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模型自动生成与管理系统

决策模型自动生成与管理系统

一、一种决策模型的自动生成及管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赵学鑫[1](2021)在《基于物联网的无土栽培智能决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盐碱地大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利用无土栽培技术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成为中国农业向着高效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推进物联网技术在无土栽培中的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管理水平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而数据融合技术的应用对于实现高效、低成本的数据采集整理起到关键作用。由于我国发展农业物联网起步较晚,数据融合决策精度较低,很多管理系统缺乏一体化、信息化管理。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实地调研、需求分析、算法改进,设计并实现了物联网技术下无土栽培数据融合决策模型与信息管理云平台的综合系统。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设施农业环境中无土栽培智能化管理的发展背景、应用现状和融合决策方法。在现有问题与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对系统业务流程及功能需求进行分析,并依托物联网、Web、数据融合算法对系统进行了整体设计,制定了系统总体架构。(2)以无土栽培棚区环境为背景,构建了基于多数据融合算法的决策模型,该模型分为一级数据融合与全局决策融合两部分。在一级数据融合阶段,针对现有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冗余高、误差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信任估计与神经网络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Trust-Neural Network,T-NN)。将时间因子引入自适应信任估计模型,通过计算节点间的信任度,并对数据进行优化,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测量时间过长所带来的数据不准确问题。将优化后的数据引入BP神经网络进行数据融合,提高了融合的精度与稳定性。在全局决策阶段,引入改进证据源的D-S证据理论方法对一级融合优化后的数据进行决策融合,实现了证据冲突下的自适应修正,提高了决策融合准确度。通过仿真实验对比,在该模型下数据融合决策精度有明显的提高,为系统的智能监测和决策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3)确定系统采集控制终端的选型,完成信息管理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选择系统所需的各种传感器、控制终端等设备,为系统的实现奠定了基础。通过对系统的业务流程与功能需求分析,设计开发了基于Django+Vue的智能决策管理云平台。平台设计了供农场员工使用的前台与供管理员使用的后台管理,并将数据融合决策模型应用到功能模块中,实现了棚区环境智能监测、决策控制、传感器异常检测、信息数据管理等功能。经过系统部署和测试,各模块均达到设计要求,为棚区提供了高效的作业管理服务。

王璇[2](2021)在《面向数据篡改攻击的列控系统信息安全跨层防御方法》文中研究说明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Communication Based Train Control,CBTC)系统是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中应用最广泛的列车控制系统,它以列车和地面设备的通信网络为基础,通过车地间的双向通信实现精准的列车运行控制。由于商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引入,CBTC系统面临巨大的信息安全风险。攻击者可以利用CBTC系统网络通信设备的漏洞,对系统发动数据篡改攻击,影响列车的行车效率甚至引发安全事故。现有的工业控制系统(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ICS)的信息安全研究无法量化数据篡改攻击对列控系统的影响;现有的数据篡改攻击防御方法也并未根据列控系统运行机理进行相关设计。因此研究列控系统面向数据篡改攻击的信息安全防御策略对于保障行车安全、提高运行效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列控系统在信息层和物理层的数据篡改攻击跨层防御策略。在信息层,为了提升数据通信的安全性,本文将身份认证功能引入现有的列控系统通信协议中。针对现有的集中式密钥管理存在的单点故障缺陷,本文利用区块链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分布式密钥管理系统,对身份认证所需的密钥进行分布式管理。在物理层,根据列车的动力学特征与CBTC系统的信息安全转移规律,建立随系统信息安全状态变化的列车运行状态转移模型。利用系统的状态转移信息,完成对数据篡改攻击的检测,并在信息层策略的基础上,构造以最小化列车曲线跟踪误差为目标的部分可观察马尔科夫决策(Partially Observable Markov Decision Process,POMDP)模型,通过模型的求解,获得CBTC系统在不同信息安全状态下的最佳防御策略。本文完成的工作主要有:(1)研究了数据篡改攻击对CBTC系统运行的影响。根据车载控制器(Vehicle On-Board Controller,VOBC)和区域控制器(Zone Controller,ZC)的工作机理,研究了四种存在于ZC和VOBC之间的数据篡改攻击方式,并分析了四种攻击方式对CBTC系统运行的影响。(2)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区块链的CBTC密钥管理系统,提升信息层的数据通信安全。将身份认证功能引入现有的列控系统通信协议,利用非对称加密的方式实现CBTC报文的数字签名。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分布式密钥管理系统,对身份认证所需的密钥进行分布式管理。(3)检测列控系统的信息安全状态,并获得不同状态下的最佳防御策略。利用卡尔曼滤波和卡方检验法检测列控系统的信息安全状态,并构造CBTC系统的状态空间、动作空间及状态转移模型,以列车的曲线跟踪误差为目标函数,实现POMDP模型的构建。通过模型的求解,获得列车在不同信息安全状态下的最佳防御策略。(4)搭建了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密钥管理系统和CBTC系统仿真平台。测试了基于区块链的密钥管理系统的功能和性能,通过模拟数据篡改攻击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信息安全跨层防御方法的有效性,并评估了方法的可行性。实验与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列控系统信息安全跨层防御方法能有效的减少数据篡改攻击对列车运行造成的影响,对提高列控系统的信息安全防御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图62幅,表19个,参考文献99篇。

汪哲宇[3](2021)在《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为了应对以长期性、非传染性与难治愈性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的复杂护理需求,“慢病管理”——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卫生服务模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涌现并不断发展。协同护理是慢病管理区别于传统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要素,其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有组织性的协同化医疗服务。以移动健康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能够提升慢病管理的协同效率,帮助患者与护理提供者之间形成完整的闭环反馈,将循证知识与健康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集成到管理过程之中,推动慢病管理逐渐从传统方式向全面的数字化方式过渡。虽然以慢性病照护模型为代表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且其有效性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了验证,但在当前我国的慢病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导致以协同护理为核心的数字化慢病管理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应用。同时,数字化慢病管理领域的相关实施性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些关键问题,本论文系统性地研究了如何在我国的医疗场景下形成以协同护理为特征的数字化慢病管理关键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的构建与表达方法研究。针对我国慢病管理实践存在的管理角色分工不明确、缺乏数字化全流程决策支持等问题,使用路径的方式对通用性慢病管理方法进行明确可执行的表示,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与慢阻肺三类常见慢病国内外指南的分析与归纳,提炼出了包含九类共通任务的通用性管理路径,并对数字化场景下各病种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明确。在此基础上,面向我国管理模式构建了路径驱动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并通过本体对模型中包含的结构化知识与具体路径中的医学决策知识进行了表达。(2)数字化背景下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针对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问题与相关个性化管理研究的局限性,一方面,从移动健康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分析入手,基于目标导向型设计方法中的用户建模过程,结合相关健康行为理论,提炼了面向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提升的用户模型,结合问卷与访谈结果识别出了三类患者虚拟角色与其对应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管理实践入手,基于本体与多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一种根据患者特征为其推荐相关文章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基于强化学习技术实现了一种在虚拟管理环境中根据患者与管理师状态给出干预建议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3)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针对我国慢病管理信息化实践中存在的缺乏理论指导以及多病种集成性较低等问题,基于所构建的模型与个性化管理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包含智能服务引擎与客户端两大组件的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智能服务引擎以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本体为核心,能够通过多种类型的接口为系统提供数据存储与全场景决策支持服务;客户端中的医生工作平台基于共通性路径任务设计,能够辅助不同角色的医护人员执行具有时序性与闭环性的协同式管理;客户端中的患者移动终端基于所提炼的个性化需求与行为改变轮设计,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自我管理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依从性。所实现系统目前已在我国多个地区进行了实际的部署与应用。(4)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针对数字化场景下管理系统评价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基于面向远程医疗的综合评估模型,提炼了包含评价角色、评价重点与评价角度三个维度的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所实现系统进行了不同证据水平的实践评价,包括基于系统真实数据的回顾性评价、面向慢阻肺患者的前后对比试验与面向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当前系统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合作,开展医患之间高效互动的闭环式协同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日常生活质量与疾病认知水平。总的来看,本论文所提出的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慢病管理实践与慢病管理领域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为数字化慢病管理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验证。

张汉琪[4](2020)在《基于决策树算法的研发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挖掘技术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尤其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企业大数据潜在信息,并基于此建立良好的项目管理制度以及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帮助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生存和发展。本文以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决策树算法为技术核心,通过实现项目以及员工管理模块,生成绩效考核数据集,进而生成决策树,根据对决策树的评价与分析,帮助员工提升自己及管理人员实施管理。此外,基于绩效考核成绩以及项目管理信息对企业的成本进行分析,生成多维度的成本分析报表,帮助管理层更加清晰的了解公司运营状况。综合以上功能设计,编程实现了一款软件研发项目的管理系统。决策树算法是数据挖掘技术中常用的分类算法,其结果通常以if-then的规则形式进行表达。其中C4.5算法是决策树算法中的一种,具有易于理解且准确率高的优点,与其前身ID3算法相比较,增加了信息增益率的概念。经过理论分析后,本文选用C4.5算法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析,通过收集数据、数据预处理、计算信息增益率、确定分裂属性以及后剪枝等步骤,生成用于绩效考核的决策树。进而利用测试数据集对决策树进行检验,得出决策树的准确率在90%以上,高于其他决策树算法的结果。本文基于轻量级MVVM框架Vue.js进行系统开发,采用C#语言、SQL Server数据库等工具对系统进行设计,基于C4.5决策树算法对系统生成的数据集进行挖掘分析,生成绩效考核相关决策树,并利用Echarts等可视化工具生成相关成本报表。系统开发采用的是B/S架构,通过可视化工具、决策树算法、动态网页等手段搭建了一个能够实现绩效考核分析的研发项目管理系统与平台。该系统包含信息存储、任务管理、报表生成、角色权限控制、信息可视化等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实现了项目的建立与管理、任务的流程流转、员工的相关信息填报以及管理、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各维度报表的生成、管理驾驶舱的搭建等项目管理功能。该系统以决策树算法为技术核心,获得科学可信且精确度高的项目管理信息结果,并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可辅助企业在大数据时代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

许泳杰[5](2020)在《地铁智能运维系统设计》文中认为地铁系统具有大运量、准点率高、快捷、污染小及不受环境影响的特点,已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最主要工具之一,但同时也有设备构成复杂、可靠性要求高、维护成本极大等特点。目前地铁设备普遍采用故障维修和计划维修模式,拥有简易的设备维修管理系统,但仍常出现维修不足和维修过剩的问题,造成设备利用率低下,可靠性低,使用寿命短,还浪费运维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影响地铁企业的日常运营。因此研发一套新型的地铁智能运维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是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承担的某地铁智能运维系统的开发项目,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建立了以计划维修和状态维修相结合的预防性维修为主,故障维修为辅的综合维修模式,设计一套新型的地铁智能运维系统。论文主要包括地铁智能运维系统的需求分析、核心功能模块的设计、数据库的设计、系统部署、系统测试和效果分析等内容。论文中重点介绍运用决策树对各种设备的运维方式进行决策分析,分析的结果有助于地铁公司对不同的设备采用其最优的运维方式。此外,论文还详细阐述了系统核心的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库设计等,对开发一套地铁智能运维系统具有指导作用。该地铁智能运维系统的上线,不仅能有效管理了地铁设备运维业务,而且还实现了设备数据、标准数据、计划数据和工单数据的规范统一,实现了设备管理、故障维修、预防性维护等过程的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延长设备生命周期,最终可降低地铁企业的运营成本。

胡耀元[6](2020)在《基于BIM+GIS的智慧矿山建设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目前,煤矿工程仍然是我国支柱性的重点能源工程。随着矿山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煤矿工程的发展经历了原始阶段、机械化阶段、数字化和信息化阶段,正逐步迈进智慧化阶段,智慧矿山的核心理念是实现矿山的无人化和智慧化。在现阶段,制约智慧矿山发展的关键因素从智慧采掘等生产技术层面的发展转变为智慧矿山管理层面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进行了如下研究:(1)将管理系统引入原有智慧矿山体系,并完善了智慧矿山的定义。针对智慧矿山建设的全生命周期,运用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工作分解结构)及流程图,构建出智慧矿山在建设过程各阶段的工作流程,挖掘其中基于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和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应用点,并根据已分析应用点筛选3DMine和Revit为研究BIM+GIS的两大平台;(2)以曹家滩煤矿工程为背景,通过模拟,探讨平台实现应用点落地的途径,包括运用关键点控制法实现BIM和GIS的场地模型拟合,运用类比创建法和模型分析法,将房建工程中的模型创建和管理的思想引入到煤矿工程中,解决了煤炭工程中运用常规方法无法建模以及实现BIM+GIS平台相结合进行模型管理的问题,以发挥3DMine和Revit平台各自的设计、管理优势;(3)梳理和补充了煤矿工程全寿命周期各阶段所需归档的文件名称、保存单位及保管期刊,为基于BIM+GIS的智慧矿山建设管理系统的开发提供文档权限和保存期限依据,并对重点内容的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管理权限进行完善,为系统的开发奠定文件格式及权限划分基础;(4)针对煤矿安全管理,提出基于系统工程、事故发生理论及生产可靠性理论的应用点,并通过Revit建模与Fuzor仿真,形象直观的揭示煤矿巷道安全隐患,辅助提高安全决策的效率和效益。通过本文的研究,填补了我国智慧矿山系统在管理层面的空缺,对BIM+GIS在煤矿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为后期编制煤矿工程BIM+GIS应用规范和指南、开发煤矿工程全流程管理平台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亦可助力BIM+GIS在煤矿工程中的落地。

周长安[7](2020)在《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的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基于工程勘察作为我国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工程勘察质量关乎整个工程质量,加之具有一定“不确定性”、“过程不可逆”的工程勘察工作决定了其质量受岩土变化多、波动大、过程短、检验困难等影响,同时,在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将信息化技术与工勘察质量管理相融合,如何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充分应用到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如何有效地推进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进而探索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运行与实证分析已迫在眉睫。首先,研究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与问题。从企业管理、政府管理两个方面分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的基本现状,从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机制、效能等方面剖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主要原因,提出了构建与运行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解决思路。其次,构建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论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等理论,提出了由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标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平台、工程勘察地质数据中心来共同构建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梳理分析了工程勘察相关企业、相关人员、项目内容以及管理环节、主体工作职责、各环节等信息化管理的重点,研究制定了工程勘察项目建设单位、勘察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等6类相关勘察企业及10类勘察人员信息采集标准、4个阶段工程勘察项目质量信息采集标准、5个方面工程勘察质量管理信息采集标准、4个环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成果格式标准以及工程勘察地质数据成果入库标准,明确了工程勘察地质的数据格式、数据标准和采集标准;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探讨了工程勘察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总体设计、需求分析、流程分析、功能分析等,分析了系统结构、技术方法、开发工具、数据库环境、运行环境、信息传递、系统构建等技术路线;结合工程勘察地质数据的多样性、特殊性,分析了基于多元数据和多方法集成的模型构建策略,探讨了采用C/S模式、B/S模式、Sky Line 6.5平台软件以研发工程勘察地质信息数据中心,从信息化标准、信息化管理平台、地质数据中心等方面确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有效性。第三,探索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论文分析了在工程勘察项目如何执行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标准、如何有效运行工程勘察项目管理平台、如何发挥工程勘察地质信息数据中心的作用等问题;分析了系统运行组织结构、运行流程、运行机制等,提出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的保障措施;从三个层级研究了系统运行的监管主体、责任主体、运行对象,分析了系统运行的组织结构和模型框架;研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数据主要来源于外业勘探、试验测试、资料整理、报告编制、审核审查等阶段,研究分析了“工程勘察外业见证”等运行机制,解决数据和信息采集缺乏长效保障机制;梳理了工程勘察各阶段各环节的主要工作以及工作成果,设立了“外业申报采集”、“试验报告扉页打印采集”、“见证登记采集”、“勘察报告在线审查采集”等数据采集环节,从组织结构、运行流程、运行机制等方面确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的有效性。最后,分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证。选取重庆为例,构建了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分析了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通过地质数据采集、工程地质选址、工程地质走廊线路等3个方面的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了重庆市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实践;采集了重庆市勘察行业全部的勘察企业、勘察人员和勘察项目的基础数据,实时采集了勘察外业申报、勘察外业见证登记、勘察试验报告打印、勘察报告在线审查等四个环节的项目基础数据,采集了全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监项目数量、抽查项目数量、抽查比例以及违规项目、违规企业、违规人员数量与查处、通报情况等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数据,分析了全市6类589家勘察企业构成、勘察资质与类别、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市内外对比等,分析了全市10类15062名勘察人员构成、年龄结构、男女占比、注册多少、职称关系、专业比例、专业搭配、工龄长短以及市内外对比等,基本改变了工程勘察质量“无法监管”状态,通过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达到了动态抽查管控的预期目的,并分析了全市勘察质量发展、勘察行业发展的态势;从住建部质安司组织上海等省市调研考察、中勘协勘察分会专题评价、主要专家学者点评分析等社会综合评价中确认了实证效果,从而验证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张伟[8](2020)在《高铁接触网精细化检修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的不断增加,高铁接触网的规模日渐庞大,加之接触网设备众多、组成复杂、运行环境恶劣,导致高铁接触网运营维护的压力逐渐增大。当前的接触网检修管理系统对接触网设备管理较为粗放,自动化程度低,人员操作繁琐,无法准确反映所有接触网设备的真实面貌,无法实现接触网设备检修计划的自动编制及检修执行进度的可视化校核,导致接触网检修效率低,经济性和可靠性得不到保障。精细化的检修管理系统有利于提高接触网检修效率、提高其运营的经济性和可靠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以接触网为核心,以股道为单位,囊括所有接触网设备类型的接触网组织管理模型。以“杆号标准划分、股道单位编组”为原则,研究了接触悬挂、分段绝缘器、绝缘子、避雷器、隔离开关等单股道设备,以及线岔、硬横跨、软横跨等多股道设备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型,进而建立了高铁接触网设备精细化管理模型,实现了接触网设备物有所属,为接触网检修计划的自动编制与精细化管理系统的构建奠定了数据基础。(2)研究了一种基于弹性周期区间的高铁接触网检修计划自动编制模型。以《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规定的预防性检修周期为依据,对其检修周期进行弹性拓展,以设备编制状态为决策变量,以超周期惩罚费用与检修路径代价为优化目标,结合多目标规划中的分层序列法思想设计模型的启发式求解算法。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符合工程实际需求,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实现了检修任务细分,有效加强了高铁接触网检修管理精细化。(3)研究了一种基于时变可靠度状态区间的高铁接触网检修计划自动编制模型。通过对接触网设备进行可靠性建模,考虑设备运行可靠度的时变性,应用以设备状态为中心的视情检修策略,在设备运行可靠度约束之下确定设备检修有效编制区间、运行极限状态、役龄回退等编制基础,以设备运行可靠度最大与检修路径代价最小为优化目标,并设计了相应的启发式求解算法。算例结果分析表明,该模型可解决因设备运行可靠度时变造成的“检修过剩”与“检修不足”,更加符合检修工作要求,提高了检修质量与效益,进一步促进了高铁接触网检修管理精细化。(4)在前述基础上进行高铁接触网精细化检修管理系统的开发。系统基于B/S与C/S架构相结合的方式,分别确立了IIS+ASP.NET+SQL Server的网站开发环境配置和基于Visual LISP语言的Auto CAD二次开发技术,依据高铁接触网精细化管理模型对系统数据库结构进行设计优化,建立单元化、关系型接触网设备云数据库,最后运用模块设计思路,确立系统具体结构模块,细划模块功能,实现高铁接触网精细化检修管理系统的开发。

徐尧燚[9](2020)在《基于知识模型的检修停复电智能审批和执行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检修计划是电力设备检修时关于方式调整和停复电操作安排的电力文本,调度员日常对检修计划进行停复电的审批和执行是电网加强生产管理和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一项重要业务流程。随着城市电网规模不断扩大,检修停复电的审批和执行在电网调控业务量中的占比日益增大。目前电力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智能电网的建设不断推进,在调度员业务繁忙以及调控中心智能自动化水平亟待提高的背景下,本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机器人调度员系统,围绕机器自主高效地完成计划检修停复电的日前审批和日内执行任务这一调度智能化发展方向完成了以下工作:1)根据检修停复电的调控流程提出一种基于知识模型的模块化架构智能系统,智能实现检修计划单的解析、关联分析、方式安全校核以及调度命令票和操作序列的智能生成和执行,一体化完成检修停复电业务的日前审批和日内执行。说明了系统的架构、模块设计和业务逻辑。分析了系统利用Rabbit消息队列与外部软件平台通信,实现数据交互和基于事件驱动的控制决策流程。采用My SQL数据库存储系统的各类数据、知识和规则,应用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将检修计划文本解析成结构化数据,利用Neo4j软件和图拓扑搜索技术实现检修计划相关设备信息和数据的智能搜索、检修计划的关联分组。2)结合本体论和谓词表达对检修计划停复电相关的调度领域内的各类信息和数据进行了灵活的知识表示,提出电网模型知识和任务知识两大类本体知识的划分方式和生成方法;依据调度员经验和相关操作管理规程,基于一阶谓词逻辑方法构建了以推理次日拓扑变位时间序列和调度命令票为目标的通用规则体系,保证系统良好的通用性和扩展性。3)通过Python第三方模块NLTK的内置算法开发了利用本体知识和规则匹配的知识推理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次日拓扑变位时间序列和调度命令票的推理方法。提出检修计划关联分组的分析方法,进一步根据拓扑变位序列设计分组下检修计划运行方式的智能校核过程。利用命令票生成过程的相关结论,给出了通过查询结构表生成详细操作序列票的方法。通过算例验证了系统的智能性、有效性和通用性。在Py Charm软件开发环境中完成了检修停复电智能审批和执行系统的开发。系统的运行安全可靠,能够极大降低调度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审批和执行检修计划停复电的工作效率,闭环自动化完成相关调控业务。

康炳杰[10](2020)在《基于RFID的分布式物流仓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物流行业的需求越来也高。而仓储管理作为物流供应链中关键的一环,对物流企业的高效运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来看,国内大部分的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作业方式还停留在手工阶段,企业普遍存在仓储管理效率低、人工成本过高、数据难以实时更新以及数据错误风险高等问题。此外,现有的仓库管理系统有着系统容量不足、扩展性不佳等问题,并且没有提供完整的数据采集以及任务决策的全套方案,难以应对全球日益扩大的仓库管理规模。本论文从上述国内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入手,基于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采用分布式的架构设计并实现一种仓储管理系统,该系统包含了三个子系统:仓库管理子系统、RFID中间件子系统、决策平台子系统。本论文进行了各个子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架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开发。仓库管理子系统作为主系统,主要负责仓库管理相关业务,论文基于RFID技术优化了包括出库、入库、盘点等业务流程,设计并实现了包括系统管理模块、基本信息管理模块、库存管理模块、入库管理模块以及出库管理模块等功能模块。RFID中间件子系统主要用于标签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上传,论文基于ALE(Application Level Event)标准设计了数据处理服务模块以及数据访问服务模块,简化了实现逻辑,同时进行了中间件的接口设计。决策平台子系统主要用于仓库任务的高效决策,论文基于主从架构模式设计了Master与Slave节点,梳理了平台的各项业务流程,并定义了消息传递格式。整个系统在JaveEE平台上进行开发,采用B/S和C/S的开发架构,并结合了Web Service、Jquery、HTML、JS、Mysql等技术。系统利用Docker、Kubernetes等技术可以实现系统服务的容器化以及分布式部署管理,并借助云的思想实现系统的Saa S化。该系统创造性地利用分布式架构将仓库管理、数据采集与处理、任务决策三个部分有机地统一了起来,并结合RFID和云服务,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和扩展性、增强了系统的处理性能、降低了企业的运营维护成本,显着地提高了仓库管理效率,这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一种决策模型的自动生成及管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决策模型的自动生成及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物联网的无土栽培智能决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系统分析与相关数据融合算法
    2.1 业务流程分析
    2.2 功能需求分析
        2.2.1 系统前台功能需求
        2.2.2 系统后台功能需求
    2.3 基于物联网的无土栽培智能决策管理系统架构
    2.4 数据融合相关算法介绍
        2.4.1 神经网络算法
        2.4.2 D-S证据理论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多数据融合算法的决策模型
    3.1 决策模型总体设计
    3.2 基于T-NN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
        3.2.1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模型框架
        3.2.2 自适应信任估计模型
        3.2.3 一级数据融合
    3.3 基于改进D-S证据理论的全局决策融合
    3.4 实验与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设计与终端选型
    4.1 智能决策管理云平台总体设计
    4.2 前台用户端设计
        4.2.1 基础信息模块设计
        4.2.2 基于多数据融合决策模型的功能性模块设计
    4.3 后台管理端设计
        4.3.1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4.3.2 功能性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4.4 数据模型设计
        4.4.1 数据库实体设计
        4.4.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4.5 系统终端选型
        4.5.1 数据采集终端选型
        4.5.2 设备控制终端选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土栽培智能决策管理系统实现
    5.1 系统开发应用技术
    5.2 系统前台实现
        5.2.1 系统登录
        5.2.2 用户个人中心模块
        5.2.3 工作简报模块
        5.2.4 智能监测模块
        5.2.5 智能控制模块
        5.2.6 异常检测模块
        5.2.7 物联网终端大屏
    5.3 系统后台实现
        5.3.1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
        5.3.2 智能监测管理模块
        5.3.3 控制设备管理模块
        5.3.4 传感器设备管理模块
        5.3.5 数据管理模块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部署与测试
    6.1 系统部署
        6.1.1 部署相关应用技术
        6.1.2 系统终端设备搭建
        6.1.3 管理云平台部署
    6.2 系统测试
        6.2.1 环境测试
        6.2.2 功能测试
        6.2.3 测试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2)面向数据篡改攻击的列控系统信息安全跨层防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CBTC系统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
        1.1.2 CBTC系统数据篡改攻击防御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研究现状
        1.2.2 数据篡改攻击防御研究现状
        1.2.3 轨道交通领域信息安全防御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总结
    1.3 论文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2 CBTC系统信息安全跨层防御方案设计
    2.1 CBTC系统原理
    2.2 数据篡改攻击及其对CBTC系统的影响分析
        2.2.1 数据篡改攻击
        2.2.2 CBTC系统面临的数据篡改攻击风险
        2.2.3 数据篡改攻击对列车运行的影响分析
    2.3 CBTC系统信息安全跨层防御方案
        2.3.1 CBTC系统信息安全防御原则
        2.3.2 CBTC系统信息安全跨层防御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CBTC系统信息安全信息层防御方案
    3.1 区块链基本原理
        3.1.1 区块链的定义与结构
        3.1.2 区块链共识方法研究
    3.2 通信协议设计
    3.3 基于区块链的CBTC密钥管理系统设计
        3.3.1 密钥管理系统框架
        3.3.2 智能合约设计
        3.3.3 密钥更新方法设计
        3.3.4 密钥管理系统防御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CBTC系统信息安全物理层防御方案
    4.1 数据篡改攻击检测方法
        4.1.1 CBTC系统模型
        4.1.2 基于卡尔曼滤波器的状态估计方法
        4.1.3 基于卡方检验的数据篡改攻击检测方法
        4.1.4 数据篡改攻击检测方法的实现
    4.2 基于POMDP的CBTC系统信息安全防御策略
        4.2.1 MDP与POMDP模型理论基础
        4.2.2 基于POMDP的CBTC系统建模方法
        4.2.3 POMDP模型求解方法
    4.3 列控系统信息安全跨层防御方法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信息安全防御方法验证及结果分析
    5.1 数据篡改攻击对列车运行的影响
    5.2 信息层防御策略仿真验证
        5.2.1 基于区块链的密钥管理平台搭建
        5.2.2 通信时延测试
    5.3 物理层防御策略仿真验证
        5.3.1 数据篡改攻击检测效果
        5.3.2 POMDP策略验证
    5.4 信息安全防御方法整体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慢病管理概述
        1.1.1 慢病的定义与分类
        1.1.2 慢病的全球化流行趋势
        1.1.3 慢病管理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1.1.4 我国慢病流行趋势及管理现状
    1.2 慢病管理领域研究综述
        1.2.1 基于协同护理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综述
        1.2.2 基于CCM框架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综述
    1.3 数字化慢病管理研究进展及应用实践
        1.3.1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
        1.3.2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进展
        1.3.3 数字化慢病管理国内外代表性应用实践
    1.4 关键问题分析与论文研究内容
        1.4.1 关键问题分析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与表达
    2.1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1.1 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提炼与多病种实现
        2.1.2 面向我国管理模式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2 基于本体的模型知识表达与验证
        2.2.1 本体相关概念与构建方法
        2.2.2 慢病协同管理模型基础本体构建
        2.2.3 基于演绎推理的路径化决策支持
        2.2.4 本体构建结果与技术性评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
    3.1 基于健康行为理论的患者个性化管理需求分析
        3.1.1 移动健康应用设计方法概述
        3.1.2 面向自我管理依从性增强的用户模型提炼
        3.1.3 用户虚拟角色构建与需求识别
    3.2 基于健康推荐系统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3.2.1 健康推荐系统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3.2.2 健康知识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2.3 基于测试集的推荐系统评估
    3.3 基于强化学习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研究
        3.3.1 强化学习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
        3.3.2 策略生成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3.3.3 基于虚拟环境的训练结果与模型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面向全场景决策支持的智能化慢病服务引擎构建
        4.1.1 以引擎为核心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4.1.2 基于多种软件框架的云端引擎实现
    4.2 基于路径任务的医生协作工作平台设计与实现
        4.2.1 路径任务驱动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设计
        4.2.2 基于网页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实现
    4.3 基于行为改变技术的患者移动终端设计与实现
        4.3.1 行为改变轮驱动的干预功能设计
        4.3.2 面向多平台的移动终端功能实现
        4.3.3 面向患者依从性的移动终端试点性应用评价
    4.4 系统部署与实际应用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研究
    5.1 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多维度评价体系构建
        5.1.1 慢病管理领域评价方法概述
        5.1.2 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提炼
    5.2 基于系统观察性数据的回顾性评价
        5.2.1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5.2.2 回顾性评价结果总结
    5.3 基于多层次临床试验的前瞻性评价
        5.3.1 探究慢阻肺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前后对比试验
        5.3.2 探究高血压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4)基于决策树算法的研发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向与方法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2.1 数据挖掘理论
        2.1.1 数据挖掘定义
        2.1.2 决策树算法
        2.1.3 ID3算法
        2.1.4 C4.5算法
        2.1.5 决策树剪枝
    2.2 开发技术介绍
        2.2.1 MVVM框架
        2.2.2 Vue.js框架
        2.2.3 其他开发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3.1 需求分析
        3.1.1 功能需求分析
        3.1.2 非功能需求分析
    3.2 数据库设计
    3.3 系统前端架构设计
    3.4 详细模块的设计
        3.3.1 项目管理功能设计
        3.3.2 人员管理功能设计
        3.3.3 绩效考核功能设计
        3.3.4 成本管理功能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决策树算法的绩效分析
    4.1 确定挖掘对象
    4.2 数据采集
    4.3 数据预处理
        4.3.1 数据集成
        4.3.2 空白数据处理
        4.3.3 噪音数据处理
        4.3.4 连续值处理
    4.4 使用改进的C4.5算法构造决策树
        4.4.1 计算信息熵
        4.4.2 计算每个属性的信息熵
        4.4.3 计算信息增益
        4.4.4 计算属性分裂信息度量(属性熵)
        4.4.5 计算信息增益率
        4.4.6 构建完整的决策树
    4.5 实验结果分析
    4.6 实验结果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5.1 系统环境的搭建
    5.2 系统核心功能的实现
        5.2.1 项目管理模块
        5.2.2 任务管理模块
        5.2.3 员工管理模块
        5.2.4 绩效考核模块
        5.2.5 成本分析模块
    5.3 系统测试分析
        5.3.1 功能测试
        5.3.2 系统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地铁智能运维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相关理论和技术
        1.3.1 地铁智能运维总体思路
        1.3.2 三种常见的维修方式
        1.3.3 B/S结构介绍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需求分析
    2.1 设备运维中存在的问题
    2.2 业务需求分析
    2.3 智能运维分析
        2.3.1 基于5W2H分析法的运维工单
        2.3.2 基于决策树的运维方式决策
        2.3.3 智能运维方式决策实例
        2.3.4 智能运维流程
    2.4 功能需求分析
        2.4.1 设备管理
        2.4.2 标准管理
        2.4.3 计划管理
        2.4.4 工单管理
        2.4.5 移动端
    2.5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2.5.1 性能需求
        2.5.2 安全需求
    2.6 系统可行性分析
        2.6.1 技术可行性
        2.6.2 经济可行性
        2.6.3 操作可行性
    2.7 开发与运行环境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设计
    3.1 系统设计原则
    3.2 系统总体设计
        3.2.1 系统架构设计
        3.2.2 总体功能包设计
    3.3 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3.3.1 设备管理
        3.3.2 标准管理
        3.3.3 计划管理
        3.3.4 工单管理
        3.3.5 移动端
    3.4 系统数据库设计
        3.4.1 数据库E-R设计
        3.4.2 数据库结构设计
    3.5 系统部署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集成、测试和效果分析
    4.1 系统应用集成
        4.1.1 与施工调度管理系统集成应用
        4.1.2 与供应链管理系统集成应用
        4.1.3 与短信发送平台集成应用
    4.2 系统测试
        4.2.1 测试描述
        4.2.2 功能测试方案
        4.2.3 性能测试方案
        4.2.4 测试结果
    4.3 效果分析
        4.3.1 系统应用效果分析
        4.3.2 工单概况分析
        4.3.3 设备运维方式效果分析
        4.3.4 工单响应效率分析
        4.3.5 业务流程优化分析
        4.3.6 基础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基于BIM+GIS的智慧矿山建设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BIM+GIS应用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煤矿发展状况
        1.2.3 国内外煤矿发展趋势
        1.2.4 国内外智慧矿山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3.4 本论文拟采用的技术路线
2 智慧矿山建设体系构建
    2.1 智慧矿山的内涵研究
        2.1.1 智慧矿山内涵分析
        2.1.2 智慧矿山概念补充
    2.2 智慧矿山系统构成研究
        2.2.1 生产系统构成分析
        2.2.2 决策系统构成分析
        2.2.3 建设管理系统构成分析
        2.2.4 智慧矿山系统构成分析
    2.3 基于BIM+GIS的设计管理平台甄选
        2.3.1 GIS平台优劣势分析
        2.3.2 GIS平台选用3DMine的必要性
        2.3.3 BIM平台选用Revit的必要性
    2.4 基于BIM+GIS的智慧矿山建设体系工作分析
        2.4.1 投资策划阶段工作流程及应用点分析
        2.4.2 勘察设计阶段工作流程及应用点分析
        2.4.3 项目施工阶段工作流程及应用点分析
        2.4.4 项目运营阶段工作流程及应用点分析
        2.4.5 项目报废阶段工作流程及应用点分析
    2.5 章节小结
3 智慧矿山BIM+GIS模型的创建与应用
    3.1 BIM+GIS场地模型数据融合研究
        3.1.1 数据采集与分析
        3.1.2 曹家滩煤矿案例数据提取
        3.1.3 BIM和 GIS平台模型数据融合方法
    3.2 智慧矿山GIS模型创建与应用分析
        3.2.1 创建地质数据库
        3.2.2 创建煤层宏观模型及含煤率分析
        3.2.3 煤矿巷道GIS模型相关分析
        3.2.4 煤矿巷道GIS模型地下测量分析
        3.2.5 煤矿巷道GIS模型地下通风设计
    3.3 智慧矿山BIM建模研究与应用分析
        3.3.1 煤矿场地BIM模型创建方法研究
        3.3.2 巷道BIM模型建模方法研究
        3.3.3 煤矿BIM模型系统设计优化及应用
        3.3.4 巷道BIM模型的进度管理应用
        3.3.5 煤矿BIM参数化族库的创建及管理
    3.4 章节小结
4 智慧矿山建设体系成果管理研究
    4.1 煤矿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成果归档内容梳理
        4.1.1 投资策划阶段归档内容
        4.1.2 勘察设计阶段归档内容
        4.1.3 项目施工阶段归档内容
        4.1.4 项目运营阶段归档内容
        4.1.5 项目报废阶段归档内容
    4.2 煤矿项目重点成果提交格式
        4.2.1 投资策划阶段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理
        4.2.2 勘察设计阶段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理
        4.2.3 项目施工阶段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理
        4.2.4 项目运营阶段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理
        4.2.5 项目报废阶段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理
    4.3 章节小结
5 基于BIM+GIS的煤矿安全应用分析
    5.1 煤矿安全BIM+GIS应用点分析
        5.1.1 基于系统工程的应用点分析
        5.1.2 基于事故发生理论的应用点分析
        5.1.3 基于生产可靠性理论的应用点分析
    5.2 煤矿安全工程中基于Fuzor平台的相关模拟
        5.2.1 巷道漫游防真模拟
        5.2.2 巷道监控模拟
        5.2.3 巷道危险工况模拟
    5.3 章节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鉴定证书

(7)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分析
        2.1.4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质量管理理论
        2.2.2 信息技术理论
        2.2.3 系统控制理论
    2.3 概念界定与管理系统构建的理论框架
        2.3.1 概念界定
        2.3.2 管理系统构建的理论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与理论分析
    3.1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3.1.1 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3.1.2 政府管理现状分析
    3.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问题分析
        3.2.1 管理机制问题分析
        3.2.2 管理应用问题分析
        3.2.3 管理效能问题分析
        3.2.4 管理理论问题分析
    3.3 基于系统控制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与利益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3.3.1 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3.3.2 基于前景理论的利益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
    4.1 总体设计
        4.1.1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基本原理
        4.1.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主要目标
        4.1.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功能分析
        4.1.4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模型框架
        4.1.5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关键模块的数学模型
    4.2 信息化数据标准构建
        4.2.1 工程勘察信息数据采集标准
        4.2.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成果格式标准
        4.2.3 工程勘察地质数据成果入库标准
    4.3 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
        4.3.1 总体分析
        4.3.2 需求分析
        4.3.3 技术路线
        4.3.4 功能分析
    4.4 地质信息数据中心构建
        4.4.1 需求分析
        4.4.2 技术路线
        4.4.3 功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
    5.1 运行组织结构分析
        5.1.1 组织构架分析
        5.1.2 模型框架分析
    5.2 运行流程分析
        5.2.1 工程勘察外业申报采集流程
        5.2.2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登记采集流程
        5.2.3 试验报告打印采集流程
        5.2.4 勘察报告在线审查采集流程
    5.3 运行机制分析
        5.3.1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机制
        5.3.2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抽查机制
        5.3.3 外业抽查工作通报督促机制
        5.3.4 工程勘察岩土试验测试管理机制
        5.3.5 工程勘察文件签章管理机制
        5.3.6 工程勘察文件审查机制
        5.3.7 工程勘察信息共建共享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证研究-以重庆为例
    6.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
        6.1.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实现
        6.1.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实现
    6.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
        6.2.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流程分析
        6.2.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机制分析
        6.2.3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功能分析
    6.3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践与效果分析
        6.3.1 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6.3.2 勘察企业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6.3.3 勘察人员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6.3.4 勘察项目质量信息管理效果分析
        6.3.5 勘察质量发展效果分析
        6.3.6 勘察行业发展效果分析
        6.3.7 社会综合评价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成果
    7.2 主要结论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高铁接触网精细化检修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铁接触网检修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1.3 高铁接触网检修编制策略及应用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高铁接触网设备精细化管理模型的研究
    2.1 接触网系统的组成
    2.2 高铁接触网设备组织管理模型
        2.2.1 接触网设备宏观组织管理模型
        2.2.2 接触网设备微观组织管理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弹性周期区间的高铁接触网检修计划自动编制方法
    3.1 建模基础
        3.1.1 建模要素
        3.1.2 问题描述
        3.1.3 前提及假设
    3.2 模型构建
        3.2.1 参数及变量说明
        3.2.2 目标函数
        3.2.3 约束条件
    3.3 模型求解策略
        3.3.1 求解算法设计
        3.3.2 算法步骤及流程
    3.4 算例分析
        3.4.1 算例设计
        3.4.2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时变可靠度状态区间的高铁接触网检修计划自动编制方法
    4.1 基于时变可靠度的接触网设备建模
        4.1.1 时变可靠度
        4.1.2 基于时变可靠度的检修决策模型
    4.2 建模基础
        4.2.1 问题描述
        4.2.2 接触网设备可靠性模型
        4.2.3 检修役龄回退
        4.2.4 设备极限状态
        4.2.5 设备检修有效编制区间
        4.2.6 前提及假设
    4.3 接触网状态检修编制模型构建
        4.3.1 参数及变量说明
        4.3.2 目标函数
        4.3.3 约束条件
    4.4 模型求解策略
        4.4.1 求解算法设计
        4.4.2 算法步骤及流程
    4.5 算例分析
        4.5.1 算例设计
        4.5.2 结果分析与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铁接触网精细化检修管理系统设计及实现
    5.1 系统需求分析
        5.1.1 目标用户分析
        5.1.2 功能需求分析
    5.2 系统开发架构设计
        5.2.1 系统整体架构
        5.2.2 系统开发架构
    5.3 系统具体模块设计
        5.3.1 网站主系统
        5.3.2 检修沙盘辅助管理系统
    5.4 系统数据库设计
        5.4.1 数据库概念设计
        5.4.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5.5 网站主系统实现
        5.5.1 系统管理模块
        5.5.2 检修管理模块
        5.5.3 设备数量统计模块
        5.5.4 检修情况统计模块
        5.5.5 数据报表生成模块
    5.6 检修沙盘辅助管理系统实现
        5.6.1 系统设置模块
        5.6.2 线条状设备模块
        5.6.3 点状单项设备模块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基于知识模型的检修停复电智能审批和执行系统的研究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电网调控中心的检修停复电业务处理现状
        1.1.2 检修停复电智能处理实现的需求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调度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1.2.2 自然语言理解和图拓扑搜索识别
        1.2.3 知识表示和推理机制
        1.2.4 检修计划的方式校核和调度命令票/操作序列的自动生成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检修停复电智能处理系统的架构和功能设计
    2.1 系统的物理和逻辑架构
        2.1.1 系统的物理架构
        2.1.2 系统逻辑架构和业务流程
        2.1.3 系统开发工具
    2.2 系统模块设计和实现
        2.2.1 系统模块划分和具体功能设计
        2.2.2 自然语言理解和图拓扑搜索技术的应用
    2.3 系统的数据交互和控制决策
        2.3.1 SMPIP系统与外部系统的数据交互
        2.3.2 系统模块的内部数据交互
        2.3.3 系统的通信和控制决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本体模型和一阶谓词逻辑的停复电知识体系
    3.1 电网停复电知识体系的构成
    3.2 电网停复电本体知识的表示和构建
        3.2.1 本体知识的划分和表示
        3.2.2 本体知识库的自动生成
    3.3 通用型电网停复电规则的设计和构建
        3.3.1 拓扑变位时间序列推理规则的设计
        3.3.2 调度命令票推理规则的设计
        3.3.3 规则库的设计
    3.4 系统推理机的知识推理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检修计划的关联分组校核和调度命令票的推理
    4.1 检修计划的关联分组机制
        4.1.1 操作拓扑关联分析
        4.1.2 负荷转移关联分析
    4.2 次日拓扑变位时间序列的推理生成
        4.2.1 拓扑变位时间序列的生成形式
        4.2.2 基于知识驱动的拓扑变位的推理流程
    4.3 计划分组的运行方式智能安全校核
        4.3.1 分组拓扑变位冲突校核
        4.3.2 基于次日拓扑变位时间序列的分组负荷校核
    4.4 调度命令票和操作序列的分层推理生成机制
        4.4.1 基于本体知识和规则匹配的调度命令票推理机制
        4.4.2 应用结构数据表开发的操作序列生成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开发和案例分析
    5.1 系统开发和应用界面
    5.2 检修计划分组方式校核案例
    5.3 复杂调度命令票推理生成案例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基于RFID的分布式物流仓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仓库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1.2.2 RFID中间件研究现状
        1.2.3 决策平台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本文章节安排
第2章 相关技术及理论概述
    2.1 仓储管理概述
    2.2 RFID技术概述
        2.2.1 RFID系统基本组成
        2.2.2 RFID系统工作原理
    2.3 分布式技术概述
        2.3.1 Docker容器技术
        2.3.2 Kubernetes容器编排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物流仓储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及架构设计
    3.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及架构设计
        3.1.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3.1.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2 仓库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3.3 RFID中间件需求分析
    3.4 决策平台需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仓库管理系统的设计
    4.1 仓库管理系统架构设计
    4.2 仓库管理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4.2.1 入库流程
        4.2.2 出库流程
        4.2.3 盘点流程
    4.3 仓库管理系统模块设计
        4.3.1 系统管理模块
        4.3.2 基本信息管理模块
        4.3.3 库存管理模块
        4.3.4 入库管理模块
        4.3.5 出库管理模块
    4.4 数据库模型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RFID中间件的设计
    5.1 RFID中间件架构设计
    5.2 RFID中间件模块设计
        5.2.1 数据处理服务模块
        5.2.2 数据访问服务模块
    5.3 RFID中间件接口设计
    5.4 数据库模型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决策平台的设计
    6.1 决策平台架构设计
    6.2 决策平台业务流程设计
        6.2.1 file业务流程
        6.2.2 start/stop业务流程
        6.2.3 query业务流程
    6.3 决策平台功能设计
        6.3.1 Master节点
        6.3.2 Slave节点
    6.4 消息格式设计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系统的实现
    7.1 系统实现环境
    7.2 仓库管理系统的实现
        7.2.1 主要模块的实现
        7.2.2 系统测试
    7.3 RFID中间件的实现
        7.3.1 中间件功能实现
        7.3.2 可视化界面
        7.3.3 中间件测试
    7.4 决策平台的实现
        7.4.1 节点功能实现
        7.4.2 可视化界面
        7.4.3 平台测试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一种决策模型的自动生成及管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物联网的无土栽培智能决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赵学鑫.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面向数据篡改攻击的列控系统信息安全跨层防御方法[D]. 王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 汪哲宇. 浙江大学, 2021(01)
  • [4]基于决策树算法的研发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汉琪.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5]地铁智能运维系统设计[D]. 许泳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6]基于BIM+GIS的智慧矿山建设体系构建研究[D]. 胡耀元.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7]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D]. 周长安. 重庆大学, 2020(02)
  • [8]高铁接触网精细化检修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 张伟.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6)
  • [9]基于知识模型的检修停复电智能审批和执行系统的研究和开发[D]. 徐尧燚.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基于RFID的分布式物流仓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康炳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决策模型自动生成与管理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