程的讨论,为自主品牌轿车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通过对轿车高速运行的空气动力学的设计、实验方法的讨论。讨论了行驶系统、电控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对操控稳定性设计的影响,分析了操控稳定性的评价方法。讨论了车身结构设计、车身材料应用对减重设计的影响,并对国内、外品牌对轿车的减重设计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王虎[4](2002)在《我国汽车产业商务信息化技术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典型的传统企业,又兼有劳动密集、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的特点。汽车产业的商务信息化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结合汽车产业的商务运营模式,对汽车产业传统的低效率的市场运作方法加以改善,使这个传统产业在信息时代换发青春。信息技术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是世界工业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加入WTO,汽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加速我国汽车产业在商务信息化方面的发展进程,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是摆在我国汽车产业面前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也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对国内外汽车产业商务信息化的实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对汽车产业商务信息化从供应链管理技术、电子商务应用技术和客户关系管理技术三个关键技术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论文从汽车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地位出发的,分析了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巨大带动作用。指出了我国汽车产业在面临着历史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由于信息化基础薄弱,信息资源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差,缺乏公共商务平台,以及对商务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等等问题。论文提出了我国汽车产业商务信息化影响因素模型,并分四个层次对这个模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决策者以及所有员工对商务信息化所持的观念、认识及态度,企业的业务流程对商务信息化的需求,企业对商务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企业是否能够建立并持续有效地执行支持商务信息化的信息标准、业务流程以及企业是否拥有支持商务信息化系统运行的管理与技术人才等因素构成的汽车企业内部环境因素体系;以汽车企业内部的基本业务活动,包括产品设计与制造、生产运作管理、零部件采购、产品销售、内部物流控制、以及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构成的汽车产业基本业务信息化水平因素体系;以汽车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以及企业电子商务系统构成的汽车产业商务信息化技术因素体系和以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客户及合作伙伴、金融机构几个方面组成的汽车企业外部生存环境因素体系。论文同时分析了政策因素对信息化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商务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建议。汽车产业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施是现代汽车物流方式的一场革命,它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组织方式,通过优化物流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综合服务质量,进而增强企业竞争力。论文通过对供应链系统中“牛鞭效<WP=4>应”的分析,提出了基于信息共享模式的抑制“牛鞭效应”的方法,并研究了汽车产业供应链上供需双方在数量上的博弈。论文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汽车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体系,并利用UML技术建立了敏捷汽车供应链各实体之间序列图,提出了敏捷汽车供应链系统体系结构模型。论文结合我国汽车产业的实际情况,从外部网络环境,内部信息平台建设,安全问题,网上支付问题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汽车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各种技术要素,从企业信誉,企业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意识,物流配送,政策法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汽车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各种非技术要素。同时分析和优化了汽车商务活动的主要流程。在此基础上,论文中重点提出了我国汽车产业的电子商务公共平台模型,定义了该模型的目标,核心流程体系,业务模式以及功能,并对这个模型中的功能进行了设计。根据汽车工业由大批量生产向大规模定制转变的要求,汽车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已迫在眉睫。论文从汽车企业营销及服务体系的变化趋势,汽车制造商、销售商对客户信息的需求,客户满意度对汽车制造商、销售商经营业绩的影响,以及市场竞争的需要等方面分析了汽车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动因,提出了汽车企业优化流程的原则与策略,指出汽车企业的行业特点和个性化需求是优化流程的前提,设计出的流程应当具有可行性、可控性和回溯性。在分析汽车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汽车企业以面向客户为目标的分析型CRM模型,这一模型阐述了购车目标客户,汽车企业CRM流程以及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论文还建立了针对汽车企业CRM模型的包含客户细分,销售分析和市场分析的主要分析指标,并从市场管理、销售管理、服务管理、客户管理、呼叫中心、分析决策等方面对汽车企业CRM系统进行了功能设计。
李志强[5](2004)在《基于价值重构的企业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企业成长缓慢或企业内部不良问题丛生,或者企业无法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时,企业就必须作出变革决策,对内部层级、工作流程以及企业文化等组织要素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善,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全球CEO的楷模Jack Welch就是借助一系列的企业变革过程,塑造了通用电气这个现代的巨人。20世纪最后十年更是以其丰富而激烈的动荡,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我们生活在一个“不连续的时代”,变化和速度成为时代的主题。面对动态的、变化不定、充满挑战和机会的环境,企业不得不进行调整或彻底的变革,以适应多元化又迅速变化的环境,谋求企业的持续发展。 正是由于变革研究的实用性和迫切性,理论界对于变革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其中不乏像Henry Mintzberg这样的大家,也有许多像笔者这样初窥学术殿堂的小辈。理论界也不断地在食业中掀起一阵阵变革热潮,例如企业再造工程等。然而企业在变革实践中却始终感觉无所适从,最终只是随波逐流。也许正像Mintzberg在《战略历程》一书中所描述的,现在的变革理论研究正处于“盲人摸象”的阶段,只是对企业变革的表层表征进行研究,对企业变革的“心脏”——变革动因却鲜有涉及。 因此,本研究以企业变革动因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对企业变革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发掘,通过对企业变革的需求方和驱动力的分析,提出企业变革动因——价值重构。从经济学研究伊始,企业就被视为黑箱,而且随着经济管理理论的演进,这个黑箱也不断的被具体化、与其他社会群体孤立开来,其实企业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其他群体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企业还与社会其他群体形成了企业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任何利益群体价值失衡都会造成系统其他群体的变革,使系统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企业变革的真正动因。通过寻求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已经成为了企业价值增殖的一条新的途径。许多企业已经发现,无论你是需要训练有素的工人还是寻找新的市场空间,这些社会问题其实就是经济问题。 以此为基础,本研究通过对企业变革内外部因素的分析,构建了企业变革的价值重构模型,并对企业变革取向建立数理模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企业变革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 文章的导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原鬃、研究目几的和方法以及研究框架等进行了简要介绍。 第一章对现有企业变革理论进行了回顾,在对变革理论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也发现了现有变革理论的不足:企业变革动因研究的贫瘩—现有的变革动因理论仍然停留在对因果关系的“果”之表现形式的分析上,并没有真正触及企业变革之“因”。在对变革需求及驱动力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自身对变革动因的理解-一价值重构。 第二章则从企业价值视角分析价值重构的基础,阐述了企业价值重构的必要性及实证研究结果,并以此为依据,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界定。最后,通过对价值重构内在机理的剖析,进一步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是对企业变革的外部环境要素分析。通过运用系统理论对企业变革进行描述分析,指出企业变革研究范式转变的必要性:企业变革是一个非线性的系统,具有高风险和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借助系统混沌理论,建立了企业变革的价值重构模型,指出企业变革的核心—价值重构以及企业变革顺利实施的保障:组织学习和打破认知障碍。同时,由于非线性系统的影响,企业变革的动态化也成为了必然。结合企业竞争理论,本研究中对企业动态化变革进行了阶段划分,为企业动态化变革提供了指导。 第四章目的在于分析企业变革成功的要素,因为相对于外部环境而言,企业内部环境更为可控,为企业变革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主要从企业文化与企业变革的关系、企业组织学习与企业的变革能力以及企业变革的制度分析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五章通过建立数理模型并结合实证案例分析,指出企业变革取向的决定因素,为企业变革把握正确的方向提供工具。 第六章则结合理论分析,为企业变革实施提供实践指导。在对企业自组织现象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团队自发性的转变,主要是基于共同认知系统的建立,这是对企业正式制度空白的强有力的补充。并针对企业认知障碍,对企业如何突破认知障碍,顺利实现与利益相关者双向互动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企业变革实施指导意义。
柳长立[6](2000)在《从物理世界到真实世界——世界汽车企业借平台战略和电子商务提升企业竞争力》文中提出 在汽车生产和消费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对汽车功能的真实需求和满足这些需求的物理产品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可能是因为生产汽车物理产品的手段总是存在着各种技术的制约,也可能是因为生产的经济规律(如大批量生产)与满足千差万别的个性需求之间天然就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自从汽车成为大众化的消费
二、从物理世界到真实世界——世界汽车企业借平台战略和电子商务提升企业竞争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物理世界到真实世界——世界汽车企业借平台战略和电子商务提升企业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3)回顾中国轿车的发展历程、阶段及其发展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中国轿车发展的阶段特点 |
1.3 中国轿车自主创新的现状 |
1.4 市场换技术的启示 |
1.5 选题意义 |
1.6 研究路线 |
1.7 研究内容 |
第2章 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 |
2.1 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
2.1.1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里程碑 |
2.1.2 各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程 |
2.1.3 汽车车身外形的演变 |
2.1.4 近年来汽车技术发展特点 |
2.1.5 世界汽车工业的兼并与重组 |
2.1.6 新的汽车市场竞争格局 |
2.2 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趋势 |
2.2.1 乘用车柴油机化的比例提高 |
2.2.2 电动汽车将进入实用阶段 |
2.2.3 汽车安全标准要求更高 |
2.2.4 汽车环保和节能成为首选课题 |
2.2.5 新型材料应用更加广泛 |
2.2.6 电子技术应用更加广泛 |
2.2.7 通信和网络技术应用越来越普遍 |
2.3 世界汽车零部件业发展趋势 |
2.3.1 汽车零部件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
2.3.2 汽车零部件技术发展趋势 |
2.3.3 汽车零部件价值结构发展趋势 |
2.4 小结 |
第3章 国内轿车工业的发展 |
3.1 我国轿车产业发展的由来 |
3.1.1 独立自主品牌阶段(1958-1984 年) |
3.1.2 合资品牌发展阶段(1984-2001 年) |
3.1.3 合资和自主品牌混战阶段(2001 年至今) |
3.2 中国轿车的自主创新 |
3.2.1 打造自主品牌的重要性和因素分析 |
3.2.2 中国轿车的自主创新模式 |
3.2.3 中国轿车的自主创新状况 |
3.3 中国轿车生产的特色及地位 |
3.3.1 中国轿车生产的特色 |
3.3.2 中国轿车生产的地位 |
3.3.3 提升中国轿车自主品牌地位 |
3.4 “红旗”轿车的自主创新 |
3.4.1 大“红旗”的自主创新 |
3.4.2 小“红旗”的自主创新 |
3.4.3 “奔腾”的自主创新 |
3.5 小结 |
第4章 轿车高速、稳定、减重的设计研究 |
4.1 轿车的高速运动研究 |
4.1.1 轿车的造型设计对高速运动的影响 |
4.1.2 轿车空气动力学的研究 |
4.1.3 轿车空气动力学数值模拟 |
4.1.4 轿车计算机辅助造型系统 |
4.2 轿车的操纵稳定性研究 |
4.2.1 轿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4.2.2 轿车操纵稳定性的评价 |
4.2.3 轿车操纵稳定性仿真模拟研究 |
4.3 轿车的轻量化设计研究 |
4.3.1 轿车车身的轻量化设计 |
4.3.2 国内外轻量化研究的状况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本文的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4)我国汽车产业商务信息化技术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文献综述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2 汽车产业商务信息化现状分析 |
2.1 汽车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地位分析 |
2.2 我国汽车产业商务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3 我国汽车产业商务信息化影响因素模型 |
2.4 我国汽车企业内部软环境因素体系分析 |
2.5 汽车产业基本业务信息化因素体系分析 |
2.6 汽车产业商务信息化技术因素体系分析 |
2.7 外部生存环境因素体系分析 |
2.8 我国汽车产业商务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
2.9 本章小结 |
3 汽车产业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与应用分析 |
3.1 供应链概念、原理及特点 |
3.2 供应链管理中“牛鞭效应”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
3.3 我国汽车产业中物流供应链系统应用现状及趋势研究 |
3.4 提升汽车产业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应用水平的主要条件 |
3.5 汽车物流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研究 |
3.6 汽车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模型研究 |
3.7 本章小结 |
4 汽车电子商务公共平台技术与模型研究 |
4.1 电子商务的理论与技术手段 |
4.2 汽车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技术要素分析 |
4.3 汽车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非技术要素分析 |
4.4 汽车行业电子商务公共平台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5 汽车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模型研究 |
5.1 现代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
5.2 汽车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动因分析 |
5.3 汽车企业CRM模型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研究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及完成的科研课题 |
(5)基于价值重构的企业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表格目录 |
图表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变革的必然性 |
二、 变革的可能性 |
三、 研究框架 |
四、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企业变革理论综述 |
第一节 企业变革理论研究回顾 |
一、 企业变革概念的界定 |
二、 企业变革方式理论 |
三、 变革阶段性理论 |
四、 企业变革周期理论 |
第二节 企业变革理论进一步发展:变革动因研究 |
一、 企业变革动因理论回顾 |
二、 企业变革动因理念的新视角 |
第三节 价值重构视角的企业变革--企业增值 |
一、 娈革管理思想理论发展历程 |
二、 企业变革价值观的演进 |
第二章 价值重构理论 |
第一节 企业价值理论 |
一、 企业价值理论回顾 |
二、 企业价值的社会利益论 |
三、 企业价值新界定--社会价值共生体 |
第二节 价值重构理论简析 |
一、 价值重构的定义 |
二、 价值重构的必然性 |
三、 价值重构的理论基础 |
四、 价值重构中的利益相关者 |
第三节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重构理论 |
一、 利益相关者论VS股东价值论 |
二、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重构理论分析 |
第三章 价值重构与企业变革的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企业变革外部环境的非线性研究范式 |
一、 研究范式的转变 |
二、 描述企业变革过程的逻辑斯蒂方程 |
第二节 企业变革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一、 企业变革的系统风险 |
二、 企业变革的不确定性 |
第三节 价值重构的外部风险规避 |
一、 外部风险规避要件 |
二、 混沌理论在外部风险规避的应用 |
第四节 价值重构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变革的动态性 |
一、 变革需求的动态性 |
二、 变革的动态演化 |
第四章 价值重构与企业变革的内部因素分析 |
第一节 企业文化和企业变革 |
一、 企业文化简述 |
二、 企业文化对企业变革的影响 |
三、 企业变革对企业文化的要求 |
第二节 企业组织学习和变革能力 |
一、 组织学习简述 |
二、 组织学习与企业变革间的关系 |
三、 组织学习对企业变革能力的提升 |
第三节 企业变革的制度分析 |
一、 企业变革的制度性特征 |
二、 企业变革矛盾的制度性分析 |
三、 企业变革的制度契机 |
第五章 企业变革取向模型--共谋的影响 |
第一节 模型构建基础 |
一、 管理者的重要性 |
二、 管理者面临的压力 |
第二节 模型构建 |
一、 模型及变量说明 |
二、 参照系:管理者没有采用自我保护战略 |
三、 利益相关者权益论者以及管理人员自我保护主义 |
第三节 博奕分析 |
一、 股东价值,管理者替代威胁以及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保护 |
二、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
三、 CEO的行为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
一、 基本情况 |
二、 地方政府(利益相关者)治理 |
三、 正式规制治理成效 |
第五节 应用和讨论 |
一、 公司治理和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二、 企业章程的最优设计 |
三、 模型的进一步讨论 |
第六章 企业价值重构变革的实施 |
第一节 树立企业认知意识 |
一、 造就自组织系统 |
二、 增强认知的互动性 |
第二节 企业组织认知能力的培养 |
一、 组织模式变迁的要求 |
二、 认知误差的产生 |
三、 组织学习对认知的要求 |
四、 组织认知能力学习控制 |
第三节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认知互动 |
一、 认知互动缺口的形成 |
二、 避免双向认知失调 |
三、 克服组织学习障碍--认知刚性 |
四、 进行跨组织边界的互动学习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
一、 案例简介 |
二、 案例分析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一、 主要研究结论 |
二、 创新之处 |
第二节 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从物理世界到真实世界——世界汽车企业借平台战略和电子商务提升企业竞争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两化融合助汽车制造业可持续发展[J]. 朱则刚. 上海信息化, 2012(01)
- [3]回顾中国轿车的发展历程、阶段及其发展关键[D]. 柳岩. 吉林大学, 2009(08)
- [4]我国汽车产业商务信息化技术与应用研究[D]. 王虎. 华中科技大学, 2002(03)
- [5]基于价值重构的企业变革研究[D]. 李志强. 复旦大学, 2004(01)
- [6]从物理世界到真实世界——世界汽车企业借平台战略和电子商务提升企业竞争力[J]. 柳长立. 汽车与配件, 2000(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