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钩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的试制与推广

茶钩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的试制与推广

一、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的试制与推广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敏鑫,梅菊芬,邵元海[1](2021)在《茶尺蠖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及无锡地区防治建议》文中研究表明主要从天敌资源、信息化合物和微生物源农药三个方面对茶尺蠖生物防治技术进行概总结概括,重点对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的使用技术及无锡地区使用方法进行介绍,病毒制剂对低龄期幼虫防治效果较好,虫口密度较大时也可与植物源农药混用施用。

徐彬,韩光杰,祁建杭,李传明,徐健,陆玉荣,刘琴[2](2021)在《两个EoNPV毒株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毒力差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确定不同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a nucleopolyhedrovirus,Eo NPV)毒株对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和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毒力水平的差异,为有效提高茶尺蠖病毒的防效提供理论基础。采用浸渍法,测定Eo NPV浙江毒株(Eo NPV-ZJ)和江西毒株(Eo NPV-JX)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3龄幼虫的毒力水平;通过克隆测序,多重比较分析Eo NPV-ZJ和Eo NPV-JX毒株同源重复区(hrs)。结果表明,Eo NPV-JX对灰茶尺蠖和茶尺蠖3龄幼虫14 d的LC50分别为5.95×106 PIB·mL-1和3.14×106 PIB·mL-1,Eo NPV-ZJ对灰茶尺蠖和茶尺蠖3龄幼虫14 d的LC50分别为1.13×107 PIB·mL-1和5.04×106 PIB·mL-1。Eo NPV-JX和Eo NPV-ZJ的hr1大小均为1 795 bp,含有11个完全回文序列,hr3大小均为665 bp,含有3个完全回文序列,与已报道的安徽毒株(Eo NPV-AH)无差异;而hr2差异较大,其中Eo NPV-JX hr2为864 bp,含有7个完全回文序列,Eo NPV-ZJ hr2为1 168 bp,含有12个完全回文序列,均少于Eo NPV-AH的18个完全回文序列。综合分析显示,Eo NPV不同毒株对茶尺蠖的毒力水平高于其近缘种灰茶尺蠖;Eo NPV-JX毒株对灰茶尺蠖的毒力高于Eo NPV-ZJ毒株,造成Eo NPV不同毒株毒力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其hr2序列回文序列个数相关。

张欣欣,唐美君,肖强[3](2021)在《茶尺蠖的克星——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可以感染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致其死亡。文章介绍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发现、形态特征、作用机理和使用技术等,为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应用提供参考。

唐美君,李天娇,郭华伟,冷杨,肖强,姚惠明,邵元海[4](2021)在《茶尺蠖病毒制剂的应用效果初探与推广概况》文中认为2017—2020年,在江苏和浙江将茶尺蠖病毒制剂茶核·苏云菌应用于茶园茶尺蠖、灰茶尺蠖的防治,对多年、多点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总结,并概述了近年来茶尺蠖病毒制剂在我国茶园的推广应用情况。在实践中发现,施用10 000 PIB/μL·2 000 IU/μL茶核·苏云菌悬浮剂100 mL/667m2,对茶尺蠖的防效最高可达85.9%;150 mL/667m2处理对灰茶尺蠖的防效最高可达76.5%。茶尺蠖病毒制剂在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河南、广东、四川7个省份得到推广应用,累计应用面积达4 481.3 hm2,呈逐年上升趋势。

张帅琪,冯博文,张婧,IMBOMA Titus,陈李林[5](2020)在《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灰茶尺蠖和茶尺蠖作为鳞翅目两个近缘种,是茶园最重要的两种害虫。目前化学农药仍是茶园防治尺蠖的重要手段,容易导致"3R"问题,不利于茶园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生态防治和化学防治五个方面就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的绿色防控进行了综述。强调加强茶园田间管理和尺蠖监测预警,合理布局茶树品种,强化保护利用茶园本土天敌,科学高效地协调使用核型多角体病毒、性诱、灯诱等技术,从而实现对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的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减少其对茶树的危害,为茶园优质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李红,唐美君,郭华伟,王志博,肖强[6](2020)在《EoNPV对茶尺蠖两近缘种的毒力差异》文中研究指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a nucleopolyhedrosis virus,EoNPV)是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为进一步明确该病毒对茶尺蠖两近缘种的毒力差异,采用叶盘法对3龄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进行了EoNPV的毒力测定。研究显示,EoNPV对灰茶尺蠖的半致死剂量LD50(median lethal dose)为茶尺蠖的28.9倍,EoNPV对灰茶尺蠖的致死中时间LT50(median lethal time)大于茶尺蠖。结果表明,EoNPV对茶尺蠖两近缘种间的毒力存在差异,EoNPV对茶尺蠖具有更高的致病力,研究结果对EoNPV田间防治茶尺蠖两近缘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李红[7](2020)在《EoNPV基因组分析及对茶尺蠖两近缘种毒力差异研究》文中指出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a nucleopolyhedrosis virus,EoNPV)是一种重要的病原类微生物,可以感染茶尺蠖幼虫致其死亡。茶园中的主要食叶性害虫有茶尺蠖和灰茶尺蠖两个近缘种,二者形态和食性相似,长期以来都被当做一个种研究。因此与茶尺蠖相关的研究结果可能与真实情况间存在差异,特别是以EoNPV作为生物农药防治茶园中的茶尺蠖和灰茶尺蠖时,不同种间的防治效果会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利用三代Oxford Nanopore测序技术测定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采用叶盘饲毒法比较了茶尺蠖病毒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LD50(median lethal dose;半致死剂量),明确EoNPV对茶尺蠖两近缘种的毒力差异,进而比较了前期课题筛选出的高效毒株(H-EoNPV)与现有(原始)毒株(EoNPV)对灰茶尺蠖的致死率和LD50的差异,为茶尺蠖两近缘种的田间科学防治提供依据。1.测定和分析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全基因序列。从测序结果看,EoNPV基因组全长为132,043 bp,其中G+C的占总含量的37.51%,对EoNPV基因组功能基因的预测结果显示,共预测到106个开放阅读框(ORF),基因组中ORFs区域的G+C含量为38.96%,与整体的G+C含量相近。目前共有78条基因完成注释。在EoNPV基因组中共测到3个同源重复区域(hrs1,hrs2,hrs3)。通过分析EoNPV的基因组可能有两个ORF为EoNPV所独有,目前尚未在其他的杆状病毒中找到同源序列。2.比较明确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对3龄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的毒力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在相同剂量和时间条件下处理茶尺蠖幼虫的死亡率要高于灰茶尺蠖;(2)EoNPV对茶尺蠖的LD50和LT50(median lethal time;半致死时间)均小于对灰茶尺蠖的。EoNPV对灰茶尺蠖的LD50是对茶尺蠖的28.9倍,且在2×107(PIB/头)剂量处理时,EoNPV对灰茶尺蠖的LT50约为对茶尺蠖的2倍,在2×106(PIB/头)剂量处理下,EoNPV对灰茶尺蠖的LT50约为对茶尺蠖的1.35倍。上述结果表明,EoNPV对茶尺蠖的毒力高于灰茶尺蠖。3.比较了茶尺蠖病毒高效毒株(H-EoNPV)和原始毒株(EoNPV)对3龄灰茶尺蠖的毒力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茶尺蠖病毒高效毒株的毒力与原始毒株间的毒力存在差异。(2)H-EoNPV毒株对灰茶尺蠖的致死率高于EoNPV毒株。(3)EoNPV毒株饲喂灰茶尺蠖后的LD50和LT50均高于H-EoNPV毒株。EoNPV对灰茶尺蠖的LD50是茶尺蠖的3.1-25.8倍。上述结果表明,H-EoNPV毒株对灰茶尺蠖的毒力明显高于EoNPV毒株,H-EoNPV毒株对不同地理种群的灰茶尺蠖间的毒力也存在差异。

唐美君,郭华伟,葛超美,殷坤山,肖强[8](2017)在《EoNPV对灰茶尺蠖的致病特性及高效毒株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a nucleopolyhedronviruses,Eo NPV)是茶尺蠖的重要天敌。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是茶尺蠖的近缘种,也是茶树主要害虫。为了探明应用Eo NPV防控灰茶尺蠖的效果,发挥其对灰茶尺蠖的生物防治作用,通过生物测定,研究了Eo NPV对灰茶尺蠖的致病特性,并进行了高效毒株的筛选。结果表明,Eo NPV对灰茶尺蠖1龄幼虫致病力最强,2×1042×108PIB·m L-1处理对1龄幼虫的致死率达82.7%100%;对灰茶尺蠖2龄幼虫的LC50值为2.32×106PIB·m L-1(饲毒后9 d);对不同代别灰茶尺蠖的致病力有明显差别,以第2代为最高。从用灰茶尺蠖连续增殖5代的病毒样品中,筛选出高效毒株QF4,该毒株对灰茶尺蠖致死率比原始毒株提高51.5%,致死中时间缩短1.5 d。研究表明,应用Eo NPV防治灰茶尺蠖最适宜在第2代1龄期施用;QF4可作为病毒生产用毒株。

李喜旺,刘丰静,邵胜荣,苏亮,金李孟,娄永根,孙晓玲[9](2017)在《茶尺蠖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指出茶尺蠖是我国茶园重要的食叶性害虫之一,严重发生时可将茶树吃成光杆,甚至直接导致茶树死亡。茶尺蠖在我国多个省份大面积发生,常给茶叶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关于茶尺蠖的种类厘清、挥发物引诱剂、性信息素鉴定和其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报道大量涌现。本文在归纳和总结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害虫防控方面的发展趋势,对未来茶尺蠖防控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茶尺蠖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朱祚亮,程仁群,余昌清,李素芹,何艳,曾宪玉[10](2016)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菌防治茶尺蠖示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茶叶是湖北省宜都市山区农民的支柱产业,是山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经济来源。但是,宜都市茶叶长期受到茶尺蠖的危害。宜都市植保站从武汉楚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引进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菌,在松木坪镇鸾凤岭村茶场进行防治茶尺蠖示范,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对茶树和其他生物安全,无环境污染,建议迅速推广应用。

二、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的试制与推广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的试制与推广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茶尺蠖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及无锡地区防治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茶尺蠖天敌资源的研究
2 茶尺蠖信息化合物的研究
3 防治茶尺蠖微生物源农药的研究
4 小结

(2)两个EoNPV毒株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毒力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用虫
    1.2 供试病毒
    1.3 试验方法
        1.3.1 Eo NPV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毒力测定
        1.3.2 取食Eo NPV不同毒株后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生存曲线
        1.3.3 病毒纯化与核酸提取
        1.3.4 hrs的PCR扩增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Eo NPV不同毒株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毒力
    2.2 茶尺蠖和灰茶尺蠖感染Eo NPV不同毒株的幼虫存活曲线
    2.3 Eo NPV不同毒株同源重复序列分析
3 讨论

(3)茶尺蠖的克星——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论文提纲范文)

一、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发现
二、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形态特征
三、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作用机理
四、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使用技术

(4)茶尺蠖病毒制剂的应用效果初探与推广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茶尺蠖病毒制剂在江浙茶园的应用效果
2 茶尺蠖病毒制剂的推广应用情况
3 茶尺蠖病毒制剂应用技术模式
4 对病毒制剂推广应用的建议

(5)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防治
    1.1 选用高抗性茶树品种
    1.2 加强茶园田间管理
2 物理防治
    2.1 利用人工器械捕杀
    2.2 诱杀
3 生物防治
    3.1 寄生性天敌
        3.1.1 寄生性昆虫
        3.1.2 病原微生物
        3.1.2.1 核型多角体病毒
        (1)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2)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殖
        (3)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研发与应用
        (4)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分子检测技术的建立
        3.1.2.2 病原真菌、细菌
    3.2 捕食性天敌
        3.2.1 捕食性昆虫
        3.2.2 蜘蛛
        3.2.3 其他有益动物
    3.3 利用其他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3.4 利用尺蠖体内共生菌
4 化学生态防治
    4.1 尺蠖的嗅觉感受机制
    4.2 利用尺蠖性信息素
    4.3 利用寄主挥发物
    4.4 利用非寄主植物挥发物
5 化学防治
6 展望

(6)EoNPV对茶尺蠖两近缘种的毒力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
    1.2 EoNPV病毒液
    1.3 毒力测定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尺蠖两近缘种感染EoNPV后的死亡动态
    2.2 EoNPV对茶尺蠖两近缘种的LD50和LT50
3 结论与讨论

(7)EoNPV基因组分析及对茶尺蠖两近缘种毒力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杆状病毒的研究概况
        1.1.1 昆虫病毒
        1.1.2 杆状病毒的应用
        1.1.3 杆状病毒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1.2 茶树害虫病毒的研究进展
        1.2.1 茶树害虫病毒的种类与现状
        1.2.2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与应用
    1.3 茶尺蠖两近缘种的发生与防治
        1.3.1 近缘种昆虫的区分方法
        1.3.2 茶尺蠖两近缘种的研究进展
        1.3.3 茶尺蠖两近缘种的危害与防治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EoNPV全基因组序列与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病毒
        2.1.2 EoNPV病毒DNA的提取
        2.1.3 基因组数据的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EoNPV的全基因组信息
        2.2.2 EoNPV的结构基因
        2.2.3 转录特异性基因
        2.2.4 DNA复制和修饰基因
        2.2.5 同源重复区域
        2.2.6 EoNPV在杆状病毒中的进化
    2.3 讨论
第三章 EoNPV对茶尺蠖两近缘种的毒力差异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与病毒
        3.1.2 毒力测定试验方法
        3.1.3 毒力测定试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茶尺蠖两近缘种感染EoNPV后的死亡动态
        3.2.2 EoNPV对茶尺蠖两近缘种的LD_(50)和LT_(50)
    3.3 讨论
第四章 EoNPV及其高毒力毒株对灰茶尺蠖的毒力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虫源与病毒
        4.1.2 毒力测定试验方法
        4.1.3 毒力测定试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灰茶尺蠖(YQ)感染EoNPV两毒株后的死亡动态
        4.2.2 灰茶尺蠖(GX)感染EoNPV两毒株后的死亡动态
        4.2.3 EoNPV两毒株对灰茶尺蠖的LD_(50)和LT_(50)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1.1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基因组信息
        5.1.2 EoNPV对茶尺蠖两近缘种的毒力差异
        5.1.3 高效毒株H-EoNPV及原始毒株EoNPV对灰茶尺蠖的毒力差异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作者简历

(8)EoNPV对灰茶尺蠖的致病特性及高效毒株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试验方法
        1.2.1 生物测定方法
        1.2.2 毒株筛选方法
        1.2.3 毒效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灰茶尺蠖的致病特性
        2.1.1 Eo NPV不同使用剂量对不同龄期灰茶尺蠖幼虫的致病力
        2.1.2 Eo NPV对不同代别灰茶尺蠖幼虫的致病力
    2.2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高效毒株的筛选
3 结论与讨论

(9)茶尺蠖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茶尺蠖种类的厘清
2 茶尺蠖的发生规律
3 茶尺蠖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3.1 农艺措施与物理防治技术
    3.2 常用化学农药种类和替代农药的筛选
    3.3 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
        3.3.1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3.3.2 茶尺蠖性信息素
        3.3.3 植物源农药
        3.3.4 茶树挥发物的利用
    3.4“Push-Pull”防控策略
    3.5 辐射不育技术的研究
4 展望
    4.1 开发Eg和Eo的快速鉴定技术
    4.2 开发茶尺蠖大规模人工繁育技术
    4.3 茶尺蠖的大量诱杀和虫情监测技术
    4.4 建立茶尺蠖“Push-Pull”管理策略

(10)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菌防治茶尺蠖示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示范方法
    1.1 示范地概况
    1.2 示范时间
    1.3 茶尺蠖发生情况
    1.4 天气情况
2 示范效果
    2.1 防治效果
    2.2 安全性
    2.3 经济效益
3 结论与讨论

四、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的试制与推广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茶尺蠖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及无锡地区防治建议[J]. 王敏鑫,梅菊芬,邵元海. 茶叶, 2021
  • [2]两个EoNPV毒株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毒力差异[J]. 徐彬,韩光杰,祁建杭,李传明,徐健,陆玉荣,刘琴. 茶叶科学, 2021(04)
  • [3]茶尺蠖的克星——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J]. 张欣欣,唐美君,肖强. 中国茶叶, 2021(07)
  • [4]茶尺蠖病毒制剂的应用效果初探与推广概况[J]. 唐美君,李天娇,郭华伟,冷杨,肖强,姚惠明,邵元海. 中国植保导刊, 2021(06)
  • [5]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 张帅琪,冯博文,张婧,IMBOMA Titus,陈李林. 环境昆虫学报, 2020(05)
  • [6]EoNPV对茶尺蠖两近缘种的毒力差异[J]. 李红,唐美君,郭华伟,王志博,肖强. 浙江农业学报, 2020(08)
  • [7]EoNPV基因组分析及对茶尺蠖两近缘种毒力差异研究[D]. 李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8]EoNPV对灰茶尺蠖的致病特性及高效毒株筛选[J]. 唐美君,郭华伟,葛超美,殷坤山,肖强. 浙江农业学报, 2017(10)
  • [9]茶尺蠖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 李喜旺,刘丰静,邵胜荣,苏亮,金李孟,娄永根,孙晓玲. 茶叶科学, 2017(04)
  • [10]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菌防治茶尺蠖示范研究[J]. 朱祚亮,程仁群,余昌清,李素芹,何艳,曾宪玉. 现代农业科技, 2016(14)

标签:;  

茶钩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的试制与推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