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 小麦细胞质 mtDNA 的 RAPD 分析

D~2 小麦细胞质 mtDNA 的 RAPD 分析

一、D~2型细胞质普通小麦mtDNA的RAPD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陶军[1](2019)在《小麦-中间偃麦草后代014-459及其F1不育性的研究》文中指出小麦雄性不育是生产杂交小麦种子的途径之一。因此,深入研究小麦雄性不育特性和成因对杂种优势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普通小麦014-459来源于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中4和普通小麦品系绵980127的杂交后代,其与不同基因型的普通小麦杂交,杂种F1出现不育和可育两种情况。本论文将从以下3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1)调查不同播期对014-459与不同小麦杂种F1结实率的影响;对014-459及其杂种的花粉育性、分子细胞学特征进行鉴定;(2)以014-459作母本,川麦55和绵08-9杂种F1作父本,构建分离群体;利用SLAF-Seq-BSA(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 and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技术,对不育性状进行关联分析;(3)对014-459、川麦55以及014-459和川麦55杂种F1开花前的花药进行转录组分析,寻找候选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不同播期下,014-459与川麦55的杂种F1表现出稳定的不育性状,其自交结实率低于0.5%。014-459与绵08-9杂种F1则部分可育,平均自交结实率为33.66%。014-459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正常。在绝大多数细胞中,42条染色体配对形成21对二价体,仅在少量的末期细胞中观察到微核现象。雄性不育的014-459/川麦55和可育的014-459/绵08-9杂种F1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相似。因此,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异常不是014-459和普通小麦杂种F1表现不育的原因。2.以中间偃麦草DNA为探针,中国春DNA为封阻的基因组原位杂交证明014-459有2条染色体来源于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同时,荧光原位杂交表明其缺失了一对2A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期I,014-459中的两条外源染色体能稳定的配对成二价体,表明它们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以St基因组DNA和St基因组特异序列St2-80作探针,证明该对染色体属于St基因组。利用PLUG(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based landmark unique gene)标记分析表明该对染色体可能为6St。3.用SLAF-Seq-BSA(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 and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技术进行相关基因的关联分析,将小麦染色体上可能与育性关联的基因区域缩小到三个区段。这三个区段均位于染色体2D上,具体位置分别是:1.67-17.58 Mb,有539个基因;62.59-63.73 Mb,27个基因;64.61-64.92 Mb,1个基因,三个区段共有567个基因。4.用材料014-459、川麦55以及它们的杂交不育F1的花药进行了转录组研究,比较三者之间转录组的差异,以期找到与育性差异相关的基因。在材料014-459与(014-459/川麦55)F1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川麦55与(014-459/川麦55)F1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的共同部分有2603个。根据对这些表现出差异的基因的注释,从其中筛选与目标性状有关的基因,结合SLAF分析得到的位置结果,初步确定与F1不育的关联基因是2D01G027900,GO注释号是0009753,功能是对茉莉酸起响应。

张自刚[2](2016)在《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恢保源筛选及遗传背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观察了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群体和单株,对比了F型、K型和BNS型不育系小穗及花药形态。采用I2-KI染色法分析了F、BNS、T、K和V型不育系扬花期的花粉败育类型。以F型不育系作为母本与98个小麦品系配制杂交组合,检测Fl代自交结实率。利用33个RAPD、15个ISSR和12个SCAR育性相关标记对F型等几类不育系基因组进行差异片段比对,从分子水平鉴别了新型小麦雄性不育材料。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F型不育系花药瘦小畸变、发育迟缓,不育穗穗型蓬松,颖壳张开。F型不育系的不育花粉比例高达95.63%。其中,染败型花粉比例最高,达到67.66%,圆败率为19.32%,典败率最少仅为8.73%。5种不育系中,F型与K型的花药育性特征最接近,其次是V型。(2)98个组合F1的自交结实率(国际法)在100%以上的有11个,0~10%有18个。周麦16、M510、西农815、西农585是F型不育系的优良恢复系;天麦989、存麦4号、CY 5475、M460、12漯-1和11GB02可通过回交培育成F型不育系的保持系。(3)引物OPK18从F型和T型不育系DNA中扩增出一条300bp长度的特征条带,UBC880和Me6Em7-250引物在F型不育系中分别得到270bp、550bp的片段。OPA09、OPA16、OPK18、UBC880和Me6Em7-250引物可构建F型、T型、K型和BNS型小麦不育系快速鉴定体系。(4)F型不育系与K型不育系的Jaccard相似系数最高为0.832;RAPD+ISSR+SCAR引物多态性综合分析K型、T型不育系与F型不育系的平均Nei氏距离为0.11。F型不育系与K型、T型不育系的遗传基因组相似度较高。研究认为,F型不育系花粉败育彻底、稳定,在常规小麦品系中较易找到其育性保持源和强恢复力品系,与K型不育系的遗传相似度最高,是一种良好的新型不育系。

巴青松,张改生,李桂萍,傅兆麟[3](2015)在《小麦线粒体与细胞质雄性不育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大量研究表明CMS是线粒体基因与细胞核基因互作的结果。线粒体基因组是细胞质育性因子的载体,其突变和重组与CMS有直接关系。本文综述了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及线粒体DNA多态性、线粒体基因转录、线粒体多肽差异和线粒体细胞学超微结构等几个方面与CMS的关系,并对小麦CMS分子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清晰揭示CMS形成的分子机制及最终对CMS三系杂交种选育和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参考。

崔明晖,吴建勇,戚廷香,邢朝柱,郭立平,王海林[4](2010)在《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及其分子标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plant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它是植物在有性繁殖过程中产生非正常花粉、花药或者雄配子体而形成的一种可以遗传给后代的现象,近年来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被应用到研究CMS中。前人研究结果已证实CMS和线粒体有关。现今已分离到了与CMS相关的基因或片段,并开发出了与不育性状和恢复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本文就上述研究的相关进展进行概括论述。

吴世文[5](2010)在《不同小麦雄性不育类型AGPase活性及杂种光合特性的分析》文中指出为进一步探寻小麦不育系的不育机制和籽粒不饱满的生理机制,以冀5418核基因为遗传背景,对同核异质K、V、T型不育系叶片、幼穗和籽粒中的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AGPase)活性和淀粉积累量进行了动态观测,并与各自的保持系进行了比较;为了探讨不同细胞质对其杂种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以8个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K、V、T、CHA型不育系)及其恢复系758461-4配制的杂种F1为材料,在4个生育时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中期、灌浆后期)测定了旗叶净光合速率(Pn)及相关生理参数(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细胞间隙CO2浓度Ci、大气CO2浓度(Ca),并对水分利用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s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雄性不育的可能原因是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幼穗和叶片中AGPase活性高,幼穗发育所需能量供应不足;而四分体期幼穗AGPase活性低,影响了花粉中淀粉积累。在雌雄蕊原基分化期,不育系幼穗中AGPase活性较保持系高9.3327.94μmol g?1 FW h?1,差异达极显着水平(F=133.81, P<0.0001);而在四分体期,不育系幼穗中该酶活性极显着低于保持系(F=13.9775.20, P<0.0001),差异为4.277.44μmol g?1 FW h?1。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至四分体时期,不育系叶片中AGPase活性较保持系高7.3980.77μmol g?1 FW h?1,差异达极显着水平(F=135.765454.28, P<0.0001);(2)不育系对籽粒AGPase活性具有明显的不良胞质效应,降低了ADPG供应水平,影响淀粉的积累是籽粒不饱满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育系强、弱势粒中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积累量、AGPase平均活性、淀粉含量及直/支比均极显着低于保持系,且这些指标均表现为强势粒显着高于弱势粒。Logistic方程显示,不育系籽粒淀粉积累量的减少主要由淀粉积累速率降低引起;籽粒AGPase活性与淀粉积累速率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r=0.44600.7150, P=0.00040.0487);灌浆期,叶片中AGPase活性与光合速率呈负相关(r=?0.28634, P=0.2823);(3)杂种F1的净光合速率和生理参数Ci、Gs、WUE的优势普遍存在,其中T型胞质杂种净光合速率的优势最强,超中亲(MP) 20.029%,K、V型杂种分别超MP 10.630%、7.099%;(4)杂种F1的净光合速率在一定程度上受气孔因素的限制。杂种F1及其亲本净光合速率、生理参数4个生育时期的变化趋势相同,从开花期到灌浆期,Pn与Ci、Gs的变化趋势相同,与Ls的相反;(5) K、V、T型细胞质对杂种F1的净光合速率、生理参数无不良影响。K型杂种的Pn较CHA型低0.077μmolCO2·m?2·s?1,V、T型杂种的Pn较CHA型分别高0.419μmolCO2·m?2·s?1、0.725μmolCO2·m?2·s?1,但差异不显着;(6)在配制杂种时,通过选择优良的基因型可以改善杂种F1的气孔导度。以太911289为母本配制的杂种的Gs比以冀5418为母本配制的杂种高29.127 mmolm?2·s?1,差异极显着。

兰红玉[6](2010)在《三例同核异质小麦雄性不育系mtDNA的RAPD分析及特异片段的克隆和测序》文中研究指明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植物中的一种母性遗传现象,是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基础。小麦作为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对其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特别是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一直是众多杂交小麦育种者设法攻克的难关。许多研究表明,小麦线粒体与CMS直接相关,探索和研究线粒体DNA (mtDNA)与CMS的关系,是当前研究植物CMS机理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分别以具有相同父本90-110细胞核,细胞质则分别来自粘果山羊草(Ae. kotschyi)、二角山羊草(Ae. bicornis)和拟斯卑尔脱小麦变种(T. spelta)的雄性不育小麦材料为试材。在相同核背景下利用RAPD标记,对ms (Ae. kotschyi)-90-110、ms (Ae. bicornis)-90-110、ms (T. spel ta)-90-110三例小麦雄性不育材料的mtDNA的变异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获得如下重要结果:(1)在50条随机引物中,3条引物对扩增出不同的差异带,其中OPY01-1517是引物OPY01对雄性不育小麦ms (Ae. bicornis)-90-110扩增中所产生的差异带;OPA05-2500是引物OPA05对雄性不育系ms(T.spelta)-90-110扩增中所产生的差异带;OPP02-750是引物OPP02对雄性不育系ms (Ae. kotschyi)-90-110扩增所产生的差异带。(2)上述扩增出的三条差异带,不仅稳定且可重复性较高,表明三例雄性不育小麦mtDNA存在明显的多态性,这种多态性很可能是造成三例小麦在育性恢保关系及恢复性上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以上标记可以作为区分不同不育胞质源雄性不育细胞质相关基因的重要分子标记。(3)本研究对获得的差异片段OPY01-1517、OPA05-2500和OPP02-750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经Blastn比对,结果表明,差异片段OPY01-1517和OPP02-750与小麦线粒体基因组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同源性分别为99%和98%(小麦线粒体基因组登录号:EU534409.1)。OPY01-1517含有一段atp1基因序列,序列位于3’端,长度为106bp,剩余序列为非编码区序列。OPP02-750是小麦线粒体基因组nadl和nad5非编码区序列。这两个序列可以作为区分含有斯卑尔托小麦变种和二角山羊草细胞质的分子标记。

郭艳萍[7](2009)在《粘类小麦CMS育性基因的分布区及分子标记定位研究》文中指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采用CMS途径进行强优势组合的选配,恢复系的选育至关重要,一直受到杂交小麦育种家们的普遍重视,其中致力于寻找新的恢复源是选育恢复系的重中之重,对育性恢复的遗传研究则是基础。因此,研究育性基因分布区及育性恢复遗传规律对有目标地寻找、培育、利用新恢复系,扩大恢复系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小麦CMS的研究及利用取得实质性突破提供理论依据和坚实的材料基础。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是指具有粘果山羊草(Ae.kotschyi)、易变山羊草(Ae.variabilis)、偏凸山羊草(Ae.ventricosa)和二角山羊草(Ae.bicornis)等胞质类型的一类既易保持又易恢复、且种子饱满、无不良细胞质效应、保持系与恢复系来源都分布在普通小麦推广品种(系)内的小麦雄性不育系的总称,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很有应用潜力的一类不育类型。为了使粘类小麦不育类型能较快地应用于杂交小麦实践,本研究选用具有4种胞质、2种核型的同核异质、同质异核小麦粘类CMS系为研究对象,与国内外不同地区的一批普通小麦品种(系)广泛测交,考查其F1的育性表现,同时结合分子遗传学方法,对其育性基因分布规律及分子标记定位进行了研究,获得下述重要结果:1.供试各粘类不育系恢复性遗传规律基本一致,均属易恢复易保持类型。配制的测交组合中,80%左右的组合均表现可育,高恢复组合占39.71%,半恢复占24.06%,全恢复占5.56%;表现完全不育的组合占20.51%。2.恢复度的高低与母本细胞质、细胞核及父本核育性基因型组成有关,且彼此之间存在明显的互作关系。3.恢复基因在供试材料地区均有分布,仅是比例不同。高恢复能力的品种在南方冬麦区和春麦地区的分布比例均超过50%,具有保持性的品种在加拿大地区分布最多,北部冬麦区次之,春麦区分布最少。4.不同地区品种恢复度存在差异:隶属北部冬麦区的天津以及河北、甘肃的部分地区,其品种平均恢复度<25%,属高不育范围;加拿大、隶属北部冬麦区的北京以及陕西和山西部分地区、隶属黄淮麦区的山东及河北部分地区、长江中下游麦区的湖北和西南冬麦区的贵州省区的品种,平均恢复度在25-45%之间,属半恢复类型;其余除北部冬麦区以外的所有冬麦区以及青海、新疆春麦区的品种,平均恢复度在45%以上,基本都在高可育范围内,但总体水平偏低;5.按恢复性将48个品种聚为3类:第1类品种对粘类不育系的平均恢复度均低于20%,属全不育和高不育类型;第2类品种的平均恢复度在20-55%范围内,基本属于半恢复类型;第3类品种的平均恢复度均大于55%,属高可育和全可育类型。6.对不育系进行聚类:90-110核背景下,K型和V型聚为一类,Ven型和B型聚为一类;224核背景下V型和B型聚为一类,再和K型聚为一类,和Ven型距离最远;相同细胞质背景下,90-110和224两种核型在一定水平上被分为2个类别。7.粘类小麦CMS的育性恢复主要是由位于1BS上的1对主效恢复基因和众多微效基因共同控制的质量-数量性状;8.筛选到4个与恢复基因Rfv1连锁的SSR标记,彼此之间的顺序依次为Xwmc406、Rfv1、Xbarc8、Xwmc611、Xgwm273,彼此之间的遗传距离依次为2.7、2.8、18.6和4.8cM。9.SSR分子标记检测与田间育性表现吻合度很高,筛选的4个SSR分子标记可稳定用于小麦粘类CMS恢复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10.以中国春和黑麦为对照,通过分子检测,供试8个不育系均为1BL/1RS易位系,其同型保持系90-110为非1BL/1RS材料,224为1BL/1RS易位系。11.供试材料中,1BL/1RS易位材料仅占20.31%。其中加拿大的1BL/1RS易位系比例达到68.18%;在我国的春麦区和华南冬麦区未检测到1BL/1RS易位系;长江中下游冬麦区、黄淮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的1BL/1RS易位系比例分别为2.44%、16.28%、21.05%和23.33%。12.恢复度为0和低于20%的品种中,均有40%左右属于1BL/1RS易位系;半恢复、高恢复和全恢复品种分别有86.15%、91.67%和100%属于非1BL/1RS。1BS含有恢复基因Rfv1的非1BL/1RS材料大都分布在我国南方冬麦区和春麦区;而1BS上含有不育基因rfv1的非1BL/1RS材料大都分布在北部冬麦区,黄淮麦区次之。1BL/1RS易位系大多数具有保持能力或恢复能力低于20%,极少一部分具有较高的恢复能力。

王玉海[8](2009)在《偏凸—柱穗山羊草双二倍体SDAU18的细胞分子遗传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小麦的近缘植物中,山羊草属(Aegilops L.)与小麦(Triticum L.)的亲缘关系最近,含有丰富的优良基因,在小麦的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SDAU18是本实验室利用偏凸山羊草(Aegilops ventricosa, 2n = 28, DDNN)和柱穗山羊草(Aegilops cylindrica, 2n = 28, DDCC)杂交人工合成的新型双二倍体。本研究综合采用细胞遗传学、A-PAGE、SDS-PAGE、SSR、GISH和抗性接种鉴定等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对SDAU18及其双亲与普通小麦的杂交亲和性、杂种F1的育性、SDAU18与普通小麦不同杂种世代的染色体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分离特点进行了分析;对从SDAU18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中选出的部分种质系进行了初步鉴定。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细胞学观察的结果表明,SDAU18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异范围为52-56,在多数染色体数目为56的SDAU18减数分裂中期I花粉母细胞(PMC MI)内可观察到28个二价体,在部分细胞中可观察到一定频率的单价体、三价体和四价体,平均染色体构型为2n = 56 = 3.21I + 19.78IIRing + 6.50IIRod + 0.01III + 0.04IVRing + 0.01IVRod;但在部分PMCs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染色体丢失现象。种子贮藏蛋白电泳分析发现,在SDAU18种子贮藏蛋白电泳图谱中,亲本偏凸山羊草和柱穗山羊草的多数特异带能够出现,SDAU18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图谱中既出现双亲的亚基谱带,也观察到新型亚基谱带。分别利用偏凸山羊草和柱穗山羊草基因组总DNA作探针,另一亲本基因组总DNA作封阻,对SDAU18根尖细胞制片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在SDAU18的56条染色体中分别有14条出现绿色杂交信号。上述结果证明,SDAU18是偏凸山羊草和柱穗山羊草的双二倍体。2. SSR标记分析结果表明,在SDAU18基因组中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变异。利用定位在普通小麦染色体上的89对SDAU18进行扩增分析,在SSR引物扩增图谱中,除了双亲的特异谱带外,还观察到亲本谱带缺失和新型谱带。其中,柱穗山羊草缺失谱带的频率约为偏凸山羊草的2.4倍,这表明在SDAU18中,双亲遗传信息的丢失或基因的沉默可能不是随机的。这可能反映了双亲基因组在新合成的双二倍体SDAU18中存在着复杂的互作。3.对SDAU18及其双亲与普通小麦的杂交亲和性、杂种F1的育性调查结果表明,SDAU18与普通小麦的杂交亲和性以及它与普通小麦杂种F1的育性显着高于其双亲偏凸山羊草和柱穗山羊草。因此,SDAU18可以作为转移偏凸山羊草和柱穗山羊草优良遗传物质的桥梁材料,用于小麦遗传改良。4.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SDAU18对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均表现高抗至免疫。对SDAU18和普通小麦不同自交和回交世代染色体和性状分离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随自交和以烟农15为轮回亲本回交世代的增加,染色体数目逐渐减少,回交比自交能使后代的染色体数目更快趋近普通小麦的42条,至F5和BC3F1代,染色体数目为42的植株已分别达93.9%和92.0%。与自交世代相比,回交后代减数第一分裂中期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构型较为简单,回交次数过多不利于外源染色体与普通小麦染色体发生重组,一般应以回交23次为宜;随自交和回交世代的增进,杂种的育性提高,至F3和BC2F1代育性基本恢复正常,且较为稳定。在不同杂种世代可分离出具有矮杆、大穗、大粒、对白粉病、条锈病免疫或高抗和外观品质优良的变异类型,其中以F3和BC1F1代的变异类型最丰富。在通过杂交将偏凸山羊草和柱穗山羊草遗传物质导入普通小麦中SDAU18具有重要利用价值。5.运用形态学、细胞学和抗性接种鉴定相结合的方法,从烟农15与SDAU18杂交后代中选育出ZH-1、ZH-2、ZH-3、ZH-4等优良种质材料,并对其进行了初步鉴定,明确了它们的主要农艺性状和细胞学特点。在上述种质材料中,ZH-1的突出特点是“矮杆”,株高为35.5cm,染色体数目为2n=40-41,其形态学及细胞学特征尚不稳定。ZH-2的突出特点是“抗白粉病”,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它对E09生理小种表现免疫,其细胞学及形态特征基本稳定。ZH-3和ZH-4的突出特点是“大穗多花”,二者在细胞学及形态学上基本稳定。

鲁成[9](2009)在《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对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研究,不仅能够从分子水平解释CMS小麦不育机理及其核质互作的关系,而且对促进小麦的杂种优势生产利用上有着重要理论指导意义。主要从小麦雄性不育细胞质来源和几类主要的胞质不育系的研究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小麦CMS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同时对今后杂种小麦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探讨。

李红燕[10](2009)在《YM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及分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光温敏雄性不育材料配制二系杂交小麦能有效克服三系制种过程复杂、种子易混杂等缺点,因此选育能够在生产上利用的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具有重要意义。YM型小麦温敏不育系是将莫迦小麦(T. macha var. subletshchumicum)1BS染色体片段导入K型小麦不育系育成的材料,具有温敏特性。为了深入了解YM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及育性转换的分子机理,本论文以YM型小麦温敏不育系为试验材料,对YM型小麦温敏不育系YM3314的育性转换特性进行了分析;运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Semi-quantitative RT-PCR),对几个MADS-box基因在不同育性条件下的YM型小麦温敏不育系不同发育时期幼穗的中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构建了YM3314不育(秋播)条件和部分可育(春播)条件下单核期幼穗的正反交SSH-cDNA文库,并对两个文库中的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初步比较。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 YM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YM3314的温敏特性和育性转换关键时期通过杨陵分期播种试验和剪穗再生分蘖的育性试验,对YM型小麦温敏不育系YM3314在不同温光条件下的育性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幼穗发育不同阶段的气象资料,对各播期材料幼穗不同发育时期的气象因子与育性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YM3314具有秋播不育,春播部分可育的育性转换特性,各播期材料的育性与孕穗期和抽穗期日平均气温呈极显着正相关,而与孕穗期的平均相对湿度呈显着负相关;孕穗前5日至抽穗后5日是YM3314育性转换的关键时期,该段时期日平均气温达到18.18℃以上表现部分可育,低于18℃表现雄性不育。2. YM型小麦温敏不育系不同发育时期幼穗中MADS-box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对YM型小麦温敏不育系及其保持系,1B/1R类型K型不育系及保持系,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及保持系三对遗传背景相似的材料二核期幼穗中6个MADS-box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 WAP1和TaVRT-1在YM型小麦温敏不育系KTm3314A中的表达量均比其保持系略高,可能与其不育性的表达相关。对其在不同播期的YM3314单核期和二核期幼穗中的半定量RT-PCR表达模式分析表明, WAP1,TaMADS12,TaMADS51和TaVRT-1在不育(秋播)和部分可育(春播)条件下不同发育时期幼穗中表达量有差异,推测这4个MADS-box相关基因与YM3314的育性转换相关。3. YM3314单核期不育和部分可育幼穗的SSH-cDNA文库构建及分析以分期播种试验中的不育(秋播)和部分可育(春播)条件下YM3314单核期幼穗为材料,构建了正反交的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从不育(B)和可育(K)的SSH-cDNA文库中分别随机选取117和118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所得序列去除载体、引物及接头,去除重复序列、冗余序列序及小于100bp的序列,B库和K库分别得到60和76条EST序列。B库中的60条EST序列,经BLASTx检索,有37条(61.67%)与非冗余蛋白数据库中的已知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这些同源序列代表的假定基因主要涉及初级代谢(13.51%)、能量代谢(24.32%)、细胞生长分裂(2.70%)、蛋白质合成(10.81%)、蛋白质修饰/加工/储藏(2.70%)、转运相关(13.51%)、信号传递(5.41%)和抗病与防御(8.11%),7条EST序列未知功能(18.92%)。K库中的76条EST序列,经BLASTx检索,有34条(44.74%)与非冗余蛋白数据库中的已知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主要涉及初级代谢(5.88%)、能量代谢(23.53%)、转录(11.76%)、蛋白质合成(11.76%)、蛋白质修饰/加工/储藏(2.94%)、转运相关(8.82%)、细胞结构(2.94%)、信号传递(14.71%)和抗病与防御(2.94%),5条EST序列未知功能(14.71%)。比较两个文库中EST序列的功能发现,B库中与初级代谢、能量代谢、转运等有关的基因在YM3314不育性表达方面起重要作用;K库中参与能量代谢、转录、蛋白质合成和信号传递的基因较多。这些基因可能在YM3314由雄性不育到部分可育的育性转换过程中发挥作用。

二、D~2型细胞质普通小麦mtDNA的RAPD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2型细胞质普通小麦mtDNA的RAPD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中间偃麦草后代014-459及其F1不育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雄性不育研究现状
        1.1 小麦核基因不育的发现及类型
        1.1.1 隐性核不育
        1.1.2 显性核不育
        1.2 细胞质不育
        1.2.1 传统意义上的细胞质不育
        1.2.2 黔型雄不育
        1.2.3 其它细胞质不育
        1.3 温光敏或光温敏型不育
        1.3.1 细胞质作用型
        1.3.2 非细胞质作用型
    2 不育性状的研究内容
        2.1 对雄性生殖细胞败育的观察
        2.2 不育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2.3 不育基因的分子标记
        2.4 利用m RNA差异寻找不育基因
        2.5 利用差异蛋白寻找与不育基因相关的蛋白
        2.6 不育基因导致的线粒体DNA的差异
    3 中间偃麦草遗传物质的鉴定
        3.1 中间偃麦草的特征、特性及分布
        3.2 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组成
        3.2.1 减数分裂配对分析
        3.2.2 原位杂交分析
        3.3 中间偃麦草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3.4 中间偃麦草遗传物质的鉴定方法
        3.4.1 染色体原位杂交
        3.4.2 利用分子标记对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St基因组的鉴定
    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014-459 特性及其F_1育性差异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014-459 品质性状的研究
        2.2.2 育性分析
        2.2.3 染色体配对情况分析
        2.2.4 花粉育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品质特性
        3.2 014-459及F_1染色体配对
        3.3 014-459及杂种F_1育性结果
    4.讨论
第三章 014-459 外源染色质的鉴定
    1 引言
    2 材料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原位杂交染色体的准备
        2.2.2 总DNA的提取
        2.2.3 原位杂交探针标记
        2.2.4 荧光原位杂交探针的制备
        2.2.5 封阻DNA的制备
        2.2.6 基因组原位杂交的步骤
        2.2.7 St特异标记St2-80 荧光原位杂交的步骤
        2.2.8 荧光原位杂交的步骤
        2.2.9 PLUG标记分析
        2.2.10 A-PAGE电泳
    3 结果分析
        3.1 原位杂交结果
        3.2 PLUG分析结果
        3.3 A-PAGE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利用SLAF分析不育相关基因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SLAF-Seq结果
        3.1 SLAF-Seq分析方法的效果
        3.2 碱基类型分布
        3.3 测序数据统计
        3.4 SLAF标签开发
        3.5 关联分析
        3.5.1 高质量SNP筛选
        3.5.2 ED方法关联结果
        3.5.3 SNP-index方法关联结果
        3.5.4 候选区域筛选
        3.6 候选区域的功能注释
        3.6.1 候选区域的SNP注释
        3.6.2 候选区域的基因注释
        3.6.3 候选区域内基因的GO富集分析
    4 讨论
第五章 利用转录组分析不育相关基因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SNP/In Del分析
        3.2 差异表达基因数目统计
        3.3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3.4 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
        3.5 差异表达基因COG分类
        3.6 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3.7 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
        3.8 对2603个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3.9 对候选基因的分析
    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附图
致谢
作者简历

(2)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恢保源筛选及遗传背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
        1.1.1 “三系”小麦雄性不育系
        1.1.2 “两系法”小麦雄性不育系
        1.1.3 “化学杀雄”小麦雄性不育系
    1.2 小麦雄性不育系花粉育性特征
    1.3 小麦雄性不育系恢复
        1.3.1 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筛选依据
        1.3.2 T、K、V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恢复
        1.3.3 其它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恢复
    1.4 小麦细胞质不育研究
        1.4.1 小麦细胞质不育机理
        1.4.2 小麦雄性不育分子标记技术
    1.5 F型小麦不育系及本研究的意义
        1.5.1 F型小麦不育系基本特征
        1.5.2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研究意义
第二章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形态及花粉败育特征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数据调查
        2.2.2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F型不育系的群体和单株形态
        2.3.2 不育系小穗及花药形态
        2.3.3 花粉败育类型及比例
        2.3.4 不育系育性特征聚类
    2.4 讨论
第三章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保源筛选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配置组合
        3.2.2 数据调查
        3.2.3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杂交组合F_1结实率分布特征
        3.3.2 F型不育系的恢保源
        3.3.3 98个品种(系)杂交组合结实率聚类
    3.4 讨论
第四章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遗传背景分析
    4.1 材料
    4.2 方法
        4.2.1 DNA提取
        4.2.2 引物分析
        4.2.3 PCR扩增及电泳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小麦基因组DNA品质检测
        4.3.2 F型不育系的RAPD、ISSR、SCAR引物扩增多态性
        4.3.3 F型不育系的特异片段
        4.3.4 F型不育系的遗传相似性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小麦线粒体与细胞质雄性不育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
2 线粒体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关系
    2.1 线粒体 DNA多态性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关
    2.2 线粒体基因的转录产物与细胞质雄性不育 的关系
    2.3 线粒体多肽差异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关系
    2.4 小麦线粒体细胞学超微结构与细胞质雄性 不育的关系
3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
    3.1 线粒体嵌合基因
    3.2 线粒体 RNA编辑
    3.3 核质互作

(4)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及其分子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线粒体基因组与CMS的关系
2 CMS相关基因或片段
3 分子标记在CMS研究中的应用
4 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
5 分子标记的转化
6 展望

(5)不同小麦雄性不育类型AGPase活性及杂种光合特性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CMS 不育机理的细胞生物学研究
        1.2.1 败育的主要时期
        1.2.2 花丝和花隔维管束与CMS
        1.2.3 胼胝质与CMS
        1.2.4 绒毡层与CMS
        1.2.5 细胞质与CMS
    1.3 CMS 不育机理的生理生化研究
        1.3.1 能量代谢与CMS
        1.3.2 呼吸速率与CMS
        1.3.3 酶活性与CMS
        1.3.4 核酸、氨基酸与CMS
        1.3.5 Ca2+与CMS
        1.3.6 细胞骨架与CMS
        1.3.7 内源激素与CMS
        1.3.8 蛋白质与CMS
        1.3.9 糖类与CMS
    1.4 CMS 不育机理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4.1 线粒体与CMS
        1.4.1.1 线粒体结构和数量与CMS
        1.4.1.2 线粒体多肽差异与CMS
        1.4.1.3 线粒体DNA 与CMS
        1.4.2 叶绿体与CMS
    1.5 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取样方法
    2.4 测定项目
        2.4.1 AGPase 活性的测定
        2.4.2 淀粉含量的测定
        2.4.3 淀粉积累过程拟合
        2.4.4 旗叶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AGPase 活性对育性的影响
    3.2 AGPase 活性对籽粒形成的影响
        3.2.1 淀粉积累
        3.2.2 淀粉积累过程的Logistic 拟合
        3.2.3 强弱势粒淀粉积累量差异分析
        3.2.4 籽粒AGPase 活性
        3.2.5 强弱势粒AGPase 活性比较
        3.2.6 籽粒AGPase 活性对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影响
        3.2.7 旗叶AGPase 活性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3 杂种F1 光合生理特性的分析
        3.3.1 杂种F1 净光合速率、生理参数的优势表现
        3.3.2 不同生育时期杂种 F1 及其亲本净光合速率、生理参数的变化趋势
        3.3.3 不同细胞质对杂种F1 净光合速率、生理参数的影响
        3.3.4 核质互作效应
        3.3.5 母本基因型对杂种F1 净光合速率、生理参数的影响
4 讨论
    4.1 AGPase 活性与育性的关系
    4.2 AGPase 活性对籽粒形成的影响
    4.3 K、V、T 型细胞质对杂种F1 光合特性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三例同核异质小麦雄性不育系mtDNA的RAPD分析及特异片段的克隆和测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雄性不育概述
    1.2 植物雄性不育类型
        1.2.1 植物雄性不育类型概述
        1.2.2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
        1.2.3 细胞核雄性(GMS)不育
        1.2.4 植物雄性不育分类的新进展
    1.3 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和利用
        1.3.1 小麦异源细胞质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的研究
        1.3.2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及研究进展
    1.4 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
        1.4.1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细胞学基础
        1.4.2 线粒体基因组与细胞质雄性不育
    1.5 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应用
        1.5.1 RFLP标记技术原理及应用
        1.5.2 RAPD标记技术原理及应用
        1.5.3 AFLP标记技术原理及应用
        1.5.4 SSR标记技术原理及应用
        1.5.5 ISSR标记技术原理及应用
    1.6 RAPD的特点及在线粒体基因组多样性研究上可行性
        1.6.1 RAPD的特点
        1.6.2 RAPD技术在线粒体基因组多样性研究上的可行性
    1.7 本研究立题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三例同核异质雄性不育小麦线粒体DNA变异性的RAPD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主要缓冲液组成及溶液配置
        2.1.3 核DNA和mtDNA的提取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核DNA和线粒体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与分析
        2.2.2 核DNA的RAFD分析
        2.2.3 mtDNA的RAPD
    2.3 讨论
第三章 三例同核异质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MTDNA特异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特异扩增片段的回收
        3.1.3 特异扩增片段DNA的克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菌落PCR检测结果分析
        3.2.2 差异片段的测序和序列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作者简介

(7)粘类小麦CMS育性基因的分布区及分子标记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概况
        1.1.1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及研究进展
        1.1.2 小麦杂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
        1.1.3 杂种优势的预测
    1.2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研究
        1.2.1 小麦CMS 的细胞学研究
        1.2.2 小麦CMS 的生理生化研究
        1.2.3 小麦CMS 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3 粘类小麦CMS 的研究
        1.3.1 粘类小麦CMS 应用基础研究
        1.3.2 粘类小麦CMS 育性恢复性研究
        1.3.3 粘类小麦CMS 主效恢复基因Rfv1 的遗传标记
    1.4 植物雄性不育系恢复基因分布研究
    1.5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作物遗传育种领域的应用
        1.5.1 遗传标记的概念
        1.5.2 DNA 分子标记的概念和特点
        1.5.3 分子标记的分类
        1.5.4 几种最常用分子标记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1.5.5 几类新型的分子标记技术
        1.5.6 分子标记的群体构建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粘类小麦CMS 不育-恢复遗传规律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测交F1 育性表现
        2.2.2 粘类小麦CMS 育性保持性
        2.2.3 粘类小麦CMS 育性恢复性
        2.2.4 粘类小麦CMS 育性恢复性的比较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粘类小麦CMS 育性基因的分布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育性等级分布
        3.2.2 育性基因地理分布
        3.2.3 不同地区小麦品种(系)平均恢复度的分布
        3.2.4 48 个品种的聚类分析
        3.2.5 不育系育性恢复性聚类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粘类小麦CMS 育性基因的分子标记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主要生化试剂与耗材
        4.1.3 主要仪器
        4.1.4 引物
        4.1.5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粘类小麦CMS 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特点
        4.2.2 小麦基因组DNA 的电泳检测
        4.2.3 粘类小麦CMS 育性恢复基因的SSR 分析
        4.2.4 其它SSR 引物用于粘类小麦CMS 育性恢复基因的分析
        4.2.5 特异引物用于粘类小麦CMS 育性恢复基因的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粘类小麦CMS 育性恢复基因的SSR 检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引物
        5.1.3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Xwmc406、Xbarc8、Xwmc611 和Xgwm273 特征谱带检测
        5.2.2 育性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与田间育性表现的吻合度分析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1BL/1RS 易位染色体与粘类小麦CMS 不育-恢复性的相关性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引物
        6.1.3 1BL/1RS 易位染色体的PCR 检测
    6.2 结果与分析
        6.2.1 1BL/1RS 易位系的检测标准
        6.2.2 粘类小麦CMS 的1BL/1RS 的检测
        6.2.3 1BL/1RS 分布及其与育性恢复性的关系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偏凸—柱穗山羊草双二倍体SDAU18的细胞分子遗传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麦的种质资源
    1.2 山羊草属植物与小麦的遗传改良
        1.2.1 山羊草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及主要生物学特性
        1.2.2 山羊草属植物的分类
        1.2.3 小麦-山羊草复合群的起源与与进化
        1.2.4 山羊草属植物的优异基因
        1.2.5 山羊草属植物的细胞质
    1.3 山羊草优良基因向小麦的转移
        1.3.1 小麦野生近缘物种优良基因向小麦的转移途径
        1.3.2 山羊草双二倍体的人工合成
        1.3.3 小麦-山羊草异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
        1.3.4 山羊草优良基因向小麦的转移
    1.4 小麦远缘杂种鉴定的方法
        1.4.1 形态学方法
        1.4.2 细胞学鉴定
        1.4.3 分子细胞遗传学方法
        1.4.4 分子标记技术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和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技术路线
    2.3 试验地点
    2.4 试验方法
        2.4.1 农艺性状鉴定
        2.4.2 抗病性鉴定
        2.4.3 育性调查
        2.4.4 细胞学观察
        2.4.5 基因组DNA 提取和纯化
        2.4.6 基因组原位杂交
        2.4.7 微卫星标记分析
        2.4.8 种子醇溶蛋白的A-PAGE 分析
        2.4.9 种子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SDS-PAGE 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SDAU18 的细胞分子遗传学鉴定
        3.1.1 细胞学鉴定
        3.1.2 种子贮藏蛋白鉴定
        3.1.3 GISH 鉴定
        3.1.4 SDAU18 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变异
    3.2 SDAU18 染色体组的SSR 标记分析
    3.3 SDAU18 的育性和主要性状特点
        3.3.1 SDAU18 及其双亲的育性
        3.3.2 SDAU18 及其亲本的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
        3.3.3 其它性状特点
    3.4 SDAU18 及其双亲与普通小麦的杂交亲和性
        3.4.1 SDAU18 及其双亲与普通小麦的杂交结实率
        3.4.2 SDAU18 和柱穗山羊草与普通小麦杂种F1 的育性
    3.5 SDAU18 与普通小麦不同杂种世代的染色体及性状分离特点
        3.5.1 不同杂种世代的染色体构型
        3.5.2 不同杂种世代的根尖染色体数目
        3.5.3 自交和回交后代的性状分离特点
    3.6 种质系的选育及鉴定
4. 讨论
    4.1 SDAU18 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利用价值
    4.2 SDAU18 的细胞学稳定性
    4.3 SDAU18 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特点
    4.4 SDAU18 基因组的分子变化特点
    4.5 烟农15/SDAU18F1 PMC MI 染色体构型
    4.6 烟农15 与SDAU18 不同杂种世代的性状分离特点
5. 结论
6.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雄性不育细胞质来源
2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2.1 T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
    2.2 D2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
    2.3 K、V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研究
3 展望

(10)YM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及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雄性不育
        1.1.1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
        1.1.2 植物核雄性不育
        1.1.3 植物光温敏雄性不育
    1.2 小麦雄性不育系的类型与研究进展
        1.2.1 小麦非光温敏雄性不育系
        1.2.2 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
        1.2.3 小麦核质互作光温敏雄性不育
    1.3 植物雄性不育的研究方法及在小麦上的应用
        1.3.1 细胞学研究
        1.3.2 生理生化研究
        1.3.3 分子标记
        1.3.4 基因表达分析
    1.4 本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5 本研究技术路线与预期结果
        1.5.1 技术路线
        1.5.2 预期结果
第二章 YM 型小麦温敏不育系YM3314 的温敏特性及育性转换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分期播种试验
        2.1.3 剪穗试验
        2.1.4 发育时期及育性调查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YM3314 分期播种试验的育性表现
        2.2.2 YM3314 剪穗再生分蘖育性变化
    2.3 讨论
        2.3.1 温敏不育小麦的温度敏感期和育性转换临界温度
        2.3.2 斯卑尔脱小麦和莫迦小麦185 染色体上的温敏基因的异同
        2.3.3 YM 型小麦育性转换可能的遗传机理
        2.3.4 YM 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的应用前景
第三章 YM 型小麦温敏不育系幼穗不同发育时期MADS-BOX 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1.3 RT-PCR 所用引物序列及扩增片段长度
        3.1.4 花粉发育时期鉴定
        3.1.5 不同类型不育系及保持系二核期幼穗中MADS-box 相关基因表达差异
        3.1.6 不同播期的YM3314 单核期和二核期幼穗中MADS-box 相关基因表达差异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花粉发育时期鉴定
        3.2.2 RNA 质量检测
        3.2.3 模板浓度的确定
        3.2.4 不同类型不育系及保持系二核期幼穗中MADS-box 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
        3.2.5 不同播期YM3314 单核期和二核期幼穗中MADS-box 相关基因表达差异
    3.3 讨论
        3.3.1 MADS-box 相关基因片段与温敏雄性不育性
        3.3.2 半定量RT-PCR(Semi-quantitative RT-PCR)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的可行性
第四章 YM 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YM3314 育性转换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谱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4.1.3 载体与菌株
        4.1.4 材料处理与总RNA 提取
        4.1.5 幼穗总RNA 中基因组DNA 的去除
        4.1.6 双链cDNA 合成
        4.1.7 Rsa I 酶切及酶切产物的纯化
        4.1.8 接头连接
        4.1.9 两轮差减杂交
        4.1.10 两轮抑制PCR 扩增
        4.1.11 PCR 产物的纯化
        4.1.12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4.1.13 连接、转化和克隆检测
        4.1.14 阳性克隆序列测定与分析
        4.1.15 序列分析中用到的序列分析软件及生物信息学网站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去基因组DNA 后的RNA 质量检测
        4.2.2 杂交效率检测
        4.2.3 抑制PCR 产物的克隆检测
        4.2.4 序列测定
        4.2.5 B 库中EST 序列的比对与功能分析
        4.2.6 K 库中EST 序列的比对与功能分析
        4.2.7 B 库和K 库EST 功能比较
        4.2.8 B 库和K 库中相同或相似基因对应的EST 序列比较
    4.3 讨论
        4.3.1 关于SSH-cDNA 文库的构建
        4.3.2 YM 型小麦温敏不育系与YS 型小麦温敏不育系差异表达基因的异同
        4.3.3 YM 型小麦温敏不育系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关系
        4.3.4 YM 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机理研究下一步工作设想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与英汉对照
致谢
作者简介

四、D~2型细胞质普通小麦mtDNA的RAPD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麦-中间偃麦草后代014-459及其F1不育性的研究[D]. 陶军.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7)
  • [2]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恢保源筛选及遗传背景分析[D]. 张自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2)
  • [3]小麦线粒体与细胞质雄性不育关系的研究进展[J]. 巴青松,张改生,李桂萍,傅兆麟. 麦类作物学报, 2015(01)
  • [4]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及其分子标记研究[J]. 崔明晖,吴建勇,戚廷香,邢朝柱,郭立平,王海林. 分子植物育种, 2010(05)
  • [5]不同小麦雄性不育类型AGPase活性及杂种光合特性的分析[D]. 吴世文.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6)
  • [6]三例同核异质小麦雄性不育系mtDNA的RAPD分析及特异片段的克隆和测序[D]. 兰红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2)
  • [7]粘类小麦CMS育性基因的分布区及分子标记定位研究[D]. 郭艳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10)
  • [8]偏凸—柱穗山羊草双二倍体SDAU18的细胞分子遗传学分析[D]. 王玉海.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
  • [9]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J]. 鲁成. 陕西农业科学, 2009(03)
  • [10]YM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及分子机理研究[D]. 李红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D~2 小麦细胞质 mtDNA 的 RAPD 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